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焦虑障碍是什么病?如何科学治疗?

焦虑障碍是什么病?如何科学治疗?
发表人:副主任医师陈伟

焦虑本身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考前担忧考不好,遇到危险会出现恐惧、心跳加速,面对喜欢的异性感到紧张,比赛或表演前担忧表现的不好等等,正常的焦虑无处不在。但如果焦虑过了头,不该恐惧的恐惧,不该紧张的紧张,放大了各类危险,感受到的焦虑与现实处境并不相称,且持续时间较长,这时就不再是正常的焦虑,而是病理性焦虑,也就是焦虑障碍(焦虑症)。

焦虑障碍指的是一组以过度担忧、紧张或恐惧为核心症状的疾病。

在美国最新的诊断标准 DSM-5 中焦虑障碍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 广泛性焦虑障碍:表现为对各类生活事件的过度担忧,总是担忧发生不好的事,总是想到坏的结果,比如担心工作、学习、健康、安全、家人等等。
  •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表现为过度担忧在社交中的表现,在被他人关注时表现出过度的紧张,因此会经常回避一些社交场合。上台表演或发言紧张也属于社交焦虑。社交焦虑都是担心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以及可能出现的负面评价。
  • 惊恐障碍:担忧出现类似心脏病发作的惊恐发作(发作时感到恐惧、濒死感、身体有种强烈不适,比如心慌、头晕、出汗、恶心等),经常有打 120 去急诊室的经历,患者觉得自己得了心脏病,但是却检查不出异常,其实这些貌似心脏病的症状是焦虑引发的植物神经反应过度。
  • 特定恐怖症:害怕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怕做磁共振检查、怕坐飞机、火车、电梯或是怕血液、动物等,所谓“恐高症”,“幽闭恐惧症”都属于特定恐怖症。
  • 场所恐怖症:担忧在公共场所或独自出门等情况出现惊恐发作,所以经常需要人陪伴,怕在公共场所晕倒或者“心脏病发作”后无人帮助。
  • 分离焦虑障碍:担忧与所依恋的人分离,比如儿童因为离开父母感到不安而不愿去上学。
  • 选择性缄默症:在社交场合中不能讲话,而在其他场合却能正常讲话,和社交恐怖有些类似,都是面对社交的紧张恐惧,但主要表现为无法正常讲话。
  • 未特定焦虑障碍:不符合上述典型特点,剩下的焦虑类疾病都装在这个“筐”里。

焦虑障碍的成因和所有心理障碍精神障碍一样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多角度去考虑:

  • 生物学方面有遗传的因素,父母有焦虑障碍的患者,孩子就容易得焦虑障碍,其实和绝大多数疾病一样,焦虑障碍的成因也基于先天的“易感素质”,也就是说患者会遗传来这种更容易焦虑紧张的素质;焦虑障碍患者大脑内五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情绪物质含量偏低,此外大脑中感知环境变化负责警觉的“杏仁核”这个区域比健康人更加活跃,所以容易放大各种危险信号;
  • 心理方面和内心中负性的灾难化的思维习惯有关,总是容易想到不好的结果,想到可能的危险,过度谨慎,多思多虑;
  • 社会角度,也就是人际关系和学习工作等方面,最初的人际关系是亲子关系,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如果总是以焦虑的方式和孩子互动,比如什么都不放心,告诫孩子这要小心那要小心,过度保护,或是对孩子虐待和忽视,孩子长大了都容易焦虑,此外,经历的变故过多,生活环境改变频繁,学习工作压力过大,或是在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下都容易产生病理性的焦虑。

焦虑障碍的治疗同样要在医生指导下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多角度去进行治疗:

a.生物角度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焦虑药物,同时进行慢跑、游泳、踢足球、骑车、步行等有氧运动,每天进行 30-60 分钟,研究表明运动对于缓解焦虑、改善睡眠有好处。

b.心理方面可进行至少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疗。人们在焦虑感出现时普遍本能地去抵制焦虑,试图消除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事实上,焦虑是没有办法靠抵抗来消除的,不仅如此,有时还适得其反,越是挥之不去越是感觉无法掌控自己,越是感觉焦虑加重。不同心理治疗的方法会从各自的角度来缓解焦虑,但都不是去抵抗焦虑。主流的几种心理治疗流派都对焦虑障碍有效,支持性心理治疗是通过理解患者的感受让焦虑的无助感得到照料,心理动力学治疗探索早年的经历,通过和患者一起理解焦虑症状背后没有被意识到的潜意识情感来缓解焦虑,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调整焦虑情绪背后的灾难性思维同时在行为上适应恐惧的场合来缓解焦虑,正念疗法通过如实地去接纳焦虑来让焦虑缓解。

c.社会角度,在医生指导下,分析和调整外界的压力因素,提高社会适应,增加安全感。

药物治疗方面,医生常用两种类型的药物,一类是起效慢、但适合长期治疗的药物,主流药物是调节大脑内五羟色胺系统的 SSRI 类(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帕罗西汀等)和调节五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 SNRI 类(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抗抑郁药,这些药同时具有抗焦虑作用,见效一般需要 2-4 周,长期服用可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通常没问题;另一类是快速起效,但只适合短期治疗的药物,它们是安定类药物(阿普唑仑、奥沙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等),它们服用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就可以见效,但长期用容易成瘾,所以只用于治疗早期,在第一类药起效前临时缓解焦虑症状。医生有时也会应用丁螺环酮或者坦度螺酮,一般作为辅助用药或者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米氮平适合焦虑、抑郁同时失眠、厌食的患者,或者也可与 SSRI、SNRI 类合用。此外,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喹硫平也具有不错的抗焦虑作用同时可以助眠。心得安可以用于治疗考试焦虑或表演焦虑。焦虑障碍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找医生评估病情调整药物。吃药初期可能有点恶心,心慌,头晕,或短期内焦虑加重,这都是正常的,一般副作用一周内可缓解。如药物有效,在症状痊愈后,多数焦虑障碍需足药量巩固治疗 1 年,以预防复发,因为焦虑障碍和患者本人的焦虑素质和人格特点有关,容易在压力事件下复发,所以巩固治疗很重要,切不可好转后即刻停药。

经常失眠的人很可能是焦虑障碍。因为焦虑障碍经常伴随失眠,总是担心这担心那,放松不下来,肯定是睡不好觉的,焦虑会让人的交感神经处于亢奋的状态,而睡眠时的神经应该是处于抑制的状态才对。常年吃安眠药的老人,很多属于从未正确诊治的焦虑障碍患者,在错误地长期服用安眠药后还形成了安眠药依赖。

焦虑障碍还经常伴随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疼痛,心慌,头晕,头痛,出汗,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焦虑作为原始的动物本能之一,在面对危险时引发人的“或战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反应,焦虑时大脑派给身体一个任务,让全身高速运转来应对危险,但实际的危险并不存在,不需要战斗也不需要逃跑,最终就变成了各种身体症状。过去所谓的“植物神经紊乱”,多属于焦虑障碍。

需要注意的是,存在焦虑情绪并不一定代表是“焦虑障碍”。上述焦虑障碍的几种类别有各自焦虑的特点和主题,但其他类别的精神心理障碍同样会表现出焦虑:

  • 失眠障碍:对失眠的焦虑,越怕睡不着反而越是难以入睡;
  • 躯体化障碍:对躯体不适的过度关注和担忧;
  • 疑病症:对患有某种疾病表现出过度的担忧(比如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艾滋病或狂犬病),反复进行医学检查来排除;
  • 强迫症:对强迫思维(比如门没有锁好)的担忧,因而引发强迫行为(反复确认门是否锁好);
  • 人格障碍:焦虑主要集中于人际互动方面。比如边缘型人格的人会担忧别人会抛弃自己,回避型人格的人会因为担忧他人的负面评价而回避与人交往,偏执型人格的人会担忧别人会危害到自己所以在社交中普遍表现出不信任。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疾病也会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具体属于哪一种疾病,适合什么样的治疗,需要经由医生的判断。

焦虑是一个古老的主题,早在远古时期,这样的情绪就伴随着我们的祖先,这种对威胁的警觉反应,维系着物种的生存。但随着人类社会化的发展,焦虑情绪变得复杂多样,也演化出了很多类别围绕焦虑情绪的疾病,人们很想摆脱过度焦虑造成的不适感。好的消息是,我们也同时拥有了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

正确科学地认识焦虑障碍,全程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定期复诊调整药物、接受心理咨询,养成运动和正念练习的习惯,焦虑障碍的治疗并不是一件难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早日康复。

作者:陈伟医生 哈医大一院心理科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焦虑已成为当今人们精神上的一大天敌,虽然人们基本上都有过焦虑的体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积极对心情进行调适。大约60%的精神疾病患者是由社区医生初诊,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抑郁和焦虑,大约有11%的患者第一次就诊的主诉是焦虑。但是在社区初诊的患者中有6%~10%的患病率,而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更高达到10%~14%。

     

     

    一、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符合神经症的共同特点,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伴植物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患者社会功能受损,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上述临床症状至少已6个月。排除躯体疾病、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其他精神障碍伴发的焦虑。

     

    二、焦虑症的治疗方式

     

    由于焦虑症的病因和症状非常广泛,要尽早的去医院明确疾病的程度,进行对症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焦虑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平时的自我状态调整。焦虑症目前治愈几率非常大,具体治疗周期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医生给予的具体方案而定,一般为长期治疗。

     

    药物治疗

     

    口服抗焦虑抑郁药物,例如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或控释剂、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氟伏沙明、文拉法辛、度洛西汀,以减少自身早期的致焦虑作用。当患者拒绝治疗,药物副作用影响治疗时,造成其治疗失败,此时显然需要一种耐受性更好且更有效的抗焦虑治疗方案。有时苯二氮卓类,如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其疗效可以让患者的接受性以及安全得到确认,其可以在治疗中快速起效。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如丁螺环酮,适用于治疗广泛性的焦虑症,服用之后没有依赖性,对日常的生活功能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心理治疗

     

     

    最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等。可以向患者讲解与焦虑有关的知识及相关躯体疾病的知识,帮助患者明确病因、诱因,确定影响因素,学习控制焦虑症状的简便方法等,既有直接治疗作用,又能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此外运用行为治疗如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处理焦虑引起的躯体症状,也有一定疗效。通过生物反馈训练使患者放松,可以减轻焦虑。总体来说心理治疗的关键是增强支持因素,减少不利因素,处理焦虑反应引起的各种心身反应问题。

     

    积极治疗,定时复查

     

    给予焦虑症患者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焦虑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患者也要进行复诊,防止病情加重或者复发。焦虑症一般可以治愈,但是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需要通过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对症状进行控制。焦虑症治疗刚开始,至少每半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后,可2~3个月复查一次,具体情况遵医嘱。

  • 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病,也是我国居民死亡的最大的诱因之一,冠心病可以根治吗?如何避免冠心病?今天就这些问题咱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一、冠心病可以根治吗?

     

    首先告诉你一个,你可能会觉得很失望的答案,冠心病不可以根治。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以后,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者闭塞,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导致一系列症状和后果的疾病。虽然冠心病不可以根治,但是冠心病却是一个可防、可控、可治疗的疾病。所以一旦确诊冠心病,不要相信任何打着根治、治愈、根除等为幌子旗号的人对我们进行诱骗。冠心病不是绝症,所以正规的治疗非常重要。但冠心病一旦出现不可逆的心功能衰竭或者严重的心律失常,后悔也来不及了。


    二、如何避免冠心病?

     

    诱发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像年龄,性别,遗传基因等许多不可以改变的因素可以影响冠心病的发病率。但仍然有很多因素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像抽烟,酗酒,肥胖等诸多不良生活习惯所诱发的冠心病,这些不良习惯,戒除以后可以大大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而且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疾病也是诱发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但如果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也可以大大减少和避免冠心病的发病。

     


    三、发生冠心病以后要怎么办?

     

    一旦确诊冠心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正确认识冠心病,确诊冠心病以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脂药物等几乎是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的,所以良好的依从性非常重要。其次,刚才已经讲到冠心病和很多不良习惯有关系,所以说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非常必要。最后就是罹患冠心病以后,一定要定期复查,了解冠心病的具体情况,方便调整药物进行治疗!


    正确面对冠心病,既不恐惧、又不忽视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压力,压力的表现形式也多样化,孩子有学习压力,青年人有找工作压力,中年人有养家的压力,老人有养老压力。面临各种各样压力时,我们应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如果不知该如何调整自己状态,将会给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可能先会形成一种焦虑状态,当焦虑状态不能很好解决时,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疾病——焦虑症。

     

     

    焦虑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两种形式。目前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认知过程、不良生活事件、生化、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

     

    焦虑症的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总是坐立难安,出现睡眠障碍,焦虑患者一般表现为难以入睡。还有表现为过度担心或者恐慌,一部分人会过度担心自己的身体,表现为对疾病的放大,将痛苦无限放大,根据自己的臆想出现临床症状,有些人还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心悸、恶心、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昏沉不清亮等。

     

     

    有些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经过疏导情绪走出误区,然而有些严重焦虑症患者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可能需要借助药物的力量走出焦虑。有很多患者对治疗焦虑症的药物有些误解,认为副作用大、戒断难,从而拒绝口服药, 但是如果放任病情发展不进行控制,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们需要正确认识焦虑症,辩证的对待治疗焦虑症的药物,当利大于弊时,应果断的选择药物治疗。

     

    焦虑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在治疗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疾病的反复,所以焦虑症患者要做到对自己和主治医生有信心,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保持乐观的态度,勇敢的面临生活中的困难。当症状完全缓解时,不可自行停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停药,以防疾病的复发。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经过专科规范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临床康复,恢复往日的愉快心情。

  • 以下内容选自京东互联网医院医患问答,为保护患者的隐私,相关信息已隐去。


    “名医问诊”是为了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推出的功能,帮助全国各地的患者解决医疗难题。 

     


    天津市安定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孙芸:


    您好,从您对自己症状的描述来看,您目前主要存在睡眠问题。

     

    除了睡眠问题,您还会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包括因工作、生活、身体、感情等现实压力导致的精神焦虑,还存在胃口和心脏的不适感。


    您也曾经因为胃口和心脏的不舒适到医院检查过,结果也并未发现相关器质性疾病,这提示您可能存在躯体性焦虑。


    失眠并不单纯是睡不好,当睡眠质量差表现为睡得浅、醒得早、醒的次数多,没有真正睡得深沉的感觉时,这提示您可能存在焦虑或者抑郁情绪。

     

     

    失眠、焦虑、抑郁这三组症状可能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三者相伴相生。


    目前就您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描述来看,您主要是在失眠的同时伴有焦虑情绪,而抑郁情绪并不突出。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察觉自己情绪的变化。


    原则上如果睡眠状况不佳一周以内超过三天并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就应该寻求专业的帮助。


    只有及时、科学、合理的治疗才能使您的睡眠问题得到妥善、彻底的解决。


    治疗建议:


    第一、对于您的睡眠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缓解焦虑情绪,建议您在生活方式上进行调整。


    可以通过合理的休息或者是适当的郊游,散步,散心的方式来放松心理上的压力感,心理压力得到了放松,失眠的现象也会相应改善。


    第二、要对自己的睡眠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必要为目前的睡眠问题而陷入恐慌。


    保持乐观的情绪,消除紧张心理,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这些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结合您目前的睡眠及焦虑问题,可以尝试服用低剂量的助眠药物。


    如非苯二氮卓类助眠药物、抗焦虑药等来辅助改善睡眠和焦虑情绪。


    因为,往往这类药物属于限制用药,建议您最好到专业医疗机构的相关科室进行咨询及治疗。


    面对焦虑情绪出现,人们普遍和自然的反应就是回避令你害怕的事,所以当你面对恐惧时,你起初可能会感到更加焦虑。


    最有效减低焦虑的方法其实是正面面对那些令你惧怕的事。

     


    如果你经常感到焦虑,不妨试试以下方法来帮你缓解紧张情绪。


    1. 和你信任的人倾诉


    和你信任的人讨论你焦虑成因可以平复你紧张的情绪。在交谈当中, 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也遇过类似的问题。他们对此问题的应对方法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他们的关心也可以成为你克服心理障碍的动力。


    2. 呼吸练习

     

    尝试深呼吸放松练习——注意每个吸入呼出的动作,这是处理焦虑最简单却常被忽略的方法。


    呼吸练习可以帮助你控制焦虑的情绪和平复心情。尝试轻轻的从鼻孔吸入空气,然后缓缓地从嘴巴呼出,注意频率要缓慢和有规律。从脚趾到头顶慢慢收紧和放松全身肌肉,再保持身体静止,留意身体感受到的所有感觉。


    3. 合理运动


    运动可以减少或降低你的焦虑。出外散步或跑步可以给你自己更多思考的空间,以及暂时远离日常的烦恼。如果你不能进行户外运动,那你可以尝试做一些能在室内进行的运动,例如手部和脚部的运动。


    4. 写日记


    记录每次失眠、焦虑来袭时的详情,有助你探究当中的规律和成因。这可以令你更容易有效地处理往后的焦虑。你也可以记录一些有效减轻焦虑的方法,这可以增强你对控制情绪的信心。


    5. 其他放松方式


    瑜珈、冥想、芳香疗法、按摩等都是一些有效减低焦虑的放松方法。


    尝试一下你可能会发现总有一项可以帮助你放松下来,改善睡眠质量,从而减轻焦虑对你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病,当小肠或大肠内的内容物(包括固体和液体)不能正常蠕动并顺利流过肠道时,患者通常会出现4种症状:腹胀、反反复复地腹痛、呕吐、排便次数和放屁明显减少或消失,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最好到医院进一步检查。腹腔或盆腔手术后粘连(约50%)、疝气(25%)、肿瘤是导致小肠阻塞最常见的原因;大肠阻塞的常见原因是大肠癌、大肠扭转。轻度肠梗阻可使体内电解质不平衡,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若不及时处理,则有可能导致肠穿孔,肠内物和细菌会污染腹腔,并在此时发腹膜炎,此时就会有生命危险。肠阻塞较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此时需手术切除坏死部分,再缝合两段肠子。

     

    肠梗阻的症状

    胃部疼痛:大部分患者都会伴有腹鸣(肚子咕噜叫)症状,大部分是由于小肠阻塞所致,而典型肠阻塞所致的腹痛是间歇性腹痛。

     

    肠梗阻:肠梗阻如果出现在肠子下端,就容易感觉到腹胀,特别是在大肠(结肠)更容易发生。

     

    呕吐:经常发生在小肠的上段,会有墨绿色的恶心呕吐物出现,如果发生在上段,呕吐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如果发生在下段,会有一段大肠的恶心呕吐物出现,几天后就会由墨绿色的呕吐物变成黄色的呕吐物。

     

    大便、放屁(排泄)停止:如果肠道阻塞时,肠胃内的物质不能顺利到达肛门排出,当患者完全阻塞时,也不能放屁(排泄)。

    预防肠梗阻的要点

    为了防止肠梗阻,日常饮食要特别注意,不能狼吞虎咽,三餐营养要均衡,每天摄取足够的水分,避免烟酒及辛辣食物,也要少吃一些硬的,难消化的食物,如柿子,土豆饼等。

    肠梗阻该怎么治疗呢?

    食疗:如果肠阻塞不能完全阻断肠道,医生可以通过控制饮食来改善肠阻塞。

     

    对症状的处理:根据医生的指导服用止痛剂和抗肠胃痉挛药可以缓解疼痛。

     

    外科手术:如果阻塞不严重,或患有大肠癌,可以使用类似支架的医疗产品来改善。过于严重的肠阻塞,则必须通过手术将病变肠重新接上。若肠病变不能切除,可考虑在阻塞近、远两面行肠侧吻合术;若病变严重或局部病变不能同时切除,可行肠造口术或肠外置术。

     

    肠梗阻的护理重点

    肠梗阻术后暂时不能进食,排除肠梗阻后也应依医生指示开始进食,为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应做深呼吸和咳嗽,帮助肺扩张,咳嗽时应小心伤口不能晃动。手术后如有大便习惯改变,应及时告知医生,出院后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定期锻炼。

  • 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一般的程序是通过逐步递增社交的情境而增加对恐惧的耐受性,从而达到消除社交恐惧反应的效果。

     

     

    一、药物疗法

     

    这是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你的发病是因为你体内某种化学物质的失调所致,所以运用某类药物调节平衡。

     

    二、物理疗法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是一种与传统药物治疗、催眠疗法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它是通过低强度微量电流刺激大脑,改变患者大脑异常的脑电波,促使大脑分泌一系列与社交恐惧、焦虑等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以此实现对这些疾病的治疗。

     

    三、暴露疗法


    让病人暴露于能引起焦虑烦恼的各种不同的现实刺激性情境中,在暴露期间有目的有步骤地使病人产生最严重的焦虑反应,鼓励患者坚持到焦虑缓和为止,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又叫快速暴露法,或称满灌疗法。快速、持续满灌法有时又称为集中练习,即反复暴露练习而没有太多的间歇时间休息,以取得更好的适应效果。许多研究结果已经表明暴露治疗能有效地缓解各种恐怖症。随访研究疗效比较持久,可以维持数年。

     

    四、催眠疗法

     

    精神分析师通过言语暗示或催眠术使病人处于类似睡眠的状态,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挖掘病人心灵或记忆深处的东西,看你是否经历过某种窘迫的事件,试图寻找到发病的根源,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患者所具有的可暗示性,以及患者的合作态度及接受治疗的积极性是催眠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通过催眠方法,将人诱导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将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五、森田疗法

     

    森田认为,由于患者对事、对人、对己过分敏感而产生的某些神经症状。患者大多数有一种疑病心理,追求完善,追求舒适,常对自己的健康状态过分担心。常把自己正常变化如心跳快些等误认为病态,并集中精神注意这些表现,从而出现焦虑和紧张,使不适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导致各种主观症状越来越明显。这种恶性循环就是森田所说的“精神交互作用”。森田疗法对社交恐惧症的指导意义在于,告诉我们要接受社交中的“胆怯、紧张、心理不安”,这一既定事实,不再把其当作身心异物加以排斥,不再关注体察心理症状,而是要带着紧张、胆怯象正常人一样交往,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使症状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 焦虑症的典型症状即坐立不安、失眠、呼吸紧迫、多汗、皮肤潮红或苍白、心悸等,焦虑症患者时时刻刻都处在警惕的状态。对待周围的人或事物小心翼翼,影响工作和睡眠,会对未来的生活丧失信心,过分担心自己的健康、亲人或是财产。

     

     

    一、急性焦虑


    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患者常突然感到内心焦灼、惊恐或激动,由此而产生幻觉和妄想,有时有轻度意识迷惘。急性焦虑发作一般可以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病程一般不长,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趋于缓解。急性焦虑患者几乎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睡眠障碍,大多表现为不易入睡,入睡后易惊醒,常伴有噩梦,醒时不安宁,醒后感到很恐惧。

     

    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常会伴随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如患者感到心跳得像要爆炸似的,觉得心脏快要跳出来,不时地出现心悸、心慌,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昏厥。由于过度呼吸导致血中碱性成分增加,而发生手足麻木和头部发胀,以至出现肌肉颤动。患者也可以有胃肠症状,如上腹部不适感、腹痛、大小便紧迫感、腹泻或便秘等。另外,患者还可以出现震颤、多汗、阳痿、早泄、月经失调和性欲缺乏等症状。

     

    二、慢性焦虑


    慢性焦虑症其焦虑情绪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其焦虑程度也时有波动,老年慢性焦虑症通常表现为平时比较敏感、易激怒,生活中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心烦意乱以及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会生闷气、发脾气等。

     

    慢性焦虑症有区别于急性焦虑症的表现,多表现为焦虑情绪,对客观上并不存在某种威胁或危险和坏的结局,患者总是担心、不安和害怕,尽管知道是一种主观的过于思虑,也常不能控制,使患者颇为苦恼,另外还有易激惹、对声音敏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等症状。慢性焦虑症患者的躯体症状以植物神经功能亢进为主,如口干、上腹不适、恶心、胀气、腹泻、胸闷、吸气困难或呼吸迫促、心悸、胸痛、心动过速、尿频、尿急、阳痿、性感觉缺乏、月经时不适或痛经、昏晕、出汗、面色潮红等症状出现。慢性焦虑症患者还会出现运动症状,与肌肉紧张有关。有紧张性头痛,在头部顶、枕区有一种紧压感,肌肉胀痛并强直,特别在背部和肩部有轻微震颤,做精细动作更加明显。

     

    三、并发症

     

     

    神经功能调节紊乱;患者经常会感到头昏、头晕、失眠、多梦,晚上睡不着觉或者白天会过度嗜睡,颠倒黑白,感到紧张、压迫,会出冷汗或很多汗,怕冷并怕风吹。

     

    心脑血管类疾病;如对血压的影响,临床常见脑血管病的患者本身不紧张。一旦焦虑、紧张其血压升高,导致脑出血就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消化不良;长期焦虑会引发结肠炎、胃痛、慢性胃炎,患者会经常食欲不振和心里烦燥。有些患者会暴饮暴食,引起肠胃消化不良等症状。

     

    抑郁症;患者过度焦虑,发生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抑郁症情况,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 在门诊经常碰到这样的患者,身体检查未见异常或者问题不大,但是总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情绪上比较焦虑,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出现这种情况可分为一下几种原因:

     

    1、患者以前有过某种疾病,以我所见到消化门诊的患者为例,很多胃肠疾病患者因为长时间受到病痛的折磨导致思想比较紧张,易焦虑,加之患者本人“心眼小”,总是总爱胡思乱想,在疾病治愈之后只要身体稍微一不舒服,就怀疑自己又得病了。

     

     

    2、体质差异。有个别患者对疼痛或者疾病的耐受能力比正常人差,正常人感觉不是什么大事的异常感觉出现在这部分人身上则会让他们异常难受。不是因为这部分人娇气,而是他们疼痛中枢比较敏感。

     

    3、精神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使很多人精神上比较紧张,很多人处在焦虑抑郁的状态之中,旁人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其焦虑抑郁,但是患者本人却从不承认。总是怀疑自己得病了,各种检查却没有异常的提示。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及时采取心理或者药物治疗。

     

    生活上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改善这种情况:

     

    1、多从事一些劳动,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这样能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之不要过分的关注自身感觉。在门诊碰到这样的患者我们也是建议她多干活,让自己忙碌起来,问题就迎刃而解。

     

    2、适当的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对于退休在家的老人因为突然的闲了下来总是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闲下来了总爱胡思乱想,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下棋、跳舞、养花和动物等都有助于注意力的分散。

     

     

    3、家人给予足够的关心,多开导患者,尽量不要激惹他们。

     

    4、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人无完人,不要对自己要求太过苛刻,试着去享受生活。

     

    5、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心宽,凡事想的开,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要注意“制怒”,不要发脾气。

     

    6、当你感到焦虑不安时,可以运用自我意识放松的方法来进行调整。如果处在焦虑抑郁状态比较严重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耐心治疗。

  • 大部分人对焦虑症并不感到陌生,因为焦虑症是现在社会当中的常见障碍性疾病,因此大家对焦虑症还是有所了解的。虽说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焦虑症这种疾病,但是对焦虑症的诊断常识却不是特别清楚,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正确对焦虑症进行诊断才可以更好的治愈焦虑症,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发作的不可预测性

     

     

    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况或某一类环境(不可预测性),大多数病人在间歇期因担心再次发病而紧张不安,并可出现一些植物神经活动亢进症状称预期性焦虑。在发作间歇期,多数病人因担心发作时得不到帮助,因此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愿单独出门、不愿到人多的场所、不愿乘车旅行等。

     

    二、发作突然,时间短暂

     

    发作突然,10分钟内达到高峰,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发作的经过。此种发作虽历时较短暂,一般5-10分钟,很少超过 1小时即可自行缓解仍如常人,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病人发作频繁,1个月内至少有3次, 或者首次典型发作后继之以害怕再发作的焦虑常持续1个月以上。

     

    三、发作的典型表现

     

    发作的典型表现常是病人在日常活动中,突然出现强烈恐惧,好像即将要死去(濒死感)或即将失去理智(失控感),使病人难以忍受。同时病人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从口腔跳出来,胸闷,胸痛,气急,喉头堵塞窒息感。因此惊叫,呼救,或跑出室外。有的伴有显著植物神经症状,如过度换气、头晕、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也可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等痛苦体验。

     

    四、早期发现,及时就诊

     

     

    焦虑症对身心伤害极大,需要早发现、早治疗,在早期可以通过简单的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评。若得分较高建议到精神科,根据医生的专业指导进行下一步的检查。

     

    如果经常心里不踏实、紧张、烦躁,常常担心未发生的事情,或者对于任何事情都感觉担忧,自己无法控制,应及时就医。若感觉自己有易激惹、易怒、经常抱怨、注意力不集中、睡眠浅、睡觉容易惊醒、多梦、梦魇的情况,应及时就诊。经常突然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症状,常感觉疲劳、坐立难安,应立即就诊。

  • 癔症型人格障碍是固定处理行为模式,癔症是精神障碍,患得患失。一般由重大事件引起,表现精神失常,比如大哭大叫、学狗叫猫叫或者幼稚、做作的行为,有暗示和自我暗示现象。对此类型人格障碍我们的治疗方式有哪些呢?

     

     

    一、提高认识

     

    我们要帮助患者了解自己人格中的缺陷。只有正视自己,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胀,放任自流,就会处处碰壁、导致病情发作。

     

    二、情绪自我调整法

     

    癔症型人格的情绪表达太过分,旁人常无法接受。所以具有此种人格的人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便是问目己的亲朋好友作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情绪表达的看法。对他们提出的看法,千万不要反驳,要扪心自问,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予以改进,而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可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自我提醒。此外,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今天的表现作一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三、升华法

     

    癔症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我们不妨"将计就计",让她们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患者原有的淤积能量到表演中去得到升华。事实上,许多艺术表演都有一定的夸张成份,为了使观众沉浸到剧情中去,演员必须用自己的表情、语言去打动他们。因此,癔症型人格的人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四、移情焦点疗法

     

    移情焦点治疗是主要用Kernberg在发明的治疗癔症性人格障碍的动力学疗法,早年的创伤体验造成患者们神经生化的改变,主要是神经递质系统的失调。从而使患者们容易激活攻击性和抑郁情绪,以及对某些刺激过度敏感。这些生物学改变铸造了患者们的气质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患者们与重要养育者的攻击性客体关系被内化,形成了BPO患者的自体和客体表象。内化的攻击性灌注的客体关系决定了患者们前俄狄浦斯期的固着,并且主要使用分裂和投射认同等原始防御机制来保护好自体-客体不受到攻击性的损害,这样在心理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 了身份认同弥散的症状。在此时此地的情景中,患者重复内化的病理性客体关系,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困难。特别是在和治疗师的移情关系中表现出来,通过治疗师对移情的处理,患者能够整合那些分裂或投射出去的心理成分,从而获得康复。

     

    特别注意:癔症型人格障碍很可能是抑郁症等症状的前兆,因为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就是不能接受不完美的事物,所以出现癔症的同时,亦要当心抑郁症发作危险。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