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血压是造成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严格控制血压对于预防中风来说意义重大。美国运动医学会提出“运动是良药”的观点,可见运动是一件对身心健康都有积极意义的活动。
规律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更好地满足全身血供,减少动脉压力,利于降血压;同时,科学的运动还可以帮助减脂、减重,辅助缓解高血压。另外,运动可以刺激神经释放一些“愉快因子”,使人心情更放松。
而在寒冷的冬季,尤其是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运动需要一些特殊的注意,否则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冬季气温低,血流速度变缓;再加上空气干燥,呼吸消耗体内更多的水分,血液粘稠度就会升高。而且,低温环境下身体需要产生更多的热以抵御寒冷,所以冬季运动心脏负荷会更大。
运动前的热身必不可少,并非专业运动员或高强度运动才需要热身,日常锻炼也要热身。热身是唤醒肌肉、韧带、心肺的过程,而不至于突然的运动让全身都“措手不及”。热身运动就像飞机起飞前的加速,心肺在承受运动负荷之前也需要一个“加速”的过程,充分的热身可以降低猝死的可能性。
另外,运动过程中不要急停急起,这样很容易引起血压骤升。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冬季运动时要适当降低强度,并且注意保暖,最好随身携带急救药品。
有的朋友喜欢晨跑,但是晨跑不宜空腹进行,也不要起床之后马上就穿衣服出门跑步。建议起床后先喝一杯温水,在家中走一走让身体充分苏醒,然后补充一点糖分(例如:巧克力、糖果、饼干等),休息一会儿再出门跑步。因为食物经过一夜的消化,如果早上完全空腹跑步容易发生低血糖。
冬季户外锻炼的服装搭配也有讲究:贴身层务必为速干材质的衣服,因为速干材质的衣服在粘上汗水后不会像棉质衣物那样变得冰冷;中层为保暖层,可以穿一件轻薄的加绒衣或轻薄羽绒服;外层为防风性能良好的轻薄外套。
除此之外,冬季气温较低的时候,也可以穿插进行一些室内锻炼,比如深蹲、平板支撑、臀桥等,这些都是很好的锻炼方法。只要动起来,身体就会有很好的运转,健康的运动,运动得健康。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在冬季,一定要及时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随着寒潮来临,温度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下降,人体容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进而导致血管堵塞,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那么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工作来预防呢?不妨来试试这6个诀窍。
饮食方面
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主要原因是血压高,血脂高,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要多吃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例如粗粮,可以使身体内的胆固醇降低;多吃洋葱,木耳,有助于降脂;少吃盐,我们在日常做饭的时候,尽量做的清淡一些,不要吃口味太重的食物,每天摄入的量过多,容易导致血压升高,还有现在大多数人没有时间做饭,会经常吃方便面,这种油炸食品是不健康的,少吃或者不吃;要注意少食用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蛋黄,鱿鱼等。
运动方面
进行适当的运动是很有必要的,对身体有好处,但是要清楚哪些是适合做的,哪些不适合做。出门运动的时候,不要太早,可以等到太阳初升后再进行训练,因为早晨易受到寒气的刺激;在锻炼之前一定要记得吃早饭或者喝点热饮,不要空腹去锻炼;锻炼出汗的时候,不着急脱衣服,很容易着凉;另外要特别注意,在每次锻炼之前,一定要先进行热身,不要进行太剧烈的运动,要选择相对平稳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等,要量力而行,适当,不要逞强,运动不在于量,而贵在坚持,长期坚持下去,才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起床要慢
闹钟一响,立马从床上起来,那是小孩子做的,对于老年人来说,起床一定要慢,如果起床太猛,会造成血压波动太大而晕倒。要切记晚上在起床的时候一定要慢,要先打开灯,在床上坐稳了再下地,一定要保持视野清晰,如果在排尿的途中出现头晕眼花的情况,一定要先扶好身边的东西防止摔倒。在早上的时候,彻底清醒之后再缓慢起床,给自己充足的起床时间,不要着急。
防寒保暖
冬季寒风刺骨,要注意保暖,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气温大幅度下降,及时添加衣服,因为冠状动脉遇冷容易收缩,会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因此一定要注意不要冻着自己。在这里建议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在冬季的时候最好不要使用凉水洗脸,洗脚,洗衣服,尽量使用温水,以免受到寒冷刺激导致血压升高。
情绪要稳定
情绪激动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大的危害,在生活或者工作中,要放宽心怀,遇到事情不要紧张,激动,要心平气和地对待,不要急躁,要一步一步来;在平时做家务的时候,要量力而行,累了就去休息一会,不要过度劳累;要养成一个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晚上早点睡觉,尽量不要熬夜,早上7点起床,到了吃饭的时间就要按时吃饭,另外,中年人不要长期熬夜打麻将,对心脑血管会产生很大危害。
定期体检
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疾病却在悄悄进展,等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为时已晚。建议中年以后要进行定期的体检,尽早地发现疾病。冬季如果患有感冒,鼻炎等疾病,要及时治疗,不要硬撑着。对于那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过于肥胖的人,可以买一个血压仪进行定期测量,如果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多数是高血压引起的,要及时就医。
你知道怎么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吗?赶快试试这6个诀窍,希望能帮助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
有些人会认为高血压患者不能运动,不利于血压平稳。其实这是错误的,合理运动反而可以帮助维持血压稳定1。那么,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运动还有哪些好处呢?又该怎样进行合理的运动呢?
运动可以改善血压水平 2
运动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的防治高血压的自主疗法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与应用。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就修订了高血压治疗指南, 首次推荐运动为非药物降压方法之一3。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 版》也指出,每周5~7次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可以获得收缩压下降4~9mmHg的效果1。
关于运动改善血压水平的研究也不少,一项关于有氧运动队血压影响的荟萃分析显示,有氧运动可平均降低收缩压3.84 mmHg,舒张压2.58 mmHg4。另一项在瑞典马尔默市进行的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规律进行体育锻炼可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5。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相结合 2
建议非高血压人群(为降低高血压发生风险)或高血压患者(为了降低血压),除日常生活的活动外,要进行每周4 ~7 天,每天累计30 ~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形式可采取有氧运动、阻抗运动和伸展运动等。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作为补充。
运动强度须因人而异,通过运动时的最大心率来评估运动强度,中等强度运动为能达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次/分钟) = 220-年龄]的60% ~70%的运动。高危患者运动前需由专业医师进行评估。
锻炼方案推荐 6
一次运动锻炼的基本组成包括准备活动(也叫热身)、运动内容、整理放松和拉伸运动4部分。
(1)热身:至少5~10分钟低至中等强度的心肺和肌肉耐力活动。
(2)运动内容:20~60分钟的有氧运动、抗阻运动、神经动作练习。有氧运动指全身大肌肉群参与的、有节律性、持续一定时间的运动形式,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剑、广场舞、乒羽运动等。
抗阻运动即无氧运动,也就是肌肉强化运动,能够保持或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以及肌肉体积的运动,同时也是增强骨骼强度的锻炼方式。一般不规定运动时间,但需要肌肉发力大于普通的日常生活(即超负荷),运动到不能完整、正确地完成动作为止。如俯卧撑、平板支撑、器械练习、弹力带练习等。
神经肌肉练习,也称为神经肌肉控制练习,包括平衡、协调、步态和本体感觉等控制技能的练习,如闭眼单脚站、太极拳、舞蹈等。
(3)整理放松:至少5~10分钟低至中等强度的心肺和肌肉耐力活动。
(4)拉伸:在热身和整理活动之后进行至少10分钟的拉伸活动,即柔韧练习。如压腿、运动健身器械上的牵拉等。
运动有益健康,但是要注意循序渐进,,以小至中等强度的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中至大强度运动,持之以恒,一定会带来积极的效果。
很多人一到冬天,就会手脚冰冷,特别是女性朋友,就更加明显了。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容易怕冷,手脚冰凉呢?按照中医的观点,气血两虚、肾阳虚、气滞血瘀的人,临床会出现手脚冰凉。
如果怕冷的症状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就医,根据具体症状,通过服用补肾益气、补血、活血类的药物等来进行调理,同时配合食疗,对于那些症状并不严重的人来说,可以多注意保暖,通过饮食来进行调理。
手脚冰凉的人吃点什么调节身体比较好?
1、阳虚体质
一般手脚冰凉的人,大多是先天禀赋不足,从小畏寒深冷,属于阳虚体质。
临床表现:经常畏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身体发沉、腰膝酸痛、腰背冷痛、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活力低下、易疲劳,或大便清稀、尿清长、腰酸腿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
饮食调理:经常喝当归生姜羊肉汤、红糖生姜水等。多吃补阳的食物,如鸡肉、羊肉、狗肉、鹿肉、鸽肉等。
适当多吃些动物瘦肉、鱼、豆类、芹菜、香菇、大枣、黑木耳等富含铁的食品。多摄入含碘丰富的海带、鱼虾、海蜇、牡蛎等。
药物调理:可在中医指导下,选择温阳益气药物,比如制附子、桂枝、肉桂、鹿茸、巴戟天、肉苁蓉等。
2、长期生活在阴寒环境或着凉
还有一种手脚冰凉的情况,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与长期在寒冷的环境下或者穿衣太少受寒等原因有关。
饮食调理:在中医指导下,服用大枣、当归、阿胶、鹿茸、冬虫夏草、蛤蚧、胡桃、益智仁、杜仲等,多吃燥热类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生姜红糖水、生姜煲汤等。多吃一些补气血的食物,例如红枣、红糖、桂圆等。
局部加温治疗,如穿棉袜、棉手套,注意保暖,早晚用温水泡手足,或者用生姜、花椒、艾叶、辣椒等熬水外洗手足等,或采取针灸的办法,如龙蛇灸。
对于因为受寒引起的手脚冰凉,一般通过饮食调理,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运动,多晒太阳,多出汗,有条件的朋友,可以每天晚上泡泡脚,或者去汗蒸,排出身体里边的湿气,一般能够慢慢调理好身体,当然,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还是不建议个人随意用药,以免起到反作用。
秋季的清晨,当很多年轻人因天气转冷而放弃运动时,很多大爷大妈们却依旧热火朝天地奔跑在公园的“晨练赛道”上。的确有健康之处,但是“晨练猝死”“公园倒地”等报道却也屡见不鲜,因此,秋季晨练需谨慎。
气温的降低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加重的风险
首先,人体的新陈代谢不如夏季快,随着天气的变冷,血液流速变缓;此外秋季天气干燥,空气湿度低,人体呼吸消耗大量水分,进而血液粘度变高,更易形成血栓,引起血液流通不畅,血管堵塞,诱发心肌梗塞。
同时,对于高血脂人群,由于血脂长期沉积,血管内壁形成许多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管腔变窄,由于天气寒冷,血管收缩,会使血管变得更细,引起心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并发症预防用药
阿司匹林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的预防用药,用于预防血栓、心绞痛、心梗等疾病。据研究,阿司匹林可以使致死性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降低34%。
阿司匹林总体上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药物,但服用阿司匹林服的患者中,约有5%-6%的人存在消化道出血风险,尤其是既往有溃疡的患者是高危人群,需要每年对肠胃道进行体检,听取专科医生建议。
在我国,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用药情况并不乐观,只有不到10%的患者服用药物预防疾病进展。比如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抗血小板药物波立维、华法林等,都有对应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因此,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一方面要积极服用这些药物减少心梗、猝死等急症的发生,不要因为“讳疾忌医”的心态而加重病程,另一方面但一定要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服用,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及时体检 发现“隐疾”
大部分人是不会突然出现猝死的情况,因为血管的病变是个很缓慢的过程。但如果患者本身存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情况,血管内会逐步形成斑块,在剧烈运动或寒冷等刺激下,斑块会受到很大的压力,发生破裂,突然把血管堵死,就像发动机突然断了油压,这样会造成心脏失速,进而发生猝死。
但由于很多人没有体检的习惯,在疾病的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因而放松警惕,任疾病“自由发展”,当天气转凉并且超量运动时,心功能负担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就会引起危险的发生。
我国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猝死,700万人因脑卒中而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十分重要,尤其在这个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对于它的警惕更应放在心头,这样才能让我们做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心安”。
秋季开始,晨练一定要多加注意,尽量等太阳升起,气温升高后,慢慢活动身体,不宜剧烈,不宜过早,还要注意头部的保暖哟。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运动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不当的运动反而会加重我们的心血管负担,造成进一步的损害;科学的运动却能改善心血管功能,有助于疾病的康复。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运动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做好下面这四步,制定好自己的“专属”运动处方!
第一步. 运动前评估
高强度的竞技运动可能增加各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1]。这是因为在运动时,人体肌肉的耗氧需求增加,此时交感神经兴奋,一方面舒张骨骼肌血管,另一方面也兴奋了心脏。再加上有些心血管病人的冠脉本身就有一定的狭窄,心脏兴奋容易导致心肌供血的相对不足,进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
所以,心血管病患者一定要做好运动前评估,判断自己的心脏能否承受运动的负担。如果在安静时就有心悸、气促、胸痛等症状,或者检查发现心率大于110次/min,心电图显示心肌呈现缺血性改变时,就一定要暂缓运动[2]。
第二步. 选择运动方式
运动大体可分为三类: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柔韧运动。除了某些“天生”强度较高的运动,如铁饼、铅球运动外,大部分运动只要控制好运动强度,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3]。健步走、慢跑、太极拳、健身操等有氧运动方便进行而易于控制,都是不错的选择[4]。
第三步. 确定运动强度
对于有氧运动来说,我们通常用氧摄入量和心率这两个指标来衡量运动强度。当我们以自己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进行运动时,氧摄入量和心率都会达到一个峰值,分别叫做最大氧摄入量和最大心率,最大心率和正常心率之差则叫做储备心率。一般建议,心血管患者的运动强度以最大氧摄入量的40%-80%,或者增加60%-80%的心率储备为宜[2]。具体的检测则需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5]。
抗阻运动则以重复次数和负荷量来衡量,一般推荐心血管病患者采用小负荷、多重复的方式。大家可以进行一些间断性的运动,如平板支撑,采用“运动60s,恢复60s”的模式进行[6]。
第四步. 规划运动频率
运动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肺功能,有助于心血管病人的康复。但是也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起到一定的疗效。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和2-3次无氧运动,不但能让我们的心脏得到一定的“休息”,还能有效改善心功能和血管弹性,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或急性发作的风险!
运动前进行风险评估,运动时确定好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长期坚持。做好这几点,帮助我们的心血管尽早康复!
最近确实有一项研究专门详细阐述了这个问题,还比较权威!
以前大家可能只知道适当的运动对心血管有益变化,比如内皮功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增多、心肌缺血耐受性提高以及动脉血压下降等。
但是关于采取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强度等运动的量效关系一直存在的争议。有的学者研究认为,每周额外消耗200-3000卡或者每天额外消耗300-400卡对心血管产生最佳的效应;也有研究表明每天只需要进行15分钟适量、规律的体力活动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以及可以延长寿命。
而最近的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发了一遍涉及120万人的研究,发现最护心血管的运动时是挥拍类运动,它能降低所有死因率的47%,要明显高于第二的游泳运动和第三的有氧运动。
从锻炼时间上看,跟以前研究结论差不多,不提倡锻炼时间太久,提出了每次锻炼是啊金在45-60分钟为最佳,少于45分钟效果没那么好,但一旦高于60分钟又可能出现其他的负效应。
从锻炼的频次来看,提倡一周3-5天,每天1次效果最好,同时告诫各位:除了我们平时说的散步可以提高运动次数,对于其他运动,是不提倡一天采用多次运动的方式!
但是对于如已确诊患有心脏疾病的人,我建议大家还是要把握好运动强度,做好运动后心率的监测。一般情况下,年轻人一分钟150次,老年人一分钟120次为安全,这时候不要完全强调挥拍类运动,有时候步行为宜!
最后,还要提醒那些喜欢跑马拉松的朋友,虽然目前没有研究表明马拉松运动是一项诱发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高风险运动,但是每年依然有不少悲剧上演。
建议运动前应做好以下四项规避和预防心血管系统风险性主要措施
运动关键中的关键,持之以恒,养成运动的习惯,运动时间碎片化,比方短距离的路程(1-2公里内),我们可以选择步行;楼层不高,我们就不乘坐电梯;久坐电脑后,我们找个空地跳跳绳,来几组俯卧撑;约上三五好友去爬山、汽车或来场球赛。坚持运动后,你就会发现运动带来的充沛精力和快感,心情更容易放松,心态也会更加积极。
经常在公园里看见老人推着老人推车学习走路,甚至是长期卧病在床,严重影响了生活,给自己及家人带去了负担。大家对“中风”这个疾病是一点也不陌生,且很害怕,如果是发生了偏瘫、半身不遂,这会严重影响生活,归根结底,多半的罪魁祸首是血栓。
血栓是什么呢?正常情况下,血液是在血管里面流动,如果是血管壁发生了损伤,或是血液里有“杂质”堵塞了血管,这就形成了血栓。
如果出现了血栓,那会是什么症状呢?首先就是肿胀、疼痛,这是因为血液堵塞,形成了潴留,则出现了肿胀,部分地方缺血缺氧,这就会导致疼痛,可能只是压痛,不会出现剧痛。还会出现皮肤的苍白,这也是因为血供减少之后出现的。
如果是血栓堵塞了胃肠道,那就会出现腹泻、腹胀等、便血不适症状。最担心的是血栓堵塞了脑部,出现了头晕、头痛,甚至是出现全身症状,例如半身不遂、不能言语等。
血栓一旦发生了就这么严重,那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呢?
首先是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养成运动的习惯,例如晨起跑步、瑜伽、游泳、单车等。
生活习惯方面,低脂低盐饮食,多食粗粮,避免嗜食肥甘厚味,禁止吸烟,避免过度饮酒。每天适当饮水,避免喝碳酸饮料。在平时生活方面,避免一个姿势太久,例如长期驾驶。
其次,妊娠也是血栓的一个高风险。所以如果是怀孕了,建议定期的产检,适当多活动,如果是出现局部酸困或是下肢胀痛,那应该及时就诊。孕妇在饮食方面也应该注意,科学的怀孕很是关键。
很多药物是导致血栓的一个高危因素,所以服用的时候应该听从医生建议,同时定期的复查。这些会导致血栓的药物那发生血栓的高危人群应该禁止服用,例如避孕药是导致血栓的一个高危因素,在围绝经期的女性应该禁止服用。
血栓还与肥胖有关系,老百姓都知道越是肥胖的人发生中风的几率就会高很多,所以应该控制体重,将体重控制在正常的体重指数范围之内。所以应该管理自己体重。
很多人以为只有是发生了半身不遂等了才是血栓惹的祸,其实不是的。血栓堵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如果是出现血栓的一些列症状,例如疼痛、肿胀等,需要及时就诊,不能大意。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会给患者的生活、健康带来极大的困扰,尤其是不能很好的控制血糖的患者,还可能进一步出现很多糖尿病并发症。其实控制血糖有很多方法,除了饮食、药物之外,适当的锻炼也能起到很好的控糖作用。
运动最大的好处就是流通气血,增强脏腑功能。所谓血气者,所以周于性命者也,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发所以病者,即血气不得流通。无论虚证实证,都是这样,只有血气流通了,才能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脏腑功能才能强健旺盛。
都说这糖尿病是富贵病,是因为饮食太过肥甘厚腻,导致脾阳受损,脾的散精功能下降,饮食经过脾胃运化出来的糖原积滞在血脉之中,不能及时散精于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由此导致了血糖升高。而脾主四肢、肌肉,运动能够刺激四肢和肌肉,最能兴奋脾阳,使脾阳健旺,使脾能散精。
因此,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古今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如何合理运动?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时间、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用药、工作强度等不同因素,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
运动时间以餐后1-2小时为宜,国内有研究报道认为餐后90分钟进行运动,其降糖效果最好,运动频率则以每周4-6次为宜。
运动方式的选择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等。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相关研究表明诸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放松功及易筋经等中医传统功法对运动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功能、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罕见血糖波动的不良反应。
运动强度则“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因为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会引起劳累,使病情加重,而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
运动注意事项
1、防低血糖。糖尿病患者不要在空腹时运动,同时应避开药物作用的高峰期。运动前应喝一杯牛奶或吃几块饼干,运动时随身带些糖果,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即进食。外出活动时,应携带注明姓名、年龄、住址、电话以及现用的胰岛素和降糖药物的保健卡,便于发生意外时别人及时救治。
2、防饮食干扰运动效果。不能控制饮食的糖尿病患者,单用运动疗法效果不好。所以必须在控制饮食的同时,采用运动疗法才能收到治疗效果。采用运动疗法时,应用胰岛素者,1型糖尿病患者可增加进食量,2型糖尿病患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3、有些人不适合运动疗法者。如:血糖未得到很好控制的重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感染的患者;有酮症酸中毒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者;严重糖尿病肾病患者;严重眼底病变及新生血栓患者。
总之,糖尿病患者在开始运动时要本着量力而行、适宜勿过的原则,绝不能运动过度。所有糖尿病患者应了解运动的意义,同时更应知道怎样运动、运动量和运动时机,并付诸实施、长期坚持,才能对疾病的康复有所裨益。
随着节气的变化,现在是冬天,早晚的凉意更加明显。低温或气温骤降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人们应该随着温度的变化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和患有与高血压相关的慢性病的患者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血压控制。
寒冷天气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尤其要注意室内外温差的变化,注意保暖,做好血压的管理工作,做好以下几点:
(1) 检查血压:我们记得定时的检查血压,监测血压的变化,进而控制血压的平衡;
(2) 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维持血压稳定的一种方式,在冬补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低油低糖低盐的高纤维饮食,戒烟戒酒,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体态也有利于血压的控制;
(3) 按时吃药:高血压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的服用药物,切忌不要停止服药或者擅自改变药的剂量,方便适当的控制病情。如果出现对药物使用有疑问时,应立刻咨询附近的药师;如果血压一直处于偏高状态,应该尽快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的使用。
成人正常血压的收缩压应120mmHg,舒张压应80mmHg。当我们的血压收缩压达到130mmHg或舒张压达到85mmHg时,我们的血压就属于偏高。当我们的血压收缩压达到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达到90毫米汞柱以上时,可能就会发生高血压的症状。
心血管疾病、中风、糖尿病和肾脏疾病等主要慢性病的常见风险因素是高血压。被确诊为高血压后,我们应该遵医嘱服药,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血糖、肾功能等因素给予适当的药物。患者在就医时,应明确说明病史、生活饮食习惯、家中血压记录以及用药的不良反应,便于医生调整用药。
以上是高血压的一些预防知识,对于慢性疾病来说,高血压是一个危险因素的存在,我们也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遇事不急不躁,也可以保持我们血压的平衡,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有适当的运动,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也是稳定血压的因素。
如果我们出现类似头晕等症状时,我们应该及时地检测一下自己的血压,如果血压比平常高应该立即就医治疗,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
得了高血压,除了容易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之外,血管的弹性变得差也是很可怕的。但是,适当的运动却能够改善动脉血管的弹性,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适当运动的好处还远不止这些:
首先,适度并坚持锻炼,最大的好处在于锻炼了心肺功能,心输出量会增加。这样在静息状态下,有助于降低舒张压。
其次,高血压可能会同时合并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或者在后期伴随各种并发症。适当运动对于控制这些疾病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怎么样锻炼才是最合适的?
对于轻症高血压而言,慢跑是最佳的运动的方式。要记住,运动时不可过度兴奋,选择运动是为了更好的稳定血压,而不是让血压剧烈波动。
可以参考“三五一百五”原则:每天做有氧运动,可以慢跑三公里,每次30分钟,每周至少运动5次,每次运动心率是正常心率的150%是高血压患者最合适的运动强度。
要避免一些体位性低血压、用力过猛、动作幅度较大等情况。还有比如在家蹲便的时候,不能过长时间,也不能过于用力,这些都是危险因素,要注意避免。
最忌讳早晨锻炼身体
好多中老年人,觉少,早晨4~5点就起床去公园锻炼了。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有“晨峰”现象,早晨6~8点血压会上升,此时较容易发生心脑血管问题,运动过了,甚至有可能引发高血压脑病或者中风风险。所以早晨运动不但无法改善高血压,反而有风险。
秋冬季节,气温骤降,气候干燥,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季节。除了病情容易复发、加重,心血管病人还常常出现失眠、烦躁、口干、鼻燥等问题。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中医师黄琳指出,秋冬季节心血管病人的睡眠问题不容忽视。长期失眠会导致血压升高,损伤心脏和大脑,加重左心室负担,导致心肌肥厚,甚至出现心脏扩大、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心功能不全症状。
针对心血管病人秋冬季节的失眠问题,黄琳主任建议,首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思虑。其次,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度运动、饮食清淡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中医中药调理,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与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针对不同的病因,可以采用不同的药膳进行调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膳方:
1. 心脾两虚:莲子、麦冬、酸枣仁等。
2. 阴虚内热:浮小麦、百合、北沙参等。
3. 肝阳上亢:芹菜、百合、鸡蛋等。
4. 肝郁脾虚:薏米、山药、百合、小米等。
5. 阴虚阳亢:枸杞、山茱萸、百合、白米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三高)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这些慢性病不仅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控制三高病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以下是一些饮食建议:
1. 限制胆固醇摄入:胆固醇是导致血脂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三高患者应尽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如动物内脏、蛋黄等。建议每日胆固醇摄入量控制在300毫克以下,多吃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等。
2. 控制饮酒量:适量饮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但过量饮酒会损害肝脏,导致血脂升高。建议三高患者尽量避免饮酒,或控制饮酒量在适量范围内。
3.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瘦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但同时也含有一定量的脂肪。三高患者可以选择低脂肪的瘦肉,如鸡胸肉、鱼肉等,并注意控制摄入量。
4. 减少糖分摄入:过多的糖分摄入会导致血糖升高,加重三高病情。建议三高患者减少甜食、糖果等高糖食品的摄入,选择低糖或无糖食品。
5. 保持饮食多样化:三高患者应保持饮食多样化,摄入充足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
除了饮食调理,三高患者还应定期进行体检,了解病情变化,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在老年人群体中尤为常见。本文将围绕老年人抑郁症展开,探讨其症状、成因、危害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关爱老年人。
一、老年人抑郁症的症状
老年人抑郁症的症状与年轻人有所不同,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怒、焦虑、失眠、食欲减退、精力下降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
二、老年人抑郁症的成因
老年人抑郁症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三、老年人抑郁症的危害
老年人抑郁症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增加其他疾病的发生风险,甚至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害:
四、老年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和治疗老年人抑郁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总之,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抑郁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老年人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为了控制高血压,除了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日常的调理和保养同样重要。
首先,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需要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并严格按照医嘱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
其次,饮食对高血压患者的病情控制至关重要。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避免食用高热量、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同时,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钙、钾、镁等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血压。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患者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在生活习惯方面,患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戒烟限酒,保持乐观的心态;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总之,老年人高血压患者需要综合治疗和日常保养,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慢性疾病。这些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心脏病、中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了解三高的饮食禁忌,对预防和控制病情至关重要。
首先,高血压患者应避免腌制食物和肉类,严格控制盐分摄入,戒烟戒酒,并减少葱、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高血糖患者则需要严格控制糖分摄入,避免食用糖果、巧克力、奶油蛋糕等高糖食品,并减少煎炸食物的摄入。
高血脂患者应避免食用动物内脏、鱼子、虾肉等高胆固醇食物。
除了以上食物禁忌,三高患者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 适度运动: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2. 保持良好心态:情绪波动会影响血压和血糖水平,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病情控制。
3.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4. 遵医嘱用药: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要随意停药或更换药物。
5. 均衡饮食: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饮食原则有助于控制三高病情。
以下是一些适合三高患者的健康食品:
1. 豆制品:富含植物蛋白,有助于降低血脂。
2. 香菇、黑木耳: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糖。
3. 燕麦、荞麦:富含膳食纤维和植物蛋白,有助于控制血脂。
4. 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5. 海带:富含碘,有助于调节甲状腺功能。
咖啡作为现代生活中常见的饮品,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作用。然而,过量饮用咖啡却可能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健康问题。
长期大量饮用咖啡会增加心脏病风险。研究表明,每天饮用超过4杯咖啡的男性,心脏病发病率升高30%;女性心脏病发生率增加60%。此外,过量饮用咖啡还会加剧高血压,对已有高血压的人群尤其不利。
咖啡中含有高浓度的咖啡因,长期大量摄入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咖啡因还会影响心脏功能,使心跳加快,增加心脏负担。
除了心脏病和高血压,过量饮用咖啡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如失眠、焦虑、胃部不适等。因此,建议适量饮用咖啡,避免空腹饮用,以免刺激胃黏膜。
为了保护心脏健康,建议以下措施:
如果您已经出现心脏病、高血压等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特点是起病隐匿,病因复杂。患者常常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其中,降低尿蛋白和控制血压是治疗的关键。此外,保护肾脏功能也是治疗的重要目标。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营养均衡,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都是预防慢性肾小球肾炎恶化的有效措施。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防同样重要。预防措施包括:提高身体的疾病预防和抗病能力,减少感染机会;避免危险的性行为,防止病毒感染;合理使用激素、抗高血压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等。
总之,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保养。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治疗和预防需要患者付出长期的努力。除了规律服药外,饮食调理也是控制血压的关键因素之一。以下是一些高血压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
一、避免辛辣食物
辛辣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血管扩张,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辣椒、花椒、大蒜等辛辣食物。
二、限制盐分摄入
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使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应限制盐分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2-5克以内。
三、戒烟限酒
吸烟和饮酒都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戒烟限酒,特别是避免饮用烈酒。
四、避免浓茶、咖啡
浓茶和咖啡中含有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应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
五、控制胆固醇摄入
高胆固醇饮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加重高血压。因此,高血压患者应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鱼籽等。
除了以上饮食注意事项外,高血压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以帮助控制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首先,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高血压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父母双方患有高血压的子女患高血压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其次,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长期高盐饮食、饮酒、吸烟、缺乏运动等都会导致血压升高。
此外,心理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也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针对高血压的防治,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外,药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CCB等,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总之,了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打盹,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却有着复杂的双重影响。一项研究表明,打盹时间过长,可能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研究人员对2.7万名45岁以上的参与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70%的人有午睡的习惯。结果显示,在打盹超过半小时的人群中,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40%和24%,而不打盹的人群中,相应比例仅为33%和19%。
那么,为什么打盹时间过长会增加高血压风险呢?研究人员分析,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不能午睡。适当的午睡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预防冠心病。研究表明,每天午睡30分钟,可以降低冠心病发病率30%。对于晚上睡眠不足的人来说,适当的午睡可以帮助补充睡眠,延年益寿。
那么,如何正确午睡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此外,如果打盹后出现眼睛发红、红肿等症状,需要警惕高血压的可能。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之,打盹对高血压患者既有益处也有风险。正确的午睡方式可以帮助降低高血压风险,而过长的午睡时间则可能增加高血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