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成年人“变声”警惕脑肿瘤

成年人“变声”警惕脑肿瘤
发表人:张继

成年人“变声”警惕脑肿瘤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ugular foramen schwannoma,JFS )是一种少见的颅脑肿瘤,大约占所有颅内神经鞘瘤的 2%-4%,起源于第Ⅸ、X、Ⅺ对颅神经的神经鞘瘤,临床上较为少见,处理也较为棘手,起病隐匿,术后并发症较多。颈静脉孔区脑神经鞘瘤根据其部位分为 4 型:颅内型、颈静脉孔型、颈部型及混合型。通常在 30 岁-60 岁之间发病,女性更多见。听力丧失、耳鸣、共济失调和眩晕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有时候可表现为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一组症状(包括第 IX、X、XI 对颅神经麻痹):称为颈静脉孔综合征,包括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咽反射丧失、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麻痹、舌后 1/3 感觉丧失等。

我科近期收治了几例颈静脉孔区肿瘤病人。其中刘女士患者于 8 年余前出现伸舌左偏,张嘴不自主流涎和声音嘶哑,期间行中医治疗,自诉症状一度有好转。2 年余前“中山市中医院"体检发现颈静脉孔区占位,2020-03 患者曾前往我院就诊,颅脑 MRI 检查诊断:颅内外肿块,考虑神经鞘瘤可能性大。医生建议患者手术治疗,但患者拒绝手术。1 年余前,患者开始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声音嘶哑等不适症状加重,转头时可诱发或加重。主要以枕部为主,无伴呕吐、抽搐等不适,隐痛,可以自行缓解。为求专业系统的诊治,再次回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

在完善了相关检查之后,诊断为左侧颈静脉孔区肿物神经鞘瘤。经由神经外科、影像科等多科室全体医生的 MDT 讨论(图 1 ),给刘女士行电生理监测下左侧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肿物显微切除术。手术由赛克教授和张继副教完成,手术持续约 6 小时。即使是在神经肿瘤经验十分丰富的医师,在此区域进行外科显微操作也得十分谨慎,手术的难点就在于既要实现肿瘤全切,又要避免神经损伤。

图 1 左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性肿瘤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来源于穿行颈静脉孔的舌咽、迷走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的神经膜细胞,为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低,一般采取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尽可能一期完全切除肿瘤,同时尽可能保护神经功能。但因其位置深在,生长方式多样,解剖关系复杂,与后组颅神经、脑干、颈内动静脉等关系密切,手术难度较大。好在刘女士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未出现后组颅神经损伤症状,各方面恢复良好。影像学复查也证实了肿瘤完全切除。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起病缓慢,声音嘶哑为其特点之一,常易被忽略及误诊。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案,小的肿瘤也可通过影像学随访,或采用立体定向放疗。生活中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应积极检查,切勿忽视,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脑交界性肿瘤疾病介绍:
脑瘤是指生长在颅腔的新生物,又称颅内肿瘤、脑癌,包括脑实质发生的原发性脑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癌肿转移至颅内的继发性脑瘤,具体有胶质瘤、听神经瘤、脑膜瘤、脑转移瘤等。临床有头痛、呕吐、视线不清、昏迷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或伴有语言、运动或听力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电离辐射为常见原因。脑瘤的发生率约为1.9~5.4人/(年·10万人),占全身各种肿瘤的1%~3%。本病大多为恶性肿瘤,预后较差,以手术治疗为主。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37岁吴先生突发脑梗

     

    37岁吴先生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不适,天旋地转样,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多次,非喷射性,无咖啡样液体,伴视物模糊,行走不稳,右侧上肢麻木感。开始以为是胃肠炎,在社区对症治疗。

     

    在社区打吊针后症状可减轻,但仍反复有头晕,于是来上级医院看内科。入院后检查:血压:130/87mmHg,神清,言语清晰,表达流利,听理解能力正常,对答切题,查体合作。双眼球向左侧活动时可见水平眼震,右侧指鼻试验欠稳准。

     

    进一步行颅脑MRI+MRA检查:右侧小脑脑梗塞(急性期)。吴先生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状态欠佳,进食、睡眠及大小便如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增减。

     

    吴先生既往没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肾病等病史,也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

     

    医生告诉吴先生,初步诊断急性脑梗死,需要住院规范治疗。

     

     

    什么是急性脑梗死?

     

    依据我国最新版《神经病学》对脑梗死的定义,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变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迅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2019年6月医学领域类顶级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篇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导致中国国民死亡的首要原因,而脑梗死又是脑卒中的最常见的类型,约占70%-80%。

     

    医生提醒:头部出现这些症状时,需要警惕,可能是脑梗信号

     

    脑梗死的病因有很多,外在表现也因病因的不同而略有区别,但主要集中在头部。以我国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为例,该病因所致脑梗死的发病人群集中于中老年,可表现为单眼一过性黑朦(颈内动脉缺血)、永久性失明(视网膜动脉缺血)、面部及肢体瘫痪(大脑中动脉闭塞)、大小便失禁及精神异常(大脑前动脉闭塞)等症状。

     

    依据我国《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若突然出现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同时或单独出现以下任一头部症状时应考虑出现脑梗死的可能:

     

    (1)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2)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3)双眼向一侧凝视;

     

    (4)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5)眩晕伴呕吐;

     

    (6)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7)意识障碍或抽搐。

     

     

    脑梗的病因较复杂,脑梗死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等使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腔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

     

    在临床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年龄增长、肥胖、痛风、高盐饮食、运动减少、 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血小板聚集率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长期服用避孕药等都是引发脑梗的诱因。

     

    具体吴先生病因,暂时怀疑是血管炎性病变可能,尽管与上述常见危险因素无关,但后续预防脑梗发作,仍然需要注意做到避免上述可控的诱发因素,同时坚持规范服药预防脑梗发作。

  • 当老年人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等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出现乏力、咳粉红色泡沫痰、腹胀、恶心、下肢水肿等心功能不全症状患者需及时就医。发生昏厥、严重心律失常、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病情稳定或者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可去胸外科、心血管内科、老年医学科就诊。若有并发症,可去相应的科室就诊,如并发动脉栓塞,可去介入科就诊,并发肾衰竭,可去泌尿科就诊。若有昏厥、严重心律失常等症状,速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

     

     

    一、需要做的检查

     

    心肌酶和甲状腺功能检查:通过检查血液中心肌酶的水平,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是否有心肌梗死。检查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有甲亢、甲减等疾病,排除其他疾病明确诊断。
    心电图:心电图可有房室肥大、心肌损伤和心律失常等表现。心室肥大以左心室肥大常见,有ST-T改变,少数患者有异常Q波(可能是心肌纤维化所致)。各种心律失常皆可见到,约1/4的患者有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较为多见,也可见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等,可与冠心病相鉴别。
    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可连续记录24小时的心电活动,有助于医生进一步分析病情,排除缺血性心肌病明确诊断。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提示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腔扩大、心室壁变薄及左室壁运动幅度减弱更为明显。而老年心肌病多表现为舒张功能的减退及心腔的轻度扩大,还可与肥厚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疾病鉴别。
    X线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了解胸部结构,如骨骼、心脏、肺部,可帮助诊断心脏疾病。X线检查可有心影增大、肺淤血和胸腔少量积液。
    血浆脑钠肽水平测定:血浆脑利钠肽BNP及其前体(NT-proBNP)对于老年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有症状并疑诊心力衰竭患者,当BNP>400ng/L和NT-proBNP>2000ng/L,支持心力衰竭诊断。血浆BNP及NT-proBNP水平高低有助于判断预后。

     


    二、如何确诊老年心肌病?

     

    老年心肌病迄今仍无统一的特异性诊断标准,其症状及体征与扩张型心肌病相似,常采取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以确立诊断。符合以下8条可确诊为老年心肌病:年龄大于70岁。存在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心脏储备功能下降最重要。可有晕厥或动脉栓塞表现。心电图的非特异性表现,可有多种形式的心律失常、心肌损害、异常Q波。X线片显示心脏扩大。心脏超声提示心脏舒张功能减退或收缩功能减退。B型脑钠肽(BNP)或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显著高于正常。排除其他心脏病。

  • 老年心肌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人老化过程中心肌不明原因的退行性病变,是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疾病之一。

     

     

    一、老年性心肌病应注意和哪些疾病相鉴别?


    扩张型心肌病:老年心肌病症状及体征与扩张型心肌病类似,有时难以鉴别。一般来说,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而老年心肌病主要是心脏储备功能下降。超声心动图显示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腔扩大较为显著,心室壁变薄和左室壁运动幅度减弱明显,而老年心肌病心腔扩大不明显或轻微扩大、心室壁变薄和左室壁运动幅度减弱不明显或较轻。
    冠心病: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明显,可有多发性心肌坏死灶或心肌纤维化,各房室扩大伴有慢性心功能不全,此表现与老年心肌病类似。但冠心病多有典型心绞痛症状或有明确的心肌梗死史,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肌节段性运动减弱或室壁瘤形成;老年心肌病主要有活动后心悸、胸闷、气短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没有明确的病因,超声心动图可见舒张功能的减退及心腔的轻度扩大。
    老年心脏淀粉样变性:淀粉样心肌病变可造成各种心律失常,系心脏猝死常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有心脏舒缩功能障碍、直立性低血压、多种心律失常等,该病心肌肥厚而扩张不明显,超声心动图可见特征性“小斑点”样外观;老年心肌病主要有活动后心悸、胸闷、气短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可有明显的心肌扩张。


    二、如何预防老年性心肌病?

     

     

    老年心肌病是老龄化过程中不明原因的心肌退行性疾病,多种因素可诱发,因此,老年心肌病的预防以避免诱因为主,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有效减少该病的发生。

     

    早期筛查: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每年体检一次,如发现有活动后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乏力、腹胀、恶心、下肢水肿等症状可至医院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筛查心血管疾病。

    预防措施:保持作息规律,早睡早起。老年人应适当运动,一周至少三次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有太大的情绪起伏。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有效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指标。

  •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类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的肌肉无力、肌肉萎缩的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根据患者起病年龄和临床病程,将SMA由重到轻分为4型,共同特点是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的以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弛缓性麻痹与肌萎缩,智力发育及感觉均正常,发病越早,预后越差。

     

     

    一、脊髓性肌萎缩症可以分为几类?


    Ⅰ型:又称Werdnig-Hoffman病,即婴儿型,约占全部SMA病例的45%。病情重,进展快,多在6个月之前发病,大部分在两岁之内死亡。
    Ⅱ型:又称Dubowitz病,即中间型,约占30%~40%。病情进展较Ⅰ型慢,患者多在生后6~18个月起病,预期寿命缩短,但多可活至青春期或者成年。
    Ⅲ型:又称Kugelberg-Welander病,即青少年型,约占20%。患者多在出生18个月后起病,病情发展慢,预期寿命不缩短或轻度下降,多可活至成年。
    Ⅳ型:晚发型,即成人型,病情轻,成人起病,进展缓慢,预期寿命不缩短。


    二、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脊髓性肌萎缩症可由多种基因突变引起,但一般特指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突变所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突变、运动神经元死亡,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病因是胚胎期正常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病理性延续。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突变,运动神经元程序性死亡在胎儿期后期和出生后继续延续,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可阻止运动神经细胞的凋亡。

     

    三、脊髓性肌萎缩症可以治愈么?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并不能够治好,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多是由于基因问题所造成的,通常会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萎缩,通常是缓慢发展的。肢体近端无力以及肌萎缩,也可以是肢体的远端骨盆带肌和肩胛肌为主的脊髓性肌萎缩症,也就是四肢痉挛和躯干出现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肉萎缩,肌张力降低。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检查、电生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基因诊断,明确诊断结果。目前为止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选择支持和对症治疗,比如配合理疗、针灸、按摩以及被动运动进行运动功能锻炼,并防止肢体挛缩。加强营养,注意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有呼吸功能不全时,进行人工呼吸机,保持气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

  • 垂体是我们脑袋中间的一个分泌性质的器官,位于颅底中央,分为前方的腺垂体和后方的神经垂体。别看它“身材小”,但作用确是极大的。依靠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素、催产素、催乳素、黑色细胞刺激素等,我们的机体才得以实现健康地生长发育。

     

     

    若垂体长了肿瘤,相应的某些激素便对我们“倒戈相向”,反而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我们所说的垂体瘤通常指的是腺垂体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在常规尸检中发现率更高,起病年龄为30 ~40岁,男女发病率均等。虽然垂体瘤长在脑子中央,但是此类肿瘤大多数是良性的。

     

    一、如何区分垂体瘤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垂体瘤拥有不同的名称。按最简单的大小来说,垂体瘤可分为三类:肿瘤直径小于1cm的属于垂体微腺瘤,肿瘤直径介于1cm~3cm的为大腺瘤,而肿瘤直径大于3cm的则为巨大腺瘤;根据病理染色的特性来分,垂体腺瘤可分为显色性、嗜色性、嗜酸性和混合性四类。

     

    根据垂体瘤能否分泌激素以及激素的类型,它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可导致全身脂肪分布不均,呈现“向心性肥胖”和“满月脸”;(2)泌乳素腺瘤:常出现女性停经—泌乳综合症,男性阳痿及无生育功能;(3)生长激素腺瘤:成人表现为鼻大唇厚面容改变及肢端肥大症,儿童或青春期巨人症;(4)促甲状素腺瘤(5)促性腺素腺瘤;(6)混合性性素腺分泌瘤;(7)无功能性腺瘤。

     

    除了肿瘤产生激素“间接”的影响机体外,它还可以通过自身的体积,“直接”压迫周围脑组织而危害机体,例如压迫视神经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以双颞侧偏盲常见的视野缺损,以及眼底视乳头原发萎缩等症状。

     

    此外,垂体瘤还会通过“同归于尽”的方法损伤脑组织,当肿瘤出血或梗死,病人可突然头痛,视力急剧下降,剧烈单眼或双眼疼痛的蛛网膜下隙出血,严重时可有嗜睡甚至昏迷的症状。

     

     

    二、得了垂体瘤如何治疗

     

    通常得知自己患垂体瘤的患者第一反应都非常恐惧,以为做“开颅手术”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但其实不然,并非所有的垂体瘤都一定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对于症状不明显、肿瘤体积小、药物治疗有效的垂体瘤是可以先考虑保守治疗的。

     

    但若不符合上述条件,手术治疗还是主要的方法,但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和完善,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技术已相对成熟,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垂体瘤的预后与肿瘤的类型、大小、治疗的选择、手术的情况等有关,手术死亡率较低,但术后头痛、嗅觉视力障碍、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尿崩症等不少见,[2]因此垂体瘤的预防更为重要,而其中最关键的是注意疾病症状以及身体的异常表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Cappabianca P, Cavallo L M, Solari D, et al. Endoscopic endonasal surgery for pituitary adenomas[J]. World Neurosurg. 2014, 82(6 Suppl): S3-S11.
    [2] 孙珂. 神经内镜下经鼻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分析[D].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56岁陆师傅突发脑梗

     

    周日的午后,陆师傅吃完饭准备休息,发现自己起身竟然困难,左侧肢体明显没有力气,家人一看情况不对,送他去附近三甲医院看急诊。

     

    陆师傅既往有高血压3年,2型糖尿病2年,血压控制一般,最高时150/90mmHg,坚持服用降压药,同时也每天吃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也不是太理想。

     

    急诊查颅脑CT平扫:右侧额叶、双侧基底节区软化灶。血压:140/90mmHg。查体:神清,言语清晰,表达流利,听理解能力正常,对答切题,查体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各向运动充分,无眼震,双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歪斜,伸舌居中,咽反射灵敏。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5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陆师傅急性脑梗诊断明确,收住院神经内科进一步诊治,完善辅助检查,颅脑MRI:右侧额、颞叶及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软化灶;.脑部MRA示脑动脉硬化;双侧大脑中动脉自M1段起明显狭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双侧颈部大动脉硬化并左侧斑块形成。同型半胱氨酸(HCY) 19.88umol/L(高于正常范围);血糖: 14.31(mmol/L)(高于正常范围);甲功三项、肝功五项、血脂四项、超敏肌钙蛋白I、粪便常规+OB试验结果在正常范围内。

      

     

    医生指出:陆师傅发病有4大危险信号,排名第一的不是高血压

     

    陆师傅此次突发脑梗,除了高血压、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之外,颈动脉斑块是更重要危险因素,可以说是排名第一的危险信号!

     

    颈动脉是负责为脑部供血的主要血管,在长期的血液循环过程中,由于炎症因子刺激导致颈动脉内皮损伤,防御功能下降,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血小板等物质会在损伤部位积聚,并逐渐扩大,即形成了颈动脉斑块。许多研究已经证实,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有密切关系。

     

    颈动脉斑块为何是脑梗的危险信号?

     

    颈动脉斑块形成后一方面会使颈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从而引起脑部供血不足,缺血缺氧,会出现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肢体感觉异常等初期症状,当狭窄超过一定程度,血流严重减少,脑血管由于缺乏血液灌注而发生缺血栓塞,相应部位的脑组织和细胞缺血坏死,就会引起肢体偏瘫、口角歪斜、发音困难甚至意识模糊等症状,即为脑梗塞。

     

    另一方面,颈动脉斑块并非十分牢固,会在高速血流的冲击下发生脱落,脱落的斑块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中,引起脑血管堵塞从而引发脑梗塞。所以说颈动脉斑块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引发脑梗,是脑梗的危险信号,需要高度警惕。

     

     

    如何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

     

    1. 生活方式

     

    颈动脉斑块形成离不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饮食,减少油脂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把血脂血糖和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应减肥、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尽量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2. 运动

     

    适当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加快血脂的清除,可防止或减缓颈动脉斑块的出现,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发生。

     

    3. 药物干预

     

    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他汀类和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从源头上减少颈动脉斑块的原料产生,另外还有对已形成的斑块起稳定的作用,防止斑块脱落。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降低了血小板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催化作用,从而防止斑块形成。

     

    4. 定期检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颈动脉斑块会逐渐出现,且已形成的斑块也会不断扩大,所以对于60岁以上,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或冠心病的人群,建议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颈动脉B超,如发现狭窄应及时治疗。

     

    总之,脑梗塞是心脑血管系统的常见病高发病,所以发现颈动脉斑块形成后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危险因素,及时干预才能预防和减少脑梗塞的发生。

  • 上周一天的深夜,医院急诊科送来一个已经昏迷的67岁男性患者,呼喊没有反应,左侧的手脚不能活动,测血压:180/107mmHg!绿色通道做完头颅核磁共振后,确诊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经过医生的紧急抢救后,保住了患者的性命,但是遗留了很严重的肢体瘫痪。

     

    据主诊医生了解,该患者张师傅今年67岁,3年前就查出患有高血脂,但是不以为意,因为觉得自己身体不错,既不吃药,也不定期复查,经常晚饭后呼朋唤友一起打麻将,一打就是几个小时,不怎么动,也不喝水,经常要与朋友们打麻将到凌晨才恋恋不舍地回家,而且张师傅是个老烟客,吸了几十年的烟,每次打麻将都要抽一包烟左右,这次发病就是倒在了麻将桌下。

     

    主诊医生告诉张师傅的家属,这次的脑梗死发病与张师傅患有高血脂有着莫大的关系,这是因为高血脂能增加血液的黏稠度,会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发生脑梗死;另外,长期吸烟、打麻将久坐等因素也对脑梗死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诊医生提醒广大的老年朋友,夜间是脑梗和心脏病的高发时间段,晚饭后这些事一定要少做!

     

     

    老年人晚饭后这些事,要少做!

     

    1)晚饭后立即吸烟

     

    有研究表明,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危险度随吸烟量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烟草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会导致患者血液质量降低,脂质成分与纤维蛋白原成分会随疾病的发生逐渐升高,引起患者血液过于粘稠。

     

    有很多学者认为,吸烟可导致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而且能够促进颈动脉内粥样板块形式,对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吸烟还能够增加脑细胞凋亡的速度,从而使脑梗死的梗死面积增大。

     

    2)晚饭后久坐不动

     

    很多人喜欢在晚上长时间坐在电脑桌前玩游戏或长时间打麻将,这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不利于血液循环,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而且夜晚是胆固醇合成的高峰时间段,如果长期晚饭后久坐不动,会增加患高脂血症以及肥胖的风险,最终也会增加脑梗死风险。

     

    3)晚饭后熬夜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嗜酒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但却忽略了熬夜。现代社会,熬夜打麻将、上网、加班等不良生活习惯屡见不鲜。其实熬夜也可能诱发脑梗死。

     

    有研究表明,熬夜引起脑梗死可能与褪黑素分泌的减少有关以及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长期的熬夜会导致睡眠不足,长此以往会出现血管痉挛,还会导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会使血管收缩,粘稠度增加,导致血压升高,最终会诱发脑梗死。因此,务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最好保证有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在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背景下,脑梗发病率越来越高,要预防脑梗,除了上述饭后不做的事情之外,建议做到以下5点来预防脑梗:

     

    1)适当运动:

     

    适度的运动如慢跑、步行、打太极拳等是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措施。

     

    2)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可有效预防脑梗死。

     

    3)合理饮食:

     

    饮食方面,要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多吃水果蔬菜,不吃或少吃油腻、高糖分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此外,人们可多吃深海鱼、海带、黑木耳、洋葱和玉米等有利于清除血管废物的食物。

     

    4)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比如吸烟、饮酒、熬夜、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引发脑梗死,应该远离。此外,也应该少动怒,保持愉快的心态。

     

    5)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一定得有效控制,不能放任不管。

     

    参考文献

    [1]王芳,李宁. 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9):156-157.

  • 作者 | 宣教科 高艳红

    文章首发于 | 南阳市口腔医院公众号

     

    好多人都有看牙的经历。在牙不好的人群中,有些人会伴有上下颌骨的肿胀,一般会认为上火引起,自行口服药物,从而忽略了进一步的检查,延误病情。近日,南阳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了10余名颌骨囊肿患者,而且大部分都是青少年。那么颌骨囊肿是什么,为啥会“盯”上青少年,不及时摘除有啥危害?这成为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

     

    据10岁学生小张讲,他2个月前发现左侧下巴处有一个“花生米”大小的疙瘩,不疼不痒,就没告诉家长。最近这个小疙瘩逐渐增大成“大枣”般大,吓得不得了,就赶紧告诉爸妈。到南阳市口腔医院检查,竟是“左下颌骨肿瘤”。

     

     

    14岁的中学生小王,一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上前牙骨头上长了一个小疙瘩,刚开始也是不疼不痒,半月前,突然出现一阵儿疼痛,但是没有发热、麻木等不适,也就没去检查。可是近两天感觉小疙瘩增大、红肿、疼痛,还凸出来了,就和家长到口腔医院拍片检查,诊断是上颌骨囊肿。

     

    19岁的小李在南方上大学,最近她因牙疼到学校附属医院检查,拍片发现上颌骨有一肿物,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考虑到家是南阳的,无人照顾,况且本地口腔医院医疗技术也不错,就回老家到南阳市口腔医院住院治疗。

     

    那么,到底什么是颌骨囊肿,它为啥会“盯”上青少年?该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蒋子超说,颌骨囊肿是在颌骨内出现一含有液体的囊性肿物,逐步增大、颌骨膨胀破坏。颌骨囊肿有发育性(先天性)、牙源性。前者需要及时发现,后者需要注意牙齿健康,并及时发现处理。

     

    临床上颌骨囊肿在每个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常见于青壮年患者。颌骨囊肿主要症状表现为颌骨间歇性膨胀,一般疼痛较少见。当囊肿伴有细菌感染时,患者就会出现疼痛的症状。通过检测可以发现与囊肿相关的牙齿可能会有松动,牙齿的颜色会发生改变,按压颌骨表面有乒乓球样感觉。X线光片可发现颌骨密度减低,与囊肿相关的牙根有少许吸收。

     

     

    蒋子超提醒广大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业的同时,也应关注一下孩子的口腔健康。

     

    建议广大家长:

     

    1、每3个月到6个月带孩子到专业口腔医疗机构进行口腔检查;

    2、发现乳牙滞留(恒牙萌出、乳牙迟迟不掉)、多生牙、阻生齿应及时拔除;

    3、督促孩子做好口腔卫生,适龄儿童做窝沟封闭预防蛀牙;

    4、当发现孩子牙齿出现黑点或黑洞,应及时治疗,以免龋洞越来越深,造成牙神经坏死,并在牙根尖处形成慢性炎症,进而病变成根尖囊肿,导致局部牙槽骨吸收,在颌骨内形成内含囊液的空腔,也就是一个包着脓液的“袋子”,长在骨头里面;

    5、若查出颌骨囊肿,请尽快到专业医院尽快治疗。如不及时摘除,囊肿会变得越来越大,它所占据的地方骨头就会慢慢被破坏,造成大面积颌骨缺失,进而导致牙齿的松动、脱落,另外还可能会破坏到相邻的牙齿,造成邻牙不保等不良后果。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近几年来,脑梗这个词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经常看到新闻上各种有关于脑梗的报道;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如今脑梗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脑梗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如果不小心患上脑梗,轻则全身无力、晕倒,重者失语、瘫痪甚至死亡!

      

    张先生,今年40岁,是四川某建筑公司的经理,从小家境就不好,所以,自从毕业之后就一直在拼命地工作,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里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因为建筑行业很多时候都是需要通宵作业,所以张先生的生物钟极为不稳定,加上平时还需要参加一些应酬,导致老张有时候一天下来没能睡到三五个钟。

     

    上个月,老张时常感到很疲劳,上班一直犯困,原本以为是长期睡不好的原因,所以也没太重视,直到有一点,老张和同事去喝酒时,突然晕倒在酒桌上,同事连忙把他送往医院;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老张终于捡回一条命,虽然命保住了,但是老张也瘫痪了,日常的生活都需要家里人来照顾;

     

    医生说:瘫痪是脑梗最为常见的一个后遗症,出现瘫痪后需要很长的恢复期,能不能恢复正常还不好说。

     

    脑梗虽然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但是它并不是悄无声息地来,脑梗来临之前身体都会表现出一些症状;比如像老张之前经常出现疲劳、嗜睡、精神差等,都是脑梗前的一些信信号,如果他能提前来医院检查,也不至于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此外,脑梗来临前夕,身体还会经常这3种症状:

     

    1、手脚经常发麻

     

    很多脑梗患者在发病前,后出现过手脚麻烦、无力的情况,然后过了一会又有所好转,反复性的出现;这是因为体内血脂升高,血管堵塞,导致手脚部位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血液得不到及时供应所造成,当这种堵塞发生在脑部时就引发了脑梗。

     

    2、言语不清,或失语

     

    脑梗发现经常会出现舌根硬,说话不清楚的情况;这是因为脑梗造成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语言中枢受到影响所引起。

     

    3、头晕、目眩、晕倒

     

    如果经常出现头晕、目眩、短暂性失明,那么就要注意,很有可能是脑梗找上门了;严重时还会出现晕倒的情况。

      

    以上这些症状都是脑梗来临前夕常见的一些症状,如果日常中你出现过这些症状,那么就要注意了,及时就医检查,以免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掌握这些症状,提前预防尤为的重要;

     

     

    脑梗,重在预防,日常中坚持做到这4点,疏通血管,远离脑梗: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日常的饮食对预防脑梗尤为的重要,日常中要饮食清淡,多吃一些蔬菜水果之类的食物;戒烟戒酒、少吃一些油腻、高脂肪的食物。

     

      
    2、坚持运动

     

    运动锻炼不仅能提高自身免疫力,对预防脑梗、降血脂也起到很好的帮助,人体在运动 的过程中会消耗体内的脂肪,促进血液循环。

     

    3、药物控制三高

     

    脑梗发生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原因是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诱发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平时一旦发现有这方面迹象,务必要遵医嘱及时用药,以稳定斑块,积极控制好病情。

  •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以持续的关节炎为特征,典型的表现是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它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诱发此类发病,但具体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有些孩子在生长发育期间总感觉自己腿痛或关节疼痛,家长们则往往认为这是生长痛,属于正常现象,而不予重视。事实上,引起儿童关节疼痛还有另一种常见疾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造成小儿残疾或失明,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生长。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存在全身症状,如发热、皮疹、心包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以及受累关节的数量(少关节炎型和多关节炎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其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热和皮疹: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主要的症状是发热,而最典型的是驰张型高热。

     

    所谓弛张型高热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最低点都高于正常体温,患儿比较显著的特点是发热时呈重病容,热退后玩耍如常。

     

    这种现象可持续数日、数周甚至数年,但在关节肿胀出现后便转为低热。另外约95%的全身型患者身上会出现皮疹,通常夜间明显,次晨 消退。

     

    关节症状可以是首发表现,也可以随着病情的进展而逐渐出现。多关节炎型和全身型患者往往累及5个或以上关节。

     

    受累关节可以为手或脚的小关节,也可以是膝关节或踝关节,可以呈对称性,也可以是非对称性。

     

    关节症状多表现为关节红、肿胀、热、触痛和活动障碍,其中以关节肿胀为最特征的表现,而大部分患儿没有关节发红的表现。

     

    关节疼痛一般在高热时更加明显,而热退时疼痛症状会随之改善。指趾关节受累者,呈现典型梭形肿胀,患儿连握拳、握笔,使用筷子都会有困难。

     

    若累及颞颌关节则常表现为张口困难。由于关节疼痛患儿经常会拒绝站立或行走,部分患儿晨起时关节活动障碍尤为明显,称为晨僵。

     

     

    关节炎预后不一,有的无关节损害现象,只是表现为间歇性复发;有的遗留严重的关节破坏,造成关节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残。

     

    还有一部分患儿可能并发色素膜前部的炎症,因为在疾病前 期不表现任何症状,所以常常被忽略。如果没有及时诊治,有可能会引起失明。

     

    所以对于怀疑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同时有发生前色素膜炎高危因素的儿童,要对眼 睛进行定期检查,一般3个月检查一次。

     

    该病的预后取决于它的严重程度、类型以及是否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其中,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

     

    所以当你的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时,一定不要掉以轻心,及时到正规的医院就诊,方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减轻并发症,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使他们重获流光溢彩的生活。

  •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随着疫情的蔓延,许多家庭都被分隔开来,无法亲自照顾患病的家人。在这种情况下,线上问诊成为了很多家庭的选择,包括我自己。

    我记得那天,收到了医生的建议,让我尽快带孩子去北京的***医院就诊。孩子在桂林的学校里知道了自己患有脑垂体巨腺瘤的消息,焦虑不安。

    作为一个母亲,我十分担心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但是由于疫情的原因,我无法立即和孩子见面,这让我倍感焦虑。

    通过线上问诊,我得以与医生进行了沟通。医生给予了我详细的诊疗建议,让我知道了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让孩子尽快得到治疗。

    医生的耐心和专业让我感到十分安心,我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为孩子的健康尽快做出决定。

  •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沿海城市,癌症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那么,为什么沿海城市的癌症发病率会这么高呢?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沿海城市癌症发病率高的原因。一方面,沿海城市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从而增加患癌风险。另一方面,沿海地区的饮食习惯以海鲜为主,而海鲜中含有较多的重金属和污染物,长期摄入可能导致体内毒素积累,增加患癌风险。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癌症类型及其预防措施。肺癌是沿海城市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预防肺癌,首先要远离烟草,避免吸入二手烟;其次,要避免长时间接触有害物质,如石棉、沥青等;最后,要定期进行胸部X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肺癌。

    胃癌也是沿海城市发病率较高的癌症之一。预防胃癌,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过热、过硬、过辣的食物;其次,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癌。

    结直肠癌是另一种常见的癌症。预防结直肠癌,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其次,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结直肠癌。

    肝癌是沿海城市发病率较高的癌症之一。预防肝癌,首先要避免长期饮酒;其次,要定期进行肝脏B超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癌。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癌症之一。预防乳腺癌,首先要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以便早期发现乳腺癌;其次,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饮食不规律等。

    除了以上几种癌症,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沿海城市较高。预防这些疾病,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其次,要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疾病。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