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抑郁症是复发率相对较高的心理疾病,数据表明: 对于经历过一次抑郁发作的患者,约50%-60%在未来会经历第二次抑郁发作;如果患者经历过两次抑郁发作,复发的可能性增加到约70%-80%;如果患者经历了三次或更多次的抑郁发作,复发的风险会增加到90%以上。
这和我的直观体验相符。我在医院的“情感病房”为住院病人做心理治疗,经常看到的情况是: 一个抑郁患者,已经是第2次、第5次甚至第8次抑郁复发了。
但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并且治疗的方法非常成熟,可以大大降低复发。
关键是,要了解抑郁症复发的真正原因。这样,你就不会沮丧、失望,会对治疗抑郁症充满信心。你会发现,大部分抑郁复发的原因,是可以有效避免的。
一、80%患者根本没有被治疗
你有过重性抑郁么?你是否服药或进行过心理治疗?或者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自我疏导?
在美国,根据Pratt& Brody的研究,有76%的中度抑郁症和61%的重度抑郁 症患者,从未得到治疗。 根据一些研究数据,中国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20%的人接受了有效的治疗。
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根本就没有得到任何治疗。
尽管近年来,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较大的知识盲区和误解。许多人仍将抑郁症视为“软弱”或“个人问题”,而不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心理疾病。
许多患者因为对症状的误解、担心污名化或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服务而未能及时寻求帮助。
举个例子,我认识的一位在学校工作的心理老师,她说如果在她所在的学校,学生被查出来有抑郁症,那么根据教育局的要求,这个学生就不能上学了。当时我们都惊掉下巴,不敢相信。这种不是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么!(这还是在长三角某大城市的中学)
这种做法很常见,这个政策看似保护了学校、老师,却是变相让家长增加了对郁抑症的恐惧,隐瞒疾病,没法得到彻底的治疗,孩子也不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社会支持。
二、需要时却没有进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却难以避免抑郁的复发。
Robert Leahy是抑郁症方面的专家,他的研究发现:
如果你是中度或重度抑郁症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好转后终止了药物治疗,那么你在接下来 的12个月里再次陷入抑郁的概率很高(为76%)。但是,如果你是在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或其他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后有所好转的,那么你在终止治疗后复发的概率会较低(为30%)。
为什么药物治疗的复发率更高呢?因为抑郁症患者往往有一些固有的思维习惯,例如完美主义、自我批评、负面判断等。这些想法是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不可能通过药物来解决。需要通过有效的心理治疗进行。
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被解决,那么,当有压力时间再次出现的时候,比如亲人离世、亲密关系危机、失业等情况发生,那么抑郁症就会很容易激起这些负面想法再次活跃,最终导致抑郁的再次发作。
遗憾的是,中国的心理治疗资源仍然非常匮乏。在北京,像北医六院、安定医院、回龙观医院这样的知名精神专科医院,预约心理治疗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便预约上一次,也不能保证下周就能约上。很多心理治疗也是留给了住院病人出院后的治疗名额。
好在,现在通过互联网能够远程获得一些心理咨询的机会,这大大解决了一些二三线城市缺少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现状。
三、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
药物和心理治疗往往还不够。特别对于一些有过多年抑郁病史的人,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在抑郁症的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即使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这些因素仍然可能成为复发的诱因。 下面我列出了8条不利因素,数一数,你占了几条?
1、缺乏规律运动 运动有助于释放大脑内的内啡肽和其他积极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提高情绪和缓解压力。缺乏运动会导致这些积极的化学物质不足,从而增加抑郁症复发的风险。 运动还能够增强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缺乏运动可能使人感到更加疲惫、无精打采,从而增加复发的可能性。 很多抑郁患者就是通过跑步运动来彻底从抑郁中走出来的,最终收获了跑步的好习惯。
2、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不均衡的饮食(例如缺乏Omega-3脂肪酸、维生素B群、维生素D等)可能影响大脑功能,增加抑郁的风险。营养不足会导致大脑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从而增加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 另外,高糖饮食可能导致血糖的快速波动,引发情绪不稳定和易怒,从而增加抑郁症复发的风险。
3、睡眠不足或不规律 不规律的睡眠会扰乱生物钟,使得大脑中的某些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导致情绪波动。长期睡眠不足也会影响免疫功能和认知功能,增加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 睡眠不足会削弱大脑处理情绪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使得个体更容易在面对压力时出现抑郁症状。
4、药物和酒精的滥用 药物和酒精滥用会对大脑的神经化学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削弱情绪调节功能。即使在抑郁症治疗后,如果患者继续或重新开始滥用物质,这些行为会极大地增加抑郁症复发的风险。
5、持续的工作压力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超负荷的任务和缺乏支持的工作环境会导致长期的精神紧张和情绪耗竭。即使患者曾经克服了抑郁症,这种压力可能使他们再次陷入抑郁状态。 尤其在目前中国的职场,卷的厉害,如果你感觉你的老板过度PUA,经常要出差,或者工作是非常强调销售绩效的,我真的建议你考虑换一个更适合的工作。
6、家庭和人际关系问题 持久的家庭冲突或紧张的人际关系,如婚姻问题、亲子冲突或与家人疏远,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压力。家庭关系的不稳定常常是抑郁症复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在心理咨询时,我发现大部分患者缺少亲密的人际关系。有时候我甚至想,哪怕这个来访有一个能谈心的好朋友,也不至于得抑郁症。
7、重大创伤性事件 失业、离婚、亲人去世等重大生活变故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冲击。对于曾患抑郁症的人,这些事件可能引发再次发病。 我有好几位来访,都是经历了亲人去世,或者失恋、离婚等亲密关系的丧失,也有因为疾病而失业,失业又反过来加重了疾病。这些情况非常常见。
8、长期的经济压力 长期的经济困难,如债务问题、失业或收入减少,会对个人的情绪状态产生严重影响。这种持续的压力可能导致抑郁症复发。
四、抑郁的复发可以避免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想大家能够清楚:
抑郁症复发率看似很高,但是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接受过药物治疗,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治疗从而改变思维模式,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也没有得到改善 。 这很 像 一 个人 准备参加 考试,但是之前 完全没有 复习,最后 抱 怨考试不及格,这没什么稀 奇的。 通常,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并非单一因素导致抑郁症复发,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工作压力加上睡眠不足,或家庭冲突加上物质滥用,可能极大地增加复发的可能性。 发病后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病情好转后管理生活方式和减少环境压力,这些是预防抑郁症复发的重要策略。 如果上面这些工作并没有做,那么抑郁症当然会很容易复发。
所以, 并不是抑郁症难治 ,而是很多人并没有进行有效 治疗和自我照顾 。 没有“ 一招鲜、吃遍天”的治疗方法,一些人鼓吹“只要跑步就能避免复发”、“只要坚持吃药就就能避免复发”都是片面的,是单一的策略。或许这个方法对你管用,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我想,大部分人需要一套组合拳,也需要发自内心的学会关爱自己,重塑自己的生活。 作为心理治疗师,我非常愿意帮助你, 走出抑郁。我也非常有信心,通过专业的治疗,大部分人能够走出抑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在精神心理科门诊,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育龄女性患者前来咨询:“医生,我有抑郁症,可以怀孕吗?我的病会遗传吗?如果要备孕,我应该怎么办?”
一谈到精神障碍是否会遗传这个问题,大家都有一种谈虎色变的感觉,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谈论这样一个话题会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希望自己罹患的精神障碍会遗传给下一代!可能正是因为如此,这个话题被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反而导致了我们对精神障碍的遗传风险认识不足,甚至产生了偏差。最常见的错误的观点是:得了精神障碍,会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不能生育!真的是这样吗?
为了明确精神障碍和遗传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几个概念。
遗传究竟具体指的是什么
英国学者Bateson在1909年提出遗传学的概念,指的是一门研究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遗传”指的是生物在繁殖的过程中,总是产生和自己相类似的后代,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变异”指的是生物所产生的后代并不完全同自己一样,例如,父母和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必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差异。
这种“变”和“不变”的平衡,正是生物得以延续,不断进化的奥秘所在。试想,如果没有遗传(相似),鸡生下来的是鸭子,牛生下了马,那就乱套了!反过来,如果没有变异(不同),父母亲和子女之间完全一样,这个世界是何等的单调!
因此,遗传和变异之间的矛盾和统一(平衡)是遗传学的核心涵义。
生物体通过什么物质实现遗传和变异
科学家通过研究证实:基因(DNA或者RNA)是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生物体将遗传信息储存在基因中,并将DNA或者RNA传递给下一代,这种传递是通过复制实现的,这保证了遗传(不变),而当生物体的DNA或者RNA发生的突变,就会导致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产生变异(变)。
基因和环境在遗传和变异中的作用
生物体的特征通常都是由多基因编码(多基因遗传),若干个作用微小并且有累积效应基因决定了某种生物特征的遗传易感性。这些特征包括:身高,体重,血压,情绪,性格,智商等等。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生物体特征是纯粹由遗传基因或者纯粹由外界环境因素单独决定的,生物体的某种特定特征,通常都是通过基因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的。也就是说,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疾病(生物特征)的易患性。
遗传学的这个核心概念: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生物体的某种特征,正如我国宋代的《三字经》中所记载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古语一语中的地揭示了先天气质和后天环境对性格的影响作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宋代,就已经从哲学的高度指明了“性格是先天的,但同时也是后天!”,当今的科学家从遗传学的角度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
疾病有遗传风险与遗传度的含义
通过上述逐层递进的讲解,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否!某种疾病有遗传风险绝不意味该疾病100%会遗传给下一代!
遗传度决定遗传因素在某个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当遗传度为0时,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中不起作用,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和普通人群无差异。当遗传度达到100%时,这个疾病的发生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如果一个疾病的遗传度高达70-80%,说明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的作用较大,环境因素相对起到次要作用,如果一个疾病的遗传度只有30-40%,相反,说明环境因素起到重要作用,而遗传因素只是起到了次要作用,该疾病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那么,临床常见的主要精神障碍的遗传度是多少?遗传因素在精神障碍患病中的作用大小可能因为不同疾病,而有所不同。例如:双相障碍遗传度约为30%左右,抑郁症的遗传度可以达到37%,而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度,不同的研究结果报道并不一致,约为50%-81%。
总体而言,上述几种重性精神障碍的遗传度约为30%-81%,说明了遗传因素的确在精神障碍发病中起到了作用,但也从反方面证明,环境因素在精神障碍的患病机制中同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分别会起到什么作用?
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什么
简单地说,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可以概括为:环境因素可以调控基因的表达(如:蛋白形成),从而影响生物体某种特定特征。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关于身高和环境的关系,据统计在1985-2019这35年间,中国男性平均身高增加了9厘米,这与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获得较好的营养(肉蛋奶)有关,这得力于我国国力的强盛,这一点充分说明了环境对基因表达产物的调控作用:即充分的营养供给能够促使影响身高的多个微小基因更好地表达。
基因和环境交互作用最著名的例子是:携带5-羟色胺转运体短等位基因的个体,当遭遇较严重社会心理应激(包括应激生活事件和童年期创伤)的时候,患抑郁症风险显著高于携带5-羟色胺转运体长等位基因的个体,提示在特定的易感基因在和特定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才会最终决定精神障碍的易患性!
再举一个例子: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能力及从重大生活压力中尽快恢复的心理反弹力。科学研究证实,通过环境因素可以塑造良好的心理韧性,而良好的心理韧性可以起到降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的作用!!!
上述科学证据提示:尽管精神障碍存在遗传风险,但是通过控制环境因素,包括减少社会心理应激,增加社会支持,培养和塑造心理韧性,可以有效降低精神障碍的患病风险!
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的提示?有何临床实际意义
科学研究发现:基因仅仅决定生物体某个特征的易感性,基因和环境交互作用最终影响生物体某个特征的易患性。这个重要的科学发现提示我们:疾病通常并不是100%由基因决定的,环境因素在疾病起病的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
因此,现在我们可以正确回答患者关于抑郁症是否会遗传的问题了。所谓遗传风险只是一种概率,并不代表必然。就像降水概率一样,只是代表发生降水这件事情可能性的大小,并不代表必然的结果。
其实,不只是精神疾病,很多内科疾病同样存在遗传风险,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肿瘤等等疾病。遗传因素同样也只是增加了患者罹患上述疾病的易感性,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在于尽最大可能避免让机体暴露于不健康的环境因素(疾病的风险因素),尽可能阻断基因表达的通路。举例来说,如果你的父母亲中有人患糖尿病,那么你患有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及早避免让自己暴露于糖尿病患的风险因素能够有效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包括:避免不健康的饮食模式,适当的运动,避免静坐的生活方式、避免体重超标等等,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精神障碍!
如果你有精神分裂症或者抑郁症家族史,我们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间接调控精神分裂症或者抑郁症易感基因表达,最终降低精神障碍的发病风险,具体包括:给儿童提供良好的营养物质(保证身体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融洽的亲子关系(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神经可塑性top-down模式),坚持体育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促进神经可塑性,bottom-up模式),提供良好社会支持,减少社会心理应激等等措施,培养个体坚毅的品格,增强心理韧性,从而降低后代罹患精神障碍的风险!
所以,讲到这里,希望能够阐明一个简单而又非常重要的道理:和其他内外科疾病一样,精神障碍是先天的,同时也是后天的!对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基因),我们无法也不能进行干预,但是我们可以针对后天因素实施有效干预措施,那就是: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养育环境,包括营养支持和心理养育,让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状态,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其罹患精神障碍的风险!
这一点,正是心理卫生健康工作的意义所在,因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罹患重性精神障碍的风险就越低!
参考文献
1. CONVERGE consortium Sparse whole-gen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two loci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ature. 2015;523(7562):588–591. doi: 10.1038/nature14659.
2.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major depression: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ullivan PF, Neale MC, Kendler KS. Am J Psychiatry. 2000; 157(10):1552-62.
3. Karayiorgou M, Gogos JA. A turning point in schizophrenia genetics. Neuron. 997;19:967–979. doi: 10.1016/s0896-6273(00)80390-6.
4. Navrady LB, Zeng Y, Clarke TK, Adams MJ, Howard DM, Deary IJ, McIntosh AM.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coping. WellcomeOpenRes.2018,doi:10.12688/wellcomeopenres.13854.1.
5. Hess JL, Tylee DS, Mattheisen M; Schizophrenia Working Group of the 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 Lundbeck Foundation Initiative for Integrative Psychiatric Research (iPSYCH), Børglum AD, Als TD, Grove J, Werge T, Mortensen PB, Mors O, Nordentoft M, Hougaard DM, Byberg-Grauholm J, Bækvad-Hansen M, Greenwood TA, Tsuang MT, Curtis D, Steinberg S, Sigurdsson E, Stefánsson H, Stefánsson K, Edenberg HJ, Holmans P, Faraone SV, Glatt SJ. A polygenic resilience score moderates the genetic risk for schizophrenia. Mol Psychiatry. 2021;26(3):800-815. doi: 10.1038/s41380-019-0463-8.
今年3.8妇女节前夕,京东公益基金会荣誉理事长章泽天女士,在京东“3.8许愿池”活动中率先下单,满足了一名记者的心愿——为300名新手妈妈送去包含维生素D、妈咪包、湿巾、乳霜纸等在内的2400件商品。这些物资将会通过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发放给新手妈妈们,用于支持“还新手妈妈一夜安睡”项目,帮助妈妈们平稳度过新手阶段。
这件事也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新手妈妈”群体的关注。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1000万新手妈妈当中,有60%-80%受到抑郁情绪的影响,有20%达到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疾病诊断标准。这意味着每10位新手妈妈当中,有6-8个人会受到抑郁情绪影响,有2个人会确诊抑郁症。
为此,京东健康携手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等机构,共同发起了“新手妈妈健康关爱行动”,用实际行动守护她们的身心健康。
据了解,本次行动中京东健康将与公益伙伴合作开设“新手妈妈心理关爱公益专区”,为她们提供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免费测评,以及免费咨询、义诊等服务,持续助力孕产妇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奥适宝、阿尔法润康、金秀儿3个健康品牌积极响应参与“新手妈妈健康关爱行动”,并提供爱心支持。在上述3个爱心品牌的京东自营店铺中,用户每成功购买1件带有“爱心东东”标志的指定商品,就将有1笔善款捐赠给“新手妈妈健康关爱行动”。
未来,京东健康将携手更多公益合作伙伴,为“新手妈妈”群体提供更加全面、多样的健康守护。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到这一公益事业中来,共同为“新手妈妈”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2003年的那个愚人节,很多人是在悲痛中度过的,大家都不愿意接受那个事实---张国荣永远离开了我们。46岁的他从高楼跳下抢救无效死亡,死因为抑郁症自杀;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因为抑郁症不得不离开心爱的电视台去接受治疗;近几年因为抑郁症自杀的明星更是不断出现,还有乔任梁及韩国明星金钟铉。
也正是名人效应使抑郁症再一次回到公众视野,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也更加得到重视。
当今社会在快速的发展中,物质生活得到不断的满足,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的却是心灵的空虚、精神世界的孤独。长时间无处交流内心的感受,心灵处在孤寂中,加之自身的敏感性较强,所以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这时候就要及时适当进行情绪处理,不然就会进入到焦虑症、抑郁症。
从医学角度讲,抑郁和焦虑的发生都和体内的神经递质有关,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他们有负责让大脑感到快乐的,有负责让人感到悲伤的,就像中医所讲的阴阳一样,一定要平衡人才能健康。抑郁症患者属于体内“快乐的递质”少了,“抑制性递质”多了。很多人会表现出来莫名的紧张感、总是不高兴、生活中也是不断搜索痛苦、以前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也不愿意做了、不愿意跟别人交流了,生活中感觉找不到幸福感、存在感。
抑郁症,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但让病人身心承受巨大痛苦,而且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甚至很多人选择了自杀,他们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可是他们在世间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的离去会带给亲人、朋友巨大痛苦,公众人物的自杀也会深深伤害粉丝,使他们感觉到迷茫、无助。
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抑郁症的存在和他是危害性。抑郁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关注,如果在生活中你,或你的朋友有长期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总是爱悲伤等表现,就要引起重视了。诊断为抑郁症后也不要恐惧,要正视疾病,积极治疗,周围人也要积极配合,给予患者温暖和希望,成为抑郁症患者身边的光,照亮他们心里的黑暗。
对于那些家有患抑郁症的青少年子女的家庭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挑战。这些家庭中的父母可能会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变得小心翼翼,有时孩子病情的波动也会令他们手足无措。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来说,家人可能是他们唯一的希冀,理应成为能够提供支持和温暖的港湾。本文为这些父母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和建议,或许能够帮助他们度过艰难的时刻。
要区分青春期的成长烦恼和真正的抑郁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你可以从这里了解到如何识别抑郁症的迹象和症状,并最大程度地给予孩子帮助。
了解青少年抑郁症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可能会面临很多困难。抑郁症对青少年的影响比我们认为的要更加严重。实际上,约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会在青春期的某些时刻被抑郁症状所困扰。虽然抑郁症是可以被治愈的,但大多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从未得到帮助。
青少年抑郁症不仅是简单的喜怒无常。它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会影响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幸运的是,它可以被治疗,并且父母的帮助能促进孩子康复。你的关爱、指导和支持可以极大地帮助孩子战胜抑郁,并让他们的生活重回正轨。
如果你是一名感到抑郁的青少年······
你可以寻求帮助,并且你对情绪的控制力比你想象的要强大。无论现在的生活看起来多么令人沮丧,你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改变自己的心情,让此刻的你感觉更好。
我的孩子抑郁了吗?
虽然青少年时期偶尔出现不良情绪或不当行为是正常现象,但抑郁症却与之不同。青少年抑郁症产生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忧郁。抑郁症会根本上地破坏青少年人格,引起令人无法承受的悲伤、绝望或愤怒感。青少年群体中许多叛逆和不健康的行为或态度都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
以下是青少年做出“不当行为”来应对其痛苦情绪的一些方式。
出现学业问题
抑郁症会导致精力不足和注意力集中困难。在学校里,这可能导致出勤率下降、成绩下滑或使以前的好学生面对学业产生挫败感。
离家出走
许多患抑郁症的青少年会离家出走,或说他们打算离家出走。这些行为通常是一种求救信号。
滥用毒品和酒精
青少年可能会用酒精或毒品来试图“自我治疗”抑郁症。不幸的是,这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低自尊感
抑郁症会引发并加剧丑陋感、羞耻感、失败感和无价值感。
手机成瘾
青少年可能会通过上网来逃避他们的问题,但是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只会增加他们的孤独感,使他们更加抑郁。
鲁莽行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参与高风险行为,例如鲁莽驾驶、狂喝滥饮和不安全性行为.
暴力
有些患抑郁症的青少年(通常是受到欺凌的男孩)会变得好斗和暴力。
青少年抑郁症还与许多其他精神健康问题有关,包括进食障碍和自我伤害。尽管抑郁症会给你的孩子带来巨大的痛苦,并干扰家庭生活,你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来帮助孩子感觉好受一点。第一步是要知道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以及当发现了这些征兆时你该如何去做。
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和迹象
与有能力自行寻求帮助的成年人不同,青少年需要父母、老师或其他照料者来识别他们的痛苦且提供帮助。但做到这些并不是那么容易。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不一定会表现出悲伤。相反,易怒和激越会是最显著的症状。
青少年抑郁症的迹象和症状:
- 感到悲伤或绝望
- 易怒且充满敌意
- 频繁流泪、哭泣
- 不愿与朋友家人交流
- 对活动失去兴趣
- 学校表现不佳
- 饮食和睡眠习惯发生改变
- 坐立不安和激越
- 无价值感和负罪感
- 缺乏热情和动力
- 疲劳或精力缺乏
- 难以集中注意力
- 感到莫名的躯体疼痛
- 出现死亡或自杀的念头
青少年抑郁症与成人抑郁症的比较
青少年抑郁症与成人抑郁症的表现差别很大。与成人相比,以下症状在青少年中更为常见:
易激惹或愤怒情绪。如前文所述,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来说,其情绪通常以易怒,而不是悲伤为主。患抑郁症的青少年可能会脾气暴躁、充满敌意,容易沮丧或暴怒。
难以解释的躯体疼痛。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经常抱怨身体不适,如头痛或胃痛。如果全面体检不能揭示其医学原因,则这些躯体疼痛可能指向抑郁症。
对批评极其敏感。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饱受无价值感的困扰,这使他们极易受到批评、拒绝和失败的影响,尤其是那些自我要求很高的青少年。
不与某些人交流,但不是所有人。成年人在抑郁时往往会自我孤立,但青少年通常会至少维持一些友谊。但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能比以前更少参加社交活动,疏远父母,或者开始和一群不同的朋友交往。
是抑郁症还是青春期“成长的烦恼”?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孩子是患上了抑郁症还是只是在经历青春期,请考虑症状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平时有何不同。激素和压力能导致青少年偶尔的焦虑发作,但不能解释持续的、无休止的悲伤、疲惫感或易怒。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征兆
抑郁严重的青少年,尤其是那些同时滥用酒精或毒品的青少年,经常会想到、谈到自杀或试图自杀,而且实施成功的人数越来越惊人。因此,有必要十分认真地对待任何自杀意念或行为。这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
应密切关注的自杀征兆:
- 谈及打算自杀或拿自杀开玩笑
- 说些类似“我死了会更好”、“我希望自己永远消失”、“我已经走投无路了”之类的话
- 喜欢正面地谈论死亡,把死亡浪漫化(“如果我死了,人们可能会更喜欢我”)
- 撰写有关死亡、垂死或自杀的故事和诗歌
- 行为鲁莽或多次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 将贵重财物送人
- 像永别一样地与朋友和家人道别
- 寻找武器、药品或其他方式用以自杀
如果不进行治疗,抑郁症会带来很大危害,因此请不要坐等这些令人担忧的症状自行消失。如果你怀疑自己的孩子患上了抑郁症,请以一种充满关爱的、非评判性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担忧。即使你不确定孩子是否患上抑郁症,他们棘手的行为和情绪都意味着有些问题亟需解决。
如何帮助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告诉孩子你已经注意到了哪些抑郁症状和你对ta的担忧,并以此开启沟通。然后,让孩子分享他们正在经历的事,并做好认真倾听的意愿和准备。不要总是质问ta(大多数青少年不喜欢高人一等的姿态或者被当作懦夫),但要明确表示你已准备好并愿意提供他们所需的帮助。
如何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沟通
专注于倾听,而不是说教。一旦孩子开口,就要控制批评或说教的冲动。重点在于孩子正在和你沟通。最好的做法是让孩子知道你会无条件地支持他们。
既要温和也要保持执着。 如果他们一开始将你拒之门外,请不要放弃。对青少年来说,谈论抑郁症这一话题可能非常困难。即使他们愿意,可能也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尊重你的孩子、让他们不会感觉不舒服的同时,还要强调自己愿意去关心和倾听。
理解他们的感受。 即使他们的感受或担忧对你来说似乎很愚蠢或不合理,也不要试图和他们掰扯明白。哪怕是善意地试着解释“事情还没有那么糟”也会让你看起来好像没有认真对待他们的情绪。仅仅承认他们正在经历的痛苦和悲伤就能大大帮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相信自己的直觉。当孩子嘴上声称一切如常,但对导致抑郁行为的原因没有作出解释时,你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如果孩子不愿对你敞开心扉,可以让孩子与值得信赖的第三方交流:学校咨询师、他们最喜欢的老师或精神健康专业人士。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向他人倾诉。
帮助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建议1:促进社会交往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倾向于远离他们的朋友和过去喜欢的活动。但是,孤独只会让抑郁恶化,所以请尽你所能帮助青少年重新建立社交关系。
优先考虑面对面交流的时间。每天都留出交流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不要走神或分心。面对面交流这一简单的举动能为缓解青少年抑郁症发挥重要作用。还有,请记住:谈论抑郁症或孩子的感受不会使情况变得更糟,而你的支持可以大大促进他们的康复进程。
避免社会孤立。尽你所能让孩子与他人保持接触。鼓励他们与朋友出去玩或邀请朋友过来。参加有其他家庭一同参与的活动,让孩子有机会和其他孩子见面并建立良好关系。
让孩子融入集体。提议孩子参加一些活动(例如运动,课余社团,或艺术、舞蹈及音乐课),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孩子的兴趣和才能。虽然孩子起初可能缺乏动力和兴趣,但当他们重新投入生活时,他们会感觉更好并重拾热情。
鼓励参与志愿服务。 为他人做事是一种强大的解郁良方和自尊助推器。帮助孩子找到他们感兴趣的目标,这会给予他们目的感。如果你与孩子一起参加志愿活动,这也会成为一种增进感情的宝贵经历。
建议2:将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缺乏运动、睡眠不足和营养不良会加重抑郁的程度。不幸的是,青少年群体以不良的健康习惯而著称:熬夜,吃垃圾食品,以及花很多时间玩手机和电子设备。但作为父母,你可以通过建设健康、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来控制这些行为。
让孩子运动起来!运动对促进心理健康无疑至关重要,因此,尽可能让孩子活动起来。理想情况下,青少年每天应该至少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但这些锻炼不该是无聊或痛苦的。发挥你的想象力:遛狗、跳舞、打篮球、远足、骑自行车、滑板运动——只要能动起来,都是有益的。
限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间。青少年经常通过上网来逃避问题,但是当面对屏幕的时间增加时,体育锻炼和与朋友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就会减少。这两者都会使症状恶化。
提供营养均衡的饭菜。保障孩子能获得他们所需的营养,食用富含健康脂肪、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以及新鲜的瓜果蔬菜,以此让大脑进入最佳健康状态,帮助情绪改善。摄入太多含糖或淀粉的食物(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偏爱的“肥宅快乐食品”)只会对他们的情绪和精力产生负面影响。
鼓励充足睡眠。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才能达到最佳机能状态——长达每晚9-10小时。确保你的孩子不要熬夜,直到能够满足必要的、能够改善情绪的休息时间。
建议3:知道何时寻求专业帮助
他人的支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对患者的病情产生翻天覆地的改善,但这还不够。当抑郁严重时,请毫不犹豫地求助在青少年治疗方面受过专业培训的精神健康专业人士。
让孩子参与治疗选择。当选择专科医生或寻求治疗方案时,请务必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你希望孩子有意向参与治疗,请不要忽视他们的偏好并自行作出决定。没有一个治疗师能包治百病,也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适合所有人。如果孩子感到不舒服或者只是与某个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不来电”,请寻找更适合的专业人士。
探讨治疗选择。与你选择的专业人士就治疗方案进行讨论。对于轻度至中度抑郁症患者来说,谈话治疗通常是一种良好的初始选择。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孩子的抑郁症可能会得到缓解。如果没有,则可能有必要进行药物治疗。不幸的是,一些父母会力图选择抗抑郁药,而放弃其他昂贵或费时的疗法。但是,除非你的孩子做出危险举动或有自杀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必要服药和/或持续观察),你可以花时间仔细权衡这些治疗选项。总体而言,在更普遍的治疗计划中,抗抑郁药是最有效的。
药物治疗存在风险。抗抑郁药是针对成人研发和试验的,因此它们对青少年大脑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一些研究人员担心,百忧解之类的药物可能会干扰大脑的正常发育——尤其是大脑处理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方式。
抗抑郁药本身也存在风险和副作用,包括许多针对儿童和成年早期患者的安全顾虑。并且我们已经得知它们会增加某些患者的自杀意念和行为风险。患有双相障碍、有双相障碍家族史或曾自杀未遂的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到伤害。
服用抗抑郁药治疗的前两个月自杀风险最高。应密切监测服用抗抑郁药的青少年的病情是否出现恶化的迹象。
青少年抗抑郁药治疗:要警惕的信号
如果注意到以下问题,请致电医生:
- 出现或产生更多的自杀念头/言论
- 自杀的示意或企图
- 开始或更加抑郁
- 开始或更加焦虑
- 激越或坐立不安
- 惊恐发作
- 睡眠困难(失眠)
- 出现或更加易怒
- 出现攻击性,愤怒或暴力行为
- 冲动行事
- 多动的言语或行为(躁狂)
- 其他异常行为变化
建议4: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孩子支持
当患抑郁症的孩子接受治疗时,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他们知道你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并提供支持。现在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知道他们是有价值的、被接纳和关爱着的。
要理解他们。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一起生活会是艰难和令人心力交瘁的。有时,你可能会体会到精疲力尽,被拒绝、绝望、心烦意乱或其他多种负面情绪。在这段艰难的时期,重要的是要记住,孩子并非故意变得难缠。他们正在遭受痛苦,因此请尽力保持耐心和理解。
参与治疗。无论是参加心理治疗还是正确服用任何处方药,请确保孩子遵照所有的医嘱。追踪青少年病情的变化,如果抑郁症状似乎变得更严重,请致电医生。
保持耐心。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之路可能崎岖不平,请保持耐心。为微小的胜利感到欣慰,并为偶尔的挫折做好准备。最重要的是,不要评判自己,也不要拿自己的家庭与其他家庭比较。只要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就已经是尽职尽责了。
建议5:照顾好自己(和其他家人)
作为父母,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把所有精力和注意都放在了患抑郁症的孩子身上,而忽略了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但是,在这段艰难时期里,继续照顾好自己非常重要。
首先,这意味着在急需支持时向他人求助。你无法一个人包揽所有事情,所以可以请家人和朋友来帮忙。拥有支持自己的一群人能让你在帮助孩子时保持健康和积极心态。
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感到不知所措、沮丧、无助或愤怒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尝试融入朋友们,加入支持小组,或咨询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谈论自己的感受有助于减轻情绪强度。
照顾好自己的健康。孩子患抑郁症的压力会影响你自己的情绪情感,因此,合理饮食、充足睡眠和腾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和幸福。
向家人坦白。不要为试图“保护”其他孩子而回避其患抑郁症的话题。孩子们能感受到异常情况的出现。如果不告诉他们,他们往往会想象出更坏的结果。坦言正在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提出问题并分享他们的感受。
同时关注其他孩子。一个孩子患上抑郁症会导致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压力或焦虑,因此请确保不要忽视“健康”的孩子。其他孩子可能需要特别关注或专业帮助来处理他们对这一情况的感受。
避免相互怪罪。父母可能容易将孩子的抑郁症归咎于自己或其他家庭成员,但这只会让原本充满压力的现状变得更糟。此外,抑郁症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除了孩子被虐待或被忽视的情况以外,家人可能不需为此“负全责”。
事业上坚韧的TA,为何背后却脆弱不安?
TA生活的那么努力,为什么会放弃?
TA看起来很正常啊,为什么会想不开?
……
抑郁症不一定就是看起来「死气沉沉」、「颓废沮丧」……很多人习惯用面具来伪装自己,将自己的脆弱和不安隐藏起来,藏入人群中。
据统计,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高达9500万人,这意味着每15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抑郁症,它与我们的距离真的很近。
为什么那些看起来乐观的人会得抑郁症?它与「完美主义」的性格是否相关?药物控制是否可以治疗抑郁症?
京东健康特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李冰为您解答↓
问题一:为什么“微笑型抑郁症”不易察觉?是否与精神心理疾病的病耻感相关?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李冰:
专家观点1:医学上没有“微笑型抑郁症”的分型,这是1种社会名词
从医学上,精神心理诊断是没有“微笑型抑郁症”的,这是老百姓的一种描述,这类病人,往往是表现为“人前乐观,人后自我伤感”。在门诊接诊也常常见到,他们往往有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在人群中有效的控制情绪,但微笑背后是内心的郁郁寡欢,甚至可能出现自杀的情况。表面上的确看不出来,但临床抑郁量表中会提示,自我意志分数较高。
专家观点2:病耻感,使很多精神心理疾病不易被察觉
这些年,像抑郁症这类的精神心理问题,逐渐得到大众关注,但仍存在病人“病耻感”的现象,尤其是有身份地位的中年人,他们如未及时就医,的确是会被忽视。 关于“微笑型抑郁症”的严重后果(自杀),可以这样理解:
人类是利用各种防御机制,来应付生活的变化。抑郁症患者外部防御机制启动的话,是可以完成“正常交流”、“微笑回应”、“正常推进生活、工作事项”等动作的;而回到家人身边或者独处时,就会开启自我防御,一旦出现问题,心理就会全线崩溃,甚至出现自杀的行为,所以,自我防御又称为“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
问题二:社会精英为什么抑郁症高发?抑郁症是否与“完美主义”的性格相关?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李冰:
专家观点1:抑郁症存在一定的性别倾向,但与社会属性无直接关系
据临床数据统计,抑郁症的发生率女性较高,因抑郁症引发的自杀率女性占比大,自杀成功率是男性更高。而“微笑型抑郁症”的发生,更多见于中年人。但不是说社会精英多引发抑郁症,而是因为社会精英患抑郁症的事件影响力更大,引发的关注也更多。
专家观点2:完美主义的性格特点,使抑郁症的发生率增加
完美主义者的性格是事事循规蹈矩、处处认真负责,随时担心闪失和意外的发生,压力是比正常人高很多的,这很可能成为引发和加重抑郁症的重要环节。
问题三:运动对抑郁症是否有好处?谈谈药物控制、环境等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李冰:
专家观点1:运动产生的多巴胺,能够辅助治疗抑郁症
国外文献有证据证实,运动后机体可以产生多巴胺,使身心愉悦,可辅助抑郁症的治疗。精神心理科的医生,除了给予病人药物治疗外,一般也会叮嘱病人规律运动。但仅靠运动来对抗抑郁症,一定是达不到控制病情的效果的。
专家观点2:超2周的情绪低落,建议去医院就诊
越来越多社会事件的发生,使大众对抑郁症产生了重视。但是什么节点去就医,仍很难判断。中度及重度的抑郁症,若不能通过药物干预,后果真是不堪设想。简单的办法,只要情绪低落超过2周,一定要去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让医生通过专业手段判断病情,及时干预治疗。
说到抑郁症,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随着对抑郁症的不断了解,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这个疾病给人们带来的身体损害。抑郁症属于精神范畴内的疾病,它不仅让我们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也渐渐让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而病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还伴有幻听幻觉的情况,在疾病的折磨下,很多患者走向了自杀的深渊。抑郁症虽然很可怕,但是这种疾病的发展不是一时之间的。在经过长时间的抑郁和压力之后,患者的精神压力达到了巅峰,从而爆发了疾病。其实抑郁症来临的时候是有迹可循的,如果你经常说这4句话,就要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状况了。
要是我死了,大家就都解脱了
抑郁症患者在自己饱受折磨的时候,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抱了很大的歉意。他们对自己身上出现的这些症状,既无奈又自责,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家人和朋友。他们在别人看不见的角落里,和自己默默斗争了很久,但还是被这个可怕的疾病吞噬了。觉得自己拖累了别人的患者常常觉得只有自己的死亡才能给大家带来轻松。所以如果你经常脱口而出这句话,就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自己的健康状况。
我是一个没有任何用处的人
患上抑郁症之后,患者在心里对自己进行了无数次的贬低和否认。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他们都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心底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一点用处的人。这样的想法让抑郁症患者在病情中越陷越深。如果在你的内心中始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经常把"我没有用"句话挂在嘴边,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精神状况,判断自己是否出现了问题。
我的心里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
当抑郁症来临的时候,患者心理对外界有了隔阂。身边的悲喜都影响不了他,患者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冷暖感知。如果你经常觉得自己的内心空荡荡地,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很有可能已经被抑郁症悄悄缠上。
一定是我不够好,不够坚强
当疾病来临的时候,抑郁症患者在痛苦挣扎之余,对自己充满了否定。他们认为是自己不够坚强,做得不够好,才让疾病缠身。其实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父辈遗传,成长阴影,基因突变等,都可能诱发抑郁症。但是在失去正确的感知之后,抑郁症患者只会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否定。所以经常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坚强的人,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疾病面前,人类是十分渺小和无助的。特别是对抑郁症患者来说,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更让他们痛苦不堪。在深深的自责和自我贬低中,他们在疾病的漩涡中越陷越深。但是抑郁症并不是不可治愈的,只要能配合医生,进行一定的药物控制,抑郁症患者也能重新恢复健康和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是科技还是经济,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发展的背后是人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所以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有不少人都患上了抑郁症。随着这种疾病的不断科普,我们知道这是属于精神范畴内的一种疾病。
虽然很多人饱受抑郁症的折磨,但是我们仍然无法确切地得知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根据医学临床统计出来的数据,女性患抑郁症的概率为百分之二十五,足足是男性发病概率的两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来听听医生怎么说。
生理因素
男性天生坚毅,而女性较为敏感柔弱。但是造物者却将生儿育女的重担放在了女性娇弱的肩上。在怀孕期间,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会迅速增多,所以这个时期她们的内心是平和而安宁的。
但是生产之后,雌激素水平会呈断崖式地下降。再加上照顾婴儿的劳累,升级做新手妈妈的不适应,都会让她们陷入抑郁之中。这个时候,要是家人没有注意到她们的精神变化,只会进一步刺激病情发展。
环境因素
女性本身的压力很大 ,不仅需要在工作的时候和男性们一较高下,回到家的时候,还要料理家务,监督孩子学习。
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一样都不得推卸。长期生活在这样高压的环境里,女性们容易精神紧张,从而出现焦虑的情绪。
这个时候要是再不引起重视,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压倒她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边的女性有抑郁症的倾向,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以平常心来对待她们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她们每天都深陷在自责和自卑的漩涡中。她们努力伪装自己,不让别人发现异常。如果我们已经悄悄察觉她们的病情,一定不要大惊小怪地当面求证。
更不要时时刻刻地想去开导她们。我们应该抱着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她们。抑郁症虽然属于精神范畴,但是她们不是疯子。
默默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
人生短短几十年,谁不想活得安宁而温暖。但是肩上的责任,只能让我们披甲上阵。患抑郁症的女性就是因为担负了太多的责任,而忽视了对自己的疼爱。
如果我们身边有这种女性,就让我们默默给予她们更多的爱。当她们劳累的时候递上一杯水,或者是简单的几句问候,就可以帮助她们缓解一些压力。当她们需要倾诉的时候,我们只要静静聆听就好了。
虽然现在得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还没有找到有效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但是我们也不必谈抑郁症色变。只要我们每天坚持去锻炼身体,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法,并且配合医生的治疗,按时吃药,一定可以慢慢地走出抑郁症的阴霾。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突然,一个熟悉的界面出现在我的眼前,是***医生,那位在我焦虑抑郁状态时给予我帮助的精神科专家。
记得一年前,当我因为情绪低落、失眠等问题困扰时,是***医生通过线上问诊的方式,为我提供了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他耐心倾听我的病情,详细询问我的生活习惯和药物过敏史,然后根据我的情况,为我开具了安律凡等药物。
用药后,我的病情逐渐稳定,生活也恢复了正常。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始终关心着我的病情,定期与我沟通,询问我的感受和反应。他的专业知识和耐心细致的服务让我深感安心。
今天,当我再次通过线上问诊的方式找到***医生时,他依然如往常一样,热情地与我交流。在了解了我的病情后,他为我调整了药物剂量,并提醒我要注意饮食和休息。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关心和温暖,让我倍感安慰。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线上问诊的便利性和高效性。无论是在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我都可以随时找到他,及时解决我的问题。这种便捷的服务让我深感满意。
感谢***医生,是他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继续陪伴我,帮助我战胜病魔,迎接更美好的生活。
那天,我如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等待着与医生的视频通话。屏幕那头,是那位我非常信任的李医师。他总是那么耐心,即使面对我这样的复诊患者,也总是能细心地询问我的病情。
“您好,我是李医生,您之前确诊的抑郁症,今天想继续用药吗?”李医生的声音总是那么温和。
“李医生好!我申请购买2盒马来酸氟伏沙明。”我回答道。
“好的。”李医生回答得简单而直接。
紧接着,李医生开始询问我的病情,了解我最近的用药情况。他告诉我,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注意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李医生好!我申请购买2盒马来酸氟伏沙明片。”我又一次提出了我的需求。
“处方已使用,已经开好处方。”李医生回复。
不久后,我收到了药品,并确认了“患者已购药”的信息。
李医生的回复总是那么专业,他的细心和耐心让我感到非常安心。我知道,只要有他在,我就能安心地治疗我的抑郁症。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便利性。无论是时间上的灵活性,还是就医的便捷性,都让我感到非常满意。李医生的专业和耐心,更是让我对互联网医疗有了新的认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坐在电脑前,心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自从高中时期遭受校园欺凌,我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时期,虽然我努力让自己变得正常,但内心的伤痛却始终无法愈合。大四下,我为了考研而拼搏,却遭遇了反复的低热、头晕、心悸和失眠。这一切让我倍感疲惫,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得了严重的疾病。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了解到京东互联网医院,于是鼓起勇气尝试在线咨询。那位来自精神科的张医生,用他那温和而专业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一丝安慰。他耐心地听我倾诉,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并告诉我,我可能患有中度抑郁和重度焦虑。
面对医生的诊断,我心中充满了疑惑。我不明白,为什么别人可以如此坚强,而我却如此脆弱。张医生看出了我的犹豫,他告诉我:“每个人的耐受能力不同,不用管别人说什么。你感觉不好,感觉很累,那么你就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
在张医生的鼓励下,我决定住院治疗。住院的日子里,医生和护士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们不仅为我提供了专业的治疗方案,还耐心地开导我,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病情逐渐好转。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会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虽然治疗过程艰辛,但我坚信,只要勇敢面对,就一定能战胜病魔。
如今,我已经康复出院,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感谢张医生,是他们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等待着与医生的线上问诊。作为一名忙碌的白领,我深知健康的重要性,但工作繁忙使我难以抽出时间去线下医院就诊。所以,当京东互联网医院推出线上问诊服务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种方式。
医生***非常亲切,她耐心地听我描述症状,并询问了我的一些生活习惯。我告诉她,最近一段时间,我总是感到心情低落,睡眠质量也下降了。根据我的描述,***医生初步判断我可能是患上了抑郁症。
听到这个诊断,我心中一紧,但***医生的话语又给了我一丝安慰。她告诉我,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而且现在有很多有效的药物。于是,她为我开了处方,并详细解释了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用药期间,我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虽然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心情逐渐好转,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改善。我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满意,她的专业和耐心让我感到非常安心。
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我不仅感受到了便捷,更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关爱。他们用专业的知识和温暖的关怀,为我解决了实际问题,让我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
您好,我是一名普通的患者,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段我在互联网医院问诊的经历。
那天,我感到身体不适,但工作繁忙,实在无法去医院排队等待。于是,我决定尝试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问诊。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
医生的态度非常亲切,他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并耐心地为我解答了心中的疑惑。他告诉我,我的症状可能是由于压力过大导致的焦虑和抑郁,并建议我进行一些放松训练和心理疏导。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了一些放松训练,并通过互联网医院与医生保持联系。医生会定期询问我的恢复情况,并根据我的反馈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这段经历,我深深感受到了互联网医院带来的便利。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办公室,我都可以轻松地与医生沟通,及时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更重要的是,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让我倍感温暖。
现在,我的病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我更加珍惜这份来自互联网医院的关爱。我相信,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于这种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那天,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了一家名为‘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平台,内心充满了不安和期待。屏幕那头的医生,用温和的语调向我问好,仿佛一缕春风拂过我的心田。
‘您好,我是您的医生,请问您哪里不舒服?’医生的声音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
我向医生详细描述了我的症状:提不起精神,觉得没有意思,又很焦虑,食欲不振,时常觉得不如死了算了。医生耐心地听我倾诉,没有一丝的嫌弃和急躁。
‘您的症状可能是抑郁情绪引起的,我会为您做一些心理测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状况。’医生的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一丝希望。
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我中度焦虑和中度抑郁。医生告诉我,轻度到中度抑郁焦虑情绪,也是可以自我调节的。他为我提供了一些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和睡眠习惯,适当运动,减压,找同学、闺蜜、家人等等倾诉,转移注意力,正念冥想等等。
当我询问医生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时,他告诉我,药物可以快速缓解抑郁、焦虑的情绪,但思维认知方面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完善,必要时可以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医生还告诉我,西药副作用比较大,尤其是一开始服用,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副作用、头晕头痛等等,但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这些副作用。他还强调,这些药一般没有成瘾性。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自我调节,虽然过程并不容易,但我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我开始尝试做一些运动,如慢跑、瑜伽等,这些运动让我感到身心愉悦。我还尝试了深呼吸调节、放松训练、正念冥想放松法等等,这些方法都让我感到很有效。
在医生的鼓励下,我还决定去公立医院精神科面诊咨询。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先挂了内科的面诊号,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检查。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便利性。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
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的一角,我坐在电脑前,心情沉重。最近,我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流泪,心里很难受,尤其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不断地回想过去,思考未来,甚至想过自杀。我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只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独自待着。夜晚,我经常失眠,睡不好,胃口也差,什么都不想吃。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抑郁症。在犹豫了很久之后,我鼓起勇气,打开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开始尝试线上问诊。屏幕那头,一位温柔和蔼的医生出现在我的面前。我详细地向他描述了我的症状,他耐心地倾听,没有打断我,也没有急于给出诊断。
医生告诉我,我的症状确实与抑郁症有关。他建议我做一些免费的心理测试,以进一步确认诊断。我按照他的建议在微信端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我的抑郁程度较高。医生安慰我,这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只要积极面对,一定能够克服。
医生还给了我一些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和睡眠习惯,适当运动,减压,找亲朋好友倾诉,转移注意力,正念冥想。他还建议我如果失眠严重,可以尝试使用褪黑素,或者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情绪有所改善。虽然康复之路还很长,但我已经看到了希望。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是他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那天,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安静的客厅里。我,一个高三的学生,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焦虑和迷茫。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的压力。我的心情如同窗外的天气,时而晴朗,时而阴霾。
就在这时,我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询问我的近况。我告诉了***医生我的情况,他耐心地倾听,没有打断我,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急躁。他告诉我,不要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通过互联网医院与***医生进行交流。他不仅询问了我的病情,还关心我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我发现,他总是能够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给我提供帮助和指导。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焦虑而失眠,心情极度低落。我告诉了***医生我的情况,他耐心地安慰我,并建议我尝试一些放松的方法。他告诉我,只有放松心情,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药物治疗。虽然一开始我有些抵触,但在他的鼓励下,我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渐渐地,我的病情开始好转,我也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如今,我已经走出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深深地感谢***医生。是他,用他的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那天晚上,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坐在电脑前,屏幕上跳出了那个熟悉的界面——沈阳某精神卫生中心的在线问诊平台。我点击进入,心中有些忐忑,但更多的是期待。屏幕那头,一位医生***医生微笑着向我问好,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我向***医生说明了我的病情——抑郁症已经伴随了我三年。每天晚上,我都要服用一粒米氮平,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医生耐心地听我倾诉,然后细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细节。他告诉我,我的治疗方案可能需要调整,并询问我需要开几盒米氮平。
我回答需要一盒。***医生随即为我开具了处方,并告诉我处方已送达药师审核。那一刻,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我知道,有了***医生的帮助,我的病情会有所改善。
不久后,我收到了***医生的回复。他提醒我,在用药期间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诊,并告诉我,如需进一步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这让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严谨和负责。
在等待平台审核的过程中,我收到了***医生的另一条消息,他提醒我按线下医生医嘱服药,家属保管药品,并定期复查。这让我对***医生的信任更加深厚。
最终,我的处方审核通过了,我迫不及待地购药。在整个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着耐心和细心,他让我感受到了医者仁心。
现在,我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我感谢***医生的悉心治疗,也感谢这个在线问诊平台,让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那天,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安静的房间里。我坐在床边,手中握着手机,心情沉重。这是我和医生之间的第一次线上咨询,我犹豫了很久才鼓起勇气。
医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女士,她的声音温柔而充满关怀。我告诉她我最近经常感到悲伤痛苦,她耐心地倾听,没有打断我,也没有急于给出建议。
‘以前用过什么药?效果怎么样?’医生的声音里透露出一种专业和关切。
‘基本没吃过药,之前看病但没吃,抗拒吃药。’我回答道。
‘为什么抗拒吃药?药物副作用大?吃药麻烦?’医生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疑惑。
‘是的。’我叹了口气。
‘可以选用副作用小的药,如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医生的建议让我感到一丝希望。
‘不用药能自己缓解吗?’我问道。
‘对于你现在的情况,不用药可能会有所缓解,但考虑到你的病情,我建议你早点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的话让我感到一丝安心。
‘我感觉白天跟晚上不太一样,白天平静且麻木,有时悲伤,晚上可能会崩溃。’我向医生描述了我的感受。
‘会过度给自己的生活寻找工作?’医生问道。
‘导致我现在很累,身心都累。’我无奈地回答。
‘是有这个可能,晚上病情可能重一些。’医生的话让我感到一丝释然。
‘如何能缓解我这种痛苦的情绪呢?’我问道。
‘药物治疗缓解。’医生简洁地回答。
‘好吧。’我点了点头。
‘是的,建议还是早点去医院看医生。’医生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好的,谢谢。’我感激地说。
‘不客气。’医生的声音中充满了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