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美剧、日剧中经常出现,结合AI和机械手臂协助医生进行手术的达文西手术系统,不仅视野广阔,术后伤口小,稳定性也极高,可以避免医生的手抖问题,减轻负担,这个系统真的万无一失吗?
近年来,我国各大医学中心陆续购买达文西机械臂,密度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主要优点是术后伤口小,恢复快,缺点是价格高。
达文西手术的特点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导航,通过聪明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程序为医生制作更清晰的3D地图,协助机械臂定位,在狭窄的体腔内活动自由,完成复杂的外科手术,妇产科、泌尿科应用最广泛,近年来普通外科、耳鼻喉科也广泛应用,特别是一些微创手术
多年来,微创手术取代了过去大部分腹部手术,成为当今国内的主流手术方式。微创手术中最有名的是达文西手术,先进的腹腔镜手术,用计算机系统操作机械臂和器械,取代一般的内镜手术器械。
达文西手术系统最特别的是,主刀医生在手术时,不需要和手术队和患者一起呆在手术室,而是坐在几公尺外的远端控制室,就像操作无人机的飞手一样,操作计算机系统使机械手臂进行手术。由于机械臂的稳定性高,不仅可以避免刀医生的手抖问题,还可以减轻手术医生的负担,减少疲劳度,通过AI技术确立数十倍的3D立体视野,层层组织更加清晰,提高手术精度。
此外,计算机操作的手术器械像外科医生的手腕一样灵巧,可以在腹腔内自由缝合,正确剥离组织和血管等,一般的内视镜器械在狭窄的体腔内受到很多限制,但灵巧的达文西手臂器械几乎可以克服这些限制,例如子宫肌瘤的摘除手术,过去需要1~2小时,如果使用达文西手臂,熟悉操作的医生主张只需要10分钟就能完成精密的手术。
手术机器人甚至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例如,如果没有触觉,医生就无法感受到患者皮肤的触感和脉动。手术医务人员团队需要更多的专业培训。美国新闻媒体几年前专文报道了文西手术,使用的耸动标题是你准备毫不犹豫不颤抖的机械臂为你做手术了吗?
没有风险的外科手术是不存在的,美国FDA在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3年,使用达文西机器人手术意外失败而死亡的患者已超过100人。此外,据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大型研究,如美国和英国,一些小规模的研究表明,微创手术优于开腹手术,但是机器人微创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的5年生存率并没有明显不同。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本文转载自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
作为一名机器人心脏外科医生,我专门治疗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瓣膜疾病、房颤和其他心脏疾病,并使用机器人和侵入性较小的技术来减少疼痛、残疾和恢复时间。我在执行全机器人内窥镜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ECAB)、机器人二尖瓣手术、机器人房颤手术和微创(端口进入)主动脉瓣手术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什么是机器人心脏手术?
机器人心脏手术是一种微创心脏手术方法,使用机器人设备、微型摄像头和精密仪器进入心脏,而不必做大切口或切开胸骨。
与传统方法相比,机器人心脏手术有什么优势?
传统的心脏手术需要外科医生打开胸腔才能接触到心脏进行修复。这种方法需要切开胸骨并打开肋骨,这需要一个非常大的切口,还对胸部造成许多意外的损伤。
采用机器人方法,外科医生无需切开胸骨。取而代之的是,我们通过肋骨之间的小切口来移动器械。这可以降低了感染和失血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减少疤痕形成,缩短住院时间,并且能够更快地恢复正常日常活动。因为胸骨没有切开,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遭受的疼痛也往往要少得多。
机器人心脏手术有哪些风险?
正如任何其它手术一样,微创方法也有一些风险,其中大多数也是传统的心脏直视手术面临的风险。这些并发症可能包括出血、感染、中风和心律失常。不过,一般来说,机器人辅助或微创手术中发生这些并发症的风险要低于传统的心内直视手术。此外,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风险,即手术中的并发症可能需要外科医生将微创手术转换为开胸手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在什么情况下对患者而言是不适合的?
一个人是否适合机器人心脏手术,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取决于患者情况和医疗团队的专业知识。
例如,在我执行全内镜冠状动脉旁路术(TECAB)的早期经验中,我不会对有严重COPD或肺气肿的患者进行此类手术。我们的方法通常意味着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只能靠单肺维持,这对于有呼吸问题的患者而言可能很难实现。
但现在,随着我们经验的日益丰富,我们可以在不使病人只剩一个肺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事实上,机器人辅助方法对这些患者来说往往要好很多,因为在手术过程中不必损坏他们的胸部结构,从而将术后肺部并发症降至最低。
可以使用微创机器人方法执行许多不同类型的心脏手术。这些措施包括治疗一些需要手术矫正的成人先天性疾病,纠正房颤,瓣膜修复和置换,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以及为心力衰竭患者植入起搏器以支持心律和泵血功能。
在什么情况下更适合实施传统的开放式手术?
并不是所有的手术都可以用机器人方法来完成。有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可能需要实施心内直视手术,例如,机器人方法在一项手术中尚未得到完善,或者手术本身可能不适合采用微创方法(例如心脏移植)。但总的来说,只要有可能,我们都尽可能鼓励使用机器人。在美国,没有其他机构提供比我们更创新或更先进的机器人手术。
Husam Balkhy博士,您被认为是心脏不停跳TECAB手术的先驱。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许多其他机构提供一种类似的手术方法,称为机器人微创直接冠状动脉旁路术(MIDCAB),但它与TECAB不同。在MIDCAB中,外科医生使用机器人从胸部采集替换动脉,然后取出机器人,在肋骨之间切开一个切口,这样外科医生就可以进入胸腔,用手将动脉连接到心脏上。虽然这比全心内直视手术要好,但它仍然需要切开肋骨并展开,才能让外科医生的手进入胸腔,而且通常仅限于单支旁路术。
我们提供TECAB手术,不需要手接触胸腔,而是使用所有机器人器械,以完全“内窥镜”的方式执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这需要在不使用体外循环机的情况下对跳动的心脏进行手术。我们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定期实施TECAB手术、并且是唯一一个在不停止心脏跳动的情况下实施该手术的科室。
有网友咨询了这样一个问题:「近视手术还有不能做的可能?」
开玩笑!即使近视手术便捷、安全,确实值得许多人为它打CALL,但再怎么说也是「手术」,它也有着限制条件和禁忌症,可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
做近视手术主要遵循三个原则:安全、有效和稳定。
所以,想摘镜的朋友们最先考虑的问题是自己究竟符不符合手术的条件,而不是「哪一种手术最好」、「哪一种手术最便宜」,毕竟还有道门槛拦着呢。
如果本身存在一些眼部及全身性疾病,想要摆脱眼镜就不太现实了,医生会通过问询和术前检查,把不适合手术的人筛掉。
近视眼激光手术的原理,是利用激光将角膜削薄从而达到矫正的效果。而圆锥角膜患者本身角膜就很薄,他们的角膜曲率、角膜中央厚度等指标均无法达到激光近视手术的条件和范围,做了反而会存在使圆锥角膜恶化的趋势。
由于圆锥角膜初期较难诊断,有人误认为近视手术是引起圆锥角膜的原因之一,其实这是因为受术者在接受近视手术之前就患有圆锥角膜未被发现,手术加速了圆锥角膜的发展,加上患者的不理解,致使近视手术背了致使圆锥角膜发病的这么一口”黑锅“。
目前早期圆锥角膜依靠眼部屈光状态变化的病史,结合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析后表面高度变化以及OCT角膜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综合多项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早期圆锥角膜诊断。
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类人群容易出现角膜溶解,因此不建议进行切削角膜的操作;全身系统性疾病或部分代谢性疾病,如严重甲亢或甲亢性突眼,这类人群角膜暴露严重,做手术易增加角膜病变的可能性;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稳定,从而造成全身性神经末梢代谢障碍。而角膜是神经组织,没有血管,它的营养靠神经来源,如利用激光对其角膜进行切削,则角膜恢复性差,会影响矫正效果;
瘢痕体质的人不仅伤口愈合较慢,神经愈合也很慢。因此在切削角膜后,角膜也较易形成不规则或瘢痕性愈合,影响视力和视觉质量。
白内障患者主要是晶体代谢紊乱引起的,因此利用激光手术对角膜进行切削,并没有“对症下药”,因此不建议;
而严重青光眼患者,通常眼压过高,有时术后要用到激素,可能不利于眼压控制;
曾做过较复杂的眼底手术或眼底功能不好者。这类人群进行激光手术后,并不能解决视力问题;
另外,严重视网膜脱离、角膜白斑非常大或不规则、眼附属器病变(如眼睑缺损可能会影响角膜的神经恢复)页不建议进行近视激光手术。但若角膜移植者发生散光或近视,仍可手术。
如果年纪太小,年龄在 18 岁以下,做了手术,会有度数增长的可能性。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中学生都是近视眼,但是中学生本身是近视快速加深的高发人群,因此不适合做近视手术。对于成年人也是如此,如果你的近视本身还处于加深当中,不建议做近视手术。
道理很简单,如果做完手术后近视继续加深,影响了手术效果,到头来患者通常认为是手术做的不好,「反弹了」,其实这是错怪了手术和医生。做近视手术的前提之一,保持近视度数基本稳定。
而超过 45 甚至 40 岁,眼睛就开始逐渐迈入「老花」的进程。
这个时候如果通过手术完全矫正近视度数,术后老花眼症状很可能会提前,或者变得更明显;如果为减轻老花眼症状而保留一点度数,达到视近视远比较舒适的效果,但当年龄增长,还要接受戴老花镜!
看到这里是不是心里有点慌, 本想「挑三拣四」,结果却被「嫌弃」
先别急着打退堂鼓,其实在门诊中,完全不能进行近视手术的比率并不多,而且在新视界眼科做近视手术,医生会给你进行详细严格的检查和沟通,确保你符合手术条件后才会为你手术。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视手术的方式越来越多,如角膜偏薄,度数较高的近视人群现在可以采取晶体植入的方式矫正视力,摆脱眼镜困扰。以及对术后效果要求较高,要求完美的近视患者在符合手术条件下都可以选择晶体植入手术!
所以,想做近视手术,就先来做个术前检查吧!
开机、调整机械臂与病人体位、手术开始,如今,在瑞金医院手术室,一台机器人辅助胰十二指肠手术(一种胰腺癌根治手术)两小时能完成,追平同类的传统腹腔镜手术时间。
机器人手术,简单说,医生在一个机器平台上操纵,另一端接受到信号的机械臂根据医生指令“钻”到病人肚子里手术。手术机器人是外国人发明的,中国医生则拓展了机器人手术的应用范围。
机器人手术给手术带来了新优势,精准缝合、更完美的解剖操作,相较于传统的手术,机器人手术一大优势好比把身体深部结构“放到了医生的眼睛前”。
在错综复杂的身体结构内部,看得清楚与否,对外科医生意义非凡。
2010年前后,国内陆续批准医院采购机器人系统,现在上海、北京等全国多地,机器人手术已应用于心脏外科、胸外科、妇产科、普外科等领域,参与肺癌等多类高难度手术,它正与开放式手术、微创腔镜手术等,列入外科主力手段。
报道显示,在国外,机器人手术多用于泌尿外科的前列腺类手术,在我国,机器人手术参与的手术类别更广泛,手术难度也更高。尤其在胰腺部位开展高难度手术,中国医生的手术时间短、病人恢复快,积累了丰富的手术经验。
瑞金医院已经完成超过100例机器人辅助胰中段切除术,这类手术风险很大,世界上极少有医疗中心积累到如此规模的手术病例。瑞金医院已成为国内外同道来访不能错过的一站,先后有新加坡、香港、荷兰、德国、美国等地的医生团前来观摩手术。
2020年3月,国际外科学顶级期刊JAMA Surgery在线发表瑞金医院胰腺中心沈柏用、彭承宏教授团队机器人胰腺手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文章总结了近十年来瑞金医院胰腺中心完成的机器人胰腺微创手术,重点分析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一最高难度的普外科手术,通过配对比较了450例机器人和634例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发现机器人胰腺手术能给患者带来明显的获益: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
同时该研究也证明了机器人微创手术的安全性,并不增加包括胰漏,胆漏和胃排空障碍在内的手术并发症。
该研究全面系统分析并证明了机器人微创胰腺手术在肿瘤根治性、术后恢复及免疫功能保存等方面的优势,为推广机器人胰腺手术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依据。
机器人手术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科技的应用和发展,原本认为难解的医疗问题,可能因为一项新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这是新技术带来的更深远意义。
比如随着数据传输和通讯科技的发展,机器人手术可以实现异地远程手术,第一例机器人辅助远程手术已在法国实现,医生身处美国的手术室,给在法国的病人完成胆囊切除术。
这将意味着更大程度地利用医疗资源,打破地域、时间限制,缓解分级诊疗等问题,患者不需要远赴千里奔波劳顿,就可以获得外地专家的手术治疗,这在以往是不可能实现的。
机器人手术可以实现更小的创伤、更快的恢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机器人将取代传统手术?
“我们认为不存在谁替代谁,在可预见的未来,多种手术方式将并肩效力,因为它们各有利弊。如今有不少病人跑到医院指名‘要机器人做手术’”。
“严格地说,现在还是机器人辅助手术,操作者还是医生。我们还没进入到按一个按钮,输入疾病种类,机器人自动完成全部手术的地步,这一场景现在只能在科幻电影中呈现。
希望广大用户不要过度“神化”机器人手术,当需要手术治疗的时候,是否适合机器人手术,还是要以医生的意见为准,选择机器人手术也建议选择年手术量比较大的,开展机器人手术较为成熟的医疗单位,获得更大的手术与长期治疗获益。
腰椎滑脱其实在临床上很常见。但是很多人一听腰椎滑脱了,就非常害怕,觉得自己就没得治了,下面我来科普一下。
什么是腰椎滑脱?
腰椎滑脱说白了就是相邻腰椎之间出现了位移,可以很轻微,也可以很严重。下图就是由轻到重:
腰椎滑脱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引起腰椎滑脱的原因很多:可能有先天性发育不全、创伤、疲劳骨折或慢性劳损、退变性因素、病理性骨折等等。
那么,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退行性腰椎滑脱,一般较轻。或者是受较大的创伤引起,可能会很严重。
腰椎滑脱有什么症状?
1、腰部疼痛症状,而且很多腰椎滑脱的人会告诉医生要坠坠的,不像自己的,很空虚的感觉,用不到力。
2、神经或者脊髓压迫症状。也就是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或者椎管狭窄的症状。
3、如果较大创伤引起,严重时可能出现大小便异常或者瘫痪等。
腰椎滑脱怎么分型?必须讲,因为可以告诉我们怎么治疗。
国内常用的是Meyerding分级,即把下位椎体前后宽度分为4等份,根据上位椎体向前滑移的程度分为I-IV度。
Ⅰ°:指上位椎体向前滑动,不超过下位椎体前后宽度的1/4。
Ⅱ° :超过1/4,但不超过2/4。
Ⅲ °:超过2/4,但不超过3/4。
Ⅳ° :超过3/4。
腰椎滑脱怎么治疗?
Ⅱ° 以下的腰椎滑脱,首选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原理及理论基础:
如图所示,既然滑脱,表示有位移了,轻度的位移可能也就是出现如图所示的峡部裂(峡部骨折),裂开后出现少量位移。那么,我们在经过保守治疗后让峡部骨折重新愈合,那么腰椎滑脱就治愈了。
所以,治疗就是卧床休养休息,起床需要稳定腰椎,比如佩戴支具后起床,给与峡部裂愈合的机会。至少要佩戴个腰围。
哪些腰椎滑脱需要手术治疗?
1.Ⅱ度以下的腰椎滑脱,出现顽固性腰背部疼痛,或原有的下腰痛症状加重,通过正规的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
2.伴发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出现下肢根性放射痛及间歇性跛行,或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
3.病程长,有逐渐加重趋势;
4.Ⅲ度以上的严重腰椎滑脱。
腰椎滑脱怎么手术?
通常退变性的腰椎滑脱我们需要进行复位后减压融合固定手术,目前没有第二种手术方法,顶多微创进行而已。
有人说可以直接固定啊,可以直接固定的一般位移很小,症状很轻,根本不需要手术。大多数退变性的轻度的腰椎滑脱保守治疗都是有效的。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 jdh-hezuo@jd.com。
提问者想要的答案我估计有人已经在楼下给出答案!但作为一名医生,我还是觉得有必要把看病用仪器这个问题讲出来,给医生看病一个客观、公正、正确的认识!只有你理解了看病和检查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看病要不要用仪器做检查!
一、病可大可小,检查也要看情况
提问者预设的答案告诉我,可能他是很反对做检查的!但在医生的眼里,要不要做检查也是会有一根线作为标准的!对于一看就能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讲,都不会让患者进一步检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去社区服务中心的患者很少做检查,不是因为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生医德高尚,而且大多数去哪里的疾病都是“小”病,而到医院之后的患者,多数已被基层“筛查”过而不能确诊或者不能处理的疾病,从而需要到医院就诊,所以做检查的概率就大大超过了社区服务中心!所以,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依赖于仪器,其实大多数医生门诊并不是都开检查的!
二、仪器检查的目的要清楚
西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是要讲证据的,来看病的患者,即使凭借经验我能够判断是某一种疾病,也需要通过仪器检查来确认你的判断是不是正确!举个例子,我猜测你可能是骨折,拍片就必须要看到骨折的地方;我猜测你是肺癌,那么肺部检查就必须有肺上的占位!等等等等……所以,检查的目的一是为了确认自己的判断,二是为了进一步的治疗!如果你认为或者医生也认为这个判断不需要加以确认,就不需要进一步检查的必须了!
三、善于利用仪器的医生才是好医生
就是因为西医的诊断证据必须充分才能诊断,所以我一直认为,善于利用仪器的医生才是好医生!再举个例子,一个头晕的小伙子,来院查体后建议做头颅CT,让几个年轻医生惊诧不已,这么年轻做头颅CT干嘛?结果出来了以后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脑肿瘤!正是因为查体中有悖于正常的功能性头晕,才需要进一步检查来证实!而最后的结局也证明了,善于利用检查的医生才是好医生!而那些就看一眼就下药的医生,大多数时候都是对的,但经验永远不能代替真实数据,不按照临床路径走下去的治疗,总有一天会出错!就好像你认为酒驾不一定都出车祸一样,其对立面就是出车祸的往往就是那些酒驾的!
四、不鼓励过度检查和治疗,但支持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理解提问者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避免更多的检查,因为他担心这些是过度检查,而陈大夫和他的初衷是一样的!陈大夫不鼓励任何的过度检查和治疗,但支持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理解是相互的,包容也是相互的,理解包容一起携手,才能让医患走的更远……
一名患者患有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绞痛多次发作,一次比一次严重,无法忍受,决定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切除胆囊,但需要全身麻醉,患者认为全身麻醉风险过大,特别是对记忆力有影响。
1. 疾病是否需要手术取决于疾病。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应该进行手术。不要害怕手术,因为手术可以解决疼痛,使身体恢复健康,只要延长时间,身体就会受到更大的痛苦。
2. 全身麻醉不可怕,在术后加强监护,全身麻醉非常安全。
3. 网上有很多人说全身麻醉后记忆力衰退,但这没有经过科学的数据统计分析,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人还有和术前一样的记忆力。
麻醉在医学上有很大的进步,帮助无数人度过最痛苦的时刻。手术麻醉已经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是指从呼吸器吸入或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失去可逆意识和疼痛。局麻仅仅是通过抑制人体某一部位的神经传导而产生麻醉效果。
通常认为“局麻”对人体的损伤很小,临床上很多患者对全身麻醉有很深的恐惧感,认为全身麻醉不安全,术前最关心的是“全身麻醉安全吗?”“;醒来会变傻吗?”;等相关问题。
从专业角度来看,现在的全身麻醉逐渐使用效果可靠、不良反应轻的麻醉药,术后这些药物被身体迅速清除,患者多数可以立即醒来,全身麻醉本身不会对患者的大脑造成损伤,而且患者术后也不会发生恐忧郁等心理问题,手术全身麻醉比局部麻醉安全性大,人们不必担心。
许多病人和家人说,手术前谈话时,会告诉他们一系列可能的并发症,看到这么多可怕的结果,甚至签名的手也颤抖了。为了降低这个“可怕”地风险,需要实现以下几点。
①请与主治医生进行良好地沟通和沟通。术前要详细提供自己的病史,告诉以前得过什么病,用过什么药,现在有慢性病,长期服药,让医生充分理解你过去的历史。
②积极配合完善术前检查。它非常重要,因为检查能够发现可能增加麻醉风险的潜在疾病,及时处理这些隐患可以减少麻醉风险。
①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正确评价能否忍受全身麻醉手术。及时处理新发现的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降低可能发生并发症的概率。
②在手术过程中加强麻醉监测,及时发现手术中的细微变化,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③术后加强对病人的护理。
我们要百分百用心避免百分之百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希望所有接受全麻手术的患者都能顺利度过手术和术后恢复期!
椎间盘突出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最近患者手术前问的最多的就是手术会复发吗?就针对这个问题,我来和大家讲解一下。
如上图,是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的核磁共振图,这是个36岁的女性,突出严重,已经完全压迫左侧的神经根,并出现很严重的神经症状,保守治疗2个月没有效果,现在寻求手术方式以彻底治疗。
腰椎间盘分为髓核和纤维环,当髓核老化以后,就比较容易穿破纤维环突出,髓核突出后就会压迫周围的神经,引起相应的神经压迫症状。
神经压迫症状:可有腰痛并伴有受压侧的下肢放射痛症状,严重者疼痛难忍,也可有麻木,跛行或因疼痛不能起床,甚至大小便出现问题。
手术有很多种,对于年轻、腰椎也没有不稳的患者,医生通常建议是做小手术,比如:单纯摘除突出的髓核,又叫髓核摘除术,当然,微创也可以。
原理就是将突出的髓核摘除,这样神经就不再受压,患者的症状就可以得到缓解。创伤也不会太大,后遗症并不大。
髓核摘除以后,原先在椎体内部的髓核并没有摘除,而且纤维环也呈现破裂状态,即使后期有疤痕堵住破口,理论上肯定也有复发的可能性。其实事实上也有,虽然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复发率不断地在下降,但是仍然有着不算太低的复发率。
有报道称,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率为8%,而经典的显微镜下后路减压手术复发率为5%,也有研究者称椎间盘切除术后的复发率根据随访时间的长短达5%~18%。
很多医生都在研究纤维环缝合是否能减少复发率,比如有个研究(如下图)在羊身上做实验,把羊的纤维环切开,有的缝起来,有的不缝,最后得出结论,纤维环缝合后是更容易修复的。
那在人的身上做实验结果如何呢?我们再来看一看相关的研究(如下图),结果认为纤维环缝合是行之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研究基本一致认为纤维环缝合可以大大减少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的复发率以及再手术率,但是,实际操作中我和同行交流后发现以下问题:
1.操作并不像文章所说那么简单,实际操作有一些难度,可能会增加副损伤;
2.纤维环医生自行切开缝合问题不大,但是,纤维环被髓核挤破后是一个破口,往往很难缝合。
比如上图,纤维环没有那么大的韧性,上面这个破口是不容易拉上缝合的,接下来医生还得做研究,能不能给洞口做一块补片呢?把洞口补上。
想法是美好的,做了兔子实验也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但是实际操作难度其实不小,不是每个医生都可以做的很熟练,希望以后机器人手术能够实现这个梦想,毕竟机器人在有限的空间内做更精细的操作是强于人手的。
对于年轻人的严重的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髓核摘除,虽然髓核摘除有一定的复发率,但是总比天天疼痛要好。至于纤维环是否要缝合等操作,王医生建议问当地的医生有没有这个能力做这个事情,不必强求。
我做的是外科手术,没有做心脏的手术,为什么在做手术的时候会并发心肌梗死呢?或许这是这个提问者所想表达的主要意思。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手术当中确实有各种各样的并发症,但是不是所有的手术都有并发症呢,今天咱们来一起讨论一下和手术并发症相关的那些事儿。
一、外科手术中会发生了心肌梗死吗?
在做外科手术之前,对需要手术的患者进行心、脑、肺、肝、肾等多脏器的功能进行评估,以及评估手术当中可能会出现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必须要进行的一件事儿。但即便如此,手术当中仍然有发生这样或那样并发症的这种风险。在手术前,如果患者是一个心血管高危风险的患者,那么进行术前心血管的评估非常重要,但即便如此仍然有漏网之鱼,而这些漏网之鱼,就成为了手术当中发生心肌梗死的那一个人。所以在外科手术当中会发生心肌梗死,还会发生其他我们可能意想不到的并发症。
二、为什么手术会诱发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诱发原因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见的抽烟喝酒,不良生活习惯等等,但手术和创伤绝对也是一个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患者交感神经张力快速升高,以及在手术中麻醉使血压降低、容量负荷减低,以及手术中的应激和创伤都是容易导致和诱发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而且有时候我们在术中使用的一些药物,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或者是所做出的其他一些处理,也都会成为诱发心肌梗死的原因。
三、术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应该怎么办?
在术前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脏相关风险,而且要停用抗血小板抗凝的相关药物。但医生也会做相关的一些预防和处理比如筛查冠状动脉情况,比如请相关科室会诊等情况,但即便如此,术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仍然是不可预知的情况之一!所以术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需要怎样处理呢?在手术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仍然要处理首先威胁生命的那个疾病,也就是急性心肌梗死,此时需要把手术停止,或者是尽快做完,以便用最早的时间处理梗死相关血管,减轻相关并发症。但手术中的患者,抗血小板和抗凝,都需要谨慎小心,所以急性心肌梗死此时发生处理起来仍然比较棘手。
看懂了吗?术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不是不可能。但如何处理确实考验着手术医生和心内科医生的智慧,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你。
生物体的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一种针对身体突然的有害刺激的防御机制。通过神经系统反应,释放出一系列激素,这些激素作用于身体各个部位,造成不同的效果。
适度的应激反应对身体有保护作用,过度的应激反应对身体有害。手术中有很多应激源,如手术、失血、缺氧、血压波动、疼痛等,都可能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
麻醉的任务之一是消除患者的过度反应
如果持麻醉,身体会处于紧张状态,疼痛等因素会导致大量炎症因子。如果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出现瀑布型的炎症级联反应,对各种器官造成伤害,如应激性溃疡,急性肺损伤,急性肾功能不全等。
麻醉的任务之二是缓解“半麻”及其带来的腰痛
人们平时常说的“半麻”或“半身麻醉”,在技术上称为椎管内麻醉或椎管内阻滞。顾名思义,就是将麻醉剂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断相应区域脊神经的传导。腰麻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腰痛、头痛、尿潴留、恶心呕吐等。大部分可以通过药物缓解,也可以自行缓解。手术需要冒险,麻醉也是。
全麻和腰麻都有一系列可能的并发症。在你进入手术室的那一刻,你和麻醉师正在经历着同样的考验。既然选择战胜疾病,请把自己交给身边的绿色使者。他可能不是你的亲戚,但他当然希望你平安。
患者担心全麻后对麻药产生依赖,甚至更倾向于使用不远处的术后镇痛泵。原因是,在大多数患者的印象中,麻醉药是吗啡、杜冷丁和吸毒后成瘾。临床麻醉是这样吗?在临床麻醉中,芬太尼及其衍生物是最常用的镇痛药物,其镇痛效果好,药物依赖小,副作用少。操作中应用频率和用量小,不会造成吸毒成瘾。术后即使镇痛泵使用两三天,也会微量注射,不会引起药物成瘾。
不是单个因素决定的,而是麻醉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方式、麻醉药物及器械、监护设备、医疗保险等因素决定的。所以,不要害怕麻醉的风险和负面因素,因为这些都比非麻醉的风险高很多;这并不意味着坚强的意志,但可能会增加风险,所以请不要迷信“传说”,保持冷静并且相信你的医生。
麻醉师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是否输血,麻醉师还实施血压、心率、节律调节、可能的心脏骤停等抢救工作。
在小手术的情况下,患者情况良好(医生评估后认为手术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状况),外科医生可以在对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后开始手术,如拔牙或切除体表肿瘤。
大家童年时对于“义肢”的印象,应该是电影《彼得潘》中虎克船长的钩子手吧?这样的义肢几乎只有装饰作用,想要有感觉或是做复杂的动作,都是痴人说梦。但是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报道的研发成果,已经做出了能够做出指令,甚至有触觉的义肢!
根据这篇报道,现在有 3 名患者使用这样的义肢。由于假臂功能的改进,患者1已经恢复全职工作,
所有的患者都说接受治疗后他们更加信任义肢,已经认为义肢是他们自身的一部分,还说义肢对他们的自尊、自我形象和社会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想要了解这项开创性的“人机融合”发明是怎么做到的,首先要复习一下国中的生物课内容。举例来说,你要拿起掉到地上的钱包,大脑下达指令由神经传达,当你碰到钱包的瞬间,指尖会给出反馈,告诉大脑“碰到了”然后大脑再下达“抓起来”的指令。
这一过程在正常人体内瞬间发生,易如反掌,但是义肢技术一直无法突破性,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人体对义肢的直觉控制和感觉反馈系统。
瑞典多家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Integrum AB公司合作,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研究。
神经移植
改善义肢功能最大的挑战是截肢过程中,手臂神经失去了对其所控制肌肉的支配,如此一来切断了大脑中枢与肌肉沟通的桥梁
骨头整合
我们对于义肢的印象,常常是“可卸式”的,但是这种要人机整个的义肢,包括骨头都需要进行整合。这方面就用到了牙科的技术,牙科很早就开始植入假体。团队参考了相关术式,将义肢从手臂、肘关节和手组成,与接合件连接。
人机连结
团队用于人机接口的植入系统称为e-OPRA,植入系统利用骨整合技术与残肢相连。义肢直接连接到骨骼,从而提供机械稳定性。神经和肌肉也通过神经肌肉电极与义肢的控制系统连接,在义肢和大脑之间双向发送讯号。
义肢控制系统
义肢控制器被设计为一个独立的可穿戴元件,能够解码运动意愿并提供直接感觉反馈。假臂不需要外部电池、电线或设备来维持功能,而由肌外膜电极来控制。
感觉反馈
在本项研究中,引起触觉感知的电刺激被耦合到假手拇指上的压力传感器,使患者感觉到来自假手的真实触感,患者可以感觉到何时触摸物体、物体的特性以及按压物体的力度。
当前的研究针对的是肘部以上截肢的患者,而研究团队也同时正在开发肘部以下截肢患者以及腿部假肢的人机对接。未来,“人机一体”的画面,似乎将不再只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