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老年人需要警惕老年性心肌病

老年人需要警惕老年性心肌病
发表人:手护妈妈

老年心肌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人老化过程中心肌不明原因的退行性病变,是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疾病之一。

 

 

一、老年性心肌病应注意和哪些疾病相鉴别?


扩张型心肌病:老年心肌病症状及体征与扩张型心肌病类似,有时难以鉴别。一般来说,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而老年心肌病主要是心脏储备功能下降。超声心动图显示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腔扩大较为显著,心室壁变薄和左室壁运动幅度减弱明显,而老年心肌病心腔扩大不明显或轻微扩大、心室壁变薄和左室壁运动幅度减弱不明显或较轻。
冠心病: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明显,可有多发性心肌坏死灶或心肌纤维化,各房室扩大伴有慢性心功能不全,此表现与老年心肌病类似。但冠心病多有典型心绞痛症状或有明确的心肌梗死史,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肌节段性运动减弱或室壁瘤形成;老年心肌病主要有活动后心悸、胸闷、气短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没有明确的病因,超声心动图可见舒张功能的减退及心腔的轻度扩大。
老年心脏淀粉样变性:淀粉样心肌病变可造成各种心律失常,系心脏猝死常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有心脏舒缩功能障碍、直立性低血压、多种心律失常等,该病心肌肥厚而扩张不明显,超声心动图可见特征性“小斑点”样外观;老年心肌病主要有活动后心悸、胸闷、气短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可有明显的心肌扩张。


二、如何预防老年性心肌病?

 

 

老年心肌病是老龄化过程中不明原因的心肌退行性疾病,多种因素可诱发,因此,老年心肌病的预防以避免诱因为主,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有效减少该病的发生。

 

早期筛查: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每年体检一次,如发现有活动后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乏力、腹胀、恶心、下肢水肿等症状可至医院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筛查心血管疾病。

预防措施:保持作息规律,早睡早起。老年人应适当运动,一周至少三次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有太大的情绪起伏。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有效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指标。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老年性心肌炎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老年心肌病为不明原因的退行性病变,即使积极治疗也无法治愈,但在有效且规范的治疗下,能够明显改善症状,维持正常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一旦出现严重心力衰竭或严重并发症则预后不良。老年心肌病患者的生存时间不可一概而论,与发病时间,治疗是否及时,内科治疗状况,是否手术治疗,长期生活习惯相关,一般经积极治疗可维持正常生活质量。老年心肌病患者需长期持续药物治疗,故应1~2个月去医院复诊,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肝功肾功等检查,明确病情进展。

     

     

    一、老年性心肌病的饮食调理

     

    老年心肌病患者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热量低的食物,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应控制体重,切忌过多食用含胆固醇的食物。应减少钠的摄入,心力衰竭患者需采取无盐饮食,即摄入米、面、粥、豆浆、新鲜肉类以及淡水鲜鱼等含盐量低的食物。像苏打粉、食盐、巧克力、果仁、皮蛋、各类含钠调味品和饮品、各类海鲜或咸货等食品应限量食用或者尽量少食用。

     

    二、老年性心肌病的日常护理

     

     

    老年心肌病患者的护理在医治、复原过程当中占有重要位置,优质的护理方案有助于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家属还可帮助患者增强信心,提高治疗积极性。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加药加量,也不可随意停药。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休息、适当运动,避免因过度疲劳或情绪紧张激动加重心脏负担。应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受凉,减少去往人群密集的地方,若发现呼吸道感染,应立即处理,积极控制感染。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是否稳定,症状有无缓解,如发生低血压、少尿或者多尿、头晕、看东西发黄、发绿、胸闷、心慌等症状,需停药复诊,经医生判断是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调整用药。如有持续不能缓解的胸闷、呼吸困难、晕厥、抽搐需立即就医或拨打120。情绪沉闷、精神压力过大,可增加心脏负担,甚至诱发急性心力衰竭,因此,家属应多陪伴患者,鼓励开导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患者也应保持平和心态,学会自我排解。

     

    特殊注意事项: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需要监测血压,防止血压过高引发并发症,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需要一周监测3~5次。

  • 老年心肌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相对平稳多年,也可反复发作慢性心功能不全数年,主要表现形式是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和心功能不全,可有活动后胸闷、气短等症状,单纯因老年心肌病造成的心力衰竭可能并不常见。但在应激情况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手术、感染和高热时,可诱发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一、老年心肌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老年心肌病是老龄化过程中不明原因的心肌退行性疾病,它并不是已认知心脏疾病失代偿所致,而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生,一些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也可以诱发老年心肌病。

     

    血管弹性:老年人随年龄增大,外周血管硬化,血管弹性降低,易出现老年心肌病。
    心室壁:自出生后,心肌细胞的数目是有限的,年龄增长容易导致心室肥厚,但心肌细胞并没有增多,而是通过心肌细胞肥大及心肌纤维化来实现的,心室肌纤维的弹力蛋白和胶原组织发生变化,这使得心室顺应性下降(即心室收缩和舒张的弹性下降)。
    心脏收缩力:由于心室肌纤维的弹力蛋白和胶原组织的变化,使心室顺应性减退,因而心肌收缩效力随之降低。
    心排血量:有研究发现,心搏出量随年龄增长而递减,若30岁青年人心搏出量为100%。心搏出量约每年递减1%,即40岁降至90%,60岁降至80%。70岁降至75%,80岁降至65%,而到90岁时仅为42%。
    心脏储备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心排血量逐渐减少,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肌细胞对氧的利用率也与年龄呈负相关,例如60岁时的冠状动脉血流量仅相当于青年人的65%左右。因此心脏储备功能降低,在运动、情绪激动、感染等应激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二、老年性心肌病的诱发因素

     

    过度劳累、情绪起伏大、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加重心脏负担,长此以往易诱发老年心肌病。

     

     

    老年心肌病在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若发生严重心力衰竭则预后较差。老年心肌病的病因不明,故缺乏特效治疗,主要是预防急性心功能不全,进行对症治疗,如预防呼吸道感染、调节电解质紊乱、防止过劳、纠正心律失常等。治疗方法与心力衰竭治疗相似,多采取长期持续药物治疗。若长期药物治疗无效,进入病情终末阶段,可采取手术治疗。

  • 老年心肌病好发于高血压病患者、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瓣膜病患者、早期心功能不全患者等人群。老年心肌病的典型症状主要有活动后心悸、胸闷、气短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也可有乏力、水肿、咳嗽、喘息、易出汗等症状。老年心肌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当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等情况时,尤其是贫血、劳累、高热等应激情况下患者有心悸、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乏力、食欲不振、下肢水肿等表现,需及时就医,可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检查明确诊断。

     

     

    一、老年性心肌病的典型症状


    活动后胸闷气短:由于老年心肌病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心脏储备功能下降的早期表现为运动耐量减低。因此,患者可有活动后胸闷、气短等症状。
    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应激情况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手术、感染、劳累、高热、输液过多、过快等可诱发急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可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不能平卧、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发呼吸困难等症状。
    乏力和下肢水肿:晚期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有呼吸困难、乏力、恶心、食欲不振、腹胀、下肢水肿等症状。
    其他症状:老年心肌病还可有头晕、喘息、不能平卧、少尿、烦躁等症状。

     

    二、老年性心肌病的并发症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老年心肌病患者常见并发症,多在过度劳累、感染、甲亢、输液过多、过快等应激情况下发生。急性心衰主要症状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端坐呼吸、不能平卧等症状。积极治疗症状可有所缓解,维持一般生活质量。
    心律失常:在病程中,无论有无诱因都可能会发生心律失常,但还是尽量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因素。发作时可有胸闷、心慌心悸、呼吸困难等表现。发作时可去医院做心电图,轻度心律失常休息观察即可,严重心律失常需要药物治疗。如果是房颤,形成血栓几率增大,需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血栓栓塞:老年人和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多种原因,容易并发血栓栓塞。血栓栓塞在不同的部位具体表现不同,如栓塞在脑部的血管会发展为脑血栓。有四肢麻痹无力、口眼歪斜、言语不清、意识模糊、头晕等症状。如果为四肢血栓,可有四肢发凉、僵硬、麻木、颜色苍白等症状。

  • 当老年人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等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出现乏力、咳粉红色泡沫痰、腹胀、恶心、下肢水肿等心功能不全症状患者需及时就医。发生昏厥、严重心律失常、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病情稳定或者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可去胸外科、心血管内科、老年医学科就诊。若有并发症,可去相应的科室就诊,如并发动脉栓塞,可去介入科就诊,并发肾衰竭,可去泌尿科就诊。若有昏厥、严重心律失常等症状,速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

     

     

    一、需要做的检查

     

    心肌酶和甲状腺功能检查:通过检查血液中心肌酶的水平,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是否有心肌梗死。检查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有甲亢、甲减等疾病,排除其他疾病明确诊断。
    心电图:心电图可有房室肥大、心肌损伤和心律失常等表现。心室肥大以左心室肥大常见,有ST-T改变,少数患者有异常Q波(可能是心肌纤维化所致)。各种心律失常皆可见到,约1/4的患者有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较为多见,也可见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等,可与冠心病相鉴别。
    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可连续记录24小时的心电活动,有助于医生进一步分析病情,排除缺血性心肌病明确诊断。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提示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腔扩大、心室壁变薄及左室壁运动幅度减弱更为明显。而老年心肌病多表现为舒张功能的减退及心腔的轻度扩大,还可与肥厚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疾病鉴别。
    X线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了解胸部结构,如骨骼、心脏、肺部,可帮助诊断心脏疾病。X线检查可有心影增大、肺淤血和胸腔少量积液。
    血浆脑钠肽水平测定:血浆脑利钠肽BNP及其前体(NT-proBNP)对于老年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有症状并疑诊心力衰竭患者,当BNP>400ng/L和NT-proBNP>2000ng/L,支持心力衰竭诊断。血浆BNP及NT-proBNP水平高低有助于判断预后。

     


    二、如何确诊老年心肌病?

     

    老年心肌病迄今仍无统一的特异性诊断标准,其症状及体征与扩张型心肌病相似,常采取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以确立诊断。符合以下8条可确诊为老年心肌病:年龄大于70岁。存在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心脏储备功能下降最重要。可有晕厥或动脉栓塞表现。心电图的非特异性表现,可有多种形式的心律失常、心肌损害、异常Q波。X线片显示心脏扩大。心脏超声提示心脏舒张功能减退或收缩功能减退。B型脑钠肽(BNP)或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显著高于正常。排除其他心脏病。

  • 一、老年性心肌病的一般治疗

     

    心力衰竭时应强调卧床休息,心力衰竭症状缓解后应鼓励老年人参加能耐受的体育活动,这对预防和治疗老年心肌病有较大作用。戒烟限酒,控制血压,抗心律失常,积极防治诱发因素,如避免劳累、限水限钠、纠正贫血,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注意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早处理。使用心肌营养药物如辅酶Q10、曲美他嗪等通过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从而改善心肌功能。

     

     

    二、老年性心肌病的药物治疗

     

    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西地兰:地高辛作为唯一不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死亡率的口服正性肌力药物,可降低心力衰竭加重所致的住院风险。老年患者或者肾功能受损者剂量减半,注意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并注意避免摄入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的食物及药物。

    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利尿剂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一线用药,它通过消除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荷,可以很快地缓解淤血症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至尿量增加。一旦淤血症状得到缓解,则以最小有效剂量长期维持以防再次发生液体潴留,并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剂量。可同时合用保钾利尿剂或补充钾盐,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血压、电解质和肾功能。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可以延缓和逆转心室重构,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螺内酯等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具有防止心肌纤维化与心室重塑、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远期预后有很好的作用。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心功能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下降,病情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终生使用β受体阻滞剂。目前有证据可改善心力衰竭预后的β受体阻滞剂是卡维地洛、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注意监测静息心率,以静息心率降至55~60次/分的剂量作为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并长期维持。
    血管扩张药如硝普钠、硝酸酯类:通过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在血压过低或血容量不足时应禁用血管扩张药,应用时要注意低血压的发生,故密切监测血压是十分重要的,以用药后平均血压较用药前降低10mmHg为宜。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据病情状况逐渐增加剂量。
    抗生素、化痰平喘药:如有感染发生,可加用抗生素抗感染,如有喘息、呼吸困难等可对症治疗。

     


    三、老年性心肌病的其他治疗

     

    介入治疗:少数患者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左室射血分数小于30%,已危及生命安全,而药物治疗不能控制,伴轻至中度心力衰竭症状、预后良好的患者建议置入心脏电复律除颤器(ICD),预防猝死的发生。
    手术治疗:心肌病患者若长期内科或介入等方法治疗无效,进入终末期阶段,在无手术禁忌症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心脏移植。心脏移植手术风险大,费用高,供体难求,且术后需长期服用抗排异反应药物,因此老年人慎用。

  • 正所谓“树老根多,人老病多”。大家都知道老年人年纪大了之后就会有很多的问题,而且几乎每一个人,当人们到了老年之后,都会丧失一些泵血的功能,要是不注意情况很有可能会患心力衰竭,不管是哪一种的心力衰竭都是会影响健康的,所以患病之后必须治疗。

     


    症状


    (1)呼吸困难

     

    是左心衰竭较早出现的主要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最常见发生在重体力活动时,休息时可自行缓解。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在夜间发作。病人突然醒来,感到严重的窒息感到和恐怖感,并迅速坐起,需30min或更长时间后方缓解,通常伴有两肺哮啼音,神经张力增高,肺小支气管痉挛及卧位时心力衰竭的症状。隔肌抬高,肺活量减少等因素有关。卧位时很快出现呼吸困难,常在卧位1—2min出现,须把枕头抬高,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左心衰竭使作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从而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进一步升高,引起间质性肺水肿,降低肺顺应性,增加呼吸阻力而加重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是心源性哮喘的进一步发展。


    (2)咳嗽、咳痰和咯血

     

    咳嗽是较早发生的症状,常发生在夜间,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或停止。痰通常为浆液性,呈白色泡沫状,有时痰内带血丝,如肺毛细血管压很高,或有肺水肿时,血浆外渗进人肺泡,可有粉红色泡沫样痰。


    (3)体力下降、乏力和虚弱

     

    它们是几乎所有心衰患者都有的症状,最常见原因是肺瘀血后发生呼吸困难,以及运动后心排血量不能正常增加,心排血量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老年人可出现意识模糊、记忆力减退、焦虑、失眠、幻觉等精神症状,动脉压一般正常,但脉压减少。


    (4)泌尿系统症状

     

    左心衰竭血流再分配时,早期出现夜尿增多。严重左心衰竭时心排血量重度下降。肾血流减少而出现少尿,或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并有肾功不全的相应表现。

     


    原有心脏病特征外,还可有以下特征:


    (1)心脏体征

     

    因右心衰竭多由左心衰竭引起,故右心衰竭时心脏增大较单纯左心衰竭时明显,呈全心扩大。单纯右心衰竭患者,可有右心室和(或)右心房肥大。当右心室肥厚显著时,可有胸骨下部左缘有收缩期强而有力的搏动。剑突下常可见明显搏动,亦为右室增大的表现,可闻及右室舒张期奔马律。右心室显著扩大引起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在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其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若有相对性三尖瓣狭窄时可在三尖瓣听诊区听到舒张早期杂音。


    (2)肝颈静脉反流征

     

    轻度心力衰竭病人休息时颈静脉压可以正常,但按右压右上腹时上升至异常水称肝颈静脉反流征。颈外静脉充盈较肝大或皮下水肿出现早,故为右心衰竭的早期征象,有助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重大相区别。


    (3)瘀血性肝大和压痛

     

    常发生在皮水肿出现之前,是右心衰竭最重要和焦躁出现的特征之一。右心衰竭在短时间内迅速加重,肝脏极具增大,肝包膜迅速被牵张,疼痛明显,并出黄疸转氨酶升高。长期慢性右心衰竭患者易发生心源性肝硬化,肝脏质地较硬,压痛不明显。


    (4)水肿

     

    发生于颈静脉充盈及肝脏重肿大之后。是右心衰竭的定型特征,首先出现在足、踝、胫骨前较明显,向上延及全身,发展缓慢,早期白天出现水肿,睡前水肿程度最重,睡后消失,晚期可出现全身性、对称性凸性水肿,当伴有营养不良或钢肝功能损害、血浆白蛋白过低时,出现颜面水肿,常预示预后不良。


    (5)胸腔积液和腹水

     

    主要与特静脉和肺静脉压同时升高及胸腹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一般以双侧胸腔极液多见,常以右侧胸水量较多,如为单侧,多见于右侧。腹水多发生在病程晚期,多与心源性肝硬化有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由于现在生活越来越好,生活当中有不少老年人会患有高血压,那么老年人患有高血压会有哪些危害呢?如何预防老年人高血压呢?

    老年人患高血压有什么危害?

    1、与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冠心病、一过性脑缺血、脑梗塞、肾动脉狭窄、周围血管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高于成年人(20.4%)。收缩压升高10~12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升高5~6毫米汞柱,脑卒中的危险就增加35%~40%,冠心病增加20%~25%。

    2、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

    老年人动脉硬化及其扩张能力降低,往往产生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而舒张压不变或下降,由此导致脉压增大,这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一个重要特征。脉压增大意味着大动脉弹性降低,是反映动脉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比收缩压或舒张压更能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心衰发生率高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衰发生率比正常血压高2倍、冠心病比正常血压高3倍、心血管事件高8倍。

    4、致残致死率高

    高血压严重的时候是会致残致死的,所以患上高血压一定要注意,千万不可以大意,平时要注意调理。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致死致残率明显高于成年人。老年患者病死率为13%,而成年6.9%。从死因来看,西方国家是心衰占首位,脑卒中次之。我国则以脑卒中最多,其次是心衰和肾衰。我国每年脑卒中有75%以上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

    老年人高血压的预防方法

    戒烟限酒

    吸烟会导致高血压。研究证明,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20次/分,收缩压增加10-25mmhg。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烟叶内含有尼古丁(烟碱)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尼古丁还会刺激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

    适当的运动量

    运动对高血压的重要性:有句话说:“年轻时,用健康换取金钱,年老时,用运动换取健康。”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

    平衡心态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表现是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又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预防高血压有什么方法,患者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吐或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将精神倾注于音乐或寄情于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

    老年人高血压的饮食原则

    1、控制能量

    发生高血压之后,您就要注意自己的健康饮食了,尤其是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降压的食物。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在日常的饮食生活中一定要特别的注意,那就是适量的控制能量的摄取。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食用一些复合糖类食物,比如像淀粉、玉米等食物,但对于用葡萄糖、果糖及蔗糖等食物则要少摄取。因为这类食物属于单糖,患者如果经常食用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血脂升高,同时还会导致血压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2、适量摄取蛋白质

    对于身体异常的发生,一些合理的饮食也是很有必要的,您在生活中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适当的饮食护理。高血压患者每天对蛋白质的摄取量应该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g左右,并且还应该坚持每周食用2-3次鱼类蛋白质,适量的摄取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从而增加尿钠排出。并且还能够有效的降低血压,但是在摄取蛋白质的时候也要特别的注意,如果出现有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对蛋白质的摄取量应该尽量多减少。

    3、多食用含钾

    适当的进行一些健康的饮食,也是一种有效控制疾病的方法,您就要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情况。高血压人群要想更好的控制血压,首先在日常的饮食中应该尽量的多摄取一些含钙的食物,在这些食物中通常钠的含量都非常的低。生活中还有很多低钠的食物,比如像土豆、茄子、海带、莴笋等,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酸牛奶、虾皮等,这些食物患者在平时都可以适量的多吃。

  • 病例分享:

     

    诊室里来一位80岁的老大爷。高血压已经三十多年了。平时规律服用药物,血压控制的还算平稳。最近几个月,却经常在吃饱饭之后,就出现头晕、眼前发花。老人没有太在意。直到几天前,饭后因为头晕而摔倒在地上,头磕青了一块,万幸没有造成骨折。家人给他一测血压,发现高压才83mmHg。经检查,这位老大爷是发生了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容易出现饭后晕厥、跌倒,是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老年患者往往多病共存,且餐后低血压临床表现不典型,隐匿性高,漏诊率高。我们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什么叫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指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20mmHg以上,或餐前收缩≥100 mmHg合并餐后收缩压<90 mmHg,或餐后血压下降水平超过脑血管自身调节阈值而引起相应症状。

     

    如何诊断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的常规诊断方法包括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测定餐前及餐后2小时血压,前者需要调整餐后血压测量时间间隔,后者需要在2小时内测量8次血压。

     

    为什么会发生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饮食可刺激肠肽的释放,进一步引起肠道血管的扩张,由于胃肠道中的血液淤滞导致循环血量减少。在健康的成年人中,循环血量的减少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外周血管收缩以及增加心率和心排血量来补偿。然而,在老年人中,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减低,导致餐后血压降低。

     

     

    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老年人餐后低血压?

     

    常见的诱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非饮食相关因素,包括血容量不足、利尿剂过量、降压药过量、体位性改变等。另一方面是饮食相关因素,包括高糖饮食、进餐过多、进餐过热、久卧位坐起进食。常见的病因包括,糖尿病、帕金森氏病、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如何预防餐后低血压的发生?

     

    应在积极的纠正诱因和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综合防治。非药物治疗尤为重要。

     

    非药物治疗措施主要包括:

     

    (1)每天进食前增加饮水量或少食多餐。

     

    (2)对接受造口管饲的老年患者,减少肠道营养物输注速度,在输注前避免使用抗高血压药物。

     

    (3)避免在餐前服用降压药,宜在两餐之间服用。

     

    (4)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

     

    (5)适当的心理干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

     

    有症状的患者可考虑加用药物治疗,包括减少内脏血流量、抑制葡萄糖吸收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的药物。

  •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稳居我国居民死亡首位,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其致死疾病主要包括脑卒中和冠心病。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第一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个多因素性疾病,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等因素目前尚无很好改变办法的情况下,探讨可以应对的环境因素、炎症因素等的变化规律与血压的关系,尤其是季节变化及气候急剧变化,对高血压并发症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老年人高血压在四季分明的地区,存在季节节律性,冬季血压最高、夏季血压最低,相关心血管事件冬季发病率最高。脑血管事件存在两个发病率高峰,冬季为第一发病率高峰,夏季为第二发病率高峰。

     

    在季节和气温发生变化时,应加强血压等监测,掌握季节变化规律与血压变化规律间的关系,根据个体具体情况及时增减降血压药物,应对气候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急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

     

    多个研究结果显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病死率及高血压患者的全因病死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差异程度、季节气候特点存在着鲜明的区域特点,在季节性环境变化不太明显的地区,这种差异就较小。

     

    Chowdhory 等调查日本高岛因脑卒中住院的 1665 例患者,发现春季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冬季,秋季最低。同时在寒冷季节血压升高,血清胆固醇、C 反应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Ⅶ因子活性增强,导致血液高黏度、高凝状态,促进了动脉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因素。

     

     

    非洲尼尔利亚的研究结果显示,雨季中因心力衰竭、脑卒中、血压控制不佳住院的患者较旱季明显增加,认为较低的气温使人的外周血管收缩、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汗液排泄减少而导致血压升高,血容量增加,对于存在心、肾功能不全基础病的患者,易诱发急性肺水肿。

     

    有研究资料显示,天气指数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强预测因子,并独立于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是否接受降压治疗及降压药的数量等因素。而且通过研究北京地区8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发现夏季的收缩压、舒张压为全年最低,冬季的收缩压全年最高,舒张压高于夏季,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冬季和夏季明显高于春季和秋季。

     

  • 1. 应避免用力大小便,年龄大的人大小便时用力,会引起腹内压升高,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此时心脏负担也会增加,容易导致心梗。如出现便秘症状,应多吃富含纤维素的水果蔬菜,养成按时排便习惯,或配合药物排便,切忌用力过猛。

     

    2. 看报玩游戏不宜久坐不动,坐立不安会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道蠕动缓慢,易导致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痔疮的发生。有些年龄大的人习惯在户外玩游戏、下象棋,要是温度低再加久坐不起,可能会引起小腿的微循环不当,会增加小腿的关节出现退行性改变。所以老人玩牌,看书,看电视,应该每四、五分钟就起床走走,活动一下关节和腰腹。

     

     

    3. 起得太猛,易伤血管,年龄大的人也有可能会因为起的太猛引起血压升高,出现短暂的晕厥甚至脑出血。老人必须遵循“宁死不屈,不抢一秒”的原则,在醒后慢慢起床,然后在慢慢下床活动。

     

    4. 吃饭要细嚼慢咽,年龄比较大的人,吃东西的速度就应该慢下来。因为年龄大的人的消化和吞咽功能会出现下降,吃得太快会不易消化,还容易噎着,损害食道。我们的心脏也容易承受过多的负担。

     

    5. 血压随着声音而升高,说话的声音每提高一次,会对身体产生一种刺激,同时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老人说话通常要轻一点,要很少和人争吵。

     

    6. 站着穿裤子是最容易跌倒的,年龄大的人平衡能力差,站着穿裤子容易发生事故,引起骨折。因此,老人穿长裤的时候,最好坐着床上或倚靠在固定的地方。

     

    7. 缓慢上楼,人在年老时,不但肌肉的骨骼老化,神经系统也会出现退化。所以在老人走楼梯时,最好是侧着身子,扶着扶手,宁可慢一点,等一只脚完全着地后再迈另一只脚。

     

    8. 弯着腰要缓慢,任何过分弯曲的行为都不适合年龄大的人。年龄大的人平衡能力也会比较差,关节处比较硬,肌肉萎缩对关节的保护较少,大幅度弯腰容易造成拉伤和关节错位。

     

     

    9. 提重物要量力而行,年龄大的人的肌肉和骨骼机能减退,所以在负重的情况下很容易损伤肌肉或引起骨折。因此,不仅要减少生活中的负重,运动时也要量力而行,选择合适的强度。

     

    10. 突然的回身要警惕晕倒,老年的患者颈动脉会变窄,管壁变脆,突然转颈部会压迫颈动脉,影响脑供血,造成昏厥。转颈时要是把握不好平衡,也很容易摔倒。如果走在路上,听见后面有人在喊自己,要慢慢回头。

  • 随着冬季的到来,寒冷的天气给老年人心血管健康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冬季更是疾病的高发季节。

    冠心病,作为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有关。在寒冷的冬季,由于气温骤降,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导致冠心病复发甚至急性心梗发作。

    为了保护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冬季养生应从养心开始。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 注意保暖:冬季气温低,老年人应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尤其是寒流和冷空气侵袭时,更要注意保暖。

    2.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3. 饮食调养:冬季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4. 保持心情舒畅:冬季日照时间较短,容易导致情绪低落,老年人应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

    5. 定期体检: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此外,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的老龄人,在日常生活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遵医嘱服药:按时按量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2. 避免过度劳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

    3. 控制血压:定期监测血压,保持血压稳定。

    4. 保持血糖稳定: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要控制好血糖。

    5. 避免情绪波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

  •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冠心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那么,老年人得了冠心病后,应该如何进行护理呢?本文将从疾病知识、日常保养、治疗建议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冠心病护理指南。

    一、冠心病知识普及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绞痛、胸闷、气短等症状。

    二、日常保养

    1.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3.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按量服用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

    4.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三、治疗建议

    1.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他汀类药物、ACEI/ARB类降压药物等。

    2. 介入治疗:对于冠状动脉狭窄较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

    3. 外科治疗:对于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四、医院与科室选择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选择一家专业的心血管病医院和科室至关重要。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医院和科室进行治疗。

    五、结语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治疗和保养。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老年人的饮食保健至关重要,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以下是一些适合老年人食用的保健食品,可以帮助他们保持健康。

    1. 鱼类:保护心血管健康

    鱼类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心律失常,对心血管健康大有裨益。特别是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等,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和Omega-3脂肪酸,是老年人的理想选择。

    2. 坚果: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

    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矿物质等,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老年人适量食用坚果,有助于改善记忆力和预防老年痴呆症。

    3. 橄榄油: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抗氧化物质,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老年人适量食用橄榄油,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 蓝莓:改善视力,增强记忆力

    蓝莓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改善视力等作用。老年人适量食用蓝莓,可以改善视力、增强记忆力,预防老年痴呆症。

    5. 豆腐:保护肝脏,预防骨质疏松

    豆腐富含蛋白质、异黄酮和钙等营养成分,具有保护肝脏、预防骨质疏松等作用。老年人适量食用豆腐,可以维持骨骼健康,预防骨折。

  • 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咨询了一位老年病科的医生,他非常耐心和细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并给予了专业的建议。他不仅熟练掌握医疗知识,还能够以友善的方式与我进行沟通,让我感到非常舒心。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决定定期去复诊,并按时调整用药,相信这样能够有效控制我的病情。

    在这次的问诊中,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细心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更加信赖和满意。

  •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独居生活。这种生活方式虽然给老年人带来了更多的自由,但也带来了一些健康隐患,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表明,独居老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那么,独居老人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心血管疾病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了解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血管的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二、独居老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

    1. 缺乏社交:独居老人缺乏社交,容易感到孤独和抑郁,这些心理因素会加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不良生活习惯:独居老人往往缺乏自律,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等,这些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缺乏运动:独居老人往往缺乏运动,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4. 药物治疗不及时:独居老人往往容易忘记按时服药,导致病情加重。

    三、独居老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措施

    1. 保持良好的心态:独居老人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与邻居建立良好的关系。

    2. 改善生活习惯:独居老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饮食清淡,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3. 增加运动:独居老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4. 按时服药:独居老人要按照医嘱按时服药,不要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5. 加强与家人的沟通:独居老人要与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向家人汇报自己的身体状况。

    四、家庭和社会的关爱

    1. 家庭要关心独居老人的身心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2. 社会要关注独居老人的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

    总之,独居老人要关注自己的心血管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也要得到家人和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 一位医生的故事:温暖与专业的交织

    那是去年的一个周末,我,一个普通的合肥市民,因为脚肿的问题,开始了我的互联网问诊之旅。

    我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平台,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年病科医生。她非常耐心,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给我提供了专业的建议。

    医生告诉我,我的脚肿可能与下肢回流有关,也可能是心脏功能不全引起的。她建议我晚上把脚抬高,并且最好能做个心脏彩超,看下心功能情况。

    尽管我在网上看到有人推荐使用马栗种子提取物,但医生告诉我,这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她强调,问题还是主要出现在心脏上,这是血管性回流的事,不是特发性的,估计效果不会好的。

    医生还告诉我,最好再能化验一下肝肾功能。虽然我因为年龄原因不想去医院,但医生还是鼓励我去检查一下,她说这是为了我的健康。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她的专业和温暖。她没有因为我的犹豫而放弃为我提供帮助,而是耐心地解释,给我建议。

    虽然现在我的病情还没有完全好转,但我对医生的专业和热情服务感到非常满意。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会逐渐康复。

  • 早晨醒来,是人体从一夜的休息中苏醒的时刻。在这个阶段,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以下列举了老年人早晨醒后需要注意的六大点,帮助大家健康度过每一天。

    1. 避免晨起行房事

    行房事会消耗身体精力,尤其是夜间行房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体力。而早晨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此时行房会损耗阳气,导致一整天精神不振。

    2. 避免醒后立即起床

    从睡眠中醒来,人体需要时间从抑制状态转为兴奋状态。如果立即起床,容易出现头晕、眼花等不适,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建议醒来后先适当活动身体,如伸懒腰等。

    3. 避免醒后恋床不起

    睡懒觉会导致四肢沉重、精神萎靡。这是因为睡眠和卧床时间过长,不利于人体阳气宣发。因此,早上醒来后不宜长时间恋床。

    4. 避免醒后立即解小便

    早晨醒来后,膀胱内可能充满尿液,有强烈的排尿感。但此时应控制住排尿冲动,尤其是直立位排尿更容易导致头晕,甚至排尿性晕厥。

    5. 避免醒后立即剧烈运动

    早晨适当运动对身体有益,但这些运动应在晨起稍作休息,气血阴阳平衡后再进行。否则,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注意。

    6. 避免醒后立即投入紧张工作

    有些人睡醒后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这样做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会导致身体疲劳,严重时会影响气血阴阳平衡,对健康不利。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年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其中心血管疾病尤为突出。近日,一项发表在美国《循环》杂志上的研究为中年人带来了好消息:通过积极的护心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心脏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研究发现,运动可以改善左心室功能,减慢心率,有助于降低心力衰竭的风险。针对中年人群,研究者建议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包括每周4-5次,每次150-180分钟的运动时间。运动形式可以包括一次高强度有氧运动、2-3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一次力量训练和一次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鸿懿指出,运动应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遵循“359”原则:每次连续运动不少于30分钟,每周运动不少于5天,运动时最大心率不超过190减去自身年龄。掌握这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同时避免过度运动。

    如何判断运动量是否适宜呢?王鸿懿医生建议,运动过程中应微微出汗,呼吸轻微加快,但仍可以不费力地与人交谈。运动结束后,心率应在5-10分钟内恢复到正常水平。如果运动后感到疲劳、心慌、食欲减退、睡眠不佳等,则可能运动量过大,需要适当减少。相反,如果在运动中可以自如唱歌,运动后身体无发热感和出汗,心率无变化或在两分钟内迅速恢复,则表示运动量不足,可以适度增加。

    针对中年人,以下四种有氧运动尤其适合护心:

    1. 快步走:最简便安全的有氧运动,对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摄氧量效果最好。步行是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的理想方法,能够改善心血管血流、锻炼心肺功能,并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2. 游泳:游泳对人体神经、呼吸、消化、肌肉、血液循环等多系统都能起到锻炼作用。但游泳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3. 跳舞:跳舞是一种全身运动,可以放松身心、愉悦心情、减轻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摄氧量,有益心脏健康。

    4. 骑自行车:研究发现,骑单车能够将心血管功能增强3%-7%,常骑车的人患心血管疾病风险较低。骑自行车可以有效降低心脏病发作风险,每周骑半小时自行车,就能帮助机体抵御冠状动脉疾病。

    对于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年人,更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好在运动前咨询医生,确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每年有近300万人因心血管疾病而失去生命。而拥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数量更是高达数亿。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除了积极预防,合理用药也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关键。

    正确用药时间

    很多患者认为每天三次服药就是早中晚各服一次,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例如,心律失常患者需要服用的心律平,医生处方上注明每日三次,正确的服用方法是每八个小时服用一次,而不是简单地按照早中晚的时间服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浓度,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正确用药方法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缓释剂型或控释剂型的心血管药物,如异博定、倍他乐克等。这些药物如果被咀嚼、研碎、掰开或溶于水后服用,容易造成毒副作用,并且无法达到缓释及控释的效果。因此,在服用这类药物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进行,不要擅自更改用药方法。

    老年人用药

    老年人的肝肾功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因此在使用心血管药物时,应适当减量。例如,老年人使用奎尼丁的维持量应减小,并应适当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此外,老年人使用利多卡因的半衰期比年轻人长,中毒的发生率更高,因此在用药时应格外小心。

    心血管疾病患者日常保养

    除了合理用药,心血管疾病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例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饮食、进行适量的运动等。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心血管疾病患者就医指南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选择正规医院就诊,并选择具有专业资质的心血管内科医生进行诊治。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 我的线上问诊经历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浏览着网页,突然,一阵剧烈的头疼让我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想到最近身体状况一直不佳,我决定通过网络问诊寻求帮助。

    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我注册了一个账号,填写了病情描述。很快,一位来自老年病科的医生接诊了我。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耐心地倾听我的主诉。他告诉我,我的头疼可能与冠心病有关,建议我做一些检查。

    接下来的几天,我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我的冠心病病情确实有所加重。医生为我开具了处方,并详细解释了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看着屏幕上出现的处方详情,我感到一丝安心。

    根据医生的处方,我去药店购买了利肺片和银杏蜜环口服液。用药期间,我的头疼症状有所缓解。然而,有一天,我突然感到呼吸困难,于是我立刻联系了医生。医生告诉我,这可能是药物副作用,让我及时调整用药。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医生告诉我,我的冠心病病情虽然有所改善,但仍需继续治疗。他提醒我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定期复查。在医生的帮助下,我渐渐恢复了健康。

    这次线上问诊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高效。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让我感到安心,也让我更加信任互联网医疗。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