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短期内主动增加积极情绪

短期内主动增加积极情绪
发表人:刘庆雨

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些特定的事情在短期内增加积极情绪,每个人产生愉快情绪的事情可能不一样。

以下是一个愉快事件清单,列出了一些会使大多数人感到放松和愉悦的事件:

  • 遛狗
  • 阅读
  • 运动
  • 听音乐
  • 晒太阳
  • 外出散步
  • 与喜欢的人聊天
  • ......

您可以制作一个自己的愉悦事件清单,如果觉得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让自己感觉到愉悦,无法列出这样一个清单,那么可以尝试以下练习:

每天醒来时想一想今天做什么能让自己愉快。如果想不出来,可以了解别人做什么会感到愉快,例如散步、阅读或者运动等等,然后有意识的主动去做。在这个过程中觉察和体验自己的情绪,如果体验到了愉快情绪,可以记录下来。

例如:

  • 周一晚上看了一场电影,感到兴奋和开心,记录下来;
  • 周二早起散步,非常平静和放松,记录下来;
  • 周三中午吃了一顿可口的饭菜,感到非常满足,记录下来。

通过不断地尝试、觉察、体验和总结,制作一个愉快事件清单,放在自己目所能及的地方。当我们感到非常疲惫,当"人间不值得"的时刻降临的时候,使用愉快事件清单来指导我们重新体验过往感受到的积极情绪。我们需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为它能充分滋养人的心灵,激起内心深处的渴望和热情,真正感受到生命对于我们的价值。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情绪障碍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当天气越来越冷,日照时间越来越短,有的朋友发现心情变差了,焦虑情绪难以平复。

     

    特别是近期周围的人纷纷被奥密克戎攻击,朋友圈平均体温38℃,感染新冠后隔离的人和还没感染但怀着对疾病担忧的人,心中都有焦虑情绪在反复涌动,甚至影响到工作、睡眠,看着脱发增多,令人更担忧了……

     

    出现焦虑情绪很正常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在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时,短时间内出现焦虑情绪很正常,甚至还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

     

    比如百姓常说的「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适当地焦虑能促使我们进步」、「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

     

    适度的压力反而能让自己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发挥。

     

     

    心理专家也常常拿「适度焦虑」来激励大家,适度焦虑能够帮助我们预警风险,分辨重要的事情,激发工作、生活的动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实际生活中,什么是「适度」,什么是每个人特有的「适度」,就要靠专业人士来把控。

     

    「焦虑」需要重视吗?

     

    「当你意识到自己焦虑的时候,很可能你已经焦虑很久了」,这句话讲的是,很多病理性焦虑症隐匿性很强,但都被人们当成焦虑情绪。

     

    首先我们要学会识别病理性焦虑的典型症状,病理性的焦虑常见的是广泛性焦虑,一旦发现,不可拖延太久,要有一种「快刀斩乱麻」的干预与治疗决心。

     

     

    可以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治疗,并辅以心理咨询,尤其是对自我认知方面要有改善,这就需要一定疗程的正规治疗。

     

    一般来说,广泛性焦虑有这样5大特点:

     

    1. 无缘无故地出现焦虑,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但是我们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总惴惴不安,觉得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有种大难临头的感觉;

     

    2. 无法摆脱与现实不相称的过分紧张担心,这种焦虑不是针对现状的,而是针对未来即将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感觉被即将发生的某些威胁伤害,但又无法对这种所谓即将出现的危害说出个所以然来;

     

    3.焦虑持续时间比较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这种低迷恐惧的状态;

     

    4.很难自己调控,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既往的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对这种萎靡状态的调控帮不上忙,甚至反而让自己产生负罪感,常常会觉得「我怎么那么笨」;

     

    5.失控的焦虑状态持续时间比较长,一般认为6个月以上。

     

    哪些人容易得焦虑症呢?

     

    ● 性别

    从性别上讲,女性高发,女性可能是基于本身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较缺乏安全感,导致她们在这方面的发病率较男性高。

     

     

    ● 年龄

    一般来说青年时期发病比较多,90%的焦虑症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对于女性来说,焦虑在围绝经期,也就是通常说的更年期发病率较高。

     

    ● 人格特征

    比较容易出现焦虑的,一个是谨小慎微、胆子比较小的;一个是自我要求比较高,比较追求完美的,对事业、对生活、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很多方面都有比较高要求的群体也比较容易出现这种焦虑。

     

    ● 自身健康

    对自身的健康比较关注的,就是容易担心自己可能会患有某种疾病的,我们称为有疑病倾向个性特征的。

     

    焦虑的分级

     

     

    心理测评往往是软件系统打分,并不是最终结果,焦虑分级也不可拿非标准化的心理测试自测,均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或者心理咨询机构做心理测评。

     

    这些事让焦虑「添油加醋」

     

    睡眠不足

     

     

    失眠加重焦虑,焦虑也会加重失眠。如果长期睡不好,引起焦虑,影响学习和工作,需要一起治疗,不要私自寻求助眠偏方。

     

    营养不良

     

    大脑和心脏是人体发动机,需要强大的营养支持。如果长期偏食、营养不良,过度脑力劳动,就会出现透支,加重原有的焦虑。

     

    要求助专业的营养咨询师和营养治疗师,从饮食干预上想法子,膳食平衡,适当补充营养制剂。

     

    这些事让你的心情好起来!

     

    很多人在治疗和干预焦虑症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选择「名医名院名方名药」,其实,「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焦虑症的规范治疗。

     

    精神心理科医生给出下面这4个小妙招,不妨一试。

     

     

    总之,焦虑只是人生的一个音符,相信我们能度过难关,对感到焦虑的事既不要过度关注,也不要轻视。

  • 男欢女爱是人之常情,情到深处难自持。有的时候,一些性生活并不在计划之内,也不想因此而怀上宝宝,这时候,避孕措施就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选项。紧急避孕作为避孕的一类,不少女性都会经历过这一过程。下面是一些有关紧急避孕的小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

     

    什么是紧急避孕呢?


    紧急避孕是指在没有采取避孕措施(无防护)或避孕失败(避孕套破裂或滑落、漏服避孕药等)的性生活后,在有效时间内采用的一种避孕的补救措施,包括服药或放置宫内节育器,以此达到预防非意愿妊娠或减少流产的发生,所以紧急避孕又叫事后避孕,也叫应急避孕。

     

     

    紧急避孕有哪些方法呢?


    常用的紧急避孕方法有口服紧急避孕药和植入宫内节育器这两种方式。

     

    1.口服紧急避孕药

     

    ①左炔诺孕酮片:常说的避孕药“毓婷”就属于这一类。性生活后0~120小时内服用有效(但该类药物在性生活72~120小时后口服效果较差),此外,肥胖者对左炔诺孕酮片的药效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BMI>30kg/㎡的女性口服左炔诺孕酮效果较差。

     

    ②醋酸乌利司他片:有效期为性生活后0~120小时,与左炔诺孕酮片相比,该药更为有效,在性生活72~120小时后不会减低药效,但该药在国内尚未上市,仍处在研发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因此,目前国内常用的紧急避孕药为左炔诺孕酮片。

     

    2.宫内节育器

     

    是紧急避孕最有效的形式,在性生活后0~120小时使用有效,与口服避孕药相比,宫内节育器避孕成功率更高,达到99%,不受身体重量的影响,且几乎没有紧急症,此外可以保留作为常规避孕方式长达12年,随时可以去除。

     

    但放置宫内节育器的缺点在于费用相对较高,且需要专业医生的操作介入,较为麻烦,也因此在紧急避孕方面没有得到很充分的推广。

     

     

    紧急避孕是否越早越好呢?


    答案是肯定的。虽说现在紧急避孕药都写着七十二小时紧急避孕,这个七十二小时指的是它的有效时间,但是越早服用避孕效果越好。换言之,吃得晚了,即便是在性生活发生的72小时内服用,避孕失败率也会增高。

     

    急避孕是补救措施,是否副作用大?


    目前真还没有指南指出一年中只能服用几次紧急避孕药。

     

    目前来看,紧急避孕药的副作用大多是恶心呕吐、月经紊乱等,还没有严重的服用后副作用。

     

    更没有服用紧急避孕药后不孕的报道。但是,紧急避孕药由于它的剂量较常规避孕药大,且避孕失败率较常规避孕方法高得多,故不能作为经常使用的避孕方法。

     

    当然,当意外发生的时候,吃还是要比不吃好,毕竟意外妊娠造成的后果,如人流等,还是要比吃药的副作用严重的。

     

    小结


    此外男性教育也是一种很好的避孕手段,教育男性紧急避孕的方法,使他们更加积极的参与避孕,也能较好的减少无保护性生活的出现。

     

    因此,避孕不仅需要女性的关注,在避孕中,男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 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能量是可以积累的吗?没错。从一个健康人一步步走入抑郁症的泥淖里,一定也有过很多喜怒哀乐。任何人都应该有个积累快乐能量的盒子。这里都是会令你快乐的事或瞬间,也是让你不断告别悲观,越来越乐观的根据。

     

    1.每当自己获得一次意外之财,记得记录下来,不论是偶然刮彩票、刮刮乐中的十元,还是饮料的再来一瓶,不论是年会上的鼓励奖,还是微信红包里的最佳手气,这都是你的幸运,在你自谈倒霉人生时,他们都是你运气的见证。

     

    2.通过努力获得的成果,也记得记录下来,即使当时的你觉得微不足道。奖状、优秀员工、月度之星、销售冠军、优秀奖励……这些都是你汗水的回报。在你自我否定时,它们在告诉你,你很有能力,小小的努力便赢得了这些。

     

     

    3.曾经让自己捧腹大笑的电影、电视剧、书刊、漫画、相声小品、脱口秀等等艺术形式,请把它们记录下来。可以具体到电视剧的哪一集,漫画的哪一章,它们记录了我们生活里最真实的开怀大笑。

     

    4.每年抽出固定的时间,从事义工或者志愿者服务。帮助别人的过程,也能获得心情的平静

     

    5.戒掉不良的生活作息,晚上早睡,睡前两小时不看激烈的电影电视剧。三餐饮食得当,内外兼修地调整自己的健康状况。

     

    6.一年至少结伴旅游一次,扩大视野,跳出局限自己喜怒哀乐的小圈子,看看优美的风景放松下心情。

     

    7.练一首拿手曲目,聚会时候唱一唱,帮助融入聚会。

     

    8.记住亲人和最好朋友的生日,当天给出小小的祝福,即使是简单的短信,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心声。

     

    9.每个月买一件新衣或自己喜欢的东西,适时地添置信物丢弃不必要的东西,会让人心情愉快。

     

    10.每周至少整理一次自己的房间空间,让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保持干净,杂乱的生活会加剧心情的烦躁。

     

     

    11.女生至少每半年整理一次头发,换一换当季的发型,做一个流行的颜色,这都是你和世界发生美好牵连的点点滴滴。

     

    12.一个月选择一家口碑美食店,享受一次美味,并写一篇美食评论发表在网络平台。

     

    13.每到节日,和朋友组团庆祝,有仪式感的生活更容易让人靠近生活的乐趣。

     

    14.寻找一种体育项目,并且每周进行一次,运动不只会保持健康的体魄,更有利于驱散负面的情绪。

     

    15.失败低落时,把上面的14条依次拿出来看一看,做一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咨询个案

     

    许风,现在是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是班上的尖子生,但是为人比较严肃,做事很认真负责,所以,老师让他担任了班上的纪律委员。

     

    作为一名纪律委员,免不了会和班上的同学有矛盾,而许风每次处理违纪的同学都是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因而得罪了班上的不少同学,和同学们的关系很紧张。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还差点和班上的同学打起来,为此,许风觉得很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理解他。

     

    有一回家里被盗了,最后出门的是许风,于是妈妈就随便问了许风一句“有没有锁好门?”许风虽然知道妈妈只是随便问的,可是心里却忍不住在埋怨自己,后来每次出门他都会反复检查门锁好没有。

     

     

    谁知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许风出门时锁好门下楼,走不了多远,心里就开始紧张起来,脑子里反复在想:“我把门锁好了吗?要是没锁好又会丢东西的,要是锁了,返回去又挺麻烦,锁了,没锁,没锁,锁了……”许风心强迫的原因造成强迫障碍的原因有生物学上的因素、家庭社会因素、个体本身的因素,等等。

     

    归结起来大概有这几方面:

     

    第一,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强迫障碍的人中,他们的父母和同胞有21%~37%显示强迫性格特征。至于强迫障碍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个别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与双亲的同病率为5%~7%,远远超过普通人群。

     

    国外有人进行双生子的强迫状态一致率的研究,发现大约40%的单卵双生子和0%的双卵双生子一致出现某种强迫障碍。

     

    也有一些家系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的亲属中,焦虑障碍、强迫性人格等明显高于正常人。以上发现说明,强迫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可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强迫性格的关系。

     

    第二,强迫性人格是强迫障碍的内在原因

     

    有人统计,约有2/3的强迫障碍患者具有强迫个性特点。例如,拘谨、犹豫、深思熟虑;富有思想,爱钻牛角尖,做事认真仔细,力求准确,缺乏灵活性。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过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要求十全十美。喜爱整齐、清洁、有条理和有秩序,但总觉得不完善、不安全、不确定。

     

    第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尤其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强迫障碍患者的父母常对子女的教育严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要求子女遵守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在生活上过分要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要求井井有条,如有违背常会受到责难。

     

    长期生活在这种只准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严谨的环境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性格,从而容易促使强迫障碍的产生。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事件,如童年经历、一些创伤性事件都会成为强迫障碍的导火线,引发强迫障碍。

     

    二、强迫的心理疏导策略

     

    强迫障碍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精神障碍,在处理的时候也颇为棘手,因此,当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个案时,应转入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在这里,介绍一些治疗强迫障碍常用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1)脱敏疗法

     

    是行为疗法的一种,主要治疗恐惧症,也治疗强迫症。本疗法的简单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增强适应力,最后达到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

     

    例如,强迫洗涤是与怕脏、怕细菌等的恐惧心理有关的,通过脱敏方法可使患者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次数和时间。先规定严重的强迫性洗手患者在第一周内,每次洗手时间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5次;

     

     

     

    第二周内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不超过3次,以后再依次递减。若有焦虑不安时,教给全身放松法。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坚持,强迫性洗手会逐渐减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决心和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患者不能坚持那就会前功尽弃。

     

    (2)暴露疗法

     

    主要也是治疗恐惧症和强迫症的,治疗原理是让患者暴露在使其恐惧的某事实面前,且不允许回避,从而使患者对此事实的恐惧反应逐渐适应而取得效果。进行这种治疗的时候,患者的痛苦程度较大。

     

    (3)厌恶治疗

     

    也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与患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自行治疗可采取物理方法,如出现强迫性观念或行为时,就立即给予物理性刺激,常用的方法有:电刺激法,当出现强迫现象时,给予电刺激。橡圈弹痛法,先把橡皮圈套在患者的手腕上,当出现强迫症状时,令其立即用力自行拉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强迫症状,同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为止。

     

    以后再次出现时再次拉弹,如果拉弹次数逐渐减少,表明已取得治疗效果。操作要求:拉弹必须用来使腕部有疼痛感;拉弹时必须集中注意力,并计算拉弹次数;每天写治疗日记,记录拉弹次数。

     

    (4)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就是让患者顺其自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强迫症状上,因为当存在某种疾病时,患者往往会对此过分关注,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而且对这些感觉越集中,感觉“症状”也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而所谓的顺其自然就是承认“症状”的存在,把一切思想、情感变化都看作是自然的东西,接受并肯定其存在,对“症状”采取不排斥的态度,任其自然,不当一回事。

     

    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是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症状”上,从而使恶性循环不复存在。

     

    接受自己的“病症”后,带着自己的“病症”去积极生活,努力去做该做的事,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实际行动中。实践证明,如果强迫症病人能真正做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事务上,其治疗效果会很不错。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一、第一心理杀手——抑郁症


    作为一种“心灵流感”,抑郁现在已成为常见的心理疾病,号称“第一心理杀手”。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目前全球有四亿人患有抑郁症,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病。

      

    二、抑郁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为何如此可怕?


    为什么会这样?

     

    要知道,情绪是一种能量,是人的心灵、意识和精神世界维护其辦析力和觉察力的动力,

     

    是掩藏在人的生理机制后面的生命力,最重要的,它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心境,如果缺乏流动,那么人一定是死气沉沉的。

     

    1、情绪“堵塞”,缺乏流动

     

    情绪缺乏流动的人,他的喜好、探索心、冒险精神、欲望、创意也相应很低,爱的能力也很低,

     

    简单来说,就是他对于世界是麻木的。所以,现实中心理出现问题的,通常不是那些情绪鲜明、爱哭爱笑的人,

     

    而是那些情绪缺乏流动、情绪表达困难的人。而情绪“堵塞”,就产生了所谓的抑郁。

     

    2、抑郁症的人,会无意识的“掩藏”快乐

    一个被标定为抑郁的人,会无意识地藏起他的快乐,只有在梦里,快乐体验才会更多地呈现,这也是快乐的人容易做悲伤的梦,而抑郁的人常做高兴的梦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讲,接受抑郁,就相当于接受快乐,反之亦然。

     

     

    3、心情长期“阴天”,没有阳光,抑郁症就此生根发芽

     

    如果用天气来形容,抑郁症就是心情长期“阴天”的结果。

     

    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或者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例如失业、失恋、家庭矛盾、离婚、失去亲人、经济损失等,都会导致人的情绪低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我的调适,这种情绪可能会慢慢消失,但也可能久居不退,心情长期“阴天”,长久见不到“阳光”,抑郁症就此生根发芽。

      

    4、抑郁症往往来的“无声无息”,觉察到时已无力摆脱

     

    有时我们并不知道身边的人有抑郁症,这并不奇怪。因为抑郁是从无声无息的情绪低落开始的。

     

    有时,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情处于“阴天”状态,它就在暗处滋生暗长了;当你察觉“乌云密布”时,它已成气候,发展成为抑郁症一一你已无力摆脱它了。

     

    三、抑郁的“出口”,天才还是魔鬼?


    抑郁是对人心身有伤害力的情绪,但压抑的情绪如果不用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精神分裂与反社会、攻击性、赌博吸毒等来“出口”的话,反而会成为生命的创造力与激情。

     

    未曾体验过深重压抑或挫败的人,多半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创造者、艺术家与天オ。

     

     

    也就是说,抑郁的情绪本来是自然的,它与兴奋同体,当抑郁呈现的时候,兴奋和愉悦在它不漂亮的外衣掩藏下,其实已经蠢蠢欲动了,这时候对抑郁的排斥反而会阻断快乐的萌动与成。

     

    抑郁一旦被看成最糟糕的体验,它就被钉在耻辱柱上,过度关注它反而会使我们的内在情绪能量都幻化为它。

     

    抑郁让人无力,想歇下来,放弃权利、责任,放弃追求或苛求,得过且过。

     

    但是,缺乏抑郁能力的人,也是很危险的你觉得不可思议吗?我们用过劳死这个现象,来解释为什么缺乏抑郁能力的人是危险的。

     

    过劳死的人,其实就是生命这根蜡烛点得太亮了,生命力被过度耗费了。

     

    而抑郁可以把生命的烛光变得暗淡,让生命能够承受阴影,缓慢地展开它美丽的翅膀,反而可以飞得更远更高。

     

    这也是很多天才都有躁郁症的原因。

     

    兴奋躁动的时候,他们的精神似乎可以创造整个世界;创意枯竭的时候,他们的生命色彩就表现为抑郁让他们潜伏起来,生命不至于被耗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万子薇

    文章首发于 | 心理荷包蛋公众号

     

    从毕业,找工作,到事业的起落,再到情感生活,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很多压力和困难。我们有时会将自己比喻成弹簧,生活就是在受压和回弹中反复。

     

    许多人都在追求抗压能力。当我们正在抵抗困难时,我们会希望自己更坚韧。在面对生活的重压时,我们会希望自己更难被打倒,或者更容易恢复过来。那么,这种抗压能力、恢复能力,是什么呢?

     

    是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是一种心理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我们适应压力环境和从不利事件中恢复至关重要,因为这种能力能帮助我们在创伤事件之后,为寻找更好的未来而建立资源。这些资源有的来自我们的内在潜能,有的来自我们对如何忍受苦难的学习。

     

     

    作为一种能力,心理弹性的高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有些人具有良好的智力机能(如较高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发散性思维),那么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可能更容易想出解决方案,因此弹性更大。此外,有些人的社会支持体系非常强大,在他遇到困难时,父母、爱人、朋友能给予他很多鼓励和支持,那么他们也更容易从困境中恢复过来。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许多是可以被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来提高我们的心理弹性,以便更好地应对当下的压力,抵抗未来的焦虑。

     

    1. 追求有意义的目标。

     

    心理弹性水平高的人常常会寻找一种使命感,并投身于给自己带来意义和目标的事业中。

     

    短期内,追求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可能确实会带来压力和痛苦,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具有很大意义的(例如,养育孩子,寻求个人成长,练习跑马拉松)。有目标感的人会感到更少的焦虑和压力(Hagerty, 2016)。正如尼采所说:“知生命之意者,可承生命之重。”(“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2. 挑战自己的假设。

     

    心理弹性需要创造力和灵活性。我们应该用新的经验和想法来审视传统的信仰。创造力需要一个人考虑很多方面,以避免被自己的惯性思维所禁锢。

     

    在与生活作出了一场重大斗争后,我们的许多基本假设都会受到严重挑战,这其实是可以导致积极的心理变化的(Terdeschi and Calhoun, 2004)。在某种意义上,变化代表了曾经的我们的死亡。例如,心理学家Lyubomirsky (2013)就指出,离婚后的有意义的生活不仅需要离开你的配偶,也需要离开过去的自己。

     

    3. 认知灵活性。

     

    适应力强的人在思考和应对压力的方式上往往比较灵活。认知灵活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接受现实,即使这种情况是可怕的或痛苦的。接受是忍受高压力环境的关键因素。逃避和否认是最常见的无效的应对策略,虽然它们可以暂时帮助人们,但最终会阻碍成长。

     

    4. 从痛苦中成长。

     

    适应力强的人通常会直面失败,并将其作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尼采有句名言:“那些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 Nassim Taleb在2012年出版的《反脆弱》(Antifragile)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对手就是我们的帮手。”因此,我们可以把任何情感痛苦的经历视为一个机会,它将增强我们应对未来任何痛苦的能力。然而,当我们用药物消除痛苦时,我们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5. 不顾恐惧,直接行动。

     

    勇气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帮助我们克服个人的局限,追求充实的生活(Seligman, 2011)。

     

    勇气并不是指没有恐惧的感觉,而是指在恐惧中行动。勇气是直面坏习惯的力量。例如,当一个成瘾者克服了他的成瘾行为,或者一个在童年遭受虐待的人,克服深刻的心理创伤,成为一个有爱心和有成就的成年人,这些都体现了勇气。那些在逆境中前进的人,他们内心的力量正在不断强大起来。

     

    6. 情绪调节。

     

    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即我们的情感生活,或者说我们的情绪,是由我们的价值观和判断所塑造的(Solomon, 2007)。这也是现代认知行为治疗(CBT)的基本前提。我们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通过选择自己对当下情境的诠释方式,而将自己从愤怒和仇恨等破坏性情绪中解放出来。我们管理思想流动的能力和想象未来的能力有助于幸福。

     

    7. 自主感。

     

    自主(即“我”的力量)是一种内在的资源,它通常能使人恢复活力。能动性是指个体独立行动和塑造生活环境的能力。通过发挥自由意志,人扩大了他的选择和自由。当我们感到自由和自主时,我们通常会精神焕发。而相信事情在我们的控制之外,往往就是导致无助的根源。

     

    8. 社会支持。

     

    心理弹性高的人会从他们的社交网络中汲取力量,同时,他们也会为其他人提供社会支持。社会支持能够减少焦虑和压力。毕竟,当你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亲密朋友时,面对逆境会感觉更容易。当你拥有强大的社会支持时,你就不需要动用过多的个人资源来应对逆境,这些关系会给你一种情感上的安全感,让你觉得无论发生什么,总有人支持你。

     

    以上八点,为我们展示了心理弹性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多提醒自己这几点,以便为更好地抵御和应对压力,走出低迷期——

     

    · 学会调整认知,更灵活地看待压力;

    · 学会接受爱,给予爱,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 学会在恐惧下,也能勇敢行动;

    · 坚定自己的目标与人生意义。

     

    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充实的生活,享受骨感现实的美!

     

    参考内容: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science-choice/202005/the-8-key-elements-resilienceHagerty BB (2016), Life Reimagined. Riverhead books.

    Lyubomirsky, S. (2013). The myths of happiness: What should make you happy, but doesn’t, what shouldn’t make you happy, but does.New York: Penguin Press.

    Robertson, Donald (2019), How to Think Like a Roman Emperor: The Stoic Philosophy of Marcus Aurelius, St. Martin's Press.

    Seligman, Martin E. P. (2011).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New York: Free Press.

    Solomon, Robert C. (2007). True to Our Feelings: What Our Emotions Are Really Telling 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Southwick, S. M., & Charney, D. S. (2018). Resilience: The science of mastering life’s greatest challenges. 2nd ed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leb, NM (2012) Antifragile, New York: Random House.

    Tedeschi RG, Calhoun LG (2004), Posttraumatic growth: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Psych Inquiry, 15(1-18).

    马伟娜, 桑标, & 洪灵敏. (2008).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1), 91-98.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攀比消费行为的咨询案例

     

    晓薇来自一个中等富裕的家庭,爸爸妈妈都是中学老师,对晓薇都很宠爱,晓薇有什么要求,只要不过分,爸爸妈妈一般都会满足晓薇的要求。

     

    但是,最近妈妈发现晓薇越来越爱打扮,而且要求越来越多,老是缠着妈妈给她买首饰、买头饰,如果不同意就又哭又闹的,把妈妈弄得没办法。

     

    前段时间,晓薇又缠着妈妈要买一个头饰,妈妈这回坚决不同意,所以晓薇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星期都没有理妈妈。妈妈被气得哭笑不得,正想和晓薇和解的时候,接到了晓薇班主任陈老师的电话。

     

    陈老师在电话里告诉晓薇的妈妈,晓薇今天把班上一位女生的一个漂亮的水晶头饰弄坏了,结果和那位女生吵了起来,还差点打起来,幸好被同学们拉住。

     

     

    妈妈一听吃了一惊,乖巧的晓薇竟然差点和人家打起来了,这怎么可能呢?妈妈匆匆赶到学校,看见了低头玩指甲的晓薇,而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被弄坏的水晶头饰,妈妈一看,这个头饰跟前段时间晓薇吵着要的那个头饰几乎一模一样,妈妈似乎明白了。

     

    晓薇的诉说证明了妈妈的猜测,被弄坏头饰的女生叫清清,是班上一个很张扬的女生,她家境很好,总是带着很多漂亮的东西到学校向同学们炫耀,为了笼络人心,还经常请同学们吃东西。

     

    晓薇很看不惯清清,但是也很羡慕清清总是有那么多漂亮的东西,于是她也开始学会了买首饰、买头饰来打扮自己,因为在学校里要穿校服,所以她们都在一些装饰品、文具、手表等上面做文章。

     

    最近,清清的爸爸又给她买了一个很漂亮的水晶头饰,晓薇看见了,又是妒忌又是羡慕,于是回到家里也缠着妈妈给她买,但是妈妈怎么都不同意。

     

    今天,清清又把她的水晶头饰拿出来炫耀,晓薇气不过,借口拿来看的时候把它弄坏了,清清很生气,骂了晓薇,于是两个人就吵了起来……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造成了在校园里不同档次的消费水平,处在下游的同学难免会出现自卑、不满的心理,而处在上游的同学却也会出现相互攀比消费的恶性竞争行为,因此,像晓薇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校园里也不乏少数。

     

    一、攀比消费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现在有些初中学生早已学会了“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他们身上穿的是上百元的衣服和鞋袜,上学放学有车接送,身上披金戴银,其消费水平和消费档次都让人吃惊。

     

    很多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承受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赶时髦、讲攀比。“

     

    别的同学喝饮料,我当然不能喝白开水”;“你有手机、iPad,当然我也不能跑在后面”。学校似乎成了他们的竞赛场,可是他们比的不是学习、才华、能力,而是自己父母的地位、权力和财富。

     

    如果家里有了这样的爱攀比、赶时髦的孩子,那付出的代价无疑是惨重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会不堪重负;

     

    而一旦家庭无法满足孩子,他们会片面地认为自己的家庭不好,父母没有能力,从而影响亲子关系,拉大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另外,当学生的不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通过一些不合法的途径,如偷、抢、勒索别人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可见,攀比消费行为对于初中生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那造成学生攀比消费行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榜样作用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社会环境,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而言更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有些家庭里,父母本身是爱虚荣、爱攀比的人,总爱在自己的朋友或亲戚中炫耀自己的财物或成就,那孩子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会形成爱虚荣、爱攀比的性格。

     

    第二,学校忽视消费教育

     

    这些年来,很多学校都在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消费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尚未有足够的力度。

     

    政治经济学是在高中才开设的课程,但其中涉及的内容多抽象理论,少现实生活;多概念原理,少实际操作,对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不大。

     

    所以,对于初中生而言,这方面的教育就是空白。有调查显示:4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政治课及形势教育课、社会调查活动对提高他们的商品活动能力没有帮助,28%的学生认为稍有帮助,而23%的学生认为上述课程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与此同时,即使有些学校开设有关方面的课程也是从节约方面去谈消费的问题,这明显已经跟不上形势,是不全面的。从我国目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来看,学校的消费教育应着眼于让学生会花钱,即该花的不应吝啬,不该花的绝不浪费,而不是仍旧片面地强调勤俭节约。

     

    第三,社会风气不良所致

     

    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多元的价值观冲击下,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不乏高消费、盲目消费的现象。

     

    而对于尚未完全具备判断力的初中生来说,社会风气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学生把这些风气带到班集体,形成了攀比的班风时,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大,因此,如果不善加引导,就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第四,初中生的性格使然

     

    初中生处在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在他们的性格里保留了儿童期的幼稚与纯真,但也出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冲动与叛逆。

     

    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小伙伴会因为自己的漂亮衣服而表现出艳羡的神情时,就会为之陶醉,为了让别人的目光总是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就会不断地用这些物质来填充自己。

     

    这种片面地追求他人的评价而获得自我肯定的不健康心理是导致学生虚荣、爱攀比的重要原因

     

    二、攀比消费行为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预防性策略

     

    1.净化家庭环境

     

    父母以身作则,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把外界的一些不良消费习惯带入家中,培养孩子勤俭节约、不浪费的好习惯。

     

    同时父母要控制孩子的零花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需要按天、星期或按月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而且要定期检查其用途,不允许私自改变用途或超支,避免其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

     

    还有要注意延缓满足孩子的需要,当孩子提出购物需求的时候,家长若不是觉得非常紧迫的,可答应迟些再买。利用这段时间的冷却,可避免购物的冲动,而且到时可换个方式如把其作为学习的奖励送给孩子,这样能真正体现礼物的意义。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

     

    家长可以把零花钱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不断强化一些有益行为,例如,孩子付出了什么劳动,作出了什么贡献,取得了什么成绩,可以按照事先的约定给孩子一定的奖励,让孩子形成劳动所得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观念。

     

    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的理财计划,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了解赚钱的艰难,学会有原则地花钱。通过这样一些教育,形成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2.进行适当的消费教育,引导学生消费

     

    首先,学校消费教育要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消费理论来引导学生,不能用模糊的、短期的经济观点给学生以片面的认识,更不能向学生灌输金钱万能、唯利是图的思想。

     

    同时,这些内容要通俗易懂,不要用抽象的、生僻的、概念化的理论向学生灌输,要尽可能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实,深入浅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并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特点,注意以小处着眼,以小事做起,启发学生科学的消费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消费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参与消费活动,利用学校周围的环境,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消费活动,在消费实践中培养消费技巧。例如,利用节假日去交易会、展销会了解交易情况,鼓励学生在亲友的帮助下购买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家庭物品等。通过实际锻炼,可使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有关商品的质地、款式、价格等知识、技能,从而增加学生的生活能力。

     

    另外,还要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例如,要求家长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少领孩子去高档消费场所,鼓励孩子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等。

     

    3.建立良好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正确消费对于学生的成长,家庭、学校环境很重要,但是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同样也不能忽视。

     

    社会舆论在鼓励人们消费的同时,也应告诉人们要理智消费,尤其是对初中生而言,否则,就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判断。

     

    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在一些公益宣传上也要考虑到这一点,考虑到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而不是盲目地鼓励民众消费。

     

    (二)即时处理策略

     

    1.开展相应活动

     

    引导正确消费观当老师发现班上出现攀比消费行为的时候,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可以调动班干部开展系列的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净化班集体的氛围,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例如,老师可以把班上出现的情况作为案例,让学生在班会课上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相应的勤俭节约的道德教育和理财教育,以此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消费观。

     

    2.家长应对孩子进行金钱管理教育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攀比消费行为的时候,应首先检讨自己是否曾经有榜样作用,如果有,应及时更正,并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明白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消费观念。

     

     

    同时,家长要控制孩子零花钱的使用,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能轻易满足,要让孩子明白,任何收获都是要付出的,表明人们不能不劳而获的观点。一些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要和孩子一起拟订消费计划,严格控制孩子的消费。

     

    3.引导学生阅读名人奋斗史等文学作品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奋斗史等文学作品,介绍一些正确的理财观念,纠正他们不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以明确其行为的负面影响,培养正确消费观,并给予生活指导,让学生学会有计划地消费和理财。

     

    4.及时教育

     

    因攀比出现偷窃等不良行为的,要及时处理并给予帮教当学生因为攀比而出现偷东西、勒索他人等不良行为的时候,要抓住不良行为的原因、源头,耐心与学生沟通交流。

     

    对于其不良行为,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处罚,并根据前面提到的一些方法对其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加以澄清、纠正。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
    微博

     

     

    性冲动困扰的咨询案例

     

    洋洋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可是,自从到了初二下学期,洋洋的成绩就明显下降了,而且上课总是无精打采的。

     

    爸爸妈妈也发现他回家以后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洗澡以外,都很少出来跟他们说话,爸爸妈妈都觉得很奇怪。洋洋以前不是这样的,有什么事他都藏不住,回家都是叽叽呱呱地跟爸妈说着学校的事,最近他怎么了呢?

     

    爸爸妈妈曾经以为洋洋偷偷地躲起来看黄色书籍,但是进了洋洋的房间翻了个遍,却什么也没找到。

     

    最后还是洋洋的日记泄漏了他的秘密。原来洋洋不知不觉就进入了青春发育期,生理的发育成熟也伴随着心理的发育,他的性意识也开始朦朦胧胧地觉醒,谁知道这却给他带来了他意想不到的烦恼。

     

     

    有一天,他坐公交车的时候,车上很挤,他背后站着一个很丰满的中年女人,因为人太多了,那个中年女人的胸部紧紧地贴在洋洋的背后。

     

    开始洋洋并没有太在意,可是公交车在路口急转弯的时候,洋洋一个没站稳,随手就抓住了一个软软的东西,等他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抓住的是那个女人的胸部,洋洋的脸霎时红到了耳根,连忙道歉。

     

    那个女人见是一个小孩,而且也不是他的错,并没有对洋洋过多指责,只是嘀咕着骂了司机两句。本来这事也就是一次误会而已,并没有什么,可是那一瞬间手上的感觉却印在洋洋的脑子里,挥之不去。

     

    从那以后,洋洋就发现自己的眼光总是不由自主地往女人的身上看,有时候甚至有一种想去摸的冲动,尽管他知道这样不对,还不断地自责,骂自己"流氓"、"混蛋",但还是无济于事,为此洋洋很痛苦,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于是白天就没有精神听课。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洋洋尽量减少外出,这样他就见不到女的,也就没事了。

     

    而且这样的事情,洋洋觉得根本就说不出口,尽管他知道爸妈都很着急,但他不敢说,他怕爸妈会责骂他,于是就干脆整日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和父母交流,只在日记上记载着自己的心情。

     

    一、性冲动困扰的原因

     

    性冲动困扰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学生对性的好奇和性知识缺乏的矛盾造成的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意识的萌发使他们对性充满了好奇,但是,性知识的匮乏迫使他们用不正当的途径来解决他们的性冲动问题。

     

    其二是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初中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学业为主,尽管他们的性意识开始萌发,但是他们的性冲动相对还是比较弱的,因为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学习和玩闹所占据,性冲动困扰很多情况下是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而逐渐形成的。

     

    目前,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各大媒体所呈现给大众的作品里不乏色情、暴力的题材。这些题材的作品对于稚嫩的初中生来说是充满诱惑的,而且可以部分地满足他们对性的好奇,然而他们的控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又是相对较弱的,就很容易出现性冲动行为,进而导致性冲动困扰。

     

    二、性冲动困扰的心理疏导策略

     

    1.进行恰当的性生理、性心理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性冲动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于性都是懵懂无知的,而他们从其他报纸杂志或者电视等途径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非常片面、带有夸张或者淫秽色彩的,在这些不良的性刺激的强烈冲击下,如果学生没有得到正面的引导,就会出现很多不良的心理现象。

     

    因此在学校进行教育的时候,应提供全面、正面的性知识教育、性道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逐步进行有关青春期发育的卫生知识教育,通过开展性生理、心理教育,让学生了解性器官的构造、功能、卫生,了解什么是月经、遗精等,消除性的神秘感。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增强自我约束力,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宣扬的"性自由"、"性解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友谊、爱情和婚姻,在性问题上持严肃态度,尊重友谊,遵循社会认同的性道德观念和其他性行为规范等。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展览、讲座的方式进行青春期的性教育。例如,在"性文化展"展出期间,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并借此进行性教育;另外还可以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到学校给学生开讲座,答疑,帮助学生排除烦恼、解决困惑。

     

    2.家庭要对青春期的孩子多加关怀

     

    提供正确途径让孩子了解性知识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经审查的色情出版物大量出版;宣传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到处流传;色情网站屡禁不止,可以说,黄色污染无孔不入。

     

    在这些不良刺激不能被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家庭的性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了。通过大大方方的性教育,让孩子从小就能以非常坦诚的态度去面对性,在性心理发育过程中少走弯路。那种遮遮掩掩的教育方式,反而会让孩子对性产生曲解。

     

    另外,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不主动去与孩子进行沟通,随着年龄的增大,沟通就越困难,想敞开心扉来谈性方面的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家长要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给予孩子关怀和帮助,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作个好榜样。

     

    3.对于出现性冲动困扰的学生要及时加以疏导

     

    对于出现性冲动困扰的学生,要视他们出现问题的严重程度来进行辅导。一般来说,学生出现、性幻想、猎黄等现象都是因为青春期性意识萌发而相对的性心理发展却滞后的矛盾所产生的,学生多是因为好奇或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满足性冲动。

     

    因此,当他们出现性冲动困扰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进行疏导。首先,进行性教育,教导其正确的性知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并让其学会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性冲动;其次,可指导其阅读性教育方面的书刊、杂志,帮助改变其错误的性观念;

     

    再次,针对其行为进行行为改变,采用负强化的原理,逐步消除其偏差行为;最后还要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性教育。

     

    对于那些因为性冲动而产生焦虑的学生,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要注意打消学生认为"性是丑恶的"观念,辅导其以平常心来对待性,不故意回避,也不故作神秘。如果学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如恋物癖等性行为偏差,应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接受治疗。​​​​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 jdh-hezuo@jd.com。

  • 你是否经常会莫名烦躁,压不住怒气?你是否经常觉得生活失败、悲从中来?你是否常常处于各种负面情绪当中,无法融入别人的喜悦?其实这些情绪可能都是在提醒你:身上有个地方生病了!

      


    肝脏是统领人体多个器官的“将军”,负责为身体解毒、代谢、排毒,但它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坚不可摧,生活中很多细枝末节的小习惯,都会一点点蚕食肝脏的健康。

     

    经常出现莫名怒气,总是情绪低落,不要大意,可能是肝脏在向你“求救”!

     

    肝“生病”了,身上会出现以下表现

     

    爱发脾气,情绪波动大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一直觉得是性格决定情绪,其实,人的情绪也会受到各个器官的影响,其中表现得最明显的应该就是肝脏了。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暴怒伤肝,但却不知道肝功能受损的时候,人也会出现易怒、易躁、悲伤、抑郁等情绪。

      
    肝是疏泄器官,当肝出现肝气郁结、肝火旺盛、肝阳上亢等现象的时候,人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不要任由其继续发展,而应该尽早查看肝脏的健康情况。

     

     

    小腿抽筋

     

    很多人晚上睡觉的时候,可能常常会遇到小腿抽筋的症状,其实大部分人在出现抽筋症状时,并不会加以重视,比较细心的人,可能也只是想到要补钙,但这种症状也可能是肝病的征兆,如果继续忽略的话,肝病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食欲不振

     

    虽然我们平时在面对美食的诱惑时,经常会觉得食欲大增,但实际上也吃不了多少。但有些人,无论是面对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还是四处传来食物的香味,他们都无动于衷,甚至还会对一些油腻食物产生恶心、厌食的症状。这很有可能是肝“生病”了,因为胆汁分泌受阻,影响食物的消化,食欲也会下降。

     

    脸色发黄

     

    有些人喜欢调侃别人是“黄脸婆”,但作为黄种人,正常的肤色和患有肝炎时所呈现出来的面色泛黄是不一样的,如果发现自己的脸部皮肤呈现出一种暗黄或橙黄色状态,就要尽快检查一下肝功能了。

      
    其实,我们身上的一些症状,都是在为体内不会“说话”的器官“发声”,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体的,所以当器官受到伤害或“生病”时,情绪、皮肤、食欲等都会发出“信号”。

     

    所以,大家在发现自己情绪莫名低落、容易生气的时候,先不要责怪自己,要考虑疾病因素,以免忽视了身体所发出的“求救信号”。

     

    除了肝脏以外,其他器官也会通过情绪来向我们“通风报信”,而不同的情绪,也会给不同器官造成一定的损害。

      
    过度惊恐

     

    惊恐这种情绪常常会出现在我们身上,但却很容易伤害肾精,导致肾功能受损,对男性的影响也比较大。

     

    过度悲伤

     

    在发生不好的事情时,人们会下意识地产生悲伤的情绪,但如果在这种情绪里待久了,肺脏就会深受其害,增加肺病的风险。

     

    过度忧虑

     

    我们常常会为一些事情感到忧愁、焦虑,这无法避免,但我们也要明白,这些情绪对解决问题是没有作用的,反而会损伤脾脏。

      
    总结:人有很多情绪,但当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也要找到恰当的调节方法,避免这些情绪长期存在,危害人体健康。情绪对解决问题是很难起到作用的,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控制好情绪,保持理性,想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  

    每天都没劲,什么都没干却累得不得了,整一个林妹妹上身,「躺平」「摆烂」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常态。

     

    碌碌无为,但又不安现状,清醒地看着自己堕落……其实这些都代表着——「精神内耗」,越来越多的人慢慢被这种「内耗」掏空。

     

    反复被消耗的自己

     

    「精神内耗」是由想法与情感上的自我冲突导致的,当注意力过多集中于未来、过去且自我纠结时,心理上的自我消耗就开始了,通常会感受到明显的身心疲惫,并伴随空虚和焦虑的情绪状态。

     

    就像是你的精神世界里面住了两个小人,这两个小人观点不同、理念不同,因此吵得不可开交,心态被反复的拉扯消磨,逐渐走向负面的情绪。

     

    哪些表现是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表现在对未来的迷茫、对职业发展的忧虑、对现状的不满等,没有方向,在想太多和纠结不定当中积攒负面情绪。

     

    总是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和看法,甚至自我攻击,只能看到自己的短板,导致不自信、自卑,也很容易情绪化,遇到一点小事就急躁易怒或委屈想哭。

     

     

    在工作上,内耗的人很难找到一个准确且合适的目标,导致感觉工作没有成就感和意义,对未来迷茫,且内心对于工作内容的冲突感严重,认为目前在做的和所追求的不一致,逐渐失去自我选择能力。

     

    生活中也不能合理分配时间和注意力,纠结并执着于已经发生且无意义的事情,不断地反复,导致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熬夜、失眠等现象,同时害怕风险和不确定性,遇到问题会试图规避。

     

    精神内耗的后果

     

    精神内耗往往会比身体上的那种疲惫更折磨人,在日常生活中,它让人感受的最多的就是心累,没来由的累,对生活提不起任何的兴趣。

     

    轻则降低你的学习或工作效率;严重时,它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慢慢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让人陷入崩溃、萎靡不振,甚至导致抑郁、焦虑。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内耗」会极大地降低我们自身的能量,进入恶性循环,给自己增压,堵塞内心,长时间还会导致失眠、噩梦、头疼、没胃口等情况。

     

    哪些人容易精神内耗

     

    有颗敏感的心

     

    有时候别人随口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他们就会反复揣摩、过度解读,通常联想、理解的事情也会往消极悲观的方向发展,然后被影响,久久不能释怀。

     

    因为太过于敏感,常常自我否定,跟自己过不去,反复地折磨自己。

     

    内向的人

     

    相比于外界环境,内向的人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因为他们的内心戏很多,喜欢胡思乱想。

     

     

    而且内向的人朋友相对比较少,遇到事情,他们很难向别人倾诉,只能把烦恼闷在心里,自己跟自己打架。

     

    讨好型人格

     

    「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习惯性的讨好别人,并因此浪费掉了时间和精力,但事后又常常会后悔,内心埋怨、谴责着自己,并下定决心改变,却依旧习惯讨好,反复地重复着这种模式。

     

    完美主义

     

    生活中具有完美主义的人也容易被内耗,他们总是想将事情完美化,却力不从心,从而内心焦虑、烦躁。

     

    除此以外患有焦虑症或神经情感障碍的人也非常容易「精神内耗」。

     

    如何走出精神内耗

     

    不活在过去,不逃避当下,不担忧未来。

     

    谁都没有能力预知未来,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活在当下,尽情地过好每一天。

     

    接纳自己

     

    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学着去接纳,包括接纳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同时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期望,拥抱自己,给自己更多关爱,是改变的第一步。

     

    不去计较

     

    不计较琐事,分清轻重,把时间和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

     

    计较越多,就会产生抱怨的情绪,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让你情绪更差。对于身边的人,不盲目攀比,不放任嫉妒,愿意欣赏他人的长处,同时对照提升自己。

     

    立刻行动

     

    与其想不如去做,制定详细可实施的计划,并针对计划的每一步进行实施奖励。不纠结拖延,去行动,答案在做里,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精神内耗是个体在心理方向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过于严重的精神内耗会导致身心疲惫,甚至会影响学习、工作、生活。


    如果不能很好的自我疗愈,情绪低落、不稳定等问题加重,可以向专业的心理科医生在线问诊,寻求心理帮助。

     

    科学审核:
    京东全职医生-精神心理科-胡晓宇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