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导语:目前,国内临床常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七大类,即双胍类,磺脲类(SU),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DPP~4抑制剂及其他口服降糖药。注射用降糖药物主要是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或类似物。
(1)双胍类
1)药理作用:
①通过肝细胞膜G蛋白恢复胰岛素对脉苷环化酶的抑制剂,减少肝糖异生及肝糖输出,促进无氧糖酵解,增加骨骼肌等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抑制或延缓胃肠道葡萄糖吸收。改善糖代谢。
②近年发現可升高血中GLP~1的浓度;有一定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③此外,还有增加纤溶,抑制PAI~1,改善血脂谱等作用。
④本类药物不降低正常血糖,单独应用时不会引起低血糖。有减重效果。
2)适应证与用法:主要适应证是:
①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
②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联合应用;
③胰岛素治疗时(包括1型糖尿病)加用双胍类有助于稳定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
④除1型糖尿病外,凡忌用磺脲类(SU)的情况也是双胍类的忌用证;
⑤乳酸性酸中毒,严重缺氧,心衰,严重肝肾疾病和哺乳期禁用。
⑥GFR降低时应该减量;
⑦使用碘造影剂前后可以暂停双胍类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二甲双胍,每日剂量500~2500㎎,分2~3次口服;
3)不良反应:
①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表现为口干,口苦,金属味,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进餐中或餐后药物或由小剂量开始可以减轻。
②偶尔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等。
③双胍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中毒,但是合理使用二甲双胍者该风险未增加。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1型糖尿病往往需要终身治疗。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可降低肾功能衰竭风险,这句话确实不假。一项前瞻随机的对照研究,将1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发现经过强化治疗后,肾功能衰竭风险会显著下降,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发病率也会明显降低。
1型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的疾病,该病的患病年龄比较低,通常是儿童及其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但是其他年龄阶段也不能避免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呈胰岛素依赖性的,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来补充体内匮乏的胰岛素。而且这种治疗是终身的,不能暂停的治疗方法。
最近有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可降低肾功能衰竭的风险。这里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地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什么是1型糖尿病的强化治疗?
即每天注射3次以上的胰岛素,力求把人体的血糖浓度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有一项关于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随机前瞻对照性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组相对于1型糖尿病常规治疗组,除了血糖控制更加平稳以外,检测其肾功能,发现强化治疗组的肾小球滤过率功能受损风险降低了百分之五十,明显好于常规治疗组。
研究人员证实,1型糖尿病的早期强化治疗对肾脏具有保护性记忆效应,该方法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以上研究对1型糖尿病的随访时间在十年以上,是通过长期的随访得出的。研究人员认为,1型糖尿病在病程的早期应用强化治疗对肾脏是非常有益处的,强化治疗对1型糖尿病患者今后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蛋白尿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风险会明显降低,而且也会将1型糖尿病患者维持合理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
综上所述,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可降低肾功能衰竭风险,这是有很好的科学依据的。此项结论来自于一项前瞻随机的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发现经过强化治疗后,再随访十年,肾功能衰竭风险会明显降低,也会降低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发生率。所以强化治疗治疗1型糖尿病值得临床推广。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打胰岛素,有的认为早期打胰岛素更好,能更快速的降低血糖,那么,早期打胰岛素到底好不好呢?
早期打胰岛素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因为糖尿病最可怕的就是血糖不稳定,造成一系列并发症,或者是血糖过高,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此,糖尿病治疗有效的标准就是维持血糖在一个正常水平,胰岛素可以减轻胰腺的负担,有助于胰岛功能的恢复,并且,打胰岛素不会造成其他脏器的损害,降糖作用也比较快,所以早期使用是好的,但是要根据血糖情况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避免出现低血糖。并且用胰岛素的病人注意要随身带几粒糖,以防出现低血糖及时补充。
但是相对于口服药来说,胰岛素的价格比较高,并且需要天天注射,一些病人并不能接受,但如果是1型糖尿病,那么一经发现是必须使用胰岛素的,并且越早越好,因为该类型的糖尿病是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的,属于自身免疫缺陷。
如果是2型糖尿病伴有心血管、肾脏、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或者血糖特别高,空腹血糖超过13.9mmol|L,或者有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这些情况下也必须使用胰岛素,待病情好转后,根据血糖情况可以配合一些口服药。
如果排除以上情况,病人不愿打胰岛素,血糖也不是很高,那么就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加强锻炼,要吃动平衡,餐后40分钟要运动,运动到微微出汗效果最好,合理用药,经常监测血糖,维持健康体重,不要超重或肥胖来控制血糖。
其实,糖尿病的治疗是个体化治疗,不一定早期打胰岛素就最好,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降糖方法,并能很好地维持血糖在一个良好的水平,那这种方法就是最好的。
这是许多糖尿病人都大惑不解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人体缺少什么会造成糖尿病?
其实只有一小部分糖尿病人有家族史,但大部分糖尿病人,都是体检时无意间发现血糖高,诊断了糖尿病。
糖尿病目前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还有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
想要了解人得糖尿病的原因,就先要弄清糖尿病的发生机制。糖尿病是非常复杂的一种慢性病,目前的观点认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体缺少什么会造成糖尿病?
人体并不是缺少什么会造成糖尿病,而是因为人体中的重要器官——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出现了问题。
胰岛是胰腺的内分泌部分,胰岛中至少存在三种细胞,A细胞分泌胰升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有D细胞是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当胰岛功能正常时,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输送到血液中,直接进入血液调节血糖,正常人的血糖都稳定的维持在一个范围内,这都是因为胰岛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旦胰岛出现了损伤,胰岛功能不足或者胰岛素分泌减少,都会产生糖尿病。
其中,胰岛素绝对不足是引起1型糖尿病的原因,即胰岛受损,β细胞功能完全破坏,已经不能正常工作了,几乎产生不了胰岛素,只能靠“外援”(注射)来获得胰岛素,以便维持身体的正常活动。
而当胰岛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引起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相对不足,就会出现2型糖尿病。
所以,可以这样说,以目前的技术,1型糖尿病还没有很好的预防手段,因为绝大多数都是自身免疫性的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如病毒感染、药物等作用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引起发病。遗传与免疫无法改变,所以防治的难度很大。
而2型糖尿病占了大约80%以上的人群,它的发生因为与后天的环境因素有极大的关系,所以,目前认为是可以提前预防的,只要改变环境因素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环境因素,主要是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或饮食习惯,比如进食过多、运动过少、经常熬夜等等。
改变环境因素,主要还是要从以上这两个方面进行改变。
首先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长期高油高脂高糖饮食等等。
建议平日要控制饮食,尽量定时定量、少量多餐、粗细搭配,坚持低糖低脂低盐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食物,比如粗粮、绿叶蔬菜等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限制高糖食物、高油食物的摄入,比如含糖量很高的饮料、甜品及糕点或者肥肉等等。
因为长期摄入这种食物,一方面会增加胰岛的负担,另一方面很容易导致热量超标,引起肥胖或腹部肥胖,而肥胖很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所以,管住嘴巴是保持正常体重的不二窍门。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坚持运动。
现代人吃得好,但是动得少,以前干体力活的占大多数,吃得也是粗茶淡饭。
但现在人的生活大多反过来了,想吃的都能吃到,但是动的却越来越少了,而且还有很多是脑力劳动者,运动量就更少了。
所以在闲暇时间,最好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积极的“动”起来,不仅能甩掉肥肉,让多余的热量消耗掉,还能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
建议平日加强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的劳动或者体育锻炼,运动的方式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比如慢跑、快走、打球、跳广场舞、打太极等等,实在没有时间或没有条件,在家跳跳健美操,打扫打扫卫生,多动一动,对于身体也是有好处的。
另外,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除了积极运动,还要戒烟戒酒,不要经常性熬夜,保证良好休息和睡眠,注意保证良好情绪,减少生活的压力,这样也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人之所以会得糖尿病,并不是人体内缺少什么而造成的,应该说是胰岛出现损伤,胰岛功能不足或者胰岛素分泌减少,都会产生糖尿病,而这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无法去改变遗传因素,但对于环境因素,完全可以从日常生活做起,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就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果汁、汽水和饮料对糖尿病患者有较大影响。果汁和汽水富含高糖分,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增加血糖波动风险。患者应尽量避免饮用这些高糖饮品,或限制摄入量。
此外,一些含糖饮料还可能添加了高浓度的脂肪和卡路里,对体重和血脂控制产生负面影响。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更健康的替代饮品,如白开水、无糖茶、低脂牛奶或含人工甜味剂的饮料。饮食中重视水和低糖饮品的摄入,确保血糖稳定和身体健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的观念,那就是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这种观念并不完全准确。那么,糖尿病患者真的一点糖都不能吃吗?这需要我们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进行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糖尿病的基本概念。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应用效果降低,导致血糖浓度过高的慢性疾病。这就意味着,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不能有效地利用和储存食物中的糖分,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那么,糖尿病患者真的一点糖都不能吃吗?答案是:并非完全不能吃糖,而是需要控制糖的摄入量和类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并不是完全禁止糖分的摄入,而是要控制好每天的总热量摄入,保持血糖的稳定。
在具体的饮食建议上,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避免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甜饮料、甜点、糖果等。而应该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等。这些食物中的糖分释放较慢,不会引起血糖的急剧升高。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的规律性,避免餐餐大吃大喝或者长时间不吃。因为这样容易导致血糖的大幅度波动,对糖尿病的控制非常不利。同时,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的变化调整饮食和用药。
总的来说,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吃糖,而是需要控制糖的摄入量和类型,保持饮食的规律性,以及定期监测血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保持身体的健康。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对人体各个系统造成损害,其中包括心脑血管系统。糖尿病患者往往会伴随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这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危害。
首先,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会导致心脏病的发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壁变厚,血流速度减慢,形成动脉硬化,从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病。据统计,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脏病的比例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
其次,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也会引发脑血管疾病。高血糖可以导致脑血管硬化、狭窄甚至阻塞,引发脑血栓、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瘫、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再次,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还会引发下肢血管疾病。高血糖会导致下肢血管硬化,血流不畅,引发下肢疼痛、肌肉萎缩、溃疡、坏死等症状,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
此外,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心脏、脑部、下肢等重要器官的血供受到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活动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等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会导致各种严重的疾病,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重视血糖的控制,定期进行心脑血管系统的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脑血管病变,以减少其危害。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也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手段。
胰岛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用于降低血糖水平。然而,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可以使用胰岛素。在某些情况下,胰岛素可能不能使用,甚至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损害。以下是一些胰岛素不能使用的情况。
首先,对胰岛素过敏的人不能使用胰岛素。虽然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确实存在。对胰岛素过敏的人可能会在注射胰岛素后出现红肿、瘙痒、皮疹等过敏反应。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速、血压下降等严重过敏反应。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胰岛素,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其次,有严重肝脏疾病或肾脏疾病的人不能使用胰岛素。这是因为肝脏和肾脏是胰岛素的主要代谢和排泄器官。当肝脏或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时,胰岛素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胰岛素在体内积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另外,有严重心脏疾病的人也需要谨慎使用胰岛素。这是因为胰岛素可以增加心脏的工作负荷,对于已经有心脏疾病的人来说,使用胰岛素可能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此外,正在使用某些药物的人也不能使用胰岛素。例如,某些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某些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某些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等,可能会与胰岛素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胰岛素的效果,或者增加低血糖反应的风险。
总的来说,虽然胰岛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降血糖药物,但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可以使用。在使用胰岛素之前,应该详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咨询医生的意见。如果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胰岛素,并及时就医。
湿疹,也称为特应性皮炎,从刚刚出生的婴儿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会长。
发病原因是多种因素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外界有害物如细菌、真菌等入侵皮肤。
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是北方气候相对干燥的月份,也是湿疹好发的时间。湿疹反反复复,瘙痒难耐。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教你科学阻断湿疹,防住这种难忍的痒。
受访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简丹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赵作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皮肤性病科主治医师 王奔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主治医师 李萌萌
湿疹的名字里,虽然有“湿”字,其实根本不是“湿”引起的,相反是因为“干”。
皮肤是人体的屏障,由于空气、环境等多种原因导致皮肤屏障破坏后,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会变得干燥、脆弱,从而产生湿疹、炎症等问题。
目前研究表明,湿疹的发病与遗传、环境、感染、免疫异常以及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等有关。
根据皮损表现,湿疹分3种: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
急性湿疹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出、结痂等,可循序出现,也可2~3种同时出现。
一些人出现湿疹觉得痒就去抠,结果加重了病情,进展成下面两种类型的湿疹:
出现湿疹,可以用干净的冷毛巾在患处进行冷敷。如果患处没伤口,可用保湿霜暂时缓解瘙痒;如果患处有破损,可用碘伏、聚维酮碘等消毒,并坚持使用医生开具的药。
湿疹并不是单纯的皮疹而已,应该积极治疗,阻断过敏进程。它除了对皮肤的破坏,还会牵连身体其他机能:
诱发过敏
湿疹作为过敏进程的起始,部分患者可以后续出现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特应性疾病。
损害睡眠
患者可因皮疹、严重瘙痒导致睡眠缺失。通常60%的湿疹患者有睡眠障碍,在疾病发作期这个比例可上升到83%,还会因饮食限制损害生活质量。
影响心理健康
湿疹严重影响小儿的发育及心理健康,抑郁症在儿童及成人湿疹患者的发病率较高。最近的报告表明,湿疹还可能与多动症有关联。
可能危害心脏
湿疹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在美国皮肤病大会上,皮肤科医生西尔弗伯格•乔纳森提醒,湿疹还可能会危害心脏,甚至引发心脏病。
湿疹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控制症状,一旦出现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湿疹容易反复,与这类人群皮肤缺乏稳定牢固的防护墙有关。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能够根治湿疹,患者能做的是减少湿疹复发,控制湿疹向严重程度进展。
因此,在日常洗脸和洗澡时,都应格外注意和加强护理。
01洗澡不超过10分钟
为避免湿疹复发,患者洗澡时不能用温度太高的水,时间也不能太长,最好别超过10分钟。
02使用温和的中性浴液
洗脸、洗澡都不需用去角质产品。不建议用搓澡工具,可用手来打泡沫。
洗澡时的清洁产品应选择低敏无刺激的,且不用每次都用。避免使用含有色素及香料成分的沐浴产品。
03洗澡后3~5分钟涂保湿霜
洗澡后,用柔软的浴巾轻轻拍干水分,而不是用力擦拭。稍稍抹干后,在3~5分钟内给皮肤涂上润肤膏,防止水分流失。涂好润肤膏后待皮肤吸收,再穿衣服。
04选择棉制品衣物
穿衣着装选择棉制品衣物,以宽松为宜,由于部分患者对羊毛过敏,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羊毛衣物。新衣服最好使用柔化剂清洗后再穿着,避免刺激皮肤。
05涂抹保湿霜量要大
好多患者药擦了,保湿霜也用了,湿疹还是没有缓解,多半是因为保湿霜没擦够。
湿疹的保湿治疗不等于平时的护肤,不是挖硬币大小的量涂均匀就可以,而是需要擦大量温和无刺激的保湿霜。
孩子每周至少用100克,大人每周至少用250克,每次都需把保湿霜厚厚地涂在湿疹皮肤处才能达到保湿效果。
至于为什么需要这么大量,原因很简单——皮肤干燥表明皮肤屏障功能破坏了,就像出现了裂缝,过敏原、细菌等会乘虚而入,通过厚涂保湿霜就能把裂缝堵上,恢复屏障功能。
06合理使用激素药
国内外的临床经验已经证明,对于中重度湿疹患者来说,合理选用外用激素药膏是首选疗法。
激素药物的副作用通常是在长期大量的口服后才能出现,且不良反应局限于皮肤,主要表现为皮肤变薄或色素沉着。
另外,即使不用激素药膏,恢复期的湿疹部位皮肤在也可能会出现色素沉着,因而并不一定都是激素造成的色斑。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可供人们选择的出行方式也越来越多,但不管选择何种方式出行,十有八九都会出现晕车的表现。晕动病是汽车、轮船或飞机运动时所产生的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神经而发生的疾病。患者初时感觉上腹不适,继有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旋即有眩晕、精神抑郁、唾液分泌增多和呕吐。由于运输工具不同,可分别称为晕车病、晕船病、晕机病(航空晕动病)以及宇宙晕动病。
晕车在医学上讲属于晕动病,是由于摇摆、颠簸、旋转、加速运动等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疾病。通俗的讲就是我们在坐车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的头脑有些发热,而且感觉很是恶心想要呕吐,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出现呕吐了,在呕吐完之后症状会有所减轻,不过心里面还是特别的难受,尤其是在人的头部,感觉晕晕的,而且人也会想睡觉,不过很难睡得着,我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大部分人因为惧怕晕车时的难受感觉,所以在乘车之前几乎都会选择吃晕车药,那么吃这些晕车药到底好不好呢?
笔者提醒大家,是药三分毒,晕车药偶尔小剂量服用对身体没什么大碍,如果长期或大量服用肯定对身体有所伤害,尤其是对儿童伤害更大,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服用晕车药可能对神经系统发育造成负面影响,最好不要吃。
除了吃晕车药,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呢?
笔者从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说起。前几日,我乘坐公交车,在途中,突然就一阵儿头晕、恶心作呕,还有点心慌、出冷汗,当时我就想到针灸课上老师曾经说过,内关穴对晕车、恶心呕吐有奇效,我就立马用大拇指用力按压自己的内关,直到产生酸胀感,坚持数分钟之后,头晕、恶心作呕症状有所缓解,继续按压,左右交替进行,症状基本消失,大有好转。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常用腧穴之一,它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具有宽心理气,宁神和胃的作用,现代多用于治疗心痛、胸闷、心律不齐等心疾,胃痛、呃逆、呕吐等胃腑病症,失眠、郁证、癔病等神志病症,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等眩晕症。讲了这么多,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按压此穴可以很好的防治晕车了。
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家人、朋友亦或是自己,如果遇到晕车的情况,都可以采用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益母草,以其活血调经的药效,一直都是治疗妇科病的要药。不但妇科医生爱用,而且备受女性朋友的青睐。
《本草纲目》中记载,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调女人经脉,治肿毒疮疡,利尿消肿。益母草在中药方剂中一般是配合其他中药使用,比如活血化瘀,会配合当归,利尿消肿会配合白茅根等中药。
常用在以下一些方面:
1、女性经期小腹疼痛,月经量少,颜色较深并伴有血块,会建议在月经前服用含益母草的中成药。
2、一般也会建议女性产后,服用益母草相关制剂,以便促进子宫收缩,排出淤血恶露,促进子宫复原。
3、益母草增强宫缩,所以也会用在足月生产前。
4、治肿毒疮疡,利尿消肿的方剂中也能见到益母草的身影。
对于益母草的食疗,有三点要格外注意:
1、禁忌人群:孕妇禁用。虽对缩宫效果很好,但却有让孕妇流产的潜在危机。月经期间禁止服用。月经前有效,月经期间吃容易引起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虚寒体质的人忌用。益母草膏性凉,一般虚寒体质的人可以用,但是建议不要长期用。这类人群可以选择当归来活血化淤。无瘀滞的人忌用。不但没有保健功效,反而会伤正气。
2、“是药三分毒”,益母草是有微毒性的。因此,若无对应病症,不建议用药,也不建议用于保健。
3、食用方法倒是比较简单,只要掌握用量就可以了。食用量:干益母草9~30g;鲜品12~40g。干益母草置干燥处保存,鲜益母草置阴凉处保存。鲜的益母草,可以和鸡蛋一起,做成煎蛋饼,也可以熬粥,熬汤均可。干的益母草,可以与肉类一起炖,比如炖鸡,炖排骨等等均可。
益母草是一种疗效特别好的中草药,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血栓方面都做了特别大的贡献,但是任何药物有利就有弊,大家一定要提高它的副作用,否则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更大的危害。另外,对于孕妇也是不能够使用的,孕妇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身体内的激素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时候食用益母草,很可能会导致胎儿和孕妇出现一些危险。
春节佳节,男士们通常会穿上正式的服装,其中领带更是不可或缺的配饰。然而,你是否知道,领带的松紧程度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呢?本文将探讨领带过紧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并提供一些预防建议。
领带过紧会对颈部血管和神经造成压迫,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传递。这可能导致以下几种眼部疾病:
1. 眼部肿胀:领带过紧会压迫颈动脉,导致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起眼部肿胀。
2. 视力模糊:血液循环不畅可能导致视网膜缺氧,进而出现视力模糊。
3. 青光眼:领带过紧会压迫颈部静脉,影响房水回流,增加眼内压,进而导致青光眼。
4. 视神经损伤:长期压迫颈动脉和静脉可能导致视神经损伤,进而引起视力下降。
为了预防上述眼部疾病,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选择合适的领带:选择领带时,注意领带的材质和厚度,确保领带对颈部没有压迫感。
2. 系领带时保持宽松:系领带时,注意不要过于紧绷,给颈部留出足够的空间。
3. 适当休息:长时间佩戴领带时,注意适当休息,让颈部放松。
4. 定期检查视力: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及时发现眼部疾病。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用眼,有助于预防眼部疾病。
糖尿病,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困扰着许多人的生活。许多人认为,一旦患上糖尿病,就必须远离美食,过上苦行僧般的生活。然而,这种观念是否正确呢?本文将为您揭开糖尿病饮食的真相。
主人公李先生,今年45岁,患有糖尿病多年。过去,他一直认为糖尿病就意味着要告别美食。然而,在接受了专业的饮食指导后,他发现,糖尿病并不意味着要远离美食,而是要学会如何科学地享受美食。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控制饮食总热量,平衡膳食。这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地享受各种美食,但要注意食物的种类和数量。
首先,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低血糖指数的食物。血糖指数是指食物摄入后血糖升高的速度。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可以缓慢地释放能量,有助于控制血糖。例如,燕麦、糙米、豆类等都是低血糖指数的食物。
其次,糖尿病患者应该适量摄入水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健康有益。但是,水果中的糖分较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低血糖负荷的水果,如樱桃、草莓、柚子等。同时,要注意控制水果的摄入量。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该注意食物的烹饪方式。油炸、烧烤等烹饪方式会增加食物的热量和脂肪含量,不利于血糖控制。建议选择蒸、煮、炖等烹饪方式,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在饮食方面,李先生学会了如何搭配食物,确保营养均衡。他每天都会吃一些低血糖指数的主食,如糙米、全麦面包等,同时搭配一些蔬菜和瘦肉。在水果方面,他也会选择一些低血糖负荷的水果,如樱桃、草莓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李先生坚持服用医生开的降糖药。同时,他还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科学地饮食和合理的治疗,李先生的血糖控制得很好。他不再为美食而烦恼,而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糖尿病,这一困扰全球数亿人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糖尿病领域的研究,提升我国糖尿病防治水平,由《中国糖尿病杂志》社发起的“默克雪兰诺糖尿病研究基金”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旨在为中国糖尿病人群提供更多更加详实、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推动我国糖尿病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
8月27日,在南京举行的“默克雪兰诺糖尿病研究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新闻发布会上,项目负责人纪立农教授介绍了该基金设立的背景和目的。他指出,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受到国内外医学界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糖尿病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设立“默克雪兰诺糖尿病研究基金”旨在为中国糖尿病人群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研究项目,推动我国糖尿病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
本次新闻发布会邀请了全国糖尿病领域知名专家纪立农教授、陆菊明教授、孙子林教授等,以及默克雪兰诺有限公司内分泌代谢医学事务总监任婷婷等出席。会上,纪立农教授、陆菊明教授、孙子林教授、任婷婷总监共同揭幕了评审结果,帆船榜单寓意着“默克雪兰诺糖尿病研究基金”助中国糖尿病科研事业扬帆起航。
据悉,“默克雪兰诺糖尿病研究基金”面向所有从事糖尿病基础与临床工作的中国医师征集。经过严格筛选,共有7个研究课题获得资助。中山大学第三医院许雯副教授作为获资助代表进行了发言,她表示,感谢《中国糖尿病杂志》社为糖尿病基础与临床工作者提供平台、提供支持,对基金项目组的肯定和鼓励表示感谢,同时也致谢默克雪兰诺有限公司承载应有的企业社会责任。
默克雪兰诺有限公司内分泌代谢医学事务总监任婷婷表示,通过本次“默克雪兰诺糖尿病研究基金”项目发现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并对各位评审专家、各位申请者的大力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默克雪兰诺有限公司也努力将“默克雪兰诺糖尿病研究基金”运作为一个长期的学术项目和社会项目,期待大家一直给予关注、支持。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饮食至关重要,以维持血糖稳定,预防并发症。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吃些什么食物呢?
首先,在主食的选择上,应以全谷物为主,如糙米、燕麦、玉米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糖。同时,可以适量摄入豆类及豆制品,它们富含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对糖尿病患者有益。
在蔬菜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降糖功效的蔬菜,如苦瓜、南瓜、黄瓜等。此外,菌类食物如香菇、金针菇等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有助于调节血糖。
糖尿病患者还应注重蛋白质的摄入,可以选择鱼、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质食物。同时,要注意控制油脂的摄入,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花生油等。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在饮食过程中,要注重食物的搭配,确保营养均衡。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控制饮食,还需要积极治疗,如药物治疗、运动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并积极配合治疗,以维持血糖稳定,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很多细节,其中酒精的摄入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酒精会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并与某些降糖药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增强药效,导致低血糖反应。此外,酒精过多摄入还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如性能力衰退等。
鹿茸作为一种滋补品,性偏热,而糖尿病患者多以阴虚或气阴两虚为主,过量摄入鹿茸可能会加重阴虚症状,导致病情加重。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出现性功能障碍,可以尝试中药茶饮,如乌梅和玉米须泡水,这些中药具有滋阴生津、缓解性功能障碍的作用,同时玉米须还具有降糖效果。
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糖尿病ED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多数人的ED是可以改善或治愈的,患者应克服悲观情绪,消除焦虑、紧张等精神负担。夫妻双方应相互配合,在性生活前进行充分的爱抚和刺激,以提高性生活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肥胖、肚子大腿细的高危人群,如果出现性功能减退、肌肉无力、皮肤和关节萎缩等症状,可能是糖尿病的报警信号。此时应及时检查血糖,以便早期发现并治疗糖尿病。
近年来,糖尿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空腹血糖水平被认为是预测糖尿病风险的重要因素。近期,一项发表在《Diabetic Med》杂志上的研究发现,空腹血糖与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该研究通过对台湾12,119名学龄儿童进行全国性调查,分析了空腹血糖水平与糖尿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空腹血糖水平的增加,儿童和青少年患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当空腹血糖水平超过5.6 mmol/L时,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空腹血糖水平与糖尿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在男孩和女孩中相似,但在12-18岁年龄组中更为显著。研究还发现,6-11岁儿童的最佳空腹血糖阈值为4.75 m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和51%;而12-18岁青少年的最佳阈值为5.19 m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和73%。
除了空腹血糖水平,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患糖尿病的风险,如遗传、生活方式、肥胖等。因此,家长和医生应密切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饮食、运动和体重,并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此外,对于已确诊为糖尿病的儿童和青少年,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以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的风险。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等。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
总之,空腹血糖水平是预测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的重要指标。家长和医生应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血糖监测,积极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日益增多,1型糖尿病作为一种严重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引起了广泛关注。据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数据显示,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不足5%,但他们却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困扰和并发症风险。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卡介苗等免疫系统刺激物可能对1型糖尿病具有免疫治疗作用,为1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带您了解1型糖尿病、卡介苗免疫治疗的相关知识,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目前,1型糖尿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二、卡介苗免疫治疗的原理
卡介苗是一种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近年来研究发现,卡介苗可能通过诱导免疫系统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免疫因子,抑制“叛变”的T淋巴细胞攻击胰岛β细胞,从而缓解1型糖尿病。
三、卡介苗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
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小样本、单中心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卡介苗的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水平有所增加。然而,由于样本量有限,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
四、1型糖尿病的治疗现状与展望
目前,1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胰岛素替代治疗,但长期注射胰岛素存在诸多不便。未来,随着对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有望开发出更多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如卡介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
五、卡介苗免疫治疗的应用前景
卡介苗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1. 安全性高:卡介苗是一种经过验证的疫苗,安全性较高。
2. 疗效确切:初步研究表明,卡介苗免疫治疗可能对1型糖尿病具有缓解作用。
3. 操作简便:卡介苗接种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总之,卡介苗免疫治疗为1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有望为1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糖尿病,曾经被认为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然而,近年来,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儿童期糖尿病,顾名思义,是指15岁以前发生的糖尿病。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2型糖尿病则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
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可能是诱发因素。这类患者体内胰岛细胞受损,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
2型糖尿病则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肥胖、不合理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研究表明,肥胖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益严重,这也导致了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为了预防和控制儿童糖尿病,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控制饮食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2. 增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预防肥胖。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糖尿病前期症状。
4.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物。
5. 增强心理素质,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儿童糖尿病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及时发现、积极治疗,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够战胜病魔,拥有一个健康的未来。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将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探讨糖尿病的病因。
一、生活方式因素
1. 缺乏运动: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缺乏运动,导致血液循环变慢,血管脂肪积累,从而引发糖尿病。
2. 不良饮食习惯: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以及饮食不规律,都可能诱发糖尿病。
3. 吸烟和饮酒:吸烟和饮酒会损害胰腺功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引发糖尿病。
二、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糖尿病,那么其他成员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三、环境因素
1. 环境污染: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污染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紊乱,进而引发糖尿病。
2.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等,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引发糖尿病。
四、预防与治疗
1. 健康饮食:合理膳食,控制热量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 适量运动:坚持规律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降低血糖。
3. 控制体重: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体重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糖、血脂等检查,及早发现糖尿病。
5.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
糖尿病性神经病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为了缓解病情,患者需要关注饮食方面的调整。本文将为您介绍糖尿病性神经病的食疗方法以及饮食原则,帮助您更好地控制病情。
一、糖尿病性神经病食疗方法
1. 酸枣仁粥:取酸枣仁30克,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与50克粳米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调味即可。每日1次,连用1周为一疗程。
2. 桂圆莲子粥:桂圆15克,莲子10克,大米50克,同入锅中加水煮粥。早晚均可食用。
3. 龙眼肉芡实汤:龙眼肉、炒枣仁各10克,芡实米12克,共同煮汤。睡前饮用。
4. 鲜芦根酸枣仁茶:鲜芦根45-60克,酸枣仁15克,加水同煎。每日饮服数次。
5. 百合糖水:百合60-100克,白糖少许。煮百合至熟烂,加入白糖煮至糖化。分次食用。
二、糖尿病性神经病患者饮食原则
1. 控制总热能: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活动量,合理控制每日摄入的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或略低于理想体重。
2. 适量碳水化合物:糖类应占总热能的60%左右,每日进食量可在250-300克,肥胖者应控制在150-200克。
3. 充足食物纤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常见的膳食纤维食物有蔬菜、麦麸、豆类、整谷等。
4. 充足蛋白质:蛋白质应占总热能的10%-20%,优质蛋白来源包括乳、蛋、瘦肉、鱼、虾、豆制品等。
5. 控制脂肪摄入: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5%-30%,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6. 充足维生素和无机盐: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尤其是维生素B族、维生素C、铬、锌、钙等。
7. 适量饮酒:糖尿病患者应适量饮酒,避免饮酒过量导致血糖升高或低血糖。
8. 合理安排三餐:每餐都应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以减缓葡萄糖的吸收。
9. 控制油炸食品、粉条薯类食品及水果:学会掌握各种食品交换的方法,达到平衡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