当前位置:首页>
小孩子都是出生时间没有多久的新生儿,他们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善,免疫力没有达到我们这些大人们一样的水平,所以我们需要更加的关心新生儿的健康问题。现在小编就要为各位父母们讲一讲什么是川崎病,万一孩子的川崎病好了小孩血象高发烧怎么办以及川崎病的诊断。
川崎病又叫作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而引起人们重视,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达20%~25%。
它的临床常以高热(39℃以上)为最初表现,热程在5天以上,一般为一、二周,有的热退一、二天又高,热程长的可达三、四周,退热药仅短暂稍降。发热数日后掌跖面红肿且痛,躯干部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态无特殊,面部四肢亦有,不痒,无疱疹或结痂。发热数日两侧眼结膜充血,球结膜尤重,仅少数并发化脓性结膜炎,用裂隙灯可能查到前虹膜睫状体炎。唇面红肿、干燥和皲裂,甚至有出血;舌常呈杨梅舌,口腔黏膜充血,但无溃疡。所以川崎病好了小孩血象高发烧是常见的现象,一般父母最好先带着孩子去医院,最好是那种大型的医院,去询问医生,让医生对孩子进行诊断治疗,做到在关键时刻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治疗。父母们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
本病目前死亡率下降至1%以下,约2%左右出现复发。由此可见川崎病还是较良好的,所以家长们不要太过于担心,只要去医院做好相关治疗还是可以的。为了让死亡率下降至没有,这些都需要科技医务人员们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去创造更好的东西来治疗川崎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川崎病(KD, Kawasaki diseases)在儿科中并不常见,它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诊性小儿疾病。但对家有川崎病患儿的家庭来说,更重要地对这种疾病有着更深的了解,树立一个正确的、积极的心态去辅助医生的治疗。
川崎病怎么诊断的?
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只有发热,跟普通感冒的表现没有太大差异。因此疾病早期不只是家长没办法辨认出,连医生也无法仅根据发热症状就诊断川崎病。
那么如何诊断?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并且在下述5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4条才能确诊。但如果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则满足以下3条主要症状即可确诊。
1. (皮肤)多形性皮疹
2. (黏膜)结膜充血
3. (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肿大
4.(口舌)唇红皲裂,杨梅舌
5. (手足)手足硬肿,指端膜状脱皮
川崎病的并发症
并发症之一:心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并发症是KD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二尖瓣反流、迁延性心肌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病变、心功能衰竭、休克,因此及时准确识别并积极处理非常重要。其中,冠状动脉病变是最重要的心血管并发症。
并发症之二: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发病率约为7%,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KDSS为中度休克,可以是心源性、血流重新分布性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混合性。
病理生理过程与脓毒性休克相似,表现为相对或绝对的低血容量、心功能不全和血流的重新分布,血流重新分布可能源于循环中较多炎性细胞因子。
其发生可能与一些内源性活性物质释放有关,这些活性物质介导了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心肌功能不全以及毛细血管渗漏,但确切的机制不明,患者循环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很高,可能与毛细血管渗漏有关。
并发症之三: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嗜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嗜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HLH由于触发因素不同,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而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属于继发性sHLH。
MAS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与其他HPS类似——以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骨髓、肝、脾、淋巴结组织发现嗜血现象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也可以见于川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总之,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另有部分患儿症状不完全,需要注意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还有部分患儿炎症反应过度,导致休克综合症及巨噬细胞活化,进展快、预后差,需早期识别、尽早治疗。
这其中,也离不开家长的协助。儿科医生最好的帮手是家长,医生很需要家长提供的信息,因为患儿刚开始的症状可能不明显,且症状出现的顺序因人而异。因此,家长了解疾病的症状、关注宝宝的状态并及时就诊、及时治疗,有助于疾病的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川崎病,这个名字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比较陌生,但近年来,这种疾病的发生率却呈现上升趋势。由于川崎病的最初症状与感冒发烧相似,因此很容易被误诊,延误病情。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可以侵犯心脏、肾脏、消化道等内脏器官。虽然川崎病不遗传、不传染,但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包括:
川崎病最严重的危害在于对心脏的损害。部分患儿可并发心、脑、肝、肺、肾等多脏器损害,其中以心血管损害最为突出。因此,一旦出现持续高烧、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目前,川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为了预防川崎病,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川崎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主要影响婴幼儿的疾病。近年来,我国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在四岁以下儿童中较为常见。了解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包括:
1. 发热:高热是川崎病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常超过39℃,持续时间可达1-2周,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反复发热。
2. 眼部症状:两侧眼结膜充血,球结膜尤为明显,少数患儿可能出现化脓性结膜炎。
3. 口腔症状:唇红肿、皲裂,甚至出血;舌呈杨梅舌,口腔黏膜充血。
4. 皮肤症状:躯干部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面部、四肢亦可见,不痒,无疱疹或结痂。
5. 淋巴结肿大:50%-70%的患儿早期出现淋巴结肿大,多为非化脓性,数日后消退。
6. 手足症状:病程第二周,80%的患儿出现手、足部脱皮,为从甲床移行处开始。
川崎病的病程可分为四期:
1. 急性期:1-11天,主要症状为高热、眼结合膜充血、皮疹、口腔改变、淋巴结肿大等。
2. 亚急性期:11-21天,体温波动,眼结合膜充血未痊愈,指趾端脱皮,血小板增高。
3. 恢复期:21-60天,症状完全消失,眼结合膜稍留充血,白细胞恢复正常。
4. 慢性期:60天以上,临床表现大多正常。
川崎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目前,我国已有很多治疗川崎病的方案,预后良好。此外,患儿应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多摄入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定期去医院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并治疗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皮肤、黏膜、淋巴结非化脓性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
1. 病毒感染:目前认为,病毒感染是川崎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多种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等,都可能引发川崎病。
2. 免疫因素:免疫因素在川崎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川崎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的异常,如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亢进等。
3. 遗传因素:家族聚集性是川崎病的一个显著特征,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
4. 环境因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川崎病的发病率。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发热:持续高热是川崎病的首发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腹泻等。
2. 皮肤损害: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可伴有脱皮、皮疹等。
3. 口腔黏膜损害:口腔黏膜充血、皲裂、杨梅舌等。
4. 眼部损害:结膜充血、角膜上皮脱落等。
5. 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可伴有疼痛。
6. 手足症状:手、足掌硬肿,指(趾)甲脱落等。
治疗川崎病的主要目标是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治疗措施包括:
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可用于治疗川崎病。
2. 免疫调节治疗: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可用于治疗川崎病。
3. 抗凝治疗: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可用于预防川崎病血栓形成。
4.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包括退热、止吐、止痛等。
预防川崎病的关键是加强儿童保健,提高儿童免疫力,避免接触病毒等。
川崎病是一种严重的儿童疾病,需要引起家长和医务人员的重视。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川崎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川崎病,也被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中小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
尽管川崎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某些诱因如感染,在个体遗传易感性的作用下,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引发血管炎性损害。
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结膜充血、唇红、口唇皲裂、杨梅舌、皮疹、手足硬肿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治疗川崎病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静脉用人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等动脉的改变,降低死亡率。
除了药物治疗,皮肤黏膜的护理也非常重要。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加强口腔护理,预防继发感染。此外,肛周和指甲床脱皮是常见症状,应注意经常剪指甲,避免皮肤磨损。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事项: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饮食,确保营养需求;进食前后用温开水漱口,避免食用易损伤口腔黏膜的食物;禁食寒冷、辛辣和刺激性食物。病情稳定后,应注意饮食的合理性,限制盐和脂肪的摄入,以降低成年后患冠心病的可能性。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如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川崎病,这个名字可能对许多人来说有些陌生,但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威胁。这种疾病以发热、皮疹等为主要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那么,川崎病究竟有什么特点?它有传染性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川崎病的神秘面纱。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是持续的发热,通常低烧时间在5-10天左右,体温可达到39℃以上。抗生素治疗对此有一定效果,因此,一旦发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除了发热,川崎病还可能出现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或出血、杨梅样舌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手部硬性水肿。因此,家长朋友们要留意孩子的症状,及时就医。
川崎病还可能引发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等并发症。确诊可以通过脉搏速率进行,必要时可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川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日常护理。药物治疗方面,多数情况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剂量根据体重和血药浓度进行调整。对于高危患者,还可以采用γ-球蛋白治疗。此外,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
川崎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没有传染性。因此,家长朋友们不用过于担心传染问题。关键是要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做好日常护理,帮助孩子早日康复。
川崎病是一种严重的儿童疾病,了解其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对于保障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家长朋友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川崎病,又称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性发热性疾病。主要病变为全身血管炎,属于淋巴系统疾病范畴。该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男性患儿明显多于女性。川崎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全身发热、口唇潮红、皮疹、眼结膜充血、杨梅样舌、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硬性水肿等。
川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药物治疗方面,阿司匹林是常用的药物,可以缓解症状并抑制炎症。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帮助恢复患者的免疫系统。
对于川崎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预防川崎病的关键在于加强儿童保健,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川崎病的治疗主要在内科进行。如果孩子出现疑似川崎病的症状,家长应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内科就诊,以便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一些与川崎病相关的科室:
川崎病,又称为儿童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的全身性血管炎疾病。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持续性的高烧、皮疹以及可能的关节、心脏和中耳等器官的并发症。
以下是川崎病的一些典型症状:
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心脏超声等。治疗方面,主要目标是控制炎症反应,预防心脏并发症。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等。
对于川崎病的预防,目前还没有特效的预防方法。但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等,可以降低患病的风险。
如果您怀疑您的孩子可能患有川崎病,请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川崎病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时期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持续高烧、皮疹、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发红等。若不及时治疗,川崎病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病变、心肌炎、关节炎等,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一、冠状动脉病变:这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病变,严重时可引发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
二、心肌炎:川崎病可导致心肌炎症,表现为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心力衰竭。
三、关节炎或关节痛:部分川崎病患儿可出现关节疼痛,多为轻度,多发生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
四、神经系统改变:川崎病可导致无菌性脑膜炎、面神经麻痹、听力丧失、急性脑病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意识障碍、瘫痪等后遗症。
五、其他并发症:川崎病还可导致肺部病变、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
针对川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脏保护措施。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等,以控制炎症反应。心脏保护措施包括定期复查心脏彩超,及时发现并处理冠状动脉病变。
为了预防川崎病,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感冒患者。
2.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病毒。
3. 加强儿童体格锻炼,提高免疫力。
4. 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川崎病症状,应及时就医。
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性发热性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感染和遗传易感性可能是导致川崎病的主要因素。
1. 感染因素:川崎病的发病与感染有关。实验室检查发现,川崎病患者血液中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等指标升高,这些指标的变化与感染性疾病相似,提示感染性病原体可能与川崎病发病有关。目前研究表明,葡萄球菌、链球菌、立克次体、逆转录病毒、支原体等可能为川崎病的感染原因,但尚未得到确切证实。
2. 遗传易感性:川崎病的发生具有地区和家族聚集性,东亚地区发病率较高。研究表明,川崎病患者家庭成员中,同胞和子女患病风险较高,提示川崎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川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5天以上,伴有皮疹、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如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此外,川崎病还可导致冠状动脉损伤,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破裂,甚至猝死。
对于川崎病的治疗,主要目标是控制病情,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目前,阿司匹林是治疗川崎病的一线药物,可控制发热、减轻炎症反应。此外,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也可能用于川崎病的治疗。
为了预防川崎病,家长应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注意观察儿童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一旦发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总之,川崎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感染和遗传易感性可能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了解川崎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有助于家长及时发现病情,及时就医,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的儿童。本文将详细介绍川崎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日常护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
一、川崎病的症状
川崎病的主要症状包括持续高烧、球结膜充血、皮疹、嘴唇干燥、杨梅舌、手脚硬肿和淋巴结肿大等。
1. 持续高烧:川崎病患儿通常会出现持续的高烧,体温可达39℃-40℃,使用退烧药物效果不佳。
2. 球结膜充血:患儿的眼白会出现充血现象,与普通感冒不同,这种充血没有分泌物,但部分患儿会感到不适。
3. 皮疹:患儿在发烧初期或发烧几天后会出现皮疹,面部或全身可能出现红色斑丘疹,按压后可消退。
4. 嘴唇干燥:川崎病患儿的嘴唇会极度干燥,与正常儿童有很大不同,严重时可能出现干裂、出血。
5. 杨梅舌:患儿舌尖会出现类似杨梅或草莓的红色颗粒,称为杨梅舌或草莓舌。
6. 手脚硬肿:随着发烧,患儿的手脚会出现潮红和肿胀,与正常儿童的手脚发软不同。
7. 淋巴结肿大:部分患儿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家长可能难以发现,需注意观察。
二、川崎病的诊断
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和体征,医生会结合患儿的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三、川崎病的治疗
川崎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1. 对症治疗:包括退烧、抗病毒、抗炎等。
2. 预防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病变等。
四、川崎病的日常护理
1. 饮食:患儿应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流质粥等,避免辛辣食物。
2.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每天用毛巾给孩子擦皮肤,如厕后洗屁股。
3. 手部护理:保持手部干净,避免划伤皮肤。
五、医院和科室
川崎病患儿需在儿科就诊,如出现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