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文亮点:
儿童使用弱效和中效激素相对安全,应尽量避免使用强效激素软膏,那么问题来了,具体哪些是弱效中效软膏呢?家长常见用药误区有哪些?请看文章介绍!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简称激素药膏)是重要的皮肤科外用药,是许多皮肤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塞米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外用激素药膏适应症广泛,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还是应慎用激素类药。
家长应注意避免以下常见的三大激素使用误区:
误区一:激素药膏影响小孩生长发育不能使用
很多家长有不同程度的“激素恐惧症”,担心小孩子用激素不安全,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或者引起发胖等副作用,因此拒绝使用激素药膏。
危害:外用激素能缓解蚊虫叮咬造成的皮肤红肿、瘙痒,更是很多小儿多发皮肤病,如湿疹的一线用药,如果拒绝使用此类药物,会导致症状加重,甚至造成病情进展。
纠正:首先,外用药膏中激素的含量相较于口服制剂和针剂来说是很低的。举一个例子,常见的激素类药膏尤卓尔,每支含氢化可的松5毫克,仅仅相当于一粒口服片剂(每片含氢化可的松20毫克)的1/4,一支注射用粉针剂(每支含氢化可的松200毫克)1/40。
其次,外用激素类药膏只是作用于局部皮肤表面,通过致密的角质层才能部分进入体内,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与衣物的擦碰等因素损失一部分,实际上进入人体内的量是很少的。只要选用合适的中、弱效的激素药膏,一般是不会引起全身严重副作用的。
误区二:激素软膏品种繁多,随便选一个用上就行
不难发现,激素药膏名称中一般都带有“松”或“德”字,如醋酸地塞米松、醋酸氢化可的松、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丁酸氢化可的松、氟轻松、氯氟舒松、二丙酸倍他米松等。在很多家长看来,这些药膏都没什么区别,用哪个都一样。
危害:激素软膏分为强效、中效、弱效三类,相对而言,强效激素软膏对人体副作用较大。另外,人体不同部位皮肤对外用药物的吸收存在很大差异,如眼睑皮肤与足跖之间相差达300倍。在阴囊、腋窝、腹股沟、乳房及面部等皮肤薄嫩部位激素吸收率高,应选用浓度低、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禁用强效、含氟的制剂。
纠正:在药效强度选择上,婴幼儿、儿童一般应选择弱效或中效激素,避免使用强效激素,禁忌使用超强效激素。
弱效激素药膏常见有:0.5%醋酸泼尼松龙乳膏;1%醋酸泼尼松乳膏;0.05%醋酸地塞米松乳膏;1%醋酸氢化可的松乳膏;1%或0.25%氢化可的松乳膏;0.05%地奈德乳膏等。
中效激素软膏常见有:0.1%曲安奈德乳膏;0.1%糠酸莫米松乳膏;0.025%醋酸氟轻松;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商品名尤卓尔)0.1%糠酸莫米松乳膏(商品名艾洛松)等。
强效激素药膏常见有:0.05%或0.1%哈西奈德乳膏;0.05%卤米松乳膏(商品名适确得);0.1%倍他米松乳膏;0.025%丙酸倍氯米松乳膏等。
极强效软膏:0.02%或0.05%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商品名为恩肤霜。
误区三:外用激素软膏安全性好,长期使用没有问题
和一些过于谨慎的家长相反,有些家长认为激素药膏安全性好,长期使用问题不大,无须担心,这其实是也一个误区。
危害:如果长期滥用激素药膏,可能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骨质疏松。长期使用激素洗剂,其中的酒精成分还会刺激面部等柔嫩部位的非肥厚、角化的皮损。
纠正:卫生部发布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时长进行了划定。短期治疗的时长是指不超过1个月——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激素连续使用4周是安全的。因此可以认为,激素软膏在非大面积使用的情况下,连续使用1个月是安全的。
需要强调的是,激素药膏不是万能的,不可随意滥用,需要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对症治疗。激素类药膏涂抹次数不宜过多,每日1~2次即可。如果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药膏,涂抹时间要间隔半小时以上。如果病情较重,需要较大面积使用,一定要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激素软膏,使用过程中定期复诊随访。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孩子不好好吃饭,是让很多父母头痛的一个事。去医院一看,大多是小儿厌食症,一般是3-6岁小儿多见,表现为长期食欲不振,严重的孩子则会出现面色萎黄,形体瘦弱,毛发枯稀,头大颈细,腹胀中满等。孩子不好好吃饭不仅会使消化系统异常,还可能出现焦虑,抽动,贫血等情况。
那么哪些因素会导致孩子厌食呢?
首先是喂养不当,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较多,父母溺爱娇惯,又缺乏育儿保健常识,唯恐孩子营养不足,让孩子摄入过量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以致脾胃超负荷运行,日久出现积滞,同时大量的瓜果冷饮会损伤脾阳,导致寒从中生,正气不足,百病由生;
其次是药物影响,现在好多父母动不动就觉得孩子“发炎了”、“上火了”,常给孩子吃抗生素和下火药,小儿脾胃虚弱,这些药物更易损伤脾胃;
最后还有缺锌及甲状腺、肾上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可能。
那么如何解决宝宝厌食呢?
以前在农村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用丁香、肉桂和小茴香做脐贴。
三药合用共同温运脾胃,由小茴香理气开道,肉桂引导入源,丁香乘势直达病所,加之生姜汁这一“呕家圣药”调和,加强药物透行力,使诸药直达中脘,消食化积。
选择敷脐是因为:
1.脐即神厥穴,为十二经络之根,呼吸之门,是调理脾胃之要穴;
2.人出生前脐部乃先天之精进入通道,小儿脐带虽然已断,但此通道亦还联通五脏六腑,此处用药,更易吸收,并且可以直接影响内里,而随着年龄增大,肚脐的这一功能会逐渐退化;
3.脐部外用药物,属自然疗法,药物透皮吸收,不刺激消化道,不损害肝肾,安全有效。
具体做法是:
丁香、肉桂和小茴香比例是1:2:2。将三药打粉后用姜汁调和成粘团备用,每次使用时取一小块,压平后大小约为一元硬币,用脱敏敷贴贴于肚脐正中,每日睡前贴,次日早晨取下,一周为一疗程。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一些宝宝会对这几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家长在使用时应注意随时观察孩子的情况,一旦发现皮肤红肿、瘙痒等反应时,应当及时取下,用碘伏清理局部。
此外,经常给小儿进行摩腹、捏脊等推拿也都有很好的效果。小儿推拿有病可治病,无病可防病,而且简单易操作,又安全有效。
手足口病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其传染性相对较强,容易出现在孩子的身体上,手足口病的病人通常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来抑制病毒,如果有皮肤瘙痒的感觉,我们必须注意不要吃刺激性食物,适当使用一些止痒膏,来治疗手足口病引起的皮肤瘙痒。接下来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小孩手足口病抹什么药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利巴韦林
作为一种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对儿童手足口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用药期间适当使用抗生素和退热药。副作用为食欲不振和低血糖。在一些大型医院,该药已不再是治疗手足口病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其副作用少、成本低、安全可靠、疗效高,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2,干扰素
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抗病毒药物,对多种病毒性传染病具有明显的疗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治疗机制是阻断病毒RNA在细胞内的繁殖,抑制病毒核糖核酸的合成以阻止病毒复制,通过增强自然杀伤淋巴细胞毒素的活性来增强宿主免疫,适当使用干扰素可以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达到抑制病毒和促进机体恢复的目的。研究表明,干扰素联合中药制剂消耳清宁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3,更昔洛韦
在用药期间适当使用抗生素和退热药。研究表明,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优于利巴韦林,发热和疱疹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利巴韦林,但更昔洛韦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及其长期毒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他研究表明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疗效比较好。
综上所述就是关于小孩手足口病抹什么药膏的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手足口病引起的皮疹和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此时可以考虑药物治,阿昔洛韦软膏可先用于止痒,患者平时应注意抗病毒治疗,一些中药可用于清热解毒。这可以加速疾病的改善,手足口病并不严重,在治疗两周后是可以治愈的。
头孢类抗生素,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抗感染领域得到广泛使用,也是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最常用药。
头孢类药物分类
头孢类药物目前常用的有四代,其代表药物分别有:
1、 第一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
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氨苄。
2、 第二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
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丙烯。
3、 第三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
头孢克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
4、 第四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
头孢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相同点:毒性较低,存在过敏反应多为轻度如:皮疹、荨麻疹。但与青霉素类药物存在交叉过敏现象。口服偶见胃肠道反应,静脉给药可发生静脉炎。大剂量使用头孢类药物可发生头晕、头痛及可逆性中毒性精神系统反应。
不同点:一、二代头孢类药物肾毒性相对较大,且一代头孢类药物大于二代头孢类药物,三、四代头孢类药物几乎无肾毒性。一、二代头孢类药物抗菌谱较小,一般不会发生二重感染,而三、四代头孢类药物抗菌谱广,使用不当可造成二重感染。头孢孟多与头孢哌酮还可引起低凝血原症或血小板减少从而导致严重出血。
头孢类药物用于儿童,应注意以下三点:
1.有适应症才能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抗生素应用必须要有严格的适应症,专业说法就是: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生素,如何诊断呢,需要专业的儿科医生根据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因此家长自行使用抗生素是错误的如果医生诊断为细菌感染,也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千万不可过量,因为宝宝的器官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解毒功能尚不完善,过大剂量可能会带来肝脏或肾毒性。
2.头孢类使用疗程要足量,不可自行停药
抗生素使用一定要足量,否则达不到疗效,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减量或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同时,抗生素使用时间上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足够疗程,比如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需要在症状消失后再服用3-4天巩固。如果过早减量或停药,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耐药可能。
3.不能妖魔化抗生素,该用时却拒绝使用抗生素
有一些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对儿童毒性较大,说明书也规定儿童禁用,家长应该让宝宝远离它们。但头孢类、青霉素类、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在诊断为细菌感染的前提下,是可以用于婴幼儿甚至新生儿的。如果儿科医生根据宝宝的症状、化验检查等诊断认为细菌感染明确,家长们不必害怕使用抗生素,因为细菌感染不通过抗生素来遏制,宝宝病情会有加重可能的。
综上所述:头孢菌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细菌药物优点众多,但一定要在有明确指针情况下用药,最好在专业人士(医师、药师)指导下用药方可保障治疗效果,降低用药错误事件发生率。
参考资料:
《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作者 | 胡亮
文章首发于 | 儿科医生胡亮微博
过敏反应,即变态反应,是一种特殊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它表现为当机体接受某种过敏原后,可以出现各式各样的功能障碍,其范围涉及全身,可以局限于某一器官,比如哮喘、鼻炎、返流性食管炎。
甚至可以引起全身强烈反应,比如过敏性休克。
过敏反应如同人体内部的战争,由于免疫系统将过敏原当成“敌人”对待,结果保护过度伤及本身便产生了过敏症状。
1、吸入性过敏原:螨、花粉、真菌、动物皮毛等。
2、食入性过敏原:一起经口摄入的食物,入牛奶、鸡蛋、肉类、花生、小麦等。
3、注射性过敏原:各种药物、昆虫毒液。
4、接触性过敏原:化妆品、化工原料、外用药等。
儿童食物过敏发生率约5-8%,其中85%以上的儿童食物过敏由鸡蛋、牛奶、花生、坚果、鱼、甲壳类、小麦和大豆引起。
1、皮肤症状(70%):如瘙痒、寻麻疹。
2、胃肠道反应(60%):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3、呼吸道症状(30%):如打喷嚏、咳嗽、鼻子痒、喘息、呼吸困难。
儿童过敏鼻炎发生率最高可达40%。常见表现:打喷嚏、鼻涕、鼻子痒、鼻塞,可伴有眼睛痒及眼泪汪汪。
儿童哮喘的发生率大约会占3%左右,并且这个比率正在逐年上升。症状可以突然发作或长期存在,主要有咳嗽、喘息、气促、胸闷四大典型症状。另外约50%的哮喘的患儿会合并有过敏性鼻炎,而且这个比例可能更高。
儿童过敏与遗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父母单方过敏,孩子发生过敏的风险为45-50%,如果父母双方过敏,孩子发生过敏的风险搞到70%以上。
遗传基因的改变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而近20-30年过敏性疾病成倍增加但另一个原因就是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剧烈变化。比如幼儿接触、饮食结构的改变、空气污染、药物及化学物品的广泛应用等。
过敏性疾病对于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主要包括生活、学习、社交以及心理健康。
比如,由于哮喘或鼻炎往往是夜间症状更明显,所以这可以导致患儿发生睡眠障碍,进而导致白天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受损等。并且由于过敏性疾病的持续存在会在孩子本身及家长带来极大的困扰。
对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WHO提倡四位一体的治疗方案。
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性疾病最有效的方式,关于除螨的方式,我会在以后的科普再和大家讲讲。
就目前来说,脱敏治疗还是唯一能够根治过敏性疾病的方式,但由于操作及客观条件限制,目前过敏开展治疗但单位还是很有限,患者选择需要选择合适正规的医疗机构完成,并且由于脱敏时间较长,患者在选择这项治疗时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1、清扫居家卫生,注意开窗通风。
2、保持无烟环境。
3、远离毛绒玩具和宠物。
4、定期清洗和晾晒衣物及被褥。
5、过敏季节外出可佩戴口罩,做好防蚊工作。
6、规范管理饮食,选择替代食物,仔细检查食品说明书,避免误食。
7、避免疲劳。
8、小心使用护肤品及药物。
9、脱敏治疗是一种病因治疗,如选择治疗,需要家长长期配合。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今天和大家聊聊儿科中成药,给大家说说儿童用药指导原则。
很多人认为中药起效慢、副作用小,这真是“千古奇冤”。中药如果对证,疗效立竿见影,反之如果用药与证型不符,则危害甚大。
中药有汤药、药丸、药散、药膏、中药饮片等等。
汤药消化吸收快,荡涤五脏六腑,治疗急症更加高效,中成药以丸药为主,消化吸收需要一定时间,治疗急症不如汤药起效快。
小儿体质娇弱,用药更是要慎之又慎,如果各位家长想要把中成药作为孩子生病时的解决办法,平时就要对《辨体质、选药膳》和舌诊等内容好好系统的学习。
1、儿科用药原则第一条:治疗要及时、正确、审慎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容易患病,且病情变化快,要根据患儿发病时的身体状态,同时参考平时的体质,进行准确的辨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主动,有效的控制疾病发展变化,避免延误病情,比如小儿普通感冒病情轻浅,只有发热、怕冷、咳嗽等症状。
但其中有一部分由于调护不当,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可逐渐发展为小儿肺炎,当然,准确的辨证对于家长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这本应是中医儿科医师的职责,但是各位家长们,可以通过学习《辨体质选药膳》这套音频知识,了解辨别自家孩子体质,这对预防和调理孩子体质是大有好处的,在家通过符合孩子体质的药膳和食疗,让孩子边享用美味的食物,边调理好身体,比起让孩子吃药,药膳食疗是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是对身体好的。
但是辩证需要系统的学习,而不是琐碎零散的碎片化学习,很容易认知不全,而辨错体质,选错药膳,没调理好孩子的身体反而加重病情。
2、儿科用药原则第二条:力求精简,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小儿脏腑轻灵,对药物的反应比成年人敏感的多,再加上个头小、体重轻、新陈代谢旺盛,用药上一定要精简,不可杂药乱投,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轻重、服药难易等情况灵活掌握。
另外,要注意“中病即止”,意思是:用药一段时间后,如病情已明显好转,相关症状已比较轻浅时,应及时减少药量或停药,以免过度用药损伤正气。
例如:患儿实热体质,平时容易“上火”,使用清热泻火类中药本属正确的治疗,但如果没能中病即止,过度服用此类苦寒药物,很有可能损伤脾肾阳气,导致孩子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频数等虚寒表现。
再如:过量或过久的使用抗生素,导致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失调,一些平时存在于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成为致病菌,从而引起二次感染。
所以要根据患儿病情、体质针对性用药。
3、儿科用药原则第三条:不可乱投“补药”
中医治疗疾病时,有“虚则补之”这一概念,意思是:人体感受病邪开始发病后,由于身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出现一系列虚弱的表现,这时需要使用补益类的药品来扶助人体正气以驱邪外出,虽然补益类的药物对体质虚弱的孩子非常有帮助,可以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
但如果孩子不属虚证,生病是因为外感风寒、风热实邪,或内有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型实邪,这种情况下再投补益药非但不能祛除病邪,反而会起到“助纣为虐”负面效果。而且长期使用某些补药还可能导致性早熟。
4、最后一个原则是掌握药量
儿童用药剂量常常随年龄大小、发育状况、病情轻重而不同。切记不可自行判断用药量,药量需咨询医师或药师。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自从疫苗事件发生后,大众对疫苗的担心是多种多样,以至于对疫苗产生了很多“误解”,有时甚至会影响疫苗的正常接种,那么我们先来带大家走出这些误区吧。
误区一:母乳喂养的儿童无需接种疫苗
母乳中含有婴儿所需的天然抗体,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少患感冒,但母乳并不像疫苗那样可以预防传染病,尤其是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等这样的严重疾病。
误区二:接种了疫苗还是会感染上相关疾病,所以疫苗不起作用
“接种有效”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全世界已有数以万计的儿童获得了对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等疾病的免疫。疫苗确实对绝大多数人起作用,但也有极少数人可能对疫苗没有任何反应。但总体来说,接种疫苗获得免疫率为85%以上,不接种疫苗获得免疫率为零。此外,即使有些人对疫苗没有反应,全民覆盖的免疫接种也可间接保护那些不能接种疫苗或对疫苗没有反应的人。因为他们周围的人都接种了疫苗,所以他们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就会降低。
误区三:有些传染性疾病已经绝迹,因此儿童无需接种相关疫苗
由于免疫接种的长期实施,多数疾病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发生率可能已经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传染那些疾病的细菌及病毒已经绝迹,可能在其他国家或某些地区还很普遍,人口的流动很有可能将这些病菌传播,并引起蔓延。因此,还是很有必要获得对这些疾病免疫的。
误区四:有新闻报道某些批号的疫苗不太安全
为了保障疫苗接种的安全有效,政府专门成立了疫苗事故汇报系统( VAERS),专门接受疫苗不良反应的报告,所有疫苗都是在食品与医药管理局(FDA)的监管下生产出来的,生产设备定期接受检查,每批疫苗都要经过生产厂家的安全测试。我国上市疫苗总体上是安全的,近年报道的多起“接种事件”均没有证据表明与疫苗质量有关。因此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疫苗安全问题。
误区五:百白破疫苗可导致婴儿猝死综合征
将注射百白破疫苗与婴儿猝死综合征联系起来,这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不切实际的说法,可能是因为婴儿在接受第1次疫苗注射时的月龄为2个月,而这时也正好是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高发期。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并无内在联系。
误区六:接触过麻疹患者后再接种麻疹疫苗就没用了
对己接触麻疹患者的小儿必须接种麻疹疫苗,并且接种得越早,效果越好。对麻疹潜伏期或感染后2天内的孩子接种麻疹疫苗能控制发病。即使接种较晚未能控制发病,亦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微博
黄医森小时候体弱多病,经常有咳嗽感冒发热的,隔三差五就被妈妈拖到小医院(地段医院)看病,打针吃药那是家常便饭。
出于对看病打针的恐惧,稍有头疼脑热的总是会吃点药,希望药(xun)到(qiu)病(an)除(wei),
起先是老妈给我吃,长大点懂事了,自己也会抽屉里找点药治疗一下。
发热—安乃近
咳嗽—复方甘草合剂
咽痛—牛黄解毒片
消炎—庆大霉素
万万万万万万没想到,二三十年后这些小时候的常用药,现在小孩子竟然不能用了。
国家药监局曾发布一则修改牛黄解毒制剂说明书的公告,明确指出:
牛黄解毒制剂说明书修订要求:
一、警示语应包括:本品含雄黄,不可超剂量或长期服用。
二、【不良反应】项应包括:
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及文献报道显示本品可见以下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口干、胃不适等;有肝生化指标异常、消化道出血的个案报告。
皮肤及其附件:皮疹、瘙痒、面部水肿等,有重症药疹的个案报告(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过量或长期使用可能出现皮肤粗糙、增厚、色素沉着等砷中毒表现。
精神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嗜睡、失眠等。
免疫系统: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等。
心血管系统:心悸等。
呼吸系统:呼吸困难、胸闷等。
泌尿系统:有血尿、急性肾损伤等个案报告。
此外,有长期使用导致砷中毒的个案报告。
三、【禁忌】项应包括:
1.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2.婴幼儿禁用。
3.对本品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
四、【注意事项】项应包括:
1。平素脾胃虚弱、大便溏薄者慎用。
2.本品含雄黄,不可超剂量或长期服用。有连续用药半年以上出现砷中毒的报告。
3.本品不宜与含雄黄的其他药品同时服用。
4.严重肝损害患者慎用;急、慢性肾脏病患者慎用。
5.儿童用药尚无安全性研究资料。婴幼儿禁用。
6.用药后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去医院就诊。
根据药监局的公告,牛黄解毒制剂的说明书中,这三类人群禁用牛黄解毒制剂: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婴幼儿禁用(也就是三岁以下不能用)。
禁用的原因主要和药物中的成分—雄黄有关。小时候看新白娘子传奇,白娘子白素贞喝了雄黄酒露出原形,黄医森这才明白,每年暑假总要放新白娘子传奇,飘着千年等一回的歌,原来是做科普啊!
雄黄是一种含砷的化合物(四硫化砷),具有毒性,跟剧毒砒霜(学名三氧化二砷)是亲戚。长期大剂量服用雄黄,可能就会造成砷中毒。砷的摄入会影响胎儿、婴幼儿健康。作为幼时摄入幸存者,黄医森表示很得瑟!
时代变迁,认知进步,许多我们过去认为对的东西,现在知道是错的。
许多我过去认为无用的东西,突然发现其闪光点。
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不会落后犯错。
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药出现在药监局的禁用清单上,这是一种进步,无关乎中药西药之分。
中药疗效明确副作用明确的辨证因人施治,若按科学评价体系证明有害的,该禁用该慎用的毫不手软。
“千年古方,老祖宗传下来的,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吃了没事”这些都是托词。
西药也是如此。
是药三分毒,不存在中药副作用小的说法,也不存在西药治标中药治本的说法。
医学进步了,只要能解决病痛,权衡利弊无害于人体的就是好药!
那么怎么知道哪些药孩子不能吃呢?
方法有:
方法一:看药物说明书
方法二:咨询医生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如果就医时查明是细菌感染,一般都需要用抗生素治疗,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谨遵医嘱服用,不能滥用也不能执意抗拒。
但对于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用抗生素很可能无效,这是由于90%以上的感冒由病毒感染引起,而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并不能杀灭病毒。
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对出现症状48小时内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有效,对普通感冒无特效,所以宝宝感冒时良好饮食、休息与调护才是关键。
另外,如果是针对上下呼吸道受刺激引起的咳嗽,医生可能会建议做雾化。
做雾化的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如果自己在家做雾化,雾化用药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加药前和做完雾化后都要洗手,雾化吸入半小时前不要进食,以防雾化吸入过程中气雾刺激呼吸道引起呕吐,吸入液的温度要接近人体温度,特别是冬季,要先把吸入液放置在温暖处缓一缓,避免冷刺激导致咳嗽加剧,吸入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药物浓度发生变化,影响最终的效果。
最后讲一下日常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再多都是“事后补救”的对策,治疗不如预防,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一些细节,减少孩子生病的次数与机会,不仅孩子少遭罪,大人也跟着轻松不少。
注意:前面提到的抗病毒药「奥司他韦」会降低流感疫苗的效果。所以接种流感疫苗前两天到接种完疫苗两周,避免服用奥司他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集体生活和生病都是不可避免的,孩子的免疫能力也是通过一次次和疾病的对抗而不断加强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逐渐完善,他们的抵抗力也会越来越好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阿莫西林,很多人称之为消炎药,本质上它是青霉素类抗生素,是在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是一种最常用的半合成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半衰期短,杀菌作用强,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口服半合成青霉素之一,现在常与克拉维酸合用制成分散片。很多儿童在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时往往会使用阿莫西林,家长朋友往往很担心,这个药物到底危害大不大?
阿莫西林的主要副作用
本文中所说的副作用主要指阿莫西林的不良反应。参考说明书可以看到阿莫西林主要的不良反应有以下几点:
1.过敏反应症状:
可出现药物热、荨麻疹、皮疹和哮喘等,尤易发生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少见过敏性休克。
2.消化系统症状:
多见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偶见假膜性结肠炎等胃肠道反应。
3.血液系统症状:
偶见嗜酸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
4.皮肤粘膜反应:
偶见斑丘疹、渗出性多形性红斑、Lyell综合征、剥脱性皮炎。
5.肝、肾功能紊乱:
少数患者用药后偶见血清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急性间质性肾炎。
6.其它:
兴奋,焦虑,失眠,头晕以及行为异常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长期使用本药可出现由念珠菌或耐药菌引起的二重感染。
7.静脉注射量大时可见惊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使用阿莫西林特别要注意过敏反应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阿莫西林的过敏反应。作为青霉素类的抗菌药物,最大的不良反应肯定是过敏反应。它的出现与患者一次服药多少、服药时间长短无关,一旦出现过敏反应,轻者可以是药物热、荨麻疹、皮疹和哮喘等,重者皮试时就出现过敏性休克乃至死亡。在正规的医疗机构会准备肾上腺素作为抢救药物。所以无论是口服还是注射青霉素类的抗菌药物前一定需要皮试,因此这类药物不建议在药店自行购买服用。
长期使用阿莫西林特别要注意二重感染可能
还有讲一讲阿莫西林长期服用导致真菌(念珠菌)或耐药菌引起二重感染。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定植菌群在互相拮抗制约下维持平衡状态,当长期应用多种或广谱抗菌药物后,敏感菌被抑制,平衡遭到破坏,对抗菌药物不敏感的菌株大量繁殖,或外来菌株乘机而入,引起机体菌群紊乱,导致新的感染。这种感染称之为二重感染。常发生在机体防御功能降低如原发病严重、大手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代谢药物时。临床上常见的二重感染有口腔感染,白色念珠菌肠炎和肛周感染、伪膜性肠炎、菌群交替性肠炎、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等。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为多重耐药菌,常为危重病人的死因。
综上所述,家长朋友应当注意,阿莫西林作为抗菌药物应该在有感染指征的情况下使用,一旦服用,应足量足疗程。不能说感觉症状消失了,就突然停药;也不能病情痊愈了,有停药指征了,担心病情反复,延迟停药,以上这些错误给药都会导致一个最大,也最不易被查觉的副作用那就是细菌耐药,而细菌耐药的后果就是从此这种药就对某种疾病,某个人甚至某个群体无效了。所以抗菌药物不能多吃,也不能说抵制不用,正确的服用才是延缓耐药菌产生的硬道理。
参考文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儿童的用药关乎健康!关乎儿童整个人生的生命质量!最近某些幼儿园给幼儿喂食不明药片的做法真是令人发指!
2011年CFDA发布通知,禁止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用于12岁以下儿童,因为该药对于儿童的肝肾功能有较强的损害。要知道在2011年以前,尼美舒利以其退热效果较快,被作为儿科的常用药。
对于儿童用药,特别是小儿用药,需特别谨慎。一定要选择药理作用明确,临床应用无不良反应的药品。因为我们不能拿小宝宝做实验,一旦药品出了问题,就毁了一个孩子,毁了一个家庭。
随着药品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反馈,一些无安全性保障的药品逐渐被禁止使用。金刚烷胺作为主要的抗病毒药物,存在于多种治疗儿童感冒的药品中。2012年CFDA发出通知,明确禁止将含金刚烷胺成分的药品用于1岁以下儿童使用,因为临床上缺乏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
含金刚烷胺成分的儿童药品包括:小儿氨酚烷胺颗粒(“优卡丹”、“好娃娃”)等,只要药品名字中包含烷胺的,使用前均需咨询药师或医师。
有的中药或中成药的研究资料不够充分,往往不良反应都“尚不明确”,使用时需更加警惕。但随着近年来对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也逐渐认识到一些带有“小儿”字样的中成药,是不能给“小儿”吃的。这里面包含有毒成分,会对小儿肝肾造成损害。
虽然有些药用了近千年,但是这里面确实含有过量的毒性中药成分,比如含动物性毒性成分,比全蝎、蜈蚣等,含重金属类的毒性成分,比如朱砂(硫化汞)、雄黄(三氧化二砷)等。这些毒性药材不但直接对肝肾功能有损害,而且对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智力等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查看2015版中国药典,儿童中成药含朱砂、雄黄、全蝎、蜈蚣等有十几个品种,其中朱砂使用频次最高,常用惊风、癫痫、积滞等方面。有的品种毒性药材用量不大,但大多数都是超量使用的。含有毒性药材,确实是儿童不利的,特别是婴幼儿。
不药博士总结了一些含有以上毒性成分的中成药,供大家鉴别:
1、小儿至宝丸,含全蝎、雄黄、朱砂等有毒药材。
2、小儿和胃丸,含朱砂等有毒药材。
3、小儿金丹片,含朱砂等有毒药材。
4、小儿惊风散,含朱砂、全蝎、雄黄等有毒药材。
5、小儿化毒散,含雄黄有毒药材,也含有泻下峻药大黄。
6、小儿白寿丸,含朱砂等有毒药材。
7、小儿解热丸,含全蝎,蜈蚣、朱砂等有毒药材。
8、小儿肺热平胶囊,含朱砂,但用量很少。
9、化食消积类的儿童中成药,大都含有焦槟榔,也应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