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人:主治医师周喜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一类急性并发症,往往见于一型糖尿病患者或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作致死率较高,需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积极的抢救治疗是提高糖尿病患者预后重要的因素,而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具体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主要是通过症状和化验室检查相结合进行诊断,化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糖、尿酮、血酮、血气分析、离子检查以及肾功能等,检查时往往血糖多为 16.7~33.3mmol/L,有时可达 55mmol/L 以上。血酮体>4mmol/L,血浆 CO2 结合力降低 30%容积或 90%以下,pH 值往往下降,甚至小于 7;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呼吸有烂苹果味、腹痛甚至有意识昏迷等症状,即可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第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首先应该快速的扩容,也就是补液治疗,补液以先快后慢的方式进行,同时需要静脉滴注小剂量胰岛素,目的是为了纠正高血糖和高血酮,剂量为 0.1 单位每公斤体重每小时,监测心电图以及离子情况,注意补钾治疗以防止低钾血症,每四个小时测一次血气分析,防止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如果 PH 值小于 7,应该给碳酸氢钠静脉滴注。另外,需要查找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包括感染、应激反应、用药治疗不当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当今世界,糖尿病是严重威胁儿童、青少年的一种慢性全身心疾病,主要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的遗传异质性疾病。儿童患者的糖尿病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
     
     
    今天就跟大家讲一讲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

    1型糖尿病的诊断

    目前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呈显著上升趋势,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显,主要因素为:

    1、遗传因素

    一种在有遗传因素的个体出现,有胰岛β细胞免疫介导损伤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先天性风疹病毒和肠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B病毒)和饮食(如牛奶,谷物纤维、牛奶中的胰岛素、、维生素D或不饱和脂肪酸omega-3缺乏)

    3、免疫因素

    环境因素诱发后,进入自身免疫激活阶段。大量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的发展速度是由致病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平衡所决定的。

       

    1型糖尿病的儿童,一般起病急,多数患儿常因感染,饮食不当或情绪激惹而诱发起病。变现为多尿,易饿多食和体重减轻,称为“三多一少”。
     

     
    同时婴幼儿的多饮多尿常不易被发觉,从而很快发展为脱水及酮症酸中毒。
     
    如果糖尿病患儿突然发生恶心,呕吐,厌食或腹痛、腿疼等症状,需考虑是否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尽快去医院诊治。
     
    体格检查:
     
    一般除消失外无阳性特征,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可出现不规则的生产呼吸,散发出酮味(烂苹果味),严重时可伴有神志的改变。
     
    病程长且病情控制不良可致发育落后,身材矮小,肝肿大和智能落后等,称为糖尿病侏儒。
     

     
    晚期可有白内障,视力障碍及视网膜病变,甚至失明。还可能发生蛋白尿,高血压,糖尿病生病。

    接下来讲下1型糖尿病和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标准:根据2019年WHO颁发的新分型标准,符合下述4条之一可诊断为糖尿病:

    • 空腹血糖≥7.0mmmol/L。
    • 口服糖耐量负荷后2h血糖≥11.1mmol/L。(葡萄糖1.75/kg,葡萄糖最大量75g)
    • HbA1c(糖化血红蛋白,此方法需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认证)≥6.5%
    • 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糖尿病症状体征。

         

    符合上述标准但对于无症状者建议在随后的1d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此外血糖5.6-6.9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口服糖耐量试验2h血糖7.8-11.0mmol/L为糖耐量受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诊断生化标准:

    血糖>11.1mmol/l,静脉血PH<7.3或HCO3-<15mmol/L,酮血症和酮尿症。

    DKA严重程度分度:

    轻度:PK<7.3,或HCO3-<15mmol/L
    中毒:PK<7.2,或HCO3-<10mmol/L
    重度:PH<7.1,或HCO3-<5mmol/L
     

    还需要检测血电解、血糖、血酮体、血脂、血气分析、尿糖、尿酮体,空腹胰岛素,C肽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自身抗体测定。

       
     1型糖尿病的治疗

    治疗目的:降低血糖,消除症状,预防并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使I型糖尿病患儿像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治疗方案:主要还是胰岛素注射治疗,在专业内分泌科医生制定个体的方案。
       
    饮食:
       

    • 供给营养充足的平衡膳食,保证糖尿病儿童的正常生长和青春期发育的需要,维持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防止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的发生,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 实现理想的血脂和脂蛋白水平,维持正常血压。
    •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调配多样化饮食。
    • 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水果、蔬菜多样化,如黄瓜、西红柿、芹菜等所含热量很少,基本上可
    • 不限制数量,应避免摄入盐过多。
    • 不适合糖尿病患儿食用的食品:如肥肉,油炸食物,糖果,含糖的饮料,含糖高的水果,粉丝,粉条,凉粉等。
    • 正确对待“无糖食品”,既是视品就有一定的热量,食用后也应减去相应的主食。

         

    运动疗法:
     
    是治疗1型糖尿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糖尿病的病情控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糖尿病病情稳定,血糖控制在<11.1mmol/L时,可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如跑步,跳高,跳远,广播体操,游泳等。
     
    1、运动的益处:
     
    运动能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和血液粘稠度。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
     
    有氧运动还能明显改变机体的组分,即减少脂肪数量和增加肌肉,骨骼等组织的数量。
     
    有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还能给患儿带来自信心,增加生活乐趣。
     
    2、运动强度:
     
    建议每天进行至少30min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时感觉全身发热,出汗但非大汗淋漓),每日累及运动达到60分钟或90分钟的有氧运动更好。
     
    3、运动时间和频率:
     
    应在产后1.5小时进行,以防出现低血压,运动前后应进行5-10分钟的热身运动。
     
    每次运动必须至少持续20分钟以上,因20min是取得健康效应的最短运动时间。
     
    4、运动方式:
     
    有氧运动项目包括步行,慢跑,骑车,游泳,登山,爬楼梯,打羽毛球、乒乓球等。
     
    总之以动态活动代替静态活动,对各年龄糖尿病患儿都非常重要。
     
    注意事项:
     
    运动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服装和鞋袜,运动后注意清洁卫生。
     
    宜将胰岛素改为腹壁皮下注射,以免运动时吸收过快,而易发生低血糖。
     
    运动后易出现低血糖者可于运动前有计划加用少量食品,或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
     
    还需注意定时定量运动,与定时定量注射胰岛素和定时定量进餐同样重要,检查“三定”原则,才能收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 科学饮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途径,并不是需要您饿肚子,甚至不需要放弃自己喜欢的食物,只要合理安排每日摄入食物种类和数量,您同样能享受健康美食,没有绝对不能吃的饮食,糖尿病饮食是健康饮食,不是饥饿饮食,同样适合正常人。    

                

    糖尿病饮食治疗为何如此重要?

    科学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能协助维持血糖在理想水平;控制血脂、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维持合理体重。科学的饮食治疗贯穿始终,科学饮食的目的:控制病情 + 享受美食!

     

    医生按照“三步曲”帮您计算每日总能量:

    1.计算自己的标准体重=身高(cm)-105正常体重:理想体重±10%之间 肥胖: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 消瘦:低于理想体重20%以上

                  

    2.每天需要的能量=理想体重×能量级别,活动量不同,所选择的能量级别也不同

                  

    3.根据自己的活动量选择适合自己的能量级别注:以轻度活动(退休、老年)正常体形为基准:体力活动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5kcal/kg体重;肥胖者减5kcal/kg体重;消瘦者增加5kcal/kg体重。

                  

    举例:老王,男性,56岁, 身高170厘米,体重68公斤,职业:会计,患糖尿病4年,采用口服药+饮食治疗,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算算老王每天需要的总能量先算老王的理想体重=170-105=65公斤老王体型正常,轻体力活动,故选择每公斤体重30千卡的能量级别,所以:老王每天所需总能量=30×65≈2000千卡。

                  

    主食选择善搭配

    主食类(即碳水化合物)食物是最经济、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主食的选择上可以粗细搭配,即粗粮和精细的粮食搭配在一起,如早餐吃玉米,午餐可以吃米饭,晚餐还可以将部分主食用些芋头或红薯替换。即使主食是粗细粮搭配,每餐也不宜过饱,七八分即可。

             

    主食应粗细粮搭配摄入,肉蛋奶类不能忘

          

    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占全天饮食总热量的10%~15%,其中优质蛋白质应占全天摄入蛋白质总量的1/3,如鱼肉、瘦肉、鸡蛋、牛奶、大豆等。

                   

    限制脂肪摄入量

    脂肪是美味佳肴的创造者,但过多摄入饱和脂肪会产生过多的能量,使血糖升高,并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关。每日的脂肪摄入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30%,警惕看不见的油脂--坚果类,因为坚果的热量很高。胆固醇的摄入量也要严格限制。

    蔬菜水果巧选用

    注意保证蔬菜的摄入,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且多数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适合糖友食用。每天蔬菜摄入量要达到300-500克,但要限制炒菜用的油量,含淀粉类多的蔬菜可以和主食交换(如:马铃薯,红薯)。每天蔬菜食用量用自己的双手捧一捧,大概在1斤左右。

    糖友如何吃水果呢?

    这是很多人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很多人怕血糖升高而不敢吃水果。糖友可以吃水果,但有一定的条件:时机:在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时: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

            

    时间:选择在两餐之间;种类:选择低糖分瓜果; 计量:从每天摄入的食物总能量中扣除水果能量。每天水果的食用量用自己的拳头举一举,大概相当于拳头大小。      

    限制饮酒多饮水

    饮酒会让血糖难以控制,最好不要饮酒 ,如果饮酒,每日不超过1~2份标准量,糖友饮酒需遵医嘱,饮酒后应扣除相应能量的主食(一份酒≈20克主食),不要空腹饮酒,空腹饮酒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注射胰岛素或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的患者。每日饮水量约2000毫升左右。35ml白酒 = 350ml啤酒 = 140ml红酒 = 100kcal

        

    烹调方法很重要

    推荐的烹调方法: 炖、清蒸、烩、凉拌、煮、汆、煲。 优点:营养成分损失少,不增加脂肪,容易消化吸收,清淡爽口。 不推荐的烹调方法 :炸,煎,红烧。 缺点:对蛋白质、维生素破坏多,肉中脂肪过度氧化,产生致癌物,增加脂肪和热量。

    少吃盐

    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约1矿泉水瓶盖),油盐少放点儿,口味清淡点儿。

                

    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今天我们对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希望大家从今天起能摆脱误区,消除顾虑,合理的饮食配合正确的药物治疗,让血糖更早达标,更早获益,远离一切并发症,快乐健康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除可通过糖浆机检测血糖外,尿酮自检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虽然医生不会通过尿检来诊断糖尿病,但通过对患者体内尿酮浓度的监测,可早期发现和预防高、低血糖并发症,同时可避免糖尿病酮症的发生。

    尿酮体为什么会升高?

    如果体内缺少胰岛素,糖无法进入细胞内提供热量,身体就会将脂肪分解为能量来源,在分解的过程中,酮体被释放到血液中,再通过尿液排出,因此,高血酮或尿酮呈“阳性”,表明碳水化合物摄入或胰岛素作用相对不足,表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较差。

     

     

    血流中有过量的酮体积累时,身体就会出现酮酸中毒,从而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关于糖尿病酮症的其他信息可参照:糖尿病酮症,酮酸血症的症状,病因,诊断和治疗。

    测定尿酮、血酮的时间和状态。

    当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当发生创伤,感染,或进行大型手术时。

     

    患病时,例如:普通感冒或流感。

     

    怀疑是酮酸中毒的症状,例如:恶心,腹痛,疲劳,口渴,头晕,或呼气有水果味。

     

    建议孕妇(包括妊娠糖尿病)在每天早晨起床后不吃东西之前进行检查。

     

    主动试图借由限制热量来降低体重的糖尿病患者。

    尿酮体检查。

    制备优质尿酮测试纸。

     

    用水杯将半杯尿中间的部分取出来,取出测纸,盖上纸。

     

    将测试纸片检查区浸入水中一秒钟。

     

    取下测纸后,沿着容器边缘,除了多余的水。

     

    等一分钟,看一下测纸的颜色。

     

    对糖尿病人的尿检和血检。

     

    验尿法主要用于监测病人尿酮体浓度和尿液中葡萄糖含量。若上述两种尿检结果均有任何一种异常,则表明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异常。

     

     

    需进行尿液检查的人,为血糖值超过300毫克/分升得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糖尿病酮酸症患者。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可在家进行酮体浓度的测量和监测。如果体内酮体浓度在中度以上或过高,就是糖尿病的危险症状,如未得到控制,应立即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以往,医生也可以通过检查病人尿中葡萄糖的含量来诊断、监控病情,但这种做法并不像血液检查那样普遍。目前大多数医生都是通过血检来观察糖尿病,因为血检比尿检更准确地测量了人体内的葡萄糖浓度。

     

  • 糖尿病肾病是全世界终末期肾病的首位致病因素 [1],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安全!近年来,人们发现,中医药对于治疗这种疾病,尤其是在延缓肾脏“走向末路”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中医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辨证治疗的方法。那么,中医是如何理解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原理?又是如何进行辨证治疗的?就让我们一一揭秘。

     

    1.  糖尿病肾病的定义 [2]

     

    糖尿病肾病指的就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一般在患上糖尿病4~5年后发生,最初表现为微量的蛋白尿,随着疾病的进展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血压升高、水肿等,到达最终阶段,还可能引起尿毒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根据糖尿病的一些临床症状,中医常常将它和消渴病对应起来。《金匮要略》云消渴病:“以饮一斗,小便一斗”;《丹溪心法》这样描述:“小便浊淋如膏之状,面黑而瘦”。而消渴病迁延到肾脏,就会引起糖尿病肾病。

     

    2.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原理

     

    中国古代医学家对糖尿病肾病并没有系统的认识,到了近现代,各种病机学说都纷纷涌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大学说虽然侧重点不同,却都涉及正虚和邪实两个核心过程。正虚指的就是正气不足,包括气阴阳亏虚、脾虚、肾虚等多种类型,它们或者同时存在或者相继出现,共同影响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正气不足则容易导致邪气的入侵和郁结,化为血瘀、水湿、浊毒等邪实,还会进一步加重正虚,造成恶性循环 [3]

     

    所以,糖尿病肾病是一种“本虚标实”之病 [4],阴阳气血津液亏虚是本质,湿浊血瘀内结是表现,邪实就会进一步演变为蛋白尿、水肿等症状。

     

    3.  糖尿病肾病的辩证治疗

     

    中医辩证其实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病症”到“病证”的过程。病症是病人的主观感受,病证是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态等本质信息,医生依据中医理论对“病症”进行分析,得以辨明“病证”,这就是辩证。随着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疾病的特质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中医能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辨别不同的“证”,再对“证”治疗,从而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可见,同一个疾病实际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证”型,如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肾不足、湿浊内蕴 [5]等。论治时医生会根据“证”型选择不同的治法、方剂和用药剂量,实现“精准打击”,从根源上“解决”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现代医学名词,中医虽然没有相应的记载,但随着近年来的研究,对于该病的理解和疗法都日趋成熟,俨然成为了“糖友界”最强帮手!

     

    糖尿肾病不用怕,中医辨治有奇效!大家不妨一试。

     

    【参考文献】
    [1]李平,谢院生主编,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基础与临床[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5.
    [2]柳河等著,新编内分泌代谢病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5.
    [3]郭利莎,沈玉燕,赵玲,曾慧妍,杨国伟.当代名中医临床辨治糖尿病肾病规律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4):427-428+439.
    [4]彭万年,罗仁主编,糖尿病肾病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
    [5]仝小林,周强,赵林华,田佳星.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01):144-146.
  • 作者:陈磊 主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 普通内科

    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病症,常常发生于1型糖尿病患者。但是,患2型糖尿病的人也会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血液中由于胰岛素的缺乏、升高血糖的激素太多时就会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不能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作为能量,身体只能开始分解脂肪和蛋白质,而造成酸中毒的酮体就是脂肪分解产生的。
    过多的酮体可以在体内蓄积,造成血液中酮体增多,尿中酮体排除也增加。而酮体是酸性的物质,在血液中过度蓄积,消耗体内的碱性物质,导致酸中毒,从而引起呼吸困难、休克、肺炎、癫痫、昏迷,甚至会死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与年龄有关,一般人为2%~10%,年轻人相对较低为2%~4%,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则超过20%,所以应该高度重视。
    酮体到底是什么
    酮体是脂肪在肝脏分解氧化时特有的中间产物,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3种物质。酮体是肌肉以及脑组织的重要能量来源,长期饥饿、糖供应不足时,酮体可以替代葡萄糖成为脑和肌肉的主要能源。正常情况下,血中仅含有少量的酮体,为0.03~0.5mmol/L(0.3~5mg/dl)。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称为酮症。而酮体中的乙酰乙酸和羟丁酸均为酸性物质,大量的蓄积会消耗体内过多的碱性物质,这样就发生了酮症酸中毒。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没有足够的胰岛素来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产生能量。身体这时只能依靠脂肪组织来产生热量,这样酮体的生成就会增加,所以糖尿病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概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和糖尿病的类型有关。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绝对地缺乏胰岛素,所以1型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但是2型糖尿病在某些诱因下也可以发生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哪些表现
    发生酮症时,多数患者早期表现为糖尿病症状(多尿、口干、多饮、乏力)加重,或第一次出现这些症状(以前无明显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继续恶化,2-4天后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有头痛、烦躁、嗜睡等表现,而且呼吸变得很快、呼出的气体带有烂苹果味道。若病情进一步地发展,出现严重失水,尿量开始减少、皮肤变得干燥、心跳加快、血压下降,四肢皮肤发冷,最后发展到昏迷状态。

  • 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的症状可能分为早期、后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1.早期:三多一少症状加重,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同时,酸中毒失代偿后,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反酸、呕吐、口干、头痛、精神萎靡、嗜睡等症状可能会出现。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也是一个特征。

    2.后期:严重失水,尿量减少、眼眶下陷、皮肤黏膜干燥。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厥冷也可能出现。

    3.晚期:晚期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虽然患者常有感染,但其临床表现可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表现所掩盖,且往往因外周血管扩张而体温不高,甚至偏低,是预后不良的表现。

    如果出现以上类似症状,患者应立即就医接受治疗。

  • 骨质增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腰部疾病,给患者的生活中造成严重的影响,很多严重者甚至得需要卧床静养,这也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负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几种措施来预防骨质增生的发生呢?

     


    1.避免长期剧烈运动


    长期、过度、剧烈的运动或活动是诱发骨质增生的基本原因之一。尤其对于持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过度的运动使关节面受力加大,磨损加剧。长期剧烈运动还可使骨骼及周围软组织过度地受力及牵拉,造成局部软组织的损伤和骨髂上受力不均,从而导致骨质增生。

     


    2.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避免长期剧烈的运动,并不是不活动,恰恰相反,适当的体育锻炼是预防骨质增生的好方法之一。因为关节软骨的营养来自于关节液,而关节液只有靠“挤压”才能够进入软骨,促使软骨的新陈代谢。适当的运动,特别是关节的运动,可增加关节腔内的压力,有利于关节液向软骨的渗透,减轻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从而减轻或预防骨质增生,尤其是关节软骨的增生和退行性改变。因此骨质增生康复的方法在于运动,意义在于消除或减轻增生部位的疼痛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劳动能力,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及时治疗关节的损伤


    关节损伤包括软组织损伤和骨损伤。关节的骨质增生经常与关节内骨折有直接关系。由于骨折复位不完全,造成关节软骨面不平整,从而产生创伤性关节炎。对于关节内骨折的患者,如果能够及时治疗,作到解剖复位,完全可以避免创伤性关节炎和关节骨质增生的发生。


    4.减轻体重


    体重过重是诱发脊柱和关节骨质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过重的体重会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使关节软骨面上的压力不均匀,造成骨质增生。因此对于体重超标的人,适当的减轻体重可以预防脊柱和关节的骨质增生。


    以上这四种措施对于预防骨质增生都比较的有效,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不要怕麻烦,一定要积极行动起来预防骨质增生的发生,一旦自己患上骨质增生,就没有那么容易治疗了。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大家远离骨质增生的影响。

  •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高血压人群才会患脑溢血,或者更容易患脑出血,其实这只猜对了一部分。现实生活中,导致脑出血的原因可不止这一种,很多因素都可以造成血压不稳,更可以造成脑出血,只不过这两种结局都跟血管异常有关,所以人们才会将高血压和脑出血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为什么没有高血压的人群,也会有患脑溢血的机率呢?今天,笔者就跟大家一起谈谈其中的奥妙,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血压增高和脑部出血之间的关系。

      


    其实,脑部的出血主要是由局部血管病变引起的。人体血管几乎遍布全身各处,有些地方的血管口径较大,有些地方的血管口径较窄,有些地方的血管弹性很好,有些地方的血管脆性很高,真是因为血管性能参差不齐,才会造成不同的血管疾病。那么,作为人体“司令部”的大脑,其中的血管也是十分丰富的,人的脑部不仅有丰富的大血管,还有分布于脑组织各处的小血管,这些血管在脑组织里面弯曲的走向、曲折的排列,因而更容易发生病变。随着机体的衰老,人体的血管也会遭受氧化应激的损害,血管的弹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差,因此导致了血压不断升高。

      


    高血压是人体血管变差的一个重要信号,它不仅说明血管的弹性不再像以前那样柔韧,而且也表明血管的承压能力也在不断下降。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人体的血液容量是不会变的,但是官腔会变狭窄、血管的收缩能力会变差,这就相当于给脆弱的血管施加更多的压力,所以才会导致血管破裂。不仅如此,脑部的血管比较细小,因而在同等条件下也更容易发生破裂,这就是为什么即使血压不高的情况下,脑部也会有血管破裂出血的症状出现。

     

    那么,什么情况会导致脑部血管的破裂呢?很多原因都会导致血管发生病变,除了年龄增加,血管老化之外,还有很多的因素额可以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比如,经常性的熬夜使得机体内分泌容易出问题,造成激素的水平波动不一,最后直接影响血压的调节,造成脑部血管破裂出血;情绪的波动加剧血液流速加快,使得机体的血压出现一过性的增高,造成血管被骤增的压力影响,造成脑部血管破裂出血;血管的管腔有大量的脂质堆积,造成管道越来越狭窄,这会使血液通过的时候更加困难,这也会造成局部的血压骤增,造成脑部血管破裂出血;血管有畸形的人群,因为血管有先天性的狭窄或走向不好,因而更容易伴随着衰老问题出现,比如畸形的血管造成血压增高,最后造成脑部血管破裂出血。

     

     

    总而言之,大家不要以为引起脑部出血的原因就只有高血压这一种,平时多注意加强身体的锻炼,合理控制自己的饮食,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血管破裂等疾病的高发,从而减少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生机率。

  • 很多人对癌症病人的饮食有误解,认为肿瘤病人吃得越有营养,肿瘤长得越快。实际上并不是!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都需要营养,但是正常细胞对营养需求稳定,而癌细胞不是,癌细胞处于失控状态,有自己的生存套路,营养不够就会“抢”正常细胞的,所以只有给正常细胞提供足够的营养,才不怕癌细胞的“掠夺”。如果癌症没有治疗没有控制的话,病人会越来越瘦。千万不要想饿死癌细胞,结果很可能是人先饿死。

    那么癌症患者应该吃什么好呢?其实癌症患者的饮食应遵循多样化、均衡饮食的原则,谷类、蔬菜、水果、大豆制品、奶类、蛋类、肉类、鱼虾等都应纳入食谱当中,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就对了。

     

    谷类为主,推荐全谷类

    主食方面,推荐全麦、燕麦、绿豆、红小豆、糙米、玉米、小米、黑米等全谷杂豆占主食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他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非常有利于体内激素特别是胰岛素的稳定。要尽量避免或少吃精细加工和过度加工的白米、白面、白面条、白面包等精制谷物。

     

    蔬菜每天500克,水果200~350克

    蔬菜一定要选择新鲜的,多选择颜色深的,深绿色的、红色的、橙色的、紫色的蔬菜。水果,选择颜色深的,完整的水果,喝果汁不等于吃水果。

    蔬菜主推深色菜及十字花科蔬菜,深色菜包括深绿色、深黄色蔬菜如胡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如大白菜、小白菜、菜心、油菜、萝卜、西兰花、菜花、卷心菜、紫甘蓝、芥菜、红菜薹等,另外菌菇类也是不错的选择,香菇、蘑菇等。水果推荐猕猴桃、橙子、苹果、梨及浆果类(草莓、蓝莓等),它们含有丰富的植物化学物,能对抗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同时稳定机体的激素水平。

    限制红肉的摄入,鱼类以深海鱼为主

    红肉每周不超过3~4次,避免腌制、油炸、烟熏、盐泡的食物。推荐每周三顿鱼,以深海鱼为主,如三文鱼、沙丁鱼、金枪鱼等。采用清炖、清蒸或煮汤的方法。

    植物油30克甚至更多,品种多样化

    推荐用橄榄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它们富含抗氧化物质,对维持正常的细胞膜功能、维持炎症平衡、促进健康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天一个鸡蛋,300毫升牛奶或奶制品

    大豆及其制品、坚果每天20~30克,大豆及其制品、坚果等都含有很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等,对肿瘤病人的健康很重要。

     

    饮食禁忌:不吃烧焦的食物,直接在火上烧烤的鱼和肉或腌肉,熏肉等。限制精制糖(白糖、红糖、冰糖、蜂蜜等)的摄入,女性不超过25克/天,男性不超过38克/天。

  • 心脏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有一颗健康的心脏,是最幸运的事情之一,这世上有很多人,一直生活在心脏病的阴影之下,尤其是家里有遗传病史的,更是压力重重,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心脏病就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占据我们的生活。

     


    心脏病之所以被大家当作洪水猛兽,是因为我们全身各个器官都需要心脏这个“水泵”带来血液和营养,才能正常运转,当心脏出现问题的时候,所有器官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心脏本身也会出现心衰、心梗等症状,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这也是人们畏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体内的各个器官都会老化,包括心脏,心脏病也“蹲守”在我们身边,随时准备进攻。所以老年人往往更容易成为心脏病的“重点关注”对象,而他们在面对心脏病的时候,也更无能为力。

      
    心衰的5个信号,若你有所了解,或许能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信号一:胸闷,经常觉得呼吸不畅,喘不过来气;

     

    信号二:头晕头痛,头昏脑涨;

     

    信号三:频频出汗,在温度适宜的时候也会冒一身汗;

     

    信号四:身体疲乏,没什么力气,精神状态不佳;

     

    信号五:活动耐力减低,动不动就需要休息。

     

    心衰在中老年人身上更加普遍,而它的病因也很简单,心力衰竭,往往跟高血压、心梗、冠心病、肺动脉瓣狭窄、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有关,但是,心理上的一些情绪因素也会造成心衰,如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劳累过度等,这都是心衰的病因。

      


    对于老年人来说,想要预防心衰,还需要做到以下4点:

     

    药物治疗

     

    心脏病患者是需要随身带药的,因为我们无法预判心脏病什么时候会发作,所以随时准备好服用药物才是最保险的举措。同时,心衰患者平时也可以服用一些有扩张血管作用的利尿剂来减轻心脏的压力,但不论是哪种药物,都需要在询问医生之后再服用,切不可盲目吃药或随意增减药量。

      
    清淡饮食,控制摄入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吃一些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是最合理的,但是有些老人平时就爱吃一些油腻、重口味的食物,其实这种习惯就是对心脏的不负责。想要维持心脏健康,饮食上就要注意多吃蔬果,摄入优质蛋白,低糖、低脂、低盐。

     

    平时多休息

     

    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都会增加心衰的发作风险,可能我们现在还意识不到劳累过度的危害性,但当心衰发生时,后悔就来不及了。注意休息,适当锻炼,是老年人应该养成的生活习惯,虽然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参与、帮忙,但到了这个年纪,尽量不要让自己太过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才是对心脏负责的表现。

      
    定期复查

     

    不论病情是否稳定,都不能放松警惕,定期复查是我们预防心衰,及时发现异常的重要方式,如果大家不在意的话,那么一旦病情发生变化,再治疗可能就晚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按时服药、调整作息之外,也要重视定期复查的意义,这样才能让医生根据我们目前的情况,给出合适的建议。

      
    总结:心衰最容易“找上”老年人,因为他们的心脏是最容易“攻击”的,如果想要心脏健康、强壮,在生活中就必须坚持良好的习惯。戒烟戒酒、合理饮食、定期体检,是我们预防疾病最基础的做法,希望你别嫌麻烦。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