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肝硬化引起突然死亡也就是猝死的可能性比较小,绝大多数都是肝硬化晚期的时候出现的一种症状。
在肝硬化晚期的时候,由于人体处在一个过度恶消耗状态,所以说,病人可以出现低蛋白血症,腹水,同时,由于肝硬化的病人身体当中血氨聚集增加,引起氨性脑病,氨性脑病可以导致患者出现嗜睡昏迷等一些症状。
肝硬化还有一个最大的一个风险,也就是说,当出现肝硬化的时候人体的门静脉压力系统是升高的,门静脉高压,这时候人的食管静脉曲张,一旦有冷热酸甜辣一些外界物质刺激的时候,就极容易出现一个食管和胃的出血,那么这种大出血,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疗的话,患者可能会危及生命,所以说,如果是肝硬化引起猝死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就是引起的这种消化系统大出血。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作者 | 杨明博
文章首发于 |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微博
门诊来了一个甘肃的病人,25岁,大量腹水,走路蹒跚,四肢消瘦,神情痛苦。
患者姐姐代诉,说她弟弟刚大学毕业,找了一个工作,以前有乙肝,工作后因为应酬,饮酒史约1年,因为感觉腹胀去检查,已经有了腹水。后来辞职在家治疗,当地医生说没有办法了,就在家耗着。这几天是在家胀得受不了了,才带他来西安就诊。
我问当地是怎么跟你交代的,就让你放弃了治疗?
这位姐姐说当地说没有救了。
这里就要谈到一个很多肝硬化病人比较关心的话题:肝硬化还有救吗?肝硬化能活多久?
要说到肝硬化能活多久,我们就要先了解什么是肝硬化。
我们知道许多原因都可以引起肝脏慢性炎症,肝脏炎症的反复和持续,诱发肝纤维化持续和发展。
肝脏的疤痕会越来越多,肝脏的质地越来越硬,最后形成肝硬化,当肝硬化进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到了肝硬化失代偿期。
很明显根据患者肝硬化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并发症,以及治疗是否积极、正确,都会影响到肝硬化存活的时间。
对于中早期肝硬化患者,大部分患者肝功能稳定,可以基本上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是肝硬化代偿期,如果经过积极的治疗,肝功持续正常,肝硬化不再继续发展,甚至出现逆转。
如果有病毒的患者,乙肝病毒复制持续阴性,这是肝硬化的最好状态,生活和生存质量良好,基本上不会影响正常寿命。
也就意味着,经过治疗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寿命没有明显的差异。
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能活多久则不好明确回答。因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生存时间受到治疗措施、生活调养、日常保健、身体素质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实际上大部分肝硬化的死亡原因是由多种并发症所致,比如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水、感染、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合并肝癌等。
一般来说,并发症越多,生存时间越少。
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和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曾经有统计学数据显示失代偿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14%,目前随着治疗手段的改善,很多患者可以远远超过5年。
对于开头提到的这个病人,后来治疗效果很好,抗病毒治疗,利尿,保肝,抗纤维化等一系列治疗后,患者腹水消退,三个月后来复诊,人明显的吃胖了,体力和精神都很好。病情也很稳定。
我想强调的是,如果不幸进展到肝硬化,一定要不抛弃,不放弃,积极的面对和治疗,对于依从性好的患者来说,必然会出现良好的效果。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杨明博
文章首发于 |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微博
杨大姐之前有乙肝,基本上没有体检过。
这一次下定了决心来检查,看到结果却总是在纠结。
B超提示肝光点增粗,肝脏表面不光滑,没有明显的门脉高压和脾脏变大。DNA在复制,不过是低水平的。乙肝五项是小三阳,表面抗原一千多。
这种情况应该是很常见的了。
很多人觉得小三阳就是好了,不用治疗,在临床上却发现很多小三阳的患者病情并不稳定,更容易进展到肝硬化甚至肝癌。
回到这位大姐,就目前的结果,可以诊断为早期肝硬化。
当我跟她沟通完病情后,大姐一直在担心得了肝硬化,就活不了多久了。
肯定不是。很多肝硬化患者,尤其是早期肝硬化经过积极、准确的治疗,是可以改善肝脏形态的,甚至逆转早期肝硬化。所以没有必要过分担心,而是要积极的配合治疗。
那么治疗的方案主要就是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抗纤维化治疗。
前者是西药的优势,后者则是中药的优势。所以对于早期肝硬化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才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杨明博
文章首发于 |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微博
小李专门来门诊咨询我,说肝硬化传染吗?我们有一个邻居,他妈妈有肝硬化,家里的姐姐也查出来是肝硬化,还有他弟弟,肝硬化是不是传染?我跟他一起吃饭会得肝硬化吗?
很多人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有的肝病病人家里会同时出现几个病情类似的病人。
比如说父辈有肝癌,子女这一代也有,父辈有肝硬化,子女这一代也有肝硬化,肝炎的家族聚集性就更常见。
实际上肝硬化是肝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肝硬化本身并不会传染,传染的是病毒性肝炎。
尤其我国是乙肝大国,很多乙肝患者都有家庭聚集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乙肝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可以通过亲密接触传播。
当然第一步就是预防原发病,积极的治疗原发病。
我们知道很对肝硬化是因为病毒感染、饮酒、脂肪肝、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等各种原因发展而来。
常见的慢性乙肝、慢性丙肝主要经过血液或注射、母婴传播所致。
要预防病毒性肝炎,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牙刷、毛巾、剃须刀等个人物品不要公用;
注意要避免不洁的拔牙;
家庭中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应根据情况及早的抗病毒治疗,只要病毒测不到,传染性就会下降。
家庭成员要尽量注射乙肝疫苗,防止传播。
如果是酒精性肝病患者应该严格戒酒;
脂肪肝患者要调整饮食结构,控制饮食总量,加强身体锻炼,不吃油腻煎炸的食物。
而药物性肝炎患者应尽早停用引起肝功能损伤的药物,并采取相应的保肝治疗措施,用药的时候一定要咨询专科医师;
如果是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的患者,要在家族中进行筛查,一旦发现要早期治疗。自免肝与基因有关,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此外还要注意防寒保暖,减少和及早治疗各种感冒及炎症,避免各种创伤和手术。
要预防进展为肝硬化,还要注意提高自身免疫力。
正常人群可注射乙肝疫苗,一旦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就不会再感染;
有意外暴露的人群,应24小时内须注射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以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生。
已有慢性肝病的患者,要注意按时吃药,定期复查,及时随访,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病情稳定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自身抵抗力;
肝病患者还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睡眠不足容易产生疲劳,而疲劳可以降低自身抵抗力,导致肝病复发和加重。
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恢复和调整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保障肝脏供血充足,达到护肝的目的。
肝病患者平时还要饮食规律有节,不可暴饮暴食,不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以免损伤脾胃。
另外要注意随季节的变化及时增减衣被,防止感冒。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急诊科的一个下午,一个中年男子被人从急救车上抬下来,病人此时痛苦的蜷缩在床上。“病人什么情况?”医生询问道,急救车上的医生说:“病人胸闷、胸痛,但是病人家属说病人刚体检过,心脏没问题。”“赶紧给病人做心电图、吸氧”,刚给病人吸上氧,心电图还没有做完,病人忽然呼吸暂停了。在进行了胸外按压、电除颤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后,病人依旧没有抢救回来。
患者家属嚎啕大哭,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后来又询问了急救车上的医生一些情况,他们说:“据病人家属说,病人一周前单位刚体检过,病人除了超重外,其他情况都还可以,心脏更是没说有什么问题,就是病人平时饮食、作息不规律,在这之前还一直在熬夜。”看到这里我们可能都会问:“病人明明体检正常,为何又突然猝死呢?”在这里笔者可为大家解释一二。
猝死的病人大多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该病主要是血管堵塞造成的。然而,我们平时的体检大多是一种基础病的筛查,恰恰不包含能查出急性心肌梗死的项目。平时的体检关于心脏方面主要是一些初步检查,以常规心电图为主。而急性心肌梗死不发作时,常规心电图恰好检查不出来。所以也就出现了文中患者的那种情况,平时急性心肌梗死并未发作,那么常规心电图就无法检查出来了。
那么哪些检查才能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呢?
目前,可以通过冠脉CT造影、心肌酶、肌钙蛋白、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来确诊该病,而冠脉CT造影更是其中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这项检查价格贵且有放射性,临床上多需要综合患者病情才做这项检查,所以传统的体检更不会包括这项检查了。此外临床上如果患者觉得心脏不适,但是心电图又无异常,也可初步通过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
既然,急性心梗的死亡率如此之高,那么我们平时能做些什么吗?
心梗的发生一般会有胸闷、胸痛等前兆,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特征更明显,如男性大于40岁,女性大于50岁、肥胖、暴饮暴食、抽烟酗酒、压力大的人。就像文中的患者由于饮食、睡眠不规律,已经属于猝死的高危人群了。
对于这些高危人群,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酒、保持心情愉悦等,平时还要多留意自己,在活动后是否有胸闷、胸痛等症状,有了不适症状后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造成文中患者那样不可挽回的的遗憾。
预防心梗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最实在的还是在于自己平时的保养,毕竟未病先防才是上上策。
一、什么是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迫眶上、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如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可判定病人已有心跳骤停。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突然性消失,其结果就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终止,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大动脉搏动、心音消失,因为泵血功能消失,从而导致心脑等脏器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的过程。
二、心脏骤停发生后接下来会出现什么?
其实心脏骤停已经是临床死亡的标志了,如果不进行医学救治,患者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性。心脏骤停发生后,很快循环功能衰竭,患者心音消失,大动脉波动消失,因为没有了脑供血,患者意识突然丧失。随之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可短时间内呼吸停止。此时患者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复苏,尚有生还的希望,否则,短短数分钟内患者便再不可逆。
三、心脏骤停后人还能说话吗?
影视剧中人之将死的时候,都会煽情的说上几句话,然后悲壮的离去,但事实上,在人心脏骤停发生的时候,脑供血瞬间便没有血供,此时再能说几句话是不可能的。所以,心脏骤停后能说几句话?大体上患者可能会哎或者呀一声的倒有,但说话的可能性几乎就是零了。
四、心脏骤停后我们能干什么?
心脏骤停后,保证循环是首要措施,不能坐等有医护人员到场抢救,再近的医护人员到场,也会丧失最佳抢救时机,除非医务人员就在现场。此时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要毫不犹豫的进行心肺复苏。其次是保证患者的气道通畅,保证有效地肺部换气,再之后就是直到复苏成功或者医务人员到达现场。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可能我们大家对肝纤维化都很陌生,对肝硬化相对比较熟悉,其实,肝硬化就是在肝纤维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旦发现肝纤维化就要及时进行检查治疗,肝纤维化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和治疗的话,就会发展为诸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等肝硬化疾病,给患者造成身体上的危害,所以说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必经阶段,肝纤维化需要及时治疗,下面介绍一下原因:
1.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必经阶段:其实在肝纤维化早期,患者一般没有任何症状,但是,如果因喝酒过度或者患有病毒性肝炎时,肝脏的肝细胞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袭,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发生后,病毒细胞会侵袭肝脏,代替健康的肝细胞,久而久之导致肝细胞发生坏死,肝密度受到破坏,如果此时不及时治疗,身体会出现食欲下降,饭后腹胀,容易恶心呕吐,持续发烧发热,消瘦感觉体力困乏,肝部疼痛,下肢浮肿等现象,一旦身体出现这些现象时,就要及时去医院检查肝密度,怀疑有脂肪肝或肝硬化的疾病,也就是说,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必经阶段。
2. 肝纤维化需要及时对症治疗,以免引发肝硬化等肝部疾病:既然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必经阶段,那么,一旦患病及时治疗是很关键的,因为如果肝纤维化不及时治疗,健康的肝细胞就会受到破坏,肝脏内血管就会受到挤压变形,导致血循环不畅,进而形成肝腹水肝部肿大等现象。更重要的是由于肝纤维化对肝细胞的损坏,会造成健康的肝细胞越来越少,肝脏的正常功能就受到限制,严重的会造成肝脏功能失调而产生肝功能衰竭,最后危及患者生命。所以说肝纤维化是需要及时对症治疗的,千万不能延误。
由此可见,肝纤维化后是肝硬化的必经阶段,患者发生肝纤维化后,超声检查都会出现肝密度实质不均匀的现象。一般来说,一旦检查出了肝密度实质不均匀,再加上上面提到的肝纤维化的明显表现,就能确定脂肪肝或是肝硬化发生。所以说,肝纤维化后密度是不正常的,建议及时去医院找主治医生做出及时治疗。希望患者早日康复。
大夫:“已经有快一年了,晚上总是睡不好,整天都感觉很烦躁!每当夜晚来临,会惊慌、焦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可是到了凌晨1、3点,又常常是自然而然地醒来,便忍不住要想许多事情。”
“之前去看医生,说是早睡能缓解失眠,这不每天强迫自己11点之前就要上床睡觉,但这个办法一点都不管用。造成我现在白天精神萎靡不振,神经衰弱,我内心里很痛苦,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后台有粉丝给我们留言,事实上,生活中,像这位朋友这样的失眠者并不多见,许多人会在凌晨1-3点醒来,又很难再入睡,常常熬到大天亮,上班时顶着一双熊猫眼。
这种情形到底怎么回事?中医提醒:原来身体1处堵了
1、凌晨1、3点莫名其妙“自然醒”?中医强调:肝火旺盛所致。
本来这个点是肝经当令,一旦肝受损,比如:肝气郁滞、肝火旺盛等,便会导致气血留到肝经的时候,把人在睡梦中唤醒
同时会有烦躁易怒、郁闷等症状。
2、凌晨3、4点莫名其妙“自然醒”?中医:也跟肝经被堵塞有关。
在这个时间点,气血正好会通过肝脏,如果没有足够的气血,就无法更好地推动它。
中医反复强调:肝经堵塞,除了凌晨自然醒,还会有以下典型信号:
1、口腔:口腔异味,早起口苦、口臭;
2、头发:两鬓长大量白发、头发爱掉;
3、眼睛:眼袋、黑眼圈、眼睛干涩、红肿;
4、皮肤:脸上长粉刺,后背油腻、长痘;
5、指甲:指甲有白点、还长有竖条纹;
6、两便:小便颜色赤黄,大便爱粘马桶;
7、腹部:总是腰酸背痛、水桶腰明显、爱放屁;
8、情绪:情绪抑郁、总是闷闷不乐,爱叹气;
9、睡眠:睡眠困难、头晕脑胀、心烦、胸闷气短;
10、出汗:夜间盗汗,小腿抽筋。
失眠长期不管不顾,这几种疾病迟早找上门。
在临床上,失眠与许多慢性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常见的是心脏病,长期失眠睡眠不好,会使血压升高,直接损害我们的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而且50%的抑郁症的元凶也是失眠,严重的还会发生猝死,解决失眠刻不容缓。
凌晨1、3点总自然醒?烧开水偷偷放1勺,睡觉踏实了,人也精神了
体验过失眠的痛苦,很多人为了睡个好觉,会直接选用安眠药来解决,但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大家都心知肚明,吃久了,不但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头昏脑胀,时间久了还会有中毒危害,对身体有百害无一利。
事实上,古人对于失眠早有深入研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曾说:“虚烦不眠,酸枣仁汤主之。”古人经常用酸枣仁来解决失眠,利用其很好的养心安神,益肝利血的功效。
准备:酸枣仁、百合、莲子、佛手、核桃、甘草、大麦、茯苓、桑葚、大枣,配制成茶包,开水冲泡5分钟,睡前2小时喝1杯,养心安神、安五脏润六腑,让你沾床就睡,一觉到天亮!
胰多肽胰腺内分泌增加可能是生理性原因,也可能是胰腺炎和胰腺囊肿、肝硬化等病理性原因导致的。
1.生理性因素:例如患者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较大的状态,或者饮食不当,如经常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等,这都有可能刺激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多肽。
2.病理性因素:
(1)胰腺炎和胰腺囊肿也可能导致胰多肽胰腺内分泌增加。这是因为当胰腺发生炎症或囊肿时,会刺激胰腺分泌胰多肽。
(2)肝硬化也可能导致胰多肽胰腺内分泌增加。肝硬化的患者往往会出现门静脉高压,这会刺激胰多肽的分泌。
以上为胰多肽胰腺内分泌增加的常见病因,对于胰多肽胰腺内分泌增加的患者,建议及时就诊,对因治疗。
心影增大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导致,有可能是冠心病、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等病理性因素导致。生理性因素不会引起猝死,而病理性因素导致则可能引起猝死。
1.生理性因素:部分人群心肌收缩力较强,加上比较肥胖,体型魁梧,可能会导致心影增大,不过没有疾病史,也没有不适,一般不会导致猝死;
2.冠心病:后期心肌收缩下降,出现心衰,可能会导致心影增大,这些患者有猝死的风险,特别是出现大面积心肌梗死时,这种可能性就会随之增加;
3.心肌炎:特别是暴发性心肌炎,部分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4.肥厚性心肌炎: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猝死率较高,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胸痛等,影像学上表现为心影增大。
建议心影增大伴有其他不适的患者应该及时就医,完善检查,明确病因,积极治疗。
中国心律失常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例/10万人。
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心源性猝死总人数高达54.4万,居全球之首。
中国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绝大部分人还没到医院就已丧失性命。
猝死不分年龄
猝死不分年龄,最近几年心源性猝死的报道不断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
在对抗新冠病毒的斗争中,有两位年轻的医务人员也因猝死殉职。
在中国引发猝死的多种因素未被有效控制,并有加重趋势,包括心血管发病呈年轻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仍在呈增加趋势。
在所有猝死的病因中80%为心源性猝死,表现为心脏发生“骤停”,停止收缩和泵血,大脑首先因缺血缺氧发生意识丧失,在5分钟内因脑缺氧发生脑死亡。
因此说黄金抢救5分钟,主要是避免脑死亡,随后数分钟全身各脏器因缺血缺氧导致功能丧失,此时如不能让心脏复跳,即导致死亡。
研究发现,大多数猝死患者都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梗死后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猝死的风险最高,危险系数最大。
年轻人猝死的主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
究其原因,在这些人群中,大部分猝死的人发生意外前都有巨大压力,极度疲劳,生活极不规律,并且长期有严重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失眠、长期熬夜、抽烟、喝酒、严重缺乏运动等原因。
而上述因素是发生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但因为年轻,做一般的心脑血管检查可能均无病症,身体也无明显症状。
因此,我们建议年轻人,定期体检,对自己的身体要有充分的了解。无心脏疾病病史的年轻人如果可以做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能减少猝死发生几率。
特别建议跑步爱好者平时或需要参加活动前,不要忽视体检工作,尤其是心电图检查。
除了基础心电图检查外,心脏彩超、平板实验,以及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够进一步查出心脏存在的隐患。
猝死有哪些先兆
关于“猝死”的先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
1. 近期出现胸痛或胸痛加剧
以往有过心绞痛发作史,近期心绞痛突然加剧,或既往无胸痛,最近出现活动诱发的胸痛,休息1-5分钟可缓解,提示发生不稳定心绞痛,此为心肌梗死前驱症状,有猝死风险,建议尽快到医疗机构做检查。
如突发胸痛或胸闷或咽部紧缩感或下颌发酸,伴面色灰白,大汗淋漓,烦燥不安,血压下降,此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
如出现频繁的室性早搏,常为“猝死”先兆,建议立即就医。
有时猝死先兆表现为显著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难、精神状态发生变化等,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尽快就医。
2. 睡眠时间少,特别疲惫
严重失眠伴焦虑或长期过度透支睡眠特别疲劳的人,猝死风险增加。
相比一天中的其他时段,凌晨时分是心脏猝死的高发时段。人体内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套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让心率增快,缺乏对心脏的保护。
白天交感神经“上班”,夜间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上班”,凌晨当两套神经“交接班”时,心脏容易出问题。
3. 运动诱发的猝死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很多关于夜跑猝死的情况,那些参加夜跑的人们,白天工作繁重,身体很疲惫,而他们热爱运动,想要用夜跑来锻炼身体,同时放松疲惫的身躯。
但是,大强度的锻炼根本不会使身体放松,而是让身体更加的疲惫,心脏、肺部等承受负担。晚上再大强度锻炼,身体承受不了,导致猝死。
如何进行急救
心源性猝死的救治方面,简单来说有两个技术,一个是胸外按压,另一个是除颤。
当危险出现时,若不进行抢救,每延迟1分钟,患者生还的可能性即下降7%-10%。
如果能在发生心脏骤停的1分钟之内开始进行心肺复苏,90%以上的猝死病人还有生还机会,而每延迟1分钟救治,病人的存活几率就会下降10%,10分钟后再开始心肺复苏,存活几率的几乎为0。
因此,发生心脏骤停后的4-6分钟是进行救治的“黄金时间”。
但是,救护车和医生很难在黄金时间到达现场,如果第一目击者能够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或许这个“举手之劳”就能救人一命。
作者 | 丁荣晶 心血管内科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随着冬季的到来,寒冷的气温让许多人纷纷选择泡澡来取暖。然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泡澡却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近期,就有报道指出一位六旬老人在公共澡堂泡澡后不幸身亡,令人唏嘘。
泡澡虽然可以让人放松身心,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问题较多,因此泡澡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以避免发生意外。
一、水温不宜过高
水温过高会使得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很容易引发脑梗塞、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二、时间不宜过长
泡澡时间过长会导致身体脱水、缺氧,引发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猝死。
三、不宜空腹泡澡
空腹泡澡容易导致低血糖,引发头晕、乏力等症状。
四、不宜酒后泡澡
酒后泡澡会导致血糖下降、体温下降,容易引发休克。
五、不宜身体不适时泡澡
如果老年人感到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泡澡,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除了以上注意事项,老年人还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打鼾,这个看似平常的睡眠现象,却隐藏着许多健康隐患。许多人认为打鼾只是睡得香,殊不知,严重的打鼾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信号。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特点是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出现呼吸暂停现象。根据呼吸暂停的次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其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每小时呼吸暂停次数超过30次。
对于老年人来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危害更大。由于老年人的中枢敏感性较低,一旦发生呼吸暂停,缺氧时间较长,容易导致心肌细胞缺氧,从而诱发猝死。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避免使用镇静剂等。
2. 体重控制:肥胖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控制体重,可以有效减轻呼吸道的阻塞。
3. 避免平躺睡觉:平躺睡觉容易导致呼吸道阻塞,建议采取侧卧位睡觉。
4. 睡眠呼吸机治疗:对于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呼吸机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5.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患者,手术治疗可以改善呼吸道的阻塞。
总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睡眠障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有打鼾现象,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猝死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将从青少年猝死的原因、预防和应对等方面进行科普,以帮助大家了解和预防此类悲剧的发生。
一、青少年猝死的原因
1. 心脏疾病:青少年心脏疾病主要包括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引发猝死。
2. 过度劳累:青少年学习压力大,过度劳累可能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引发心脏骤停。
3. 心理压力:青少年面临学业、家庭等多方面压力,心理负担过重可能导致心理疾病,进而引发猝死。
4. 运动不当:青少年运动时缺乏正确指导,运动不当可能导致运动性猝死。
二、青少年猝死的预防
1. 加强健康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心脏疾病、过度劳累等危害的认识。
2. 做好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心脏疾病等潜在风险。
3. 合理安排学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4. 保持良好心态:学会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5. 适当运动: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运动,避免运动不当。
三、青少年猝死的应对
1. 及时发现:一旦发现青少年出现晕厥、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2. 进行心肺复苏: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争取抢救时间。
3. 寻求专业帮助: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救治。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青少年猝死事件,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新生儿在睡眠中突然死亡,这一悲剧让无数家庭痛不欲生。这种常见于2-6个月大婴儿的异常现象,被称为婴儿猝死综合征,俗称‘摇篮死亡’。据统计,‘摇篮死亡’的发生率约为1.5-2/千人。尽管其成因尚无定论,但专家们已列出了一些可能导致‘摇篮死亡’的风险因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诱因:
1. 过敏反应:婴儿可能对某些抗原(如牛奶、尘埃、聚酯气体、虫类等)产生过敏反应,或存在潜在的免疫机能缺陷,这可能导致‘摇篮死亡’。
2. 过热中暑:婴儿穿戴过多、被盖捂得太严或气温过高,可能导致出汗增多,体液代谢紊乱,进而引发呼吸暂停而死亡。
3. 食道反流:新生儿食道下端与胃相连的贲门括约肌功能尚未健全,一次性进食过多可能导致食物反流,刺激迷走神经,引发呼吸和心跳过缓,甚至窒息死亡。
4. 上呼吸道阻塞:呼吸道感染、鼻腔分泌物过多、软腭松弛、舌后垂、下颌骨活动度较大等原因可能导致气道失畅,引发呼吸暂停而死亡。
5.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各种原因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导致体内缺氧应激反应低下,在气道失畅或低血氧时无法呼救,最终导致脑细胞受损和高碳酸血症,加速死亡。
6. 代谢失常:肝糖原代谢异常、维生素B1缺乏、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骤增等代谢失常可能导致猝死。
7. 烟毒危害:母亲孕期吸烟或被动吸烟、婴儿睡眠环境密闭且被动吸烟过多,也是导致猝死的原因。
8. 遗传因素: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导致心律不齐,引发猝死,但此类猝死者都有家族心律不齐史。
9. 宫内感染:胎儿在子宫内受到病毒感染,出生后感染持续发展,可能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淋巴组织增生或内毒中毒等,诱发猝死。
10. 催产素催产:使用催产素促产的婴儿可能在宫内受到子宫动脉血管强烈收缩的挤压,长时间处于供氧不足环境中,出生后难以恢复血氧,导致猝死。
11. 睡姿不当:趴着睡觉的婴儿猝死率是仰卧或侧卧者的4-5倍。
12. 肾功能不全:英国科学家发现,2/3的猝死婴儿存在肾功能缺陷,这种发育缺陷在母体中就形成了。
针对以上风险因素,及早发现猝死前的一些征兆,对预防‘摇篮死亡’有积极意义。例如,对体重增加缓慢、反射及肌张力异常、呼吸不平稳、爱哭及神经过敏的婴儿,应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喂养,待确认猝死风险降至最低时再让其回家。避免使用催产素、加强孕期保健、避免产程过长、定期进行肾功能测定、避免接触致敏物质、预防感染性疾病、每次不宜喂食过多、避免趴着睡觉、注意不要衣被捂热、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等,都是预防‘摇篮死亡’的一些要点。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相信未来能够完全揭示‘摇篮死亡’的成因,让这一悲剧不再发生。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猝死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猝死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其发生往往毫无预兆,令人防不胜防。
据相关报道,近期西安一大学生在校内跑步时突然猝死,警方已排除他杀和食物中毒的可能。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猝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等。
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心脑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等疾病都可能导致猝死。此外,一些看似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因为遗传因素或长期不良生活习惯而突发猝死。
为了避免猝死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对于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更应积极治疗,并定期复查,避免因病情恶化而引发猝死。
猝死的发生往往令人痛心疾首,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猝死的发生率,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近日,台湾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节目时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令人惋惜。这起事件再次将猝死这一话题推上风口浪尖。那么,哪些人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呢?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应对猝死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一、猝死的高危人群
1. 生活不规律的人群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健康,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猝死的风险增加。特别是那些经常加班、熬夜的年轻人,更容易成为猝死的高危人群。
2.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由于器官功能受损,更容易出现猝死。因此,这类人群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并积极治疗慢性疾病。
3. 具有家族病史的人群
猝死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家族中有猝死病史的人群,患猝死的风险更高。这类人群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并定期进行体检。
二、猝死的预防和应对
1.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2.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降低猝死风险。
3. 学习急救知识
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进行自救或救助他人。
4. 关注身体信号
出现心慌、头晕、胸闷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三、猝死的常见原因
1. 心脏疾病
心脏疾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2.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起猝死。
3. 高血压
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发猝死。
四、猝死的救治
猝死的救治需要争分夺秒,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救治方法:
1.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救治猝死的重要方法,可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2. 电除颤
电除颤可以终止室颤等心律失常,挽救患者的生命。
3. 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控制心律失常,降低猝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