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明代中医李橚治疗痛风的2个基本原则

明代中医李橚治疗痛风的2个基本原则
发表人:刘彩艳药师说中医

明代中医李橚针对痛风的病因病机,分别给出了较为详细分别给出了比较详细的治疗方案。这些治疗方案主要分为内治和外治。基本上是这2个主要的原则,从内治主要是调气血,外治以祛湿和疏风为主。这里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内治活血和气


李橚认为痛风的内因主要在血分,这里包括了血虚、血瘀、痰火、瘀滞等等。但是治疗的重点在于将这些内生邪气流通开,疏散开。如养血、祛瘀、化痰、祛湿等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血分流通开。血分流通开,气分自然会跟着好起来。

 

 

患者血虚,可以用四物汤加龟板、秦艽来养血养血;内有血热可以用潜行散来清热通经;内有瘀血在潜行散的基础上,加大黄、桃仁、红花来通利气血;如果患者平时脾气大,性子急的话,可以在潜行散的基础上加黄芩、黄柏;患者若处于急性发病期,关节肿痛的话,潜行散加桃仁;痛风日久,久病不愈的话,可以用痛风丸、二妙散加减治疗;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痛风石,导致关节变形的话,就不要再针对症状用药了,需要回归到身体的根本上来,从脾论治,用四君子汤加桂枝、附子、白芍来健脾胃,柔筋骨;患者气血虚弱,痰火淤堵的话,可以用八物汤加羌活、防风、黄柏、龟板来补气血、清痰火;劳伤者,用趋痛散、血风丸、劫劳散;阴虚者用虎潜丸、补阴丸加减。如果用了调节血气的药物效果不理想的话,可以在用药基础上加入调节气血升降出入的药物。

 

治外流湿与疏风


刚开始起病的时候跟外感伤寒类似。治疗时需分表里论治:如有表证,可用九味羌活汤解表祛湿;如气虚表实证,患者出现关节疼痛者,可用六一散加香附、黄芩,用水煎剂或用姜汁糊丸服用;里证用五积交加散加大黄;痰湿有热者,加导水丸;痛风骤然发病,疼痛不可忍受者,用桑寄生泡酒,服用到微醉的状态。

 

 

痛风有外感因素诱发其疼痛者,可以按照外感病论治。从李橚先生的论治方案来看,有表证可解表,有里证可攻里。有意思的是,针对痛风的急性发作,李橚给了一个饮酒微醉的治法,在痛风的临床治疗中,很多人认为应该忌酒。但是在笔者接诊的患者中,确实存在一部分“酒家”,每天都喝酒,但是血尿酸和关节症状都不怎么明显。所以少量适度的饮用桑寄生酒究竟对痛风急性期的疼痛有没有效果,还需要临床进一步的验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按:临床很多人受到情绪的影响,或者寒凉生冷饮食,寒凝血脉,容易导致血脉淤阻;肝气郁结,气血瘀滞,淤滞经络,会很容易出现身体疼痛、胸胁胀痛、压抑焦虑、胃肠不适、乳胀、烦躁失眠、月经不调等症状。今天我们科普下血瘀的中医调理方法思路。

     

     

    患者问:血瘀体质,可以选择哪些药材或中成药?

     

    郑医生答:以下几个药是治疗淤血症的经典药物。

     

    1、田七。田七这个药活血化瘀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全身各个部位的淤血都适合,田七这个药还兼有一定的补虚止血的作用,有些人身体虚弱,兼有出血的症状的,田七这个药最适合不过。

     

    2、丹参。丹参有功同四物汤的说法,也有祛淤生新补血的一定作用,尤其能够治疗冠心病疼痛、胃痛、调节月经、治疗痛经等,另外丹参还有一定的安神助眠的作用。

     

     

     

    3、山楂。山楂行气活血,和胃助消化的功效非常明显,尤其是一些脾胃气滞的导致淤血的,山楂这个药最适合不过,山楂也经常用在妇科痛经、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

     

    另外还有很多药物,都是有非常好的活血化瘀的功效,比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等,可根据不同的症状和部位,以及不同的病情选择使用。

     

     

     

    患者问:出现血瘀,中医如何调理?

     

    郑医生答:基本治法是“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大致的意思是说,出现淤血要采用活血散瘀的方法治疗,常用的药物,比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乳香、没药、牛膝、泽兰、丹参等,由这些药物组成的配方,比如血府逐瘀丸、桃红四物汤、桃仁承气汤、大黄蔗虫丸等方药,用来治疗各个部位病症血瘀证,都有非常不错的疗效。

     

     

    具体治疗也要注意辨别引起血瘀的根源,也不能单纯只靠行气活血药物,比如体内阳气不足所导致的气滞血瘀,可以再加入附子、干姜、肉桂等药物,起到温阳促进血脉运行;或者由于肝气郁结所导致的,可加入柴胡、香附、郁金等药物,促进肝气疏泄,调畅情绪;或者脾胃运化不良,也可影响气血的运行,注意健脾开胃,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治病求本,有是证用是方,治本求源,才能更有效的治愈疾病缓解症状。

  • 作者:张金凤 主治医师 赣州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生活也变好了,人们所吃的东西也逐渐地丰富起来了,但是随之而来便是很多疾病也跟着出现了。痛风便是人们天长日久吃出来的慢性疾病之一。那么,痛风最佳治疗方案是啥?专家称,患上痛风也有办法治好。下面,大家可以一起来学习一下。

    痛风药是治疗痛风疾病最为有效的方法了,比如说秋水仙碱片,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痛风患者的患处疼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秋水仙碱片这种药物根本不可以长期服用此药,此药对于痛风疾病患者的止痛效果尽管十分明显,但是其毒副作用还是比较大的,对于患者的肠胃、肝脏以及肾脏还有心脏等等,都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副作用的,患者服药后常见恶心、呕吐以及腹泻还有腹痛等等病症出现。所以说,采取秋水仙碱片治疗痛风病的患者,必须要遵照医嘱服药。

    痛风病人不可以吃任何的辛辣口味的食物,这是因为口味比较辛辣的食物,会使得痛风疾病进行急性的发作。比如说辣椒、生姜还有大蒜之类的这些调味料,都是日常生活当中比较辛辣口味的食物,特别不适合患有痛风疾病的病人进行食用,大家需要多加注意这一点。

    上面所述的这些内容想必大家也都了解和记住了。当然了,不同的人其实本身体质也有所不同,因此痛风患者患病的情况也都是不尽相同的,上文的所有内容只是给大家做一个参照的参考,只是在痛风疾病发病的初期是比较适用的,但是如果痛风患者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那痛风患者还是直接选择去医院看医生比较合适,这种方法也是最为准确的。

  •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高而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血液中尿酸长期增高是痛风发生的关键原因。痛风患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酶的活性异常,例如促进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增强,抑制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减弱等,从而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肾脏排泌尿酸发生障碍,使尿酸在血液中聚积,产生高尿酸血症。

      痛风病变常侵犯关节、肾脏等组织,严重时可导致残疾、肾脏病变、肾功能衰竭、痛风石等并发症。以下三类药物可以延缓疾病的进程。

      一是抗痛风发作药,这类药有吲哚美辛和秋水仙碱片。吲哚美辛具有轻度的排尿酸作用,能消除痛风发作时引起的疼痛,常用于痛风发作所引起的骨关节症。患者在服用此类药物时要整片吞服,但胃溃疡、癫痫、精神病患者禁止服用此药。此类药品不宜长期服用。秋水仙碱片的毒副作用较大,目前只限于急性痛风发作期。

      二是尿酸排泄剂,包括丙磺舒、苯溴马隆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盐的排泄,从而降低血中尿酸盐的浓度,防止尿酸盐结晶的生成,亦可促进已形成的尿酸盐溶解。该类药无抗炎镇痛作用,一般用于慢性痛风的治疗。

      三是尿酸合成阻断剂,别嘌呤醇属于这类药。此类药主要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止体内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尿酸的生成,可用于原发性、继发性和慢性痛风病的治疗。它不能控制痛风发作时的急性炎症,且必须在痛风的急性期消失后两周左右方可使用。

      痛风患者在用药时要掌握以下原则:

      一、处在急性关节炎期的患者一定要早用药,以免贻误最佳的治疗时机,而且不宜过早停药,以免病情复发。目前用于治疗急性关节炎期痛风的药物主要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等。

      二、伴有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患者应首选排尿酸药进行治疗,一定要将体内的血尿酸水平维持在327微摩尔/升以下,以预防痛风的急性发作,防止痛风石的形成,并保护肾功能。

      三、处于无症状期和慢性期的痛风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用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降低体内的血尿酸水平。另外,此类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

      四、痛风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控制嘌呤的摄入量,要多喝水,喝小苏打水也是一个促进尿酸排泄的好方法。

  • 临床上,我们将痛风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关节会表现出红、肿、热、痛的症状,而且很多患者白天疼的稍微轻些,晚上疼的比较严重。针对这些症状,清代中医陈歧提出了从肝经血热论治的辨证思想。

     

    痛风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病?

     

    中医辨证,需要区分疾病的性质。如外感病或是内伤病。如外感病,治疗思路以解表散寒或者解表清热为主。以祛邪外出为目的。而如果是内伤病,则根据内伤病的病性,针对性的治疗。湿热者清热利湿,血热者清热凉血。

     

    清代医家陈歧觉得,很多医生认为痛风是外感风寒湿邪,导致关节红肿热痛的思路是不对的。根据痛风发病时的症状,患者遍身疼痛,昼轻夜重,发作时痛彻筋骨。真如被老虎咬了一样,故而古人又将痛风称之为白虎历节风。从风湿论治痛风显然有悖于痛风发病的机理,陈歧认为痛风发病乃是肝经血少热盛,热极生风。而不是外感风湿邪气。

     

     

    从临床实际来看,痛风急性发病,有内伤的因素存在。患者平素喜食膏粱厚味,内生火热邪气,或为肝热、或为胃热、或为肾燥。但痛风的发病同时存在诱因,主要包括饮食肥甘厚腻等高嘌呤食物,关节扭挫伤,关节受凉,运动过度等。所以每一次发作,可以看做是在诱因的诱发下,引起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的症状。

     

    肝经血少火盛

     

    陈歧医生认为,痛风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反复的饮食或情志刺激,导致肝经热盛,灼伤肝血,进而出现肝经血少热盛的状态。针对这个问题,陈歧自拟了一张方子,加减逍遥散。

     

    肝经血少火盛,那么首先要解决血少的问题。所以处方中用了四物汤:当归、白芍、熟地、川芎来养血。因为肝经血少,导致阳偏盛而有火盛之势,所以用了连翘、栀子、麦冬、菊花、丹皮来清肝泻火。最后病涉肝经,故而用到了柴胡、薄荷、防风来疏肝胆、调气机。

     

     

    这个方子主要针对了3个病机用药,有肝经引经药,有养血药,有清肝热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可以起到疏肝、养血、清热的作用。而且在陈歧在《医学传灯》这本书中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痛风这个病,如果治疗的不及时,任其发展下去的话,会变成疠风。治疗起来会更加困难。这与现代医学对于痛风的认识相同。

     

    按语:

     

    清代医家陈歧从肝经血少火盛论治痛风,与传统的外感风寒湿邪不同,在治疗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并且给出了详细的治疗方案,为后世医家学习和治疗痛风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当今社会,痛风这个病越来越频繁的发病,很多人都在寻找治疗痛风有效的药物。在历朝历代浩如烟海的方书中,有很多治疗痛风有效的方剂,历代医家不断的总结前人治疗的得失,完善理法方药。这里主要跟大家聊一聊羌活续断汤治疗痛风。

     

    周慎斋治痛风经验


    周慎斋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医生,从小因为身体不好所以学医。潜心研究《黄帝内经》,并且汲取了金元医家的长处,等到医术小成之后,又拜入明代御医薛己门下,跟着薛老师学习问答,几个寒暑之后,对医学有了精深的进步。后来就一直在民间行医,因为患者众多,所以他生前并没有留下著作,现在留存于世的《慎斋遗书》也是周先生去世后,弟子门人整理而成。这里说的羌活续断汤就是周慎斋先生在使用独活寄生汤治疗痛风效果不佳后,结合临床反复思考总结之后,又自拟了这张羌活续断汤。

     

     

    周慎斋先生在临床中发现,痛风发病的时候关节红、肿、热、痛,这属于火热证。风邪偏盛则痛,风痰内乱则肿,风寒内阻则气机壅塞,夹杂风湿在其中。从这点可以看出,痛风的病因和病机还是比较复杂的。在这之前,很多医生治疗痛风喜欢用独活寄生汤,但当周慎斋先生在临床上用这张方子的时候,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与桑寄生这味药有关系。

     

    原本桑寄生和独活都是祛风胜湿的好药,然桑寄生这味药以寄生于桑树者最佳,但是到了明朝,很多药房的桑寄生多寄生于桃树、梅树、榆树等植物,其药性有所改变。

     

    桑寄生生于桑树则性平微凉,不生于桑树则性热。于痛风病热性病机不符。所以达不到理想的药效。于是周慎斋自拟了一张专门治疗痛风的方子,叫羌活续断汤。

     

    在用药的过程中,周慎斋认为,上肢肿痛用四物汤加凉血疏风药,下肢肿痛用四物汤加牛膝、木瓜、黄柏。这种根据病位用药,对于后世医生详细辨治痛风也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羌活续断汤


    周慎斋的羌活续断汤专门用来治疗痛风发作期,关节红、肿、热、痛,有羌活、续断、酒洗牛膝、防风、酒洗当归、川芎、桂枝、秦艽、川乌、苍术、麻黄、甘草、枳壳、穿山甲。

     

     

    这张方子主要解决的是风寒湿热诸般邪气侵袭关节,或内在的痰湿流注经络关节而成痛风病。晚上疼的比白天严重的,主要因为风寒偏盛;如果晚上和白天一样疼,不分昼夜的,主要是湿痰为患。

     

    换言之,疼痛昼轻夜重者,多从外感风寒考虑,于羌活续断汤中加解表散寒药;疼痛不分昼夜者,多从内伤痰湿考虑,于羌活续断汤中加化痰利湿药。

  • 中医治疗疾病讲究方随证立,有是证,用是方。针对痛风的发病原理,明代中医虞抟有自己的看法,所以他治疗痛风用自己的用药特点。

     

    1、 关于治疗痛风的引经药

     

    虞抟治疗痛风强调引经药的重要性。什么是引经药呢?比如说痛风患者大脚趾或者脚踝疼痛,其位较远,这时用药要想取效,就需要用乌头、附子之类的引经药。否则药气就到不了下焦。

     

     

    虞抟在这里特别指出,这里边用乌头、附子主要是为了强壮气血,但却不是治疗痛风的主要用药。如果以附子之类的热药治疗痛风的话,非但不会有效,反而会加重病情。

     

    针对痛风的病机,虞抟认为大致用药当以苍术、南星、川芎、白芷、当归、黄芩为主要药物。如果下肢症状明显的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上肢症状明显的加羌活、桂枝、桔梗、威灵仙。

     

    2 、从湿郁论治痛风

     

    痛风主要因湿痰浊血流注经络而成,其中湿痰容易痹阻气机,而成湿郁之证。所以治疗痛风需要判断患者体内是否有痰湿邪气。

     

    痰气重者,以二陈汤加酒黄芩、苍术、羌活来化痰行气,治疗痛风。湿气重者,以苍术、白术佐以竹沥、姜汁行气祛湿。若痰湿之气日久,郁而成痹,痹阻气机导致关节游走性疼痛,遇到寒冷加重的情况,当作湿郁治疗,方法也很简单,用1味白术,酒煎服用,对缓解疼痛效果比较好。

     

    其中针对湿热痹阻气机,导致关节肿胀疼痛的。虞抟记录了一张方子,名为潜行散。这张方子主要是用来治疗肿痛的。处方的组成也非常简单,只有1味黄柏。

     

    把黄柏用酒浸泡之后晒干,再打成粉末。每次患者疼痛发病的时候,用四物汤送服。治疗因血虚阴火导致的痛风效果不错。

     

    3、治疗痛风喜欢用酒


    按照现代医学的用药思路,痛风患者平时应该忌酒。起码白酒和黄酒不能再喝了,但是明代的虞抟医生治疗痛风的方药当中,有很多都用到了酒剂。

     

    如其中有一方,说治疗痛风效果很好。处方为赤芍、青皮、紫菀、川芎、威灵仙、木鳖子、防风、甘草,全方一共8味药,煎药时用酒煎煮效佳。

     

     

    有的方子用酒糊为丸药,潜行散用酒浸泡黄柏。在虞抟治疗痛风的方法中,多处用到了酒。

     

    从治疗目的来看,虞抟先生在处方中用酒亦为引经药,将药气引入血分和阴分。因为痛风从病机上来讲,病位在阴血分。比如痛风发作的时候,多数患者晚上疼的厉害,这是阴血分疾病的发病特点,从而间接的佐证了这一个论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痛风这个病,中医和西医都这么叫。其实在临床上,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还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患者单纯出现血尿酸高的话,我们将其称之为代谢问题。但是当患者出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之后,也就是患者的关节部位有了明显的红肿热痛的时候,我们就将其称之为痛风。

     

    但是即便这样,痛风和血尿酸高之间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患者血尿酸能回归到正常,那么后续的关节症状也会消失。但是,对于很多患者而言,痛风最大的痛苦源于关节红肿热痛。就这点而言,看看中医是如何辨证论治的。

     

    中医治疗痛风比较系统的阶段,应该属于金元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就是朱丹溪。朱丹溪说:“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所以说这个病发病的根源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就是患者的血分有热邪,外因就是饮食或者寒湿刺激导致痛风发病。

     

     

    从辨证论治的角度,中医将痛风分成了5个证型。分别是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

     

    1、湿热痹阻证:

     

    患者表现出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比较急,局部肿痛的地方摸上去也比较热。甚至患者的体温也会比平时高一些,舌苔黄腻,这是湿热内阻的表现。这时候中医可以选用四妙加白虎汤加减治疗。

     

    2、寒湿痹阻证:

     

    主要是因为正气不足,风寒邪气乘虚而入。

     

     

    痹阻经络关节,导致患者关节不通则痛,甚至出现红肿热象,关节屈伸不利。甚至有的患者还会出现痛风石和皮下结节。中医一般会用桂枝乌头汤加减治疗。

     

    3、痰瘀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的形成一般在患者得病时间长了以后才出现。因为身体虚弱、气血经络不通。痰浊和瘀血等内生邪气聚集在患者的关节经络处,出现关节明显变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等症状。这时候中医治疗一般会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

     

    4、脾肾阳虚证:

     

    与患者平时的体质有关,素体阳虚,外邪侵入后,缠绵难遇。日久损伤脾肾而成此证。患者会出现关节持续的肿痛,身体或者头面部有浮肿现象。

     

     

    同时还有手脚怕冷、腹胀便溏的阳虚症状,这种情况下,中医多会选用附子理中汤来调节脾肾代谢功能。

     

    5、肝肾阴虚证:

     

    因患者久病伤阴,津液匮乏。不能滋养肝肾阴血,邪气内着筋骨而不去。会出现患者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有的患者也会出现皮下结节、关节变形或者活动障碍。而且还会伴随肌肤麻木不仁的情况出现。此时当以补益肝肾、祛风除湿为主,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 明代中医李橚对于痛风的发病认识的比较全面,从病因病机到治疗方案,有一整套的理法方药。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痛风患者的体质

     

    李橚先生根据患者的体质,来判断病机病性。这点对于后世临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就痛风而言,李大夫认为,身体瘦弱的人得痛风,主要是因为血虚有火。这个认识和清代医家陈歧的认识一样。身体肥胖的人得痛风,大多因为外感风湿邪气,加上内生痰浊,内外合邪而成。

     

     

    得病时间长了,全身关节都开始交替性疼痛的时候,称之为厉节风。并且在临床上,痛风疼起来的时候,如筋骨被啃噬一般的疼,所以有称之为白虎风。之所以患者晚上疼的厉害,李橚认为,这是气血夜行于阴分所致。

     

    痛风关节或肿或痛

     

    我们在临床上会发现一个现象,痛风的典型症状是红、肿、热、痛,但是很多患者在发病的时候,有人关节肿,有的人关节不肿;有的人疼的很厉害,有的人疼的可以忍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呢?发病期患者不同的症状,也代表了不同的病机。

     

    李橚先生认为,关节痛的严重,多因痰火作祟。关节肿胀明显则多因风湿痹阻。从中医病因的角度来分析,痰火作祟的痛风虽有因为七情六欲、病后伤津导致血分有热,但痛风发作确是有诱因的。外感或是跌扑损伤导致痛风发病。出现关节痛极的症状,时间长了还会出现手足拘挛的症状。也就是关节中的尿酸盐结晶影响了关节活动度。

     

     

    对于痛风发作时,关节肿或不肿这个问题。李橚先生认为关节肿胀虽然跟外感风湿、汗出当风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患者体内也必然是在血热的基础上又被浊邪凝滞气血,所以出现关节疼痛。

     

    前面说的这两个症状虽然有疼痛和肿胀的区别,但是也有患者二者兼备,既疼又肿。此时则说明患者体内痰火与风湿并重,李橚建议用龙虎丹治疗。

     

    按语:

     

    关于痛风的病因病机,古代的医生根据学术源流和临床感悟不同,辨证论治的思路也不相同。明代医家李橚认为,痛风发病既有外感,又有内伤。外感主要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内伤主要因为痰火内郁,蒸腾气血。但是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我们在临床上诊断痛风,判断病因病机的时候,可以参考李橚先生的分析方法,根据患者外在的临床表现,判断内在的病因病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临床上,痛风发病的典型症状是跖趾关节红肿疼痛。但是也有很多患者最初的发病部位在手指或者其他关节。痛风发病的关节疼痛,需要与伤寒鉴别。伤寒关节疼痛,主要是外感风寒邪气侵入肌骨,而痛风周身疼痛,从根源上来讲,主要是体内风痰壅滞。邪气内舍于不同的部位,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李橚根据患者痛风的发病部位,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1 、脚部疼痛

     

    脚部是很多痛风患者最先发病的部位,很多朋友一开始出现的症状就是跖趾关节肿胀疼痛,从病机上来讲,一般为湿热下注,可用当归拈痛汤治疗。

     

    2 、腿部疼痛

     

    痛风日久,第二个好发的部位就是膝盖和小腿。根据李橚先生对于痛风的辨证思路,下肢疼痛,内有湿浊,宜祛湿行气,以四物汤为底方加减治疗。

     

     

    患者膝盖疼痛,四物汤加牛膝、陈皮,同时加服加味三妙丸。如果腿部疼痛较重,或者患者平素身体虚弱,性格急躁者,可于四物汤的基础上加桃仁、牛膝、陈皮、甘草和姜汁。药煎好后调服潜行散。

     

    若痛风突然发病,下肢腿部有一处或两处疼痛钻心刺骨,痛不可忍的话,可以用芫花根粉末,用醋调服敷于患处。

     

    3 、臀部疼痛

     

    有患者疼痛时间长了以后,会出现臀部疼痛。此为阴虚,膀胱有热,可于四物汤中加知母、黄柏和肉桂少许。养血滋阴的同时清热通经。

     

    若患者舌苔白腻,内有痰浊者,可用二陈汤加泽泻、前胡和木香。来行气化痰,调和体内气机升降。

     

    4 、上肢疼痛

     

    痛风发病一段时间以后,一般会出现上肢疼痛。患者的肘关节、手腕、手指均为疼痛好发部位。李橚认为,痛风出现上肢红肿热痛等症状后,多为内有痰湿,或湿热痹阻经络所致。

     

    如果手臂疼痛,可用二陈汤加南星、苍术、酒黄芩、香附、威灵仙。是方可以流通痰气,利湿通络。若上肢沉困,抬举困难者,可用舒经汤。若患者肩部突然痛风疼痛,可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防风、当归、生地、大黄、黄连、滑石治疗。

     

    按语:

     

    李橚的这种分病位辨证方式,对后世论治痛风非常有启发。我们通过他的用药可以看出来,在上肢疼痛时,以内生痰湿为主,以二陈汤为主方。在下肢疼痛时,以气血失和为主,以四物汤为主方。

     

    并且李橚继承了金元医家李东垣的引经报使理论,病在上肢,加羌活和威灵仙;下肢疼痛加牛膝、防己、木通和黄柏;手臂疼痛加桂枝。在处方中加入引经药可以更好的引导药物到达病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痛风发病的时候,患者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非常痛苦。针对表现在外的症状,历代医家看法不一。今天跟大家学习明代医家虞抟是如何认识痛风的。

     

    虞抟对痛风发病的认识

     

    针对痛风发病时典型的临床症状,明代医家虞抟引用了《黄帝内经》中的一段文字,“诸风掉眩,强直支痛, 戾里急筋缩,皆足厥阴风木之位,肝胆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第一句话说明了痛风的发病和足厥阴肝经有关系,中医讲肝主筋,所以肝胆之气如果受到遏制,则会出现筋脉缩急的症状。另一句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中风气偏盛者为行痹,寒气偏盛者为痛痹,湿气偏盛者为着痹。

     

     

    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遭遇风寒湿邪,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冬天感受风寒湿邪为骨痹,春天感受风寒湿邪为筋痹,夏天感受风寒湿邪为脉痹,长夏感受为肌痹,秋天感受为皮痹。

     

    痛风这个病,古人称之为痛痹,很多方书中也将其称之为白虎历节风。主要症状就是四肢关节交替的疼痛,如被老虎咬了之后,痛不可忍。金元医家朱丹溪对痛风的认识比较深刻,认为本病主要是血虚有热,行于阴分。治疗的时候应该以辛温为主,辛凉为辅。流散寒湿,开通郁结。最终的目的是令气血调和,并且在生活上一定要节口腹之欲,方能无后顾之忧。

     

    痛风的脉象特点

     

    1紧涩脉:痛风有称之为痛痹,《脉经》中说,脉涩而紧者为痹。这个痹是怎么来的呢?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就会出现骤然疼痛,痛不可忍的症状。

     

     

    另外很多痛风患者的发病,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患者平素体胖,但是脉象短小而涩,平时气短汗出,多走两步路就喘,关节疼痛屈伸困难,这些都是饮酒之后,汗出当风所致。

     

    2沉弦脉:脉沉主骨属肾,脉弦主筋属肝。筋骨为病,根源在于汗出当风,风湿入体。周身历节疼痛,身有黄汗出,故有厉节风之名。

     

    在虞抟的中医理论体系中,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味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断泄的主要原因是营卫之气不和谐了,营气堵住了,卫气自己独行。因为营卫不和导致体表三焦的防御力大幅度下降,所以外邪可以长驱直入,身体虚弱无抵抗之力。导致痛风的发病。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