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过度追求完美所引发的抑郁情绪,如何调节?

过度追求完美所引发的抑郁情绪,如何调节?
发表人:王鑫

过度追求完美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种“病”。

总是认为只要表现完美,大家才会喜欢我
但是这个过程很痛苦。
 
这种过度追求完美,会给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过度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对自己和他人设定一个极高的标准,而且不能容忍任何错误和缺陷。
 
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上就会导致长期的自我否定,长期的压力和焦虑,甚至出现一些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
 
解决这种抑郁情绪,要从本质上解决对自己和他人设定极高的标准,并且不能容忍中间出现任何的错误和缺陷的问题。
 
当然我们不太主张接纳“不完美”,也就是接纳现实里的这些不太理想的东西。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最近发展区”。
如果你想进入下一步的发展区域,就叫最近发展区。俗称“跳一跳能摸得到的区域”。
 
过度追求完美之所以带来了负面的结果,是因为完美的标准超出了最近发展区,超出了往前发展的第一步,第二步甚至第三步。所以当自己做不到,就会产生那么多负面的感受和情绪。
 
如果要是用最近发展区,替代过度的追求完美的标准,把标准设定在最近发展区之内,那这个标准就是可实现的,而且是稍微往前发展一步就可实现的。那每一个往前走的步骤里的完美就都实现了。这一步一步不就是逐步完美的过程吗?
 
所以不是直接放弃追求完美,因为追求完美确实会让人成长,这确实是个很好的动力。而是要把追求完美的过程变得更科学,更合理,相对质量和效率更高。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抑郁状态疾病介绍:
老年期抑郁症是指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以情感低落、兴趣缺乏、言语减少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期抑郁相关症候群。严重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危害。老年期抑郁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因为发病年龄的关系,临床症状与治疗有其特点,与老年人群自身躯体疾病、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故单独出来。通常通过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一般患者可以消除相关症状,恢复正常生活,但容易复发。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如果我告诉你,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亿人都曾饱受抑郁症的困扰,请不要感到惊讶;如果抑郁症让你感到疲倦、烦躁、没有活力,请不要感到害怕;如果抑郁症给你以及你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也请不要感到绝望......

     

     

    因为抑郁症,是可以被治愈的!

     

     

    抑郁症的发生是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治疗抑郁症应从生理、心理、社会支持等方面入手,采取药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的治疗方式,达到有效控制疾病、消除症状和恢复社会功能的目的,最终战胜抑郁症。

     

     

    抑郁症的治疗一般有3种方式

     

    1、药物治疗

     

    可以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很多,一定要在精神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抗抑郁治疗。就目前治疗的效果来看,即使非常严重和持久的抑郁症,结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大多数都会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2、心理治疗

     

    当服药一段时间,患者的病情进入稳定期,药物的改善作用就会变得不那么明显。但此时千万不能擅自停药,一定要谨遵医嘱。临床上一般认为进入稳定期后,需要持续并根据情况不断减量地服药 1~2 年。在此期间,心理治疗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心理治疗旨在帮助抑郁症患者快速恢复「心理社会功能」,这其中包括恢复他们的工作效率,帮助建立与亲人、朋友和同事的关系,并养成一套健康、良好、规律的生活作息等。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只有很少很少的抑郁症病人能够得到系统的心理治疗。

     

     

    3、物理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在医院抑郁症还有物理治疗的选择。近年来,国内外权威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的物理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抑郁症也具有明确的效果。

     

    总之,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唯独不建议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或自己偷偷改变治疗方案,等它自己好。当然,我们也要明白,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去积极寻找和探索最适应的方法。

     

     

    当抑郁症发生时,不要害怕、不要惊慌,就把它当作是潜意识的一次呼唤、一次求助。正是它的出现,给了你一个绝佳的机会去重新审视自己、发现问题、改正问题,让你可以做一个更加幸福、美好的人!

  • 最近秋天来了,很多人都变得多愁善感起来了。

     

    夏天的时候,整个人活泼、开朗、乐观、向上,be like(下面的emoji):

     

    表情来源:自己做的

     

    每年的秋冬,整个人性情大变,悲伤、抑郁、无聊,整个人都蒙上一层忧郁的气质,be like(下面的emoji)

     

    表情来源:自己做的

     

    甚至有的人开始怀疑人生,赚的不多、脱单失败、事业跌宕…… 是不是自己是全人群中最失败的那个?

     

    如果你也是最近经受这样的情况,打住!别想多了!

     

    一到秋天就容易伤心,真不是你的问题,更不是自己的人生失败。

     

    医学上确实存在一种疾病,叫做季节性情感障碍(SAD)。这是抑郁症的一种,具体表现为:只要到了秋冬季节,就陷入了悲伤、啥都不想干的状态中[1]。大家俗称它“悲秋综合征”。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到疾病的状态,但是也可能会陷入抑郁、悲观、焦虑等的情绪中,因为秋冬季这3点的影响。

     

    1.秋季让你身体中血清素减少,影响你的情绪

     

    我们身体里面很多东西在调节着我们的情绪,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血清素。

     

    血清素可以理解成你美好心情的守卫者,当你身体里面血清素浓度升高的时候,他们就会化身为战士,赶走你的负面情绪,更容易感觉到开心。

     

     

    但是到了秋天,光照就没有夏天那么强烈,就会让血液中血清素的浓度就会下降,从而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

     

    这是因为,血清素虽好,但在身体里面有一个敌人——SERT蛋白,这个蛋白的存在会抑制血清素的合成。

     

    在一项研究对于季节性情绪障碍患者的研究发现,秋冬季节光照变化的影响,会让他们身体中SERT蛋白的浓度比夏天多 5% [1]。

     

    SERT蛋白越多,让人快乐的血清素就越少。

     

    身体里面的血清素少了,你自然就更容易不开心焦虑了。

     

    但秋冬季节变换的影响,还不止于此。

     

    2.秋季会扰乱你的睡眠,让你容易困、乏

     

    秋冬季节,还会影响人的睡眠,间接影响情绪。

     

    很多人知道,我们之所以到了晚上就要睡觉、感觉困倦,就是因为黑夜会刺激褪黑素的分泌。

     

    秋冬季节,天气变成了日短夜长;加上整体天色就变暗了,2者的综合影响,就会让身体里面的褪黑素分泌就会增加,更容易感受到困、乏力,感觉什么都没有意思。

     

    再加上,我们之前说到的,秋冬季节身体里面的血清素会减少,此时褪黑素也增加了,2种变化叠加,就会影响到你的生物钟[2]。

     

    也就是在夏天你工作良好的生物钟——按时入睡、睡个饱觉、按时醒来,到了秋冬,可能突然就失灵了。

     

    该睡的时候睡不着,睡着了之后睡不好,该醒的时候醒不来,睡眠被打乱之后,整个人生活也完全乱了,自然就更容易觉得生活没意思了。

     

    不仅仅是睡眠,秋季来临,还会影响到我们身体里面的一些东西。

     

    3.秋冬身体里产生维生素D更少,让你更容易抑郁

     

    秋冬到了,你是不是很少见到太阳了。

     

    因为秋冬的太阳照射不像夏天那么强烈,是弱弱的微光;加上天气变冷,很多人更愿意窝在家里而不是出门。

     

    身体晒太阳变少了,导致身体里面维生素D产生很少。

     

    已经有很多研究发现,如果身体里面的维生素D含量不足,就更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

     

    当你身体中的维生素D含量减少的时候,这些事情就在身体里面发生[4]:

     

    1)维生素直接作用在情绪调控区,让你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2)维生素D会影响血清素的合成,帮人赶走负面情绪的血清素变少了

    3)维生素D会影响人的免疫系统的状态,影响了你的应激反应,让你更容易焦虑、不安等。

     

    英国有一项研究发现,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更容易因为身体内维生素D合成减少而产生抑郁情绪。

     

    更严重的是,如果你是敏感人群,即便你特异多吃一些维生素D补充剂,也没用,因为通过口服补充进来的维生素D是没有办法弥补光照不足造成的维生素D缺乏的问题的[4]。

     

    其实,我们的很多情绪、身体变化,不光光与自己有关,身体有它自己的节律。

     

    如果你出现这种症状,千万记得不要责怪自己啦。

     

    这种症状也是在提醒你好好照顾你的身体呀。

     

    可以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多去户外照一下太阳,促进你身体里面维生素D的合成;

    也可以与家人朋友经常聚一下聊聊天,感受一下家的温暖;

    还可以多走走锻炼一下,运动也会促进你身体血清素、多巴胺等激素的合成,让你感受到更快乐~

     

     

    参考文献:
    [1]Melrose S.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n Overview of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Approaches. Depress Res Treat. 2015;2015:178564. doi: 10.1155/2015/178564. Epub 2015 Nov 25. PMID: 26688752; PMCID: PMC4673349.
    [2]B. McMahon, S.B. Andersen, M.K. Madsen, L.V. Hjordt, I. Hageman, H. Dam, C. Svarer, S. Da Cunha-Bang, W. Barré, J. Madsen, L. Hasholt, V. Frokjaer, G.M. Knudsen,P.1.i.037 Patients with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how seasonal fluctuations in their cerebral serotonin transporter binding,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Volume 24, Supplement 2,2014,Page S319,ISSN 0924-977X,https://doi.org/10.1016/S0924-977X(14)70506-1.
    [3]Kjærgaard M, Waterloo K, Wang CE, Almås B, Figenschau Y, Hutchinson MS, Svartberg J, Jorde R. Effect of vitamin D supplement on depression scores in people with low levels of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and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Br J Psychiatry. 2012 Nov;201(5):360-8. doi: 10.1192/bjp.bp.111.104349. Epub 2012 Jul 12. PMID: 22790678.
    [4]Kerr DC, Zava DT, Piper WT, Saturn SR, Frei B, Gombart AF. Associations between vitamin D level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healthy young adult women. Psychiatry Res. 2015 May 30;227(1):46-51. doi: 10.1016/j.psychres.2015.02.016. Epub 2015 Mar 5. PMID: 25791903; PMCID: PMC4420707.
  • ————————————

     

    “腺苷、多巴酚丁胺、依伐布雷定、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布洛芬)、大剂量激素、氨茶碱以及双磷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可以使房颤风险增加。


    但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因为这些风险而停用药物,增减药物请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

     

    今天小哈要和大家聊一聊一个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话题——房颤发病、治疗、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1. 坏情绪让你更易患房颤!

     

     

    心血管领域著名的Framingham研究对3682例参与者的愤怒、敌对情绪、性格类型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

     

    • 易发怒的、对他人有敌意的男性十年内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20-30%
    • 那些喜欢将愤怒发泄于他人的女性房颤风险将增加30%。(意外的是,紧张、焦虑这些相对“不外显”的负面情绪,可以使男性更易发生房颤,而对女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另外,恐慌、工作压力、消极情绪这些因素也与房颤的发生有关。


    相反,愉悦的情绪对房颤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目前认为心理因素对房颤的影响可能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来实现,但其中的具体机制仍然比较模凌两可,尚需进一步研究去证明。


    2. 一半房颤发作因坏情绪!

     

    坏情绪不仅可以使健康人的房颤风险增加,还可以使已经患上房颤的人发作更加频繁。


    一项针对100例住院患者的调查发现54%的患者是由心理应激而导致的房颤发作

     

     

    甚至,情绪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手术的术后复发情况也有关系。


    3. 焦虑?术后复发增1倍!

     

    一项小样本研究发现,SF-36量表心理健康一项得分每增加1分,术后房颤复发的风险就降低7%。另一量表中的焦虑特质评分每增加1分,就可以使房颤复发风险增加1倍以上。

     

    大哲学家康德说过,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小哈提醒您,情绪管理对保持健康十分重要。如果出现了长时间不能缓解的抑郁焦虑情绪或是发现自己无法控制愤怒情绪,请及时到专业门诊就医。

  • 在门诊经常碰到这样的患者,身体检查未见异常或者问题不大,但是总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情绪上比较焦虑,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出现这种情况可分为一下几种原因:

     

    1、患者以前有过某种疾病,以我所见到消化门诊的患者为例,很多胃肠疾病患者因为长时间受到病痛的折磨导致思想比较紧张,易焦虑,加之患者本人“心眼小”,总是总爱胡思乱想,在疾病治愈之后只要身体稍微一不舒服,就怀疑自己又得病了。

     

     

    2、体质差异。有个别患者对疼痛或者疾病的耐受能力比正常人差,正常人感觉不是什么大事的异常感觉出现在这部分人身上则会让他们异常难受。不是因为这部分人娇气,而是他们疼痛中枢比较敏感。

     

    3、精神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使很多人精神上比较紧张,很多人处在焦虑抑郁的状态之中,旁人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其焦虑抑郁,但是患者本人却从不承认。总是怀疑自己得病了,各种检查却没有异常的提示。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及时采取心理或者药物治疗。

     

    生活上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改善这种情况:

     

    1、多从事一些劳动,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这样能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之不要过分的关注自身感觉。在门诊碰到这样的患者我们也是建议她多干活,让自己忙碌起来,问题就迎刃而解。

     

    2、适当的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对于退休在家的老人因为突然的闲了下来总是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闲下来了总爱胡思乱想,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下棋、跳舞、养花和动物等都有助于注意力的分散。

     

     

    3、家人给予足够的关心,多开导患者,尽量不要激惹他们。

     

    4、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人无完人,不要对自己要求太过苛刻,试着去享受生活。

     

    5、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心宽,凡事想的开,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要注意“制怒”,不要发脾气。

     

    6、当你感到焦虑不安时,可以运用自我意识放松的方法来进行调整。如果处在焦虑抑郁状态比较严重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耐心治疗。

  • 气郁质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相信大家都比较好奇,其实形成气郁体质的原因有很多,而最常见的便是习惯性把情绪憋在心里,不喜与人诉说,自己慢慢消化,久而久之便很容易形成气郁。如果气郁长期得不到调理,一旦超出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便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危害。那么,除开上述的原因外,气郁质的形成还与哪些因素有关?气郁质的6大成因,需仔细了解清楚。

     

     

    气郁体质大多是先天遗传的结果,有些人天生比较忧郁,从小便有内向、敏感、脆弱等性格特点。先天遗传是气郁质形成的一大影响因素,如果母亲是气郁体质,且在怀孕的时候情志不展、郁郁不乐,就容易将气郁体质遗传给下一代。同时,家庭生活中父母双方都不爱与人交流,时常闷闷不乐,情绪容易大起大落,这些都会使小孩也养成这样的性格特点,从而形成“气郁质”。

     

    在孩子幼年时期,其性格形成与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较大关系。在年幼时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如果此时遭遇家庭生活不幸,或者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孩子在家里比较压抑,不能随便发言,或者被父母强制性地安排做一些事,违背了孩子的意愿或者不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很容易使孩子养成沉默寡言、不善表达、内向的性格。同时,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歧视和同学的欺负,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长此以往也容易形成气郁。

     

     

    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压力过大,且又不喜欢跟朋友或者是亲人倾诉,总是把所有的情绪都藏在心里,久而久之是很容易形成气郁体质的,因为大多数人都容易胡思乱想,尤其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总是会过多地焦虑,会使自己产生情绪上的大起大落,易形成气郁质。如果你身边也存在沉默寡言、不喜与人沟通的朋友,希望你能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和关爱,当他们想找你倾诉时,哪怕什么都不做,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就好。

     

    中医所讲“人活一口气”,事实上人体的气是生命运动的根本和动力,生命活动的维持必须依靠气。人体的气除与先天禀赋、后天环境以及饮食营养相关以外,还与肾、脾、胃、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所以当人体的各器官功能减弱时,都会影响到气在人体内的运行,久而久之易形成“气郁”。

     

     

    有些人欲望多,但却难以实现,一旦遭受挫折,就容易陷入抑郁,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调整,就会形成气郁体质。尤其是步入社会之后,人们经常会遇到工作中的困扰,比如和同事关系不融洽、不得领导重视、工作频繁出错等状况,容易加重人们的焦虑,产生消极的情绪,使他们容易否定自己,从而形成气郁质。

     

    当亲人突然去世,受到惊恐时,很多人会受到较大的精神刺激,容易陷入极端痛苦的情绪中,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悲伤的情绪中,很容易让人养成伤感、消极的性格特点,总是沉浸于悲伤之中,也会形成气郁体质。

  •  

    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情况,是一种患病率高、 临床治愈率高的精神障碍,但由于普通人对该病认知不足,导致坚持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较少,因此也有接受治疗率低、复发率高的特征。

     

     

    如果想要治好抑郁症,恢复到生病之前的状态,必须要进行药物治疗,而且一定要长期巩固治疗,以抗抑郁剂为例,虽然这类药物口服吸收比较快,但是达到恒定的有效血浆浓度大约要在用药两周以后才会出现,因此过早的停药或者是换药都会影响疗效的观察。

     

    有许多的病人因为服药几天以后不但没有出现病情的好转,相反却出现了令人烦恼的药物不良反应,于是擅自停药,这是很多抑郁症病人长期不愈的原因之一。一些药物一般需要经过3-4周的观察以后才能判断该药是否有效,当然有些药物可能也会早一些,当药物出现疗效以后一般要维持应用2-3个月,病情好转以后一般还应该维持治疗6-8个月以上,个别人有维持治疗长达5年之久,所以患者要想完全治愈抑郁症,就必须坚持服用药物。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心理治疗,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一定要选择专业的心理专家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准确分析病因,坚持正确的疗法才能更好的康复且防止病情复发。

     

     

    l  改变想法和生活方式

     

    容易抑郁的人,通常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就容易否定自己,最后就会越来越抑郁。

     

    其实别人并不会把你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也不会那么的在乎。有些事情是根本不需要太在意。如果是你是很难不去在乎别人说的话的人,建议跟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用勉强待在会让你难过的地方。请在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地方,享受放松的感觉。

     

    l  自我暗示

     

    潜意识是一种自我暗示,一般是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累积,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抑郁症的人群,要经常的自我肯定,譬如我相信自己、我最喜欢自己、我真是太棒了等认同自己的话,或者是说一些会让自己开心的话,久而久之,心情就会明朗。

     

     

    总之,患者要想恢复到生病之前的状态,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药物治疗,其次要进行自我心理暗示,阳光就会很快到来。

  • 和大多数疾病一样,在抑郁症的治疗方式中,药物治疗仍然是控制病情、降低疾病复发的有效治疗方式。但是,很多抑郁症患者对吃抗抑郁症药物存在着一个的误区:只要抗抑郁药物一吃后,就能立马见效!

     

     

    现实当中,这样的误区普遍存在,因为存在误区,又有很多患者以及家属还没等到药效出来,就果断地放弃坚持服药了,这便给治疗带来了新的阻碍。

     

     

    一般来说抗抑郁症的药物起效时间在2到4周的时间,保守估计是4周时间。经过4周的服用,患者是可以察觉、体验、对比出来的。换言之有没有效果,患者最有发言权。如果4周之后,你感觉到有所改变,比如“没有那么难受了,也不痛苦了,有些精神和动力或者对生活有希望了,能够去做点事情了,如家务活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那么这个时候就说明药物对你是管用和对症的。如果没有任何改善,或者和吃药前一样,甚至还要难受,那么这个时候就建议患者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进行药物的调整了。

     

     

    服用抗抑郁症的药物,因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吸收也不一样,以至于效果也是有差距的。你不能和别人去比,不要因为别人服了那种抗抑郁症的药物,就否定自己服的抗抑郁症药物是没用的。应该合理科学地去看待自己服用的,别人服用的,除非服用了4到6周一点效果没有,那么可以采取调药、换药措施,否则不要急,要有耐心去等待。

     

    还有一点就是:不是医生一给你开的药物就是有效果的,前期初始治疗,可能需要经历个把月的试药期。有效说明运气好,没有效果也别灰心,毕竟个体差异,你看到别人吃有效,不一定在你身上有效。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种类繁多,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故医生会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开具不同类抗抑郁症药物。

     

     

    以下是几类常见的抗抑郁药物:

     

    1、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四环类抗抑郁药,主要代表药物阿米替林,多虑平,米帕明,氯米帕明和马普替林等。

     

    2、单氧化酶抑制剂,代表药物主要是吗氯贝胺。

     

    以上两种都属于传统抗抑郁药物,因毒副作用较大,在临床使用上,已逐渐被以下几类新型的抗抑郁药所代替。

    而新型的抗抑郁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有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

     

    2、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

     

    3、多巴胺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是安非他酮

     

    4、5-HT拮抗和再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有曲唑酮等

     

    5、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5-羟色胺2C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有阿法美拉汀

     

    6、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是瑞波西汀。

     

    7、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的五羟色胺抗抑郁药,代表药是米氮平。

     

    虽然抗抑郁药物种类繁多,但是只要相信医生,配合医生,严格遵医嘱,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药物。

     

    另外,在服用抗抑郁症的药物时,不能过度依赖药物来调高你的情绪,药物不是兴奋剂,如果药物能调高你的情绪,那就不是抗抑郁症药物,要么它是兴奋剂,要么你转躁了!

     

     

    所以,要想自己低落的情绪死灰复燃,还是得需要重建自己的认知和改变看待事情的观点。积极热爱生活,带着感恩之心前行,多出去走走,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全都说出来,慢慢地就走出抑郁症了。这个世界还是很美好的,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一种收获,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  后附:“紧张焦虑放松法——建立自己心中的急救箱”

     

    良好的心理健康是人一生适应各种挑战的精神支柱,是保持一生良好生活的精神动力。但由于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常常有疲惫不堪、疲于奔命之感,心情低落和焦虑失眠之扰。这可能就是人们通常所提到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吧。

     

    心理亚健康状态其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表现为心理疾病的所有症状,如抑郁、焦虑、恐怖、愤怒等情绪困扰,也可以是冲动、犹豫、矛盾、危险的行为,或者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冲突、紊乱、不稳定,也可以是各种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情绪躁动、兴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无缘无故地紧张,到医院检查,身体却没什么毛病,这时候你就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陷入“心理亚健康状态”了!

     

    长期致力于用浅催眠引导有焦虑失眠的来访者放松各种不良情绪,在此提醒大家:要警惕心理亚健康,适当调整生活、学习和工作节奏,调整阶段性目标,调整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尤其是人际关系),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疏导,必要可寻求心理疏导和必要的药物干预。

     

    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产生是由个人心理素质(如多思多虑、追求完美,孤僻、敏感、多疑等)、生活事件(生活窘迫、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过大、晋级、升学、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和亲人生病或离世等)因素引起,时常感到紧张、烦恼、焦虑、心情低落,情绪波动大。调查表明,“很累”、“提不起劲”、“无精打采”、“昏昏沉沉”、“真没意思”、“高兴不起来”和“对付吧”等是他们常说的词汇。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年工薪族近1/4左右有心理亚健康,近13%的青少年也处于心理亚健康。

     

    心理亚健康状态导致人们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正常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家庭生活、情感交流、人际沟通、知识学习、精细操作、创造性劳动等方面不顺畅,常常使人们体会到困惑、压抑、郁闷、或焦虑和烦躁等不健康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得家庭生活失调、工作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的现象频频出现,短期内严重妨碍了生活、学习、工作。通过环境改变、生活工作节奏的调整、短时期内集中休息、别人劝慰、自我调整或心理咨询师的疏导等,上述不良自我感觉和症状常常能缓解,持续时间未超过2周,也能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可能会下降)。否则若上述症状持续时间持续超过2周,明显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应考虑抑郁症或焦虑症等可能,应去神经内科或精神科看病,服药的同时最好辅以心理疏导和治疗。比心理亚健康状态稍重,但又比抑郁症或焦虑症轻的还可考虑抑郁或焦虑状态。实际上这三类状况没有截然的分界。

     

    以下是几种心理亚健康的典型代表

     

    (1)焦虑

     

    由于某一种情境而引起的焦虑,情境改变时,焦虑随之消失。焦虑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均未超过一定的范围,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且很快缓解。属于正常范围。

     

    (2)抑郁

     

    兴趣丧失,没有愉快感;精力减退,常有无缘无故的疲乏感;反应变慢,或者情绪容易激动、亢奋,也容易被激怒;自我评价过低,时常自责或有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对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也难以决断;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以上这些症状两周内缓解属于正常。

     

    (3)强迫

     

    有些人特别脑力工作者,追求完美做事反复思考,总是对自己做的事情不放心反复的去检查,自己都意识到没必要。反复检查门窗有没有锁好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4)恐怖

     

     当你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然会出现恐怖感,而且想到会不会跳下去,甚至想到跳下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在继续去想,属于正常。

     

    (5)疑病

     

    将身体轻微不适看成严重疾病,反复求医,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于正常。

     

    紧张焦虑放松法——建立自己心中的急救箱

     

    (撰文:心理助理刘老师? ? 图片下载:门诊助理小杨)

     

    不管是考试前还是在考试中,轻微的紧张焦虑情绪一般人均有体会,而其能自我调整和承受的。

     

    若紧张焦虑情绪较明显,也可试用下面简单易行的办法。

     

    成人其它情况下的焦虑也同样是适用的。

     

    一、情景想象或提取法:

     

    想起2-3件高兴快乐的事,当紧张、焦虑时可心里想象某件高兴事,以此来淡化紧张。

    事件--------------时间--------------快乐值--------------放松值

    如A打球------------12:30-----------(0---100)-------(0----100)

    分值------------------------------80-------------------60---------

    如B买新衣服--------18:30-----------(0---100)-------(0----100)

    份值-----------------------90-------------------80---------

    把自己认为放松值高的提取备用(2-3件足够了)。

     

    二、穴位按压放松疗法

     

    合谷---------内关--------膻中--------人中---------印堂--------太阳

    每个穴位按压2--4秒。边按摩,边均匀呼吸和默念:放松,放松,全身放松

     

    三、芳香疗法

     

    芳香疗法被认为对治疗焦虑很有效。用熏衣草油,在衣物上滴上1-2滴然后吸入。也可以涂一滴在太阳穴处。(也可以用风油精)

     

    四、深呼吸放松疗法

     

    调整最佳坐姿用腹式呼吸的方式:闭上眼睛轻轻的吸慢慢的呼,吸要吸足呼要呼透,边呼吸边放松。

     

    自我按摩的穴位:

     

    图1:合谷穴位

      

     

    图2:内关穴位

      

     

    图3:膻中穴位

     


     

    图4:人中和印堂穴位

     

      

    图5:太阳穴位

      

  • 社交媒体对人的吸引力有多大?荷兰一项研究将它比为尼古丁。

     

    发朋友圈后,不停查看点赞和评论;打开微博,刷新并浏览每一个热搜词条;推送消息一弹出,马上点开APP回复……

     

    据某国际社交媒体管理平台最新报告,截至2021年1月,全球手机用户数量52.2亿,互联网用户数量46.6亿,而社交媒体用户数量达到42亿,占全球总人口的53%以上。

     

     

    信息碎片化、手机依赖、偷走睡眠和户外活动时间……社交媒体带来的伤害不只这些,还可能引发抑郁症。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采访专家,解读社交媒体为何让人抑郁,教你几招有效抽离。

     

    受访专家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汤永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常用社交媒体,或增大抑郁风险

     

    近日,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西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合作的一项研究表明,常用社交媒体,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并且在儿童和青年群体里尤为明显。

     

     

    该研究采用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进行抑郁症评估,首先对8045名成年人评测,再对其中没有抑郁症的5395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482人(8.9%)出现轻微抑郁症。

     

    其中,社交媒体Snapchat(色拉布,照片分享应用)、Facebook(脸书,照片分享应用)和TikTok(海外版抖音,短视频平台)使用者的抑郁症状显著增加,分别增加53%、42%39%

     

     

    此外,TikTok和Snapchat的使用者中,35岁或以上人群更易产生抑郁症状;Facebook使用者的情况相反,35岁以下人群更易产生抑郁症状。

     

    美国著名社交媒体Facebook的前高管肖恩·帕克曾表示,社交媒体的研发理念是“如何消耗用户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设计者利用人类渴望交流的心理弱点,创造出这些能让人时时感觉与他人联系的软件,并通过一些细节设计,引导、鼓励用户不断使用,最终养成稳定的使用习惯。

     

    比如,当收到点赞时,人的大脑会分泌“快乐激素”多巴胺,进而刺激人们发布或浏览更多内容。这种“诱导技术”正是社交媒体成功的秘诀。

     

    为什么你会对社交媒体上瘾?

     

    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9个小时,互联网普及率达71.6%。

     

    据报告发布时数据:有9.83亿人正在使用即时通讯,8.88亿人在看短视频、6.38亿人专注直播,4.69亿人点外卖,3.25亿人在使用在线教育。

     

    社交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源于两大因素:

     

    心理成瘾机制

    社交媒体具有心理成瘾机制,每个人表现不一,或轻或重。成瘾受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

     

    比如有的人过度焦虑,回避现实,好奇心强,社会支持不足,喜欢虚拟刺激感等,这类人很容易成为社交媒体重度沉迷者。还有的商家和平台会根据大数据算法,投其所好,让人欲罢不能。

     

     

    随机性回报

    使用社交媒体时,总是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回报,不知道下一条消息或通知会不会引起朋友圈的点赞,期待所谓的“被肯定”以及“相互点赞”。

     

    这种随机性回报使得个体的反应持续更长的时间,成为一种不由自主的黏性使用和网络社交沉迷。

     

    心理学家:3招教你有效抽离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发现,近20年来社交媒体上瘾现象不短涌现,它可能对人们的感情、行为、人际关系造成长期危害,比如扰乱自我认知、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难以理解复杂问题等。

     

    心理学家指出,减少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要适时地从网络中抽离,和自己“约法三章”。

     

    固定时间使用社交媒体

    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刷微信、微博,不带手机进卧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眼前的人和事上。

     

    多和朋友进行现实沟通

    让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休息一下,约上亲朋好友,面对面交流。但也不必过分排斥,在与远方亲友的沟通上,社交媒体还是维系感情的重要工具。

     

     

    培养“走出去”的爱好

    培养兴趣爱好,扩大社交圈,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充实自己,多走出去,少宅在家。

     

    需要提醒的是,应定期检查社交媒体的隐私设置,为所有账号设置安全、独立的密码,谨慎共享位置信息,警惕陌生人的好友请求,不点击陌生人发送的链接等。

  • 人们的心理,就像春天的原野,应该是阳光明媚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心理却是“阴云密布”,常常出现心理失衡,这些人表现得或抑郁孤单,或喜怒无常,或猜疑嫉妒,或无端恐惧。

     

     

    一、心理失衡的三大表现


    很早以前,心理学家荣格就在进行心理失衡方面的研究,他发现心理失衡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第一种:灰色心理

     

    荣格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由于身体的变化或者心理上的变化,使得他们出现闷闷不乐、焦虑烦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而出现这些不良状态的人以中年人居多。究其原因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人的身体机能开始发生变化,由旺盛期进入缓慢的衰退期,并在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下,心理开始出现偏差。

      

    2、第二种:情绪饥饿

     

    荣格认为,人们的生活状况与情绪饥饿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比如,贫穷者由于整日为生计操劳,思想有所寄托,不易缺少情绪体验。而那些生活富足、无所追求的人大多是情绪饥饿的“受害者”,因为他们在精神上缺少寄托,缺少亲情安慰,经常处于情绪波动的不良状态,时间一长,他们的精神就会出现问题。

     

    3、第三种:信息膨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急剧增加,让一些人的精神负担加重,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这样的人在接收外界信息时,由于信息超过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造成大脑中枢神经功能的素乱,由此演变成信息膨胀综合征。

     

     

    二、心理失衡的常见原因


    实际上,造成人们心理失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变迁过快、行为方式的改变、思想观念的更新等,都或多或少会让人们走进失落的世界。为此,荣格曾经说过:“遇事能够泰然处之,并且用平和的心态看待身体上出现的变化,并随之做好调整的准备,才能积极主动地避开因为身体机能变化而对自身心理带来的伤害。有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可以有效地避免精神上出现的种种不适、从根本上改善不良的情绪以及被压抑的精神、这样才会有健康的心理和矍铄的精神。”

     

    三、摆脱心理失衡的4大方法


    为了让心理关衡的人尽快摆脱这种精神上的“煎熬”,荣格总结出了心理失衡的调节方法,最经常被提起的就是“转移法”(一些心理学家将其称为移情法)、指的是心理失衡的人为了减轻自身不良情绪的影响、通过转移注意力达到心理平衡。要知道、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以在大脑里产生兴奋中心、人们通过外界的力量是可以使兴奋中心转移的,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愿意做的事情上去、进而从负面情绪中快速解脱出来。

      

    1、消转移法:通过散步或聊天,进行负面情绪的转移

     

    散步是一种悠然自得并让人心平气和的活动,也是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转移方法。现实中,当人们面临负面情绪困扰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脱离现场,出去散步。散步的过程其实也是释放心理压力的过程,更是重新认识自我、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在散步时,人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紧张的大脑皮层就会得到放松,负面情绪也得以宣泄。

     

    聊天也是消遣转移法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但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聊天对象时,要选择那些知晓自身秉性的人。这样的人不会率灾乐祸、更不会火上浇油,而是能站在你的角度,帮你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让你从中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2、繁忙转移法:将注意力集中到繁忙事务上,忘记烦恼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为患者分派一些危险系数低、工作量偏大的事情,避免由于患者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3、娱乐转移法:通过娱乐活动,如跳舞、跳水、攀登、下棋、绘画等转移注意力

     

    如果下棋,心神就要集中,将精力完全放在与对方的博弈中;而绘画时,要静神运气,心无杂念;放风筝时,要将目光投放在线上。通过这些方式,都能起到转移负面情绪的效果。

     

    4、开阔转移法:让患者开阔心胸,调节负面心态

     

    其实,欧洲一些国家的精神病院早就为患者开设了一些装有日月星辰的天花板,这种宏大的卧室可以让患者变得心胸开阔,为他们失衡的心理带来一定的治疗效果。

     

    此外,外出旅行也是一个好办法。旅行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一个人的思路打开,塑造人格魅力,因此,那些经常旅行的人大多是善于理解别人、心态趋于平衡、懂得战胜困难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我在一个晴朗的春天,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咨询了自己的抑郁症问题。医生非常耐心地与我沟通,询问了我的病情和用药情况,给予了我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在沟通过程中,医生提醒我需要提供既往医院就诊记录或处方,以便更好地评估我的病情。虽然我觉得有些麻烦,但医生的细心让我感到很放心。

    经过详细的交流,医生了解到我购买的百忧解对我有所帮助,但在春天时病情会有些波动。医生建议我注意用药,并适当进行运动和放松心情。

    最后,医生为我开具了处方,并提醒我定期到医院复查。虽然我遇到了一些购买药物的问题,但医生也积极地帮我寻找解决方案。

    整个线上问诊的体验让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关怀,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有了更多的信心。

  • 在这个充满便利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进行医疗咨询和问诊。我有幸成为了一个患者的亲戚陪同,见识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服务。

    通过手机,我们轻轻松松就能联系到了医生,不用再排队等候,省去了很多时间。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患者的主诉,详细询问了病史和症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我看到患者的担忧和焦虑得到了缓解,心里也为他们感到一丝安慰。

    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展现出了专业的医疗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让患者感受到了关怀和支持。医生的耐心和细心让我对他们的专业素养深感敬佩。

  • 那天,我焦急地拨通了精神科医院的电话,我的父亲一直饱受精神抑郁的困扰。他曾在青岛第七精神卫生医院就诊,开了奥氮平和草酸艾斯普兰两种药物。考虑到方便,我想在京东上购买这些药品。

    接电话的是崔医生,他非常友好,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父亲的病情和之前就诊的医院信息。我告诉他我的想法后,他告诉我需要上传线下病历资料,平台审核通过后才能开处方购药。

    我有些失望,但崔医生并没有放弃,他详细地解释了法律规定,并提醒我完善复诊信息。虽然心里有些不情愿,我还是按照他说的去做了。

    当我询问是否医生手写的处方也可以时,崔医生给出了肯定的答复。然而,当我表示没有相关资料时,他告诉我必须去医院重新开处方。尽管有些麻烦,我还是决定遵照他的建议。

    当我带着之前看病的门诊病历回到医院时,医生和护士都非常热情,他们耐心地为我父亲做了检查,并重新开了处方。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但我对崔医生的专业和耐心感到非常满意。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是在互联网时代,医疗服务的本质仍然是关爱和责任。感谢崔医生和他的团队,让我父亲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在互联网医院,***医生不仅具备丰富的医疗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细心和耐心。患者在与***医生的沟通中,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专业建议,这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医生的处方也符合相关规定,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进行了保护,并且尊重了患者的意见和选择。

    通过互联网医院,***医生为患者提供了碳酸锂片*1,盐酸曲唑酮片*1,盐酸度洛西汀肠溶片*3的续方药品,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医生展现了出色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为患者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产后抑郁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产后抑郁不仅影响着产妇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宝宝的智力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产后抑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孕期和分娩过程中,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剧烈变化,容易导致情绪波动。其次,新手妈妈需要适应新的角色和生活方式,心理压力增大。此外,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等因素也会影响产后抑郁的发生。

    产后抑郁的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焦虑不安等。这些症状不仅影响着产妇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宝宝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产后抑郁的母亲更容易出现抚养行为问题,如缺乏耐心、过度保护等,这些行为会影响宝宝的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针对产后抑郁,早期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首先,产妇应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如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其次,家人和朋友应给予产妇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此外,产妇还可以通过运动、瑜伽等放松身心,缓解抑郁症状。

    为了预防和应对产后抑郁,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提前学习相关知识,了解产后抑郁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2.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

    3. 积极参与孕期和产后保健课程,学习育儿知识。

    4.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5. 如有抑郁症状,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 最近的生活总是让我感到压力山大,一直做梦,睡不好觉,头痛,心跳加快,喘不过气。原来是老公二次精神出轨,这让我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导致抑郁症状加重。医生建议我学会改变负性认知模式,改善自己的认知,同时要试着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医生还给我提供了一些中成药类的药物建议,但由于是初诊,暂时不能开具处方药。医生建议我去当地的公立医院面诊咨询,同时提醒我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影响睡眠的因素。最终,我感到医生非常关心和耐心,给予了我很好的建议和支持。

  • 今天,我在网上给婆婆进行了一次图文问诊。婆婆一直有抑郁症的困扰,我想给她买点药来缓解症状。在问诊过程中,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了婆婆的病情,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医生还提醒我,为了婆婆的安全,需要确认患儿有监护人和相关专业医师陪伴。我按照医生的建议购买了药品,并将处方信息提交审核。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安心。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将按照医生的建议持续关注婆婆的病情,并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就医。感谢医生的专业指导和关怀,让我对线上问诊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信任。

  • 立春是春季的开始,标志着冬去春来,自然界万物复苏。此时,人体生理机能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人体抵抗力逐渐增强。然而,春季也是一些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做好春季养生保健至关重要。

    一、春季养生原则

    1. 养肝:春季是养肝的最佳时节。肝脏具有疏泄功能,能够帮助人体调节气血,促进新陈代谢。春季养肝,可以多吃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青橘、佛手、玫瑰花等。

    2. 调节情绪:春季阳气生发,情绪容易波动。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怒火中烧,以防伤肝。

    3. 顺应自然:春季气候多变,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4. 适度运动:春季是运动养生的最佳时节,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等。

    5. 注意饮食:春季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二、春季常见疾病预防

    1. 流感:春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

    2. 感冒:春季气候变化多端,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3. 腹泻:春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吃生冷食物。

    4. 腮腺炎:春季是腮腺炎的高发季节,要接种腮腺炎疫苗。

    5. 心梗:春季气温变化大,要注意保暖,避免心梗发作。

    三、春季养生保健小贴士

    1. 睡眠充足:春季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 多喝水:春季气候干燥,要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

    3. 适量补钙:春季是骨骼生长旺盛的季节,要注意补充钙质。

    4. 避免情绪波动:春季情绪容易波动,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

    5. 适量运动:春季是运动养生的最佳时节,要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 我是一位来自武汉市的患者,最近因为抑郁焦虑状态感到身体不舒服,但由于疫情原因,只能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咨询。在医生的建议下,我详细描述了我的问题并接受了医生的问诊。经过医生的仔细评估和专业建议,我得到了专业的处方,并顺利通过了药师的审核。医生的耐心倾听和细心关注让我感到很安心,我也对医生的服务很满意。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已经预约了药品,并准备按时服用。虽然只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问诊,但我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贴心服务印象深刻。

  • 我最近感到非常沮丧,每天都觉得无法摆脱情绪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寻求医生的帮助。我登录了互联网医院,向一位精神科医生咨询了我的问题。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并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他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更像是一个朋友,用他那亲切的语气和专业的知识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安慰。

    医生告诉我,在6岁以下儿童开具处方时,必须确认有监护人和相关专业医师的陪伴。他还提醒我,在互联网医院不得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这让我感到医生对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非常重视。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不仅仅关注我的症状,还关心我在疫情期间购药的困难。他开出了适量的药方,并耐心解释了药品的使用方法。最让我感动的是,医生还赠送了追问包,让我可以在服务结束后继续追问3次,这让我觉得这位医生是真心关心患者的。

    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对我非常友善,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他耐心地为我解答了每一个问题,让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用心。我相信,在这位医生的指导下,我的抑郁状态一定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