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春夏两季是昆虫最多的季节,无论是家里,还是室外,飞虫的数量都不少,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不少烦扰。
有时候这些小虫子,趁你不注意的时候爬进耳朵里,如果处理不得当,很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
近日,5岁的男孩耳朵爬进了虫子,姥姥这一招救了孩子,就连医生都称赞。
5岁的鑫鑫和姥姥在小区花园里玩,本来好好的,鑫鑫突然抓耳挠腮,只喊耳朵里有东西。
姥姥通过手电筒发现有个小虫子在孙子耳朵里乱爬,而且很深,根本用手弄不出来。
给鑫鑫妈妈打完电话后,姥姥从厨房里拿来了香油,滴了几滴在鑫鑫耳朵里。
孩子妈妈回来后,带着去了医院,在医生将鑫鑫耳朵里的小虫子取出来时,发现已经死了,医生还夸赞姥姥的急救措施。
耳朵进虫子后,患者一方面会感到强烈的异物感及疼痛造成的身体不适;另一方面情绪也会非常紧张,往往急于处理,但是如何在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很多人还不清楚。
耳朵进虫后的危害
面包、啤酒及甜品等食物都会产生一种挥发性脂肪酸的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很懂一吸引飞虫,而我们耳内耵聍也会释放这种物质,所以经常会出现虫子进耳朵了。
如果虫子进入耳朵里置之不理,虽然虫子会被饿死,但是仍然会对耳道形成污染,影响患者听力。
其实虫子进入耳道里,不仅不会造成患者有疼痛感,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蟑螂进入耳朵里,处理不当或置之不理,螳螂本身细带了大量的病菌、病毒,进而对耳朵表面造成感染,甚至会刺破耳膜,导致患者丧失听力。
此外,即使虫子被取出,若不及时对耳道进行清洗,虫子身上的病毒、细菌也会遗留在耳朵里,引发感染。
错误的急救措施
因为虫子进入耳朵里,患者会产生强烈的异物感,就会想尽办法进行急救,但是如果采用的方法不正确,不但不会缓解症状,甚至会加重症状,以下就是错误的急救措施,望大家规避:
第一,用手或采耳工具掏耳朵,这种方式是最不可取的急救方式。当我们持续刺激耳朵或耳廓时,耳朵里的小虫子会爬得更深,患者的疼痛感会加深,严重的会造成患者鼓膜、听小骨受损,以及影响听力,严重者会失聪。再者,一旦你使用此方法,会增加治疗难度。
第二,滴酒精。有些患者认为酒精能杀死虫子。事实上,酒精确实有消毒、杀菌的作用,但同时,酒精对患者的外耳朵、内耳、鼓膜都会有损伤。
重点:正确的急救方式
关于耳朵进虫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急救方式,可以将患者受到的损害降到最低,对保护耳道而言具有积极意义,所以学习、选择合适的急救方式至关重要:
1. 通过光照引出虫子:当耳朵爬进虫子时,耳朵会产生嗡嗡的声音。首先,用双手捂住耳朵,张开嘴巴,避免鼓膜震伤;然后,跑到黑暗处,用手电筒照耳朵,因为大多数虫子都有趋光性,所以他们会沿着亮光爬出。
弊点:此方法具有局限性,只对有趋光性的飞蛾类昆虫有效,而对体型较大、避光型虫类起到反作用。所以,没有十足把握确定钻进耳朵内的虫子是否有趋光性,不建议患者使用此办法。
2. 滴油:滴油目前是相对最科学、安全的方式,可以最大减少虫子在耳朵的损害,从而缓解患者的通过,等到2-5分钟,小虫会随着油流出来。除了滴油外,也可以滴醋、姜汁,效果和油差不多。
弊点:如果患者真身有中耳炎、鼓膜穿孔等,不建议采用这种急救方式,否则不但没有达到急救效果,还会加重病情。
3. 烟熏:由旁人在耳朵边点一支香烟,不听向耳空里吹,将小虫呛出来。
总体而言,耳朵进虫是春夏非常常见的现象,所以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和注意。我们在平常也要注意,如不要经常挖耳垢,大家都认为耳垢会影响听力,所以会想清理。其实适量的耳垢,能够避免灰尘、虫子直接触及到耳膜,是耳朵的“保护伞”。
最后,如果患者使用了滴油、光照、烟熏的方法后,虫子仍没有出来或耳道里有虫子残肢,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情况更为严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现在这个季节,除了流感猖狂,哮喘也是很容易出现的,而且一旦患上了过敏性哮喘就很难根治。特别是小儿,得了哮喘病需要积极治疗,但是更要懂得如何预防!
小儿哮喘
小儿常见的肺部疾患,是一种表现反复发作性咳嗽,喘鸣和呼吸困难,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的可逆性、梗阻性呼吸道疾病。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高,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学习、生活及活动,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少哮喘患儿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最终发展为成人哮喘而迁延不愈,肺功能受损,部分患儿甚至完全丧失体力活动能力。严重哮喘发作,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以致命。
虽说哮喘目前来说不能完全治愈,但是可以通过药物有效控制的症状。随着儿童的长大,发作频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很有可能会减轻,甚至不再犯病。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运动。大家都知道傅园慧,曾经也是哮喘患者,但哮喘并没有影响他的人生。所以哮喘患儿的家长可以放心,但是要坚持治疗。
杜绝源头
预防哮喘尤其重要,我们身边有许多能引起哮喘的源头,需要杜绝!
1尘螨,是哮喘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发病因素。尤其是冬天不透风的屋子里,被褥和毛绒物体容易螨虫滋生,建议及时的清洗晾晒。
2、猫狗等宠物的皮毛,是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危险因子。对于容易患哮喘的儿童而言,宠物和孩子能只能选一个。
3、污染的大气,虽然今年冬天空气质量不错,但是也不能大意。家里最好能配备空气净化器,雾霾天尽量减少外出的时间。
4、二手烟,部分患儿是由二手烟引起的哮喘,为了孩子的健康,还是让孩子远离二手烟。戒烟吧。
儿童哮喘的治疗原则
首先,治疗最大的原则就是,遵医嘱!因为目前医学界对于哮喘有非常明确的治疗指南,而且这些指南是行之有效的。家长千万不要听信理疗偏方,耽误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周期会比较长,所以治疗刚开始,家长和患儿都要有耐心和信心。
其次,对于治疗药物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两大类。糖皮质激素类的控制药物需每日用药并坚持使用,缓解哮喘发作的药物,在发作时使用即可。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3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秋冬季节天气干燥,气温降低,空气质量不佳(尤其是北方地区),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咳嗽,孩子咳嗽时,轻则几天,重则可达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之久。
遇到孩子咳嗽,家长一定要重视,不要盲目止咳!
咳嗽只是生病的表现而不是病因,应带孩子去医院,查明病因并对症治疗,同时在家中让室内的温度、湿度保持在舒适的区域,不要给孩子太吃重口味、油腻的刺激性食物。
咳嗽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先来了解下不同类型咳嗽的表现。
如果孩子只是早上起来咳嗽几声,其他时间并没有不舒服,这只是孩子在清除呼吸道黏液的正常生理现象,家长不需太担心。
如果孩子经常在半夜或清晨咳嗽,很可能是上呼吸道(鼻腔、咽喉等)受了刺激;
如果孩子进入某个环境就会咳嗽,可能是过敏导致的(花粉、尘螨等);
一般小于两周的咳嗽,可能是急性咳嗽、急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断断续续超过四个星期的咳嗽,可能是慢性咳嗽、感染、咳嗽变异性哮喘等;
超过四个星期还没好的咳嗽,建议家长及早带孩子先去医院检查病因,不要自行用药,不管是短期咳嗽还是长期咳嗽,看着宝宝咳嗽难受、排痰困难,作为家长都会跟着揪心。
想要提醒大家,孩子咳嗽但不发热时,家长一般都不会觉得是大问题,但这时候也不要随意给孩子吃止咳药。
咳嗽是机体排出异物的过程,盲目止咳不利于病情的恢复,也不要因为之前有过类似的症状,就武断认为:这次发病的原因跟上次是一样的。
宝宝咳嗽已经严重影响到睡眠、进食,或者有加重的趋势(伴有呼吸急促等)要赶紧去医院,
发烧达到38.5度以上,超过三天不见好转,也需要就医诊治;
另外,孩子从干咳变成咳痰,孩子多次诉说咽喉痛、头痛,同时出现呕吐及皮肤青紫等伴随症状,或是身上起皮疹,都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伟
文章首发于 | 耳鼻喉科张医生
家里有宝宝的爸妈应该深有体会吧,宝宝从小到大、从不会坐到满地跑、从咿呀学语到练习乐器,会带来很多很多的“声音”,其中不乏打扰到邻居的噪声。
可能就会有邻居来敲门来提醒,也可能会有邻居发出“异样”声响表示抗议,为此邻居间不睦甚至吵闹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这回门诊碰到的例子,是个八十七岁的“老小孩”被邻居小朋友“投诉”的事。身为老小孩,老先生是位退休的工程师,和图纸、工具尺打了一辈子交道。
扰到小邻居不是因为发脾气扔东西叫嚷嚷,也不是因为走来走去有噪声,而是电视声音太大,吵到了小朋友做作业。小朋友于是奔上楼敲敲门,又立刻跑下去。待到家人开门门口却空空。一来二去老人子女也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小朋友原来是以此表示抗议。
老小孩就以这种方式被小朋友“投诉”了。
其实很多照顾老人的子女可能都有这种体会,电视、广播声音开得很大,震得人听不到敲门声。这种情况,可能是老人正在遭遇着“耳聋”的问题。
这时做一个初步的听力检查就可能发现问题所在。如果听力下降得比较明显,属于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可以考虑配戴助听器辅助听力。
但助听器不是高音大喇叭,不会像许多老人认为的那样可能伤害听力。频率特异性高、功率适当的助听器,可以补偿下降部分的声音刺激,有效利用残余听力。方便老人沟通,也减少被邻居投诉的情况。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弱视是在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形觉剥夺或双眼高度屈光不正等异常视觉经验,造成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经过恰当治疗后视力提高。弱视是学龄前儿童较为常见的眼病,会严重地影响儿童双眼视觉的发育,如不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将造成终生的视力低下。
一、儿童弱视有哪些分类呢?
1.斜视性弱视
斜视性弱视经常发生为斜视眼、单眼弱视。斜视性弱视发病率高,占斜视1/2。这种弱视眼是斜视的后果,是继发的、功能性的,因而是可逆的。偶有少数原发性的,即使在最积极的治疗下,视力改善也不理想。
2.屈光参差性弱视
这类弱视是功能性的、可逆的。一般两只眼相差2~3.00D以上者,屈光度较高的一眼易形成弱视或斜视弱视的深度不一定与屈光参差的度数成正比,但与注视性质有关,旁中心注视者弱视程度较深。
3.屈光不正性弱视
这种弱视多数为双眼性,发生在没有戴过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的儿童。双眼视力相等或相似,多数近视在-3.50D以上,远视在2.50D以上,或兼有散光者。
4.形觉剥夺性弱视
本病是由于功能性障碍而发生的弱视,称为形觉剥夺性弱视。
5.先天性弱视
这种弱视发生在婴儿期,双眼视觉形成以前,预后较差。这种弱视眼底正常,有些先天性弱视继发于眼球震颤。
二、儿童弱视是怎么形成的?
儿童弱视是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3岁以内),存在一些异常的视觉经验导致的,如:1)如果一只眼斜视,则两只眼睛看到外界物体的像就不能同时出现在双眼相对应的视网膜位置上,斜视的这只眼睛就会受到抑制、成为弱视眼;2)如果两眼的屈光度相差较大(如一只眼近视300度,一只眼正常)时,外界物体在两只眼形成的物像的大小及清晰度就不一样,近视300度的这只眼就有可能成为弱视眼;3)如果患有先天性白内障、角膜混浊、完全性上睑下垂等这些可以影响光线进成为弱视眼。
三、弱视多好发于哪些人群?
1.有家族遗传的儿童:有研究表明,儿童斜视有一定的遗传因素,而小儿眼球发育关键期如果缺乏足够的视觉刺激,使视功能发育受到抑制,就容易形成弱视。
2.屈光不正的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多见于远视性屈光不正患者。
注:儿童长时间的用眼易导致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进而导致弱视。
作者 | 张伟
文章首发于 | 耳鼻喉科张医生
游泳回来,孩子觉得耳朵堵上了,让妈妈帮着看,里面堵得严严实实淌着水,发出臭臭的味道。
全家人都以为游泳游出中耳炎,带着他着急看诊。
到了医院后,男宝宝表现很乖,也多亏得耳道冲洗给力,配合取了许多人耵聍(耳屎),味道果然非比寻常。
恐怕这是孩子人生第一次耳道大清理。听力恢复,鼓膜良好,只是和耵聍栓塞,没有中耳炎。
“你们小点声,说话太吵了”。耳朵里声音瞬间不同以往,刚开始孩子还有点不适应。
耳屎为什么会臭?
外耳道皮肤的毛囊、耵聍腺和皮脂腺分泌的物质与耳道皮肤脱落的上皮共同构成了耵聍。耳道潮湿、耵聍发酵会产生异味(基本可忍受)。
孩子游泳后,耳朵臭臭的,是因为耳朵进水耳屎发酵的原因。
当然也有其他耳道异味的问题,如胆脂瘤等。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很多人都喜欢挖耳朵,挖耳朵只是一种俗称,真正要挖的,是耳朵里的耵聍,俗称耳屎。
那么,第一个疑问是,耵聍,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其淡黄色黏稠的分泌物就是耵聍,耵聍在空气中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耵聍如黏稠的油脂,俗称油耳。
虽然是一种排泄废物,但耵聍却也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平时借助咀嚼、张口等运动,耵聍多自行排出。若耵聍逐渐凝聚成团,阻塞于外耳道内,即称耵聍栓塞。
事实上,出现耵聍栓塞的人相对还是较少的,大部分人,并不需要刻意地去挖耳朵。
但有一部分,其实耵聍并没有达到栓塞的地步,但养成了长期挖耳朵的习惯,在很多地方,大街小巷更是有专门以挖耳朵为生的职业,很多人喜欢挖耳朵,还有一个原因是,挖起来的感觉非常爽,所以久而久之,挖耳朵不在只是为了掏出耵聍,还成了一种口味重的享受。
挖耳朵只是非常简单,可以用手指,可以用棉签,可以用挖耳勺等等,可以自己挖,也可以让别人挖,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挖耳朵的动作很娴熟,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伴随挖耳朵的,则是无处不在的风险。
我们在家中挖耳朵,往往无法做到直视,即便借助手电筒等照明工具,也无法整个看清耳导,不像耳鼻喉科,有专门的内窥镜。
在没有直视的情况下,挖耳朵的工作很容易造成耳导的皮肤损伤,一些耵聍本来位置不深,挖耳朵的工具伸进后有可能将其推的更深,为了挖到它,在工具深入的同时,有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那就是鼓膜损伤。
这不,最近我们就接诊了一例鼓膜穿孔的患者,起初他自己用铁勺挖耳朵,结果并没有挖出什么,还觉得耳朵里有异响,不舒服,妻子自告奋勇为他挖,结果耵聍没挖出,反而让他痛的大叫,随即耳朵里流出了鲜血,听力也骤然下降,慌忙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是鼓膜穿孔。
医生说,出现鼓膜穿孔,情况就有些麻烦了,轻度的患者可以保守治疗,因为鼓膜两面都有丰富的由外向内相互吻合的血管,修复能力是很强的。但如果是很严重的,就需要手术了。
听完医生的话,年轻小伙后悔莫及,一旁的妻子也愧疚不已,小伙忍不住说了句,叫你轻点轻点,现在好了,耳朵都要废了……
孩子在家里的时候可能因为着凉等原因就会出现发烧的情况,如果是有经验的父母,就可以很好的处理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什么经验的父母,那就十分危险。如果孩子体温过高,是有可能伤害到脑部神经的,所以必须要做正确的处理。有的孩子发烧的时候会出现耳朵痛的情况,家长该怎么办?
小孩发烧耳朵疼应该给予抗生素治疗,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让孩子服用。
小孩发烧怎么办?
1、急救措施:
(1)可用冷湿毛巾敷额,好可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块外裹干毛巾敷头、颈,还可加敷腋窝和腹股沟则效果更好。
(2)将75%酒精兑水一倍稀释,用小毛巾蘸湿擦抹头、颈、腋窝、胸背和四肢。若小儿四肢冷或擦抹后皮肤起鸡皮,应改用稍低于皮肤温度的温水擦抹四肢直至回红转暖。
(3)在作物理降温的同时还要服退热药,有高热抽筋病史的同时加服镇静药。当家离医院远而交通又不方便的,遇高热最好不要不管一切往医院跑,可以先在家中作上述紧急处理。
2、降温方法:
(1)传统物理降温法
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用冷温毛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全身皮肤发凉应立即停止。也可用冷生理盐水(30~32℃)灌肠,对疑为中毒型菌莉者更为适宜,既可降温,又便于取粪便标本送检;
(2)药物降温法
对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剂降温;0~23个月龄的孩子可服用幼儿百服咛(退热口服)滴剂,2~12岁孩子可服用儿童百服咛(退热)溶液或咀嚼片,每隔4~6小时服一次。这种退热药的优点是口服后吸收较快,30分钟生效,没有传统解热镇痛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对白细胞、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3)针灸降温法
3、对症治疗:
(1)高热时,水分丢失增多,食欲减退,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对于出现烦躁不安、反复惊厥或一般降温措施效果不明显者,可酌情选用氯丙嗪与异丙嗪。
4、针对病因治疗方法:
对于由感染引起的高热,应根据病情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对局部感染病灶要及时清除。因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热,也需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当孩子出现了发烧的症状时,家长在饮食上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应该给孩子多吃一些低热量的食物,最好是容易消化的流食或者是半流质的食物。比如给宝宝熬一些牛奶或者是米汤。不能给孩子吃太多的水果,让孩子多喝一些水,千万不能让孩子暴饮暴食。
“三年前,我发高烧,用药不当后,我的听力越来越弱,我知道声音都在我身边,我很努力听,不过就是听不到,妈妈,我怕。”这是来自一个5岁小女孩的自述。
中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当陷入无声世界,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受损伤的更是难以计数。宣传片谈及的是儿童用药安全,而药品说明书就是用药最准确的指南,但对于大多数人就是一张陌生的纸。
当我们买来一盒新药,你会看说明书吗?
网友这样说:“我又不懂药品知识”、“没注意过”、“感觉字太多,抓不住重点”、“太长了,哪有时间看”、“字又小,文又长”、“都没从盒子里取出来过”。
关于「药品说明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之前就有新闻报道过看药品说明书和看“天书”一样,很多生僻难懂的字词和专业用语,近半消费者表示看不懂。
药品说明书关乎生命安全,马虎不得,规范说明书不仅是对制药行业的要求,也是对用药安全负责的体现。药品说明书是医生、药师和患者在使用药品过程中最重要的科学依据。而除了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外,遵医嘱依旧是患者看病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毕竟,有时候光看说明书你并不一定能看懂!
如果觉得「药品说明书」太长,字小又密,药品名词陌生,Dr.京来给你划重点,教你5步读懂药品说明书。
打开说明书,先看第一排。
曾有新闻报道“一个药品 34 个名称”,药品别名眼花缭乱,区分困难。
首先【药品名称】排在“药品说明书”第1项,它包含【通用名称】和【商品名称】。
【商品名称】是指制药企业为其产品注册的商标名称,同一种药品可以有许多个不同的商品名称。如通用名称为阿莫西林的药物,商品名至少有阿莫仙、阿林新、萨林等五种。而且不同商品名的药品售价也大不一样。
Dr.京 Tips:
在购买药品时,务必认清通用名称。对同一通用名称但不同商品名称的药品,应选择质量好、信誉高的品牌。划重点:购药谨遵医嘱!
西药看【适应症】,中药看【功能主治】。
身体产生病症,拿到药品之后,一定要注意确认药品适应症和功能主治,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在不能确定药品符合所对应的病症前,切勿为了急切缓解病痛而造成误服药品的情况。
西药看【适应症】,可以看出药品适用于哪些疾病的治疗,哪些症状的改善。如感康 复方氨酚烷胺片的【适应症】:适用于缓解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
中药看【功能主治】,是根据中医药学理论注明药物的功能和能够治疗的病症。如双黄连口服液的【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Dr.京 Tips:
对于一些说明书描述模糊、专业术语过多自己难以判断的,一定要咨询医生根据适应证来判断是否服用。
【禁忌】【注意事项】【慎用】一定要留意!!!
【禁忌】是药物使用的红线,一般来说有禁忌证的人群,绝不能吃这种药。
【注意事项】针对用药的安全和效果,还有服药的建议。
【慎用】是一个警示,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可用。
Dr.京 Tips:
如果是慎用人群,一定要在医生评估,进一步权衡用药的获益和风险之后,再确定是否使用。
【一天三次】≠跟着三餐一起吃
按时吃药才能发挥最佳药效,看似简单易懂的“医嘱”,你真的读懂了吗?
「一天三次」是每隔 8 小时服用一次,而不是跟着三餐一起吃;
「睡前服」是指睡前 15~30 分钟服药;
「空腹服」是指饭前 1 小时和饭后 2 小时服药;
「饭前服」是指饭前 30~60 分钟服;
「饭后服」是指饭后 30 分钟服。
Dr.京 Tips:
为了药物能发挥最大治疗效果、避免不良反应,药品的服用说明都是经过大量严谨细致的研究得出的。所以不要随意调整用量或服用时间。
【贮藏】要避光,吃药才健康!
温湿度和光线都会对药品产生影响,尤其是一些对贮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药品,按照【贮藏】存放药品也很重要!
例如:阴凉处(不超过20℃)、冷藏(2~8℃)、避光、防潮。
Dr.京 Tips:
长久放置的药品再次服用,一定要核对有效期。如果药品发生变色、澄明液体变浑浊等,一定要停止使用。
用药前记得好好阅读药品说明书!Dr.京愿意陪你一起,好好治病,好好吃药。
今天,一个年轻小伙来就诊。小伙满脸愁容的说:“我嗓子眼有一根牙刷毛,两个星期了,可就是咽不下去,特别难受,有时候睡觉,直接就难受醒了”。医生问了详细的情况,并给他做了喉镜检查,最后得出的结论竟然是:嗓子眼没有牙刷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小伙得的是一种常见病,中医叫做梅核气。
这种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嗓子有异物感,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结于咽喉或肝郁乘脾,脾失运化,不能输布津液,津液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所致。梅其临床表现为咽部的异物感、烧灼感、虫子爬行感和瘙痒感。梅核气的症状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一个人比较敏感,经常心情不好,就会加重病情。这名小伙就是典型的梅核气,他因为担心自己的病,每天心情紧张,病情因此加重,病情加重以后使他心情更加恶劣,形成了恶性循环。
很多患梅核气的人,其实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通常为性格多愁善感所致,所以,在治疗梅核气时,可以不使用药物,可采用心理疗法。很多患者心理负担重,病情迟迟不能缓解,但在采用心理疗法以后,可以不药而愈。
除了心理疗法,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梅核气的关键,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西医也认为,强健的身体是预防疾病的重要保障。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顽固性梅核气患者,也可以采用中医治疗。出自《伤寒论》的半夏厚朴汤就是治疗梅核气的名方。不过,中医讲究辩证论治,如果想要采用中医治疗,一定要找正规的中医大夫辩证开方,切不可见一病用一方。
此外,有些梅核气的患者也可继发于慢性咽炎,这种患者就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了。还有一些疾病,也可表现为咽喉部的不适,比如喉癌,这是非常凶险的病。所以,如果读者感到咽部有异物感,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检查,治疗。
最后,希望各位读者都能有好的心态,毕竟,身体是自己的,气坏了身体只能让亲人心疼。
为人父母都知道,小孩只要安静准没好事!一位妈妈上网分享自家孩子的杰作,表示自己才看个手机,发现孩子突然变得好安静,一探究竟后却被“这一幕"吓到花容失色,照片发布后引发广大网友留言!
这位妈妈当时与两个分别5岁、3岁的孩子在客厅,吃饱后她看手机,两个孩子则在一旁玩耍。突然间,原本很吵的两人安静下来,她好奇往沙发看过去后发现有个人脸"浮现"在上头,吓到放声尖叫!
原来,这两个孩子正在沙发玩躲猫猫,5岁长子躲进沙发套里面,把整张脸用力往外推挤,从外部看上去,就是一张浮在沙发上的脸孔,让妈妈直呼真的很可怕!
虽然吓人,但5岁儿的"杰作"仍引来众多网友回应,"太吓人了"、"好可怕"、"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哭出来"、"我很久没这样尖叫了"、"看起来好像人面鱼"、"我内心可能会留下创伤"、"会吓到不敢睡"。
有些网友则觉得"好可爱啊"、"半夜看到这个笑出来"、"妈妈还能冷静拍下照片,拍得很好啊"、"看起来可以在低预算的恐怖电影中使用"。
不过,也有为人父母的网友感同身受,"孩子的行为果然都无法不可预测啊"、"我小孩也喜欢躲进沙发套"。
孩子通常好奇心重、天马行空、喜欢探索,常会有令人哭笑不得的行为!不过针对幼龄的孩子来说,即便是在家中玩耍,仍有许多地方有着潜在危险。
为避免孩子受伤,需注意10个家中危险的地方,呼吁爸妈或照顾者留意居家安全:
1. 浴缸、洗衣机
即使浴缸的水深只有10厘米,也具有让婴幼儿溺毙的程度。平时要确定没有水在浴缸里头,并随手关浴室门。洗衣机周遭也不要放有垫脚物品,防止宝宝爬入。
2. 门窗
在开关门窗时,务必先确认孩子有无在门窗边,避免夹伤手指或撞到身体。
3. 床铺、沙发
不论宝宝在沙发或床上睡觉,只要孩子已会翻身,爸妈就必须要在一旁看顾,专家建议最好让孩子睡在“有装围栏的婴儿床”。
4. 玄关
家中若设有玄关,宝宝又正好处于‘喜欢四处爬’的阶段,建议可用围栏挡住玄关、防止孩子爬入。另外,也可在穿鞋区铺上材质松软的厚垫,以防宝宝不慎摔落。
5. 柜子
许多人会使用"玻璃装饰柜"摆放物品,建议最好能锁上柜子,避免宝宝被柜中物品吸引而打开柜子门、发生夹手意外。
6. 插座
婴幼儿常会把手指或其他物品插入插座孔,进而发生触电。建议爸妈可在插座插上安全挡板、或更换为安全插座(例如:插座安全防尘盖、电源插座保护盖、自动安全防护盖)。
7. 楼梯
会爬行的宝宝常会趁大人不注意时爬楼梯,要是一不留意可能就会滚落下来,因此建议,楼梯口最好能装置安全栏杆或围栏。
8. 阳台
阳台若未加护栏(或阳台门未上锁),甚至在阳台上堆放物品、让孩子有垫脚爬高的机会,恐容易发生意外。
9. 厨房
一般而言,厨房里的每样器具都有危险性,除了不要让孩子进入厨房之外,爸妈也切记不要带着孩子进厨房煮菜或洗碗。
10. 桌子、桌巾
婴儿幼容易撞到桌角而受伤,爸妈最好在每个桌角加上边角防护套,另外也不要铺桌巾,要是桌上有热食、重物或其他物品时,孩子可能会拉扯桌巾而使物品掉落,导致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