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房颤是心内科常见疾病,可好多人有疑惑,为什么心脏病,确要预防脑卒中?
讨论这个问题,先要从血栓的形成部位来看,血栓可分为静脉系统血栓和动脉系统血栓;因为形成机制不同,导致静脉系统的血栓多数需要抗凝治疗,而动脉系统的血栓多数需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两种类型血栓形成的机制。
动脉系统内压力较高,剪切力较高,血液流速较高,其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为血小板的聚集,动脉系统内的血栓头部以白血栓为主,所以动脉系统血栓以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就不足为奇了。
静脉系统内压力较小,剪切力较小,且血液流速较慢,此环境下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内源性的凝血机制激活,其血栓成分中血小板参与成分较少,因其始动原因是纤维蛋白和红细胞参与,血栓多为红血栓,所以静脉系统首选抗凝治疗也就无可厚非。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来学习一下房颤时候血栓形成的机制――简单来讲,房颤时,患者心房内环境同静脉环境相似,心房内血流缓慢,且压力小,剪切力小,血小板参与形成血栓的成分较小,所以,心房内血栓也以纤维蛋白和红细胞为主,由此来讲,抗凝治疗应该为房颤预防血栓的首选。
而房颤时一旦血栓形成,其脱落后,必将随着血流流动,而血栓遇到狭窄处以后,会导致血栓卡在狭窄处,而脑血管,成为房颤后血栓形成且脱落后最常栓塞的地方!脑血管栓塞后就会因为脑栓塞而导致偏瘫等对应的脑卒中症状!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心脏有问题,但要预防脑卒中的道理了!
还有最后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可以不可以使用阿司匹林代替华法令来抗凝!其实,相当多的大规模试验已经证实,抗血小板聚集不能代替抗凝治疗。在房颤抗凝指南中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推荐早在2010年就已经明显降低,仅仅推荐患者拒绝使用任何抗凝药物或者不能耐受任何抗凝治疗的同时才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由此可见,房颤要抗凝,才能预防脑卒中!房颤要抗凝,阿司匹林真不行!
道理明白了,原来阿司匹林与华法林的作用机制不一样。
那抗凝这么好,为什么大家不愿意抗凝呢?主要还是因为华法令抗凝反复监测INR太过麻烦!需要反复抽血检查,而且频率过于频繁!
有木有新型的监测方法能像监测血糖一样监测INR呢?其实也有,早就看过相关报道,只是技术尚未完成成熟而已,抑或国内尚未上市,或许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像测血糖一样监测凝血,吃华法令也就会 So easy 了吧!或者那时候,患者抗凝的比率会大大提高!
那抗凝是不是我们就非华法令不可了呢?当然不止华法令一种,目前临床上可以“替代”华法林的还有好多,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在内的NOACs(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而且已有研究表明,在房颤患者中,NOACs的疗效不劣于华法林。哪为什么不选他们呢?只因他们太贵!普通人使用不起而已!
所以亲,只要房颤不消失,就会有血栓形成,只要有血栓形成,就要去抗凝预防脑栓塞……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中风,俗话说的中风指的是脑中风,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西医分为脑梗塞和脑出血,对于这个疾病,我们不仅要对症治疗,也要对因治疗。
中风病的对因治疗:
第一,情绪方面,如果患者平时心情不好,总是容易生气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嘱咐患者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情,生气对这个疾病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情绪管理很重要。
第二,肢体的康复,这需要家人的帮助。中风病人要经过精神和身体的折磨,根据中风的原因看,有的恢复得快,有的恢复得慢,关键是肢体进行康复治疗,并要把握好时长和强度,这就需要家里人给予足够多的陪伴和帮助。
第二,饮食方面,如果患者平时生活中吃饭比较油腻,口味比较重的话,那么您就应该清淡饮食,使自己的血液不那么粘稠。
第三,劳累方面,如果患者平时的工作学习压力比较大的话,那么就应该放松心情,在紧张的环境中学会适当的调节自己,让原本压抑的气氛中使自己放松下来。
中风病的对症治疗,中风后的患者急性起病时必须立即送往医院,这个时候,我们必须为患者脑栓塞后溶栓争取最有利的时间,这个过程刻不容缓,对患者将来的预后也是非常重要的。
送往医院后,对于急性期,首先如果这个时候有溶栓的指针的话,那么就应该立即争取有利时机给予患者溶栓治疗,如果没有溶栓的指针的话,我们一般需要嘱咐患者尽量卧床休息,给患者输一些降低大脑代谢的药物、保护大脑线粒体功能的药物和一些活血的药物,控制患者病情。急性期护理时,要给予患者鼻饲,鼻饲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等到脑梗塞一周后病情稳定时,可以嘱咐患者做一些康复训练,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生活中如何预防中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已经入夏,尤其是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高,应逐步适应环境温度,避免从较高温度的环境突然转移到温度较低的室外。
很多时候,人们去医院看病总是当成一锤子买卖,希望能够像游戏中回归泉水一样,期待一次性能够将自己的病情治愈。
但大部分疾病真的是看一次就能好嘛?
实际上,绝大多数疾病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一次性解决掉的。
且不论那些谈之色变的癌症、重症疾病,也不说那些常规手术有可能出现的诸多并发症,单单讨论我们大多数人群都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疾病,就可见一斑——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这些慢性疾病,是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能够控制解决掉的,哪怕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感冒、腹泻,也不是能够立竿见影的。
这个时候,诊后管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进行诊后管理呢?
首先,就是诸多慢性病的患者,那些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病情的患者。
慢性病患者在我国占据着巨大的人群比例,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2020) 》,在2019年,我国居民由于慢性病原因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据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8. 5%。
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是慢性病中最主要的 3 大死亡原因,特别是高血压,在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中的患病比例,高达27. 5%,也就是说将近四个成年人中就会有一个人患有高血压。
例如高血压这些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什么时候暂时停药,什么时候换药,药物引起了一些副作用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患者自身通常难以解决,更不要说如果病情出现了一些变化,患者更是难以判断,此时就需要诊后管理的参与。
除了慢性病患者需要诊后管理,手术后人群也同样需要诊后管理。
不论是何种手术,都需要进行术后观察,这个过程通常会在医院进行,观察一周或者三天、五天等等,来判断有没有一些术后并发症,但实际上有些并发症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出现,此时患者往往已经出院。
每种疾病的发生都有病因和诱因。医生在医院的工作,一部分是针对症状来治疗,例如身体哪里不舒服,出现了什么表现,就针对这个表现去用药,痛了止痛,血压高就降血压,血糖高降血糖……
一部分就是想办法去除病因和诱因,例如身体内长了瘤子把它切掉,某个器官出现了一部分病变,就想办法将病变的部位去除或者控制住,例如在冠心病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就在动脉中放一个支架将狭窄的部分撑开。
但无论是控制症状,还是祛除病因,都往往需要长期坚持。
除了那些已经彻底根治的疾病,实际上每个症状、病因和诱因还未祛除的病人,都需要参加诊后管理。说了这么多,诊后管理的意义,相比各位小伙伴已经很清楚。
总而言之,诊后管理,能够方便患者一方面针对自己的症状变化及时和医生沟通,另外一方面也能够让医生更好地参与到患者的后续病情处理,让患者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好的应对疾病,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
但是很多时候,患者往往无法及时参与到医生的线下诊后管理。
例如有些患者是在北京、上海等医疗发达的区域看病,但本身居住在另外的城市中,出院后想要再次就诊咨询,自然是颇为困难的。
患者自己的工作学习时间也往往和医生的工作时间出现冲突,导致无法及时参与诊后管理,此时一种新型会诊管理方式便应运而生——线上诊后管理!
通过互联网在线和医生沟通,线上诊后管理能够极大方便患者向医生及时阐述自己病情变化,并能够及时得到医生的指导意见。并且有着正规平台的监管,线上诊后管理也将拥有极大的安全信任保障。
线上即可完成诊后管理,还在等什么呢,不要再因为种种原因拖延了你的病情变化啦!
房颤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房颤的并发症,如心衰、脑卒中、冠心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同时与患者原发性疾病、年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脑栓塞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非房颤患者高。房颤治疗能减少房颤发生的频率,很难根除房颤,但是随着技术的提高,经过心内科系统的治疗后,房颤的复发的几率也越来越低。导致房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脑卒中。
一、房颤患者需要定时复查
房颤患者一旦出现心悸、乏力、气短不适,应该复诊。如果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后在家没有不适症状,但摸脉搏发现不齐也应尽早复诊。如果房颤患者在家更换房颤的药物治疗方案或停用药物后再次应用时,也应到医院进行复诊,在心内科医生指导下再次规范用药。平时即使没有任何症状及体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内科体检。
定期体检,做好监测,如做心脏彩超,了解心脏的功能及心室、心房的大小;复查心电图了解自身心率及心律的情况,以及有无缺血的情况等;定期复查凝血象,尤其是应用抗凝剂华法林时。
二、房颤患者的日常护理
房颤大多数是由于心脏性疾病所引起的,一定要注意日常的护理,养成维护心脏健康的生活习惯,要保持劳逸结合,心情愉快,同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卧床休息时要采取半卧位,避免左侧卧位。了解口服房颤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减少引起心率增快的因素,如咖啡、浓茶、饮酒等。极治疗能引起房颤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衰、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长时间静坐及过度运动会增加房颤的发病率,要适当运动。
特殊注意事项:注意房颤药物治疗时药物的副作用,对于应用抗凝剂治疗时要做好房颤的卒中的评分及出血风险的评估。此外,抗凝治疗对于有瓣膜病并置换金属瓣的房颤患者只能使用抗凝剂华法林。
三、房颤的日常预防
房颤的预防包括没有出现房颤时对房颤的预防,以及出现房颤,但经过治疗后房颤已经转为正常窦性心律后,需要预防房颤的复发。
1.早期筛查:心电图的检查是早期诊断房颤最有利的手段,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该检查。
2.预防措施:在生活方面,要减少喝咖啡、浓茶,少吃巧克力,禁烟,少喝酒,因为这些可以导致心跳加快。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劳、过累,减轻体重,有助于减少房颤发生的几率。对于高血压及心衰患者,应用ACEI及ARB类药既有助于该类疾病的控制,也有助于房颤的预防。同时对于导致房颤的原发性疾病要积极的干预治疗,有助于防止或延缓房颤的发生。
慢性病患者,大多数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而对于一个长期服药的患者来讲,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项呢?
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学习,慢性病患者用药注意事项!
一、良好的服药依从性
因为需要长期服药,甚至许多病需要终身服药,所以良好的依从性非常重要!许多人还有这样的感觉,吃着吃着就减量了,吃着吃着就换了,吃着吃着就少了,各种各样的不想吃药,非常常见!不想吃,不愿意吃,已经成了慢性病患者的共同“理想”!但事实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又想不吃药,又想身体好,对于慢性病来说,估计难以实现!所以,按时吃药,就成为最重要的注意事项!
二、按时定期复诊
慢性病的管理,大多数都是为了改善预后,所以,定期复查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也非常重要!但许多慢性病患者在平时又没有症状,所以,不愿意去医院,不想去复诊,或者是忘记去复诊,也就变得并不稀奇!而只要定期复诊,才能根据情况调整药物,才能尽早发现并发症,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补救,所以,良好的复诊依从性,也成为慢性病患者的重要一环!
三、良好心态很重要
慢性病患者的共同感觉就是――“疾病缠身”,因为慢性病可能陪伴患病者终身!所以,有许多患者会觉得自己所患疾病无法治愈而苦恼,许多患者会因为需要终身服药而苦恼!事实也是如此!但不管你怎样苦恼,慢性病都会不离不弃的紧紧跟随,所以,良好心态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也是非常的重要,成为注意事项中的重要一环!
四、生活方式也重要
许多慢性病,都需要良好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运动减肥等,就成为大多数慢性病患者的标配,而长期坚持生活习惯的改变也非常困难!但不管怎样,良好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也是慢性病患者注意事项中的重要一点!
慢性病,会不断的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学会和慢性病良好相处,非常重要!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陈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房颤又成为心房颤动,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还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是心内科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也是老年人非常容易罹患的一种疾病。房颤的危害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房颤最大的危害是什么?怎样预防这种危害?今天咱们来一起学习和讨论一下。
一、房颤最大的危害是什么?
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最大的危害便是心房内血栓形成尤其是左心耳的血栓形成。这主要是因为房颤以后,患者的心房率非常高,进而导致心房内形成涡流,而这正是血栓形成的一个良好温床,当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以后,一旦脱落便会发生脑栓塞等各种各样的血栓性疾病。这也是房颤最大的危害。
二、所有的房颤都会形成血栓吗?
房颤一旦出现,只要房颤的时间够长,几乎所有的房颤都会形成血栓。这也是为什么房颤的患者,预防血栓性疾病,就成为房颤并发症预防的重中之重。血栓在患者左心耳内不脱落几乎没有什么风险,但血栓一旦脱落就会导致栓塞性的并发症。这也是房颤血栓并发症的危害之处,可怕之处。
三、怎样预防房颤的血栓并发症?
既然房颤的血栓并发症如此之多,那么怎样预防房颤的并发症呢?抗凝治疗是预防血栓并发症的一个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有华发林和新型抗凝药物。其次,左心耳封堵是一个患者无法抗凝时的次选方法之一。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是在房颤无法恢复为窦性心率时代一个选择,如果能够预防房颤的发生,绝对是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最好方法。
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房颤,全称心房颤动,是心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房颤是一种老年人常有的一种疾病,因为房颤和年龄的关系呈现正相关。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也就是说,年龄越大,房颤的发生概率也就越高。所以有人也说房颤是一种老年病,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房颤呢?
一、预防原发病
能够引起房颤的原发病有很多,比如常见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等,所以,预防房颤的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积极预防这些原发病,因为这些都是使得房颤发作的主要因素,所以,能够减少房颤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减少风心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相关心律失常并发症。就会减少房颤的发生。
二、减少烟酒刺激
房颤还和抽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有关,有报道显示,抽烟和饮酒,不仅仅增加房颤的发病率,还会增加房颤的相关不良并发症。所以,房颤病人戒除烟酒,似乎更有意义。其次不仅仅是烟酒,一些刺激性的饮料等,也会使得房颤的发病率增高。
三、避免情绪刺激
加班熬夜、精神紧张、喜怒哀乐等情绪刺激,也会导致房颤的发生,因为情绪的变化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和张力升高,这些都是房颤容易发生的一些诱因,避免这些诱因,可以减少房颤的发病率。
四、其他原因
比如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等,也会诱发心房颤动,所以,避免水电解质紊乱,避免严重干扰,或者是水电解质紊乱以及感染后,预防房颤的发生也尤为重要。
当然,即便发生了房颤,也不需要过于紧张,我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或者对因的治疗,不管是控率还是控律,都会有适合你的房颤的治疗方法。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你!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房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不同地区患病率及发病率也不同,亚洲人群房颤患病率及发病率均低于北美及欧洲地区。目前多国的临床研究表明,房颤的总发病率约为1%,并呈上升趋势。房颤的发生与年龄相关,年纪越大,房颤的发病率越高。
一、房颤患者心律与正常人有何异常?
心律正常时,心房和心室以一定的频率(一般是60-100次/分),规律的激动和收缩,以保持心脏正常泵血功能。一旦发生房颤,心房的激动频率高达300-600次/分,且激动传导杂乱无章,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缩,不但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或加重心衰,还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即可引起中风等并发症;据统计,房颤患者的中风发生率高达常人的7倍。房颤者,尤其是发生初期,心率往往比正常窦性心律时快而不规则,因此患者常有心慌、自觉心跳快且不规律,脉搏不整齐等不适,也可以表现为不典型的胸闷、气短;但也有部分患者房颤时心室率不快,尤其是慢性房颤者;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无任何症状,直至因为心衰或者出现中风就诊,才发现心房颤动。
二、房颤的症状有哪些?
房颤在心室率不快时可无任何症状,在心室率快时,如心室率超过150次/分,可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症状,如头部可出现供血不全的症状,心脏出现心绞痛的症状,发病时症状可轻可重,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发病持续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心悸、乏力、胸闷、脉搏不规则、胸痛气短或者头昏目眩、思维迷糊等。
其他症状表现为房颤在心率快时可引起脑供血不全,可出现眼睛黑蒙、一过性意识丧失等,诱发心肌缺血时可导致心绞痛的发作。如果房颤导致心衰,还会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更加明显,严重时在平卧、坐位时也会出现喘憋。如房颤患者的心房壁有血栓形成并脱落时,则会出现血栓栓子栓塞器官等相应的症状。
三、房颤的并发症有哪些?
脑卒中:房颤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有20%的几率致死,60%的几率致残,应引起重视。
心衰:由于房颤时导致心排血量减少25%或更多,导致心脏的负荷增高,心衰的发生率增高。
心肌梗死:房颤患者心肌梗死的风险明显增加,同时房颤有增加患者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
高血压病越来越多,而且呈逐年递增的态势,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近3亿!随着大家对健康的重视,高血压的服药率也越来越高,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人因为担心高血压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服药,使得我国整体血压达标率并不高!
一、降压的获益远远大于降压药的副作用
控制好血压,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病、肾病、眼病等许多并发症!而且血压控制越好,高血压的并发症也就越少,所以,控制好血压,是减少并发症的最优选择!但高血压有其副作用,这也是许多人忌讳服药的根本原因,但高血压药物的副作用大多数是明确的,如果能及时认真对待,大多数副作用都是可以避免的!而且降压带来的获益和降压药带来的副作用相比,获益远远大于副作用!
二、降压药有哪些副作用?
降压药常用的有五大类,其副作用也不尽相同!咱们逐一梳理,看看降压药的副作用都有哪些?
1、钙离子拮抗剂:主要是“地平”类降压药,该类降压药的副作用主要有脸红、心慌、头晕、头痛、下肢水肿,牙龈增生等!
2、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主要代表药物是“普利”类,其主要副作用是咳嗽、高钾血症等,由于ACEI可以让急性肾功能不全加重,所以在急性肾功能不全、肾动脉狭窄患者时禁用!
3、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主要代表药物是“沙坦类”,其副作用和ACEI基本类似,但因为作用靶点不同,ARB引起的咳嗽较为少见!
4、β受体阻滞剂:主要代表药物倍他乐克,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其副作用主要是减慢心室率引起慢心率,负性肌力以及引起支气管痉挛等副作用!
5、利尿剂:代表药物呋塞米、吲达帕胺等等!常见副作用高尿酸血症、低钾血症、电解质紊乱等等!
三、如何避免降压药的副作用?
1、因人而异合理选药
降压药的副作用也因人而异,比如有人口服卡托普利咳嗽,而有人就没有事,所以选药要因人而异,合理选用药物尽量避免副作用!
2、及时发现更换药物
降压药五大类几乎有几十种上百种降压药物,所以,一旦发现一种药物对某人有副作用,及时更换可以减少损害!
3、对症处理预防副作用
如果该类药物的使用是必须的,那么为了避免副作用而进行必要的预防yes必须的。比如口服利尿剂的同时予以补钾等处理,都可以预防副作用!
4、定期体检尽早发现副作用
定期体检,可以尽早发现相关副作用,根据发现的副作用再进行药物调整或者制定预防措施,也可以减少副作用的危害!
5、预防高血压才是最好的避免副作用方法
不罹患高血压,不需要口服降压药,才是避免高血压药物副作用的最好方法!避免不良习惯,规律饮食,合理运动及控制体重等,都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
所以,防患于未然,最好的治疗就是预防,也是这个道理!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心内科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以上,所以,房颤抗凝可预防心源性卒中,也是房颤治疗的关键。
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需是目前抗凝的常规方法,也占据了抗凝治疗的大多数,心源性卒中也随着抗凝大幅度减少。
对于房颤引发的血栓,我们预防有哪些方法呢?
1.新型抗凝药物
新型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达比加群等。因服药后药理作用可预测而不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且相关研究证据表明,新型抗凝药物在预防卒中方面不劣于华法林,而且药物和食物相互作用更少,起效和失效快,所以新型抗凝药物被寄予厚望。但目前上市的新型抗凝药物价格不菲,也影响了其在患者中的应用。
2.房颤射频消融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非外科手术治疗技术,它可以通过介入射频消融的方法将引起快速心律的异常心脏电传导通路破坏掉,大多数房颤可以经过射频消融治疗得到根除。房颤消失之后其产生血栓的环境消失,血栓随之消失,从而达到预防卒中的目的。但其有相对适应症和禁忌症,且因开展技术要求较高,仅限于国内较大心脏中心可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
3.内科介入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耳结构独特,是一个带钩的长管状结构,因其独特结构以及内膜面丰富的肌小梁决定了其结构内容易造成血流淤滞,从而形成血栓,研究显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房血栓90%以上存在于左心耳,而通过内科介入封堵左心耳可消除其形成血栓的场所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而引起的卒中风险,所以,左心耳封堵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但因其刚刚起步,有待于更多的临床证据支持。
4.外科途径封堵左心耳
外科途径封堵左心耳机制和内科相同,因其创伤较大,所以单纯为封堵左心耳的外科手术尚未开展,多见于患者需要行心脏外科手术同时封堵左心耳,故常在心脏大手术时被提及。
当然,为何华法林抗凝仍然备受推崇,主要还是其临床证据最足,相关临床试验最多,也是最为经济适用的方法。而其他相关方法,随着相关试验证据的越来越多,相信其成功推广或者应用也指日可待。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最近十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我们都知道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所以目前无法被治愈,只能靠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血压。但是现实中却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虽然按时吃药了,但是血压控制的却不理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医者良言分析一下几个常见的原因。
生活方式没有改善:
这里说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善主要是指熬夜、饮食不合理等。可能有不少朋友觉得自己并没有熬夜,也没有不合理的饮食,但是需要注意熬夜并不一定是指刻意的行为,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使得睡眠推迟到11点之后,就可以认为是熬夜。
与此同时,这里说的饮食不合理主要是指高盐饮食,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每天摄入的食盐量应该控制在6g以内,但是现实中有很多高血压患者口味重,所以每天摄入的食盐量是远远超标的。
关于熬夜为什么引起高血压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太明确,但是考虑和交感神经兴奋有关。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也就是说白天就应该运动,晚上就应该休息,白天就相当于阳,夜间就相当于阴。
站在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正常情况下白天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夜间是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但是熬夜会打破这个规律,这个时候会造成夜间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血液量就这么多,血管收缩就会增加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也就是说会引起血压升高。与此同时,熬夜也会使得内分泌紊乱,造成儿茶酚胺等的缩血管类物质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自然会引起血压升高。
我们都知道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它们被吃进去人体以后,就会造成血液中的钠离子浓度增加,钠离子可是一种参与维持渗透压的物质,吃的太咸就会造成血液的渗透压增加。根据高中血压的渗透压理论,液体流动方向是从低渗透压向高渗透压移动的,这个时候就会使得有更多的水分进入到血管内,所以能引起血压升高。
与此同时,血液中的钠离子浓度增加,就会使血液变得相对粘稠,这个时候血液循环就会变慢,血液流动的阻力增加,也会引起血压升高。除此之外,高盐饮食也可能会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血管内皮损伤以后,就会水肿,这种情况下,血管就会变得狭窄,但是血容量基本是不变的,从而造成血压升高。
胰岛素抵抗:
可能大家对于胰岛素抵抗并不是在了解,这里我来介绍一下。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的降糖物质,它的本质是一种激素,如果它要发挥作用就需要和胰岛素受体结合。在各种因素的作用,可能会造成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胰岛素抵抗。
一般来说,胰岛素抵抗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肥胖,现实生活中因为生活条件改善了,所以肥胖的人还是不少的。发生胰岛素抵抗以后,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那人体就会努力分泌胰岛素,这个时候可造成体内胰岛素的含量增加,胰岛素不仅仅能够降低血糖,还能造成水钠潴留,也就是说会造成更多的水分留在血管内。
大家不要小看胰岛素抵抗,虽然在早期能维持正常的血糖,但是到了一定的时期就会造成胰岛细胞功能衰竭,引起血糖升高甚至糖尿病。对于存在胰岛素抵抗的人群来说,在早期的时候他们的胰岛素细胞拼命工作,时间久了肯定会有一些胰岛素细胞被累死,当胰岛细胞死亡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糖尿病。
其他:
其实吃降压药控制不好血压的情况还有很多,篇幅所限这里只有简单介绍了。
有一种可能是因为测量血压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别人血压实际上本来是达标的,但是由于测量的有一定的问题,所以测量的结果是偏高的。
还有一些人可能在有高血压的时候,还同时合并别的疾病,这个时候他就不得不服用很多种药物,多种药物一起服用,有可能会造成它们之前发生一些反应,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会造成降压药物的效果减弱或者干脆抵消了降压作用。就拿降压效果比较好的硝苯地平来说吧,很多药物都能降低它的血药浓度,降低它的降压效果,这类药物包括苯妥英钠、奎尼丁、华法林、双香豆素类等。
另外,就拿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阿司匹林来说吧,它本身就具有引起水钠潴留的作用,所以有引起血压升高的风险。不过需要注意,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等),都具有引起血压升高的风险。这个作用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药理作用有关,非甾体类抗炎药在抑制前列环素的生成的同时,也能使肾脏血管收缩,减少肾脏的血液供应,造成肾功能一定程度的下降,从而造成水钠潴留引起血压升高。
还有一类病人血压控制的不好,是因为继发性高血压。单纯从这个名字来看,它就是说别的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的血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疾病是比较多的,比如肾动脉狭窄、肾小球肾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主动脉缩窄等。对于继发性高血压来说,单纯地服用降压药物是很难控制好血压的,最根本的还要治疗引起血压升高的疾病。
除此之外,按时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不好,还可能和降压药的选择不当、吸烟、喝酒等因素有关。
去年,我因为房颤问题在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了射频消融手术。手术之后,我一直在服用瑞舒伐他汀、利伐沙班和美托利尔等药物,生活似乎恢复了正常。然而,今年开始,我频繁感到心跳加速和出冷汗,这让我非常担忧。
在一次线上问诊中,我向医生详细描述了我的症状和用药情况。医生非常耐心地倾听,并告诉我,我现在的症状可能与心率减缓和血压偏低有关。她建议我停用倍他乐克,并告诉我,由于我以前有高血压病史,停药可能会对我的血压产生影响。
尽管有些担心,我还是按照医生的建议停用了倍他乐克,并开始服用决奈达隆。然而,我发现决奈达隆会导致我头晕,这让我更加不安。我又一次向医生咨询,她告诉我,血压低和心跳慢都可能导致头晕,她建议我停用倍他乐克一周,观察情况。
一周后,我做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心动过缓和房早。医生告诉我,心动过缓问题不大,但房早较多,需要继续治疗。她建议我按照之前的方案继续服药,停用倍他乐克缓释片,增加决奈达隆的用量。
最近,我发现我的血压还是偏低,出现了头晕症状。我再次向医生咨询,她告诉我,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果需要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虽然有些失望,但我对医生的专业和耐心感到非常感激。
那天,我焦急地拨通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电话,声音颤抖地对医生说:“你好,非常着急。”我感到心悸不已,医生安慰我说:“别着急,慢慢说,我在这里听你说。”
我向医生描述了我的症状,心房颤动和心悸已经困扰了我一个月。医生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详细询问了我的病史和生活习惯。
医生告诉我,我需要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较大。我焦虑地问:“手术风险大吗?”医生回答:“手术风险是有的,但不是太大。而且,如果不手术可能会导致脑梗塞,心力衰竭等问题。”我犹豫了,手术费用大概6万左右,我担心能否承担。
医生建议我选择在乌鲁木齐进行手术,因为那里有更好的医疗条件。我询问:“有比较好的推荐吗,还是可以去内地做,可以报销吗?”医生说:“在河南的费用大概6万左右,你可以考虑去河南。”
医生告诉我,手术原理是电隔离,我的房颤不算严重。我询问:“手术会有风险吗?”医生回答:“有风险但不是太大。”
我开始担心我的失眠问题,医生告诉我:“他失眠了一个月,可能是失眠问题导致的。”我回忆起之前有医生说是植物神经紊乱,医生说:“植物神经紊乱可能是导致房颤的根本原因。”
我再次咨询医生:“医生您能回答我图片里的这五个问题吗?”医生说:“我手术后给你一个个解释。”
医生建议我去神经内科看看,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失眠我最好还是去神经内科看看。我询问:“哪就去神经内科或者精神心理科看看?”医生回答:“应该先去神经内科吧。”
医生说:“两边一起治疗可以吗?”我回答:“也可以。”医生说:“但房颤如果心率不是太快的话,也不是急诊手术。”
医生的回复让我感到安心,我知道他是一位有责任感的医生。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您对该医生的服务满意,可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心房颤动,这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症状表现与患者的心室搏动速率息息相关。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完全无症状,而在心室搏动速率过快时,则会引发一系列不适。
若心室搏动速率不高,患者可能感受不到任何不适。但当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时,胸闷、气短、心绞痛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便可能随之而来。心房颤动,顾名思义,是指心房电活动规律有序的状态被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所取代,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房活动紊乱。其病因众多,包括情绪激动、手术、剧烈运动、饮酒、浓茶、咖啡等,以及器质性心脏病如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甲亢、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和肺心病等。因此,心房颤动的患者需要格外注意预防血栓的形成。
心房颤动的治疗手段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针对房颤本身的治疗和针对房颤并发症的治疗。针对房颤的治疗常使用抗心律失常药,而针对房颤并发症的治疗则主要是口服抗凝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外科介入消融治疗和迷宫手术治疗,其中临床上大部分患者主要从事内科介入,即消融治疗。
心房颤动的患者在进行日常生活护理时,应避免刺激心脏的食物或饮品,如饮酒、浓茶、浓咖啡等。同时,建议多吃鱼类、水果、豆类、高纤维谷物、蔬菜、橄榄油等有益于心脏的食物,并避免剧烈运动。进行日常散步等轻度运动则有助于改善心脏健康。
在我国,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患者数量众多。为了提高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纷纷开设心内科、心电生理科等专科,并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积极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年轻人患上房颤,往往让人担忧其是否会自愈。事实上,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是由于心房内大量折返环的存在,导致心房激动在折返环内反复发作,进而引发各种症状。因此,年轻人患上房颤后,并不能自行痊愈。
房颤,又称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当心房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丧失,导致心房无序的颤动时,就会发生房颤。此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和舒张,导致心率参差不齐,心房射血功能下降,患者可能出现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诱发心衰、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房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凝治疗:房颤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因此抗凝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维生素K抑制剂等,但需要监测凝血功能,并根据INR比值调整药物剂量。
2. 转复治疗:转复治疗旨在恢复窦性心律,常用的药物包括奎尼丁、普罗帕酮、胺碘酮等。但药物复律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目前导管消融技术逐渐成为主流,能够有效恢复心率。
3. 心率控制:心率过快会导致患者出现心悸、心慌等症状,甚至诱发心衰。因此,控制心率也是治疗房颤的重要环节。常用的药物包括洋地黄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戒烟限酒等,有助于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年轻人患上房颤后,需要积极治疗,并注意日常保养,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卒中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根据2014年天坛国际脑血管会议(TISC)分论坛“卒中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论坛”上的报告,我国缺血性卒中治疗仍存在一些短板。
报告指出,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卒中医疗质量监测网,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干预性、整群随机干预模式,对卒中治疗医疗质量进行效果评价。但赵性泉教授也指出,我国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溶栓治疗率相对较低。美国溶栓治疗率在60%,而我国在改进后才达到10%。其次,卒中患者入院后能够及时给药的比例仅为17%,平均给药时间在105分钟左右。此外,一些基层医院对卒中患者的影像分析不够重视,甚至有20%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没有进行CT检查。
针对这些问题,赵性泉教授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应提高溶栓治疗率,缩短给药时间。其次,加强基层医院对卒中患者的影像分析能力,提高诊断准确性。此外,还应关注房颤病人抗凝问题和静脉溶栓率低等问题。
尽管我国缺血性卒中治疗仍存在一些短板,但赵性泉教授表示,我国卒中医疗质量正在不断改善。通过建立多中心、前瞻性的干预模式,对卒中治疗医疗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相信我国缺血性卒中治疗水平将不断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突然感到胸闷不适,尤其是右心房区域的闷痛。这种情况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相应的处理方法。
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搏动不规律,从而引起胸闷、气短等症状。常见的类型包括房颤、房扑等。针对心律失常,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射频消融等方式进行干预。
2. 心脏疾病: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等,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发胸闷、胸痛等症状。对于心脏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3. 肺部疾病:肺部疾病,如肺炎、肺气肿等,也可能导致胸闷不适。针对肺部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4. 情绪因素:情绪波动,如焦虑、紧张等,也可能导致胸闷不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进行调节。
5. 其他原因:除了以上原因,胸闷不适还可能由颈椎病、肋间神经痛等疾病引起。
总之,如果出现突然的胸闷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我带着些许焦虑和不安,通过互联网医院预约了心血管内科的***医生。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线上问诊,内心充满了期待。
与***医生的交流非常顺畅,他首先询问了我的症状,我详细描述了近两年的头胀感、进食后的心慌和心律不齐。他耐心地倾听,并告诉我这些症状可能与房颤有关。
我告诉***医生,我已经做了全项血检,并且近期在医院进行了详细的检查。他仔细查阅了检查结果,并解释说,我的房颤可能与情绪和休息等因素有关,而且已经排除了甲亢等其他原因。
***医生告诉我,我的心脏结构和其他检查结果基本正常,可能是一种特发性房颤或者是肌绣袖型房颤。他建议我进行射频消融手术,并解释了手术的目的和可能的副作用。
我还了解到,我的头部CT检查结果显示有动脉多发混合斑块,但***医生告诉我这不是很严重,只需要通过药物控制血脂和抗血小板治疗。
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医生的耐心和专业让我感到非常安心。他不仅解答了我的疑问,还给出了合理的治疗方案。我对他充满了信任和感激。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疗的便利和高效。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它都为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相信,随着互联网医疗的不断发展,它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祉。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律失常的治疗手段也日新月异。近期,我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成功应用了一种名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新技术,为两名患有房颤的患者实施了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房收缩无规律,心房内血液流动不畅,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导管射频消融等。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则是一种更为先进的微创手术技术。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是一种通过冷冻球囊导管将液氮注入球囊,使球囊内的组织温度降低至零下40℃至零下56℃,从而破坏异常电生理细胞组织,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相比传统射频消融,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具有以下优势:
1. 操作简便,缩短手术时间;
2. 治疗有效性高,减少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3. 降低患者疼痛度。
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房颤治疗迈入了新的纪元。未来,我国将积极探索和应用这一新技术,为广大房颤患者带来福音。
除了手术技术的进步,房颤的预防和治疗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对房颤的认识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房颤危害的认识;
2. 积极开展房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3. 加强对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
4. 加强对房颤治疗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房颤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脑卒中,据统计,全美每年有75000到95000的脑卒中与房颤相关。因此,对于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针对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治疗主要包括抗栓治疗和外科干预。抗栓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华法林是一种抗凝药物,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但需要定期监测INR值。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也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但效果不如华法林。
外科干预主要包括迷宫手术和左心耳堵闭术。迷宫手术是一种通过经心房多个切口阻断折返并使窦性激动能经特定路径同步激动心房至房室结的术式。左心耳堵闭术是一种通过堵塞左心耳来预防脑卒中的术式。
除了药物治疗和外科干预,房颤患者的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总之,对于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并发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致残率高达75%,死亡率高达40%。其中,心源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重要类型,而心房颤动(房颤)是导致心源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全球患者超过3000万,我国患者约800万。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无房颤患者的5倍。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来说,预防和治疗脑卒中至关重要。
传统的心电图(ECG)监测虽然可以检测到房颤,但对于隐蔽性心房颤动的检测效果有限。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可穿戴设备——Holter-ECG记录器应运而生。这种设备可以连续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有效提高房颤的检测率。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院神经病学系的专家开展了一项研究,评估了系统心电图监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住院患者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2个月时,接受Holter-ECG记录器监测的患者中,服用口服抗凝剂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新诊断出心房颤动的患者数量也明显增加。这表明,Holter-ECG记录器可以有效提高房颤的检测率,从而降低心源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除了Holter-ECG记录器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帮助预防心源性脑卒中,例如:
总之,心源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预防胜于治疗。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及早进行房颤的检测和预防,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