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理危机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心慌、失眠等。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人在遭遇重大灾难后,通常会经一系列心理反应,当出现下面的情况时,可能需要心理危机干预: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外科手术是一种极具威胁的应激因素,它常使外科病人在手术前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术前1天或数天睡眠质量差,情绪复杂,烦躁,病人普遍存在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危机。
外科病人麻醉前的心理危机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病人及其家属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太过强烈,可能会影响到、循环、内分泌等多种系统,严重干扰了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正确地分析病人的心理危机,并在手术前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就是一个重要课题。
1.造成麻醉前手术病人心理危机的原因:
关注手术效果、预后及相关并发症;
对于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的担忧,特别是对于有不良麻醉史或平素怕痛的病人更明显;
儿童是特殊的群体,离开父母的不习惯,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害怕和害怕打针等,年长的病人可能会考虑到自己的情况、疾病和经济负担;
有些病人在暴露其手术部位时会产生羞涩、紧张心理,尤其在需暴露隐私部位时,表现得更加明显等,也可能造成或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
2.造成麻醉前手术病人心理危机的原因:
术中可引起病人躯体功能障碍,甚至社会角色改变等;
医疗费用高,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表现明显,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配偶的关心、关心、理解和体贴不足,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危机或恶化
麻醉科病人心理危机对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
麻醉前心理危机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降低机体抵抗力,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产生不良影响,给工作带来困难,麻醉前过度紧张现象常发生在手术中,肌肉特别紧张,给手术带来一定的难易度和风险,给手术管理带来麻烦,增加药物量,使用更多种类的稳定镇静药、麻醉镇痛药等
2.麻醉前手术患者过度心理危机对疼痛阈值的影响:
焦虑不安,恐惧,缺乏自信和不良的周围刺激都会影响病人的疼痛阈值,过多的焦虑不安会过度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影响麻醉和手术的效果。
焦虑程度愈重,机体的痛阈愈低,心理高度恐惧者对疼痛的敏感度与高;此外,痛阈值的降低还会增加病人的痛苦经历,不仅不利于术后康复,而且可能增加对下一次手术的恐惧。
3.手术病人麻醉前精神危机过度的其他影响:
精神紧张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延迟伤口愈合的过度紧张会影响胃肠蠕动,增加术中呕吐和误吸地风险,延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术后康复。
外科手术是一种极具威胁的应激因素,它常使外科病人在手术前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术前1天或数天睡眠质量差,情绪复杂,烦躁,病人普遍存在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危机。
外科病人麻醉前的心理危机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病人及其家属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太过强烈,可能会影响到、循环、内分泌等多种系统,严重干扰了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正确地分析病人的心理危机,并在手术前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就是一个重要课题。
1.造成麻醉前手术病人心理危机的原因:
关注手术效果、预后及相关并发症;
对于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的担忧,特别是对于有不良麻醉史或平素怕痛的病人更明显;
儿童是特殊的群体,离开父母的不习惯,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害怕和害怕打针等,年长的病人可能会考虑到自己的情况、疾病和经济负担;
有些病人在暴露其手术部位时会产生羞涩、紧张心理,尤其在需暴露隐私部位时,表现得更加明显等,也可能造成或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
2.造成麻醉前手术病人心理危机的原因:
术中可引起病人躯体功能障碍,甚至社会角色改变等;
医疗费用高,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表现明显,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配偶的关心、关心、理解和体贴不足,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危机或恶化
麻醉科病人心理危机对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
麻醉前心理危机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降低机体抵抗力,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产生不良影响,给工作带来困难,麻醉前过度紧张现象常发生在手术中,肌肉特别紧张,给手术带来一定的难易度和风险,给手术管理带来麻烦,增加药物量,使用更多种类的稳定镇静药、麻醉镇痛药等
2.麻醉前手术患者过度心理危机对疼痛阈值的影响:
焦虑不安,恐惧,缺乏自信和不良的周围刺激都会影响病人的疼痛阈值,过多的焦虑不安会过度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影响麻醉和手术的效果。
焦虑程度愈重,机体的痛阈愈低,心理高度恐惧者对疼痛的敏感度与高;此外,痛阈值的降低还会增加病人的痛苦经历,不仅不利于术后康复,而且可能增加对下一次手术的恐惧。
3.手术病人麻醉前精神危机过度的其他影响:
精神紧张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延迟伤口愈合的过度紧张会影响胃肠蠕动,增加术中呕吐和误吸地风险,延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术后康复。
当天气越来越冷,日照时间越来越短,有的朋友发现心情变差了,焦虑情绪难以平复。
特别是近期周围的人纷纷被奥密克戎攻击,朋友圈平均体温38℃,感染新冠后隔离的人和还没感染但怀着对疾病担忧的人,心中都有焦虑情绪在反复涌动,甚至影响到工作、睡眠,看着脱发增多,令人更担忧了……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在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时,短时间内出现焦虑情绪很正常,甚至还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
比如百姓常说的「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适当地焦虑能促使我们进步」、「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
适度的压力反而能让自己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发挥。
心理专家也常常拿「适度焦虑」来激励大家,适度焦虑能够帮助我们预警风险,分辨重要的事情,激发工作、生活的动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实际生活中,什么是「适度」,什么是每个人特有的「适度」,就要靠专业人士来把控。
「当你意识到自己焦虑的时候,很可能你已经焦虑很久了」,这句话讲的是,很多病理性焦虑症隐匿性很强,但都被人们当成焦虑情绪。
首先我们要学会识别病理性焦虑的典型症状,病理性的焦虑常见的是广泛性焦虑,一旦发现,不可拖延太久,要有一种「快刀斩乱麻」的干预与治疗决心。
可以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治疗,并辅以心理咨询,尤其是对自我认知方面要有改善,这就需要一定疗程的正规治疗。
一般来说,广泛性焦虑有这样5大特点:
1. 无缘无故地出现焦虑,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但是我们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总惴惴不安,觉得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有种大难临头的感觉;
2. 无法摆脱与现实不相称的过分紧张担心,这种焦虑不是针对现状的,而是针对未来即将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感觉被即将发生的某些威胁伤害,但又无法对这种所谓即将出现的危害说出个所以然来;
3.焦虑持续时间比较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这种低迷恐惧的状态;
4.很难自己调控,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既往的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对这种萎靡状态的调控帮不上忙,甚至反而让自己产生负罪感,常常会觉得「我怎么那么笨」;
5.失控的焦虑状态持续时间比较长,一般认为6个月以上。
哪些人容易得焦虑症呢?
● 性别
从性别上讲,女性高发,女性可能是基于本身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较缺乏安全感,导致她们在这方面的发病率较男性高。
● 年龄
一般来说青年时期发病比较多,90%的焦虑症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对于女性来说,焦虑在围绝经期,也就是通常说的更年期发病率较高。
● 人格特征
比较容易出现焦虑的,一个是谨小慎微、胆子比较小的;一个是自我要求比较高,比较追求完美的,对事业、对生活、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很多方面都有比较高要求的群体也比较容易出现这种焦虑。
● 自身健康
对自身的健康比较关注的,就是容易担心自己可能会患有某种疾病的,我们称为有疑病倾向个性特征的。
焦虑的分级
心理测评往往是软件系统打分,并不是最终结果,焦虑分级也不可拿非标准化的心理测试自测,均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或者心理咨询机构做心理测评。
睡眠不足
失眠加重焦虑,焦虑也会加重失眠。如果长期睡不好,引起焦虑,影响学习和工作,需要一起治疗,不要私自寻求助眠偏方。
营养不良
大脑和心脏是人体发动机,需要强大的营养支持。如果长期偏食、营养不良,过度脑力劳动,就会出现透支,加重原有的焦虑。
要求助专业的营养咨询师和营养治疗师,从饮食干预上想法子,膳食平衡,适当补充营养制剂。
很多人在治疗和干预焦虑症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选择「名医名院名方名药」,其实,「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焦虑症的规范治疗。
精神心理科医生给出下面这4个小妙招,不妨一试。
总之,焦虑只是人生的一个音符,相信我们能度过难关,对感到焦虑的事既不要过度关注,也不要轻视。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压力,压力的表现形式也多样化,孩子有学习压力,青年人有找工作压力,中年人有养家的压力,老人有养老压力。面临各种各样压力时,我们应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如果不知该如何调整自己状态,将会给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可能先会形成一种焦虑状态,当焦虑状态不能很好解决时,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疾病——焦虑症。
焦虑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两种形式。目前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认知过程、不良生活事件、生化、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
焦虑症的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总是坐立难安,出现睡眠障碍,焦虑患者一般表现为难以入睡。还有表现为过度担心或者恐慌,一部分人会过度担心自己的身体,表现为对疾病的放大,将痛苦无限放大,根据自己的臆想出现临床症状,有些人还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心悸、恶心、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昏沉不清亮等。
有些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经过疏导情绪走出误区,然而有些严重焦虑症患者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可能需要借助药物的力量走出焦虑。有很多患者对治疗焦虑症的药物有些误解,认为副作用大、戒断难,从而拒绝口服药, 但是如果放任病情发展不进行控制,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们需要正确认识焦虑症,辩证的对待治疗焦虑症的药物,当利大于弊时,应果断的选择药物治疗。
焦虑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在治疗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疾病的反复,所以焦虑症患者要做到对自己和主治医生有信心,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保持乐观的态度,勇敢的面临生活中的困难。当症状完全缓解时,不可自行停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停药,以防疾病的复发。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经过专科规范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临床康复,恢复往日的愉快心情。
精神分裂症患者如病情未能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会遗留部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使社会功能受到损害。因此患者需要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心理病病情的评估检查,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那么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饮食生活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让预防?
一、饮食注意
精神分裂症患者摄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会加重症状发作,叶酸维生素C和烟酸缺乏会加重症状,而均衡的饮食可以保持健康。
1.戒烟戒酒;戒烟有益身体健康也会改善心理健康,酒精会导致抑郁和精神问题,抗精神药物和酒精也会混合出不良反应,应当停止饮酒。
2.低碳水化合物:低碳水化合物、无麸质饮食能帮助改善症状发作。
3.日常护理:尽管很多人不可避免症状复发,但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积极治疗下会达到临床恢复。坚持全程积极的药物治疗,已控制住病情,避免疾病对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也要注意休息和疾病的监测。
4.按时服药:日常要坚持服用药物,按处方服药很重要,必须遵医嘱持续用药,防止断药、停药,导致复发。患者会有严重的睡眠障碍,通过一些助眠方法,腹式呼吸、采用健康作息时间表,轻度运动、逐渐降低压力,提升睡眠质量。进行日常病情检测,学会观察记录疾病的迹象,学会自我监控不良思维和认知。
5.病情监测:家人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情况,观察和记录疾病的迹象,出现异常要及时进行治疗和制止。
6.心理护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促进自知力恢复,纠正不良行为。耐心安慰患者,解除其自卑心理,协助患者维持身心平衡,鼓励患者说出对疾病和症状的认识及感受,做好支持和认知性心理护理。
特殊注意事项:患者和家属要特别注意,患者在治愈前可能出现伤害他人或者自己的行为要进行及时制止,治愈后还要关注患者的情绪与行为,避免患者复发精神分裂症。
三、精神分裂症如何预防
针对精神分裂症目前没有可靠的方法来预防。首先要进行早期筛查,如果患者自己怀疑或者家属担心患者可能表现出了精神分裂症状,应当及时就医,由医生做出评估。出现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要及时去医院诊断和治疗。要特别关注家族里面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群,也要注意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对于家人中有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要更加的注意,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态度。父母对孩子要进行正确恰当的教育,不要过于严苛和放纵,相互关系要和谐。对于治愈后的患者也要时刻关注他的情绪和行为,多关心,多呵护,避免疾病的复发。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风险比较高的一种类型,也是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导致患者猝死的常见类型。随着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们生活健康的重要杀手,那么遇到心肌梗死我们应该如何急救呢?
一、尽早发现和识别
急性心肌梗死很多都非常的典型,绝大多数通过我们了解科普知识都能够掌握和判断。所以如果有胸痛胸闷,颈部紧缩感等心梗常见的症状,而且持续不缓解的话,那么我们应该能够尽早发现和识别。
二、尽快进行就医诊治
发现和识别急性心肌梗死是救治的第1步,因为心肌梗死讲究的是分秒必争。尽早发现,识别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把风险降低到最低,尽早救治才和尽早开通血管,还是保证心肌存活,减少心梗风险的主要措施。在尽早进行就医的时候,我们建议患者减少活动,呼叫120才是最为正确的方法。
三、及时开通闭塞血管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只要血管不能开通,那么心肌的坏死就会持续进行性的发生,所以发现和识别心肌梗死以后尽早进行,就医以后及时通过溶栓或者急诊手术开通闭塞血管,是能够挽救心肌的唯一方法。
四、减少心梗相关并发症
开通血管也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完全安全了,心肌梗死还有很多并发症,比如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等等心肌血运重建以后,我们需要进行必要的救治,来减少心梗以后相关的并发症,只有过了急性期以后,才能保障我们心梗的安全以及我们生命的安全。
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才最能体现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的真理。所以一旦怀疑自己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者身边的朋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一定要尽早就医,并且及时进行正确的救治,否则后悔晚矣。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许风,现在是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是班上的尖子生,但是为人比较严肃,做事很认真负责,所以,老师让他担任了班上的纪律委员。
作为一名纪律委员,免不了会和班上的同学有矛盾,而许风每次处理违纪的同学都是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因而得罪了班上的不少同学,和同学们的关系很紧张。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还差点和班上的同学打起来,为此,许风觉得很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理解他。
有一回家里被盗了,最后出门的是许风,于是妈妈就随便问了许风一句“有没有锁好门?”许风虽然知道妈妈只是随便问的,可是心里却忍不住在埋怨自己,后来每次出门他都会反复检查门锁好没有。
谁知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许风出门时锁好门下楼,走不了多远,心里就开始紧张起来,脑子里反复在想:“我把门锁好了吗?要是没锁好又会丢东西的,要是锁了,返回去又挺麻烦,锁了,没锁,没锁,锁了……”许风心强迫的原因造成强迫障碍的原因有生物学上的因素、家庭社会因素、个体本身的因素,等等。
归结起来大概有这几方面:
第一,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强迫障碍的人中,他们的父母和同胞有21%~37%显示强迫性格特征。至于强迫障碍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个别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与双亲的同病率为5%~7%,远远超过普通人群。
国外有人进行双生子的强迫状态一致率的研究,发现大约40%的单卵双生子和0%的双卵双生子一致出现某种强迫障碍。
也有一些家系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的亲属中,焦虑障碍、强迫性人格等明显高于正常人。以上发现说明,强迫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可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强迫性格的关系。
第二,强迫性人格是强迫障碍的内在原因
有人统计,约有2/3的强迫障碍患者具有强迫个性特点。例如,拘谨、犹豫、深思熟虑;富有思想,爱钻牛角尖,做事认真仔细,力求准确,缺乏灵活性。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过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要求十全十美。喜爱整齐、清洁、有条理和有秩序,但总觉得不完善、不安全、不确定。
第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尤其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强迫障碍患者的父母常对子女的教育严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要求子女遵守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在生活上过分要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要求井井有条,如有违背常会受到责难。
长期生活在这种只准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严谨的环境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性格,从而容易促使强迫障碍的产生。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事件,如童年经历、一些创伤性事件都会成为强迫障碍的导火线,引发强迫障碍。
强迫障碍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精神障碍,在处理的时候也颇为棘手,因此,当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个案时,应转入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在这里,介绍一些治疗强迫障碍常用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1)脱敏疗法
是行为疗法的一种,主要治疗恐惧症,也治疗强迫症。本疗法的简单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增强适应力,最后达到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
例如,强迫洗涤是与怕脏、怕细菌等的恐惧心理有关的,通过脱敏方法可使患者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次数和时间。先规定严重的强迫性洗手患者在第一周内,每次洗手时间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5次;
第二周内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不超过3次,以后再依次递减。若有焦虑不安时,教给全身放松法。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坚持,强迫性洗手会逐渐减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决心和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患者不能坚持那就会前功尽弃。
(2)暴露疗法
主要也是治疗恐惧症和强迫症的,治疗原理是让患者暴露在使其恐惧的某事实面前,且不允许回避,从而使患者对此事实的恐惧反应逐渐适应而取得效果。进行这种治疗的时候,患者的痛苦程度较大。
(3)厌恶治疗
也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与患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自行治疗可采取物理方法,如出现强迫性观念或行为时,就立即给予物理性刺激,常用的方法有:电刺激法,当出现强迫现象时,给予电刺激。橡圈弹痛法,先把橡皮圈套在患者的手腕上,当出现强迫症状时,令其立即用力自行拉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强迫症状,同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为止。
以后再次出现时再次拉弹,如果拉弹次数逐渐减少,表明已取得治疗效果。操作要求:拉弹必须用来使腕部有疼痛感;拉弹时必须集中注意力,并计算拉弹次数;每天写治疗日记,记录拉弹次数。
(4)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就是让患者顺其自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强迫症状上,因为当存在某种疾病时,患者往往会对此过分关注,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而且对这些感觉越集中,感觉“症状”也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而所谓的顺其自然就是承认“症状”的存在,把一切思想、情感变化都看作是自然的东西,接受并肯定其存在,对“症状”采取不排斥的态度,任其自然,不当一回事。
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是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症状”上,从而使恶性循环不复存在。
接受自己的“病症”后,带着自己的“病症”去积极生活,努力去做该做的事,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实际行动中。实践证明,如果强迫症病人能真正做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事务上,其治疗效果会很不错。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手术病人麻醉前的心理危机必然会引起手术病人及家属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反应。该应激反应过强,可影响、循环、内分泌等系统,严重干扰手术及麻醉的顺利进行,影响病人的疗效。正确的心理分析病人的心理危机,并在手术前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是一个重要课题。
当遇到个人难以解决和把握的重大问题和变化时,心理平衡被打破,正常生活受到干扰,情绪不断积累紧张、适应不良、思维和行为障碍,进入心理失衡状态。
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多与病人沟通,术前要进一步沟通,尽量缓解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情绪,耐心倾听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病人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病人提供可靠的手术安全保障,让病人有安全感,减少病人对手术效果、预后和并发症的担心。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治疗方法,应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术前访视时,除了签署必要的相关医学文件外,还需要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首先要向病人解释麻醉的方式和选择,简单介绍麻醉的操作过程,对将要在神经阻滞或椎管内麻醉下实施手术的病人,要交代特殊的姿势配合麻醉,使病人对麻醉有初步的了解,增加信任度,减轻心理负担,解除不必要的顾虑;其次,由于许多病人或家属对麻醉有不正确的认识,需要做必要的解释,消除误解。
对于焦虑症,可采用国内外通用的认知行为疗法;
对于抑郁症,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着自我贬低的思维方式,并努力加以改变,及时阻断消极思维;
对于没有得到社会支持的病人,要加强社会支持,帮助病人与家人建立亲密的关系,鼓励病人多与家人、朋友和其他病人交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同时尽可能地帮助病人增加对社会支持的利用。
术前访问病人可以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患者家属、朋友应帮助心理护理和指导,面对患者冷静,给患者安心,提高战胜疾病的自信等。接触手术病人时还应适当与病人沟通,态度要和蔼,语言要得当,并做一些必要的讲解工作。
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后再使用麻醉药,可改善病人的心理状况,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认识,有利于麻醉药物使用的顺利进行和病人的康复。术前病人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预防。与此同时,还需要全体人员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以减少心理压力。
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从医十几年,见过的奇葩病人多了去,见过的不听劝告的患者也多了去,至于有哪些后果,最大的后果莫过于钱花了人没有了!
李大夫是心内科医生,就举个例子吧!一个42岁的中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来就诊!随着大家对心梗的认识和重视,许多人都知道心梗要急诊溶栓或者急诊支架植入,这两个方法是心梗的最好救治方法!但当我告诉病人要急诊溶栓或者支架的时候,中年人提出来三点意见:一、坚决不溶栓;二、绝不放支架;三、不进重症监护室!好吧,怎么劝都不行,最后还全家签字拒绝,那是多少人劝都不管用……最后的结局,我就不说了吧!最惨的那种结局……
讲到这,好多人会问,这些人是什么心理呢?他们为什么会不听劝告?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
一、过于自信
这些人对自己的身体状态过于自信,不相信医生说的那么严重,或者认为医生就是为了吓唬吓唬他而已,正是因为相信自己“一定没事”,所以才不把劝告当成回事!这些人始终相信――身体是自己的,自己最清楚!殊不知,过于自信也会害人!
二、不想相信
这类人不愿意相信自己会得病,甚至严重的会讳疾忌医,他们害怕面对现实,害怕面对可能出现的后果,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可能已经疾患的疾病,既然不敢面对,就更加不愿意相信可能出现的结果了,所以,既然不相信,肯定就不会听医生的话了……
三、害怕上当
这些人往往比较聪明,他们心目中,往往有一道防线,认为过了这条线的人或事,就会损害他的利益!而医生的忠告,在他们眼中只是为了让他们花更多的钱,让他们损失更多的利益而已!这类人,不听医嘱太正常不过了!
四、意志力差
这类人也不是不相信,也不是太自信,也不是怕上当,他们意志力薄弱,对于谨遵医嘱也想努力做到!只是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让他们不能去谨遵医嘱,也不能好好好的听从医生的话!这些人,是因为意志力薄弱所致,并不是其他原因!
当然,不管什么原因,最终结果是一样的!可能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但不管怎样,都不是你我所能左右!
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让他们谨遵医嘱,毕竟,其他的,我们也做不了……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开完家长会之后,张老师被七八个家长“堵住”了,根据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越来越不爱讲话了,对学校中的事情也一概不提,一回家就把自己关进房间。
吃饭的时候“速战速决”,似乎是为了减少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父母跟他讲话,常常只以眼光回应一下……看着眼前七八张已经不年轻的脸,听着这些人的不满和失落,张老师对孩子的情况已经有了把握——闭锁心理。怎么处理呢?
张老师耐心听完每个家长的反映之后,找个借口走开5分钟,并让家长们互相吐吐苦水。5分钟之后,张老师回来,发现不少家长的脸色有了稍微的缓和,毕竟,知道了有不少的孩子有同样情况,家长们就不会太强烈地觉得“孩子出了问题”。
然后,张老师告诉家长,孩子们的变化是闭锁心理的表现,并将产生闭锁心理的原因,尤其是针对“成人的对待方式落后,会加强孩子的闭锁心理”进行分析。
这么一来,家长们就已经能够理解孩子的那些“怪表现”了。接着,张老师又将闭锁心理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疏导可能会导致的结果告知家长,这下,家长们刚刚才松下的一口气又提了上来,纷纷问:“那应该怎么疏导?”看到家长们紧张的样子,张老师相信,他们给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动机已经被激发出来了,于是,将准备好的几个策略传授给了家长。
包括:放大孩子的交流、交往欲望,开发多种无压的交流方式,引导孩子学会成功地成长等,并当场让大家讨论具体的做法。第二天,有的家长打电话来说“有点希望了”,也有的家长说“怎么没效果的?”
于是,张老师让这些家长相互之间再进行交流。张老师找了这些孩子,告诉他们“闭锁心理没错,但长此下去,也没有什么建设性,你们考虑看看是否到了开锁的时候了”,并将成功成长的理念也传达给他们,以便他们能对父母的引导作出更好的反应。过了几天,不少家长说:“孩子的锁开了,我们的心更加接近了。”
一个月后,在张老师班里,一群孩子将父母协助自己“开锁”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在此气氛下,不少的“闭锁儿”开始说出自己其实也已经“闭锁”得很累的实情,开锁的先锋队员们马上充满真诚地支招。
据调查,日常讲话最多的一类人是中年妇女,而日常讲话最少的一类人就是青少年了。
这一结果与青少年容易出现闭锁心理的规律是一致的。那么,为什么中学生的闭锁心理会那么普遍呢?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由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阶段特点
根据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和研究,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个危机,青春期出现的危机是同一性的角色混乱,如果危机能够被充分解决,在青春期结束之时,个体将形成自我认同感(明白自己是谁,接受并欣赏自己)。
但在这之前,危机是没有得到充分解决的,这个时候,个体感到自己是充满混乱的、变化不定的。处于这种混乱不定的自我感觉状态中,让青少年如何去开放自己?他们连自己是谁都还没有完全弄明白,闭锁也许就是这个阶段的唯一选择了,就像蚕要化蝶首先就是织一个密不透风的茧把自己给封起来。
2.用以表现自己的“成人感”
闭锁心理是“成人感”的一种表现途径,闭锁关系是两代人之间形成新型关系的起始阶段。中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在逐渐长大成人,产生了“成人感”。
这种“成人感”使中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从成人保护中解放出来的需要,所以无论在认识、态度或行为方面接受成人影响的范围、强度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要求在平等的基础上与成人建立新型的相互关系。对中学生来说,最容易操作的变化就是拉开距离(这是不同于以往的依恋关系的新型关系)。
另一方面,对于中学生的这种变化,成人开始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他们仍常常把已经具有成人感、要求独立、要求得到尊重的中学生当作孩子那样进行教训、监护,要求他们无条件服从,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中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觉得与成人之间缺乏共同语言,不愿向成人透露自己内心的秘密,因而选择向成人闭锁。
这就是为什么多数中学生的闭锁心理是部分闭锁,即只发生在与成人的关系上,而在同龄人之间仍然是亲密的、相互开放的。
3.受团体中某些舆论的影响
大多数中学生的闭锁心理发生在与成人的关系上,但也有部分的学生连对同龄人也是闭锁的,特别表现为面对异性时候的闭锁。
产生这种闭锁心理的最大原因是舆论的压力,在很多地方,只要男生和女生稍微多讲几句话,老师也许就会多加警惕,家长甚至还会追踪调查,同学间也会有风言风语……在这种多方面舆论压力下,选择闭锁、保持距离或许就是封住别人嘴的好方法。
4.个别原因
再闭锁的中学生,往往也会有一两个“闺中密友、知己弟兄”,但假如这些都没有,比较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曾经因开放心理而受到过伤害,因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防人之心过重,要以闭锁的方式来自我保护。
同时,有些学生好猜疑的偏激个性也容易导致闭锁心理。充分把握中学生闭锁心理的表征,就有可能做到见微知著,及早进行心理疏导。
全面认识中学生闭锁心理的形成原因,根据个体真实情况找到影响其闭锁心理、刺猬行为的主要原因,就有可能真正理解对方,而理解正是消除闭锁心理的极佳方式。
安娜·弗洛伊德写道:“青春期的正常就是通过不正常表现的。”对于中学生闭锁心理的疏导,承认其合理性是很重要的。
对成人来说,只有承认了中学生的闭锁心理及其表现是具有合理性的,才能真正客观地、不带个人情绪地去面对闭锁中的个体。
对中学生自身来说,承认闭锁心理具有合理性,才会真正有勇气去探索闭锁的原因,从而为成功的疏导提供保证。当然,闭锁心理的时间持续过长、拒绝范围过广,对个人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中国有句俗语: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走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对于人的成长和智慧的进步,接触、沟通、互相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期闭锁,思维容易闭塞;拒绝与人接触,将自己锁在一个很局限的空间,正常的反应会退化。闭锁,影响最大的是人的社会化发展,不打破闭锁,人将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就像不突破蚕结,就不能化成真正的飞蛾。
因此,闭锁心理只能是初中学生的一种过程状态嘴八舌的录音带也许能陪伴他度过难眠的深夜……不应该长期持续下去,经历过一定的闭锁阶段之后,需要适当的心理疏导。
对闭锁心理的疏导策略有:
(一)放大当事人的交流
交往欲望不管多么顽固、多么强烈的闭锁者,都会有感到孤独的时候,也就会有渴望交流的时候,身边的人可以在平时通过言语暗示的方式,放大与人交流、交往的愿望。
例如,有意无意地在当事人面前说:“好久没跟朋友聊天了,真想去找找他们。”或者,在打电话的时候有意说给当事人听“你们就好了,那么多人在一起,我一个人好孤独啊”。
作为当事人,只要感觉到有些孤独,想要打破闭锁的局面,也一样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自我暗示,将这种孤独感放大,就能够有更强烈的动机去主动交流了。
(二)开发多种无压的交流方式
有闭锁表现的中学生,其内心反应丰富、强烈。而且往往只是闭住了嘴巴,但眼睛、耳朵都是高效运作着的。
想要采取对话的方式与闭锁的中学生交流,常常是吃力不讨好,对双方都是一种压力。
相反,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寄给他,这封信被看的次数不会少于两次;把片言只语或者温情的话交给即时贴,贴到对方可以随时看到的地方,你会发现,他的表情柔和了很多;家人七嘴八舌的录音带也许能陪她度过难眠的深夜
(三)引导其学会如何成功地成长
闭锁中的个体,思维容易被局限,缺乏对自身长远目标的考虑。家长或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将成功成长的理念传达给当事人。在人的一生中,成功成长的秘诀就在于,巩固一个人的收获,减少一个人的损失。
那么,如何成功地成长呢?就是使用选择、优化与补偿。选择,就是选择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目标;优化,就是在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领域锻炼或训练自己;
补偿,指用其他的方法和途径来应付损失。将理念传达给当事人,引导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帮助其学着去分析自己的当下状态是否“优化”,协助其寻找、开发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补偿”。
(四)组织小团体辅导
利用团体动力许多时候,家长和教师苦口婆心的一番话,往往不如同龄人的片言只语有效。多让初中生参与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让当事人从其他闭锁学生的言语、表现中反观自己的表现,可以让当事人真切地认识闭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一、心力衰竭很可怕吗?
心力衰竭是各种疾病导致的心脏泵血功能衰竭,从而导致供血脏器供血障碍的一种心脏终末期状态,因为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特定的一个疾病,所以,心脏衰竭的时候,已经提示其心脏功能已经处于较差状态,所以其也就是真的可怕了。因为心力衰竭就意味着,心脏功能严重受损的状态,而且其几乎大多都是不可逆的,从而使得心衰多预示着预后不良。
二、心衰有什么预防办法?
1、积极控制原发病
心衰是各种疾病导致的一种状态,那么各种疾病不治疗,心衰就会继续进展,所以,治疗心衰的原发病非常重要,导致心衰的疾病有很多,常见的如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律失常、高血压等等,只有把原发病控制好,才能保证心衰不进展或者进展缓慢。
2、控制饮食
心衰是需要低盐饮食的,同时,心衰也需要限制水的摄入,因为高盐和多水饮食,会使得血液的容量负荷迅速增加,从而加重心脏负担,严重的可能加重或者诱发心衰。所以,平时多注意,心衰少发病。低盐和限水非常重要。
3、适量活动
心衰不是不能动,心衰也不是随便动,心衰需要适量活动,只有合理的运动,慢性期进行心脏康复,急性期绝对休息,才是减少心衰发作的最好方法。
4、避免受凉感染
感染是心衰发作的常见诱发原因,各种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消化道、肺部等等的感染,都可以诱发加重心衰,所以,心衰的患者,需要严格预防各种感染,以免加重病情。
5、吃好药
一旦出现心衰,几乎都是需要终身服药的,主要有两大类药物,一类是改善心衰症状的药物,主要是强心利尿扩血管类的药物,另一类是改善心衰预后的药物,主要是B受体阻滞剂、ACE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三大类,当然也有其他药物,只有严格良好的依从性,才能避免心衰的再次发作。
心衰以后,只要做到以上几点,有好多病人还是会有很好的生活质量的,至于预后,还是和疾病本身有关,但做到以上几点,减少发病和延长寿命也是不无裨益的。
亲,看懂了吗?赶紧关注我们,每天都有看得懂的科普推送给您!
如厕训练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许多家长对此充满困惑。本文将从幼儿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出发,探讨如厕训练的时机、方法及注意事项,帮助家长更好地开展如厕训练。
一、如厕训练的时机
1. 观察幼儿生理发育特点
幼儿的生理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何时开始如厕训练。一般来说,18-24个月大的幼儿,身体协调能力逐渐增强,已经具备控制大小便的能力。
2. 关注幼儿心理发育特点
幼儿的心理发育特点也是决定如厕训练时机的重要因素。家长可以观察幼儿是否对尿布产生厌倦,是否愿意尝试使用便盆。
二、如厕训练的方法
1. 提前准备
在开始如厕训练前,家长要为孩子准备好便盆、纸巾等用品,并教会孩子如何使用。
2. 观察信号
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大小便信号,如频繁上厕所、脸红等,及时引导孩子去厕所。
3. 逐步训练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逐步延长孩子使用尿布的时间,逐渐培养他们使用便盆的习惯。
4. 正面鼓励
家长要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如厕训练的注意事项
1. 保持耐心
如厕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要耐心引导,避免急躁。
2. 注意卫生
如厕训练期间,要注重孩子的个人卫生,定期清洗便盆、纸巾等用品。
3. 保持一致性
家长要保持一致的如厕训练方法,避免给孩子造成混乱。
4. 尊重孩子
如厕训练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避免强迫。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家长可以顺利开展幼儿如厕训练,让孩子健康成长。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思维和行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抑郁症症状:
核心症状群
情绪低落:患者会感到持续的悲伤、绝望和无助,难以感受到快乐。
兴趣减退或快感缺失:患者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无法从中获得乐趣。
心理症状群
焦虑:患者会感到紧张、担心和恐惧。
思维迟缓:患者会感到思维迟缓,难以集中注意力。
认知症状:患者会感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自责自罪:患者会对自己过于苛责,认为自己有罪。
自杀未遂和行为: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能会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精神运动性改变:患者可能会出现动作迟缓或激越。
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或妄想。
自知力:抑郁症患者可能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病情。
躯体症状群
睡眠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多梦等症状。
饮食及体重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症状。
精力丧失:患者会感到疲乏无力。
抑郁情绪昼重夜轻:患者的抑郁情绪在白天更为严重。
性功能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性功能障碍。
其他非特异性躯体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背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