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骨穿,即骨髓穿刺,是血液科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通过骨髓穿刺,医生可以了解骨髓的细胞成分、形态以及骨髓的增生情况,从而对血液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那么,拿到骨穿报告后,我们该如何解读呢?以下是一些解读骨穿报告的要点:
1. 骨髓增生程度:骨髓增生程度分为极度活跃、活跃、增生减低和增生极度减低。骨髓增生程度可以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极度活跃和活跃通常见于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增生减低和增生极度减低则可能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
2. 粒细胞和红细胞比例:正常情况下,粒细胞和红细胞的比值为1:2到1:4。比值异常可能提示有血液系统疾病,如粒细胞增多可能见于感染、白血病等,红细胞增多可能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 细胞形态:骨髓中的细胞形态可以反映细胞的成熟程度。异常细胞形态可能提示有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细胞形态异常等。
4. 其他指标:除了上述指标外,骨穿报告还可能包括其他指标,如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等。这些指标的变化也可能提示有血液系统疾病。
解读骨穿报告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如果您拿到骨穿报告,建议及时咨询医生,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现在股骨头坏死是骨科的一种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当然很多人都采用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那么很多患者对于该疗法有的时候不是很了解,对此,股骨头坏死医院专家具体的介绍一下,希望能对于患者有所帮助。
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是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那么对于该方法的原理是什么,来了解一下。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原理是通过注入大量溶栓剂到患侧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疏通髋关节附近的微循环,改善患肢骨的血液供应,使动脉供血更加充足。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过程是如何,这也是很关键的,只有清楚的了解,才能治愈股骨头坏死。采用Seldinger穿刺术经股动脉插管,将5.5FCbra导管超选择送入股骨动脉内,注入76%的泛影葡胺8~10ml进行血管造影,并在X线直视下观察股骨头血运的变化;亦可进行数字减影血管照影,经导管注入尿激酶10~40万单位,低分子右旋糖酐10~30ml,复方丹参注射液10~30ml或其活血化瘀的药物,术后再次观察疗效,对于临床症状及血管再通改善不明显者,可间隔3~5天再次进行第2或第3次治疗。每次介入治疗后,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5万单位/天,共5天,并口服鱼肝油和钙片以加强疗效。
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有其治疗的一些优点和缺点,具体主要有哪些呢。优点有微创介入治疗皮肤创口仅为2mm左右,痛苦较少,通常在术后10小时可正常活动,功能恢复的快;缺点是对组织有一定的损伤,操作不当易使血管壁损伤,加重骨血障碍,同时会有一定几率的感染,它有严格的禁忌症和适应症;介入药物注射不到股骨头的骨头内部,而股骨头坏死是由骨内向骨外坏死,介入疗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导致股骨头坏死静脉回流不畅的致病因素;对于血管断裂或者有其他慢性病的患者,起不到全身调理治疗的作用,故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通过上述的一些介绍,对于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应该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了,那么患者要根据自己的病情,适当的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让自己很快的恢复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不能耽误治疗,延误病情。
前几天,老家一个长辈打电话给我,要我帮忙去北京的一个地方买些药。我问了下什么药,治疗什么疾病的。得到的答复是治疗少白头的,一种外用药。听到后我很是激动,竟然还有药物能够治疗少白头?我就打电话给老家人提供的公司,我再三询问之下,知道问题的来龙去脉了。
少白头,顾名思义就是很年轻的时候,头发就白了。在我们的脑海里,一般都是老年人才会有满头银发。而现在一些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头发就会变白,大部分都是白了一部分。但是也有一些患者,在二十多岁,头发就全白了。这一部分人,就称为少白头。
老家人是看了电视购物上面的广告,说的是北京一家公司出产了一种外用药物,针对少白头,洗头之后头发就会变黑。接电话的业务员是个年轻的姑娘,我听后就怀疑是染发剂。我就问对方是染发剂还是药品,对方刚开始的回答是药品。我说我是皮肤科大夫,对这种病很了解,不要骗我。对方才说,确实是染发剂,只是比普通的染发剂好用。我说好吧。
人的头发为什么会黑。这和人体中含有的黑色素细胞有关系,人类只拥有一种色素细胞,也就是哺乳类身上与黑色素细胞相对应的的黑素细胞,以此产生皮肤、毛发和眼睛的颜色。由于和其它细胞的鲜明差异,以及大量的存在,黑色素细胞是目前研究最透彻的色素细胞。也就是说,人体内的黑色素细胞决定了毛发的颜色。中国人头发以黑色为主色调,这就是由于中国人体内含有的黑色素细胞决定的。
现在少白头的人很多,这和几种因素有关系。北京大学曾经做过问卷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少白头的发病和营养因素、遗传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精神状态的影响,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预防和控制少白头的发生。现在的社会,很少有因为营养引起的白头。遗传因素是主要因素,还有就是精神因素,比如生活工作压力大造成。
关于少白头的治疗,没有一种有效的办法。所以,我劝老家人说别买了,明显是染发剂,而且要花这么多钱。我就是学这个专业的,如果有好的办法,我会告诉你的。医学虽然发达,但是对黑色素细胞的了解还是很少的。在没有好的办法之前,一些不法分子会出奇招骗钱,所以不要轻易相信。
过敏性支气管炎可以用抗炎、抗过敏、止咳化痰类药物进行治疗。
1.抗炎药物: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利巴韦林颗粒等药物,对抗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以及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药物,对抗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
2.抗过敏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包括孟鲁司特钠片、扎鲁司特片、普仑司特胶囊等,或者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地氯雷他定片、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富马酸酮替芬片、盐酸异丙嗪片等,均能够缓解过敏性支气管炎的刺激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3.止咳化痰药物:支气管扩张剂,包括硫酸特布他林片等,能够舒张气管平滑肌,改善气道的痉挛、缓解咳嗽等症状。或者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片、多索茶碱片、茶碱缓释片等,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还可以使用中成药,如复方甘草口服溶液、复方鲜竹沥液、小儿百部止咳糖浆、蜜炼川贝枇杷膏等,均有稀释痰液、促进排痰、缓解咳嗽等作用。
若出现发热或痰量异常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用药带来不便。
作者 | 韩啸
文章首发于 | 做整形的人韩啸微博
为什么我连注射玻尿酸、肉毒素都反对?
前段时间,叔在LA认识的一个女孩,长得不错、个头儿又高,还在ins上还有几个粉丝。但是,她嘴唇上玻尿酸太多、眉头上的肉毒素造成了柳眉倒竖的固定形态;这张僵硬的假脸,怎么看都别扭,叔委实提不起情绪。
人们通过对方的表情和容貌传递信息,这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容颜的基本功能,但是如果你一眼就辨认出这张脸传递的是虚假信息,就不会有任何兴趣再看下去了、或者厌恶了。年轻女孩子,只要不做美容手术和注射,总不会太丑。
玻尿酸注射并非无害。有种说辞是:玻尿酸是人体组成部分,可以看作自身组织,所以无害。人体组织间隙中有玻尿酸存在,但是人体组织间液是极其复杂的;正如葱姜是一道菜的组成部分但决不能等同于这道菜一样。人体组织复杂精密,哪怕移位都形成疾病:疝;自身组织移植都会与原位组织互相侵害,更何况将其中的一个组成成份注入体内?
实际上,玻尿酸注入体内后,周围组织会将之视为异物,启动吞噬排毒过程,而玻尿酸对周围组织细胞挤压,包绕造成相对缺血缺氧。时间一长,周围组织萎缩、被侵蚀,在所难免。(这就象当年的英捷尔法勒和奥美定一样。)
不少玻尿酸注射后会出现扩散或者凹凸不平,手摸上去凹凸不平比视觉上更明显。至于那些拙劣技术造成的更严重伤害的并发症如眼睛失明或者血管栓塞,就不讨论了。我的方法打玻尿酸隆鼻,不会出现扩散问题,也可以做出鼻背中间和两侧的细微起伏变化。但即使如此,我仍然认为,玻尿酸注射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如果美容需求造成的心理压力极大,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才可以去选择注射玻尿酸,但是要承受任何侵入机体的操作都会造成伤害的风险。
肉毒素的基本功能是抑制肌肉收缩,从而减少动力性皱纹。在其短暂的作用时间里(半年左右),拮抗肌由于失去对抗性锻练而日渐萎缩。理性而积极的处理方式应该是通过表情肌锻练使表情舒张、提升而获得年轻化、积极而放松的表情。另一方面,肉毒素使肌肉群松弛,从而使肌肉无法运动,表情僵硬。面部信息传递减少,就变得呆板无趣。正如化浓妆会使年轻女孩子显得苍老一样,肉毒素对年轻女性的美丽伤害更大。
不使用侵入性手段也可改变相貌吗?你可能会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太虚妄了。但是面部肌肉训练和表情管理调整,是可以很快见效的,而且比注射效果自然美观的多。很多明星刚出道时,相貌平平,几年以后面孔会耐看、漂亮多了。原因在于她们、他们经常看到自己在屏幕上的形象,平时就有意无意地调整,表情逐渐丰富,传递更多的信息和趣味,面孔就逐渐生动、美丽多了。
每个社会层面都有不同的审观。颈部一条大金链,一定是那个群体中最适宜的、最容易传达出有利信息的、最有助于建立团队中支配地位的装饰物。而悦耳的发音、丰富得体的语言、优雅的举止、生动有魅力的容貌,可能在另一类人群中获得更多赞许。注射美容也好、美容外科手术也罢,术后不能被别人看出做过、真实自然,是我可以接受的底线。
与精细复杂绝伦的人体相比,现代医学仍然处于童年时期,手段、思路都幼稚和粗劣,任何美容外科操作都具有一定的伤害性,是万不得已才采取的措施,需要慎重选择。任何美容操作的基本原则都是创伤越小越好,有些操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得不偿失。医学需要哲学、艺术、社会科跨学科的帮助;处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医生,也需要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哲学修养。中国的医生在士人体系中的威权社会中地位低下,这样的要求可能未免太高了;但是没有柔软、感性、敏感的心灵,美容外科医生与屠夫何异?
容貌和身材、身心健康这些目标一样,都需要艰苦的锻练、刻意地维护,需要读书和阅历,需要韩叔的指导,哈哈。在有经验、有阅历的人眼中,大多数年轻女孩子接受玻尿酸、肉毒素注射,只会让你变丑、或者说,换了另一种丑法。
这段时间,身边“咳咳咳”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婴幼儿容易中招。很多人都以为是感冒,其实很可能是“百日咳”。
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通告显示(图1),一种古老的传染性疾病——“百日咳”卷土重来,今年1-2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已致13例死亡[1]。
通告一发布,很多人担心起来:百日咳是什么病?怎么判断孩子的咳嗽是不是百日咳?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百日咳伤害呢?
针对大家的问题,京东健康特别整理了一篇百日咳家庭防护和就医攻略。
图1:国家疾控局发布的2024年1-2月百日咳发病数和死亡数
Part 1:什么是百日咳?和感冒有什么区别?
很多年轻家长对百日咳比较陌生,其实在百日咳疫苗问世之前,这种古老的传染病曾是导致6月龄以下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百日咳,它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从名字不难看出,这种疾病的咳嗽时间特别长,一般来说可持续2~3个月,很不好治。
百日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6月龄以下未及时接种疫苗的婴儿威胁最大。
百日咳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后期。
一般来说,感冒症状通常在一周内逐渐好转,而患了百日咳的婴幼儿一般经过7~10天左右,才会出现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剧咳。
剧烈的痉挛性咳嗽常引起反射性呕吐,还可导致面部充血、毛细血管破裂,出现球结膜出血、面部皮肤出现出血点等表现。
最后孩子可能咳出大量黏液,并由于大力吸气而出现犹如鸡鸣样吼声,昼轻夜重[2]。因此,在古代中医称其为“鸡咳”或“鹭鸶咳”。
也有一部分百日咳患者痉咳期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为持续2-4周的慢性咳嗽,特别是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常没有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 2 周以上。
如果有以上症状,千万别掉以轻心,一定要去看医生。
Part 2:百日咳为什么突然间增多?
百日咳很早就被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我国为3月龄婴幼儿免费接种百白破疫苗,自计划免疫实施后,百日咳的发生率已经大为减少。
但近年来,不止我国,全球范围来看,很多疫苗覆盖率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疫情导致了很多地区儿童没能按时、及时接种疫苗。
根据我国百日咳发病数据来看,百日咳的发病患者群主要是以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的婴幼儿为主。
二是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百日咳鲍特菌MLVA型别变迁研究结果显示,2016—2022年,百日咳型别在不断变化:百日咳型由2016年的MT32型、27型到2022年主要转变为MT28型。MT28型在上海首次报道。
MT28型毒力较强,引起小范围的扩散流行。MT28型红霉素耐药率超过80%,和原始的百日咳疫苗组发生免疫逃逸。
监测结果提示:百日咳疫苗保护性抗体降低,现有百日咳疫苗对目前流行的百日咳菌株不耐受[3]。
人类和疾病的抗争是个漫长的过程,也不用过于担心,虽然患病病例有增多,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Part 3:婴幼儿打了疫苗,为什么还会感染百日咳?
前面提到,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个客观事实:百日咳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维持时间不够长,保护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
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通常疫苗接种3~5 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
由于婴幼儿预防接种时间间隔较长,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儿童,百日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完成首剂次百日咳疫苗的接种后,保护有效性只能达到45%,如果完成3剂次的基础免疫,保护有效性能提高到98%左右。
建议所有适龄婴幼儿都应在免疫程序里尽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种,以远离百日咳感染风险。如果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2]。
需要警惕的是,百日咳不只是一种儿童疾病。
在许多国家观察到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由于青少年和成人的疫苗获得性免疫力已经减弱,导致大量未受保护的人群可能感染百日咳。
百日咳的典型临床特征包括阵发性咳嗽和百日咳。但在成年人中,症状多少不太典型,难以识别,这大大增加了成年人传染给家庭成员的风险。
Part 4:怎么防范百日咳?
对于婴幼儿,最好的防护办法是及时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成年人的百日咳疫苗,也尚未推荐在成年人群进行加强免疫。
为了保护自己,也避免家人感染,不管婴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防范百日咳。
1.及早识别并就医
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感染百日咳后的症状不一,符合以下任一项条件者,应高度怀疑是百日咳,就请尽快到医院就诊,做百日咳鲍特菌等检查,以排查百日咳[2],然后根据医嘱服药:
(1)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 周;
(2)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发绀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3)大龄儿童、青少年、成人持续 2 周以上咳嗽,不伴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2.做好隔离
百日咳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许多咳嗽的青少年及成年人,可能使隐性带菌者及不典型症状的患者,也有传染性。
因此,需要对百日咳病人进行隔离,以保护婴幼儿等易感人群。
3.日常防护
稍微令人安心的是,百日咳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无需消毒处理。
日常防护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室内通风,让衣物在阳光下暴晒,对痰液及口鼻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勤洗手,戴口罩。
希望所有人远离百日咳,健健康康的享受春光~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用药注意事项包括按剂量服用、不随意停药、服药时间、间隔时间等。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要遵医嘱用药,用药的具体注意事项也可以咨询医生去进行了解。
对于两年前有过脑梗塞病史的患者,如果没有出现较严重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如胃出血等问题,即使现在恢复得很好,还是需要继续吃阿司匹林的。
为什么脑梗恢复期还需要吃阿司匹林?
根据临床试验结论、国内外临床治疗指南和各方专家共识,目前公认脑梗后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能有效预防脑梗再次发作。
早在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袖珍指南》推荐:如无明确禁忌证,所有有短暂性脑缺血病史史或推测因脑缺血或梗死出现卒中的患者,均应接受长期(可能需要终生)阿司匹林治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这个指南,只要曾经有过脑梗哪怕有短暂轻微脑梗症状的患者,都需要长期甚至终生要服用阿司匹林治疗。之所以世界卫生组织这样推荐,与之前的相关大型临床试验有关,这些试验证实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卒中再发,分别使严重心血管事件、缺血性卒中、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5,而出血性卒中无明显增加。
如果阿司匹林不耐受,用什么药替代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或脑出血,则在出血症状好转后期,改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片抗血小板治疗。
尽管很多指南推荐氯吡格雷用于抗血小板治疗,目前而言,如果没有对阿司匹林过敏或有消化性溃疡等禁忌症,仍然首选阿司匹林,这是因为阿司匹林用于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充足,且有价格优势,奠定了其在卒中二级预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如果既往没有脑梗死,也没有三高,能否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梗?
就是没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老年人(65岁以上者),他们服用阿司匹林对身体有好处吗?最新学术界认为,健康老人服用阿司匹林没有好处!
2018年9月16日,和《柳叶刀》期刊不相上下的国际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 发表三篇论文指出: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健康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没有延长寿命,没有发现有明显好处,反而会存在出血等疾病风险!
因此对于既往没有脑梗的患者,如果没有三高,与其服用阿司匹林,不如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来预防脑梗塞。
对于40岁以上的没有家族结直肠癌史的一般人群,我们通常建议无任何症状,也要做一次肠镜检查,如发现息肉或者切除后,那么开始前几年也应该再接受复查,但如果没有异常,一般建议3-5年再接受检查即可。
因此对于肠镜的检查次数,跟我们大家是否为高危人群有很多关系,不同人群要求间隔时间长短不一!
以上可称之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那么其做肠镜的频率要比我们正常没有症状的人,做的频率要高一些,要求一年做一次为宜;
对于其他做了肠镜没有任何异常的人,40以上的人可以考虑2-3年复查一次;40岁以下的人,可以3-5年复查一次,对于题目中出现的慢性结肠炎,应该结合具体结肠炎的病情进行选择,像如果出现溃疡性结肠炎,建议治疗一段时间后就要复查,看能否治愈和改善,对于长期无法改善和治愈的,应该提高肠镜的复查次数,1-2年复查一次,但如果改善或者治愈,可以3年左右复查一次。
因为只要是长期慢性结肠炎,都会有癌变的风险,尤其是还出现溃疡性结,肠道增生、坏死等等,开始我们肠道增生都属于一种慢性保护性增生,但是到了后期就会发现大部分癌症来源于我们增生过后的恶性增生,因此,尤其是要注意长期慢性结肠炎炎症不退,还出现一些大便异常改变,腹痛等症状,都应该及时进行早期干预!
所以,肠癌虽然凶险,但却是公认最易预防、最易早发现、最易治疗的癌症!因为大肠癌的发生套路非常简单,大约95%的肠癌是由腺瘤性肠息肉一步步演化而来,这个过程也很漫长,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在它癌变前,有非常多的机会和时间去发现它,阻断它,最有效方法就是做肠镜!
病例分享:
诊室里来一位80岁的老大爷。高血压已经三十多年了。平时规律服用药物,血压控制的还算平稳。最近几个月,却经常在吃饱饭之后,就出现头晕、眼前发花。老人没有太在意。直到几天前,饭后因为头晕而摔倒在地上,头磕青了一块,万幸没有造成骨折。家人给他一测血压,发现高压才83mmHg。经检查,这位老大爷是发生了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容易出现饭后晕厥、跌倒,是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老年患者往往多病共存,且餐后低血压临床表现不典型,隐匿性高,漏诊率高。我们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什么叫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指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20mmHg以上,或餐前收缩≥100 mmHg合并餐后收缩压<90 mmHg,或餐后血压下降水平超过脑血管自身调节阈值而引起相应症状。
如何诊断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的常规诊断方法包括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测定餐前及餐后2小时血压,前者需要调整餐后血压测量时间间隔,后者需要在2小时内测量8次血压。
为什么会发生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饮食可刺激肠肽的释放,进一步引起肠道血管的扩张,由于胃肠道中的血液淤滞导致循环血量减少。在健康的成年人中,循环血量的减少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外周血管收缩以及增加心率和心排血量来补偿。然而,在老年人中,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减低,导致餐后血压降低。
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老年人餐后低血压?
常见的诱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非饮食相关因素,包括血容量不足、利尿剂过量、降压药过量、体位性改变等。另一方面是饮食相关因素,包括高糖饮食、进餐过多、进餐过热、久卧位坐起进食。常见的病因包括,糖尿病、帕金森氏病、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如何预防餐后低血压的发生?
应在积极的纠正诱因和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综合防治。非药物治疗尤为重要。
非药物治疗措施主要包括:
(1)每天进食前增加饮水量或少食多餐。
(2)对接受造口管饲的老年患者,减少肠道营养物输注速度,在输注前避免使用抗高血压药物。
(3)避免在餐前服用降压药,宜在两餐之间服用。
(4)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
(5)适当的心理干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
有症状的患者可考虑加用药物治疗,包括减少内脏血流量、抑制葡萄糖吸收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的药物。
心衰全称为心力衰竭,患者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扩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进行治疗,以改善病情。
1.利尿剂:利尿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可促进尿液的产生和排泄,控制体液潴留,促进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溶质的排出,以改善病情,常用药物有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等。
2.β受体阻滞剂:临床常用β受体阻滞剂有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长期应用可减轻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3.扩血管剂:常用扩血管剂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酯等,多在急性左心衰发作时使用,以扩张血管,减轻症状。除上述药物外,患者还结合自身病情使用坎地沙坦、地高辛、多巴酚丁胺等进行治疗,建议及时就医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生活中注意休息,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
鼻炎,这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困扰着许多人的生活。很多人在患鼻炎后,会尝试各种方法来缓解症状,其中不乏一些患者会选择服用维生素C来治疗。那么,鼻炎患者服用维生素C是否真的有效呢?本文将为您揭开这一谜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维生素C的作用。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然而,对于鼻炎患者来说,服用维生素C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那么,为什么维生素C对鼻炎患者效果不佳呢?这是因为鼻炎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针对不同类型的鼻炎,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等。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关键在于找出过敏原,并尽量避免接触。同时,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物、激素鼻喷雾剂等药物治疗。
2. 慢性鼻炎:慢性鼻炎患者主要表现为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治疗慢性鼻炎的方法包括使用激素鼻喷雾剂、鼻减充血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3. 萎缩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鼻塞、嗅觉减退等。治疗萎缩性鼻炎的方法包括使用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鼻炎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都有助于缓解鼻炎症状。
总之,鼻炎患者服用维生素C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针对不同类型的鼻炎,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果您患有鼻炎,请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蔬菜是人体获取维生素、矿物质的重要来源,在维持身体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蔬菜中的营养素在烹调过程中容易受到热的影响,导致营养损失。那么,哪些蔬菜不怕热呢?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耐热的蔬菜,帮助您在烹饪时更好地保留蔬菜的营养价值。
一、竹笋
竹笋是一种口感脆爽、味道鲜美的蔬菜,富含膳食纤维、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竹笋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低,因此加热对其影响不大。无论是凉拌、清炒还是炖煮,都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竹笋的营养价值。
二、茭白
茭白是一种水生蔬菜,口感清新,具有清热、利尿、通乳等功效。茭白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低,耐热性较好,适合各种烹饪方式。
三、海带
海带富含碘、钙、铁等矿物质,具有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等功效。海带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低,耐热性较好,适合凉拌、炖煮等多种烹饪方式。
四、香菇
香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材,具有增强免疫力、降血压、降血脂等功效。香菇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低,耐热性较好,适合炖、炒等多种烹饪方式。
五、胡萝卜
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保护视力等功效。胡萝卜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低,耐热性较好,适合炖、煮等多种烹饪方式。
六、土豆
土豆是一种高钾、低脂肪的食材,具有补气、健脾、养胃等功效。土豆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低,耐热性较好,适合炖、煮等多种烹饪方式。
七、芋头
芋头是一种高淀粉、低脂肪的食材,具有健脾、养胃、通便等功效。芋头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低,耐热性较好,适合炖、煮等多种烹饪方式。
总结:
蔬菜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选择耐热的蔬菜进行烹饪,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蔬菜的营养价值。在日常饮食中,建议多食用这些耐热蔬菜,为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造血干细胞,被誉为血液系统的‘种子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成各类血细胞的能力。它们存在于骨髓、外周血和脐带血中,对维持人体血液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为您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项技术。
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原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将正常、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替代受损或异常的造血干细胞。通过移植,患者可以重建正常的血液系统,从而治疗多种血液病和免疫系统疾病。
根据移植的干细胞来源,可分为自体移植、同种异基因移植和脐带血移植。自体移植是指患者自己捐赠干细胞进行移植;同种异基因移植是指患者接受来自他人捐赠的干细胞进行移植;脐带血移植是指利用新生儿出生后废弃的脐带血进行移植。
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疾病:
1.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 免疫系统疾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3. 恶性肿瘤: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4. 部分遗传性疾病:如Hurler综合征、粘多糖病等。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禁忌症
尽管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仍存在一定的禁忌症。以下情况不宜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1. 严重感染或发热。
2. 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
3. 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等骨髓疾病。
4. 严重的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
四、注意事项
1. 术前评估:在移植前,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确保符合移植条件。
2. 移植过程:移植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血常规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3. 术后护理:移植后,患者需要接受严格的抗感染、抗排异等治疗,并定期复查,确保移植成功。
4. 长期随访:即使移植成功,患者仍需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预防复发。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零食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如何选择合适的零食,在美味与营养健康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零食的定义。零食并非指垃圾食品,而是指在正餐之外,补充能量和营养的小吃。因此,在选择零食时,应优先考虑其营养价值。
对于儿童而言,零食的选择尤为重要。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需求较高。因此,家长在选择零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低糖类:优先选择水果、蔬菜等低糖类食物,如苹果、黄瓜、鲜枣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
2. 坚果类:坚果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如葵花籽、核桃、开心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3. 奶制品:奶制品富含钙、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有助于儿童骨骼和牙齿的发育。如奶酪、酸奶、奶糖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成年人而言,零食的选择也应注重营养均衡。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坚果类: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记忆力、保护心血管健康。
2. 奶制品:奶制品富含钙、蛋白质和维生素D,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增强免疫力。
3. 水果:水果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4. 蔬菜: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消化、预防便秘。
总之,在选择零食时,我们要注重其营养价值,平衡美味与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它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其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当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就会发生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包括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方法主要包括:
1. 休息和避免受伤: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以减少出血风险。
2. 输血治疗:在严重出血时,可能需要输血治疗以增加血小板数量。
3. 药物治疗:包括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可以帮助调节免疫系统,减少血小板破坏。
4. 中医治疗:通过中药调理,可以帮助改善患者体质,提高血小板数量。
5.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刺激性食物和药物,避免感染等。
总之,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并做好日常保养,以改善生活质量。
血液病,这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畏惧的词汇,实际上是指发生在我们身体内部造血系统的疾病。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更可能导致贫血、出血、发热等一系列严重症状。那么,血液病究竟有哪些类型?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血液病的分类。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血液病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
(1)红细胞疾病: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这些疾病都与红细胞数量或质量有关,可能导致贫血、乏力等症状。
(2)白细胞疾病:包括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等。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疾病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
(3)出血性疾病:包括过敏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容易发生出血。
(4)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这些疾病会导致骨髓过度增殖,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了解了血液病的分类,我们再来谈谈预防和治疗。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其次,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增强体质。此外,定期体检也是预防血液病的重要手段。如果出现贫血、出血、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在治疗方面,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红细胞疾病可以通过输血、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白细胞疾病可以通过化疗、放疗等方式进行治疗;出血性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最后,我想说的是,了解血液病,关注身体健康,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远离血液病,拥有健康的生活。
维生素C,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预防坏血病,改善牙龈出血、关节疼痛等症状,还能增强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然而,对于肾功能不佳的人群,过量摄入维生素C却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当维生素C摄入过多时,它会首先在肾脏内发生代谢变化,然后再随尿液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会给肾脏带来额外的负担,对于肾功能已经受损的人群来说,这种负担可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除了肾脏问题,过量摄入维生素C还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例如,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C可能导致尿路结石、腹泻、胃痛等不良反应。因此,我们在补充维生素C时,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摄入。
那么,如何正确补充维生素C呢?首先,我们应该保证日常饮食中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是维生素C的良好来源,如柑橘、草莓、西红柿、绿叶蔬菜等。其次,对于需要额外补充的人群,可以选择维生素C补充剂,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总之,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过量摄入却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补充维生素C,以确保身体健康。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冷空气逐渐侵袭,血液病患者的免疫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感冒等疾病的侵袭。那么,血液病患者应该如何应对这个季节的挑战呢?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血液病患者安全度过秋冬季节。
1. 保暖措施要到位
血液病患者需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穿上保暖衣物,如帽子、围巾、棉袄等;外出时佩戴口罩,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影响;室内保持温暖,可以使用暖气等设备。
2. 重视个人卫生
血液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更容易感染病原体。因此,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外出回家后要及时更换衣物,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3. 避免过度劳累
秋冬季节,血液病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参加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4. 合理饮食
血液病患者应保持合理的饮食,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肉类、蛋类等。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5. 定期复查
血液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秋冬季节血液病患者需要注意保暖、个人卫生、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和定期复查。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帮助自己度过这个季节。
维生素C,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营养物质,除了预防坏血病、提高免疫力,近年来还被越来越多的爱美人士关注其美白功效。那么,维生素C真的能美白吗?所有的维生素C产品都具有美白效果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维生素C美白的八大谜思。
1. 维生素C能美白吗?
答案是肯定的。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抑制黑色素生成等作用,可以帮助肌肤提亮肤色,从而达到美白的效果。
2. 所有维生素C产品都能美白吗?
并非所有维生素C产品都具有美白效果。市面上一些合成维生素C产品,可能因为剂量过高或成分不纯,反而会对肌肤造成伤害。
3. 天然维生素C与合成维生素C哪个更好?
天然维生素C来源于天然水果,如针叶樱桃、猕猴桃等,含有维生素P等微量元素,能帮助维生素C更好地被人体吸收。而合成维生素C成本低,但可能存在剂量过高或成分不纯的问题。
4. 维生素C应该怎么服用?
建议每天服用100毫克左右的天然维生素C,分两次服用,最好在早餐或午餐后服用,以保证吸收效果。
5. 维生素C美白需要多长时间?
美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需要服用3-6个月才能看到明显效果。
6.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就能美白吗?
虽然水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C,但由于维生素C不稳定,保存期短且易被氧化,所以仅靠食物摄入难以达到美白效果。
7. 自制维生素C美白面膜有效吗?
自制维生素C美白面膜在短时间内可能有效,但容易造成肌肤过敏或刺激,不建议长期使用。
8. 维生素C美白需要注意什么?
服用维生素C美白时,应注意不要过量,以免造成不良反应。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才能更好地发挥维生素C的美白效果。
小儿维生素C缺乏病是一种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了解其诊断方法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检查方法,帮助医生评估患儿的维生素C营养水平:
一、体内维生素C营养水平评定
1. 血浆维生素C含量:通过检测血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可以评估患儿的维生素C水平。正常值范围为0.5%~1.4mg%,若低于此值,则提示维生素C缺乏。
2. 24h维生素C定量:通过检测24小时内尿液中维生素C的排出量,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儿的维生素C水平。正常值为20~40mg,若低于20mg,则提示维生素C缺乏。
3. 维生素C负荷试验:口服500mg维生素C后,观察4小时尿液中的排出量。若排出量大于3mg,则提示维生素C水平正常;若排出量在1~3mg之间,则提示维生素C不足;若排出量小于1mg,则提示维生素C缺乏。
4. 白细胞中维生素C下降测定:通过检测白细胞中维生素C的含量,可以评估患儿的维生素C营养状况。若含量低于2mg/100g,则提示维生素C营养不足。
5. X线检查:四肢长骨的X线检查对于诊断小儿维生素C缺乏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察骨骼的形态和密度变化,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常见的改变包括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结构萎缩、干骺部增宽、坏血病线等。
二、其他检查方法
1.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通过束臂试验检测毛细血管的脆性,若脆性增加,则提示维生素C缺乏。
2. 血常规检查:观察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了解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
3. 肝肾功能检查:评估患儿的肝肾功能,了解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