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明代中医虞抟治疗痛风的辨证用药思路

明代中医虞抟治疗痛风的辨证用药思路
发表人:刘彩艳药师说中医

中医治疗疾病讲究方随证立,有是证,用是方。针对痛风的发病原理,明代中医虞抟有自己的看法,所以他治疗痛风用自己的用药特点。

 

1、 关于治疗痛风的引经药

 

虞抟治疗痛风强调引经药的重要性。什么是引经药呢?比如说痛风患者大脚趾或者脚踝疼痛,其位较远,这时用药要想取效,就需要用乌头、附子之类的引经药。否则药气就到不了下焦。

 

 

虞抟在这里特别指出,这里边用乌头、附子主要是为了强壮气血,但却不是治疗痛风的主要用药。如果以附子之类的热药治疗痛风的话,非但不会有效,反而会加重病情。

 

针对痛风的病机,虞抟认为大致用药当以苍术、南星、川芎、白芷、当归、黄芩为主要药物。如果下肢症状明显的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上肢症状明显的加羌活、桂枝、桔梗、威灵仙。

 

2 、从湿郁论治痛风

 

痛风主要因湿痰浊血流注经络而成,其中湿痰容易痹阻气机,而成湿郁之证。所以治疗痛风需要判断患者体内是否有痰湿邪气。

 

痰气重者,以二陈汤加酒黄芩、苍术、羌活来化痰行气,治疗痛风。湿气重者,以苍术、白术佐以竹沥、姜汁行气祛湿。若痰湿之气日久,郁而成痹,痹阻气机导致关节游走性疼痛,遇到寒冷加重的情况,当作湿郁治疗,方法也很简单,用1味白术,酒煎服用,对缓解疼痛效果比较好。

 

其中针对湿热痹阻气机,导致关节肿胀疼痛的。虞抟记录了一张方子,名为潜行散。这张方子主要是用来治疗肿痛的。处方的组成也非常简单,只有1味黄柏。

 

把黄柏用酒浸泡之后晒干,再打成粉末。每次患者疼痛发病的时候,用四物汤送服。治疗因血虚阴火导致的痛风效果不错。

 

3、治疗痛风喜欢用酒


按照现代医学的用药思路,痛风患者平时应该忌酒。起码白酒和黄酒不能再喝了,但是明代的虞抟医生治疗痛风的方药当中,有很多都用到了酒剂。

 

如其中有一方,说治疗痛风效果很好。处方为赤芍、青皮、紫菀、川芎、威灵仙、木鳖子、防风、甘草,全方一共8味药,煎药时用酒煎煮效佳。

 

 

有的方子用酒糊为丸药,潜行散用酒浸泡黄柏。在虞抟治疗痛风的方法中,多处用到了酒。

 

从治疗目的来看,虞抟先生在处方中用酒亦为引经药,将药气引入血分和阴分。因为痛风从病机上来讲,病位在阴血分。比如痛风发作的时候,多数患者晚上疼的厉害,这是阴血分疾病的发病特点,从而间接的佐证了这一个论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痛风疾病介绍: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血清尿酸升高,尿酸沉积可累及关节和肾脏。特异性表现是身体各处有“痛风石”出现。可反复发作急性关节炎,重者可出现关节畸形和肾功能不全。痛风目前无法被彻底治愈,痛风一旦确诊,应及早进行规范治疗,并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可正常工作和生活。如果任其发展,后期会出现关节残疾、活动受限,并发肾脏病变和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血管病变,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增加死亡率。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痛风是老年人非常常见的一种病。对于痛风这种疾病,如果出现急性发作,身体的某部位剧烈疼痛,你应该口服秋水仙碱,或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进行消炎止痛,比如布洛芬,扶他林,吲哚,美奈普生等。如果体内尿酸出现增高,建议你可以口服丙磺舒或别嘌醇片,碳酸氢钠片等药物治疗。治疗痛风病最好的药有哪些?

    1、非甾体类消炎药:应该口服秋水仙碱,或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进行消炎止痛,比如布洛芬,扶他林,吲哚,美奈普生等。如果体内尿酸出现增高,建议你可以口服丙磺舒或别嘌醇片,碳酸氢钠片等药物治疗。同时在饮食上不要吃含有嘌呤类的食物。

    2、降低血尿酸的药物:痛风就是血尿酸高,吃降低血尿酸的药物。如丙磺舒,苯磺唑酮,苯溴马隆等。从饮食上严格控制,不要吃动物内脏,海鲜等含嘌呤高的食品,少喝啤酒。多喝水,每天至少喝2000毫升以上,食用小苏打碱化尿液,防止肾小管结晶。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少吃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3、中药治疗:痛风可以用中药调理,中药的话可以用土茯苓,山慈姑,还有一些清风藤海风藤。中药的话,建议你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痛风得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摄入嘌呤类的食物过多导致的。这类的食物一般都集中于海鲜、烧烤、动物内脏、豆制品等,从这方面考虑的话。治疗痛风的话,急性痛风需要使用秋水仙碱和消炎止疼药。

    4、止疼药:用于治疗痛风的药物,首先要应用药物与止痛,缓解局部的关节炎的表情包,可以应用秋水仙碱或者是布洛芬,或者是糖皮质激素的药物进行治疗,然后采取应用降尿酸的药物治疗。痛风是由于血尿酸过高引起的血尿酸在关节内沉积,刺激局部软组织而引发的一种疾病。是由于嘌呤代谢异常导致的。

  • 读中医经典多年,颇有心得,每每与中医大夫讨论验方,虽然显露身手的机会不多,但往往一击即中,药到病除。

     

    当时科里收住一病人,男性,五十多岁,因四肢末端疼痛住院。该患者从心内科转科而来,已排除心脏方面的问题。转科后查风湿性疾病相关指标均正常,唯有CRP和血沉明显升高。患者疼痛的特点是白天正常,夜间子时开始发病,而四肢远端皮温,肤色均正常,疼痛难忍,夜不能寐,不予以治疗,天亮后可自发缓解。

     

     

    反复检查,结合检查的结果,未能与西医诊断的任何一个疾病相符合,类风湿,风湿性多肌痛,反应性关节炎…均不相符,而即使应用糖皮质激素,曲马多(编辑按:止疼药)等药物仍罔效。

     

    迁延至约三周,患者及其家属焦灼万分。而作为医生这边而言,患者配合做各种检查,而耗资两万余元,竟然不知道是何病,甚至不知道该往哪方面努力,烦恼异常。晨起交班,主任问计当如何是好,众皆默然。最后领导发话,让我去看下,于是领命而去。

     

    问诊持续约十分钟,秉承一个理念,病皆有缘由,特别是新发的疾病,我于是详细问了发病由来的生活情况,患者自谓当时已是冬日天寒,徒手驾驶三轮车去集市,来回过程觉寒冷异常,自此发病,几乎夜夜不息;再问有无好转之时,答曰有,自发病以来只有一晚上未疼痛,再问当时是何种情况,答曰因当时有发热,体温达38.5摄氏度以上,值班医生遂给予吲哚美辛栓(编辑按:退烧药)1/3粒肛塞,结果大汗淋漓,衣服被单尽湿,当晚未发疼痛,但第二日夜又恢复原状,疼痛依旧。

     

    病史问诊清楚,其实当时胸中已有丘壑,缘于当时正在读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越看越与一段经文所述病情相似,且患者伤于寒病因明确,并已有实验验证,虽然药症并不十分相符,用镇痛消炎药大汗淋漓后后疼痛明显减轻,于是就恍悟该用麻黄汤,先开三剂试用:

     

    就五种药物,麻黄,桂枝,甘草,白术,杏仁,开三天量,嘱其按时服用。

     

    翌日晨,问患者感觉如何,答曰似乎有好转,再问有何好转,答曰似乎发病的时间有延迟,原来子时必疼痛发作,而今丑时后才发作且疼痛程度似有减轻,遂嘱其继续应用,隔日晨再问,答曰药太好了,疼痛明显减轻且下肢疼痛已消失,唯余上肢疼痛且疼痛已经明显减轻,能耐受,不影响睡眠,再一日,已霍然痊愈。随后患者出院两月后电话随诊曰:已痊愈,未再发。

     

    遂在科室内名声鹊起,传为佳话。

     

     

    细思整个治疗过程,真的可谓是效如柎鼓,而其思路却是来源于约1600年前的东汉末年,按仲景方书所云,是为病因--伤寒,病位--太阳表证,病机--虽发病约3周,病情并未六经传变,仍在太阳经,脉浮紧,患者药后发热,微微汗出,再观仲景书云,药后应微微汗出而解,不可大汗淋漓,若药后不出汗,应予热粥做引。

     

    推而广之,全国又该有多少这样的病例,又有几例能完美解决,即使动用所有的所谓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又岂能窥得疾病之一二,而这在仲景书中只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稀松平常的一方。

     

    中医西医孰高孰低,无需多言,再读仲景书,可叹仲景书字字珠玑,全书一百余方,若能融汇贯通,灵活运用,则虽不敢说包治百病,但至少所见之大部分疾病均可治愈,可叹当今又有几人读仲景书,又有几人能娴熟应用,更遑论有几人相信老祖先的智慧,继承尚且不能,更不用说发扬了,中西医结合更是一句空话。可叹,可悲!

     

    编辑团队按:

    该患者有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指标异常,却又未符合任何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这时医患追求的共同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本例中的不被疼痛困扰,当西医方法已经无效而且花费高昂的时候,张大夫勇于果断采用补充与替代疗法——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内经》有云:“岁金太过,燥气流行”,那时已经明确了燥邪与时令的关系,到吴鞠通时,他认为“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

     

    他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并创立三焦辨证,为后世留下宝贵经验。在当时,对燥邪的认识逐渐完善,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里提出:“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就外感燥邪来讲,凉燥温燥之分,已经成型。

     

    外感六淫,风为百病之长,金秋时节,燥邪多随风邪而起,此外燥邪与寒、火等邪均可结合,临床分型较为复杂。

     

    燥邪首先伤肺,张景岳提到过,若秋令太过,金气胜而风从之,则肺先受病。最初的病机多是燥邪犯肺后,与风邪结合,另腠理失司,与热邪结合,更加伤津耗气,此时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口渴不重,咽喉红痛,舌边尖红,苔薄白,燥,脉浮数。

     

    风热犯肺,肺卫被郁,当正邪相争可见恶寒发热,卫气郁闭,致腠理开合失司,无汗或少汗。初期,风热较轻,燥邪因风温而起,亦较轻,故而治则应以辛凉为法,辛散以散腠理,凉以解热。结合燥邪致病,再加入生津药物,则治则完善。

     

     

    辛凉解表最著名的当属“银翘解毒散”,此外同类“桑菊饮”也较为常用。桑菊饮较银翘散,力量为轻,前者被称为“辛凉轻剂”,后者被称为“辛凉平剂”。其解表之力逊于银翘散,但方中杏仁可肃降肺气,以止咳。

     

    故而,有咳嗽者可用桑菊饮加减。临证运用时,制剂宜轻,不可久煎,吴鞠通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加减变化中,口渴较重,可加天花粉、沙参以清热生津,咽喉肿痛者,可加马勃、玄参,痰多者,可加瓜蒌贝母以化痰止咳。

     

     

    银翘散与桑菊饮通用药为连翘、薄荷、桔梗、芦苇根,与银翘散比,桑菊饮去银花,牛蒡子,清咽利喉作用较弱,且连翘用量不及银翘散,并没有荆芥、豆豉这两位辛温解表药,解表之力较弱。

     

    当疾病逐渐进展,一方面咽喉肿痛加重,另一方面痰黏而少,难以咳出,风温燥此消彼长后便出现新的证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痛风这个病,中医和西医都这么叫。其实在临床上,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还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患者单纯出现血尿酸高的话,我们将其称之为代谢问题。但是当患者出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之后,也就是患者的关节部位有了明显的红肿热痛的时候,我们就将其称之为痛风。

     

    但是即便这样,痛风和血尿酸高之间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患者血尿酸能回归到正常,那么后续的关节症状也会消失。但是,对于很多患者而言,痛风最大的痛苦源于关节红肿热痛。就这点而言,看看中医是如何辨证论治的。

     

    中医治疗痛风比较系统的阶段,应该属于金元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就是朱丹溪。朱丹溪说:“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所以说这个病发病的根源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就是患者的血分有热邪,外因就是饮食或者寒湿刺激导致痛风发病。

     

     

    从辨证论治的角度,中医将痛风分成了5个证型。分别是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

     

    1、湿热痹阻证:

     

    患者表现出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比较急,局部肿痛的地方摸上去也比较热。甚至患者的体温也会比平时高一些,舌苔黄腻,这是湿热内阻的表现。这时候中医可以选用四妙加白虎汤加减治疗。

     

    2、寒湿痹阻证:

     

    主要是因为正气不足,风寒邪气乘虚而入。

     

     

    痹阻经络关节,导致患者关节不通则痛,甚至出现红肿热象,关节屈伸不利。甚至有的患者还会出现痛风石和皮下结节。中医一般会用桂枝乌头汤加减治疗。

     

    3、痰瘀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的形成一般在患者得病时间长了以后才出现。因为身体虚弱、气血经络不通。痰浊和瘀血等内生邪气聚集在患者的关节经络处,出现关节明显变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等症状。这时候中医治疗一般会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

     

    4、脾肾阳虚证:

     

    与患者平时的体质有关,素体阳虚,外邪侵入后,缠绵难遇。日久损伤脾肾而成此证。患者会出现关节持续的肿痛,身体或者头面部有浮肿现象。

     

     

    同时还有手脚怕冷、腹胀便溏的阳虚症状,这种情况下,中医多会选用附子理中汤来调节脾肾代谢功能。

     

    5、肝肾阴虚证:

     

    因患者久病伤阴,津液匮乏。不能滋养肝肾阴血,邪气内着筋骨而不去。会出现患者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有的患者也会出现皮下结节、关节变形或者活动障碍。而且还会伴随肌肤麻木不仁的情况出现。此时当以补益肝肾、祛风除湿为主,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 得过痛风的朋友们,咱们都知道,痛风有发作期,也有缓解期。一般急性痛风发作的话,时间在1周左右。一周之后,关节红肿热痛的症状会消失。

     

    其实这也是痛风能够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症状发作期和缓解期交替出现。很多人在发作期,疼痛难忍的时候,发誓要把这个痛风彻底治愈,连根拔除。于是在痛风疼痛的刺激下,在网络上搜索各种各样痛风治疗的药物,这是典型的病急乱投医。

     

     

    一旦这一波疼痛过去了,人们又觉得雨过天晴了,很多人又开始回归到原来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直到下一次的发病,再痛下决心,痛改前非!就这样循环往复!

     

    其实,在这里边,痛风缓解期的治疗,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痛风只要不发病,就没事。其实不然,痛风不论是在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尿酸的代谢都是持续存在问题的。只不过在发作期,这个矛盾冲突更加明显而已。

     

    在很多人认为没有事情的缓解期,血液中的尿酸以一种持之以恒,从不懈怠的精神,不断的向关节里沉积着。

     

    一点一点的像蚕吃桑叶一样,影响着我们的关节健康。所以,痛风缓解期,也是治疗痛风的好机会!抓住这个时机,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很多朋友会问,这个时期应该怎么治疗呢?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来进行辨体质治疗。

    阳虚体质

    体质的朋友,平时手脚凉,胃口吃东西也怕冷。这种情况下,因为四肢末端的血液流通较差,容易造成尿酸盐在四肢末端的沉积。

     

     

    这种体质跟平时的生活习惯或者居住习惯有关系,长期寒冷的环境会损伤患者的阳气。所以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可以通过温通四肢末端,温暖脾胃,来加速尿酸盐的溶解和排泄。用到的方子以当归四逆散为代表。

     

    当归四逆散可以治疗手脚冻疮的,所以能够很好的改善末端循环。

    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朋友,因为体内痰湿郁而化热,影响了关节经络里气血的循行,这种体质跟平时喝酒吃肉,酒肉内生痰湿、湿热的关系非常密切。

     

    所以治疗的时候除了让患者控制饮食之外,还要清热化痰,流通痰气,气血。比较有代表性的方子就是芩连温胆汤。

     

    芩连温胆汤这张方子,能够很好的流通痰气,流通气血。痰湿化开的过程中,沉积在关节里的尿酸盐也会跟着流通开。起到很好的排酸和清利关节的效果。

    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多因长时间的熬夜或者上夜班,导致身体内的阴阳失去了平衡,阴虚,阴液不足,则阳气显得相对亢盛。于是就出现了阴虚火旺的这种状态。

     

     

    针对这种体质的痛风患者,治疗的时候要以滋阴降火为主,像知柏地黄丸这样的方药,是对证的。

    其他体质

    有的患者,得病的时间很长,有六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长期的疾病,会损耗患者的气血,造成气虚体质或者血虚体质。本身得了病之后,身体内的正气就会聚集到病患处,不断的去修复和完善身体的机能。这本身就是一个消耗正气和气血的过程。针对这种偏虚的体质类型,咱们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顾护正气。拿捏好扶正和祛邪的关系。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明代中医李橚对于痛风的发病认识的比较全面,从病因病机到治疗方案,有一整套的理法方药。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痛风患者的体质

     

    李橚先生根据患者的体质,来判断病机病性。这点对于后世临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就痛风而言,李大夫认为,身体瘦弱的人得痛风,主要是因为血虚有火。这个认识和清代医家陈歧的认识一样。身体肥胖的人得痛风,大多因为外感风湿邪气,加上内生痰浊,内外合邪而成。

     

     

    得病时间长了,全身关节都开始交替性疼痛的时候,称之为厉节风。并且在临床上,痛风疼起来的时候,如筋骨被啃噬一般的疼,所以有称之为白虎风。之所以患者晚上疼的厉害,李橚认为,这是气血夜行于阴分所致。

     

    痛风关节或肿或痛

     

    我们在临床上会发现一个现象,痛风的典型症状是红、肿、热、痛,但是很多患者在发病的时候,有人关节肿,有的人关节不肿;有的人疼的很厉害,有的人疼的可以忍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呢?发病期患者不同的症状,也代表了不同的病机。

     

    李橚先生认为,关节痛的严重,多因痰火作祟。关节肿胀明显则多因风湿痹阻。从中医病因的角度来分析,痰火作祟的痛风虽有因为七情六欲、病后伤津导致血分有热,但痛风发作确是有诱因的。外感或是跌扑损伤导致痛风发病。出现关节痛极的症状,时间长了还会出现手足拘挛的症状。也就是关节中的尿酸盐结晶影响了关节活动度。

     

     

    对于痛风发作时,关节肿或不肿这个问题。李橚先生认为关节肿胀虽然跟外感风湿、汗出当风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患者体内也必然是在血热的基础上又被浊邪凝滞气血,所以出现关节疼痛。

     

    前面说的这两个症状虽然有疼痛和肿胀的区别,但是也有患者二者兼备,既疼又肿。此时则说明患者体内痰火与风湿并重,李橚建议用龙虎丹治疗。

     

    按语:

     

    关于痛风的病因病机,古代的医生根据学术源流和临床感悟不同,辨证论治的思路也不相同。明代医家李橚认为,痛风发病既有外感,又有内伤。外感主要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内伤主要因为痰火内郁,蒸腾气血。但是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我们在临床上诊断痛风,判断病因病机的时候,可以参考李橚先生的分析方法,根据患者外在的临床表现,判断内在的病因病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明代中医李橚针对痛风的病因病机,分别给出了较为详细分别给出了比较详细的治疗方案。这些治疗方案主要分为内治和外治。基本上是这2个主要的原则,从内治主要是调气血,外治以祛湿和疏风为主。这里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内治活血和气


    李橚认为痛风的内因主要在血分,这里包括了血虚、血瘀、痰火、瘀滞等等。但是治疗的重点在于将这些内生邪气流通开,疏散开。如养血、祛瘀、化痰、祛湿等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血分流通开。血分流通开,气分自然会跟着好起来。

     

     

    患者血虚,可以用四物汤加龟板、秦艽来养血养血;内有血热可以用潜行散来清热通经;内有瘀血在潜行散的基础上,加大黄、桃仁、红花来通利气血;如果患者平时脾气大,性子急的话,可以在潜行散的基础上加黄芩、黄柏;患者若处于急性发病期,关节肿痛的话,潜行散加桃仁;痛风日久,久病不愈的话,可以用痛风丸、二妙散加减治疗;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痛风石,导致关节变形的话,就不要再针对症状用药了,需要回归到身体的根本上来,从脾论治,用四君子汤加桂枝、附子、白芍来健脾胃,柔筋骨;患者气血虚弱,痰火淤堵的话,可以用八物汤加羌活、防风、黄柏、龟板来补气血、清痰火;劳伤者,用趋痛散、血风丸、劫劳散;阴虚者用虎潜丸、补阴丸加减。如果用了调节血气的药物效果不理想的话,可以在用药基础上加入调节气血升降出入的药物。

     

    治外流湿与疏风


    刚开始起病的时候跟外感伤寒类似。治疗时需分表里论治:如有表证,可用九味羌活汤解表祛湿;如气虚表实证,患者出现关节疼痛者,可用六一散加香附、黄芩,用水煎剂或用姜汁糊丸服用;里证用五积交加散加大黄;痰湿有热者,加导水丸;痛风骤然发病,疼痛不可忍受者,用桑寄生泡酒,服用到微醉的状态。

     

     

    痛风有外感因素诱发其疼痛者,可以按照外感病论治。从李橚先生的论治方案来看,有表证可解表,有里证可攻里。有意思的是,针对痛风的急性发作,李橚给了一个饮酒微醉的治法,在痛风的临床治疗中,很多人认为应该忌酒。但是在笔者接诊的患者中,确实存在一部分“酒家”,每天都喝酒,但是血尿酸和关节症状都不怎么明显。所以少量适度的饮用桑寄生酒究竟对痛风急性期的疼痛有没有效果,还需要临床进一步的验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痛风发病的时候,患者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非常痛苦。针对表现在外的症状,历代医家看法不一。今天跟大家学习明代医家虞抟是如何认识痛风的。

     

    虞抟对痛风发病的认识

     

    针对痛风发病时典型的临床症状,明代医家虞抟引用了《黄帝内经》中的一段文字,“诸风掉眩,强直支痛, 戾里急筋缩,皆足厥阴风木之位,肝胆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第一句话说明了痛风的发病和足厥阴肝经有关系,中医讲肝主筋,所以肝胆之气如果受到遏制,则会出现筋脉缩急的症状。另一句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中风气偏盛者为行痹,寒气偏盛者为痛痹,湿气偏盛者为着痹。

     

     

    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遭遇风寒湿邪,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冬天感受风寒湿邪为骨痹,春天感受风寒湿邪为筋痹,夏天感受风寒湿邪为脉痹,长夏感受为肌痹,秋天感受为皮痹。

     

    痛风这个病,古人称之为痛痹,很多方书中也将其称之为白虎历节风。主要症状就是四肢关节交替的疼痛,如被老虎咬了之后,痛不可忍。金元医家朱丹溪对痛风的认识比较深刻,认为本病主要是血虚有热,行于阴分。治疗的时候应该以辛温为主,辛凉为辅。流散寒湿,开通郁结。最终的目的是令气血调和,并且在生活上一定要节口腹之欲,方能无后顾之忧。

     

    痛风的脉象特点

     

    1紧涩脉:痛风有称之为痛痹,《脉经》中说,脉涩而紧者为痹。这个痹是怎么来的呢?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就会出现骤然疼痛,痛不可忍的症状。

     

     

    另外很多痛风患者的发病,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患者平素体胖,但是脉象短小而涩,平时气短汗出,多走两步路就喘,关节疼痛屈伸困难,这些都是饮酒之后,汗出当风所致。

     

    2沉弦脉:脉沉主骨属肾,脉弦主筋属肝。筋骨为病,根源在于汗出当风,风湿入体。周身历节疼痛,身有黄汗出,故有厉节风之名。

     

    在虞抟的中医理论体系中,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味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断泄的主要原因是营卫之气不和谐了,营气堵住了,卫气自己独行。因为营卫不和导致体表三焦的防御力大幅度下降,所以外邪可以长驱直入,身体虚弱无抵抗之力。导致痛风的发病。

  • 作者 | 李康宁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天坛医院公众号

     

    寒风凛冽,感冒患者越来越多,不少患者选择使用各种中成药对抗感冒。但是为什么对于有些患者来说,服药的效果并不理想?在面对各种感冒药物的时候,您知道是该“驱寒”还是“清热”吗?

     

    从中医角度看,治疗感冒要进行辨证,药一定不要乱吃。那么小小的感冒,究竟藏着什么玄机呢?

     

    今天咱们聊聊普通感冒

     

    中医认为感冒是人体感受了“外邪”。中医所讲的外邪,是“风、寒、暑、湿、燥、火”,就是我们说的“六淫”——自然界中本来就有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就像四季一样平常,为什么突然变成了“六淫邪气”呢?都是“过度”坏的事。

     

    风寒感冒

     

    举个例子,刮风是正常的,但如果风特别大,体弱的人、老人和孩子就很容易感冒、咳嗽,这时候“风寒”就成了主要的病因。

     

    恶寒、发热、头痛、身体酸痛、流清鼻涕、打喷嚏,但一般发热比较轻、怕冷比较明显,而且嗓子一般不疼、不红肿,汗不多或者无汗,看看舌头,舌苔是偏白色的——出现这些感冒症状,那么基本可以确定是“风寒感冒”。

     

    中医的辨证就是“风寒束表”,治法是“发汗解表”,感冒清热冲剂、风寒感冒颗粒、感冒软胶囊这些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风热感冒

     

    有风寒,就会有风热。夏天天气比较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发热、咽痛、口干、不怕冷或者轻微怕冷、出汗多、流黄鼻涕,这时候往往嗓子是红肿的,舌苔发黄,小便也是黄的,这时候金花清感颗粒、银翘解毒片、金莲清热颗粒、蓝芩口服液、清热解毒软胶囊、金莲花胶囊等等,就可以用了。

     

    其实风寒和风热很容易区别,无非就是有没有怕冷、有没有咽痛、舌苔颜色不同,当然脉象也会不同,不过对于非中医人士,脉象不作深究。

     

    胃肠型感冒

     

    还有一类感冒,我们习惯叫做“胃肠型感冒”,多半发生在夏季,天气炎热、湿气很重,吹空调又受了风寒,既有“风寒”来袭,又有“湿邪”作怪——“湿邪”有它独特的症状,比如身体沉重,头昏沉,流浊涕,口中黏腻,恶心,食欲差,大便稀或者粘滞不爽,舌苔是腻的。有了这些证据,“藿香正气水”往往是对症的选择。

     

    这是中医角度最常见的三种感冒,抓住主要症状就很容易分辨。当然临床上感冒变化很快,一开始是风寒,有可能过了几天就变成了风热,那么用药就要随之变化;有时候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病情多变,如果中成药使用不当,还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如果不确定的话,还是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大夫,中成药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用汤药治疗。

     

    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一点简单的辨证、用药常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里常用的生姜、大葱等看起来不起眼的食材,都是宝贝:风寒感冒了,切几片生姜外加一根葱白煮水,喝上一碗发发汗,没准儿第二天就有效果。

     

     

     

    什么叫“辨证”

     

    没有学过中医的朋友,对“辨证”一词总是有诸多的疑惑。证,是中医独有的概念,可以认为是一组症状的集合,也可以认为是从一组症状中提取出来的核心要素,它和“症”有着本质的不同,“证”一定是要经过医生的思维加工处理过的,就像解数学题一样,脑子里一定要有个公式或者模板才行,这个思维加工的过程就是“辨”,医生是在心里去思考患者的“证”。

     

    “证”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在动态变化着,患者服用了中药之后,病情在不断变化着,证也在变化着,原来的药物有可能就不对症了,需要随时调整。这就是为什么中医要定期调方子的原因,这也是重新辨证的过程。

     

    中医治病遵循 “理、法、方、药”这四个层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疾病的大部分信息,经过辨证确定疾病的主要机理。有了机理,就有了相应的治法;有了治法,就有了相应的方剂,自然就可以开出对应的中药来。中医治病的关键在于“辨证”,确定疾病的机理是第一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七月盛夏,烈日当头,小暑节气也到来了。俗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节气高温、闷热难耐的特点。

     

    在小暑节气,如何进行中医养生,如何才能在酷暑中安然度过呢?

     

    小暑节气有特点

     

    从中医理论来说,“暑”即夏日之“热”,但是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我们可以理解小暑为小热。

     

     

    古代中小暑又可分为三候(五日为一候)。

     

    “一候温风至”,意思就是说风中带着热浪,不再有一丝凉气;

    “二候蟋蟀居宇”说的是蟋蟀都因为炎热离开了田地转入庭院;

    “三候鹰始鸷(zhì)”,老鹰都因为气温太高不断往高处飞翔。

     

    除了温度不断升高,雨水也同样增多,尤其是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所以铺面而来的是热度与湿气交杂的潮湿感与闷热感。“热”与“湿”是小暑节气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暑湿致病多缠绵 健脾祛湿是关键

     

    中医认为“壮火食气”,而湿又重浊而黏腻,小暑的湿热环境中,热会伤津耗气,湿又会遏制机体功能,使脾胃变弱,这就是夏季脾胃病丛生的根本原因,虽说夏季宜清心,但长夏更应健脾胃。

     

    在中医当中脾胃主运化,除了消化饮食之外,还要运化水湿,一旦脾胃功能减弱,水湿就会停滞在身体当中,这时就会出现浑身无力、头身困重、食欲不振等症状。

     

    如果水湿聚集在皮下就会引起水疱、湿疹等问题,很多人会在此时会出现手、脚上长“小水泡”的问题,瘙痒难耐。

     

     

    更有甚者会出现一定的水肿,通常多表现为手、足部有轻度凹陷,同时伴有乏力、厌食等症状,等夏天一过,水肿有时候会自动消退。

     

    这都是轻微的功能性水肿,也是身体对环境无法适应的表现。

     

    由于湿的黏腻性,所以也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的说法,如果不能及时去掉,那么由它所导致的疾病也会缠绵难愈,所以强调夏季养生的饮食里要多吃祛湿、健脾胃的食物。

     

    小暑养生妙方

     

    饮食调节

    • 薏苡仁(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湿;
    • 冬瓜,性味甘、淡,能利水消肿,消暑解毒;
    • 芡实(鸡头米),味甘、涩,性平,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

     

    这些食物属于药食同源,既可入药也可作为日常饮食,比如常见的食疗方芡实莲子薏苡汤。

     

     

    ● 食用方法

     

    芡实、莲子、薏米用清水浸泡30分钟以上,这样能更快的激发出它们的营养物质;

    起锅烧水,排骨冷水下锅并放入10克生姜片,大火烧开,然后温火再煮2分钟即可捞出,用清水冲干净表面的血泡沫,沥干水分;煲汤。

    准备一个大点的砂锅,放入排骨、芡实、莲子、薏米和适量的水,大火烧开,转小火再煲30分钟。

     

    注:夏季宜清心降火,莲子心苦寒清心火,可不取出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法可取丰隆穴与承山穴。

     

    丰隆穴可治痰湿,按摩丰隆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处。每天可用大拇指点按此穴1~3分钟即可。

     

     

    承山穴可将水液气化,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在腓肠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交角处。用指按压此穴1~2分钟,或揉此穴5分钟亦可。

     

     

    夏季也要养肺气

     

    有的人会问了,夏季养心、长夏养脾,夏季为什么还要养肺气呢?

     

    我们从中医五行上来看就非常明白了,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火克金而土生金。

     

    心火亢盛或脾不健运都会影响肺的功能,中医非常讲究“治未病”,所以在清心健脾祛湿的同时,也应该兼顾肺气的升提。

     

    中医认为肺主宣发,适当吃一些辛味的食物就有助于发汗祛湿,也就能够升提肺气,比如川渝地区环境湿热,当地人最爱吃的也是辣,不过对于北方人来说,这样的辣就有些过重了,葱蒜的程度刚刚好。

     

    此外香菜、生姜、洋葱等也均具有发汗行水的作用。

     

     

    本就脾肺不足的人,经常咳嗽气短,而且还经常咯出清稀的痰液,还有大便不成形或者常因感冒而使咳嗽加重的情况,观察舌象有舌淡胖边有齿痕的情况,这时更应该注意夏季的调养,也可以使用健脾利湿、益肺气的参苓白术散作为日常用药。

     

    总之,进入小暑这样湿热的环境中,一定要注意脾胃的健运与肺气的升提,保证自身能有足够的力量抵御环境的变化。 

  • 痛风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核心问题在于尿酸代谢失衡,导致血液中尿酸浓度过高,进而形成尿酸盐晶体沉积于关节和软组织中,引发疼痛和炎症。

    黄酒作为一种含酒精的饮品,其嘌呤含量相对较高,对于痛风患者来说,过量饮用可能会导致尿酸水平进一步升高,加重病情。因此,痛风患者应尽量避免饮用黄酒。

    那么,痛风患者可以选择哪些饮品呢?一般来说,痛风患者可以适量饮用低嘌呤的饮品,如白开水、绿茶、豆浆等。这些饮品可以帮助稀释血液,促进尿酸排泄,有助于控制病情。

    除了饮品,痛风患者的饮食调理也十分重要。痛风患者应尽量避免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啤酒等。同时,保持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尿酸水平。

    此外,痛风患者还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痛风患者来说,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痛风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别嘌醇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缓解疼痛、降低尿酸水平,预防痛风发作。

    总之,痛风患者应尽量避免饮用黄酒等高嘌呤饮品,选择低嘌呤饮品,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痛风药物,有助于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不仅会影响关节,还可能波及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胳膊痛风便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

    胳膊痛风的主要症状包括疼痛和活动受限。当血尿酸水平过高时,尿酸结晶会在关节内沉积,引发炎症,从而导致疼痛和肿胀。这种疼痛往往在夜间加剧,迫使患者从睡梦中惊醒。

    在治疗方面,首先需要控制血尿酸水平,避免尿酸结晶的形成。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秋水仙碱和降尿酸药等。此外,针对关节炎发作期的疼痛和肿胀,可以通过局部冷敷、热敷、拔罐等方式缓解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饮食,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内脏、海鲜、啤酒等。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有助于控制病情。

    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在医院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胳膊痛风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日常保养,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膝盖疼痛并伴有发热症状,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和应对措施:

    1. 膝关节急性损伤

    膝盖疼痛并伴有发热,很可能是由于膝关节受到直接外力刺激后,导致股四头肌、肌群发生急性损伤。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甚至活动受限。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2. 开放性伤口感染

    如果膝盖处有开放性外伤,且未及时进行清创、消毒处理,可能导致伤口处被细菌感染,引发化脓性炎症。患者会出现局部发热、肿痛等症状。此时,应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消炎,并对化脓部位进行清理,同时局部用药治疗。若出现全身发热,还需使用退烧药物治疗。

    3. 痛风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典型症状为关节红肿、疼痛。痛风患者可能会出现膝关节疼痛并伴有发热。治疗痛风,需要服用降尿酸药物,并从饮食上控制嘌呤摄入,多喝水加速尿酸代谢。

    4. 肌肉内出血

    肌肉内出血可能导致局部内压力增大,引起膝关节疼痛、发热。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发红、活动受限等症状。可通过超声检查或膝关节核磁共振片明确病情程度。

    5. 日常保养

    膝盖疼痛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剧烈运动,如爬山、深蹲等,以免加重疼痛。

    (2)注意保暖,避免温度刺激加重疼痛。

    (3)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洋葱等。

    6. 医院及科室

    \n

    若出现膝盖疼痛并伴有发热症状,应及时就医。建议前往骨科或关节科就诊,以便得到专业诊断和治疗。

  •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发作以及痛风石的形成。其发病原因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或尿酸产生过多有关。

    紫薯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蛋白质,不含嘌呤。因此,痛风患者适量食用紫薯并不会加重病情,反而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素,如淀粉、蛋白质、果胶、植物纤维、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等。

    除了紫薯,痛风患者还可以适量食用其他低嘌呤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类、低脂乳制品等。同时,要注意避免高嘌呤食物,如红肉、海鲜、啤酒等。

    除了饮食调整,痛风患者还需要进行规范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降低血尿酸水平和预防急性关节炎发作,非药物治疗则包括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总之,痛风患者可以适量食用紫薯,但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综合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痛风石是痛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会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痛风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液中尿酸浓度过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周围和软组织中。

    痛风石的消除方法主要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轻度痛风石,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缓解症状:

    1. 调整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红肉、海鲜、啤酒等,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2. 多饮水:每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尿酸的排泄。

    3. 服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可以帮助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浓度。

    4. 碱化尿液:通过增加碱性食物和药物摄入,如柠檬水、碳酸氢钠等,有助于尿酸的溶解和排泄。

    对于严重的痛风石,可能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手术治疗:将痛风石从关节中取出,缓解症状。

    2. 痛风石溶解治疗:使用药物溶解痛风石,减轻症状。

    3. 物理治疗:如按摩、推拿等,有助于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

    痛风石患者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过度劳累。

    2. 定期复查:监测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及时发现和治疗痛风。

    3.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 痛风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那么,如何有效地治疗痛风呢?首先,我们要从生活方式入手,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

    在治疗痛风方面,中医、西医以及饮食疗法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医治疗痛风,强调调理身体,促进尿酸的排出。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拔罐、推拿等。

    西医治疗痛风,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别嘌醇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痛风症状,降低血尿酸水平。

    除了药物治疗,饮食疗法也是治疗痛风的重要手段。痛风患者应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同时,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有助于尿酸的排出。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痛风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2.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3. 戒烟限酒,减少痛风发作的诱因。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5.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痛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肥胖、高血压、饮酒、性别、关节损伤等。

    肥胖是痛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患者更容易患痛风,且发病年龄较年轻。

    高血压患者患痛风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12%-20%。因此,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预防痛风。

    长期饮酒是痛风发作的重要原因。饮酒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加重痛风症状。

    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容易患痛风。这可能与男性更容易肥胖、饮酒等因素有关。

    关节损伤也是痛风的一个危险因素。关节受损后,更容易发生痛风。

  • 痛风,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核心问题是血尿酸水平的升高,导致尿酸盐晶体在关节、软组织和肾脏中沉积,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痛风发作时,患者往往会出现剧烈的关节疼痛,伴随红、肿、热、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关节损伤和肾功能损害。针对痛风发作期间的疼痛缓解,药物治疗是首选方案。

    痛风发作期间,常见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以及秋水仙碱。这些药物可以迅速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要注意的是,NSAIDs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溃疡和出血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医嘱,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

    除了药物治疗,痛风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海鲜、动物内脏等,同时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适当运动,有助于降低痛风发作的风险。

    痛风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液尿酸水平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痛风发作,避免病情恶化。对于初次痛风发作的患者,建议进行关节囊液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关节疼痛。

    痛风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有助于降低痛风发作的风险。

  • 脚踝疼痛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很多人会首先想到是扭伤、骨裂等。但你知道吗?单侧脚踝疼痛也有可能是痛风的先兆。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尿酸水平升高,导致尿酸盐晶体沉积在关节、软组织和肾脏中。

    痛风最常累及的部位是第一跖趾关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脚大拇指关节。但除了这个部位,痛风也可能发生在其他关节,如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等。当痛风发作时,患者会感到剧烈的疼痛、红肿、发热和关节功能障碍。

    那么,如何判断单侧脚踝疼痛是否是痛风引起的呢?首先,如果疼痛持续存在,且没有明显的外伤史,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来帮助诊断。其中,血尿酸检查是诊断痛风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血尿酸水平应低于420μmol/L,如果超过这个数值,就提示可能患有痛风。

    除了血尿酸检查,医生还可能进行关节穿刺液检查,以进一步确诊。关节穿刺液检查可以检测尿酸盐晶体,有助于确诊痛风。值得注意的是,痛风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也会增加痛风的发病率。

    对于痛风患者来说,治疗非常重要。治疗痛风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包括抑制尿酸生成、促进尿酸排泄和抗炎镇痛等。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量、保持健康体重等。

    在日常生活中,痛风患者应尽量避免以下食物:

    • 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
    • 高脂肪食物:如油腻的肉类、油炸食品等。
    • 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等。

    此外,痛风患者应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游泳等,以促进尿酸排泄。同时,保持健康的体重也是预防痛风的重要措施。

    总之,单侧脚踝疼痛可能是痛风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痛风,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 痛风,这种被称为“富贵病”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那么,当痛风发作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痛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具体采用哪种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在痛风石形成之前,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控制病情发展,缓解关节症状。常见的保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饮食控制。

    一、药物治疗:在痛风急性发作时,可以服用布洛芬、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等药物来缓解症状。此外,口服秋水仙碱片也可以起到缓解症状、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的作用。

    二、物理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物理疗法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冷敷、针灸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消肿止痛、保持关节活动。

    三、饮食控制:痛风患者的饮食应以低嘌呤食物为主,如瘦肉、蔬菜、牛奶等。同时,要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酵母粉、海鲜、动物内脏、火锅等。此外,还要注意不要饮酒,因为饮酒会加重病情。

    如果痛风石已经形成,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可以清除痛风石,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度,并预防关节功能障碍。如果关节处发生严重变形,可以考虑进行关节置换。

    总之,痛风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也要注意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调整,以降低痛风发作的风险。

  • 痛风,这个让人痛苦不堪的疾病,让许多患者饱受折磨。那么,痛风一直不好怎么办呢?其实,这与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痛风是由尿酸钠在体内沉积引起的关节疾病,其根本原因在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因此,治疗痛风首先要从源头入手,调整生活方式,严格控制饮食。

    首先,要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啤酒等。同时,要养成多喝水的习惯,每天至少喝2000毫升水,有助于尿酸排泄。此外,还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戒烟戒酒,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除了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治疗也是痛风治疗的重要环节。在痛风急性期,患者会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此时应遵医嘱服用止痛药和降尿酸药物。在痛风缓解期,很多人容易忽视药物治疗,但此时才是控制尿酸的关键时期。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如排尿酸药物或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并定期复查尿酸浓度,将尿酸控制在360μmol/L以下,才能有效预防痛风反复发作。

    此外,患者还应定期进行血尿酸检查,及时发现早期高尿酸血症,并采取有效措施。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中年男性、绝经后女性、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中年以上不明原因的单侧关节炎患者、多发性和双侧肾结石患者、中老年人长期沉迷于肉食和饮酒者等,应进行血尿酸常规检测,积极预防痛风的发生。

    总之,痛风患者要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药物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过上健康的生活。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