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654-2与阿托品的区别在哪里?

654-2与阿托品的区别在哪里?
发表人:王存孝

654-2 与阿托品的区别

阿托品是从颠茄和其他茄科植物提取出的一种生物碱,为阻断 M 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其主要适应证有:

  • 解除平滑肌的痉挛(包括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血管循环);
  • 抑制腺体分泌;
  • 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跳加快;
  • 散大瞳孔,使眼压升高;
  • 兴奋呼吸中枢。

1. 654-2 与阿托品类似:

具有外周抗 M 胆碱受体作用,能解除乙酰胆碱所致平滑肌痉挛。对胃肠道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抑制其蠕动,作用较阿托品稍弱。还能能解除微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

2. 654-2 与阿托品不同之处:

抑制唾液腺分泌及扩瞳作用较弱,为阿托品的 1/20~1/10。

因不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故中枢作用亦弱于阿托品,很少引起中枢兴奋症状。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药物过敏反应疾病介绍:
药物过敏反应即为药物过敏,是药物的反应性代谢物作为抗原,与细胞性巨分子共价结合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该反应的发生,不受药物剂量、药理影响,只要该药物进入人体,并被免疫系统识别,即可发生。因此,药物过敏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基因、个人体质有关,且受到药物杂质、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药物过敏临床常见皮肤瘙痒、脱屑、红斑、丘疹、风团、水疱、高热、呼吸困难、胸闷、咽喉发紧、咳嗽、喘息等症状。药物过敏与个人体质有关,一般无法治愈。该疾病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停用疑似过敏原的药物,然后予以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治疗,多数患者可减轻临床症状,迅速度过危险期。但若延误治疗,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和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是呼吸科两大王牌药物,也是各大哮喘指南推荐的一线药物。两者均是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患者的长期治疗用药。二者有何不同呢?

     

     

    一.成分组成有区别

     

    两者均为复方制剂,共同特点都是由β受体激动剂与糖皮质激素相结合组成,治疗支气管哮喘与慢阻肺效果显著,也是指南推荐的给药方案。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的组成成分为:沙美特罗和丙酸氟替卡松。且有两种不同规格分别是:1、沙美特罗(50微克/吸)和丙酸氟替卡松(100微克/吸);2、沙美特罗(50微克/吸)和丙酸氟替卡松(250微克/吸)。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的组成成分为:布地奈德和富马酸福莫特罗。也有两种不同规格分别是1、布地奈德(80微克/吸)和富马酸福莫特罗(4.5微克/吸);2、布地奈德(160微克/吸)和富马酸福莫特罗(4微克μg/吸)。

     

    其中沙美特罗和福莫特罗都是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主要作用是舒张支气管,缓解气道痉挛。而氟替卡松和布地奈德两者均为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

     

    二.起效时间有区别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的起效时间约为15—20分钟,而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的起效时间约为3分钟,使用5分钟后病人感觉就已经比较明显。 所以对于正处于发作期的支气管哮喘和COPD病人,使用信必可都保能快速起效,更为对症。

      

    三.作用特点有区别

     

    1、氟替卡松与布地奈德相比较,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是目前已知气道抗炎强度最大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具有较高脂溶性,其脂溶性是布地奈德300倍,而水溶性也是布地奈德的1350倍, 这些特性决定了丙酸氟替卡松局部抗炎活性明显强于布地奈德,也就是说舒利迭的治疗上限要高于信必可都保。

     

    2、沙美特罗与福莫特罗相比较,福莫特罗是β2受体完全激动剂,具有高效能、高强度的特点,并且作用与剂量呈依赖关系,起效时间仅为3分钟,作用持续时间长。而沙美特罗起效较慢,需要15-20分钟起效。另外福莫特罗主要经过肝脏代谢,而沙美特罗随尿及粪便排泄,所以两者消除方式有差异。

     

     

    使用这两种药物的注意事项

     

    1、为防止白色念珠菌感染,每次吸完药物后,都需要漱口。

     

    2、在停用药物时需要逐渐减少剂量。

     

    3、使用药物控制时发生进行性恶化有可危及生命,应到医院进行紧急复查。当目前剂量不足以控制哮喘时,患者也应找医生复查。

     

    4、哮喘患者用药同时,应考虑使用其他的皮质激素治疗,如有急性加重伴有感染还应加用抗生素。

     

    5、不可突然中断本品的治疗,因为可能会引起病情加剧。

     

    6、患者还应当定期检测临床症状及肺功能。

     

    7.与其它激素药物一样,肺结核患者慎用本品。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慎用本品。

     

    综上所述: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及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药理效应总体一致,差别相对较小,如果支气管哮喘或慢阻肺急性发作时,建议选择信必可都保起效更快,如果选择舒利迭,则需要加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如果炎症较为严重,建议选择舒利迭抗炎作用更为强大。如果肝功能不全,建议选择舒利迭对肝脏影响相对小些。

     

    参考资料:

    《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 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两者都是目前慢性乙肝患者治疗的一线用药,也都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首选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这2个药在乙肝药物中的江湖地位都很高,公认是同类药物中性价比最强的2个药物,可以说一个是少林,一个是武当,但二者也有细微差别,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药物的5点区别。

     

    一、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适应症的区别。

     

    恩替卡韦的适应症为: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

     

    替诺福韦的适应症为:1、HIV-1 感染(适用于与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用,治疗成人 HIV-1 感染)。 2、慢性乙型肝炎(适用于治疗慢性乙肝成人和≥12 岁的儿童患者)。

     

     

    二、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用法用量的区别。

     

    恩替卡韦的用法用量:一般情况下,成人与16岁以上青少年,每次0.5mg,每天一次。对于拉米夫定治疗时发生病毒血症或出现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每次1mg,每天一次,口服(餐前餐后至少两小时)。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50ml/分钟)的患者,应当在医师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替诺福韦的用法用量:一般情况下,每次300mg,每天一次,口服(即可空腹,也可与食物同服)。中至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轻度肾功能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因此这些患者都应当密切监测临床反应和肾功能情况。

      


    三、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不良反应的区别。

     

    恩替卡韦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头晕、疲劳、恶心。 罕见不良反应有类过敏反应、脱发、皮疹、代谢及营养障碍、转氨酶升高等。

     

    替诺福韦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至中度胃肠道反应和头晕。罕见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低磷血症、乳酸性酸中毒、呼吸困难、肝酶升高、肌病、骨软化症、肾和泌尿系统疾病等。这里特别提醒替诺福韦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曾经有患者服用后身高变矮(可能和药物引起低钙血症有关),因此起诉药厂和医院,因为医生未能充分告知患者这一不良反应。

     

    四、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抗病毒疗效与耐药率的区别。

     

    恩替卡韦的乙肝抗病毒疗效: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效率高,在治疗慢乙肝患者五年的随访研究显示,治疗大三阳(HBeAg阳性)患者,HBV DNA转阴率为94%,肝功能恢复正常(ALT复常率)为80%,HBsAg转阴率(表面抗原转阴率)为5%(2年)。恩替卡韦的耐药率:在治疗慢乙肝患者五年的随访研究显示,恩替卡韦第一年到第五年发生的耐药率依次为:0.2%,0.5%,1.2%,1.2%,1.2%。研究表明恩替卡韦耐药发生率非常低,优于目前大多数核苷类药物。

     

    替诺福韦的抗乙肝病毒疗效:替诺福韦抗乙肝病毒效率较恩替卡韦更高,在治疗慢乙肝患者八年的随访研究显示,治疗大三阳(HBeAg阳性)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大三阳转小三阳成功率)为31%,HBV DNA转阴率为98%,HBsAg转阴率(表面抗原转阴率)为13%。替诺福韦的耐药率:在治疗慢乙肝患者八年的随访研究显示,替诺福韦第一年到第八年发生的耐药率均为0。由此可见替诺福韦在抗乙肝病毒方面的可靠性,是目前为止最高的药物之一,所以其他核苷类药物单药耐药或应答不佳的患者可以换用替诺福韦继续治疗。

     

     

    五、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在特殊人群中用药的区别。

     

    恩替卡韦: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因恩替卡韦对孕妇的研究尚不充分,需要权衡利弊方后可用药;哺乳期妇女服用本药物需要建议停止哺乳。 2、儿童用药。根据2015年AASLD指南表明恩替卡韦可用于2岁以上儿童。 3、老年人用药。由于老年患者多数肝肾功能有所下降,需要针对身体状况个性化用药,并且需要监测肾功能。

     

    替诺福韦: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替诺福韦在美国的妊娠分级为B级,安全性较高可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使用本药物时,应当暂停哺乳。 2、儿童用药。根据2015年AASLD指南表明替诺福韦可用于12岁以上儿童。 3、老年人用药。由于老年患者肝、肾、心功能下降,需要针对身体状况个性化用药,并且需要全程监测身体状况。

     

    参考资料:美国肝病学会:2015AASLD指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三种药物都属于质子泵抑制剂(PPI),是目前医院最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统计表明用药频率任呈快速上升趋势。此类药物作为新型抑制胃酸药,和传统的护胃药相比,不起效快,抑酸作用强、时间长、服用方便,因此不仅仅消化科在用这类药,其它疾病治疗需要护胃时往往首选此类药物。

     

     

    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有何区别呢?奥美拉唑属于第一代产品,1988年问世,而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属于第三代PPI,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上市,下面我们就这三个药物的区别做详细的介绍。

     

    1、药物的起效时间不同:

     

    雷贝拉唑口服吸收迅速,药物带有多个酶位点(可谓自带强流量),能5分钟左右起效,为三者中起效最快的PPI;其次是泮托拉唑;再到奥美拉唑。

     

    2.抑酸强度不同:

     

    三种药物中雷贝拉唑pka值最高抑酸效果最好;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的抑酸强度相似。

     

    3.作用时间不同:

     

    衡量抑酸持续时间的方法为监测服药后 24 小时内抑制胃酸使得PH大于4 的时间百分比,研究结果显示,口服后持续时间相比,雷贝拉唑 > 泮托拉唑 > 奥美拉唑,不过,此类药物中,埃索美拉唑的持续时间最久。

     

    4.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

     

    有学者认为:泮托拉唑具有高选择性且毒性低,所以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雷贝拉唑也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次之;奥美拉唑选择性较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

     

    5.药物相互作用不同:

     

    雷贝拉唑与泮托拉唑选择性高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明显少于奥美拉唑,因此,奥美拉唑和氯吡格雷合用时,为了避免奥美拉唑和氯吡格雷竞争肝脏代谢酶,导致奥美拉唑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进而降低其疗效,会选择雷贝拉唑或泮托拉唑替代奥美拉唑。

     

     

    注意长期使用此类药物,为防止抑酸过度,一定要注意不能过度治疗,在治疗一般消化性溃疡时,不要长期大剂量地使用制酸剂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泌素瘤时除外),特别是老年溃疡病患者,用药前后应进行内镜检查了解溃疡是否愈合,复合指征者可停药。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长期服用者应定期检查胃黏膜有无肿瘤样增生。用药>3年者应监测维生素B12水平。

     

    综上所述,新一代的雷贝拉唑抑酸效果最强,其次是泮托拉唑,最后是奥美拉唑,而且在安全性方面,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更具有优势,当然具体用药方案以临床为准,本文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家医保药品手册》(2017版)。

    2.《湖南省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试行)》 ——中国药学相关专家小组

    3.《常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效果有何不同?》丁香园——司空银河。

    4. 《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 他汀类降脂药由于除了降血脂之外,还具有稳定血管斑块,抗氧化抗炎等等功效,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地位可谓如日中天,目前医学界公认,他汀类降脂药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药物之一,其临床地位是任何药物所不能替代的。阿托伐他汀与普伐他汀是其中最为常见的2个药物,二者之间主要区别有以下3点:

     

    1.服药时间的差异

     

    由于胆固醇的合成最高峰在午夜至凌晨2点,半衰期为4小时以内的他汀类药物应该在晚间服用,普伐他汀半衰期仅为1.5-2小时,因此服睡前服用最好。而阿伐托他汀半衰期长达14小时,可在任意时间服药。

     

    另外,阿托伐他汀口服吸收利用率为12%,但吸收几乎不受食物影响。而普伐他汀受食物影响大,口服吸收率为35%,食物可降低其30%的生物利用度。

     

     

    2.服药剂量的差异

     

    阿托伐他汀降低胆固醇的能力比普伐他汀强得多,10mg阿托伐他汀的疗效相当于40mg普伐他汀的疗效。阿托伐他汀起始剂量10mg,最大安全剂量为每天80mg;普伐他汀起始剂量20mg或40mg,然后最多可以增加大80mg。

     

     
    3.药物间相互作用差异:

     

    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代谢途径有区别,阿托伐他汀通过肝脏代谢酶CYP3A4代谢,因此和通过这一酶代谢的其它药物如红霉素、伊曲康唑、环孢素、胺碘酮等药物合用时,会导致阿托伐他汀代谢减少,血药浓度增加。普伐他汀不通过CYP酶系统代谢,因此和上述药物合用时,影响不大。

     

     

    降血脂药阿托伐他汀与普伐他汀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各有千秋,前者的优势是降血脂强度稍大,服药时间自由,后者在多种药物合用时相互作用几率小,特别是和通过这一酶代谢的其它药物如红霉素、伊曲康唑、环孢素、胺碘酮等药物合用时安全性更好。

     

    参考资料:

    1.《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2. 古德曼.吉尔曼治疗学的药理学基础 第12版。

    3. 阿托伐他汀钙说明书。

    4.普伐他汀钠片说明书。

  • 泮托拉唑与替普瑞酮都是消化类疾病的常用药,都属于改善胃肠功能药物,二者都广泛用于临床一线消化性溃疡、应激性胃溃疡的治疗,但作二者发挥护胃的药理机制有所不同,具体使用过程中适应症和注意事项也有差异。

     

    第一、药理作用有区别

     

    1、泮托拉唑是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使得细胞中的 H+,K+-ATP 酶的活性大大降低,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泮托拉唑与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相比,其对细胞色素P450酶的抑制作用较弱,和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的相互作用很少,可以用于抗血小板治疗时的胃保护剂。

     

    2、替普瑞酮是一种胃粘膜保护剂,能多渠道发挥胃保护作用,具体保护机制如下:a、具有抗溃疡的作用。 b、具有增加胃粘液的作用。 c、可通过提高前列腺素生物合成酶的活性,增加胃粘膜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 d、具有增加和改善胃粘膜血流的作用。 e、具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主要通过维持胃粘膜增生区细胞的体内平衡,活化胃粘膜的增生能力,进而促使损伤的胃粘膜得到修复。 f、具有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第二、药物的适应症有区别

     

    1、泮托拉唑的适应症为:

     

    消化性溃疡出血(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卓-艾氏综合症,以及与铋剂加两种抗生素用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特别适用于顽固性溃疡和急性胰腺炎,另外还能于预防大手术或严重外伤引起的应激性溃疡。

     

    2、替普瑞酮的适应症为:

     

    改善各种疾病产生的胃黏膜病变(如糜烂、出血、潮红、浮肿等):如胃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的急性加重期。

     

    第三、药物不良反应有区别

     

    1、泮托拉唑不良反应有:

     

    头晕、头痛、失眠或嗜睡、恶心、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皮疹、肌肉疼痛等症状。

     

    2、替普瑞酮不良反应有:

     

    头痛、便秘、腹泻、口渴、腹痛、腹胀、皮疹、瘙痒、肝功能损伤(严重时可导致肝功能障碍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另外如遇总胆固醇上升、眼睑发红或发热、血小板减少等情况时应立即停止用药。

     

     

    第四、药物注意事项有区别

     

    1、泮托拉唑的注意事项:

     

    a、怀孕前三个月内妇女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婴幼儿禁用。 b、儿童慎用、老年人无需调整剂量。 c、该药物大多为肠溶制剂,不可嚼碎或打开胶囊应当整颗吞服。d、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应当根据病情调整剂量。e、不能与其它抗酸剂和抑酸剂合用,以免抑酸过度,除卓-艾氏综合征外,用于消化性溃疡等病时,不建议大剂量长期服用。

     

    2、替普瑞酮的注意事项:

     

    a、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儿童禁用。 b、老年人用药应当酌情减量。 c、出现皮疹、全身瘙痒、肝功能障碍、黄疸及血小板减少等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用药。d、推荐餐后服用。

     

    综上所述,泮托拉唑与替普瑞酮是2个药理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药物,两种药物各有其作用特点,需要对症选药,必要时二者可以在临床强强联合,联手发挥护胃功效,共同呵护胃部健康。

     

    参考资料:

    l 《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l 《胃黏膜保护:从基础到临床——第7届全国胃病学术大会达喜卫星会报道》——医学论坛报

  •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同为常用口服降糖药,然而必须承认的是,二甲双胍毕竟有神药之称,可以说,在适应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绝对秒杀阿卡波糖,不仅仅是阿卡波糖,即使是后来新上市的各种口服降糖药,对二甲双胍的武林霸主地位都俯首称臣。回到要回答的主题: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1. 糖尿病治疗中地位的差别

     

    随着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众多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通果数据验证了二甲双胍卓越的控糖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其心血管获益也得到国际公认,由此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是超越同类药物的首选药物!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之外的领域如多囊综合征也能一展身手。

     

    虽然二甲双胍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但阿卡波糖也有其不可替代之处,它特别适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的亚洲人,因此也是很有个性的降糖药物,而且阿卡波糖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它主要在肠道发挥局部作用,仅1-2%吸收入血,肝肾等全身副作用少,不增加体重,单用本药不引起低血糖,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适合于老年糖尿病人和伴有肾功能损害患者。

     

     


    2. 适应人群和禁忌人群的差别

     

    二甲双胍适应人群最广泛,几乎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没有禁忌症,都首选它。它特别适用于患2型糖尿病肥胖病人;10-16岁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用。但不推荐10岁以下儿童使用本药物;老年患者慎用;孕妇不推荐用药,哺乳期慎用;严重感染和外科大手术、临床有低血压者禁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禁用;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未纠正者禁用;酗酒者禁用;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造影剂者暂停使用。

     

    阿卡波糖也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65周岁以上老年患者可以安全服用,对儿童和青春期少年的疗效和耐受性的无足够资料,故本品不应使用于 18 岁以下的患者;且无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使用本药物的资料,原则上建议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不使用本药物;有明显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絮乱患者禁用;患有肠胀气而可能恶化的疾病患者禁用;严重肝功能损失患者禁用。

     

    3.作用机制的差异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非常有内涵,共有以下5个通路:1)通过抑制肝脏的糖异生降低空腹血糖;2)同时通过提高外周组织(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入和利用,降低餐后血糖;3)能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4)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脂肪酸B氧化,减少脂肪合成(适用于肥胖病人),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5)改善糖尿病前期症状,提高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应答等。

     

    阿卡波糖的作用机制相对单一,主要通过与小肠上部细胞刷状缘处碳水化合物竞争水解碳水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各种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从而减慢碳水化合物水解及产生葡萄糖的速度,因此造成肠道葡萄糖的吸收减缓,从而缓解餐后高血糖,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4. 用法用量的差异

     

    两个药物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开始阶段选择较低剂量,然而逐步调整药物剂量。

     

    二甲双胍:用法,随餐服用。一般推荐剂量,起始剂量为0.5g,每日两次;或一次0.85g每日一次。可每周增加0.5g,或每两周增加0.85g,逐渐加至2g,分次服用。成人最大剂量每日2550mg,每天三次。当每日剂量超过2g时,为了更好的耐受,分三次随餐服用。

     

    阿卡波糖:用法,与吃第一口主食同食效果最佳。一般推荐剂量,起始剂量一次50mg,一日三次,以后逐渐增加至100mg,一日三次。个人别情况下,可增加至200mg,一日三次。或遵医嘱。

     

     

    5. 不良反应的差异

     

    这两个药物总体安全性好,但也要注意有不良反应发生可能。

     

    二甲双胍:多见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等)、乏力、头痛;少见低血糖、头晕、皮疹、汗液增多、流感症状、体重减轻等;较为严重可发生乳酸酸中毒。同时二甲双胍可减少维生素B12的吸收,使用本药物时应当适当补充维生素B12。

     

    阿卡波糖:多见消化系统反应如腹胀、腹泻等;少见皮肤及附件损害等;较为严重的有肝损伤、肠道梗阻和淋巴细胞性大肠炎。

     

    总之,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降糖效果肯定,二者各有亮点,有些情况下二者还可以联合使用以较好控制血糖水平,并延缓并发症发生。糖尿病朋友们注意不可盲目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方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资料:

    l1.《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l2.《ADA 2018指南: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丁香园.

  • 简单来说:

    1 记忆障碍;2 认知功能障碍;3 人格改变;4 语言障碍。

     

    具体来说: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表现:

    1、往往容易忘记一些近期发生的事,而且很难记起,恍如事情从未发生过

    2、觉得做饭有困难而减少菜式,不能有条理的处理食物或弄错步骤等

    3、新初难以表达和理解较抽象的词汇,随后逐渐影响到简单的词汇,日常沟通困难

    4、弄不清楚日期和时间,在熟悉的地方迷路,忘记回家的方向

    5、对身边发生的事情不能理解或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如火警发生时,虽然感到慌张,却不懂逃生

    6、不能理解简单账目往来的意义,找赎也经常出错

    7、经常把东西放在不适当的地方,如把熨斗放进冰箱,把手表放进糖罐

    8、情绪起伏不定,较容易焦虑及发脾气,控制情绪的能力下降

    9、部分病人会变得缺乏安全感和多疑,对人或事变得冷淡及较少说话

    10、往往会变得被动,甚至对自己以往喜欢做的事也失去兴趣

     

    正常衰老的表现:

    1、偶尔忘记了要做的工作,稍后或经提示后可以记起

    2、做饭时会偶有困难尔会忘记放调味料

    3、偶尔想不起适当的词汇

    4、偶尔忘记约会的日期

    5、需要花多一点时间处理复杂的问题

    6、处理数目不清的账单时,会觉得懊恼,但经解释后会明白及理解

    7、可能把物品随处摆放,但仔细想想就能找回

    8、偶尔会有失落或心情不佳的时候,但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选择恰当的时间来发泄

    9、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改变

    10、偶尔也会有对家庭、工作或社会感到厌倦的时候,但情况会好转

  • 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会烧心、反酸,其实,这是你的身体在向你发出“信号”——你胃里的胃酸多了。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胃内存在适量的胃酸可以起到帮助消化食物的作用,但当各种原因导致我们体内胃酸分泌过多时,会“烧灼”食管、胃、十二指肠等的粘膜,甚至肌肉,来向我们提出“抗议”。如果我们不去理会,它会“得寸进尺”,引发反流性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一系列疾病,因此,及时治疗非常有必要。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胃酸分泌过多效果最佳。雷贝拉唑、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是临床常用的3种PPI,此类药物作为新型抑制胃酸药,和传统的护胃药相比,起效快,抑酸作用强、时间长、服用方便,因此不仅仅消化科在用这类药,其它疾病治疗需要护胃时往往首选此类药物。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该如何选用呢?

     

    三者之间的相同:

     


    (1)三者都属于质子泵抑制剂,通过与胃黏膜壁细胞(分泌胃酸)上质子泵结合,使其失活,从而抑制胃酸分泌。

     

    (2)三者广泛用于上消化道出血、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胃泌素瘤等疾病。

     

     

    (3)服用方法:早晨餐前服用抑酸效果最好,每天一次。

     

    三者之间的不同:

     

    (1)上市时间。奥美拉唑1987年上市,为第一代PPI;泮托拉唑、雷贝拉唑是新型PPI,上市晚。

     

    (2)价格上。相对来说,奥美拉唑最便宜,更容易被一些经济较为贫困的地区人口所接受。其余两种较贵。

     

    (3)疗效上。抑制胃酸效果,雷贝拉唑与泮托拉唑比奥美拉唑更快、更强、更持久;但雷贝拉唑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效果好。

     

    (4)药物相互作用。奥美拉唑影响很多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如不可与氯吡格雷等抗凝药合用。相对来讲,由于代谢途径的不同,雷贝拉唑与泮托拉唑,较少影响其他药物作用。

     

    (5)副作用。雷贝拉唑与泮托拉唑两者为新型药物,副作用要比奥美拉唑小。

     

    (6)个体差异。相对奥美拉唑,雷贝拉唑与泮托拉唑对于不同人来说,效果差异不大。

     

    综合考虑,雷贝拉唑与泮托拉唑更好。此外,长期服用抑酸剂的话,建议最好咨询专业医生。

  • 提到“甲亢”很多人就会想到大脖子病,至于其它的病因病症却不太了解。那么甲亢仅仅是脖子变大吗?除了“甲亢”还有“甲减”,大家听过吗?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一对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

     

    甲亢的全称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指甲状腺腺体不适当地持续合成和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而引起的内分泌疾病。

     

    按照发病部位和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甲亢和中枢性甲亢。原发性甲亢属于甲状腺腺体本身病变,包括自身免疫性甲亢——Graves病(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多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碘甲亢。

     

     

    而中枢性甲亢又称为垂体性甲亢,是由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腺瘤分泌过多TSH所导致的。甲亢患病率受调查人群的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影响而存在差异。

     

    甲亢类型中以Graves病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甲亢的80%,其发病特点是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高发年龄为30~60岁,但也可以发生在其它任何年龄段。

     

    甲亢的发病机制因病因不同而异。Graves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具有遗传易感的人群(特别是女性)中,环境因素可以促进发病,如吸烟、高碘饮食、应激、感染、妊娠等情况,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参与了发病过程。

     

    长期、大量摄入碘或使用含碘药物(如胺碘酮)可使得具有潜在性甲亢高危的患者发生碘甲亢。

     

    甲亢患者以代谢亢进和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乏力、怕热、多汗、心率增快、易激惹、失眠、焦虑、食欲亢进、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等。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就是我们常说的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组织作用减弱导致的全身代谢减低综合征。甲减的患病率差异较大,与TSH诊断切点值、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有关。成年人的甲减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成年人甲减常隐匿发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典型症状经常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显现出来,主要有代谢率减低和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等表现。包括畏寒、少汗、乏力、体重增加、行动迟缓、言语缓慢、音调低哑、嗜睡、反应迟钝、心率减慢、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

     

     

    有一种被称为"面具脸"的甲减面容,就是这种病症的典型表现,颜面虚肿、表情呆板、淡漠;面色苍白、眼睑水肿、唇厚舌大、舌体边缘可见齿痕;眉毛外1/3稀疏脱落,男性胡须稀疏。皮肤干燥粗糙,皮温降低,由于高胡萝卜素血症,手脚掌皮肤可呈姜黄色。毛发干燥稀疏,双下肢胫骨前方黏液性水肿,压之无凹陷。有了这些身体表现,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怎么样,现在是否了解了甲亢与加减的区别呢?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有疑似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 18(12).
    2.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等.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 18(11).
  • 头孢类药物和阿奇霉素都属于消炎药,准确而言,属于抗生素,说白了,就是协助人体消灭细菌类微生物的,头孢类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而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两者同是抗细菌药物,但两者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具体区别有以下三点:

     

     

    1.二者对付的细菌类别不同

     

    常用头孢类药物有四代,一、二代头孢类药物主要用于抗革兰氏阳性球菌,如我们身体表明的细菌葡萄球菌。第三代头孢类药物为广谱抗菌药物,虽然对葡萄球菌类似的革兰氏阳性菌抗菌作用不及一、二代头孢类药物,但对类似肠道细菌的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第四代头孢类药物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稳定性更好,常规不使用,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类药物耐药的细菌。

     

    阿奇霉素是抗菌谱更加广泛,不仅包含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厌氧球菌,还包括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杆菌等。

      

    2.作用机制上不同

     

    头孢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让菌体失去保护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菌体从而产抗菌作用,属于杀菌药物。阿奇霉素主要通过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靶位不可逆结合,14元大环内酯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16元大环内酯抑制肽酰基的转移反应,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起到抗菌作用,属于抑菌药物,高浓度时也有杀菌作用。

     

      

    3.用药时间不同

     

    在用药时间上:大多数头孢类药物半衰期短需要一天两次或三次给药。而阿奇霉素半衰期为35-48小时,一天用药一次即可,根据不同病情给药周期、方案也有不同,需要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用药。

     

    总之,对于一般的细菌感染,如果不是头孢过敏,首选是头孢,因为头孢类杀菌效果好,但如果是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则只能选择阿奇霉素。有些特殊情况下,二者可能联合起来对付复杂的细菌感染。

     

    参考资料:

    1.《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3.第八版

    2.肺炎支原体,阿奇霉素退居『次选』药!——丁香园.belb李勇

  • 外阴瘙痒是女性常见的困扰之一,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隐藏着各种健康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外阴瘙痒的多种可能原因,包括心理因素、药物影响、生理疾病等,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心理因素:婚姻不幸、性生活失调、不孕等问题可能导致心理压力,进而引发外阴瘙痒。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缓解这些压力,从而减轻症状。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激素、抗生素和避孕药等可能改变阴道环境,导致念珠菌等病原体滋生,引发外阴瘙痒。了解药物成分和副作用,必要时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生理疾病:外阴瘙痒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如滴虫、念珠菌感染、尖锐湿疣、老年性阴道炎等。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有助于明确病因,缓解症状。

    日常保养: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和沐浴露,穿着宽松透气的内衣,可以减少外阴瘙痒的发生。

    就医指南:如出现外阴瘙痒,建议及时就诊,选择妇科或皮肤科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

    科室推荐:妇科、皮肤科、心理科

  • 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为了降低药物过敏反应的风险,以下措施可以采用:首先,在使用新药前,患者应详细咨询药物的成分、作用机制和潜在不良反应,并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和病史。其次,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在使用前可以进行皮肤试验,以检测过敏风险。此外,使用新药期间应密切监测病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已知过敏的药物,应避免再次接触,并考虑使用替代药物。最后,预防药物过敏反应需要医患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用药和严密监测来降低风险。

  • 抗过敏药物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药物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过敏症状,如打喷嚏、流涕、瘙痒等。抗过敏药物主要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每种药物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容易引起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镇静作用轻微,副作用较少,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过敏药物。

    过敏性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抗组胺药物在哮喘的防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哮喘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也有助于预防过敏: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尘螨、花粉等过敏原的侵入。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减少接触过敏原的机会。

    3. 避免食用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坚果等。

    4.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5. 如有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过敏药物。

  • 药物过敏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它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瘙痒、红斑、风团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那么,当药物导致皮肤过敏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如果出现药物过敏的症状,应立即停止服用可疑药物,并多饮水,促进药物代谢,缓解过敏症状。

    其次,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搔抓皮肤,避免食用易过敏的食物,并坚持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如果过敏症状严重,如重症药疹,患者必须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营养,保持环境温度适宜,预防继发感染。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采取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如用温水敷贴过敏部位,缓解瘙痒症状。此外,还要注意日常保养,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增强体质。

    药物过敏对人体造成损伤严重,严重时可引起高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过敏性休克及肝肾功能损害等,甚至可出现休克或死亡。因此,一旦发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措施,避免症状进一步加重。

    为了预防药物过敏,我们应该加强安全用药意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同时,要关注药物过敏的早期症状,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自我用药。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药物过敏现象日益增多。药物过敏并非药物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个人体质密切相关。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黎奔提醒广大民众,在自我用药过程中,要警惕药物过敏,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药物过敏的发生与个体体质、遗传因素以及药物成分有关。例如,对青霉素过敏的人,也可能对其他抗生素类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因此,在用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成分和注意事项,避免因药物成分相似而引起的交叉过敏。

    为了避免药物过敏,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1. 记录过敏史:如果您有药物过敏史,请务必告知医生和药师,避免再次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药物。

    2. 安全用药:在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成分、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避免盲目用药。

    3. 避免交叉过敏:了解常见药物成分,避免因药物成分相似而引起的交叉过敏。

    4. 特殊人群注意:过敏体质的人用药后要注意身体变化,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5. 药品存放:保持药品干燥、避光、密封保存,避免潮湿、高温环境。

    6.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药物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以免病情加重。

  • 今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打开了我的手机,准备查看一下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消息。没想到,一条来自医生的消息让我心头一紧:“提醒事项:1、医生必须完整查看患者病例后开始诊疗行为;2、为6岁以下儿童开具处方时,请确认患儿有监护人和相关专业医师陪伴;3、根据相关规定,互联网医院不得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

    我心头一紧,因为我的孩子已经发烧第五天了。那天晚上,孩子突然发高烧,我们全家都慌了神。虽然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但看到那些专业术语,心里还是没底。于是,我赶紧拨通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电话,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帮助。

    电话那头的医生非常耐心,详细询问了孩子的症状和以往病史,然后告诉我:“就吃柴桂和布洛芬,再坚持一两天估计就可以了。”

    虽然我还是有些担心,但医生的建议让我放心了许多。接下来的几天,我按照医生的指导,给孩子吃了柴桂和布洛芬。孩子的高烧终于有所缓解,我们全家都松了一口气。

    然而,就在孩子退烧后不久,家里的老人却出现了问题。那天,我发现老人的头上起了类似疹子的东西,心里顿时慌了。老人吃过小青龙颗粒,但我担心这是过敏反应。我又一次拨通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电话,医生告诉我:“如果痒的话,涂点丹皮酚软膏。”

    听到医生的回复,我放心了许多。虽然老人头上起了疹子,但经过几天观察,疹子也逐渐消退了。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便捷和高效。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让我对京东互联网医院充满了信任。虽然我身处安徽合肥,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服务让我感受到了全国医疗资源的共享。

  • 在儿童用药过程中,药物过敏反应是家长们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药物过敏是指人体对某些药物成分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表现为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症状。了解药物过敏的症状、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于保障儿童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一、儿童药物过敏的症状

    1. 皮肤症状:皮肤发红、胸背部明显发红、瘙痒、小水疱和渗出物,严重时可出现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

    2.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喘息、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3. 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二、儿童药物过敏的预防

    1. 了解药物成分:在给孩子用药前,家长要了解药物成分,避免孩子接触已知过敏原。

    2. 严格遵医嘱:严格按照医生指导用药,避免自行给孩子使用药物。

    3. 注意观察:给孩子用药过程中,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一旦出现过敏症状,立即停药并就医。

    三、儿童药物过敏的治疗

    1. 口服扑尔敏、维生素C和钙片等药物:扑尔敏是一种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可用于治疗皮肤过敏、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维生素C和钙片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缓解过敏症状。

    2. 及时就医:如果过敏症状严重或持续,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对症治疗。

    四、日常保养与康复

    1. 饮食调理:多吃富含维生素D、维生素A、维生素C和镁的食物,如鲑鱼、牛奶、橙汁、胡萝卜、哈密瓜、花椰菜、菠菜、南瓜子、黑巧克力等。

    2.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饮酒、辛辣食物、羊肉、海鲜等容易加重过敏的食物。

    3.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过敏性疾病复发。

  • 我妈妈的皮肤问题开始于24号那天,突然间全身皮肤出现了红色斑点。起初我们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是过敏或其他小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斑开始扩散,变得越来越大。昨天我们带她去家附近的医院看病,医生说可能是之前吃的治疗膝盖疼痛的药引起的过敏,于是开了过敏药回来吃。然而,今天早上起来,红色斑点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明显变大了。我们开始感到焦虑和担忧,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于是,我决定在网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通过与杨医生的线上问诊,我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可能是药物过敏引起的药疹。杨医生详细解释了药疹的症状和可能的影响,包括对血糖、肝功能和肾功能的影响。他建议我们立即停止使用所有治疗关节痛的药物,并去医院进行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检查,以确定肝肾功能是否正常。杨医生还提醒我们,药物过敏和其他类型的过敏不同,可能会有轻重之分,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在与杨医生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家中就获得专业的医疗建议,避免了繁琐的挂号和等待过程。同时,医生也可以更快速地了解病情,给出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这种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无疑将极大地改善人们的就医体验。

    药物过敏引起的药疹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药物过敏引起的药疹通常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皮肤剥落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到血糖、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方面。 推荐科室 皮肤科 调理要点 1.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 2.去医院进行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检查,以确定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3.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或扑尔敏; 4.使用外用药膏,如激素类药膏; 5.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避免摩擦和刺激。

  •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青霉素、链霉素、破伤风抗毒素等药物因其强大的杀菌作用而被广泛应用。然而,这些药物也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轻则表现为皮肤过敏、消化道不适,重则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过敏体质的人群更容易对这类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因此,在用药前,医生通常会进行过敏试验,以判断患者是否对该药物过敏。常见的过敏试验方法包括皮内注射法,注射部位通常选择在前臂掌侧。

    进行过敏试验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如患者之前对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过敏,应避免再次进行过敏试验。

    2. 注射后需观察15-20分钟,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有红肿、硬结等过敏反应。

    3. 注射部位避免揉搓,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4. 注射后,患者需留在观察室,以便及时处理可能的过敏反应。

    5. 若出现不适症状,如心慌、胸闷等,应立即告知医务人员。

    6. 部分过敏反应可能延迟出现,患者用药过程中仍需密切观察。

    此外,为了避免药物过敏反应,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成分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2. 如有药物过敏史,应告知医生,并避免使用类似药物。

    3. 严格遵守医嘱,不要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停药。

    4. 如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 儿童是家庭的小天使,但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更容易发生药物过敏。作为家长,了解一些常见的儿童药物过敏症状和鉴别方法,对于保护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

    并非所有孩子使用药物后都会发生过敏反应,但一旦发生,往往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儿童药物过敏通常具有潜伏期,初次用药可能不会立即出现症状,但会引发机体的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相同药物时,过敏反应可能迅速出现,甚至引发严重的药疹。

    常见的引起儿童药物过敏的药物包括:

    1. 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常见于退烧药、止痛药等。

    2. 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等,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3. 青霉素类抗生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常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4. 疫苗及部分中草药:如麻疹疫苗、流感疫苗等,以及某些具有致敏作用的中草药。

    儿童常见的药物过敏症状包括:

    1. 固定性红斑型:常见于口唇周围、肛门周围及外生殖器部位,皮疹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

    2. 红斑性发疹型:表现为全身性、对称性分布的红色小疙瘩或红色斑片,类似猩红热或麻疹。

    3. 荨麻疹型:表现为全身性大小不等的风团,伴有瘙痒、发热、乏力、关节痛等症状。

    4. 大疱表皮松解型:为最严重的药疹类型,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死亡。

    为了预防儿童药物过敏,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成分、适应症、禁忌症等信息。

    2. 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用药,不要自行给孩子使用药物。

    3. 注意观察孩子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症状,立即停药并就医。

    4. 建议孩子接种相关疫苗,但要注意观察接种后的反应。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