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小儿用药常见误区

小儿用药常见误区
发表人:主治医师薛飞

“感冒了?吃上消炎药!”“咳嗽了?吃上消炎药,还有止咳糖浆!”“”发烧了?吃不进去药?贴个药膏试试吧!”……想必家长朋友们都经历过以上情形或者有过以上想法。孩子生病了,真是急死人,得赶紧喂药,但是,由于焦虑担心,不懂医学常识,家长们往往陷入了小儿用药误区。

那么常见的误区有哪些呢?

  • 首先就是把抗菌药物当万能药,老百姓们普遍认为生病就会有炎症,就得用消炎药,比如头孢,青霉素,阿奇霉素等等。这是很大的误区,消炎药不能等同于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可以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但是不能治疗所有的炎症。炎症还可以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或者非感染性炎症,比如,普通感冒发烧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不能一上来就用抗菌药物,家长们千万注意!
  • 其次,还有些家长们给感冒发烧咳嗽的孩子喂了太多中成药,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这也是不对的,其实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的,中药吃多了也会伤脾胃,伤肝脏肾脏。对于感冒发烧咳嗽,千万别给孩子吃太多中成药!一般吃一两种就足够了。
  • 第三,很多家长们盲目的相信贴敷治疗,比如贴足底,贴胸口后背等等,甚至给孩子做什么药浴之类的,这也是不对的,贴敷,药浴等治疗对于感冒发烧咳嗽其实没有多大效果,反而可能损伤孩子的皮肤。

希望家长们别陷入以上误区,对待孩子生病,莫慌张,要理智的咨询正规医院的儿科医生如何用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宝宝咳嗽是妈妈最担心的事情,宝宝由于体质弱,咳嗽的病程往往比较长,所以在用药上面是很有讲究的。很多经验不足的的妈妈认为婴儿是按照成人体重的百分比来服药,这样真的科学的?

      宝宝咳嗽用药急不得 出现症状马上喂药不可取

      宝宝一时受凉小感冒,其实并不急需用药,小毛病不妨多休息,喝水和睡眠是恢复身体免疫力最有效的办法。家长可以给宝宝服用维C或者多吃水果,不用药物宝宝的身体机能也会逐渐强壮起来对抗病魔。家长要切记,不可胡乱给宝宝吃药,最好听从医生的嘱咐。

      重复用药损身体 评估药物作用是关键

      每个宝宝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因此药物作用于每个宝宝的疗效也不同。假如孩子吃某些药两三天仍未见好转,便应该停止不要再吃,须尽快带孩子去看医生。不要期望再吃一段时间这些药才发挥作用,很可能孩子的病症非表面看来那么简单,必须请医生来对症治疗。

      分清寒咳 热咳  偏方须慎用

      一些常见的小偏方有时可以治疗疾病,但是前提是“对症”。如果家长不了解宝宝的病症而盲目用偏方,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要知道,咳嗽也有分几种情况的,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之分,而外感咳嗽又分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不同类型的咳嗽在用药上是完全不同的,食疗的方法也就不同。

      冰糖炖雪梨是家长们最能接受的偏方,而冰糖炖雪梨是治疗热咳的,家长若是用反了药,只会把孩子的病情搞得更糟糕。如果孩子是受凉感冒咳嗽,那是属于寒咳,这种情况冰糖炖雪梨是没有疗效的。

      39健康网小编提醒你:咳嗽虽事小,用药方面却有大学问。当孩子有咳嗽症状时,父母要先观察其咳嗽,看有无并发症以及全身症状,再决定是否立刻就医。

  • 作者:谢红霞 主任医师 国药同煤总医院 儿科

    每个宝宝的到来都是天使般的降临,新父母可能会对宝宝的许多东西不熟悉,宝宝的抵抗力比较弱,一不小心就会受风或者被传染,会感冒,那么小儿感冒发烧该吃什么药呢?儿童的体质和成人不同,所以不能按成人的药品喂宝宝,不然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感冒了要先去看医生感冒发烧是说什么原因引起的,病毒感染或者是细菌感染,可以通过化验血常规判断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若是病毒性感冒,可以服用小葵花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利巴韦林颗粒或者小儿氨酚烷胺颗粒或者医生建议的其他药品治疗, 其中儿童医院常开的小葵花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纯中药制剂更安全,有明确的新生儿用法用量,甜橙口味也比较好喂服.其含有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等成分,可以起到解热、抗病毒、抗菌和抗惊厥等作用,对改善宝宝咳嗽、咳痰等咽部症状,治疗儿童外感发热有效率高达93.33%,甜橙口味,易于宝宝服用。另外就是细心照顾好宝宝,注意宝宝生活的环境温度和饮食,一般经过七至十天的调养,感冒应该就好了.如果是细菌引起的,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消炎药治疗. 饮食要清淡,多给宝宝饮水。

    对于儿童感冒吃药的问题,家长要注意这三点,第一是一定要选择儿童专用的感冒药,不能根据成人的药品买,其次就是要听专家的建议选择安全的儿童感冒药,最后就是细心照料感冒中的宝宝。

    另外,儿童感冒服用药物,要注意以下:

    1、服用药品的剂量要合适,吃药的时间不要过长,是药三分毒。

    2、服药期间应该多给宝宝饮用白开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但不得饮用橙汁等色素饮料,会加重宝宝的病情。

    3、3岁以下小儿,肝、肾还未发育成熟,不能口服或注射扑热息痛,家长买药时要注意告诉医生宝宝的年龄。

    4、退热药不能和碱性药一起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碱性药会降低退热的效果。

    宝宝生病会让父母恐慌,但不要太着急,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听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平日里药对宝宝悉心照顾,注意宝宝的体温和饮食状况,若有不适,及时就诊

  • 本文亮点:

     

    儿童使用弱效和中效激素相对安全,应尽量避免使用强效激素软膏,那么问题来了,具体哪些是弱效中效软膏呢?家长常见用药误区有哪些?请看文章介绍!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简称激素药膏)是重要的皮肤科外用药,是许多皮肤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塞米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外用激素药膏适应症广泛,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还是应慎用激素类药。

     

    家长应注意避免以下常见的三大激素使用误区:

     

    误区一:激素药膏影响小孩生长发育不能使用

     

    很多家长有不同程度的“激素恐惧症”,担心小孩子用激素不安全,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或者引起发胖等副作用,因此拒绝使用激素药膏。

     

     

    危害:外用激素能缓解蚊虫叮咬造成的皮肤红肿、瘙痒,更是很多小儿多发皮肤病,如湿疹的一线用药,如果拒绝使用此类药物,会导致症状加重,甚至造成病情进展。

     

    纠正:首先,外用药膏中激素的含量相较于口服制剂和针剂来说是很低的。举一个例子,常见的激素类药膏尤卓尔,每支含氢化可的松5毫克,仅仅相当于一粒口服片剂(每片含氢化可的松20毫克)的1/4,一支注射用粉针剂(每支含氢化可的松200毫克)1/40。

     

    其次,外用激素类药膏只是作用于局部皮肤表面,通过致密的角质层才能部分进入体内,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与衣物的擦碰等因素损失一部分,实际上进入人体内的量是很少的。只要选用合适的中、弱效的激素药膏,一般是不会引起全身严重副作用的。

     

    误区二:激素软膏品种繁多,随便选一个用上就行

     

    不难发现,激素药膏名称中一般都带有“松”或“德”字,如醋酸地塞米松、醋酸氢化可的松、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丁酸氢化可的松、氟轻松、氯氟舒松、二丙酸倍他米松等。在很多家长看来,这些药膏都没什么区别,用哪个都一样。

     

    危害:激素软膏分为强效、中效、弱效三类,相对而言,强效激素软膏对人体副作用较大。另外,人体不同部位皮肤对外用药物的吸收存在很大差异,如眼睑皮肤与足跖之间相差达300倍。在阴囊、腋窝、腹股沟、乳房及面部等皮肤薄嫩部位激素吸收率高,应选用浓度低、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禁用强效、含氟的制剂。

     

    纠正:在药效强度选择上,婴幼儿、儿童一般应选择弱效或中效激素,避免使用强效激素,禁忌使用超强效激素。

     

    弱效激素药膏常见有:0.5%醋酸泼尼松龙乳膏;1%醋酸泼尼松乳膏;0.05%醋酸地塞米松乳膏;1%醋酸氢化可的松乳膏;1%或0.25%氢化可的松乳膏;0.05%地奈德乳膏等。

     

    中效激素软膏常见有:0.1%曲安奈德乳膏;0.1%糠酸莫米松乳膏;0.025%醋酸氟轻松;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商品名尤卓尔)0.1%糠酸莫米松乳膏(商品名艾洛松)等。

     

    强效激素药膏常见有:0.05%或0.1%哈西奈德乳膏;0.05%卤米松乳膏(商品名适确得);0.1%倍他米松乳膏;0.025%丙酸倍氯米松乳膏等。

     

    极强效软膏:0.02%或0.05%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商品名为恩肤霜。

     

    误区三:外用激素软膏安全性好,长期使用没有问题

     

    和一些过于谨慎的家长相反,有些家长认为激素药膏安全性好,长期使用问题不大,无须担心,这其实是也一个误区。

     

    危害:如果长期滥用激素药膏,可能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骨质疏松。长期使用激素洗剂,其中的酒精成分还会刺激面部等柔嫩部位的非肥厚、角化的皮损。

     

    纠正:卫生部发布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时长进行了划定。短期治疗的时长是指不超过1个月——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激素连续使用4周是安全的。因此可以认为,激素软膏在非大面积使用的情况下,连续使用1个月是安全的。

     

    需要强调的是,激素药膏不是万能的,不可随意滥用,需要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对症治疗。激素类药膏涂抹次数不宜过多,每日1~2次即可。如果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药膏,涂抹时间要间隔半小时以上。如果病情较重,需要较大面积使用,一定要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激素软膏,使用过程中定期复诊随访。

  • 作者:胡大一大夫

    本文首发于:胡大一大夫公众号

     

    三高是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总称,是心脑血管病的罪魁祸首,严重危害现代人健康。多数患者降血压、降血糖和降血脂可能需用药物,以下这些用药误区,一定要注意!

     

    误区一:糖尿病用降糖药,血糖控制住了,就OK了

     

    降血糖是必要的,实际上,同时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与死亡;而并非所有能降血糖的药物都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与死亡。

     

    因此,目前首先应大力推荐的药物是老药二甲双胍,疗效确切,成本低。最近也建议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R)受体激动剂。但这两类新型药成本高。

     

    糖尿病患者除了选对降糖药,4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血化验结果,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仍在“正常参考范围内”的水平,应同时用小剂量他汀或血脂康/脂必泰,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2.6mmol/L以下。

     

    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已有靶器官的损害,如视网膜病变或肾脏病变时,可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的更低些。可用中等剂量的他汀,必要时可加用依折麦布(抑制小肠吸收胆固醇)半片至1片(5-10mg)。

     

    中等强度剂量他汀指各种他汀的常规剂量的1片,即瑞舒伐他汀10mg,阿托伐他汀20mg,匹伐他汀2mg,普伐他汀40mg,氟伐他汀80mg等。各种他汀的每片药上述剂量不等,但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能力与效果大同小异。辛伐他汀20mg的效果略低,但用至40mg在中国患者不安全,可考虑与依折麦布合用。血脂康/脂必泰也可与依折麦布合用。

     

    误区2:被不科学的健康信息误导,担心常用的降压药有致癌风险而停药

     

    从去年以来,网络不断传播抹黑一些常用的降血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药物,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沙坦类”药物,如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奥美沙坦等)和钙通道阻滞剂(“地平类”药物,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宣称这些药物有致癌风险,在广大患者中引起恐慌与不安。这是完全无科学证据的谎言。正在服用上述药物,血压控制平稳的高血压患者,应安心放心服用。

     

    误区3:防治“H”型高血压

     

    “H”型高血压,即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有人说中风男性高血压患者中91%都是“H”型高血压,需服用叶酸和依那普利联合制剂,即“依叶片”。为什么选降压程度一般,又易引起干咳的依那普利呢?有研究汇总分析,只有依那普利与叶酸配合在一起才有效减少卒中。后因依那普利上述弱点,又推出我国患者广泛用的“氨氯地平”和叶酸合二为一,称“氨叶片”。

     

    高血压是卒中风险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除生产“依叶”“氨叶”相关的“研究”之外,没有任何国家以及国内研究团队或机构能够重复出同样结果。

     

    防卒中,降血压是硬道理。如果血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应注意多吃多种新鲜蔬菜水果,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价廉的叶酸或功能食品(保健品)。不要被误导服用高价的“依叶”“氨叶”片。

     

    卫健委疾控局、国家心血管中心、中华医学杂志社下属所有杂志与人民卫生出版社一致抵制将“H”型高血压和“依叶”“氨叶”片写入新的高血压指南。

     

    误区4:放心吃阿司匹林,却担心他汀药是毒药

     

    多年来,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很多患者包括70岁以上的高血压、糖尿病和颈动脉超声发现有“斑块”的患者,都在“放心安心”服用阿司匹林。

     

    最新的研究证据显示,在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可能轻度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但更多增加了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的致残致死后果,可谓得不偿失。阿司匹林并不象人们较普遍认为的是可放心用的安全性药物。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防发病)方面的风险与获益很难把握,尤其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宜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的药物。

     

    但是,如已明确诊断过冠心病(放过支架,做过搭桥,患过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阿司匹林仍功大于过,获益超过风险。在老年患者,特别应注意预防严重出血(尤其是消化道出血与脑出血)的风险。阿司匹林可选择有效的更小剂量,如75mg或81mg,注意消化道反应,如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可用氯吡格雷75mg替代。

     

    在不少人安心放心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时,却很担心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网络也在传播胆固醇升高无害有益信息,想从根本上否定动脉硬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百年胆固醇学说(定律),同时散布他汀是不能用的毒药,没有根据地讲他汀可使人提早衰老,引发心力衰竭。借用一副洋面孔,把谎言说的头头是道。

     

    和所有药物一样,他汀类药物也有副作用。但不是网络上无中生有的那些。

     

    他汀的副作用主要有:

    • 一过性肝酶增高,但很少引起不可逆转的器质性肝损害。肝脏是体内合成胆固醇的最主要器官。他汀的主要作用就是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

    • 服用他汀2-3个月复查化验时,如发现肝酶轻度升高,如仅增加几个单位,可不必减量,继续服用;2-3个月后复查肝酶,如服药后肝酶增高,但未达到正常值上限的3倍,可将剂量减半;3个月后复查肝酶,如肝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3倍,可暂停他汀。停药后大多患者的肝酶恢复正常。肝酶恢复正常后,可改用更小剂量的其他他汀,血脂康或脂必泰是很安全的“天然他汀”。

    • 有脂肪肝伴肝酶增高或慢性肝病,有肝病稳定如需用他汀,可从小剂量开始或用血脂康,脂必泰。

    • 他汀不伤肾。慢性肾病患者常有动脉粥样硬化,后者也是这些患者致残致命的常见原因。除非终末期肾病,肾病患者服用他汀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重要意义。

    • 他汀可导致肌痛,肌炎,但导致严重后果的横纹肌溶解症极罕见。

    • 他汀可能增加新发生的糖尿病。主要见于未来发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肥胖,糖尿病前期,老年等。而且新发糖尿病主要见于服用高强度大剂量他汀的患者。中国患者很少需要也不耐受高强度大剂量他汀。已患有2型糖尿病40岁以上的患者,如上所述,除选好降糖药,应同时服用他汀类药物。

     

    他汀虽可能有上述副作用,但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极少见。而且通过降胆固醇,促使斑块稳定,发展延缓,甚至逆转,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上游。而阿司匹林预防作用是减少下游的血栓。

     

    如果能用他汀在上游稳定了斑块,斑块不破裂,就不会有血栓形成。上游兴修好水利,防住了洪水,下游就无需抗洪救灾。

     

  • 儿童的用药关乎健康!关乎儿童整个人生的生命质量!最近某些幼儿园给幼儿喂食不明药片的做法真是令人发指!

     

    2011年CFDA发布通知,禁止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用于12岁以下儿童,因为该药对于儿童的肝肾功能有较强的损害。要知道在2011年以前,尼美舒利以其退热效果较快,被作为儿科的常用药。

     

     

    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

     

    对于儿童用药,特别是小儿用药,需特别谨慎。一定要选择药理作用明确,临床应用无不良反应的药品。因为我们不能拿小宝宝做实验,一旦药品出了问题,就毁了一个孩子,毁了一个家庭。

     

    随着药品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反馈,一些无安全性保障的药品逐渐被禁止使用。金刚烷胺作为主要的抗病毒药物,存在于多种治疗儿童感冒的药品中。2012年CFDA发出通知,明确禁止将含金刚烷胺成分的药品用于1岁以下儿童使用,因为临床上缺乏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

     

    含金刚烷胺成分的儿童药品包括:小儿氨酚烷胺颗粒(“优卡丹”、“好娃娃”)等,只要药品名字中包含烷胺的,使用前均需咨询药师或医师。

     

    中药更需警惕

     

    有的中药或中成药的研究资料不够充分,往往不良反应都“尚不明确”,使用时需更加警惕。但随着近年来对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也逐渐认识到一些带有“小儿”字样的中成药,是不能给“小儿”吃的。这里面包含有毒成分,会对小儿肝肾造成损害。

     

    虽然有些药用了近千年,但是这里面确实含有过量的毒性中药成分,比如含动物性毒性成分,比全蝎、蜈蚣等,含重金属类的毒性成分,比如朱砂(硫化汞)、雄黄(三氧化二砷)等。这些毒性药材不但直接对肝肾功能有损害,而且对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智力等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查看2015版中国药典,儿童中成药含朱砂、雄黄、全蝎、蜈蚣等有十几个品种,其中朱砂使用频次最高,常用惊风、癫痫、积滞等方面。有的品种毒性药材用量不大,但大多数都是超量使用的。含有毒性药材,确实是儿童不利的,特别是婴幼儿。

     

    不药博士总结了一些含有以上毒性成分的中成药,供大家鉴别:

     

    1、小儿至宝丸,含全蝎、雄黄、朱砂等有毒药材。

     

    2、小儿和胃丸,含朱砂等有毒药材。

     

    3、小儿金丹片,含朱砂等有毒药材。

     

    4、小儿惊风散,含朱砂、全蝎、雄黄等有毒药材。

     

    5、小儿化毒散,含雄黄有毒药材,也含有泻下峻药大黄。

     

    6、小儿白寿丸,含朱砂等有毒药材。

     

    7、小儿解热丸,含全蝎,蜈蚣、朱砂等有毒药材。

     

    8、小儿肺热平胶囊,含朱砂,但用量很少。

     

    9、化食消积类的儿童中成药,大都含有焦槟榔,也应引起注意。

  •   消化药:开胃药,如胃蛋白酶合剂;胃动力药,如吗丁啉、西沙必利;保护胃粘膜药,如思密达;作用于幽门螺旋杆菌,如丽珠得乐,饭前15分钟服用;助消化药,饭后半小时服用,如乳酶生、妈咪爱等。   
      
      止泻药:空腹服用效果较好,作用充分有利于吸收,但不能与乳酶生等活性菌药物同用,以免产生拮抗作用。   
      
      止咳药:多数止咳药为粘膜吸收,故口服后不应立即饮水,半小时后才可饮水。   
      补充钙类和鱼肝油类:目前要求在出生后15天开始服用钙剂和鱼肝油。钙剂的种类很多,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服用时,只当药用,而不能冲水过多或以"糖水"饮用,或与食物,奶等混用,因为这样会降低吸收、降低疗效。   
      
      鱼肝油滴剂1毫升等于20滴(吸管),每瓶10毫升等于200滴。服用鱼肝油需遵照医嘱,按照孩子的体重、年龄计算滴入,切忌多吃,量多会造成鱼肝油中毒,出现前囱饱满、易哭、易激动等症状。   
      
      解热药物:服药后必须多饮水,可使机体大量出汗,排泄毒素,蒸发水分,带出热量,达到降温目的。大多数患儿高热时精神萎靡,此时虽然多睡,但不要因睡觉而影响喝水。因有些孩子就是在睡眠风吹草动出现高热惊厥的。   
      
      下面谈谈药物的保存:   
      
      1、一般药物的保存:如咳嗽、消化药只需放置在阴凉、通风较好处即可。   
      2、药与瓶外标签一定要一致:药换瓶后应立即将新标签写上,原标签撕下,以免造成误服,产生不良后果。   
      3、成人的药一定要戌小儿药分开保存,以免误服。   
      4、药物保存要有专柜、专箱,放在小儿不易拿取的地方。

  •   保婴丹:可作为常用药物,有病时按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无病时可两个星期按说明的一次药量的1/2服用。

      五宝散:该药的用处比较多,主要对于由于寒热引起的孩子肚子痛非常有效。

      宝宝一贴灵:如果宝宝受了风寒可以贴一下,但在使用时要确认宝宝对该药是否有反应,应该半个小时左右揭开看一下,最多贴2个小时,不要按说明书上写的贴那么久。

      小儿退热栓:宝宝发烧时可以使用,无副作用,但效果较慢,如果烧的不是很高时使用。

      百服宁:该药对高烧非常有效,尤其是医生说一定要点滴时,39度左右时可以使用,但要比说明书用的剂量要小,因为该药的副作用比较大,如非万不得已,请勿使用。但要常备。注意:孩子服用该药后,一般都不愿吃东西,会持续一周左右。

      泰诺林:对高烧有效,降温快,如果没超过39度时,请勿使用,切记凡是药效显著的,副作用都会很大。

      强必林:这是小孩子常用的消炎药,对于一般的炎症都比较有效,副作用不大。这是西药阿莫西林。

      新血丹颗粒:该药味特苦,但是如果孩子由于炎症而发烧时,将其与强必林一起服用,效果显著,而且都属重要,没有副作用,但喂药是个难题。

      小儿速效感冒冲剂:这种冲剂有很多厂家,广州星群药厂的最好,感冒初期服用,如果感冒中期服用,效果不明显。

      小儿七星茶:可以平时冲在温水中服用,主要是清凉,尽量不要给孩子喝S板蓝根,夏桑菊等成人清凉用品,容易引起孩子肚痛或者拉肚子。

      珍珠粉末:压惊、清凉,最好是广西的淡水珍珠。常用对孩子的皮肤也有好处,饭不要多用,由于小孩子不容易消化,2周喝一点点是可以的。

      抱龙丸:该药是中药,对孩子受惊、惊闹、夜啼等有效,但太苦

      小儿惊风散:有时孩子会受到惊吓,鼻梁会发青,服用有效。

      儿康宁:小儿夜啼、肚痛、消化不良有效

      消化水、食母生:这是消化药,由于某个阶段孩子消化不是很好时可以服用。

      葡萄糖酸钙:常用补钙品

      鱼肝油:促进钙吸收

      蛇胆川贝液:孩子咳嗽时使用

      咽扁冲剂:孩子喉咙发炎时可以服用

      双飞人:蚊虫叮咬、伤风感冒、肚痛等。由于该药即可内服又可外用。所以孩子不管有什么不舒服,服用2滴,效果不错。

      莪术油:跌打损伤、烫伤,对烫伤最有效,而且不留疤痕。

      以上是比较常用的药物,一般家里要常备些酒精、碘酒什么的,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在使用药物前一定要看说明,有些药是不能给小孩子用的。例如我们常用的花露水、清凉油、万金油等是不能给小孩子用的。即使能用也得用水稀释多少倍。对于这些药物最好不要给孩子用,在小孩用药上主张:

      能不打针就不打针;

      能用中药就不用西药;

      表明小孩要注意怎么怎么用,绝对不用;

      制药厂家尽量是名厂,最好是广西、贵州一带,什么顺德、中山、江门、湛江等地的药一般不买,这不是追求名牌,而是西南一带的药材比较真,加工粗,对孩子有好处,不容易产生抗体,副作用小。

  •   感冒是小儿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治疗小儿感冒的药物较多,但如果使用不当,会事倍功半。小儿怎样正确服用感冒药呢?

    1、不要急于退热。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既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菌,又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但高热时(39℃以上)应在医生指导下退热。退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如冷敷、酒精擦浴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体温下降,可配合使用退热药。常用的退热药有:10%~20%安乃近滴鼻液,每次1~3滴;扑尔敏片,每天每千克体重0.35毫克,分3一4次口服;小儿退热栓,每次半粒到1粒,塞人肛门,一日不超过3次,退热后停用。不要使用APC(复方阿司匹林),因为APC有兴奋作用,而婴幼儿的神经抑制机制尚未健全,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甚至因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堆积而出现黄疽。

    2、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常用的抗病毒药有:

    (1)三氮唑苷,每日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分3次服,或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2)板蓝根冲剂,每次半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

    (3)双嘧达莫(潘生丁),1日2次,1次5~25毫克,口服。以上药物可酌情选用,效果比较可靠,副作用小。

    3、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合用抗生素:服用抗病毒药物不能退热;预防6月龄以下婴儿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血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经常患扁桃体炎;出现支气管炎或肺炎。

    4、无论用何种药物,都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

    (2)服药期间多喝开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毒害。

    (3)3岁以下小儿,肝、肾还未发育成熟,不要口服或注射扑热息痛,

    (4)小儿或其家庭成员有解热药过敏史者,不要用退热药。

    (5)退热药不要和碱性药同时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否则会降低退热的效果。

    5、中医认为感冒是感受风邪所致,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类,辨证施治疗效可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等。
     

  •   2月2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化药品审评审批改革进一步鼓励创新的意见》,其中,“鼓励儿童药物研发”作为一项措施被单独列出,国家将在招标、定价、医保等方面出台综合措施,鼓励研发儿童专用剂型和规格,完善儿童临床用药规范。而《意见》出台的背后,凸显的是目前我国儿童药品缺乏的尴尬现状。

      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数据显示:我国医药市场现有的3500多个制剂品种中,供儿童使用的只有60种,所占比例仅为1.52%,国内市场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

      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是12.9%,新生儿高达24.4%,而成人是6.9%,中国每天有数百人死于不良用药,其中儿童就占32%。

      昨日,记者特别针对儿童用药情况展开调查。儿科专家及药剂专家联合表示,目前缺乏的不是儿童用药的种类,而是剂量和规格专属儿童的“迷你版”药品。现在不少儿童药品是成人药品的“减量版”,这不仅使大量药品被浪费,更重要的是存在用量计量不准致使中毒的风险。

      部分儿童用药是成人药的“减量版”

      昨日,记者走访10余家药房,发现均在销售儿童药品,不少大型药房还专门设立了儿童药品专柜。“药盒上面写有需要服用多少,家长需要看仔细。”某药店药师林小姐告诉记者,部分成人药品也能用于儿童,但是需要减少服用剂量。

      成都市儿童专科医院的西药房里储存有170多种不同类型的药物,其中95%以上为儿童专用药。该院药房主任郑虹在药剂岗位上已经干了20多年,她回忆,上世纪80年代才真是儿童用药“基本靠掰”,药房人员每天需要把大片大片的药或掰或磨地进行改造,之后才能分给患儿服用。而现今药房的儿童药品多以儿童方便吞服的悬液、颗粒为主,一些成人、儿童通用的片剂也在逐步得到改善。

      不缺儿童药品种缺的是“迷你版”规格

      成都几家医院的儿科医生及药剂专家一致认为,目前儿童药品主要面临的问题不是种类少,而是剂型和规格的缺乏。

      “口服药情况还好,但针剂、静脉用药目前基本上没有儿童规格。”成都市儿童专科医院儿科主任房君伟表示,即便目前医院采购的药剂已经是最小剂量,但还是超过了儿童的需求范围。以常用的青霉素为例,最小剂量的是80万单位/支,而一个体重10kg的患儿每次仅需25万单位。针剂开后容易变质,剩下的55万单位药品不可能再被使用,只有丢掉。省医院药剂科专家杨勇称,部分毒性大的药物需要严格把握用量,如果家长喂药时把握不准,极易造成药物中毒。

      审批难利润低厂家不愿冒风险投产儿童药

      虽然药剂专家一再期盼出现小剂量、小规格的儿童用药,但市面上却依旧稀少,原因何在?

      “每种药品、每个规格都需要单独的批文。”本地一不愿透露姓名的药厂负责人称,比如5%的葡萄糖与10%的葡萄糖,就需要两个不同的批文才能生产,而0.5克/片的药片改成0.3克/片的药片,也需要申请一个新的批文。单是准备报批的资料就需要大约1年的时间,企业要拿到层层审批后下发的批文才能生产。一般儿童药品针对的是0—14岁儿童,使用范围相对有限,儿童药品利润低、风险大,是厂家不愿意生产的主要原因。

      而此次《意见》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对儿童健康用药的重视,对儿童药物的研发将是一个大大的利好。

  •   儿童用药安全问题近来一直被人质疑。记者从近日召开的第五届“量身定制儿童药物暨儿童用药安全”高峰论坛上获悉,目前我国儿童药仍面临品种少、剂量规格缺乏和用药信息不全等问题,由此导致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大量存在,危及儿童用药安全。但另一方面,由于儿童药研发、生产投入高,临床研究开展困难,且缺乏配套的动力性政策,我国儿童用药的研发也面临挑战。

      规格剂型匮乏儿科超说明书用药普遍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0岁至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6.6%,儿科患病人数约占所有疾病人数的20%,儿童用药一直以来也面临困境,存在品种少、剂量规格缺乏和用药信息不全等问题。

      首先是儿童用药规格剂型匮乏。数据显示,我国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的制剂仅60种(含中成药),约占整个药物制剂品种的1.7%。在2012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中成药203种,其中儿童专用药数量为九种,注明儿童“用法用量”信息的仅22种。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申昆玲在论坛上表示,2011年至2013年,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进行的一项国内儿童用药现状调查显示,在全国六大行政区15家医疗机构儿童6020种(不含中成药)儿童用药中,儿童专用药品仅45种,占4.1%。而在15家单位儿科用药1098种药品中,有儿童用药信息(用法用量)的仅占47.3%(包括儿童专用药品在内)。

      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例,2011年调查该院化学药品585种,其中儿童专用药品共23种,占3.9%,其中无儿童用法用量占46%。而在心内科专业药品54个品种中,儿童专用药品仅有1种。

      儿童专用药品缺乏的现象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得到改善。以浙江儿童医院为例,1991年,该院儿童专用药品占5.8%,2006年,该数据仍是5.8%。

      其次,适宜于儿童的剂型和品种缺乏。在全国15家三级医疗机构中231种儿童常用处方药品中,占据前三位的是:注射剂(142种),片剂(89种),口服溶液剂(21种),而适宜儿童的剂型,例如粉末吸入剂,栓剂,糖浆剂等所占的药品品种数很有限。

      申昆玲表示,儿童专用药品的品种少,儿童适宜的剂型、规格缺乏,儿童用药信息不全,造成儿童用药大多以成人药品分剂量或不得不超说明书使用。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期间,门诊总药品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达65%。这为儿童患者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有数据显示,蓄积中毒、滥用和超剂量占儿科死亡因素的55.56%。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表示,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各脏器和身体机能都在生长发育,各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差别很大,其对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也与成人不同,儿童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存在不同的用药特点。因此,选择适当的药物、适当的剂型和适当的剂量至关重要。

      缺乏动力性政策儿童用药研发面临挑战

      针对目前国内儿童用药存在诸多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化妆品注册司化药处处长董江萍分析,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在儿童药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招标等方面缺乏配套的动力性政策;二是临床试验开展困难,临床试验水平不高,实验参与度低;三是儿童药研发、生产投入高,研发和生产积极性不高。

      达因药业总经理杨杰就表示,儿童用药的各项技术和指标更为严谨,在研发、生产等各个环节投入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更高,且儿童用药剂量偏小,季节性较强,使得儿童用药的整体利润偏低,再加上“一品双规”、“差比价”等价格政策,使得企业不愿意生产需求量明显低于成人规格的儿童规格药品。

      其次,在相关政策法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失。杨杰表示,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条例,还是现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都未对儿童用药的注册提出特殊规定,即在法规方面已经把儿童用药成人化了,致使我国儿童药物的注册无专门的法规可依。而且在法律层面上,我国尚未设置风险利益评价体系,对儿童的保护性还很不够。此外,相关部门在制定一些政策法规及指导原则时,儿童人群的利益也会被忽略掉。例如2004年1月17日发布的《关于规范增加规格品种审评部间协调会会议纪要》,明确指出不批准低于成人单次用药最低剂量的规格变更以及针对特殊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肝肾功能障碍的病人)开发的非常规规格的水针、粉针。该项规定对于针对儿童用药人群开发特殊规格制剂的申请设置了障碍。

      而现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8号令)》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均规定开发儿童适应症或新剂型的产品需要进行临床研究,却没有新药证书和监测期。

      此外,杨杰指出,我国儿童用药研发鼓励政策也存在缺失,并未对儿童药物开发建立优先审评审批渠道。

      究其原因,杨杰表示,目前我国儿童多为独生子女,药物临床研究对象难征集,独生子女政策为儿童临床研究增加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儿童发育不全,临床不可测因素较多,儿童药物临床研究风险也比较高。此外,儿童临床试验还存在伦理问题。

      最后,在医药研发和审评方面人才缺乏。据统计,我国国内还没有专门从事儿童用药研发的机构,儿童用药研发专门人才匮乏。

      而在药物审评方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人力资源与审评任务量之间目前严重不匹配。截至2012年2月24日,ANDA数量累计3651个,IND256个,补充申请2129个,验证临床1298个,进口在注册79个,NDA734个。而化药审评员只有55名,且目前我国的药品注册数量在逐年增加,随着时间的累计,该矛盾将更加明显。杨杰指出,药品审评人力资源不足,儿童用药审评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

      专家建议制定支持政策鼓励儿科药品研发

      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副司长孙阳表示,儿童用药是如今我国医改目标中“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大缺口。

      朱宗涵建议,应制定儿科药品发展规划,促进儿科药品研发和生产,促进临床—研发—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结合,规范临床机构和制药企业在药品使用过程中的合作,加强药品疗效的观察,安全性检测,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健康风险评估,信息的发布机制,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等,国家应该有相应的政策和财政保障。

      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戴耀华则认为,为了让儿童用药更合理,需要更多更好的关于儿童的研究。全球都需加强开展符合伦理且高质量临床试验和伦理委员会评审和检测临床试验的能力,并且需要制定和执行统一的儿童临床试验全球标准,以确保已有临床试验和核发执照产品信息的透明度。应优先开发、适用于其年龄阶段且可负担的儿童药物剂型,制定全球策略,以充分考虑风险和收益的前提下,提高儿童药物注册/核发执照的效率。

      相关部门已有所行动。据悉,目前我国已开始组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及相关技术单位、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医疗和法律专家就儿童用药研发、注册审评、临床试验管理等方面进行专题讨论和研究。并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儿童用药在招标、定价、医保等方面的综合鼓励措施。

      董江萍在会上透露,今后国家食药总局将会逐步完善药品管理法律法规,针对儿童专用剂型开展儿科临床试验、申请生产的注册申请加快审评审批;针对新批药品加强药品说明书管理,对上市药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并推进儿童药物研究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建立多部门共商和协同机制。

      杨杰则表示,作为药企,当务之急是要研究量身研制儿童药物,弄清楚儿童短缺的是什么品种,同一成分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儿童,需进行不同剂型、规格及口味的药学研究,完善儿童临床数据“药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也不是生产出来的,是设计所赋予的。质量源于设计(QbD),只有量身订制,儿童用药的安全才能真正保证。”杨杰说道。

      而我国新兴的制药企业,也已高度关注儿童用药的研发工作。杨杰透露,为开展量身订制儿童药物的研究工作,达因药业建成了国内首个儿童用药研发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目前已投入使用。其研发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针对国内上市药物进行改善口感,丰富剂型,完善规格的研究工作;另外进行国外药物的国产化工作;第三是进行原始创新工作,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儿童药物的研发工作。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