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小满,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古代用来算农事的算法之一 ,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温和夏意浓,麦仁满粒量还轻”,此时麦粒已开始饱满,但未成熟,所以谓之“小满”。小满一到,夏天的味道也就更浓了,高温和炎热也便成了天气的主旋律。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长河中,美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时节的吃食更是有其独特的讲究。而在小满时节,则一直流传着吃苦的习俗。
古时候,由于小满这个节气,正是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麦粒虽已饱满,但却未成熟。为了填饱肚子,炎炎夏日,人们便会采食苦菜。于是,小满吃苦的习俗就一直流传至今,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大智慧。
俗语说:小满吃苦,胜似进补。小满吃点苦,苦味入身又入心,既清火解暑又静心安神。快来看看都有哪些可以吃的”苦”吧。
唐·元稹《小满四月中》
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
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
杏麦修镰钐,錋爪竖棘篱。
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为?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
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诗经》中就有诗句为证:“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苦菜又名天香菜、荼苦荚,由于其叶子像蛇,因此也被称为“蛇虫苗”。
《周书》曰:小满之日苦菜秀。苦菜生于三月,六月开花,小满前后正是吃苦菜的季节。它如同小小的野菊,漫山遍野都是,是一种越年生的野菜,可炒食或凉拌,吃在嘴里,甘中略带苦,其茎内含白色的汁液,味道也是极苦的。不过,再苦,小满之日,吃点“苦”也是必要的。
苦菜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极高,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糖类、甘露醇和核黄素等。俗语说的好:夏应心,心为火,苦入心。夏日食苦菜,可清热解毒、安心益气,解乏消疲。《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醉酒之人也可用来醒酒。难怪人家说:“小满吃一宝,虎夏无烦恼”。
据说苦菜经霜后会变甜,《诗经》有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道尽了苦尽甘来的真谛!
说到哪种蔬菜苦,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苦瓜。而苦瓜也跟香菜一样,受尽了世人的追捧和白眼。爱的人,为之赞不绝口;不爱的人,与之不共戴天。不管你爱与不爱,它自身极高的营养价值却是不争的事实。
苦瓜中含有苦瓜素、糖苷、维生素等多种物质,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非常丰富。因此它具有清热解毒、清心明目、除湿解乏等功效。《本草纲目》也有对苦瓜的记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此外,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素,也叫高能清脂素,被誉为“脂肪杀手”,它可以使摄取的脂肪和多糖减少40%~60%,想减肥,选苦瓜,准没错!
苦瓜的吃法多种多样,可以清炒,凉拌,煲汤等等,满足你味蕾的不同需求。不得不说,原来苦味也可以使我们的餐桌变得丰富多彩。
莴笋其实也是“苦味菜”里的一种,但却不似苦瓜那般苦味浓重。其味道清新略带苦味,是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苦”。莴笋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及纤维素等,尤其含有大量的是钾元素。因此,莴笋具有利尿通便、帮助消化、静心安神等功效。《随息居饮食谱》中也有记载:莴苣,微辛微苦,微寒微毒。通经脉,利二便,析酲消食,杀虫蛇毒,可腌为脯。
莴笋的吃法也多种多样,可凉拌、可清炒,也可煮汤,任你发挥。如果你吃不了苦瓜和苦菜的苦,那莴笋绝对是你炎炎夏日降暑清心的不二之选。
除了适当“吃点苦”,这个时节,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及水果,忌吃辛辣刺激、过于油腻的食物。顺应夏季阳消阴长的规律,按时作息,早睡早起,注意自己情绪的变化,学会调节心情,可以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以慢跑、散步、瑜伽等“轻运动”为主,切忌剧烈的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伤阴也伤阳。
小满时节,万物沐浴阳光雨露,蓬勃向上,这是大自然的智慧。而饮食上多吃点“苦”,便可安然过夏,这是老祖宗的智慧,何乐而不为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中医里的凉茶,是一种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原料,总结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的中草药饮品。凉茶是中草药植物性饮料的通称,也是夏天常饮的一味饮料。虽然叫凉茶,但实际上是中草药,没有茶叶成分。
所谓“凉”,是指将药性寒凉和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做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凉茶也不一定凉,热着喝效果更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板蓝根。
凉茶对实热、湿热、燥热所引起的症状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改善的作用,对虚火、虚寒、寒湿体质的人来说反倒是一种伤害。按照凉茶的不同功效,凉茶可分为四类:
1. 清热解表茶:主要适合内热,火气重的人。代表药材有金银花、菊花、栀子、黄岑等。适饮于春、夏和秋季。
2.解感茶:主要医治外感风热,四时感冒和流感。代表药材有板蓝根。四季都适饮。
3.清热润燥茶:尤其适饮于秋季,对于口干,舌燥,咳嗽都有良好的药用功效。代表药材有沙参、玉竹、冬麦、银耳等。四季都适饮。干咳少痰、口燥咽干的人应该喝清热润燥茶。
4.清热化湿茶:针对湿热气重,口气大,面色黄赤等人饮用。代表药材有金银花、菊花、茵陈、土伏苓等。适饮于夏季。湿热气重、口气大的人多表现为口苦、口干、口黏等,应该喝清热化湿茶。
气虚体质者夏季应喝点由西洋参、太子参等制成的参茶来代替凉茶。风寒感冒者夏季因空调温度过低或淋雨而引发感冒者,如果表现为怕冷、流鼻涕,再喝凉茶极易加重症状,不利于感冒的治愈。
经期女性女性月经期处于失血状态,抵抗力降低,此时若喝寒性的凉茶,极易导致气血受寒而凝滞、经血排出不畅,引发痛经,严重者可造成月经不调。刚生完宝宝的妈妈身体极为虚弱,喝凉茶不仅不利于产后脏腑功能恢复,还会伤及脾胃,引发日后的腹部冷痛。
老年人和孩子老年人的脾胃功能相对减弱,婴幼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含黄柏、黄芩等成分的凉茶过于寒凉,会损伤他们的脾胃,引起消化不良、厌食、腹泻等。
凉茶虽叫茶,但成分还是中药,且多是性偏寒凉的药物,长久服之,必然损伤脾胃,也易损伤人体阳气,不论体质偏寒偏热,都不宜饮用时间太长。
夏季阳气隆盛,尤其三伏天,天气炎热,可以饮用一段时间凉茶以消暑降温,对人体影响不大,但饮用须根据个人体质、脾胃功能以及基础疾病作适当选择。但立秋之后,天气转凉,阳气开始潜藏,此时服用则需谨慎。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群和老年人群,服用的时间宜更短,频次也宜小。
▼权威审核▼
眼下正值三伏天,很多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四肢无力、精神萎靡、胸闷不适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却又查不出什么病,这种情况称为“苦夏”。其实它并不是一种器质性的疾病,而是身体受到了体质和气候的影响。中医养生理论认为,苦夏是伏天暑湿之气旺盛对人体造成种种影响的总称,它的形成一般有两大根源。
“脾累”
所谓“无病三分虚”,在炎热多雨的三伏天,暑湿之邪往往乘虚而入,侵犯人体的脏腑经络或困阻中焦等,如果湿气太盛,就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加之有些人夏日里贪凉、爱吃冷食、喜欢熬夜等习惯,就更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身体消瘦、四肢乏力、消化不良等苦夏症状。
“心累”
中医认为,夏季对应人的心脏,心阴和心阳在夏季消耗很大。心阳一旦受损,就很容易出现心慌、气短、多汗、乏力等症状,而心阴受损,就容易出现烦热、失眠等阴虚火旺的症状,这些都是“心累”的表现。
肾虚酷似苦夏
此外,夏季也极易引起和加重人体肾虚的症状,一旦肾虚了,人同样会有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等类似苦夏的症状。因为肾本就喜热恶寒,而夏季人们久处空调房、饮食贪凉、喜欢打赤脚、女孩子衣着喜欢露腰腹等等这些习惯,都会加重体内的寒气,从而加重肾虚,所以中医说夏季人易心火旺而肾寒凉。
夏季饮食的“苦”
民间对于“苦夏”还有一种更为接地气的解释:夏天要多吃苦,可别以为这就是简简单单的拆字造句,其中可是蕴含了智慧的。这个“多吃苦”,并不是要多干活,让身体劳累的意思,而是在夏天,人应该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莲子心,苦荞、杏仁,甚至是带苦味的咖啡、茶叶等。因为夏季暑盛湿重,而苦味食物大都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能泻热坚肾,泻中有补,还能清心火,同时,苦味属火,脾胃属土,因此食苦对脾胃也有好处,正所谓“苦夏食苦夏不苦”,也就是这个道理了。除了多吃苦味食物以外,一些食物也可以补气固肾、健脾燥湿,如羊肉、山药、芡实、红枣等等。
冬病夏治
说了这么多夏季时节给人体带来的不适症状,那么夏季是不是真的就“百害而无一利”呢?当然不是,四季循环如同人体一样,是个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的过程,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如果我们利用好这把“火”,不但可以养生,还能治病呢。
中医有“冬病夏医”之说,是中医治未病的一个具体体现,不是说在夏天把还未发生的冬天的病给治了,而是利用夏天这个特殊时间,改善我们身体的内部环境,扶正祛邪,让导致我们冬天生病的因素减少,这样容易犯的病就不复发或者减少复发。例如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被一些虚寒性疾病侵入而引发的冬病,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脾、肾关系密切,所以在夏季通过补肾、健脾来改善体质,可以有效的达到防治冬病的目的。除了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等方式以外,还可以日常吃一些具有祛湿、健脾、补肾功效的食材,比如山药、荔枝、枸杞子、芡实等等,毕竟药补不如食补。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藿香正气水能够防治中暑,其实不然。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从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来看,暑邪的性质属阳属热。
暑为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等。暑为阳邪,其性开泄,故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大汗出。暑性升散,升,指暑邪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出现头晕头昏,心烦闷乱。散,指暑邪为害,易于伤津耗气,常可见到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证候。由此可见,中暑属于一种阳热病症。
第二,从藿香正气水的药物组成、功用、主治来看,它所治的病症属于阴寒。
藿香正气水由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姜汁、桔梗、藿香、炙甘草等温热药组成,功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证。由此可见,藿香正气水所治病症属于阴寒,用它治前面所言疗属于阳热的中暑,显然不对症。
第三,“阴暑”不是暑。暑为阳邪,不能再分阴阳。
比如男为阳,女为阴,不能再把男分为“阳男”和“阴男”。有人为了说明藿香正气水能够防治中暑,杜撰了阴暑理论,说藿香正气水可以治疗“阴暑”。
根据六淫学说,暑为阳邪,寒、湿俱为阴邪。把发生于夏季的风寒湿称为“阴暑”,是与中医传统理论背道而驰的。果真如此,那么发生在冬天的火热之邪是不是应该叫“阳寒”。难道中医理论真成了可以随意发挥的“诡辩论”?
阴暑、阳暑之分不符合中医理论。所谓的阴暑,其实就是夏季感冒,与暑邪没有关系。夏季感冒可以用藿香正气水治疗,不能以此说明藿香正气水能防治中暑。
以上三点说明:藿香正气水不能防治中暑。既然藿香正气水不能防治中暑,为什么在闷热的夏天,喝上一支藿香正气水,会有神清气爽的感觉呢?这是因为,烈日炎炎下的高温,虽然令人不爽,但可以耐受;而闷热的天气,令人感到窒息。
高温是暑热所致;而闷热主要是高温加潮湿造成的。夏季感冒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好比自然界的闷热天气,多因气温高又感受风寒湿所致,此时服一支藿香正气水,因为祛除了湿邪,自然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真正的高温中暑,应该用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该方由寒凉药组成,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效,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这种纯属阳热的病症,用藿香正气水是没有效果的。
如果夏季感受风寒湿,可以用藿香正气水,该方由温热药组成,功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夏季感冒或者胃肠型感冒。夏季感冒与中暑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清暑益气汤治疗中暑,好比空调的制冷功能,制冷自然降温。藿香正气水治疗夏季感冒,相当于空调的除湿功能,除湿可以使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但除湿不是制冷,所以藿香正气水不能治疗中暑。
薄荷,又叫“银丹草”,为唇形科植物。全株青气芳香。在中国,薄荷主要以江苏、安徽两省产量最大。
薄荷是中华常用中药之一,是辛凉性的发汗解热药。平常以薄荷代茶,还能清心明目。虽不常见到薄荷叶,但是添加薄荷精华的产品,却是处处可见,比如口香糖、牙膏、凉茶、食品等等。现在随着薄荷的大面积种植,平常百姓家的餐桌上,也能见到鲜菜薄荷叶了,清爽可口。
提神醒脑
薄荷味辛,闻一闻,瞬间就开窍醒脑了,所以它的作用主要就在于所含的芳香族化合物的清新头目的功效。其实,除了清利头目,薄荷还是很好的发汗解热药,与前几篇文章中讲到的紫苏不同,薄荷味辛性凉,对于热性病很有作用,能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热性病适用
《本草纲目》中记载: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大家一定记住,薄荷性凉,上述这些热病是对症的,风寒等寒性疾病不要使用。比如风热上攻,导致头痛,眼睛红,咽喉肿痛,麻疹风疹透发不利等时候,薄荷就派上了用场。
配伍使用,效果更棒
薄荷虽然有上面这些功效,但是作用稍稍弱了一点,如果配合其他药食两用的一起,会有1+1>2的效果,比如:与金银花、连翘一起泡水,对于风热感冒的症状缓解,有明显的效果。与川芎等合用,对于风热上攻,头晕目眩等,有明显的效果。
用法用量
薄荷具有药食两用的双重功能,主要食用部位为茎和叶,也可榨汁食用。在食用上,薄荷既可作为调味剂,又可作香料,还可冲茶等,食用干品管是作为添加物,还是煎服,一次3~6克就够用。
要特别注意的是,像薄荷这种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份多的药材,久煮会致香气挥发,药性损失,故宜少水煮开后再放入,煮的时间不能过长。
对胃肠道的作用
薄荷含有薄荷醇和薄荷酮,不但可以清新口气,而且具有缓解腹痛、腹胀的作用,特别是一些肠道痉挛、胃肠不适等。临床研究表明,薄荷油湿热敷对减轻腹痛、腹胀有效。目前研究发现薄荷油是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有效药物,能显著改善腹痛、腹胀、排便困难和大便性状异常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禁忌
薄荷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不药博士】简介:生命科学博士,执业药师,高级营养师,守护生命健康,拒绝伪养生,手把手调养一个健康的你!
经常感觉浑身无力,脸色总比别人差,动不动就拉肚子,其实你可能是被湿气缠上了。对每个人来说,五脏六腑都各司其职,各有用处,但大家最重视的,往往都是心脏、肝脏、肺脏,而脾脏却总是被大家忽略。
脾脏,主管人体内的“气”,气通顺了,体内的毒素才能顺利排出,疾病不会轻易打扰。脾胃功能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健康也有很大影响,也会直接反映在我们脸上。脾脏健康,人就会面色红润,气血充足,而脾胃功能虚弱,人也会有气无力,体虚体寒。
所以在面对脾脏功能下降的时候,我们不能大意,要把调理脾胃提上日程。
脾虚是什么意思呢?
脾主运化,我们每天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喝进肚子里的水,都要通过脾脏的运化功能传达到身体各处,让人体充分吸收营养,而脾虚则是脾脏功能失常的表现,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身体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异常。
脾胃虚弱,身上会有这些变化
1、舌头胖大,舌苔厚腻
舌头对于我们而言,不只是品尝食物,分辨味道的工具,还是反应身体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因为当脾胃功能失常的时候,津液运行不畅,我们的舌头上就会出现一层厚厚的舌苔,舌头的体积也会变大,同时还会伴有口腔异味。
2、小肚子变大
没有人希望自己有小肚子,即使再不修边幅的人,也会在意自己的身材。但我们也经常见到有些人,明明身体非常匀称,肚子却十分胖大,这种“局部肥胖”的原因,可能就是湿气在作祟。脾胃虚弱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运化不利,消化功能异常,食物囤积,腹部胀满。
3、下肢浮肿
可能有的人觉得身体浮肿只不过跟水喝多了有关,但如果你控制饮水量后,浮肿现象还是没有得到改善的话,就应该好好想想了,可能是脾脏出了问题。脾主水运,当脾脏功能失常的时候,体内的水分就无法顺利排出,积存在体内,造成水肿。
脾有“三怕”,早知早受益
1、脾怕“湿”
长期生活在空气潮湿的环境下,脾会渐渐受损,因为脾本身就有运化水湿的功能,但在潮湿的环境中,脾脏自身难保,就更不用说去运化水湿了。而且很多人平时喜欢吃一些油腻、生冷的食物,这些食物也会间接加重体内的湿气,从而给脾脏带来更重的负担,时间久了,脾也会越来越虚。
2、脾怕“冷”
我们说到养生,都会强调避开生冷寒凉食物,多注意保暖,追求养生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轻易吃寒食、喝冰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不敢久吹空调、电扇。这是因为脾脏最怕的就是“冷”,寒气入侵人体,首先伤害的就是脾脏,若想保护脾胃健康,就要保证身体的“温暖”,避开寒凉刺激性食物。
3、脾怕“郁”
有人觉得情绪是人之常情,释放出来才能消散,但很多人往往不会科学地排解情绪,长时间处于负面情绪当中。思虑过度、忧愁过度都是最伤脾的行为,因为长期处于这种心境下,肝气郁结,会限制脾脏发挥作用,从而损害脾胃的健康。所以大家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脾不好的人,做对1事,能健脾祛湿,恢复健康
多吃“二果”
1、赤小豆
对于脾虚的人来说,赤小豆是非常有名的健脾养胃食材,很多人都喜欢在煮粥的时候加入此物,用以排湿排寒,补益脾胃。赤小豆中含有皂碱和纤维素,在润肠通便的同时,还能利尿消肿。
2、薏仁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薏仁有消水肿的功效,但却在喝薏仁水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出薏仁的“威力”。其实薏仁是需要先在锅中炒熟的,再用开水煮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
若想健脾祛湿的效果翻倍,还可以在熬制赤小豆薏仁水的时候,加入大麦、橘皮、红豆等食材,能抵消薏仁的寒性,更加温和地调理脾胃。每天早晚喝一杯,脾胃会慢慢恢复健康。
这一章要解决的是一个小问题,就是如何改善暑热外侵所致的汗出,身热,口渴,脉象虚弱,精神疲惫等现象。
这种现象《金匮要略》称之为:中暍——“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暑热外侵,是这种现象的病因。“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是指这种现象的主症,提示暑邪挟湿犯表。“其脉弦细芤迟”这儿是说,容易患“中暍”的人体质多虚,弦、细、芤、迟四种脉象见一两种脉象即可,无须四脉俱现。
然后条文提到了患者容易兼见的第一种虚象:气虚兼阳虚——“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洒洒然毛耸,指患者因为寒栗而毫毛竖起,寒冷而哆嗦的模样。
接着条文提到了患者容易兼见的第二种虚象:气阴两虚——“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口开,是指暑热内扰所致的气逆而喘,前板齿是门齿的意思。这一句是说,稍微活动一点,患者就会感觉热气内扰,气逆作喘,门齿干燥,这是暑邪伤阴的表现。
因为患者一方面暑热外侵,一方面乃虚人之象。所以:
1、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容易阳气外散,恶寒更甚。
2、不可用温针,若用温针则助暑邪,遂伤阴更甚。
3、不可用下法,误下则津伤,小便则会淋漓涩痛。
暑热外侵犯表,最初病在太阳,随之病情的发展,则向阳明传变。病在太阳,恶寒发热,身重疼痛,此时如何处理,《金匮要略》中没有说,但是李东垣和王孟英,则根据两种不同的虚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气虚甚者,可用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黄芪 、苍术、 升麻各一钱、 人参、 炒神曲、 橘皮、 白术各五分 ,麦门冬、 当归 、炙甘草各三分,青皮二分半, 黄柏三分, 葛根二分, 泽泻五分 ,五味子九枚。
李东垣是金人,所以这个方子的剂量用的是宋制。宋代剂量较小,可能是因为用的是“煮散法”的缘故。煮散法就是把中药粉碎之后,再煎熬,可使药力备增。大家实际使用时,剂量可稍大一些。
阴虚甚者,可用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西洋参 5克、 石斛15克 、麦冬9克、 黄连3克、 竹叶6克、 荷梗15克、 知母6克、 甘草3克、 梗米15克、 西瓜翠衣30克。此方原书未著剂量,此剂量是现代习用的剂量 。
暑热外袭若第一阶段未及时干预、拦截,就会导致病邪向阳明传变,患者出现脉洪大或脉浮,或有大热,大渴欲饮水,或无大热,但口烦渴欲饮水。此时,暑热传变至胃,胃中有无形之火,胃津受损而生渴,且渴而欲饮。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会出现背微恶寒,有学者例如江部洋一郎先生认为,这是由于胃热炽盛,胃火上炎,从而导致胃气给肾的供应减少,出现肾气不足导致的。
此时当用经方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碎 甘草二两 、梗米六合、 人参三两、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中,知母清热,滋阴,且知母有使胃气与肾相衔之效;石膏清胃热,解肌热;甘草,梗米守护胃气,补益胃津;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五物共济清热、降火、生津,补气扶正之效。
赤小豆入小肠经,是清热解毒利湿的好食材。所以平常喝点赤小豆汤、有助于养护小肠。防治小肠湿热病。
前面我们讲了不少有关食谱中都涉及了赤小豆。因为赤小豆和薏米一样,的确是很好的除湿热佳品,当我们找到一种好的养生佳品时,尤其是非常对症时,是很希望大家牢牢记住,并学会使用的。
在这里我们继续要推荐赤小豆养小肠除湿热的效果。
前段时间有一患者给我打电话,跟我说他在四川出差,可是去了不到一周,就开始闹肚子疼,当地的大夫诊断他是小肠湿热腹痛,给他开了一大堆健脾止泻的药,可是吃了好几天,感觉没什么效果,所以忍不住给我打了电话。
问完具体的症状,感觉是小肠湿热没错,想想,建议他喝点赤小豆汤吧,如果是小肠湿热,那么这个汤很对症,如果不是小肠湿热引起,此汤对于患者来说也是有益的,因为当时正是暑夏季节,他又去了四川那样的湿热环境,所以喝点赤小豆汤也是有益的
患者接受了我的建议,喝了三天打电话告诉我病好了,非常感谢,并表示以后会每天坚持喝。我笑称他可以减肥了,因为赤小豆减肥效果也不错,他说正合他意。
下面来看看这“赤小豆汤”的做法:
原料:赤小豆50克。
制作方法:将赤小豆浸泡一夜,早上起床,加200毫升水,煮至豆开花,即可关火焖着。随饮随取,也可以加入蜂蜜饮用。
养生功效:补心养小肠、清热利湿、避免小肠疾病。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赤小豆具有如此好的养生效果?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下:
李时珍称赤小豆为“心之谷”,说明赤小豆养心效果不错。心与小肠互相表里相辅相成,如果养好心,那么肠的受盛、泌别、主液等功能就会维持正常,小肠正气不虚,也不易招致湿热等外邪疾病。
另外,赤小豆归心、小肠经,说明赤小豆除了可以从养心的角度来间接养小肠外,还可以很好地补中益气,健养小肠。其功用为“生津液,消胀,除肿,“上吐”,并治“下痢、除寒热臃肿”…所以小肠有疾,尤其是烦满、胀痛,受湿热侵袭时,赤小豆就能派上大用场了。
所以防治小肠湿热,或者在湿热的环境,或是进食了过多的肥甘厚腻食物之后,饮用“赤小豆汤”是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的。值得大家选择。
本节养生要点提炼
①知道赤小豆的养肠的作用
②知道“赤小豆汤”的做法、养生功效等。
理解经方,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聊到了汉代古医书中“痉病”的本质,所谓痉病其实就是热邪停留于肌肉深层,导致肌肉津液匮乏的一种病理现象。
然后又聊了在太阳病中,“痉病”的两种类型,一为刚痉,二为柔痉,刚痉首选葛根汤,柔痉首选瓜蒌桂枝汤。但,一种病理状态,它不会永远停留在原地等你去治疗,它可能会发展为另一种病理状态,或复归平和。所以,停留在肌肉深层的热邪是可能继续向前发展的,所谓热盛于表,势必及里,扰动里气,上逆则为呕,下奔则为利,入肺则喘而胸满。邪在太阳未解,热传阳明渐盛,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一、热盛于表,上逆则为呕
这就是所谓的邪在表未解,肌肉深层的热邪又下逼肠胃,导致里气扰动,胃气上逆为呕。此时可用葛根加半夏汤。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 第33条
这个方子很简单,就是葛根汤加上半夏。依然用葛根汤,是因为葛根汤对应的证仍在,所谓葛根汤证对应的症候群就是“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所谓项背强几几,就是指从颈项至背部肌肉僵凝之态。本质是,风寒束表,皮腠关闭,肌肉深层郁热灼津,津液向肌肉、皮肤的供应减少,首先出现颈部津液供给恶化,接着弥散到全身肌肉。再严重些,还可能发热恶寒,头痛项强,口噤不得语,角弓反张。
但是,如今在上面的症状上,还要添上一条,那就是呕。这呕,就是热邪逼胃,里气扰动,胃气上逆导致的,于是加半夏。半夏一能燥湿化痰,二能降逆止呕,放在这儿恰如其分。若是“有汗恶风”,则需去麻黄,减轻发汗的力度。
二、热盛于表,下奔为利
所谓利,就是腹泻的意思。表邪入里而致腹泻不止。此时,又分两种情况。
其壹,虽然出现了下利,但是正邪相争的主要矛盾还在表证上,此时,可用葛根汤: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伤寒论 第32条
太阳病的特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其中,恶风,脉象和缓,皮肤腠理疏松者,为太阳中风证。恶寒,脉寸关尺俱紧,皮肤腠理比较致密,身痛,头痛者为太阳伤寒证。
为什么太阳与阳明合病(在同一时间段,太阳、阳病均发病)会导致腹泻呢?这一段,日本汉方家大塚敬节解释很精彩。一般太阳伤寒证,太阳之邪闭塞于表,当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之,若出现肌肉津液亏虚,则加用葛根以补肌肉津液之不足。若与阳明同时而病呢?阳明病有一个特征就是,渴,同时有濈然汗出。可是,现在表证未解,皮肤腠理不开,汗出不来,于是阳明之汗外出无门,遂内迫于里为下利。你看,虽然有下利,但是主要矛盾还是在肌表,太阳证>阳明证,所以依然要坚持解表发汗,疏经升津,这个葛根本来就有升阳止泻之能。
其贰,虽然有表证,但是“利遂不止”,邪气只是残留肌表,矛盾转移到了胃肠,此时,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方子: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第34条
此条中的下利,乃表证误下,导致邪气内陷所致。 此时,是表里俱病,太阳证的份量与阳明证相当,所以,需要表里俱治。脉促,即短促之脉,与浮数之脉类似。它提示什么呢?提示上虚下实, 有一个著名的方子“桂枝去芍药汤” 就是治疗“上虚下实,脉促胸满”的,此胸满是虚满。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脉促,即是误下使得上焦之气(肺、胸之气)下陷导致的,所以不仅有脉促,还有虚喘。
《伤寒论》原文用词极精当,此处是“喘而汗出”,而不是麻杏石甘汤证中的“汗出而喘”:“喘而汗出”乃上焦肺气虚之虚喘,喘是重点;“汗出而喘”乃邪热壅肺之实喘,汗是重点。所以用大剂量的葛根(八两),就可以理解了。葛根不仅能解肌退热,生津之渴,还能升阳举陷,其药势向上,向外,可推动胃气向上焦,肌表循行。至于黄连三两,黄芩三两,清胃肠之邪热也,炙甘草二两守护胃气。
三、入肺则喘而胸满
刚刚我们说到了停留在肌肉深层热邪的两种变化:
一种是,热邪逼胃,里气扰动,胃气上逆为呕,可用葛根加半夏汤。
一种是,遂内迫于里为下利,同样是下利,主要矛盾还在表证的,用葛根汤;主要矛盾在胃肠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那么,第三种,就是热邪入肺,入肺则喘了: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伤寒论 第33条
这一次的胸满,则是邪热壅肺之“实满” 了。既然提到了“不可下”,可能患者还伴有大便硬或者燥,甚至便秘,所以才被视为“太阳阳明合病”,但尚未到里热燥实的程度。此时当用麻黄汤类方,即所谓“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脉浮无汗而喘是此时的主要矛盾,此时的治法是“此虽邪实于胃,先发其表然后下之也。”若肺热甚重,可用“麻杏石膏汤”。
腰腹受凉,全身都冷
今年春天来得格外早,你是不是急着减衣服了?岂不知,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着急减衣服可是要着凉的。林琳一下班就捂着肚子说胃疼,回到家一头倒在床上,盖上厚被,缩成一团,手脚冰凉,面色苍白。妈妈赶紧把电热宝放在她的肚子上,又烧了姜汤催林琳趁热喝下,折腾了好一会,林琳的手脚暖和了,脸色也缓和过来,胃痛也缓解了。
这时妈妈开始数落她:这才阳历二月,农历还是正月,春天刚露头,冬天还没过,急着穿低腰裤、短衫,一抬手一弯腰,肚肚就露出来了,能不受凉吗!
林琳妈妈说得有道理。常言道“春捂秋冻”,早春不要急着减衣服,这是因为冬春交替之际,气温变化无常,尽管气温在逐渐回升,但还可能出现倒春寒,如果你过早地减衣服,将体表腠理曝露在外,寒湿之气就会趁虚而入,轻者引起不适,重者招致疾病。
人体腹部和腰部 是最怕寒湿侵扰的部位,这是为什么呢?
祖国医学讲的很明白,人体腰腹部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穴位。比如我们人人都有的肚脐眼,中医称神阙穴,是胎儿吸取母体营养的唯一途径,也称之为命蒂,就是生命结蒂之处,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林琳出现的胃痛、胃胀就是因为常常把肚脐暴露在外,受凉之故。
在肚脐眼的下方有关元穴和气海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丹田,是人体真气、元气发生的地方。寒湿之气从神阙穴浸入,导致虚寒症,诸如五更泻、尿潴留、慢性腹泻等。在肚脐眼的上方有上、中、下脘穴,这里受凉,会引起脾胃相关的各种病症。
美眉们常常外露的后腰部位也有不少关系重要的穴位。在腰带部位有腰阳关,是阳气通行的关隘,现在女孩都喜欢穿矮腰裤,这个部位很容易受凉,年轻时不觉得怎样,上了年纪冷天一来就会感到后背发凉,原因是经络不通,阳气无法上行。在腰部正中线上两肾之间还有命门穴,是人体生命来源之所,是肾阳藏身的地方,此处如果受寒湿侵扰、肾水不能上行,滞留在那里,久之生疾,腰膝酸软、下肢浮肿、月经量少、有血块、面色灰暗等等。
如此说来您就明白了,在早春2月,一定不要急着减衣服,要格外注意腰腹保暖。如果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调养。
研究表明,五谷杂粮可养五脏。早在古代就有“一谷补一脏”的说法。五谷有小米、大米、小麦、大豆、高粱。其中小米可养脾、大豆可养肾等等。中医认为,五谷不仅可以裹腹,还是五脏食疗养生的好食材。今天咱们就说说小米。
熬个小米粥,谁不会熬?这问题看似简单,但是怎么熬最有营养口感最好是有很大学问的,不信您继续看!
小米是五谷之首,常食能补脾益胃。小米对脾虚体弱的人而言,可谓是进补的上品,可补中益气、延年益寿。
小米的营养
中医上说小米味甘、咸、性凉;入肾、脾、胃经;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除热,解毒之功效。小米是身体虚弱人的进补上品,脾胃好则人神清气爽!
从营养学方面讲,小米富含维生素B1、B2,含铁、磷,锌等微量元素,能促进食欲,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特别适合小孩子。
小米通常的食用方法就是熬制小米粥了,小米粥有“代参汤”之美称。所以熬制方法和过程对于小米粥的营养发挥尤其重要。
小米粥的最佳熬制方法:
洗米:想要保留营养,就不能过度搓洗,小米富含维生素B1、B2等,而这些维生素很容易在洗涤时流失。一般快速冲洗两遍即可,第一遍快速洗去杂质,再快速重复一遍即可。
下锅:下锅之前可浸泡,不推荐冷水煮粥,建议开水下锅。下锅后大火煮开,再文火煮30分钟即可。
熬制过程
熬制过程中可进行适当搅动,也可以用高压锅焖制,熬制时不建议太稀薄,当粥呈现酥稠状时,就可以出锅了。
小米虽然淀粉含量高,但是成颗粒状,用量少,容易稀薄。所以水和米的比例要搭配合理。
要想入口鲜滑,可滴几滴食用油,色泽好看,而且口感有提升。上层的米油是小米粥的精华所在,一定不要浪费哈!
推荐小米与下列食材搭配食用:
1、加南瓜,养胃效果增强。
2、加山药或枸杞,胃肾同养,补益明目。
3、加红豆,又兼具有补血利水的功效。
其实,小米怎么吃都好,再推荐一个小米八宝饭
材 料:小米260g,红糖80g,植物油30g,豆沙馅按个人喜好,葡萄干适量,坚果仁适量
步 骤:
1、将小米洗净,浸泡一夜。
2、放入蒸锅,加水蒸半熟。
3、把红糖放到米饭头上一块蒸,蒸一会搅拌一下,在蒸一会在拌,直到红糖化完小米熟透。
4、放入植物油拌匀。
5. 把坚果仁放进微波炉叮一分钟,然后加大枣、葡萄干之类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在碗底,放一半的小米,把豆沙搓成圆按扁放在中间,再把另外一半的小米放进碗里压实。
6、做好的小米八宝饭用保鲜膜封好放进冰箱储存,吃的时候丢到蒸锅里蒸一下就可以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