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常有患者来咨询有关幽门螺杆菌的问题,其中大家最关心的无非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真的会引起早期胃癌吗?
事实上,这并非危言耸听。
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胃癌发病率也增高,我国和日本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的国家,所以胃癌发病率也都很高,日本为了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建议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无论有无特殊症状,最好都及时根除。
幽门螺杆菌生存于人体胃幽门部位,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世界有多半人口受到过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而在有些国家几乎90%的人都感染过这种细菌。人们通常是在幼年时就受到感染,5岁以下达到50%。这种细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据统计,初次感染幽门螺杆菌年龄较早的人群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发生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死亡率的高低呈现平行关系。
第一,幽门螺杆菌之所以会诱发胃癌,是因为能促进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和亚硝胺而致癌。
第二,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黏膜持续的慢性炎症,从而导致DNA损伤,诱发基因突变致癌。
第三,幽门螺杆菌会释放一些代谢产物,包括酶和毒素,能够致癌。
所以,临床工作中,我们建议,对于有胃癌家族史,长期进食腌制食物,烟熏食物,有消化不良表现的人群,一定要及时检查幽门螺杆菌。
如果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最好及时完善胃镜检查。
因为幽门螺杆菌不仅会导致胃癌,还会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每一种疾病的治疗方式也都不同,比如胃癌,除了要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外,往往还需要手术治疗。
而只有胃镜检查,才能更加明确胃病类型。
第一,有消化不良表现的,不仅要查幽门螺杆菌,还需要检查胃镜,很多早期胃癌最开始的表现往往只是不典型的消化不良。
第二,有上腹痛的,不仅需要检查幽门螺杆菌,还需要检查胃镜,上腹痛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早期的时候可能只是轻微的隐痛,也容易被忽视。
第三,进餐后上腹部不适,很多人不进餐没事,只要一吃东西,就感到上腹部不适,有时很胀,还会有点恶心,想吐,最好也去检查下胃镜。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说到幽门螺杆菌,大家应该不会对其陌生,这种对身体有害的病菌通常会出现在人的胃里面,经常会“赖”着不走,就会给胃黏膜、十二指肠黏膜,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感染了这种病菌之后,应该想办法尽快治疗,千万不要拖着,否则越拖越久,胃肠的健康问题就会越堪忧。那么,幽门螺杆菌“赖”在胃里不走,怎样才能赶走它呢?用这3种办法,效果看得见。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幽门螺杆菌会与三餐是否规律有关系?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胃是消化和暂时储存食物的场所,这个场所也有自己的作息时间,比如说,几点钟开始消化食物,几点钟开始休息等。如果这个生物钟被打乱了,那么胃里面的酸性环境,就会被破坏,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问题就会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幽门螺杆菌是怕酸的,如果将这种酸性环境给破坏了,自然就会给幽门螺杆菌创造更大的机会入侵。
所以,一日三餐要规律,就等于在间接帮助赶走胃里面的幽门螺杆菌。
食物的种类与幽门螺杆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甜食会滋生幽门螺杆菌,因为这种杆菌可以在人体内进行繁殖,需要营养、能量,怎么办呢?甜食的摄入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它能给幽门螺杆菌创造良好的增殖环境,所以最终会导致杆菌疯狂地繁殖。
因此,如果平时不注意饮食的控制,一味地追求甜食,就会给自己的健康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为了抑制幽门螺杆菌,少吃甜食,多吃酸食,给肠胃的健康,发挥助攻作用,其效果也是看得见的。
太油腻的食物会给胃肠消化带来更大的负担,因为胃会暂时对食物进行储存,这种存储的时间其实与食物的种类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低盐、低脂的饮食,那么在胃里面停留的时间就会少很多。
相反,如果是荤食,高盐饮食,一方面会导致食物过久滞留,另一方面还会引发反酸、呃逆等不适,甚至还可以导致胃酸返流,这也会破坏胃环境,导致酸碱平衡失调。所以,平时要保持低盐清淡饮食,对于预防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同样可以发挥积极的效果。
首先了解一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萎缩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人-人”“粪-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亦可通过内镜传播,而且Hp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他家庭高得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在主要靠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进行治疗。
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有关系的,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缘由之一就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后,主要粘附在黏液层与粘膜上皮细胞上面,这样可以避免被胃酸杀伤,也可以躲避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幽门螺杆菌能够分泌一种尿素酶,这种酶可以把尿素分解,从而产生氨,与胃酸中和,这样形成了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生存和繁殖的内部环境。
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够促使机体产生炎症因子,导致胃粘膜感染,时间长了,会破坏正常的黏膜细胞,导致腺体被破坏,粘膜层变薄,出现胃窦、胃体萎缩,从而会使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产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前期的时候多是无症状,或是不典型,可有饭后腹胀、恶心呕吐、泛酸、烧心的症状,查体时可有剑突下压痛。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与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相辨别,主要是通过胃镜加活检,C14呼气实验也是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项目。
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是通过抗生素联合PPI胃酸抑制剂,现在多是四联药物治疗,即2种抗生素加上2种胃粘膜膜保护剂组成。同时患者要饮食多样化,忌食辛辣和油腻,少吃腌制、霉变的食物,饮食要清淡,戒酒、戒烟,天冷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保护胃肠。保持情绪舒畅,不要长期熬夜。
日常生活中,过年、结婚、同事聚会等种聚餐活动,总是避免不了。尤其是在每年春节后,人们经常是暴饮暴食,之后各医院的脾胃科门诊病人就会渐渐多了起来。
最近门诊上常被问及的问题便是:“我HP阳性,会不会给孩子传染上,如果传染上到底该不该进一步检查或者治疗呢?”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孩子会不会感染幽门螺杆菌,以及要不要做13C或者14C检查,要不要杀菌治疗呢?
关于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一般最多见的就是口与口之间的传播。要知道孩子抵抗力本来就低,很多老一辈的家长甚至年轻爸妈担心孩子咀嚼困难,便嚼碎喂食孩子,这种情况当然很容易传染。不只是自己家里人,也有可能是别人也会有机会传染给孩子。
对于成人来说如果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出现胃炎的症状,而且有的患者还会增加胃癌的几率。然而就孩子而言,大部分的胃不适症状却和它并没有多大关系;也有很少很少的几率,这个菌会导致孩子缺血性贫血,但真的几率很小。
至于用不用做检查,如果孩子没有明显的不舒服,一般不建议做13C或14C检查,比如单纯的中耳炎、牙周病、食物过敏、功能性胃肠不适等;如果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家里直系亲属有胃癌史,或者长期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难治的缺铁性贫血,要及时做幽门螺杆菌检查,进一步找到这些疾病的原因,并不是检查是为了看看孩子有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
如检查出幽门螺杆菌,该不该杀菌治疗呢?关于治疗一般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如果孩子患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建议及时杀菌治疗;如果是慢性胃炎、家族史、没有明确原因的缺铁性贫血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要咨询专科大夫。一般随着孩子的生长,幽门螺杆菌很有可能被杀死,更何况如果要杀菌治疗,意味着孩子要吃两种消炎药,您忍心吗?
一般14岁以下的孩子如家里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而自身却没有明显的不适,是不需要杀菌治疗的,也就是说也就没有检查的必要。
总之,为了孩子健康,虽说感染该菌不用杀菌治疗(当然了,这是在没有胃十二溃疡的前提下),但对于孩子的健康来说,做到分餐还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生存于人体胃的幽门部位,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这种细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 所以,不少人被筛查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拿到报告单的一刻,很多人就心慌慌,不停地问医生:“我是不是会得胃癌?怎样才能杀死这些病菌?”
幽门螺杆菌会不会引发胃癌两者有关系,但没有必然性。
幽门螺杆菌是存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一种螺旋状细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它才被发现。有科学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高达90%-95%的慢性胃炎患者都是幽门螺杆菌阳性,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同时如果对幽门螺杆菌阳性人群进行胃镜检查,他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炎。据统计,中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大国,一般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高达50%-80%。
但是临床上胃癌的病程进展时间很长,因此,幽门螺杆菌阳性并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会得胃癌,幽门螺杆菌阳性仅仅是胃癌发病的一个环节,人的因素、环境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你知道多少?
1. 口口传播是主要途径
目前认为口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比如恋人之间的接吻,因此,幽门螺杆菌也被叫作“接吻病”;还有家长将食物嚼碎之后再喂给孩子;共用餐具等等都可能传播。
2. 落后地区幽门螺杆菌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幽门螺杆菌属于典型的“嫌富爱贫”病,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远高于发达国家。而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内地落后地区的感染率又明显高于沿海发达地区。近些年的数据也提示,我国整体上感染率在降低,这应该跟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很大关系。
3. 多层面的预防措施
从个人角度来说,感染上了幽门螺杆菌、得了胃病,应该规范治疗,不能自以为是地乱治。为预防感染,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这种“老生常谈”,还得继续谈;此外,抑制幽门螺杆菌活性,保护肠胃,平时还可以多用丁香茶叶泡水喝。
专家:邢加迪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四病区副主任医师
京东互联网医院专家团成员
医生医生,我幽门螺杆菌检查呈阳性,我是不是要得胃癌了呀?”,病人手拿着化验单,眉头紧皱,呼吸急促地问医生。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侯晓华教授在接受39健康网的记者采访时说道:“我的病房里,每天都有好多这样的病人,查出胃里有幽门螺杆菌之后,就觉得胃癌已经悄悄向我们走来了,但它变成胃癌的几率大概只有1%。”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菌”
幽门螺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这种菌在我国的总体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即检测呈阳性。这就相当于,每两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感染幽门螺杆菌,这样一说的话,这个病菌还真是“普遍”。但是也不需要过度担心,我国至少有几亿人群是幽门螺杆菌阳性,也不见这么多人都有胃癌,若都服用抗生素来根治幽门螺杆菌,那引起的抗生素耐药问题将会非常严峻。
哪些人需要杀“菌”?
感染的人里面,有症状的只是少数,真正值得要用药杀“菌”的人也是少数。如果本身没有症状,可不必治疗,但如伴有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胃癌术后、有胃癌家族史、经常抽烟酗酒,喜欢吃腌制食品、长期使用消炎止痛药如阿司匹林、芬必得等患者,则必须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杀幽门螺杆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第一次与第二次HP根除治疗的间隔时间对于成功治愈至关重要,至少6个月的间隔是影响结果的关键时间。
2、第一次根除失败后,再次根除时避免应用相同抗菌素(阿莫西林除外)。
3、杀死一次以后,不代表不会再感染幽门螺杆菌,杀得过于频繁,还会产生耐药性。幽门螺杆菌主要经口—口及粪—口传播,只要和别人在一起吃饭或喝水,感染机会依然很高。
4、不推荐对14岁以下儿童常规检测HP。
5、老年人根除HP治疗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增加,对老年人根除HP治疗应该进行获益风险评估,个体化处理。
所以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别太过慌张,查出来是阳性不意味着一定要根治,也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会得胃癌,会不会得胃癌,不是幽门螺杆菌这一个因素决定,还与遗传、饮食、环境等因素有关。
在医学期刊《柳叶刀》2021年11月25日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国非贲门胃癌和贲门胃癌的发生有重要相关性,在中国每年导致大约34万胃癌病例,可以说,幽门螺杆菌是中国胃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为何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此普遍?
幽门螺杆菌感染常见传播途径主要有四条:(1)口-口传播:共用同一食物器皿,咀嚼食物喂食、湿吻;食用受污染的肉、牛奶、蔬菜等食物,饮用受污染的水以及卫生习惯差等。(2)粪-口传播:食用被排泄物污染的食物,饮用受污染的水,以及井水等未经处理的水。(3)共用器具传播:共用食物容器或牙科设备等。(4)医源性污染传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或污染的器具密切接触,使用未彻底消毒的医疗设备。
虽然目前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上四条,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重要途径。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但家庭成员的感染风险与家庭生活习惯、种族、卫生情况、社会经济状况和家庭规模等有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家庭差异较大。我国国人大多热情好客,聚餐非常普遍,且大部分朋友还不习惯使用公筷,从而导致了菌从口入的普遍情况。
幽门螺杆菌是中国胃癌高发的祸首,牢记3个办法彻底根除
(1)药物四联疗法
事实上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朋友也不要害怕,此种杆菌并非不可去除,只要按照规范进行治疗,大多都能被彻底治愈。
最新的《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推荐了7种经验性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一般需要服用2种抗菌药物(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等中的2种)和1个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或者再加一个铋制剂(如枸橼酸铋钾或胶体果胶铋),疗程均采用10~14天疗程,根除率>90%。将疗程延长至14 天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2)注意复查
除了用药物根治幽门螺杆菌外,还应在停药4周后复查,并且停药期间避免服用抗生素及质子泵抑制剂及其他中药制品,以避免影响复查结果的准确性。
(3)预防再次感染
此外,幽门螺杆菌根治后还应注意预防再次感染,建议尽量在聚餐时使用公筷、饭前便后及时洗手、选择卫生环境较好的餐厅就餐等。
结语
现有众多证据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应成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得胃癌,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胃癌也不例外。因此,建议如若经常发生胃部不适,还请及时去医院就诊,以便尽早筛查是否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
肠道菌群也会“叛变”?我们把这一现象叫做菌群失调,包括比例失调和位置转移两方面。有研究显示,失调菌群中的一些有害菌,以及它们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能和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可见,菌群“叛变”可不是小事,我们要注意调节。
1. 什么是肠道菌群?
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大量微生物构成的群体,就叫做肠道菌群。伴随着婴儿的第一声哭泣,肠道菌群的祖先们随着空气迁入我们的肠道,在此定居下来,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最终发展为一个数以百万亿计量的庞大群体。这些微生物的数量甚至要超过人体的细胞总数,组成了肠道中的“另一个你”。
病毒、细菌、古细菌和真菌都是肠道菌群中的一员,最多的是细菌。到目前为止,在人体肠道中已经鉴定出超过1000种细菌,其中核心菌群约有160种,被不同的个体所共享。各种菌群之间,以一定的比例共存,共同维持了肠道“生态圈”的平衡。
肠道菌群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共生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等,它们是族群中的优势群体;第二类是条件致病菌,如肠球菌、肠杆菌,当机体出现免疫力低下等问题时才会抓住机会诱发疾病;最后一类是病原菌,直接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但是这种细菌数量最少,往往只是“过路菌”。[1]
2. 肠道菌群的作用
肠道菌群加起来一共有2斤重,相当于肝脏的重量,它同时在人体消化、代谢、免疫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被称为人体的另一大“器官”。肠道菌群能帮助我们发酵膳食纤维等难以消化的物质,也能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滋养”肠壁,还能刺激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2]。最新研究显示,肠道细菌还能释放一些物质影响人的大脑,让我们和细菌在食欲上“达成一致”!
3. 菌群失调和结直肠癌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包括比例失调和定位转移两大类[1]。简单来说,肠道中的共生菌等有益菌减少,条件致病菌、致病菌等有害菌增多;或者肠道微生物离开肠道,向肝、肾、脾等肠外组织转移,就会导致宿主菌群失调,引发生理功能的紊乱,进而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越来越多的研究都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和结直肠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结直肠癌组织和邻近黏膜处常常发生明显的菌群失调现象。虽然目前为止,我们尚不清楚菌群失调究竟是肠癌的原因还是结果,但是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其中的一些关键细菌(如具核梭杆菌、pks+大肠杆菌等)和菌群代谢物(如次级胆汁酸)已经逐渐被揭示出来。这些致病菌可能通过造成DNA损伤、抑制正常免疫等方法参与肠上皮癌变的过程。[3]
肠道菌群数量庞大、功能多样,是人体的另一个“器官”,能辅助消化、参与代谢、协同免疫。它同时被证实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平时要多注意补充益生菌。
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是抗菌药物,奥美拉唑是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胶体果胶铋是胃粘膜保护剂,它们组合在一起是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有效药物。幽门螺杆菌是寄居在胃里的细菌,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甚至胃恶性肿瘤的罪魁祸首,因此在一定情况下需要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除治疗。
这些药物该饭前还是饭后服?
一般来说,药物是饭前还是饭后吃,需要考虑几方面因素:1、药物对胃粘膜有无刺激性;2、胃酸是否会破坏药物,影响药效;2、食物是否会降低药物吸收。
1)2个饭后吃的
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因为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不大,同时对胃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另外呋喃唑酮比较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为更好地保护胃粘膜,所以推荐饭后半小时服用。
2)2个饭前吃的
奥美拉唑由于在胃酸的作用下容易分解失效,所以制成肠溶片使用。肠溶片要求药物快速到达小肠从而崩解吸收,食物的存在一方面可阻碍药物快速进入肠道,另一方面会使胃内PH值升高,导致药物在胃内提前崩解,从而影响药物吸收,所以奥美拉唑推荐餐前半小时至1小时服用。
胶体果胶铋需要在胃酸的作用下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保护膜,食物的存在会妨碍保护膜的形成,所以建议餐前半小时服用。
吃这些药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1.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用药疗程为10-14天,所以服药应足疗程,切勿擅自停药。
2.阿莫西林是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其过敏反应比较突出,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所以首次使用前应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皮试阴性后才能使用。
3.胶体果胶铋不得与牛奶同时服用,否则将使其药效减弱。服用该药过程中大便颜色会变成黑褐色,这是正常现象,停药后1-2天大便颜色即会恢复正常,如果没有其他不适,不用过于担心。
4.呋喃唑酮禁用于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俗称蚕豆病)的人群,否则容易发生溶血性贫血。另外服用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期间禁止饮酒或食用含酒精的食物,因可能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出现恶心、头痛、胸闷、潮红、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等不适。
5.奥美拉唑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多,例如能降低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的药效,所以如果合并有冠心病已进行支架植入术后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最好换用其他抑酸药例如雷贝拉唑或泮托拉唑。另外房颤需要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也需要注意,奥美拉唑会延缓华法林的清除,增强药效,可能会引起出血,同时服用时建议加强监测凝血功能。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上述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应该立即就医。服用上述药物足疗程停药后一个月,应再次进行HP(幽门螺杆菌)检测,以评估根除效果。
有网友问我,王医生,我现在每天胃里都不舒服,上网查了查就开始担心了,怕是胃癌。然后去做了个胃镜医生说是萎缩性胃炎,也开了药,但是还是不放心,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能预测是不是胃癌呢?我说有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正常是没有或者含量很少的,而在恶性肿瘤时,因为肿瘤代谢,变异,坏死等原因,导致生成了肿瘤标志物,此时在患者的血液、组织或者排泄物中就能找到这些肿瘤标志物。也就是说,找到了超过一定数值的肿瘤标志物,就基本代表确诊为癌症,胃癌有其特有的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其实非常多,但是要想成为公认的对诊断有帮助的肿瘤标志物需要有一定的灵敏性以及特异性。也就是说需要很早地,很灵敏地预测出癌症(灵敏性),而且其他疾病并不会大量出现该肿瘤标志物(特异性)。胃癌最常用的有CEA、CA19-9、CA72-4。
1、CEA:胃癌时该肿瘤标志物比胃镜可以更早2个月发现,因此,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但是CEA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仅为10.6%~57.6%,反而乳腺癌以及直肠癌时CEA更容易升高,似乎不是个最好的指标;
2、CA19-9:CA19-9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 8.7%~50%,比CEA要高,但由于胰腺炎、胆管炎、胆石症、急性肝炎等患者 CA19-9水平也会异常升高,因此,似乎也不是个最好的指标。
3、CA72-4:CA72-4灵敏度为 18.6%~58% ,是目前临床上诊断胃癌灵敏度最高的肿瘤标志物,特异度也大于90%,但是,似乎这个灵敏度也不足以说是个最好的指标。
4、如果将上述3个指标都一起做了,灵敏度可达 88.9% 、特异度可达90.4%。因此,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比较以上某个指标哪个更好,而是联合CEA、CA19-9、CA72-4一起检测胃癌,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目前公认胃癌和幽门螺杆菌的慢性感染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成为预防胃癌的首选策略。也就是说,对于有症状的胃病,尽早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并根治是有效防止胃癌的措施。办法如下:
阿莫西林:每日2次(餐后);
克拉霉素:每日2次(餐后);
胶体铋:每日2次(餐前);
质子泵抑制剂:每日2次(餐前);
如果青霉素过敏,阿莫西林改为左氧氟沙星(餐后);
以上4种药物联合应用,共服用10-14天,因厂家不同剂量不同,按说明书服用。
肿瘤标志物可以比胃镜还早期发现胃癌,因此建议体检时加上肿瘤标志物;
体检筛查胃癌的肿瘤标志物,建议联合检查CEA、CA19-9、CA72-4;
同时也建议检查幽门螺杆菌,因为根治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预防胃癌。
从一例用中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耐四联菌株病例谈起
写一个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医案。患者是黔南某学校的老师,今年6月左右在当地三甲医院检查身体,做了碳14幽门螺旋杆菌呼气试验,结果是阳性。
患者伴有胃痛,胃部烧灼感,胃胀,反酸,接受了中国2017年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共识推荐的四联标准疗法:克拉霉素缓释片(0.5克一片,每日两次,每次一片,餐后服用),泮托拉唑钠肠溶片(40毫克一片,每日两次,餐前半小时,每次一片),阿莫西林胶囊(0.25一片,早晚各1克,也就是早晚各4片,餐后服用),枸橼酸铋钾 (110毫克一袋,每日两次,每次220毫克,早晚餐前半小时服用)。
治疗时间为14天。14天结束后一个月,患者自觉胃痛,胃胀,反酸症状较前稍减轻,仍有胃部灼热感,胃痛,呃逆,纳差等症状。遂再次接受碳14幽门螺旋杆菌呼气试验,结果依然是阳性,根除失败。患者较沮丧,遂就诊于我门诊,寻求中医治疗。
患者舌淡苔黄腻,脉稍弱,腹部时有烧灼感,呃逆,反酸,胃痛,食欲不振。
考虑到患者刚刚接受西药四联疗法,病势已挫,但胃气较弱,不宜用大剂量的清热解毒药,也需要避免使用辛辣刺激之品,遂仿半夏泻心汤意,寒温并用,处方如:山药20克、木香12克、 蒲公英30克、 生牡蛎30克、 海螵蛸10克、 醋香附10克、 醋延胡索10克、 陈皮12克、 姜竹茹12克 、生姜6克、 半夏6克、 茯苓10克。
中药配方颗粒7剂,每日二袋,每次一袋,400毫升开水冲,饭前40分钟温服。患者连续复诊两次,每次七剂。治疗后,腹痛,腹胀,反酸症状消失。一个月后复查碳14幽门螺旋杆菌呼气试验,已经转为阴性。
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平和的方子,只是重用了蒲公英以清热解毒,配合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蒲公英与香附,是我临床上喜欢用的一对药对,既能疏肝气,清郁热,有能泻胃火,化湿热,且无苦寒败胃之弊,又无温燥伤阴之忧。
再配合海螵蛸,牡蛎制酸止痛;山药,生姜,茯苓补脾养胃;木香,延胡索,陈皮行气止痛;竹茹,半夏,一微寒一温,降逆,化痰饮。患者身体素质比较好,仅仅用这样清缓的药物就治愈了。
明确地说,这个病案只是个案,大家切勿照搬。我给患者治疗的初衷也仅仅是辨证论治,而非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而且幽门螺旋杆菌究竟是被根除了,只是被抑制了,回归了正常的平衡的状态?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而且从我手中用中药根除的一些病例看,所用的方药各有不同,这也是中医的困难之处,很难批量重复,所以我也仅仅是全盘托出我的用药思路,毫无保留,与大家分享,共同探讨,目的是为对西药耐药的患者,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由此谈及中药治疗胃病的基本原则
在这儿我想说一下中医和西医治疗胃病的一些区别,当然,这些区别是我个人的看法,会有一些有争议的地方。
中医治疗胃病的原则总的来说,是推陈致新,扶正祛邪,一方面就是用清热解毒,用活血的办法,祛除病邪,活血化瘀;一方面则用补气补血的办法,健脾益气。所以早期我们会用黄连,黄芩,蒲公英,乃至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连翘,紫花地丁这些药清热解毒,当然为了防止清热药寒凉伤及胃气,可以搭配一些甘草,生姜,干姜这些药物温中散寒,呵护胃气,中期加大血藤,牡丹皮,丹参这些药物活血化瘀,后期用白术,党参,当归,茯苓,益气健脾。
食疗上则建议用夜寒苏这样的药食同源的姜科食物,每次三片,熬汤喝,徐徐恢复胃气。
中医的清热解毒药物也很难像抗生素那样能够对细菌斩尽杀绝,更多的是抑制的作用,所以中医驱邪更多的是祛除细菌的毒性反应。不能把中医的祛邪简单地看成是杀菌,在中医的概念中,一切不利于“阴平阳秘”的因素,都可用看成是“邪”,而祛邪扶正总的目的是让人体恢复动态的平衡。
所以做中药抗幽门螺旋杆菌研究,我觉得可以关注一下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检测,看看剩下的幽门螺旋杆菌是有毒株,还是无毒株,这是很值得研究的。因为有的患者用了蒲公英,连翘这类中药后,胃灼烧感没有了,很舒服。患者为什么会舒服?其中对应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在中药干预之后,胃内情况是怎么样的,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检测结果是怎么样的,都值得进一步探索,我没有科研经费,希望有经费的朋友能够研究一下这个方向。
现在很多患者胃不舒服,去看西医门诊,给开的一般就是抗生素,再加上奥美拉唑这些强力制酸药。本来,胃壁细胞分泌胃酸是胃正常功能的一部分。现在胃不舒服了,不去想办法让它恢复正常,反而去抑制它原有的功能,就像一匹马因为右腿有伤,导致左腿比右腿高一些,不平衡了,不去恢复右腿,反而再把左腿砍掉一些,去用质子泵抑制剂强而持久地使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结果,胃的确可以舒服了——它实现了一种畸形的平衡——代价则是胃分泌胃酸的功能的萎缩——很早就有医学研究者怀疑胃酸抑制会增加萎缩性胃炎 ,现在则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长期服用强力胃酸抑制剂可能会导致胃癌的发生率增高2倍以上,萎缩性胃炎是通往胃癌之路。
人体的胃并不仅仅只存在幽门螺杆菌,现在认识到人胃支持细菌群落,其可能有100种左右影响胃内稳态的细菌物种,而幽门螺杆菌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一种本土细菌。
有研究者分析了来自10个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患者的身体和胃窦活组织检查。通过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6S rRNA测序,所有患者均为幽门螺杆菌阴性。没有患者在进行内镜检查前6个月内服用过NSAID(解热、镇痛、消炎药物),结果发现了链球菌,普氏菌,奈瑟氏球菌,嗜血杆菌,卟啉单胞菌等大量的胃内稳态的细菌物种。
那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其他菌群的影响如何?其他菌群失衡的话,也会导致慢性胃炎吗?我们必须得承认,我们对此研究仍然不足。
其实总的来说,实现阴平阳秘,取得阴阳之间的相对的动态平衡,是中医治疗胃病的目的。外来物种之所以会破坏既有的生态系统,不是因为这些外来物种本性是恶,而是因为它的入侵破坏了既有系统的平衡,恢复系统的动态平衡,而不是一味地消灭外来物种才是中医的治疗理念。玉米、花生、甘薯、马铃薯、芒果其实都是外来物种,但是它们却都变成了有益的植物。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幽门螺旋杆菌,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与多种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它不仅会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甚至与胃癌的发生也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幽门螺旋杆菌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胃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途径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感染人体:
1. 口腔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通过共享餐具、亲吻等行为,容易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感染。
2. 食物传播:如果食物在烹饪过程中没有彻底煮熟,或者餐具没有彻底消毒,也可能导致感染。
3. 接触传播: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方法
目前,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呼气试验:通过检测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尿素酶,来判断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
2. 胃镜检查:通过胃镜观察胃黏膜,并采集组织样本进行检测。
3. 血液检测: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
三、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等。
2. 唾液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以减少胃酸分泌,减轻症状。
3.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戒烟限酒等。
四、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方法
为了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使用公筷。
2. 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3. 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煮熟,餐具要消毒。
5.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胃病。
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针对胃炎的治疗,首先需要明确病因,再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胃炎治疗药物及注意事项。
1. 奥美拉唑: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炎症状。适用于胃酸过多导致的胃炎患者。
2. 替普瑞酮:替普瑞酮是一种胃黏膜保护剂,可以保护胃黏膜,减轻胃炎症状。适用于胃黏膜受损的胃炎患者。
3. 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适用于胃酸过多导致的胃炎患者。
4. 铋剂:铋剂是一种胃黏膜保护剂,可以保护胃黏膜,减轻胃炎症状。适用于胃黏膜受损的胃炎患者。
5. 抗生素: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炎,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
除了药物治疗,胃炎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饮食调理:胃炎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生冷等,以免加重病情。
2. 生活方式调整:胃炎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3. 定期复查:胃炎患者应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胃炎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方案,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红斑渗出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治疗方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善饮食习惯:患者应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等。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医生可能会开具以下药物:
3. 日常保养: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4. 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5. 寻求专业帮助:如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就医。
口臭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很多人认为口臭是由于口腔卫生不良导致的,但实际上,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也可能引发口臭。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消化不良便秘口臭的成因、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措施。
一、消化不良便秘口臭的成因
1.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会导致食物在胃肠道中停留时间过长,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从而引起口臭。
2. 便秘:便秘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食物残渣在肠道中长时间停留,细菌分解产生臭味气体,导致口臭。
3. 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有害细菌增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引发口臭。
二、消化不良便秘口臭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对于消化不良便秘引起的口臭,可以服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如舒丽启能、莫沙必利片等,以改善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 饮食调理: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3.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便秘口臭。
三、消化不良便秘口臭的日常保养措施
1. 保持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期使用牙线清理牙缝,保持口腔清洁。
2. 适量饮水:多喝水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助于缓解便秘。
3. 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波动会影响消化功能,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便秘口臭。
四、医院与科室
对于消化不良便秘口臭患者,建议前往消化内科就诊。消化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其特点是胃黏膜呈现充血、水肿和糜烂等症状。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感、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本文将为您介绍非萎缩性胃炎的饮食调养、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以及日常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您更好地应对这种疾病。
一、饮食调养
1.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过热、过冷、过甜、过酸的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加重病情。
2. 限制油腻食物:如油炸、煎炸、烧烤等食物,以免加重胃部负担,影响消化。
3. 限制腌制、熏制食品:如咸鱼、咸肉、熏肉等,以免加重胃黏膜炎症。
4. 限制咖啡、浓茶、酒精等刺激性饮品:以免刺激胃黏膜,加重病情。
5.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二、生活方式调整
1. 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胃黏膜修复。
2.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加重胃黏膜炎症,应尽量避免。
3.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以免加重病情。
4.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抵抗疾病。
三、药物治疗
1. 抑制胃酸分泌: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可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2. 胃黏膜保护剂:如胃复安、胃康灵等,可保护胃黏膜,促进黏膜愈合。
3. 根除幽门螺杆菌: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可根除幽门螺杆菌,防止其复发。
四、日常保养
1. 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了解胃黏膜状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手部卫生,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
3. 避免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增加,加重病情。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其感染与多种胃部疾病密切相关。那么,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否会导致口臭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对胃部黏膜产生刺激,导致胃酸分泌增多,从而引起口臭症状。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能导致上腹部疼痛、不适、反酸、嗳气、早饱、晨起恶心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进食后饱胀、体重减轻、慢性节律性腹痛、乏力、脸色苍白、出血点、瘀斑、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首先应进行隔离,再进行系统的药物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三联疗法主要是由一种抑酸药和两种抗生素组成,常用的抑酸药有雷贝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常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四联疗法是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一个铋剂,如胶铋。
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低酸饮食,避免进食过酸的食物,如白醋、猕猴桃、百香果、柠檬等,以免影响抗生素效果。
2. 服用抗生素时尽量不要喝酒,头孢类抗生素需拒绝饮酒,防止双硫仑样症状发生。
3. 避免进食黑色食物,如血豆腐、猪肝等,以免大便色黑和药物多重因素影响难以鉴别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等问题。
4. 饮食时应注意细嚼慢咽、少食多餐,减轻胃部负担。
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本文将围绕反流性胃炎的成因、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种疾病。
一、反流性胃炎的成因
1.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后会导致胃黏膜炎症,进而引发反流性胃炎。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胃炎密切相关。
2. 胆汁酸分泌过多:胆汁酸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胆囊中,正常情况下通过胆管进入小肠参与消化。但当胆汁酸分泌过多时,容易逆流进入胃内,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
3. 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幽门括约肌位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起到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作用。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异常时,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胃内,引发反流性胃炎。
4.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过度饮食、高脂肪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患反流性胃炎的风险。
5.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激素等,可能会影响胃酸分泌,导致胃酸过多,从而引发反流性胃炎。
二、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胃黏膜保护剂等,用于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
2. 胃镜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胃镜治疗,如胃黏膜剥离术、幽门括约肌成形术等。
三、反流性胃炎的日常保养
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过酸等,减少胃酸分泌。
2.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减轻压力、避免过度劳累。
3. 保持良好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四、反流性胃炎的预防
1. 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3.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胃病,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困扰着许多人的日常生活。虽然吃生花生米不能直接治愈胃病,但适量食用确实对胃部健康有益。
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胃酸分泌异常、胃动力下降是常见的症状。而生花生米作为一种碱性食物,可以帮助中和胃酸,缓解胃部不适。
然而,胃病的治疗并非仅靠饮食调整。针对胃酸分泌异常,医生通常会开具如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兰索拉唑钠肠溶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减少暴饮暴食,保持良好的心态。
如果胃病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消化内科是专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科室,患者可以前往该科室进行咨询和治疗。
总之,吃生花生米不能治愈胃病,但适量食用可以缓解胃部不适。对于胃病患者来说,关键在于综合治疗和日常保养。
胃糜烂,也称为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它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炎症和糜烂。胃糜烂的成因多样,主要包括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因素。
吸烟和饮酒是导致胃糜烂的主要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和焦油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酒精则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酸侵蚀。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胃糜烂的重要原因,它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
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某些抗生素以及抗凝血药物等药物也会导致胃黏膜损伤,诱发胃糜烂。为了预防胃糜烂,建议患者戒烟限酒,避免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治疗胃糜烂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生活方式调整则包括戒烟限酒、避免刺激性食物、规律作息、保持良好心态等。
糜烂性胃炎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青菜等。同时,应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咖啡等。在恢复期间,患者应尽量不吃太硬、太辣、太咸、太热或太粗糙的食物。此外,患者还需注意定时定量地进食,以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糜烂的主要手段。通过胃镜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胃黏膜的炎症、糜烂等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此外,碳-14呼气试验也是一种常用的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
总之,胃糜烂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病因多样,治疗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以降低胃糜烂的发病率。
近日,一则“23岁姑娘胃疼2周没重视确诊胃癌”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位来自浙江宁波的姑娘,由于工作繁忙,压力巨大,在11月中旬出现胃疼症状时并未重视,直到出现呕血症状才前往医院检查,最终被确诊为胃癌进展期,需要全胃切除。
这则新闻警示我们,胃癌并非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年轻人同样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那么,哪些因素会增加胃癌的风险呢?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胃癌的常见原因:
1.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后会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长期感染会增加胃癌的风险。因此,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并及时治疗感染,对于预防胃癌至关重要。
2. 饮食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导致胃癌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食用高盐、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以及腌制、熏制等加工食品,都会增加胃癌的风险。建议保持清淡、均衡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辛辣、腌制等食物。
3. 胃部疾病
患有胃溃疡、胃息肉、萎缩性胃炎等胃部疾病的人,患胃癌的风险会更高。因此,如果出现胃部不适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4. 吸烟和饮酒
吸烟和饮酒也是导致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癌的风险;饮酒则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癌的风险。
5. 胃癌家族史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患胃癌的风险会更高。因此,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胃癌。
总之,胃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为了预防胃癌,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并关注胃部不适的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