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替米沙坦能和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同时服用吗?

替米沙坦能和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同时服用吗?
发表人:张志伟

一、看看替米沙坦和依那普利都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药物?

 

替米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我们喜欢称之为ARB类药物,其包含的药物有很多,替米沙坦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也喜欢称他们为沙坦类降压药,常见的除替米沙坦外,还有厄贝沙坦、坎地沙坦等等等。

 

 

而依那普利则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又称为ACE类药物,其也包含很多药物,依那普利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喜欢称他们为普利类降压药,除了依那普利之外,常见的还有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等等等。

 

ARB和ACEI都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的一员,也是我们通常说的降压药五大类中的两大类。

 

二、两者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ACEI和ARB都通过阻断RAAS系统来实现其临床效应,因为两者的作用机制大致相同,无非是作用靶点部位不同,使得其成为两大类不同的药物。

 

两者降压效果相当,都能很好的降压,都是指南中优先推荐的降压药物,两者都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心肌重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也都有良好的器官保护作用,比如肾脏蛋白尿、心脏功能不全等的应用。

 

ACEI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刺激性咳嗽,主要是因为ACEI的作用靶点和部位影响缓激肽系统,使得大量缓激肽释放入血,从而导致咳嗽出现。而ARB因为作用靶点不同,不影响缓激肽系统,因此它没有咳嗽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ARB往往成为ACEI不能耐受以后的替代者。

 

三、不建议两者联用,并不是不能联用!

 

其实两者只是在使用中不建议联合应用,并不是不能联合使用。

 

 

还有人做过这样的联合使用的研究,比如CALM、COOPERATE和CALM Ⅱ等研究,还做出过正向的结果,证明两者联用有获益,但此类结果的研究太少,其试验规模也有限,所以证据有限。

 

但2008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公布了ONTARGET研究结果,其入选人数之多,入选了25260例病人,但结果却不令人乐观,联合两类药物的治疗组不但没有联合获益,反会增加不良反应,因为其规模较大,实验证据更能令人信服,而且联合其他一些研究结果,从实验结果来看,两者联用弊大于利。

 

至此,两个降压药不建议两者联用,并不是不能联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多种药物反应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多种药物反应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和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是呼吸科两大王牌药物,也是各大哮喘指南推荐的一线药物。两者均是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患者的长期治疗用药。二者有何不同呢?

     

     

    一.成分组成有区别

     

    两者均为复方制剂,共同特点都是由β受体激动剂与糖皮质激素相结合组成,治疗支气管哮喘与慢阻肺效果显著,也是指南推荐的给药方案。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的组成成分为:沙美特罗和丙酸氟替卡松。且有两种不同规格分别是:1、沙美特罗(50微克/吸)和丙酸氟替卡松(100微克/吸);2、沙美特罗(50微克/吸)和丙酸氟替卡松(250微克/吸)。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的组成成分为:布地奈德和富马酸福莫特罗。也有两种不同规格分别是1、布地奈德(80微克/吸)和富马酸福莫特罗(4.5微克/吸);2、布地奈德(160微克/吸)和富马酸福莫特罗(4微克μg/吸)。

     

    其中沙美特罗和福莫特罗都是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主要作用是舒张支气管,缓解气道痉挛。而氟替卡松和布地奈德两者均为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

     

    二.起效时间有区别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的起效时间约为15—20分钟,而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的起效时间约为3分钟,使用5分钟后病人感觉就已经比较明显。 所以对于正处于发作期的支气管哮喘和COPD病人,使用信必可都保能快速起效,更为对症。

      

    三.作用特点有区别

     

    1、氟替卡松与布地奈德相比较,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是目前已知气道抗炎强度最大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具有较高脂溶性,其脂溶性是布地奈德300倍,而水溶性也是布地奈德的1350倍, 这些特性决定了丙酸氟替卡松局部抗炎活性明显强于布地奈德,也就是说舒利迭的治疗上限要高于信必可都保。

     

    2、沙美特罗与福莫特罗相比较,福莫特罗是β2受体完全激动剂,具有高效能、高强度的特点,并且作用与剂量呈依赖关系,起效时间仅为3分钟,作用持续时间长。而沙美特罗起效较慢,需要15-20分钟起效。另外福莫特罗主要经过肝脏代谢,而沙美特罗随尿及粪便排泄,所以两者消除方式有差异。

     

     

    使用这两种药物的注意事项

     

    1、为防止白色念珠菌感染,每次吸完药物后,都需要漱口。

     

    2、在停用药物时需要逐渐减少剂量。

     

    3、使用药物控制时发生进行性恶化有可危及生命,应到医院进行紧急复查。当目前剂量不足以控制哮喘时,患者也应找医生复查。

     

    4、哮喘患者用药同时,应考虑使用其他的皮质激素治疗,如有急性加重伴有感染还应加用抗生素。

     

    5、不可突然中断本品的治疗,因为可能会引起病情加剧。

     

    6、患者还应当定期检测临床症状及肺功能。

     

    7.与其它激素药物一样,肺结核患者慎用本品。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慎用本品。

     

    综上所述: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及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药理效应总体一致,差别相对较小,如果支气管哮喘或慢阻肺急性发作时,建议选择信必可都保起效更快,如果选择舒利迭,则需要加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如果炎症较为严重,建议选择舒利迭抗炎作用更为强大。如果肝功能不全,建议选择舒利迭对肝脏影响相对小些。

     

    参考资料:

    《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 论止咳,川贝枇杷膏确实是个神奇的存在。我自己在风热感冒再加咳嗽时,最常用的就是川贝枇杷膏,或者强力枇杷膏。

     

    川贝枇杷膏

     

    主成分:川贝母、枇杷叶、南沙参、茯苓、化橘红、桔梗、法半夏、五味子、瓜蒌子、款冬花、远志、苦杏仁、生姜、甘草、杏仁水、薄荷脑。辅料为:蜂蜜、麦芽糖、糖浆。

     

    从这个方子的组成就能看出,16种主成分,15种具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平喘利咽的功效,具有相同功效的药物配合使用,君臣佐使共奏润肺化痰、止咳平喘功效,而且止咳化痰力度很强,很快就能缓解咳嗽,呼吸变得通畅了。

     

     

    从名字也不难看出,枇杷在里面的作用:枇杷,性凉味甘酸,入脾、肺,兼入肝。可用于治疗肺热和咳嗽、久咳不愈、咽干口渴等病症。

     

    枇杷果肉偏润肺止咳,果核偏化痰止咳,共奏润肺化痰、止咳降气的作用。用于肺经燥热,咳嗽咯痰。枇杷核,味苦,性平。能疏肝理气,散结止痛,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主治疝痛、咳嗽等病症。常用量为3~9克。枇杷根,味苦,性平。能清肺止咳,镇痛下乳。主治肺结核咳嗽、风湿筋骨痛、乳汁不通等病症。常用量为6~15克。枇杷叶,味苦,性微寒;入肺、胃经;能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枇杷叶是止咳的常用药,枇杷叶生品与熟品药效不同,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

     

    炙枇杷叶:长于清肺化痰止咳。主治肺热咳嗽、气逆喘急等病症。常用量入煎剂3~9克。生枇杷叶:长于清胃降逆止呕,主治胃热呕吐、哕逆不止等病症。常用量入煎剂3~9克。

     

    【枇杷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别适合咳嗽、胸闷多痰者。

     

    【禁忌人群】脾虚泄泻者、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忌用,以免加重病情。

     

     

    关于止咳,再多说一些,因为很多朋友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中药的止咳糖浆和西药的止咳药:

     

    感冒症状多为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一般像泰诺、日夜百服宁等药物,治疗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等效果挺好,但常见的感冒药中含有止咳成分的少,需要单独使用止咳药。西药中,感冒常用的镇咳药为右美沙芬、苯丙哌林和喷托维林。

     

    上述三种非依赖性镇咳西药,都适用于感冒引起的无痰性干咳,对于痰多症状,是慎用的。

     

    不能把川贝枇杷膏当做是止咳神药,只要咳嗽都喝,需查找病因后,按需使用,对症治疗。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9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泮托拉唑与替普瑞酮都是消化类疾病的常用药,都属于改善胃肠功能药物,二者都广泛用于临床一线消化性溃疡、应激性胃溃疡的治疗,但作二者发挥护胃的药理机制有所不同,具体使用过程中适应症和注意事项也有差异。

     

    第一、药理作用有区别

     

    1、泮托拉唑是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使得细胞中的 H+,K+-ATP 酶的活性大大降低,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泮托拉唑与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相比,其对细胞色素P450酶的抑制作用较弱,和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的相互作用很少,可以用于抗血小板治疗时的胃保护剂。

     

    2、替普瑞酮是一种胃粘膜保护剂,能多渠道发挥胃保护作用,具体保护机制如下:a、具有抗溃疡的作用。 b、具有增加胃粘液的作用。 c、可通过提高前列腺素生物合成酶的活性,增加胃粘膜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 d、具有增加和改善胃粘膜血流的作用。 e、具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主要通过维持胃粘膜增生区细胞的体内平衡,活化胃粘膜的增生能力,进而促使损伤的胃粘膜得到修复。 f、具有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第二、药物的适应症有区别

     

    1、泮托拉唑的适应症为:

     

    消化性溃疡出血(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卓-艾氏综合症,以及与铋剂加两种抗生素用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特别适用于顽固性溃疡和急性胰腺炎,另外还能于预防大手术或严重外伤引起的应激性溃疡。

     

    2、替普瑞酮的适应症为:

     

    改善各种疾病产生的胃黏膜病变(如糜烂、出血、潮红、浮肿等):如胃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的急性加重期。

     

    第三、药物不良反应有区别

     

    1、泮托拉唑不良反应有:

     

    头晕、头痛、失眠或嗜睡、恶心、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皮疹、肌肉疼痛等症状。

     

    2、替普瑞酮不良反应有:

     

    头痛、便秘、腹泻、口渴、腹痛、腹胀、皮疹、瘙痒、肝功能损伤(严重时可导致肝功能障碍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另外如遇总胆固醇上升、眼睑发红或发热、血小板减少等情况时应立即停止用药。

     

     

    第四、药物注意事项有区别

     

    1、泮托拉唑的注意事项:

     

    a、怀孕前三个月内妇女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婴幼儿禁用。 b、儿童慎用、老年人无需调整剂量。 c、该药物大多为肠溶制剂,不可嚼碎或打开胶囊应当整颗吞服。d、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应当根据病情调整剂量。e、不能与其它抗酸剂和抑酸剂合用,以免抑酸过度,除卓-艾氏综合征外,用于消化性溃疡等病时,不建议大剂量长期服用。

     

    2、替普瑞酮的注意事项:

     

    a、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儿童禁用。 b、老年人用药应当酌情减量。 c、出现皮疹、全身瘙痒、肝功能障碍、黄疸及血小板减少等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用药。d、推荐餐后服用。

     

    综上所述,泮托拉唑与替普瑞酮是2个药理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药物,两种药物各有其作用特点,需要对症选药,必要时二者可以在临床强强联合,联手发挥护胃功效,共同呵护胃部健康。

     

    参考资料:

    l 《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l 《胃黏膜保护:从基础到临床——第7届全国胃病学术大会达喜卫星会报道》——医学论坛报

  • 硝苯地平和倍他乐克都是心内科常用的药物,甚至很多患者两者在一起联合应用,但关于两者都是有什么作用,估计很多人一知半解。今天,就两个药物有什么作用,咱们一起讨论一下。

     

     

    一、硝苯地平有什么作用?

     

    硝苯地平是钙离子拮抗剂的一种,他的主要作用,它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动脉,也正是因为他的扩张血管的作用,使得血管扩张以后血管容量负荷相对减小,进而有效地降低血压。同时硝苯地平可以有效抑制血管痉挛,也正因为如此,硝苯地平成为变异型心绞痛的一个有效治疗药物。所以,硝苯地平的作用主要是降低血压和扩张冠状动脉,进而治疗高血压和变异性心绞痛。但随着硝苯地平长效制剂的出现,很多研究现实短效的硝苯地平对于改善患者预后相对要差,所以在很多情况下,硝苯地平都建议使用长效制剂。

     

    二、倍他乐克有什么作用?

     

    倍他乐克是一个商品名,阿斯利康公司生产的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和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被称之为倍他乐克。倍他乐克是一个B受体阻滞剂,它可以有效地降低心率、抑制心肌重构、降低心肌耗氧、降低患者血压、改善心衰预后、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从而使得倍他乐克成为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等诸多疾病的常用药物。

     

    三、倍他乐克和硝苯地平可以一起联用吗?

     

    倍他乐克和硝苯地平的联合应用非常的多见,而且几乎成为比较优选的一个联合用药。当患者高血压合并心率增快、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衰、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变异性心绞痛的时候,都是两者联用最为多见的情况和病症。两者联合,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降低心率、降低交感神经,进而改善症状和预后。

     

     

    看懂了吗?硝苯地平和倍他乐克都是比较常用的药物,但硝苯地平平片已经甚少使用,但倍他乐克是一个使用广泛的药物。两者联用,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今日,一位55岁女性患者因头晕就诊。自述近一年来,常自觉头晕头闷,且血压高于140/90mmHg。晨起口苦口干,大便黏腻不畅,一天2-3次,小便黄,纳眠可,苔黄腻,脉弦。开5剂祛痰热的中药汤剂。六天后复诊,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舌苔仍黄腻。细问患者的饮食习惯,一日两餐,以素食为主,不喜辛辣。喜锻炼身体,每日两次外出,或散步或广场舞。

     

     

    我对患者的痰热症状大惑不解,饮食清淡,锻炼规律,怎么会有这样的症状呢?又问患者有没有吃什么营养品?患者突然大悟,说儿女见她饮食很清淡,为了补养身体,遂购买海参,让患者每日吃一条。

     

    原来是这样,我嘱咐患者停食海参,继续原方服用5剂。又一周后三诊,患者诉服药两天后不再有头晕症状,血压恢复正常,每天测量3-4次,都在130/80mmHg左右。大便顺畅,一天1-2次,小便正常。苔白脉稍弦。患者很满意治疗结果,但对于不能食用海参却不理解。“海参不是滋补身体的好食材吗?”

     

    确实,海参被誉为“海中人参”,居海八珍之首。《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现代研究表明,海参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缓解高尿酸血症;增强人体运动耐力和抗疲劳能力;降脂减肥;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海参的精囊提取物还可对损伤的生殖系统起到保护作用,等等。

     

     

    但是,补养佳品也不是吃的越多越好!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服用滋补品也同样需要根据个体体质选择。上述病例,患者本身属痰湿体质,进食大量的海参之后,体内形成痰热,所以出现头晕头闷,血压升高等症状。其实,体虚之人服用补品是为补养;体质不虚的人则“以通为补”,如果误食大量补品,因其滋腻反而会引起不适。

     

    食用大量海参引起身体不适的例子还有一个。一位70岁的阿姨,因老伴去世到女儿家小住。女儿为了补养阿姨的身体,每周均会做海参为主材料的膳食,阿姨每次都会食用3-5条。半年以后,体检时发现阿姨的白细胞异常升高。到各大医院检查均未果。在分析了患者的饮食起居后,各位专家一致认为,白细胞升高可能和大量食用海参有关。

     

    所以,再好的补养品也不能盲目大量、长期食用,适合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患感冒、咳嗽、气喘、急性肠炎、菌痢及大便溏薄等人群,也不适宜食用海参。

  • 小苏打和食用碱是生活中人们常用的两种调味品,有很多朋友对它们分不清,其实他们的作用有所相同又有所不同,而如果混淆二者使用错误,吃下去可能导致健康受损,那么,这二者到底有何区别呢?今天一次性告诉您答案。

     

     

    小苏打、食用碱分别是什么?

    小苏打和食用碱都是食物膨化剂,小苏打是碳酸氢钠,而食用碱主要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两者都是碱性的调料但是略有不同。

     

    1)小苏打

    小苏打的碱性较弱,遇热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在制作馒头、油条等面食的时候,加热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得面食变得蓬松和柔软。而且对于老面发面的馒头,小苏打和食用碱均可用来中和老面中的酸性,使得口味更好。而且由于小苏打碱性较弱,也可以用来冲调苏打水,直接饮用,但是食用碱因为碱性较强,不可直接饮用。

     
    2)食用碱

    食用碱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主要使用来制作碱面。因为面食在烹饪过后可能会带有一种酸味,如果放入适量的食用碱,可以使得酸味被中和,而且面食变得更蓬松、润滑,面条更有弹性,但是注意用量,用多了反而不好吃。我们包粽子的时候,用草木灰水浸泡的糯米包出来的粽子会是金黄色,但是北方地区的人们会用食用碱代替草木灰水,这样也可以包出金黄色的粽子,小苏打由于碱性较弱,所以无法做到这一点。

     

    小苏打、食用碱有哪些区别?

     

    1)化学性质上区别:

    从外观上说小苏打和食用纯碱都是白色的物质,小苏打是细小晶体,而纯碱则粉末。小苏打的化学名称叫做碳酸氢钠(NaHCO3),食用纯碱的化学名称叫做碳酸钠(Na2CO3),小苏打为弱碱性,食用碱的碱性则相对强。食用纯碱的热稳定性比小苏打的热稳定性强。小苏打加热后会分解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食用纯碱加热不会分解。

     
    2)在厨房里使用方法不同

    肉类食物,加入食用碱能促进肉质软化,缺点是有股难闻的碱味。纯碱可泡软干货;小苏打可破坏肉质纤维结构,使肉质松软膨胀,鲜嫩爽滑。小苏打除了食用的功能外,还可以用于清洁,比如清洁砧板、锅壶,清洗果蔬,甚至可以疏通下水道,清除地上的污垢,炊具上的油污等等。

     

    在制作面食上两者表现不同。食用纯碱刺激性较大,在厨房中我们蒸馒头会经常用到它。小苏打作用比较温和。适量使用无刺激性。可以让食物蓬松多孔口感更好。

     

    3)安全性不同

    食用碱是不可以直接入口的,对身体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小苏打相对安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胃不舒服,可以直接食用,有一定的效果。小苏打在制作菜肴时可以使菜肴熟得更快。

     

     

    无论是小苏打还是食用碱,在使用时都要注意使用的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虽然这两个在调料界比较相似,但是使用的时候还是有诸多不同之处。

  • 任何药物都会有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如果没有罹患疾病而为了口服阿司匹林无病强身,那么就离保健养生背道而驰,越走越远!而且,阿司匹林长期使用,其副作用可能会超乎你的想象,盲目使用的后果就是不仅仅对身体没有好处,甚至可能出现你注意不到的副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属于非甾体类药物,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的常用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近年来,随着检查手段的提高以及公民健康意识的提高,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的使用频率急剧提高。

     

     

    伴随着大家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许许多多的养生保健“砖家”建议老年朋友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用来“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而没有医学背景的“吃瓜群众”非常容易被误导,从而导致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规模越来越大。但事实是要科学认识阿司匹林,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感情用事甚至是以身试药......

     

    所以,阿司匹林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看完了下面的阿司匹林副作用,你再考虑自己要不要“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吧!

     

     

     

    一、吃了伤胃!

     

    阿司匹林最常见的副反应就是伤胃,其最常见的表现为胃肠黏膜损伤,从而出现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因为阿司匹林的成份是在胃内被分解成乙酰水杨酸,而乙酰水杨酸对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此外阿司匹林还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等作用,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减弱了上皮修复和更新,从而引起胃肠粘膜异常。有报道称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人群中,罹患消化道疾病的概率占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人的15%,可能也不是危言耸听。

     

    二、吃了出血!

     

    阿司匹林可以导致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损害,而且阿司匹林肠溶片作为一个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其主要作用就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导致损坏的胃肠粘膜出血,所以,阿司匹林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胃溃疡、严重者消化道出血;其次,除了消化道出血,因为抑制血小板聚集,皮下出血、脑出血、脏器出血等出血也会在特定的条件下显著增加。

     

    三、吃了气喘!

     

    阿司匹林哮喘,大家听说过吗?无论既往是否有哮喘病史,当口服阿司匹林后数分钟内或数小时内出现诱发的哮喘发作,称阿司匹林哮喘。阿司匹林哮喘发生机制主要是此类药抑制环氧酶,使PG合成受阻,致使引起支气管收缩的白三烯增多而诱发哮喘。有调查显示,阿司匹林性哮喘占哮喘病人群的2.2%,伴有鼻部症状的阿司匹林性哮喘发病率更高,为30%至40%。而阿司匹林哮喘多发生在有鼻息肉、鼻窦炎、鼻炎等患者身上,如果你的病人合并鼻息肉、鼻窦炎等,口服阿司匹林还是小心为妙。

     

    四、吃了过敏!

     

    除了阿司匹林哮喘,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过敏,严重的过敏可出现严重的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更严重的还可出现意识改变、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当然,过敏的机制和阿司匹林哮喘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有时候哮喘的同时合并过敏,所以,如果你是过敏体质,需要警惕过敏的发生。

     

     

     

     

    当然,阿司匹林的其他副作用还有很多,比如:尿酸增高、药物性皮炎、药物性贫血、性功能减退等等,我们需要警惕这些副作用的发生。所以,阿司匹林说明书上就有这些禁忌人群!

     

    1.对阿司匹林或其它水杨酸盐,或药品的任何其它成份过敏;

     

    2.水杨酸盐或含水杨酸物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哮喘的历史;

     

    3.急性胃肠道溃疡;

     

    4.出血体质;

     

    5.严重的肾功能衰竭;

     

    6.严重的肝功能衰竭;

     

    7.严重的心功能衰竭;

     

    8.与氨甲蝶吟(剂量为15mg/周或更多)合用(见药物相互作用);

     

    9.妊娠的最后三个月。

     

     

    要不要服用阿司匹林应根据获益和风险比选择阿司匹林适用人群,把握获益大于风险的原则。具体应该是筛选出心血管事件高风险人群,并在治疗前仔细评估出血风险。

     

    基于目前的证据,所有能耐受的二级预防中,只要没有禁忌症,均需要长期使用!对于一级预防,首先要评价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低危患者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中危患者可考虑使用,但是出血风险高则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高危患者并且没有导致出血不可逆的原因或合用其他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则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最后,虽然阿司匹林质优价廉,而且疗效确切,但阿司匹林不是保健品,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切勿因小失大。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沙坦类和倍他乐克都是临床常用的一线降压药物,除此之外的一线降压药还有普利类、地平类和利尿剂。在之前的科普文章中我不止一次提到过降压药物使用的四项基本原则: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和用药个体化。由于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因此降压药物联合应用的好处是可以从不同方面增强降压效果,减少单一药物的用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不少高血压患者也需要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

     

     

    沙坦类药物和倍他乐克可以同时吃吗?

     

    沙坦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其作用机制是选择性拮抗血管紧张素II受体而起降压作用。倍他乐克则是β2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是拮抗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使血管舒张而降压。从作用机制来看,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起到降压作用,因此是可以同时吃的。

     

    另外,沙坦类药物还具有减轻蛋白尿,改善糖代谢和改善心肌重构等作用。由于极少引起干咳的不良反应,也可以作为普利类药物不耐受时的替代药物。倍他乐克可拮抗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减少心输出量。所以两药同时吃还能起到保护心脏和肾脏等靶器官的作用,尤其适合用于高血压合并蛋白尿,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衰等的患者使用,有研究显示沙坦类药物与β受体拮抗剂合用可使慢性心衰的病死率降低约35%,β受体拮抗剂治疗慢性心衰还能使猝死率降低约40%。还有一个优点,这两种药物价格都并不算昂贵,所以大多数患者长期吃都能负担得起。

     

     

    哪种降压药物不宜一起吃?

     

    上述常用的五种一线降压药物中,只要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其实都可以两种或者三种联合使用,除了普利类和沙坦类降压药。因为这两种药物都是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一起吃并没有明显增强降压作用,反而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指南已明确禁止这两类药物联合应用。

     

    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各自的特点,其合并症也不一定完全相同,所以降压药物的使用才需要做到个体化用药。只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才能够既可有效平稳降低血压,又能保护好靶器官,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 谈起羊肉,最多的就是气味腥膻,入口柔滑,火锅占战场,烤串儿的天下。看到羊群中,犄角树立的那几只,总会有点头皮发麻,胆战心惊,怕它像牛一样,将自己高高挑起。

     

     

    说起羊乳,更多的人会表示,看到过母羊喂哺小羊羔,羊乳是白色的液体。问及是否食用过,几乎全部否认。其实羊乳不止可以用来哺乳小羊羔,也是一味治病的良药。

     

    羊乳:味甘,性温,无毒。

     

    它的作用都有什么呢?①祛除体内寒气,升高体温;②治疗虚劳引起的疲劳乏力;③润心肺,治消渴等病症引起的糖尿病、尿崩症,有益精气积累,调节补充肺和肾气;④调节小肠;⑤有利于大肠;⑥经常加热食用,可治疗大人干呕、反胃,小孩干哕、舌肿等。

     

    在生活中羊乳最多的是用于治疗心烦气躁、虚劳羸弱和肠道不适。

     

    从补益和药用效果来说,古代对羊乳的补益功效极其重视。

     

     

    据《千金方》记录:每天早上取羊乳汁200克,放入容器中加热,煮沸后,在早餐前,空腹状态趁温热服下,对温中润燥,治疗虚劳羸弱和反胃等病症有奇佳的疗效。

     

    有人会提出牛乳都不爱喝,带有特有的膻腥味的羊乳要怎么喝下去?关键是想喝也没有地方可以找到。对牛奶过敏的有好多人,同样羊乳适合大多数人食用,但对于过敏体质的人,应减少或不服用。市场上有关于羊乳的奶制品出售,但要仔细分辨是否含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是否为羊乳制成。不过最好的方法还是可以回到农村,正值寒冬季节,自己动手,取一杯纯正的羊乳,品味一次其真正的抗寒功效。

     

    温馨提示:①羊乳营养价值高,但不适合将它替代母乳,牛奶、奶粉来服用;②对于牛奶过敏的,可以选择羊乳代替;③对羊肉过敏,对气味有不良反应的,不建议食用有关羊的相关产品;④如出现反胃,干呕等症状,可以先服用羊乳调节一下;⑤比较严重的胃部疾病,建议到专科医院进行专科检查。

  • 一、为什么要吃阿司匹林呢?

     

    阿司匹林作为一款经典的老药,其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很多的临床实验证实,而且自从阿司匹林“从事”现在的“新工作”——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的处方量已经成为心脑血管疾病最大的处方之一!为什么要吃阿司匹林呢?因为阿司匹林有明确的证据证实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作用,改善预后减少急性事件!所以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其如果没有禁忌症,阿司匹林成为必选药物!

     

    二、哪些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呢?

     

    常见的心内科的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等!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脑梗塞、脑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等等!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下肢动脉闭塞,下肢动脉狭窄等等!其次阿司匹林还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级预防,比如高危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如果没有禁忌症,需要口服阿司匹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的时候!

     

    三、阿司匹林经常用量是多大?

     

    在冠心病的指南中,对阿司匹林的用量有着明确的规定,建议阿司匹林用量在75-150mg每天,这也是临床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吃多了,可能有出血风险或者其他风险!吃少了,可能达不到其起效作用,不仅仅没有获益甚至还能有副作用!所以,吃多少不是自己说了算,是有规定的!

     

    四、一片够吗?要不要长期吃?

     

    吃多少既然已经确定,我们就需要知道一片到底是多少?阿司匹林的规格不同,有25mg一片的,也有50mg一片的,但最多的还是100mg一片的!国人大多数时候口服一片也是一个误区,因为100mg一片的肯定够,但25mg一片的肯定不够!所以,规定几片不管用,需要定剂量!至于要不要长期吃,绝大多数都是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的!亲,明白了么?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是穿衣打扮还是追求健康,我们都希望得到最好的效果。在医疗领域,医生为病人用药同样需要‘量身定制’,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个体差异与用药

    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同一剂量所产生的不同反应。这种差异有时非常明显,例如,抗高血压药利血平,不同病人的每日需求量可以从0.125毫克到1.0毫克不等,相差高达8倍。

    那么,为什么人们对药物的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通常可以从生理因素、病理状态和遗传因素等方面进行解释。

    生理因素方面,性别差异一般不会对药效产生影响。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和哺乳期对药物的反应会有所不同。例如,月经期对泻药和刺激性药物比较敏感,可能会引起盆腔器官充血,增加月经过多的风险。

    年龄差异方面,老年人和儿童需要特别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因此在常用剂量下也容易出现药物中毒。据国外报告,随着年龄的增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增加,70岁以上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年轻人的7倍。而儿童由于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体液比例和水分代谢与成人差异较大,对影响水盐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需要注意掌握剂量。此外,长期使用激素类制剂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而长期使用中枢抑制性药物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由于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使用需要经过肝脏解毒的药物(如氯霉素)可能会引起‘灰婴综合征’而致命。

    病理状态方面,遗传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抗凝药双香豆素的半衰期个体差异可相差10倍,但同卵双生子之间则没有这种差异。遗传还可能造成药物代谢酶的异常,使用药的个体差异更加复杂。肝肾功能的变化也会明显影响药效,例如,肝功能不良的病人,由于药物的代谢和解毒都受到影响,因此在常规剂量下也容易出现药物中毒;肾脏是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排泄的器官,当肾功能不良时,药物排泄受阻,容易导致药物蓄积中毒。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体质的人,在用药剂量上与其他人存在很大差异,例如:

    过敏体质:有些人对药物的反应高于一般人,其中一部分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称为特异体质;另一部分是由免疫系统参与而形成的差异,称为变态反应。

    高敏性:某些人对药物特别敏感,即使应用很小的剂量也会引起强烈的反应。例如,有些人对青霉素有高敏性,即使在皮试时使用的微小剂量也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耐受性:这是与上述两种情况相反的另一极端,即某些人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可以耐受较大剂量而不产生中毒症状。

    正是由于以上各种个体差异的复杂性,给临床用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就像一个技术超群的时装剪裁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医药科技知识,还需要具备‘量体裁衣’的艺术技巧,能够根据每个病人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完善而合适的用药方案。对于那些作用强烈、反应大、安全范围小的药物,应特别谨慎使用,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人的反应逐步调整剂量。对于某些危重病人,必要时应在用药期间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既能保证疗效,又能避免中毒。

  •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中药不良反应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难以界定,导致不良反应难以预测;二是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系统性的不良反应监测;三是中药的使用存在随意性,缺乏科学的用药指导。

    中药复方制剂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神经系统反应,如头痛、头晕、失眠等;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以及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如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为了预防和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规范中药的使用,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购买和服用;二是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三是提高公众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中药的炮制、存储、煎煮等环节也会影响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正规的中药店购买中药;二是按照医嘱煎煮中药;三是注意中药的储存条件,避免中药变质。

    总之,中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瑰宝,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应充分认识中药不良反应的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对于药品的不良反应存在误解,认为只要出现不良反应,就等同于药品质量有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品过程中,由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或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导致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可能包括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

    那么,为什么即使药品经过严格检测、审批、检验合格,仍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呢?这是因为人体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同一药物,不同人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有的患者可能只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而有的患者则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那么,如何判断药品的不良反应与质量问题之间的关系呢?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判断为质量问题:

    • 药品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出现污染,导致药品变质。
    • 药品成分含量与说明书标注不符。
    • 药品存在严重的副作用,严重危害患者健康。

    对于大部分药品来说,即使出现不良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药品质量有问题。例如,一些常见的感冒药,在治疗感冒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导致的,并非质量问题。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药品的不良反应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药品说明书上标注的不良反应信息,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其次,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为了确保药品安全,我们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药品。
    • 妥善保存药品,避免受潮、变质。
    • 注意药品的保质期。
    • 了解药品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总之,药品不良反应并不等同于质量问题。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药品在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药品不良反应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第四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引发了部分市民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担忧。本文将为您科普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帮助您正确认识并应对。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合格药品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根据严重程度,药品不良反应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轻度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等,通常不影响用药;中度不良反应如皮疹、肝功能异常等,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方案;重度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脏器功能衰竭等,则可能危及生命。

    为什么会出现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药物本身的作用:许多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2. 个体差异:由于遗传、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

    3. 药物相互作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何应对药品不良反应?

    1.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信息。

    2. 遵医嘱用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3. 注意观察药物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4. 避免滥用药物:不合理用药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结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物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并应对。在用药过程中,请务必遵医嘱,安全用药。

  •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和效应。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或先后序贯应用,而引起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体外或体内。体外相互作用主要指药物在配伍过程中发生的理化性质或生理效应方面的变化,如药物沉淀、络合物形成等。体内相互作用则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的变化。

    以下将详细介绍药物相互作用的主要类型:

    一、药动学方面

    1. 阻碍药物的吸收:如抗酸药可增加弱酸性药物的解离度,影响其吸收;抗胆碱药可延缓胃排空,影响药物吸收。

    2. 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如阿司匹林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可影响其他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

    3. 影响药物代谢:如苯巴比妥可诱导肝药酶,加速药物代谢;氯霉素等药物可抑制肝药酶,减慢药物代谢。

    4. 影响药物排泄:如尿液pH可影响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排泄。

    二、药效学方面

    1. 协同作用:如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可增强解热镇痛作用。

    2. 拮抗作用:如H1受体拮抗剂苯海拉明可拮抗H1受体激动剂的作用。

    总之,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对于临床用药至关重要。医生和患者都应关注药物相互作用,避免潜在风险。

  • 今天我在网上问诊了一位医生,询问了关于药物反应的问题。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的主诉,并给予了专业的建议。他详细解释了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可能的反应情况,让我感到很放心。医生的沟通能力很强,能够用平易近人的语言与我交流,让我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还提醒我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总的来说,这次网上问诊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让我更加信任医生的专业能力。

  • 近年来,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屡见报端,甚至被一些媒体报道为药物不良反应的“三大祸首”之一。这种说法实在是不妥当,中药不应该成为替罪羊。

    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疗效。中药的不良反应率实际上是非常低的,这与西药相比,中药的安全性要高得多。

    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1. 辨证不准确,盲目用药。中药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只有准确辨证,才能选用合适的药物,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追求速效,药量过大。一些人误认为中药无毒或毒性很小,盲目加大剂量,导致不良反应。

    3. 宣传不当,误导消费者。一些厂家为了推销产品,夸大中药的功效,忽视了其潜在的副作用。

    4. 西化不当,剂型改造过度。为了提高药物的吸收速度,一些中药剂型进行了改造,如注射剂等,这增加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5. 缺乏专业知识,患者自我用药。一些患者缺乏中药知识,盲目用药,导致不良反应。

    为了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选择正规的中药店购买中药,确保药品质量。

    2. 严格遵守医嘱,不要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3. 提高中药知识水平,了解中药的功效和副作用。

    4. 选择有资质的中医师进行诊疗。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中药,避免将其不良反应用来抹黑中药。

  • 在医疗领域,药品不良反应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一些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这些事件,患者们往往会产生恐慌和担忧。那么,面对药品不良反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任何药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这是药物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并不能完全避免。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担心不良反应而拒绝使用必要的药物治疗疾病。

    其次,我们要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会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并会根据药物的说明书和临床指南,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他们会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患者自身也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如果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医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以下是一些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措施:

    • 了解药物说明书,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信息。
    • 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 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

    总之,面对药品不良反应,我们要保持理性,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积极配合治疗,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障自身健康。

  • 我是一个年轻的女孩,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互联网医院,决定尝试一下在线问诊。在这个医院,我遇到了一位非常专业的妇科医生,对我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询问和解答。

    我向医生描述了自己服用优思明药物后出现的情况,医生听完后很快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他首先询问了我服药的时间和剂量,然后根据我的情况给出了建议,让我在观察两天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吃止血药。

    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着友善和耐心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他的专业和责任心。最后,医生开具了一份处方,让我可以在线上或线下购买药物,同时提醒我在用药期间有不适要及时就诊。

    整个问诊过程非常顺利,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印象深刻。感谢这位医生的专业指导和贴心关怀,让我在家就能得到及时的医疗帮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