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血压是老年人中常见疾病,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和肾衰竭的首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升高,发生高血压病的风险也随之增高(90%的55岁前没有高血压的成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会慢慢发展为高血压疾病),那么是否只有老年人才会得高血压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事实是,从刚出生的婴儿到耄耋老人,不论男女都是会有可能罹患高血压病。
血压的升高和心脏、肾脏、血管、神经系统都息息相关,病理性的血压升高则更为复杂,它与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的减退,RAAS系统和SNS系统激活所致的炎症和氧化应激都有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部分人群出现不能用确切病因来解释的血压升高情况,这种高血压我们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所以,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多数和年龄是呈现正相关的,也就是年龄越大,其发生概率也就越高,和原发性高血压有关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性格、性别、遗传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因素等等都会诱发和引起原发性高血压。
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年轻人就不会罹患高血压了呢?
恰恰与之相反,原发性高血压,在年轻人中也多有发生。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高血压病发生于年轻人身上,而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些,同饮食水平提高、运动减少、肥胖增加、压力增大、不良习惯增多等诸多因素有关。
事实上,除了原发性高血压之外,还有继发性高血压,而继发性高血压的血压升高都有着明确的病因,这类高血压通常称为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人群中,年轻人则可能占据了较大部分的比例。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可继发于肾动脉狭窄,肾功能衰竭、肾脏其他疾病,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脑垂体疾病等等,都会引起血压的升高。而在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中,年轻人尤其需要鉴别是否为继发性高血压。
不光是儿童和成年人,或者老年人中,其实高血压在极少数的新生儿中也会出现,这类高血压与孕妇的孕龄、孕周数还有新生儿体重都是有直接关系的。
还有一个特殊人群,那就是怀孕的妈妈们的高血压,我们也称之为妊娠期高血压。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目前也成为产科的常见疾病。一般认为,子宫胎盘血液的减少,血管功能异常,肾脏疾病,糖尿病,血液高凝状态,自我免疫性疾病,小于20岁或者大于40岁的孕产妇,首次孕产,或者母亲、姊妹有明确妊娠期高血压病史的孕产妇,均会有得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
所以,大家看到了吗?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疾病,不仅仅只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会出现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高血压,作为慢性疾病中的一种,在中老年人群中是十分常见的,而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饮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吃对了,可以稳定血压,但是吃错了,反而会加重病情。
今天要给朋友们讲一讲高血压患者的一些饮食禁忌,虽然以下三类食物,高血压患者偶尔吃一点,对血压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长期大量摄入,那么势必会影响血压的稳定,继而加重病情,在日常饮食中,咱们还是建议血压高的朋友,尽量少吃或者不吃这三类食物。
血压高的人,少吃动物肝脏
动物肝脏中比较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d、维生素k等。肝脏之中还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铁离子,摄入体内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可以改善缺铁性贫血。
但对于血压高的人来说,包括猪肝、牛肝、羊肝、鸡肝和鸭肝等动物肝脏含有的胆固醇很高,经常食用动物肝脏的话,否容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会加重高血压的症状。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自己烹制动物内脏,一定要注意煮熟了再吃。
血压高的人,白酒要尽量少喝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和危险因素,可以导致重要脏器心、脑、肾结构的损害,最终导致衰竭。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应该尽量不要饮酒,酒精之中含有大量的乙醇,过量饮酒不但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而且随着饮酒量增加,这种风险也会越来越高,还会损害肝细胞。
如果实在避免不了饮酒,那么尽量选择低度的酒,比如啤酒、葡萄酒等,尽量避免饮用高度烈性酒。
血压高的人,少喝点鸡汤
天气越来越冷,很多人都乐意吃点热乎乎的东西暖身,同时补一补身体,比如鸡汤,就是大部分人都非常喜欢的炖品,鸡肉中加点滋补中药,营养又美味!
但我们却不建议高血压人群多饮鸡汤,相信不少喝过鸡汤的人都会发现,鸡汤表层都飘着厚厚的一层油,脂肪含量非常高,再加上嘌呤有溶于水的特点,所以,鸡汤也是一种高嘌呤食物。
如果高血压人群经常喝鸡汤,那么肯定是会给心血管增加不少负担,鸡汤对于高血压人群、痛风患者,都是不太适合多吃的。建议去掉上层油脂,少量喝点清汤,吃点鸡肉还是可以的。
高脂血症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也是我们常说的三高之一。关于高脂血症,很多人都有些许的认识,他可以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比如冠心病脑梗等,所以对于高脂血症的关注,一直都是居高不下,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关于高脂血症的那些事儿。
一、高脂血症都需要吃药吗?
高脂血症的种类主要有4种,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但并不是所有的高脂血症都需要吃药,比如稍微高出标准值而没有其他疾病的,比如虽然升高但尚不需要药物治疗的等!但如果血脂高出正常值以后,而且有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高危风险,那么患者就需要口服降脂药物了。简单明了的来说,高脂血症是否需要口服药物也是有严格的标准的,需要综合考量患者的血脂高低以及合并并发症,所患疾病等综合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服药。这也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高脂血症都需要治疗。
二、哪些情况需要服药?服哪些药?
刚才已经讲到,当血脂升高到一定程度,以及罹患某些疾病和有相关并发症的时候,需要口服药物,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患者已经罹患心脑血管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那么无论患者的血脂高低,都需要长期口服,降脂药物。而高脂血症,根据类型不同,所需要口服的药物也不尽相同,比如胆固醇升高以及混合性高脂血症往往口服他汀类药物,而甘油三酯升高往往口服贝特类药物等等!常用的降脂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降脂药物。
三、降脂药物需要长期服用吗?
事实上大多数口服降脂药物的情况都需要长期口服,因为已经明确的冠心病脑梗塞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其口服降脂药物是不需要考虑血脂水平的。而具有心脑血管等疾病高危风险的患者,大多数也需要长期用药。但仍然有部分口服降脂药物的人群不需要长期服用的,比如单纯的血脂升高,经过生活方式干预治疗以后见到正常水平的,以及不能耐受降脂药物的等等。
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现在高血压的发病率其实比较高的,特别是50岁以后,根据权威的数据统计,国内50岁以上的人群中至少有一半都有高血压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病,目前是没有办法彻底治愈的,所以只有依靠长期口服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
在控制血压的过程中,自然是少不了监测血压,不少人会发现自己的血压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有波动的。大家在测量血压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高压(收缩压)和低压(舒张压),却很少有人关注脉压差。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调控脉压差增大的高血压,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1.什么是脉压差?
虽然目前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都高,但是对高血压有真正了解的人却不多。我们平时说的高压就是指医学上的收缩压,低压就是指医学上的舒张压,而脉压差主要就是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由于大多数情况下收缩压是>舒张压的,所以脉压差多数是正数。举个例子吧,假如一个人测量血压,他的收缩压是150mmHg,舒张压是90mmHg,那这个人的脉压差就是(150-90)=60mmHg。
正常情况下脉压差的范围在20~60mmHg以内,如果脉压差>60mmHg就认为是脉压差增大,如果脉压差<20mmHg,就认为脉压差变小。
既然脉压差=收缩压-舒张压,所以脉压差的数值就跟收缩压和舒张压有关。收缩压顾名思义就是指心脏收缩时压力最高的数值,舒张压就是指心脏舒张时,在心脏舒张末期血压的最低值。当心脏收缩力增加的时候,收缩压增加的幅度高于舒张压增加的幅度,所以脉压差是增加的。当心率增快的时候,由于舒张压增加的幅度比收缩压增加的幅度大,所以脉压差是减少的。可能大家对这个不太理解,这里我特地解释一下。当心率增快的时候,舒张期是缩短的,那么舒张期的时候心脏内的血液流经外周的时间就会缩短,所以留在心脏内的血液量就会增加,所以舒张压会增加。这就好比吹气球,在气球大小不变的前提下,气球内的气体越多,气球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
2.为什么老人的脉压差增大?
我们都知道衰老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不管是谁,无论他保养的多么好也只能做到延缓衰老的过程,但是无法使衰老停止。人的衰老是一个全面的过程,不仅仅器官或者组织功能减退,而且血管的弹性也会变差。对于老人来说,他们多存在一定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这样的话也会进一步降低血管的弹性。当血管弹性减弱的时候,血管对于血压的缓冲作用自然也会减弱,自然收缩压就容易增高,这句话可能不太好理解。
举个例子吧,血管对于血压的缓冲就类似于有弹性的牛仔裤,虽然有些人可能胖一些,但是由于牛仔裤有弹性,所以即便腿粗一些也不会感觉到牛仔裤比较紧。心脏舒张的时候,血液回流到心脏内,但是由于血管弹性变差了,所以血管的回收血液的能力减弱,舒张压就会降低。对于老年人来说, 他们的血管弹性减弱,收缩压增高而舒张降低,自然脉压差也就会增加。
还有一些人老年人本身心脏的瓣膜出现了问题。在心脏里面有很多的门,这些门负责一些生命活动。老年人的心脏瓣膜使用了多年,所以功能有些退化了,很容易引起瓣膜关闭不全。就拿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来说吧,当心脏收缩的时候,它能维持正常的收缩压,但是当舒张的时候,由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了,所以留在主动脉内的血液会返流到左心室,这样的话主动脉内的血液量会减少,自然舒张压也会降低了。由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时候,收缩压基本不变而舒张压增加,所以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脉压差增加。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比,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增加,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造成心脏扩大,心脏大了以后就会造成瓣膜关闭不全,自然也包括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这个可能不太好理解,举个例子吧,心脏就好比一个房子,如果房子变大以后,门还没有什么变化,那会不会造成门关闭不全呢?
另外,还有一些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脉压差增大,比如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贫血的时候,人体为了满足正常的生理需要,就不得不使心率增快、心脏收缩力增加,这样的话就会使收缩压增大的幅度大于舒张压,所以脉压增大。
3.脉压增大有什么危害?老年人应该如何应对?
脉压差增大会使心脑血管的负担增加,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如增加脑梗死、脑卒中、心绞痛等的发病率。
降低脉压差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主要就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调整。如果有吸烟、喝酒的习惯,应该尽力去戒烟酒。吃饭的时候,注意清淡饮食,每天摄入的食盐量低于6g,每天摄入的总油脂量控制在25~30g,尽量不吃糖果或者甜食,与此同时也需要控制摄入的总能量,因为摄入的能量多的话自然会增加血脂异常的风险。可以适当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里面含有的维生素和抗氧化剂对于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另外,还要坚持运动,老年人优先选择有氧运动,比如散步、快走、慢跑、太极等,具体的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每次运动的时间控制在30~45分钟,每周的运动次数不低于5次,如果处于某种疾病的急性期,应该暂停运动。现在的天气比较冷,应该尽量避免室外活动。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会造成血管的收缩,这个时候血压会有明显的波动,血压忽高忽低也会增加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的风险,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室内活动。
我们都知道情绪激动会造成心率增加,心率增快可使收缩压增加,所以应该尽量避免情绪激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在降压药的选择上,可以选择β受体阻断剂,这种药物能够降低心率。不过需要注意,β受体阻断剂也有禁忌症,像支气管哮喘、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等都是禁忌使用的。在选择降压药物的时候,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千万不要乱来。对于脉压差大的患者,可以选择联合用药,由于降压药的配伍内容多,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由于现在生活越来越好,生活当中有不少老年人会患有高血压,那么老年人患有高血压会有哪些危害呢?如何预防老年人高血压呢?
老年人患高血压有什么危害?
1、与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冠心病、一过性脑缺血、脑梗塞、肾动脉狭窄、周围血管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高于成年人(20.4%)。收缩压升高10~12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升高5~6毫米汞柱,脑卒中的危险就增加35%~40%,冠心病增加20%~25%。
2、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
老年人动脉硬化及其扩张能力降低,往往产生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而舒张压不变或下降,由此导致脉压增大,这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一个重要特征。脉压增大意味着大动脉弹性降低,是反映动脉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比收缩压或舒张压更能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心衰发生率高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衰发生率比正常血压高2倍、冠心病比正常血压高3倍、心血管事件高8倍。
4、致残致死率高
高血压严重的时候是会致残致死的,所以患上高血压一定要注意,千万不可以大意,平时要注意调理。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致死致残率明显高于成年人。老年患者病死率为13%,而成年6.9%。从死因来看,西方国家是心衰占首位,脑卒中次之。我国则以脑卒中最多,其次是心衰和肾衰。我国每年脑卒中有75%以上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
老年人高血压的预防方法
戒烟限酒
吸烟会导致高血压。研究证明,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20次/分,收缩压增加10-25mmhg。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烟叶内含有尼古丁(烟碱)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尼古丁还会刺激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
适当的运动量
运动对高血压的重要性:有句话说:“年轻时,用健康换取金钱,年老时,用运动换取健康。”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
平衡心态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表现是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又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预防高血压有什么方法,患者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吐或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将精神倾注于音乐或寄情于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
老年人高血压的饮食原则
1、控制能量
发生高血压之后,您就要注意自己的健康饮食了,尤其是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降压的食物。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在日常的饮食生活中一定要特别的注意,那就是适量的控制能量的摄取。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食用一些复合糖类食物,比如像淀粉、玉米等食物,但对于用葡萄糖、果糖及蔗糖等食物则要少摄取。因为这类食物属于单糖,患者如果经常食用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血脂升高,同时还会导致血压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2、适量摄取蛋白质
对于身体异常的发生,一些合理的饮食也是很有必要的,您在生活中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适当的饮食护理。高血压患者每天对蛋白质的摄取量应该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g左右,并且还应该坚持每周食用2-3次鱼类蛋白质,适量的摄取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从而增加尿钠排出。并且还能够有效的降低血压,但是在摄取蛋白质的时候也要特别的注意,如果出现有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对蛋白质的摄取量应该尽量多减少。
3、多食用含钾
适当的进行一些健康的饮食,也是一种有效控制疾病的方法,您就要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情况。高血压人群要想更好的控制血压,首先在日常的饮食中应该尽量的多摄取一些含钙的食物,在这些食物中通常钠的含量都非常的低。生活中还有很多低钠的食物,比如像土豆、茄子、海带、莴笋等,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酸牛奶、虾皮等,这些食物患者在平时都可以适量的多吃。
高血压有哪些死对头?题目过于粗放,但我们还是来认真寻找一下,到底有哪些高血压的“对头”,可以缓解高血压?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近几年颇受推崇,日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只是,“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的具体措施都有哪些呢?我在查看《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后发现,指南的建议主要涵盖以下几点:
一、减少食盐摄入
日常生活中,食盐的主要来源为烹饪用盐以及腌制、卤制、泡制食品。减少钠盐的摄入,可减少血管壁的钠含量、降低血管反应性,从而有利于降低血压。多项研究证实,限盐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压,还可减少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016年5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正式发布。该指南建议我国居民的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6g为宜;但实际上,我国居民的人均食盐摄入量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二、合理饮食
减少膳食脂肪的摄入、做到营养均衡,并控制总热量、适当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可减缓动脉硬化和血管壁脆性增加的速度,还可以有效控制体重,从而改善血压的控制情况,降低血压。
三、规律运动
规律的体育锻炼和运动可有效改善体质。通过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步行、快走、游泳、太极拳等训练后,可达到降低体重、增强体质的目的,并有益于控制血压。界妹此前推送的文章,《想不到,中国心脏康复竟有这个优势!》一文就曾介绍,中国的传统运动(太极)能有效地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理、生化结果,改善身体机能、生活质量和抑郁。
但必须注意的是,运动虽好,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且中重度高血压患者一定要避免竞争性体育活动。
四、控制体重
超重(BMI≥24kg/m2)或肥胖(BMI≥28kg/m2)是高血压病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体重越高,其同等条件下罹患高血压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控制体重可有效减轻心脏负荷和交感神经张力,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一般而言,应控制体重保持在BMI<24kg/m2的范围内,并避免中心型肥胖的发生(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五、戒烟
抽烟对身体的伤害可谓不一而足: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血管壁脆性、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并促进部分内分泌激素的释放入血,从而升高血压。因此,戒烟可显著有利于血压的控制,且获益良多。
六、限制饮酒
“海量”同血压的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有专家曾称,高血压患者中的约5%~10%由喝酒引起,且饮酒所致的高血压一般可逆,即戒酒可使血压恢复正常。
即使在非饮酒所致的高血压病患者中,戒酒也可起到降低神经兴奋性的作用,使血管舒张、减轻外周血管阻力,从而更有效地控制血压。
此外,过度饮酒还有可能引起酒精性心肌病,诱发冠心病等。
七、心理平衡
高血压病本质上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的变化和血压有着密切联系。心理负担过重、焦虑、抑郁、恐惧、失意等负面情绪都会影响到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升高血压。
因此,保持乐观、纠正不良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等等,都可以帮助机体更好地控制血压。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可以运用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控制血压呢?
非药物治疗旨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降压效果,但不能替代药物;此外,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并不能达到降压的目的,只能通过此方式增加降压患者的达标率。
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事实上只适用于少部分血压轻度升高的患者。事实上,高血压病一旦确诊,绝大多数患者均应长期口服降压药物,并在非药物治疗的支持下坚持服药。药物治疗是基石,非药物治疗是关键,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我们生活上常常会遇到一些小的问题的,甚至出现一些饿肚子的情况的,此时有的患者可能是头晕的现象,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此时我们会怀疑是,饿了血压会升高,那么今天我们来研究下,这个会引起血压高吗。
一、饿了血压会升高
饿了血压会升高,由于身体内缺乏营养导致饥饿的情况,会出现心率加快,心脏输出量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这种情况下要及时进行营养的补充,每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如果经常饥饿,还要准备一些食物来缓解饥饿,比如巧克力、糖果等。此外还要去医院做甲状腺功能的检查,排除甲亢和糖尿病的可能,尤其是经常血压高的要去医院诊治。如果是原发性高血压,就要给予饮食控制并且进行血压控制治疗。
二、与病理性高血压鉴别
人体在饥饿的时候,身体的能量供应会不足,从而引起血压升高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是一种生理现象,它并不能够说明身体出现了问题,所以饥饿状态下测量的血压并不能够作为判断高血压的标准。我们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之后,应该马上进食,均衡的补充各种营养,然后在正常的状态之下测量血压,这样才能够避免病情的混淆。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我们可以随身携带一些小零食,比如饼干、巧克力等,以预防饥饿过度的情况。
三、还会引起血糖高
饿了之后不但会造成血压升高,而且还有可能导致低血糖等情况的发生,这样就会使患者出现头晕、昏倒等情况,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如果在正常的状态之下,患者发现自己的血压有升高的情况,那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通过介绍我们了解到,饿了血压会升高,在是生理性变化时,这是正常现象,我们不必太担心,但如果患者仍有血压升高的症状,那么就需要用药物降压治疗,以尽可能避免意外。
身边的高血压病人越来越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发现高血压的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成年人的正常血压范围是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脉压30-40mmHg。理想血压为120/80mmHg;正常值为130/85mmHg;正常高值为130-139/85-89mmHg。收缩压就是高压,舒张压就是低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统计显示,我国现在有将近3亿人的高血压患者,几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那么高血压是不是一定要吃药呢?
一、什么样的高血压可以不吃药?
对于刚刚发现的一级高血压患者,而且没有心脑血管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而且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风险的人群,可以,先不服药,而先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果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以后,患者的血压仍然不能够正常,那么就需要加用降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由此可见,有部分高血压还真的不需要吃药。
二、哪些高血压需要直接降压治疗呢?
对于二级和二级以上的高血压,以及患者已经有心脑血管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或者是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风险,不管是几级高血压,那么患者就需要进行直接启动降压治疗。由此可见,启动降压治疗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血压的高低,二是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风险。无论是哪一点,都是为了更好的改善高血压的病情和预后。
三、有些情况下患者血压不高,也需要吃降压药?
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降压药中的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其不仅仅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还有减慢心室率改善患者心脏疾病的预后,抑制心肌重构等诸多用处。所以在心衰、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即便是患者的血压不高,但为了改善病情的预后,在患者能够耐受的基础上,也会加用这些天然药物,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情况下,患者血压不高也要吃降压药的原因。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高血压如果不能有效的降压治疗,持续的血压升高会造成心、脑、肾、眼、血管等损害,造成诸如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眼部病变、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等各种各样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高血压越来越引起人民的重视,人们对高血压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即便如此,血压不能控制达标的比例也仍然居高不下,而正是因为高血压的控制不达标,随着高血压人群增多,导致高血压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
那么高血压如果不治疗,到底会怎么样呢?
一.高血压伤“血管”
血压升高最终损害在心脏以外的地方主要是血管,全身各个地方的动脉血管需要长期耐受较高的血压的情况下,更容易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而血管内皮损伤,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
长期的血压升高,使得血管变的更硬、更脆、更易破裂,而如果是心脏血管病变,则表现为冠心病;脑血管病变则表现为出血或梗塞;下肢动脉血管则表现为下肢动脉闭塞等等。
二.高血压伤“心”
高血压伤害血管,容易导致冠心病。其实,不仅仅是冠心病,血压长期升高,会造成心室肥厚。因为血压的产生主要靠左室收缩形成,而血压升高使左室射血的阻力增大,从而导致导致心肌肥厚。
心肌肥厚久了,导致心脏射血功能障碍,最终会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等。
三.高血压伤“脑”
高血压伤脑,主要也是伤害了脑血管。我们刚才讲到,在长期血压升高的情况下,压力增大和血管变硬变脆更容易发生破裂,从而发生“脑出血”。
其次,长期高血压所引起的脑部血管粥样硬化,会导致脑梗死的发生。又或者是颈部或其他部位斑块过大脱落导致脑栓塞的发生。
四.高血压伤“眼”
高血压和眼睛有神马关系呢?高血压可损害眼部血管、视网膜、视神经、眼底等等,从而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高血压导致病人的血管变脆、变硬、变得斑块横生,使得血管弹性极差,也就使得“变化”的血管更容易发生血管破裂、血管堵塞、狭窄等飞来横祸。
五.高血压伤“肾”
高血压伤“肾”,长期的血压升高可能会使肾脏血管受损,而且长期压力升高会使得蛋白溢出,破坏肾脏滤过体系,从而导致蛋白尿等症状的发生。
而高血压肾病反过来加重血压高,高血压与肾病又相互影响,高血压加重肾脏负担,肾脏疾患加剧血压升高。
当然,高血压并发症不止以上五点,还有其他。
高血压的并发症虽然很可怕,但只要坚持通过药物、运动、饮食等手段控制血压于正常达标水平。或许,可以让我们远离这些并发症!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高血压的发病率真的有了明显的增加,我记得在我小时候,得高血压的主要是一些老人,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20多岁得高血压的也不足为怪。就拿我这些年遇到的病人来说吧,50岁以上高血压的患病率超过50%。
我们都知道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慢性病顾名思义就是说它目前治愈不了,只能靠药物控制。很多人在得了高血压以后,心里就比较忐忑,怕吃了降压药以后,就戒不掉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为了让大家对高血压有更多的了解,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血压不控制会有什么危害?
可能大家会觉得对高血压比较了解,但是这些只是停留在表面,根据权威的调查,在高血压患者之中,对高血压的知晓率大约在50%左右,高血压的治疗率低于50%,高血压控制达标率不足20%,也就是说有很多高血压患者要不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要不知道得了高血压但是没有治疗,还有一些患者按时吃降压药,但是控制的却不怎么好。
高血压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只不过在物理学并不用压力而是压强。
如果血压高的话,那血液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就会比较大,这样无疑会增加血管的损伤。血管受到的压力增加以后,血管壁的厚度就会变小,血管的通透性就会增加,这样就会造成原本进入不了血管的物质进入血管。
如果一个人的血脂高,那就会使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在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以后,造成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就类似于我们长期使用的水管内壁上附着的水垢,在早期的时候,动脉粥样硬化会造成血管壁的弹性下降和管壁的狭窄。血管壁的弹性下降以后,如果血压忽高忽低就会增加血管破裂的风险,这就类似于老化的塑料,稍微用点外力它就碎了,如果如果高血压控制的不好的话就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血管会变得越来越狭窄,当狭窄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一些症状,比如头晕、胸闷、胸痛等,狭窄严重的话会造成血管的堵塞,可引起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血压增高以后,就相当于在心脏上面施加了一个力量,如果心脏想维持人体正常的工作,那就必须克服这种阻力,心脏就需要长期超负荷工作。在高血压的早期的时候,心脏尚且可以承受住这种压力,但是久而久之,心脏会有撑不住的那一天,当心脏撑不住的时候,也就是心衰的时候,只要时间足够长,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的情况。
除此之外,长期的血压控制不佳,会增加高血压肾病、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夹层等的并发症,会造成视力下降、肾脏衰竭、心脏撕裂等的后果。
高血压可以停药吗?
可能很多患者都曾经被医生告知要终生服用降压药物,其实这种说法并不一定准确。在临床上高血压其实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前者由于找不到具体的病因,所以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而后者就不同了,人家有明确的病因。
换句话说原发性高血压明确的病因找不到,继发性高血压是有着明确的病因的,所以它能被治愈。
如果被确诊的是原发性高血压,由于无法被根治,所以一旦被确诊以后就不能停药。如果被确诊的是继发性高血压,由于它可以被治愈,只需要去除基本病因,血压也就能恢复正常了,所以在去除原发病的基础上,是可以停用降压药的。
不过需要注意,一般来说如果高血压不明确地说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那就一律默认为是原发性高血压,所以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是不能停药的,除非误诊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控制好血压呢?
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高血压带来的并发症,我之前在急诊科见过很多患者因为不重视血压而造成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案例。
仅仅控制好血压是不够的,还需要控制血压的平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血管类似于铁丝,如果我们反复折叠铁丝,如果达到了一定的次数后,铁丝就会被折断,而血压的忽高忽低就相当于在折血管,如果血管的弹性不好而且血压又忽高忽低,这就会增加血管破裂的风险。
你以为只需要每天按时吃降压药就够了吗?其实这肯定是不行的,除了每天服用降压药以外,还需要每天测量血压,这样可以明确血压的控制情况,如果血压控制的不好,那就需要调整用药或者改善生活方式。
正在值夜班,突然急诊送来一位老爷子,78岁,因在家上厕所时突然晕倒昏迷,急诊120送至医院。患者高血压病史长达20余年,血压控不稳定,忽高忽低。入院后查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高密度影,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脑萎缩。立即抢救后,患者脱离生命危险。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疑惑什么是脑出血?为什么仅仅是便秘就会引发脑出血?凡是便秘患者都有引起脑出血的可能性吗?
那么,究竟什么是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出血,起病急骤,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病灶对侧瘫痪,对侧感觉障碍和偏盲等。
脑出血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脑血管粥样硬化;脑梗死后继发的出血;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形成动脉瘤;抗凝或溶栓治疗等。而病例中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原因则是长期血压过高并伴有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功能下降,所以在用力排便过程中引发脑出血。
脑出血各部位出血所表现症状不同。基底节区出血一般以出现病灶对侧瘫痪,对侧身体感觉障碍和同侧眼睛偏盲为主。脑桥出血一般以急性昏迷,四肢瘫痪,双侧病理征阳性,双侧瞳孔呈针尖样大小改变,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小脑出血多数表现为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等。脑室出血,多为其他区域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四肢无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脑出血的危害是:脑出血预后一般较差,后遗症状较多,患者会出现偏瘫,患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认知功能障碍,反应迟钝,饮水呛咳等等,如果救治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
如果发生脑出血应该怎么办?
如果碰到此类病人怀疑脑出血时,应立即拨打120,及时将患者送至医院。在等待救护车过程中,将患者平卧位,将头歪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流出,必要时固定患者舌头,防止舌根后坠窒息。
总之,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因此预防极其关键,平时生活中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预防便秘,多吃绿叶菜,香蕉等通便的水果,避免便秘引发脑出血。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脏病,主要分为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和继发性肥厚型心肌病。针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肥厚型心肌病,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保养措施。
一、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大多与遗传因素有关,患者往往表现出家族聚集性。针对这类患者,以下保养措施尤为重要:
1. 适量有氧运动:如游泳、慢跑、太极拳、爬山等,有助于提高血氧利用率,减轻心脏负担。
2. 控制体重:肥胖患者通过减肥,可以改善症状和预后。
3. 药物治疗:症状严重者,可口服β受体阻滞剂,以减轻心脏负担。
二、继发性肥厚型心肌病
继发性肥厚型心肌病可能由高血压、病毒感染、肥胖等基础疾病引起。针对这类患者,以下保养措施至关重要:
1.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病毒感染等,以减轻心脏负担。
2. 抗病毒治疗:病毒感染患者,需根据不同病毒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3. 高血压治疗:改善生活习惯,如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规律运动等。如血压控制不佳,需口服降压药物治疗。
三、日常保养
1. 长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和体重,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2. 保持心情愉悦,适当进行散步、打太极拳、游泳等运动。
3. 肥胖患者应积极减肥,控制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提高中老年人的健康意识,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沈阳各大商业区近期开展了“2017菲加云·国舞飞扬”大赛义诊活动,为广大中老年人送去了温暖和关爱。
活动期间,融贯电商联合多家知名药企,邀请肛肠、康复、运动防护等方面的专家,为中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和义诊服务。专家们详细讲解了关节健康、运动保护、高血糖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并针对中老年人的实际情况,给出了针对性的健康建议。
活动现场,中老年人积极参与各项健康服务,免费测血压、测血糖、检查骨骼等,专家们耐心解答了他们的疑问。此外,主办方还准备了健康大礼包,为中老年人送上了一份关爱。
此次义诊活动不仅提高了中老年人的健康意识,还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未来,主办方将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为中老年人提供更多健康服务,让他们安享晚年。
慢性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了解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慢性病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慢性病及其防治建议:
1. 高血压: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定期测量血压。
2. 高血糖: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定期检测血糖。
3. 肥胖: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4. 脂肪肝: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定期检查肝功能。
5. 冠心病: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定期检查心电图。
腔隙性脑梗塞,作为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那么,腔隙性脑梗塞能否治愈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腔隙性脑梗塞。它是由缺血性脑梗死引起的一种临床类型,主要发生在脑部深部区域,如基底节、丘脑和桥脑。由于病变后血管壁闭塞,缺血性梗死后留下不规则的小腔隙,因此得名腔隙性梗死。
腔隙性脑梗塞的预后相对较好,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生活。然而,由于该病易反复发作,因此预防其复发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治疗腔隙性脑梗塞呢?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支持疗法:包括休息、营养支持等,以帮助患者度过急性期。
2. 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治疗,如头痛、头晕等。
3. 早期康复治疗:通过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4.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血压药物等,以预防血栓形成和降低血压。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保养措施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塞最重要的发病机制,因此稳定控制患者血压对预防腔隙性脑梗塞具有重要作用。
2. 饮食管理: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
3. 戒烟限酒:吸烟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戒烟限酒有助于预防腔隙性脑梗塞。
4. 保持良好心态:情绪波动过大容易诱发腔隙性脑梗塞,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预防疾病。
5. 锻炼身体: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
总之,腔隙性脑梗塞虽然难以根治,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肾病四期是肾脏功能严重受损的阶段,治疗的重点在于针对原发病和并发症的综合管理。
首先,明确病因是治疗的关键。慢性肾病四期的病因多样,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肾炎、多囊肾、肾盂肾炎、遗传性肾病等。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的病因。此外,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狼疮肾病、骨髓瘤肾病等也可能导致肾脏功能恶化。
治疗慢性肾病四期,除了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还需关注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贫血、高血压、水肿、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损害等。
在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液净化、肾移植等。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ACEI/ARB类降压药、EPO刺激剂、铁剂、利尿剂等。血液净化治疗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适用于肾功能严重衰竭的患者。肾移植是慢性肾病四期的终极治疗手段,但需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供体来源等因素。
除了药物治疗和血液净化治疗外,患者还需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限制盐的摄入量,避免高蛋白、高嘌呤食物,如鱼肉、花生、豆制品、动物内脏等。此外,患者还需定期复查,监测肾功能和并发症情况。
在治疗慢性肾病四期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一直备受关注。而蛋白质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与高血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呢?本文将为您揭示高血压与蛋白质之间的微妙关系。
近年来,研究发现,蛋白质的摄入与高血压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例如,高钠饮食的人群,如果摄入高质量动物蛋白,其血压也不易升高。
日本近年来脑血管病死亡率明显下降,其中与膳食中动物蛋白(如肉、蛋、奶等)的摄入增加有关。一些沿海地区的渔民,尽管存在许多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但其高血压患病率却相对较低,这与他们膳食中蛋白质摄入多以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有关。
优质动物蛋白质预防高血压的机理可能与其促进钠的排泄、保护血管壁或参与血压调节(如影响神经递质或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关。因此,一味强调素食来预防高血压并不科学。在日常生活中,应适当摄入动物蛋白,如鸡、鸭、鱼、牛奶等,尤其是优质鱼。
然而,蛋白质摄入过多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蛋白质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升压作用的胺类物质,如酶胺色胺、苯乙胺等。若肾功能不全或肾脏缺氧,这些物质可能蓄积,从而显示升压作用。
因此,蛋白质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预防高血压,也可能导致高血压。合理摄入蛋白质,保持膳食平衡,对于预防高血压至关重要。
此外,高血压患者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2.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3.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4. 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5. 定期监测血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了解高血压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逐渐下降,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高血压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患上了高血压。高血压虽然不会立即致命,但长期不加以控制,会导致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高血压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但饮食调理同样重要。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控制血压,减轻病情。以下是一些适合高血压患者的食物和食谱,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血压。
1. 芹菜:芹菜是一种富含钾和膳食纤维的蔬菜,具有很好的降血压作用。可以将芹菜洗净切段,与粳米一起煮成芹菜粥,既美味又健康。
2. 菊花:菊花具有清热解毒、降血压的功效。将菊花摘去蒂,蒸干后磨成细末,与粳米一起煮成菊花粥,早晚各食用一次,有助于降低血压。
3. 荷叶:荷叶具有清热解暑、降血压的功效。将荷叶洗净煎汤,与粳米、冰糖一起煮成荷叶粥,早晚各食用一次,有助于降低血压。
4. 花生:花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降低胆固醇、降血压的作用。将花生浸泡在醋中,五天后即可食用,每天食用十粒左右。
5. 绿豆海带粥:绿豆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海带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将绿豆、海带和大米一起煮成粥,长期食用有助于降低血压。
除了饮食调理,高血压患者还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良好的作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降低血压,预防并发症。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治疗和保养。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高血压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提高生活质量。
尿蛋白高是肾脏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正常范围。为了控制病情,患者在限制蛋白质摄入的同时,也需要保证充足的热能摄入。以下是一些适合尿蛋白高患者的蔬菜,供您参考:
1. 茼蒿:茼蒿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低蛋白,适合尿蛋白高患者食用。
2. 菠菜:菠菜富含叶酸、铁、钙等营养成分,同时低蛋白,对肾脏疾病患者有益。
3. 西兰花:西兰花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K、膳食纤维等,低蛋白,有助于保护肾脏。
4. 芹菜:芹菜富含钾、钙、镁等矿物质,低蛋白,有助于降低血压,保护肾脏。
5. 莴苣:莴苣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低蛋白,有助于降低尿蛋白。
6. 西红柿:西红柿富含维生素C、番茄红素等,低蛋白,有助于抗氧化,保护肾脏。
7. 豆芽:豆芽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低蛋白,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保护肾脏。
除了上述蔬菜外,患者还可以适量食用水果、坚果等食物,以保证营养均衡。
需要注意的是,尿蛋白高的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和医生建议,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病情发展。
春季,万物复苏,人体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机勃勃的阶段。中医认为,肝脏与春季的五行属性相契合,春季正是养肝护肝的最佳时期。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负责解毒、合成、分泌等多种功能。然而,肝脏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侵害,导致功能受损。以下列举了肝脏最怕的七件事,提醒大家注意保护肝脏健康。
1. 大怒伤肝中医认为,怒伤肝,大怒会令气机上逆,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愤怒,是保护肝脏的重要措施。
2. 酒精伤肝过量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脂肪肝、酒精肝等疾病。春季应适量饮酒,避免饮酒过量,保护肝脏健康。
3. 熬夜伤肝熬夜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导致肝血不足,容易引发肝胆疾病。春季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4. 抑郁伤肝长期心情压抑、郁闷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春季应注意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
5. 过度用眼伤肝长时间用眼会导致视疲劳,影响肝脏的视力。春季应注意眼部卫生,避免过度用眼。
6. 乱用药伤肝很多药物都需要经过肝脏代谢,乱用药会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药物性肝损害。春季用药应遵医嘱,避免乱用药。
7. 肥胖伤肝肥胖容易导致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春季应注意饮食,保持健康体重。
为了保护肝脏健康,除了避免以上七件事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2.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3. 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肝脏疾病。
春节临近,忙碌一年的上班族终于可以放松身心,尽情享受节日。然而,在尽情享受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预防“节日综合症”,保持健康饮食。以下五点建议,助您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春节。
一、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春节期间,各种美食诱惑不断,但过度进食会导致消化不良、腰肾胀痛等问题。建议每餐只吃八分饱,多吃五谷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促进胃肠蠕动,加快有害物质排泄。
二、注重食品安全,防止病从口入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聚会增多,剩菜剩饭较多。建议剩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冷藏,避免细菌滋生。同时,注意生食、熟食分开处理,防止交叉污染。
三、健康烹调,少油少盐
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免不了大鱼大肉。建议少油、少糖、少盐分,选择蒸、煮、炖等健康烹调方式,减少油脂摄入。同时,注意控制味精、酱油等调味品的使用,避免钠摄入过多。
四、适量食用零食,避免肥胖
春节期间,零食诱惑不断。建议适量食用,避免边看电视边吃,以免摄入过多热量。特别是麻花、糖果、瓜子等高热量零食,应尽量少吃。
五、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
春节期间,天气寒冷,人体新陈代谢减慢。建议多喝水,每日饮水量至少6杯,促进新陈代谢,预防肾结石等疾病。
药三分毒,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对人体都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伤害。避孕药作为已婚女性常见的避孕方式,虽然方便且有效,但并非所有女性都适合使用。以下13种情况下的女性,最好避免服用口服避孕药:
1. 40岁以上肥胖的女性:长期服用避孕药容易引发胆结石或高血压,需要谨慎。
2. 患有急、慢性肝炎或肾炎的女性:如果病情已经基本治愈,肝肾功能正常,在医生指导下可以谨慎使用。
3. 有心力衰竭病史或心肌梗死病史的女性:这类女性不宜使用口服避孕药。
4. 严重高血压患者或肾源性高血压患者:这类患者不宜使用口服避孕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症状轻微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血压升高应立即停药。
5. 哺乳期的女性:避孕药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导致婴儿乳房胀大、女婴子宫出血,并抑制乳汁分泌。
6. 患有生殖器官肿瘤、乳腺肿块、癌前病变或癌症的女性:这类女性不宜使用口服避孕药。
7. 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特别是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禁用口服避孕药。
8. 结核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检查。
9.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病情未得到控制时,不宜使用口服避孕药。
10. 精神病患者:由于可能无法坚持服药,最好不要使用口服避孕药。
11. 月经量过少的女性:长期服用避孕药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萎缩,引发闭经。
12. 人工流产后的女性:应在月经来潮后服用,月经未来不宜使用。
13. 患有癫痫的女性:在服用抗癫痫药物期间,不宜使用口服避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