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生活中应对焦虑

生活中应对焦虑
发表人: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不时经历焦虑。焦虑是一种情绪,它有时可以让我们勇于挑战、做更好的自己,有时却也可以让我们出现一些无法控制的想法和身体变化,如血压升高、出汗,颤抖,头晕或心跳加快,从而对我们的工作、睡眠、交往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让我们好和让我们不好,这个中间其实是隐藏着一些悄悄发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最终发展结果则取决于当焦虑出现时,我们如何对待它?

 

事实上,当焦虑出现时,有很多事情都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而且不同的人也许需要不同的缓解方法。很多人的焦虑都只是一时的,当我们渡过这段时间后,也许焦虑就会烟消云散,而有些人的焦虑则是持续的,这就更需要学会对焦虑进行管理,将焦虑控制在不影响我们正常生活的范围内。不过,也许更多人的焦虑可能是一阵一阵的,间歇性的发作,有任务了就焦虑,没事了就躺平,那这种情况,我们知道焦虑出现时如何应对它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

 

 

动起来

 

运动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即使是短短的步行10分钟也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我们的感觉,并可能会让我们感觉不那么累,缓解我们的焦虑感觉,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因为运动有助于提高你的血清素水平,这是我们身体中“感觉良好”的荷尔蒙。

 

如果你已经很久没有锻炼过了,那就从每天走一走开始,花点时间给自己。每周可以锻炼3~5次,每次最好超过30分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这样会让你满怀期待,或许也可以尝试一些没有试过的运动,这样也许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保证睡眠

 

很多人可能会忽略睡眠这一点,实际情况往往是越焦虑越睡不好,越睡不好越焦虑,然后就形成了一个不断加重的负向循环。所以在焦虑情绪出现的时候,控制好我们的睡眠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控制我们的焦虑。一定要保证有个好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一般来说,医生建议每天睡8个小时左右。如果难以入睡的话,就要多尝试一些帮助自己入睡的方法如放下手机、确保床上用品的舒适、确保环境适宜,以及要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因为咖啡因会增加焦虑甚至改变一些人的睡眠模式,酒精也会干扰睡眠。所以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两种物质的摄入,生活中也就是要避免茶、咖啡、可乐、能量饮料和巧克力等这些可能含有这两种成分的物质,特别是在下午6点之后。

 

 

 

学会安排焦虑

 

也就是让我们直面我们的焦虑,可以尝试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焦虑的原因以及自己恐惧的内容,认真思考尝试是否有相应的解决办法,或者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通过专注于我们的焦虑可以使我们的情绪得到一定的放松,而不是一直累积形成爆发。

 

 

善用呼吸

 

呼吸其实是缓解情绪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深呼吸会向大脑发出信息,告诉大脑我们很好,有助于身心放松。

 

为了充分的深呼吸,最好可以躺着进行,一只手放在腹部,一只手放在胸部。缓慢吸气,确保气体充满腹部,让自己感觉腹部略微鼓起,然后憋气1秒钟左右,慢慢呼气。如果不明白的话可以自己去网上搜一些课程,现在很多网站资源都有介绍深呼吸,跟着做,会让我们逐渐感受到呼吸的快乐。

 

 

 

转移注意力

 

还可以尝试分散注意力的方法,让自己的想法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比如说生活中可以去做志愿者、或者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这往往能让我们感觉良好从而甩掉一定的焦虑。

 

 

 

学会一些放松的技巧

 

如正念和冥想,具体的方法可以去搜一些专门的指导文章或视频进行学习,这对于放松自己和缓解压力往往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焦虑障碍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是基本组成部分。

     

    父母越来越不懂如何去处理家庭情感问题,男人把生活的焦点放在工作上,女人把焦点放在孩子上,都属于焦点错位。

     

    男人往往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而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还小,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但其实,每个人都不能忍受自己被别人忽视、蔑视。

     

    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去探索世界。而现在,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而是家庭关系中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

     

    “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在婚姻中的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于是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成为妈妈“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但当孩子开始失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又会使得家庭系统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

     

    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所以,我们不如理智的思考一下:一个男人为什么没办法执行父亲的角色?难道单纯地是由于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1.应试教育的问题或者工业城市化问题

     

    农业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从父亲那里传承,比如说木匠是祖辈传下来的,必须要服从父式教育和管理,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孩子不再需要去父亲那儿学习,到处都可以获得知识,父亲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应试教育导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无从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学习,母亲照顾孩子的起居。还有,就是中国的家庭关系,西方国家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所以丈夫和妻子对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等同的。

     

    但中国不同,中国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第二关系才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显然母亲对孩子更亲,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父子关系,又挤了一下,父亲进一步退居二线。

     

    2.传统观念导致男人远离孩子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本身父亲就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传统意义的家庭。

     

    家长制也是中国的传统,家长制就是父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血缘、亲情关系,还有一种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父为子纲,即上下级关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亲会不自觉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严”,“不能离孩子太近”,这是一条迈不过去的沟壑。

     

    3.男人害怕担当父亲

     

    从心理学角度讲,男人长大必须要期待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要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而这种摆脱的阶段对于他是痛苦、焦虑的。所以男人在潜意识里对于孩子的诞生和到来总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虑和分离的痛苦会呈现出来,他会有些害怕,担心妻子有了孩子后,他又要面临分离。

     

    4.男人不愿被忽视

     

    对于男人影响更大的是情感,因为妻子的情感势必要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会有被忽视感,这种被忽视感与他童年和母亲分离的痛苦会产生联系,等于放大了他的恐惧。因为每个人心里面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创伤和痛苦恐惧,让他经常在成人的角色与孩子的角色之间转换。

     

    男人是矛盾的动物,他既渴望爱,女人给他独一的专属;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爱,又会受到束缚,没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继承血脉,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爱会失去。

     

    系统地看问题,为中国式家庭寻找出路

     

    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问题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作为一个女人的生活。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单单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那么,她在浪费生命。男人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么,他无法去面对一个核心的主题,即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对自己的脆弱,怎么去挑战一个女人。

     

    关于家庭教育这个话题,父母都要思考,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家庭恢复些乐趣与和谐。​​​​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人民日报组

    文章首发于 | 心理荷包蛋公众号

     

    最近一段时间,或许是一年之中最为舒适的一段时间了,气温刚好,阳光明媚,在这样的时节出去走走,感受一下自然风光,可以说是非常惬意的事情了。

     

    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感到心情变得愉悦起来,于是,就有研究者开始思考:能不能通过亲近自然来提升人们的积极情绪?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想要给大家介绍的Passmore和Holder在201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

     

    亲近自然有理论依据吗?

     

    亲近自然能够让人变得快乐,这是我们通过日常体验发现的一个现象,那么这一现象背后有哪些理论依据呢?有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理论:

     

    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认为自然环境存在丰富的刺激,因此可以调动我们的非自主注意(involuntary attention),从而使我们的集中注意得到修复;

     

    亲生命假说(biophilia hypothesis)认为我们有亲近自然的本能,并且自然会本能地唤起我们的情绪;

     

     

    生态存在积极心理学(Eco-Existential Positive Psychology)则认为与自然接触能够减少我们的焦虑感和孤独感,从而使我们感到幸福。

     

    亲近自然真的能带来益处吗?

     

    说了这么多理论,那么亲近自然是不是真的能够带来益处呢?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Passmore和Holder(2016)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自然干预,他们将被试分成自然干预组、人造物干预组和控制组,各个组别的操作如下:

     

    自然干预组:观察日常碰到的自然景物,拍照上传并附上一段简短的情绪性描述;

    人造物干预组:观察日常碰到的人造景物,拍照上传并附上一段简短的情绪性描述;

    控制组:与以往的日常生活保持一致。

     

     

    研究者对参与者的净积极情绪、提升体验、意义感、联结感和亲社会倾向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与人造物干预组和控制组相比,自然干预组的净积极情绪、提升体验、联结感和亲社会倾向均显著更高。这表明为期两周的自然干预的确带来了益处。

     

    更为有趣的是,研究者还统计了三组被试过去两周在自然环境中的时间,结果显示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自然干预组并没有在自然环境中待更长的时间,而仅仅是对自然景物加以关注就使他们更加快乐、联结感和亲社会倾向更高。

     

    研究还发现了什么?

     

    除了干预效果外,研究者还对照片的描述进行了情绪分析,他们对自然照片和人造物照片的描述进行了情绪编码之后,提取出了对应的情绪词汇图(如图1、图2所示)。

     

     

    可以看到,自然照片的描述中更多出现敬畏、自由、希望、平静、活力等词汇,这些词汇全都是积极情绪相关的词汇;

     

    而人造物照片的描述中则更多出现时尚、安全、自豪、厌恶、嫉妒、压力、疲惫、羞愧、愤怒等词汇,这些词汇更多以消极情绪为主。这进一步表明自然景物会更多地唤起我们的积极情绪。

     

    另外,研究者还调查了参与者的感受。有许多参与者提到通过这项实验,他们认识到了周围的环境是如何影响自己的情绪的;一些自然干预组的被试提到自己之前就意识到自然可以带来积极情绪,因此这项实验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而另一部分的被试提到他们没有想到自然会给情绪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人造物干预组也有部分被试提到认为相比于人造物,自然景物或许可以给情绪带来更大的影响,尽管这一组被试的指导语中并没有任何与自然有关的信息。

     

    为什么要选择自然干预?

     

    这项研究表明,自然干预能够提高积极情绪、增强联结感和亲社会倾向,因此是一种有效的积极心理干预方法,除此之外,相比于其他干预方法,自然干预还有两个明显的优点:

     

    ①自然干预具有更好的依从性。

     

    研究发现在人造物干预组中,也有被试主动提到了自然景物会给情绪带来更大的影响,这表明人们更容易被自然所吸引,因此相比于其他干预方法,自然干预或许是被试更加喜欢也更容易坚持下去的干预方法;

     

    ②自然干预非常方便。

     

    自然干预并不要求人们花更多时间待在自然中,也不需要对生活方式做出很大的改变,被试需要做的仅仅是“注意”他们身边的自然景物并拍照上传,因此自然干预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干预方法。

     

    说了这么多,不如行动起来吧。趁着天气正好的时候,抓住春天的小尾巴,多多亲近自然吧~

     

    参考文献:

    Passmore, H. A., & Holder, M. D. (2016). Noticing nature: individu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a two-week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0.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什么是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包含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2018年,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结合中科院心理健康素养网络调查结果,针对社会对心理健康的主要关注,并经过多方专家论证,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第一条:身心健康密切关联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

     

    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

     

    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

     

    此外,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积极求助

     

    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相反,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

     

    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

     

    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

     

    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第四条:关注睡眠质量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

     

    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

     

    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则常常伴随着失眠早醒等问题。

     

    另一方面,睡眠不良会影响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睡眠不足会损害情绪调控能力,使负面情绪增加。 

     

     

     

    第五条: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持续两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无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观厌世。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

     

    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

     

    我们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抑郁症、焦虑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而治愈,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预防复发。 

     

  • 很多人的高血压与焦虑、压力有着紧密的关联。治疗建议采取综合性的方法。首先,应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应对焦虑和压力。认知行为疗法、放松技巧、冥想和心理辅导等方法可以帮助改善情绪状态。

    同时,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定期锻炼、健康饮食、足够的睡眠,以及寻找适合个人的应对策略,都有助于减轻焦虑和压力。药物治疗也可能是一个选择,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药物干预。

  •  

    人生是由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的,何时何地都在选择,所以很多人认为最艰难的也就是它了,由此出现了大批的“选择困难症”者,不信你看Dr.京办公室里的这几位同事:

     

     

    他们几个人都是典型的“选择困难症”者,或许大家伙儿在生活工作中也总是出现类似的情况,每次做选择都是一场对身心的考验,这是为啥呢?

     

     

    选择困难症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完美主义的非正常心理,大家对自己过于严格要求,甚至达到了极度苛刻的程度,希望自己的决定必须是最理想化的选择。

     

    比如最美的、最合适的、最好吃的、最划算的,于是本来一些很简单的东西也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导致难以选择。

     

     

    从小到大,任何事情都被安排得妥妥帖帖的年轻人,很少自己做主,凡事都由爸爸妈妈安排好,遇事不决的时候,第一时间也是让别人帮下决定,自己逃避这个过程。

     

    已经是成年人的她却没有成年人的心智,依旧像个小孩子。

     

     

    有些小事情,如何选择无关紧要;有些大事情,如何选择却可能会影响人生轨迹或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像读哪所大学,做什么工作。

     

    由于实在太重要,选择者害怕承担抉择后导致的错误后果,这就让他陷入无限的焦虑之中。

     

     

    以前没得选择,后来......选择实在是太多了!自从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各种各样的产品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却也为选择带来了困难。

     

    同一品牌口红竟然有那么多种颜色,同一类型餐厅竟然有那么多家,古代人到了现代估计也会挑花眼。

     

    上面是四种容易导致“选择困难症”的原因 [1],不知道哪一种更符合你自己的情况呢?

     

    不过即使全中也不用担心,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选择困难,严格意义算起来,它并不是“症”。

     

     

    选择困难症又叫选择恐惧症,但无论在中国还是国际上都没有对它进行医学上的定义和分类。

     

    在最新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的焦虑障碍分类下,包含了特定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广场恐惧症,并没有选择恐惧症 [2]

     

    我们说的恐惧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病理性的恐惧,有严格的诊断标准,比如说特定恐惧症就是对一个或少数特定事物、情景或活动存在不合理的恐惧。

     

    这种恐惧存在明确的恐惧对象,包含动物、自然环境、血液-注射-损伤、场景和其他刺激物。 

     

    另一类就是“原来你也恐惧这个”的流行恐惧,尴尬抠地恐惧症、选择恐惧症、周一恐惧症、花生糖沾到上颚恐惧症......这些都是创造出来的词语。

     

    一旦你听说了这个“症”,自己又很符合,然后就自动归为其中一员了。

     

    人生在世,多多少少会害怕点儿什么,害怕选择也是正常的,所以选择困难症并不是医学意义上的疾病,只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习惯。

     

    只有当它影响了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时候,才需要把它当作病来看待,看其是否有焦虑症和强迫症等心理问题掺杂其中。

     

    医学上对疾病的了解也是有限的,很多情况下都是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疾病的定义、诊断、治疗也有所改变。

     

    或许以后对选择恐惧了解得更深入,它可能真的会成为一种真的恐惧症。不过以后是以后,现在对于折磨人的选择恐惧,要靠什么来帮助自己做选择呢?

     

     

    每个人都是非常独特的存在,会有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如果连自己都了解不清,何谈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所以在清楚自己的适合以及所需后,记住它,每次多选时都依据它来做出选择,这样既轻松又不留遗憾。

     

     

    采用罗列优缺点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做选择,比如存在多个选项的时候,在手机或笔记上写上这几个选项,尽可能完善地写下每一个的优缺点,相互对照比较,可以帮助自己更加清晰直观地下决定。

     

     

    要自己为自己做决定,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任,从审视到评估,从主动选择到勇敢面对,必要时可以像恐惧症患者的暴露治疗一样,迫使自己快速做决定,坦然面对结果。

     

     

    评估型的决策者要苦苦找到 100 分最优解才做决定,行动型的决策者则会少一些思考多一些行动,有 70 分的满意解就果断决策。如果为了选择而踌躇不前,不如先选一个向前走着 [3]

     

    以前是没得选,现在选择多了就容易选择困难,在不影响身心健康的情况下,“选择困难症”其实没啥事,不要给自己压力,免得因此发展成焦虑。

     

    大家在选择和取舍的时候围绕自己想要的和喜欢的就行,选错了也没关系。

     

    参考文献:

    [1] 方晓. 走出选择恐惧症[J]. 双足与保健,2016(5):57-58.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rlington 2013.

    [3]杨剑兰.做到这三点,你的选择困难症就有救了[N]. 科技日报,2020-01-08(008).

  • 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结肠癌晚期会有腹部肿块、肠梗阻、全身症状,直肠癌晚期会有癌肿破溃出血、肠腔狭窄、转移远处器官引起相应症状。

    一、结肠癌

    • 腹部肿块:结肠癌的肿块多为瘤体本身,也可能是梗阻近侧肠腔内的积粪,肿块大多坚硬,呈结节状。
    • 肠梗阻:结肠癌晚期可表现为慢性低位不完全肠梗阻,患者会有腹胀、便秘,腹部胀痛或阵发性绞痛,完全梗阻时症状加剧。
    • 全身症状:结肠癌晚期可能有慢性失血、癌肿溃烂、感染、毒素吸收等,患者有贫血、消瘦、乏力、低热、肝大、黄疸、水肿、腹水、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及恶病质。

    二、直肠癌

    • 癌肿破溃出血:直肠癌晚期患者有大便表面带血及黏液,甚至有脓血便。
    • 肠腔狭窄:癌肿侵犯致肠管狭窄,直肠癌晚期有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等不全性肠梗阻的表现。
    • 转移远处器官:直肠癌晚期一般会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远处器官,侵犯前列腺、膀胱可出现尿频、尿痛、血尿,侵犯阴道可有阴道异常分泌物,侵犯骶前神经可出现骶尾部剧烈持续性疼痛。

    结肠癌和直肠癌晚期的症状比较多,伴随不适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 生活中胸闷气短这种现象很常见,它是我们自身的主观感受,觉得胸口像被什么东西给压迫了,气不够用而出现呼吸急促的表现。它的严重程度要根据发病的周期、每次发病的时间、年龄以及有无基础疾病来判断。

     

    临床上常将其分为功能性的和心脏神经官能症型或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的如在剧烈运动、有幽闭空间恐惧症的人、心情抑郁、与他人发生争执后,以上情况下出现胸闷气短多是正常的,不用过于担心;心脏神经官能症型或器质性病变的: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该病多好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常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受凉等诱因下发作,多是突发型的,除胸闷气短外,还会有胸骨后疼痛,常常会波及至左肩,左臂内侧,该症状一般在停止诱因活动后症状就会逐渐缓解,也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3-5分钟即可缓解。

     

     

    心肌梗死多是在心绞痛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症状也更为严重;临床上心肌受累时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但是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常会出现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等表现;可以引起胸闷气短的疾病还有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肺癌、气胸等,腹部疾病也会出现这种症状,胆囊炎、胆石症以及食管病变等均会出现该现象。

     

    一般对于胸闷气短的检查项目有:血常规、肝功能、X线胸部透视、腹部B超、心电图等检查。通过以上检查项目,可以明确原因,确定是无病变还是病变导致,以利于治疗。

     

     

    经常出现胸闷气短的患者,一定要在治疗过程中要仔细加以辨别,区分是功能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如果是功能性胸闷气短,则应该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彻底消除症状。还要注意的是定期检查身体非常有必要,如果身体有病变,通过体检都能查出来。像病理性胸闷症状本身就不太明显,定期体检非常重要,这可以避免被动接受治疗的情况出现。

     

    需要明确的是这种症状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查清是何种疾病所致的,才能做到对症治疗,这个才是最为关键的。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

  • 尿毒症大家都不陌生,一般会认为它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肾脏疾病,但是对于尿毒症具体是什么,早期尿毒症有哪些症状,诱发尿毒症的因素等问题都是非常迷茫的,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尿毒症的相关问题。

     

    尿毒症是什么?

     

    尿毒症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肾脏疾病,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身体出现的一系列综合征。如果说正常的肾脏功能有100%,在各种疾病的影响下,肾功能衰竭到仅剩10%以下时,尿毒症。

     

    如果把身体比作一个井井有序的城市,那么肾脏就是这个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如果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发生了意外,导致下水道系统发生了严重的堵塞,届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这个城市也会变得难以生存。

     

    尿毒症虽然可怕,但是“冰冻三尺亦非一日之寒”,尿毒症在早期就已经展现出了一些症状,只是这些症状或许不曾被你留意,又或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下面这些细小的蛛丝马迹,就是尿毒症的“前兆”。

     

     

    尿毒症的“前兆”是什么?

     

    尿毒症的早期症状不具有典型性,很难被发现,经常被认为是其他疾病的特征,不以为意,耽误了治疗。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这几个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断。

     

    1、精神不振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工作繁忙,睡眠不足等,本来就非常难以和尿毒症联系在一起,稍微休养过后症状减轻,更加难以发现。

     

    2、面色发黄

     

    尿毒症病人在患病早期通常都会发生面色发黄的情况,这是因为尿毒症患者体内积聚的毒素过多,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很容易误诊为贫血,导致治疗方向错误,耽误患者的治疗。

     

    3、身体浮肿

     

    尿毒症患者由于肾脏功能障碍,许多水分不能及时地排出体外,从而储留在身体内,导致水肿。这里和肥胖的症状很类似,都是身体逐渐“圆润”了起来,但是和肥胖那种“弹性的圆润”不同,水肿的部位受压后会出现长时间的凹陷。如果患者发现自己的脚踝发生浮肿,就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4、胃口不佳

     

    由于肾脏病变加剧,尿素等原本需要经由尿液排出体外的有害物质潴留体内,当有害物质侵入消化道时,便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出现胃口不佳的症状。如果不及时去医院治疗,后续还可能出现口腔方面的疾病,如口腔溃疡等。

     

    5、呼吸不畅

     

    尿毒症早期会造成机体心肺功能减弱,如果你在呼吸过程中经常不自觉地叹气或者深呼吸,那可能就是尿毒症的早期症状,不妨去医院检查一下肌酐,尿素等指标。

     

    以上就是尿毒症的5个“前兆”,如果我们及时注意到了这些症状并及时治疗,就能一定程度上减慢疾病的发展速度,为我们赢得更多的治疗时间。这时候我们回头仔细想想:到底是哪些因素会诱发尿毒症呢?我们又应该如何针对性地去调理呢?

     

    诱发尿毒症3大因素

     

    致病因素一:高血压

     

    高血压与肾病可谓是“狼狈为奸”,肾病也是引发尿毒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肾脏主要由肾小球组成,长期的高血压会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造成内壁损伤和血管硬化,引发肾脏出血,导致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又会导致肾脏供血不足,血压就会持续升高,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成为了治疗肾脏疾病,预防尿毒症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减少每日盐分摄入量,减轻体重等多种方式控制自身血压,从而减小高血压对肾脏的危害。

     

    另外也要注意每年做一次的尿常规检验。如果发现自己没有尿蛋白,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即可;如果发现自己有尿蛋白,血压应该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致病因素二: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各个国家尿毒症的第一大病因。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变化大,内分泌代谢紊乱,可能会引发糖尿病肾病,进而引发肾衰竭,如果没有及时的治疗,最终可能进入肾衰竭终末期变为尿毒症

     

    因此,如果自己确诊为2型糖尿病之后,至少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的筛查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白/肌酐比值和血肌酐都是医生重点了解的项目;此外还需要通过控制饮食习惯,合理运动等方式积极控制血糖。

     

    还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蛋白质的摄入也应该适量减少,可以用低蛋白米饭代替家常主食;与此同时也要保证吃足够的蔬菜(至少每天1斤),为了更好地吸收蔬菜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叶酸等有害物质的摄入,最好可以水煮5-10分钟后再吃。

     

     

    致病因素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在我国,慢性肾小球炎是造成尿毒症的第二大原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外界的细菌无关,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具体的病理原因目前仍未可知。可能会伴随蛋白尿,血尿,水肿等临床症状。对于此种疾病,医学界还没有彻底治疗的方法,只能通过延缓疾病的进展来改善临床症状,防止并发症。

     

    通常医生会选择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来治疗,包括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环孢素A等药物,也会和一些降血压药物,利尿剂,阿司匹林等药物联合用药来控制病情。

     

    如果发展到了后期,大部分肾小球丧失功能后,就只能通过透析来进行治疗,到那时治疗的难度和费用都将直线上升,而且会出现很多难以治疗的并发症,非常不划算。

     

    尿毒症是肾衰竭发展到终末期后身体出现的一系列综合征。早期可能会出现几种鲜少被人注意的症状,但是不要掉以轻心,及时的治疗可以极大地延缓疾病发展,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我们也要注意引起尿毒症的三种致病因素,及时处理,对症下药,改善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用最小的成本把尿毒症扼杀在摇篮中。

  • 双肺纹理增多、紊乱提示罹患支气管炎,也可见于正常人或者心脏病人。

    肺部放射检查,可见由肺部中心向两侧发出的树枝样阴影,称肺纹理,由肺部血管、支气管、淋巴管等组织构成。正常人肺纹理比较稀疏,罹患支气管炎时,支气管充血水肿,原本不可见的细支气管炎也会显影,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紊乱。经常吸烟或者吸入粉尘的人员,有害物质刺激支气管壁增厚,导致肺纹理增多、紊乱。心功能不全,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疾病,肺部血管增粗,也可表现为肺部纹理增多、紊乱。

    双肺纹理增多、紊乱应及时到呼吸科就诊,必要时转心内科治疗。

    平时注意戒烟,粉尘环境中工作,要戴口罩防止吸入粉尘。

  • 我是一个糖尿病家族的人,家里的亲戚,记不清已经有几个人因糖尿病并发症而过世了,就连我的师母也因糖尿病被截肢,最后也是因为这个病去世,因此糖尿病早早在我心里留下了阴影。


    2020年,我居然还是没有逃脱糖尿病的魔爪,我茫然失措,害怕、恐惧让我终日惶惶不安,今天担心这样,明天担心那样,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几乎感觉自己已经面临死亡一般。


    偶然机会我认识了很多糖友,这也让我从此看到了希望的光芒——居然那么多糖友活得好好的。


    后来我了解了很多关于糖尿病的知识,让我顿时茅塞顿开,心情好了很多,从此,我也终于懂得了糖尿病虽意味终身与它相伴,但是只要能控好糖,避免并发症发生,我们也可以与病共存,快乐生活。在这里我结合一年多学习实践体会,与糖友一起分享我的控糖经验!

     


    1、学会了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熬夜、久坐是我几十年工作形成的习惯,学习后得知这些行为会导致我们的血糖波动大,抵抗力下降 ,影响病情稳定, 必须要彻底改掉,我努力地改掉这些不良习惯,现在基本上约定晚上十点睡觉 ,平时多运动,至少每天三次运动,甚至在家看电视、聊天都在运动。


    2、坚持每天学习。


    我每天必会看一些糖尿病文章,有一些不够明白的还会反复学习呢,力求进一步了解糖尿病的知识、血糖监测、饮食控制办法、运动方法,学会了很多糖友餐的搭配与制作,也学会了较多的运动方式。


    3、坚持每天定期监控血糖。


    通过监测了解每一天自己的血糖状况,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和运动,从而达到控制血糖在稳定状态。

     


    4、坚持“管住嘴”。


    科学合理饮食不容忽视——控制热量、按时吃饭、慢嚼细咽、食物多样性是稳糖的保障。现在我也改掉了过去饮食坏习惯——暴饮暴食、酗酒、喝高汤、吃高糖、高热、高油食物等坏习惯。


    无论是平日还是节日,自己的饮食都是精心设计的,坚持做到了“三少一多”——少糖少盐少脂多品种,绝大部分时间每天食物达到十多种甚至二十多种。现在为了更好的控糖,我学会了新的食物搭配法,如杂粮饭,在米饭中加入各种豆类、杂粮让起升糖慢,混搭菜——几样菜一起煮,可以减少油和盐的用量,吃饭顺序基本按照:汤——蔬菜——肉——主食(少量配菜)。


    买了食物称以后,经常将吃的食物过称,测血糖,这样可以知道自己吃什么、吃多少,血糖保持得好。还经常进行食物测评,记录下来什么食物可以吃多少量,为以后吃东西懂得一个合适的量。


    5 、坚持“迈开腿”。


    曾经的“懒动虫”如今每天基本坚持“三段式锻炼法”。而且锻炼的地点、内容都是多样化的,因地制宜,确保锻炼的时间、运动量达标。


    6、坚持早睡早起。


    过去是熬夜王,不过12点不睡觉,甚至2—3点或通宵的情况也是常有的。为了控好糖,现在晚上10:00前睡觉,基本上保证8小时/天。


    7、保持乐观心态。


    不良情绪会刺激压力激素分泌增多,从而导致血糖升高!经常出去跳舞、散步、旅游、聚会,开心每一天。


    曾经我也是美食狂、懒动虫、熬夜王,不知不觉成了“三高”人,后来通过学习、交流、实践让我有了巨大改变,如今,我已从“糖尿病”的“阴霾”中走出来了,自觉严格坚持以上几条规范自己,血糖控制也比较好,基本各项指标都达标了,自从病情控制好以后,人也开朗活泼了许多,轻松、开心每一天!


    2020年我开始了我“新的人生路”,我研究新美食,创新我的控糖“新美食”,我积极运动,是朋友圈的打卡达人,我坚持过自律的生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也让我的血糖越来越好,身体越来越棒,心态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希望糖友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控糖方法,并且为之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糖人!

  • 失眠可能是由焦虑障碍、抑郁症、压力性适应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或神经衰弱等心理和生理因素引起的。焦虑障碍患者由于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过度担忧和恐惧,导致大脑持续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影响睡眠质量。抑郁症患者常伴随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难以放松身心进入睡眠状态。压力性适应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也会干扰正常的睡眠模式。神经衰弱则是由于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所致的一种亚健康状态。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通过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以及中成药等手段进行治疗。患者应尽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获得适当的诊断和治疗。

  •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坐在电脑前,心中满是焦虑。最近,我总是感觉心里像装了只小鹿,咚咚咚地跳个不停。我无法集中精力工作,也无法安心休息,每天都是匆匆忙忙,仿佛时间不够用。我知道,这是长期焦虑的表现,于是我鼓起勇气,决定通过互联网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

    我选择了某知名互联网医院,通过他们的线上问诊功能,我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医生非常耐心,她首先询问了我的病情,然后详细地了解了我的生活习惯、饮食作息等。我告诉她,我老感觉心里慌慌的,什么事都没干完似的,心里总是想着事情,晚上也睡不着。

    医生告诉我,她需要了解一些我的基本信息,比如是否存在药物、食物过敏史,近期血压、肝肾功能、心电图或体检报告是否正常,是否有青光眼病史,是否正在服用某些药物,以及我的病情是否稳定等。我一一回答了她的提问,并确认自己没有上述情况。

    医生建议我提供线下医院的看病资料或者处方照片,以便她更好地了解我的病情。我没有线下看过,医生表示那没办法开药,建议我咨询其他途径。我感到有些失望,但也理解医生的做法。

    在医生的鼓励下,我决定继续寻找其他的解决办法。虽然这次线上问诊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但我对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表示敬意。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健康问题,而互联网医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咨询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专业的医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建议。

  • 广泛性焦虑症,通常被称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其治疗时间因个体病情的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治疗可能需要4-6周;而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8-12周。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慌、坐立不安等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盐酸丁螺环酮片、劳拉西泮片等药物,并结合心理疏导来改善症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过大。

  • 失眠与食欲不振可能是由于多种疾病引起的,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神经衰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胃炎等。以下是对这些疾病及其相关症状的详细说明,以及如何通过食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改善这些症状。

    1. 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这些心理状态会导致睡眠障碍和食欲下降。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等可以用于治疗相关症状。

    2. 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患者通常伴有持续的担忧和紧张感,这会导致大脑过度活跃,难以入睡。同时,消化系统也可能因为应激反应而出现不适,影响食欲。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患者识别并改变不良思维模式,减轻焦虑情绪。

    3. 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脑功能易兴奋和疲劳的现象,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这会导致失眠和食欲下降等症状。中成药如安神补脑液、复方枣仁胶囊等可以用于调理。

    4.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甲状腺激素产生过多引起的,会导致代谢率增高,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从而出现心悸、多汗、手抖和失眠等症状。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可以用于治疗。

    5. 胃炎:胃炎是由胃黏膜炎症引起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增多,引起烧心、反酸等症状。同时,胃炎也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抑制作用,导致入睡困难。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可以用于缓解症状。

    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心理咨询以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并在必要时进行睡眠研究和血液生化检查。在饮食方面,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酒精,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失眠和食欲不振的问题。

  • 今天是个晴朗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来到互联网医院,打开我的问诊界面,点击预约了精神科专家**医生的线上咨询。

    医生您好,最近我感觉有点不对劲,中午就睡不着,一快睡着就突然像触电一样惊醒了,双脚发凉发麻。耳鸣也厉害,脖子酸疼。

    医生问:“焦虑症的症状,最近遇到紧张的情绪了吗?”我回答:“有点紧张。”

    医生让我做了量表卡片,评估一下情绪状态。我答题完成卡片后,医生告诉我:“目前重度焦虑。”

    医生说:“也许是感冒影响了身体状况,进而让情绪变得焦虑了起来。”

    我疑惑地问:“是否担心自己的身体?”医生回答:“属于同一厂家,不同规格包装的产品。效果一样。”

    医生的服务让我感到非常满意,他不仅专业,还非常耐心和关心。我对他表示了感谢,并祝愿他心情愉快,生活顺利。

    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您对该医生的服务满意,可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 那天,我正在家中整理药品,突然感到一阵心慌,呕吐,尿频,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确诊的焦虑症。想起之前医生的建议,我拨通了互联网医院的电话,预约了在线问诊。

    医生***温柔地询问了我的症状,我详细地描述了近期的情况。他首先肯定了我之前的治疗方案,建议我继续服用丁螺环酮片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同时提醒我,症状的逐渐好转是治疗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然而,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我发现症状并未完全消失。我再次联系了***医生,他耐心地倾听了我的诉说,并根据我的症状调整了用药方案。他建议我增加黛力新的用量,并详细说明了服用方法。

    在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后,我的症状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困扰。我再次联系了***医生,他告诉我,这是一种正常的适应过程。他建议我尝试早餐后加服一粒黛力新,并询问了我对维生素B6和维生素D的看法。

    ***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让我深感敬佩。他不仅为我提供了专业的治疗方案,还给予了我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在***医生的指导下,我逐渐找到了与疾病抗争的方法,生活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 强迫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会经历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或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洁癖则是一种焦虑障碍,表现为过分关注清洁卫生。两者在概念、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上存在差异。

    强迫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洁癖可能源于不良生活习惯或长期紧张状态。强迫症的主要症状是强迫思维,而洁癖则是对身体部位过度清洗并伴有恐惧感。

    治疗方法方面,强迫症可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森田疗法等改善,必要时可服用盐酸舍曲林片、马来酸氟伏沙明片等药物。洁癖则可通过暴露疗法和氯米帕明片、盐酸阿米替林片等药物辅助治疗。建议保持良好心态,避免压力过大,注意休息,避免熬夜。病情严重时应及时就医。

  • 那天,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了那间熟悉的互联网医院。屏幕上,***医生微笑着向我打招呼,他的声音温柔而亲切,让我感受到了一丝安慰。

    “您好,我是***医生,很高兴为您服务。”他的声音就像春日里的暖阳,让我原本紧张的心情渐渐放松。

    我向他诉说了我的病情,他耐心地倾听,不时地点头,然后详细询问了我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他的问题让我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在了解了我的病情后,***医生为我开具了处方,并详细解释了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他的专业让我对治疗充满了信心。

    用药期间,我偶尔会感到焦虑,但每次和***医生的沟通都让我感到安心。他总是耐心地为我解答疑问,给我提供心理支持和建议。

    如今,我已经吃了几个月的药,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我很感激***医生,他的专业和耐心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在结束这次咨询时,***医生还提醒我,如果用药期间有任何不适,要及时线下就诊。他的关心让我倍感温暖。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高效。在这里,我不仅得到了专业的治疗,还收获了友谊和关爱。我会继续关注***医生,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这种便捷的医疗服务。

  • 沈阳线上问诊经历:从焦虑到释然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我坐在电脑前,心情有些沉重。最近几个月,我的睡眠一直不好,十一点之前入睡对我来说简直是个奢侈。我试着数羊,但思绪却像脱缰的野马,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全身发痒,噩梦连连,醒来时还发现自己在磨牙。这些症状让我痛苦不堪,我决定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通过互联网医院,我预约了一位来自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业医生。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包括睡眠问题、身体症状以及生活状况。我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医生也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他告诉我,我的情况很可能是焦虑引起的,建议我规律作息,多参加户外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医生的语气温和而坚定,让我感到一丝安慰。他告诉我,睡眠药都有依赖性,不建议我轻易用药。我听了他的建议,决定尝试自我调节。我开始按时作息,尽量减少熬夜,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进行户外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自己的睡眠质量确实有所改善。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也不断跟进我的病情,给我提供支持和鼓励。他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如今,我已经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睡眠问题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让更多像我这样的患者得到了及时的帮助。

    回首这段旅程,我非常感激那位来自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是他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引了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就一定能够战胜焦虑,拥抱健康的生活。

  • 2024年9月5日,22时10分49秒,新乡市的患者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了线上问诊。患者主诉心中总是感到恐惧和害怕,头晕脑胀,整天昏昏沉沉,做了全身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医生首先询问了患者的病情,了解到患者已经就诊过一次,医生给开了乌灵胶囊和脑心清颗粒,但效果不佳。医生认为患者可能患有焦虑障碍,建议患者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进行心理咨询或专家门诊。患者表示当地没有专科医院,医生则建议患者寻找大型的精神专科医院,并提醒患者精神专科的问题需要面诊,不能简单用药就行。最终,医生推荐了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或河南省心理咨询中心,告诉患者每天都有专家门诊或心理咨询门诊,患者可以直接导航前往就诊。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