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自从疫苗事件发生后,大众对疫苗的担心是多种多样,以至于对疫苗产生了很多“误解”,有时甚至会影响疫苗的正常接种,那么我们先来带大家走出这些误区吧。
误区一:母乳喂养的儿童无需接种疫苗
母乳中含有婴儿所需的天然抗体,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少患感冒,但母乳并不像疫苗那样可以预防传染病,尤其是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等这样的严重疾病。
误区二:接种了疫苗还是会感染上相关疾病,所以疫苗不起作用
“接种有效”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全世界已有数以万计的儿童获得了对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等疾病的免疫。疫苗确实对绝大多数人起作用,但也有极少数人可能对疫苗没有任何反应。但总体来说,接种疫苗获得免疫率为85%以上,不接种疫苗获得免疫率为零。此外,即使有些人对疫苗没有反应,全民覆盖的免疫接种也可间接保护那些不能接种疫苗或对疫苗没有反应的人。因为他们周围的人都接种了疫苗,所以他们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就会降低。
误区三:有些传染性疾病已经绝迹,因此儿童无需接种相关疫苗
由于免疫接种的长期实施,多数疾病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发生率可能已经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传染那些疾病的细菌及病毒已经绝迹,可能在其他国家或某些地区还很普遍,人口的流动很有可能将这些病菌传播,并引起蔓延。因此,还是很有必要获得对这些疾病免疫的。
误区四:有新闻报道某些批号的疫苗不太安全
为了保障疫苗接种的安全有效,政府专门成立了疫苗事故汇报系统( VAERS),专门接受疫苗不良反应的报告,所有疫苗都是在食品与医药管理局(FDA)的监管下生产出来的,生产设备定期接受检查,每批疫苗都要经过生产厂家的安全测试。我国上市疫苗总体上是安全的,近年报道的多起“接种事件”均没有证据表明与疫苗质量有关。因此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疫苗安全问题。
误区五:百白破疫苗可导致婴儿猝死综合征
将注射百白破疫苗与婴儿猝死综合征联系起来,这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不切实际的说法,可能是因为婴儿在接受第1次疫苗注射时的月龄为2个月,而这时也正好是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高发期。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并无内在联系。
误区六:接触过麻疹患者后再接种麻疹疫苗就没用了
对己接触麻疹患者的小儿必须接种麻疹疫苗,并且接种得越早,效果越好。对麻疹潜伏期或感染后2天内的孩子接种麻疹疫苗能控制发病。即使接种较晚未能控制发病,亦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春季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家长都盼着孩子们能在这个「黄金长高季期」往上窜一窜,谁料流行疾病一波接一波,让每一个家长都绷紧了心里那根弦:
家里孩子发烧了,到底是因为新冠、甲流还是普通感冒?
如果是孩子感染甲流,家长该怎么办?
新冠、甲流和普通感冒的症状有相似之处,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症状进行一个初步判断。
除了根据症状进行判断,家长也可以考虑通过病原体检测,如新冠核酸检测、甲流咽拭子检测等获得更精确结果,帮助孩子快速检测病症,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呵护孩子健康。
缓解症状,用药指南
孩子感染甲流之后,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会在1~2周后逐渐消退,症状较轻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缓解症状。
除了对症用药以外,很多家长都想知道: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可以给孩子吃吗?应该怎么吃?来看看京东健康专业药师的建议吧!
感染甲流怎么吃?
不管是提高孩子抗病能力、为身体提供能量,还是促进身体尽快恢复,都需要全面的营养。家长给孩子准备的饮食,只要清淡且营养均衡——保障足够的米面、肉蛋奶、蔬果都是可以的。
如果孩子食欲不振,家长可以给孩子吃一些酸甜的水果,不仅开胃还能补充维生素。如果孩子喉咙痛吃不下,可以尝试蔬菜瘦肉粥、鸡蛋羹、水果奶昔等流食,同时补充营养和水分。
退烧误区
● 别再捂汗啦!
捂汗退烧可以说是名声最响也最臭的退烧方法!
由于人退烧时会大量出汗,以前就有人把「出汗」和「退烧」划上等号,以为盖上厚厚的被子,捂出汗了,烧就退了。
事实上,捂汗不仅不能退烧,厚厚的被子会让身体无法正常散热,导致体温上升至更高,严重时可能导致高热惊厥,甚至死亡!
当体温处于上升期,身体感觉寒冷时可以盖厚一点,等身体进入高热期,不觉得冷了,就要让身体适当散热,别再捂了,空调暖气也别开太热。
● 别给孩子用酒精擦身体!
发烧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就有很多人灵机一动:「酒精易挥发散热,是不是用酒精擦身体,就可以物理降温呢」?
事实上,涂在身上的酒精,可能被皮肤吸收、随呼吸进入身体,对身体造成伤害。而且发烧时血管扩张,酒精涂抹皮肤降温太快,容易引起患者不适,大量酒精蒸汽也是火灾隐患。
● 别给孩子冰敷啦!
物理降温中的冰敷也是常见的退烧方法。
但冰袋长时间敷在皮肤上容易导致冻伤,融化的水打湿衣服头发,也会使患者感到更加不适,最好不要自行使用。
用药误区
● 不是所有药都需喝水吞服
胶囊应用足量温水送服,含片应含服、冲剂和泡腾片需要温水溶解……
不同的药剂类型有不同的用法,因此服药前应该询问医生并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否则吃了药可能不但没治好病,还会危害身体健康。
● 同类型药物不能叠加吃
不建议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同类药物。吃了西药,就不要用含有这一西药成分的中药复方制剂。
给孩子服用复方感冒制剂之前,一定要去阅读感冒药里的成分,不能和孩子正在同时服用的其它药物成分相重复。
● 退烧药不要接连吃
发烧用药后,不到4小时又发烧了,不要马上再次用药。布洛芬或对乙酷氨基酚4~6小时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应超过4次。
小儿退热,可以用物理降温或者推拿按摩小方法。正常的情况下,吃完退热药体温只能下降1~2°C。
饮食误区
● 生病不要吃白粥
白粥的营养非常单一,而且饭后血糖升高比较快,因此一般不建议主食选择白粥,更不建议给生病的孩子吃白粥——既占肚子,又没什么营养。
喝粥的话,最好在粥里加1/3的蔬菜或者瘦肉一起煮,起锅之前放一点盐味道更佳。
● 不给孩子吃鸡蛋
有的家长担心鸡蛋是「发物」,就不给生病时的孩子吃,其实只要不对鸡蛋过敏就可以吃。
鸡蛋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可以为孩子提供优质蛋白、多种矿物质、维生素等。不喜欢吃白水蛋,也可以蒸成鸡蛋羹、煮成蛋汤或者做成鸡蛋饼吃。
甲流感染轻症一般在家休养即可,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尽快送医治疗:
1. 当孩子出现高热不退(超过38.5℃),有脱水症状。
2. 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热后,如果出现拒奶或精神萎靡、嗜睡、抽搐等症状。
3. 甲流导致孩子原本基础病加重。
4. 持续咳嗽超过3周不愈,或出现呼吸困难、胸口痛等症状。
5. 病情反复不愈。
甲流来势汹汹,家长和孩子都应做好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家里常通风,如果不小心感染,及时隔离,只要对症用药治疗,也能顺利康复。
都说流感疫苗要提前打才能跑在病毒的前面达到最好的预防作用,但偏偏流感高峰期来临前也是疫苗最紧缺之时,能抢到疫苗的可谓是幸运儿,那些预约了N次、排队排了好久的同志们,常常是流感季都过了才轮到接种,仿佛是火车开走了才取到车票,那还有必要打吗?
我们先来看看流感到底啥时候是高峰期。
其实流感的流行性一般有两种,最常见的就是季节性流行,指的是每年冬春季发生的流感。根据我国各地疾控中心发布的流感监测数据,我国北方流感高峰期一般在每年的11月底到次年的2月底;而南方除了这个高峰期,还有个夏季高峰期,一般在5月-8月份。另外还有一种是流感大流行,是指流感病毒发生突变,人类对其缺乏免疫能力,从而引发全球范围内流行,并无明显季节性。现在的新冠肺炎,就是全球的大流行。
所以流感疫苗的最佳接种时间主要是根据季节性流行的规律定的,而且流感疫苗接种后,产生抗体大约需要2-4周的时间。为了确保有充足的时间来产生抗体,应对流感病毒。一般建议流感高峰来临前1-2月为最佳接种时间。所以通常,我们所建议的最佳接种时间为9月、10月。有些地方流感高峰来得晚些,11月也算是最佳接种时间。
感染流感病毒,会有段潜伏期,一般为1-7天左右。在流感的流行季节,会有一些受种者可能正处于这一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隐性感染状态或是无症状感染者。此类人接种流感疫苗后,出现流感样症状的可能性增大,容易让受种者误认为是接种流感疫苗所致,或是疫苗副反应较大。所以为了减少这类误会的发生,建议在流感季来临前提前接种。所以如果错过了最佳时间接种,在接种前的这段时间,感染流感的风险较高。
错过的同志们就要问了:那我们是不是就放弃这支迟到的疫苗吧。其实,错过了最佳接种时间还是可以打的,并且打了也是有效果的。换句话说就是“打了绝对不会吃亏!”当然如果可以,还是提倡在每年的9-11月最佳时间接种流感疫苗。
如果总是很难约到疫苗,建议可以多方关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异地接种。也不要过分纠结于三价流感还是四价流感,也不要在乎进口疫苗还是国产疫苗,有苗就赶紧接种上。此外,加强日常防护,少去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佩戴口罩,也是可以有效预防流感的。
1 与肝炎患者共餐会传染肝炎
病毒性肝炎分五种,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体液接触传播。
乙型肝炎患者的唾液含有约一般血液含量的病毒,如果其血液病毒载量超过105 IU/mL,共用同一餐具可能传播乙型肝炎。
2 肝炎患者不应限制特定食物
病毒性肝炎患者,无论急性或慢性肝炎,在发病期或活动期,如果有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暂时限制患者感到厌恶的食物;如果没有进食相关的症状,应当遵循“跟着感觉走”的原则合理摄食,食物种类不受限制。
急性肝炎恢复期,受肝脏代谢功能的限制,不宜过多摄入高热量食物,否则,可能会发生脂肪肝;但食物种类不应受限制。
长期限制特定食物的后果,会导致某些营养要素特别是人体必须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造成营养不良,不仅会影响受损肝脏的修复,而且会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不稳定。
因此,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摄食原则是“跟着感觉走”和“食物多样化”而非限制特定食物。
3 肝炎患者应适当体育锻炼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体育锻炼应遵循“避免超负荷”的原则。
急性肝炎需要住院治疗,出院后的患者,运动不受限制,但应避免超出自身体力负荷的长期体育锻炼。
慢性肝炎,无论活动期或非活动期,运动均不受限制。但应避免超出自身体力负荷的长期体育锻炼。
注意一个误区,慢性肝炎应当避免“过度疲劳”不等于“注意休息”。
其实,慢性肝炎患者非活动期患者应视为“健康人”,活动期患者应让专科医生决定需要住院治疗还是继续工作。就慢性乙型肝炎而言,不仅要“避免过度劳身”而且要“避免过度劳心”,但不等于“不能劳身”或“不能劳心”。
4 肝炎患者应合理使用保肝药物
保肝药物是一类缓解肝脏炎症、促进肝病恢复的药物,对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有一定或有限的治疗作用,属于对症治疗之列。
虽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和转归机制尚未阐明,事实上也不可能最终阐明,但同时其自我恢复或修复机制也未阐明。作为经验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产物,保肝药物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急性自限性肝炎的对症治疗;但它们不能代替有试验医学背景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主要是慢性持续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病因治疗。
充分理解慢性持续性肝炎的自然转归机制是合理应用护肝药物的前提。
因此,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而不建议患者自购护肝药物。
5 慢性肝炎可用免疫调节药物
慢性肝炎慢性化或持续化的直接原因是机体免疫不能有效清除肝炎病毒,但并不意味着存在免疫功能低下。
就慢性乙型肝炎而言,病毒与人体宿主之间存在及其复杂的关系,至今仍在探究之中,至少人体内分泌环境、肠道为群落构成与病毒、免疫之间的“神秘”关系;事实上,慢性乙型肝炎慢性化只是人体免疫不能有效清除乙型肝炎病毒,而非不能有效清除其他病毒;换言之,慢性肝炎患者并不存在免疫功能低下。
因此,滥用对机体免疫的特定环节或某个层面有提升作用的免疫增强药物不仅不利于机体清除病毒,而且可能导致新的免疫不平衡。
因此,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免疫调节药物。
6 慢性肝炎不是均应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特效治疗,但是,抗病毒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因耐药会带来新的治疗问题。
慢性乙型肝炎经历免疫耐受、免疫激活、免疫再耐受和免疫再激活四个阶段,其中免疫耐受期虽然有最高的病毒载量,但不发生肝炎或仅存在轻微的肝炎,无需抗病毒治疗;免疫再耐受期病毒载量很低,肝炎趋向恢复和肝病趋向修复,也不需抗病毒治疗。免疫激活期和再激活才是抗病毒治疗的合理阶段。
抗病毒治疗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握免疫耐受与免疫激活、免疫再耐受与免疫再激活过渡期的合理使用。
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保肝药物的合理应用,需要患者自觉接受医生随访。
杨松: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194110237171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后,中组部第十八批博士团成员,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担任北京肝病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兼职20余项。主持我国16部肝病指南共识文件撰写,承担10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被邀请担任10余部国际及国内期刊编委及审稿专家。
我国目前实施的预防接种程序,是针对足月儿制定的。那么早产宝宝的家长们可坐不住了,因为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状况明显滞后于足月儿,特别是免疫系统相比足月儿更不成熟。
家长们担心如果按正常程序接种疫苗,会不会有什么影响?不接种能行吗?到底该怎么给我们的早产宝宝接种疫苗?应该比正常宝宝多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早产儿家长常常向医生提出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说说大家最关心的这几个问题。
早产儿是否能接种疫苗?
答案是肯定的,并且由于早产儿提前出生,从母体得到的抗体比足月儿少,加上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对抗感染的能力较低,往往比足月儿更容易生病。因此,早产儿更需要接种疫苗来预防感染性疾病。
早产儿应该按实际年龄还是矫正胎龄预防接种?
出生后≥1月龄的早产儿,无论出生时的体重和胎龄大小,基本与大年龄婴儿的免疫应答相当。所以早产儿应根据出生后实际年龄来接种疫苗,与出生时体重及胎龄无关,与正常分娩的婴儿免疫程序和接种注意事项相同。但是乙肝疫苗最好在体重>2000克,卡介苗在体重>2500克时接种。
早产儿接种疫苗后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早产儿免疫力低、体质弱,家长非常担心接种疫苗后更易出现不良反应,反而影响孩子健康。事实上多数疫苗对早产儿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都很好,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机会与足月儿相似。
早产儿接种疫苗后的效果如何?
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预防接种后抗体反应相对较低,有可能无法诱导良好的免疫应答,但基本上都能达到有效保护浓度而避免感染,所以早产儿疫苗接种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但应注意一定要在健康状态较好的前提下接种。
最后还要注意几种接种方法与足月儿不同的疫苗:
1.乙肝疫苗:现行免疫程序要求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接种乙肝疫苗,但早产儿应将首次接种时间推迟到出院时,体重超过2000克或在2个月月龄时。
2.卡介苗:正常新生儿出生后第二天接种卡介苗,早产儿需待体重达2500克后才宜接种。
3.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超早产儿或超低出生体重儿,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生后2、4、6和12月龄时接种4剂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在4~5岁时接受1剂23价肺炎球菌疫苗加强免疫,尤其是患有慢性肺病的早产儿。
4.流感疫苗:早产儿≥6个月龄时开始接种,接种第1年需要至少间隔4周接种2剂次疫苗。
5.出生时诊断有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早产儿,不能接种流脑、乙脑等涉及脑部的疫苗,以免诱发癫痫等脑病。
一、预防接种证
新生儿出生后,可有医院产科为宝宝办理预防接种证或在出生后1个月内,到居住地所在的预防接种单位进行办理。为宝宝办理预防接种证,要由宝爸宝妈携带宝宝的的出生证明、乙肝疫苗、卡介疫苗的接种记录以及宝爸宝妈的身份证,到居住所在的预防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接种医生登记宝宝的基本情况和乙肝疫苗、卡介疫苗的接种信息。
宝爸宝妈取证后,需要仔细、认真核对新生儿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重要信息。预防接种证是宝宝预防接种的永久记录,宝宝上幼儿园等的有效证明,必须要妥善保存。如有损坏、遗失,一定要及时补证并补登既往接种信息。
二、接种了问题疫苗,该如何处理呢?
问题疫苗令家长胆战心惊,唯一的安心方法只有确定孩子没有接种问题疫苗。如何查询孩子是否接种了问题疫苗?如果接种了问题疫苗,家长又该如何处理?家长如何确认儿童是否接种了问题疫苗?
家长确认儿童是否接种了问题疫苗有两个方法:
(1)一般接种疫苗时家长都会拿到一本预防接种证,可以查看小本子上的百白破疫苗接种记录,预防接种证上有疫苗厂家和疫苗批号。家长可以与公布的疫苗生产企业和批号进行对照,判断是否接种了相应批号的不合格百白破疫苗。
(2)另外,也可以咨询接种单位,由接种单位协助查询所接种百白破疫苗的批号,判断是否接种了相应批号的不合格百白破疫苗。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第一页会标注孩子户口所属接种单位的电话,家长还可以拨打12320卫生热线咨询。
三、接种了问题疫苗后,宝宝是否需要补种呢?
家长确定孩子接种的是涉事的百白破疫苗,可以结合孩子接种的次数和批次情况,向当地疾控部门或接种单位咨询,看是否要继续接种。更为科学的做法是,家长可以到相关医疗机构检测孩子的免疫表达,看看孩子注射的疫苗到底有没有产生免疫效果;如果无效或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再咨询专业医师是否需要补种、需要补几针。由于各省开展疫苗接种的情况不一,建议家长向当地疾控部门或接种单位咨询实际情况。
一、接种前注意事项
1. 带好孩子的《儿童预防接种证》;
2. 给孩子穿宽松的衣服,方便接种;
3. 将接种儿童的近期身体状况、有无特殊疾病(癫痫、脑炎、急性传染病未控制期、近期腹泻等)及用药情况(如近期有无使用丙种球蛋白)、药物过敏史等情况如实告诉接种人员;
4. 要在宝宝身体、精神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接种疫苗,若儿童存在感冒、咳嗽等症状则需延期接种。
二、接种时注意事项
1. 积极配合接种人员,采取正确接种体位,注射过程中分散儿童注意力 ,接种后及时安抚;
2. 接种时和接种后密切监测儿童的表现,要在接种点等待30分钟,若30分钟后若未出现异常情况方可离开。
三、 接种后注意事项
回家后密切观察儿童精神状态及体温变化,嘱儿童多饮水,保持穿刺点(打针区域)干燥清洁,清淡饮食,避免剧烈运动。
接种疫苗后常见不良反应:
1.全身不良反应:发热(十分常见);偶见头痛、疲劳、乏力、恶心、呕吐等。
2.局部不良反应:常见接种部位疼痛、肿;偶见红、硬结、瘙痒。
关于发热:
部分儿童打完灭活疫苗(如流感疫苗)会在接种后数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
接种疫苗后引起的发热大多为一过性发热,持续不超过2天,可自行缓解。
可以减少活动,多休息,多喝水来促进好转。
如果在发热的同时还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并不首先考虑与接种疫苗有关,不排除其他原因引起发热的可能,如果儿童的体温高热不退(发热持续超过48小时或反复出现高热)、哭闹不断、精神状态不好或有其它明显不适(咳嗽、皮疹等),就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
如果说有种成熟,叫做主动穿起秋裤;有种成长,叫做主动关注健康……那么接种疫苗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我国实施免疫规划以来,已消灭了天花等疾病,并让麻疹、百日咳等 6 种疾病发病人数减少了约 3 亿人。尽管如此,关于疫苗的谣言和误解仍频繁出现。
今天,特为大家总结了一些接种疫苗常见误区,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推迟接种一般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也不会影响之前的接种效果。因为推迟接种只是延迟了疫苗开始起效的时间,所以并不会影响其整体的保护效果。
但接种疫苗就是在和疾病「赛跑」,而我们要做到应该是「领跑」。所以,不建议推迟任何一剂疫苗。
答案,当然是不行。每种疫苗都是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的,比如流感疫苗就是预防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流脑疫苗就是预防流脑感染的疫苗。而新冠肺炎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无论是接种哪种疫苗,只要不是新冠疫苗,对新冠病毒都没有作用,不能保护我们免于新冠困扰。
不过,现在新冠疫苗正在紧锣密鼓的研发中,大家再耐心等一等估计就等到啦~
衡量一个疫苗的质量,关键要看两个指标:一个是安全性,一个是有效性,都要基于大量的临床数据才能体现。
进口疫苗,在上市前,不仅要经过几千例甚至几万例的临床观察病例检验,完全符合标准之后,才能够被批准上市,而且想要进入中国,还必须经过国家权威机构的检验后才能进入市场。
国产疫苗也同样需要多轮临床试验才能核准上市。
因而,对于绝大部分疫苗来说,进口疫苗、国产疫苗只是生产工艺不同,所以大家可以放心挑选。
首先要知道疫苗是非常安全的。其次,如上题所述,疫苗在上市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动物试验、临床研究以及签发制度;而在接种的过程中,也有相应的、科学的、规范的要求,保证接种疫苗的安全性。
其中大多数反应,如胳膊酸痛或轻度发热,通常都是轻微和暂时的。只有极少数人由于个体原因,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并且过敏性休克大多发生在接种后 30 分钟内。因此,接种疫苗后应该留观 30 分钟,并回家后继续观察。
对于传染病的威胁,只要体内没有产生过抗体,任何年龄阶段都可能受感染,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尤其成人作为社会及家庭的支柱,在某种意义上,更需要受到保护。
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疫苗对我们的重要性,千万不能因为上述这些类似的误区而放弃接种疫苗,这才真的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说起新冠病毒疫苗,除了有效性之外,安全性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那么新冠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到底怎么样呢?听说有的人接种后有反应?是不是正常表现呢?
一般反应与异常反应 1
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都属于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是由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反应。两种反应都与受种者个体差异有关,但两者在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同。
(1)严重程度:一般反应占不良反应的绝大多数,属于一过性、轻微的机体反应,一般不需要治疗;而异常反应主要指造成受种者器官或功能损害的相关反应,罕见发生,通常需要治疗。
(2)临床表现:一般反应通常为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等局部反应,发烧、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而异常反应会表现出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等。
安全性良好
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目前我们使用的各疫苗耐受性均为良好,目前未有确定与疫苗相关严重安全事件的报告。
接种各类疫苗的受试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绝大部分也都是轻度到中度,例如注射部位疼痛或压痛、疲劳、发热、躯体痛等,一般在接种后24小时内可缓解。
以灭活疫苗为例,它作为最传统、最经典的疫苗制备方式,相对于其他新型疫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2。
一项关于国产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大规模紧急使用安全性的评估调查表明,大规模紧急使用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后,一般反应发生率较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疫苗安全性良好3。
接种禁忌 4
虽然目前新冠病毒疫苗的安全性良好,但是仍有接种禁忌:
(1)对疫苗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不可接种;
(2)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不可接种;
(3)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如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及脱髓鞘疾病等)不可接种;
(4)正在发热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不可接种;
(5)妊娠期妇女不可接种。
怎么样?了解了疫苗的不良反应后,是不是反到对疫苗的安全性更加放心了?适龄的健康朋友们,或是慢性疾病控制良好且经过医生评估的朋友们,抓紧去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吧,让我们一起努力构筑免疫“长城”。
本文亮点:
儿童使用弱效和中效激素相对安全,应尽量避免使用强效激素软膏,那么问题来了,具体哪些是弱效中效软膏呢?家长常见用药误区有哪些?请看文章介绍!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简称激素药膏)是重要的皮肤科外用药,是许多皮肤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塞米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外用激素药膏适应症广泛,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还是应慎用激素类药。
家长应注意避免以下常见的三大激素使用误区:
误区一:激素药膏影响小孩生长发育不能使用
很多家长有不同程度的“激素恐惧症”,担心小孩子用激素不安全,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或者引起发胖等副作用,因此拒绝使用激素药膏。
危害:外用激素能缓解蚊虫叮咬造成的皮肤红肿、瘙痒,更是很多小儿多发皮肤病,如湿疹的一线用药,如果拒绝使用此类药物,会导致症状加重,甚至造成病情进展。
纠正:首先,外用药膏中激素的含量相较于口服制剂和针剂来说是很低的。举一个例子,常见的激素类药膏尤卓尔,每支含氢化可的松5毫克,仅仅相当于一粒口服片剂(每片含氢化可的松20毫克)的1/4,一支注射用粉针剂(每支含氢化可的松200毫克)1/40。
其次,外用激素类药膏只是作用于局部皮肤表面,通过致密的角质层才能部分进入体内,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与衣物的擦碰等因素损失一部分,实际上进入人体内的量是很少的。只要选用合适的中、弱效的激素药膏,一般是不会引起全身严重副作用的。
误区二:激素软膏品种繁多,随便选一个用上就行
不难发现,激素药膏名称中一般都带有“松”或“德”字,如醋酸地塞米松、醋酸氢化可的松、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丁酸氢化可的松、氟轻松、氯氟舒松、二丙酸倍他米松等。在很多家长看来,这些药膏都没什么区别,用哪个都一样。
危害:激素软膏分为强效、中效、弱效三类,相对而言,强效激素软膏对人体副作用较大。另外,人体不同部位皮肤对外用药物的吸收存在很大差异,如眼睑皮肤与足跖之间相差达300倍。在阴囊、腋窝、腹股沟、乳房及面部等皮肤薄嫩部位激素吸收率高,应选用浓度低、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禁用强效、含氟的制剂。
纠正:在药效强度选择上,婴幼儿、儿童一般应选择弱效或中效激素,避免使用强效激素,禁忌使用超强效激素。
弱效激素药膏常见有:0.5%醋酸泼尼松龙乳膏;1%醋酸泼尼松乳膏;0.05%醋酸地塞米松乳膏;1%醋酸氢化可的松乳膏;1%或0.25%氢化可的松乳膏;0.05%地奈德乳膏等。
中效激素软膏常见有:0.1%曲安奈德乳膏;0.1%糠酸莫米松乳膏;0.025%醋酸氟轻松;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商品名尤卓尔)0.1%糠酸莫米松乳膏(商品名艾洛松)等。
强效激素药膏常见有:0.05%或0.1%哈西奈德乳膏;0.05%卤米松乳膏(商品名适确得);0.1%倍他米松乳膏;0.025%丙酸倍氯米松乳膏等。
极强效软膏:0.02%或0.05%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商品名为恩肤霜。
误区三:外用激素软膏安全性好,长期使用没有问题
和一些过于谨慎的家长相反,有些家长认为激素药膏安全性好,长期使用问题不大,无须担心,这其实是也一个误区。
危害:如果长期滥用激素药膏,可能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骨质疏松。长期使用激素洗剂,其中的酒精成分还会刺激面部等柔嫩部位的非肥厚、角化的皮损。
纠正:卫生部发布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时长进行了划定。短期治疗的时长是指不超过1个月——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激素连续使用4周是安全的。因此可以认为,激素软膏在非大面积使用的情况下,连续使用1个月是安全的。
需要强调的是,激素药膏不是万能的,不可随意滥用,需要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对症治疗。激素类药膏涂抹次数不宜过多,每日1~2次即可。如果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药膏,涂抹时间要间隔半小时以上。如果病情较重,需要较大面积使用,一定要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激素软膏,使用过程中定期复诊随访。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估计会想:打疫苗和心因性反应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因性反应?
心因性反应,临床称心因性反应症,是一组由于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心理疾病。一般地说,决定本组疾病的发生、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处境;社会文化背景;个性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生活态度、信念等。说白了就是一种心病。
在接种疫苗这件事上呢,也存在心因性反应,称为“预防接种心因性反应”,指在接种疫苗后,由于受种者心理因素而发生的反应。有的是“晕针”样表现,有的是“癔症”样表现。这些症状主要是接种疫苗时受种者的心理压力、焦虑等所致,无器质性损害,与疫苗无关。但临床中并不少见,群体性预防接种活动时往往也会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
预防接种心因性反应的特点
心因性反应主要发生在处于生理发育期的儿童,特别是小学生和初中生。最常见的心因性反应是晕厥,一般发生于5~6岁或以上的儿童,多见于年轻体弱的女孩或小学生,婴幼儿极为少见。该反应出现在接种时或接种后不久,甚至在准备接种时发生,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恢复完全。晕厥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有心慌、虚弱感、胃部不适伴恶心、手足发麻,短时间内恢复;稍重者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四肢冰凉;严重者除有上述表现外,还有瞳孔缩小、呼吸缓慢、脉细、心率慢,甚至失去知觉。上述症状持续十几秒钟至几分钟即可恢复。一般轻度晕厥不需处理,只要令小儿仰卧、低头位、下肢抬高,松解衣扣,注意保暖;或者给患儿喝热开水或糖水,短时间内可以恢复。对较重者,若经上述处理不见好转,可注射肾上腺素,严重者需送医院救治。还有少数儿童表现为接种后1~2天会有头晕、乏力的感觉。
那么如何避免预防接种心因性反应的发生呢?
对疫苗接种引起的心因性反应,其防范措施莫过于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环境,尤其是在进行群体接种时,应缩短儿童的等待时间,一切接种过程应尽量避开受种者的视线,避免不良的语言暗示。此外,减少注射时的疼痛和出血,可以显著地减轻受种者的紧张情绪,最好采取坐位接种,可大大减少心因性反应的发生。一旦发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应及时疏散患儿,隔离治疗,尽量缩小反应面,避免相互影响或暗示造成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