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生儿黄疸退黄一点灵

新生儿黄疸退黄一点灵
发表人:陈楚杰

很多新生儿出生后一周左右出现黄疸,很多家长急得热锅上的蚂蚁。新生儿黄疸治疗一般不难,医院有的照蓝光,本门特制作退黄一点灵,需要微火慢炖精致药材,慢慢收膏,只要绿豆大一点膏,就可以解决问题。可惜现场制作视频上传不了。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宝宝消化不良有什么表现?

     

    1、腹泻

     

    单纯性消化不良的表现是一天腹泻10次以下,大便黄色或带绿色,水分不多,腹部胀气,偶有呕吐,有时发热,但不太高,食欲不振,但是精神尚可。

     

    2、大便恶臭

     

    吃进去的食物消化不良,不同成分产生不同气味和性状便便。

     

    如果是泡沫多,有灰白色的呈奶油状,表示脂肪消化不良,应减少油脂类食物;如果便便带腐败性酸味,泡沫多,说明糖类或淀粉类过多导致消化不良;便便臭味明显不成形,表示蛋白质过多导致消化不良。这个时候就需要减少奶量了。

     

    3、腹胀、厌食、有口气

     

    摄入过多会导致宝宝胃酸增多,食物在宝宝肠胃内不断发酵,产生气体,造成腹胀,有嗳气往上返,恶心厌食。

     

     

    4、夜晚哭闹出汗多

     

    晚上吃太多容易积滞在肠胃产生内热,翻来翻去睡不安稳,胃不和而卧不宁,入睡时出汗多。

     

    不易消化的食物常见黑榜:包子、饺子、粽子、卷饼、汤圆等等,都是常见的“积食制造犯。

     

    孩子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饮食结构应该符合科学的营养配比,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是不可或缺的,只要喂养得当、排便正常,通常并不会发生积食。

     

    消化不良和积食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3个方面:

     

    1、食物的烹调方式

     

    选择合适的烹调方式对食物的吸收难易程度影响会很大,举个例子:同样是土豆,蒸土豆泥,炸土豆条和红烧土豆块,你选哪个?

     

    食物烹饪原则:少油少盐不爆炒不油炸,食物切碎剁细小口吃。

     

     

    2、食物搭配

     

    给孩子的食物里,肉类应尽量避免和面饼、糯米等混杂在一起,以免引起消化不良与积食。

     

    3、食物不耐受或过敏

     

    很多孩子对麦麸蛋白、河海鲜等食物不耐受,家长在喂养孩子过程中需要细心观察,特别是开始喂养辅食的阶段,孩子在吃了哪些食物后会出现熊爱华不良的症状,这种食物就不能再出现在宝宝的食谱中。

     

    促进消化的方法

     

    1、适用积食的儿童推拿与无痕刮痧手法:

     

    补脾经,清大肠,捏脊,摩腹,揉按足三里,运内八卦,退六腑,拿肚角

     

    2、还有日常饮食控制

     

    “三分治七分养”,想要避免孩子出现积食和消化不良,日常饮食控制是根本手段:

     

    • 控制进食量,选择易消化食物,不能只吃肉,还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和粗纤维多的食物,像地瓜,也可以将粗粮与大米一起煮杂粮饭。
    • 进食时间要固定,尤其是晚上,给孩子养成在七点前吃完晚饭,之后就不能再进食了。
    • 注意运动量,饭后要带孩子散步,每天要有运动量。
    • 专心吃饭不说话,少喝水。边吃饭边喝水会稀释胃酸,消化能力会下降。
    • 少吃冰饮和零食。冰饮会刺激胃液的正常分泌,零食会打乱摄食规律,偶尔解馋可以,但千万不要给孩子养成吃零食的习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找到避免宝宝过敏的好方法

    湿疹、荨麻疹、哮喘,对于这些症状妈妈们的内心备受煎熬。所以,现在有些准妈妈怕宝宝过敏,在怀孕期间就开始回避过敏原食物,希望能尽可能降低宝宝的过敏风险,那么是否真的有效呢?

     

    一、避免宝宝过敏,孕期食物回避,不靠谱

    其实,这样做是不但没有科学依据。


    而且孕妈盲目进行孕期饮食回避,长期以往食物摄入种类过少,可能会引起某些营养成分供应不足,影响孕妈和胎宝健康。

    二、妊娠期预防宝宝过敏,这3个建议最可靠

    1.孕期饮食均衡

     

    在孕期和哺乳期均衡营养,食物多样化,增加全谷物和根茎类食品的摄入。吃天然食物,减少油炸和加工食品。

     

    2.最好选择自然分娩

     

    自然分娩的宝宝可以通过妈妈的产道和外周微生物来增加益生菌定植率,从而促进宝宝免疫系统发育,有助于预防宝宝食物过敏。

     

    3.最好选择母乳喂养

     

    母乳是最适合新生宝宝的食物。母乳中含益生菌,可以提高宝宝免疫力,且母乳的分子量小,不易过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三、养育期预防过敏?判断清楚后预防是关键

    1.谨慎选择配方奶粉

     

    对于能母乳喂养的宝宝们来说,要谨慎的选择配方奶粉。适度水解配方奶有助于预防牛奶蛋白过敏。深度水解配方奶有助于减轻过敏现象。如果妈妈们经医生评估为母乳不足,则应根据宝宝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婴儿配方奶粉。

     

    2.妈妈尽量延长母乳喂养时间

     

    母乳喂养至少1岁,最好到2岁,这将有助于宝宝产生免疫。当然实现这一点对大多数乳母来说,是很难的,毕竟很少有人能长期做全职妈妈。所以,我们可以选择第二种方法来预防缓解。

     

    3.适当选择益生菌

     

    最好有明确分类学定义的菌株,可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菌种,包括鼠李糖乳杆菌LGG、动物双歧杆菌Bb-12。如不知道如何选择,可以使用纽曼思益生菌。相较药物而言,优质益生菌能在无任何副作用前提下,防治婴幼儿过敏、湿疹、便秘等常见疾病。

     

    4.记录饮食日记

     

    辅食添加时,家长要学会记饮食日记。记录下宝宝添加食物前,后表现,自己排便,睡眠等情况。每一种新食物的添加要从少量开始,尝试2-3天后,再逐渐增加至适合量。如:知道一种食物过敏后,根据过敏症状轻重,持续时间等情况,需要完全避免这种食物1-3个月时间不等。最好能够结合医生的建议。这样可避免宝宝对这种食物的终身过敏,确保他均衡营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提及流感,会让大家不自觉的出现恐惧感。流感是指发热(腋下体温超过38度),并伴有咳嗽或咽痛症状,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为何种疾病,临床表现是急性起病,发热、咳嗽、咽痛、全身不适并伴有乏力、头痛等症状。专家共识提出一旦发病即要进行抗病毒感染,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该病死亡率的关键。

     

    需要预防流感的人群

     

    1、儿童作为易感人群,患病的几率在30%左右,家长必须重视。

     

     

    2、60岁以上的老年人。

     

    3、有基础疾病的人,比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肝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4、孕妇。

     

    5、肥胖者。

     

    如何预防流感?

     

    1、大家都知道流感预防的首要措施就是要进行流感疫苗的接种,可以显著降低患病的风险及并发症,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等高危人群应每年优先接种,要于流行前2、3个月进行接种。

     

    2、流感主要是流感患者通过咳嗽、喷嚏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将病毒传染给周围的人,所以在流感好发时期,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好的封闭场所。如果必须出去,一定要带口罩,避免与流感患者的接触被感染。

     

     

    3、在生活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便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遮住口鼻;要注意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尽量用流动的水洗,时间最好30秒以上,家里要保持常通风,以保证室内空气清新。

     

    4、要注意饮食平衡,不要偏食,营养要均衡,瓜果蔬菜要多吃,要按时吃饭,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

     

    5、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平时可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来改善我们的体质,增强自身免疫力,不受外来病菌的威胁。但在运动后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6、避免加班熬夜、吸烟、喝酒,睡前可以喝牛奶帮助睡眠,防止降低个人免疫功能。.

     

    7、我们还要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还要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要知道很多疾病与情绪是息息相关的。

     

    最重要的是,当出现上述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所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之心,可见一般,母爱伴随着每一个宝宝的发育,成长,成才!

     

    一旦出现有助于宝宝发育的相关食物,很多母亲,就想把最好的给自己宝宝。

     

    如:DHA。提起它,很多人即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名字,陌生的是它有什么用?怎么补呢?今天就咱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DHA是什么?

     

    DHA,其实是一种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全称是二十二碳六烯酸,俗称脑黄金。

     

    说白了,就是组成脂肪的一种成分。

     

    脂肪又叫甘油三脂,是一个甘油拉着三个脂肪酸,就形成脂肪。DHA就是脂肪酸的一种。

     

    甘油只有一个,但是脂肪酸由于结构的不同,有多种。

     

    二,DHA有什么用?

     

    DHA对于人体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是人的大脑发育、成长的重要物质之一。

     

     

    DHA是神经系统细胞生长及维持的一种主要营养物质,是大脑和视网膜的重要构成成分,

     

    研究表明,在人体大脑皮层中含量高达20%,在眼睛视网膜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50%,因此,对胎婴儿智力和视力发育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就是宝宝有没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大脑和眼睛就取决于它。

     

    三,DHA要不要补?

     

    肯定是要补的,特别是孕妇和0-3岁的宝宝,这段时间,属于宝宝的大脑生长发育期,非常关键。

     

    具体怎么补,这个要根据情况来定,不一定所有的宝宝都需要额外补充!

     

     

    四,怎么补DHA?

     

    研究显示,DHA存在于母乳中,存在于深海鱼类中,同时,现在很多奶粉中都有DHA,只是比例高低的问题。

     

    怎么知道自己够不够,宝宝需不需要补,看下面!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DHA推荐摄入量(最低摄入量):

     

    1. 一般成人:200mg/天

     

    2. 孕妇及哺乳妈妈:300mg/天

     

    3. 婴幼儿及儿童:100mg/天

     

    4. 美国儿科学会DHA推荐摄入量(最低摄入量)

     

    5. 体重不足1kg的早产儿:每千克体重每日DHA摄入量≥21mg

     

    6. 体重不足1.5kg的早产儿:每千克体重每日DHA摄入量≥18mg

     

    7. 母乳宝宝的妈妈:300mg/天

     

    9.奶粉宝宝:计算奶粉DHA含量判断是否达到100mg/天的需求

     

    不过,以调查来说,大多数都是需要补充的,

     

    2004年我国的调查提示,孕妈妈们每日摄入的DHA含量在11.83mg-55.30mg之间,沿海地区吃鱼较多的妈妈DHA摄入才在55.30mg每天,远远小于200mg每天。

     

    所以,建议各位家长,在宝宝发育期间,建议可以根据上述的补充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保证每日摄入量。

     

    除此之后,如果不方便,也可以选择一些DHA剂型补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孩子根据生长发育,和不同阶段的特点,可分为5个时期:  

     

    胎儿期:从受精卵到胎儿娩出,,约40周  新生儿期: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满28日。 

     

    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  

     

    幼儿期:自满1周岁-3周岁  学龄前期:3周岁-入小学前(6-7岁)。 

     

    学龄期:入小学起到进入青春期12-14岁。

     

    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女孩(11-12至17-18岁),男孩(13-14至18-20岁)  

     

     

    除此之外,爸爸妈妈们也一定要记住以下知识点!

     

    1、 计算小儿的体重:  1-6个月:体重=出生时的体重+月龄×0.7(㎏)  7-12个月:体重=6+月龄×0.25㎏  

     

    2岁-青春期前:体重=年龄×2+8㎏  衡量小儿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指标是体重,  

     

    2、 计算小儿的身高:身高=年龄×7+70厘米  正常小儿12个月龄的体重、身长、头围分别为:9㎏、75厘米、46厘米。  

     

    正常小儿2周岁,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  

     

    3、 出生时新生儿的头围约33-34厘米,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1周岁时,胸围与头围相等,约46厘米。  

     

    上部量和下部量相等,中点恰在耻骨联合上缘的年龄在12岁。

     

    出生后小儿发育最晚的系统是生殖系统,发育最早的是神经系统。  

     

    体重的第一个增长高峰是生后第一年。 小儿能较好控制自己注意力的阶段是5-6岁 小儿味觉发育的关键时期是4-6个月。 

     

     

    4、 人的一生,总共有20颗乳牙,恒牙32颗,出生后4-10个月开始长牙,2.岁半乳牙出齐,6岁开始长恒牙,12个月未长牙,称为乳牙萌出延迟。  

     

    小儿乳牙最先长出的恒牙是第一磨牙。  前囟门一般在出生后1-1岁半闭合,后囟门一般在出生时已闭合,最迟生后6-8周闭合。 

     

    9个月小儿听感知发育:区别语言的意义4岁听觉发育完善。

     

    3-4个月:区别好闻和难闻的气味。3个月:抬头较稳。

     

    4月能抬头自由转动4个月会翻身6个月能独坐8个月能坐稳并翻身,  8-9个月能爬,能站,11个月能独站片刻,15个月能走稳月 ,24个月双足跳。

     

    7-8个月能发爸爸、妈妈等语音,10个月就能叫爸爸妈妈。小儿6个月能辨认陌生人,9-12个月时对母亲依恋达高峰。

     

    最后要记住,小儿生长发育顺序遵循的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 一般人常说的"过敏",其实是很笼统的称呼。

     

     

    过敏会因发生的部位不同,以及症状的差异,在临床上有不同的病名。例如:过敏经常会发生在胃肠道、皮肤、鼻子、眼睛,以及肺脏这些器官。如果发生在皮肤可能是:异位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牛皮癣;发生在鼻子的就是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发生在眼睛的是过敏性结膜炎;发生在耳朵,就是过敏性中耳炎;发生在肺脏的是哮喘。至于胃肠道的过敏,则是食物过敏,会引起肠胃不适的种种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这些症状有可能在吃下该食物的当下立刻发生(属于急性过敏),也有可能延迟了两三天甚至几天才发生(属于慢性过敏)。

     

    过敏对身体而言都是一种未预期的压力,所以不管你的过敏是发生在身体的哪一部位,都会引发一些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感。

     

    宝宝过敏了,他由于不适可能出现烦躁、易激惹、爱哭闹。请爸爸妈妈们记得找到原因,帮助宝宝消除不适。

     

    其实宝宝容易过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活环境的改变

     

    越干净的家庭环境,宝宝过敏发生几率就越高。因为长期处于过于卫生的环境,宝宝的身体得不到接触细菌的机会,免疫能力得不到训练,体质就会越来越敏感。家中经常使用消毒水、空气清新剂都会增加宝宝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2.家庭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敏史,宝宝发生过敏的几率是60-80%,即使只有父母一方有过敏史,宝宝的过敏几率也有20-40%。大量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没有过敏家族史的宝宝,过敏风险相对较低(我们称这些宝宝为低过敏风险儿),但过敏几率也会高达15%左右。

     

    3.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

     

    宝宝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免疫保护的方向,一个是容易引起过敏的方向。成熟的免疫系统,这两个方向是平衡的。而婴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平衡,天生容易往引起过敏的方向倾斜,一旦受到牛奶、鸡蛋等大分子异性食物蛋白的刺激就容易出现过敏。

     

    4.肠道屏障功能不完善

     

    婴儿期肠道发育不成熟,肠粘膜是婴儿抵御外界有害物质侵害的天然屏障,成熟的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就像没有任何缝隙的"墙壁",但小婴儿肠粘膜上皮细胞排列不紧密,存在间隙,一些食物颗粒如牛奶蛋白分子很容易通过这一屏障,从肠腔进入血液,从而导致过敏。

  •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对于这种疾病来说,它的症状又是什么呢?

     

    我想这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的,因此,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脊髓灰质炎的相关症状是什么,这样,我们就能够及时发现脊髓灰质炎的存在,并得到及时的治疗。


    1.潜伏期平均为7~14天,短者2~3天,长者可达3~5周不等。

     

    在此期间一般并无明显症状,属隐性病例,但本期末有传染性。


    2.病变发展期有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前驱期

     

    此时患者出现低热或中等热度,常伴有头痛、困倦、多汗及全身疲乏不适等症状,并可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甚至有咽痛、咽红及轻咳等呼吸道症状。此期一般持续1~4天。大多数病例发展到此期为止,属顿挫型,又称为幸运型。


    (2)第二阶段——瘫痪前期

     

    在前者基础上,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一般性症状消失,但经1~3天后体温又上升,并且体温较高,常在38~39℃之间,个别患儿可高达40℃。

     

    此时,其一般症状亦随之加重。患儿烦躁不安,有头痛、呕吐、嗜睡、肢体疼痛及感觉过敏。

     

    项背部可有肌强直征,且可见婴幼儿囟门紧张饱满,并可出现“脊髓征”,对诊断有意义。


    此期一般持续3~5天,但也有短至几小时或长达2~3周者。在这一阶段仍可有部分病例不出现肢体瘫痪而逐渐康复,称为无瘫痪型病例,亦属幸运型。另一部分患儿病情继续发展,并进入瘫痪期。

     

     

    (3)第三阶段——瘫痪期

     

    一般在瘫痪前期的第3~4天时进入本期,大约有5%的病例可不经过瘫痪前期而直接进入本期。

     

    瘫痪症状多在热度下降时出现,也有在退热后发生者。开始常伴有肢体疼痛及肌肉压痛,之后突然发生瘫痪。瘫痪可见于任何部位,但以肢体瘫痪最为多见。


    以上就是脊髓灰质炎的相关症状,经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就能够基本上知道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是什么。因此,大家在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旦出现脊髓灰质炎的相关症状后,一定要及时前往正规的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

  • 不开空调,你想把我们宝宝热出痱子吗?

    进入6月后,真的是感受到了夏天的热情,只能靠着单位的“空调”续命了。今天,就来和家长们聊一聊关于“空调”的那些事,为盛夏酷暑的来临,提前做个准备!

    一、宝宝可以用空调吗?

    当然可以。

     

    无论是新生儿、婴儿、坐月子的宝妈,只要正确使用空调,都可以安心的用,放心用,大胆用。宝宝耐热性较差,温度过高时,很容易起痱子、睡不安稳、中暑、脱水、甚至热衰竭及捂热综合征等。所以,温度高的时候,一定一定要给宝宝吹空调。

     

    不使用空调,环境太热,反而不利于宝宝身体健康呦。

    二、“空调病”怎么回事?

    “空调病”跟空调真的没啥联系!一般是因为空调温度过低,直吹,带汗进入空调房,穿衣不合理和空调不清洁等造成的。但温度低不是问题,温差大才是罪魁祸首!

     

    三、get打开使用空调的正确“姿势”!

    1. 使用前一定要清洗!想象一下:空调里日积月累满满的细菌、污垢和灰尘,在开机那一刻,四散飘开。所以宝宝才出现咳嗽、打喷嚏的症状,过敏宝宝还可能诱发过敏表现,如揉眼睛,流鼻涕,甚至哮喘的发生。

     

    2. 建议每年在使用空调前,一定先清洁再使用,如果使用空调的频率比较高,最好每隔一个月就清洗一次。

     

    3.必要时可以请专业的清洗人员,进行空调的彻底清洗。记得告诉清洗的师傅家里有小宝宝,清洁剂选择要注意。

     

    4. 空调温度要适宜!很多家庭都习惯一个房间开空调,温度设定低一点,其他房间开着门“串串凉气”。但宝宝在家中会不停的跑来跑去,跑热了,就到空调屋里吹一吹,凉快下来后,又继续跑起来......这样往返几次,宝宝的感冒是跑不了了!

     

    建议把空调温度设定在25~28℃之间,保证室温在26℃左右最好,室内外温差尽量不要超过 7℃。 别带着宝宝突然出入空调房。尤其从室外回来时,一定先给宝宝擦干汗,把空调调在28℃左右,等宝宝呆一小会后,再降低到26℃。
     

    5. 空调风向有讲究,最好让空调的出风口冲墙吹,或者安装一个“空调挡风板”,让空调的凉风可以不直吹婴儿床以及孩子经常玩耍出入的地方;

     

    如果开着空调睡觉,不管空调的凉风冲哪吹,最好都给宝宝穿上空调服或盖上空调被,盖住宝宝小肚肚等关键部位,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宝宝感冒哦;

     

    开空调睡凉席,宝宝就有可能由于温度过低而着凉咳嗽,所以宝宝要是睡的话,还是给凉席上铺一层纯棉布的床单吧。

     

     

    6.开了空调,也别忘记通风、加湿

     

    研究表明:开空调的密闭房间里,经过5~6个小时。氧气下降13.2%,大肠杆菌增加1.2%,其他呼吸道有害菌不同程度增加。

     

    开空调时适度的开窗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每隔2~3个小时,通风换气10~15分钟。还可以把远离空调的一扇窗户开一个小缝,也能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晚上临睡前最好换气一次。

     

    开空调会把空气中的湿气抽出去,让宝宝感到干燥,出现流鼻血、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的情况。建议开空调的时候,最好把加湿器也打开,让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这个湿度不但体感舒服,还会是病原体的致病力、传播能力都迅速下降。

             

    特别要注意,在使用加湿器的时候,要使用纯净水或煮沸过的水。水要每天更换,每周彻底清洗一次加湿器并晾干。

     

    长时间吹空调,可要想着让宝宝多喝温热的白开水,还要做好皮肤保湿哦!以上便是夏季宝宝使用空调时的注意事项,一定别忘记清洗空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一、 婴儿乙肝疫苗副作用

     

    婴儿是主要打乙肝疫苗的,但由于婴儿身体较弱,所以一般会有副作用的,那么婴儿乙肝疫苗副作用是什么呢?婴儿注射疫苗都有一定的风险,不过风险很小。不良反应有24小时内注射部位可出现触痛、疼痛,2-3天内自行好转。罕见不良反应有1-2周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持续1-2天,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好转。接种部位可出现硬结,1-2个月可自行吸收。乙肝疫苗的注射是宝宝按照国家计划内免疫016的方案进行的,一般没有什么副作用,不过如果宝宝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黄疸的情况,建议先观察下,如还没有恢复的话即刻就诊。

     

     

    二、新生儿满月打乙肝疫苗注意事项

     

    新生儿满月可以打乙肝疫苗来预防乙肝,但是有些东西需要知道,新生儿满月打乙肝疫苗注意事项是什么呢?注意患有皮炎、化脓性皮肤病、严重湿疹的小儿不宜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等待病愈后方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活动型结核病的小儿不宜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新生儿满月打乙肝疫苗当天不要给宝宝洗澡。疫苗有抗原,为了接种后出现发烧现象,要让宝宝多喝水。当宝宝接种处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时,家长可对患处进行热敷。

     

    三、打完乙肝疫苗后的禁忌

     

    在打完乙肝疫苗之后,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东西,那么打完乙肝疫苗后的禁忌是什么呢?注射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后,正常情况下,在饮食上都是有要求的,不能饮酒,不能吃辛辣的食物等等,这种情况应该保持到抗体产生之后比较好。接种乙肝疫苗后,如果抗体滴度过低,还是可能会感染乙肝病毒的,当滴度值大于10时,是可能有效阻止乙肝病毒的入侵,但如果小于10时,而病毒数量多时,还是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的,这时就需要在注射一针加强针。

     

    四、乙肝疫苗副作用潜伏期

     

     

    乙肝疫苗副作用有一定的潜伏期,有些人不知道的话就会瞎担心,那么乙肝疫苗副作用潜伏期是什么呢?一个疾病的潜伏期一般指的是从感染上这个疾病到出现临床症状,而乙肝的潜伏期就包括乙肝病毒的携带状态,携带状态指的是乙肝病毒感染了人体,但是没有造成相关的临床症状。乙肝疫苗副作用的潜伏期通常为6周-6个月,平均为3个月。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机体抵抗力强,免疫功能正常,治疗及时,那么乙型肝炎病毒就会被迅速清除。

  •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生与新生儿肝功能发育不全、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许多家长对于新生儿黄疸的认识不足,往往忽视了其严重性。本文将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饮食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新生儿黄疸,以便及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

    一、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1. 肝功能发育不全:新生儿肝功能尚未完善,无法有效代谢胆红素,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累,引起黄疸。

    2. 胆红素代谢异常: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者胆红素排泄受阻,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累。

    3. 感染:新生儿感染,如败血症、尿路感染等,也可能引起黄疸。

    二、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1. 皮肤和黏膜黄染:这是新生儿黄疸最明显的症状,表现为皮肤、黏膜、眼白等部位发黄。

    2. 精神萎靡:新生儿精神状态不佳,表现为嗜睡、食欲不振、反应迟钝等。

    3. 体温异常:新生儿体温不稳定,可能表现为发热或低体温。

    4. 哭闹不安:新生儿哭闹不止,可能因为黄疸引起的不适感。

    三、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

    1. 光疗:通过蓝光照射,将血液中的胆红素分解,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2. 药物治疗:使用酶诱导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促进胆红素代谢和排泄。

    3. 中医治疗:使用中成药、汤药等,调节新生儿体内气血,促进胆红素代谢。

    四、新生儿黄疸的饮食注意事项

    1. 适量摄入母乳:母乳喂养的宝宝,应适量摄入母乳,避免过度喂养。

    2. 注意水分摄入:新生儿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

    3. 避免高脂肪食物:高脂肪食物会影响胆红素代谢,应避免食用。

    4. 注意饮食卫生:新生儿抵抗力较弱,应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感染。

    五、新生儿黄疸的预防

    1. 注意孕期保健: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胎儿宫内感染等问题。

    2. 加强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出生后,应注意保暖、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3. 及早发现和处理新生儿黄疸:家长应关注新生儿皮肤颜色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 胆道闭锁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主要发生在新生儿和婴幼儿。这种疾病会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进而引发黄疸、肝硬化和肝衰竭等严重后果。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胆道闭锁,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早期识别:新生儿出生后,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婴儿的肤色、尿液和大便颜色。一旦出现黄疸、尿液颜色异常或大便颜色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2.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目前,肝移植和葛西手术是治疗胆道闭锁的主要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3. 定期复查: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便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需要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以促进康复。

    5. 心理支持:胆道闭锁的治疗过程漫长,患者和家属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据已披露的三季报业绩预告显示,医疗器械行业整体保持高景气,其中高端医疗器械更是成为增长的主力军。

    在预增幅度靠前的公司中,戴维医疗、三诺生物、和佳股份等均涉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这些龙头企业持续保持中报业绩高增长的态势,为行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高端医疗器械之所以能够保持高增长,主要得益于其高利润率。数据显示,医疗仪器及器械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与药品的销售额比例仅为1:10,市场潜力巨大。

    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一方面,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社会资本办医将推动医疗器械市场需求释放;另一方面,城镇化、老龄化及医疗消费升级等因素也为小型家用及新型个体化医疗终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端医疗器械在治疗效率、舒适度、安全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提升。例如,新生儿黄疸治疗仪、脑膜建-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等高端医疗器械,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未来,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据统计,超过80%的宝宝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黄疸症状。当宝宝出现皮肤黄染、眼睛发黄等症状时,家长们通常会感到焦虑和担忧。那么,宝宝患有黄疸怎么办?以下是一些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科普知识,希望能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常见问题。

    1. 黄疸的分类与原因

    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生理性黄疸通常发生在出生后2-3天内,宝宝皮肤和眼睛呈现淡黄色,一般在1周内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则是指胆红素水平过高,需要及时治疗。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多种,包括血型不合溶血、肝脏功能不全、感染等。

    2. 黄疸的治疗方法

    针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对于血型不合溶血引起的黄疸,可以通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此外,白蛋白可以结合血液中的游离胆红素,促进胆红素转运,降低胆红素水平。肝酶诱导剂如鲁米娜等,可以降低胆红素的生成,促进胆红素代谢。

    (2)物理治疗:光疗法是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简称光疗。通过照射特定波长的光线,可以分解胆红素,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光疗设备包括光疗箱、光疗灯、LED灯和光疗毯等。

    (3)其他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宝宝,可能需要采用换血疗法。换血疗法可以减少血液中大量的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改善贫血、缺氧,预防心力衰竭。

    3. 日常护理与预防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护理,严格遵守医嘱,定期配合医生进行光疗、换血、药物等治疗。

    (2)密切关注宝宝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副作用,要及时就医。

    (3)在饮食方面,要讲究卫生,避免不洁食物,注意饮食节制,勿过多食用辛辣、肥腻食物,应戒烟忌酒。

    4. 就诊建议

    当宝宝出现黄疸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到儿科就诊。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在就诊过程中,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提供宝宝的详细病史和临床表现,以便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5. 科室介绍

    新生儿黄疸的诊治主要在儿科进行。儿科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病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胆红素测定等,以明确诊断。此外,儿科还设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为病情较重的宝宝提供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 怀孕期间,许多准妈妈都会关注胎儿的健康问题,尤其是新生儿黄疸这一常见病症。那么,怀孕期间喝茵陈能否预防新生儿黄疸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怀孕期间不建议喝茵陈。茵陈是一种中药材,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引起腹泻,甚至有流产的风险。因此,在孕期,孕妇应避免服用含有茵陈的药物或保健品。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生原因复杂,包括溶血、G6PD酶缺乏、感染、胆道畸形等。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巩膜、黏膜等组织出现黄染,严重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关键在于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以及出生后的密切观察。

    孕期保健方面,孕妇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并发症。产前检查中,医生会关注胎儿的发育情况,包括肝功能、胆红素水平等,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出生后,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黄疸情况。如果新生儿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黄疸的程度和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加强喂养,促进胆红素代谢。对于病理性黄疸,医生可能会采取蓝光照射、药物治疗等方法。

    此外,黄疸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及时诊断和治疗:根据相关症状和体格检查,完善实验室检查和一系列相关辅助检查,积极发现和排除诱发因素,同时治疗各种原发性疾病。

    2. 休息和饮食:注意休息,避免疲劳,避免熬夜,并确保充足的睡眠。饮食应适度,避免吃不干净或受污染的食物,少吃油腻食物,严格戒烟和戒酒,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3. 良好情绪:保持良好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开展治疗和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5. 家长配合:家长应及时检查治疗,积极配合医生,并采取日常防护措施,避免并发症。

  • 新生儿黄疸,作为新生儿期常见的病症,其高胆红素水平可能对宝宝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虽然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黄疸高的重要危害,但并非所有病例都需换血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成因多样,主要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和代谢减慢。部分未结合胆红素可穿过血脑屏障,损伤神经系统,引发胆红素脑病,严重时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伤。

    针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需根据病因和病情进行综合评估。生理性黄疸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只需加强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病理性黄疸则需通过光疗、药物治疗和换血治疗等方法。光疗通过蓝光照射促进胆红素排泄,药物治疗可用免疫球蛋白、肝酶诱导剂等。对于新生儿溶血病等特定病因导致的黄疸,换血治疗是有效手段。

    新生儿黄疸的早期症状包括精神差、反应差、吮吸无力等。严重病例可能出现抽搐、呼吸暂停等症状。胆红素脑病等后遗症可能导致手脚不自主活动、眼球运动障碍、耳聋、脑瘫等。

    为了预防新生儿黄疸,孕妇和新生儿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孕妇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2. 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监测胆红素水平。

    3. 加强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

    4. 出现疑似黄疸症状时,及时就医。

  • 新生儿黄疸是新手爸妈们常常遇到的问题,许多家长在宝宝出现黄疸时,会担心是否需要停止母乳喂养。事实上,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而母乳性黄疸与母乳喂养的关系并不密切。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现象,通常在出生后2-3天内出现,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而母乳性黄疸则与母乳喂养有关,主要发生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表现为黄疸持续时间较长,但程度较轻。

    研究表明,母乳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导致母乳喂养的婴儿黄疸消退较慢。然而,目前的研究表明,母乳性黄疸并不会对婴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不需要立即停止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对宝宝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和免疫物质,可以帮助宝宝增强抵抗力,减少患病风险。此外,母乳喂养还有助于促进母亲泌乳,增加母乳摄入量,可能有助于黄疸的消退。

    当然,如果宝宝患有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暂时停止母乳喂养,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总之,对于新生儿黄疸,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喂养,宝宝很快就会康复。

  •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现象,了解其种类和护理方法对于新手父母来说至关重要。

    一、新生儿黄疸的种类

    1、生理性黄疸:这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导致胆红素代谢受阻,出现黄疸。

    2、母乳性黄疸:由于母乳中含有某些激素,可能抑制新生儿肝脏中的胆红素代谢,导致黄疸。

    3、溶血性黄疸: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

    4、感染性黄疸: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肝功能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受阻。

    5、阻塞性黄疸:由于胆道阻塞导致的胆红素代谢受阻。

    二、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方法

    1、多晒太阳:将宝宝放在阳光充足的房间,促进胆红素代谢。

    2、观察大便颜色:注意宝宝大便颜色变化,如出现灰白色大便,需及时就医。

    3、观察皮肤颜色:密切观察宝宝皮肤颜色变化,如黄疸加重或伴有拒奶、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4、合理喂养:保证宝宝充足的营养摄入,促进胆红素代谢。

    5、避免感染:保持宝宝清洁卫生,预防感染。

    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种类和护理方法,有助于新手父母更好地照顾宝宝,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 新生儿黄疸,这一看似平常的现象,实际上可能隐藏着潜在的健康危机。它不仅影响宝宝的外观,更可能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那么,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成因、症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新生儿黄疸。简单来说,新生儿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所引起的一种症状。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后产生的代谢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会通过肝脏代谢并排出体外。然而,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不成熟,导致胆红素代谢受阻,从而引发黄疸。

    那么,导致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呢?以下列举了三种常见的原因:

    1. 病毒性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这些病毒感染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

    2. 细菌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细菌感染也会损害肝脏功能,引发黄疸。

    3. 溶血性黄疸: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引发黄疸。

    除了以上原因,新生儿感染性黄疸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母乳性黄疸、生理性黄疸等。因此,家长在发现宝宝出现黄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

    治疗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蓝光照射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蓝光照射则是利用蓝光将胆红素分解成水溶性物质,从而促进其排出体外;手术治疗则适用于病情严重、胆红素水平过高的情况。

    除了及时治疗,家长还应注意以下日常保养措施,以帮助宝宝尽快康复: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宝宝受凉感冒。

    2. 注意宝宝的饮食营养,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3. 定期给宝宝洗澡,保持皮肤清洁。

    4. 关注宝宝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新生儿感染性黄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家长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了解其成因、症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宝宝的健康。

  • 随着夏季的到来,空调已成为家庭必备的电器。然而,一些家长担心,长时间吹空调会对新生儿的黄疸病情产生影响。那么,吹空调对新生儿黄疸真的有影响吗?本文将为您解答。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临床症状。它主要由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导致皮肤或其他器官出现黄染。黄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则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如感染、溶血等,需要及时治疗。

    关于吹空调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直接关联。事实上,吹空调可以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有助于新生儿休息和恢复。但需要注意的是,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以免新生儿受凉感冒。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空气污浊。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黄疸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早开奶: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哺乳,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

    2. 充足的奶量:保证新生儿有足够的奶量,有助于排便,降低黄疸程度。

    3. 促进排便:新生儿胎粪中含有大量胆红素,及时排便有助于减轻黄疸。

    4. 多照光:适当晒太阳或使用蓝光治疗仪,有助于降低胆红素水平。

    5. 注意保暖:新生儿抵抗力较弱,应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受凉。

    总之,吹空调对新生儿黄疸通常没有影响。家长在关注新生儿黄疸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室内环境舒适,为新生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