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使用桂枝汤,误用干姜代生姜,导致猛烈发汗

使用桂枝汤,误用干姜代生姜,导致猛烈发汗
发表人:黄继斌

猛烈发汗容易出现临床失误

其实,宋代之后,温病派的崛起,是和许多医师掌握不了经方的尺度有很大关系的。猛烈发汗是最容易出现的临床失误。很多医师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我也有过这样的黑历史。

 

大家知道桂枝汤的发汗力量并不是很强,所以才需要披点衣服,啜热稀粥来助力。这个方子只有辛、甘、温的桂枝和辛、微温的生姜稍微热一些。一般来说,服用桂枝汤是不会过汗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有时我们会因大意而失误。

 

我接诊过这样一位患者,该患者皮肤较为细嫩,时有虚汗,舌淡,苔薄白,微恶风,恶寒,伴有轻微咳嗽。我遂开出了三剂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因为医院没有生姜,我便随手用干姜代生姜。结果当天晚上,患者全身发热,流汗不止,平时盖厚被子都嫌冷,可服药后覆薄被都嫌热。

 

此夜之后,患者夜间咳嗽越来越重,坚持将那三剂中药服完,患者身上的咳嗽已经变成剧烈咳嗽矣。附子得干姜则热 ,同样的,桂枝得干姜亦热。桂枝本身辛甘发散为阳,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之力,再加上味辛,性大热的干姜,使得体质本虚的患者大汗不已,门户洞开,外邪长驱直入,入里化热,客居肺部,肺为娇脏,遇邪则咳嗽不止。所以说,使用经方,必须要小心用药,不可使患者过汗,凡大汗如水流淌者,病必不除。

 

从来就没有什么大汗之法,只有微汗之法

有的人对于麻黄汤类方和桂枝汤类方有一种错觉,总觉得麻黄汤是用来猛烈发汗的,桂枝汤是用来微微发汗的。实际上,无论麻黄汤还是桂枝汤目的都是微微发汗,绝无猛烈峻汗之说。

 

让我们先看看《伤寒论》对于桂枝汤的说明: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伤寒论 第十二条


意思是说,服用桂枝汤,患者身体微微有汗即可,决不可让其大汗淋漓,否则病必不去。那么,麻黄汤的目的应该就是大汗了吧?并非如此。

 

《伤寒论》对于麻黄汤有这么一句补充说明: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伤寒论 第三十五条


可见,麻黄汤的目的也是微微发汗。这就奇怪了,大家知道,麻黄味苦,性温,禀天地清阳刚烈之气,发汗解表之力远胜于桂枝,可是为什么麻黄汤的目的也仅仅是微微发汗呢?这是因为他们面对的人群不同。

 

桂枝汤面对的人群,皮肤腠理疏松,肌肤细嫩,肌表湿润,脉象浮弱,体质不强,这类人群,你只需下一点点桂枝,患者即会微微出汗,勿需投麻黄这样的峻药。

 

麻黄汤面对的人群,则有不同,这一类人,肌肤紧密,皮肤结实粗糙,少汗或无汗,体格壮实,这类人群,必须投予麻黄,才可能发汗,而且目的依然是微汗,而非大汗。

 

由此可见,经方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来谨慎加减投放,切不可将那些不分青红皂白,鼓吹原方原剂量“一剂知,二剂己”的医案信以为真。

 

每一个经方都是结构精巧的艺术品

伤寒论中的太阳病篇,可谓是一门小心翼翼控制发汗量的艺术。我们看桂枝汤,之中有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其中桂枝,生姜,两药辛而温,为了避免温药伤阴,先人组方时,在其中加了可生胃津的甘草,大枣,又用苦,酸,胃寒的白芍来敛阴。

 

到了小青龙汤,其中有最擅发汗的麻黄,有辛热的干姜,有辛温的细辛,此时光用白芍来敛阴,已力所不逮,遂又加上味酸收敛的五味子来收敛一身之气阴。

 

小青龙汤,麻黄汤中麻黄是三两,到了大青龙汤麻黄高达六两,那么大青龙汤就是为了猛发汗吗?事实上,除了常规用甘草,大枣保护胃津外,又用了鸡子大一枚石膏60克左右来清除肌,肉部之热,所以事实上,大青龙汤立方之时依然是注意存津液,避免过热,过汗的。

 

总之每一个经方都是考虑周密,结构精巧的艺术品,我们每一次投方都要努力维护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避免猛烈用药,耗伤阳气,损及津液,亦不可偏信某一学派,要谨记偏听则信,兼听则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多汗疾病介绍:
多汗症是一种以局部、全身皮肤出汗过多为典型表现的疾病,主要与精神因素或某些疾病等有关。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兴奋、激动、愤怒、焦虑等;疾病因素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亢进、糖尿病、发热等。多汗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目前主要根据病因进行病因治疗,一般可治愈。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临床上,每天都能碰到一些患者,他们老觉得自己身上的湿气重,然后就让我推荐一个治疗湿气重的方子。既然介绍给患者,就应该认真对待,好好的去查资料,然后才告诉大家该如何不该如何。

     

    1.什么叫湿气重?

     


    要治疗湿气重,首先要弄明白啥叫湿气重吧。自然界中存在六种气,叫做风寒暑湿燥火,这是正常之气。六气是造就世界的根本物质,也是最基本的元素。但如果太过,就成为邪气了。比如,火气太过,就成为火邪了。我们常说的热的冒火,就是火气太过的一种表现。空气中要有湿,不然就会太干燥。如果太湿,就会出现问题,变成湿邪了。 

     

    2.湿气重什么表现?

     

    湿邪分为两种,内湿和外湿。外湿很容易理解,比如暑天感冒,通常就是暑湿感冒。暑湿感冒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黏,鼻流浊涕的症状。 

     

    内湿则是长时间的生活环境或者别的原因引起的人体的一种由外而内的变化,逐渐成为一种体质叫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人通常会出现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发病时同时并见痰湿留滞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3.湿气重该如何破?

     

    中医治病,理论来源于生活。如果湿气太重,可以用食疗方法缓解。我推荐2味是药也是食材的物质,供大家参考。我给这个处方取名:除湿二仙方,由薏苡仁和苍术组成。 

     

     

     

    薏苡仁我们都很熟悉,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等功效。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这里就是取其健脾渗湿的作用,用以祛除体内的湿邪。

     

    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等功效。主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痿襞;夜盲。苍术是常用的祛湿中药,具有运脾的作用。

     

    两方合用,起到健脾渗湿的作用,共同去除体内湿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苍术量要少,一般不超过10克。薏苡仁可以用大量。
     
     

  • 病情的与“缓与急”,用药的“加与减”

     

    即使是今天,姜科植物“姜”依然被广泛使用,但主要活跃在餐桌和保健品中了,它或者被用来烹调美食,或者被用来制作成温中散寒的养生姜茶。很多人不知道,晒干了的姜,曾被用于生死一线,最危险的地方。

     

     在古代,由于没有静脉输液技术,不能迅速补液,不能调整酸碱平衡,所以,剧烈泄泻导致的脱水,是会致命的。所以,对于暴泻导致的“脱水”,“手足厥冷”,甚至休克,古代医师在与“疾病”生死相搏时积累了一套方法,寻觅到了一线生机。

     

    这套方法,即使是在今天,若方证对应,也可力拔沉疴。因为慢性病,是人体的阴阳,脏腑的虚实,偏离了正常状态导致的,由于惯性,人体已长期处于偏颇状态,病情很复杂,处于寒热,虚实错杂的状态,所以,用药会比较繁杂,热药有之,寒药有之,补药有之,理气药有之,剂量也不宜过大,应缓缓将患者的身体拉回正常轨道,否则患者受不了。

     

    这是中医应该用的是“加法”,力求辩证精准。但是,到了危机时刻,该用的则是“减法”,我们下面将会看到,随着病情危重,药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剂量会越来越大,此刻,救命是第一位的,讲究单刀直入,禁忌也会少许多。

     

    在经方医学中,我认为《伤寒论》“霍乱病”一章,堪称中医抢救“暴泻”的临证指南,这份指南,受到中,日,韩三国经方家的推崇。审视这份指南,我们会发现,从急性泄泻初起,到暴泻期,再到患者处于脉微欲绝,手足厥冷的状态,有一味药贯穿了始终,这就是干姜。

     

     

     

    病之初起,又吐又泻,身体寒冷,不想饮水,用理中汤

     

    我们理解伤寒论“霍乱篇”这一段,切不可望文生义,把伤寒论中的“霍乱”和现代的“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混淆。因为历史条件所限,前者采用的是整体论的方法,后者因为有显微镜,有病理检测手段,所以采用的是还原论的方法。伤寒中“霍乱”,指的是又吐又泻,泻泄不止,这样一种状态。我们在临床中,遇到这种状态,不管它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只要“有是证,用是方”,一样可以起到好的效果。

     

    我们回到那份指南。那份指南说到,急性泻泄,又吐又泻初起,会有两种状况。一种是,头痛,发热,身疼痛,患者渴想饮水,小便又少,这时用的是五苓散。五苓散的组成是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通过五苓散,利小便,把热泻出去,患者就好了。如果患者没有小便不利,同时又是湿热泻,可以用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但是,若患者又吐又泻,身体怕冷,不想喝水,这个时候,就得用理中丸了。


    区别热利与寒利,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观察患者的大便,是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还是清稀如水,前者为热,后者为寒。也可以用手去摸摸患者的腹部,看看是温,是冷。胡希恕认为,舍表救里,理中丸不如理中汤快。

     

     

    我们来看看理中丸(汤)的功效和组成:吐利,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胁下逆抢心,人参汤亦主之。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各三两。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所谓人参汤,就是理中汤。这个理中汤,是治疗腹中虚寒类疾病的要方。它可以治疗腹中虚寒引起的又吐又泻,又可以治疗寒气积聚在胸腹部,引起的胀满疼痛。患者多表现为呕吐,泻泄,食欲不振,心下胀满,腹冷,大便清稀,不思饮水。

     

    这个方子中甘草,干姜可以用于治疗里寒证引起的腹冷,吐逆,泻泄;人参,白术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可以用来修复脾胃功能。

     

    如果患者畏寒重,虚弱甚,脉微弱,可以再加附子,这就是附子理中汤;自汗多,又兼恶风,身痛等表证表现,可以加桂枝,这就是桂枝人参汤;腹部胀满甚,还可以加枳实,茯苓,木香等药物以理气和中。

     

    但是,如果患者呕吐,泻泄不停止,手足开始冰冷,这个时候,就要做减法了,连人参也不能用。胡希恕就认为,人参这个药微苦,微寒,所以最危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用人参是没有用处的。

  • 记得多年前,在大雪纷飞的寒冬腊月,雪花飘飘,漫天洁白,少年的我一骨碌从床上爬将起来,冬日的寒冷一点也挡不住啊,起床洗漱后,围在火炉旁烤东西吃。在农村,冬天在火炉旁烤的东西最多的大约是红薯、土豆等,但还有另外一样东西,也是我特别喜欢吃的,那就是——柿子。

     

     

    在老家,我们通常会把柿子摘下来后,放在楼上一个干燥的角落,需要吃的时候,就拿一个下来,放在火炉边上烤着,烤的柿子裂口、白水直流的时候,想必一个美味可口、风味独特的烤柿子就可以吃了。又加上是在冬日这么吃,别有一番滋味!

     

    对于柿子来说,也许有人觉得它的味道有点涩涩的,但是只要制作好了,那种甘甜也一样一览无遗。比如北宋词人张仲殊就很喜欢吃柿子,还留下了美妙的诗词,如︰“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

     

     

    其实柿子不仅仅是一个美味的果子,其实也是一个食药两用的佳品。中医认为,柿子味甘、涩,性寒,归肺经;具有养肺胃、清燥火的功效。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

     

    但是很多人并不太知道,柿子的蒂儿的作用也是出人意料的。对于柿蒂这个东西,大部分都是把它扔掉了的,因为这个东西的确不好吃啊!但是它在中医人的眼里,就是一件宝贝了。中医认为,柿蒂味苦、涩,性平;归胃经;具有降气止呃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呃逆症,一般用量为4.5~9g。

     

     

    柿蒂除了治疗呃逆不止之外,还对百日咳和血淋有一定的疗效。在治疗百日咳时,用柿蒂12克,妩媚20枚,白糖9克,煎水服。在用于治疗血淋的时候,将柿蒂适量,烧灰存性,研为细末,空心时,用米饮调服,每次6克。

  • 写在前面的话

    庞德医师的这个医案很有启发性,我曾经一再说,要学会西药中用,就是说用中医的思维来使用西药。例如这个医案中的布洛芬混悬 液(美林),我们就可以把它视为发汗解表药中的一种。“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真的是常读常新,我们不仅仅要把麻黄剂,桂枝剂视为发汗药物,也可以将西药的解热镇痛类药物视发汗剂,这样我们在临床上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才会更游刃有余。

     

     

    不管是用西药,中药,虽进行了汗法,可由于发汗的力量不够,或者发汗之力太猛,或者治疗上出现失误(例如误用下法),导致表邪化热从皮部传变到了胸,肺,这时候就需要清解肺热。清解肺热可以用西药的抗生素,抗生素我们完全可以视为清热药的一种,也可以用下面我们所说的这个方子。以下,是庞德医师的原文。

     

    前几天,我有个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病人,病人60岁,间断喘促9年,加重3天。一般情况可,高血压、糖尿病都控制良好,冠心病也在服药,来时发热38.5度,心率110次/分,血压130/70mmHg,血常规白细胞12×10^9个/L,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林,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3天后喘促好转,体温正常。然而前几天气候变化较为剧烈,中午气温和盛夏类似,早晚温差大。病人第五天自觉喘促加重,伴大汗出,体温升至38度左右,因为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尚未停药,患者自觉药效下降,于是便开方治疗。

     

     

    考虑患者基础病控制尚可,且应用扩张支气管药后效果不佳,便将剂量加大:麻黄12,杏仁12克,炙甘草8克,生石膏半斤30克一付。服药后患者自觉喘促稍好转,当日体温徘徊在37度左右,停了美林,第二天将方剂再次加量到15,15,10,40。患者服药后喘促明显好转,汗出减少,体温正常。第七天(喝中药的第三天)患者再次服用了一天汤药,复查血常规正常,症状好转,偶有喘促,体温正常,无大汗出,遂要求出院。

     

    麻杏石甘汤应用于太阳病发汗不当(现在诸如美林等西药实则汗法,且力量更强。)或误用下法,邪气入里化热,表现为“汗出而喘,无大热”。“汗出而喘”乃为本证之核心证候,为邪气入里,化热壅肺所致。热壅于肺为麻杏甘石汤证的主要病机,热壅于肺,肺气不得宣降则喘;热迫津液外泄,则汗出。

     

    《伤寒论》中说“无大热”,我理解的关键是,这里所说的“大热”不是指一个症状“大热”在《伤寒论》中有两种意义:一是确指高热;二是讲“大热”是个专用词,不可将两字分开,是专指阳明之热,阳明之热即称“大热”。所谓“无大热者”,是说没有阳明的四大热证,也就是说本证虽然是表证入里化热,但还没有到阳明热的阶段,此时可用麻杏甘石汤治之,所以麻杏甘石汤证并不是真正的里证,应为半表半里阶段,其病位主要在肺,这是本证的核心点。

     

    事实上,我们临床应用中早就发现,肺热壅盛的病人一般都有发热,且体温超过38度,实在不是“无大热”之症候。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薏米性凉,味甘、淡,入脾、肺、肾经,具有利水、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薏米生于温暖潮湿的十边地和山谷溪沟,海拔2000米以下较普遍。由于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在欧洲,它被称为“生命健康之禾”;在日本,最近又被列为防癌食品,因此身价倍增。薏米具有容易被消化吸收的特点,不论用于滋补还是用于医疗,作用都很缓和。

     

     

    古代人把薏米看做自然之珍品,用来祭祀,现代人把薏米视为营养丰富的盛夏消暑佳品,既可食用,又可药用。薏米有防癌的作用,其抗癌的有效成分中包括硒元素,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可用于胃癌、子宫颈癌的辅助治疗,薏米可以跟多种食材搭配,对身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薏米祛湿,的确是很好的药食两用的食材,正常情况下建议每天食用或者隔天食用,大约一个月左右会起到效果。

     

    薏米祛湿?

     

    从食疗药膳角度讲,薏米的确有这样的作用,只是作为药食同源的食材,薏米可以有很好的帮助身体祛除湿气的作用,只是我想告诉你如果你那它当药来用,觉得马上可以见到效果那么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理想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薏米最好搭配红豆来一起食用,祛湿的效果更好。

     

    红豆来帮忙?

     

    没错,红豆也是祛湿的很好的食材,两个一起搭配红豆软软糯糯可以很好的帮助身体改善,还有最重要的一天可以很有效的改善口感。薏米的口感略略偏苦而红豆的口感比较甜这样口感综合到一起才比较完美。另外,薏米是米类食材碳水化合物高,但是蛋白质不够优质,而红豆味豆类食材含有优质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是非常好的食材。两者互补营养更好。从祛湿的角度,两者搭配比单独吃薏米的效果要好得多。

     

     

    一般坚持喝红豆薏米粥半个月左右,它辅助祛除湿气的效果。

     

    那么红豆薏米怎么做呢?

     

    首先,先将红豆泡一晚上,这样可以让红豆更加的软烂,其次将薏米洗净。两种食材以1:1的比例放入高压锅中,因为高压锅比较容易把这两种食材压煮软烂,可以更好的保证口感,以及食疗效果。快试试吧!

  • 医生查房:“大伯,今天有什么不适?”


    患者:“还好,就是夜间汗出的太多了,枕巾都换了好几条了,这是为什么?”

     

    医生:“考虑是阴阳失调引起的,给你做几次穴位敷贴观察一下效果。”

     

     

    这几天查房,发现好几个患者主诉多汗,余无特殊不适症状。以前学习中医经典的时候,《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当时只是对原文的记忆,到了临床中,慢慢发现以前学过的理论非常实用。

     

    病房中的患者有些是夜间多汗,有些是白天多汗,还有一些是清晨或是下午汗出明显。《说文解字》:“汗,身液也”,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那么人会在什么时候出汗呢? 炎炎夏日、运动健身以及情绪激动的时候都会汗出较多,有些人甚至会大汗淋漓,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情况。然而,有些人在夜间睡觉、白天醒着的时候也会汗出不断,甚至衣衫尽湿,这就是病态的情况了。

     

     睡着的时候多汗,醒来即止的情况,这在中医上称为“盗汗”,多由阴虚内热引起,也可由肝火旺盛和湿热蕴结引起。病人往往比较烦躁,易怒,焦虑,伴有口苦,尿黄。“自汗”就是醒着的时候多汗,活动后汗出更加明显。自汗的患者多由气虚、阳虚引起。这类患者怕风吹,恶寒,精神疲惫,软绵绵的样子。汗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无论是盗汗还是自汗,时间久了,都会耗伤人体精气。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穴位敷贴法。这种穴位敷贴的方法很简单,首先把五倍子碾成粉,用陈醋调成糊状,制成1元硬币大小,然后用医用胶布固定于神阙穴处,每天换一次,5-7天为一个疗程。当然,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五倍子一药。五倍子性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有敛肺止汗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自汗盗汗。

     

     病人之所以感到有效果,除了五倍子的作用外,还与所选取的穴位分不开。神阙穴是任脉上的穴,为五脏六腑之根,真元汇聚处,有行气血、壮元阳的作用。五倍子粉敷贴可以对神阙穴产生刺激,激发人体经气,促进脏腑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止汗的目的。

     

    从现代解剖学看,肚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五倍子粉较容易的通过薄层皮肤渗入皮下进入血液而发挥治疗作用。

     

    五倍子外用相对安全,但对于过敏的患者当禁用。另外,不适于神阙穴外用的患者,可以选涌泉穴(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本文旨在普及中医药知识。患者请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 每到夏日持续高热,局部地区气温超过37℃。老张是建筑工地的一名工人,因为一天十几个小时在太阳下干活,发烧了,头晕得爬不起床来,工友给他喝了两支藿香正气水无效,所以来医院就诊,医生当时检测老张体温40℃,出汗较多,口干舌燥,尿量少,典型的高热中暑症状。

     

    经过对证治疗后,老张的病情得到缓解,体温回到正常,口干好转,尿量正常。同行工友说,工地有防暑措施,免费发放藿香正气水,所以工人们头晕发烧,有中暑迹象的时候,大家都是连喝几支。医生听后,告诉他们,对老张这种中暑,喝藿香正气水不对证,还可能加重病情,听了医生的话,工友们都大惑不解。

     

     

    医生耐心解释道,中医辨证讲究阴阳,中暑这种疾病也有阳暑和阴暑之分。阳暑就是像老张这样,夏天在高温环境下活动引发的中暑,主要表现是发高烧、口渴、出汗多、尿量少。这样的病人应该立刻离开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阴凉处,补充微凉的淡盐水,采用物理降温,中医会开出石膏、知母、芦根这些清热生津的药物治疗。

     

    阴暑的原因是在夏天贪凉饮冷,体内有寒湿邪气为患,解释一下,贪凉就是因为天气热,长时间呆在空调环境里,而且把温度调得很低,或者整晚吹电扇,受凉感冒了,饮冷就是因为天热,冰箱里取出的冰镇饮料、雪糕等,无节制的吃喝。

     

    形寒饮冷则伤肺,所以会感冒,吃下去的寒凉食物对脾胃来说成了寒湿邪气,阻滞了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出现怕冷、发热(一般热度都不高)、无汗、倦怠乏力、胸闷、或者腹胀腹泻腹痛、呕吐恶心等症状。像阴暑的情况才适合用藿香正气水。

     

     

    为啥藿香正气水只对阴暑,也就是对贪凉、饮冷所导致的“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有效?

     

    这要从药性理论来解释。中药有寒、热药性之分,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黄连是寒凉的,喝了可能胃寒、拉肚子,生姜是热性的,所以有人受寒感冒,或者腹痛可以喝姜汤。

     

    藿香正气水的成分是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广藿香、紫苏叶等,都是药性辛温的药材,针对寒性的疾病,藿香正气水的说明书也提到:主要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肠胃型感冒。所以老张的高烧、口渴、大汗的阳暑病情不适合用藿香正气水。

     

    盛夏季节,很多人把藿香正气的各种制剂,包括藿香正气水、滴丸、片剂、软胶囊等等,作为家庭常备药物,有事没事就会喝上一支。但藿香正气水并不是万能药物,用药时还是要分清疾病的寒热性质,对证用药,如果作为普通人,无法判断自己的中暑类型时,应咨询专业中医师,不可盲目用药。

  • 治疗腹泻,是一个中医的基本功,但是现在中医也很少用中药来治急性腹泻了,遇到急性腹泻,医师首先想到的是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开蒙脱石散等胃黏膜保护剂,使用抗生素。

     

    使用中药来治疗急性腹泻,慢性腹泻的“功夫”已差不多失传了,部分中医由“疾医”沦为了只会开不痛不痒“补药”的医师。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重温经方家是怎样治疗腹泻的。今天说的是中医经方治疗腹泻的一味要药:干姜。

     

     

     

    姜科植物的新鲜根茎是生姜,如果把生姜晒干或微火烘干,就是干姜了。生姜擅治呕吐,而干姜呢则擅治“水毒结滞”和腹泻。

     

    前段时间我遇到了一个慢性腹泻的患者,她每天稀便已经很久了,每天肚子咕噜咕噜叫,伴有腹胀不适。做过胃镜,肠镜,西医诊断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也看过中医,诊断是“脾虚泄泻”,有开红参的,有开山药的,有开黄芪的,总之一堆补脾药,但是患者的症状也没有解决。她后来找到我,说想开点补药调理。她上腹部感觉胀满不适,但按起不硬。下腹部有肠鸣音。舌淡,有齿痕,苔黄腻。脉稍弱。

     

    四诊后,我考虑她心下有痰饮。所谓痰饮,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而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于是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干姜。干姜能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是一味温热药。《千金要方》就单用它来治疗中寒水泻,方法是: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

     

    回到这则医案。患者上腹部满闷不适,伴肠鸣,大便清稀,和以半夏,干姜为主药的“半夏泻心汤证”非常吻合。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但满而不痛者,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腹部胀满,咕噜咕噜肠鸣,稀便,是许多慢性腹泻共同的特征。患者一方面脾弱,消化不良,一方面,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这个时候,只用补药是没有效果的。仅仅用黄芩,黄连这些寒凉,止泻药也不行。必须要加上能去水毒的要药干姜,及燥湿化痰的半夏。

     

     

    半夏泻心汤用量,用法:半夏半升(经方家常用量5~15克)、黄连一两(经方家常用量6克)、 黄芩三两(经方家常用量18克)、干姜三两(经方家常用量18克)、甘草三两(经方家常用量18克)、 人参三两(经方家常用量18克)、大枣十二枚。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实际运用时,因那位患者拒绝服用苦药,所以,我将其中的“黄连”改为了同样有清热解毒之效的“蒲公英”,蒲公英也是一味非常好的清热解毒,平胃止痛的好药,而且不苦,很适合依从性差的患者服用。

     

    上面的药,患者服用几剂后,腹泻,肠鸣便渐渐减少,大便也逐渐成型了。这个以干姜为主药的方子,是经方中治疗慢性腹泻的要方之一,特别适合寒热夹杂,心下痞满,伴有腹泻的患者。

     

     如果患者恶心,呕吐的症状比较重,泄泻的症状比较轻,可以加上四两生姜,减干姜用量为一两,这就是生姜泻心汤;如果患者呕吐,泄泻均较轻,腹部闷胀尤其突出,心情烦躁,可以将甘草加到四两,这就是甘草泻心汤。

     

    总之,我们需要牢记,半夏,生姜治呕,治痰,干姜治水,干姜治疗泄泻时一般与配合黄芩,黄连并用,可以加上一些补脾药物,比如人参,沙参,山药,一些理气药,比如橘皮,枳实。

     

    这便是经方家治疗腹泻的一般原则。若遇到暴泻,手足厥冷,或者长期腹泻,肢冷畏寒者,光用上面那些药物是不够的。

  • 生姜大家都不陌生,既可以做调味品又可以作为治感冒的中药。生姜辛而微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止呕,除湿消痞,止咳祛痰,以降逆止呕为长。在炎热的夏天,因为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会减少,因而影响食欲,如果饭前吃几片生姜,可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进食欲。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饭不香,吃生姜”的道理。现在只要是说有谁感冒了,大都会想到熬一碗葱姜水,发发汗去去寒气。生姜用的这么普遍,但晒干后的姜也是中药,而且和生姜的作用还不一样,大家估计就不知道了吧。

     

     

    《本草纲目》: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干姜辛温,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痰。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腹痛下利,以及胃中寒饮,喜唾涎沫,方用理中汤,药物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泄泻可用干姜研末,3~l0g饮服。另外也可以用于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药物组成就是人参,干姜,半夏三味药。

     

     

    干姜较为辛热,所以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

     

    (附:干姜,中药名。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j-j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形状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175px,厚1~50px。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中国有一句古话称‘姜还是老的辣’,我们日常所见的姜主要可以分为老姜和生姜,老姜又被称为干姜,老姜药用价值高,如预防感冒,人们则更多使用老姜,因而它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医治疗当中。在中医入药的是为姜科植物的干燥根茎,一般在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 经常感觉浑身无力,脸色总比别人差,动不动就拉肚子,其实你可能是被湿气缠上了。对每个人来说,五脏六腑都各司其职,各有用处,但大家最重视的,往往都是心脏、肝脏、肺脏,而脾脏却总是被大家忽略。

      


    脾脏,主管人体内的“气”,气通顺了,体内的毒素才能顺利排出,疾病不会轻易打扰。脾胃功能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健康也有很大影响,也会直接反映在我们脸上。脾脏健康,人就会面色红润,气血充足,而脾胃功能虚弱,人也会有气无力,体虚体寒。

     

    所以在面对脾脏功能下降的时候,我们不能大意,要把调理脾胃提上日程。

     

    脾虚是什么意思呢?

     

    脾主运化,我们每天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喝进肚子里的水,都要通过脾脏的运化功能传达到身体各处,让人体充分吸收营养,而脾虚则是脾脏功能失常的表现,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身体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异常。

      
    脾胃虚弱,身上会有这些变化

     

    1、舌头胖大,舌苔厚腻

     

    舌头对于我们而言,不只是品尝食物,分辨味道的工具,还是反应身体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因为当脾胃功能失常的时候,津液运行不畅,我们的舌头上就会出现一层厚厚的舌苔,舌头的体积也会变大,同时还会伴有口腔异味。

     

    2、小肚子变大

     

    没有人希望自己有小肚子,即使再不修边幅的人,也会在意自己的身材。但我们也经常见到有些人,明明身体非常匀称,肚子却十分胖大,这种“局部肥胖”的原因,可能就是湿气在作祟。脾胃虚弱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运化不利,消化功能异常,食物囤积,腹部胀满。

      
    3、下肢浮肿

     

    可能有的人觉得身体浮肿只不过跟水喝多了有关,但如果你控制饮水量后,浮肿现象还是没有得到改善的话,就应该好好想想了,可能是脾脏出了问题。脾主水运,当脾脏功能失常的时候,体内的水分就无法顺利排出,积存在体内,造成水肿。

     

     

    脾有“三怕”,早知早受益

     

    1、脾怕“湿”

     

    长期生活在空气潮湿的环境下,脾会渐渐受损,因为脾本身就有运化水湿的功能,但在潮湿的环境中,脾脏自身难保,就更不用说去运化水湿了。而且很多人平时喜欢吃一些油腻、生冷的食物,这些食物也会间接加重体内的湿气,从而给脾脏带来更重的负担,时间久了,脾也会越来越虚。

      
    2、脾怕“冷”

     

    我们说到养生,都会强调避开生冷寒凉食物,多注意保暖,追求养生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轻易吃寒食、喝冰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不敢久吹空调、电扇。这是因为脾脏最怕的就是“冷”,寒气入侵人体,首先伤害的就是脾脏,若想保护脾胃健康,就要保证身体的“温暖”,避开寒凉刺激性食物。

     

    3、脾怕“郁”

     

    有人觉得情绪是人之常情,释放出来才能消散,但很多人往往不会科学地排解情绪,长时间处于负面情绪当中。思虑过度、忧愁过度都是最伤脾的行为,因为长期处于这种心境下,肝气郁结,会限制脾脏发挥作用,从而损害脾胃的健康。所以大家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脾不好的人,做对1事,能健脾祛湿,恢复健康

     

    多吃“二果”

     

    1、赤小豆

     

    对于脾虚的人来说,赤小豆是非常有名的健脾养胃食材,很多人都喜欢在煮粥的时候加入此物,用以排湿排寒,补益脾胃。赤小豆中含有皂碱和纤维素,在润肠通便的同时,还能利尿消肿。

     

    2、薏仁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薏仁有消水肿的功效,但却在喝薏仁水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出薏仁的“威力”。其实薏仁是需要先在锅中炒熟的,再用开水煮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

      
    若想健脾祛湿的效果翻倍,还可以在熬制赤小豆薏仁水的时候,加入大麦、橘皮、红豆等食材,能抵消薏仁的寒性,更加温和地调理脾胃。每天早晚喝一杯,脾胃会慢慢恢复健康。

  • 我从小就有一个奇怪的毛病:只要稍微一动,头上就像开了水龙头一样,汗水哗哗地流。每到夏天,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们一起去海边玩,大家都在享受着阳光和海浪,而我却只能在一旁,头发全湿了,衣服也被汗水浸透。这种情况让我感到非常尴尬和无助。

    我曾经去过很多医院,做过各种检查,但都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决定试一试。通过线上问诊,我遇到了杨红艳医生,她非常耐心地听我描述了症状,并要求我上传舌苔照片进行分析。经过一番详细的问诊和分析,杨医生告诉我,我可能是肝郁脾虚同时肾气不足所致的多汗症。

    起初,我对这个诊断持怀疑态度。毕竟,我从小就流汗,流汗后也无任何酸软迹象,精力一直很好,大小便次数正常,吃东西因为过于辛辣油腻, 所以大便粘黏,吃清淡的回归正常。但是,杨医生解释说,长期出汗内热迫津液外泄,肾气不足,气血不足,阳气对汗孔不固,导致的多汗。这些解释让我开始相信这个诊断。

    杨医生建议我服用中药汤药来调理身体,但我对中药汤药心存抵触,于是选择了中成药。杨医生推荐了生脉饮和十全大补丸,告诉我这两种药可以一起服用,效果会更好。我按照医嘱服用了这些药,果然,我的多汗症状有所改善。虽然还不能完全治愈,但至少我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动就大汗淋漓了。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和实用性。它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还可以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当然,我也明白,互联网医院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线下医院,但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肝郁脾虚同时肾气不足的多汗症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肝郁脾虚同时肾气不足的多汗症主要表现为头部出汗过多,其他部位无汗,夏季尤其严重。患者可能伴有口苦、手心发热等症状。 推荐科室 中医科 调理要点 1. 中药汤药:可以针对个体情况开具中药汤药,综合调理纠正体质情况。 2. 中成药:生脉饮和十全大补丸可以一起服用,帮助调理肝郁脾虚同时肾气不足的多汗症。 3.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4.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5. 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 我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生活平淡无奇,直到去年秋天,我开始出现了奇怪的症状。每当天气转凉,我的汗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止不住地流淌。白天出汗多,晚上我开空调睡不出汗,不开空调就有汗。这种情况让我感到非常虚弱和不适,尤其是在工作中,总是被同事们的异样眼光所包围。

    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来缓解这种情况,包括调整饮食、增加运动量等,但都没有明显的改善。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预约了一个中医专家的视频咨询。

    在视频中,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生活习惯,并要求我上传舌苔图片进行分析。通过对话和舌苔的观察,医生诊断出我患有肝郁脾虚同时肾气不足的疾病。医生解释说,长期出汗内热迫津液外泄,加上肾气不足,阳气对汗孔不固,导致了我的多汗问题。同时,下焦寒湿和脾虚气血吸收差也影响了我的大便情况。

    医生为我开具了一份中药汤药处方,并详细说明了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经过一周的调理,我的症状明显改善,汗水减少,体力也恢复了很多。现在,我已经完全康复,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够提供专业的医疗咨询和治疗方案。对于像我这样忙碌的上班族来说,这种服务无疑是一种福音。

    肝郁脾虚同时肾气不足就医指南 肝郁脾虚同时肾气不足 肝郁脾虚同时肾气不足是一种中医疾病,常见于长期精神紧张、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人群。主要症状包括多汗、乏力、气短、手脚心热等。治疗需要针对性疏肝降火,调补脾肾祛湿,疏通气血,固表止汗。 推荐科室 中医科 调理要点 针对性疏肝降火,调补脾肾祛湿,疏通气血,固表止汗。 中药汤药治疗,具体药方需由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开具。 调整饮食,少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清淡饮食。 适当锻炼,放平心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定期复诊,根据症状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 我曾经是一名体力活儿的工人,长期的劳累和不规律的生活让我开始出现一系列的身体问题。最开始是拉肚子,后来发展到手臂发冷,怕热多汗等症状。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只是普通的感冒或消化不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影响到了我的工作和生活。

    有一天,我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症状,发现可能与肾虚有关。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我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取得了联系。

    医生首先询问了我的详细症状和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作息等方面。然后,他告诉我我的症状可能是由肾虚引起的,并建议我进行一些调理和治疗。医生还开了一些中药颗粒剂,帮助我缓解拉肚子和手臂发冷的问题。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每天早上我都会进行一些简单的锻炼,晒太阳,微微出汗。晚上睡觉前,我会喝一杯温水,帮助我入睡。同时,我也注意了饮食,避免过于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和治疗,我的症状明显改善。拉肚子和手臂发冷的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现在,我已经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了,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和那位医生给予我的帮助。

    肾虚的症状、诊断和调理 常见症状 肾虚的常见症状包括拉肚子、手臂发冷、怕热多汗、眠差、尿频、大便不调、脾胃差、口干口渴、脚底热、头面油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推荐科室 中医科或内科 调理要点 1. 合理饮食,避免过于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 2. 适当锻炼,晒太阳,微微出汗; 3.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4. 可以服用一些中药颗粒剂,如补肾益气丸等; 5.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肾虚问题。

  •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直到我开始经历多汗和体重不降的问题。起初,我以为这只是因为我最近的生活压力太大或者饮食不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我开始感到焦虑和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听说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注册了账号并预约了一个中医专家。通过视频通话,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生活习惯,并要求我上传舌苔照片进行分析。经过一番专业的诊断,医生告诉我我患有肝郁脾虚和肾气不足的症状,并开具了一份中药处方。

    我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了中药,并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几个星期后,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多汗和体重问题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我的整体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提升。我再次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它不仅解决了我的健康问题,还让我体验到了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肝郁脾虚和肾气不足的中医调理指南 常见症状 肝郁脾虚和肾气不足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多汗、体重不降、食欲不振、腰酸乏力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需要及时就医。 推荐科室 中医科 调理要点 1. 针对性疏肝降火,调补脾肾祛湿; 2. 疏通气血,固表止汗; 3. 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 4. 放平心态,适当锻炼; 5. 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中药,定期复诊。

  • 我总是爱出汗,尤其是在夏天,整个人就像被蒸笼包围一样。更糟糕的是,我还容易上火,口臭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每次和朋友聚会,我都很自卑,总是担心别人会闻到我的口气。这种窘迫和焦虑感让我非常难受。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了解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存在。于是我决定尝试一下线上问诊。通过视频连线,我见到了丛医生。他非常耐心地听我描述症状,并询问了我的口气和大便情况。根据我的描述,丛医生初步判断我可能患有脾虚中气下陷和内脏下垂的问题。

    丛医生开了一些中药方子给我,并告诉我要坚持服用。刚开始,我对中药的味道和效果都很怀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的舌苔变得干净了,口臭问题也逐渐减轻。丛医生还根据我的反馈调整了药方,让我继续服用两周。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丛医生非常专业和贴心。他不仅关心我的身体状况,还关心我的生活习惯,提醒我注意饮食和作息。他的建议对我非常有帮助,我也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

    现在,我的症状已经明显改善了。我不再那么容易出汗和上火,口臭问题也基本消失了。感谢丛医生和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帮助,我终于可以自信地面对生活了。

    脾虚中气下陷和内脏下垂的治疗与调理 常见症状 脾虚中气下陷和内脏下垂的常见症状包括多汗、口臭、容易上火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导致焦虑和自卑情绪。 推荐科室 中医科 调理要点 1.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2. 中药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坚持服用中药方子; 3.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4. 心理调节:积极面对生活,减少焦虑和压力; 5. 定期复诊:定期回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 我总是睡不好,晚上盗汗,白天一动就满头大汗。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严重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或者天气炎热所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越来越明显,甚至开始影响我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我变得焦虑、易怒,总是担心自己会突然出汗,或者在公共场合出现尴尬的情况。这种窘迫和焦急的情绪让我感到非常困扰。

    一天,我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出于好奇和希望,我决定尝试一下线上问诊。经过简单的注册和登录后,我被分配到了一位名叫杨红艳的主任医生。她的专业和耐心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和放心。通过详细的问诊和观察我的舌苔,杨主任诊断出我患有肝郁脾虚同时肾气不足的疾病。这种疾病导致我出现了多汗、失眠、忧思等症状。杨主任给我开了一份中药汤药处方,并详细指导我如何服用和注意事项。同时,她还给了我一些生活上的建议,例如少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清淡饮食,放平心态,适当锻炼等。

    在服用中药汤药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身体的变化。盗汗和多汗的症状明显减轻,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改善。更重要的是,我开始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自信心。通过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和专业性。它不仅为我解决了健康问题,也让我重新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肝郁脾虚同时肾气不足的疾病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肝郁脾虚同时肾气不足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多汗、失眠、忧思、食欲不振、腰酸乏力、手脚心热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引起情绪和精神问题。 推荐科室 中医科 调理要点 1. 中药汤药治疗:根据个体情况,选用合适的中药汤药进行调理和治疗。 2. 饮食调理:少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清淡饮食,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 3. 生活习惯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锻炼,放平心态,减少压力和焦虑。 4. 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咨询或自我调节,缓解情绪和精神压力。 5. 定期复诊: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和用药。

  • 我从小就有一个尴尬的问题:手脚腋下总是出汗,尤其是在紧张或者热的环境中,情况更糟。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也让我在社交场合感到非常自卑。曾经尝试过各种方法,包括使用止汗剂、穿透气的衣服等,但都没有明显的改善。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这个平台,决定试一试。

    在与一位皮肤科医生进行线上咨询后,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并推荐了射频黄金微针治疗和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虽然手术可以根治腋臭,但我还是选择了先尝试药物治疗。医生开具了处方,并详细解释了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我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了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出汗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然而,我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手脚的多汗症仍然存在,医生建议我去普外科就诊,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虽然这听起来有些吓人,但我知道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同时,医生也提醒我,手术费用和具体操作需要咨询普外科医生。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和专业性。无论是初步咨询还是后续的药物治疗,都可以在家中完成,省去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都非常科学和有效,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和舒适感。

    多汗症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多汗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手脚腋下等部位的过度出汗。这种情况可能会在紧张、热或其他特定条件下加剧,给患者带来不便和尴尬。 推荐科室 皮肤科和普外科是诊断和治疗多汗症的主要科室。 调理要点 1. 尝试使用止汗剂或其他局部治疗方法; 2. 如果局部治疗无效,可以考虑射频黄金微针治疗或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 3. 对于手脚多汗症,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4.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穿着,避免过度出汗; 5. 如果伴有其他症状,如心悸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

  • 我是一个小学生的妈妈,最近发现孩子总是拉稀,尤其是在月经前一天。起初我以为是吃坏了东西,但情况持续了好几周,孩子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于是我带她去看了医生,医生说是下焦湿热引起的脾虚。我们开始了漫长的调理之路。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们尝试了多种中药调理,孩子的症状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乏力和多汗的问题。同时,孩子的脸上也开始长痘痘,我很担心这些问题会影响她的学习和生活。幸运的是,医生耐心地解释说这些症状都是正常的反应,需要继续坚持治疗。

    通过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我们能够随时与医生沟通,上传舌苔图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种便捷的方式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也让我们更有信心战胜这个疾病。

    下焦湿热引起的脾虚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下焦湿热引起的脾虚常见症状包括腹泻、乏力、多汗等,尤其是在月经前一天症状会加重。易感人群主要是女性和儿童。 推荐科室 中医科或消化内科 调理要点 1.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2. 中药调理,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相应的中药;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量运动; 4.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5. 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 我曾经历过一段黑暗的时期,失恋后我变得消沉,食欲不振,夜不能寐,总是胡思乱想。更糟糕的是,我开始大量出汗,尤其是在头部,甚至在睡觉时也会有盗汗。我的舌头上有明显的齿痕,舌苔白得吓人。我知道我需要帮助,但我不想去医院,担心被人看到或被嘲笑。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个在线医生,他叫杨红艳医生,来自保定市第一中医院。通过与他的交流,我意识到我的问题可能是由脾虚湿寒引起的。

    杨医生非常耐心地听我描述了所有的症状,并要求我上传舌苔图片以便更好地了解我的情况。他告诉我,我的舌质气血和肾气都不足,肝气郁滞,气血不畅,虚火上浮。这些都解释了我为什么会出汗过多,睡眠质量差,胡思乱想,舌头有齿痕,舌苔白。杨医生建议我服用中药汤药来调理我的身体,针对性地疏肝降火,调补脾肾祛湿,疏通气血,固表止汗。

    我按照杨医生的建议开始服用中药汤药,并且在服药的第六天进行了复诊。杨医生根据我的反馈和舌苔情况调整了药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我的症状明显改善,出汗减少,睡眠质量提高,心情也变得更加稳定。我非常感激杨医生和他的专业知识,他帮助我走出了那段困难的时期。

    脾虚湿寒的中医调理指南 常见症状 脾虚湿寒的常见症状包括多汗、失眠、胡思乱想、舌头有齿痕、舌苔白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及时就医。 推荐科室 中医科 调理要点 1. 针对性疏肝降火,调补脾肾祛湿,疏通气血,固表止汗; 2. 饮食上应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腻,保持清淡饮食; 3. 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锻炼; 4. 定期复诊,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5.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改善,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 我从高中开始就有多汗的症状,稍微活动就会流汗,头面部最明显,流汗时头面部感觉冒热气,拖十分钟地全身流汗,水珠样滴落,停止运动后阵发性冒汗,汗质地清稀不黏腻。出汗时怕冷风吹,膝盖以下很冷但手心偶尔有潮热。日常不想动,脸色暗淡无光全身皮肤每天护理也不是很光滑。多汗症状从高中开始。情绪急躁、紧张时会有炸汗。这些症状让我在社交场合非常尴尬,总是担心被人发现我的汗水,甚至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

    我曾经去过几家医院,但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决定试一试。通过在线问诊,我遇到了一个非常专业的医生,他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生活习惯,甚至要求我拍照看舌头。最终,他诊断我为肝火气虚自汗和肾阳不足,开了一份中药方子给我。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效果非常明显。多汗的症状减轻了很多,手心不再潮热,小腿也不再酸冷脚冰凉。更重要的是,我不再因为多汗而感到焦虑和自卑,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快乐。

    肝火气虚自汗和肾阳不足的调理指南 常见症状 多汗、手心潮热、小腿酸冷脚冰凉是肝火气虚自汗和肾阳不足的常见症状,容易发生在情绪波动大、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群中。 推荐科室 中医科 调理要点 1. 调整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3. 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 4. 中药调理,根据医生开具的方子服药; 5. 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