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婴儿健康成长的必要元素你知道吗?

婴儿健康成长的必要元素你知道吗?
发表人:营养师说营养

众所周知,人体的健康离不开各种重要的微量元素,铁元素的确实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类疾病,婴儿也是如此,由于幼儿期发展迅速,铁元素稍微不注意便会缺失,那么铁元素的缺失到底会给婴儿带来什么危害呢?

 

1. 贫血

铁元素是血红蛋清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人体缺乏铁元素时,身体对血红蛋白创造量下降,影响了红细胞的产生,造成了身体的贫血现象,婴幼儿在快速生长的期间,铁元素就尤为重要,婴幼儿需要更多的铁元素来产出血红蛋白。

 

婴幼儿一般出现铁元素缺失的原因是哺乳期间的进食不足,摄入的食物含铁量太低。铁元素缺失会引起婴幼儿的厌食以及嗜睡,容易影响到宝宝的正常健康发展。

2. 脑毛发育

铁元素缺失对于脑细胞等耗氧量高的细胞有很大的损害,因为铁元素参与了人体的线粒体能量代谢,铁元素的缺失就会造成线粒体能量的缺失。婴儿的快速成长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然而在婴儿发育的过程中,其体内的铁元素大多分布在红细胞之中,而不是大脑中,所以铁元素的缺失对于也婴儿脑部发展的损害极难检测。

 

另外,铁元素的缺失还会影响髓鞘的发育,影响了婴儿肾精的传递质量代谢,会对婴儿造成各种不可挽回的损害。

3. 免疫流感的能力

铁元素的缺失会影响婴儿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经过临床实验观察发现,铁元素的缺失增加了婴儿肠胃道及呼吸道的感染率。

 

铁元素的重要使得它变得不可缺失,但是,也千万不能过量的补充铁元素,过量的铁元素可能会给自身带来健康危害,如摄入过量的铁元素后,部分未被肠道吸收的铁元素可能会对肠道菌群造成危害,使菌群繁殖过快。不过一般来说,铁元素缺失所带来的危害还是要高于铁元素过量打来的危害。

 

想要婴儿再出生后体内有足够婴儿前半年生长的铁元素,母体就应当在怀孕期间就做好准备,每天摄入适量的铁元素。可以从怀孕三个月之后,每天喝一瓶补铁口服液。母体孕期铁元素充足、足月分娩、吃母乳的婴儿在出生后的近四个月都可以不用补充铁元素,反之就需要尽快帮助婴儿补充足够的铁元素来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贫血疾病介绍:
贫血是一种因血红蛋白破坏过多或者血红蛋白生成不足,而导致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而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产生的综合征,最常见的全身症状为乏力。贫血的治疗应该强调“对症”及“对因”,但其预后取决于能否根治原发疾病。随着贫血程度的进展,可出现多系统损害,包含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眩晕、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皮肤黏膜(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循环系统(表现为心率加快、心悸等)、消化系统(表现为腹胀、食欲下降、大便规律和形状改变等)、泌尿系统(表现为少无尿、急性肾衰竭)等,循环系统受损严重可出现贫血性心脏病,出现严重心功能不全,危及生命安全。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一、维生素D是什么?

     

    维生素D是具有钙化醇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的总称,脂溶性维生素,固醇类衍生物,孩子佝偻病会用到这个。所以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D。已知的维生素D有多种,我们习惯叫维生素D群,对人体健康秘密相关的是维生素D2(麦角固醇)和D3(胆钙化醇)。

     

    二、维生素D从哪里来?

     

    维生素D有两个来源:外源性和内源性。

     

    外源性:无论是维生素D2或是维生素D3,在天然食物中存在并不广泛。维生素D2由植物中的麦角固醇在紫外线作用下转化生成,含量很少,植物性食物如晒太阳的蘑菇。维生素D3存在于动物性食物,如鱼肝、鱼油含量最为丰富。

     

    内源性:大多数高级动物真皮层的7-脱羟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生成维生素D3。一般情况下单靠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3是不容易的,所以通过日光浴在体内合成维生素D3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过程。

     

     

    三、维生素D的计量

     

    维生素D3有两种计量单位,重量单位和国际单位,1ug维生素D3=40国际单位或1国际单位=0.025ug。

     

    四、维生素D的吸收和代谢

     

    1、维生素D吸收最快的部位在小肠的近端,即十二指肠和空肠。大部分维生素D与乳糜微粒结合进入淋巴系统,其余与a-球蛋白结合,维生素D的这种吸收过程有效性约为50%。乳糜微粒可直接或在乳糜微粒降解的过程中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没有结合的血浆维生素D随着乳糜微粒进入肝脏,在肝脏中再与蛋白质结合进入血浆。

     

    2、维生素D3实际上是一种激素原,本身无活性,需先在肝脏中代谢为25-OH-D3,再在肾脏进一步羟基化成1,25-(OH)2-D3才具有活性。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形式转运到靶组织,行使激素调节功能。

     

    3、维生素D通过几种方式被降解,大多数通过胆汁从粪便排出。

     

    五、维生素D的传统认知?

     

    维生素D3有以下生理功能:

     

    1、能够促进小肠上皮细胞对于钙、磷的吸收,从而提高机体钙、磷的吸收,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

     

    2、能够动员骨钙入血和钙在骨的沉积,促进生长和骨骼钙化,促进牙齿健全;

     

    3、可促进肾小管对于钙、磷的重吸收。

     

    六、维生素D的最新研究进展

     

    大量研究发现,作为激素,维生素D不仅仅调节骨代谢,还具有其他重要作用。

     

    1、调节免疫,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维生素D是一种在建立免疫平衡并抑制自身抗体的生成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营养素,能够起到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帮助调节免疫敏感性并防止生成自身抗体,防止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2、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胰岛B细胞的功能。

     

    3、维生素D与阿尔兹海默症:

     

    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大脑发育和保护大脑认知功能,维生素D缺乏人群面临更高的阿尔兹海默症风险。

     

    4、维生素D可以降低许多疾病风险,包括癌症、自身免疫疾病、传染疾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风险。

     

    5、维生素D与妇女健康:维生素D含量不足可能会影响或导致妊娠期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 、产前子痫、高血脂等)、细菌性阴道炎、妇女更年期症状等。

     

    6、维生素D与自闭症:研究表明母亲缺乏维生素D和缺少充足的阳光照射会导致儿童自闭症和语言障碍,并且确诊自闭症的儿童中维生素D的水平普遍偏低,补充维生素D后自闭症的症状会减少或改善。

     

     

    七、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

     

    1、吸收不良综合征;

     

    2、老龄化: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会出现维生素D代谢障碍,合成1,25-(OH)2-D3的能力下降;

     

    3、深色皮肤的人更易缺乏。和深色皮肤相比,紫外线不易穿过深色皮肤,因此无法合成大量的维生素D。白种人10-15分钟的日晒可以产生足够的人体需要的维生素D;而黑色人种,住在洛杉矶以北,从11月到第二年5月需要全身赤裸,中午日晒2个小时,才能获得足够的人体需要的维生素D。

     

    4、肥胖人群,脂溶性的维生素D储存在脂肪中,会大大降低其生物利用率。

     

    5、缺乏阳光照射。如果孩子能够充分接受阳光直射皮肤4-6小时以上的的话,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3就基本上能够满足身体需要。但是在紫外线照射带来的皮肤癌高风险、空气污染、各地天气变化等问题的影响下,各国人群接受日照的时间都在减少,并且很多国家明确规定要限制接受日照的时间,因此全世界范围内维生素D均呈现广泛缺乏的现象。

     

    6、城市生活的人:防晒霜、玻璃、阴影、高层建筑、雾霾。

     

    综上所知,人群中普遍缺乏维生素D,无论年龄、性别都应注意筛查自身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是否充足。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一般人常说的"过敏",其实是很笼统的称呼。

     

     

    过敏会因发生的部位不同,以及症状的差异,在临床上有不同的病名。例如:过敏经常会发生在胃肠道、皮肤、鼻子、眼睛,以及肺脏这些器官。如果发生在皮肤可能是:异位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牛皮癣;发生在鼻子的就是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发生在眼睛的是过敏性结膜炎;发生在耳朵,就是过敏性中耳炎;发生在肺脏的是哮喘。至于胃肠道的过敏,则是食物过敏,会引起肠胃不适的种种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这些症状有可能在吃下该食物的当下立刻发生(属于急性过敏),也有可能延迟了两三天甚至几天才发生(属于慢性过敏)。

     

    过敏对身体而言都是一种未预期的压力,所以不管你的过敏是发生在身体的哪一部位,都会引发一些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感。

     

    宝宝过敏了,他由于不适可能出现烦躁、易激惹、爱哭闹。请爸爸妈妈们记得找到原因,帮助宝宝消除不适。

     

    其实宝宝容易过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活环境的改变

     

    越干净的家庭环境,宝宝过敏发生几率就越高。因为长期处于过于卫生的环境,宝宝的身体得不到接触细菌的机会,免疫能力得不到训练,体质就会越来越敏感。家中经常使用消毒水、空气清新剂都会增加宝宝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2.家庭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敏史,宝宝发生过敏的几率是60-80%,即使只有父母一方有过敏史,宝宝的过敏几率也有20-40%。大量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没有过敏家族史的宝宝,过敏风险相对较低(我们称这些宝宝为低过敏风险儿),但过敏几率也会高达15%左右。

     

    3.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

     

    宝宝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免疫保护的方向,一个是容易引起过敏的方向。成熟的免疫系统,这两个方向是平衡的。而婴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平衡,天生容易往引起过敏的方向倾斜,一旦受到牛奶、鸡蛋等大分子异性食物蛋白的刺激就容易出现过敏。

     

    4.肠道屏障功能不完善

     

    婴儿期肠道发育不成熟,肠粘膜是婴儿抵御外界有害物质侵害的天然屏障,成熟的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就像没有任何缝隙的"墙壁",但小婴儿肠粘膜上皮细胞排列不紧密,存在间隙,一些食物颗粒如牛奶蛋白分子很容易通过这一屏障,从肠腔进入血液,从而导致过敏。

  • 一、巴氏刷牙法

     

    刷牙齿外侧:刷毛与牙齿成45°角,以画小圆圈的方式,两至三颗牙前后来回约刷10次。刷牙齿内侧:刷毛对准牙齿与牙龈的交接处,刷柄要贴近大门牙。刷牙齿咬合面:也是两颗牙来回刷,可以稍微加点力刷。刷门牙:上下垂直刷,内外侧都要刷到。刷舌头表面:最后轻刷舌头表面,再用清水漱口即可。

     

     

    二、牙刷、牙膏的注意事项

     

    1.牙刷使用时间不能过长

     

    牙刷的使用寿命一般是3-4个月,刷毛一旦磨损,清洁功效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最好坚持每个季度都换一次牙刷。另外,若是牙刷根部颜色变深或者牙刷已经磨损变形,一定要及时更换;病毒性感冒等初愈时,要及时更换牙刷,避免二次感染。

     

    2.牙刷尺寸不对

     

    无论是过大的牙刷还是过小的牙刷,都会影响刷牙的效果。适应成年人使用的牙刷,一般长度在2.54~3.18厘米之间,宽度在0.79~0.95厘米之间,另外刷毛最好不要过硬,一般有2~4排的刷毛就可以了。

     

    3.牙刷放置不正确

     

    不要将牙刷放在密闭的容器中,这会让细菌有更多生长繁殖的机会。刷完牙后,应将牙刷洗净,刷头朝上放入杯中,置于通风干燥处。且最好单独放置,不要几支牙刷放在同一个牙杯中,以免出现交叉感染。

     

    4.不用含氟牙膏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40%的成年人没有用含氟牙膏。可能有的人担心含氟牙膏用多了会氟中毒,但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在“耍流氓”,事实上牙膏中氟的剂量远远达不到中毒。含氟牙膏,是国际公认的安全、有效的防龋措施。低剂量的氟元素可以使牙齿最表层的物质变得坚固,还可以抑制口腔细菌的生长,帮助强健牙齿、预防蛀牙,对口腔健康有一定的好处。所以含氟牙膏还是要用的,而其它的抗过敏药膏、美白牙膏等,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交替使用。

     

     

    5.一支牙膏共用

     

    牙刷都是一人一支,但是牙膏很多家庭都是多人共用一支。其实,每个人的口腔状况不一样,应该选择不同类型的牙膏;另外,若有一人患有口腔疾病或者感冒了,在刷牙过程中口腔细菌、流感病毒就易残留在牙刷上,等到挤牙膏时,细菌和病毒就有可能发生转移,传播到其它人的牙刷上。所以牙膏最好也是专人专用。

     

    三、日常牙齿保护

     

    除了要关注刷牙的方式和牙刷、牙膏的使用,日常保护牙齿,还有一些小窍门:

     

    1.常吃粗纤维

     

    粗纤维就像一个扫把,扫掉牙齿上的部分食物残渣,同时在咀嚼时,能刺激分泌唾液,平衡口腔内的酸碱值,达到自然的抗菌效果。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些芹菜、韭菜、豆类、菌类等。

     

    2.补充矿物质

     

    钙和磷都是牙齿结构中的主要成分,而缺少钙磷会降低抗龋能力。建议日常多吃些乳制品、芝麻、鱼类、大豆等。氟能够加速牙体硬组织中磷灰石的形成,增加其稳定性。所以平时可以适当喝点绿茶,还可以常吃莴苣、海带、海虾、苹果、鸡蛋等。

     

    3.补肾益血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而“齿为骨之余”,骨质流失最先表现为牙齿松动,不牢固。只有肾精充盈,牙齿才会更加坚固。建议日常可以吃山药、枸杞、黑芝麻、板栗等补肾固精。

     

    4.叩齿

     

    每天早上刷完牙后可轻叩牙齿几分钟,有利于促进牙周局部血循环及新陈代谢,减缓牙槽骨的吸收,增强牙周纤维组织弹性,对稳固牙齿、维持牙周健康有一定作用。

  • 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也都渐渐意识到了营养元素对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很多父母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孩子摄入各种营养元素,但是不光是宝宝,营养元素对成年人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一旦身体缺乏了矿物质,就会出现很多健康问题。那么对于几种人体最不能缺乏的营养元素你了解吗?下面就来给你讲讲,看看你知道几种。

     

    1. 钾元素

    钾元素大家可能有点陌生,它主要是用于平衡我们体内的渗透压以及水分的。我们都知道人体水分占比高达75%,这样一说,你可能就能意识到钾元素的重要了,如果身体缺失的钾元素,就会造成体内水分的流失,会波及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缺乏钾元素,往轻的说会造成抽筋以及人体浮肿。往重了说,长期缺乏钾元素会造成心律不齐等一系列心脏问题。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身体缺乏钾元素,那么你可以通过吃香蕉来摄入钾元素。

    2. 锌元素

    小时候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个补充锌元素的口服液广告,锌元素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提高身体免疫力,所以很多大人都会给小孩子补充锌元素。当然,你还不知道的是,锌元素与你的嗅觉也息息相关,如果你出现了嗅觉减弱的问题,那么可能就是你的身体再告诉你,你该补充锌元素了,主要的表现就是对美食的食欲消减,闻不到香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多吃一些肉食,这是含锌量很高的食物

    3. 铁元素

    对于铁元素,大家应该也有一定的了解,铁元素与我们的血压紧密相关,缺乏铁元素的直观体现就是贫血。因为铁元素的缺失会导致我们体内造血细胞减少。因此不管怎样你每天都应该摄入足够的铁元素来防治贫血症状的发生。

    4. 维生素A

    维生素A最大的作用是能有效的保护我们的视力,其次还可以增加我们的抵抗力、保护肠胃。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你的肠道菌群失衡,造成肠胃不适。如果你想补充维生素A的话,不妨多吃一些胡萝卜吧

    5. 维生素B

    如果你的嘴边发痒起皮或者起了口疮,除了上火意外,最大的因素就是可能缺乏了维生素B。就算这些症状不适因为缺乏维生素B引起的,也可以通过摄入维生素B来缓解这个症状,可以多喝牛奶,或者多吃一些香菇也是可以的。

     

  • 孩子根据生长发育,和不同阶段的特点,可分为5个时期:  

     

    胎儿期:从受精卵到胎儿娩出,,约40周  新生儿期: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满28日。 

     

    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  

     

    幼儿期:自满1周岁-3周岁  学龄前期:3周岁-入小学前(6-7岁)。 

     

    学龄期:入小学起到进入青春期12-14岁。

     

    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女孩(11-12至17-18岁),男孩(13-14至18-20岁)  

     

     

    除此之外,爸爸妈妈们也一定要记住以下知识点!

     

    1、 计算小儿的体重:  1-6个月:体重=出生时的体重+月龄×0.7(㎏)  7-12个月:体重=6+月龄×0.25㎏  

     

    2岁-青春期前:体重=年龄×2+8㎏  衡量小儿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指标是体重,  

     

    2、 计算小儿的身高:身高=年龄×7+70厘米  正常小儿12个月龄的体重、身长、头围分别为:9㎏、75厘米、46厘米。  

     

    正常小儿2周岁,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  

     

    3、 出生时新生儿的头围约33-34厘米,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1周岁时,胸围与头围相等,约46厘米。  

     

    上部量和下部量相等,中点恰在耻骨联合上缘的年龄在12岁。

     

    出生后小儿发育最晚的系统是生殖系统,发育最早的是神经系统。  

     

    体重的第一个增长高峰是生后第一年。 小儿能较好控制自己注意力的阶段是5-6岁 小儿味觉发育的关键时期是4-6个月。 

     

     

    4、 人的一生,总共有20颗乳牙,恒牙32颗,出生后4-10个月开始长牙,2.岁半乳牙出齐,6岁开始长恒牙,12个月未长牙,称为乳牙萌出延迟。  

     

    小儿乳牙最先长出的恒牙是第一磨牙。  前囟门一般在出生后1-1岁半闭合,后囟门一般在出生时已闭合,最迟生后6-8周闭合。 

     

    9个月小儿听感知发育:区别语言的意义4岁听觉发育完善。

     

    3-4个月:区别好闻和难闻的气味。3个月:抬头较稳。

     

    4月能抬头自由转动4个月会翻身6个月能独坐8个月能坐稳并翻身,  8-9个月能爬,能站,11个月能独站片刻,15个月能走稳月 ,24个月双足跳。

     

    7-8个月能发爸爸、妈妈等语音,10个月就能叫爸爸妈妈。小儿6个月能辨认陌生人,9-12个月时对母亲依恋达高峰。

     

    最后要记住,小儿生长发育顺序遵循的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 一般来说,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

     

    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婴儿正常体温是多少?


    测量体温一般常用3个部位,即口腔,腋窝及肛门。正常体温在肛门处为36.5℃~37.5℃之间;在口腔处为36.2℃~37.3℃之间;在腋窝处为35.9℃~37.2℃之间。通过测量后,凡超过正常范围0.5℃以上时,称为发热。


    人们常说一岁以内的婴儿体温在37.5℃以下都属正常。原因是婴儿大脑内控制体温调节的中枢发育尚未成熟,也就是控制体温能力不够强,致使婴儿的体温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

     

     

    炎热天气或包裹过多,体温会轻度升高,但不应超过37.5℃。寒冷天气或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体温可降至36℃或再低些。


    在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婴儿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又差,妈妈抱着婴儿时热气不易散发,使体温升高。

     

    但是这种发热一般时间不会太久,再给孩子放在凉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给孩子饮一些清凉的水果汁,或给孩子洗个温水澡,几小时后体温就会降到正常。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婴儿又包裹得过多,也会使婴儿体温升高。


    婴儿体温37.5度正常吗?


    每个人一天之内的体温会随着身体和生活状况而改变。进食、活动后体温会有轻度升高,且活动量与体温升高呈正相关。为了了解本身体温状况,建议测量基础体温。


    1、对新生儿来说,体温不超过37.5℃都是正常的。

     

    由于新生儿包括大脑在内的脏器功能不成熟,自身控制体温能力有限,稍裹多些,体温会升高,有时可达38℃。体温“稍高”应与基础体温相比才有意义。

     

    所以,平时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基础体温(安静状况下的体温),年龄越小,基础体温相对偏高。


    2、基础体温指的是清晨睡醒,还未起床活动前的体温。

     

    此时人体代谢最低,的体温也相对最低。了解基础体温很有用。


    3、当你亲吻或触摸孩子的前额时,如果感到比较热,就说明孩子可能发烧了。

     

    从医学角度讲,虽然每个孩子的基础体温不同,正常体温可波动于35.5℃~37.5℃之间,但是超过37.5℃就应该认为孩子发烧了。但并不是说孩子体温超过37.5℃就一定是发烧。由于每人的基础体温不同,有些人基础体温为35℃;有些人为37℃,甚至37.3℃。


    婴儿体温多少度算发烧?


    一般家庭和医院都是测量腋下温度,不论大人小孩,书上说正常体温36到37,低热是37.5以上开始算,39度以上高热。大于37且小于37.5只能说因人而异了,总之测量体温要把腋下擦干,不要捂在被窝里那样不准。


    1、量体温一般常用3个部位,即口腔、腋窝及肛门。

     

    正常体温在肛门处为36.5℃~37.5℃之间;在口腔处为36.2℃~37.3℃之间;在腋窝处为35.9℃~37.2℃之间。通过测量后,凡超过正常范围0.5℃以上时,称为发热。不超过38℃称为低热,超过39℃者为高热。


    2、婴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稳定,新陈代谢较旺盛,体温较成年人稍高。

     

    一天中的体温也有波动,安静时体温较低,活动时体温较高,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体温最高,波动幅度约为0.6℃左右。


    3、体温“低”,其实也是正常,但前提是稳定

     

    也就是说只要能稳定在这个范围就没有什么问题,婴儿体温受机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时时会自我调节的,但你一定要注意孩子的保暖,以免孩子感冒发烧。


    4、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

     

     

    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方法;若是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服用退热药,目前常用的退热药有扑热息痛、小儿泰诺林、美林等,但是最好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婴儿发烧38度怎么办?


    宝宝在7、8个月的时候,因为从母体中带来的免疫力已经逐渐散去,抵抗力下降了,都会有1、2次发热的,这是正常的。从某种角度说,发烧并不是一件坏事,专家认为发烧可以增强免疫力。

     

    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发烧太着急,只要控制孩子的体温不要过高,引起高热惊厥就不会有大问题。


    1、一般情况下,婴儿发烧在38.5℃以下不用退热处理,选用物理降温;38.5℃以上应采用相应的药物退热措施。

     

    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用毛巾蘸上温水(水温不感烫手为宜)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擦拭5~10分钟。亦可用市售的“退热帖”贴(或家用冰袋)在的前额部以帮散热降温。药物降温:以上措施不明显时,可口服退热药。


    2、多饮水,吃流质饮食,如西瓜汁等,以保证机体足够的能量及水分。


    3、多通风,注意散热,衣着宽大,忌用棉被包裹。

     

    夏天可使用空调,室温控制在27℃左右,注意定时开窗通风,使房间空气对流。


    4、多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可益于疾病的恢复。

     

    用药过程中,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服用一类退烧药的时间别太长,发烧超过两天最好换用另一类药。服用,一天不能超过4次,每次间隔最少4小时。美林、泰诺林退高烧比较好。如果孩子发烧达38.5度以上用美林退热比较快,如果38到38.5之间用泰诺林比较好。如果是低烧这两种都不要用,用一般的退烧药就可以。像一般酚黄那敏等宝宝感冒药也都有退热效用的。


    婴儿发烧怎么退烧?


    婴儿发烧怎么退烧呢?婴儿体温中枢发育尚未完善,遭遇呼吸道感染、过敏、接种反应等都会出现宝宝体温升高的情况,但又不能乱用药。那么当宝宝发烧或高热不退时,妈妈该采取什么措施帮助宝宝降低体温呢?


    1、温水洗澡


    洗澡能帮助散热。如果宝宝发烧时精神状态较好,可以多洗澡,水温调节在27~37摄氏度。注意不要给宝宝洗热水澡,否则易引起全身血管扩张、增加耗氧,容易导致缺血缺氧,加重病情。


    2、35%酒精擦浴


    酒精能扩张血管,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热量,婴幼儿发烧时可以以此帮助降温。准备75%的酒精100毫升,加温水等量,保持温度在27~37摄氏度左右,不能过冷,否则会引起肌肉收缩,致使热度又回升。酒精擦浴时,用小毛巾从宝宝颈部开始擦拭,从上往下擦,以拍擦方式进行,腋窝、腹股沟处体表大动脉和血管丰富的地方要擦至皮肤微微发红,有利于降温。注意宝宝胸口、腹部、脚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3、热水泡脚


    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不适。宝宝发烧时泡脚的另一妙处在于能帮助降温。泡脚可以用足盆或小桶,倒入2/3盆水,水温要略高于平时,温度在40摄氏度左右,以宝宝能适应为标准。泡脚时妈妈抚搓宝宝的两小脚丫,既使血管扩张,又能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感。


    4、冰袋冷敷


    可以去商店购买化学冰袋,使用时放冰箱冷冻,由凝胶状态变成固体后取出,包上毛巾敷在宝宝头顶、前额、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可以反复使用。也可以家庭自制冰袋:用一次性医用硅胶手套装水打结放冷冻柜,冻成固体后取用。如果觉得冰块太冰的话,可以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状态就取出,包上毛巾给宝宝冷敷。


    5、冰枕


    宝宝高烧时可以做个冰枕给宝宝枕着,既舒服效果又好。去医院买个冰袋(不是热水袋)。把冰块倒入盆里,敲成小块,用水冲去棱角,装入冰袋,加入50~100毫升水,不要装满,2/3满就可以,排净空气,夹紧袋口,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宝宝头颈下当枕头。待冰块融化可重新更换,很快宝宝的体温会降下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入秋后,天气十分干燥,给宝宝补充水分就成了首要问题。小宝宝每天喝多少水?饮多怕小宝宝肾无法承担,饮少怕水分不足。到底宝宝该如何喝水呢?我们来聊一聊。

    小宝宝几岁能喝水?

    其实并不建议6个月内的小宝宝多饮水。也就是,要给宝宝喝水,先等6个月后,小宝宝开始加了辅食喂养才可以进行补水!但是这个东西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小宝宝明明需要喝水,有时候家长还是遵循6个月后再喝水的原则也是不可行的。例如一位小宝宝需要喝水的信号出现了,或者是小宝宝高温时,要注意补充水分,有利于体温的下降;小宝宝出现腹泻、呕吐现象时,应注意补充水分,避免电解质紊乱;夏天高温时出汗较多,还应注意补充水分;

     

    不吃任何药物的状况下,当小便明显变黄时。

     

     

    如果是6个月之内的小宝宝,在确保奶量充分的状况下,碰到所述状况,可在两次进食中间,给宝宝进食10ml~30ml的水,小口进食,用小勺子进食。

    每天喝多少水?

     

    水,顾名思义就是身体每天吸收的水分,包括母乳,奶粉。

     

    不超过一岁,每天需水130~170ml/kg;

     

    年龄1~3岁,每天需水110~150ml/kg;

     

    年龄4-9岁,每天需水80-130ml/kg;

     

    年龄10~14岁,每天需水60~100ml/kg。

     

    一般而言,小于6岁的小宝宝,每天所需的奶量就能满足身体对水分的需求,只要碰到上述特殊情况,就需要添加额外奶量。

    饮用这些错误的东西,你踩过吗?

    出生没有奶,让小宝宝喝些水。

     

    对新生儿来说,爸爸妈妈难免紧张,担心照顾不周到。

     

    有的母亲产后下奶速度不足快,又担心吃了奶粉后,小宝宝不接受母乳,就想让小宝宝喝一点。其实刚出生的婴儿胃容量较小,平时就要少吃多餐,此时给小宝宝饮水,会占据宝宝的胃容量,进而影响宝宝摄入母乳的量,所以过早地给宝宝喝水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而乳汁含水量在85%~90%左右,能完全满足新生儿的生理需要。

     

    在绝大部分人来看,“多饮水”是件好事儿。能促使人体内的细胞代谢,有一些爸爸妈妈感觉小宝宝补充水分也是越多越好。其实并不是这,小宝宝的各个系统还未发育完善,年龄越小,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就越不成熟。摄取较多的水分,反而加重肾脏负担,还会影响乳汁摄取,影响生长。

     

    干渴时再喝水。

     

    等到小宝宝口渴了,说明体内水分开始不平衡了,这个时候再给宝宝喝水,效果就没有那么好,所以一定要保证宝宝的日常饮水量。

  • 我们在给宝宝提供饮食的时候,首先应当按照宝宝的需求提供,要给宝宝科学的做合理的食物。天气越来越冷,宝宝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下降,再加上冬天气候干燥,空气不流通,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季节是生病高峰期的原因。所以,妈妈们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来调整宝宝的饮食,让宝宝通过饮食来增强抵抗力,减少生病的几率。

     

    补钙

    首先补钙是很重要的,因为冬天气候寒冷,待在室内的时间较多,不经常晒太阳,会出现缺钙的现象,所以就要通过食疗来解决,应该让他多吃一点含钙量多的食物,比如,奶制品、豆制品。

    补充维生素

    维生素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给宝宝补充维生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吃蔬菜水果是补充维生素的最好的办法,因为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西红柿、菠菜、猕猴桃草莓等。还可以吃五谷杂粮,如大豆、小米、小麦粉等。也可以吃点鱼类、肉类、猪肝等。

    冬季热食的调节

    冬季的食物,一定要是温热的,不可以给宝宝吃生冷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不宜消化,很容易伤害到宝宝的脾胃,尤其是脾虚胃寒的孩子。

    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要适量

    一些家长认为,宝宝需要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来增加营养,抵御寒冷天气。其实不是,在天气寒冷的状态下,人的体内机能会被调动起来,所以,冬季我们所需的能量其实和其他季节差距并不大,不要额外的给宝宝增加进食。会给宝宝的胃增加负担。要均衡摄取各类营养,冬季宝宝肠胃也比较弱,在平时就要给宝宝吃点清淡少油腻的食物,食物要细软容易消化。

    注意饮食卫生

    冬季宝宝肠道系统比较弱,也是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那饮食卫生就一定要注意,为了让宝宝少生病,妈妈应该注意宝宝饮食卫生,注意病从口入。

    多喝水

    冬季天气比较干燥,宝宝比较容易缺水,就应该多喝水来补充身体里面的水分,而且,多喝水能带出宝宝身体里面的毒素,所以一定要给宝宝多喝水。

     

     

    宝宝前期需要的营养是十分全面,所以宝宝的膳食要多样化,并且合理安排餐次,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 不仅是老人,儿童也可能患上股骨头坏死,当然这虽然说是比较少数,但是我们还是要预防这个事情,所以下面小编就告诉大家预防儿童股骨头坏死的六点注意事项,大家都来看一下吧。


    1、谨慎使用激素

     


    人们都知道激素是引发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原因,临床上一半以上的股骨头坏死人群多由滥用激素所导致的。所以家长朋友要注意不能够给孩子盲目的服用一些激素类药物,一些疾病如果必须要使用激素类药物,就需要掌握短期适量的原则,并且要配合钙剂、扩血管药以及维生素D的使用,切不可滥用激素类药物,以免引发儿童股骨头坏死发生。另外,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的儿童一定要养成定期检查的好习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更好地避免股骨头坏死的侵害。


    2、加强自髋部保护


    家长及老师要加强儿童安全教育,不要儿童到一些危险的地方玩耍,尤其是要尽量少去一些不熟悉的地方嬉闹,以免由于高空坠物或者意外受伤等情况导致髋关节受损,引发股骨头坏死。另外,家长朋友们还要密切观察儿童伤后情况,当发现儿童髋关节(髋关节【译】:由股骨头与髋臼相对构成,可随关节内压的增减而被挤出或吸入,以维持关节内压的平衡。)受伤后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到专科医院进行检查,避免由于儿童年幼无知,对疼痛表述不清,而隐藏股骨头坏死疾病,影响儿童的一生发展。


    3、合理饮食

     


    家长朋友们在饮食调理方面要注意合理化、科学化,不能够养成儿童挑食、厌食的习惯。儿童日常饮食,增加饮食营养,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少食辛辣食物和零食,不要盲目吃补品,也不能够常吃一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因为儿童过于肥胖不仅能够加大股骨头负重,还能够引发其他疾病,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希望家长能够多注意儿童的饮食搭配,督促儿童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体育活动,避免因为肥胖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4、避免儿童过度劳累


    虽然儿童股骨头坏死常发生于2-12岁儿童,但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儿童来说,10岁左右就会为家长分担一些劳务,如:砍柴、背物等,这样会加大儿童股骨头负重,长此以往肯定会加大儿童股骨头受伤。另外,儿童过于疲劳会耗损人体气血,使人体质下降,抗病能力减弱,还会引起其他疾病的危险,所以,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让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让儿童过早负重干活,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要更加注意,以免危急孩子的生长发育。


    5、避免儿童外伤的发生


    由于孩子爱动的个性,日常生活中难免容易出现外伤的情况,如果是骨折的现象就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并且需要在治疗后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免会留下任何骨关节疾病的后遗症,诱发股骨头坏死。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果开车外出或者旅游时一定要注意减速慢行,避免车祸造成的股骨头坏死发生。目前,股骨缺血性坏死是依据X线表现来判断的。股骨颈骨折后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X线表现最早时间是2个月,最长可达10几年。多数在骨折后2~3年内出现。有些病人是在股骨颈骨折愈合后数年才发生坏死。因此,骨折病人愈合后并不等于治疗完全结束,还应倍加注意,防止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骨折后2~3年应密切观察,定期复查X线片。


    6、避免儿童误诊误治


    因为早期膝部和髋关节疼痛、跛行等症状不典型,和其他疾病早期症状相似,经验不丰富的医生很难想到是股骨头坏死。大部分人也拍了X光片,却未能确诊。仅仅照个X片是无法诊断的,因为X片好比是照相,只能照到外表,却照不到骨骼细胞实质性的变化。应该尽早做磁共振检查。以防股骨头坏死确诊,但已是晚期。一旦确诊股骨头坏死,甭管患者的年龄和病情如何,很多大夫就主张做“股骨头置换手术”,这种手术不仅痛苦极大,术后后遗症多,而且术后15年左右必须行二次手术。


    上面所说的六种关于预防儿童股骨头坏死的注意事项,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吧。对于预防儿童股骨头坏死,我做到上面的同时,在平常生活中,对于儿童,家长朋友更应该注意儿童骨头的护理与保健,做好这些,那么股骨头坏死这个魔头也会离得远远的。

  •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天气渐凉,门诊处最多见的是乱穿衣现象,尤其是爷爷奶奶总是会给孩子多穿好几层,就怕宝宝冻着或是感冒了。其实秋冬季给宝宝加衣服有很多学问,如何才能加得适当,我们今天就来聊聊!

     

    其实在季节交替的时候,确实要注意温度的变化适时给宝宝增减衣服,但是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加衣,记住以下5个原则:

     

    1. 穿多层薄的好过一件厚的:早午晚温差大,多层薄衣便于根据温度变化穿脱。不会导致穿上太热、脱了太冷。
    2. 以一天中最低温度为准,来给宝宝穿衣;
    3. 根据宝宝自身感受及穿衣习惯来调整增减衣物节奏;
    4. 宝宝外出上车时,车内温度不宜调的太高,衣服要慢脱;
    5. 活动前减少衣服而不要等到出汗了再减少。

     

     

    天冷了如何循序渐进添加衣服?

     

    1.宝宝穿衣一般为三层或三层半穿衣法,第一层:纯棉秋衣秋裤。第二层:开衫针织衫或者薄点的套头毛衣、卫衣。第三层:薄外套,较冷时选厚外套或者棉袄,再冷一些就换成羽绒服。半层:根据天气选择厚薄不等的马甲。

     

    2.给宝宝穿上贴身衣裤,柔软的棉内衣不仅可以吸汗,而且还能让空气保留在皮肤周围,因此阻断了体热丢失,不易使宝宝受凉生病。

     

    3.根据天气情况加减衣服:穿多少衣服最好在早晨起床时决定,如果天气没有发生突变,不要轻易、随意给宝宝穿太多衣服。

     

    4、早晚比中午多一件:秋冬的气温不稳定,忽冷忽热,尤其是在一天中气温温差比较大,所以要灵活穿脱。

     

    5、中午晒太阳时少一件:中午外出晒太阳时,太阳直射温度较早晚高,可以适当脱一件,但是宝宝额头微汗、后脖子潮湿不要立即脱衣,应回家打开窗户,待宝宝适应后脱掉一层。

     

    6、大人经常摸摸宝宝的手脚和脖子后面,如果手脚温温的,脖子后面没有汗,表示温度合适;如果摸起来凉凉的,那就是宝宝冷了,脖子后面出汗了说明宝宝热了。

     

    7、外出时给宝宝备用一件外套和一顶小帽,以应对多变的天气。

     

     

    温馨提醒

     

    宝宝穿衣多少是根据体质、健康状况、环境的差异,实际该穿多少衣服还是要结合自家娃的身体情况以及环境因素而定。​​​

  • 慢性糜烂性胃炎,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困扰。本文将详细介绍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症状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症状主要包括胃胀、腹痛、贫血、头晕、乏力等。其中,胃胀和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往往感到胃部不适,甚至出现剧痛、绞痛。此外,慢性糜烂性胃炎还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二、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1. 一般治疗:注意饮食,适当吃易消化、无刺激的食物。少吃酸甜食物和饮料,避免酒精、烟草、浓茶和咖啡。慢慢吃,避免暴饮暴食。

    2. 病因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关键。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或替硝唑、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等。目前推荐的方案是四联疗法:铋、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菌药物。

    3. 对症治疗:以胃黏膜糜烂或胃酸反流、上腹痛等症状为主。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胃酸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和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

    三、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2. 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3.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如辛辣、油腻、酒精等。

    4. 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病情。

    四、慢性糜烂性胃炎的预防

    1.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变质、污染的食物。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3. 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病情。

  • 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疾病。它主要影响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形态异常、寿命缩短,进而引发贫血。这种疾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许多患者都有家族病史。

    那么,地中海贫血患者应该如何补血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地中海贫血患者应注重饮食调养。富含铁质的食物可以帮助纠正贫血,如猪肝、瘦肉、蛋黄、绿叶蔬菜、土豆等。此外,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如西红柿、马铃薯、草莓、橘子、柿子、苹果、葡萄、桃子、甘薯等。

    其次,患者应避免饮用牛奶。牛奶中的钙和磷会与铁形成不易吸收的化合物,影响铁的吸收。因此,正在服用补铁药物的患者也不宜饮用牛奶。

    此外,地中海贫血患者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补血: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3.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如输血、药物治疗等。

    4. 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肾小球尿潜血和红细胞,对肾脏的影响不容忽视。尿潜血是指尿液中含有微量的血液,而红细胞则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指标的出现,往往预示着肾脏可能存在一定的损害。

    尿潜血增高,可能是肾小球肾炎的早期信号。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特征是肾小球滤过膜的炎症和损伤。这种损伤会导致红细胞通过滤过膜进入尿液,从而出现尿潜血和红细胞增多的情况。然而,这种危害通常并不严重,除非患者已经出现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时,肾脏无法产生足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导致骨髓造血能力下降,从而引起贫血。肾衰竭的程度越严重,贫血的程度也越严重。因此,对于尿潜血和红细胞增多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除了肾小球肾炎,尿潜血和红细胞增多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泌尿系统感染
    • 泌尿系统结石
    • 药物副作用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肿瘤

    对于尿潜血和红细胞增多的患者,治疗措施主要包括:

    •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抗炎药物等
    • 手术治疗:针对泌尿系统结石等疾病进行手术治疗
    • 免疫调节治疗: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 支持治疗:纠正贫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以下事项: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 多饮水,保持尿量充足
    •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 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总之,肾小球尿潜血和红细胞对肾脏的影响不容忽视。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并注意日常保养,以保持肾脏健康。

  • 孕期贫血是许多准妈妈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它不仅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孕妇贫血常见的症状包括头晕、乏力、耳鸣、脸色苍白等。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孕期贫血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首先,补铁是治疗孕期贫血的关键。孕妇应该多吃一些富含铁质的食物,如动物内脏、红色肉类、动物的血等。这些食物的含铁量高,易于人体吸收。此外,蛋黄也是一个不错的补铁食物。

    其次,注意荤素搭配。除了动物性食物,孕妇还可以多吃一些植物性食物,如红枣、赤豆、血糯米、黑木耳、黑芝麻、大豆等。这些食物也含有丰富的铁质,可以帮助改善贫血症状。

    此外,补充维生素C可以加快补血过程。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如葡萄、苹果、橙汁、金针菇、桂圆肉、黑豆、胡萝卜、菠菜等。这些食物可以促进铁质的吸收,提高补血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单纯依靠食补可能无法完全改善孕期贫血。如果血红蛋白水平持续下降,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如铁之缘片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孕妇补充铁质,改善贫血症状。

    总之,孕期贫血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的。孕妇们应该注意饮食均衡,多吃富含铁质和维生素C的食物,并在必要时补充铁剂,以确保自己和胎儿的健康。

  •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特征是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贫血会导致身体组织缺氧,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贫血的病因多样,包括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女性月经量多、痔疮出血、消化性溃疡等都是导致贫血的常见原因。了解患者的病史有助于判断贫血的性质。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贫血及其严重程度。红细胞参数和血涂片检查可以进一步了解贫血的类型和病因。

    治疗贫血的方法包括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以及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此外,改善生活方式,如增加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摄入,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有助于改善贫血症状。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由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丢失过多引起。补铁治疗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补铁药物包括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性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方法包括输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破坏速度超过骨髓造血速度,导致贫血。溶血性贫血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输血、脾切除等。

  • 贫血,这个看似常见却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困扰着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它不仅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贫血呢?本文将从病因、症状、治疗以及日常调养等方面,为大家全面解析贫血问题。

    一、贫血的常见原因

    1. 缺铁性贫血:这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由于体内铁质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导致。

    2. 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B12、叶酸等缺乏,也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贫血。

    3. 慢性失血:如消化性溃疡、痔疮等疾病导致的慢性失血,也会引起贫血。

    4. 慢性疾病:如肾脏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贫血。

    5.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癌药物、抗癫痫药物等,也可能引起贫血。

    二、贫血的常见症状

    1. 疲劳乏力:这是贫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常常感到疲倦、乏力,甚至无法胜任日常活动。

    2. 头晕、头痛:贫血导致大脑缺氧,患者容易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

    3. 面色苍白:由于血红蛋白减少,患者面色苍白,失去血色。

    4. 呼吸困难:严重贫血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心悸、胸闷等症状。

    5. 消化不良:贫血还可能影响消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贫血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贫血,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铁剂、叶酸等。

    2. 饮食调理:加强营养摄入,多吃富含铁、叶酸、蛋白质等营养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制品、绿叶蔬菜等。

    3.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四、贫血的日常调养

    1. 增强体质: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贫血。

    2.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及时发现贫血问题。

    3. 保持心情舒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铁的吸收,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预防贫血。

    五、预防贫血的注意事项

    1.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均衡,多吃富含铁、叶酸、蛋白质等营养的食物。

    2.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贫血症状。

    3. 避免吸烟饮酒:吸烟饮酒会降低铁的吸收,加重贫血症状。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贫血问题,及时治疗。

  • 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结构,更容易出现贫血症状,这其中包括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缺铁性贫血是女性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想要摆脱“黄脸婆”的称号,了解贫血的成因、症状及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贫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饮食中缺乏铁质:女性每月的月经失血会导致铁质流失,若饮食中缺乏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红肉、动物内脏、豆类、绿叶蔬菜等,就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2. 消化吸收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

    3. 长期慢性失血:长期慢性失血,如痔疮、胃溃疡、支气管扩张等疾病,会导致铁质流失,引发缺铁性贫血。

    4. 遗传因素: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性贫血,家族中若有地中海贫血患者,其后代患病风险较高。

    贫血的症状主要有:

    1. 乏力、头晕:贫血会导致身体缺氧,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

    2. 面色苍白:贫血会导致面色苍白,失去红润。

    3. 心悸、气短:贫血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

    4. 记忆力下降:贫血会影响大脑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

    预防贫血的方法有:

    1. 注意饮食:多吃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红肉、动物内脏、豆类、绿叶蔬菜等。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贫血症状。

    4. 治疗慢性疾病:积极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避免慢性失血。

    5. 服用铁剂: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铁剂,补充铁质。

  • 肠道钩虫病,一种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疾病,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疾病主要由钩虫寄生在小肠内引起,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症状,如贫血、营养不良、消化不良等。

    要治疗肠道钩虫病,首先要进行正确的诊断。医生会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式,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肠道钩虫病。

    一旦确诊,治疗肠道钩虫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一般治疗:针对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医生会建议患者补充铁剂、蛋白质等营养素,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驱虫治疗:这是治疗肠道钩虫病的关键。常用的驱虫药物有阿苯达唑、左旋咪唑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3. 日常保养: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避免接触可能含有钩虫卵的环境。同时,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

    4. 医院科室:肠道钩虫病的治疗主要在感染科进行。患者可以前往当地医院感染科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5. 预防措施:预防肠道钩虫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要避免饮用生水、生食蔬菜水果,尽量避免在钩虫感染地区生活和工作。

  • 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贫血是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缺氧的一种疾病。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负责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部位。当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时,就会引起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导致贫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质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导致的。除了缺铁性贫血外,其他类型的贫血,如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能导致头晕。

    除了贫血,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头晕,如高血压、颈椎病、脑动脉硬化、心理因素等。因此,在出现头晕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病因。

    对于贫血导致的头晕,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缓解:

    1. 补充铁质:可以通过饮食或药物补充铁质。富含铁的食物包括瘦肉、猪肝、蛋黄、豆类、绿叶蔬菜等。此外,还可以服用铁剂药物,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

    2. 改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水果、蔬菜等。

    3.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4. 避免吸烟和饮酒:吸烟和饮酒会加重贫血症状,应尽量避免。

    5. 定期复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

  • 中度贫血患者若饮酒,会加重贫血症状,甚至引发消化性溃疡、呕血、黑便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应严格禁止饮酒。

    贫血是指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贫血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贫血早期症状包括乏力、疲乏、头痛、耳鸣、眼花、头晕等,晚期症状可能包括心动过速、杂音等。

    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液检查,如网积红细胞计数、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等。治疗贫血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缺铁性贫血需要补充铁剂,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要补充维生素B12及叶酸等。

    贫血患者应增加富含微量营养素的食物摄入,如动物性食品、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等。同时,应注意避免高脂肪食物、豆浆、碱性食物、茶、咖啡、含鞣酸较多的蔬菜和水果等,以促进铁的吸收。

    贫血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的休息。不建议贫血患者献血,适当运动可增强体质。

    医院内的血液科是专门负责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专业科室,患者如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前往就诊。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