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BNP升高就是提示心衰么?

BNP升高就是提示心衰么?
发表人:住院医师王贺平

BNP 也叫做 B 型利钠肽,属于多肽类激素。是一种人体合成分泌的有活性的激素,可以在心脏、脑等组织中检测到,其中心室表达较多。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后,BNP 的前体在酶的作用下裂解成无活性的直线多肽(NT-proBNP)和活性环状多肽(BNP)。

当心功能不全时,心肌扩张并快速合成有活性的 BNP 释放入血,有助于调节心脏功能,并且在反映心室功能改变方面更有特异性。在临床当中可以用于鉴别患者目前是不是心力衰竭,同时还有助于为心衰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以及评估心衰患者的预后如何。

所以 BNP 升高不能一定提示心力衰竭。如果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这个指标持续性的升高,往往提示着患者预后不良。相对而言,BNP 应当小于 100ng/L,如果超过此指标,考虑患者可能存在心衰,但是还要建议患者结合行心脏彩超的检查,进一步评估目前患者是不是心力衰竭,因为除心衰可以导致指标升高之外,比如年龄、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严重的感染都会使指标升高。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近年来,有关猝死的新闻频频被报道,让许多人谈之色变。引起猝死最主要的病因是急性心肌梗死,如果抢救及时,患者是可以挽回生命的。

     

    但由此又带来了新的问题,近来有网友留言问,三个月前由于心梗放置了冠脉支架,听人说心梗之后都会发生心衰,是真的吗?一旦心衰也就是说寿命不足5年对吗?

     

    心衰的确是心梗后的并发症,也是影响许多心梗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有资料显示,住院患者心梗后出现心衰12个月全因死亡率为17%,那么是否心梗后都会发生心衰呢?看本文详细分析。

     

     

    心梗后发生心衰的原因

     

    首先,随着心梗后心功能的下降,神经内分泌激活,会使心脏发生一系列代偿反应。这种代偿反应在初期可以使心排出量下降,心功能得以改善,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就会引起心脏失代偿,导致心肌肥厚、心室重构以及心肌细胞凋亡。

     

    另外,心梗后心肌细胞血液供应和能量代谢的下降,也会引起加重心衰。再者,心肌的收缩和舒张都离不开钙离子,而心梗时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稳态会遭到破坏,也会促进心衰的发生发展。

     

    心梗后并非都会发生心衰

     

    先不说现今的医疗技术对心梗的救治已相当成熟,即使是以前心梗也不都会发生心衰,心梗后发生心衰的几率与心梗面积和病变血管的多少有关。研究显示,在溶栓治疗引入临床之前,心梗后住院期间心衰发生率约为40%,溶栓时代后住院期心衰发生率已下降到17%,而冠脉支架植入(PCI)技术的普及,使心衰的发生率进一步下降。

     

    所以,只要及时进行溶栓或支架植入,心梗后住院期间发生心衰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至于一旦发生心衰寿命不足5年一说,更是无稽之谈。

     

    如何预防心梗后心衰的发生?

     

    虽然说及时的支架植入住院期间心衰的发生率非常低,但出院后如果不注意进行二级预防,心衰仍然有可能发生,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来预防心衰。

     

    1. 戒烟

     

    吸烟已被证实对心血管有极大的不良影响,也会促进血栓形成,而心梗后患者最重要就是要预防冠脉再堵塞,因此如果发病前正在吸烟的心梗患者,发病后必须要戒烟。

     

    2. 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

     

    2017年欧洲心梗指南建议,所有急性心梗患者应参与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年龄、心梗前活动水平以及身体条件逐渐开展由低至中等强度的运动,以促进心脏康复,改善生活质量。

     

    3. 饮食和体重控制

     

    健康的饮食是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基石,根据2016年欧洲心血管疾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患者盐摄入量应<5g/d,纤维30-45g/d,最好来源于全谷物产品。每天≥200g水果和蔬菜,每周吃鱼1-2次,30g/d无盐坚果,同时限制酒精和含糖饮料的摄入,男性不超过20g/d,女性不超过10g/d酒精摄入。

     

    4. 血压控制

     

    高血压是引发心梗最常见的高危因素,为避免再次出现心梗或心梗后心衰的发生,心梗患者都应该控制好血压,如果身体许可,建议收缩压目标值在<120mmHg。

     

    5. 血糖控制

     

    最新的证据显示,血糖过高也会促进心梗后心衰的发生,而控制血糖会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6. 调脂治疗

     

    血脂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另一影响因素,因此心梗患者也要时刻关注血脂水平,如有必要可使用他汀类药物控制好血脂。

     

    7. 抗血小板治疗

     

    发生过心梗的患者无论是否进行支架植入,抗血小板治疗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抗血小板治疗。

     

     

    总之,心衰只是心梗后的并发症之一,虽然不一定都会发生,但一旦发生的确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大打折扣,所以尽可能做到以上这些二级预防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心衰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铭雅,魏盟.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机制及诊治进展[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4,9(1):21-25

    [2]梁峰,胡大一,方全,等.基于指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长期二级预防治疗与风险因素控制最新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8):888-908

  •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很难自愈,患者可通过日常护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病情。

    1. 日常护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加强自身护理,控制饮食卫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进食过于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严禁变质过期食物。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循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等。

    2. 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进行治疗,以改善病情。

    3.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出现大出血、穿孔、癌变等情况的患者可通过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建议患者严格遵照医嘱用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加强术后护理,注意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诊治。

  • 低密度脂蛋白是血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也被看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参与者,也因为此,低密度脂蛋白被看作是冠心病、脑梗塞等疾病的重要元凶。所以,在所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治疗中,低密度脂蛋白都被看做是最需要降低的一个指标。但低密度脂蛋白要降低多少,才能符合我们的要求,才能降低事件,减少并发症呢?

     

     

    一、低密度没有下限,越低越好?


    原来一直认为,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尽可能的减少事件,但降得过低是否有害,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年的8月3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发布最新的“血脂异常指南”。指南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布,其结果直接颠覆了我们的想象,指南明确的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越低越好,不设下限。降得更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才足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在心血管病高风险和特别高风险的患者。但新指南直接提出无下限,可见欧洲心脏病学会还是经过认真讨论后的积极决定!可见降低血脂对于冠心病的重要性! 


    二、低密度降得越低越好有什么依据?


    为什么不对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做出最低下限呢?难道不是这样的过低对我们人体健康可以产生危害吗?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发现低密度脂蛋白所谓的安全下限,那为什么就没有下限了?陈大夫个人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的降脂药物和降脂相方法,还不足以把低密度脂蛋白降的过低以引起健康危害。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为了更加提高降脂治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和地位,让我们充分认识降脂的重要性!可能这两个原因是欧洲心脏病学会,不对低密度脂蛋白做出最低下限的关键原因。

     

     

    三、怎样降低低密度脂蛋白?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需要在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我们姑且不谈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干预,直接讲述药物的治疗。药物治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指南推荐中,首先仍然是首选他汀类药物,如果他汀类药物不能使得低密度脂蛋白达标,那么建议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联合降脂治疗。对于药物不能耐受或者仍然不能使得低密度达标的患者,可以使用PCSK9抑制剂使用使得低密度脂蛋白达标。PCSK9抑制剂是近两年上市的新型药物,是一类抑制PCSK9(Kexin样前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的第9个成员)的化合物,是一类最新的降脂新药。

     

    而低密度没有下限等所有这些都提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降脂治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如果你的认识还停留在要不要降脂治疗的层次上,那么你就大错特错。降脂治疗没有下限,所以不要为降脂找借口和理由了!

     

    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 心脏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有一颗健康的心脏,是最幸运的事情之一,这世上有很多人,一直生活在心脏病的阴影之下,尤其是家里有遗传病史的,更是压力重重,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心脏病就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占据我们的生活。

     


    心脏病之所以被大家当作洪水猛兽,是因为我们全身各个器官都需要心脏这个“水泵”带来血液和营养,才能正常运转,当心脏出现问题的时候,所有器官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心脏本身也会出现心衰、心梗等症状,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这也是人们畏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体内的各个器官都会老化,包括心脏,心脏病也“蹲守”在我们身边,随时准备进攻。所以老年人往往更容易成为心脏病的“重点关注”对象,而他们在面对心脏病的时候,也更无能为力。

      
    心衰的5个信号,若你有所了解,或许能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信号一:胸闷,经常觉得呼吸不畅,喘不过来气;

     

    信号二:头晕头痛,头昏脑涨;

     

    信号三:频频出汗,在温度适宜的时候也会冒一身汗;

     

    信号四:身体疲乏,没什么力气,精神状态不佳;

     

    信号五:活动耐力减低,动不动就需要休息。

     

    心衰在中老年人身上更加普遍,而它的病因也很简单,心力衰竭,往往跟高血压、心梗、冠心病、肺动脉瓣狭窄、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有关,但是,心理上的一些情绪因素也会造成心衰,如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劳累过度等,这都是心衰的病因。

      


    对于老年人来说,想要预防心衰,还需要做到以下4点:

     

    药物治疗

     

    心脏病患者是需要随身带药的,因为我们无法预判心脏病什么时候会发作,所以随时准备好服用药物才是最保险的举措。同时,心衰患者平时也可以服用一些有扩张血管作用的利尿剂来减轻心脏的压力,但不论是哪种药物,都需要在询问医生之后再服用,切不可盲目吃药或随意增减药量。

      
    清淡饮食,控制摄入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吃一些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是最合理的,但是有些老人平时就爱吃一些油腻、重口味的食物,其实这种习惯就是对心脏的不负责。想要维持心脏健康,饮食上就要注意多吃蔬果,摄入优质蛋白,低糖、低脂、低盐。

     

    平时多休息

     

    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都会增加心衰的发作风险,可能我们现在还意识不到劳累过度的危害性,但当心衰发生时,后悔就来不及了。注意休息,适当锻炼,是老年人应该养成的生活习惯,虽然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参与、帮忙,但到了这个年纪,尽量不要让自己太过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才是对心脏负责的表现。

      
    定期复查

     

    不论病情是否稳定,都不能放松警惕,定期复查是我们预防心衰,及时发现异常的重要方式,如果大家不在意的话,那么一旦病情发生变化,再治疗可能就晚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按时服药、调整作息之外,也要重视定期复查的意义,这样才能让医生根据我们目前的情况,给出合适的建议。

      
    总结:心衰最容易“找上”老年人,因为他们的心脏是最容易“攻击”的,如果想要心脏健康、强壮,在生活中就必须坚持良好的习惯。戒烟戒酒、合理饮食、定期体检,是我们预防疾病最基础的做法,希望你别嫌麻烦。

  • 别小看排便,身体有没有癌症,排便有时是很重要的报警器,估计很多人都不会相信:这是不是有点太危言耸听了?怎么通过排便还可以看出身体有没有癌症?

     

    其实,消化道涉及的部位较多,包括、大肠、小肠、胃,还有胆囊、胰腺、肝脏等,不管哪个部位出问题,都会导致消化道受影响,而消化吸收若出现异常,身体的排泄物——大便,自然也会出现异常。

     

     

    那么,大便出现哪些特征,提示肠癌可能已经到访呢?


    第一,大便呈现黑色

     

    正常人群的粪便应为黄褐色,一旦大便颜色变为黑色,务必要提防大肠癌的出现。

     

    这多是由于大肠癌发生过程中,对肠道损伤严重,导致出血现象的发生,血液一旦氧化,排泄物自然呈现黑色,这与粪便中铁含量升高有关。

     

    第二,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大肠癌患者在排便时,若发现排便出现异常,则应提高警惕,尤其对于经常便秘、腹泻情况交替出现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大肠癌的可能。一旦小肠功能受损,可出现腹泻症状。

     

    若已发现小肠狭窄或梗阻,排泄粪便较困难,通常可出现便秘。如在短时间内会频繁腹泻,便秘,两者交替出现,则需对大肠癌高度警惕。

     

    第三,大便不规律

     

    很多肠癌患者,会出现突然性的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大便次数逐渐增多,经常便秘,腹泻,这种情况如果频繁出现,要警惕肠癌的发生。

     

    肠癌与肺癌非常相似,在发病初期,其实没有明显的症状,这就是为什么一旦得了肠癌都已到了晚期。因此,一旦身体出现上面3个蛛丝马迹时,最好及时就医,及时干预。

     

    哪些人群是患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呢?


    第一类:有肠癌家族史

     

    临床资料表明,60%的大肠癌患者都具有家族史,而且如果处在三高环境下,致癌物质可以随意扩散;

     

    第二类:长期便秘的人

     

    很多生活不规律的人群,以及长期便秘的人,都是大肠癌的高发人群;

     

    第三类:患有肠胃病的人

     

    例如大肠息肉,血吸虫病等等,尽管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却增加了患肠癌的风险。

     

    临床有数据显示,如果大肠癌早期能被及时发现,并且及时就医,那么它被治愈的几率可达九成,而后期发现的大肠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则会低至10%。

     

    大肠癌前期并无预兆,但身体出现5个变化,或是大肠癌信号,不可忽视。


    但是由于早期大肠癌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状态,所以患者被发现时已为中晚期,病情非常顽固。但早期其实也有一些信号,如果能及时抓住,也能避免大肠癌继续发展。

     

    1、排便习惯改变:

     

    症状多以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为最早表现,这往往也是大肠癌的异常信号。

     

    2、大便性状改变:

     

    粪中会有血,有脓,有粘液,即出现粘液脓血便,一旦出现,也要警惕大肠癌信号。

     

    3、出现腹痛:

     

    导致腹痛的大肠肿瘤多属于中晚期,而大肠癌的腹痛多发生在右腹,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右腹持续疼痛时,应高度怀疑大肠癌的可能性!

     

    4、腹部包块

     

    正常情况下,自己触摸腹部包块,特别是右腹部包块,应及时进行B超初筛,必要时行肠镜检查;

     

    5、肠梗阻:

     

    肠梗阻的发生,一般在大肠癌晚期的时候会出现,多半是出现腹部胀痛、或者绞痛为主。

     

    以上信号一旦出现,务必及时就医,排除大肠癌风险。而在临床上,大肠癌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恶性肿瘤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不但会导致患者腹部疼痛、身形消瘦、贫血等等,而如果发展到后期,还会损伤其他脏器,比如肝脏、肺部等,严重的甚至会由于癌细胞的转移,导致直接死亡。

     

    预防大肠癌,务必做好这“3事”,离大肠癌远远的!


    1,调整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为主,不但可促进肠胃蠕动,防止便秘,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2,及时做检查

     

    在35岁以后,每1-2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可以提高早期肠癌的发现率。

     

    3、胃病要及时治疗

     

    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胃病和大肠癌之间有关系,但是,一定程度上,胃病也是诱发大肠癌的诱因,及时治疗胃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要想养胃,最好用食疗的方法,选择一些养胃杀菌的食物,烧开水后泡一点,在众多治胃病食物中,丁香这个天然“健胃剂”效果尤其突出。

     

    《千金翼方》中记载的养胃食疗方:准备丁香、猴头菇、茯苓、沙棘、橘皮、大麦、大枣、山楂、佛手9种食材,煮水代茶饮,早晚坚持喝1—2杯,健脾养胃、温中降逆、常喝排出胃部毒素。

     

    这些都是药食同源的食物,性质温和不伤胃!人体28天一个循环,坚持喝1个月,胃部毒素被逐渐被清除,口臭没影了,肠胃会越来越好。


     
     

  • 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有4.22亿糖尿病患者,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因为糖尿病并非一种可以轻易治愈的疾病,它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长期的损害。因此,很多人都会问,糖尿病真的可以逆转吗?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逆转”这个词的含义。在医学上,逆转通常指的是将疾病的进程或影响逆转到一个更健康的状态。对于糖尿病来说,逆转可能意味着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或药物治疗,使血糖水平回到正常范围,甚至停止服用药物。

    那么,糖尿病是否可以逆转?答案是: 这取决于糖尿病的类型和阶段

    对于2型糖尿病,一些研究已经表明,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和增加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甚至可以达到“逆转”的效果。一项在英国进行的研究发现,通过低热量饮食和体育锻炼,一半的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在一年内实现了糖尿病的“逆转”。

    然而,对于1型糖尿病,情况就不同了。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找到逆转1型糖尿病的方法。

    此外,对于已经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如视网膜病变、肾病变、神经病变等,即使血糖控制得再好,已经发生的器官损害无法逆转。

    总的来说,糖尿病是否可以逆转,取决于糖尿病的类型、阶段以及个体的身体状况。对于2型糖尿病,适当的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部分糖尿病前期患者甚至达到逆转的效果。但对于1型糖尿病和已经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逆转可能就变得困难了。

    然而,无论是否可以逆转,一旦发现糖尿病,我们都应该积极对待,通过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良好的睡眠和积极的心态和综合管理,尽可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糖尿病并不是生活的终点,而是我们需要去面对和管理的挑战。

  • 房颤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房颤的并发症,如心衰、脑卒中、冠心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同时与患者原发性疾病、年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脑栓塞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非房颤患者高。房颤治疗能减少房颤发生的频率,很难根除房颤,但是随着技术的提高,经过心内科系统的治疗后,房颤的复发的几率也越来越低。导致房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脑卒中。

    一、房颤患者需要定时复查

     

    房颤患者一旦出现心悸、乏力、气短不适,应该复诊。如果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后在家没有不适症状,但摸脉搏发现不齐也应尽早复诊。如果房颤患者在家更换房颤的药物治疗方案或停用药物后再次应用时,也应到医院进行复诊,在心内科医生指导下再次规范用药。平时即使没有任何症状及体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内科体检。

     

    定期体检,做好监测,如做心脏彩超,了解心脏的功能及心室、心房的大小;复查心电图了解自身心率及心律的情况,以及有无缺血的情况等;定期复查凝血象,尤其是应用抗凝剂华法林时。

     

    二、房颤患者的日常护理

     

    房颤大多数是由于心脏性疾病所引起的,一定要注意日常的护理,养成维护心脏健康的生活习惯,要保持劳逸结合,心情愉快,同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卧床休息时要采取半卧位,避免左侧卧位。了解口服房颤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减少引起心率增快的因素,如咖啡、浓茶、饮酒等。极治疗能引起房颤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衰、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长时间静坐及过度运动会增加房颤的发病率,要适当运动。

     

    特殊注意事项:注意房颤药物治疗时药物的副作用,对于应用抗凝剂治疗时要做好房颤的卒中的评分及出血风险的评估。此外,抗凝治疗对于有瓣膜病并置换金属瓣的房颤患者只能使用抗凝剂华法林。

     

    三、房颤的日常预防

     

    房颤的预防包括没有出现房颤时对房颤的预防,以及出现房颤,但经过治疗后房颤已经转为正常窦性心律后,需要预防房颤的复发。

    1.早期筛查:心电图的检查是早期诊断房颤最有利的手段,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该检查。

    2.预防措施:在生活方面,要减少喝咖啡、浓茶,少吃巧克力,禁烟,少喝酒,因为这些可以导致心跳加快。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劳、过累,减轻体重,有助于减少房颤发生的几率。对于高血压及心衰患者,应用ACEI及ARB类药既有助于该类疾病的控制,也有助于房颤的预防。同时对于导致房颤的原发性疾病要积极的干预治疗,有助于防止或延缓房颤的发生。

  •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的源泉。但是在医学的角度来解析,要知道水其实还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身体代谢功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人在饮用水后,多余的水分会随着血液途径肾脏,在肾的组织运转下变成尿液,最终随着输尿管排出体外。进而通过日常饮水后的小便的反应,就能初步判断肾脏健康与否。

     

     

    如果近期小便出现了异常表现,这很可能是肾脏已经受损的信号。排尿出现这4种迹象,及时查肾功能

     

    1、排尿莫名量少

     

    如果正常饮水,排尿量却莫名变少,全天排尿大约少于400ml左右或无尿时,需要提高警惕,很有可能是肾衰的信号,也有可能是急性肾炎、尿毒症的症状。

     

    2、排尿莫名增多

     

    通常情况下,人在夜间的排便次数是0-2次左右,在白天小便大约4-6次左右,不过这些都是会因一些其他因素而影响的,如天气太过寒冷,身体受凉可能就会增加小便次数;

     

    日常摄入大量水分的食物和饮水量过多都会引起尿多的现象,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如果饮水量正常,只有夜间排解小便的次数增加明显,超过3-5次以上,有可能是肾脏受损的信号。

     

     

    3、出现蛋白尿

     

    小便表面却有大量泡沫,而蛋白尿其实就是可以看见液体表面有大量泡沫的小便。这些泡沫细腻、绵密的泡沫,且长时间静置后也不容易会消失。

     

    如果尿完有泡沫,但是隔一会就会消失,并不是蛋白尿,可能只是小便受到冲击力或别的时间过长引起的,所以还是要分清楚。

     

    蛋白尿往往预示着肾脏的不适,肾组织受损会导致大分子物质不能被吸收,反而会随着肾小球渗透至小便中,尤其是蛋白质流失后,会改变小便表面的张力,从而形成消失不掉的泡沫。

     

    4、尿液颜色异常

     

    在身体健康正常饮水时,大多数小便的颜色出现的是接近淡黄透明或接近透明的白色。

     

    在患有肾脏疾病中晚期时,小便可能会一些颜色提示,要是出现不明症状的血红色、洗肉水等情况,就需要去检查看肾脏是否出现了问题。

     

     

    养肾就是养命!多做3件事,肾会感谢你

     

    1、对症调理

     

    “补肾要补精,阴阳要平衡”。只有善待肾精、供养肾精,才能老得比同龄人慢。肾精不足可以通过中药进行调理,且调理效果比较好,八子补肾胶囊是专补肾精的药物,融合历代补肾经典名方,把肾精补回来!

     

    该药由十六味中药精妙配伍而成:

     

    八种植物种子药: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金樱子、蛇床子、韭菜子、川楝子;

     

    两类动物药“血肉有情”之品:鹿茸和海马;

     

    还有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川牛膝、地黄进行调和阴阳,renshen扶元气。

     

    能够起到补肾填精,温肾阳、滋肾阴,从根本上补肾,对肾精亏虚引起的腰腿酸痛、骨质疏松、疲劳乏力、头晕健忘、性机减退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长期疗程服用可以补肾精,抗衰老。

     

    2、日常多运动

     

    日常进行合理的运动和锻炼,有助于身体健康,减轻肾脏的负担,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功能,想要肾变得强一点可以多选择游泳、俯卧撑等运动来进行锻炼。

     

     

    3、多吃一些补肾的食物

     

    除了注意以上2条,平时选择多吃一些补肾食物,或可帮你养肾健体,如黑豆中含有的成分可以很好地提高肾脏处理垃圾的能力,因此可以选择吃黑豆进行食补;

     

    天气寒冷很多人会选择吃羊肉暖身子,你可知道,在秋冬季吃羊肉除了暖身子,还有温肾暖脾的功效。

     

    补肾的食物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进行适当的食补,维护肾脏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做起。
     

  • 每天无论是站立还是行走,各种动作都需要双腿的支持才能完成。人们行走时,每走一步,他们的双脚的总重量是体重的1.5倍,所以穿舒服的鞋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鞋不合适,长时间站着或走动,除了可能是脚疼外,脚踝、膝盖、臀部和后背都会感到不适。

     

    怎样选择合适的鞋?

    一般来说,造成脚部不适的原因都是由于鞋跟不一致和鞋跟太高。如果穿着大小不合适的鞋,容易造成脚畸形,甚至是拇指外翻,长鸡眼和茧等等。据调查,如果是长时间站着工作,脚后跟的最佳高度不会完全平底,但会比鞋尖高约0.6公分至5公分。另外,选择能够支撑足弓的鞋垫也很重要,这有助于减轻脚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足外科医生建议最好在网上买鞋,因为脚会比较肿,而购买稍大一些的鞋,可以帮助脚适应足弓支撑的鞋垫或矫正器。

    选鞋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于一般的脚型,选择低跟、薄而软的鞋,通常会更舒服和理想。但是具有扁平足和高足弓的人,往往双脚容易感到疲倦,需要慎选带鞋垫的鞋。平底足者不宜穿夹脚拖等平底鞋。由于先天性或后天影响,足弓塌陷而使足板变平,需要足弓支撑鞋垫的作用。而且高足弓的人多半是由于足弓先天内侧偏高,使身体重心落在脚外侧,所以鞋垫需要有吸震力,减少脚部受冲击的机会。在选购支撑足弓的鞋或鞋垫时,建议多试一次,因为足弓支撑的弧过高或过低都不好。

    穿着鞋时请经常更换。

    长期穿高跟鞋不仅会引起前脚疼痛,还会引起骨盆前倾,下背部疼痛。如工作不得已而穿高跟鞋,请在休息时换下高跟鞋,换上低跟的鞋,这样可以防止脚上肌肉和关节过度活动。另外,即使平时不穿高跟鞋,也建议经常更换鞋。如果每天都穿同一双鞋,就会无形中使双脚长期承受同样的压力而受伤。

    怎样改善久站不舒服?

    拉伸:每天站立或走路时,肌肉会变得僵硬和疼痛,建议每小时尽量拉伸,放松并拉伸肌肉。可以偶尔踮脚尖或利用楼梯与台阶相接,将脚尖放在台阶边缘,轻轻将脚跟压下,伸展脚踝至小腿肌。如果办公室台阶不易找到,也可以直接将脚跟触地,脚掌整个垂直向上,与地面垂直越高,就越能感觉到踝关节与小腿肌肉的拉扯,这个动作无论站立还是坐着都可以做。

     

     

    冰敷:如果你没有心血管疾病,不妨在脱鞋后,立即用冰水,将脚泡在水中,可以缓解长时间站立引起的水肿和发炎现象。

     

    脚部抬高:把脚抬到墙上或者垫高的枕头上,可以帮助减轻腿部肿胀。

     

    如感到双脚持续疼痛或情况恶化,或有麻痹、刺痛感等现象,应尽快找专业医生检查。

  • 较高的一侧。

     

    平时,大家经常会问到这样的问题:

     

    在家中测血压,应该测左胳膊,还是右胳膊?为啥我的两边胳膊血压差别这么大?是不是应该每次都测两侧血压?

     

    其实,规范的血压测量,应该测量较高的那一侧。但是,有的人又会问了:“我测血压的时候,有时左边高,有时右边高,到底哪一侧是高的一侧呢?”

     

     

    一、双上臂血压差别多大有临床意义呢?

     

    正常情况下,多数人右臂收缩压比左臂高2~3mmHg,舒张压的差异更小,因此,两侧上臂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异不大。

     

    目前认为,双臂收缩压差值10mmHg是正常的上限,超过10mmHg即为异常。在高血压患者首诊时,如果有条件,应该同时测量双上肢血压或者四肢血压。如果两侧上臂血压有差别,以后在家中就固定测量较高的一侧血压。

     

    如果没有同时测量双上臂血压的仪器。我们也可以利用两个血压计,同时测量。看一下哪一测比较高。

     

    二、为什么要同时测量呢?

     

    由于受休息时间、情绪和白大衣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序贯测量时,第一次的血压测量值常常会高于第二次和第三次。如果先测量一个胳膊,再测量另一侧,往往会导致先测量的一侧血压值偏高。这不能真实的反映双上肢血压的差异。同时测量双上臂血压,才能确定血压较高的一侧,将其作为参照臂。以后使用参照臂进行血压测量,以减少高血压的漏诊。

     

     

    三、测量双上臂血压的意义是什么?

     

    (1)同时测量双上肢血压,除了确定日常血压测量的参照臂之外,还可以筛查出周围动脉血管疾病,比如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的不对称性狭窄。尤其是在长期高血压的患者和长期吸烟的患者,外周血管疾病并不少见。如有条件,可同时进行四肢血压测量,有助于筛查主动脉和下肢动脉疾病。

     

    (2)如果仅测定单臂血压,恰好该侧动脉存在狭窄(因为该侧上臂的血压低于真实的大动脉压),会导致高血压的漏诊。临床已有研究表明:如果仅靠左侧或右侧上臂血压数据,高血压的漏诊率可以分别高达23.9% 和31.0%。

     

    (3)用于评估心血管风险。臂间血压差异增加可预测冠心病、脑卒中、3期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风险。多项荟萃分析提示,双臂收缩压差异≥15 mmHg,预示着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增高。国外学者对421例患者进行7年随访,在校正了收缩压和慢性肾脏病等因素后,结果发现,收缩压臂间血压差异每增加10 mmHg,死亡风险比增加24%。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