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日本超百万吨核废水要倒大海,海产品还能吃吗?

日本超百万吨核废水要倒大海,海产品还能吃吗?
发表人:京东健康

4月13日,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并对外正式宣布: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储存的137万吨核废水排放入海。

 

图源:微博

 

此举一出,立刻引来包括中国、韩国、菲律宾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及区域组织强烈反对,多方表态批评日本决定不负责任,会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但是日本却坚持认为:排放的废水处理完全符合全球公认核安全标准。

 

那么,日本为什么决定将核废水排入大海?核废水又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突然就存不下了?

 

这几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137万吨核废水该何去何从?

 

2011年3月11日,一场地震袭击了日本东北部,这场地震高达9级,号称人类历史上第五大地震,震动强到使地轴偏移了16厘米,也让日本向美洲大陆移动了近4米。

 

强烈的地震直接摧毁了福岛核电站冷却装置和冷冻系统,按照应急预案,面对这种情况,应立即引入海水倒灌防止核反应堆温度升高而发生核泄漏。

 

图源:相关新闻报道

 

然而,由于担心海水倒灌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东京电力公司选择了瞒报。

 

最终,在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一系列梦幻操作之下,核反应堆产生了巨大的氢气爆炸,一次4级的可控事故硬生生地被升级为7级的重大核泄漏事故,使得福岛核电站这一事故与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发生7级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齐名。

 

为了避免更大规模的爆炸,日本政府迫不得已采用大量海水给核反应堆降温,加之核电站处于地势低洼地区,很多地下水和雨水也一直源源不断地流入,而这些水携带了大量放射性物质,不能再次利用,也不能随意排放,只能用水箱储存。

 

东京电力公司为储存核废水建造的储罐

 

为此,东京电力公司专门制作了1000个储存罐,专门用于存储这些核废水。

 

一晃10年过去了,目前福岛核电站存储罐内的核废水已经达到了137万吨,并还在以每天140吨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22年下半年,核废水就将存满所有存储罐[1]

 

于是,自称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日本政府决定将核废水排入大海。让全人类,哦不,是全地球来为此买单。

 

日本排放的废水达标吗?

 

在福岛事故后,虽然东京电力公司设置了事故放射性废水净化处理装置,日本政府更是宣称已经把核废水处理到“无害”的地步了,副首相麻省太郎甚至曾公开表示:“核废水能喝!”

 

图源:微博

 

但整整十年,没有一个核专家或政客敢喝经过净化后的核废水,甚至连作秀的勇气都没有。那么,经处理的核废水是否真如日本政府所说的“无害”呢?

 

根据东电公司公开数据[2],经处理的核废水中依然含有多种放射性元素:氚(3H)、炭-14(14C)、锑-125(125Sb)、铯-137(137Cs)和锶-90(90Sr)。

 

其中氚是储存罐废液放射性元素中唯一超过国际食物放射性标准的元素,且该元素通过目前净化技术无法进一步清除。

 

图源:微博

 

而铯和锶是国际卫生组织(WHO)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主要警告的危害物。每一种放射性核素的衰减期都不同,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而碳-14半衰期长达约为5730年[3]

 

经对比,经处理的废水无法达到国际卫生组织对于饮用水的品质要求[4]。而东京电力公司给出的解决方案更是简单粗暴:通过稀释核废水至日本国家标准的十分之一,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的七分之一再行排出。

 

最为关键的是:在公布的排放方案中缺少对于放射剂量的要求[5],这可是核废水排放的关键限制指标,缺少这个约束,就意味着只要通过稀释,日本可以想排放多少就排放多少。

 

东京电力公司核废水与世界权威指标对比情况

(大家对贝克勒尔/Bq的概念可能很陌生,放射性物质每1秒有1个原子发生了放射性衰变,就是1贝克勒尔。)

 

“一倒了之”危害巨大

 

核辐射危害一切生物,极易导致人类发生遗传损伤、出生畸形、不育和肿瘤。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院(德国海姆赫兹海洋研究中心)的一项模拟研究显示,从排放之日算起,放射性核废物会在57天内污染大半个太平洋,3年之后抵达美国西海岸,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就会扩散到整个太平洋地区。(注:模型中采用的是铯-137扩散的情况,而且是按照20110311事故刚发生时,未做处理的废水直接入海进行模拟的。如果此次排放按官方说法经过处理后只有氚,而且还是分30年排放,会与模拟有很大不同。

 

虽然处理后的放射性污水的放射性微乎其微,不会立即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急性伤害,但经过时间的不断推移,这些放射性元素会通过各种途径在食物链聚集,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自然无法幸免[1]

 

放射性元素汇集人体的各种循环路径

 

一如日本当年震惊全球的“水俣病”和“痛痛病”——前者排放含汞的废水带来的危害在30年后才在人群中显现,而后者排放镉废水引起的疾病在50年后才出现大面积爆发。

 

所以如果要确定此次放射性核污水是否会危害人类健康,恐怕只有在十几年后通过庞大的比例对照研究才能予以证实。

 

但从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几十年的随访记录来看,受到辐射的人员罹患白血病、甲状腺癌等疾病的概率明显升高,而且具有很强的遗传特征。

 

十年前“囤”的盐,你吃完了吗?

 

当年日本311大地震爆发后,出现了“以后生产的食盐会受到核污染”的谣传,导致大量居民抢购食盐从而一度引发“盐荒”。

 

那么,面对当下核废水排放导致的海洋长期污染,需要再囤积一些吗?其实,这个和我们中国人吃的盐基本没关系,因为中国人已经基本不吃海盐了。

 

图源:全景视觉

 

这还得感谢近十几年来我国近海环境的污染问题,因为污染太厉害了,沿海很少有能够满足食用盐晒盐的场所。而中国目前的食盐大部分都是内地的井盐和盐湖生产的,这种食盐提纯成本低,质量好,产量大,而国内的海盐主要是作为工业用盐。

 

还能海边度假游泳潜水么?

 

福岛处于日本暖流的末端,而日本暖流是自南向北的强洋流,所以从福岛排放的核废水只会顺着日本暖流往北往西走,首先到达加拿大和美国,然后会顺着洋流在北太平洋绕一圈,最后才到达中国台湾地区附近。

 

我国虽然离日本较近,但由于特殊的“西高东低”的地理条件,使得长江、黄河、珠江在入海时会产生巨大的水压,从而形成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

 

因此,核废水对于中国沿海的影响可能是所有环太平洋国家中最小的,沿海的小伙伴们不必担心接触海水带来的负面影响。

 

世界洋流分布图

 

要和海鲜说Beybey了吗?

 

辐射在任何地方都是存在的,海水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放射性,除了天然存在的钾-40(40K)外,还有上个世纪几个超级大国不断进行核试验带来的污染,导致海水在正常情况下放射性活度就超过10Bq/L。

 

因此,即使福岛核电站排除的污水总量在百万吨级别,在浩瀚的海洋面前产生影响也相当有限。

 

当然,福岛地区附近生产的海鲜还是不要吃了,至于其他地区生产的可以继续放心食用,与其担心食用海鲜的放射性问题,还不如先看看自己的钱包答不答应。

 

图源:相关新闻报道

 

但长远来看,此次核废水排海的决定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史无先例的。鉴于东京电力公司之前多次隐瞒事故、篡改报告的前科,面对这样一家“犯错先瞒着,出事就鞠躬”的公司,你是不是多一份担心?

 

而对于核废水的处置方案就有5个之多[1],明明有更安全的选择,日本政府还是选择了最便宜的。当全球生态环境乃至人类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时,日本,请承担你的责任,三思而后行!

 

参考文献:

[1] 国际原子能机构/日本政府,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报告书,2015

[2] Ken O. Buesseler, Opening the floodgates at Fukushima,2020

[3] 福岛核事故放射性废水处理情况,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2015

[4] 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水质准则-第四版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249-2011-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

除微博截图与视频截图外,其他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人们总是谈癌色变,是因为癌症是威胁我们人类的一大杀手,也是医学难题,大部分癌症晚期是很难治愈的。而癌症重在预防,怎么能够避免癌症的发生呢?饮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离开食物而生存。那么下面我就从饮食方面来说说。

     

    一、保持营养平衡、控制热量摄入

    我们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既不能营养不足,也不能营养过剩,这就要求营养要全面且平衡。那么想预防癌症,就要不能摄入热量过高,脂肪过高的食物,要保证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含有食物纤维和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硒等食物。

     二、多吃抗癌食品

    生活中我们要多吃一些像燕麦、荞麦、小米和豆类等粗粮、杂粮等,也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天吃的蔬菜量要达到400到500克,水果量为200克,研究表明,多吃水果和蔬菜的人要比少吃的人患癌症的几率少50%。 

    三、多吃高纤维食物

    平时饮食中要多吃高纤维类食物,因为食物纤维进入肠道内肠内一是可以加快排便,减少致癌物质在体内停留的时间;二是可以促进肠内的细菌增生,其中有益的细菌对致癌物质有抑制作用。粪便中的致癌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越短,发生肠癌的机会就愈少,从而也降低了结肠癌的发病率。

    四、 少吃或不吃可能引起癌症的食品

    像动物性脂肪、油炸食品等都属于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要少吃或尽量不吃 ;像精米、精面这种低纤维食物也尽量少吃;烤羊肉串之类的烧烤食品、腌制食品、含有添加剂和防腐剂的食品尽量少吃或不吃;而污染不洁、发霉、腐烂、变质的食品坚决不能吃。

     

     五、忌烟酒

    饮酒过多是导致喉癌、食道癌、胃癌等癌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饮用大量的高度酒更易引发癌症。吸烟也可致癌,如果饮酒和吸烟同时进行,会同时引起对口腔癌、食道癌和上呼吸道癌。

     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按平衡膳食的原则,食物要多品种搭配,主食以谷类为主,要做到粗细搭配;副食以素食为主,要做到荤素搭配。平时不要偏食、挑食、暴饮暴食和过饥过饱;食物宜现做现吃,少吃贮存过久的食品;要少吃夜宵,因为多吃夜宵时间久了后就会导致胃的抵抗力减弱,进而导致胃癌。

  • 每个家庭几乎在晚上的时候都会剩下食物,尤其是老年人,不愿意浪费一滴粮食,所以在晚饭过后剩下的食物都不忍心去倒掉,而是选择在第二天早上当做早饭吃掉。这样虽然看起来粮食没有浪费,但是隔夜的食物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却是极大的。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每餐做的食物一定要尽可能的少做,这样可以避免浪费,也可以避免食用过夜的食物。

     

    哪些食物过夜就不能再食用了呢?

     

    1、隔夜的茶

     

    隔夜的茶很多人都知道不能喝,但是有的人会担心口渴在床头放上茶水,隔天早上会在口渴的时候去喝,有的肠胃虚弱的人就会出现腹泻的反应,有的人则就没有问题。因为隔夜的茶里面有蛋白质等微量元素,它们在夜间正是培养细菌的最佳环境,所以细菌容易在茶水中滋生,虽然肉眼不能发现,但是喝到肠胃里就容易有腹泻的反应,所以隔夜茶最好不要经常喝。

     

     

    2、隔夜的海鲜

     

    鱼类以及海鲜类的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也正是这样有营养的东西导致了细菌的繁殖,隔夜的海鲜和鱼产品会存在很多的细菌,如果在隔天吃进肠胃里很可能会出现身体不适,尤其是放置两天以上的食物最好不要去吃,因为可能会有变质的风险。

     

    3、隔夜的蔬菜、凉拌菜类

     

    隔夜做好的蔬菜没有吃完,放置一个晚上以后,蔬菜里的硝酸盐会转变成亚硝酸盐这种致癌物质,如果长期不注意,就可能使身体患上癌症。凉拌菜隔夜更是不能去吃,除了会有细菌的滋生,还可能会变了味道,所以这两种食物隔夜也是不能再继续食用的。

     

    4、隔天的白开水

     

    很多家庭都有凉白开水的习惯,殊不知隔天的白开水也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白开水隔夜以后,也会产生亚硝酸盐这种致癌的物质,而且多次煮沸的白开水比煮沸一次的开水亚硝酸盐含量更高,所以,大家在喝开水的时候,最好喝当天的开水,而且不要反复煮沸才可以。

     

    隔夜的食物,无论是什么,都最好不要吃,因为既不能保证健康,也不能保证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无论是什么食物,最好当天做当天吃,吃新鲜的食物对身体才有好处。如果有不得已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储存方法,将食物放凉以后再放进冰箱,而且第二天再没有吃完的话,也一定要扔掉。

     

    以上这些隔夜的食物都是不能吃的,其实,所有的隔夜食物都可能会产生细菌以及亚硝酸盐,细菌可能会导致腹泻以及肠道不舒服,而亚硝酸盐长期堆积在体内还可能会导致癌症的发生,所以,做到健康饮食,吃新鲜的食物对身体健康也是一种保障。不浪费粮食的前提不是去吃隔夜菜,而是把任何食物都做少量才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太节俭可能会“喂出”癌症吗?今天张大爷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有一篇关于太节俭可能会引发癌症的文章,他看了一下,他特别焦虑,因为自己有好几样都符合,所以就问了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在张大爷的心目中,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遵循传统,怎么又跟癌症扯上关系了呢?可能很多中老年人朋友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都感觉到不甚理解。为了让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今天好好跟您聊一聊这个问题。

     


    1.吃不完的饭菜不舍得扔掉,热一热继续吃:


    现在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每次家里人在一块聚餐的时候,食物都特别丰盛,无论你再怎么叮嘱父母少做几个菜,最后吃完饭后桌子上还是会有剩菜、剩饭。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并不会吃那些剩菜、剩饭,但是很多中老年人朋友比较节俭,还是会选择热一热剩菜、剩饭,下顿继续吃。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吃剩菜、剩饭致癌的言论,也有人说吃剩饭、剩饭不致癌,那到底哪种说法更准确呢?我们还得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剩菜我们要想知道剩菜、剩饭是否致癌,我们需要弄清楚,剩菜、剩饭和之前相比,里面增加了什么物质。和现做现吃的食物相比,剩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是明显增加的。但是需要注意一点,亚硝酸盐本身是没有致癌性的,但是如果它在特定的条件下转变成亚硝胺及其类似物以后,那就有致癌性了。


    这里说的特定条件可以是胃内,也可以是细菌滋生的环境。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新做的饭菜里面也是含有亚硝酸盐的,这是因为植物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硝酸盐,我们使用的调料中也可能会硝酸盐或者亚硝酸盐。当剩菜、剩饭被储存一段时间以后,里面会滋生大量的细菌,而且储存的时间越久、温度越高,剩菜、剩饭里面的细菌数量就越多,转化成的亚硝酸盐也就会越多。


    后来有研究机构检测了剩菜、剩饭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虽然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亚硝酸盐的含量也是增加的,但是24小时以后这些剩菜、剩饭里含有的亚硝酸盐含量仍然低于腌制食物,而且都在规定的安全剂量(<30mg),因此就得出结论认为剩菜、剩饭不会致癌。


    胃不过如果根据这个规定的安全剂量就认为吃剩菜、剩饭不会致癌,有点不太合理。亚硝酸盐本身没有致癌性,它的代谢产物亚硝胺及其类似于具有致癌性,如果能直接测量到亚硝胺及其类似物的含量那就更有意义。然而,有很多的亚硝胺及其类似于是在胃内合成的,而且亚硝胺的合成本身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无疑给检测增加了难度。


    从理论上来说,摄入的亚硝酸盐越多,那生成的亚硝胺及其类似于也就越多,但是它们之间并不遵循正比关系,还会存在亚硝酸不多,但是合成的亚硝胺及其类似物较多。亚硝胺及其类似于属于“无阈值”的致癌物,换句话说,即便是很小的剂量它依然有致癌性。虽然国家制定的有相关的标准,但是即便低于这些标准,它依然会让少数人致癌。另外,我们都知道剩菜、剩饭含有的亚硝酸盐、微生物等成分本身就会直接损伤胃粘膜,这种反复的损伤、修复本身就会增加胃癌的风险。

     


    2.发霉的食物继续吃:


    很多中老年朋友看到食物发霉以后不扔掉,而是稍微处理一下继续吃,殊不知这种存在着致癌的风险。


    发霉的苹果你以为发霉的苹果只需要切掉坏掉的部分就可以了吗?但是你知道吗?有人之前做过研究,发现霉变的苹果,即便是在你看到的好的部位也发现了展青霉素,只不过这些部位的展青霉素含量低一些,只有霉变部位的10%~20%。大家估计对展青霉素不了解,其实它是一种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致癌性。


    发霉的面包你以为面包、饼干、馒头等食物发霉后蒸一下就可以继续吃了吗?但是你知道这些食物霉变后产生的黄曲霉素有多牛逼吗?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0多倍,它属于世界三大致癌物之一,对肝脏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和致癌性。蒸煮的温度是难以破坏黄曲霉素的,它的破坏温度是280℃,而且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完全被破坏。


    所以,食物发霉以后尽量还是扔掉,不要再继续食用了。


    3.做饭时不舍得打开抽油烟机:


    有研究表明,做饭的次数越多,患肺癌的风险也就越高,而抽油烟机的使用能够大大降低这一风险。


    我们平时做饭用的油本身并不会致癌,但是这些油经过高温加热以后,会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质,长期做饭又不舍得开抽油烟机无疑会增加肺癌的风险。另外,我们在做饭的时候,使用的煤、煤气、天然气等燃料在燃烧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一氧化碳、多环芳烃、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物质,而且空气中的小颗粒物质的数量也会明显增加。


    这些有害物质对人的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性,轻则引起咳嗽、流泪、头痛等症状,重则引起鼻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如果没有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那这些刺激性物质反复刺激呼吸道就会增加肺癌的风险。根据权威的统计,厨房的油、烟已经成为不吸烟者肺癌、鼻咽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4.不舒服不舍得花钱治疗: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就好比一个机器,在运行了几十年后,各种问题也都显现了。人也是这样,到了一定年龄以后,身上的小毛病也是在增加的,很多中老年人宁愿选择忍着,也不去医院诊治。


    生活压力大人到中年以后,上有老、下有下,生活压力比较大,而且考虑到去医院就要花不少钱、自己挣钱的能力也不强,所以有不舒服以后,并不会及时去医院诊治。殊不知,这样下去,病情会进展、恶化的,后面只会花更多的钱。


    我们都知道,现代的医疗技术虽然比较先进了,但是依然没有太好的办法治疗癌症。但是您知道吗?如果在早期能查查癌症,那癌症的治愈率还是比较高的,一旦到了中晚期,你再有钱都可能无济于事了。节约固然是一个比较好的习惯,但是有些该花钱的地方还是省不得的,特别是对于看病这方面。

  • 那场漫长的噩梦是从一名华裔空姐的求救讯息开始的。

     

    祖籍广东省开平市的邓月薇,生前是美国航空公司的乘务员,2001年9月11日早上8时21分,她在美航11号航班上值勤时,在经济舱的后排拨通了对地面控制中心的紧急电话,汇报航班可能被劫持的求救讯息:

     

    「两名座位在头等舱2A和2B的乘客进入驾驶室,机长无法联络,头等舱的乘客全部被赶出来,两位商务舱的乘务员被刺伤,飞机摇晃不定。」

     

    她是第一个向世界发出危险信号的人。FBI留存的一段 24分零2秒的录音,记录了她45岁生命的最后时刻。

     

    • 8时46分:在她和地面通话25分钟后,被劫持的美航11号航班撞上世贸中心北塔;
    • 9时02分:被劫持的美联航175号航班撞上世贸中心南塔;
    • 9时37分:被劫持的美航77号航班撞上五角大楼;
    • 9时59分:南塔倒塌;
    • 10时02分:被劫持的美联航93号航班在宾州田野坠毁;
    • 10时29分:北塔倒塌。

     

    随着高412米、110层,四周均是玻璃外墙的双塔先后倒塌,大火并没有就此熄灭,而是持续燃烧了好几十天,将有毒气体和微粒抛撒到方圆几公里的城区,这些物质弥漫在曼哈顿岛南端,长达数月无法消散。

     

    911袭击事件导致至少2996人在事件发生当天死亡,有246人来自四架被劫持的飞机,2,606人死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或周遭地区,125人死于五角大楼。有372名遇难者是外国人,来自90多个国家。

     

    据统计,至少有200人困于电梯而死,世贸双塔198部电梯中,共有64部电梯的缆绳经过撞击区域。这64部电梯中有48部没有人活着出来。从电梯逃离的人,许多是因为飞机撞入大楼时电梯门刚好是开着的。

     

    有两名在南塔的人在78楼刚挤入电梯,飞机便撞入大楼。电梯的9根缆绳被撞断8根,随后以近乎自由落体的速度坠落。临近一楼时,紧急刹车系统刹停了电梯厢。20多人,最终只有两人活着扒门逃出。

     

    有6个人被困在北塔一部直达电梯中,一名玻璃清洁工使用一把锋利的玻璃刷花了45分钟割开了电梯井的墙板,踹开对面的墙,并进入了50楼的一个厕所中。得益于这把玻璃刷,这6人全部成功逃离。

     

    据统计,在大楼倒塌之后,有23人被从废墟中活着挖了出来,包括15个救援人员。最后一个被营救出来的人在废墟中待了27个小时。有一人在大楼倒塌时处于22楼,他从22楼坠落,但数小时后在废墟下恢复了意识。

     

    他们虽然在美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天里,逃出生天,摆脱死神的魔爪。但在事件过去了20年之后,悲剧并未终止,他们仍然在被病魔苦苦纠缠。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在世贸中心健康计划(为幸存者和救援人员提供的联邦福利计划)的104223名注册者中,58%的计划成员至少感染了一种由「9·11」事件引起的疾病。与「9·11」有关的癌症病例数,从2013年的1870个,增加到2020年的20612个,增幅超过1000%。

     

    该计划中近31%的癌症患者患有皮肤癌,超过23%患的是男性生殖系统癌症,近12%患有「原位肿瘤」,即尚未扩散的癌症。

     

    此外,2012年至2020年,注册者中的非癌症健康问题也增加了80%。在患有非癌症疾病的50611名成员中,有46072名患者出现了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而18450名成员报告了心理健康疾病,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和药物滥用等。

     

    他跑赢了死神

    却倒在新冠病毒之下

     

    电气工程师史蒂芬·库珀于2020年3月28日,死于新冠,享年78岁。

     

    他是美国疫情暴发第一个月,佛罗里达州棕榈滩县138名新冠死难者中的一员。  

     

    库珀去世那天,美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刚刚超过12万。如今,这个数字是4086万。

     

    「你可能不认识他,但你很可能见过他的照片。」最早报道库珀生平事迹的《棕榈滩邮报》写道。 直到库珀去世3个多月后,他去世的消息才登上美国各大媒体的新闻版面。

     

    库珀是「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幸存者。2001年9月11日,美联社的一名女摄影师拍下了世贸大楼轰然倒下的瞬间,这张照片刊登在世界各地的报纸和杂志上,之后还在纽约的9/11纪念博物馆展出,恰好入镜的库珀也因此而成名。

     

     

    照片最左边的人就是库珀,时年60岁的他,腋下夹着一个马尼拉纸信封。他的背后,是滚滚浓烟和倒塌的塔楼的碎片。

     

    库珀是个热心肠。他和爱人从未结婚,但他们相伴一生。1993年,这对伴侣从危地马拉收养了他们的女儿杰西卡。 

     

    2019年10月,库珀进行脑部手术,手术后在医院和康复中心呆了两个多月,「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谈论新型冠状病毒,但是医院里没人戴口罩。」库珀的爱人说。

     

    库珀最初被诊断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20年3月23日,医护人员接走了他,5天后,他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

     

    2017年,斯蒂芬·库珀和她的伴侣和女儿在一个生日派对上/The Palm Beach Post 

     

    据美国广播公司援引「世界贸易中心健康计划」(为幸存者和救援人员提供的联邦福利计划)的数据报道,截至2020年8月21日,有超过1400名「9·11」幸存者及救援人员感染新冠病毒,其中至少有191人因患新冠肺炎住院,44人死亡。该项目一名负责人称,由于统计不完全,真实的感染数据可能会更高。

     

    「9·11」幸存者及救援人员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风险,这样的风险提示,早在美国疫情初期就已被反复提示,可在美国政府笨拙的疫情防控策略下,形势依旧无法阻止地滑向最坏的后果。

     

    「这里是纽约,很多人由于在灰尘中过度暴露而患上了肺功能障碍。所以基本上,当人们肺功能和结构不正常时,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就更大。」2020年3月9日,在纽约市疫情通报会,纽约市公立医院系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兹表示,许多急救人员、幸存者,以及在世贸中心倒塌后吸入了大量有毒物质的曼哈顿下城居民,均患上了呼吸道相关疾病。而患有肺部疾病、心脏病、癌症、免疫系统缺陷及糖尿病人都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风险更高。

     

     

    「没有什么能吓倒我,除了新冠病毒。」说这话的菲尔,是纽约市的一名建筑工人,「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他曾第一时间在现场参与救援,由于吸入了大量危害性粉尘,他的健康大不如前,他做了30次手术。

     

    雪上加霜的是,2020年3月,他感染了新冠肺炎,「我感觉就像生活在水下,每隔几分钟都得挣扎着浮上来大口喘气。

     

    「我认识的每位幸存者都在胆战心惊地思考‘我会不会得癌症’?」菲尔说,「现在,他们又要为是否会得新冠肺炎而担惊受怕。」

     

    幸运的是,菲尔最终战胜了病毒。三周后,新冠肺炎症状消退,核酸检测呈阴性。

     

    但更多人没菲尔这么幸运。「当初,联邦政府谎称世贸中心的空气是安全的,强迫人们返回工作岗位。这已经够糟糕了。」律师迈克尔·巴拉施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他一直在为像菲尔一样的「9·11」幸存者群体争取更好的医疗补偿,「更糟糕的是,我们的联邦政府还在告诉人们,‘疫情控制得不错,你们不需要戴口罩。」

     

    「9·11」事件发生后 约翰·菲尔在现场从事救援和清理工作(图片来源:ABC)

     

    当幸存者成为癌症患者

     

    博德斯死于胃癌,时年42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我很确定让我患上癌症的是那些灰尘,因为我从没生过别的病。我没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博德斯在生前说,她在2014年8月被确认患上癌症,她坚称在世贸双子塔逃生时,将她层层覆盖的灰尘,是导致她罹患癌症的主要原因。

     

     

    「9·11」发生时,她还是美国银行的一名员工,开始做这份工作不到一个月。飞机撞到了大楼上,大楼开始猛烈地震动、摇晃,她头脑发晕,几乎失去理智,挣扎着想要逃出。

     

    博德斯很清楚地记得她的上司让大家保持冷静,躲到桌子底下去。但是她没有照做,「我很庆幸当时的我还有足够的力气逃到楼底下去。」

     

    当逃到楼底,她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我看到有什么东西从一些人的身体里戳出来,这些人被从头到脚盖住,躺倒在血泊中。这简直就是一场大屠杀。」

     

    两次爆炸后,纽约的城市街道笼罩在一片巨大的灰白色烟雾中,她也被灰尘完全覆盖。法新社的一名摄影师拍下了那时的她,这张照片一直被社会各界广泛使用。时代杂志曾将其评为「25张最有影响力的图片」之一,甚至有人专门为这张照片编了一首「博德斯之歌」,还在互联网上掀起过一股热潮。

     

    博德斯在「9·11」后受了极大刺激,她把自己关在家中,足不出户。

     

    「我的人生乱套了,有将近10年我都没有去上班。」博德斯在2011年接受采访时说,「我开始酗酒、吸毒,从来不走出家门一步。我瘦得皮包骨,最瘦的时候只有72斤。」她没钱支付账单,也没法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儿童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曾来到她家评估她儿子的生活情况,她的女儿被父亲领走。

     

     

    一个可怕的里程碑早已出现:2001年9月11日以来,两万多人被诊断出患有癌症,他们深陷在与「9·11」相关的「癌症黑洞」中。截至2020年,与「9·11」有关的癌症病例数,从2013年的1870个,增加到2020年的20612个,增幅超过1000%。

     

    由「9·11」引发的癌症超过70种,在截至2016年被确诊患癌的5441人中,4692人为当时参与地面营救、清洁的消防人员、警察、环卫工人和志愿者,另外近750人是世贸中心附近的居民,或是在附近上学、工作的人员。这些癌症极有可能是由袭击发生后产生的污染致癌物导致的,40%都与呼吸系统和肠胃系统有关。

     

    「这是非常公平的有毒尘埃。无论你是学生、消防员还是高盛的富翁,都无关紧要。它正在影响每一个人,并杀死所有人。」为这些受害者维权的律师迈克尔巴拉希对媒体说。

     

    当时,成千上万的人在事发地附近居住或工作过,他们当时不知道的是,自己呼吸的空气中充满了废墟尘埃的有毒气体,和来自燃烧着的世贸大厦的污染微粒。


    「曼哈顿下城区演变成了癌症的粪池。」FBI探员陆利伯是世贸中心遗址的一名幸存者,「9·11」发生第二天,她在自己车里,打开了空调后,灰尘从出风口直喷出来,残余尘埃在加热系统中存留了好几个月。后来,她被诊断出患有两种癌症。

     

    男性乳腺癌患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一。迈克尔古伊德斯是一名退休的纽约警官,当年他冲到世贸中心遗址参与救援,2015年,他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当时他的女友在他的胸部发现了一个肿块,而他没有家族病史。

     

    「我甚至不知道一个男人有可能得乳腺癌。」杰夫弗林在2011年听到自己确诊乳腺癌时,他以为在做梦,感觉自己要晕倒了。

     

    莫曼多同样患上的是乳腺癌,而且他也没有相关家族病史。

     

    他是个运动健将,参加过马拉松和铁人三项赛,2018年3月,他注意到他胸部有一个小肿块,很快就得到了令人震惊的诊断:乳腺癌。

     

    直到同事们提醒他才恍然大悟:他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遗址附近工作过几个月。

     

    「911事件发生一周后,我们又回到了工作岗位,而双子塔还在燃烧,其他的一切都在我们周围崩溃。我们被告知,空气很好,我们需要回去工作。」他说。「这是荒谬的。这是可怕的。市中心的气味和你想象的一样刺鼻。仍有建筑物在燃烧。那些建筑被烧毁了好几个月。」

     

    又一轮的男性乳腺癌诊断,只是这场健康危机的表面。「9·11」后,在世贸中心废墟附近工作和生活的人,截至2018年,至少有15名男性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在2018年于世贸中心遗址纪念博物馆举行的一个论坛上表示,他在过去六个月里已经失去了3名同事,他呼吁更多的人报名参加政府项目,旨在检测和治疗,与从摩天大楼残骸中散发出来的有毒碎片和颗粒有关的疾病。

     

    图:约翰·莫曼多原本处在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成为一名马拉松选手,并参加了铁人三项的训练,而这一切在他确诊乳腺癌后,沦为泡影。

     

    有些疾病还有数年的潜伏期,例如粉尘中的石棉所引发肺部问题,要在40年之后才会出现症状。这些疾病正不断蚕食着当年的幸存者的生命。

     

     

    受害者Marvin Bethea,曾是一名医生,911事件致病后两次中风,目前失去行动能力并患有哮喘、高血压和抑郁症。图中他展示的是他每天都必须服用的15种药。(来自:腾讯国际新闻)

     

    「9·11」事件发生3年后,幸存者阿尔迪不得不辞去了原先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离开了已生活了24年的纽约,搬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的乡村地区和父母一起居住。

     

    此后,这位原先在律师事务所西装革履的金领,不得不靠在附近小镇的一家剧院售票来维持生计。

     

    雪上加霜的是,在2015年,他被确诊患有致死率非常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得了这种疾病的患者不但痛苦,一旦确诊无法治愈,仅能每天通过大量的药物进行控制。

     

     

    「9·11」发生时,利拉·诺德斯托姆是双子塔附近一所高中高三的学生。后来,她得了胃食道逆流病。在参加了一场同学聚会后,她发现,事件对她和她的同学的健康影响非常大,很多人都出现了与她相似的症状。

     

    「我们太年轻了,这不是我们为自己做的选择。我们是未成年人。我们当时不知道那里不安全,环境保护署没有告诉我们真相。」 她创立了「StuyHealth」团队,帮助其他年轻的幸存者。她说,当时美国环境保护署署长向公众保证,世贸中心周围的空气是安全的。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信息。

     

     

    谁该为这些幸存者的疾病负责?

     

    「9·11」事件中,有超过90000名幸存者、救援人员以及重建人员直接暴露于WTC粉尘之中。

     

    《院前和灾害医学》202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80785位参加世贸中心健康计划的人群中,通过近20年的随访,WTC粉尘暴露者有着更高的癌症发病率,其中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的发病率更高。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201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聚焦于与有害烟雾直接接触者的癌症发病率。该研究通过对28729名相关人员超过11年的随访发现,第一次证明WTC粉尘暴露者的癌症发病率更高,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同样是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和白血病。

     

    但其实,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最初指出,WTC粉尘暴露与癌症之间没有联系,相比之下呼吸道疾病则更有可能发生。

     

    曾有多个发表在《柳叶刀》的研究认为,WTC粉尘暴露者癌症发病率并没有升高,或者研究结果无法解释。

     

    好在,随着癌症与WTC粉尘暴露的关系,被数个十年以上随访的研究证明,相应的「癌症免费治疗」,也于2012年9/11事件11周年时落地。

     

    而《外伤流行病学》201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遭受外伤或暴露在灰尘云中的幸存者,患心肺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哮喘和非癌症性肺病的风险可能增加。

     

    此前,已有研究仅观察了袭击后最高5-6年间的的影响,而该研究涉及最高10-11年后的「9·11」造成的长期健康影响。此外,许多前人研究还包括在「9·11」之前就存在健康问题的人群,而该研究将那些在「9·11」袭击前已诊断出慢性病的人们排除。

     

    该研究主要涉及两种「9·11」袭击下的暴露形式:外伤和灰尘云。研究发现,外伤与之后的心脏病发病之间有明显联系。头部受伤或骨折等多处外伤的人群,相比没有受外伤的人群更早患上心脏病。

     

    尤其是那些有3处或以上外伤的人们,患上心脏病的时间要大大早于未遭受外伤的人,速度是他们的7倍之多。

     

    研究表明,在一天之内严重暴露在人为灾难下,可能在几年之后造成严重的个体或公共健康问题。临床医生在治疗这些仅在当天暴露于灾难中的患者时,应当意识到即使在数年后仍存在慢性疾病发生的可能。

     

     而据《每日新闻》报道,当局综合5份研究文章指出,在世贸中心内的患病人数及疾病种类也超出预期,当中尤其以癌症更为普遍。研究发现,救援人员患上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的风险较高,而幸存者则是患上乳腺癌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较大。

     

    另一项研究表明,由于「9·11」事件而出现慢性健康问题的人士,提前退休或失去工作的可能性较高。这情况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之中更加明显,卫生局指出,「有3项以上慢性疾病,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士,在「9·11」事件后3至5年失业的风险较其他人高出10倍。」

     

    参考文献:
    Injury Epidemiology|doi:10.1186/s40621-017-0115-x
    Lost to coronavirus: Captured in 9/11 photo — ‘Oh my God. That’s me.’;
    The Palm Beach Post2.Man in famous 9/11 photo dies of Covid-19, family says;CNN
    Shapiro MZ,Wallenstein SR,Dasaro CR,et al.Cancer in General Responders Participating in World Trade Center Health Programs,2003-2013.JNCI Cancer Spectr.2019 Nov 6;4(1):pkz090.
    Smith,E.,Holmes,L.,&Larkin,B.(2021).Health Trends among 9/11 Responders from 2011–2021:A Review of World Trade Center Health Program Statistics.Prehospital and Disaster Medicine,1-6.
    The Lancet Oncology.9/11 survivors to get free cancer treatment.Lancet Oncol.2012 Oct;13(10):957.
    朱雪琦:《他从911恐怖袭击中幸存,却死于新冠病毒》医学界. 2020-07-06
  • 在我们吃的蔬菜当中,会有一些成分常常不能被消化吸收,这类物质就叫做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虽然没有直接的营养作用,却对我们的胃肠道大有好处。它能缓解便秘,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还能保护我们的胃肠道不受各种致癌因子的“攻击”!

     

    如此,你还会小看膳食纤维吗?别为了口感舍弃了健康,粗粮、蔬菜等还是要多吃!

     

     

    一、膳食纤维的两大成分

     

    1.  水溶性纤维

     

    果胶和树胶是两种常见的水溶性膳食纤维,主要成分是多糖。它们能溶于水,在吸收水分后则会变为凝胶状的粘稠物质。

     

    2.  不溶性纤维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三种常见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均难溶于水。其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都是一种多糖,而木质素则并非多糖,而是一种苯基类丙烷聚合物,它同样难以被人体消化吸收,是膳食纤维中的一种。

     

    二、膳食纤维的三大“护肠”功能

     

    1.  增加肠道功能

     

    膳食纤维能增强肠道的排便功能,增加排泄物的质量、体积和松软程度,缓解便秘。水溶性纤维和不溶性纤维都在其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不溶性膳食纤维能机械性地刺激胃肠道蠕动,加速各种废物的排出。而水溶性纤维含有很多亲水基团,能吸附水分子形成凝胶状物质,让粪便变得湿润、松软而易于排出。除此之外,水溶性纤维还会在大肠中细菌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短链脂肪酸,这些酸性物质也有促进排便的作用。

     

    2.  改善肠道菌群

     

    相比于“一筹莫展”的人体消化酶,大肠中的某些细菌却能降解膳食纤维,产生二氧化碳和各种短链脂肪酸。其中,果胶等水溶性纤维能被完全降解,而不溶性纤维如纤维素等几乎不发酵。这些脂肪酸增加了肠道内的酸度,能抑制有害腐败细菌而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从而保护我们的肠黏膜免受各种致病菌的“侵袭”。

     

     

    3.  预防结直肠癌

     

    膳食纤维对于预防消化系统癌症也大有好处,这和膳食纤维的各种理化特性有关。

     

    首先,膳食纤维具有通便的能力,能加速各种有害物质的排出,大大减少了肠道上皮和某些致癌因子的接触时间。其次,膳食纤维也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进入肠道后,膳食纤维会“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其中的孔隙能吸附很多有害物质,大大减小了肠道和各种致癌因子的接触面积。膳食纤维就这样带走和隔绝了致癌因子,保护了肠道上皮,降低了结直肠癌等发生的风险。

     

    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米糠、麦麸等逐渐淡出了“饭”圈;相应地,我们每日摄取的膳食纤维的含量也逐年下降。然而,膳食纤维却对我们的健康大有好处,它不但能促进胃肠道功能、保护胃肠道,还有减肥、降血糖、保护心血管等多种作用!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要多吃一些粗加工的食品,糙米、燕麦、黑面包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 (麻沸散俱乐部公众号,光明网,新浪网)“癌痛控制中国行”第13讲暨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局社会发展项目“多模式居家癌痛治疗”启动仪式于2021年8月26日在北京三环肿瘤医院召开。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局刘伟凡女士发表重要讲话。项目负责人安建雄博士做“开启癌痛居家治疗新篇章”的主旨演讲,会议还邀请2位居家癌痛治疗一线医生做了病例分享,北京市三环医院肿瘤医院张育荣院长发表欢迎词,肿瘤内科米玉玲主任主持会议。

    北京三环肿瘤医院张育荣院长简短欢迎词后,北京市朝阳区科信局刘伟凡女士在讲话时首先代表科信局热烈祝贺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和北京市三环肿瘤医院承担的癌痛居家治疗项目启动。刘伟凡说,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不断攀升,疼痛是最常见的肿瘤相关症状之一,癌症患者中有70%都有癌痛的经历,癌痛居家控制作为2021年科信局重点支持项目,特点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让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到与住院一样的医疗服务,对减轻病人痛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刘伟凡说,区科信局是负责科研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进步一直是我们重点支持和关注的方向,为此区科信局加强顶层设计,持续加大科研资金投入,近年来在临床诊疗、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等领域支持研项目119项。特别是2018年,科信局与卫健委共同搭建了朝阳区医疗卫生专业协同合作平台,借助平台的带动,通过各资源单位联合开展项目研究的方式,对推动全区的科研水平提升,学科建设促进,以及人才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癌痛控制中国行”发起人和居家癌痛治疗项目负责人、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副院长安建雄博士做“开启癌痛居家治疗新篇章”的主旨演讲。安建雄介绍说,据权威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人429万,在存活1400万癌症病人中,70%伴有疼痛症状,而我国肿瘤科床位总数仅有15万,平均100个癌症病人拥有一张床位,有限的床位资源就连早期肿瘤病人住院治疗都很难满足,收治晚期癌痛病人更是显得捉襟见肘。安建雄团队多年的实践发现,病人自控为主线的多模式居家癌痛治疗,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晚期癌痛病人生活质量和家属满意度,医疗费用也仅为住院治疗的1/6, 大幅降低家庭和医保基金的经济负担,此外,居家癌痛治疗也为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紧张,将有限肿瘤床位用于可治愈早期癌症病人做出贡献。在2017年癌痛中国行启动仪式上,安建雄团队基于长期实践基础上提出“医院床位是有限的,而家庭床位是无限的”口号,积极呼吁推动居家癌痛治疗计划的普及和推广。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一项目终于在2021年被北京市朝阳科学技术与信息局立项支持。安建雄在演讲中盛赞首善之都政府关注民生,居家癌痛治疗在北京立项,必然会影响和推动全国癌痛病人居家治疗的推广应用,通过建立家庭-社区-医院的紧密合作,对提高晚期癌痛病人生活治疗,降低家庭和医保基金经济负担做出积极贡献。来自中日友好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中心的一线医生就病人自控为主的多模式居家癌痛控制做了病例分享。

    据权威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千万癌症患者正在癌症正在经历癌痛折磨,其中将近5百万人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为了有效控制癌症疼痛,根据我国著名麻醉与疼痛学家安建雄博士于2017年11月5日在北京发起 “癌痛控制中国行”,并举办“中国癌痛网”启动仪式,同时成立了“全国癌痛控制医联体”,来自全国给第200多家医院的代表在癌痛医联体协议上签字。国家卫健委医管局焦亚辉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随后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北医院和大同市卫健委等共举办“癌痛控制中国行”12次。癌症居家镇痛在首都北京立项支持,对推动我国癌痛治疗有及其重要和深远意义。

  •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咸菜有所顾忌,以前喜欢吃咸菜的,现在也开始对咸菜避而远之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人们开始了解到,咸菜里面含有一种物质——亚硝酸盐。

     

    这种物质,可以使身体患癌。那么,同样是咸菜,为什么很多农村人喜欢吃,却还能够健康长寿呢?背后的原因,大家可能分不清楚,看似一样的咸菜,背后却藏着这些真相,为了健康,大家需要好好了解这3个原因。

     

    通常来说,咸菜都是需要经过盐加工,然后放在坛子里面发酵的。但是,对于农村人而言,这个工序的大致步骤没有变,但是有一个细节,可能很多人没有了解过,那就是农村人在制作咸菜的时候,喜欢用粗盐,而不是用人们食用的盐加工,正是因为这样的细节,才会保证咸菜的品质可靠,而且吃起来也非常安全。

     

     

    另外,粗盐形成亚硝酸盐的可能性,也比食用盐要低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喜欢用盐井,并且也喜欢吃咸菜的原因。

     

    在农村,因为水源丰富,所以在每次制作咸菜之前,农村的人们都会将咸菜拿出来,进行反复地淘洗,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在冲洗的过程中,咸菜表面的一些物质,比如说亚硝酸盐等,都可以被洗干净,所以剩下的东西,都是对身体无害的。

     

     

    另外,农村人在制作饭菜的时候,喜欢用柴火灶,所以火温的控制,自然没有煤气灶那么稳定,不过这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福音,因为高温对这些有害的物质,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所以即使是一样的咸菜,农村人吃出来的感觉,就是健康一些。

     

    在农村,很多蔬菜瓜果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这是因为农村没有很好的保存方式,所以一年四季,并非所有的时间,都会以咸菜为主,只有到了冬天,食物变少的时候,人们才会将咸菜拿出来,与其它的食物一起食用。

     

     

    其余的时间,什么季节就吃什么菜,所以算起来,一年吃咸菜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所以,正是因为这样的混搭吃法,才会让农村人喜欢吃咸菜,又不会依赖咸菜,而且还能够保证自身的健康长寿。

  • 今年的4月15日—21日是我国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京东健康将和大家一起关注如何防癌。

    相比女性,男性患癌概率要高得多,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1]:男性新发癌症人数253.39万,女性新发癌症人数229.08万,男性新发症人数显著高于女性,且男性总体死亡率高于女性。

    所以,男性朋友更要重视癌症的预防和筛查。

    男性要重点预防和筛查哪些癌症呢?据统计,在我国位居男性发病率前10位的癌症是: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膀胱癌、胰腺癌、淋巴瘤[1]

    癌症类型不同,预防方式也不同,一份《男性专属防癌攻略》请收好[1-3]。记得转给身边的他们,一起筑起健康的防线。

    1.肺癌

    发病率:91.36/10万

    高危人群:

    40岁以上男性,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正在吸烟,且吸烟指数≥400(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吸烟的年数),或曾经吸烟,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

    (2)被动吸烟者;

    (3)长期暴露于恶劣环境或职业致癌物(石棉、铍、铀、氡等)的人群;

    (4)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漫性肺纤维化以及既往曾患肺结核等肺病的患者;

    (5)年龄≥50岁的中老年人;

    (6)具有肿瘤家族史,尤其是直系亲属罹患肺癌的人群;

    筛查方法:高危人群建议做低剂量螺旋CT筛查,查出肺结节者,根据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低剂量螺旋CT复查,并酌情考虑肺癌相关抗体的筛查。

    预防建议:不吸烟或戒烟,避免室内空气污染,对于有职业暴露危险的应做好防护措施。

    2.结直肠癌

    发病率:42.67/10万

    高危人群:50岁以上男性,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一级亲属具有结直肠癌病史(包括非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史和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史);

    (2)本人具有结直肠癌病史;

    (3)本人具有肠道腺瘤病史;

    (4)本人患有8~10年长期不愈的炎症性肠病;

    (5)本人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6)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便秘、腹泻、便血、黏液便、大便变细等改变)的人群。

    筛查方法:

    (1)年度体检时可以做肛门指检、粪便免疫化学检测、大便潜血检查;

    (2)45岁以上每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有息肉及异常时进一步做病理活检;

    (3)有条件者可做肿瘤标记物CEA和CA19-9等检查,或者血浆Septin9/SDC2/BCAT1基因甲基化检测,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

    预防建议:戒烟限酒,健康饮食,坚持运动,减重。

    3.肝癌

    发病率:37.16/10万

    高危人群:35岁以上男性,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2)有长期酗酒,合并糖尿病者;

    (3)有肝硬化者;

    (4)有肝癌家族史者。

    (5)有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情况者

    筛查方法:每半年复查一次肝功能+腹部彩超+血清甲胎蛋白(AFP)。

    预防建议:接种乙肝疫苗;慢性肝炎患者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复制。

    4.胃癌

    发病率:34.20/10万

    高危人群:

    (1)45岁以上男性,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3)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

    (4)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5)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6)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过度饮酒等)。

    筛查方法:

    (1)胃镜检查及其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建议高危人群每1—2年做一次胃镜;

    (2)每年做一次Hp感染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检查,Hp检测可与PG、G-17检测同时进行,更适用于胃癌筛查。

    预防建议:

    根除Hp感染,戒烟限酒,不暴饮暴食,减少食用生冷、辛辣、过热、过硬的食物及熏制、腌制等高盐食物。

    5.食管癌

    发病率:23.23/10万

    高危人群:

    45岁以上男性,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南侧等);

    (2)有上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反酸、进食不适等;

    (3)有食管癌家族史;

    (4)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5)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吸烟、过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喜食高温或腌制食物、口腔卫生不良等)。

    筛查方法:

    内镜及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金标准,高风险人群,每2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提示轻中度异型增生,每半年~1年做1次内镜检查。

    预防建议:

    少吃腌制食品、红肉类食品、加工肉类及油炸食品。戒烟限酒,避免烫饮、烫食。

    6.前列腺癌

    发病率:18.61/10万

    高危人群: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50岁以上的男性;

    (2)年龄>45岁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

    (3)年龄>40岁且基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1μg/L的男性。

    筛查方法:

    高危人群或50岁以上的男性,每1~2年进行一次PSA检查。

    预防建议:

    减少动物脂肪和辛辣食物摄入,多饮水,勤解尿,增加大豆、水果、蔬菜和维生素 E 的摄入。

    7.甲状腺癌

    发病率:17.32/10万

    高危人群: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具有甲状腺癌既往史或家族史者;

    (2)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线尘埃接触史者;

    (3)由于其他疾病,头颈部接受过放疗的人;

    (4)甲状腺结节>1cm,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声困难、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且排除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

    (5)甲状腺结节>1cm,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6)低碘或高碘饮食人群。

    筛查方法:

    目前尚无甲状腺癌的早期筛查标准方案,建议30岁以上及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颈部体格检查和颈部超声(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检查。

    预防建议:

    避免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和放射性尘埃接触,合理疏导不良情绪。

    8.膀胱癌

    发病率:10.15/10万

    高危人群: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长期吸烟者;

    (2)膀胱癌家族史者;

    (3)油漆、染料、金属或石油产品等职业接触史者;

    (4)接受过盆腔部位放射治疗者;

    筛查方法:

    高危人群从60岁开始,每年做1次尿常规、血尿检测联合尿液肿瘤标志物,如 NMP22。

    预防建议:

    减少环境和职业暴露;增加饮水量,注重饮水质量;戒烟;避免长期使用药物带来的药物毒性。

    9.胰腺癌

    发病率:9.31/10万

    高危人群:50 岁以上男性,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有 CDKN2A、TP53、BRCA2 等胰腺癌相关基因突变者;

    (2)有胰腺癌家族史;

    (3)有慢性胰腺炎、黏液性胰腺囊肿病史者;

    (4)糖尿病患者,尤其是 50 岁及以上的新发糖尿病患者;

    (5)长期吸烟、饮酒人群;

    (5)超重(BMI指数≥24)人群。

    筛查方法:

    有家族史者和已有胰腺病变者,每年做一次CT、MR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检测。

    预防建议:

    及时治疗和控制糖尿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

    10.淋巴瘤

    发病率:6.68/10万

    高危人群: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者;

    (2)感染及慢性炎症患者;

    (3)免疫功能低下,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器官移植史者。

    筛查方法:

    目前尚无淋巴瘤的早期筛查标准方案,建议高危人群可在每年体检中进行体格+B超检查,观察有无浅表淋巴结肿块、肝、脾、腹腔等淋巴结肿大情况。

    预防建议:

    避免放射线照射和放射性尘埃接触,加强运动,积极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炎症,合理疏导不良情绪。

    预防癌症要趁早!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其实每个人可以做很多事情来,让自己和家人远离癌症,如戒烟、戒酒、多吃水果蔬菜、多锻炼、少吃高盐和腌制食物等,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筛查早癌的意识,远离癌症的袭扰!

    审核专家: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陈小兵

     

    参考文献
    •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https://doi.org/10.1016/j.jncc.2024.01.006
    • 癌症预防与筛查指南(科普版).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 978-7-117-30561-7
    • 上海抗癌协会.2024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
  • 癌症的前兆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也不相同,部分患者可无前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病部位的相关症状。

    癌症是体内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导致的疾病,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人体各个部位,部分癌症患者在疾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比如甲状腺癌患者可能终生都不会出现症状,而罹患肝癌等疾病的患者在早期也没有任何症状,当发现时疾病大多已进展至中晚期,此类患者通常没有所谓的前兆。

    对于部分类型的癌症患者可能早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比如肺癌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咳血等症状;肠癌患者可出现大便变细、便中带血等症状;宫颈癌患者会出现阴道不规律出血等症状。

    当身体出现异常症状时,需及时明确病因,积极对因治疗,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恶化。

  • 服用复合维生素可降低癌症危险。临床研究发现,长期坚持服用复合维生素的人群,患上癌症风险要比普通人低,而复合维生素对男性的预防癌症反作用要高于女性。

    但目前无法确定是哪种复合维生素成分能降低癌症危险,也没有确定的数据支撑复合维生素对于降低癌症风险的几率。

    复合维生素属于综合性营养补充剂,可以帮助人体补充多种营养成分,改善营养不良的问题,参与调节人体正常代谢,对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日常服用复合维生素应该由专业医生指导,不建议自行滥用。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