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现在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吸猫撸狗已逐渐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乐趣。不过,一旦不小心被它们抓伤咬伤,问题就来了——到底需不需要打狂犬疫苗呢?
很多人都觉得,只是被猫狗轻微抓伤,没必要打疫苗,事实是这样吗?其实专业角度来讲,这其中存在一个暴露分级,根据暴露性质和严重程度,暴露分为三级。被猫狗抓伤、咬伤,我们需要专业人士开判断暴露分级,再决定要不要打狂犬疫苗。
也就是说,一旦被猫狗抓伤,我们就有打狂犬疫苗的必要。
首先要说的是,狂犬病毒的致死率接近 100%。
带有狂犬病毒的猫、狗,甚至牛、猪、狼、狐、蝙蝠等,如果抓伤或咬伤了我们,病毒就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我们的身体。
这个时候,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就是进行有效、及时、正确的处理,而狂犬疫苗,可以有效降低狂犬病导致死亡的概率。
除了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打狂犬疫苗,我们也需要学会处理伤口。这样可以预防伤口出现继发细菌感染,也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和功能恢复。
而对于 II 级和 III 级暴露,彻底的伤口处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越早越好。伤口处理对于预防狂犬病发生、避免继发细菌感染,也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猫猫狗狗虽然可爱,但发生意外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出门遛狗,记得牵上狗绳,和宠物玩耍,也一定要记得保护好自己。共建美好的吸猫撸狗世界!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现如今很多人养宠物来丰富自己的闲暇时间,已成当下热潮。而每年被宠物所伤的人数也逐渐增加。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年龄层次更是上有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下有几个月婴幼儿。注射狂犬病疫苗的成年人多见于猫、狗的咬伤或抓伤,而婴幼儿多见于兔子、仓鼠的咬伤或抓伤。这篇文章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狂犬病。
一、狂犬病的分级?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脑炎,是动物源性传染病。通过狂犬病动物咬伤、抓伤皮肤,或者舔舐粘膜或皮肤破损处而传播。潜伏期为1-3月左右,极少数短至两周以内或长至一年以上。根据我国狂犬病流行情况,致伤动物传播狂犬病的风险可分为三等级:
高风险:狗、猫、蝙蝠;流浪的或野生的哺乳动物,这类动物致伤后,一律应及时进行开展暴露后处置。
中风险:牛、羊、马、猪等家畜,兔子、鼠等啮齿类动物,是否进行暴露后处置,视当地流行情况而定。
无风险:非哺乳动物不患狂犬病,如龟、鱼、鸟类、昆虫等,无需进行狂犬暴露后处置,但最好去医院检查伤口,让医生处理。
二、被注射狂犬疫苗的猫狗咬伤了,需要打狂犬病疫苗吗?
如果家里的猫狗与流浪的猫狗接触或者是猫狗接种疫苗后未能产生抗体,都有可能导致已接种疫苗的猫狗感染狂犬病毒。所以,被家里打过疫苗的猫狗抓伤后也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
三、被咬伤后怎么处理?
“一洗”首先用水与流动水交替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二消”用2%-3%的碘伏(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三免疫”及时进行疫苗接种。
四、什么情况需要注射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
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抗狂犬病血清都属于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主要用于三级暴露或者免疫缺陷人群,在注射完疫苗后,机体产生抗体之前的这段时间给患者提供保护。
近年来我国提倡文明饲养宠物,养宠物娱乐的同时也要注意,及时给家养的狗和猫接种疫苗,不轻易遗弃。出门遛猫狗时要栓绳,减少对他人的伤害,如果被猫狗咬伤,一定不能大意或者不以为然,要及时到犬伤的门诊,进行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
都知道被猫狗抓了咬了要打狂犬疫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宠物饲养的范围也越来越宽泛,出现在人们家里的宠物不止有猫狗,还有小乌龟、小仓鼠、小蜥蜴、蛇,甚至还有食人鱼!如果喜欢郊外游玩的玩家,可能还会碰到其他野生的动物。所以被猫狗以外的动物抓到咬到也是常有的事,那到底哪些动物抓咬后需要打疫苗呢?今天就来给大家理一理。
什么是狂犬病暴露?
首先要知道狂犬病暴露的概念: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
狂犬病暴露分级
按照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每一级都有相应的预防处置方法。
一级:如果完好的皮肤接触动物及其分泌物或者排泄物,处理的方法是清洗局部,无需其他的医学处理。
二级:符合以下之一的情况,无明显的出血的咬伤、抓伤,无明显出血的伤口或已闭合但未完全愈合的伤口,接触动物及其分泌物或者排泄物。处理的办法是,第一:处理伤口;第二:接种狂犬病疫苗;第三:必要时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三级: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穿透性的皮肤咬伤或者抓伤临床表现为明显的出血;尚未闭合的伤口或粘膜接触动物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暴露于蝙蝠。处理的方法,第一:处理伤口;第二: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第三:接种狂犬病疫苗。
哪些动物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
需要按照狂犬病暴露进行处置的动物:犬、猫、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猫鼬等食肉目动物,它们均是狂犬病病毒的储存宿主,均可感染狂犬病病毒成为传染源,因此接触以上动物,都需要按照狂犬病暴露进行处置。需按照狂犬病Ⅲ级暴露进行处置的:蝙蝠也是狂犬病病毒的储存宿主,由于蝙蝠暴露可能为极难察觉的细微咬伤或损伤,从而导致暴露风险大为提高。因此建议蝙蝠暴露处置按照III级暴露进行处置。
通常无需接受狂犬病暴露后免疫预防的动物:啮齿类(尤其小型啮齿类,如:花栗鼠、松鼠、小鼠、大鼠、豚鼠、沙鼠、仓鼠)和兔形目(包括家兔和野兔)极少感染狂犬病,也未发现此类动物导致人间狂犬病。所以这类动物暴露通常无需接受狂犬病暴露后免疫预防。不需要进行狂犬病暴露后免疫预防的动物:禽类、鱼类、昆虫、蜥蜴、龟和蛇等非哺乳类动物不会感染和传播狂犬病,因此这些动物暴露不需要进行狂犬病暴露后免疫预防,不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
家里有宠物的朋友,时常会被猫狗抓伤,特别是萌宠养成时,一不小心就被挠了个小伤口,那要不要打狂犬疫苗?
狂犬疫苗顾名思义就是预防狂犬病,那狂犬病又是什么呢?
狂犬病:一种致死率100%的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会侵袭人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感染者会出现神经功能的损伤,丧失吞咽功能,听到水声、风声,会有一种类似溺水的濒死感,表现出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怕水、流口水、全身肌肉抽搐等症状,晚期肌肉痉挛停止、进入全身瘫痪和昏迷状态。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可怕的是狂犬病的致死率几乎是100%,通常发病一周内就会出现身体体征的消失。
虽然我国狂犬病发病率最高曾经达到每年至少5000例,但近几年狂犬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都在500多例,只要做好狂犬病的预防,就可以大大降低发病率。
被家猫家狗抓伤后如何处理?
1. 冲洗伤口第一步,预防所有传染病
冲洗伤口不仅仅是为了预防狂犬病,也为了预防其他所有细菌的感染。除了狂犬病,动物的口腔、爪子都存在大量的其他的病原体,接种疫苗是为了预防狂犬病,而冲洗伤口就是为了大大降低伤口发生感染的概率。
2. 健康评估小宠物,狂犬疫苗打不打
对小宠物进行健康评估,如果是正常的嬉戏互动中被小宠物抓伤,事后宠物并没有出现异常,那么感染狂犬病的概率相对较低,如果是被发病期的宠物抓伤咬伤,那么极易感染狂犬病,发病期的宠物常常表现为原本温顺突然暴躁,原本活泼突然安静等。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一旦发现被小动物抓伤咬伤,要尽快处理伤口、接种疫苗。狂犬疫苗一共要打5针,接种时间是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第二十八天,正确使用十日观察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疫苗打到什么时候,如果第一针接种疫苗十天后,动物仍然是正常的,这时我们可以选择只接种前三针。
3. 家猫家狗很健康,狂犬疫苗非必要
如果你家猫狗连续两年接种过狂犬疫苗,平时和外界接触较少,可以认为动物是安全的,直接采用十日观察法,不用打一针疫苗,十天后动物没有发病,那就可以安心了~
外出遛狗,拴好狗绳,安全你我。
可爱的猫猫狗狗大多数人都会“爱不释手”,但可爱之余,难免会遭受猫抓狗咬,而且处理不好后果会很严重。都知道狂犬病吧,万一被染上狂犬病可真是太严重了,一旦发病很难存活。所以,无论是被疯狗、病猫,还是正常的猫狗抓伤后,大家都会去注射狂犬疫苗,但注射疫苗前还有一个关键的步骤要做好什么呢?大家都知道,被猫狗咬伤后,伤口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有时可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结炎或蜂窝织炎。因此,被猫狗咬伤后,采取现场急救措施、避免狂犬病毒透过皮肤进入体内也是十分重要的。
冲洗伤口要分秒必争:
以最快的速度把可能沾染在伤口上的狂犬病毒冲洗掉。冲洗前应先挤压伤口,排出带毒物的污血,但决不能用嘴去吸伤口处的污血。如果伤口在四肢,应在伤口上方结扎止血带,然后用大量的清水(1000毫升以上)或冷盐开水清洗伤口。若伤口较大的话,在清洗完伤口后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
冲洗伤口要深入彻底:
狗、猫咬或抓的伤口往往外口小、里面深,清洗时必须掰开伤口,让其充分暴露,冲洗完全。如伤口较深,冲洗时可用干净的牙刷、纱布和浓肥皂水反复刷洗伤口,并及时用清水彻底冲洗,冲洗后用干净的纱布盖上伤口,处理好的伤口无需包扎,也不用涂抹药膏。一般越早处理伤口越好,最好在2小时内。
处理处理完伤口后尽快注射狂犬疫苗:
无论有无出血,都应尽快注射狂犬疫苗,越早越好。首次注射疫苗的最佳时间是咬伤后的24小时内。具体注射时间是:分别于当天及第3、7、14、30天各肌内注射1支疫苗,如因诸多因素未能及时注射疫苗,应本着“早注射比晚注射好,迟注射比不注射好”的原则使用狂犬疫苗。
抓咬伤后超过24小时注射狂犬疫苗仍有意义:
有人认为,被狂犬咬伤以后,因种种原因当时没有及时注射狂犬疫苗,经过数月以后“没事”,便不需要用狂犬疫苗来预防狂犬病了。这是不对的。据统计,大约有5%的狂犬病患者,潜伏期超过12个月。被动物弄伤或被人咬伤者可能得破伤风,需打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的潜伏期通常7~8日,但也有短至24小时或长达几个月或数年的。一旦发病,治疗困难,可能危及生命。超过24小时注射疫苗,只要在疫苗生效前,也就是疫苗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之前人还没有发病,疫苗就可以发挥效用。对暴露已数日、数月而因种种原因一直未接种狂犬疫苗的人,只要能得到疫苗,也应与刚遭暴露者一样尽快补注射,争取抢在发病之前让疫苗起作用。这时,前一针或前两针的接种剂量应当加倍,必要时应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所以超时接种仍然是有很大意义的。
深夜,120调度中心,一个电话骤然响起,你们快来,我老公……不行了……电话另一端传来格外焦急的声音,到最后竟然变成了抽泣声。
十分钟后,救护车赶到事发小区,只见一个年轻男子正蜷缩在角落里,脸上流露出极度恐惧的表情,稍微有一点声音和光亮,男子就特别敏感。
出诊医生随即判断,这是典型的狂犬病症状。
所谓狂犬病(rabies)乃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而传播病毒。
一听到是狂犬病,男子的家属立刻变得格外紧张,要知道,男子平时身体很健康,怎么会无缘无故得狂犬病?
医生说,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得狂犬病,主要是由狂犬病毒通过动物传播给人而致。
男子妻子的回忆则很快揭开了真相,原来,三个月前,家里养了一条宠物狗,把男子咬伤后,男子就将狗卖掉了,按说被狗咬伤应该及时打疫苗,这是常识,但男子却并未引起重视,还对妻子说,宠物狗又不是外面的流浪狗,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可谁又想到,一时的麻痹大意,换来的却是如此惨痛的结局。
医生说,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感染肌细胞,于伤口附近肌细胞内小量增殖,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而后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散,并不延血液扩散,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处的神经元。病毒在灰质内大量复制,沿神经下行到达唾液腺、角膜、鼻黏膜、肺、皮肤等部位。
虽然每个人感染狂犬病毒后出现的症状都有所不同,但是多数潜伏期在3个月以内,狂犬病发作时往往会有典型的三期,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像男子这样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就属于兴奋期。
虽然诊断已经明确,男子被收进感染内科被隔离治疗,但医生却很无奈地说,到目前为止,狂犬病没有一种特效的治疗方法,死亡率百分之百,狂犬病的整个病程一般不超过6日,偶见超过10日者,最近,深圳有报道一名外籍狂犬病患者发病后活了一个多月,已经创下了记录,不过最终还是不幸离世。狂犬病患者多因呼吸肌麻痹与延髓性麻痹而死亡。
28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去,留给人无限的沉思与哀伤,医生说,到目前为止,狂犬病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预防,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用20%的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伤口较深者需用导管伸入,以肥皂水持续灌注清洗,力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一般不缝合包扎伤口,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伤口深时还要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最后,最最重要的就是一定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
昨天,一个朋友打电话说,他腿上的伤口被流浪狗舔了一口,问我要不要打疫苗。我告诉他,为了以防万一,还是接种疫苗为好,因为你不确定那只狗到底有没有携带病毒。他说,上网查到有人说狂犬疫苗就是安慰剂,如果已经感染了,疫苗是起不到大作用的。况且他只是被舔了一口,没被咬伤。听到这,我有点生气。我告诉他,这是胡说。狂犬病可经唾液传播,而且一旦发病,死亡率接近百分之百,即使当时侥幸熬过来,在严重并发症的摧残下,人也支撑不了多久。听了我的话,他决定不再冒险,去注射疫苗防患于未然。
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由感染狂犬病毒所致。患兽和狂犬病人的分泌物就是传染源,病毒通过伤口和粘膜传播,比如皮肤擦伤,眼睛与肛门粘膜。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狂犬病毒,最主要是犬科、猫科、鼠类和蝙蝠。因为狗与人接触较多,所以多数病人是由患犬咬伤感染。狂犬病发作以后,患者会出现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然后迅速死亡。
被咬伤以后,首先要简单处理伤口。用肥皂和大量的清水清洗伤口,然后用75%的酒精清洗。处理完立即去医院注射狂犬疫苗。一般采用五针法,即在0、3、7、14、28天各接种一针。
需要注意的是,感染狂犬病后,患者并不会马上发病,因为狂犬病毒要从肌肉感染至中枢神经才会发病,而它在肌肉里的移动速度很慢,大约每小时移动3毫米。但是一旦病毒到达脊髓,移动速度就会迅速加快,一天之内,会感染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几乎不给人类免疫系统反应时间。所以,在可能感染狂犬病的情况下,及时注射疫苗是预防狂犬病发作的关键,如果感染较重,还应使用狂犬病毒血清。这个过程,就是在和病毒抢时间。
有人担心疫苗的安全性,但是我们要明白,在现阶段的医疗水平下,注射疫苗是我们能接受的最理想的治疗方式。如果不接受疫苗,一旦发病,基本就意味着死亡,孰重孰轻,不言而喻。
狂犬病危害巨大,在此呼吁大家不要造谣传谣,以免误导患者,使他们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同时告诫广大读者:若有狂犬病方面的困惑,应找专业的医生咨询,不可轻信谣言。
现今社会,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认为,家中有个宠物陪伴,确实可以减少孤独感。同时,我们都知道被狗咬伤有患狂犬病的可能,要及时去医院打疫苗预防,但如果被可爱的猫咪抓伤,会不会有严重的后果呢?
前不久,在网上有这样一条报道,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据报道称,四川一名65岁的男子罗某春节期间逗猫玩时,一不小心手上的皮肤被猫爪划破了,当时他也没有注意,也没有进行任何处理,没想到几个月后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今年6月份,罗某突然出现反应迟钝、咽喉吞咽不利等症状,随后家人立即将其送往当地医院,经检查发现他出现了脑萎缩和脑梗塞,随即出现了四肢发抖、呼吸困难、多汗流涎等症状。
罗某的家人说当时考虑到他已经60多岁了,得一些老年病比较正常,也没有想太多。然而,在医院进行治疗了几天后,罗某的病情却越来越严重,已经无法下地行走,还出现了怕水、怕风及咬舌的症状,医生紧急进行化验及核磁共振检查。待结果出来后,医生基本拟定了诊断,罗某的病症应该是狂犬病。从家人那边了解到,罗某只是在春节期间被猫抓伤过。悲剧就这样产生了,由于被猫抓伤没能及时前往医院医治,最终导致罗某身亡。
下面笔者为大家科普一下这可怕的狂犬病。狂犬病潜伏期一般为1到3个月,长短不一,有的甚至长达一年。潜伏期内大多数患者有发热、食欲不振、头疼、乏力等类似于感冒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进入兴奋期,表现为怕水、怕风,极度恐惧及呼吸困难等,最后病毒扩散到中枢神经系统,很快就会出现瘫痪。一旦出现狂犬病的症状,几乎是致命的。现今医学虽然发展很快,但是目前仍没有研究出治愈狂犬病的药物,所以打疫苗预防很重要。
那么被猫抓伤也这么严重吗?
疾控专家指出:只要是被温血动物所伤,都有携带狂犬病毒的可能,所以无论大伤还是小伤都要及时接种疫苗,不能大意。还有一些养猫者认为猫咪养在室内是不会被传染的,这种想法就是错误的,病原体的进入可能因为主人带猫咪出去遛弯或者别人家的宠物的意外闯入,还有可能通过猫粮、水、猫咪餐具、甚至空气传播的病原体,这样的情况猫咪身上很容易滋生病菌。所以为了保护宠物猫和主人的健康,主人一定要定期的给猫咪清洁、驱虫、打疫苗。
温馨提醒,各位养猫爱好者,在日常生活中,被猫咪咬伤、抓伤后一定要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以免发生感染,然后及时前往医院找专业医生予以诊治,必要时进行疫苗接种。
被狗咬了怎么办?
如果有人问你这样的问题,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赶紧打狂犬疫苗啊。
事实上,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医学常识,因为被狗咬后,你不确定它究竟是不是健康犬,一旦它的唾液中携带有狂犬病毒,那么你感染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迄今为止,预防狂犬病毒的最佳方式,就是接种疫苗。
但也有一些人,被狗咬伤后,心存侥幸,不以为然,没有及时注射狂犬疫苗,结果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剧,事实上,每年都会有患者因为狂犬病发作而死亡。
这种恐怖的急性传染病,致死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
一名30岁的年轻小伙,被狗咬伤后不听朋友的劝阻,以太晚了为由拒绝到医院接种狂犬疫苗,事实上,这并非是年轻小伙第一次被咬,原来,他十年前特别喜欢养狗,有时逗狗玩,身上难免被抓伤,有两次还被咬伤了,刚开始,还到医院接种疫苗,之后便顺其自然了。
因为平安无事,所以年轻小伙天真地认为,自己体内应该存在抗体了。
但他怎么都没有想到,半个月后,自己突然出现乏力,发热,吞咽困难的症状,以为是感冒了,跑到诊所里输了两天的液,却根本没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伙又出现多汗,流涎。
这一天在家中,他突然全身剧烈抽搐,随即意识丧失,家属发现后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
送到医院后,通过检查,医生确诊年轻小伙罹患的正是狂犬病。
狂犬病(rabies)乃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而传播病毒。
医生说,很多人往往从外表来判断动物健不健康,这是不科学的,很多动物可以成为无症状携带者,所以表面“健康”的动物也有可能携带狂犬病毒,一旦被咬伤,未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像年轻小伙这样,因为心存侥幸,结果导致了难以挽回的悲剧,三天后,虽经医生全力抢救,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又是一例因狂犬病发作死亡的患者。
被狗咬伤后,第一步要立刻用流动的清水清洗伤口,第二步就是赶紧接种狂犬疫苗,一般是在伤后第1天、3天、7天、14天、28天各接种一针,一共是五针。
每到夏天,总有一个门诊的患者数量会明显增加,尤其是周末。
夏季气温升高,宠物们也变得躁动起来,再加上衣着单薄、皮肤裸露面积变大,户外活动增多,犬伤门诊的就诊人数不断刷新。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猫狗之外的非常规宠物作为陪伴,门诊里接到的动物伤害咨询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孩子玩龙猫的时候被咬,要不要打狂犬疫苗?”
“被养了3个月的鸭子咬出血,要不要打疫苗?”
“被羊驼咬了一口,要不要打疫苗?”
“被乌龟咬了要不要打疫苗?”
还有蜥蜴、狐狸、猫头鹰、猪……
虽然Dr.京经常被大家的宠物给震惊到。
但要表扬的是,被动物伤到后第一时间想到是否需要打狂犬疫苗,是非常正确的思路!
狂犬病
是狂犬病病毒导致的一种烈性传染性疾病,通过抓咬、血液接触、口腔黏膜感染。
目前仍然没有任何有效治疗手段,病死率几乎100%。
但做好预防几乎可以100%防止发病。
被不能排除狂犬病风险的动物抓伤、咬伤后,都需要立即进行狂犬疫苗的接种。
●哺乳类动物
根据我国疾控中心官方资料显示,犬是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占95%以上,其次是猫。
牛、羊、马、猪等家畜和兔子的咬伤致病风险较低;野生或流浪的食肉哺乳动物,有传播狂犬病的风险。
比如鼬、獾、狐狸、貉、狼,都是我国重要的野生动物传染源,一旦被咬伤,都需要及时正规的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疫苗。
羊驼是有可能携带狂犬病毒的,因此也是建议要接种狂犬疫苗,同时还建议要去医院注射破伤风针。
有一种动物也能传播狂犬病——蝙蝠。
近几年探洞这项冒险活动被越来越多人喜爱,碰到并惊扰蝙蝠,导致被抓伤、咬伤的情况越来越多,
被蝙蝠伤到,一定要尽快就医!
触摸了蝙蝠,哪怕没有被咬或抓伤,Dr.京也是建议去注射狂犬疫苗作为预防。
●啮齿动物
虽然是哺乳动物中的一类,但我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狂犬病预防控制指南中明确指出,暴露于啮齿类动物时,通常无需接受狂犬病暴露后免疫预防(注射狂犬病疫苗)。
因为啮齿类动物基本不会感染或传播狂犬病毒。
不过被花栗鼠、松鼠、小鼠、大鼠、豚鼠、沙鼠、仓鼠这些小动物咬了,伤口同样有感染和发生破伤风的风险。
所以依然要注意冲洗,消毒等处理。
● 爬行动物
龟、蛇、蜥蜴等爬行类动物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毒,但是要注意购买渠道,不要从非法、走私等渠道购买,除了违法,还可能会携带不明病原体。
● 禽类、鱼类、昆虫
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如果被这些动物伤到,不需要打狂犬病疫苗。
但是被它咬伤之后,需要加强局部伤口的消毒,防止破伤风感染。
敲重点啦!
被可能存在狂犬病传播风险的动物咬了之后,要记住“三分级、三处理、十日观察法”,做好狂犬病预防。
● 三分级
根据与动物的接触方式和伤口的暴露程度分为三级。
如果是咬伤头面部、颈部、手部和外生殖器,无论是II级还是III级伤情,都要按照III级处理。
因为这些地方的神经很丰富,都要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 三处理
伤情处理首要原则:立刻就医!
4针:注射完整个疗程需21天。第0天(被咬伤的当天)接种两剂,左、右上臂各接种一支;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一支。
5针:注射完整个疗程共需28天。在被咬后第“0、3、7、14、28”天注射。
Tips:
狂犬病是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狂犬病疫苗使用无任何禁忌。人人都可以打,不要由于怀孕或者哺乳等原因拒绝接种疫苗。
● 十日观察法
如果是被已经注射过狂犬疫苗的宠物猫、狗咬伤或抓伤,可以一边按规范进行狂犬病预防,一边观察宠物的健康状态。
十天后如果它仍健康存活,可以考虑终止后续未完成的疫苗接种。
“十日观察法”,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有效方法。
最后,Dr.京补充回答一个宠物主人们常见的担心:
Q: 有口腔溃疡,又用狗狗舔过的水杯喝了水,会感染狂犬病毒吗?
A:一般不会。狂犬病毒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几分钟就会失去活性,不能再传播。
所以一般不会通过喝水口腔溃疡这样间接传播。除非,狗狗直接舔了主人的嘴巴,并且狗狗有狂犬病毒的携带。
所以,保护自己又保护家里的宠物宝贝们的最佳预防方法就是——每年定期给宝贝们打狂犬疫苗啦!
有必要打狂犬疫苗么?
众所周知,狂犬病非常恐怖,一旦发病则死亡率达100%,但只要是及时接种了狂犬疫苗它又是100%可预防的。可以说狂犬疫苗在中国属于一种救命药,在我国每年有大量的人被狗咬伤后注射狂犬疫苗,按照2011年的公开数据,中国狂犬疫苗的使用量达到了每年1500万人份,相当于7500万支疫苗,这个数量,超过全球生产所有狂犬疫苗的80%。
那么问题来了,全球80%的狂犬疫苗都给中国人打了,其他国家的人难道不需要打狂犬疫苗?况且欧美发达国家是出了名的爱养狗,在美国吃狗肉、虐待狗都是违法行为,狗狗数量极多。难道欧美的狗都不咬人?事实当然不是,他们国家的狗和中国的狗,咬人的概率是一样的,但是国外人被狗咬了是不打狂犬疫苗的,所以狂犬疫苗的用量很低。这就奇怪了,外国人不怕死吗?还是自带特殊抗体能抵抗狂犬病?
真正原因是,欧美日的所有犬类,都是要申请养狗证的,所有注册的犬只,每年都要定期注射犬用狂犬疫苗,被狗咬了之后,只要翻出这只狗的健康证查看其疫苗注射记录,被咬的人就不用注射疫苗了。目前,美国已经达到了50年零发病的标准,连狗狗的健康证都不用翻了,直接默认没事。所以,狂犬病在芬兰、丹麦、英国、法国、德国、瑞士、加拿大、美国、日本等,马来西亚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都已宣布消除,世卫组织认为这些国家的家养犬“无狂犬病风险”,不会再传播狂犬病。这些国家的狂犬疫苗,一般是给被无证野狗、野生动物如狼、獾等咬伤,以及被蝙蝠攻击咬伤之人使用的,所以当然数量很少。
为什么我国狂犬疫苗消耗量如此大?
而中国历史上,在狂犬病失控的时候,曾多次出现全城屠狗的事件,政府的解释是“人命大于狗命”,当时的确遏制住了狂犬病的流行,但是十年之后,一切如故。其核心原因是犬只的繁殖速度实在太快了,而且捕杀耗资巨大,又容易伤及无辜的家养犬,很容易引起民间爱犬人士的抵制。所以,政府换了另外一套方案来遏制狂犬病,那就是大力普及人用疫苗,只要被狗咬了,就打狂犬疫苗,这样发病率就下去了。这一手段效果显著,于是也就造成了我国狂犬疫苗消耗量大的现状。
为什么我国宁愿给人打狂犬疫苗也不愿意给狗打疫苗,是不是狗用狂犬疫苗很贵呢,当然不是,1支人用疫苗成本就能生产20支兽用疫苗,狗用狂犬疫苗非常便宜。即使是政府掏钱补贴给市民接种,但是主动给宠物进行狂犬免疫接种的市民依然很少,因为大家没有这个观念。所以中国的人和狗,谁更应该打狂犬疫苗,结论显而易见,如果你爱狗狗更爱自己,请先给自己的爱犬接种狂犬疫苗,别再让“狗伤人,人打针”的本末倒置现象越来越重。
乙肝病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将围绕乙肝疫苗接种的十个常见问题进行解答,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乙肝疫苗接种的相关知识。
一、为何要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感染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疾病。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降低患乙肝及相关疾病的风险。
二、乙肝疫苗的种类有哪些?
目前常用的乙肝疫苗主要有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和血源性乙肝疫苗。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安全性高,是目前推荐使用的疫苗。
三、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有哪些?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包括新生儿、儿童、青少年、孕妇以及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血站工作人员等。
四、乙肝疫苗的接种程序是怎样的?
乙肝疫苗的接种程序一般为0、1、6个月,即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
五、接种乙肝疫苗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注意观察接种部位是否有红肿、硬结等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应避免与乙肝病毒感染者接触,以免感染。
六、接种乙肝疫苗后多久产生抗体?
接种乙肝疫苗后,大多数人可在接种最后一针后1至2个月内产生抗体。如未产生抗体,可再次接种,必要时遵医嘱加倍剂量注射。
七、乙肝疫苗与其他疫苗可以同时接种吗?
乙肝疫苗可以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但需注意接种顺序,按照计划免疫所要求的顺序进行。
八、乙肝病毒感染者是否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感染者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接种乙肝疫苗无法产生保护性抗体。但接种乙肝疫苗可以帮助感染者产生表面抗体,降低传播风险。
九、乙肝疫苗是否可以预防其他病毒性肝炎?
乙肝疫苗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不能预防其他病毒性肝炎,如丙肝、丁肝等。
十、接种乙肝疫苗后多久可以产生免疫力?
接种乙肝疫苗后,大多数人可在接种最后一针后1至2个月内产生免疫力。免疫力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为5至10年。
乙肝病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手段,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以来,已证明其效果显著。然而,乙肝疫苗并非100%有效,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门诊室,一位母亲带着刚出生两个月的孩子前来咨询,孩子出生后接种了乙肝疫苗,但仍然感染了乙型肝炎。这让母亲感到困惑,为什么接种了疫苗还会得病呢?
医生解释说,乙肝疫苗的原理类似于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疫苗中含有乙肝病毒的结构特征,不会致病,但可以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增强抵抗力。然而,疫苗产生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为3-5个月。在这段时间内,人体处于‘防御空虚’状态,仍有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研究表明,接种乙肝疫苗第一针后,只有30%的人血液中可以检测到乙肝表面抗体,这意味着还有70%的人处于易感状态。婴儿在1-3个月内的乙肝感染率较高,这与疫苗抗体产生时间有关。
除了抗体产生时间,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影响疫苗效果,例如疫苗质量、储存条件、注射部位和接种者身体状况等。此外,乙肝病毒还可能通过注射传播,如果注射器被乙肝病毒污染,同样可能导致感染。
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分娩或哺乳时可能将病毒传给孩子,这是医学上所说的垂直传播。据统计,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所生新生儿有30%-40%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针对这些问题,医生建议,对于新生儿,除了接种乙肝疫苗外,还可以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提供外来的现成抗体,以阻断乙肝病毒的侵害,保护率高达95%。
虽然肝脏对感染、药物和毒物等致病因子非常敏感,但肝脏血流充足,新陈代谢旺盛,细胞再生能力强。如果早期发现感染,及时治疗,加强营养,孩子的病情会很快缓解,很少会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注重孩子的健康问题。按时为宝宝接种疫苗,已经成为家长们关注的重点。然而,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适合给宝宝接种疫苗,了解禁忌症和注意事项至关重要。
一、疫苗的种类及作用
疫苗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活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的活体经过处理后制成,能够激发人体产生免疫力;而死疫苗则是将病原微生物的尸体经过处理后制成,同样能够激发人体产生免疫力。疫苗的作用是预防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
二、宝宝接种疫苗的禁忌症
1. 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任何疫苗都不能接种,特别是活的疫苗,但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糖丸除外。
2. 患有严重肾脏、心脏疾病的儿童:不种疫苗。
3. 患有癫痫、高热惊厥史、脑炎后遗症、脑发育不全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一般不主张接种疫苗,尤其是乙脑、流脑、百白破三联针等。
4. 处于疾病急性期的孩子:即使到了接种日,也要缓种,等病愈后补种。
5. 对鸡蛋白过敏的孩子:不能打麻疹、麻风腮三联针、防感灵等疫苗。
6. 对奶粉过敏的孩子:不能吃糖丸,因为糖丸中含有奶粉。
7. 孩子腹泻时:不能吃糖丸,预防秋季腹泻的轮状病毒疫苗也应缓种。
三、注意事项
1. 父母在给孩子接种疫苗前,最好能主动向医生介绍孩子的情况,特别是对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父母绝不能因孩子有可能不能接种疫苗而隐瞒孩子病情。
2. 接种疫苗后,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乙肝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乙肝疫苗的普及,使得人们对乙肝的防控意识逐渐提高。然而,很多人对于乙肝疫苗的保护效果存在误区,认为接种乙肝疫苗后便可一劳永逸。事实上,乙肝抗体的维持时间并非一成不变,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乙肝疫苗的保护效果,做好日常防护。
乙肝疫苗并非一劳永逸
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会产生乙肝抗体,从而对乙肝病毒产生免疫力。然而,这种免疫力并非永久性的。研究表明,乙肝抗体的维持时间一般在3-5年左右,具体时间受个人体质、疫苗剂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将乙肝疫苗视为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方案。
乙肝抗体维持时间与身体素质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身体素质较好的人群,乙肝抗体的维持时间相对较长;而身体素质较差的人群,乙肝抗体的维持时间则相对较短。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体质,以延长乙肝抗体的维持时间。
失去抗体及时接种疫苗
当乙肝抗体消失后,我们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以重新获得免疫力。接种乙肝疫苗的具体时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免疫证上的规定执行。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正确认识乙肝疫苗的保护效果,做好日常防护,才能有效预防乙肝病毒的侵袭,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乙肝,全称为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和推广,我国乙肝的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接种乙肝疫苗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乙肝疫苗的作用
乙肝疫苗是一种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和乙型肝炎的发生。研究表明,乙肝疫苗在控制乙肝病毒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一般来说,以下人群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三、哪些人不宜接种乙肝疫苗?
以下人群不宜接种乙肝疫苗:
四、乙肝疫苗接种流程
乙肝疫苗接种流程一般为“0、1、6月注射法”,即出生时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1个月后注射第2针,6个月后再注射第3针。
五、乙肝疫苗的不良反应
乙肝疫苗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大多数不良反应会在短时间内自行消退。
六、总结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为了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请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接种。
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很多人对乙肝免疫接种还有许多疑惑。
一、什么是乙肝疫苗接种的有效应答、低应答和无应答?
乙肝疫苗的接种全程共3针,第一针接种后间隔1个月和6个月再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因此被称为“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会产生足够的抗体,这就是所谓的有效应答或正常应答。
然而,有些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不足或没有,这就是低应答和无应答。
二、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或低应答的原因有哪些?
影响乙肝疫苗接种应答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三、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或低应答怎么办?
对于无应答或低应答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四、如何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对于初次全程免疫后低应答或无应答者,推荐按“0-1-6个月免疫程序”加强免疫3剂,推荐儿童剂量为10微克,成人剂量为20微克,最高剂量可达每剂60微克。
五、乙肝疫苗接种后抗HBs监测
一般人群无须在接种乙肝疫苗后监测抗HBs。因为乙肝疫苗接种后其有效抗体可维持12年之久,而且免疫系统有很强的“记忆力”,即使抗体消失,当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也会很快产生抗体,清除入侵之敌。
但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如父母或配偶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医务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应监测抗HBs。
乙肝,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据统计,我国约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约30万人因乙肝相关疾病死亡。乙肝不仅传染性强,而且危害性大,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肝,接种乙肝疫苗是关键。近年来,我国乙肝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乙肝疫苗的相关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预防乙肝。
一、乙肝疫苗的种类和接种程序
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肝疫苗主要有两种类型: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腺病毒载体乙肝疫苗。两种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接种程序如下:
二、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
乙肝疫苗适用于所有人群,尤其是以下高危人群:
三、乙肝疫苗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乙肝疫苗的副作用轻微,常见症状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发热等。极少数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
接种乙肝疫苗时,请告知医生您的过敏史和健康状况,以确保安全。
四、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持久性
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可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可达90%以上。免疫持久性良好,接种后10年内抗体水平维持稳定。
如果抗体水平下降,可进行加强免疫,以维持免疫效果。
总之,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积极接种乙肝疫苗,共同抗击乙肝病毒。
乙肝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很多人对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了解却并不深入。那么,乙肝免疫球蛋白究竟是什么?它对乙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需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浓缩的被动免疫制剂,能够帮助人体迅速获得保护免疫力。它通过注射的方式输入体内,中和并清除血清中游离的乙肝病毒,避免病毒感染。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乙肝免疫抗体的一种,常用于紧急预防。以下是一些关于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具体作用:
1. 阻断母婴传播:母亲是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的新生儿,需要在出生后48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联合应用乙肝疫苗,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2. 预防特殊情况下的乙肝病毒感染:乙肝易感者在接触乙肝病毒时,可以单独使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
3. 预防血液传播:在输血、器官移植等过程中,使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4. 治疗慢性乙肝:对于慢性乙肝患者,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辅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5. 预防职业暴露:对于从事乙肝病毒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定期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预防职业暴露。
除了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外,乙肝疫苗也是预防乙肝的重要手段。乙肝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获得长期免疫保护。
总之,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都是预防和治疗乙肝的有效方法。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有乙肝相关的问题,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获取科学的治疗建议。
接种乙肝疫苗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这种观念是不全面的。
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副作用较小。接种后,人体通过主动免疫产生抗体,从而获得对乙肝的免疫力。据统计,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转阳率超过95%,并且有效保护时间越长。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HBs滴度较低,无法达到保护阈值,这样就不能有效地阻止乙肝病毒的感染和复制。此外,乙肝疫苗接种后,抗-HBs滴度会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当滴度降至保护阈值以下时,也就不再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了。
因此,为了保证预防效果,接种乙肝疫苗后,应定期进行抽血化验,检查二对半。若抗-HBs呈阳性,说明接种成功。同时,还应检查抗-HBs滴度。若滴度低于10~100mIU/ml,最好在6个月后复种一次;若滴度在101~1000mIU/ml,应在首次接种后1~2年内复测;若滴度在1001~10000mIU/ml,可在4~6年内复测;当滴度低于10mIU/ml时,应及时复种。
此外,还有少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了高滴度的抗-HBs,但仍然患了肝炎。这是因为乙肝病毒是一种高度变异的病毒,它发生变异后,可变成新结构、新属性的病毒变异体,原来体内的抗体对新的变异株没有免疫力,就失去了预防作用。
总之,接种乙肝疫苗后一定要检验接种效果和抗-HBs滴度,并根据滴度情况适时复测,当滴度低于保护阈值时,要及时补种,使体内保持有效的抗-HBs滴度。
为了更好地预防乙肝,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对乙肝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乙肝患者。
3.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确保乙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
4. 加强对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监测,及时调整免疫策略。
5.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乙肝疫情。
乙型肝炎(HBV)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如果不及时治疗,乙型肝炎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因此,预防乙型肝炎至关重要。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科学地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帮助您了解接种流程、注意事项以及疫苗种类等信息。
一、接种对象
1. 乙型肝炎易感者:包括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者、无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非乙型肝炎患者。
2. 密切接触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或乙型肝炎患者者。
3. 医护人员、血站工作人员、输血者等。
二、接种前检查
1. 肝功能检查:确保肝功能正常。
2. 乙型肝炎五项检查:包括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
三、接种方法
1. 接种程序:一般采用“0、1、6月注射法”,即第一针在出生后0月接种,第二针在第一针后1个月接种,第三针在第一针后6个月接种。
2. 接种剂量:每次皮下注射5~10ug。
四、注意事项
1. 接种过程中如有不适,请及时告知接种人员。
2. 接种后注意观察,如有红肿、疼痛等反应,可局部冷敷。
3. 接种后3个月内避免饮酒、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4. 接种后定期复查乙型肝炎五项,了解抗体水平。
五、疫苗种类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国产和进口乙型肝炎疫苗,均为基因工程疫苗,安全性高,不会传播乙型肝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