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空气污染也会改变胎儿基因

空气污染也会改变胎儿基因
发表人:秒懂健康

  世界卫生日,主题是健康的母亲和儿童。世界卫生组织今日在日内瓦总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对全球妇女儿童的生存状况表示严重忧虑。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委员会发布的室内环境警示说,今年2月美国专家的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吸入污染程度较重空气的孕妇,其新生儿发生的持久性基因变异比正常水平增加大约50%。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空气污染能造成胎儿染色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据了解,2002年美国一个生育缺陷监控项目组科研人员通过对9000名新生儿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妇女在怀孕期间吸入被污染的空气,日后所生出的孩子患上心脏方面的疾病可能性是呼吸最清新空气的孕妇所生孩子的3倍。

  环境专家介绍,在发达国家,每10万儿童中患白血病的人数平均为4人。而我国每年新增的白血病患者达到4至5万人,发病比例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5至8人。

  专家分析,室内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建筑、装饰和家具中的有害物质;玩具里的有害物质;特殊环境里的有害物质,如居住在加油站和汽车修理厂附近的儿童患白血病的几率较高,居住在公路沿线和街道附近的儿童铅中毒的可能性较大,儿童还容易受到电磁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的伤害。

  专家提醒家长在家庭装修中要注意,弹性地板、沙发和床垫的复合面料以及皮革涂饰剂等物品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在儿童房应该避免使用;新买家具用前先通风;儿童房间的装饰设计不要片面地追求设计效果,不要使用大量颜色的涂料,因为五彩缤纷的涂料重金属含量就越多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口呼吸这个概念,大家应该并不陌生。

     

    我们时常看到,大家对于口呼吸影响颜值这一观点的讨论也是相当热烈。

     

    也正因如此,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关于口呼吸的治疗分享往往受到大量的关注。人们担心口呼吸影响颜值,影响健康,所以格外焦虑,为了矫正口呼吸,网友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今天,Dr.京就来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口呼吸。

     

    什么是口呼吸?

     

    呼吸主要分为鼻呼吸和口呼吸。

     

    正常情况下,我们都是使用鼻子呼吸。鼻呼吸时,嘴巴呈闭合状态,舌头轻抵上颚。当鼻子忙不过来时,比如运动量较大时,嘴巴则可以作为后援来辅助鼻子呼吸。

     

     

    当口腔气流量>30%呼吸气流量时,即可称为口呼吸。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在睡觉的时候也总是张着嘴呼吸呢?

     

    至于原因,Dr.京为大家整理了几种比较典型的:

     

    鼻炎患者

     

    尤其是过敏性鼻炎,鼻腔分泌物增多,容易鼻塞,使人不得不用嘴呼吸。

     

    鼻中隔偏曲

     

    两个鼻腔之间的隔断即为鼻中隔如果鼻中隔偏曲严重,则会影响到正常的鼻呼吸。

     

    左图为鼻中隔偏曲,右图为正常鼻中隔

     

    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是位于鼻腔、耳朵、咽喉的交叉处的一团淋巴组织。

     

    腺样体在人出生时就存在,正常情况下,腺样体在人体5岁、6岁时体积最大,10岁开始逐渐萎缩,青春期后退化消失。

     

    如果腺样体肥大到一定程度,狭窄的鼻咽会使正常通气变得困难,则会导致口呼吸。

     

    左为正常腺样体,右为腺样体肥大

     

    以上三种的共同点在于,呼吸道受到堵塞,气体无法正常进出,只能选择用嘴呼吸。

     

    解剖结构异常

     

    双唇无法正常闭合,例如腭裂、上唇短等,小孩子容易养成用嘴呼吸的习惯。

     

    不良习惯

     

    有些小孩子可以用鼻子呼吸,却养成了口呼吸的不良习惯。既往有口呼吸病史,经治疗后,依然无法改变习惯。

     

    口呼吸不仅仅影响颜值

     

    鼻子作为呼吸的“正规军”,有着独特的优势。

     

    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所以不要嫌弃你的鼻毛,它可是在默默保护你。冬天寒冷的气体进入鼻腔后,会被鼻腔加热,温度和湿度有所保障,避免空气过干过凉。

     

    如果口呼吸成为习惯,则有可能引起下列问题:

     

    颜值

     

    如果是正在发育时期的儿童,长时间的口呼吸,嘴巴无法闭合,上唇肌肉松弛,可能会引起唇外翻、嘴唇肥厚等。

     

    用鼻子呼吸且嘴巴闭上时,舌头的位置一般是刚刚接触上颚,而用嘴呼吸时,嘴巴张开,舌头位置随着下颌骨下降,时间久了,可能会引起下庭的变形,比如龅牙、下巴后缩等。

     

    口腔健康

     

    唾液有助于杀菌,而口呼吸时,空气流通,口腔内部水汽蒸发加快,不仅容易口干舌燥,干燥的口腔环境可能会导致菌斑堆积。

     

     

    呼吸道健康

     

    用鼻子呼吸时,鼻毛可以过滤部分异物,而口呼吸空气直接进入,病菌、异物直接吸入肺部,则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张嘴睡觉≠口呼吸

     

    我们需要明白,口呼吸的本质是原本应该从鼻子进去的气体从口腔进入。有些孩子虽然用鼻呼吸,但依然喜欢张嘴。如果只是睡觉时张嘴,并不能就此判断为口呼吸。

     

    睡觉张嘴的原因:

    • 习惯张嘴睡觉
    • 上牙突出或上唇短导致双唇无法正常闭合
    • 口呼吸引起的张嘴睡觉

     

     

    如果孩子在睡觉时总是张着嘴,担心孩子有口呼吸的问题,家长可以在家进行简单的测试。

     

    自测方法

     

    准备一根线或者将卫生纸撕成细条,孩子睡觉时将线或纸放于嘴巴前,看其是否飘动。

    准备一个双面镜,将双面镜置于鼻孔与唇之间,观察两边镜面的起雾情况。

     

    或者用家里普通的小镜子,分别将镜面朝上或朝下做一个测试。(用单面镜子时,要注意控制测试时间相同)

     

    自测方法只适用于判断是否为口呼吸,但并不能判断严重程度。如果出现口呼吸,建议还是去医院耳鼻喉科做一个检查,看是否有鼻炎、扁桃体、腺样体方面的问题。

     

    建议各位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口呼吸,最好尽早带孩子前往医院查出原因,方便后续治疗。毕竟,处于发育期的孩子,稍不注意的一些坏习惯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若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口呼吸的健康建议,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希望大家都能在拥有高颜值的同时拥有健康体魄!

     

    参考资料:
    [1]杨凯,曾祥龙,俞梦孙.口呼吸与鼻呼吸儿童颅面形态差异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05):65-67.
    [2]朱敏.张口呼吸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07):8-9.
  •   准妈妈想生男孩吗?那就找一份男性化的职业吧。想生女孩的,当然就找女性化的职业。

      《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说,据统计,目前英国出生的男孩与女孩人数比例为105比100。

      伦敦经济学院通过对不同行业的3000人进行调查,得到了这一结论,并刊登在《理论生物杂志》上。这项研究的带头人、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心理学家萨托西-卡纳扎瓦发现,在从事工程师等男性化职业的人群中,生男生女的比例为140比100。在从事护士等女性化职业的人群中,这一比例变为100比135。

      《星期日泰晤士报》援引一名进化心理学专家的话说,从事男性化职业的女性在受精过程中,其子宫内的睾丸激素含量较高,因此增加了胎儿是男性的可能性。

      职业影响胎儿性别?

      研究人员称,孩子的性别可能受你所从事的工作影响。以护理或教学为职业的人更有可能生女儿,而从事会计或工程等职业的人生男孩的几率大得多。该研究结果公布在伦敦经济学院的一份报告中,这可能有助于夫妇们预测将来孩子的性别。此项研究还有可能进一步强化两性间的职业分工。研究人员是在对来自各行各业的3000名志愿者的事业和家庭进行研究后得出上述结论的。

      这份研究报告刊登在《理论生物学杂志》上,该报告将男性与工程学等“系统性”工作联系起来,工程学需要准确和独立的判断能力。相反,研究把女性与要求“专注性”和人类理解性工作联系起来。领导此项研究的伦敦经济学院学者萨托什·卡纳扎瓦日前解释说,目前全球男女性别比例大致为105比100。但根据他的计算,在工程师和其他“系统性分析者”中,男女比例是140比100,而在护士这一职业中,该比例则是100比135。

      卡纳扎瓦说,如果一位物理学家与一位数学家结合,那么他们的孩子更有可能是男孩,而医生与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结晶”更有可能是女孩。该研究将保险人员、建筑师、管理咨询人员列为“系统性”职业,而“专注性”职业则包括营养学家、职业咨询者和幼师等职业。

      47岁的西蒙·罗杰斯是多家商业顾问公司的会计和主管,因此他被归为“系统性”职业一类。罗杰斯的妻子、40岁的格里是名教师,她教授数学和计算机,他们生活在白金汉郡的佩恩,已育有4个儿子,年龄分别为14岁、12岁、9岁和4岁。

      罗杰斯说,他的妻子看上去也是位“系统性分析者”,“她把我们全部的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目前罗杰斯一家的生活条理清晰,孩子的所有活动和购物决定都被提前写在白色书写板上,罗杰斯的妻子在这些方面具有最终决定权。即使他们的小儿子托比现在也成了“系统性分析者”。罗杰斯说:“他会走到冰箱跟前,说,‘妈妈,里面没有酸乳酪了,请你把这写到书写板上’。”

      46岁的格里·巴克斯特和45岁的妻子艾琳所从事的是更为“专注性”的职业:兽医和护士。他们生活在邓弗里斯郡,有4个女儿,分别是18岁、15岁、13岁和11岁。巴克斯特说,该研究“听起来有点儿不可思议,”但总的来说,要是知道他们有4个女儿,就有可能大致猜到他们是“专注者”而不是“系统性分析者”。在被归为“专注者”的一类人中,最为著名的是英国摇滚歌星鲍勃·格尔多夫和好莱坞影星布鲁斯·威利斯,他们都有3个女儿,没有儿子。

  • 是指妊娠达到28周但不足37周分娩者,根据分娩孕周可分为晚期早产(34-36+6周)、中期早产(32-33+6周)和早期早产(28-31+6周)。每年的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WHO发布的《早产儿全球报告》显示,每年有1500万名婴儿出生过早,每10名新生儿就有超过1例的早产儿。我国每年有2000多万新生儿,其中200多万属于早产儿,且早产儿数量以每年20万的数值递增,早产仍然是围产期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时常见于女性下生殖道感染,属于性传播感染,直接的皮肤-皮肤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目前发现,HPV病毒有100多个型别,其中40个以上的型别与生殖道感染有关,临床应用广泛的HPV检测方法主要为病毒基因组的DNA检测。临床应用的HPV疫苗主要为预防性疫苗,其效果的评估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近期一项关于HPV感染是否与早产有关的实验发表在JAMA Network上。

     

    研究背景

    早产的原因通常未知,生殖道病毒感染可能会改变宫颈上皮提供的保护并促进上行细菌感染,导致早产,病毒感染也可能直接影响滋养层功能并破坏胎儿-胎盘-母体免疫系统,增加早产和分娩的风险。

    HPV是生殖道常见的病毒感染。在加拿大,HPV感染率最高的年龄组(15-30岁)与出生率最高的年龄组(25-34岁)重叠。体外研究和动物模型表明HPV感染与几种不良妊娠结局有关。然而临床研究对HPV与早产之间的关联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研究者前瞻性地评估了怀孕期间的阴道HPV感染和出生时的胎盘HPV是否与早产独立相关。

     

    研究目的

    评估育龄妇女中常见的HPV感染是否与早产有关。

     

    研究方法

    研究者研究了2010年11月8日至2016年10月16日之间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的3个大学附属医疗保健中心1052名孕妇的数据(最后一次分娩的日期是2017年6月15日)。在此分析中排除了多胎妊娠(双胞胎或更多)的女性、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的女性及有宫颈峡部功能不全病史且在妊娠早期接受预防性宫颈环扎术的女性。平均年龄为31.3岁,大多数研究参与者是白人(649[72.3%]),共有408名女性(45.5%)未生育,但只有79名(9.3%)接种过HPV疫苗,同样低比例的女性(59[7.1%])有宫颈上皮内瘤变治疗史。仅23名妇女(2.6%)在怀孕期间有生殖器或尿路感染。在头三个月参与者接受了生殖器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的检测作为常规产前护理的一部分,并且没有一个测试结果呈阳性。

    在招募时,参与者提供了自我收集的阴道样本,用于基因型特异性HPV检测。在孕早期就诊时,HPV DNA检测呈阳性的参与者提供了额外的拭子样本,用于在妊娠32至35周时进行基因型特异性检测。胎盘拭子样本在出生后立即从胎盘的胎儿一侧和母体一侧收集,经过标准化程序,最大程度的降低污染风险。

    该研究中早产定义为妊娠20周零0天和36周零6天之间的活产或死产。

    HPV暴露定义为:

    1、在孕早期检测到的阴道HPV感染。

    2、持续性HPV感染:在妊娠早期和晚期均检测到阴道HPV感染。

    3、胎盘HPV感染。

     

    研究结果

    在排除了失去或终止妊娠的队列参与者、多胎妊娠以及过早期接受预防性宫颈环扎术的有宫颈峡部功能不全病史的女性后,最终样本包括899名单胎妊娠女性和有效的第一次妊娠。378名参与者(42.0%)在早期招募访问中的HPV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中252名参与者(28%)感染了至少一种高危HPV基因型,167名参与者(18.6%)感染了更多HPV基因型。大多数在妊娠早期HPV检测结果呈阳性的参与者在妊娠晚期也具有阳性HPV检测结果(68.3%[258 of 378])。在妊娠的晚期HPV检测结果呈阳性的258名女性中,63名(24.4%)感染了新型的HPV基因型。采样的819个胎盘中只有91个(11.1%)含有HPV DNA。

     

    55名参与者经历了早产,其中38名是自然发生的,17名是有医学指征的。在这些婴儿中,41名在孕龄34周后出生,6名在32至34周之间出生,8名在32周之前出生,持续性阴道HPV-16/18监测与所有早产(aOR 3.72;95%CI 1.47-9.39)和自发性早产(aOR 3.32;95%CI 1.13-9.80)显著相关,胎盘HPV感染也是如此(所有早产aOR 2.53;95%CI 1.06-6.03;自发性早产aOR 2.92;95%CI 1.09-7.81),当将分析限制在没有宫颈上皮瘤变治疗史的参与者时,研究结果是相似的。

     

     

    研究结论和相关性

    该研究的结果表明,持续的HPV-16/18感染与早产风险增加有关,与宫颈治疗无关。未来的研究应该调查HPV疫苗接种计划和早产风险的关联。

     

    相关讨论

    1、研究作者,圣贾斯汀中心医院大学研究员Trottier博士:研究人员还发现,即使在社会人口统计学和性史特征被认为处于低风险的人群中,HPV感染在怀孕期间也很常见,希望这些发现将加强对HPV疫苗接种的支持。

    2、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妇产科助理教授Tanner表示:Trottier的研究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关于HPV不良影响的研究,众所周知HPV与许多肛门生殖器和口咽癌有关,与早产的潜在关联只会增加筛查和预防HPV感染的建议的重要性。

    3、Trottier博士: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HPV 16和18是高危类型,可导致约70%的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但是,有三种HPV疫苗(九价HPV疫苗、四价HPV疫苗、二价HPV疫苗)有助于预防HPV16/18。存在HPV感染时无法治愈,如果早产和HPV感染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我们可以预期这些妇女的早产风险更大,我们拥有的有效工具是HPV疫苗接种,但理想情况下应该在性生活开始之前接种,以防止未来可能发生在女性身上的感染,这些发现增加了HPV疫苗接种的好处。

     

    【参考文献】

    1、Joseph Niyibizi,MD.PhD,Association Between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Among Pregnant Women and Preterm Birth,JAMA Network,September 15,2021. 

    2、Jaleesa Baulkman,HPV Infection During Pregnancy Ups Risk for Premature Birth,Medscape Medical News,September 21,2021.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内容不得侵犯第三方的合法知识产权,若产生相关纠纷,作者需自行承担。

    作者介绍:王伟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硕士,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同时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最佳用药参考。

  •   北京一位女律师怀孕后,买了一件防电脑辐射的衣服,保护腹中的宝宝免遭辐射。她当医生的丈夫检查了这件防辐射服后,对其效果表示怀疑,便自购材料,自制了一件防电脑辐射服给妻子穿上。

      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的一项持续了10年的研究成果表明,这对夫妻对电脑辐射的担心是多余的。 孕前“戒烟戒酒戒电脑”的说法,着实冤枉了电脑。 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所长李竹教授告诉记者,北大生育健康研究所从199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2000万例孕期至7岁的儿童进行跟踪,寻找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其中将使用电脑列为调查的一项。到目前为止专家们尚没有发现,准爸爸准妈妈使用电脑会对宝宝的发育有什么不良影响。怀孕前后正常使用电脑,不会影响小宝宝。

      李竹教授指出,电脑运行时在其周围产生的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特高频、高频、中频及极低频电磁场以及静电场等电磁辐射,远低于我国及国际现行卫生标准要求的数值。它对精子、卵子、受精卵、胚胎、胎儿是安全的。

      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不仅给电脑“平反”,而且明确指出了已被证实的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高危因素:

    1.准妈妈年龄在35岁以上者;
    2.孕早期受过病毒感染,特别是风疹病毒感染者;
    3.孕早期部分微量元素缺乏,特别是碘与叶酸缺乏者;
    4.孕早期接触过X光射线或苯、铅、汞等有害物质者;
    5.孕早期未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者。

      李竹说,上述高危因素都是可以预防的。针对上述问题,如果在我国80%的怀孕妇女中采用针对性措施,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就会降低30%-40%。 如果有些准妈妈已经有了上述高危行为,李竹建议她们在孕早期接受B超检查,怀孕14周至18周之间的B超检查可以筛查出大部分的心脏畸形、开放的神经管畸形和唇颚裂等畸形。

  • 不久前,一个30多岁的护士下夜班之后猝死在家。她因为工作关系,长期的昼夜颠倒,曾出现很长时间的心慌、焦虑,但并未在意,不料遽然离世,留给家人的是无限的哀痛。

      
    熬夜究竟有多危险?有熬夜经历的人,可能有皮肤干涩、毛孔粗大,甚至是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等症状。更严重的是,如果长期这样,小心你的基因被改写。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发的研究表明,如果连续一周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就会导致体内700多个基因发生改变。注意,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有足足700多个,其带来的健康危害难以估量。

      
    长期熬夜,因免疫力低下发生感冒的几率是一般人的3倍多;容易暴饮暴食;面色会出现暗淡或是色斑,加快衰老的步伐;容易出现脾气暴躁;注意力和集中力会严重减退增加车祸的风险;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率会严重增加。

     

    美国《睡眠》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缺觉一晚就会导致大脑组织减少,更容易出现痴呆。通过对1240名缺觉人士的监测发现,他们的肠息肉患病率升高50%,且更容易得肠癌。有证据表明,熬夜和多种癌症发病率相关。

     

      
    在香烟的包装盒上大家都能看见一行醒目大字“吸烟有害健康”,可是虽然看见了,大家不在意仍是不在意。很多人熬夜时烟不离手。研究发现男性熬夜时吸烟的量是白天的十几倍。如果是熬夜+吸烟,那就更是对身体健康的加倍摧残。

     

     

    烟草一旦被点燃,至少能产生4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含有69种致癌物,这些会诱导人体基因突变,会大大的增加癌症的发生率。有研究表明,抽15支烟,就能导致基因突变。如果每天抽一包烟,一年之后,肺泡里就会有150个基因发生变异。而癌症多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即使不吸烟,待在烟雾中同样有害健康。全球每年有19000人死于吸烟或者吸二手烟。

      
    通过对吸烟者接触过的布艺沙发、衣服、窗帘和地毯上分析发现,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在这些“场所”停留持续约200天,这就是大家所说的“三手烟”。所以说,抽烟是害人害己。

     

     

    如果是熬夜,再加上吸烟,基因被修改的步伐会大大加速,心血管疾病、痴呆、癌症、糖尿病等疾病就会接踵而至。现在马上就是盛夏季节,很多人最喜欢的生活就是,熬夜+烧烤+喝酒+抽烟。而大量食用烧烤和喝酒也容易致癌,所以这样的生活还是戒了吧。

  • 作者 | 曾桥

    文章首发于 |  蒲荷孕育公众号

     

    “光”让万物苏醒,让种子萌芽,让百花开放!昼夜交替、四季轮回、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光。古人点火取光,现代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更是离不开光。那么光照对人类生命的“种子”—胚胎又有哪些影响呢?

     

    我们都知道新生命是在母体子宫内孕育生长的,子宫内温暖黑暗湿润的环境是胚胎发育最理想的温床。但是在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中早期胚胎的多项操作均需要在“光”下面进行,如显微镜光源、手术室光源的使用。这样胚胎不可避免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胚胎生长发育安全的担忧。

     

     

    一. 光照对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的伤害

     

    胚胎吸收光子后会进入激发态,激发态的分子能量通常会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热能、轫致辐射效应和击穿作用这几种传递途径导致胚胎损伤。

     

    光照对胚胎的诱导损伤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囊胚形成率下降、DNA损伤、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胚胎应激反应和诱导性凋亡等。

     

    (图:光谱线示意图)

     

    当胚胎暴露在380-800nm的可见光时,在高密度光照条件下,细胞内线粒体存在的高密度物质如细胞色素、黄素蛋白、NAD(P)H等对光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胚胎吸收光子后诱发ROS如O2-、H2O2、OH-等的生成,ROS可造成胞质钙离子浓度升高,细胞膜去极化,核膜损伤,DNA合成阻碍,细胞凋亡等一系列伤害作用。ROS还可造成细胞膜上不饱和脂肪酸、甾醇类物质的氧化损伤、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失活,导致ATP生成减少,组蛋白、线粒体缺乏,进一步扰乱DNA的表达。

     

    二. ART过程中显微镜光照指数

     

    在辅助生殖过程中,一枚胚胎的形成要经过卵子、精子的准备;精卵体外结合或显微单精子注射等诸多步骤,形成胚胎后又要定时跟踪观察胚胎的生长情况。这些操作都离不开显微镜的使用。那么显微镜灯光对胚胎有哪些影响呢?科学家对常规IVF操作中胚胎所受光照的波长、照度及平均曝光时间等进行调查,发现胚胎所受到的光照95%来自于显微镜。

     

    在ART显微操作过程中,光照强度一般在2500lux~5000lux(约20~30W/m2,150lux≈1W/m2,W=J/s)范围内,环境光较少,约200~400lux(0.1-0.5W/m2)。常规IVF、ICSI、ICSI+PGD等操作中胚胎所受到光照能量为3.2-17.4KJ/m2,其中来自环境光的照射能量大概为0.2-1KJ/m2,占总能量的7%左右。

     

    光照对早期胚胎产生的影响具有时间依赖性。早期胚胎接受光照的时间越长,受到的损伤就越大。除了总照射时长的累积效应,光损伤与照明时间所占拍摄间隔周期的比例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光照对胚胎伤害不仅与光照剂量有关,也与光谱组成相关。有研究者利用暖白色荧光灯、冷白色荧光灯、太阳光三种光源分别照射小鼠受精卵15min,结果发现太阳光对小鼠受精卵的伤害最为严重,胚胎存活率仅为25%;其次是冷白色荧光灯胚胎存活率44%;暖白色荧光灯对胚胎存活率的影响不显著。因此胚胎实验室常规使用暖白色荧光灯,最大限度的减少灯光照射可能对胚胎产生的不良影响。

     

    三.光照损伤的预防及控制

     

    1.显微镜光照是胚胎体外操作过程中最主要的光照来源,改善显微镜照射条件对减少胚胎光损伤来说非常重要。例如在显微镜加载滤波片(如绿光通透性滤波片、过滤光谱<500nm的蓝光滤波片)避免紫外及蓝光伤害可有效减少光损伤。或者使用多光子显微镜、谐波振荡显微镜、选择性平面照明显微镜等新型显微镜,可以减少胚胎细胞的单光子吸收和光照对胚胎内部的干扰作用。

     

    2.提高对胚胎的扫描速度,增加同位点扫描延迟或者采用随机扫描方式,减少激发位点的重复扫描率及选择长波长光源型号等均可有效减少光损伤效应。

     

    3.缩短胚胎体外操作时间减少胚胎曝光,选择低氧培养环境,建立体外胚胎共培养体系如胚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系统等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光照对胚胎造成的伤害作用。

     

    结束语

     

    ART中早期胚胎的多项操作需要借助显微镜,这就难免会受到光的照射。虽然光照会对早期胚胎产生影响。但是借助于现代技术的发展,更多操作技术的优化,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光”终究会被人们所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1、肺长好了,就可以生啦

     

    每个宝宝在出生之前要在妈妈肚子里面呆长达278天,宝宝长到275天的时候,最后一个器官——肺长好了。它是最后一个发育成熟的器官,却是最重要的器官。

     

    当我们的肺部停止工作,就意味着其它所有器官都要停止运作。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好好爱护我们的肺。

     

    当孩子的肺部长好之后,就会给妈妈发一个信息:妈妈,我长好了!妈妈接受到这个信息之后会立即给孩子一个信息:赶紧出来!

     

    孩子收到指令之后,马上和妈妈有个 “约会”,俩人同时释放一种叫乳化酶的东西,妈妈是由产道释放,孩子是从头顶没有闭合的杏门释放,两人里应外合,就把羊膜这儿烂个洞,孩子就从这个洞里出来了。

     

    2、妈妈体质 PK 宝宝体质

     

    如果孩子的体质比妈妈强,他里头分泌的乳化酶就多,此时妈妈的反应就是先破水,孩子生下来体质较好,但如果后天带的不好,孩子的体质会变差;

     

    如果妈妈的体质较强,她分泌的乳化酶多,反应就是先见红,孩子生下来体质较差,但如果后天抚养的好,孩子的体质会慢慢变好。

     

     

    3、分娩时间长短有讲究

     

    孩子在释放乳化酶的同时,会把妈妈体内的大量的氧和糖偷偷地储存起来,贮存在脐带里,供自己出生时使用,但是只存12个小时的量。

     

    如果孩子在6-12个小时内生出来,则称为正常分娩。

     

    如果超过12个小时,那么孩子就处于低氧、低糖的状态,从而有可能导致脑损伤,这在产科里称为高危登记。

     

    如果超过24小时,一定会导致脑损伤,因为这时孩子就处于缺氧、缺糖的状态,脑细胞大面积死亡。关键看死哪的问题,有的是小脑、有的是脑干、有的是大脑。

     

    如果是死的是小脑,轻则共济失调(比如拿杯子几次都拿不到,走路时总是梗着,腿抬得比较高,俗称公鸡步),重则脑瘫甚至是终身瘫痪。

     

     

    4、剖腹产好不好?

     

    有的家长说,我们选了个日子,一剖就出来了。这更糟糕!因为剖腹产并不是一种分娩方式,而是解决难产的一个手段。

     

    我们的生命千百万年来的进化,为每一种生命的出生和成长都设计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程序。如果我们想绕过这个生命中必须的程序,实际上都是在损害生命。所以如果我们不让孩子经过子宫收缩的挤压和产道的挤压,轻易地选择剖腹产,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

     

    全世界的剖腹产率在6%-8%,世界卫生组织也在积极控制。近几年在中国,剖腹产率竟然已经高达60%以上,是很可怕的事情。究其原因,是因为好多家长都不知道剖腹产对孩子的危害。

     

    剖腹产剥夺了孩子几个最原始的学习行为

     

    1、剥夺了呼吸的学习

     

    在妈妈羊水破之前,孩子一直都悬浮在羊水之中,当羊水慢慢破掉,羊膜就会贴着宝宝,使他们不舒服,从而开始反抗。在怀孕末期的时候,子宫的每一个细胞都被撑长了8倍,任何外力都有可能导致子宫一个由盆神经管理的收缩,俗称宫缩。

     

    宫缩会把更多的羊水排出去,使得胎盘跟孩子贴服得更紧,从而让孩子更不舒服,更不舒服就更加反抗。宫缩是一阵一阵的,这种挤压会促使孩子要出去。

     

    从哪出去呢?生命有一个了不起的记忆,就是我从哪儿进来的,还从哪儿出去。在宝宝出生时,妈妈子宫和产道的收缩,会把宝宝的肺部内1/3到1/4的体液给挤出来,将呼吸道打通。再加上宝宝出来的时候,大气压会先作用于鼻腔,再作用于胸腔和腹腔,所以孩子有一个呼吸学习的过程。

     

    但是剖腹产的孩子失去了这个机会,一上火就会出现呼吸道问题,不是咳就是喘,此时就需要吃药,而止咳镇喘的绝大多数药都是中枢神经抑制剂,服用过多会产生副作用,使得大脑总是抑制状态,昏昏沉沉。大脑抑制多了,必定就要兴奋,所以有的孩子表现过于“闹腾”,往往跟吃的药有关系。

     

    2、剥夺了触觉的学习

     

    顺产的孩子通过胎盘的紧裹,产道的劲压,慢慢产生了触觉的学习。触觉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感觉器官,早先的这些刺激让孩子在脑子里建立一个我身体的地图。如果这个地图没有被建立,就会导致孩子出生之后出现感觉运动统和失调,简称感统失调。而感统失调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剖腹产的。

     

    3、受到极大的惊吓

     

    孩子原本是悬浮在羊水当中的,非常舒服,剖腹产的时候,产科里的二助必须快速地把孩子往外拽(拉慢了会导致新生儿羊水吸入性肺炎)。这个惊吓使得孩子肾上腺素的分泌量相当于一个心脏病人发病时候的30倍,孩子为了活命也“忍”了。

     

    但这个惊吓将会持续生命的第一个周期(女孩到七周岁,男孩到八周岁)。表现在他们的睡眠状况也和自然分娩的孩子不同,喜欢趴着睡,经常一惊一乍,夜里面突然哭,不许关灯或者不许关门。现代研究发现,剖腹产的孩子得精神分裂症的几率是自然分娩孩子的10倍。

     

    4、降低了新生儿的疫力及抗感染能力

     

    剖腹产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患上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和心血管病,并且容易肥胖。

     

    当然,有些宝宝因为客观因素,不得不采取剖腹产的方式,这就另当别论了。

     

    出生时的损伤,好多都是不可逆的。有些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都是平平安安的,就因为出生这天出了事,从而造成终身的遗憾。所以最后我想说的是:活着是运,平安是福。​​​​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婴幼儿的听力神经相对脆弱,受到伤害很有可能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这些生活小事儿,它们很有可能已经影响到了宝宝的听力。

    一、了解宝宝听觉系统的发育轨道

    初生的婴儿已经具有感觉外界声波的能力,心理学家在研究的基础上把婴幼儿听觉发展能力描述为以下过程:

    二、预防中耳炎,别让这些“不懂”伤害了娃的耳朵

    中耳炎主要发生在中耳部分,就是位于鼓膜后方的中耳内液的炎症,感冒或流感时引起中耳炎的常见原因。如果不及时治疗,中耳炎恶化,鼓膜被损伤后,就会影响听力。

    以下几种生活中常出现的情况,也可能引发中耳炎。

    ①侧躺喂奶:因为我们的五官是相通的,具体来讲,咽鼓管连接着中耳和咽部,而宝宝的咽鼓管与成人相比,相对又比较短和平直。所以如果妈妈总是侧躺喂奶,或让宝宝躺着吃奶瓶的话,奶液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倒流进中耳,引发中耳炎;

     

    ②耳道进水:宝宝在洗澡或游泳时,污水进入耳道,也容易引发感染。如果不小心进了水,可以在外耳道口处放一个棉球自然吸收耳道内的水分;

     

    ③二手烟:有科学家研究发现,香烟烟雾是导致0~6岁儿童患渗出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因为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宝宝的中耳粘膜,使耳内分泌液增加、变稠、也会使宝宝咽鼓管不通畅,造成内耳积液,使宝宝听力下降。时间长了,还会发生传导性听力损伤。

     

    三、你真的会给娃掏耳朵吗?

    正常情况下,耳屎的分泌量是不会堵住耳朵的,耳屎会随着打喷嚏、运动等动作自行脱落。如果耳屎过多,影响到听力,就需要清理耳屎。正确处理“耳屎”的方法:

     

    ①耳廓内的耳屎:用清洁的棉签或毛巾把耳廓内的耳屎轻轻擦干净即可,千万不可往耳内伸。

     

    ②外耳道的耳屎:如果发现宝宝耳屎很多很硬,无法自行排出,尽量请医生帮忙清理,不要自己自行处理。

     

    注意:不要用自己的指甲或牙签等尖锐物给宝宝掏耳屎!对于小宝宝而言,他们很难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一动不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划伤外耳道,甚至弄破鼓膜。即便是用棉签掏,也容易把耳屎捅的更深,进而引起感染。

    四、擤鼻涕,也有“大学问”

    孩子难免都有感冒流鼻涕的时候,在宫医生的诊室里也见过不少家长会用纸捏住孩子的鼻子,还一直喊着“使劲、用力”。看的宫医生真真儿为我的宝宝捏一把汗呐!

     

    事实上,这种常见的擤鼻涕动作,会对娃的眼睛、耳朵等造成伤害。解锁擤鼻涕正确动作:

     

    ①先压住一侧鼻翼,然后适当力度擤出对侧鼻腔内的分泌物;

     

    ②用同样的方法擤出另一侧鼻腔内的分泌物。

    五、别让孩子长时间待在嘈杂环境

    噪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健康杀手,尤其对孩子来说,是影响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的大敌。

     

    ①汽车噪音:最常见的汽车噪音介乎80-100分贝之间,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噪音污染源。如果我们的家或是宝宝居住的卧室朝向靠近马路、工地、或市场等会有噪音的环境,那就得尽量做好隔音措施。

     

    ②玩具噪音:专们普遍认为凡是超过90分贝的声音就可能造成听力永久性损伤,而一些玩具的声音已经超过了100分贝。所以,在给宝宝买发声玩具的时候,尽量选择能够调节音量的、正规品牌的玩具。

     

    提醒:千万千万不要给9岁以下的孩子,特别是婴幼儿戴耳机听立体声音乐。

     

    六、“绝对安静”,行不行?

    因为害怕影响宝宝的听力,有的家长就保证家里绝对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长此以往,宝宝对于一些高频率或高强度的声音,就会出现接受不好的情况,最终导致他们听域相对较窄,虽说这种情况不会直接对宝宝的听力造成损伤,但对宝宝的听力发育来说,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良的影响。

     

    所以,“绝对安静”也是不可取的。没有必要给宝宝刻意制造“绝对安静”的环境。

    七、安全用药,警惕“药物性耳聋”

    因为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0000儿童陷入无声的世界。国内外已有资料表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有可能损害儿童的听神经,如果有孩子携带耳聋基因缺陷,哪怕只使用一次这样的药物都可能导致耳聋!

     

    很多解热镇痛药都有一定的耳毒性,比如常见的阿司匹林、安乃近片,药监局都已明令禁止,拒绝给儿童服用。家长要养成用药前详细阅读说明书的习惯,不要搞错了剂量和频次。

     

    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 早产是指妊娠达到28周但不足37周分娩者,根据分娩孕周可分为晚期早产(34-36+6周)、中期早产(32-33+6周)和早期早产(28-31+6周)。每年的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WHO发布的《早产儿全球报告》显示,每年有1500万名婴儿出生过早,每10名新生儿就有超过1例的早产儿。我国每年有2000多万新生儿,其中200多万属于早产儿,且早产儿数量以每年20万的数值递增,早产仍然是围产期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时常见于女性下生殖道感染,属于性传播感染,直接的皮肤-皮肤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目前发现,HPV病毒有100多个型别,其中40个以上的型别与生殖道感染有关,临床应用广泛的HPV检测方法主要为病毒基因组的DNA检测。临床应用的HPV疫苗主要为预防性疫苗,其效果的评估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近期一项关于HPV感染是否与早产有关的实验发表在JAMA Network上。

     

    研究背景

    早产的原因通常未知,生殖道病毒感染可能会改变宫颈上皮提供的保护并促进上行细菌感染,导致早产,病毒感染也可能直接影响滋养层功能并破坏胎儿-胎盘-母体免疫系统,增加早产和分娩的风险。

    HPV是生殖道常见的病毒感染。在加拿大,HPV感染率最高的年龄组(15-30岁)与出生率最高的年龄组(25-34岁)重叠。体外研究和动物模型表明HPV感染与几种不良妊娠结局有关。然而临床研究对HPV与早产之间的关联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研究者前瞻性地评估了怀孕期间的阴道HPV感染和出生时的胎盘HPV是否与早产独立相关。

     

    研究目的

    评估育龄妇女中常见的HPV感染是否与早产有关。

     

    研究方法

    研究者研究了2010年11月8日至2016年10月16日之间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的3个大学附属医疗保健中心1052名孕妇的数据(最后一次分娩的日期是2017年6月15日)。在此分析中排除了多胎妊娠(双胞胎或更多)的女性、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的女性及有宫颈峡部功能不全病史且在妊娠早期接受预防性宫颈环扎术的女性。平均年龄为31.3岁,大多数研究参与者是白人(649[72.3%]),共有408名女性(45.5%)未生育,但只有79名(9.3%)接种过HPV疫苗,同样低比例的女性(59[7.1%])有宫颈上皮内瘤变治疗史。仅23名妇女(2.6%)在怀孕期间有生殖器或尿路感染。在头三个月参与者接受了生殖器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的检测作为常规产前护理的一部分,并且没有一个测试结果呈阳性。

    在招募时,参与者提供了自我收集的阴道样本,用于基因型特异性HPV检测。在孕早期就诊时,HPV DNA检测呈阳性的参与者提供了额外的拭子样本,用于在妊娠32至35周时进行基因型特异性检测。胎盘拭子样本在出生后立即从胎盘的胎儿一侧和母体一侧收集,经过标准化程序,最大程度的降低污染风险。

    该研究中早产定义为妊娠20周零0天和36周零6天之间的活产或死产。

    HPV暴露定义为:

    1、在孕早期检测到的阴道HPV感染。

    2、持续性HPV感染:在妊娠早期和晚期均检测到阴道HPV感染。

    3、胎盘HPV感染。

    研究结果

    在排除了失去或终止妊娠的队列参与者、多胎妊娠以及过早期接受预防性宫颈环扎术的有宫颈峡部功能不全病史的女性后,最终样本包括899名单胎妊娠女性和有效的第一次妊娠。378名参与者(42.0%)在早期招募访问中的HPV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中252名参与者(28%)感染了至少一种高危HPV基因型,167名参与者(18.6%)感染了更多HPV基因型。大多数在妊娠早期HPV检测结果呈阳性的参与者在妊娠晚期也具有阳性HPV检测结果(68.3%[258 of 378])。在妊娠的晚期HPV检测结果呈阳性的258名女性中,63名(24.4%)感染了新型的HPV基因型。采样的819个胎盘中只有91个(11.1%)含有HPV DNA。

    55名参与者经历了早产,其中38名是自然发生的,17名是有医学指征的。在这些婴儿中,41名在孕龄34周后出生,6名在32至34周之间出生,8名在32周之前出生,持续性阴道HPV-16/18监测与所有早产(aOR 3.72;95%CI 1.47-9.39)和自发性早产(aOR 3.32;95%CI 1.13-9.80)显著相关,胎盘HPV感染也是如此(所有早产aOR 2.53;95%CI 1.06-6.03;自发性早产aOR 2.92;95%CI 1.09-7.81),当将分析限制在没有宫颈上皮瘤变治疗史的参与者时,研究结果是相似的。

     

    研究结论和相关性

    该研究的结果表明,持续的HPV-16/18感染与早产风险增加有关,与宫颈治疗无关。未来的研究应该调查HPV疫苗接种计划和早产风险的关联。

     

    相关讨论

    1、研究作者,圣贾斯汀中心医院大学研究员Trottier博士:研究人员还发现,即使在社会人口统计学和性史特征被认为处于低风险的人群中,HPV感染在怀孕期间也很常见,希望这些发现将加强对HPV疫苗接种的支持。

    2、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妇产科助理教授Tanner表示:Trottier的研究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关于HPV不良影响的研究,众所周知HPV与许多肛门生殖器和口咽癌有关,与早产的潜在关联只会增加筛查和预防HPV感染的建议的重要性。

    3、Trottier博士: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HPV 16和18是高危类型,可导致约70%的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但是,有三种HPV疫苗(九价HPV疫苗、四价HPV疫苗、二价HPV疫苗)有助于预防HPV16/18。存在HPV感染时无法治愈,如果早产和HPV感染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我们可以预期这些妇女的早产风险更大,我们拥有的有效工具是HPV疫苗接种,但理想情况下应该在性生活开始之前接种,以防止未来可能发生在女性身上的感染,这些发现增加了HPV疫苗接种的好处。

     

    【参考文献】

    1、Joseph Niyibizi,MD.PhD,Association Between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Among Pregnant Women and Preterm Birth,JAMA Network,September 15,2021. 

    2、Jaleesa Baulkman,HPV Infection During Pregnancy Ups Risk for Premature Birth,Medscape Medical News,September 21,2021.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内容不得侵犯第三方的合法知识产权,若产生相关纠纷,作者需自行承担。

    作者介绍:王伟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硕士,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同时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最佳用药参考。

  • 冬天到了,烦人的雾霾又来了……空气污染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健康问题!咽炎、气管炎、肺炎、慢阻肺……大家都知道空气污染会引起呼吸道疾病,但是你知道吗,空气污染还会带来心血管疾病。

     

     

    疾病负担 [ 1]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2017 年空气污染所致的全球超额死亡人数高达490 万人,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约为1.5 亿人年。

     

    在众多空气污染物中,颗粒物是最重要并且被研究得最充分的一类。2017年,颗粒物污染是我国居民死亡和DALYs 的第四位危险因素,仅次于收缩压升高、吸烟和高盐饮食。

     

    在我国,颗粒物污染每年会导致113万人死亡,导致的DALYs占比约7%,危害超过了高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和体重指数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颗粒物污染导致的死亡近一半为心血管疾病死亡。

     

     

    生理机制 [1]

     

    空气污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2)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

     

     

    (3)血压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脏重构;

    (4)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紊乱;

    (5)心脏电生理改变及心律失常;

    (6)代谢综合征及胰岛素抵抗。

     

    调查研究 [1]

     

     

    一项包括我国在内的24个国家、PM2.5年平均浓度跨度从4.1 μg/m3到116.9 μg/m3的研究提示,两天内PM2.5平均水平每增加10 μg/m3,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就会增加0.55%,而两天内PM10平均水平每增加10 μg/m3,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增加0.36%。

     

    空气污染长期积累所造成的心血管疾病,不容忽视。一项来自中国北方4个城市的回顾性队列纳入约4万名社区居民,随访12年,PM10年均暴露浓度每增加10 μg/m3,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4%和23%。

     

    美国一项大型队列纳入超过51万人,在9年的随访中,PM2.5暴露每增加10 μg/m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0%。

     

    冠心病 [1]

     

     

    在空气污染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中,研究最充分、证据最为确凿的是冠心病,空气污染增加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冠心病的风险。欧洲的一项统计分析表明,PM2.5年均暴露浓度每增加5 μg/m3,冠心病风险增加13%,PM10年均暴露浓度每增加10 μg/m3,冠心病风险增加12%。

     

    空气污染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风险,已成为一项重要且可干预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主要为心血管疾病死亡。

     

    因此,空气质量不好的时候,大家尽量不外出,如果确实有必要外出,一定做好自我防护。空气污染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参考文献: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组. 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1).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