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前几日在急诊接了几个常诊的患者,本以为白班就要收尾了。17时120的车风驰电掣的驶进急诊的厅堂,一车下来三个病人,浑身是血,本以为是车祸。仔细一问才知道是城市蜘蛛侠——高空照明安装工,是给高层外墙安装照明美妆的工作。
受伤是由于刚作业到一半,突然狂风大作,瞬时风速有7级左右,他们的操作平台在三十多层的高空猛烈摇摆震荡和碰撞,虽然他们都有固定身体的装备,但还是撞的浑身是血。这才让我想起刚才大风忽起,随后大雨倾盆的景象。
其中胡某最重,脑震荡,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左侧第12肋骨骨折,右手第2、3掌骨骨折,头皮多处裂伤,下唇裂伤,背部多处挫裂伤,左上臂碾挫伤,右足多处挫裂伤等。做完检查他一个劲的问:“严重吗?内脏和头没事吧?”我只是安慰道:“还没发现有问题,但有骨折。”他说:“这些不算什么,不会要命。”我的心猛地失重了一下,似乎这么多的骨折和挫裂伤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伤,都已习以为常了。
询问患者病史时,他讲道:“当时悬在那么高的空中,脑子一片空白,想使劲抓住操作平台的护栏,可怎么也抓不牢,身体就在平台里乱撞。还好没掉下去。”通过了解得知最后还是他们同事上到相应楼层,敲碎窗户玻璃,用钩子挂住他们的操作平台才把他们拉到窗户上救下,真是九死一生。
他们的工作时间也都不长,3-5年,我问他们看天气预报了没有,他们说有时看,有时就忘了看了。
城市蜘蛛侠——城市高楼的美容师,为我们城市的美丽献出了自己的劳动,但不应该献出鲜血呀。他们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为了家人的幸福生活,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选择了一份收入相对高但风险非常高的工作。他们也应得到城市的尊重,所以天气预报可否加一条“今天风力4-5级,不适合户外墙体高空作业人员工作。”这样或许会减少一些他们的血在风中狂舞的情况发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37岁常先生突发大面积脑梗,不幸离世
家住在河南驻马店的常先生,今年37岁,吃过晚饭后觉得胸闷难受,心跳的厉害,本想去楼下散散步,谁知刚站起来,感觉手脚一软,头晕目眩,随即倒在了地上。
过了一个小时后,妻子下班回家,看到躺在地上的丈夫,赶快叫了救护车。
经诊断发现,常先生的血压高达180,脑部血管大面积堵塞,确诊为急性大面积脑梗合并脑疝。
虽然常先生发病后较快送往医院,但遗憾的是,常先生脑梗面积太大,脑疝严重,7天后离世。
据了解,常先生患有遗传性高血压,医生叮嘱过在生活和饮食上要非常小心,不要抽烟喝酒,饮食尽量清淡。
但常先生一直没当回事,抽烟、喝酒从没断过,血压高了,就靠药物来平稳。
常先生格外偏好咸口,平时家里炒菜、煲汤,他都会在自己的碗里额外加点盐。
常先生是家里顶梁柱,如今突然离世,家人哭得惊天动地,医生目睹此情景,忍不住含泪叹息:高血压者这3件事不要再做了!
医生含泪苦劝:这3件事是高血压患者的“大忌”
1、食盐过多
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是因为食盐过多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摄入5-6g的盐分就足够了,如果摄入过多,会对血管造成伤害。
盐分中的钠离子被过多摄入身体,容易损伤到血管,引起血管平滑肌肿胀,从而使血管回缩、管腔变窄,从而减弱其对血压的调节能力。
此外,钠离子在人体中有维持渗透压的功能,若钠离子含量过多,会破坏渗透压的平衡,从而引起水分流失,钠离子大量滞留在体内,容易引起血压骤升。
2、抽烟
大家都知道,抽烟伤肺,其实抽烟对血管的伤害也非常大。
实验证明,香烟中大约含有4000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其中所占较多、毒性最强的是尼古丁与焦油。
在香烟燃烧时,它们会随着呼吸进入血管,这不仅会损伤血管内壁,还会使血液中的垃圾、毒素、脂类物质等,吸附在受损的血管壁上,加速硬化斑块的形成。
此外,抽烟后,人体的一氧化碳含量升高,会加速血小板的凝聚、沉淀,容易引起血管堵塞,不利于血压的稳定。
3、酗酒
很多人发现,喝酒后血压不会升高,反而还会降低,误认为酒精有降血压的功效,或者认为酒能软化血管,因此不愿意戒酒瘾。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之所以饮酒后血压不会立即升高,是因为酒精对血管有扩张作用,如果酒精作用消散,血管回缩,容易使血压飙升。
此外,人在喝酒后,身体的交感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会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这会引起心脏跳动速度加快,血容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
预防脑梗,保护血管是关键,常做2件事,血管通畅不堵
1、饮食合理
血压高的人,在饮食上要格外注意,养成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对血压的稳定有很大好处。
首先,要戒烟忌酒,还要少吃高油、高盐的食物,例如:酱菜、火腿肠、肥肉、蛋挞、奶油、咸鱼、咸鸭蛋、披萨等,油吃太多,会使血液中的脂肪微粒增加,使血液变得更黏稠,增加高血脂、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
其次,多吃一些养护血管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豆制品、鱼类、瘦肉、牛奶等,这些食物中钾元素、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很高,对血管的健康大有益处。
2、坚持锻炼,控制体重
坚持适度运动锻炼,能控制体重,有益于三高控制,且有益心脑血管健康。
最后,已经有三高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朋友,一定要注意规范诊治,定期复查复诊,这样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预防脑梗,避免悲剧发生。
到了快中午的时候,关节外科的门诊来了一位男子,他虽然不胖,但身体看着很壮实,拄着双拐就进来了,跟着男子的妹妹,手里拎着片子袋,医生简单的询问了男子的情况,得知男子两条腿的股骨头坏死了,现在不住拐根本走不了路。
大哥从妹妹手里拿过片子递给医生。“股骨头坏死已经Ⅳ期了啊,现在症状又这么重,只能换假的了(髋关节置换)”医生看了片子后又问:“经常喝大酒吗?还是曾经大量用过激素,比如地塞米松,甲强龙之类的”。大哥说:“唉,我都不喝酒,大概1年半前,我从我们县医院做过化验,然后我们村的赤脚医生看了说我是布病(布鲁氏杆菌病),连着给我输了3个月的地塞米松和青霉素”。“可惜了,才38,就这样了”医生一声叹息后说。
为什么输了三个月的激素,就股骨头坏死了呢?临床上股骨头坏死的最常见三大原因:
一,髋部骨折后的股骨头坏死,髋部骨折最常见的是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是股骨颈骨折后,损伤股骨头血液的供应,发生股骨头坏死,这种多见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
二,就是大量饮酒后的股骨头坏死,大量饮酒伤肝,这个大家都知道,酒精性肝硬化,最后发展为肝癌。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量长期饮酒后,可能你的肝还很顽强,股骨头却先倒下了。
三,就是这位大哥这种情况,大量应用激素(老百姓说的激素一般特指糖皮质激素),大量应用激素后,易导致脂肪栓塞、血液高凝状态引起血管炎,骨小梁疏松,股骨头塌陷进而股骨头坏死。至于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就很简单了,早期就是对症保守治疗,严重者髋关节置换。
股骨头坏死很常见,但是医生为什么说这位大哥很冤枉呢?原来是村医生只看了化验单就说他是布病。但是入院后进行相关检查后发现男子,布鲁氏菌抗体测定阴性;没有与羊、牛、猪、狗等携带布病病原体的动物的频繁接触史;也没有布病感染时发热、多汗、关节痛等表现。因此,这位大哥感染布病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平白无故应用三个月的地塞米松,最后导致了才38岁股骨头就坏死的结果。
最后,想在这里提醒大家,如果身体哪里不舒服,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就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遗憾。
近日,一则不幸的消息传来——甘肃山地马拉松事故21人遇难。大众震惊之余,是深深的疑惑:一个已经举办四届的越野跑比赛,怎么变成死亡赛跑了?
直接原因是天气骤变、气温骤降,赛事进行过程中,局部地区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使得选手出现身体不适,甚至出现了失温导致的伤亡。
主办方考虑不周,责无旁贷,但是这次轰动全国的事件也让大家对“失温”重视了起来。
在这件事发生之前,很少人知道失温是什么;这件事发生之后,大家也觉得,失温那么可怕吗?
那么今天就来聊聊它。
失温是指人体的热量消耗大于热量供给,从而使人体的核心体温不断降低,引发打寒颤、心肺功能衰竭、失去意识,甚至死亡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人体产生的热量小于消耗的热量,产热没有散热快。
根据程度的不同,失温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级失温
一级失温阶段,人体的核心温度[1],即人体体腔等核心区的温度,从37℃开始下降,直到35℃。这期间人开始控制不住地发抖,出现手部发僵,做不了复杂的手部动作。
这个时候,人的意识还是清醒的,可以走路说话。
二级失温
这个阶段,人体的核心温度在35~33.88℃,人开始出现意识迷茫,动作也开始失调,比如扣不上扣子。
这个时候,人的意识和动作都开始飘,甚至出现反常,比如外部寒冷的情况下,人却不觉得冷,甚至还开始脱衣服,动作也明显笨拙起来。
三级失温
这个阶段,人体的核心温度在33.88~30℃,人已经开始持续性或间歇性的剧烈抖动,意识也逐渐模糊,在昏迷的边缘徘徊。
这个时候,人说话困难,肌肉也慢慢僵硬。核心温度在31℃时,人体就会降低呼吸和脉搏,接近于进入冬眠的状态。
同时,这个阶段也是非常危险的,看似人体是进入冬眠来保护自己,其实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援,这个时候的人几乎无法避免死亡。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甘肃马拉松事件,明明举办时间是大夏天,温度最低也不会低于0℃,人怎么还会失温呢?
其实相比于零下十几度,0~10℃的阴雨天才是最容易失温的。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了解失温发生的三个因素:温度、湿度、风力。
温度因素很好理解,人体相当于是浸泡在空气的水分子当中,所以比体温高的水分子会阻碍人体散热,比体温低的水分子会加速人体散热,这也是为什么低温条件下,人体热量流失地更快;
当风速增加时,与人体接触的空气量会增加,风带走人体的热量也相应地增加;
当湿度增加时,人体需要蒸发掉身体表面的水分,也会带走更多的热量。
以这次的甘肃马拉松事件为例:
温度
虽然已经进入5月份,但海拔高达一两千米的甘肃山地地区,温度要比平原低得多,因此温度上属于低温范畴。
湿度
马拉松是里程长,耗时久的一项运动,即使是专业的选手,也会在奔跑过程中产生大量汗液,沾在身上,湿度有了,还会迅速带走大量热量。
风力
也因为跑起来与空气阻力发生摩擦,风力也有了。
再加上遇到了冰雹、冻雨、大风等极端天气,短时间内,气温骤然下降、雨水打湿衣衫、风力加大,人也就更容易出现失温现象。
另一方面,地形复杂的越野跑已经消耗了选手很多体力,擅长马拉松的选手往往体脂率比普通人低,脂肪储存少。
再加上长期运动的人身体新陈代谢比较快,所以遇到极寒天气,他们热量流失也更快。
失温情况危险且紧急,因此预防很重要。
衣物选择
户外运动(特别是温差变化大的地方)要备上透气性好,速干的内衣,并且注意带些保暖的外套或衣物、帽子、手套等,以此来应对气温变化。
补充体能
户外运动比较耗体能,不能出发前自我感觉良好就“轻装上阵”,而是应该准备一些食物,比如巧克力、功能性饮料、水等,及时补充体能,避免大量出汗引起的虚脱等突发情况。
量力而行
很多户外活动,特别是马拉松等耗时巨大,又非常考验体力和耐力的活动,都对人的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以马拉松为例,除了失温之外,中暑、心脏骤停、横纹肌溶解、水电解质引发的器官功能障碍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意外情况。
因此,在参加马拉松等户外运动之前,应该对自己的身体有个准确的评估:
比如心肺功能如何,是否患有关节性疾病?
自己拿不准的可以去医院做专业的检查,让医生给开个运动处方。
即便我们准备了很多,有时候仍然无法避免意外的发生。
如果真的遇到有人失温,也千万不要立马给他喝热水或其他形式的直接辅助热源,那有可能要了他的命。
正确的救援方式是:
01 阻断失温发生的必要条件
根据失温发生的三个必要因素来看,阻断风力和湿度是必须的。
比如,给失温者挪到背风的地方,换上干燥的衣物。
需要注意的是,尽量给失温者挪到睡袋或垫子上,不要直接放在地面上,以免失温者热量传导给地面,热量散失更快。
02 慢慢供给失温者热源
有很多人认为给失温者喝热水或揉搓全身就能使其快速回温,其实这些做法非常致命。
热水会快速升高内脏温度,增加组织液体积,这样一来,血液会迅速流到四肢,使人严重低血压;
全身揉搓会使得四肢血液迅速回流,造成心脏骤停。
正确方法是把热水袋用干燥衣服包着,放到失温者的颈部、腋窝、腹沟等地方,对其核心区进行加温,助其体温回升。
03 心肺复苏
对于失温严重,脉搏和心跳都非常缓慢甚至停止的人,可以进行心肺复苏这种急救措施。
当然,所有有效的急救措施都应建立在主办方准备充分的前提下。
《人物》也写道:“像失温这样的事情,任何运动员,包括梁晶,都是无力回天的。这主要依靠的是赛事组委会。行业有一句话,选手的一切命运,都掌握在他们手里。”
有人说,这场比赛堪称是中国体育史上最惨痛的事件之一。虽然离事件的发生已经过去了几天,但更多信息和细节的不断传出,仍不断地给这场悲剧继续增添着悲怆色彩。
悲痛之余,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运动前做更多的了解和准备,对其中的危险因素做更多的预判,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如果想了解更多运动的健康建议,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希望大家都能理性参赛,做好防范,健康运动!
参考文献:
[1]Marx, John. Rosen's emergency medicine: concepts andclinical practice 7th edition. Philadelphia, PA: Mosby/Elsevier. 2010: 1870.ISBN 978-0-323-05472-0
脑梗死这个疾病在临床上也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它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供血出现异常,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发生坏死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在之前是不多见的,而且高发人群也主要是老年人,但是现在却不同了,50岁左右得脑梗死的人也不少见。
脑梗死和别的疾病不太一样,它比较危重,而且很多病人出院后多数会留下后遗症,比如不能说话或者长期卧床。虽然也有那些没有什么后遗症的患者,但是那个比例真的很低。由于脑细胞是一种不能再生的细胞,所以对于脑梗死的预防的意义是大于治疗的。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防治脑梗死,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1.突发脑梗死离世,是一件事做的太多了,具体指什么?
其实单纯从提出的这个问题来看,我也不知道具体指什么,而且这个问题明显有博人眼球的感觉。脑梗死这个疾病其实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对于每个脑梗死患者来说,发病的主要因素可能并不相同,所以这里很难说具体指什么行为。
根据我在医院的所见所闻,比较常见的几点就是没有控制好慢性病,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疾病。可能很多人对我的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大家可不要小看这类慢性病,虽然它们短期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但是它们可是比较可怕的。
急诊科很多的脑梗死病人很多都是因为没有控制好这些慢性病而出现脑梗死的,长期的血压、血糖控制不好,会损伤血管,进而诱发脑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当人处于情绪激动、暴饮暴食、血压的忽高忽低的时候,这些斑块特别容易脱落,脱落后的这些物质会随着血液流动,当遇到狭窄的脑血管的时候就可以堵塞它们,进而引起脑部缺血缺氧发生脑组织的坏死。
2.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脑梗死?
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吸烟、喝酒,短期它们带来的危害确实不明显,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们会增加脑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所以对于这类人群来说最好去戒烟戒酒。在饮食上应该尽量做到低盐低脂低糖低能量饮食,每天摄入的食盐应该控制在6克以下,尽量不要吃油炸或者油煎类食物,不吃糖果或者甜品,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平时的时候尽量不要熬夜,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与此同时也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而平和地去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定期体检:可能不少人都觉得体检的意义不大,但是我想说体检的意义是比较大的,特别是那些中老年人。很多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就存在了脑血管或者别处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只是不知道存在这些问题,也没有进行干预,当发生脑梗死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每年的体检可以发现脑血管和颈部血管是否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也可以发现心房颤动的问题,这些都是脑梗死潜在的高危因素。
其他:包括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等在目标范围内、经常坚持力所能及的运动、每天摄入适当的开水、保持合适的体重等。
“咔哒、咔哒、咔哒......”
小兰每天要在办公桌前坐 8个 小时
每小时敲击鼠标3600次
一天总共敲击28800次
一年一共将近敲击1000万次
终于“鼠标手”出现了
全世界约有 1%-5% 的人患此病
问题的根由可能就是那个鼠标
NO!NO!NO!
其实我们常说的“鼠标手”是一种叫腕管综合症的疾病。在我们手腕的手掌侧,有一个叫腕管的部分,它由腕骨和腕横韧带构成一条通道,就像桥洞一样,里面通行着正中神经和9条肌腱
平时神经和肌腱这些小汽车都在桥洞里相安无事,你不挤我我不挤你,当这个桥洞缩窄或者又有其它东西侵占了空间,就会使得正中神经(娇弱的正中神经拥有对感觉与运动的双重支配功能)在腕管里受到压迫。
于是乎,拇指、食指、中指像爬满了蚂蚁,一边在行走一边在啃咬,又麻又痛……甚至牵扯到整个手臂疼痛难忍,更严重的话,连握东西和拧钥匙都费力。
长时间用力地敲击鼠标,这样长期反复持续地重复一个姿势,超越了我们手腕的承受能力,造成了损伤又没有休息修复的时间,就会让腕管内的压力升高,“鼠标手”就出现了。
引起“鼠标手”的病因有很多,炎症性因素、机械性因素、退行性因素、类似用鼠标一样的慢性积累劳损都会导致鼠标手,但因为我们用鼠标用的多,所以这些锅都让鼠标背了。
腕管综合征是成年人中的常见疾病,每一百个人里面就有近5个,而且,这些人更容易得:
女性的患病率(0.7%-9.2%)比男性(0.4%-2.1%)要高不少,原因可能是两方面的:一是女性的腕管本身比男性就狭窄些,为“桥洞”的拥挤创造了先天机会;二是女性中从事手部频繁劳动工作的更多,更多做家务杂事、厨具烹饪,这些都为腕部损伤创造了条件。
除了电脑族,密集、频繁、过度地使用双手者还包括音乐家、教师、编辑、矿工等职业
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骨关节炎等疾病,会让腕管内的容积减小,进而压迫正中神经。可以理解为桥洞变小了,里面的车挤不下了,所以会有压迫感。糖尿病患者也容易发生腕管综合征,但原因很特别,是糖尿病直接导致了神经的受损。
肥胖的、有家族史的、年龄大的人群更容易患病。
风险更大≠板上钉钉,如何防护,才是Dr.京想重点强调的。
腕管综合征的初期常常是没啥症状的,或者很轻微大家注意不到,所以先照着Dr,京的动作做两个小测试简单评估下自己的情况。
01.屈腕实验
手背对手背,让腕关节极度屈曲,一分钟后正中神经支配的手部区域(主要是拇指、食指、中指)感到麻痛就是阳性。
02.叩击试验
伸出一手,手掌朝上,用另一只手的食指或中指朝手掌方向叩击腕部中间位置,同样是正中神经支配的手部区域(主要是拇指、食指、中指)感到麻痛就是阳性。
这两个试验只是作为初步判断的简单检查,如果需要明确诊断的话还需要就诊做更详细的评估和检查。
恭喜做完这俩动作后手没问题的伙伴们,请继续防患“鼠标手”于未然,坚持做到这几点,鼠标手就不会找上门。
如果非常不幸已经患上了“鼠标手”,一定要上医院进行治疗了,治疗方式根据严重程度有不同的选择,包括药物治疗、理疗、手术治疗等,听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是最正确的。
中年男子急性肝损伤,病情持续加重
广东刘先生今年35岁,劳累后全身无力,皮肤变黄,小便颜色深,皮肤瘙痒,而且症状逐渐加重!
在当地县医院就诊,检查发现肝功能损伤,各项指标严重超出正常范围:谷丙转氨酶1713U/L,谷丙转氨酶573U/L,总胆红素166.4umol/L。立即护肝治疗,然而刘先生症状还是没有好转,皮肤还是发黄,只好转诊到上级大医院继续治疗。
在上级医院主任医生查房,仔细问刘先生病史,既往没有乙肝,入院后检查乙肝阴性,主任看到刘先生头发稀疏,头发数量少,问他有无吃什么生发药物。
刘先生这才想起来,上月家中亲戚推荐一中医,开过几贴方剂。主任拿方剂配方一看,含有何首乌藤!主任指出:刘先生这是服用生发中药何首乌藤导致的混合型药物性肝损伤!
常规腺苷蛋氨酸、异甘草酸镁、还原性谷胱甘肽、前列地尔等降酶护肝退黄治疗后,转氨酶逐渐下降,但胆红素仍维持在较高水平(350umol/L左右)。
病情危重,人工肝治疗6次转危为安
主任决定启用人工肝治疗。人工肝是一种血浆置换技术,它可以将人体含有大量“毒素”的血浆置换为干净的血浆,起到暂时替代肝脏功能的作用,使肝细胞有了休息的时间,从而可以恢复再生。
6次人工肝治疗后,患者总胆红素大幅下降,刘先生终于可以康复出院了。
医生提醒:要警惕何首乌的肝毒性!
主任查房告诫患者,医院近几年不断收到因为急性肝功能损害而住院的患者,往往并没有肝炎,但有用过何首乌染发剂、吃过脱发的中成药(含何首乌)、喝过含何首乌降脂茶的等等,均是在用药 2 周左右就出现乏力、恶心、食欲不振或伴有尿黄、眼睛巩膜黄染,到医院一查,转氨酶急剧增加,升高到 1000U/L。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后果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肝损伤会进展至肝衰竭,这时就有生命危险,因此严重的急性药物肝损伤需要人工肝或肝移植治疗!
最值得注意的是,含有何首乌的药品多为非处方药,无需处方即可购买,很多保健食品以及洗发产品都添加了何首乌。但保健品和洗发品商家对肝毒性闭口不谈,而广大群众大多数人对产品的副作用毫不知情,或者没有意识到有这么严重,导致肝损伤甚至中毒的人时而发生!
医生再次强调:要警惕天然药物滥用!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天然药、保健品(HP)、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
已知全球有1100多种上市药物具有潜在肝毒性。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临床药物种类繁多,许多人对药物理解不深,导致药物滥用、乱用现象严重。
民众往往认为中药、天然药物、保健品可随意使用,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殊不知这类药品作为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诱因,其实这也是全球共同存在问题,国外因膳食补充剂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占16-20%,而国内报道较多的药物性肝损伤的天然产品类药物包括何首乌、土三七,以及治疗骨质疏松、关节炎、白癜风、银屑病、湿疹、痤疮等疾病的某些复方中草药制剂等。
再次提醒,在大部分国人的印象中,中药 = 无副作用,因而广告和宣传中经常可以听到「纯中药制剂、无任何副作用」这样的口号,其实这是太大的误会,记住:所有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包括中草药、天然药物、保健品!
同时,也提醒广大医生朋友,我们处方开具的很多中成药里,比如天麻首乌片、心通口服液、血脂灵片、产复康颗粒、安神补脑液、安神胶囊等等,都含有何首乌成分。给患者使用此类药物也需提醒,不要过量服用药物!
国庆假期第一天天,29岁王先生和朋友吃火锅喝啤酒到深夜,这样的聚餐,对他来说,其实平时也非常频繁。但没想到回家睡觉后,在凌晨2点的时候,突然感觉胸痛得厉害,而且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呼叫家属,醒来之后立即拨打了120。
到了医院急诊,王先生胸痛更加剧烈!已经无法言喻,医生给他测血压:150/91mmHg,急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前壁导联ST-T改变,肌钙蛋白0.65ug/l。医生给他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给他口服阿司匹林300mg,同时准备进行介入造影检查。
王先生平时并无慢性病,入院后查血常规、生化等检查出了肌钙蛋白外,并无异常,在介入室,医生给王先生做冠状动脉造影术,术中见:右冠优势型,左主干末端90%狭窄,累计左冠前降支及回旋支开口,前降支开口后长节段弥漫性病变,最严重的地方几乎完全堵塞!医生们见状都倒吸一口凉气,能不能开通血管,让王先生心脏恢复血供,谁也不敢保证!
但医生们没有退路,经过手术台上紧张地手术后,医生给王先生成功安装冠脉支架,幸运的是,王先生心脏恢复了血供,生命体征平稳,转回心内科病房继续治疗。医生了解了小王平时喜欢吸烟喝酒、熬夜打游戏的生活习惯之后,感慨:所有的突如其来,其实都是蓄谋已久!
哪些不良习惯会诱发心血管意外?
(1)抽烟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不仅仅只对呼吸系统有影响,也会引起血管的收缩、痉挛,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引发血管壁增厚、闭塞,导致发生心肌梗死。王先生虽然年仅29岁,但其实已经有7年烟龄,平时每天至少吸1包烟,打游戏是为了提神,更是少不了吸烟。
(2)喝酒
酒精进入人体,会损伤血管内皮,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有些人以为少量饮酒可以保护心血管,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最健康的酒摄入量是零,也就是不喝酒。
(3)熬夜
青年人心肌梗死的人群主要是脑力工作者,身体平常不锻炼,但是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熬夜导致身体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紊乱,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从而诱发心梗的发生。特别很多人,平时工作加班熬夜,休息的时候也习惯了晚睡,像小王一样玩游戏、玩手机到半夜才睡成为了常态,就容易导致心梗。
(4)高盐高脂饮食
随着外卖的便利,很多年轻人饮食结构也偏向高脂高盐高糖等不健康的食物,这些食物长期进食,会导致血脂、血糖的升高,损伤血管壁,诱发心梗。
总之,冠心病、心梗等心血管疾病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以想要健康的身体,就要养成健康的习惯。现在很多慢性病都越来越年轻化,即使是青年,也应该戒烟戒酒,健康饮食,作息规律,坚持锻炼,定期体检,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今年43岁的陈先生,前天午饭过后,突然觉得头晕脑胀,呼吸有些不自由,就想下楼去呼吸下新鲜空气,没想到,刚从座位起来,就从凳子上滑下去,晕了过去,家里当时还没有人,半个小时后家人回来才发现,这才送到了医院。
诊断发现,陈先生是由于高血脂引起的突然中风,甘油三酯高达6.7,胆固醇高达13.2,长期的高血脂控制不当,由于发现太晚,无法抢救,直接走了。
妻子听到这个坏消息,非常痛心,都怪自己平时对丈夫饮食的约束太少,不控制导致的。
调味料食盐不控制
陈先生是一个很爱吃盐的人。他喜欢吃高盐的食物,比如酸菜、酸菜豆腐和腊肉。一年前,陈先生被查出胆固醇过高,医生要求他吃清淡的食物,但他仍然无法改掉这个习惯。
油腻的食物吃的多
许多油炸食品和外卖食品含油量都很高。如果你吃太多这些食物,很容易增加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当血脂浓度升高时,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容易堵塞。
很多人在高血脂后并没有明显的不适,但是高血脂的危害是微妙的,所以如果身体出现以下几项异常,我们应该小心高血脂!
1、你容易犯困
血脂升高后,血液循环会受阻,血液输送氧气,所以会影响大脑的氧气供应,大脑在缺氧的情况下,人尤其容易感到困倦、打哈欠,头晕脑胀、嗜睡。
2、长出黄色小肉瘤
血脂高的在某种程度上,在眼睛周围的皮肤和其他皮薄的位置很容易出现一些黄色小肉瘤,如果大,可能伸出水面,脖子和其他一些地方也会出现,这个小肉瘤的出现证明了血液粘度一直很高。
3、手腿抽筋
缺钙的人会抽筋。当血脂过高时,他们也会腿部抽筋,尤其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这是因为过多的胆固醇在肌肉中堆积,血液循环受阻。而且一部分人还会身体一侧麻木。
4.异常的掌纹
当血脂达到一定水平时,掌纹会加深增加。此外,手掌的颜色也容易变黄。
高血脂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当胆固醇等物质在大动脉和中动脉壁上沉积时,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发展,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
目前的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疾病,以及促进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阿尔茨海默氏症、糖耐量异常、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病、胰腺炎、眼底出血、外周血管病变,高尿酸血和其他疾病。
预防高脂血症,我们应该做以下2件事:
1.吃健康的
高血脂多是在外面吃,所以健康的饮食可以有效地防止血脂的上升。
一些粗粮可以适量地添加到主餐中。每天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红肉的摄入。爱吃肉的人可以多吃鱼,少吃加工肉类,多使用植物油。
平时食用奶制品,可以选择低脂或脱脂牛奶。
2.多锻炼
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的速度,无论是高血脂的人还是预防高脂血症的人,保持运动,尤其是长期运动,对于控制血脂是非常有益的。
如果你想通过运动来控制血脂,你可以选择游泳、慢跑、快走等有氧运动。锻炼时,每周应锻炼5次以上,每次控制在30分钟以内,不超过1小时。
对于老年人来说,要控制锻炼的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有时间挣钱,没时间花钱”,是上班族的一句自嘲,却也反映了辛酸的现实。
对很多人来说,每天下班后“主动”加班已成常态。当一群人挣扎于“996”时,另一群人已经被迫开始了“007”。
长期保持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可能导致多种系统功能下降,继而引发呼吸、消化、免疫等系统性疾病……甚至是猝死。
临近年关,“打工人”们的压力愈发明显。《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敲响“过劳”时代警钟,几招挽救“超长待机”的你。
受访专家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医师 刘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 曾强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马根山
超长时间工作,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某知名职场社交平台发布的《2017年度职场热搜话题大盘点》显示,将近40%的职场人每周要加班3~4次,55%的受访者表示每周加班2~3小时,更有25%的职场人表示每天都要加班。
按照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
2010年芬兰、英国的研究人员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长达11年的研究成果:每天加班超过3小时,将导致忧郁、焦虑或失眠,罹患心脏病的几率更高出60%。
长时间的劳作,并不意味着高的工作效率。
西班牙人在欧洲国家里平均坐班时间最长——约每周38小时,比荷兰人平均每周多工作8小时,比德国人多3小时。与此同时,西班牙人却排在工作效率的后几名。
但长时间的工作,却真实地增加着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
01 心脑血管疾病
长时间工作、锻炼不足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熬夜、睡眠质量下降等会进一步加大中风和冠心病风险。
02肝脏受损
晚上11点~凌晨1点是肝脏的排毒时间,需在熟睡中进行。如果长期得不到充足的休息,肝脏功能就会受损,变得面色发黄、气色差。
03体重增长
每晚睡眠不足5个小时的人,体重超重的几率比每晚睡够7个小时的人高32%。因为睡得少会影响人体基本代谢率,还会让人出现懒动倾向,更难消耗身体热量。
04怀孕困难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每周工作21~40个小时的女性相比,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个小时的女性所需要的怀孕时间要长20%。
睡眠少不只影响女性,它导致的内分泌失调可造成男性精子和女性卵子生成数量减少,女性排卵期不正常,进而使怀孕的机会大大减小。
05心理压抑
超长工作造成的“心理包袱”还会给家人带来影响:没空陪孩子、夫妻交流少、父母没空管等,甚至导致家庭矛盾。
超长工作并非我国独有,面对这一现状,很多国家都在反思如何缩短员工工作时长。
在日本大阪,一些大公司采取“强制关灯”的措施提醒员工到点下班。只要一到下班时间,办公室供电就会被切断,人们无法继续工作,只能回家。
加拿大一些地方规定,在保证每天8小时或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的前提下,员工可自己确定上班时间。这不仅帮员工平衡了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也帮助许多工作地点离家较远的员工避开了上下班高峰,节省了时间。
缩减工作时长是解决过劳问题的方法之一,这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改善。
从医学上解释,“过劳死”是工作时间长、心理压力大、劳动强度加重、经常精疲力竭的状态,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因救治不及时而失去生命。
资料显示,我国“过劳死”的高危人群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集中在软件、广告、媒体、医疗、金融等行业,且呈年轻化趋势,尤其中青年骨干最应警惕。
很多“过劳死”的人都有连续熬夜工作或经常加班的共同点。
最易诱发“过劳死”的5种疾病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此外,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过劳死”。
有些年轻人心脏病首发症状便是猝死。
全国性学术期刊《中国急救医学》发表论文《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通过对5516例猝死者进行尸检发现,猝死的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占比达57.8%,30~63岁是心源性猝死高发年龄,主要诱发因素是情绪激动(26%)和劳累(25%),其次是饮酒和过饱等。
也就是说,太劳累、太激动是猝死的头号诱因。
上世纪60年代,日本工业迅速发展,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发生大量猝死案例。
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给出十大过劳危险信号:
1. “将军肚”早现;
2. 脱发、斑秃、早秃;
3. 频频去洗手间;
4. 性能力下降;
5. 记忆力减退;
6. 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 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情绪;
8. 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 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10. 经常头疼、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具有上述两项或以下者,为“黄灯”警告期,不必过分担心;具有3~5项者,为一次“红灯”预报期,说明已具备过劳征兆;有6项以上者,为两次“红灯”危险期,说明你已经进入过劳预备军了。
“996”的我除了辞职,还能做些什么?遵照这4条或许还能挽救你一下。
改善生活习惯
控制体重,平时要坚持一周三次左右的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年轻人推荐慢跑、游泳等,老年人可选择快走、打太极等,运动强度一定要循序渐进。
减少久坐时间,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10分钟。休息时要采取与工作时相反的姿势,例如工作时多半站着的人,休息时就要坐或卧;老是伏案工作的人,休息时一定要站起来,手臂举高,借此松弛肩膀肌肉。
避免熬夜,尤其不要带着坏情绪入睡。高危人群更要学会疏解压力和负面情绪。
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戒烟控酒。
警惕猝死信号
心源性猝死并非没有信号,只是容易被忽视。
一过性晕厥、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心慌、腹痛等,尤其是症状持续性、进行性加重,都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先兆。
出现相关症状后,尽早就诊,进行病因诊断。
学习急救知识
在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6分钟内到达医院继续抢救的话,抢救成功率可达40%以上。
如果身边有人猝死,首先要拨打120,周围有自动体外除颤仪的话可优先使用,或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十指相扣,双手掌跟叠加,手臂垂直,按压位置为两乳头中间,深度为5~6厘米,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定期体检
普通人群每年要进行心电图、抽血化验等规范体检,有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心肌病等基础疾病、“三高”、心源性猝死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到医院进行全面心脏检查,评估猝死风险,做出预防和治疗决策。
老张今年43岁,是一名货车司机,平时性格比较大大咧咧,喜欢和别人聊天,所以和同事的关系都十分不错,闲暇时刻总被同事喊出来玩耍。
老现在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老张还做兼职,只是为了能够多赚一些钱财。
但是最近老张觉得自己身体出现问题,总是出现视线模糊的情况,有时候会头晕头疼,他想着等自己有一天休息的时候,可以去看一眼。
可谁都没想到就差这么几天,老张就出现问题了。这一天,老张晚上下班回来,在小区楼下晕倒了。
后来被路过的邻居发现,送往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被确诊为脑梗,由于发现的时间晚了,并没有抢救过来。
老张的妻子知道这一切之后,瞬间崩溃了,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了。这对任何家庭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
妻子委屈地说道,老张自从一年前被查出高血压之后,在饮食方面很注意,并且也很少熬夜喝酒,怎么会被脑梗纠缠呢?
后来医生等待老张的妻子平静下来,详细的询问了老张的生活习惯,发现了他被脑梗找上门的根源。
43岁男子突发脑梗,抢救后离世,医生怒斥:无知,“假干净”害人不浅
医生通过详细了解发现,老张很喜欢在饭后洗澡,这可能就是脑梗的主要根源所在。
老张饭后就立刻洗澡是觉得自己跑了一天的车,身上有味道,只有及时洗澡,才能消除味道,老张才能在饭后躺在床上。
但是人在刚吃饱饭的状态下,是不适合洗澡的。这时候人们的血液会集中在胃部,别的器官含血量就变少。
若吃完饭立刻洗澡,经过热水的冲泡,血流速度会骤然变快,血管的压力大,很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对血管造成堵塞。
脑梗来临前身体会出现这3种信号,大家要重视
1、视力模糊
根据调查发现,很多脑梗患者在病发前都有视力模糊现象的出现,会在某段时间看不清楚,过一段时间又恢复正常。
这是因为小脑或者脑桥中出现堵塞的情况,引起的视力障碍。
若这段时间频繁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这可能是脑梗来临的症状。
2、头晕头痛
头晕头疼是脑梗患者病发前最明显的症状,这是脑血栓出现的信号。有很多人都下意识忽略了,以为是自己没有休息好。
所以当频繁出现头疼头晕现象,一定要去看医生,不可忽视。
3、说话不清楚
根据调查发现,很多脑梗患者在病发前都有吐字不清的经历。
这种情况是由于脑组织缺氧引起中枢神经中断,最终影响语言系统,出现说话不清楚的现象,脑子似乎变得浑浊起来。
这时候一定要去看医生,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呵护血管健康,日常多做2件事
1、多喝茶水
血管的健康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若是血管出现问题,就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找上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脑梗现象,危及人们的性命,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才能呵护血管健康呢?
可以喝一些养护血管的茶水,对血管的新陈代谢有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治疗受损的血管壁。
2、多运动
运动能够帮助人体更好地进行新陈代谢,这样一来能够为血管减轻负担,将心脑血管疾病拒之门外。
除此之外,运动还能提升人体免疫力,减少脂肪的生成,从而避免血管壁脂肪过厚。
在追求美丽与年轻的道路上,许多女性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护肤品、保健品和美容院上。然而,有些女性的努力却似乎收效甚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近日,武警重庆总队医院妇科专家刘静医生在一次会议上指出,部分女性的衰老并非源于年龄,而是因为妇科疾病所引起的。
生殖系统不仅是生命的发源地,也是夫妻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女性美丽的源泉——雌激素的生产车间。生殖系统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女性的美丽、年轻和健康。
刘静医生分享了一个案例:27岁的周彤女士,因工作繁忙而忽视定期体检,导致出现烦躁、失眠、皮肤干燥、易疲倦、月经紊乱等症状。最终被诊断为卵巢囊肿。经过治疗,周彤女士的症状得到了缓解,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妇科疾病为何会导致衰老?刘静医生解释道,生殖系统衰老是女性变老的前奏和重要诱因。卵巢会分泌雌激素,保持女性的体征和美丽容颜。随着年龄的增长,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系统衰老症状随之出现,如骨质疏松、驼背、身体萎缩等。
刘静医生提醒,以下三种生活习惯的女性更容易出现早衰:极少对生殖系统进行保养、频繁流产和频繁使用妇女洗液。
她建议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了解自己的生殖健康状况。35岁以上女性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如有需要,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激素。
此外,刘静医生还介绍了武警重庆总队医院妇产中心开展的微创诊疗公益活动,为患者提供免费检查。
苋菜作为一种常见的蔬菜,其营养价值丰富,不仅口感佳,还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首先,苋菜含有丰富的钙、铁、维生素K等营养成分,有助于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增强体质,预防骨质疏松,对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对于老年人而言,苋菜中丰富的钙质和铁质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
其次,苋菜具有很好的补血功效。其丰富的铁质和维生素K可以促进凝血,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改善贫血症状。对于贫血患者来说,食用苋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此外,苋菜还具有很好的减肥作用。其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帮助排除体内毒素,达到减肥效果。
苋菜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延缓衰老过程。
总之,苋菜是一种营养价值高、保健功效多的蔬菜,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食用。
骨折是常见的损伤之一,恢复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期间,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具有重要意义。鱼类作为一种高蛋白、高钙的食材,在骨折恢复期间有着很好的营养价值。
骨折初期,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如蔬菜、水果、蛋类、豆制品等,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随着骨折恢复进入中期,可以适当增加高营养食物,如骨头海带汤、鸡汤、动物肝脏等,以满足骨骼生长所需的营养。
除了鱼类,以下食物也适合骨折患者食用:
1. 高钙食物:牛奶、豆腐、绿叶蔬菜等。
2. 高蛋白食物:鸡肉、鱼肉、鸡蛋、豆腐等。
3. 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鱼肝油、蛋黄、蘑菇等。
4.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新鲜水果、蔬菜等。
5. 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坚果、海产品、黑芝麻等。
此外,骨折患者还应避免以下食物:
1. 辛辣食物:辣椒、花椒、大蒜等。
2. 油腻食物:油炸食品、肥肉等。
3. 过敏食物:海鲜、坚果等。
4. 含咖啡因的食物:咖啡、茶等。
总之,骨折患者在恢复期间应注重营养均衡,多吃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食物,有助于骨折愈合。
手臂粉碎性骨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骨折类型,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当发生手臂粉碎性骨折时,首先需要去医院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光、CT等,以了解骨折的具体情况,包括骨折的严重程度、是否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等。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大多数情况下,手臂粉碎性骨折需要手术治疗,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的目的是恢复骨折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确保骨折部位的稳定,并促进骨折愈合。
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手臂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协调性训练等。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手术治疗外,还有一些保守治疗方法可以用于治疗手臂粉碎性骨折,如外固定器、石膏固定等。这些方法适用于骨折较为简单、没有神经、血管损伤的患者。
手臂粉碎性骨折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肌肉力量训练、注意手部安全、避免跌倒等。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营养均衡等,也有助于预防手臂粉碎性骨折的发生。
总之,手臂粉碎性骨折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骨折类型。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康复训练是治疗手臂粉碎性骨折的关键。
足部骨折是常见的损伤,其恢复过程相对较长,因此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营养的补充,以保证身体恢复所需。
如果食欲和肠胃功能都没有受到影响,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骨头汤、鸡汤、鱼类、蛋类、动物肝脏等,这些食物富含蛋白质、钙、磷等营养物质,有助于骨骼生长和伤口愈合。
此外,患者还应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多吃新鲜蔬果,如萝卜、西红柿、青椒、菠菜、生菜、杏子、苹果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以下是一些适合足部骨折患者的食物:
1、富含钙的食物:骨折发生之后要注意钙的补充,因为钙是促进骨骼发育和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患者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含钙高的食物,如骨头汤、牛奶、芝麻、海带等。
2、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足部骨折患者需要卧床静养,很少能够晒太阳,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维生素D缺乏,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因此,患者要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鱼类。
3、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骨折患者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入,这样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骨骼的生长。牛奶、鸡蛋、瘦肉、鱼肉都是很适合患者的食物。
4、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B族维生素的种类非常多,患者要注意补充,特别是维生素B6和B12含量高的食物要多吃,这两种物质对骨骼的生长非常重要。维生素B6含量丰富的食物有香蕉、土豆、虾、鱼等。而维生素B12含量高的食物有牛奶、牛肉、鸡蛋、鱼等。
5、富含锌的食物:足部骨折患者应该多吃含锌丰富的食物,如海鱼、牡蛎、瘦肉、坚果、豆类、谷物等,因为锌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活性和钙的吸收。
足部骨折的饮食应该尽量多样化搭配,保证营养全面均衡摄入。在不同的恢复阶段,食物选择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康复情况科学搭配膳食。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饮食清淡,有营养,容易消化,有便秘的患者应该适当多吃新鲜水果和粗粮。
在日常生活中,胸部受到撞击或跌倒等意外情况时有发生,肋骨骨折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损伤。据统计,肋骨骨折在胸部创伤中占比高达50-70%,其中单肋骨折最为常见。
一、肋骨骨折的解剖与生理意义
人体共有12对肋骨,分为左右两排,与胸骨和脊柱相连,形成胸腔。肋骨不仅是胸腔的支架,也是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肋骨的弹性可以保护内脏器官,如心脏和肺脏免受伤害。然而,当外力过大时,肋骨可能会发生折断,造成肋骨骨折。
肋骨骨折好发于第4-7肋骨,因为这些肋骨长而薄,容易折断。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更容易发生肋骨骨折。
二、肋骨骨折的症状与诊断
肋骨骨折的主要症状是骨折处疼痛,疼痛会随着咳嗽、深呼吸、体位变动而加剧。局部胸壁也会有明显的压痛。有时,患者还能听到骨折处有摩擦音。严重的肋骨骨折还可能引起气胸、血胸等并发症。
诊断肋骨骨折通常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或CT扫描,以确定骨折的具体部位和程度。
三、肋骨骨折的家庭急救与预防
对于闭合性单处肋骨骨折,患者可以采取以下家庭急救措施:
预防肋骨骨折的方法包括:
四、肋骨骨折的治疗
肋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
五、肋骨骨折的预后
肋骨骨折的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可以完全康复。但是,老年人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疑难病症的诊疗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其中,上海微医推出的“全科筛选+专病专治”病种遴选服务,为疑难病患者提供了精准就医的新途径。
该服务通过整合上海优势医疗资源,结合不同三甲医院的特色专科,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匹配与专业医护团队初筛相结合的方式,为重症患者快速找到对症医院、科室和医生。例如,安徽68岁的陈洪冰因车祸导致颅脑外伤,通过微医平台迅速得到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专家的远程会诊,及时得到治疗方案。
微医平台不仅连接了全国30个省市的2700多家重点医院、24万名医生,还创建了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并与各省市区域中心医院合建医联体,建立了包含互联网医院、医联体、微医全科在内的100多个区域医疗服务基地,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此外,微医还推出了互联网分级诊疗专病专科服务新模式,着重引导大医院看大病、解难症,减少病患劳途奔波,缓解群众就医突出问题。这一服务模式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上海微医推出的“全科筛选+专病专治”病种遴选服务,为疑难病患者提供了精准就医的新途径,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脚部轻微骨裂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得到恢复。
轻微的骨裂通常指的是部分皮质骨折,即骨骼的表面发生骨折,但骨骼本身没有发生移位。这种类型的骨折通常伴随轻微的软组织损伤,但由于周围血液循环良好,因此恢复时间较快。
治疗轻微骨裂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石膏或牙套进行固定,通常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固定期间,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负荷,保持患肢抬高,有利于消肿。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片可以帮助身体吸收更多的钙质,促进骨折愈合。
拆石膏后,患者应加强关节功能锻炼,例如加强踝关节和足趾的锻炼,以恢复关节的活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轻微骨裂不建议立即行走,因为行走可能会对骨折愈合产生不良影响。
除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外,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对骨折恢复至关重要。患者应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钙的食物,戒烟戒酒,避免对患肢造成二次伤害。
在恢复期间,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护理,避免过早行走和负重,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轻微骨裂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避免过度运动和重负荷,选择合适的鞋子,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腕舟骨骨折是手腕部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其康复过程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在康复期间,饮食调理对骨折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骨折愈合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以下是一些有助于骨折恢复的食物:
1. 高蛋白食物:如鸡肉、鱼肉、瘦肉、豆制品等,有助于促进组织修复和肌肉生长。
2. 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豆制品、虾皮、芝麻等,有助于骨骼重建。
3. 富含磷质的食物:如蛋黄、花生、芝麻、坚果等,有助于骨骼生长。
4.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促进钙、磷的吸收。
5. 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肝油、蛋黄、奶制品等,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
此外,以下食物在骨折康复期间应避免:
1. 骨头汤:骨头汤中的钙质难以被人体吸收,过多食用可能导致钙质沉积。
2. 过量补钙:过量补钙可能导致血钙升高,加重肾脏负担。
3. 滋腻食物:如油腻、辛辣、甜食等,可能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4. 过量糖分:过多糖分可能导致钙质流失,影响骨折愈合。
5. 过量三七片:三七片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过量服用可能导致出血。
总之,骨折患者在康复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保持均衡营养,促进骨折愈合。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据统计,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已高达6900万人,其中60岁以上患者占比高达40%-50%。骨质疏松症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而一旦发生骨折,治疗难度大,恢复期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关键在于早期筛查和干预。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对于65岁以上女性及70岁以上男性,建议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此外,以下几种人群也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低体重、抽烟、饮酒、过早绝经、骨质疏松症家族史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
除了定期检测骨密度,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补充钙剂、维生素D和双膦酸盐等。物理治疗包括电疗、光疗、按摩等。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合并骨折的患者。
总之,关注骨质疏松症,从年轻时做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才能远离骨质疏松症的困扰,拥有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