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房颤的后果

房颤的后果
发表人:叶伟伟

后果如下

脑卒中及血栓栓塞

缺血性脑卒中及体循环动脉栓塞年发生率分别为 1.92%和 0.24%。其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 4-5 倍,且将导致近 20%的致死率和近 60%致残率。

心衰

心衰的患病率增加 3 倍且加重心衰的症状。

心肌梗死

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 2 倍,但与年龄相关性较小,其心肌梗死的年发病率为 0.4%-2.5%。

认知功能下降、痴呆

增加认知功能吕下降、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的风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房颤动[心房纤颤]疾病介绍: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简单解释房颤是指心房泵血的正常节律被打破,原本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由心房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房律紊乱。通常表现为心率不规则且频率很快,可见于多数的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引发脑梗塞的风险很高。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房颤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房颤的并发症,如心衰、脑卒中、冠心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同时与患者原发性疾病、年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脑栓塞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非房颤患者高。房颤治疗能减少房颤发生的频率,很难根除房颤,但是随着技术的提高,经过心内科系统的治疗后,房颤的复发的几率也越来越低。导致房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脑卒中。

    一、房颤患者需要定时复查

     

    房颤患者一旦出现心悸、乏力、气短不适,应该复诊。如果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后在家没有不适症状,但摸脉搏发现不齐也应尽早复诊。如果房颤患者在家更换房颤的药物治疗方案或停用药物后再次应用时,也应到医院进行复诊,在心内科医生指导下再次规范用药。平时即使没有任何症状及体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内科体检。

     

    定期体检,做好监测,如做心脏彩超,了解心脏的功能及心室、心房的大小;复查心电图了解自身心率及心律的情况,以及有无缺血的情况等;定期复查凝血象,尤其是应用抗凝剂华法林时。

     

    二、房颤患者的日常护理

     

    房颤大多数是由于心脏性疾病所引起的,一定要注意日常的护理,养成维护心脏健康的生活习惯,要保持劳逸结合,心情愉快,同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卧床休息时要采取半卧位,避免左侧卧位。了解口服房颤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减少引起心率增快的因素,如咖啡、浓茶、饮酒等。极治疗能引起房颤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衰、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长时间静坐及过度运动会增加房颤的发病率,要适当运动。

     

    特殊注意事项:注意房颤药物治疗时药物的副作用,对于应用抗凝剂治疗时要做好房颤的卒中的评分及出血风险的评估。此外,抗凝治疗对于有瓣膜病并置换金属瓣的房颤患者只能使用抗凝剂华法林。

     

    三、房颤的日常预防

     

    房颤的预防包括没有出现房颤时对房颤的预防,以及出现房颤,但经过治疗后房颤已经转为正常窦性心律后,需要预防房颤的复发。

    1.早期筛查:心电图的检查是早期诊断房颤最有利的手段,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该检查。

    2.预防措施:在生活方面,要减少喝咖啡、浓茶,少吃巧克力,禁烟,少喝酒,因为这些可以导致心跳加快。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劳、过累,减轻体重,有助于减少房颤发生的几率。对于高血压及心衰患者,应用ACEI及ARB类药既有助于该类疾病的控制,也有助于房颤的预防。同时对于导致房颤的原发性疾病要积极的干预治疗,有助于防止或延缓房颤的发生。

  • 心房颤动,与其与之为敌,不如学会与之为伴。

     

    带着心房颤动/抖动,带着早搏(包括室性早搏)的人生依然可以长寿、幸福、美好,可以享受人生,奉献社会。

     

     

    先从一位我亲自诊治过的中年心房颤动患者曲折治疗经历谈起吧。这是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企业家,本无明显不适,工作繁忙,事业有成,常规体检时,从记录的心电图上发现有心房颤动,便开始在网上搜寻相关诊疗信息,越看越害怕:

    许多文章讲到心房颤动不及时做导管消融手术治疗,病情会逐年加重,最终会出现心力衰竭而卧床不起;同时他发现网上描述射频消融技术十分神奇而美好,微创,不用开胸,可以根治,可告别心房颤动;再仔细打听,AZ医院做的最多最好,FW医院是老二,尽管打听到医疗费用很高,但他自己完全可以承担,钱对他不是问题,身体健康最重要。

    他马上去找了AZ的主任医生,主任对他的病很重视,亲自披挂上阵,给他做消融手术。术后从导管室回到病房,刚躺到病床上,心房颤动就复发了!手术以失败而告终。主任说,不要灰心,这种手术一次不成功,不等于没有希望,有的做了8次才成功。

    患者说先出院养养再做,连着手术太伤元气了。

    患者出院后,去找了老二----FW医院另一位专家,也属心房颤动消融的武林高手,第二次消融又以失败告终。

    中国的两大高手都失败了,他的目光转向了国外。于是飞往加拿大住院做消融手术,虽说事不过三,他第三次消融手术后还是很快又复发。

    回国半年后,收到加拿大医生邮件,说医院有了新的设备,有了新的消融工具,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患者再次飞往加拿大,手术再次失败,比第一次复发的更早更快。

    又过了三个月,听朋友介绍美国休斯敦射频消融做的好,他又去休斯敦,先后两次射频消融都未成功。

     

     

     

    六次手术之后,他 挂号找到我,讨论下一步咋办?是否继续手术?

    与我谈话时,患者心情极为低落,本来十分成功的事业也不干了,不敢游泳、出差,天天觉得胸闷不适、心悸、全身乏力,对任何事都缺乏兴趣。

    我和他充分沟通,讲明可以带着心房颤动生存,本来心率不快,又无症状,手术前完全适应高强度、强节奏出行、工作,又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卒中,年纪才50出头,没有任何发生血栓的风险,因此,最好的治疗是不射频,不服药,不要与心房颤动为敌,而学会与之为伴,重新享受生活,回归社会。

    经过一段系统的康复,他重新振作精神,恢复了事业,愉快地生活着。

     

     

    (胡大一及高堂,来源于胡大一微信公众号)

    我母亲也患心房颤动几十年,也有过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她一直坚持保守治疗,用最便宜的阿替洛尔控制心室率。98岁时还能每周出诊6天,老有所为。

    还有一位已成好朋友的心房颤动患者,因二尖瓣脱垂伴有心房颤动,在某医院成功接受了瓣膜修复手术,同时接受了心房迷宫手术,希望根治心房颤动,而原本预期3-4小时的手术,做了15个小时,瓣膜修复术很成功,心房迷宫手术失败;之后去做射频消融,很快复发,心房颤动改变为心房扑动;又做直流电击复律,又很快复发。

    术前他能亲自驾车,爱旅游,几经折腾变得不敢运动,开车也担心。

    找我会诊,我告诉他要学会与心房颤动为伴,在和睦家医院经过康复后,恢复了工作生活状态,去海南休假,家人也不让他爬山,他坚持爬上去,无任何不适。

    现在每天在微信运动群互动,每天他能走1万5千到3万步,经常占领微信运动群封面。

     

     

     

    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到底是种什么样的技术?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技术成熟,成功率高,可根治。但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至今在最有经验、手术量最大的医院,一次手术的成功率往高说不超过70%,术后的复发率往低说不低于30%。该技术引入中国有20多年历史,大多数医院医生仍无法重复出上述结果,医疗成本非常大。

    我认为射频消融肯定不是今天和以后解决中国几百万心房颤动患者的主流治疗方法。

     

    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医学精英掌握着话语权和引领医疗的发展,以创新、创业、创收为动力,不断撬动发展最新、不成熟、成本大幅拉高的技术,正面是创新发展,另一面是名利双收。

    同时,当前的医疗信息时常把不接受这些成功率低、复发率高、成本高的治疗技术的后果说的很可怕,如引起心力衰竭、引起猝死等等;这让那些治不起,不需治,手术失败,术后复发和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脏破裂)的患者觉得人生无望,情绪低落,犹如被判了“死缓”。

    而我们的医院只卖汽车,不办4S店,做完支架、搭桥、射频消融就“放羊”、散养,让患者自己想着办。这是一种科学主义、技术崇拜、极不负责任的趋利医学模式和职业行为。

     

     


     

    我学医行医51年,经历过没有支架、没有搭桥、没有射频消融甚至药品也十分匮乏的年代;我也经历了新技术层出不穷,甚至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在过去,很多冠心病和心房颤动的患者,使用低成本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几十年病情稳定,生活美满。

    当前,有了更多药物和正在发展起来的心脏康复系统服务,很多稳定的冠心病患者,CT筛查出的无症状的血管狭窄临界程度(70%~80%)的患者,很多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不做支架或搭桥,不做射频消融,比做手术活的更好,甚至更长寿。

     

    过度医疗,对广大患者带来的伤害,让我的内心始终不能平静。我不能不说,我不能不干:反对过度医疗,反对神化高成本技术,反对诱导患者过度医疗的言论和行为。这是在捍卫常识!捍卫科学!捍卫良心和道德底线!这是捍卫医生职业的神圣!

     

    我们要实事求是,满怀同情心与责任心,去呵护那些不需要、做不起、手术失败后复发、甚至出了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的生命与生活,让他们重拾光明和希望。

     

    医生,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医疗医学最需要的永远不只是技术,而是一颗对受病痛折磨的一个个患者的无限同情与换位思考,以及为一个个患者解除病痛应勇于站出来承担的一份责任。

     

    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大力推广低成本、高效率、适宜医疗技术和服务模式。做好“五个处方”服务。旗帜鲜明反对过度左心耳封堵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不恰当应用。组建“过好心房颤动人生”俱乐部,控制好心室率;用好华法林(做好抗凝);这是心房颤动治疗的主战场、主旋律。通过俱乐部,实现医患之间、同病相怜的患者之间、从事这一事业的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互动,医患之间建立信赖,线上线下交流互动,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让广大不必做射频消融,做不起射频消融,消融失败,术后复发的心房颤动患者回归美好人生。

     

    作者胡大一

    本文转载自胡大一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大夫,您开的药不管用啊,我血压又高了。

    -是不是又喝酒了?

    -嘿嘿,喝了点……

    -不能再喝酒了!

    -大夫,我是来调药的,你怎么给我调酒啊?

    -您的血压总是高,和酒脱不了干系,来,我听听心脏……

    -去做个心电图吧,我估计你房颤了。

    -做完了,您看看。

    -嗯,确实是房颤,老王,快戒酒吧……

     

     

    饮酒导致老王的血压居高不下,医生还怀疑老王经常饮酒的不良习惯引起了房颤。的确,研究发现,大量饮酒与新发房颤(首次发作的房颤)密切相关。

     

    有个名词叫做假日心脏综合征,主要描述假日期间急诊室里心脏病患者突然增多的现象,在这些患者中,饮酒诱发房颤发作的患者占35-62%不等。

     

    近期三项大规模的荟萃分析也得出了一致结论,房颤的发病率与饮酒量呈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喝酒越多,发生房颤的机率越大,与性别等因素无关。

     

    针对其中机制的基础研究也发现酒精可以使心肌的“土壤”变差,成为房颤发生的“温床”;也可以直接毒害心肌细胞和心脏的传导系统。

     

    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大量饮酒可以大幅提高房颤的风险。然而,2014年的一项meta分析研究提示即便小量饮酒也与房颤风险增加有关。

     

    因此,严格控制酒的摄入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每周酒精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30g。对于房颤患者来说,降低饮酒量短期内即可降低房颤负担,对于长期维持窦性心律也有很大益处。

     

    酒精饮料的种类可能会影响房颤发生,烈性酒与房颤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红酒,啤酒的相关性不明显。就房颤风险来说,啤酒可能较其他种类相对安全。

     

    目前确有专家认为适量饮酒对于心脑血管系统有益,甚至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但美国心脏协会(AHA)建议,如果没有饮酒的习惯,就不要尝试。因为不饮酒人群一旦开始饮酒,就很难预测是否会出现酒精成瘾。美国有1600万酒精成瘾者,只有150万人会寻求并接受正规戒酒治疗。事实上,很多长期饮酒者并不能控制适合的饮酒量,戒酒成功率也低。

     

     

    因此酒虽助兴,可不要贪杯哦。如果您没有饮酒习惯,切不要为了所谓的“软化血管”功效而举起酒杯。因为手中的酒虽可能是心血管的小助手,但更可能是温柔的“杀手”

  •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个名词,那就是房颤的“上游治疗”。

     

    “上游治疗”还是个年轻的概念,在2010年才首次出现。

     

    顾名思义,它指在疾病发生前,从致病因素这个层面阻断病情的进展,使原本可能发生房颤的人不发生房颤,或者是让已经得了房颤的人少发作房颤。

     

     

    通过之前的科普,相信大家已经对房颤的各种危害以及它多种多样的危险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包括:

     

    • 年龄
    • 高血压
    • 糖尿病
    • 肥胖
    • 饮酒
    • 睡眠呼吸暂停
    • 心脏瓣膜病等

     

    所以,“上游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1.疾病发生之前的预防(一级预防):指的是没有发生过房颤的人,通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这些危险因素来避免发生房颤。

    2.疾病已经发生了,阻止其再次发作或减少其发作频率(二级预防):通过服用药物,降低房颤复发的频率或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概率。

     

    具体我们能做什么呢?

     

    1. 药物治疗方面

     

    目前认为有预防房颤潜力的药物主要包括:ACEI、ARB、他汀类药物、w-3多不饱和脂肪酸(w-3PUFA)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遗憾的是,由于研究数据尚不充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钟药物有具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能够用于房颤的预防。

     

    2. 非药物治疗方面

     

    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预防房颤。

     

    另外,对于肥胖的房颤患者,严格地控制体重可以明显改善症状并减少房颤的发作频次。

     

     

    总之,“上游治疗”目前还是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概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选择这个概念给大家分享也正是在于它无比巨大的潜力,那就是将房颤变成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如脊髓灰质炎、乙肝、宫颈癌等)。

     

    对于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朋友们,小哈的建议就是长期服药、规律检测身体的各项指标,不舒服的时候及时去就诊。在真正有效的预防房颤药物问世之前,控制好慢性病!

  • 众所周知,缺乏体育锻炼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帮凶。大家通常认为体育锻炼越多越好,生病往往是因为缺乏锻炼、“体质弱”。

     

    但本次的内容可能会让您感到十分意外——体育锻炼与房颤之间的关系有点“乱”。

     

    1、剧烈运动?或增猝死风险

     

    在患有某些疾病(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心肌炎、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的特殊人群中,剧烈运动可以增加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在一般人群中,经常做剧烈运动也可小幅增加 房颤发生的风险。

     

    2、耐力训练?可引起房颤

     

    除了剧烈运动,还有研究发现耐力训练(如马拉松)可引起房颤

     

    普通大众听起来也许感觉非常难以置信,跑马拉松的人应该再健康不过的啊… 

     

     

    但小哈相信,有经验的跑者是有耳闻的。

     

    • 在一项纳入44410人的研究中,30岁时进行高强度耐力训练的人在老年发生房颤的风险高于只进行中强度训练的人。
    • 对现有研究的荟萃分析也显示运动员发生房颤的比例要略高于普通人

     

    3、中等强度锻炼?好处多!

     

    大型研究已经证明,长期规律的中等强度锻炼可以降低房颤发生风险。

     

    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心率、血压,并有利于血糖和血脂的控制,还可以帮助减肥,好处多多。

     

    4、不运动?

     

    不过,千万别因为剧烈运动的某些“坏处”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运动。

     

    缺乏体育锻炼会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另外还会引起肥胖,而肥胖是引起房颤的重要病因之一。

     

    总结一下

     

    流行病学研究指出

    对于65岁或以上成年人来说

    运动强度与房颤发生率之间

    呈“U”型曲线关系

    不运动和运动太多都不好

     

    无论是从预防房颤的角度还是影响健康的其他因素,体育锻炼应成为日常习惯,切勿突然剧烈活动。

     

     

    那么,到底多大的运动量才是合适的呢?小哈提醒您,大多数都市人的运动量还是不足的,建议每周进行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周应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平均每天主动身体活动6000步;尽量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

  •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如果我没有这样痴迷音乐,或许就成不了小说家。一段好听的旋律,不仅可以让大脑有“触电”般的灵感,还会直击内心,获得情感共鸣。

     

    生活离不开音乐,在知乎上,即使是如何选择听歌软件的话题也有超过789万人浏览。

     

     

    在医学上,音乐同样有着神奇力量,“治愈”心脏就是好处之一。某些心脏异常的电信号甚至可以通过节奏来模拟表达。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读音乐是如何帮助心脏维持健康的,并教你不同时刻听音乐的解压方法。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刘健

     

    音乐节奏能模拟心率不齐

     

    在全身所有器官里,心脏和音乐的联系似乎更为紧密。仅从物理特征上讲,它们都有着跳动节律。

     

    正常的心跳节奏是稳定而匀速的,如果心跳异常就会打破平衡的心跳间隔。此时,音乐中巧妙的节拍和音乐术语,恰好能发挥作用,帮助人们识别那些听诊器才能听出的异常节奏。

     

    英国伦敦玛丽王后大学的教授伊莱恩·丘(Elaine Chew)一直致力于研究数字媒体,同时她本人也是一位钢琴家。她率领团队通过对心率不齐患者的心跳节奏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创作了乐曲。

     

    研究人员将采集的心电图数据进行音乐信息转化,复写心率不齐患者的心率节奏,来传递音乐表达心脏节奏的声音。比如:

     

    • 心率失常:布鲁贝克的《土耳其蓝色回旋曲》音乐片段恰好能模拟心电图里心律失常的节奏特征。因为该乐曲有着2:4:3的节奏,和心脏早搏的跳动特征相似。
    • 房颤:皮亚佐拉的《大探戈》在混音效果下,呈现出房颤的不规则节奏。

     

    这些有趣的音乐尝试,不仅能让普通人感受心率不齐的病症,也给了医生一些新的启示。

     

    音乐是如何“治愈”心脏的?

     

    音乐的好处除了能融入医学治疗中,还给心脏和其他器官带来多种直接好处。

     

    提升运动能力,促进心脏供血

     

    今年初,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学医院心脏专家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运动与运动心理学(Psychology of Sportand Exercise)》上的研究认为,音乐可以转移患者在康复运动痛苦中的注意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在音乐中可以坚持更长时间、更高强度的运动。

     

     

    帮助心脏术后止痛、缓解焦虑

     

    心脏手术后的2~3天时,一般会因麻醉药失效而出现痛感。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医学中心通过对20项定向研究分析后发现,术后听音乐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焦虑指数和疼痛感,且这种效果可延续到术后8天。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发表的一项7年随访研究表明,每天听30分钟音乐,可以减轻心梗后的胸痛和焦虑,普通人听,还可以稳定心脏状况。

     

    降低高血压患者心率水平

     

    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子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后。对比不听音乐的人,听1小时古典音乐者,血压、心率都会降到更低水平。

     

     

    研究者分析,这可能是音乐激活了人体中有助降血压、减缓心率的副交感神经系统。

     

    心内科医生指出,这些好处或许源于3个因素:

     

    第一,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比较广泛,可促使运动机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比如运动时心跳会加快,音乐则会抵消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

    第二,音乐有助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专注度,促进大脑的积极变化来改善身体功能。

    第三,条件反射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不同的音乐节拍会引发不同的心率。研究发现,旋律节奏比较激烈的音乐,可使人情绪紧张、心跳加快,而旋律优美的轻音乐,可使人内心平静、心率降低。

     

     

    4种时刻,各有推荐旋律

     

    音乐类型繁多,节奏从舒缓到明快,感情色彩从婉约到磅礴,如果用音乐来调节身心,最好“量身定制”。

     

    开车时  听点慢音乐

    狭窄的车道、昏暗的光线、一眼望不到头的封闭隧道,常常让人神经紧绷。研究发现,在隧道里发生的事故远比在开放道路上发生的要少,但却更严重。

     

    实验在对比了慢节奏音乐《卡农》、快节奏音乐《克罗地亚狂想曲》、警笛和女声安全警告后发现,听快节奏歌曲时,司机驾驶速度最快;听舒缓音乐时,司机的速度明显放缓,表明驾驶者的感觉比较放松,精神压力较小。

     

    推荐音乐

    卡农(经典钢琴版)音乐:dylanf - Canon in D Major(D大调卡农) 

     

    早起时  听舒缓音乐

    比起早起听新闻,听音乐更容易帮你减缓压力,并且增强应对一天中繁杂工作的信心。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的研究者发现,起床后听些舒缓、悦耳的音乐,不仅能让人更清醒,还能保持快乐的精神状态。

     

    推荐音乐

    Snowdreams音乐:Bandari - Rhine River 

     

    运动时  听振奋音乐

    虽然运动时能分泌多巴胺,让人更快乐,但要想长久坚持下去,不妨配合音乐一起进行。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跑步时的步速平均为150~190步/分钟,心率为75~95次/分钟。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奥卡纳根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运动时,听振奋人心的音乐会使身体的疲劳度骤减。与此同时,还能降低心跳加快和肌肉酸痛的不良感觉,即使对于平时不怎么锻炼的人也是如此。

     

    推荐音乐

    Stray音乐:Damon Empero - Stray 

     

    约会时  听浪漫音乐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和智利拉弗龙特拉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听浪漫歌曲会改变人体体温,如果彼此间感情好,则会加深情感。

     

    结果发现,相处时间不到6个月的情侣听到浪漫歌曲时,身体会出现降温,尤其体现在鼻尖、脸颊、额头和手指指尖等部位。

     

    对于关系十分稳定、满意度较高的情侣而言,听见浪漫歌曲会使上述身体部位升温,关系越密切,升温越快。

     

    推荐音乐

    My Heart Will Go On音乐:Céline Dion;Webster - 47 Temas de Películas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老年人来说,节奏、情感表达过于强烈的音乐,以及分贝过高、声音过尖的音乐都要避免,这反而可能加重心脏和血压负担。

  • 房颤会影响怀孕么?


    房颤如果心率稳定,本身一般不会影响怀孕,对胎儿也不会影响。但房颤往往需要药物治疗,比如利伐沙班或者华法林以预防血栓并发症,这些药物是有可能影响胎儿的。此外,怀孕期间,由于身体内环境改变,会大大增加房颤患者心力衰竭和血栓并发症的风险,这种情况,建议定期心内科门诊严密随访。

     

     

    患有房颤的孕妇应该如何护理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孕妇同时患有房颤的情况,有一些孕妇虽然在心电图上发现房颤,但并没有完全表现出症状,还有一部分孕妇在房颤发作时会出现心慌胸闷,疲劳感,乏力,头晕头痛等症状,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如果护理不当会发生严重的后果,那么,患有房颤的孕妇应该如何护理呢?

     

    第一,孕妇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注意劳逸结合,补充膳食纤维,加强营养,同时要保证清淡饮食,注意限制钠盐的摄入,限制高热量饮食,多补充钙剂,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等补充维生素,增强体质。第二,孕妇去医院做心功能分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尽量减少一些重体力劳动的工作,做一些轻体力劳动比如洗碗、扫地等,但也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做轻体力劳动,如发生头晕、呕吐等现象,应立即停止工作,卧床休息。第三,对于患有房颤的孕妇应按时做产前检查,防止发生其他并发症,如出现心力衰竭、妊娠合并高血压等症状时,应立即遵医嘱进行治疗,以免对胎儿造成严重的影响,减轻妊娠期的症状,保证胎儿健康。第四,孕妇要保持心情愉悦,精力充沛,每天做适量的运动,但不要过于剧烈,如出现身体不适时应立即卧床休息,同时可以多出去散步,但散步的环境要注意周围开阔,无污染,避免与感冒的病人以及吸烟酗酒的人过多的接触,不适合参加长时间的聚会,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导致房颤剧烈,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患有房颤的孕妇需要特别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营养,尽量减少一些重体力劳动的工作,保证清淡饮食,注意限制钠盐的摄入,同时患有房颤的孕妇应按时做产前检查,防止发生其他并发症。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每天保持心情愉悦,精力充沛,避免在烦躁不安、精神紧张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我们应尽早了解房颤的孕妇护理措施,并且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来防止房颤的发作,孕妇要保证每天心情愉悦,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增加心排血量,改善血液循环,同时要做好全面检查,防止房颤进一步恶化,避免孕妇情绪激动,防止血管发生破裂后造成更多的影响,保证胎儿顺利降生。

  • 一、房颤能喝酒么?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患者是尽可能避免喝酒,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发,过量饮酒和大鱼大肉的饮食都会导致这些病变。首先酒精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阻力,从而使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律失常,再者饮酒过量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失去平衡,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心脏的调节系统既然出现障碍,心律失常自然也就发生。过于油腻的饮食则会让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氧,出现心律不齐。

     

     

    二、房颤患者可以做飞机么?

     

    于房颤患者是否能坐飞机,需要看患者的基础情况。首先要了解患者属于哪种房颤类型,还需要了解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情况。如果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很好,又长期坚持抗凝处理的这一部分患者,允许坐短途飞机。房颤能否坐飞机,需要在乘坐飞机之前跟专科医生商量沟通。

     

    三、甲亢为什么会引起房颤?

     

    甲亢的患者发生房颤的几率明显增加,可高达5%~15%。甲亢引起房颤,主要是由于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心肌细胞,加速心肌细胞的代谢和氧耗,使得心肌细胞当中的钙离子,磷酸根离子增加,钾离子浓度降低,使得心肌细胞纤维的不应期缩短,兴奋阈值降低,从而容易发生房颤。除了容易发生房颤之外,甲亢的患者也容易出现房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甲亢的患者要积极的治疗房颤,以免引起心功能不全,以及并发血栓的形成。

     

    四、房颤可以打新冠疫苗吗?

     

     

    房颤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疾病,而心律失常的种类较多,包括心房颤动、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脏早搏等,大部分的心律失常类疾病,可以正常接种新冠疫苗,比如心脏早搏、心房颤动等。若患有严重性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症状,建议暂缓接种。因新冠疫苗接种要求较多,患病者接种疫苗前,应谨慎评估个人身体情况房颤的患者如果在症状发作期间,不要注射新款疫苗。在注射新冠疫苗前最好保持身体健康,等到房颤的症状稳定以后再去注射新冠疫苗,这样才最为安全。一旦发生房颤,应该尽早接受治疗,避免引起并发症。可以应用抗凝的药物,以及改变心室率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以选择手术的方法,也就是射频消融手术,对房颤有治疗效果。房颤的患者症状稳定以后,或者手术以后一个月再注射相关的疫苗。而且还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需要注意生活起居规律

  •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老年人当中比较多发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还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关于房颤的治疗误区很多,比如提问者提到的,这个房颤的患者为什么要长时间服用抗凝药物?咱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房颤为什么要抗凝?

     

    房颤的危害有很多,除外房颤导致的心功能受损以外,房颤最大的危害恐怕就是心房内血栓形成!而形成血栓以后,血栓一旦脱落便会出现脑栓塞等相关并发症。而对于新房内血栓形成的预防,最好的方法就是抗凝治疗。这也就能解释提问者提到的,为什么房颤的病人需要长期预防脑卒中的原因。


    二、所有的房颤都要抗凝吗?

     

    当然不是所有的房颤都需要抗凝,在房颤是否需要抗凝的评估时,一般采用CHA2DS2-VASc评分来判断是否需要抗凝!把房颤患者的危险因素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变、年龄、中风及TIA或其他栓塞疾病综合评估并给予一定的分数。根据患者积分情况,如果积分≥2分,就推荐口服抗凝药物,如果评分在两分以下,那么就需要谨慎考虑抗凝治疗。


    三、房颤抗凝常用的都有哪些药物?

     

    能够抗凝的药物有很多,在房颤,需要看您的患者当中常常使用的药物,有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等。华法林因为价格便宜,但需要定期监测血液中的国际化标准比值等指标,使得其服用的依从性比较差。但像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新型抗凝药物,虽然不用监测血液指标,但价格昂贵也阻碍了在临床上的大规模应用。

     


    看懂了吗?房颤为什么要抗凝现在清楚了吧!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喝酒伤身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总有人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只要少喝一点就能少一点伤害。

     

     

    其实,经常少量喝酒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比偶尔“喝大酒”更严重。

     

    《生命时报》采访相关专家,告诉你如何躲避酒精对身体的伤害。

     

    受访专家

    北京佑安医院丙肝与中毒性肝病科主任医师 张晶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酒精性肝病研究所所长 邹正升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理事、教授 刘铁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体检中心副主任 徐志坚

     

    常饮酒比喝大酒更伤心

     

    《欧洲心脏病学杂志》近日刊登韩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在心脏健康方面,经常规律性少量饮酒其实比酗酒危害还大,更易增加房颤风险。

     

     

    该研究由韩国大学医学院崔钟一博士(音)及韩国首尔大学安南医院研究团队共同完成,对涉及978万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梳理分析。

     

    2009年体检数据显示,所有参试者都未患房颤。此后,研究人员结合参试者的饮酒习惯,对他们的房颤发病情况进行追踪随访,直至2017年。结果发现,在确诊房颤的患者中,每周饮酒次数是最大的风险因素。

     

    与偶尔“喝大酒”的参试者相比,每天饮酒的人房颤风险更大,每周饮酒≤1次的参试者风险最小。同时,饮酒量对房颤发作也有一定作用。1周饮酒量每增加1毫升,房颤风险可增加2%。

     

    崔钟一分析指出,新研究焦点集中于饮酒频度对房颤的影响,无论年龄和性别,饮酒次数都与房颤发作存在密切关联。

     

    即使每天只是“小酌”,频繁饮酒也很“伤心”。经常饮酒或可导致睡眠障碍,而睡眠不足也会增加房颤的风险。

     

    酒精是这样伤害你的

     

    小酌怡情?别傻了……2018年8月,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刊登的一项涉及全球2800万人的研究指出,饮酒没有“安全值”,只要喝了就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建议滴酒不沾。

     

    如果过量饮酒,危害就更显著了。

     

     

    整体来看,有害使用酒精每年导致全世界300万例死亡,其中男性占3/4。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有害使用酒精可致200多种疾病。

     

    肝损伤

     

    长期过量饮酒与脂肪肝、肝静脉周围纤维化、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密切相关。肝硬化死亡中,约10%由酒精中毒引起。

     

    《2018全球酒精与健康报告》警告:中国酒精性肝病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还有权威研究发现,女性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肝损伤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

     

    过量饮酒增加患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伤大脑

     

    大量饮酒可造成慢性酒精中毒,引起酒精中毒性痴呆等。

     

    胃溃疡

     

    大量饮酒会刺激胰腺分泌,容易导致急性胰腺炎,胃溃疡及胃癌发生风险也会增高。

     

    性功能障碍

     

    酗酒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进而造成夫妻关系紧张等。

     

    营养不良

     

    过量饮酒会使食欲下降,容易营养不良。另外,大量饮酒造成的消化系统功能损伤,也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转运,加剧营养缺失。

     

    抑郁情绪

     

    长期饮酒易影响心理健康,可表现为焦虑、抑郁。在慢性酒精中毒者中,有6%~20%患者有过自杀行为。

     

    癌症

     

    美国癌症研究所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联合推出的第三版《饮食、营养、身体活动与癌症预防全球报告》指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饮酒与6种癌症密切相关,包括口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

     

    即便少量饮酒或酒精饮料,也会增加患癌风险。

     

    对特殊人群来说,酒精的危害更大。

     

    • 酒精对胎儿脑发育有毒性作用,孕期饮酒可能会给胎儿发育带来不良后果,酗酒更会导致胎儿畸形。

     

    • 哺乳期饮酒的话,酒精会通过乳汁影响孩子的认知功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

     

    •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器功能还不完善,即使少量饮酒,学习能力也会有所下降,反应速度变得迟缓。

     

    不能避免,这样减少伤害

     

    如何喝酒实在无法避免时,建议做到以下几点,将酒精伤害降到最小。

     

     

    1.记住每日喝酒“上限”

     

    《中国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女每天摄入酒精不得超过25克和15克。

     

    男性每天最大饮酒量是啤酒100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度白酒1两半、52度白酒1两;

     

    女性则为啤酒700毫升、葡萄酒200毫升、38度白酒1两、52度白酒6钱。

     

    2.喝酒前吃点东西

     

    这样能减少对胃壁的刺激,且使酒精和食物混合在一起,降低它的浓度,延缓酒精的吸收,还可以摄入酒精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可选择的食物有奶类和豆浆等蛋白质饮料,苹果、南瓜等富含果胶的果蔬;全麦面包、杂粮粥等富含淀粉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

     

    3.尽量小口慢喝

     

    在同等量下,高度酒对肝脏等器官的损伤要大于低度酒。喝酒要慢些,小口喝,一通猛灌不仅易醉,而且对胃等器官的损伤更大。

     

    4.不要混着喝

     

    各种酒混在一起喝,会让人不自觉地饮酒过量。两种以上的酒混着喝还会表现出某种“协同作用”,更容易引起头昏、恶心、呕吐,以及其他中毒症状,对人体伤害更大。

     

    5.白酒温着喝

     

    在烫热过程中,甲醇、醛、醚类等有机化合物,会随温度升高而挥发掉,同时乙醇也会挥发一些,使酒的浓度稍有降低,从而减轻对肝脏的伤害。

     

    6.喝酒同时多喝水

     

    在喝酒间隙多喝白开水,可以加速酒精从尿液排出,减少肝脏负担。

     

    7.吃点有助解酒的食物

     

    如果不小心饮酒过量,带来头痛、眩晕等不适,可以尝试吃一些有助解酒的食物,如鸡蛋、芦笋、番茄、香蕉等。▲

     


    本期编辑:王晓晴

  •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是心跳不规律,心率过快。在房颤患者中,脉搏的频率往往低于心率,这种脉搏被称为短脉。短脉的出现,意味着心脏的收缩力度不够,无法将血液充分泵送到全身,导致脉搏传导不足。

    房颤的典型症状包括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患者可能患有房颤。为了确诊房颤,医生会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手段,了解房颤的具体情况。

    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手术治疗方面,常见的手术包括射频消融术、迷宫手术等,这些手术可以消除心脏内的异常电信号,恢复正常心律。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房颤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首先,患者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激动。其次,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和生活的习惯,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饮食方面应该多吃各种维生素和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尽量不要吃煎炸、烧烤、肥肉、动物内脏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此外,患者还应戒烟限酒,每天参加一些户外运动,但是要控制运动的时间和强度。

    房颤患者应定期到医院的心内科就诊,监测心脏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降低房颤的复发风险。

  •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慌、头晕、气短等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更容易患上房颤。房颤不仅会加重原有的心脏病,还会增加脑梗塞的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房颤的分类有多种,其中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阵发性房颤通常在7天内能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而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则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此外,房颤还可以根据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为病理性房颤和特发性房颤。

    房颤的发生原因复杂,包括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心房电重构、自主神经功能失常以及心房纤维化等。目前,治疗房颤的药物主要包括心律平、胺碘酮和参松养心胶囊等。其中,参松养心胶囊可以调节心肌细胞的多离子通道,改善心肌血液供应,抑制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和持续,具有较好的疗效。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等。此外,患者应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对于患有房颤的患者来说,选择一家专业的医院和科室进行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国内许多医院的心内科都设有专业的房颤治疗团队,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专业的治疗服务。

  •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与高血压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导致心房扩大,进而引发房颤。

    张先生,一位70岁的长期高血压患者,近期出现心跳加快、心慌的症状,起初以为是天气原因,但症状逐渐加重。经过检查,医生诊断张先生患有房颤,这与他的高血压病史密切相关。

    高血压患者出现房颤,风险更大。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无房颤者的3-5倍。因此,高血压患者需要关注自己的心跳情况,一旦出现心跳加快、心慌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对于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患者,除了控制血压外,还需要针对心律失常进行治疗。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可以有效控制心率和血压。

    除了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都是预防房颤的有效措施。

    总之,高血压患者要重视房颤的预防,及时治疗高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降低中风等并发症的风险。

  • 心房颤动,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症状主要包括心悸、胸闷、气短等。患者可能会感到心跳加快、不规律,甚至出现头晕、晕厥、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心房颤动与年龄、高血压等疾病密切相关,其发生与心房内许多小折返环引起的节律紊乱有关。

    心房颤动会导致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滞留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能引发中风、肢体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于心房颤动患者来说,预防和减少相关并发症至关重要。

    在治疗方面,心房颤动患者需要养成规律的工作和休息习惯,保持健康平衡的饮食习惯,尽量保持健康的体重,并按照医生建议服药,控制血压和胆固醇水平。此外,避免过度疲劳、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预防心房颤动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心房颤动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心率和心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如果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心房颤动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做好日常的保养工作,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去年秋天,我因为房颤问题找到了一位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医心内科医生。这位医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天,我带着之前在医院做的检查报告和用药记录来到了***医生的诊室。他首先仔细地询问了我的病情,然后根据我的症状,为我进行了中医辨证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不仅耐心倾听我的描述,还细心地为我分析了病情,并给出了专业的治疗建议。他告诉我,我的房颤问题可以通过中成药进行调理,并开具了稳心颗粒和天王补心丹的处方。

    在用药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的关心。他定期询问我的病情,并根据我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在他的指导下,我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

    如今,我已经在***医生的治疗下,恢复了健康。他不仅让我在身体上得到了康复,更让我在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我为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医生而感到幸运。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便利。不仅节省了我的时间和精力,还让我得到了专业、贴心的医疗服务。

  • 房性期前收缩,俗称房性早搏,是临床中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通常并不严重,但了解其成因、症状和防治方法对于维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房性早搏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心脏的正常电活动规律被干扰,导致心房提前收缩。这种干扰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包括心脏疾病、肺部疾病、高血压等。

    虽然房性早搏本身并不危险,但长期存在或频繁发作可能导致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房颤。

    为了预防和治疗房性早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

    2. 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3.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4. 如有需要,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5.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饮食方面,应多吃富含钾、纤维素的食物,如豆类、鲜蘑菇、芋头、菠菜、韭菜、芹菜等。

    2. 适量摄入蛋白质,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3.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4. 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5. 避免前往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风险。

  • 房颤,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一直困扰着许多患者。然而,关于房颤是否能自愈,目前医学界尚无定论。尽管如此,随着对房颤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了解到房颤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上升。

    房颤,全称为心房颤动,是指心脏房室节律失去正常规律,被快速无序的心房颤动波所取代。这种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较高。根据统计数据,小于60岁的男女房颤患病率分别为0.43%和0.44%,而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则上升至1.83%和1.92%。

    根据房颤的持续时间,可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房颤、长程持续房颤和永久房颤。其中,阵发性房颤指发作7天内自行终止或干预终止的房颤;持续房颤指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房颤;长程持续房颤指持续时间超过1年的房颤;永久房颤则指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放弃恢复或维持窦性心律的一种类型。

    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合理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首先,患者应保持健康均衡的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坚果等食物,避免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饮食。其次,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此外,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对于控制房颤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伊布利特等。这些药物可帮助患者控制心律,减轻症状。此外,抗凝治疗也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环节。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中风等并发症。

    除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也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射频消融术、迷宫手术等。这些手术可通过破坏异常的心电传导通路,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总之,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尚无自愈一说。患者应积极寻求专业治疗,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房颤对生活的影响。

  •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妈妈的房间里。我轻手轻脚地走进去,看到妈妈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眉头紧锁。

    “妈妈,你怎么了?”我关切地问道。

    妈妈无力地摇了摇头,说:“我头疼,还恶心,可能是昨晚没睡好。”

    我立刻意识到事情可能并不简单。妈妈之前有房颤,正在服用华法林。房颤可能导致脑栓塞,而现在头疼和恶心可能是脑栓塞的早期症状。

    我立刻拨打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咨询热线,将妈妈的情况告诉了医生。

    医生询问了妈妈的详细病史,并建议我们立刻去医院检查。医生还特别提醒我,妈妈目前的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数值过高,需要尽快处理。

    我们赶到医院后,医生对妈妈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并给予了相应的治疗。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让我深感敬佩。在医生的指导下,妈妈的治疗进展顺利,头疼和恶心的症状也逐渐缓解。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医生的专业建议让我们及时采取了行动,避免了可能的严重后果。

    京东互联网医院不仅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它让专业医生的帮助触手可及。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走进了互联网医院,准备和医生探讨我的健康问题。

    我是一名55岁的糖尿病患者,12年前因为房颤进行了射频消融手术,效果一直不错。然而,近期我发现我的房颤开始偶尔发作,一个月大约一次,每次持续一天。同时,我的血糖和血压控制得也不是很理想。

    医生在详细了解了我的病情后,为我制定了治疗方案。首先,我需要继续控制好血糖和血压。对于房颤,医生建议我可以尝试进行二次射频消融术治疗,如果不想进行手术,可以考虑长期服用利伐沙班抗凝药。此外,医生还建议我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更好地了解我的心率情况。

    在讨论过程中,医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耐心。他不仅为我详细解释了各种治疗方案,还耐心地解答了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在了解到我心电图显示有一度传导阻滞后,医生还为我调整了治疗方案,建议我减少倍他乐克的用量,并增加了悦复隆的用量。

    在与医生的沟通中,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和专业。他不仅关注我的病情,还关心我的生活,为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

    虽然医生无法为我开具处方,但他为我提供了详细的用药建议。他告诉我,悦复隆是一种进口的普罗帕酮,每天需要服用三次,每次一片。如果买不到进口的,可以选择国产的普罗帕酮,用量和用法相同。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高效。在这里,我不仅得到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还感受到了医生的热情和关怀。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的病情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

  • 早搏,又称过早搏动,是心脏在正常节律之外出现的提前搏动。它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健康人群,也可由多种心脏病引起。

    ### 早搏的症状

    早搏的症状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没有任何不适,而有些人则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 心悸:感觉心跳加速、不规则或突然停止。
    • 心慌:感觉心脏跳动不规律或强烈。
    • 头晕或晕厥:由于心脏搏动异常导致心排血量减少。
    • 乏力:由于心脏搏动异常导致身体能量供应不足。
    • 胸闷:由于心脏搏动异常导致心脏负荷加重。

    ### 早搏的体征

    体检时,医生可能会发现以下体征:

    • 提前搏动:在基本心律之间出现的提前跳动。
    • 长间歇:早搏后出现的心跳间隔较长。
    • 漏脉:由于心室充盈不足导致脉搏减弱或消失。
    • 心音变化:早搏可能导致第一心音增强或减弱,第二心音消失。

    ### 早搏的常见原因

    早搏的常见原因包括:

    • 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房颤动等。
    • \n
    • 其他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低钾血症等。
    • 生活方式:过度吸烟、饮酒、喝浓茶、情绪激动等。
    • 药物: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高血压药等。

    ### 早搏的预防措施

    为预防早搏,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
    • 合理用药: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换药。
    •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病等疾病。
    • 避免诱因: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

    如果出现早搏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