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难治性」双相障碍背后的玄机 

「难治性」双相障碍背后的玄机 
发表人:刘庆雨

大约 20%的双相障碍(BD)患者同时满足边缘型人格障碍(BPD)诊断标准。共病 BPD 可增加 BD 患者心境事件发作的次数,并导致 BD 治疗反应不佳,常被判定为所谓的「难治性」病例。

心境不稳、冲动、精神病性症状、睡眠紊乱、自杀威胁等均难以准确鉴别 BD 和 BPD。BD 最强的预测因素是躁狂发作/症状,以及 BD 家族史阳性;自伤行为、人际关系不稳、竭力避免被抛弃、长期空虚感、性虐待史、共病物质滥用则是 BPD 的重要预测因素。

BD 患者在亚临床状态下可出现心境不稳,但如果完全缓解期仍存在心境不稳,提示患者或许需要其他治疗。

病例

患者女,35 岁,25 岁时首次来我院就诊。既往信息来自患者本人及其家人的报告。

患者母亲在妊娠及分娩期间未出现显著并发症。患者母亲表示,患者从小就「很不好带」,不好好睡觉,一不高兴就大发脾气,用头撞地面,大哭大叫,直到撞得青紫。三到五岁期间,患者遭遇了来自家人的一名女性密友的性虐待,当时未被家人发现。除此之外,患者在学校还卷入了霸凌事件。

患者的童年还被焦虑所笼罩,尤其是社交焦虑,以及害怕被抛弃;但事实上,患者从未面临真正的被抛弃的威胁。患者提到,自己害怕孤单一人,没人帮助她。自青春期早期开始,患者还存在低自尊的现象,如感觉自己很丑,不如其他女孩那么优秀,也没人爱。

11 岁时,患者出现悲伤、社交隔离、失眠,以及食欲、精力及注意力的下降,持续超过 2 周,提示首次抑郁发作。患者(及其母亲)均报告称,患者在接近 18 岁时出现心境高涨、精力增加、易激怒、性欲亢进、挥霍无度、睡眠需求减少的症状,提示首次躁狂发作。患者还报告称,当时感觉自己与上帝之间有某种特殊的连结,还有阅读他人心思的能力,提示精神病性症状的存在。尽管患者辍学,其家人仍未带其至精神科就诊,此后上述症状自行缓解。然而在 8 个月后,患者又出现了一次新的抑郁发作。

23 岁整整一年,患者饱受反复出现、不可预料的惊恐发作的困扰,深感痛苦,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当时,患者还被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但即便接受了专科治疗,患者的焦虑症状仍持续存在。此外,患者的抑郁症状同样反复发作,首次至精神科就诊,被诊断为惊恐障碍及抑郁发作,并接受了氯米帕明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易激怒/恶劣心境及主观思维进程过快。

23 岁至 25 岁期间,患者无数次至精神科就诊;除惊恐障碍外,患者还被诊断为抑郁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最终被诊断为双相障碍(BD)。为治疗 BD,患者首次使用锂盐,此后联用了利培酮,治疗反应欠佳;换用双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出现严重副作用。最终,患者使用奥卡西平 300mg/d。就在这一年,患者被作为难治性 BD 病例转诊至我处。

患者的精神障碍家族史丰富:其父亲及一名兄弟被诊断为单相抑郁;一名姨妈罹患严重抑郁,多次自杀未遂;祖父及一名叔叔为酒精滥用者。并且,其母亲的曾祖父及高祖(great-great-grandfather)也曾因精神疾病被收入院,但具体诊断不详。

详尽回顾病史后,患者被确诊为 BD,奥卡西平加量至 1800mg/d,联用喹硫平 400mg/d,并沿用至今。奥卡西平总体耐受性良好,低剂量时即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易激怒及思维进程过快,并在加量过程中持续带来治疗获益;喹硫平不仅改善了患者的抑郁心境及失眠,也在患者整体病情的持续好转中发挥了作用。

然而,患者仍继续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不稳,面对任何应激事件时,总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激烈的反应,且并非躁狂、抑郁及混合发作时的典型特征。复诊期间,我们意识到患者的情绪不稳与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关系更为密切,而非 BD。

虽然心境正常,患者却从 25 岁起开始出现自伤行为,28 岁前已过量服药自杀未遂四次。患者在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极大的困难,包括与朋友、亲属及男友,且总是害怕被抛弃。有很多次,患者相当确信别人正在审视或议论她,但持续时间很短,且仅发生于应激期间。

此时,患者的症状已不满足 BD 诊断标准,而符合 BPD 诊断标准。在患者首次来诊的 3 年后(28 岁),我们基于 SCID‐II 给出了 BPD 的共病诊断,与患者就这一诊断展开了讨论,开展了心理教育,并提供了恰当的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为期 12 周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以及患者正在接受的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的个体认知行为治疗。很多 BPD 症状较前改善,且未再次发作 BD。针对继发于应激事件的严重情绪不稳,患者有两次被给予奥氮平治疗,最高量 10mg/d,但均很快停用。我们发现,患者并非所谓的「难治性」BD 患者,而是存在诊断及治疗不全面的情况。

目前,患者已经结婚,成为一名自由职业的按摩治疗师。尽管程度较前减轻,但患者仍存在人际关系的不稳定,遵守劳动合同及完成本科学业仍有困难,而空虚感则是患者目前最突出的残留症状。患者仍在接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并规律锻炼,并接受精神科随访。

患者的病情变化如下图(横屏查看):

图片

讨论

本例患者 23 岁时被诊断为 BD,5 年后被诊断为共病 BPD。当躁狂、抑郁、混合心境发作无法继续解释心境不稳,而其他 BPD 症状在心境正常的背景下也愈发明显时,BPD 诊断也终于浮出水面。事实上,在最终诊断 BPD 前,我们还考虑过快速循环、混合状态、环性心境等诸多可能性,在此不展开讨论。

在我们看来,该患者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包括:

  1. BD 和 BPD 均可表现为心境症状;当 BD 患者存在心境症状时,诊断 BPD 相当困难。
  2. BD 患者在亚临床状态下可出现心境不稳,但如果在完全缓解期仍存在心境不稳,提示患者或许需要其他治疗。

现有文献中,BD 与 BPD 的鉴别诊断存在争议。循证学证据不断涌现,人们的认识不断得到更新,但仍未达成共识。目前知道的是,大约 20%的 BD 患者共病 BPD,每 5 名 BD 患者中就有一人满足 BPD 诊断标准。

鉴于 BD 与 BPD 在临床表现上存在显著的重叠,精神科医师需多加小心。心境不稳与冲动对于两者的鉴别诊断帮助有限,精神病性症状及睡眠紊乱同样如此。相比而言,某些特定的临床症状、病程、家族史及治疗反应可能更有助于两者的鉴别。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有因素均需要以纵向及发展的视角看待。

就症状而言,BD 最重要的预测因素为躁狂发作或躁狂症状,尤其是心境高涨,目标导向行为增加,以及心境症状的周期性。另一方面,BPD 患者则更多地表现为反复自伤,人际关系严重不稳定,自我意象不稳(包括针对自身的严重负性认知及情绪性评价),竭力避免被抛弃,以及长期存在的空虚感。

与 BD 不同,BPD 患者的性虐待史及物质使用障碍情况更为突出。BPD 患者也常出现自杀威胁及自杀未遂,但这些在 BD 患者中也很常见,因此难以用于鉴别。相比于 BPD 患者,BD 患者存在 BD 家族史的比例更高。

治疗方面,BD 对药物治疗反应更佳,应作为一线治疗。心境稳定剂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均可有效治疗 BD。与之相反,BPD 的一线治疗为心理治疗,对药物治疗反应有限。

总而言之,本病例提示,正确诊断 BD 共病 BPD 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改进治疗,更好地管理心境不稳及情绪反应。并且,同时有效处理 BD 及 BPD 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大程度的自我掌控感——被问及状况如何时,患者的回答是:

「双相障碍这边,已经得到控制了;边缘型人格障碍这边,我一直在控制它。」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躁狂发作疾病介绍:
双相障碍是一种狂躁表现与抑郁表现并存,并交替发作的精神疾病。发病年龄不限,男女比例几乎相同;其病因还未完全明了,但是目前明确了社会环境、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对双相障碍的产生存在明显的影响,并且因素间的互相作用会导致病情的发展。
推荐科普文章
  • 文章首发于 | 胡大一大夫公众号

     

    近接诊一位72岁男性患者,老人坐在病床上,面部毫无表情。女儿代述病史。

     

    2017年患者因走路快时气短,到某省会最大的医院看病。门诊医生问诊三言两语,就开了住院条。办完住院手续,主管医生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说是冠心病,需冠状动脉造影,做支架。女儿签了知情同意书。

     

    次日患者被送入导管室,两小时后,被从导管室推出来。手术医生告诉患者女儿,造影发现有支血管狭窄75%,是需要放支架的。但就在告诉患者,下一步要放支架时,突然发生了“不良反应“,表现为四肢僵直,但查了心电图和肌钙蛋白都正常,也无过敏反应。

     

    由于没有病历复印资料,也无造影光盘,无法知晓什么血管的什么部位狭窄了75%。问患者当时什么场景,患者说听说要放支架了,马上感到腹胀,四肢僵硬,动弹不得。医生最后终止了手术。

     

     

    由于医疗信息不对称,患者与女儿都认为支架是必须放的,而因为“不良反应”,支架没放成,心中一直很纠结。因为术前医生讲了“顺口溜”,不放支架可能随时心肌梗死,随时猝死。

     

    患者此后三天两头到当地医院看病。老伴不理解,认为他是没病装病。而患者本人感到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开始是快走时气短,现在正常散步稍久,也有气短。近来夜间不能平卧。最终,在县医院查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扩大,舒张末直径67mm,左心室射血分数33%。

     

    经利尿,规范使用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症状明显减轻,可平卧(我见到的枕头很低)入睡。走路时气短明显减轻,左室射血分数上升到44%。两肺没有啰音,下肢不肿,肝脏不大。但几乎每晚后半夜突然警醒,大汗,濒死感,需马上坐起十多分钟。医生认为是急性左心衰,但肺部无啰音,发作后仍可平卧入睡。

     

    到医生办公室进一步了解病情,进一步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线索:①患者曾被医生预约做磁共振,一进入封闭空间,立即心悸、胸闷、大汗、濒死感,只好终止了检查;②患者不敢乘电梯;③不敢乘飞机,一生仅乘坐过一次飞机,有六位亲属“保驾护航”,之后再未敢乘过飞机;④年青时很上进要强,年龄大了,身体越来越差,心情很低落,加上老伴总说他没病装病,心里很不愉快;⑤支架没放成,担心心脏出意外。

     

    问诊到了这一层面,一切都真相大白了。患者“双心”都有问题。心脏病不是冠心病,而是扩张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第一次入院,应认真问病史,查体,做无创伤成本不高的超声心动图,而不是一心想的都是冠心病与支架!75%的狭窄不需支架,但医生对患者传达的信息支架是他的救命稻草。患者的另一个“心”是心病,焦虑、焦虑的急性发作——惊恐和兼有抑郁。“奇怪”的“不良反应”与做磁共振时的反应,近期半夜坐起大汗和濒死感实际是另一个问题——惊恐。

     

     

    疫情期间,我已走了30多个市县。我发现尽管自1995年我就开始倡导推广“双心”医学,但至今仍有众多心内科医生不重视,不认真学习精神心理常识。因此根本不会识别本不奇怪,却被认为“奇怪”的“不良反应”。这个“奇怪”的“不良反应”,虽让患者躲过了一个不必要的支架,但患者从医生的“顺口溜”中坚信不疑认为自己需要做支架,没做成,天天心有不安,担心心脏出意外。这是什么?医源性的伤害!

     

    心血管医生不认认真真学习精神心理常识,难以尊重患者的感受,体贴患者的疾苦,而且往往做很多高成本有创伤的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使患者的病情冰上加霜,钱没少花,手术没少做,病越治越重!

     

    看好病一定从问诊入手。任何医学教科书的第一部分一定是症状学。问诊不仅仅是对病情的详细调研,也是医患第一次见面感情的交流。要一问病情,二问心情,三问工作生活经历和事件,四谈谈性格。我们才能全面深入了解一个被病痛折磨的人。

     

    而现在的医疗,已忽略了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诊环节。症状学一旦被省略,医生就是在粗枝大叶,盲人摸象看一个具体器官的病变,连病都没看明白,何况看病的人。近30年来,我们培养了大批会放支架,会安起搏器,会做射频,会开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技术高手,能工巧匠,高级工。缺失了医学的体贴、同情与温暖,医学就会变的越来越冰冷。

  • 说起抑郁症,人们脑海中常会浮现出林妹妹的形象:整天唉声叹气,动不动就淌眼泪。像这种单纯表现出抑郁症状的其实属于单相抑郁,较好识别,反倒是双相抑郁易被忽视,而双相抑郁却是青少年高发的心理疾病。

     

     

    1.什么是“双相抑郁”?

     

    所谓双相抑郁,指的是患者既有躁狂表现,又有抑郁症状。躁狂时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积极乐观、思维灵活,又或脾气暴躁、行事冲动;抑郁时则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极度自卑。有的人笑嘻嘻地说自己已经自杀过很多次,可怎么都不成功。听语气感觉很搞笑,一般人也会觉得这些人是故弄玄虚,但他们却真的想死。因为存在开朗外向的一面,这类患者常常是群体里活跃的中心,即使情绪低落,也常会被身边的人误以为是遇到一点挫折,暂时闹闹别扭罢了,从而掉以轻心。

     

    2.双相抑郁的苗头

     

    生活中人们常有烦心事,随着时间消逝,心情也会逐渐平复。而双相抑郁患者情绪时好时坏,病程长,通常直到病重时才被家人发现而就诊。据统计,由于患者情绪反反复复,难以识别,一般要5~6年以上才能确诊。而患者就医时如果病情缓解,症状又消失了,加上每个医生的诊断可能不同,最终平均要经过4.6名医生才能确诊。

     

    不过,即使难以识别,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循。双相抑郁患者多数在少年期起病,以青少年多见,这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此外,双相抑郁常常具有比较明显的周期性,躁狂和抑郁周而复始,就像海浪一般,情绪高涨时如同到了浪峰,情绪低落时却如跌到浪谷。如此循环往复,即使不干预,抑郁症状也会自行缓解。最重要的是,双相抑郁的发生多与生物源性因素相关,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不大,发病时往往毫无来由,找不到具体原因或明确的导火线。

     

    3.及时治疗双相抑郁

     

     

    虽然双相抑郁发病后症状会自行缓解,但如果一直得不到正确的治疗,躁狂和抑郁之间的循环频率会越来越高,发展到最后,患者的情绪时刻在两极之间波动,忽而极度躁狂,忽而极度抑郁,以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没有办法继续完成学业和工作。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有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带其就诊。

     

    就诊过程中,由于患者往往是抑郁发作,医生无从判断有没有躁狂症状。为尽早确诊病情,患者及家属应注意向医生说明日常生活情况,否则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治疗单相抑郁只需用抗抑郁药,治疗双相抑郁则需加上情绪稳定剂,把两者弄混会加大治愈难度。经正规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都能改善,但均需要足够的时间。一般而言,控制症状需半年以上,此后还需维持治疗。如果每年发病一次,服药后两个周期不发病,便可暂时停药观察。但对面临较大压力或复发的患者,服药的时间应更长一点。如高三和大一的学生,或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或急需适应大学生活,即使之前已经通过服药控制住症状,此时也千万不能停药,以免病情反复影响学业。

  • 失眠是如今很多人都存在的困扰,一天工作下来累得不行,到了半夜却跟打了鸡血一样,怎么样都睡不着。偶尔出现一次还好,一旦时间久了,就会导致人身心俱疲,工作学习效率低下,整个人都失去了精气神。

     

     早在《黄帝内经》中,失眠被称为“不得卧”、“目不暝”,现多称为“不寐”。《内经》中认为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是邪气停留在脏腑,白天行于机体外侧,负责抵御邪气的卫气到了晚上不能入于机体内部,所以人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不得卧不得食》中把不寐的病因分为五个部分,包括气虚、阴虚、痰滞、水停、胃不和。

     

     

    现代我们常把失眠的病因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饮食不节,即暴饮暴食导致脾胃受损,胃不和则不能入睡。二是情志失常,暴怒伤肝,肝气郁结化火,扰动心神,神不安则不寐。或是平时思虑太过,伤及心脾,阴血内耗则不寐。或是受惊吓过度、心胆气虚、神魂不安则不寐。三是劳逸失调,思虑过多容易导致失眠;日子过的太清闲,一天无所事事也容易导致失眠。第四是病后体虚,久病血虚、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年纪大了的人,因年迈血少,也常常出现不寐的症状,睡眠时间也会大大减少。

     

     

     不寐有正常的生理原因,也有异常的病理原因,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多是不正常的。

     

    失眠的主要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因心主神,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本病也分虚实,虚证多因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所致。这样的人一般伴有心悸健忘、体质瘦弱、面色无华,常常出现疲态。实证一般可见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实证包含两种。如果除了失眠症状,平日里还有急躁易怒的症状,那么应为肝火内扰,临床上治疗此证一般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如果伴有心烦不寐、胸闷、胃脘部痞满。那么应为宿食停滞于胃,脾失健运,水湿痰饮内停化热导致,临床上治疗此证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虚证包含三种。如果平日里容易疲劳,不思饮食、心悸健忘,睡觉多梦易醒,应是心脾两虚,临床上多用归脾汤加减治疗。伴头晕耳鸣、心烦,腰膝酸软,睡觉容易出汗、醒来汗止,手掌心、脚掌心常常低热,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这样的多半是因为心肾不交。临床上常用六味地黄丸合酸枣仁丸加减。如果平时心悸,胆子小、常常被人吓到,整天都觉得心神不宁,那么多半为心胆气虚。临床上常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治疗此证。

     

    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找到症结,对症治疗,失眠也是能治愈的。但是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去找专业的医生治疗。

  • 哮喘和变异性咳嗽发病率全球性高企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哮喘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大幅度增长,以美国为例,1980年至1994年的NHIS数据显示,所有年龄段的哮喘患病率均增加了75%。

     

    而儿童和年轻人(不到34岁)年龄组的增长率更快,从上图可见,0至4岁年龄组的增长率甚至高达160%。

     

    不仅仅是在美国,哮喘的发病率在大幅度增长,在欧洲,北美,澳洲也是如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样的趋势是全球性的,当然这种趋势有两个特点:1、发达国家国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日本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发病率在14%~15%,美国是7%,而日本只有4.6%);2、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提示了哮喘的发病与“城市化”的进程相关。

     

    一般认为,城市化可以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为什么反而哮喘的发病率会上升呢?对于这种情况,很多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假说,有环境恶化假说,装修污染假说,有抗生素使用泛滥假说,也有人认为是雾化疗法的不规范使用有关,还有一些专家认为与肥胖有关系。

     

     

    专家的假说法挺多,但中医疗法不背锅,因为,在这些国家中,使用汉方的只有日本,而日本的哮喘发病率在发达国家中是最低的之一。

     

    中国的哮喘发病率,这几年也增速明显,根据2016年 5 月 2 日,中国哮喘联盟在北京召开的“2017 世界哮喘日”新闻发布会提供的数据,中国患病率约增高了一倍。

     

    典型的哮喘主要症状为呼吸短促、喘息和胸部紧迫胸闷,但是部分患者却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所以我们也把这种哮喘叫“变异性咳嗽”或“咳嗽变异性哮喘”,它的主要特点为:

     

    1、超过一个月以上的以干咳为主的持续性咳嗽,咳嗽常在夜间、清晨、运动后加重;

     

    2、对抗生素、止咳等对症治疗无效,对于抗过敏剂或支气管扩张剂反而有效;

     

    3、剧烈运动、吸入冷空气,接触过敏源等均会导致咳嗽症状恶化;

     

    4、气道反应性增高,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5、排除肺部感染及其他慢性肺部疾患。

     

    当然,有时诊断“变异性咳嗽”时并不完全依赖“支气管激发试验”,因为支气管激发试验有严格的禁忌症,例如对诱发剂过敏者,基础通气功能严重损害者,有心脑血管疾病者,严重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者,以及哮喘发作加重期均不建议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

     

    所以更多时候,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用药反馈诊断疾病。

     

    治疗哮喘和变异性咳嗽的主要思路

     

    治疗哮喘和变异性咳嗽西医的方法已经比较明确了,就是急性发作时,使用短效beta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SABA),如沙丁胺醇雾化吸入,防止支气管痉挛;茶碱类药物例如多索茶碱,静脉滴注,以舒张支气管。

     

    稳定期则定期吸入(一般建议每天吸入一到两次)布地奈德,以抑制呼吸道炎症反应,减轻呼吸道高反应性,缓解支气管痉挛;定时服用白三烯拮抗药,例如孟鲁司特钠(一般一天一片),以特异性抑制气道中的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1)受体,改善气道炎症,有效控制哮喘症状。抗过敏剂可用氯雷他定等药物。

    对于中医而言,这也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疾病。

     

    特别是“变异性咳嗽”,用传统的宣肺止咳化痰之法,止嗽散,二陈汤,三子养亲汤,桑杏汤,清金化痰汤,沙参麦冬汤等治疗咳嗽的经典剂型,几乎无效,光用苓桂剂也无效,但是用治疗哮喘的宣肺化痰定喘之法则疗效显著。

     

    这个我个人是有经验教训的,对于这类患者,光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枇杷叶,前胡,款冬花,紫菀,白前,百部等药物则无效,加上麻黄,射干后,则能咳嗽大好。后来我摸索出一个规律,对于变异性咳嗽,偏寒者,例如痰白而多泡沫,形寒肢冷者,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对于偏热者,例如痰稠色黄,舌苔黄腻者,用定喘汤加减;舌苔寒白相兼,寒热混杂者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则多可奏效。

     

    这即是王烈先生所言:用治咳法无效,以哮治之则愈。

     

     

     

    还有一种变异性咳嗽,主要表现为喉咙瘙痒难忍,此时需重用疏风,辟秽,解毒的薄荷,润肺化痰止咳的贝母,清肺止咳的蜜枇杷叶,成药是川贝枇杷糖浆。

     

    治疗时,还需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丸剂,一缓一急,刚柔相济。一般用通宣理肺丸,此丸由苏叶,前胡,桔梗,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茯苓,枳壳,黄芩组成,既能寒热双解,又能宣肺平喘,理气化痰。

     

    缓解期的主要治法则是益表扶正,健脾化痰,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可在使用苓桂剂,肾四味(枸杞,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健脾,补肾的同时,阳虚甚者加用附子理中丸,有瘀血者加用桂枝茯苓丸,地龙,气虚者加用六君子丸,脾虚夹湿便溏者加用参苓白术丸,以求治本。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有些人年龄到了70岁头脑仍然很清晰,身体仍然很灵活,而有些人刚刚过了50岁就开始变得爱忘事,脑袋变得糊涂。

     

    年纪大了之后出现脑袋不清楚的几率越来越高,一方面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神经细胞的数量都减少了,小脑体积也变得比以前小,这会导致我们的思考能力变慢,甚至出现痴呆的表现。

     

     

    除了细胞的自然退化之外,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我们痴呆的风险。年纪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生活中不好的习惯我们是可以进行改变的。


    不良习惯一,喜欢吃高糖高脂食物

     

    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吃甜味的东西,因为甜味的东西吃了之后能够改善我们的心情,让人变得开心。糖类食物吃的太多会影响我们血液中糖的水平,严重的血糖升高会使我们患上糖尿病这种疾病。

     

    糖尿病发生之后,过量的糖会破坏血管内正常的环境,还会使神经受到损伤。神经细胞受到过量糖类物质的损害之后,大大增加了神经细胞退化的速度,也会导致我们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的下降。


    同样的,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是损害我们血管的一大杀手。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吃的太多以后,油腻腻的脂滴会随着血流漂到全身的血管中,并且在管壁上形成沉积物。

     

     

    血管的内壁受到损害以后会形成斑块样物质,还会使管径细小的血管被填塞。

     

    血管被堵塞以后神经的营养来源就被切断了,神经细胞长时间得不到营养就会死亡。所以很多脑血管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神经系统都会出现损害。


    不良习惯二,吸烟和饮酒

     

    烟草中损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太多,吸食烟草不但会损害肺部细胞还会损伤脑内的细胞。烟草中的尼古丁能够使大脑神经的兴奋性得到提高,并且使神经容易享受这种感觉,于是吸烟的次数也会变得越来越多。

     

    吸烟能够使我们的脑细胞和脑神经退化速度变得更快,从而加快了我们智力和反应力的减退速度。吸食烟草的人比不吸食烟草的人更容易发生记忆力减退的症状。


    酒精能够麻痹我们的神经,过多的酒精在肝脏内堆积会使肝脏的解毒系统瘫痪。夹杂着酒精的血液被运送到身体其他微小血管时就会对远端的部位造成损伤,其中就包括神经的末梢。

     

    经常喝酒的人脑神经和细胞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容易患上痴呆的风险也比普通人要高出很多。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少喝一点酒,能不喝酒尽量不要喝。


    不良习惯三,喜欢睡觉,不愿动脑

     

    大多数朋友在60岁以后就不再继续工作了,因为体力和脑力都达到了一定的限度。很多朋友退休之后没有什么事情做就会经常闲着,睡觉的时间会比较多。

     

    经常不动脑筋会使我们的脑细胞运行速度变得越来越慢。没事的时候找其他伙伴适当进行一些锻炼,下一下象棋,打一打牌,读一读书或者看一看报都能够避免我们的脑细胞工作效率降低。


    可能有些朋友认为脑细胞的数目是一定的,用了一部分之后就会变少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虽然很多细胞是永久性的,不能够重新生成,但是大部分的功能细胞都是在不断更新、不断更替的。

     

    疲惫衰老的细胞淘汰下去,新的健康细胞替换上来。脑细胞用的越多,替换的速度也就会加快。新的细胞会比之前细胞更加强大,所以我们会感觉脑袋越用越灵活一些。


    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使老年的朋友出现脑袋迷糊的表现,一些不良的情绪也会抑制神经细胞的活动。长时间的不高兴或者长时间的紧张高压状态也会使我们的神经细胞受到损害。为了防止出现痴呆的症状我们除了要保持良好的习惯外还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没有什么事物只有绝对的一面,如太极中的阴和阳,生物中的雄性与雌性,空间中的上与下……这些事物都有两面性,只有一面性的事物是不可能存在的。

     

    在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完整地看清楚一件事其中的利与弊,十全十美的处理好一件事是不可能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身处事物的其中,虽然我们不能够做到十全十美,但至少我们要去追求十全九美,追求好的一面。

     

     

    大家都知道硬币都有两个面,情绪当然也不例外,我们生气时会愤怒,伤心时会低落……硬币从被抛出后到落到地面直至静止,我们很难判断出、掌握它的正反面,可是情绪是可以掌握的,我们可以让它保持正面或者反面,既然情绪可以改变,那我们就不要总执著于悲伤。

     

    与其悲伤,不如振作起来选择自信,不能选择正面的硬币,可以选择正面的情绪。

     

    情绪犹如双刃剑,自信之人容易取得成功,情绪低落之人往往会丧失机遇。

     

    为什么不选择每天自信的笑一笑,执著于悲伤的你除了悲伤,让别人看到你欲绝不振的样子,还能做什么?

     

    既然有选择的余地,并且有主动选择的权力,那就选择正面的情绪,不要执著于悲伤,悲伤虽然没有自卑那么可怕,可它也会慢慢磨灭掉我们的信心。我们可以化悲伤为力量,争取取得最大的成功。

     

    案例分享

     

    尼克是一位探险家,他征服过许多高山和沙漠,这次他准备征服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准备充足的他来到撒哈拉,开始了他的征途。尼克不知走了多少天,行程已经超出了他的预计,水快没有了,指南针也失灵了,眼看着食物快没了,而他还身处这茫茫的沙漠中,他有些着急了。

     

    终于,他的食物告罄,水袋里剩最后一口水,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着走出去,想起自己刚结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尼克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喝完最后一口水,尼克想把食物袋丢掉,减少不必要的负担,他发现里面竟然还有一个苹果,尼克带着这个苹果在气候恶劣的沙漠中走着,每当他倒下时,他都会对自己说:“我不能死,我还有我的妻子、我的父母要去照顾,我还有最后一个苹果,我一定能走出去!”

     

    虽然悲伤的尼克不知到能否成功,可他没有放弃。就这样,尼克凭借着对自己的信心花了两天三夜走出了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沙漠。另外一个年轻的探险者杰瑞可没有这么幸运,他同样被困在沙漠中,他身上的补给还算充足,只是指南针丢了。

     

    迷失方向的他没有选择去寻找新的出路,而是待在原地等待救援,他还边哭边抱怨:“该死的上帝,你为什么会这样对我!”直到他的食物告罄。驼队的主人发现他的尸体时替他感到惋惜,因为他只要朝前走半天的路程就可以走出沙漠了,在那里有个小绿洲和一个小镇。

     

    两个同样被困绝境的人,面对死神的威胁,因情绪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也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尼克能从悲伤中走出来获得了生存,而执著于悲伤的杰瑞则被沙漠夺取了年轻的生命。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只因为一个选择了情绪的正面,另一个选择了情绪的背面。他们都有选择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决定权在他们自己手中,成功或是失败由自己来选择。

     

    职场上的竞争很激烈,如果被对手打败一次,你只会执著于失败的悲伤之中,那么你很难再次取得成功,甚至还会被对手鄙视。只有从悲伤中走出来,向对手发出战书,才可能有实力战胜昔日的对手。

     

    适时的悲伤可以发泄我们压抑的情绪,执著于悲伤之中则会让我们一事无成。换种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不只有悲伤。

     

    掌控小贴士

     

    人不可能不会悲伤,但悲伤要有度,不要执著于悲伤之中。如何迅速地从悲伤之中解脱出来,在这里笔者教大家几招。

     

    第一,转移情绪

     

    当你感到伤心、难过时,可以想想自己平时最开心的事,做一些自己平时喜欢做的事情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转移自己的情绪。

     

    第二,合理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可以向亲朋好友和你信赖的人倾诉,但一定要选择你信任的倾诉对象;

     

     

    大大方方地哭一场然后好好地睡一觉,醒来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情绪没有原来那么压抑了;

     

    可以做一些激烈的运动,找个没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将自己心中让你伤心、难过的事喊出来。

     

    第三,去看看周围一些美的事物

     

    感受一下优美的环境、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让悲伤随风而去。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文章首发于 | 胡大一大夫公众号

     

    一位男性38岁患者,父亲与哥哥均在60岁前患过心肌梗死,本人是在药企做研发工作的,对生物医学进展了解的很及时。

     

     

    当出现快步走路时胸骨后与咽部压迫感,休息数分钟很快缓解,意识到自己患的是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到当地医院做了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前支近端狭窄90%。他看了很多上海G专家讲的可降解支架如何神奇,决定选择去英国做雅培研发的这种支架。无巧不成书,他接受完生物可降解支架出院三天,便看到了雅培公司关于生物可降解支架不仅不优于目前广泛应用的药物洗脱支架,反而增加血栓风险。接着强生公司中止了关于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研发试验。这些坏消息如雷灌顶。患者坐卧不安,通宵不眠,接着不思饮食。担心支架随时出了问题,怎么办?并多次夜间出现濒死感,到急诊查心电图与肌钙蛋白都正常。夜间怕一人独处,也无心思上班。到了上海那个天天讲生物降解支架如何好的专家科里住院,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支架通畅,其他血管也无问题。出院时建议长期服阿司匹林与替格瑞洛,防止支架内血栓。至今已用了5年,还不敢停。患者所在城市有一高水平精神病医院,后入住了该医院。经用艾司西酞普兰,症状基本缓解。但他不愿长期用精神科药物,出院后马上停药,症状又复发如初,并越来越重。

     

     

    我向他详细解释,临床试验被随机两组,预后事件的差别是个统计学概率,并非接受生物可降解支架的每一例患者都出问题。你已5年多未出问题,没有必要终身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停掉替格瑞洛,保留阿司匹林。应正确看待抗焦虑/抑郁药物,应重新使用并坚持使用艾司西酞普兰,至少1年。我强调他不吸烟,无高血压,无糖尿病,体重理想,主要是有心肌梗死早发家族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很高,接近6mmol/L,应用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8mmol/L以下,甚至更低。家族史应重视,但并非不可变,例如父亲和哥哥患病时没有他汀和依折麦布,也不知应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什么水平,现在我们有了更有效的防控手段。

     

    国内许多患者纷纷问我如何看生物可降解支架?我的回答:1、如无需放支架,再好的支架也不要放!2、可降解支架至今仍是“美好的传说”,需要更多令人信服的证据证实它比现有支架更好。3、国内一些试验是受生产企业主导影响的专家牵头,尚需更多试验和持续随访以观察结果。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今年在中国的主题是“很高兴走近你”。与世界自闭症日、国际糖尿病日等健康日相比,人们对“双相障碍日”及双相障碍这种疾病的了解并不多。在3月29日召开的“很高兴走近你”世界双相障碍日媒体发布会,多位专家共同拨开围绕在双相障碍上的迷雾。

      双相障碍位列精神疾病TOP3 不易识别

      说起精神疾病,人们首先想起的通常是分裂症、抑郁症等,对双相障碍知之甚少。

      “双相障碍这个疾病是精神障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疾病,如果说我们弄个排行榜的话,它一定是可以进前三位的。” 深圳精神卫生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副会长、双相及相关障碍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刘铁榜教授如是说。

    刘铁榜教授发言_副本

    (图为双相及相关障碍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刘铁榜教授)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重性精神类疾病,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15-19岁最为高发,患者自杀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0倍,梵高、马克吐温、普希金和英国首相丘吉尔都患有该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双相障碍的发病率约为1——2%,最高可达5%,但这类患者从首次发病到获得治疗的平均时间约为10年。

      患有双相障碍的名人创造出了流芳百世的作品,似乎为这种疾病增添了一丝丝魅力,但我们同样不能忘记的是,梵高、海明威等患者最终都选择自杀。刘铁榜教授表示,双相障碍对患者本人、社会以及家庭的破坏性也是非常大的。

      来自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陈俊坦言,双相障碍在中国,不管是临床还是科研也好,都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尤其是在公共健康这块,对于老百姓来说,对这个疾病还不了解,需要去推广。

      因为认知低,这种疾病似乎远离人群。事实并非如此。北京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党委书记王向群教授表示,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在我们的人群当中,患病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一份国际研究资料显示,美国双相障碍患病率达到4%,比平均水平高一倍,而深圳是全国最高的,是1.5%。刘铁榜指出,双相障碍离我们很近,“分裂症我们在稍微接触后,我们就能够了解,这个人不太正常,可双相障碍悄悄地生活在我们的周围,我们有时候不大容易识别它”。这种“近”就像我们在国外不大容易分辨出日本人、中国人、韩国人一样。

      双相障碍易被误诊 整体可治可控

      谈及双相障碍的治疗,刘铁榜教授表示,这是一个持续终生的疾病,一旦患了这个疾病,完全痊愈比较困难,但整体是可治、可控的,目前已经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帮助患者恢复到健康状态。

    媒体问答_副本

    (图为发布会上嘉宾回答现场提问)

      但值得注意的是,治疗所有方法,但在诊治过程中,双相障碍面前有不少难题。比如,因为双相障碍患者更多的表现是抑郁,所以这类病人被误诊为抑郁症的几率非常高。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资料显示,双相障碍误诊为抑郁症的有60%。

      “误诊为抑郁症就是只看到他情绪低落的一面,没有看到他情绪高涨的一面,所以认为他就是抑郁症。”刘铁榜教授表示,一旦误诊为抑郁症,给予患者抗抑郁治疗,将会导致疾病复杂化。

      第二版双相障碍防治指南将在今年年内发行,其中包括对临床医生指导双相障碍患者用药的指导。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汪作为博士表示,双相障碍患者何时用抗抑郁剂治疗,何时用心境稳定剂治疗并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掌握的,最终要交给专业医生来决策。

      另外,由于15-19岁是该疾病的高发期,但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也是青春期的孩子折腾、动荡的时候。那么,某个孩子到底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还是异常的病态呢?刘铁榜教授表示,这是容易发生误诊的地方之一。他建议,当家长觉得孩子处于很动荡不安的时候,应及早的咨询专家。

      此外,专家还提醒,公众应学会辨别正常的烦恼与双相障碍之间的区别。刘铁榜表示,正常的烦恼一般发生在一些处理不了的事情之后,如果某个人对某件事情的反应过于大,或者再事情解决后,情绪依然很重,就可能是一种病态。

      “该忧伤的时候忧伤,该兴奋的兴奋,他不是这样的,那我们就要考虑到他是不是一种异常。”刘铁榜表示,这是一种自我诊断的方式,帮助人们及时到医生那边去,最终双相障碍可以像乳腺癌一样,群防群治,误诊、漏诊数字随之减少。

  •  

    我不由地又想起了半年前遇到的一个病例,请允许我,用一种特殊的口吻来讲述它。

     

    救护车的呼啸声震耳欲聋,一个年轻女孩躺在平车上,痛苦无比。

     

    事实上,头痛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症状,在我接诊的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因为头痛就诊,导致头痛的病因非常大,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血管性疾病,心理性疾病等等。

     

    头痛欲裂,那种感觉,正常人不会懂。

     

    要想更好地治疗头痛,首先得明确头痛病因,头部CT是很重要的一个辅助检查,如果有急性脑血管意外,颅内肿瘤,CT是可以发现蛛丝马迹的。

     

    但通过对年轻女孩的检查,我们很快排除了颅内肿瘤和急性脑血管意外。

     

    在病因没明确之前,医生需要不断地排除,总结,再排除,再总结,除了严重的头痛之外,她还有发热,畏光和四肢关节疼痛,体格检查的时候,我们发现她的颈部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这些细节,无疑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

     

    颅内感染性疾病,说到这,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起病毒性脑膜炎,但仅仅知道一个是不够的,事实上,结核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螺旋体感染然性疾病,脑寄生虫病都有可能引起剧烈的头痛,发热。

     

    为了明确病因和治疗,年轻女孩被收进住院。

     

    一周后,主管医生告诉我,你绝对想不到她是什么病?

     

    事实上的确如此,正如大话西游里所说的一样,我猜中了开始,却未料到结局。

     

    导致女孩剧烈头痛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艾滋病,通过检验科的初筛和疾控中心的复查,最终明确,说到这,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艾滋病也会引起头痛吗?

     

    当然会,医学上称之为HIV原发性神经系统感染,它包括急性可逆性脑病和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而女孩,恰恰属于后者,研究发现,HIV除了会引起脑膜炎之外,还会引起痴呆,空泡性脊髓病甚至周围神经病。

     

    也有研究发现,HIV会使肿瘤易感性增加,所以患者罹患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可能会更大。

     

    19岁,花一样的年纪,谁又会想到这样的结局,虽然艾滋病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病,但它的一些并发症处理起来却非常棘手,像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它的致死率是很高的。

     

    最终,治疗了两周之后,女孩的父母签字放弃了抢救。

     

    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有哪些,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特别是性传播,一直是目前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个性伴侣,没有安全措施的性行为,很容易感染艾滋病,如果认真观察,我们很容易发现,为什么艾滋病的发病很年轻化,恰恰是因为在性活跃的年龄,因为缺少常识,也因为铤而走险。

     

    两个群体一直是最让人担忧的,一是吸毒群体,因为共用注射器,所以艾滋病毒会通过血液传播,一个是大学生群体,因为滥交,所以艾滋病毒会通过性传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你听说过,双相情感障碍吗?

     

     

    相信很多人可能听说过,知道这是一种疾病,可能可以具体到精神类的疾病,而更多的信息除非是周围有与这种疾病相关的人,否则可能对它大多也是一知半解。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心境障碍,通常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期早期起病,有着高复发率、高自杀率、低治疗率的特点,全球大约2.4%的人口受到双相障碍的影响,因此给全球造成了惊人的疾病负担。

     

     

    当一个人深受躁郁症困扰时,正常的情绪波动会变得异常剧烈。双相情感障碍会引起人的情绪、精力水平、思维和行为出现急剧转变——从一个极端的狂躁高峰,到一个极端的抑郁低谷,就像在坐过山车一样。而这些情绪并非转瞬即逝,可能会持续几天、几周乃至几个月之久。它的发作会影响工作或学习表现,破坏人际关系,让日常生活变得混乱。

     

    躁狂发作时,有人可能会冲动地辞职,刷爆自己的信用卡,甚至只需要两个小时的睡眠就能让自己感到精力充沛;

     

     

    而当抑郁发作时,也许躺上一整天依然觉得疲劳无比,还会因为冲动带来的失业和负债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与绝望当中。

     

     

     

    那么双相情感障碍能治愈吗?

     

    说到治愈,我们就必须要先定义下这个治愈了。

     

    从医学角度上来说,只要我们疾病的症状消失就是治愈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临床治愈。但是我们想要的治愈可能往往是可以治好,并且治好后一生也不会复发。

     

    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效果的,但它无法终身治愈,仍然有复发的可能。部分患者可呈现自限性,也就是说即使不加治疗,也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就恢复正常了。

     

    听到这,有的人是不是就在想了:“那我也可以不治等着它自己好呗?“,这种想法,当然,是不对的。

     

    因为有数据统计,对于那些没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只有一半的人可能会在一年内出现自发缓解。而其余的患者,在以后的时间里,自发缓解的不足1/3。所以如果不接受治疗,一个是不一定能保证它一定会自发缓解,一个是这种缓解也许后面可能会出现频繁的发作。而且双相情感障碍急性发作时,症状持续的时间越长,各种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越高,如果不加以治疗或者治疗不当,疾病的复发率就比较高。疾病的长期反复发作,可能会导致人格改变,发作时的症状可能会出现残留或发展为平常慢性疾病的状态,无法完全恢复到病前的水平。

     

     

    因此,如果怀疑自己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最重要的事就是要立即寻求帮助,去医院进行就诊,若确诊则就要积极接受规范化、系统化的治疗,尽快控制急性期症状,降低疾病的复发率。目前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还可以结合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进行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总之,虽然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小磕绊,但这都是小问题,只要我们我们不放弃,我们就可以一直是闪闪发光的自己。

     

  • 那天,阳光正好,我在家中,心中却笼罩着一片阴霾。双相情感障碍让我时而兴奋不已,时而悲伤绝望。我决定试试互联网医院,看看能不能找到一线希望。

    通过互联网医院,我预约了一位临床心理科的医生。她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听我倾诉着内心的痛苦。我告诉她,我需要开药,并且希望她能帮我选择合适的药物。

    医生在了解了我的病情后,为我开出了两盒度洛西汀和两盒喹硫平。她详细解释了这些药物的作用和用法,还告诉我用药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我感到非常安心,因为她不仅专业,还非常细心。

    当我询问度洛西汀的品牌时,医生告诉我她之前用的是欣百达。她解释说,虽然市面上有多种品牌,但欣百达是她认为效果较好的一个。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购买了这些药物。当处方已送达药师审核的消息出现时,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用药期间,我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每当我不适时,我都会及时向医生咨询。她总是耐心地为我解答,让我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和专业性。在这里,我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找到了对抗疾病的力量。

  • 那天,阳光明媚,我独自坐在诊室里,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如影随形。我正在经历一场与双相情感障碍的斗争,那种时而兴奋不已,时而冷漠淡然的感觉让我感到十分痛苦。

    医生***,一位充满同情和理解的专业人士,耐心地倾听我的每一个细节。他问我:“你现在的表现怎样?有什么异常行为?”我告诉他,我总是静不下心来,有时会自言自语,对什么都很淡漠。有时一个人发笑,不停地走来走去,没耐心,烦躁。

    “陶主任,有什么办法能让他静下心?”我的家人焦急地询问。陶主任微笑着回答:“奥氮平不要停,你们那里的丙戊酸钠也可以的。”这让我和家人都松了一口气。

    在随后的治疗中,陶主任不仅给我提供了专业的药物建议,还耐心地教导我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他的话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安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我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面对生活的起伏。我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陶主任的专业指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 我的互联网医院治疗经历

    那天,我接到一个来自武汉的电话,对方是***医生。自从我患上双相情感障碍以来,这是我第一次尝试通过互联网医院寻求专业帮助。

    电话那头,***医生的声音温和而专业。他询问了我的病情,包括最近的状态、用药情况以及是否有新发的药物过敏。我详细地描述了我的症状,包括早晨的困倦、夜班时无法停药的情况,以及最近的工作和生活都感到力不从心。

    得知我之前就诊的是北大六院的专家,***医生表示他会尊重专家的建议,同时也会根据我的具体情况给出专业建议。他告诉我,药物有一个适应过程,需要一点时间,需要用到剂量,需要多点耐心。

    在了解到我拒绝了口服托吡酯的建议后,***医生耐心地解释了托吡酯的适用性,并提出可以早晚托吡酯,睡前喹硫平或者鲁拉西酮或者阿立哌唑。虽然我对于药物有抵触情绪,但在***医生的鼓励下,我决定尝试。

    在接下来的治疗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的细心和耐心。他不仅给我提供了治疗方案,还耐心地回答我关于药物使用和剂量调整的问题。他告诉我,安非他酮也需要配合情绪稳定剂,比如托吡酯或碳酸锂等药物治疗,并建议我可以尝试安非他酮加鲁拉西酮的方案。

    虽然治疗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医生始终给予我鼓励和支持。他告诉我,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的陪伴下,我逐渐找到了信心,开始面对生活的挑战。

  • 那天,阳光明媚,我坐在天津红桥区的一个小咖啡馆里,心情却有些沉重。我是一名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病情时常反复,让我倍感困扰。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尝试了线上问诊,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好的治疗。

    与一位来自精神科的张医生进行了沟通。他首先询问了我的病情,然后详细地询问了我的病史和用药情况。在了解了这些信息后,他耐心地为我分析了病情,并给出了用药建议。

    张医生的专业知识让我印象深刻。他不仅对病情有着深入的了解,还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解释。在询问我的过敏史和近期身体状况时,他显得格外细致,确保用药安全。我感到非常安心,因为我知道,他是在用他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保护我。

    在用药方面,张医生为我推荐了奥氮平和百忧解。他告诉我,这两种药物可以有效控制我的病情,但同时也提醒我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他还告诉我,在用药期间需要定期复查,以确保病情稳定。

    在张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治疗。虽然病情并没有立即得到改善,但我对他的信任却越来越深。他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给我鼓励和支持。我觉得,在这样的医生面前,我的病情一定能够得到控制。

    如今,我已经习惯了线上问诊。它不仅方便了我,也让我感受到了医患之间的真诚和温暖。感谢张医生,感谢他的专业和关爱,让我在治疗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 那天,我坐在电脑前,心情沉重地敲击着键盘,向***医生倾诉着我的困惑。我已经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药物调整已经进行了好几次,但这次似乎特别艰难。我在安非他酮的辅助下已经快十天了,但快乐的感觉依旧没有降临,我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用错了药。

    医生很快就回了消息,温柔地安慰我不要着急,询问了我的情绪状况。得知情绪有所好转,他继续询问我的感受,让我感到他真的在关心我的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感到不安,因为快乐的感觉依旧没有出现。我再次向医生表达了我的担忧,他告诉我可能是剂量不足或者是药效尚未显现,让我不要过于焦虑。

    在第11天,我再次向医生表达了焦虑,询问他开的药物是否包含治疗焦虑症的成分。他耐心地告诉我,这些药物都对焦虑有疗效。得知这一信息,我稍微安心了一些。

    我又提到了剂量的问题,担心每天150毫克的剂量是否足够。医生告诉我,需要时间,药物的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显现。

    在这次线上问诊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他不仅为我解答了疑问,还给予了我很大的心理支持。虽然治疗的道路充满挑战,但有了像***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在身边,我感到无比的安心。

  • 那天,阳光正好,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了沈阳市一家互联网医院。心中满是忧虑,因为我的病情——双向情感障碍,已经让我失去了许多正常生活的乐趣。

    在医生***的耐心询问下,我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和之前的用药情况。他不仅没有嫌弃我的反复提及,反而一直耐心倾听,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后,为我开具了新的处方。他没有简单地重复之前的用药,而是根据我的病情变化,调整了药物种类和剂量。这让我对这位医生的专业水平充满了信任。

    在等待药师审核处方的过程中,医生***还主动提醒我,用药期间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诊。这种关心让我倍感温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治疗的信心。

    处方审核通过后,我按照医生的指导,预约了药品购买。用药一段时间后,我的病情明显好转,那种久违的轻松感让我欣喜若狂。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带来的便利。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一位专业、负责的医生,为我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

    如今,我已不再害怕疾病,因为我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医生***都在那里,为我照亮前行的道路。

  • 那是一个平凡的周末,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房间的一角,我坐在电脑前,心情有些沉重。***,我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这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每次去医院就诊,都让我感到疲惫和不愉快。然而,这次,我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线上问诊。

    我通过一个互联网医院平台找到了一位精神科医生,他/她的口碑很好,患者评价也很高。我详细地描述了我的病情,他/她耐心地倾听,没有一丝不耐烦。他/她告诉我,我可以尝试使用乐孚亭和灵塑这两种药物来控制我的病情。

    医生非常细心,他/她告诉我碳酸锂现在无法开药,建议我前往医院就诊。虽然我有些失望,但我知道他/她的建议是为了我的健康考虑。

    在医生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线上处方,并且很快就收到了药品。在用药期间,我遇到了一些不适,我及时联系了医生,他/她耐心地为我解答了疑问,并告诉我应该如何处理。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医生的专业。他/她的耐心、细心和关怀让我倍感温暖。我相信,有了他/她的帮助,我的病情一定会得到控制。

  • 我的线上问诊经历

    那是两年前的夏天,我因为精神问题在***医院就诊。当时,我正在经历一场人生中的低谷,心情低落,失眠,焦虑,感觉生活失去了色彩。

    那天,我预约了精神科的一位专家进行线上问诊。虽然是通过屏幕交流,但我感受到了医生的温暖和关怀。他耐心地听我倾诉,询问我的病情,并根据我的情况给出了治疗方案。

    医生告诉我,我的病情属于双向情感障碍,并建议我使用奥氮平进行治疗。起初,我对这种药物的效果并不确定,但在医生的鼓励下,我还是开始了治疗。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感受到了药物的效果。我的心情开始好转,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改善。然而,我也开始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比如体重增加和血脂升高。

    在一次线上问诊中,我向医生提出了我的担忧。医生非常认真,他告诉我,奥氮平确实可能导致体重增加,但他建议我可以尝试使用齐拉西酮或者鲁拉西酮来替代。这两种药物对体重的影响较小,而且对病情的治疗效果也很好。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使用鲁拉西酮。一开始,我每天只服用半片,晚饭后服用。一周后,我没有感觉到任何不适,于是我开始服用一片。现在,我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体重和血脂也都在正常范围内。

    我非常感谢那位医生,是他给了我重生的希望。虽然我们是通过屏幕交流,但我能感受到他的专业和耐心。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一定能够战胜病魔,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 那是2019年的一个下午,我带着24岁的女儿来到了贵医院。她被诊断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病。

    医生***,一位温文尔雅的中年男士,耐心地解释了病情和治疗方案。他告诉我,女儿需要长期服用阿立哌唑来控制病情。

    从那以后,我们几乎每个月都会去见医生***。他总是那么细心,每次都会详细询问女儿的精神状态,然后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2022年7月,女儿因为抑郁症状选择了住院。但在9月,由于轻躁狂症状,她又选择了出院。医生***告诉我,这种情况很常见,但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她的病情。

    今年,女儿的病情稳定了很多,她在工作中表现良好。我们再次咨询医生***,关于备孕的问题。他告诉我们,如果病情连续两年没有复发,可以尝试逐渐减药,边减边观察病情。

    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非常感动。他知道,作为患者和家属,我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还有心理上的压力。他总是用鼓励和支持的话语给我们力量。

    虽然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女儿一定能够战胜病魔,过上幸福的生活。

  • 2024年8月15日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我被诊断出了双向情感障碍,一种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疾病。心情低落的时候,我甚至无法面对镜子中的自己。我开始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偶然间发现了这家线上问诊平台。

    我预约了一位精神科医生,她的名字我记不太清了,但她的专业和温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详细描述了我的症状,她耐心地倾听,没有一丝不耐烦。我告诉她我经常感到焦虑、情绪波动,有时候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医生认真地记录了我的情况,然后给我开了一些药物,并详细解释了它们的用法和可能的副作用。

    当我收到医生的处方详情时,我感到一丝希望。我知道,只要按照医生的指导,我就能慢慢恢复。然而,在等待药师审核的过程中,我内心还是有些忐忑。幸运的是,很快我就收到了医生的回复:“处方已送达药师审核,请耐心等待。”

    当我看到“处方已使用”的消息时,我知道我离康复又近了一步。医生在回复中提醒我:“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您对该医生的服务满意,可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这让我感到医生非常专业和负责。

    现在,我已经开始服用药物,并且正在逐渐恢复。每当我感到焦虑或情绪低落时,我都会想起那位医生,她的专业和温暖给了我巨大的帮助。我知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但我有信心,因为我有一个专业的医生在支持我。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