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是目前国际和国内治疗主要趋势,术前新辅助治疗主要是通过降低直肠癌局部复发和增加远期预后几率。术前新辅助治疗,主要有几点优势。
第一、可以通过术前新辅助治疗杀灭一些微小病灶。
第二、可以通过术前新辅助治疗,来增加手术可行性。
第三、可以通过术前新辅助治疗增加病人保肛几率。
第四、新辅助治疗实际上也有观察等待时间,通过这段时间观察肿瘤生物学行为,看看在放化疗期间肿瘤有没有进展,以此来评估一下肿瘤生物学行为再进行下一步治疗。
新辅助治疗采取不同治疗模式,包括现在同步,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包括 TNT 治疗,也就是全程新辅助治疗,包括术前单纯化疗。现在通过临床试验证明,术前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新辅助 TNT 全程治疗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和良好治疗模式。
新辅助治疗直肠癌减少结肠癌患者手术后复发的关键,是选择好的治疗方法,在早期选择好的治疗方法,直肠癌的治愈率是完全有可能的。即使是中晚期患者通过辅助治疗,也可以晚复发少复发以及实现长期带瘤生存的希望。临床上建议,早期直肠癌患者术后可以直接采用生物治疗,中晚期的直肠癌术患者可以放疗或者是生物治疗相结合,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传统的直肠癌术后一般采用放化疗,能防止对肝肾功能造成影响,抑制骨髓细胞和白细胞免受伤害,帮助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会使免疫细胞白细胞的数量上升。此外,放化疗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还能够大量的杀灭患者的其它健康的免疫细胞。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肝癌这种肿瘤疾病,人们认为肝癌就是不可治愈的绝症。但对于现在的医学技术来说,肝癌不算什么大问题。目前肝癌的治疗方法是比较多的。
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癌症或取活血化淤之法或用清热解毒之方,疗效尚待总结提高。中医治疗肝癌也有扶正祛邪之理论,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战胜癌症。若与手术治疗肝癌或放化疗相结合,相辅相成,当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肝癌是利用射线杀灭癌细胞的方法。射线的能量进入肿瘤细胞以后能将癌细胞核内的主导癌细胞分裂增殖,并维持其恶性行为的遗传物质,即dna的长链切断为碎片,使其丧失分裂增殖能力并逐步死亡。近年由于新品种射线如电子束、质子、光子等的开发应用,对同一内深部肿瘤的疗效大为提高;由于放射治疗肝癌设备的改进,如适形放疗等,使射线更能准确地集中于肿瘤组织,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从而也就可以明显的提高剂量,大幅度地提高疗效。
射频消融术:
首先为你介绍一种射频消融术。这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它治疗肝癌的优点是比较明显的。在b超检查或者是ct的引导下将射频电极针准确插入肿瘤,利用电极发出的热能使肿瘤病灶产生凝固性坏死。这一技术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易于耐受,一般在局麻下即可完成,适合于直径5cm以内的病灶或不能耐受手术者。治疗肝癌效果比普通治疗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且痛苦更小,并发症也更少。目前认为其近期疗效与手术切除相当,但远期疗效仍需观察。
对于肝癌的治疗方法还是比较多的,所以患者朋友还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治疗肝癌疾病。
筛查和早期发现可以降低结直肠癌(CRC)的死亡率。仅十年来,出现了多种侵入性、半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的筛查方式。随着对结肠镜检查质量的重视,提高了结直肠癌筛查和预防的效果,新技术在检测肿瘤方面的作用,如人工智能,也正在迅速崛起。
为了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者对各种筛查方式进行了研究。这些方式包括 基于粪便的方式,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胶囊内窥镜的半侵入式方法,通过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直接观察远端或整个结肠。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基于愈创木酯法检测粪便隐血试验(gFOBT)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以降低CRC的死亡率。目前还没有发表结肠镜作为筛查工具的临床对照试验;然而,前瞻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支持其应用。
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lT)尚未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测试,但其有效性是有理论支持的,其对CR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gFOBT更高。CT结肠造影和多靶点粪便DNA检测还没有在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中进行过探索,有一些研究对它们检测CRC的能力与结肠镜检查进行了比较。下文总结了结直肠癌筛查的建议和具体筛查方式的证据。
筛查建议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建议对结直肠癌进行筛查,但没有确定首选方案;美国多社会工作组(USMSTF)提出了一种分层筛查方法,建议将结肠镜检查或FIT作为首选方案,然后再选择其他方案。
在大多数进行CRC筛查的国家, 建议的初始筛查年龄为50岁。USMSTF和美国内科医生学会建议,对于一般人群,初始筛查年龄为50岁。美国癌症协会(ACS)最新的CRC筛查指南建议,初 始筛查年龄为45岁,因为早发CRC的发病率大幅上升。USPSTF最近的建议草案也将开始筛查的年龄降低到45岁,但它将这一建议证据等级定为B类,对50-75岁人群进行筛查为A类建议。
美国胃肠病学会的临床指南建议将筛查年龄降低到45岁,这是一个基于极低质量证据的有条件建议。ACS和USPSTF的建议都是基于CRC流行病学以及计算机模型分析的结果,还没有研究证实CRC筛查对45岁-49岁人群的有效性。 CRC风险较高人群被建议在较早的年龄开始筛查,包括一级亲属中有CRC患者。建议这类人在40岁时开始筛查,或相对家族中被诊断出CRC最小年龄提前10年开始筛查。
对于患有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结肠炎)、有CRC家族史或基因突变携带者的人来说,开始筛查的年龄和连续筛查的时间间隔是不同的,因为这些人群CRC的终生风险一直在增加。
在所有指南中,一致强烈建议对50岁-75岁人群进行CRC筛查(例如,USPSTF为A级)。一般来说, 大多数指南不建议在85岁以后进行筛查。对75-85岁的人应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如果以前没有接受过筛查,或者他们的估计寿命在10年以上,则建议接受筛查。一项评估了≥85岁年龄组筛查的研究显示,这一人群的预期寿命的增长很小,建议对老年人筛查的风险和益处进行仔细评估。
筛查方式
基于粪便的筛查方法
基于粪便的筛查方式包括gFOBT、FIT和包括FIT的多靶点粪便DNA检测。基于粪便的方法的主要原理是,CRC会引起隐性出血,可以从粪便中检测出来。基于粪便的筛查的好处是无创、低成本。gFOBT检测伪过氧化物酶活性,是对粪便中血红蛋白的间接测量,某些饮食和药物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Hemoccult Sensa(高灵敏度FOBT)对CRC的单次测试灵敏度达76%,特异度>85%。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显示,使用基于粪便的筛查对降低CRC的死亡率有好处。这些临床试验表明了 每年或每两年筛查一次筛查的益处。
与gFOBT相比,FIT直接测量粪便,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大多数指南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粪便检测,以筛查CRC,但美国医师协会建议 每两年进行一次gFOBT或FIT,而不是每年一次。这是基于一项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比较了每年或两年一次的gFOBT筛查效果,结果显示两个筛查队列的死亡率没有差异。
与FOBT相比,FIT有几个优点,包括使用一份而不是三份粪便样本,检测前没有饮食限制。一些研究将FIT与gFOBT和结肠镜检查进行了比较。一项纳入1996-2003年间19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 FIT在检测CRC方面的总体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和94%。
结肠镜检查
粪便检查显示阳性都需要进行后续的结肠镜检查,有研究探索了粪便筛查阳性后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时间间隔的临床影响。一项研究报告称, 粪便试验阳性后肠镜检查延迟超过6个月会增加死亡率。另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在FlT阳性后超过6个月才进行结肠镜检查,则整体CRC和IV期结肠癌的发生风险更高。
间接可视化筛查测试
CT结肠造影(CTC)或虚拟结肠镜检查是一种评估CRC的半侵入性方式,USPSTF和USMSTF认为可 每五年评估一次。对于大于10mm的病变,其灵敏度从67%到94%不等。这种检测方式的不利因素有:成本高、偶然发现的病变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来进行评估,但整体效益较低,且在大多数中心没有基础设施可以在CTC检查的同一天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果发现息肉,需要进行第二次肠道准备以进行后续结肠镜检查。
结肠胶囊内镜检查
结肠胶囊内镜(CCE)是一种较新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2009年推出了第二代名为Pillcam-2的CCE检查,其对大于6mm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和82%。CCE已被FDA批准用于因技术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还没有学会组织推荐CCE用于结直肠癌筛查。
基于血液的筛查测试
检测早期CRC和癌前息肉的血液测试非常受欢迎,可以提高筛查的接受率,减少筛查的危害和成本。检测mSEPT9 DNA的血液测试是FDA批准的检测,可用于拒绝其他筛查方式人群的筛查。对19项筛查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其检测CR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和92%。
该方法并未得到USMSTF或USPSTF的推荐,因为其灵敏度较低,成本较高,且有遗漏高风险病变的风险。其他潜在的血液标志物,如检测循环肿瘤DNA或基于血液的多组学标志物正在研究中。
直接可视化筛查测试
柔性乙状结肠镜作为一种筛查工具,已被证明能够大幅减少CRC的死亡数。切除癌前息肉,尤其是晚期病变,并在最早阶段诊断出CRC是这种检查方式的优势。队列研究表明,结肠镜检查可以大大降低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没有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其有效性。波兰的一项国家级CRC筛查项目报告称,在超过17年的随访中,与普通人群相比,接受结肠镜检查的人,CRC 发病率降低了72%,死亡率降低了81%。
参考文献:
BMJ 2021;374:n1855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结直肠癌也称为大肠癌,在我国已成为男性第二、女性第三的高发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其实这是一种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的癌症。
早期结直肠癌90%以上可以治愈,且生活质量较好;有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只有12%,而且往往粪便无法再像普通人一样排出,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
结直肠癌筛查的目的是希望在“正常的”人群中发现事实上已患癌症的患者,通过确诊和及时治疗,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专家指出,定期的结直肠癌筛查不仅使早期检出更容易治愈,而且有助于通过发现息肉或病灶,在其癌变之前摘除,从而达到预防癌症的目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表示,在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是最值得推广筛查的癌种之一,这是因为结直肠癌有三个特点:早期症状不明显、干预窗口期长、早期干预患者生存获益良好。
早期结直肠癌常常缺乏特异性症状,随着疾病进展,才会出现腹胀、腹痛等肠梗阻症状以及便血等症状。同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较长,从增生性病变到腺瘤、癌变、临床期癌以致晚期肿瘤,通常会经历5-10年,因而患者有足够的筛查、预防机会[1]。
哪些人群需要做结直肠癌筛查?
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从40岁开始上升,60-75岁达到峰值,其发病与否,不仅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年龄也是肿瘤筛查的重要参考因素。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包括:
1、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即:大便习惯改变,如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如黏液血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2、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3、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4、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5、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6、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7、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结直肠癌筛查要点
这结直肠癌筛查的方法也不少,到底应该做哪种?多久做一次?也有讲究。
1、40岁以上有症状的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解者,应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粪便隐血试验检查,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钡剂灌肠检查或肠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亦可直接进行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经肠镜检查仍未示有异常,建议作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2、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每年接受1次粪便隐血试验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加钡剂灌肠检查或肠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粪便隐血试验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过3年。
3、年龄大于20岁且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史的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4、45岁以上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粪便隐血试验检查,每5年接受1次大肠镜检查。
所以为了健康生活,早筛查,早治疗,才能将结直肠癌扼杀在摇篮中!
大肠癌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疾病,是预防结直肠癌的好方法。高脂、低纤维素是西方国家大肠癌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专家提醒人们注意观察自己的大便,大便症状有助于直肠癌的早期发现,那样就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现象。
直肠癌的危险信号:
1、便血,大便是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但常被忽略或误诊为痔疮患者延误治疗,病情加重。大便呈红色或暗红色,与大便混合或有血性粘液、脓液和大便,有时伴有血凝块、坏死组织。这些症状是由于癌细胞的血液供应所造成的障碍,坏死,糜烂,溃疡和感染,溃疡形成的后果。
2、排便习惯改变:大众及其分泌物,可造成肠道发炎,经常排便,排便感,里急后重等症状,但出水为粘液脓血便,起初的“假性腹泻”现象出现在早晨,上午腹泻说。在次数逐渐增加的次数,甚至晚上睡不着,改变了过去的大便习惯。
3、肠狭窄和梗阻:分布在肠壁的浸润,周围管腔狭窄,特别是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狭窄型硬癌,引起梗阻现象极易。壶腹直肠癌,因为是溃疡型,直左壶腹部较宽,约为1至2年造成梗阻,大便性状变稀,排便困难,便秘,引起腹部不适、腹胀和疼痛。由于粪便的积累,在上部部分的结肠梗阻,有时在左下腹部,可扪及一条线样肿块。
4、肛门疼痛和肛门失禁:低位直肠癌如肛门内入渗可引起局部疼痛,如肛门括约肌受累可引起肛门失禁、脓液和粪便污染等,经常会出现内衣裤;感染可引起癌或转移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5、其他症状“晚期直肠癌等其他器官和组织浸润,可引起疾病症状的骶丛浸润可使骶会阴疼痛,类似于坐骨神经疼痛;膀胱和前列腺的侵袭,可引起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直肠瘘、尿道直肠瘘,女性可引起直肠阴道瘘,粪便粘液和脓液分泌物。肝转移可引起肝肿大,黄疸,腹水等症状,全身症状可有贫血等恶病质现象,有时还可出现急性肠梗阻、弥漫性腹膜炎等症状引起的胃肠道出血和穿孔。
大肠癌的科学治疗方法:
1、根治性手术将由腹会阴切除(英里),这种手术完全切除,治愈率高。点击专家咨询
2、腹腔低位切除和腹腔一期切除术,手术的损伤小,且能保留原来的肛门,比较理想。如果肿瘤体积较大的话,并已渗透到周围组织,则不应使用。
3、直肠癌切除保肛,适合7到11厘米距肛缘早期直肠癌。如果肿瘤较大,分化程度差,或淋巴管被癌细胞和淋巴结转移侧梗死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手术切除仍然是好的。
然而,放疗是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认为在中低位直肠癌晚期,术前同期放疗的生存率高于术前。一般选择好的放疗是非常关键的,是可以为患者的生命加分的。因此,我必须要好好的珍惜自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付责任。
现在股骨头坏死是骨科的一种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当然很多人都采用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那么很多患者对于该疗法有的时候不是很了解,对此,股骨头坏死医院专家具体的介绍一下,希望能对于患者有所帮助。
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是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那么对于该方法的原理是什么,来了解一下。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原理是通过注入大量溶栓剂到患侧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疏通髋关节附近的微循环,改善患肢骨的血液供应,使动脉供血更加充足。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过程是如何,这也是很关键的,只有清楚的了解,才能治愈股骨头坏死。采用Seldinger穿刺术经股动脉插管,将5.5FCbra导管超选择送入股骨动脉内,注入76%的泛影葡胺8~10ml进行血管造影,并在X线直视下观察股骨头血运的变化;亦可进行数字减影血管照影,经导管注入尿激酶10~40万单位,低分子右旋糖酐10~30ml,复方丹参注射液10~30ml或其活血化瘀的药物,术后再次观察疗效,对于临床症状及血管再通改善不明显者,可间隔3~5天再次进行第2或第3次治疗。每次介入治疗后,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5万单位/天,共5天,并口服鱼肝油和钙片以加强疗效。
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有其治疗的一些优点和缺点,具体主要有哪些呢。优点有微创介入治疗皮肤创口仅为2mm左右,痛苦较少,通常在术后10小时可正常活动,功能恢复的快;缺点是对组织有一定的损伤,操作不当易使血管壁损伤,加重骨血障碍,同时会有一定几率的感染,它有严格的禁忌症和适应症;介入药物注射不到股骨头的骨头内部,而股骨头坏死是由骨内向骨外坏死,介入疗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导致股骨头坏死静脉回流不畅的致病因素;对于血管断裂或者有其他慢性病的患者,起不到全身调理治疗的作用,故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通过上述的一些介绍,对于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应该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了,那么患者要根据自己的病情,适当的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让自己很快的恢复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不能耽误治疗,延误病情。
中风后手指发麻主要为神经损伤、血液循环障碍、脑干或脊髓的损伤等因素导致。
1.神经损伤:中风会导致大脑的血液供应中断,从而引起神经损伤。进而影响到传输感觉信息的神经纤维,导致手指发麻的感觉。
2.血液循环障碍:中风会导致血液供应到大脑或手指的血管受阻或破裂,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也可导致手指周围的组织缺氧和营养不足,导致手指发麻的感觉。
3.脑干或脊髓的损伤:有时中风也可能导致脑干或脊髓的损伤,这些结构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到手指。当这些结构受损时,可能导致手指发麻的感觉。一旦中风后出现手指发麻的情况,可以建造咨询医生进行专业的评估和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前几天,老家一个长辈打电话给我,要我帮忙去北京的一个地方买些药。我问了下什么药,治疗什么疾病的。得到的答复是治疗少白头的,一种外用药。听到后我很是激动,竟然还有药物能够治疗少白头?我就打电话给老家人提供的公司,我再三询问之下,知道问题的来龙去脉了。
少白头,顾名思义就是很年轻的时候,头发就白了。在我们的脑海里,一般都是老年人才会有满头银发。而现在一些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头发就会变白,大部分都是白了一部分。但是也有一些患者,在二十多岁,头发就全白了。这一部分人,就称为少白头。
老家人是看了电视购物上面的广告,说的是北京一家公司出产了一种外用药物,针对少白头,洗头之后头发就会变黑。接电话的业务员是个年轻的姑娘,我听后就怀疑是染发剂。我就问对方是染发剂还是药品,对方刚开始的回答是药品。我说我是皮肤科大夫,对这种病很了解,不要骗我。对方才说,确实是染发剂,只是比普通的染发剂好用。我说好吧。
人的头发为什么会黑。这和人体中含有的黑色素细胞有关系,人类只拥有一种色素细胞,也就是哺乳类身上与黑色素细胞相对应的的黑素细胞,以此产生皮肤、毛发和眼睛的颜色。由于和其它细胞的鲜明差异,以及大量的存在,黑色素细胞是目前研究最透彻的色素细胞。也就是说,人体内的黑色素细胞决定了毛发的颜色。中国人头发以黑色为主色调,这就是由于中国人体内含有的黑色素细胞决定的。
现在少白头的人很多,这和几种因素有关系。北京大学曾经做过问卷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少白头的发病和营养因素、遗传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精神状态的影响,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预防和控制少白头的发生。现在的社会,很少有因为营养引起的白头。遗传因素是主要因素,还有就是精神因素,比如生活工作压力大造成。
关于少白头的治疗,没有一种有效的办法。所以,我劝老家人说别买了,明显是染发剂,而且要花这么多钱。我就是学这个专业的,如果有好的办法,我会告诉你的。医学虽然发达,但是对黑色素细胞的了解还是很少的。在没有好的办法之前,一些不法分子会出奇招骗钱,所以不要轻易相信。
一天要上三次厕所,48岁的何女士担心自己罹患了大肠癌,所以来到医院想检查一下。
医生告诉何女士,从你描述的情况来看,虽然一天有三次大便,但是排便习惯很规律,而且大便的性状和颜色也没有什么异常,所以罹患大肠癌的可能并不大。
不过为了万无一失,何女士还是接受了肠镜检查,通过检查,最终排除了大肠癌。
事实上,像何女士这样的患者不是很多,有些人,一天好几次大便,他们特别担心,担心自己是不是罹患了大肠癌,有些人,好几天才解一次大便,他们也担心自己是不是罹患了大肠癌,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说说,一天三次大便和三天一次大便,究竟哪个有异常。
第一,一天三次大便,是腹泻吗?
很多人觉得大便次数太多不好,因为是腹泻的信号,事实上,仅凭次数来判断是不是腹泻,其实并不正确,很多人虽然大便次数多,但是大便的颜色,外观都完全正常,腹泻,通常有大便性状的改变,大便呈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没有形状。
单纯从大便的频率,并不能判断是不是大肠癌,还要看大便的性状,以及排便是否规律。
第二,三天一次大便,是便秘吗?
很多人想每一天都有大便,因为觉得大便里有很多毒素,及时排出才能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可也有一些人,三天才解一次大便,他们担心,这么久才解一次大便,毒素会伤害肠道。
事实上,是不是便秘,不能只看大便的次数,还需要看大便排出是否困难,大便是否干结,大便的颜色和性状是否正常。如果这些都很正常,那么问题也不是很大。
每个人的排便习惯不同,有的人一天一次,有的人一天两次,有的人两天或三天才一次,但只要大便性状,颜色,排便习惯正常,那么,就无需担心。
大肠癌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男性,以40~70岁最为多见,但20世纪末发现30岁以下者亦不少见。男女两性发病比例约为2:1。本病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发病原因仍不清楚,可以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任何部位,但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多见,其余依次见于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癌瘤大多数为腺癌,少数为鳞状上皮癌及粘液癌。本病可以通过淋巴、血液循环及直接蔓延等途径,播散到其他组织和脏器。
子宫肌瘤患者忌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
子宫肌瘤和雌激素水平高有一定的联系,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高,可以导致子宫肌瘤发病率增高,并且也是使子宫肌瘤加重的重要因素。常见含有雌激素的食物包括蜂王浆、蜂胶、雪蛤等,子宫肌瘤患者可以少吃或者不吃这类食物,避免病情加重。
子宫肌瘤患者还需要积极的改善焦虑、恐惧和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要定期复查,注意个人卫生,积极锻炼身体,均衡饮食。但是有时候子宫肌瘤仅仅靠注意饮食是不够的,建议如果身体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这段时间,身边“咳咳咳”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婴幼儿容易中招。很多人都以为是感冒,其实很可能是“百日咳”。
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通告显示(图1),一种古老的传染性疾病——“百日咳”卷土重来,今年1-2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已致13例死亡[1]。
通告一发布,很多人担心起来:百日咳是什么病?怎么判断孩子的咳嗽是不是百日咳?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百日咳伤害呢?
针对大家的问题,京东健康特别整理了一篇百日咳家庭防护和就医攻略。
图1:国家疾控局发布的2024年1-2月百日咳发病数和死亡数
Part 1:什么是百日咳?和感冒有什么区别?
很多年轻家长对百日咳比较陌生,其实在百日咳疫苗问世之前,这种古老的传染病曾是导致6月龄以下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百日咳,它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从名字不难看出,这种疾病的咳嗽时间特别长,一般来说可持续2~3个月,很不好治。
百日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6月龄以下未及时接种疫苗的婴儿威胁最大。
百日咳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后期。
一般来说,感冒症状通常在一周内逐渐好转,而患了百日咳的婴幼儿一般经过7~10天左右,才会出现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剧咳。
剧烈的痉挛性咳嗽常引起反射性呕吐,还可导致面部充血、毛细血管破裂,出现球结膜出血、面部皮肤出现出血点等表现。
最后孩子可能咳出大量黏液,并由于大力吸气而出现犹如鸡鸣样吼声,昼轻夜重[2]。因此,在古代中医称其为“鸡咳”或“鹭鸶咳”。
也有一部分百日咳患者痉咳期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为持续2-4周的慢性咳嗽,特别是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常没有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 2 周以上。
如果有以上症状,千万别掉以轻心,一定要去看医生。
Part 2:百日咳为什么突然间增多?
百日咳很早就被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我国为3月龄婴幼儿免费接种百白破疫苗,自计划免疫实施后,百日咳的发生率已经大为减少。
但近年来,不止我国,全球范围来看,很多疫苗覆盖率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疫情导致了很多地区儿童没能按时、及时接种疫苗。
根据我国百日咳发病数据来看,百日咳的发病患者群主要是以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的婴幼儿为主。
二是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百日咳鲍特菌MLVA型别变迁研究结果显示,2016—2022年,百日咳型别在不断变化:百日咳型由2016年的MT32型、27型到2022年主要转变为MT28型。MT28型在上海首次报道。
MT28型毒力较强,引起小范围的扩散流行。MT28型红霉素耐药率超过80%,和原始的百日咳疫苗组发生免疫逃逸。
监测结果提示:百日咳疫苗保护性抗体降低,现有百日咳疫苗对目前流行的百日咳菌株不耐受[3]。
人类和疾病的抗争是个漫长的过程,也不用过于担心,虽然患病病例有增多,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Part 3:婴幼儿打了疫苗,为什么还会感染百日咳?
前面提到,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个客观事实:百日咳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维持时间不够长,保护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
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通常疫苗接种3~5 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
由于婴幼儿预防接种时间间隔较长,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儿童,百日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完成首剂次百日咳疫苗的接种后,保护有效性只能达到45%,如果完成3剂次的基础免疫,保护有效性能提高到98%左右。
建议所有适龄婴幼儿都应在免疫程序里尽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种,以远离百日咳感染风险。如果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2]。
需要警惕的是,百日咳不只是一种儿童疾病。
在许多国家观察到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由于青少年和成人的疫苗获得性免疫力已经减弱,导致大量未受保护的人群可能感染百日咳。
百日咳的典型临床特征包括阵发性咳嗽和百日咳。但在成年人中,症状多少不太典型,难以识别,这大大增加了成年人传染给家庭成员的风险。
Part 4:怎么防范百日咳?
对于婴幼儿,最好的防护办法是及时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成年人的百日咳疫苗,也尚未推荐在成年人群进行加强免疫。
为了保护自己,也避免家人感染,不管婴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防范百日咳。
1.及早识别并就医
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感染百日咳后的症状不一,符合以下任一项条件者,应高度怀疑是百日咳,就请尽快到医院就诊,做百日咳鲍特菌等检查,以排查百日咳[2],然后根据医嘱服药:
(1)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 周;
(2)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发绀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3)大龄儿童、青少年、成人持续 2 周以上咳嗽,不伴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2.做好隔离
百日咳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许多咳嗽的青少年及成年人,可能使隐性带菌者及不典型症状的患者,也有传染性。
因此,需要对百日咳病人进行隔离,以保护婴幼儿等易感人群。
3.日常防护
稍微令人安心的是,百日咳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无需消毒处理。
日常防护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室内通风,让衣物在阳光下暴晒,对痰液及口鼻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勤洗手,戴口罩。
希望所有人远离百日咳,健健康康的享受春光~
结直肠癌作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与肠息肉密切相关,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其癌变风险较高。因此,了解肠息肉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一、肠息肉的成因
肠息肉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等。其中,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饮食结构是导致肠息肉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长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二、肠息肉的危害
肠息肉本身并不可怕,但若不及时治疗,其癌变风险较高。研究表明,约80%的结直肠癌是由肠息肉转变而来。因此,肠息肉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三、如何预防肠息肉
1. 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2. 适量运动:保持规律的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
3. 戒烟限酒:远离烟草和酒精,降低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4. 定期体检: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肠息肉。
四、如何治疗肠息肉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内镜下切除是治疗肠息肉的首选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较大或位置较高的息肉,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
五、总结
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了解其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若发现肠息肉,应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前列腺癌,一种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其转移途径主要为血行转移至骨骼、局部浸润侵犯邻近器官等。然而,近期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接诊了一位特殊患者,其前列腺癌竟“跑到”直肠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患者马叔两年前因前列腺癌接受了前列腺电切术及双侧睾丸去势手术。然而,半年前他开始出现大便带血、排便不适等症状。当地医院肠镜检查结果显示,马叔肛门3cm处有一近3.5*3.5cm大小的黏膜隆起,疑似恶性肿瘤。当地医院拟对其进行挖肛门的手术,这让马叔和家人倍感痛苦。
经过一番辗转,马叔来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汪建平教授对其进行了详细检查,发现直肠肿瘤位于直肠前壁,与前列腺粘连明显。盆腔磁共振提示为下段直肠壁增厚,考虑低位直肠癌。然而,临床检查结果与影像学存在矛盾。经过专家组讨论,汪建平教授认为马叔的直肠肿瘤与前列腺肿瘤可能同时存在,建议会诊外院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明确肿瘤来源。
病理科仔细筛查后,确认马叔的直肠肿瘤确系前列腺来源,即为前列腺癌向外跳跃转移至直肠壁。此类肿瘤在临床极为少见,建议先行术前新辅助放疗,使肿块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以提高治疗效果。
汪建平教授指出,虽然直肠肿瘤的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升高,但前列腺癌转移至直肠的发生几率极低,仅1-4%。马叔的情况更为罕见,为跳跃性生长,且没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对于前列腺癌患者来说,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建议患者定期进行体检,密切关注身体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
年底来临,许多人都会利用假期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敲响健康警钟。然而,不少人在体检机构抽血、拍X光、做B超等,看似在积极地为健康把关,但其实却忽略了癌症筛查的重要性。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四科主任、主任医师金川指出,癌症的筛查与普通体检项目有很大区别。许多人在体检中漏掉了重要的癌症筛查项目,导致癌症在早期就被忽略,最终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以下是一些常见癌症的筛查误区和正确方法:
肺癌:错误的筛查方式:X光片;正确的筛查方式:低剂量螺旋CT。X光片对早期肺癌的筛查效果较差,低剂量螺旋CT扫描能更早地发现肺癌。
肝癌:错误的筛查方式:肝功能;正确的筛查方式:B超+抽血化验甲胎蛋白。肝功能检查只能发现肝脏炎症,而B超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查能更有效地发现早期肝癌。
胃癌:错误的筛查方式:仅查幽门螺旋杆菌;正确的筛查方式:胃镜。幽门螺旋杆菌检查只能发现胃部炎症,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结直肠癌:错误的筛查方式:直肠指检;正确的筛查方式:指检+肠镜。直肠指检只能发现低位直肠癌,而肠镜检查才能全面检查大肠。
乳腺癌:错误的筛查方式:自检;正确的筛查方式:B超或钼靶。自检难以发现早期乳腺癌,而B超和钼靶检查能更早地发现乳腺癌。
食管癌:错误的筛查方式:喉检;正确的筛查方式:内镜检查。喉检无法发现食管癌,而内镜检查能直接观察食管黏膜,是诊断食管癌的金标准。
专家提醒,一旦在体检中发现问题,或某项指标异常,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轻易忽视,最好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进行复查确诊。
近年来,结直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徐瑞华在第十届“CSCO-南方”肿瘤生物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论坛上,分享了2016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关于结直肠癌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我国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首先,徐瑞华副院长介绍了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治疗共识。目前,伊利替康、奥沙利铂等药物在mCRC的一线治疗中疗效相当,而Folfox、Folfiri、Xelox等方案的疗效也相当。此外,部分患者可使用氟尿嘧啶类单药作为初始治疗,未来将实现基于分子指标为基础的精准治疗。
其次,徐瑞华副院长指出,肿瘤原发部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疗效。研究发现,左半结肠癌的预后优于右半结肠癌,总生存率(OS)差异达19.3个月。此外,一线使用西妥昔单抗和贝伐珠单抗在不同原发部位疗效相异。因此,肿瘤部位可作为生物标志物,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
此外,徐瑞华副院长还介绍了免疫评分与复发时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免疫评分高的患者复发时间(TTR)显著延长,低免疫评分可标记出高风险患者亚组。免疫评分可预测TTR、DFS(5年无病生存)和OS。
最后,徐瑞华副院长介绍了联合治疗mCRC的研究进展。Nivolumab±Ipilimumab方案在MSI-H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活性,Cobimetinib联合Atezolizumab治疗化疗难治的KRAS突变mCRC患者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这些研究进展为mCR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直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直肠癌的早期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一、直肠癌的早期症状
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常见的症状包括:
二、直肠癌的诊断方法
1. 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家族史等信息。
2.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肛门指检,检查直肠是否有异常。
3. 实验室检查:包括大便潜血试验、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4. 影像学检查:如CT、MRI、肠镜等,可直观地观察直肠癌的部位、大小、形态等。
5.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取直肠癌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和恶性程度。
三、直肠癌的预防措施
1. 改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的食物。
2.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是直肠癌的重要诱因,戒烟限酒可以降低直肠癌的发病率。
3. 适当运动:保持适度的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直肠癌。
四、总结
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了解直肠癌的早期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癌症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结肠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近日,癌症研究协会Gateway for Cancer Research宣布,世界首个针对大肠癌干细胞的临床试验已正式启动。该试验旨在探索一种新型治疗方法,为结肠直肠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此次临床试验由华盛顿大学临床肿瘤学专家Edward Lin博士领衔,是世界上首个针对大肠癌干细胞的临床试验。试验主要采用ADAPT疗法,通过联合使用卡培他滨和塞来昔布两种药物,唤醒并消灭结肠癌干细胞。这一治疗方法有望改变传统化疗中结肠癌干细胞处于睡眠状态,导致治疗失败的问题。
卡培他滨作为一种化疗药物,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已取得了一系列临床证据。与靶向治疗药物Avastin等联用时,疗效更为显著。塞来昔布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药,也被证实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两种药物联用,有望实现协同增效,提高治疗效果。
据了解,前期试验中,124名患者接受了卡培他滨和塞来昔布的联合治疗,其中40%的患者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生存期延长至93.7个月。这一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法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结肠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随着肿瘤的增大,患者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等症状。晚期患者还会出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结肠直肠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然而,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并不高,化疗和放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此次临床试验的启动,为结肠直肠癌患者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一新型治疗方法。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我坐在电脑前,心中满是焦虑。五年前,我因为直肠癌做了手术,虽然已经恢复得不错,但最近大腿根内侧的疼痛让我不由得担忧复发。
我尝试过在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医生***的专业素养让我印象深刻。他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并给出了详细的建议。他说,我需要做骨扫描来明确诊断,以判断是否出现了骨转移。
医生***的回答让我感到安心,他告诉我,虽然我现在的情况有些复杂,但只要积极治疗,就有希望控制病情。他还提醒我,虽然我已经五年没有进行化疗和放疗,但仍然可以对疼痛的位置进行放疗,以缓解不适。
医生***的细心和关怀让我感到温暖。他不仅关注我的病情,还询问了我的生活习惯,并建议我适当调整饮食,以增强体质。他还告诉我,虽然目前的治疗方案无法根治,但通过中药和饮食的调整,仍然可以延长寿命。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开始了新的治疗。虽然过程有些艰辛,但我知道,只有积极面对,才能战胜病魔。
直肠手术后患者出现腰疼症状,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以手术为主。
以下是可能导致直肠手术后腰疼的一些原因:
1. 术后复发或转移:直肠癌手术后,癌细胞可能会在体内复发或转移,尤其是转移到骨头时,容易出现腰疼症状。
2. 术后并发症:如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也可能导致术后腰疼。
3. 术后卧床时间过长: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长时间卧床容易导致腰肌劳损,从而引起腰疼。
4. 营养不良: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导致腰肌无力,进而出现腰疼。
5. 术后饮食不当:术后饮食不当,如摄入过多油腻食物、辛辣食物等,也可能导致腰疼。
针对直肠手术后腰疼,建议患者采取以下措施:
1. 去医院进行系统检查,明确腰疼原因。
2.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3. 注意日常保养,如加强腰背肌肉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4. 调整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摄入过多油腻食物、辛辣食物等。
5. 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此外,患者还可以考虑以下治疗方法:
1. 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对于有肿瘤转移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进行抗肿瘤治疗。
2. 全身静脉化疗:对于病情可接受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全身静脉化疗。
3. 生物免疫治疗:生物免疫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
4. 基因检测:患者可以采血进行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敏感化疗药物和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
总之,直肠手术后腰疼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心态,才能尽快康复。
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近期,有一位表姑因肠道不适就医,却不幸被确诊为直肠癌肺转移,病情日益加重。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直肠癌肺转移的治疗效果。
首先,针对不可切除的肺转移灶,新辅助化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化疗,可以使原本不可切除的病灶转化为可切除,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通常,化疗时间为2-3个月。
其次,中医“状态疗法”在直肠癌肺转移的治疗中也有着重要作用。该方法包括中药汤剂、敷贴法、针灸、艾灸等,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加速细胞代谢、促进毒素排出、修复受损细胞等途径,有效改善症状,降低放化疗副作用,预防复发转移。
然而,直肠癌肺转移意味着疾病已进入晚期,治疗难度较大。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包括病灶数量、原发肿瘤分期、无病间期、术前CEA水平、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等。部分患者可能需要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
直肠癌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轻生念头。因此,我们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勇敢面对疾病。
总之,直肠癌肺转移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支持和护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奶奶昨晚直肠癌手术的一周以后,感觉到肛门痛,痛得撕心裂肺的,特别难受。我在旁边看着都感觉很痛很痛的样子,那么,直肠癌手术后肛门痛是怎么回事呢?直肠癌手术后肛门痛应该怎么治疗?直肠癌手术后肛门痛要注意什么?下面来分享下我所了解到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直肠癌手术后肛门痛的原因。直肠癌手术后肛门痛可能是由于手术创伤、术后感染、肛门周围神经受损等因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直肠癌手术后肛门痛的原因:
针对直肠癌手术后肛门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为了预防直肠癌手术后肛门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直肠癌手术后肛门痛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需要引起重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