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有一次值夜班,一位患者诉自己头疼得厉害,当时考虑是不是脑梗死或是脑出血了,给他完善了一系列的头部检查均没有发现异常,结果第二天病人血压明显下降,给他抽血化验了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提示心梗了。还遇到一位病人反复说自己肚子疼,结果查出来也是心梗。
以上这些病例让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变。糖尿病的神经病变一般发生于糖尿病很多年,或者是血糖控制非常不好的病人,主要是因为长期的高血糖损害了神经。糖尿病神经病变比较常见的就是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一般表现为四肢麻木,四肢皮肤出现针刺感、蚁走感,或者出现四肢刺痛和烧灼痛,另外,四肢末梢皮肤的触觉和温度觉也有可能减退。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主要影响胃肠道、心脏、泌尿系统等的功能,例如以上几个案例就是长期的糖尿病损伤了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这使得患者出现心肌梗死,但是表现出的症状完全不典型,甚至有些患者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我们称之为无痛性心肌梗死,这就给心肌梗死的诊断带来了困难,往往错过了患者的最佳救治时间。
除此之外,心脏的自主神经病变还表现为休息时心跳仍很快,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累积胃肠道的自主神经病变常表现为胃排空延迟,导致腹胀、恶心、呕吐,或者是腹泻、便秘,有的病人还表现为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累计泌尿系统的自主神经病变常表现为排尿无力、尿失禁或尿潴留等症状。
我们都知道神经一旦出现损害是没办法修复的,因此一旦出现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就很难治疗了,所以,糖尿病病人一定要严格控制好血糖,以免发生糖尿病的并发症。对于已经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最常用的就是口服一些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对症治疗。
如果你的神经病变的症状很严重,一定要尽早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降糖治疗。对于已经有冠心病的病人平时一定要警惕出现心梗的可能,例如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尽早就医。同时,对于有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平时洗澡的时候一定要让家人试试水温,避免因为水太烫而烫伤皮肤,有神经病变的患者出现伤口也是很难愈合的。平时也要注意穿舒服的袜子,合适的鞋子,以免脚出现破损。
有人说糖尿病不算病,少吃甜的就行,其他该吃吃该喝喝,不能太当回事。如果疾病都这么好对付,那可真是太幸福了。通常,认为糖尿病“不叫事儿”主要是因为病情较轻,没有什么严重的症状,对生活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所以轻视它。但是,如果不严格控制的话,并发症是非常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竟然有这么多人不知道自己患病
我国自从1980年第一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以来到今天,糖尿病患病率已翻了十多倍。据2013年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就已达1.14亿。对于普通人来说,与感冒、腹泻等疾病相比,糖尿病的症状不太容易识别,不查血糖的话很难自己发现,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晓自己已经患病。
在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血糖、体重控制不达标,血压控制不达标者更是有70%以上。
不控制的危害有多大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严格控制血糖,会有诸多并发症出现,涉及心、脑、肾、眼、足、周围神经等部位。
(1)糖尿病足:糖尿病导致的下肢周围神经病变以及下肢血管病变,软组织被破坏、骨关节畸形、溃烂、感染,严重者则需要截止。在我国,有20%左右50 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动脉病变。在一项有1684例截肢患者参与的统计中,有475例为糖尿病足截肢。
(2)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同时,心血管并发症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据统计,在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约为17.1%。此外,约20%~40%的患者会出现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硬化、脑萎缩、脑出血等。
(3)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我国约有21.3%的糖尿病患者患有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已超过肾小球肾炎,成为我国住院患者慢性肾脏病的首要病因。
(4)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一大原因。在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中,约20%~40%的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约8%的人因此丧失视力。
糖尿病也有“预警期”
糖尿病在发病之前有一个“预警期”,称为“糖尿病前期”。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还不算是真正的糖尿病患者,在这一时期严格控制饮食、作息,规律运动,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一般空腹血糖>6.1,餐后2小时血糖>7.8,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则为糖尿病前期。我国糖尿病“后备力量”十分庞大,预估约有1.48亿人。
所以,即便没有糖尿病的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血糖,饮食不要过于“放纵”,还要规律运动,定期体检,在糖前期及时发现,及时控制。
通过以下的介绍,关于什么病因造成1型糖尿病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吧,除了以上的介绍以外,还与我们自身有着极大的关系,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没有规律,饮食方面也不注意,这些也是导致1型糖尿病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想要有个好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很重要的。
一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病因就是遗传,其实一型糖尿病是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的,这种遗传的特性的发病率一直都是非常高的,可以是隔代遗传或者是交叉性的隔代遗传,与遗传基因有一定的关系。
能够引起1型糖尿病出现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遗传因素、病毒感染或者是患者本身免疫系统有缺陷等都会导致1型糖尿病的出现,所以在预防1型糖尿病的时候,不单单要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取,还有很多其他的事项需要注意,那么怎样知道1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呢?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造成1型糖尿病这个疾病的患病原因和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有关系,1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可以检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这些抗体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1ca抗体)等,就是因为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存在,导致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损伤,受损之后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从而会导致患者患上1型糖尿病的。
遗传因素:
遗传缺陷也是造成1型糖尿病的发病的原因,遗传缺陷集中表现于人体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因此1型糖尿病这个疾病发病时具有一定家族性发病特点,如你父母患有糖尿病的话,和没有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1型糖尿病这个疾病的。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也是会造成1型糖尿病这个疾病发病的,患者在患病之前都有过病毒感染,而且1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常见病毒包括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家,这些均是可以引起患病的原因。
其他因素:
如牛奶、氧自由基、灭鼠药物等也是发病原因,但是具体怎么引起患者发病,都在科学家研究之中。
以上内容就是什么原因造成1型糖尿病的具体介绍,希望1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病情时能及时接受治疗,做到不要延误病情,并且在治疗期间应该养成和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从而尽早远离1型糖尿病对于身体的危害。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当今世界,糖尿病是严重威胁儿童、青少年的一种慢性全身心疾病,主要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的遗传异质性疾病。儿童患者的糖尿病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
今天就跟大家讲一讲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
目前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呈显著上升趋势,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显,主要因素为:
一种在有遗传因素的个体出现,有胰岛β细胞免疫介导损伤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环境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先天性风疹病毒和肠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B病毒)和饮食(如牛奶,谷物纤维、牛奶中的胰岛素、、维生素D或不饱和脂肪酸omega-3缺乏)
环境因素诱发后,进入自身免疫激活阶段。大量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的发展速度是由致病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平衡所决定的。
1型糖尿病的儿童,一般起病急,多数患儿常因感染,饮食不当或情绪激惹而诱发起病。变现为多尿,易饿多食和体重减轻,称为“三多一少”。
同时婴幼儿的多饮多尿常不易被发觉,从而很快发展为脱水及酮症酸中毒。
如果糖尿病患儿突然发生恶心,呕吐,厌食或腹痛、腿疼等症状,需考虑是否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尽快去医院诊治。
体格检查:
一般除消失外无阳性特征,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可出现不规则的生产呼吸,散发出酮味(烂苹果味),严重时可伴有神志的改变。
病程长且病情控制不良可致发育落后,身材矮小,肝肿大和智能落后等,称为糖尿病侏儒。
晚期可有白内障,视力障碍及视网膜病变,甚至失明。还可能发生蛋白尿,高血压,糖尿病生病。
符合上述标准但对于无症状者建议在随后的1d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此外血糖5.6-6.9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口服糖耐量试验2h血糖7.8-11.0mmol/L为糖耐量受损。
血糖>11.1mmol/l,静脉血PH<7.3或HCO3-<15mmol/L,酮血症和酮尿症。
轻度:PK<7.3,或HCO3-<15mmol/L
中毒:PK<7.2,或HCO3-<10mmol/L
重度:PH<7.1,或HCO3-<5mmol/L
还需要检测血电解、血糖、血酮体、血脂、血气分析、尿糖、尿酮体,空腹胰岛素,C肽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自身抗体测定。
治疗目的:降低血糖,消除症状,预防并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使I型糖尿病患儿像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治疗方案:主要还是胰岛素注射治疗,在专业内分泌科医生制定个体的方案。
饮食:
运动疗法:
是治疗1型糖尿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糖尿病的病情控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糖尿病病情稳定,血糖控制在<11.1mmol/L时,可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如跑步,跳高,跳远,广播体操,游泳等。
1、运动的益处:
运动能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和血液粘稠度。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
有氧运动还能明显改变机体的组分,即减少脂肪数量和增加肌肉,骨骼等组织的数量。
有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还能给患儿带来自信心,增加生活乐趣。
2、运动强度:
建议每天进行至少30min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时感觉全身发热,出汗但非大汗淋漓),每日累及运动达到60分钟或90分钟的有氧运动更好。
3、运动时间和频率:
应在产后1.5小时进行,以防出现低血压,运动前后应进行5-10分钟的热身运动。
每次运动必须至少持续20分钟以上,因20min是取得健康效应的最短运动时间。
4、运动方式:
有氧运动项目包括步行,慢跑,骑车,游泳,登山,爬楼梯,打羽毛球、乒乓球等。
总之以动态活动代替静态活动,对各年龄糖尿病患儿都非常重要。
注意事项:
运动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服装和鞋袜,运动后注意清洁卫生。
宜将胰岛素改为腹壁皮下注射,以免运动时吸收过快,而易发生低血糖。
运动后易出现低血糖者可于运动前有计划加用少量食品,或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
还需注意定时定量运动,与定时定量注射胰岛素和定时定量进餐同样重要,检查“三定”原则,才能收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一型糖尿病的患者朋友们要根据病理特点来进行调节个人饮食习惯,可以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灵活的掌握,每天的热量摄入一定要控制好,肥胖的病人就要选择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减轻体重,大家也需要适量的加餐,能够预防人体形成低血糖的现象,患者要避免接触高胆固醇的食物。
其实一型糖尿病的患者朋友们一定要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另外也是要重视个人的饮食,这样综合性的治疗才能够有效的预防人体形成多种并发症,有效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所以饮食调节也是尤为重要的,1型糖尿病的饮食护理是什么,下面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下相关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
1型糖尿病的患者朋友们要重视个人的饮食,要根据病情灵活性的调整,如果是消瘦的朋友们可以稍微的放宽一下,一定要保证总热量的摄入量,肥胖的病人要严格控制饮食,选择吃一些低热量低脂肪的食物,减轻体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朋友们一定要酌情加餐,在上午9点到10点,或者是下午3点到4点,可以加餐能够预防人体出现低血糖的现象,体力劳动或活动较多的朋友们需要适当的增加主食或者是加餐。
1型糖尿病患者朋友们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调整好个人的饮食,每天食物的摄入量要控制好,首先就是碳水化合物需要占到40%左右,而蛋白质摄入量也需要控制在20%左右,另外还需要多补充一些蔬菜和水果,淀粉的摄入不宜过多,否则会导致人体血糖含量升高。
患者不宜吃一些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就比如肥肉,还有牛油等,这些食物都要少吃,预防人体形成动脉粥样化等并发症,患者朋友们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杂粮,就比如荞麦面,麦片,还有玉米等,这些食物中含大量的微量元素,能够为人体补充维生素以及纤维素,有效地延缓血糖升高。
上文详细介绍了1型糖尿病的饮食护理是什么,1型糖尿病患者朋友们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综合选择进行调节,患者朋友们一定要保证营养均衡性,患者要避免接触一些高脂肪的食物,否则会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患者朋友们也需要适当的做一些体育运动能够促进恢复,但是大家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预防并发症。
1.5型糖尿病(LAD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又称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在我国占糖尿病发病率的10%,容易被误诊、漏诊,从而导致治疗方法不正确或者不及时,加重病情。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水平的提高及各级医生的重视,确诊的病例越来越多。现如今,糖尿病是十分常见的内分泌科疾病。但是人们可能对于LADA这个名字并不熟悉。糖尿病分型中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较多被大家知晓,对于女性来说,妊娠期的糖尿病目前发病率也是在逐渐的升高,孕期的产检就包括糖尿病的筛查。
LADA不属于前面所有的分类,LAD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是介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类型,被称为1.5型糖尿病。之所以称为1.5型糖尿病,是由于即具有1型糖尿病的特点,同时具有2型糖尿病的共性。
它的患病是和自身的免疫机制有关系的,又叫做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患者年龄多为成人,这一点和2型糖尿病相似,但是在临床表现中,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的症状比较明显,这点又和1型糖尿病相似,故名为1.5型糖尿病。
LADA在临床中患病率是高于1型糖尿病的,它在临床中有两个明显的分期,即非胰岛素依赖期和胰岛素依赖期。非胰岛素依赖期胰岛的功能破坏尚不严重,三多一少的症状比较典型,这个时期不需要胰岛素来治疗,给予饮食的控制配合适量运动可以控制好血糖,必要时也可以加用口服的降糖药物。另一时期是胰岛素依赖期,这个时期胰岛的功能被大量破坏,治疗中只能依赖体外给予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对于LADA的推荐治疗是,一旦发现是LADA就要给予胰岛素治疗,因为胰岛素具有保护胰岛功能的作用,相反给以口服胰岛素促进分泌的药物,可以加重胰岛的负担,进而使病情进展加快。另外由于发病是和免疫机制有关,那么免疫抑制剂的加用就是不可缺少的,免疫抑制剂可以缓解病情的进展。
在临床中要注意鉴别LADA,要点主要是患病年龄多在30岁以后,发病在成年,在半年前的时间内治疗不需要胰岛素,胰岛素的相关免疫抗体提示阳性,在半年以后有的甚至在数年的时间内,胰岛功能进行性的下降,需要依赖于胰岛素,并且容易发生酮症。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疾病。
有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者高达1.144亿左右,并且,还有60%-70%的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并且干预的疾病,但是,多数的糖尿病都无法得到完全治愈,只能尽量去控制病情,并且稍不注意就可能会造成肾脏的损伤。
为什么糖尿病会损伤肾脏?
有数据显示,糖尿病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的第一大原因,也是透析的第二大原因,另外,糖尿病肾病占所有糖尿病并发症的40%。
糖尿病伤害肾脏是一种长期的逐步演化的过程,有医学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往往会更高,时间长了会影响肾脏的过滤功能,最终影响肾脏的功能,造成肾小球肥大,肾脏纤维化甚至是肾脏衰竭。
案例:张先生32岁,在他20岁的时候就诊断出了糖尿病,因为知道糖尿病会对肾脏造成伤害,所以,平常张先生经常会吃一些养肾的保健品,妻子不让他吃,他偏不听。
就在前几天,张先生感觉尿的少了,并且还经常恶心,呕吐,他想着可能是糖尿病严重了,就去医院检查了一下,结果这一检查不要紧,却查出了肾衰竭。
当时医生经过了解之后,推测是因为张先生一直服用的保健品,听到这里之后,张先生的妻子就大哭:“都怪我,管不住他”。
为什么护肾的保健品反倒是伤肾?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保健品,在吃过之后是需要肝脏来进行代谢的,当肝脏代谢完毕之后,通过肾脏排出身体,这个时候就会对肝脏和肾脏同上造成损伤。
所以,平常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乱用保健品,并且要坚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这样对身体才会有更好的保护效果。
糖尿病患者注意,身体出现4个异常,或是肾病找上门
●四肢肿胀,胀痛,尤其是早上起来的时候更严重;
●尿液变少,尿液浑浊发白,有泡沫;
●贫血,头晕,恶心;
●血压逐渐升高;
由于糖尿病对肾脏造成的伤害严重,所以,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肾脏的保护,以及肾病的预防。
糖尿病患者,做好2件事,血糖或能更稳定,肾病离你远远的
1、补充一些降糖物质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关键,想要血糖更稳定首先就要加快血糖的消耗,建议糖尿病人,可以补充一些有助于降糖的本卡维素,帮助加速血糖消耗,促进血糖稳定。
2、多喝水
很多糖尿病的人都存在喝得多,尿得多的情况,于是很多糖尿病患者,为了能够减少排便的次数就很多少喝水,而事实上,这样对血糖的稳定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如果经常不喝水,会影响到年龄,造成尿液浓度增加,进而就更容易引发肾脏方面的疾病。
1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由于现在的生活水平普遍的提高,而且很多青少年的生活习惯不适很好,导致了青少年1型糖尿病已经常见的病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但是容易引起其他的并发症,那样后果就比较严重了,一起来看看糖尿病的危害究竟有哪些吧。
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它最主要的危害之处,常见的有低血糖症,这种症状虽然后果不是很严重,但是会导致青少年学习下降,精力不足等现象,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而且还会导致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下肢血管病变、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症等疾病也是常见的现象,这种病的本身是慢性的,控制合理没有太高的危害,但是这些并发症状一定要注意。
1型号糖尿病的危害还包括糖尿病性低血糖症,很容易引起患者出现心悸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多汗和手抖德现象,情绪表现比较的烦躁,有时侯会手脚抽搐以至昏迷等一系列表现。
糖尿病酮症及酮酸中毒也是1型糖尿病的危害一种表现形式,极度的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造成渗透性利尿,导致严重脱水。而且,严重的还会导致大脑组织缺水,引起脑瘫等症状。
虽然1型号糖尿病的危害比较大,但是大家也不要恐慌,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糖尿病知识的普及,目前糖尿病基本上是可以正常防治的。但是,我们面临的威胁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侵害。不同的人群应该选择不同的降糖方法,比如定期服用糖尿病药物或者是使用胰岛素。
在饮食方面,也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要控制饮食量,不要暴饮暴食,还提倡多食用绿叶蔬菜、豆类、块根类、粗粮和含糖低的水果。尽量少吃含盐量高的食物和油腻的食物,尽量的避免烟酒,适量的增加运动。我们可以补充一定量的营养素如抗氧化剂、蜂胶等,也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1型糖尿病是目前青少年较容易得的一种糖尿病,和日常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对以后得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但是只要青少年在平时的生活中合理的控制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有效地预防。
众所周知,糖尿病作为我国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朋友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要想治疗糖尿病就必须要了解糖尿病,首先也就应该了解糖尿病有几种类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其中最主要,发病率最多的两种吧!
糖尿病根据发病的机理不同被分成四种类型,其中发病最多的是1型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以往通常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多起病急,“三多一少”症状比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有些患者首次就诊时就表现为酮症酸中毒。其血糖水平波动较大,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很低。这一类型糖尿病患者一般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或对外源性胰岛素绝对依赖,必须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否则将会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甚至导致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β细胞功进行行破坏,最终患者必须要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和抑制酮体生成。
2型糖尿病
以往通常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或老年人,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起病比较缓慢,体型较肥胖,病情较轻,有口干、口渴等症状,也有不少人甚至无症状,较少出现酮症。
在临床上,“三多”症状可以不明显,往往在体检时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多数患者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糖。但有一些患者,尤其是糖尿病病史较长,大于20年的,形体消瘦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胰岛素水平的低下,需要用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
此外还有少数病人患的是妊娠糖尿病或特殊型糖尿病。
朋友们,大家是不是对于糖尿病的几种类型都有了大致的了解了呢?只有在了解了糖尿病的几种类型,才能了解它的环保机理,进而也才能通过这些,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治疗它。相信通过治疗,能够有效的控制糖尿病的发病率,大家也就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1型糖尿病往往需要终身治疗。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可降低肾功能衰竭风险,这句话确实不假。一项前瞻随机的对照研究,将1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发现经过强化治疗后,肾功能衰竭风险会显著下降,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发病率也会明显降低。
1型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的疾病,该病的患病年龄比较低,通常是儿童及其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但是其他年龄阶段也不能避免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呈胰岛素依赖性的,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来补充体内匮乏的胰岛素。而且这种治疗是终身的,不能暂停的治疗方法。
最近有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可降低肾功能衰竭的风险。这里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地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什么是1型糖尿病的强化治疗?
即每天注射3次以上的胰岛素,力求把人体的血糖浓度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有一项关于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随机前瞻对照性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组相对于1型糖尿病常规治疗组,除了血糖控制更加平稳以外,检测其肾功能,发现强化治疗组的肾小球滤过率功能受损风险降低了百分之五十,明显好于常规治疗组。
研究人员证实,1型糖尿病的早期强化治疗对肾脏具有保护性记忆效应,该方法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以上研究对1型糖尿病的随访时间在十年以上,是通过长期的随访得出的。研究人员认为,1型糖尿病在病程的早期应用强化治疗对肾脏是非常有益处的,强化治疗对1型糖尿病患者今后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蛋白尿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风险会明显降低,而且也会将1型糖尿病患者维持合理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
综上所述,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可降低肾功能衰竭风险,这是有很好的科学依据的。此项结论来自于一项前瞻随机的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发现经过强化治疗后,再随访十年,肾功能衰竭风险会明显降低,也会降低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发生率。所以强化治疗治疗1型糖尿病值得临床推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这种病变主要表现为神经受损,导致肢体远端出现各种感觉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包括针刺感、蚁行感、烧灼感、疼痛感等,通常从手指和脚趾的指尖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等。
除了感觉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还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变冷、发绀、多汗或无汗、体位性低血压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包括严格控制血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其中,严格控制血糖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例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需要综合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随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贵病(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富贵病是一种以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预防富贵病,合理饮食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有助于预防富贵病的食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蓝莓
蓝莓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如花青素等,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此外,蓝莓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改善视力等作用。
二、奶制品
奶制品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D等营养素,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同时,奶制品中的低脂肪成分也有助于控制体重,预防肥胖。建议每天摄入3份低脂奶制品。
三、深海鱼类
深海鱼类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建议每周至少食用2次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等。
四、蔬菜
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尤其是绿叶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等,含有丰富的镁元素,有助于降低糖尿病2型的发病风险。
五、全谷物
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等营养素,有助于控制血糖、降低血脂。建议每天摄入3份以上全谷物,如糙米、燕麦、玉米等。
六、豆类
豆类富含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脂、稳定血糖。建议每天摄入适量豆类,如黑豆、红豆、绿豆等。
七、坚果
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E等营养素,有助于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建议每天摄入适量坚果,如核桃、杏仁、腰果等。
八、鸡蛋
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建议每天摄入适量鸡蛋,如1-2个。
预防富贵病,除了合理饮食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与医疗行业的融合日益加深,为医学领域带来了无限可能。2018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指导的2018 MedAI世界人工智能卓医创新挑战赛(MedAI Challenge)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优秀团队参与。本次大赛聚焦人工智能在病理、心电图、糖尿病眼底病等领域的应用,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
病理诊断是医学诊断的核心,然而我国病理医生数量缺口较大,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填补这一缺口。MedAI Challenge病理赛道聚焦于病理领域的智能摄片/辅诊一体机,旨在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来自迪英加、云病理万达信息联队、衡道医学等团队展示了各自在病理诊断领域的创新成果,为病理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心电图诊断是心血管病监测的重要手段。MedAI Challenge心电图赛道聚焦于心血管病危险事件监测技术-移动心电图监护仪,旨在提高心血管病监测水平。心维度、数创医疗、心声医疗等团队展示了各自在心电图诊断领域的创新成果,为心血管病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眼底并发症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MedAI Challenge糖尿病眼底病赛道聚焦于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早期诊断和长期监测,旨在提高糖尿病眼底病防治水平。体素科技、依未科技、致远慧图、新眼光等团队展示了各自在糖尿病眼底病领域的创新成果,为糖尿病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将为医疗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MedAI Challenge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成果,也为推动医疗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脚部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它不仅仅是行走时的不适,更可能是身体其他疾病的信号。
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导致的脚疼,可能是肌肉疲劳或关节磨损,但持续性的疼痛则可能指向更严重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脚部健康问题及其可能的原因:
1. 脚部肿胀:可能是高血压、心脏疾病、肾脏疾病或静脉曲张等疾病的表现。女性在月经期间脚部肿胀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持续的肿胀则需要引起注意。
2. 脚部麻木:可能是神经病变,如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引起的。
3. 脚部疼痛:可能是骨折、扭伤、关节炎、痛风等疾病引起的。
4. 脚部灼热感: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或血管疾病等引起的。
5. 脚部感染:可能是足癣、细菌感染等引起的。
为了保持脚部健康,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脚部清洁干燥,勤换袜子。
2. 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穿着过紧或不合脚的鞋子。
3. 定期检查脚部,注意是否有异常症状。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5. 如有脚部不适,应及时就医。
糖尿病作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攀升。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了解其分型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1型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这两种疾病。
首先,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存在显著差异。1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而2型糖尿病则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随胰岛素分泌不足。
其次,1型糖尿病的治疗依赖于胰岛素注射,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而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才需要胰岛素注射。
此外,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青少年期,病情进展迅速;2型糖尿病则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起病较缓慢。1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体型消瘦,而2型糖尿病患者则多伴有肥胖。
了解1型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有助于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和自我管理。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应保持低盐低糖低脂的饮食,并积极进行运动,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和血糖监测。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帮助您更好地控制血糖。
1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胰岛素注射。根据病情,医生会为您制定个性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胰岛素注射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以确保治疗效果。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常见的降糖药物有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等。医生会根据您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低盐低糖低脂的饮食原则,并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血糖监测,您可以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6月27日,由中国慢病管理大会主办方和39健康网联合举办的第五届慢病健康教育专家面对面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活动现场,来自北京安贞医院的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余振球教授、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赫炎光教授、中华糖尿病协会秘书长李景仁以及知名营养教育专家贾梅等业内权威专家,就高血压、糖尿病、中医慢病、健康养生、营养健康知识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专家们指出,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病,需要长期规律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长期规律服药至关重要,不能随意停药或减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饮食热量摄入,选择升糖指数低的主食,注意粗细搭配,定期监测血糖等,都是控制病情的重要措施。
此外,专家们还强调,生活方式的干预在慢性病管理中同样重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延缓病情发展、促进疾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慢性肾炎患者要注意控制钠和蛋白质的摄入,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要控制热量摄入,保持少油少盐的饮食习惯。
此次活动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范围。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糖尿病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本文将重点介绍轻度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轻度糖尿病患者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可以先尝试通过饮食调理来控制血糖。首先,要调整饮食习惯,避免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建议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血糖。同时,要控制主食的摄入量,减少油腻、高热量的食物,以减轻胰岛负担。
除了饮食调理,轻度糖尿病患者还应加强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建议每次运动时间为30分钟以上,可以选择慢跑、散步、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
在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轻度糖尿病患者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控制血糖: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轻度糖尿病患者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轻度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通常不是首选。但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以下药物:
总之,轻度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运动、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来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血糖管理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但并非越低越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童南伟指出,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来。这是因为血糖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产生影响。
高血糖可造成多种不利影响,如胰岛素分泌减少、免疫紊乱、酮体、氧自由基和血小板聚集等,引起炎症播散、细胞凋亡和组织损伤等,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功能丧失甚至死亡。然而,严重的低血糖同样会增加死亡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
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童南伟主任提出了以下血糖控制目标建议:
1. 非妊娠、非手术住院患者:新诊断、病程较短、无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糖尿病患者,若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及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且有医疗条件和健康需求,依从性好,采用严格标准,即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4.4—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6—8mmol/L。
2. 重症监护单元(ICU)患者:采用宽松标准,即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8—10mmol/L。
3. 围手术期高血糖患者:普通大中小手术,术前糖化血红蛋白<8.5%即可;术前术中及术后采用宽松标准,即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8—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或不能进食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短时间<15mmol/L也可接受。
4. 妊娠期高血糖患者: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期间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控制在3.9—6.5mmol/L,餐后血糖在8.5mmol/L以下。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既要控制血糖水平,又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以确保患者的健康。
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运动安全并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首先,糖尿病患者不宜在空腹时运动。在运动前,建议喝一杯牛奶或吃几块饼干,为身体提供能量。运动锻炼最好在餐后1小时开始,避开药物作用的高峰期。
其次,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防低血糖。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等小零食,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可以立即进食。外出活动时,应携带注明姓名、年龄、住址、电话以及现用的胰岛素和降糖药物的保健卡,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及时得到救治。
此外,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预防运动损伤。穿着柔软、舒适的鞋袜,避免局部碰伤。特别是有末梢神经炎的患者,足部感觉不敏感,更要小心。
在饮食方面,糖尿病患者不能仅依靠运动疗法,还需要控制饮食。对于不能控制饮食的患者,单独使用运动疗法效果不佳。采用运动疗法时,应用胰岛素的患者需要调整胰岛素用量。
糖尿病患者还要注意预防适应不良。由于胰岛素缺乏,糖尿病患者不能像常人一样灵活调节血糖。因此,饮食、用药、运动等都需要定时定量,以保持血糖平衡。
在运动中,糖尿病患者要警惕并发症加重。出现气促、心悸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伴有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律紊乱加重、严重高血压的患者要慎做运动。老年性糖尿病患者要限制运动强度,病情较轻的患者,最大心率应限制在正常人最大心率的80%~85%,活动方式应以步行等轻体力活动为宜。
对于正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注射胰岛素的部位要避开运动的肢体,以免加速胰岛素进入血液,导致低血糖反应。
以下是一些不适合运动的糖尿病患者:
1. 血糖高于16毫摩尔/升或伴有急性感染、酮症酸中毒、心肌梗死者应暂停运动。
2. 有严重的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或伴有肺结核病、肝病者禁用运动疗法。
3. 重型糖尿病,且病情控制不佳者,在清晨没有注射胰岛素时,不要进行运动锻炼。
4. 在胰岛素作用最强的时间,如上午11点不宜进行运动;在注射胰岛素后吃饭以前也要避免运动。
5. 有妊娠、腹泻、呕吐、不能进食情况者以及血糖太高、胰岛素用量太大、病情易波动者均不宜采用运动疗法。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HNS)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尤其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本文将介绍HHNS的病因、症状、诊断以及一般治疗方案。
一、病因与症状
HHNS的病因主要包括:1. 糖尿病控制不佳;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不当;3. 感染、药物、烧伤、手术等应激状态。主要症状包括:1. 精神状态改变,如意识模糊、昏迷;2. 口渴、多饮、多尿;3. 脱水、血压下降;4. 呼吸深快、意识障碍等。
二、诊断
HHNS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1. 血糖明显升高;2. 血钠浓度升高;3. 血浆渗透压升高;4. 尿糖、尿酮体阳性;5. 肾功能异常等。
三、一般治疗方案
HHNS的治疗原则是:1. 立即补液;2. 小剂量胰岛素治疗;3. 纠正电解质紊乱;4. 控制感染;5. 改善器官功能。
1. 补液
迅速补液是治疗HHNS的关键。通常采用静脉输液,输注速度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初始阶段可输注生理盐水或0.45%氯化钠溶液,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过渡到5%葡萄糖溶液。
2. 小剂量胰岛素治疗
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改善病情。通常采用静脉滴注胰岛素,剂量根据血糖水平调整。
3. 纠正电解质紊乱
HHNS患者常伴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应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 控制感染
感染是HHNS常见的并发症,应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5. 改善器官功能
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器官功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