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的长期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用药,还需要科学的饮食与运动相结合。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糖友们不得不学的“技能”---自我监测血糖,这也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重要一环,它能直接了解机体实际的血糖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反应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从而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然而不少人在日常的血糖监测中,难免会走进一些误区却不自知,今天我们就罗列了常见的几个误区,希望能对糖友们有所帮助。
一、只查空腹血糖
很大一部分人平时只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基本靠猜,甚至认为餐后高血糖是饮食造成的,只要每天合理控制饮食就好,哪怕是餐后血糖高了,随着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血糖也会慢慢降下来,没有监测的必要。
其实糖尿病在发病之初往往先是餐后血糖升高,而后才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检测餐后血糖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同时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升高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更为密切,危害更加严重,严格控制餐后高血糖,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二、“餐后2小时血糖”=“吃完饭以后2小时的血糖”?
不少人对这个“餐后2小时”有误解,每次都是吃完最后一口饭才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测量血糖,但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吃饭时间是不同的,如果从餐后开始计时,早已过了血糖升高的高峰。
“餐后2小时血糖”实际指的是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到2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
三、病情稳定就不用监测血糖了?
血糖水平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天之中血糖也在不停变化,生病、生气、剧烈或过少运动等情况都会引起血糖波动,这些时候都应当及时监测,避免血糖骤然升高或低血糖的发生。因此即便是病情稳定的患者,也需监测血糖,但可逐步减少测定的次数,一般一周测4-8次,具体方案按医嘱执行。
四、检查前故意少吃
有些患者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血糖检查结果,有意识地在检查前节食,但这样测得的血糖结果不能代表平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反而可能会影响治疗,甚至导致病情加重。
1、初发糖尿病者一般需要连续测1-3天的“七个点”血糖,即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觉前的血糖,画出血糖变化曲线,为制定降糖方案提供依据。如果出现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则需凌晨2点-3点再加测一次。
2、血糖未达标时,常采用两种办法:三餐前及睡前,或者早餐前加三餐后2小时血糖。还可以根据血糖的波动定点每日监测,一天监测2-3次。
3、随机监测血糖。外出赴宴、运动前后、开车前、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等情况下,可随时监测。
此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避免影响检测结果:试纸勿过期;血量要足够;操作程序正确;选择合适采血部位,一般为中指和无名指,消毒,待酒精挥发完毕再采血,弃去第1滴血。
血糖监测不能一劳永逸,更不能怕花钱、图省事,只有科学的监测、科学的治疗,我们才可能将病情进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一次的空腹血糖正常并不意味着你是安全、没有糖尿病,首先如果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升高,也属于糖尿病。其次这次血糖正常,可能就是你胰岛拼命努力分泌胰岛素的结果,而且很有可能,在努力出这么个健康结果之后,胰岛就进入虚弱甚至衰竭状态,从此开始血糖升高了,之前的一次血糖正常不能代表之后也正常,甚至可能是最后一次正常了,尤其是当你具备肥胖、三多一少症状时候。而且大部分中国人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看是否为糖尿病需要做糖耐量实验结合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发病早期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称为糖耐量低减或空腹血糖受损,也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糖尿病早期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大多通过体检发现血糖升高。
早些年治疗指南中鼓励采用生活改变来治疗,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达到标准体重来控制血糖。一般观察3-6个月,血糖不达标后才开始药物治疗。这种治疗有一定效果,但大部分人不能达标,而且可能延误胰岛细胞恢复时机。
新版糖尿病治疗指南提出一旦确诊糖尿病就需积极药物治疗,以防糖尿病病情快速发展,针对药物控制血糖无效的病例,推荐加用基础胰岛素,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医药保健市场关于糖尿病的药品、保健品种类繁多,抓住患者怕得病、怕终生用药的心理,打着特效、根治幌子的各种虚假广告铺天盖地,抓住患者想试一试、大不了再到医院治疗心态,导致患者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间、血糖大幅波动,甚至病情加重。正规的药物、医院是不让做广告的。
还有部分人或是利益驱使、或是心态作祟,到处宣传自己或谁谁就是糖尿病,吃了某个药物病救治好了,也许他当时就不是糖尿病,只是一过性血糖异常;或者他根本就没有糖尿病,只是误导患者。糖尿病根据每个人分型不同、阶段不同,治疗不一样的。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在不发生显性、隐性低血糖情况下,血糖控制越低越好,为防治远期并发症。但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升高是渐进的过程。在发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发现时,血糖持续在很高水平,有些人可能数年都没有正规治疗,对于现阶段高血糖水平有一定耐受性,部分患者会误认为自身的血糖的升高是短时间出现,急于在短时间内将至正常血糖水平,而应用过量降糖药,导致自身无法耐受正常人的血糖水平,出现严重低血糖症状,甚至带来生命威胁。
针对糖尿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治疗主要依据静脉血糖水平,症状只是疾病一种表现,很多患者明确诊断糖尿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认为只要自身无不适症状,就意味着血糖控制良好,全凭着感觉自行停药或加减剂量,不做血糖监测。
实际上症状和病情严重程度并不完全平行,部分患者即使血糖水平很高,也无明显症状。这种凭借症状、自我感觉、自我治疗所带来的风险、危害甚至大于持续性的高血糖,同事带来发生冠心病、蛋白尿、白内障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药物的联合应用是临床常用方法,目的是达到治疗目标,减少大剂量单一药物的不良反应,但相同作用的降糖药合用相当于单一品种药物超剂量应用,会造药物不良反应、毒性增强而带来严重不良后果。
胰岛素是人体内存在的正常激素,缺乏胰岛素的糖尿病病人是需要外源性的补充,血糖控制稳定后据病情可以减量,甚至有的病人可改服口服药物。一旦确认为缺乏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不能控制好血糖的糖尿病病人,都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其目的是防止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那种认为一旦用上胰岛素就会“成瘾”的想法是没有根据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来说,这个“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饮食控制会影响到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有的糖尿病患者认为,控制糖尿病的的主要手段就是要减少主食的摄入量以此来达到控制血糖升高的目的。糖尿病治疗的首要原则就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不仅主食的摄入量要控制,副食的摄入量同样也要加以控制。由于控制主食的摄入减少副食选择就会多样化,从而导致体内营养物质的失衡。
如果不吃主食或主食进食过少不仅难以维持身体健康还可能会导致两个结果:1、人体总热量达不到机体代谢的需要,从而使体内蛋白质、脂肪过量分解,不利于人体机能的活跃性和新陈代谢。2、由于认为自己控制了饮食量从而造成副食摄入过多、相应的脂肪的摄入量过多容易引起高脂血症以及心脑血管疾病。
有不少水果是甜的,但也不全是甜的。提到水果两字大多数患者会普遍认为水果是甜的,吃多会引起血糖升高。但是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水果中富含的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改善血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水果中的膳食纤维会延缓血糖的吸收,从而达到控制血糖值的目的。
有些患者认为植物油中含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动物油要好。动物油富含大量的脂类物质,会对心脑血管造成压力。植物油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无节制使用。但是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不管是动物油还是植物油都含大量的油脂,会产生高热量。加大使用量会增加体重,影响对血糖的控制。植物油的使用量切记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
不少患者认为吃了降糖药就万事大吉了,就能够享受到大餐的美味了,而不用担心血糖不平衡这一问题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降糖药、胰岛素在合理的饮食上有效,能够使血糖平稳。我们日常食物数量和种类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血糖势必不会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同时,胰岛素的注射必须与进餐时间进行配合这样才会有作用。
知道这些误区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控制,保护身体健康!
据统计,截止2018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明确并临床诊断出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也就是十个人中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这个震撼的数据告诉我们,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那么很多病人一定要问了:患了糖尿病之后,血糖一定要降到标准范围么?
1.如果能将糖尿病人的血糖降到标准范围内当然是最好的:在我们控制血糖过程中,血糖波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控制血糖,降糖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降低血糖,而是尽可能的延缓病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对于不同情况的患者,降糖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2.年龄较低的患者:50岁左右及以下的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低,要求严格按照标准降糖。空腹要求6.1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7.8mmol/L,血糖峰值要小于11.1mmol/L。因为中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0多岁,有些地区已经超过了80岁,年龄较轻的患者预期寿命长,严格控制血糖,延缓病情发展,不会影响患者的预期寿命,甚至可能活到九十九不成问题。
3.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有些病人除了有糖尿病还会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梗等疾病的患者,这时候主要以治疗合并疾病为主,可以把血糖适当放宽到空腹7mmol/L,餐后2小时9mmol/L。因为这些患者主要目标是治疗其他疾病,降压、预防血栓、降低血脂等针对合并疾病的治疗比降低血糖的获益更大。
4.高龄患者:一些80岁以上的高龄糖尿病患者,或是年龄稍小一点,但已经发生了心、脑、肾、血管病变的患者,可以把空腹血糖放宽到9mmol/L,餐后2小时12mmol/L。甚至再稍高一点也可以接受,因为高龄患者主要是以提高生活质量才是治疗的重点。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是因为“高血糖”,那么如果血糖高一点究竟有哪些坏处呢?
1.严重失水:当高血糖时会引起人体尿量增加,人体会排出更多尿糖,而大量排尿会使机体失水。
2.电解质紊乱:高血糖时,大量排尿不仅失水而且从尿中带走电解质,使电解质紊乱。
3.脑功能紊乱:高血糖时水会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流动,这样就会导致细胞失水,当脑细胞失水时就会引起脑功能紊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昏迷。
4.消瘦:由于高血糖时尿中糖分增加,葡萄糖不能很好被人体利用,所以体内脂肪、蛋白质就会分解,结果就会变得消瘦,体重减轻。
5.人体多器官功能紊乱:血糖升高,会引起人体血管、神经、肾脏系统出现给功能紊乱,导致肾脏病、眼底出血、神经细胞变性。
6.心、脑、下肢等多处动脉硬化:高血糖常伴有高脂血症,冠状动脉、脑血管及下肢动脉硬化比一般正常人发生得早而且严重。
7.远期并发症:比如脑卒中、糖尿病、冠心病、猝死等。
那么到底如何控制血糖是最好的呢?
一.管住你的嘴:
1.主食要定量,粗细要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
2.适量吃些蔬菜、水果,种类、颜色要多样。
3.也可以吃点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但是要限制加工肉类。
4.还要保证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
5.清淡饮食,足量饮水,戒烟酒。
二.迈开你的腿:
在无运动禁忌的情况下,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可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是指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如:打太极拳、慢速骑车、打乒乓球或羽毛球。餐后一小时进行,不要空腹运动,也不能参加激烈的运动:如速跑、跳绳、滑雪等。
三.控制不住用药物:
如果血糖波动较大,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药物,减少血糖对人体的伤害。目前新型的降糖药物就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抑制剂比如达格列净,效果不错,有条件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
四.减轻你的压力:
精神紧张时,肾上腺会分泌肾上腺素,引起人体兴奋,导致血糖上升,加重胰岛细胞负担。因此,应学会减压,例如深呼吸就是简单易行的减压方法。 同时,心情舒畅是血糖平稳的秘诀之一,糖友们如果能够保持一个平和开朗的心态,非常有助于控制血糖。
最后小结:对于血糖的控制,我主张个体化,也就是说,每一位糖尿病人要把血糖控制在适合自己的范围内。而降糖除了要依靠药物治疗外,还需要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说起来道理很简单,但坚持做下来很难。希望每一位糖尿病人,都可以持之以恒的坚持治疗,延缓疾病的进展,享受幸福的人生。
我是一名患糖尿病6年的人,如今已经快50岁了,这些年来,在控糖路上,也走过不少弯路,今天总结一下我曾经进入过的控糖误区,希望糖友们别犯同样错误了。
经过这些年系统地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丰富的理论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科学的膳食结构,严谨自律的生活规律,坚定的信心和坚持不懈地努力,是战胜一切病魔的有力保障!
误区一:糖尿病人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
为了控糖,有的人认为这不能吃,那不能吃,实质上全错了,这是饮食误区!糖尿病人没什么绝对不能吃的,只是要掌握好量和搭配的问题。
人体各个器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不相同,我们所吃的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也不尽相同。任何一个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吃不饱,都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威胁。所以要想让各个器官健康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就应给它们全面地充分的营养,这就是营养均衡。
我在糖友大本营看到有的糖友说吃了一碗白米饭,血糖高了,就认为这碗饭以后不能吃。我认为不是不能吃,而是你一次吃得太多太单纯了。
白米饭是升糖高,但它也有人身必需的营养物质,不吃就会缺少这些营养。怎么办?少吃。比如主食三份,可以吃一份白米饭,其他两份搭配低升糖主食。那样餐后血糖还会高吗?
误区二:某些食物可以降血糖
有人说有些食物可降糖,这也是糖友的饮食误区。没有可以降糖的食物,食物含有糖尿病人所必需的营养的食物。我们衡量糖尿病人食物的标准不应该是降糖还是升糖,而是应该看食物的营养成分适合不适合糖尿病人所缺乏的营养!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营养不良所致,那是因为胰腺因缺乏必需的营养而无力承担转化利用血糖的重任,这才导致血糖升高。所以只要能给胰腺以足够的营养,让胰腺强壮起来,尽快恢复功能,那么血糖还会降不下来吗?
追本溯源,一切病根很可能都是营养失衡!我们的身体包含了大自然的一切营养素质。凡是大自然中有的营养素质,在我们身体中几乎都存在。这些营养素质,除阳光和空气外,都是由口来摄入。
只所以病从口入,那就是因为偏吃偏喝,摄入的营养不均衡,使身体某些地方失去营养而不能正常工作。久而久之,这些地方就会因长期得不到营养而衰弱。如再加上过多摄入一些对这个部位有伤害的食物,或有伤害的行为,那就是雪上加霜。这就是得病的根源! 对疾病的医疗,就是在病情加重而不能自愈的情况下,进行的强化治理!
药物治疗,其实这就好比一个人长期吃不饱,饿得少气没力了,干不了活,你只是帮他干活让他休息,如果还是不让他吃饱东西,一直替他干活,等他饿死了,那就终身难治愈了。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说错了大家也别见笑。
钴和铬是胰腺必需的营养要素。比如南瓜含钴和铬丰富,糖友不必吃那么多就可以满足胰腺的需求。这就说明南瓜虽然不降糖,但它可以给胰腺充足的营养,让胰腺尽快强壮起来。
误区三:好食物可以不忌口
有人听说南瓜降血糖,就买了一车南瓜,早上蒸着吃,中午炒着吃,晚上煮着吃,一天三顿净吃南瓜,结果是血糖不但没有降下来,反而又高了。他就没听说过物极必反的道理,再好的东西,也是适量是美味佳肴,超量是毒药。比如医生让你吃药一次吃一片,你非吃2片或3片,后果是适得其反。
中医说药食同源,药食也是同理。按身体所需,什么食物应该吃多少,那就只能吃多少,吃少了营养不良,吃多了轻者生病,重者要命,因吃太多撑死的大有人在。这就是常言道七分饱长寿,八分饱健康,九分饱生病,十分饱要命。那么到底吃多少才是七八分饱呢?
在我们生活中,吃东西实质上和吃药是一个道理。吃药时需要针对病情搭配多种药材,那是因为每种药材所含的成分都不同,需要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发挥最佳作用。我们吃的食物也是这样,每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也不一样,为了适应身体对多种营养的需求,所以必须食用多种食物才能保证身体营养均衡。
说起食疗养生,我觉得我们每天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延续生命填饱肚子,也不是为了享受美味,更不是为了炫富大吃大喝,而是在于养生!吃饭,就是要吃出健康,吃出毛病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如果能找出人体每天所需的微量元素和各种营养素的数据,再找到各种粮食、蔬菜和水果的各种微量元素和各种营养素的数据,然后把它们按照人体所需有机地、合理地搭配起来,那么,一定能有效地保持人体各种营养的均衡,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永葆青春!
误区四:只控制饮食而不运动
有些糖尿病人平时在饮食上对自己很严苛,但是吃完之后却不运动,一坐就是一整天。我认为规律的饮食和运动是必须每天进行的。
因为吃东西就是为了给身体进行活动提供热能。如果不运动,这些热能就没用了,只好存在身体内,这就形成肥胖。所以饮食加运动是身体的自然规律,我们必须遵守身体的这个自然规律,进行科学的、规律的进食,一旦规律被打乱了,就会出现很多麻烦,这就是病。
有了病用药来调整,这只是一种手段,手段是可用,也可不用,但按规律科学地进食和适量运动却是必须长期坚持。如果我们能尽快恢复按规律进食,把打乱的规律纠正过来,那就没必要用药了,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每天按规律正确地、科学地搭配食材,定时定量地进食,坚持适量运动,才能永远保持身体营养均衡,生态平衡,做到百病不侵,生生不息,健康长寿。这不仅仅是我们糖友应该这样做,正常人也应遵循这个规律!这也是灵丹妙药!
我就是按照这个思路,经过多方探索,找到一些符合食疗养生的食谱,按质按量制定了一周的食谱,而且根据实际情况和身体状况随时进行调整。每天坚持徒步6公里左右,经常进行游泳、打乒乓球、仰卧起坐等力所能及的健身运动。
就是这样,不靠吃药打针,完全靠饮食调理和适量运动,将血糖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体重保持在63公斤左右。我的控糖实践经历,也说明了食疗有时候是可以跟药疗媲美的,这么快就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当然,这也是经过医生认可的,如果某一天,他觉得我该用药了,我还是会继续用药,配合饮食运动,以期控制好血糖。
关于高血压的错误想法和说法,多了去!可惜总有好多人,喜欢用自己的经验去判断,而不是用有充分证据的循证医学!
一个同学240斤,测血压比较高,又不想吃药,吃药了还不听医生劝告,总想吃吃停停!来看看我同学的几个经典问题!
一、我不吃药行不行?
高血压大多数不一定有症状,所以许多人认为,不吃药也可以,我可以减肥运动!其实倒也是真的,高血压的并发症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发生的!高血压时间久了,才会出现高血压的并发症,这个时间因人而异,但大多数高血压,持续5到10年以后,各种并发症就接踵而至!什么脑出血,冠心病,脑梗塞……所以,高血压吃好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你不难受,而且为了让你数年以后没有并发症从而不难受!
二、能不能吃一个药?不吃两个?
朋友的血压比较高,高血压的降压治疗不是把药吃上,而是控制达标!因为只有控制达标才能更好的减少并发症!所以,吃几个药是需要根据血压情况来决定的,而不是医生!而且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就是多品种的联合用药!所以,如果一个降压药不能控制,接下来要做的不是换药或者加量,而是联合第二个降压药!
三、为什么别人都是一开始一个药,而我是两个?
这个道理就更简单了,降压治疗一开始的开具药物也是需要根据血压水平来决定的,如果血压太高,根据判断一个药物不能控制血压达标,那么可以直接开具两联药物!而这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你要是真觉得不能接受一下吃两种药,可以先吃一个,不行再联合第二个!但事实是,医生的判断往往要比你自己的想象更准确!
四、为啥不让我吃硝苯地平片?
硝苯地平片是钙离子拮抗剂中的一种,但因为其降压迅速,而且半衰期较短,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普通的硝苯地平平片不仅不能使得降压后获益,反而增加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所以许多指南已经明确的指出和建议!钙离子拮抗剂降压治疗要使用缓释制剂或控制制剂,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硝苯地平因为其降压迅速和价格便宜,仍然活跃在降压药物的一线!
五、我吃了药以后是不是就不能停下来?
这个问题比较普遍,许多人就是因为害怕吃了药以后停不下来从而拒绝服药!但陈大夫已经讲过,高血压的并发症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只有把血压控制达标才能产生获益,才能减少相关并发症!所以,如果为了停不下药物而拒绝服药,你得到的将是数年以后的脑出血、脑梗塞、冠心病等等并发症!和这些并发症相比,你认为吃药重要还是并发症可怕?如果你觉得并发症可怕,那么吃药才能预防或者避免,如果你觉得吃药比并发症可怕,你可以选择不吃药!
六、有没有办法不吃药?
如果我真有办法让你不吃药,我早获得诺贝尔奖了!如果真有一个治疗高血压不吃药的方法,在这个信息快速流通的社会,早就风靡全球了,还需要我来告诉大家?但可以明确的是,减重、运动、戒除不良习惯、减少精神压力、改善睡眠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使得血压更容易控制或者更容易达标!如果你真的是因为体重太重引起的高血压,通过减重等方法,或许你真的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七、为什么让我先吃ACEI或ARB,而别人是其他药物?
年轻男士的高血压,牵涉到很多问题,比如性功能障碍的问题!而在高血压降压药物的研究中,可以性功能不全的副作用中,ARB类的药物被证实减少性功能障碍的可能最少,证据也最充分!所以,如果你真的有什么难言之隐,就建议选择药物的时候告诉医生,医生会根据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等许多情况综合考虑然后选择合适药物!
当然,这些问题都是我同学问的,陈大夫今天发在这里!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大箩筐,限制于篇幅原因,陈大夫就不能再啰嗦了!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吃药降压而且达标才可以减少并发症!所以,降压而且血压达标才是硬道理,还是先不要去想其他的问题了吧~
高血糖作为现代人的“三高”之一,因为极其普遍且患病率逐年递增而被大家熟知。高血糖容易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因此,一些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会特别注意控制自己的血糖,甚至把血糖降的过低,期待用这种方法来避免高血糖的发生。靠谱吗?血糖低对健康真的有益吗?
控制血糖本身是一件有益身体的事情,但凡事过犹不及,过高的血糖容易引起各种疾病,而当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2.8mmol/l时,同样会带来很多身体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血糖”。如果你认为,低血糖不过就是心慌、头晕、出汗这些小毛病,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长期的低血糖所带来的影响可远不止这些,甚至比高血糖危害的更大。
1、低血糖会导致脑功能障碍,初期表现为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嗜睡等症状,后期可能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2、低血糖反应如果长期反复发作,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引起患者性格变异,最终可能导致精神失常、痴呆等。
3、低血糖会刺激心血管系统,尤其会使老年患者的心脏供能、供氧受到阻碍,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4、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发现可造成死亡。发生低血糖时,体内的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升糖素等均分泌增多,从而引起反应性高血糖,这就是苏木杰效应。往往表现为血糖过高、尿糖增多,对糖尿病的控制产生不良影响。
既然知道了低血糖的危害,那生活中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呢?
1、合理运动。不要在空腹时运动,应该饭后1-2小时后进行,因为这个时候血糖水平较高,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同样的,剧烈运动也容易导致低血糖发生,因此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
2、自我血糖监测能够大大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可在睡前监测血糖。如果在夜间发生了低血糖,可适当的吃一些糖果或者糖水,并且快速检查血糖。若患者已经昏迷,应立刻送到医院急救。
3、药物使用过多是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所以应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4、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生活习惯,采用分餐制。易出现低血糖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即从三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
在日常生活中,低血糖的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所以我们既要合理膳食,加强锻炼,也切忌因减肥而过度节食,造成低血糖,危害健康。同时对于糖尿病患者不要过分苛求血糖数值,只要在安全值范围内,就可以适当放宽降糖目标。
身边有糖尿病患者的人,应该都不难发现,明明也暗示吃药了,也忌嘴了,可血糖总是难以控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往往是由于大家对于糖尿病的很多认知都存在问题,而这些误区长期被错误的应用,因此,就会容易导致疾病发展加速,甚至产生其他并发症。
今天,我来跟大家聊聊,在控制血糖的路上,到底有哪些被忽略的误区。
误区1:糖尿病不能吃水果
得了糖尿病以后,很多朋友都与水果绝缘了,原因是他们觉得甜甜的水果,会导致血糖飙升。
其实,真相并非如此,只要会选择升糖指数低的水果,糖友们也能有水果“口福”。
选择水果时,要远离那些升糖指数高于70%的水果,而升糖指数低于50%的水果,可以适当吃一些,吃的时候掌握好时间,放在两餐之间吃一些就好。
误区2:总是寻求能根治糖尿病的方法
其实,对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一直都不明确,因此,压根没有任何能根治此疾病的药物,千万别被一些偏方骗了。
确实有一些方法,刚开始用的时候,很多症状都能得到减轻,很多患者的血糖、血脂都能恢复正常。
但是,若没有坚持治疗,病情依然会复发,别再相信糖尿病能根治这种说法了,遵医嘱正确吃药,以及通过生活方式来调控才是控糖的王道。
误区3:只要注射胰岛素就会成瘾
很多人害怕注射胰岛素会产生依赖,因此,对于胰岛素总有一种恐惧心理。
其实,胰岛素压根没有成瘾性,需不需要用胰岛素,用了啥时候停止,或者使用多少剂量,关键要看病情的控制情况。
而且,临床也有很多糖友,在使用胰岛素之后,再转为口服的情况,并不存在说胰岛素会成瘾的说法。
误区4:贵的药物降糖效果更好
很多人都有这种“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心理,所以,总认为贵的降糖药控糖效果也更好。
其实,适合病情的药物才是最好的降糖药。判断哪种降糖药物好不好,主要是结合该药是否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是否适合对应的病情,以及副作用大不大等这几个因素。
此外,降糖药的价格主要是由研发成本决定的,虽然说可能副作用小一些,但是只有对症合适的糖友服用,才能达到好的降糖效果。
误区5:长期用一种降糖方案即可
很多糖友很听话,一个方案会坚持用好几年,比如,好几年前用了胰岛素,现在依然在用,就算出现血脂正常了,也不及时调整方案。
这种思路是错误的,治疗方案应该根据病情的进展情况及时来做调整,比如,之前用单一的药物,控糖效果并不好,此时就要考虑联合用药。
如果长期用一种降糖方案,很容易导致胰岛素缺乏引起高血脂,而高血脂也会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病情,二者相互影响,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此时,务必要积极用药控制,以确保各项指标都在合理的范围。
糖尿病朋友除了按时用药以外,还有2个注意事项需要注意:
第1、务必要定时复查
定期复查除了可以对糖尿病朋友进行教育外,也能对于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方便医生根据病情进行方案调整,还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第2、不可过分控制饮食
糖尿病朋友都饮食也要均衡和全面,每天的三餐,必要的蛋白质、脂肪甚至水果、维生素都是要吃的,吃的时候,控制好量就可以。
总之,要想控制血糖,要通过吃药,然后再结合合理的生活方式来调控,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并发症。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综合措施之一,与运动治疗并称为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性治疗。
作为医务工作者,临床实践中经常见到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中存在迷惑或误区,现总结如下,希望对糖尿病患者有所帮助。
对控制饮食认识不足严格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先决条件,对于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尽管医生谆谆告诫,患者早期就诊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血糖高也不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医生您看,我现在能吃能干的,少吃少喝太亏了。”
这类年轻患者真的是拿着青春赌明天,易诱发并发症,往往进展速度很快,有些人不用3~5年就会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糖尿病眼底病变等也进展得很快,完全失明者临床并不鲜见。
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的胰岛素相对或者绝对缺乏,外周葡萄糖利用障碍,血糖升高。
如果糖尿病患者想饱饱地吃一顿饭,因为胰岛素的量有限,多吃的饭只能从体内以尿糖的形式流出,且血管内升高的血糖浓度又对血管内皮造成了损害,久而久之,体内所有血管组织的脏器就会发生病变。
因此,对于早期胰岛尚有一定代偿功能的患者而言,控制饮食是为了保护尚有的部分胰岛功能。
把握不好主食的量
由于糖尿病饮食是一种与重量有关的饮食,吃多吃少关系着给疲劳的胰岛带来多大的负担,吃多了,血糖难以正常,吃得太少会发生低血糖。
因此,掌握食物的重量对于控制血糖非常重要。主食在传统意义上,是指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常见的主食有大米、面粉类(如面条、饺子等)、玉米、小米等。医生经常告诉患者,每日100克主食就可以了。
许多患者(尤其是农村的患者)把握不好100克饭的量。比如一位糖尿病患者告诉医生,他听说水饺的血糖生成指数低,经常吃水饺,每顿才吃一平碗,餐后血糖却控制不好。
医生问他,一平碗能有几个水饺,他说15~16个吧。医生说,你可能吃多了。糖尿病患者可以将水饺店及家里自己包的水饺用电子秤称一下,对比后会发现,去了饺子皮,大约7~8个水饺就差不多100克了。
将外面的包子去掉包子皮后发现,大多数包子馅与饺子馅一样,占自身重量的1/3。当然,每个饺子大小不一,饺子皮的厚薄不一,这只是大致参考。
建议糖友们买一个电子秤,将自己经常吃的主食称重计量,以控制好饮食量。如此操作,久而久之,规律用药,配合适量运动,血糖就平稳了。大米和白面做熟之后,因为饱含了一定的水分,重量肯定会有所增加,一般主食经过处理做熟之后,熟重和生重之间的差别是1.5倍。
营养师所说的100克是指干重,做成水饺或者烫面饼,一般以140克计算,馒头以150克计算;至于米饭,水分不同,可能差别较大,建议糖尿病患者做米饭时可以先称重一下干大米的量,然后根据习惯做法,算算自己做成了多少克米饭,换算一下。久而久之,对自己应该吃多少主食就有把握了。
不敢吃水果
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敢吃水果。其实,血糖平稳时,在两餐之间适量加餐水果是完全可以的。
1个150克红富士苹果的含糖量在15%~20%之间,也就是25克左右的糖分,餐后3小时加餐适量水果是完全可以的。糖友可以吃完50~100克水果后测量一下餐后血糖。
不敢喝稀饭
有的糖尿病患者喝稀饭或类似稀饭的液态或半固态食物,如米汤、面糊或米粉等,可使血糖发生较大波动,因此,许多患者不敢喝稀饭。
其实,可以在做稀饭或米粥的时候多放一些豆类等杂粮(如红小豆、绿豆、芸豆或豌豆),降低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
少吃或不吃主食
将高蛋白类食物作为主要能量来源,这种认识不完全正确。主食可以提供人体活动的能量,也是最经济的人体营养来源,少吃或不吃主食,过多摄入蛋白质类食物,可能导致摄入的蛋白质超标,加重肾脏负担,而总能量却不够,导致能量利用出现问题,以至于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产生饥饿性酮症。
国际营养协会对成年健康个体的蛋白质推荐量为0.8克/千克/天。蛋白质不仅
可帮助替换和形成新的组织,在血液和细胞中运输氧气和营养,调节水和酸的平衡,而且还是产生抗体所必需的物质。
然而,过多的蛋白质摄入,尤其是动物蛋白消耗过量,会导致心脏疾病、卒中、骨质疏松和肾结石。
提倡吃动平衡,合理用药,维持健康的体重。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增加全谷物杂粮类,最简单的办法是一餐食用拳头大小的米饭,粗粮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多吃蔬菜,水果适量;常吃鱼、禽类,蛋奶天天有,肉类选瘦肉且一天大约掌心大的量。饮食清淡,定时定量,做好自我管理。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措施,《黄帝内经》中说人要“饮食有节”,医生们说的“饮食六七分饱”的原因也在于此。
掌握正确的饮食原则,同时注意不仅食物种类会影响血糖的控制水平,进食习惯也会对血糖水平产生影响,糖尿病患者可坚持少食多餐,按需分餐,定时定量进餐。
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都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降糖药物。那么,哪一种降血糖的速度更快呢?其实,药物并没有好与坏之分,但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这两种药物降糖的作用机理不同,很难去说哪种降血糖更快,患者应根据自身的血糖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
下面将与你一一细说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想必您看完后会心中有数吧。
大多数人糖尿病人对二甲双胍都很熟悉,二甲双胍,是非常经典有效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也是国际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甚至一些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服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作用
二甲双胍,主要是可以抑制肝糖原输出,同时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以及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它不需要依赖胰岛细胞功能,所以2型跟1型糖尿病均可用。
主要适用人群
二甲双胍适用于通过饮食或者运动调理不能很好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也适用于糖尿病前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等,尤其适用于体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可与其他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联合应用,也可以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减轻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
用法用量
根据糖尿病治疗指南,二甲双胍的常规剂量可以为1g,2次/天。
但具体用量,还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血糖、年龄、体重等具体情况来定。
常见副作用
胃肠道症状,表现为口干、口苦、金属胃、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慢慢增加药物剂量,停药后不适症状往往可自行缓解。
偶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等。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也可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但极少引发贫血。
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容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尤其是在肝肾功能受损、心功能不全、缺氧的状态下。二甲双胍本身不会伤肝或伤肾,但肾功能不好的时候会影响药物的排泄,或会导致药物的蓄积或者乳酸酸中毒等问题,所以不太适合肾功能不全的情况。
阿卡波糖作用
阿卡波糖片,也是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主要是通过抑制小肠壁细胞和寡糖竞争,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使肠道延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餐后血糖的升高。
通俗点说,就是阿卡波糖能够抑制或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一个人餐后血糖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量,也就是米饭、馒头等主食的摄入量。所以阿卡波糖主要是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
主要适用人群
阿卡波糖片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升高者。
用法用量
用餐前即可正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一般一日3次,每次1片。具体用量还需听从医嘱。
常与二甲双胍、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物合用。一般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可以减轻肠道的副反应。
常见副作用
主要副作用是胃肠胀气、排气增多、肝酶升高、肠鸣音、皮疹或荨麻疹。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服用阿卡波糖后,患者出现了低血糖,不能通过进食碳水化合物来纠正,而是要喝甜饮料或者直接口服葡萄糖。
综上所述,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主要是降糖的作用机理不同,所以也很难说哪种降糖速度快,患者需要根据身体情况及血糖情况来进行选择,下面再具体来对比一下。
作用机理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而降低血糖。
阿卡波糖:通过延缓糖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适合人群
二甲双胍:适合于糖尿病伴有肥胖者。如空腹血糖升高或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同时升高的患者;肝肾功能较好而BMI又高的青壮年,建议用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适合于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如单纯性的餐后血糖升高;以淀粉类食物为主的人群,建议用阿卡波糖。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都是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降糖药物,都属于一线药物,两者可以联合使用,并无好坏之分,也没有降糖速度的快与慢的区别。
因为这两个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有所差异的,建议糖尿病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药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不仅影响外观,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等。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与代谢病外科专家提醒广大民众,肥胖并非小事,要重视体重管理,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与代谢病外科于2015年9月12日举办“胖友糖友健步行”活动,旨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民众对肥胖的认识。活动当天,参与者将围绕医院周边进行健步行,全程约5公里。活动结束后,还将为完成全程的参与者颁发纪念品。
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摄入过多和能量消耗过少。因此,控制体重需要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入手。在饮食方面,要遵循“低热量、低脂肪、高纤维”的原则,避免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甜食等。在运动方面,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除了饮食和运动,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与代谢病外科将继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为广大民众提供科学的肥胖防治知识,助力大家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了解更多减肥方法,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39减肥」微信号:paireliang (←长按复制)
2015年11月13日,一场以“享受健康、乐享生活、共创未来”为主题的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活动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此次活动由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主办,旨在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推动糖尿病的防治工作。
活动现场,来自北京市多家三甲医院的28名专家教授、32家媒体单位以及数十家涉及医疗、养老、大健康、科技、互联网等领域的企业代表齐聚一堂。此外,来自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近万名糖尿病患者及市民也积极参与了本次活动。
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陈伟教授表示,本次活动的“享受健康”板块提供了针对糖尿病的十余项免费检测、专家义诊咨询以及健康课堂;“乐享生活”板块则展示了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新技术食品和生活用品;“共创未来”板块则利用现代科技,为患者提供了日常管理和远程诊疗的新方法。
本次活动的主题创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活动不仅将传统项目做精做细,更突出了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充分体现了北京糖协“一切为了糖尿病病人”的服务宗旨。
在活动现场,专家们针对糖尿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以及日常保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此外,活动还设置了互动环节,让患者与专家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增强了患者的信心和决心。
此次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活动的成功举办,对于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推动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困扰着许多糖尿病患者。在美国,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旨在控制病情,延缓肾功能恶化。本文将为您介绍美国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法,帮助您了解如何应对这一疾病。
一、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是糖尿病肾病治疗的首要任务。早期糖尿病肾病,建议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控制血压: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美国医生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25/75mmHg以下,以降低肾脏损害风险。
三、药物治疗:美国医生常用以下药物来治疗糖尿病肾病:
1. 口服降低蛋白尿药物:如贝那普利等,可降低尿蛋白排出量,保护肾脏。
2.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辅助降低血糖、血压,改善肾功能。
四、生活方式干预: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也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环节。患者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多吃高纤维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
2. 适量运动:坚持规律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3.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五、定期复查: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需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美国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良好心态,延缓病情恶化,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诸多影响。除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限制,糖尿病患者还常常面临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在北京中医医院举办的“糖尿病与情绪”专题讲座上,心身医学科卢伟副主任医师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位六旬老人在家中独自照顾3岁的孙子,不幸的是,孙子在睡醒后独自爬上了窗台,不幸坠楼身亡。老人因此深受打击,暴瘦近20斤,经检查发现空腹血糖指数高达16-17mmol/L,被诊断为糖尿病。
卢伟副主任医师指出,巨大的情绪刺激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影响显著。从医学角度来看,糖尿病与情绪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内分泌的范畴,扩大为心身疾病。其中,焦虑、抑郁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且心理问题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2倍。
为了帮助糖尿病患者及早发现心理问题,卢伟副主任医师提出了一种自测方法。该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前驱症状、典型症状和伴随症状。
前驱症状主要包括失眠、疲乏、无力、内感性不适(如嗓子堵、心脏跳动加快、胃部不适等),这些症状的共同点是检查结果并无异常。
典型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压抑、兴趣下降或丧失,无法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找到乐趣。
伴随症状包括睡眠障碍、焦虑、躯体症状、思维迟缓、行为抑制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根据卢伟副主任医师提供的自测方法,糖尿病患者可以针对以下5个问题进行自我评估:
1. 是否经常感到沮丧、情绪低落或无望?
2. 是否感觉没有兴趣或做事情没有乐趣?
3. 是否经常感觉自己对社会、家庭没有存在的意义?
4. 是否经常感觉注意力难以集中?
5. 是否经常想到死亡?
如果回答“是”的次数超过3次,建议您尽快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除了自测方法,卢伟副主任医师还给出了以下建议,帮助糖尿病患者应对焦虑和抑郁问题:
1. 运动:运动可以增加大脑内啡肽的含量,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同时适量的运动本身也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绪。
2. 饮食: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深海鱼的鱼油中含有omega-3脂肪酸,这种物质具有抗抑郁的作用,可以改善神经传导路径,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从而减轻心理焦虑。
3. 睡眠:良好的睡眠习惯是基础。
4. 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 心理调适:了解自身情绪,学会宣泄、转移和淡化。
6. 专业治疗:中药、针灸、心身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从肥胖与2型糖尿病、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关节病等疾病的关系,以及肥胖的成因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科普,帮助大家了解肥胖的危害,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
首先,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十分密切。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此外,肥胖还会影响血脂代谢,导致血脂异常,进一步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其次,肥胖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腹型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肥胖还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甚至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肥胖还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肥胖者容易出现肺功能异常,如嗜睡、昏睡、呼吸性酸中毒等。此外,肥胖还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
肥胖还会导致关节病。肥胖者体重过重,会增加关节负担,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关节畸形。
那么,肥胖是如何产生的呢?主要原因是能量摄入过高,能量消耗过低。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遗传因素等都是导致肥胖的原因。
为了预防和控制肥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改善饮食习惯: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健康食物的摄入。
2. 增加运动量:每天保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肥胖相关疾病,并进行早期干预。
总之,肥胖是一种危害健康的慢性疾病。了解肥胖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水果是健康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糖尿病可以吃什么水果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水果时,应优先考虑低糖分、低热量、高纤维的水果。以下是一些适合糖尿病患者的常见水果:
1. 西瓜:西瓜含水量高,热量低,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 橙子:橙子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有助于降低血糖,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3. 柚子:柚子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纤维,有助于降低血糖,还具有抗炎作用。
4. 梨:梨具有生津润肺、清热解毒的功效,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5. 苹果:苹果富含果胶,有助于降低血糖,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6. 樱桃:樱桃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有助于降低血糖,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7. 杨梅:杨梅具有生津止渴、消食化积的功效,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其次,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水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控制分量: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水果的摄入量,一般建议每次食用150克左右。
2. 适时食用:糖尿病患者应在两餐之间食用水果,避免餐后立即食用。
3. 注意血糖:糖尿病患者应在食用水果前后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饮食。
总之,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水果时,应优先考虑低糖分、低热量、高纤维的水果,并注意控制分量和适时食用。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糖,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
每天早晨醒来时口干舌燥,这可能是许多人的常见现象。然而,如果您经常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就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需要考虑糖尿病的可能。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长期高于正常水平。其发病原因主要与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有关。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时,血糖就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导致口干舌燥、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
除了糖尿病,以下几种情况也可能导致口干舌燥:
1. 缺水:长时间不喝水或出汗过多,导致体内水分不足,从而出现口干舌燥。
2. 口腔问题:口腔炎症、溃疡等口腔问题也可能导致口干舌燥。
3.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等,也可能导致口干舌燥。
4. 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可能导致口腔黏膜干燥。
5. 激素水平变化:如更年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可能导致激素水平变化,进而引起口干舌燥。
对于口干舌燥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缓解:
1. 增加饮水量: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缓解口干舌燥。
2.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预防口腔炎症和溃疡。
3. 适量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水分的代谢,缓解口干舌燥。
4. 避免吸烟和饮酒:吸烟和饮酒会加重口干舌燥的症状。
5.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于因疾病引起的口干舌燥,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饮食管理在治疗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主食的选择尤为关键。那么,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该选择哪些主食呢?本文将从糖尿病主食选择的原则、具体食物推荐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糖尿病主食选择原则
1. 低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低碳水化合物为主,避免过多摄入糖分和淀粉类食物,以降低血糖水平。
2. 高纤维:高纤维食物有助于延缓消化吸收,降低血糖升高速度,同时还能增加饱腹感,有助于控制食欲。
3. 低脂肪:高脂肪食物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加重糖尿病病情,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低脂肪食物。
二、糖尿病主食推荐
1. 粗粮:粗粮富含膳食纤维,有利于血糖控制,如糙米、燕麦、玉米等。
2. 豆类:豆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有助于控制血糖,如绿豆、红豆、黑豆等。
3. 纯粮:纯粮如小麦、大米等,在食用时尽量选择全谷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
三、糖尿病主食注意事项
1. 控制分量: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控制主食的摄入量,避免过量。
2. 适时调整:根据血糖变化,适时调整主食的种类和摄入量。
3. 避免精制主食:精制主食如白米饭、白面条等,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应尽量减少食用。
4. 避免油炸食品:油炸食品含有高热量、高脂肪,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病情。
总之,糖尿病患者在主食选择方面应以低碳水化合物、高纤维、低脂肪为原则,合理搭配,有助于控制血糖,改善病情。
右侧胳膊麻手麻这一症状,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颈椎病: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由于颈椎退行性变,可能导致颈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进而压迫神经根,引起肩颈疼痛、手臂麻木等症状。
2. 颈椎神经受压:颈椎神经受压可能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压迫神经根,导致手臂麻木、疼痛等症状。
3. 脑血管硬化:脑血管硬化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如果脑血管硬化发生在颈动脉,还可能引起偏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4. 高血压:高血压会导致血管痉挛,影响肢体血液循环,引起手臂麻木、疼痛等症状。
5. 糖尿病:糖尿病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引起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针对以上疾病,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治疗建议: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电子产品等不良姿势。
2.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4.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治疗。
5. 注意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并发症之一就是皮肤瘙痒。那么,为什么老年人患有糖尿病会出现皮肤瘙痒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老年人糖尿病皮肤瘙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项机能逐渐下降,皮肤也会随之出现老化现象。皮肤老化会导致皮脂腺分泌减少,进而引发皮肤干燥。此外,糖尿病本身也会影响皮肤的健康。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导致皮肤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皮肤瘙痒。
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主要表现为湿疹、丘疹、局部瘙痒和红肿等症状。尤其在出汗较多的情况下,瘙痒症状会更加严重。以下是老年人糖尿病皮肤瘙痒的几个主要原因:
1. 衰老:衰老是导致老年人皮肤瘙痒的一个重要因素。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都会导致皮肤干燥,从而引发瘙痒。2. 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脂腺分泌减少会导致皮肤干燥,进而引发瘙痒。糖尿病等疾病也会影响皮脂腺的分泌。3. 皮肤干燥:皮肤干燥是导致瘙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秋冬季节,人体皮脂分泌减少,皮肤更容易出现干燥现象。
针对老年人糖尿病皮肤瘙痒,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缓解:
1. 注意皮肤保湿:使用润肤剂、保湿霜等护肤品,保持皮肤滋润。2. 避免抓挠:抓挠会加重瘙痒症状,甚至导致皮肤感染。3. 饮食调整:避免摄入高蛋白、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4. 避免使用碱性肥皂:碱性肥皂会加重皮肤干燥,引发瘙痒。
如果老年人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进行缓解。此外,老年人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血糖水平,预防皮肤瘙痒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