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退烧药也有副作用?

退烧药也有副作用?
发表人:曾沣

生活里总是少不了感冒发烧,人们也习惯于用退烧药来治疗。

因为阿司匹林对胃的刺激性太大,所以市面上大部分的退烧药都是扑热息痛,成分大部分是对乙酰氨基酚。

无论感冒发烧,还是头痛关节痛,都可以请它来帮忙治疗,只要吃几颗便可立即赶走身上的病痛,实在是让人感到分外的亲切。

对乙酰氨基酚这种退烧药一般就陈列在每个药店的非处方货架上,购买也非常方便,无需处方无需什么限制,可以一次多量购买放在家里使用。

然而,这种药如果使用不当,对身体还是有很大的危害的。

最大的危害:伤肝

扑热息痛一直是药源性肝损伤的常见原因。

一项在美国家医院进行的研究显示,在调查期间记录的 662 个急性肝损伤病例中,有 42% 都与对扑热息痛有关,其中,有将近一半都是由不小心用药过量导致的。

在体内是经肝脏代谢,代谢的中间产物 N-乙酰对苯醌亚胺具有毒性。

在正常剂量下,肝脏内的解毒物质谷胱甘肽可以对付这种有毒的代谢产物。

而如果剂量过大,产生的有毒物质太多,体内的解毒物质就不够用了,这时肝脏就会受到损伤。

扑热息痛短期服用过量即可以造成急性肝损伤。虽然有解毒药乙酰半胱氨酸可用,但损伤严重时仍可引起肝衰竭甚至死亡

伤肝原因:太常见易被忽略

扑热息痛并不是对肝脏毒性最大的药物,在正确使用时安全性也很好,为什么总会引起肝损伤?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太容易接触到这种药物,却又对它的潜在风险没有足够的警惕。

扑热息痛是最常见的解热镇痛药成分,在许多感冒药、退烧药和止痛药中都有它的身影,比如白加黑、感冒灵、必理通等等。

这些药品大多是非处方药,很容易买到,而且又冠有不同的商品名,容易让人忽略它们含有相同的成分这一事实。

如果一个人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例如同时使用两种感冒药,或吃退烧药的同时又吃了止痛药,就很容易导致过量中毒。

扑热息痛的作用是缓解症状,因此大家一般会按需要使用。

比如,发烧或疼痛时会用上一次,如果没有好转就再用一次,却容易忽略服药间隔和每日最大用药次数的限制。

根据说明书,该药两次服用之间至少要间隔 4~6 小时,一天最多只能用 4 次。如果对此不加注意,症状又一直没有好转,一来二去就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吃下超过安全用量的药物。

除此之外,儿童可承受的剂量比成人小,如果给孩子吃成人的感冒药、退烧药,可能导致用药过量。

即使是儿童专用的剂型,也有不同年龄段的差异。例如用滴管给药的滴剂,说明书上只写出了 12 岁以下的剂量计算方法,如果把这种药剂给 12 岁以上的儿童服用,并且只凭感觉增加剂量,也有可能导致剂量过大。

安全服用退烧药的措施

为防止扑热息痛过量中毒,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等管理机构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在所有含有该成分的药品包装上进行统一标示,缩减单盒包装的药品量等,但在国内,相关措施仍非常不完善。

不过,普通消费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远离扑热息痛过量的危险:

  • 用药前阅读药品说明书中的“成分”一项,确保最多只使用一种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药物。
  • 留意中成药。不少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中都含有西药成分(包括扑热息痛),从药品名称中往往难以辨别,但说明书的“成分”项中会有标明。
  • 感冒药只需用一种,且不应与退烧药同用。
  • 两次用药间至少要间隔 4 小时,一天最多只能服用 4 次。如果症状不好转要及时求助于医生。
  • 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儿童剂型,并严格按说明书选择剂量。如果孩子的年龄超过了说明书中的剂量计算公式中的年龄范围,则不能按该公式计算剂量。
  • 用药期间不要饮酒,酒精会增加药物伤肝的可能。

其实不仅仅是退烧药,很多常见常吃的药物如果使用不当,都会对身体产生很不好的副作用。建议大家在日常吃药时,一定详细阅读说明书,或者严格遵医嘱。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发热疾病介绍: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37.3℃),称为发热。正常情况下体温会有波动,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热水浴或进餐后、月经期、妊娠期体温略升高。除此之外,发热就是生病了。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在各种各样名称晦涩的药品中,“安乃近”算是多数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这种苦涩的白色药片,不仅曾是家里的“退烧标配”,也被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自2020年国家药监局发布安乃近类药物警示,到近日官宣其被注销,安乃近片彻底从退烧药市场下架。

     

     

    曾经的“退烧神药”为何被禁用?《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安乃近的不良反应有多严重,并教你安全用药,科学退热。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药师 刘治军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儿科急诊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主任 成钧

    河南省中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  孟泳

     

    安乃近,几代人的“退烧神药”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注销汞溴红溶液等34个药品注册证书的公告(2021年第132号)》通告,34个药品被注销,“安乃近片”赫然在列。

     

    截图来源:国家药监局官网

     

    早在2020年3月,国家药监局就曾发布多则公告,对安乃近药品,包括各种剂型,或进行停产停售,或修改说明书,向患者提供更加严格的警示。

     

    截图来源:国家药监局官网

     

    安乃近,作为几代人家庭中必备的退烧药,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曾立下过汗马功劳。

     

    1922年,安乃近开始上市使用,功效主要为解热、镇痛、抗风湿。因其吸收好、起效快、价格便宜,一度被誉为儿科“退烧之王”。

     

    在我国,安乃近曾被明确指出适应证为:高热、头痛、偏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痛经等。它本身也有较强的抗风湿作用,可用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但由于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在该领域应用较少。

     

    但是,在退热背后,它存在一个重要的安全问题:导致粒细胞(对付细菌感染的白细胞)减少或缺乏。

     

    正是由于这一药物风险,多国陆续采取限制措施:

     

    • 1965年,澳大利亚禁止进口安乃近;
    • 1974年,瑞典首先撤销了安乃近上市许可;
    • 1976年,挪威禁止安乃近上市;
    • 1977年,在美国上市的安乃近注射液被撤市;
    • 随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也随后将其撤市;
    • 2013年,印度停止生产、销售含有安乃近成分的药物。

     

    不过,在安乃近类药物被我国正式列入“黑名单”前,它仍在德国等多数国家使用,和中国一样,只是收紧了适应证和适应人群。

     

    1982年,我国原卫生部已把“复方安乃近片剂”列入淘汰药品名单。但鉴于安乃近片等口服制剂尚有一定临床价值,国家药监局并未全面禁止使用含安乃近成分的药物,如安乃近片、重感灵片、重感灵胶囊、复方青蒿安乃近片等,仅要求其在药品说明书中增加警示语“禁用于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并限制适应证范围。

     

    安乃近类药物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 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不安全,能够引起严重的血液系统病变、粒细胞缺乏;
    • 导致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增大;
    • 造成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
    • 有骨髓抑制倾向;
    • 引发严重过敏反应(重型药疹、过敏性休克)。

     

    随着它的用药不良反应逐渐被披露,我国只有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仍在使用,且用药量大幅下降。2020年的警示公告发布前,国内很多儿童专科医院、三甲医院都已停用该药。

     

    退烧药的本质:只对症不去根

     

    发烧是人体对抗各种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它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对人体的破坏。

     

    发烧本身并不可怕,明确病因才是关键。退烧药的本质并非“去根”,而仅能缓解症状。

     

    以往发烧时,人们可能会选择马上服药,但疫情当前,最好避免自行服药,需先确认两类情况:

     

    • 接触过疫区人员,出现发热伴随呼吸困难、手和嘴唇紫绀现象等情况,需马上就医。症状不严重,在家随访即可。
    • 如果未接触过可疑传染源,发热时不一定要去医院,很多短期内(不超过3天)的轻度发热可以在家随访观察。

     

    确认未接触可疑传染源后,是否用药,建议根据体温区分:

     

    38.5℃以下

    一般属于身体免疫功能可应对的安全范畴,不必吃退烧药。可通过喝适量的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让身体出汗或排尿以助降温。

     

    同时采取物理降温,如用低于体温的温水擦拭头颈和四肢,或用低浓度酒精擦拭腋下、手脚心等。

     

    38.5℃以上并出现不适症状

    考虑服用退烧药。如果过早用退烧药,不仅会影响身体免疫功能,延长病程,还可能因退热掩盖了症状,加大原发病的诊断难度。此外,药物还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服用退烧药留意3个关键时刻:

     

    服药半小时后:开始起效

    退烧药起效一般在0.5~2小时之间。服药后观察体温和表现,别急着加药或换药,以免引起药物过量。

     

    体温降到38.5℃以下:停药

    体温降到38.5℃以下时,机体的自身免疫保护机制得到恢复,可通过物理降温措施调节。此时停药还可减少药物对身体的损伤。

     

    用药3次无效时:最好就诊

    如果遵医嘱吃两三次药还不退烧,或者发烧时伴随有呕吐、腹泻,或者持续的高热不退,精神状态很差等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不同人群使用退烧药的禁忌

     

    服用退烧药前,要根据各地防疫政策如实填写发热信息或上报所在社区或相关单位。服用时,不同人群有以下禁忌:

     

    成年人:注意剂量

    一般情况下,成人常规推荐剂量为每次500毫克,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最短用药间隔为4小时,24小时内不得超过4次,最大日剂量不得超过2000毫克。

     

    需要注意的是,用得太勤,可能引起肝肾损伤。对乙酰氨基酚不可长期(48小时内相对安全)、大剂量使用。

     

    老年人:慎用退热栓

    退热栓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优点是起效快,短时间内降温,使用方便。缺点是会造成大量出汗,加上有些发烧病人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短时间内丢失大量体液,易使患者血容量不足,导致脱水性休克。

     

    不建议老人使用退热栓,建议遵医嘱。

     

    儿童:看清成分

    儿童退热药主要有两种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有些感冒药也含退热成分,家长要特别关注药物说明书,以免因为相同药物成分叠加而导致用药过量。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即使药物选择正确,剂量也适当,要想达到理想效果,辅助措施也很重要。

     

    比如多喝白开水,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婴幼儿建议敞开包被,或脱去过多的衣服,衣着宽大,利于散热。

  • 儿童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所以,用药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要注意下面“四忌”:

     


     一忌滥用维生素。不要以为孩子吃了维生素有益无害。其实吃多了并不好,如维生素A、维生素D,吃多了会出现厌食、发热、烦躁、哭闹、肝肿大及肾脏损害。维生素C用处虽多,但大量服用也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以及出现药物中毒。二忌滥用抗生素。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就使用氯霉素、链霉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土霉素。三忌滥用解热止痛药。儿童发热的原因很复杂,也许是普通感冒、扁桃体发炎,也可能是麻疹、肺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在没有查出病因前,滥用解热止痛药,会掩盖病情,妨碍正确诊断,耽误治疗。特别是幼儿高热时,如果使用解热止痛药不当,还会引起出汗增多、体温突然下降而发生虚脱。四忌滥用丙种球蛋白。有人把丙种球蛋白当成补药,其实丙种球蛋白主要作用是预防麻疹、甲型肝炎、腮腺炎和脊髓灰质炎。对其他传染病的防治效果不可靠。由于丙种球蛋白是用人血或胎盘血制成,滥用可能出现荨麻疹等副作用,所以不能把它当成补药滥用。


    小儿发烧为什么不能随便服用成人的药?

     

     

    小儿不能服用成人的药,主要因为:小儿发烧的原因很多,若不明原因就将大人用的阿斯匹林给孩子服用,很容易延误病情或掩盖症状,而且小儿服用阿斯匹林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等不良反应,因此,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小儿用药剂量与成年人的用药剂量差异很大,有的不是简单地由体重推算出来的,而是根据小儿的生理机能及其对药品的敏感性确定,用量过小可影响疗效,过大可能发生毒性反应,故家长不宜给小儿盲目用药。有的药品只适于成人,如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抗菌药,7岁以下的儿童不宜应用,否则可致骨骼、牙齿损害,引起“四环素牙”。红霉素、麦迪霉素容易在胃内被胃酸破坏,从而使疗效降低,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 很多想为家里父母长辈预约,都比较关心【疫苗是否有副作用】的问题。毕竟长辈年纪大,可能身体的耐受性没那么好。在此之前,先来做个简单的复习。

     

    带状疱疹怎么引起的?

     

    带状疱疹(又称“缠腰龙”)是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与水痘病毒是同一种病毒,如果小时候得过水痘,那么,这病毒会潜伏留在体内,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自身免疫力低下时,就有可能会引致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长什么样?

     

    带状疱疹是一种非常疼痛的皮疹,通常会带有水泡的。它最明显特征:生长形态丑陋!发作时剧痛难忍!

     

     

    得带状疱疹有多可怕?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人都好奇:带状疱疹会不会传染人?

     

    其实,带状疱疹不能从一个人传染给另外一个人,不过,这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以从未感染过水痘或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身上传播从而引起水痘。

     

    此外,得带状疱疹会引发长期的神经疼痛,也就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大约10%-18%的带状疱疹患者会经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其中,容易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风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PS:与年轻的患者相比,老年人患者更有可能发展成PHN,甚至可能会伴有更长的持续时间和更加严重的疼痛。

     

    有些人得这个病一疼就会持续几个月,也有人是一年甚至是几年。这也是看个人体质和病情严重程度了。

     

    不过,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会引发并发症,比如:发烧、头痛、发冷、胃不适、肺炎、听力问题、失明、脑水肿或死亡等。

     

     

    所以,不要小看带状疱疹,一旦疾病病发,记得及时就医!

     

    枝枝建议:平时吃好!睡好!不断增强自身免疫力! 尽可能远离带状疱疹,此外,50岁+人群,有必要可通过接种疫苗激发机体对病毒的特异性免疫,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发生。

     

    带状疱疹疫苗效果如何?会有副作用吗?

     

    接种人群:50岁及以上人群;


    预防疾病:适用于预防带状疱疹,不适用于预防原发性水痘;


    接种周期:接种2针剂,第 2 针与第 1 针间隔 2 个月接种。如需改变免疫程序,第 2 针在第 1 针后 2~6 个月。

     

    今年带状疱疹疫苗“横空问世”,受人关注度极高,也有不少人愿意带自己的爸妈去接种。

     

    当然了,难免也会有人担心这疫苗的效果以及副作用等相关问题。为了解答以上问题,可以跟大家先来跟大家分析产品说明书内容。

     

    关于成分: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主要采用抗原(糖蛋白E(gE))和佐剂系统(AS01B)共同配制,从而诱导机体产生强而持久的免疫应答。

     

     

    PS:其中“抗原”主要是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佐剂系统”,就是为了增强对疫苗抗原的免疫应答。

     

     

    注意啦:如果对该疫苗的活性成份或任何辅料成份过敏者不建议接种的!

     

    在这顺便提及一下:打带状疱疹疫苗不同于其他疫苗,而打带状疱疹疫苗是有一定讲究的↓↓↓

     

    每个包装盒中包括1瓶单剂量gE无菌粉末和1瓶单剂量AS01B注射用混悬液。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前必须复溶疫苗: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复溶过程”不太了解,详细的“分解图”来了↓↓↓  

     

     

    关于预防效力: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接种?

     

    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和加拿大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NACI)也特别推荐: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能够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发生。

     

     

    预防带状疱疹效力:90%以上!

     

    前提是需要接种完2针,这样可以增强细胞免疫应答。有研究证明,接种2针的免疫应答是接种1针的3倍。

     

    接种1针与接种2针分别产生的免疫应答效果对比

     

    因此,接种带状疱疹疫苗,记得按时接种完2针,疫苗的预防效力发挥得更佳。 

     

    关于副作用:

     

    接下来就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带状疱疹疫苗安全吗?副作用大吗?

     

    全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疫苗都没有绝对无副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曾对50-69岁年龄的受试者和 ≥70岁年龄的受试者做过相应的临床试验, 中位持续时间为1-3天,接种后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相似。

     

     

    此外,还有受试者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后7天内的不良反应状况:

     

    全球临床研究数据显示,50岁-59岁、60岁-69岁、70岁及以上“成人在接种后7天”内出现征集性局部不良反应和全身不良反应的受试者百分比:

     


                                   
    50 岁及以上“成人在接种后7 天内”出现征集性局部不良反应和全身不良反应的受试者百分比:

     

     

    从研究数据来看,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欣安立适)发生的不良反应,多为轻至中度,也可以说, 副作用并不是多大,耐受性良好!

     

    而且这些不良反应,通常会在短时间内消失。

     

    大多数接种过带状疱疹疫苗的人都表示:并没有明显的不适感或不良反应!

     

    接下来,顺便提及一下:

     

    目前全球带状疱疹疫苗类型主要有两个:

     

     

    目前我国正在投入使用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就是葛兰素史克Shingrix生产的。可能很多人都会问:只有进口的带状疱疹疫苗吗?有木有国产的?

     

    暂时还没获批上市!

     

    不过,目前我国布局研发带状疱疹疫苗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长春百克、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沃森生物-艾博生物、智飞生物、康希诺、赛升药业参股的北京绿竹生物等。

     

    我国企业生产的带状疱疹疫苗中,大多数企业研发的是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少数企业正在研发的是重组带状疱疹病毒疫苗。

     

    很多国内企业在研的带状疱疹疫苗已经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我国在研带状疱疹病毒疫苗的企业一览表)

     

    最后,老规矩,把带状疱疹疫苗接种的常见问答送给大家。

     

    Q1:50岁以下的人群可以接种吗?


    暂时不可以;目前带状疱疹疫苗只批准用于50岁及以上的人群接种预防带状疱疹,50岁以下的人群暂未开放接种;

     

    Q2:打完带状疱疹疫苗就一定不会得带状疱疹了吗?

     

    带状疱疹与其他普通疫苗一样,预防疾病的效力达不到100%。但是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疫苗经过临床验证:对50岁及以上的人群保护力为90%,还是建议尽早接种的。

     

    Q3:什么人不建议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1. 发烧高热期间不能接种
    2. 孕期及哺乳期不宜接种,接种后3个月内避免怀孕
    3. 对疫苗成分包括明胶Gelatin及新霉素Neomycin有过敏休克反应禁用
    4. 免疫系统问题患病者及正在服用抑制免疫系统药物期间不宜接种。

     


    (图片来源:截图于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说明书 )

     

    Q4:打带状疱疹疫苗保护效果持续多久?

     

    根据美国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后4年未明显下降。但是具体的保护有效期多久,目前尚无有力的临床试验数据证据支持 ,答案还是交给时间,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与更多精力去研究。

     

    Q5:打疫苗会有不良反应吗?

     

    像其他任何疫苗一样,带状疱疹疫苗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几率,所以打完疫苗需要在医院留院观察30分钟;

     

    常见不良反应有:接种部位疼痛、发红和肿胀;以及肌痛、疲乏、头痛、寒颤、发热和胃肠道症状等,不过,这些症状通常会在接种后的2~5天内消失。


    注意:如果接种完第一针不良反应比较严重,应暂停第二针的接种;

     

    Q6:打过水痘疫苗,还要打带状疱疹疫苗吗?

     

    可以接种;水痘≠带状疱疹,水痘是原发性感染,从水痘到带状疱疹,中间相隔很长时间,接种过水痘疫苗也不能预防带状疱疹。

     

    Q7:已经得过带状疱疹还可以打疫苗预防吗?

     

    可以的;尽管曾经得过带状疱疹治愈后并非终生免疫,仍有可能会复发,所以,不管以前是否得过带状疱疹,都建议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Q8:带状疱疹疫苗能和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吗?

     

    根据产品说明书显示:目前缺少临床研究数据,为了安全起见,不建议带状疱疹疫苗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

     

    (图片来源:截图于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说明书 )


    参考文献/资料:

    1、疫苗焦点跟踪:长春百克、上海所等有望填补国产带状疱疹疫苗市场空白 《金融界》10.22日发布;

    2、重组带状疱疹疫苗(CHO细胞)说明书3、http://drugs.dxy.cn/drug/187686.htm#14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减肥,是指通过某些行为,从而达到让我们形体变得美观的一种方式。减肥的方式有很多种,你是否在科学减肥。不少朋友为了能快速减掉身上多余的脂肪,想尽各种办法。比如吃‘代餐粉"然而,代餐粉真的能代替主食来进行减肥吗?真的这么神奇吗?往下看:

     

    什么是代餐食品

    代餐,就是取代部分或是可以直接代替正餐的食物,常见的代餐食品有:代餐粉,代餐奶昔。代餐能够快速的为人体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因此,也成为很多减肥者青睐的一种方式。但是吃代餐食品真的能减肥吗?

     

    市面上的代餐被很多商家大肆宣扬,夸大其本身的特点。说能直接代替正餐达到减肥目的,但是对于很多肥胖者来说,即使不吃代餐,只要控制摄入的能量小于消耗的能量,也能达到减肥之目的。相反,如果太过于依赖代餐食品,长时间食用代餐食品,会使身体营养缺乏。

    完全利用代餐食品有哪些危害

    并不是所有代餐都是营养全面的。光靠吃代餐是不能代替正餐的。代餐食品往往营养不够均衡。如果想减肥的宝贝长时间依赖或完全用代餐粉来代替正餐,会对身体健康不利。加工食品都不是很健康,想要减肥并不能只关注热量,也要关心维持身体基本所需和正常代谢的营养摄入。

     

    1代餐粉并不能够达到每个人营养摄入量,更无法代替蔬菜,谷物类所给予的营养,长期食用会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2长期食用代餐粉,也易引起疲劳,最后会导致抵抗力下降等。

     

    3代餐粉往往脂肪含量较高,长期服用,有患脂肪肝的危险。

     

     

    关于代餐减肥,我个人是不认同的。长期的进食方式会造成身体各项功能紊乱。代餐粉一般为粉末状,利用开水冲服的方式进餐.虽然方便快捷,但是长期服用“代餐”非常容易打乱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过程,时间一长,会引起身体的不适。所以,长期只吃代餐肯定是不科学的,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师全面的,应该通过饮食均衡获得。所以,代餐虽好,但是要食用要适量哦!减肥最有效的方式是一方面控制能量的摄入,另一方面又通过恰当的运动,将过盛的能量消耗掉,达到减肥之目的。 

  •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作用于机体,除了发挥治疗的功效外,有时还会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某些与药品治疗目的无关而对人体有损害的反应,这就是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感染(也称二重感染)四大类。不良反应有大小和强弱的差异,它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使病情恶化、引发新的疾病,甚至致人于死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这是临床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特别是在长期使用或用药量较大时,情况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严格地讲,几乎所有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但是,只要合理使用药物,就能避免或使其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这就要求人们在用药前全面地了解该药的药理性质,严格掌握药品的适应症,选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明确药品的配伍禁忌。在用药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发现药品产生的不良反应,加以处理,尽量避免引起不良的后果。对于一些新药,由于临床经验不够,对其毒副作用观察及了解不够,在使用时就更应十分慎重。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应该怎么办?

     

    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作为患者首先要停止服用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可疑药品,并向医生咨询。可疑症状如确属药品不良反应,今后应慎重服用该种药品。如果不良反应十分严重应避免再服用同样的药物。如果不良反应已发生且非常严重,应该去医院就诊治疗,及时使用有助于药物从体内排出,保护有关脏器功能的其他药品。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个人发现药品的可疑不良反应,应向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国家对药品不良反应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严重或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应随时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也就是可以直接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什么是药品的副作用?

     

    药品的副作用是指在使用治疗剂量的药品时,伴随出现的与治疗疾病目的无关而又必然发生的其他作用。一种药品往往具有多种作用,当人们利用其中某一作用时,其余的作用便称为副作用。药品的治疗作用与副作用都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药理特性,它们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治疗疾病的目的而改变。例如麻黄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和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如用其治疗低血压,那么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失眠就是副作用;反之,如果用于治疗精神抑郁疾病,那么引起血压升高就是副作用了。

     

     

    药品的副作用涉及面很广,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一般症状较轻,属于病人耐受范围之内,都是可以恢复的。在一定意义上讲,用药过程中出现一些副作用是难以避免的。如服用抗过敏药扑尔敏易出现嗜睡、困乏的症状,服用解痉药颠茄片后引起口干等。但如果副作用较猛烈或由于副作用可能导致病人其他疾病或病情加重时,就应考虑停药、暂时停用或改用其他药物,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服用一些能削弱或抵消副作用的药品。

  • 和桂枝并驾齐驱的经典药物:柴胡

    从今天起,我想啃一啃硬骨头,这个硬骨头就是中医解热,镇静,保肝最基础的药物之一:柴胡。这味中药太重要了,由它延伸出来的小柴胡汤类方,和桂枝汤类方一样,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药方之一。柴胡剂流入日本后,占据了日本汉方药市场的半壁江山,也曾产生巨大的争议,我后面会说到关于柴胡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小柴胡汤类方所涉及的症候非常复杂,从病位而论,涉及到皮部,肌部,膈,心下,和胃,所以要理解整个小柴胡汤系列是很不容易的。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让我们从它的安全性谈起。

    柴胡的安全性考证

    柴胡有很多品种,临床上常用的有伞形科植物柴胡,和狭叶柴胡。前者称为北柴胡,后者称为南柴胡。北、南柴胡都是很安全的,但是,南柴胡的安全性要高于北柴胡。柴胡制品有生品,醋炙品,醋炙品安全性高于生品。另外有一种柴胡叫大叶柴胡,此物有毒,不可入药。

     

    柴胡饮片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在日本,以柴胡为主药的汉方制剂从1976年开始正式生产,在日本严格的医疗监管下使用至今。日本人用柴胡剂和中国人不一样,喜欢一用就用好几年,这也为我们观察柴胡的副作用提供了绝佳的样本。他们发现柴胡剂有哪些副作用呢?我们打开日本生产的“小柴胡汤”等药物的说明书,即一目了然。

     

    副作用如下:

     

    皮肤:发疹、发红、发痒

     

    其他:频尿,排尿痛,血尿,残尿感

     

    罕见有下列的危重症状。如果出现,请立刻接受医生的诊疗。

     

    间质性肺炎:上楼梯时气喘吁吁,出现胸闷,干咳,发热等现象,这些症状或突然出现,或持续发生。

     

    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手脚的疲倦、麻木,四肢肌肉无力感,肌肉痛及软瘫多尿、烦渴抽搐。

     

    肝功能障碍:发热,发痒,发疹,黄疸,黄疸,黑尿,褐色尿,全身的疲倦,食欲不振等。


    其中的间质性肺炎,很罕见,1989年至1998年十年间,日本每年服用小柴胡汤的人数为100万~200万,其中并发间质性肺炎138例,死亡10例,发病率不会高于13/10 万,死亡率不会高于1/100 万。而间质性肺炎的自然发生率,在美国为20/10 万~40/10 万。也就是说,小柴胡汤诱发间质性肺炎的概率,甚至低于自然发生率,更远远低于干扰素,抗癌药、免疫抑制药和抗风湿药。所以,至今小柴胡汤在日本未下架。

     

    那么,为什么许多人盯着小柴胡汤的副作用不放呢?却对干扰素,抗癌药、免疫抑制药和抗风湿药的不良反应坦然受之呢——这来源于很多人对中医不理解,每一个人对未知的事物都会有恐惧感。

     

     

    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小柴胡汤中的甘草诱发的,长时期服用甘草是有可能会出现这个副作用,但停药后症状便会消失。

     

    我最近看了几篇很有意思的论文。课题是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的科研组做的,发表在2010年8月《中国药物警戒》第七卷第八期上。为了找到柴胡的毒性,他们用相当于临床 70kg人体重日用量的 1412.4倍和 1568.0倍的柴胡水提剂(就是水煎剂)给老鼠灌服,结果老鼠未出现死亡。

     

    同样是这个课题组,为了进一步探索、使用柴胡的安全边际,用乙醇将240克柴胡提取了一次后,又用水再提取一次,然后喂120只大鼠每日服用,结果60天后,服用柴胡醇—水提取物剂量最高的一组谷丙转氨酶升高了27%,谷草转氨酶升高了48.15%.

     

    大家知道,所谓“乙醇提取法”、“醇-水提取法”会导致柴胡的总皂苷和皂苷a等植物单体的含量急剧增加,完全违背了中医的经方煎煮方法,所以现在无论是中药配方颗粒,还是中药煎煮,都是不准许使用乙醇、醇水提取法的。传统的水提法是很安全的。

     

    但是即使是用“醇-水提取法”提取出的柴胡提取物,导致肝损伤的概率,也不比可能会导致剂量依赖性肝细胞坏死的对乙酰氨基酚,导致非剂量依赖性肝细胞坏死的青霉素衍生物、抗真菌药,导致肝细胞癌的口服避孕药,导致肝肉芽肿浸润的阿司匹林,导致ALT,AST升高的各种抗生素高。

     

    用水提法(传统煎熬)的柴胡制剂发生肝损害的概率更是远远低于上述常用化学药物。

     

    可是为什么还是很多人觉得化学药物科学、规范、安全,而中药不安全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许多家长都关心这个问题,小孩吃中药好吗小孩吃中药有副作用吗?

     

    我们特意整理一下关于这方面的答案如下,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药液一般很苦,受不了苦味的话,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家建议在熬制好的中药汤剂中适量添加苦必克一到两包(苦必克产品各中医馆以及淘宝有售),可以有效的降低苦味,保持药效,是解决中药苦味的必备产品,老人小孩均可酌量使用。


    如果小孩子抵抗力差,免疫力弱,除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外,通过中药进行调理是可行的。很多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力。


    任何药物,包括中药都不能乱吃,中药不不像通常人所说的无毒副作用。

     

     

    您可以带孩子找专业的中医师看看,辩证施治。由于中药的作用明显,并且副作用较小,因而许多家长非常青睐中药。但是,小宝宝们对父母的良苦用心可是并不领情,不是哇哇大哭就是把药吐了。不过也难怪,有的中药太苦了,就是成年人喝着也难受。


    给宝宝喂药常常让许多年轻妈妈手忙脚乱。

     

    其实,中药加糖也是有窍门的,有小便黄、面赤、身热、便秘等症状的患儿多为热证,药物中最好不加糖。由于红糖味甘易生湿,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腻的湿热患儿更不能加。

     

    患有寒证疾病的患儿药物中可加适量红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中药的治疗,无形中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因此,家长不要再疑惑了,只要是在专业中医儿科医师的辩证指导下开方用药或指导中成药的适用,无论孩子多大,只要孩子肯接受,就可以服用中药。

     

    小小的孩子如果没有大毛病,只是简单的感冒、咳嗽之类的,看看中医,让中医大夫开点对症的中药应该就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的恶化,并且中药的副作用相对应该会比西药小。


    我们家基本上是看宝宝的情况而定,如果宝宝很难受很严重就去看西医,如果不太严重就用中医,毕竟中医比西医的副作用小,伤害当然就更小了。一般需要根据病情而定,建议最好服完一疗程后去医院复查看看,详检后遵医嘱调理有中药较好,避免盲目用药延误病情,定期复查较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正常情况下人的产热和散热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如果人体的产热大于散热,那就会引起体温升高,临床上认为如果腋下测量体温>37.2℃,那就考虑为发热。 调节体温的中枢主要位于脑部,如果体温调节中枢出现了问题或者某些微生物产生了致热源都可以引起发热。

     

    很多人发热的时候,心里都比较害怕,担心会有产生什么后遗症,特别是婴幼儿,因为他们本身的发育不成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甚至最近有传言说某些常用的退烧药对小儿的危害比较大,那真相到底如何呢?今天医者良言一文解除大家的疑惑。

     

     

    小儿退热药危害性很大,而且这种伤害是不可逆转的吗?

     

    目前来说小儿常用的退热药主要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两种药物的退热效果还可以,而且对于小儿来说也是比较安全的。

     

    从本质上来说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它们都具有退热、止痛、抗炎的作用,所以也被称之为解热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之所以能治疗疾病,主要和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有关,环氧化酶是前列腺合成的关键酶。

     

    在人体内环氧化酶(COX)主要有两种,即COX-1和COX-2,虽然看似这两种酶比较像,但是功能却大不一样。环氧化酶-1主要存在于血管、胃、肾脏等脏器中,主要的功能是促进某些物质分泌,具有保护胃肠粘膜、调节血小板聚集、调节外周阻力和肾脏血流的作用,环氧化酶-2就是一种比较坏的酶了,它能够促进前列腺素的生成,能够诱导炎症反应,可使血管扩张、组织水肿。

     

    正常情况下调节体温的主要神经是下丘脑,它能保持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体温升高的时候,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使升高的体温恢复到正常,但是这类药物对正常的体温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人发热的时候,多数是由于细菌或者病毒产生了致热源,它们能促使免疫细胞分泌前列腺素而增加产热,而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到退热的作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够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产生抗炎、解热、镇痛的药理作用。但是由于它们都抑制了环氧化酶-1的活性(要知道这种酶能够保护胃肠道、肾脏、肝脏),所以能引起胃肠道反应(比如恶心、呕吐、腹痛、消化道出血等)、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异常等。

     

    但是需要注意,虽然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一些不良反应,但是并不是说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这些不良反应也明显。对乙酰氨基酚没有明显的胃肠道刺激,它之所以能有退热的作用主要是抑制了中枢神经系统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对外周的环氧化酶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所以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

     

    布洛芬被美国FDA推荐位比较安全的儿童退热药物,既然能得到推荐,那说明它也是比较安全的。当然了,我们说的安全是在推荐的剂量范围内,超过了推荐的量的时候,大多数药物也都不会再安全。

     

    可能提到对乙酰氨基酚大家都不太熟悉,但是如果说扑热息痛,估计大家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对乙酰氨基酚主要用于年龄比较小的婴幼儿,而布洛芬主要用于6个月以上的小儿。

     

    综合以上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比较安全的小儿常用的退热药,但是大家也都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会存在一些不良反应,这个也是很难避免的。大多数药物如果在推荐的剂量下使用,也都是比较安全的。这就好比坐飞机吧,虽然它可能会出事,但是出事的概率是比较低的,我们总不能因为担心出事就取消飞机这个交通工具吧?所以退热药并没有说的危害这么大,可能是有些人别有用心夸大了它的不良反应。

     

     

    小儿体温多高能用退热药?

     

    之前我在儿科的时候,很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发烧,就一直催促医生进行输液处理。即便采取了一些措施,因为小儿的体温没有明显的下降,这些家长们也都像热锅上的蚂蚁。

     

    不过发热并不是像大家想的对人体不利,发热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的反应,它可以帮助人体增强免疫力,加速新陈代谢,这样更有利于恢复健康。站在中医的角度来看,容易发热的小孩阳气比较足,他们通过发热可以把寒邪逼出体外。

     

    看看那些年龄大的人,他们体内即便存在感染,但是也不一定会有发热,因为他们的身体衰老了,对一些刺激不敏感,这就好比一个快死亡的人,你无论怎么打他,他都很难有什么反应,但是如果打的是年轻人,那这个人的反应肯定是比较明显的。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每年的发热一两次,反而更利于提高免疫力。

     

    可能不少人觉得发热会烧坏脑子、引起肺炎、脑膜炎等,但是需要注意发热只是一个症状而已,它不是疾病,它本身并不会烧坏脑子、引起肺炎、脑膜炎等疾病,发热只是一个表象。只要把引起发热的疾病治好,那人也就会退烧了。这就好比烧水一样,锅下的火只要一直在,无论你往锅里倒多少水,只要烧的时间足够长,那还是会起烧的。

     

    按照最新的指南,小儿发热不超过38.5℃,一般是不服用退热药的,而是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退热,比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散热,也可以用退热贴。一般小儿发热体温超过了38.5℃,那就需要口服退热药退热。

     

    但是需要注意,在吃退热药的时候,两次口服药物的时间间隔应该超过4小时,而且每天退热药一天最多吃4次。吃退热药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缓解症状,但是它本身是不能治病的,只要去除引起发热的疾病,那体温自然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 麻醉剂是一种普通的药物,通常很少有人使用。麻醉剂大多是一些手术所需的药物,它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麻醉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身麻醉剂,即从呼吸系统吸入或静脉注射到人体内,使之达到全身麻醉的麻醉剂;另一类是局部麻醉剂,适用于外科局部麻醉。从作用方面来说,全身麻醉剂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大脑,通过麻痹中枢神经系统,形成全身麻醉的效果。

     

     

    麻醉剂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麻醉剂本身的副作用,二是麻醉剂本身对人体的伤害,麻醉剂本身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晕眩、呼吸抑制、血压下降,严重时还可能发生心跳停止,麻醉剂也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局麻是一种用于手术局部的麻醉药物,阻断局麻神经传导,使手术部位的疼痛刺激不传到大脑,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任何药品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麻醉剂也不例外。麻醉剂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如全身麻醉药会抑制大脑的功能,影响呼吸,导致缺氧,甚至会引起呼吸循环衰竭,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局麻虽然作用于局麻,但毒性较大,一旦出现中毒,同样会引起呼吸、心跳停止,这是局麻本身的副作用。

     

    一般而言,麻醉对人体造成的损害较小,麻醉期间可影响患者的呼吸和脑功能,此外,麻醉还可导致人体缺氧,严重时甚至可出现一些心跳、呼吸停止的情况,建议病人在决定麻醉前,一定要做好相关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检查,明确好机体的补偿情况。

     

     

    科学地看待对人体伤害的问题,手术会带来痛苦,为了手术需要,为了减少病人的病痛感,我们会给病人选择麻醉,现在的麻醉药物都是以短效为主,科学地发展着,麻醉药也在不断地进步,短效麻醉药的副作用一般比较少。

    麻醉剂本身对人体并无特殊伤害,但使用任何麻醉剂都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及相关并发症。

    如选择全麻,可能会有短暂的记忆功能减退的副作用,但一般通过平时的调养是可以完全恢复的,目前建议平时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多喝水,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和优质蛋白质,如苹果、青菜、牛奶等,适当的锻炼,如散步。

  • 中药分为三种,饮片,注射剂,中成药。

     

    先亮观点,如果不算“中药注射剂”,那么——“中药饮片,经典方剂副作用小,西药副作用大”,这个观点虽“匪夷所思”,可从实践来看,却是正确的。

     

    很多人,不信这个观点,是因为中药药物成分不明确,但药物成分不明确,不等于副作用不明确。

     

    实际上,人类对植物药的研究还不够,对于植物药的某些单体,比如“甘草”中的“甘草酸苷”( Glyeyrrhizin , GL),或者“甘草酸二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有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对于中药本身,以及成分更加复杂的“中药复方”,仍处于探索的阶段。

     

     

    不过,是不是必须把成分弄得清清楚楚,才能服用呢?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人类至今服用的食物,植物,全部都是先服用,再去研究其成分和结构,而不是先研究成分和结构,再服用。好了,观点亮完后,我开始亮证据。

     

    很多人不信中国的证据,担心中国的“中药科研系统”和“中药不良反应监控系统”会有一些问题。所以,我想举出日本的证据。所谓日本汉方,其实就是中国经方,这些方子多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万病回春》。

     

    1976 年,汉方药被纳入日本医疗保险,1987年有147 种基础中药纳入医保,至 2000 年增至 200 种,在日本,汉方药被广泛应用于老年疾病及慢性病治疗,目前使用汉方药的医师约占72%。日本有一个东洋医学会,大家现在都可以在网上查到,其中多是日本通过了执业医师考试的临床医师,多毕业于日本的顶级医学院。

     

    之所以选用日本汉方为证据,理由如下:

     

    1、日本有非常严格的,完善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控体系。

     

    2、日本汉方药,1976年开始接受汉方医学药物进入健康保险允许使用的药物名单,汉方药也进入日本的不良反应监控体系。

     

    3、日本汉方药,均使用中国经典医学著作的“原方,原比例,原组合”,不轻易加减,所以,纳入不良反应检测系统后,也便于检测。

     

    从1976开始,中医经方,已在日本药品管理部门的监控下广泛使用了41年。日本的药品副作用报告是由厚生省药务局负责收集整理的有关医药品副作用的信息资料,目的是提高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它首先发表在«日本医师会杂志»上.然后在«药务公报»、«日本药剂师会杂志»、«日本病院药剂师会杂志»、«临床药物疗法»等6种刊物上全文转载。

     

    自 1991年以来,该报告先后对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生药制剂(包括汉方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IFN-a制剂与小柴胡汤并用引起间质性肺炎、汉方制剂(柴朴汤、柴苓场、小柴胡扬、柴胡桂枝汤)引起膀胱炎样症状等进行了报道,受到日本医学界和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

     

    初步检测下来,结果是什么呢?

     

    1、汉方药(中医经典方剂)的确是有副作用的,所以,日本人把它的副作用标注得一清二楚,你们在日本药品代购网上就可以查得一清二楚。

     

    2、根据厚生省“医药品监控报告”的统计, 汉方药在全部医药品副作用发病例中所占的比率,1985年为 0. 49%,1990年为 0. 62%, 1993年为1. 23%。从副作用发生频率看,汉方药是比较安全的药物。

     

    那么拿汉方药物和西药做比较呢?

     

     

    以被诟病最多的会引起“间质性肺炎”的“小柴胡汤”为例:流行病学角度看, 1989年日本出现第1例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的病例报道,至1998年达138例, 其中包括死亡病例 。

     

    而从1989年至1998年10年间(含1989年),日本每年服用小柴胡汤的人数为100万~200万,至1998年服用小柴胡汤并发间质性肺炎为138例,死亡10例,也就是说服用小柴胡汤间质性肺炎发病率不会高于13/10 万,死亡率不会高于1/100 万。

     

    而间质性肺炎的自然发生率,在美国ILD 发病率为20/10 万~40/10 万。而干扰素发生率仅仅低于0.1%,抗癌药、免疫抑制药和抗风湿药则更高。

     

    小柴胡汤引起的间质性肺炎的概率,从目前文献来看,不仅仅低于干扰素,免疫抑制药和抗风湿药,甚至低于间质性肺炎的自然发生率(欢迎打脸)。

     

    所以说,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汉方是有副作用的,可副作用确实比西药少。

  • 痛风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困扰着许多患者。许多痛风患者对于日常饮食存在诸多疑问,其中就包括能否喝牛奶和吃鸡蛋。事实上,痛风患者是可以适量食用牛奶和鸡蛋的,这对他们的健康并没有不良影响。

    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会出现关节刺痛、红肿等症状,并伴有发烧、头晕、疲乏等全身性症状。急性痛风多在夜间突发,受累关节疼痛剧烈,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症状可维持3-11天。间歇期痛风症状逐渐增多,可能转为慢性关节炎。慢性痛风可能导致关节僵硬、畸形、运动受限,痛风石形成,平均约11年可能出现变形。

    痛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缓解痛风炎症和降低尿酸。急性期疼痛明显时,患者应注意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关节负重,可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片。痛风患者饮食方面,应注意低嘌呤饮食,适量补充蛋白质。牛奶和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对痛风患者体内的嘌呤代谢没有不良影响,也不会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建议患者每天可食用1-2个鸡蛋,喝200-300毫升牛奶,以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此外,患者还可适量食用豆制品,如黄豆、豆腐、豆浆等,注意适量即可。定期监测血液中尿酸水平,有助于了解病情变化。

    痛风患者还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生活规律,避免熬夜、饮酒等不良习惯。此外,患者应定期就诊,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痛风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考虑到个体差异,遵循医生的建议。目前,痛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调整等。药物治疗包括降尿酸药物、抗炎药物等;饮食调理则强调低嘌呤饮食、适量摄入蛋白质等;生活方式调整包括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酒等。综合治疗,有助于缓解痛风症状,降低痛风石形成的风险。

    痛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积极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应关注自身病情变化,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医生的指导下,痛风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一岁半的宝宝发烧是家长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当宝宝体温升至39.5度时,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家长们需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寻求医生的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给宝宝口服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对乙酰氨基酚颗粒或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等。此外,布洛芬混悬液或布洛芬颗粒也是常用的退热药物。

    在服用退热药物的同时,家长们需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应详细记录宝宝发热的规律,最高温度,以及是否有伴随的症状,如咳嗽、流涕、头疼、头晕、纳差、乏力、皮疹、关节疼痛等。

    除了药物治疗,家长们还需要采取一些物理降温措施。适当减少宝宝的衣物,保持室内通风,给宝宝适量多饮温开水,以促进新陈代谢和排汗。同时,可以使用温水擦拭宝宝的身体大关节部位,如腋窝、腘窝、腹股沟、踝关节、膝关节等,以帮助散热降温。

    如果宝宝体温持续不退,或者精神状态不佳,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宝宝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 加强宝宝的免疫力,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晒太阳。

    3. 饮食上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

    4. 定期带宝宝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 生长热是儿童在生长期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这种发热通常是由于儿童在生长期新陈代谢加快,机体散热能力相对较弱导致的。生长热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多数情况下会自行消退。

    生长热通常发生在3-5岁的儿童身上,体温一般不会超过38.5℃。发热期间,儿童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等症状。此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儿童缓解症状:

    1.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

    2. 给予儿童充足的水分,以防止脱水。

    3. 可以适当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拭身体、穿着宽松的衣物等。

    4. 注意饮食,给予儿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5. 如果儿童体温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生长热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家长无需过度担忧。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 新生儿发热的病因及危害

    一、新生儿发热的病因

    1. 感染性原因

    新生儿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败血症等。此外,病毒、细菌、原虫等病原体感染也可能导致新生儿发热。

    2. 非感染性原因

    (1)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环境温度变化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发热。

    (2)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导致发热。

    (3)新生儿体温调节机制不成熟,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发热。

    二、新生儿发热的危害

    1. 影响生长发育

    新生儿发热时,身体代谢加快,对营养的需求增加,但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2. 导致惊厥

    新生儿体温过高时,容易出现惊厥,严重者可导致脑损伤,留下后遗症。

    3. 影响心肺功能

    新生儿发热时,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导致心肺功能受损。

    4. 影响免疫系统

    新生儿发热时,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容易导致感染加重。

    三、预防措施

    1.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温度影响,应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

    2. 加强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免疫力较低,应加强护理,避免感染。

    3. 注意饮食营养

    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利于生长发育和增强免疫力。

    4. 及时就医

    如果新生儿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 双腿出现发热症状,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如细菌感染、皮肤病、感冒或植物神经紊乱等。

    细菌感染和皮肤病是双腿发热的常见原因。例如,局部皮肤感染、蜂窝织炎、足癣等皮肤疾病都可能导致双腿发热。此外,感冒也可能引起双腿发热,尤其是在寒冷天气中。

    植物神经紊乱也可能导致双腿发热。这种状况可能与压力、焦虑或疲劳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双腿发热可能伴随着其他症状,如心跳加快、出汗、手脚冰冷等。

    如果双腿发热伴有体温升高、全身发热等症状,应考虑局部感染的可能性。此时,建议进行血液检查和化验检查,以确定感染源。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全身抗炎治疗。

    如果双腿发热伴有红、肿或痛的症状,应考虑皮肤疾病。建议前往皮肤科就诊,以获得详细诊治。

    此外,双腿发热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局部感染:如表皮伤口未及时消毒处理,导致细菌感染。
    • 腰椎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或腰椎滑脱等,可能压迫下肢神经根,引起双腿发热。
    • 神经炎症:如膝关节胫后神经或腓总神经炎症,也可能导致腿部发热。

    针对双腿发热,以下是一些日常保养建议:

    •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长时间熬夜。
    • 多喝水,补充身体所需水分。
    •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各种维生素。
    • 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
    • 睡前泡脚,改善腿部发热症状。

    如果双腿发热症状严重或持续不退,建议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诊断和治疗。

  • 四个月大的婴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更容易受到感冒等疾病的侵袭。当宝宝出现风寒感冒症状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初步治疗。

    首先,家长可以尝试给宝宝口服一些中成药,如通宣理肺丸、小儿四正丸、清宣止咳颗粒等。这些药物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作用,可以缓解宝宝咳嗽、发热、鼻塞、流鼻涕等症状。

    通宣理肺丸的主要成分包括前胡、桔梗、苦杏仁、紫苏叶等,具有很好的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效果。小儿四正丸则含有紫苏叶、白术、茯苓、厚朴、陈皮、朱砂等成分,适合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并伴随风寒感冒的情况。

    此外,家长还可以根据宝宝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果宝宝咳嗽明显,可以口服清宣止咳颗粒;如果体温超过38.5℃,可以使用小儿美林进行退烧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宝宝的身体较为娇弱,在季节交替或天气寒冷时,更容易受到感冒的侵袭。因此,家长要做好宝宝的日常护理工作,保持室内温暖、通风,避免宝宝着凉。同时,要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和营养摄入,增强宝宝的抵抗力。

    如果宝宝感冒症状严重或持续不退,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专业指导。在医生的建议下,家长可以为宝宝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确保宝宝早日康复。

    在宝宝感冒期间,家长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宝宝过度受凉。

    2. 多给宝宝喝水,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病情恢复。

    3. 避免给宝宝吃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4. 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 孩子发烧时,手脚冰凉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是因为发烧时,人体的血液循环速度会减慢,导致手脚等远端部位出现血液循环不畅,从而感到冰凉。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缓解:

    • 搓手心和脚心:通过搓手心和脚心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手脚冰凉的症状。
    • 多喝温水:适量饮用温水可以帮助身体散热,降低体温。
    • 正确使用退烧药物:如果孩子体温过高,可以适当使用退烧药物。
    • 物理降温:可以使用温热的毛巾擦拭前额、腋下和大腿根部,或使用退热贴。
    • 注意保暖:在擦拭儿童身体时要注意适当穿衣,防止儿童受凉。

    如果孩子体温一直高烧不退,或者出现寒战、惊厥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找出发烧的病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发烧时,除了对症退烧治疗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频繁测量体温:如出现高烧,应及时服用解热药。
    • 注意伴随症状:发烧是否伴有咳嗽、流鼻涕、呕吐、腹泻等症状,有助于判断病因。
    • 关注食欲和饮食:发烧会影响儿童的消化功能,应多餐少量进食,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 防止再次感冒:穿得太多或裹得太紧会导致散热紊乱,难以退烧。
    • 及时就医:如出现高烧不退、惊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之,孩子发烧时手脚冰凉的情况可以通过搓手心和脚心、多喝温水、正确使用退烧药物等方法缓解。同时,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确保孩子健康。

  • 儿童脊柱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早期症状,家长朋友们需要引起重视:

    1. 僵硬和不灵活:早晨起床后,孩子可能会感到腰部僵硬,活动不便。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僵硬感会逐渐缓解。这种现象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症状相似。

    2. 夜间发热:部分儿童脊柱炎患者会出现夜间发热的症状,体温通常在37-38摄氏度之间。这种发热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需要引起重视。

    3. 贫血:由于炎症反应,儿童脊柱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症状。这种贫血可能不易被发现,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

    4. 慢性腰痛:部分儿童脊柱炎患者会出现慢性腰痛的症状,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疼痛在休息时加重,在活动时缓解。

    5. 关节疼痛:部分儿童脊柱炎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如髋关节、膝关节等。这些症状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

    为了预防儿童脊柱炎,家长朋友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3.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4.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儿童脊柱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在医生的建议下,家长朋友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儿童脊柱炎治疗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生物制剂等。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热敷、按摩、针灸等。

    3.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

    总之,儿童脊柱炎的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家长朋友们需要引起重视。通过及时发现并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婴儿时期的发烧是家长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对于三个多月的宝宝来说,发烧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比如感冒、感染等。那么,面对宝宝发烧,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

    首先,需要了解宝宝发烧的常见原因。三个多月的宝宝发烧,可能是由于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等原因引起的。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症状,如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初步判断可能的原因。

    其次,对于宝宝发烧的处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观察体温:家长需要定时监测宝宝的体温,一般建议每4小时测量一次。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 物理降温:可以给宝宝洗温水澡,水温控制在37℃左右,每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此外,还可以使用退热贴、冷敷等方式帮助宝宝降温。

    3. 服用退热药:如果宝宝体温持续升高,可以遵医嘱服用退热药,如布洛芬、扑热息痛等。请注意,退热药的使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 注意休息: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加快康复。

    5. 补充水分:宝宝发烧时,体内水分流失较快,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给宝宝喝温开水、淡盐水等。

    此外,家长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要给宝宝穿过多衣服,以免影响散热。

    2.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宝宝受凉。

    3. 如果宝宝发烧症状加重,如持续高烧、抽搐等,应及时就医。

    总之,面对宝宝发烧,家长要保持冷静,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宝宝度过发烧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作为一种新兴传染病,其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针对该病毒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隔离治疗:患者需被安排在单独的病房进行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

    2. 休息与营养: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并注意补充营养,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3. 水电解质平衡:患者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内平衡。

    4.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但可根据病情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5. 支持性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退热药、止咳药等。

    6. 重症患者治疗:重症患者需进行氧疗、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以下措施对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至关重要:

    1. 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需佩戴口罩。

    2. 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

    3. 保持社交距离: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4. 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病毒浓度。

    5. 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

    总之,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关键。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