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肌梗死很可怕,主要是因为心肌梗死的危害很大,心梗一般指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如果救治不及时,导致我们死亡的几率很高。
所以很多人谈到心肌梗死,就为之色变,所以心肌梗死是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心肌梗死是一种什么病?
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的心血管疾病,各种原因导致心脏的冠状动脉突然发生闭塞,进而导致心肌供血供氧中断,而供血供氧的中断导致的后果就是心肌缺血坏死,这个过程和结局就是心肌梗死。但在诱发心肌梗死的原因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为常见的原因,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心肌梗死的原因。
二、心肌梗死死亡率很高吗?
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当然很高,但随着心脏重症监护室、急诊溶栓、急诊介入手术的开展,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已经逐年下降。但即便如此,心肌梗死的患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救治,依然面临着高死亡率的风险。
三、心肌梗死的死因有哪些?怎样避免?
心肌梗死的死因素中,绝大多数都在以下几种原因中:心脏破裂、恶性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合并感染、其他脏器功能衰等,这些原因是心肌梗死后死亡的常见原因。
但如何尽可能的减少这些原因导致的心肌梗死后死亡呢?心肌梗死后越早开通闭塞血管,越早进行正确的治疗和干预,是避免这些悲剧的唯一方法。而开通血管的方法,主要是急诊溶栓和急诊介入治疗。
心肌梗死是否严重呢?答案已经非常清楚,心肌梗死很严重。但如果我们处理及时,干预及时,心肌梗死后我们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好好的活着。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冠心病,如果你没有听说过那么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你肯定听说过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都是冠心病中的一种类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在我们身边非常的多见,所以说冠心病也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它严重的危害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冠心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是怎么引起的又该怎样预防呢?咱们一起走进冠心病的世界来看一看。
一、冠心病是怎么引起的?
冠心病的发病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我们的心脏心肌细胞也需要营养、能量和血液供应,而冠状动脉是给我们的心肌供血供氧的主要通道。当我们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后,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较重的狭窄和堵塞,这就是冠心病的整个发病过程,所以说冠心病是怎么引起的呢?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
二、冠心病有什么危害?
冠心病既然如此多见,那么冠心病有哪些危害呢?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畏惧和害怕冠心病呢?冠心病的危害有很多,它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导致心绞痛频发,还会导致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的出现,而这些不仅仅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还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当然罹患冠心病以后还会消耗大量的金钱、人力、物力,以控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害。
三、冠心病又该如何预防呢?
冠心病危害这么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冠心病呢?其实所有疾病的治疗都远远没有预防意义更大,怎样预防冠心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其次是控制好冠心病的相关等危症,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等。第三就是良好的心态对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也关系密切!最后就是如果有必要进行药物的使用,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尤为重要。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带您看不一样的科普知识。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首先冠心病不是遗传病!
遗传病(genetic disease)是由于遗传物质结构或功能改变所导致的疾病,通俗来讲,在孩子没有出生之前,根据父母的情况,其实就已经能确认孩子会罹患的某些疾病,当然,遗传病中也有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没有表现出来的某种疾病,会在某个节点在某一代子孙中得到表现的就是隐性遗传。
所以,在遗传病中,个人的努力是不能避免疾病在特定的子女身上出现。可以确定的是,如果父母有遗传病,那么在其下一代的遗传学规律中,肯定会出现这一疾病或者这一疾病的基因,这就是遗传病。有统计显示,在儿科专科医院住院患者中,25%~39%是因为遗传原因导致发病,遗传病种类繁多,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分散在临床各专业。
这就非常好解释冠心病为什么不是遗传病了,在冠心病疾病谱中,就算是父母罹患冠心病,也只能是子女罹患冠心病的概率增高,但没有绝对性,所以,冠心病不是遗传病。
其次,冠心病是家族史高发疾病。
家族史指的是父母有类似疾病,那么子女罹患类似疾病的概率增高,或者大大增加的疾病。
比如,父母罹患冠心病,那么子女患病概率大大增加,但是如果个人能够很好的注意这些特点,其患病率会大大缩减,这就是冠心病的特点。在遗传病中,即使你很注意,其发病率不会受其影响而减少。
当然,有许多人说,冠心病发病家族史中,有人提到冠心病易患基因,这也不能决定冠心病史家族高发疾病而不是遗传病的结果。
如果父母罹患冠心病,那么我们仍然需要警惕,因为共同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我们和父母一样患上冠心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所以,即使冠心病不遗传,我们仍需要警惕其家族高发的趋势。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心律失常是什么?会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什么样的疾病会引起心律失常?如果得了心律失常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在生活中那些行为可以导致心律失常呢?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首先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跳动,心脏的起源在传导过程受到障碍时会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节律发生异常,它可以是自己单独发作也可以是和一些血管疾病一起发生,它是可以突然发作导致猝死,也可以使持续的跳动累及心脏而衰竭。
其次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以及心功能对于血液动力学的影响都是心律失常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的症状,如果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会引起心悸,胸闷,出汗头晕以及低血压,部分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晕厥,甚至猝死。
1. 冠状动脉性如果供血不足的话对于冠心病的患者来说,心律失常可能会增加心肌缺血,会出现气短,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或者心肌梗死等现象;
2. 脑动脉如果供血不足,会导致头晕,视线模糊甚至会出现乏力,在严重时患者还能会出现昏迷,抽搐等脑损害的表现;
3. 肾动脉供血不足,如果心律失常,肾血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少,就会出现少尿,蛋白尿等症状;
4. 心律失常会导致血流量的降低,就会发生肠系膜动脉痉挛,会使肠道缺血,会出现腹胀,腹痛等现象;
5. 如果心功能不全的话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水肿等现象。
1. 生活要有规律,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我们居住的环境要保持清幽,多种些花草,尽量避免喧闹的;
3. 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预防感冒;
4. 我们尽量保持标准的体重,不要贪吃,因为过多的脂肪或者发胖也会导致心脏的负荷加重;
5. 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天气,季节的变化,提前做好防护,保护自己不受病毒的侵害;
6. 我们时刻应该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尽量学会消除紧张,恐惧,愤怒的不良清楚刺激;
7. 我们应该时刻注意患者的变化,如果遇到紧急的情况应该及时就医,也可以在家中常备一些应急的药物。
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冠心病是心内科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在我们身边几乎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罹患心血管疾病,而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冠心病的诊断是如何确诊的?冠心病到底能不能治愈呢?
一、如何判断得了冠心病?
冠心病的诊断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首先冠心病的诊断大多数依赖有典型的冠心病症状,如果患者有活动后胸闷气短等情况,那么需要考虑是否罹患冠心病,但并不是每一个冠心病患者都有典型的症状,在冠心病中有些病人症状不典型或者没有症状,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冠心病。其次,冠心病的诊断依赖于冠状动脉的相关检查,冠状动脉的检查主要包括冠状动脉CT和冠状动脉造影等影像学资料。当然如果有需要冠心病的确诊,还需要心脏彩超,血液检查和磁共振等相关检查来辅助,确认诊断冠心病。
二、冠心病能不能根治?
我们永远都想着某一种疾病得到根治,得到根除,得到治愈,但事实上许多疾病都是不能彻底根治的,包括冠心病在内。冠心病的实质是冠状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就是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的规律。所以我们对于冠心病的治疗,还局限于改善患者的症状,以及尽可能延缓患者的预后,而不能彻底根治和消除冠心病。
三、冠心病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
既然冠心病不能根治,那么冠心病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呢?冠心病的治疗首先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前提下,进行冠心病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其次,如果患者有血运重建的必要性,那么有可能就需要介入治疗或者外科手术治疗进行血运重建。随着大家对健康的越来越重视,冠心病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生活,也成为辅助治疗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些几乎囊括了冠心病治疗的大多数方法。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天凉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又多了,现在各个医院的心内科、神经内科呈爆满趋势。这几天值班陆续又收了一些心梗的患者。对于突发胸痛、大汗有濒死感的患者大多都会很快的选择就医,得到较好的救治,减少死亡率。但是对于不典型的心梗,因为不能很好的鉴别,造成了不能挽回的损失。今天内容就是为了能让大家对不典型的急性心梗进行识别,提高警惕,从而保证生命安全。
清晰记得那是2年前的腊月廿四,那时候我还在急诊下属的综合内科病房,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我们这个地方腊月廿三是小年,小年这天有扫房的习俗,扫尘祭灶兴家的寓意。故事的主人公是个70+岁的大爷,扫房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上年纪了嘛也没有太在意,以为休息下睡一觉就好了。第二天仍然有头晕,于是就是找他儿子带到医院看病,而正好这个家属和我们医院五官科的医生是同学,那天赶上我在病房值班,科里副主任告诉我一会要收一个头晕的患者,现在从急诊去做头颅CT了。很快患者行头颅CT检查回来,我去急诊接患者,就在急诊医生开住院证的过程中,大爷突然双眼凝视,呼之不应,我赶忙吩咐护士测血压,急查心电图,哎呀!不好心电图下壁导联ST抬高,心率30次/分,患者阿斯综合了。赶紧阿托品1毫克静脉注射,很快患者心率恢复到60次/分以上,恢复意识。赶紧送入急诊监护病房,此过程中患者又出现应激性溃疡,很是凶险,好再后期给予精心治疗后好转出院。这就是一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病例。该患者无任何胸痛、胸闷不适的症状,后来听家人叙述,患者到医院后下车是两个家属驾服下来的,当时患者双下肢无力,精神状态也差。因为没有任何心脏症状,连急诊医生也不能发现心脏的异常。再有一个患者是我听我们急诊主任讲述的,一个50多岁的妇女因为恶心、呕吐、周身无力来看病,也是没有胸闷、胸痛不适,既往胃肠良好,看着也不像胃肠症状,建议行心电图检查,死活不同意,最后急诊接诊医生实在没办法就说:作图没事的话费用算我的,有事您缴费。这样才勉强同意,一查图又是一个下壁心肌梗死。
不典型的无痛心梗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潜伏在我们身边。稍有不慎就会惨遭毒害。我认为凡是50岁以上,颌部以下脐部以上任何不适,常规查心电图,不要因此几十块钱,因为您的不理解,而不去配合,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查图没事的话您留有一份心电图,将来万一有不适,可以进行比较心电图的变化,有事就需要赶紧治疗。我想如果你看过这篇文章后也一定会配合医生进行常规检查了吧。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也为了更多人的健康,所以我坚持健康科普。
那么上述两个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为什么一个头晕,一个恶心呕吐呢?心脏的下壁和后壁分布较多的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支配肠胃,因此下壁后壁梗死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类似胃肠炎症状。另外急性下壁心梗后容易造成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到阻滞等严重心律时常,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症状。由于急性心梗有时候症状不明显,特此提醒大家: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患者如果出现胸部轻微不适就必须立即就医检查。普通人如果平时没有胃肠炎。突然出现胃肠炎症状,或者无诱因出现牙痛、咽痛、颈肩部应该及时医院就诊,消除隐患,防治猝死。
中国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据了解,北京市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外死亡人数是院内死亡人数的2.61倍,25-45岁急性冠心病院前死亡占总死亡的95%,其中64.8%发生在家中。
急性心梗急性发作急救时需注意马上停止一切活动,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激动,保持室内安静,以免刺激病人加重病情。并且立即服用救心丸,同时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尽快送院治疗。
三高是常见的慢性病,心脏病也是比较多见的疾病之一。心脏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织构成。如果患者心脏病合并三高,三高中那个又对我们威胁最大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三高合并心脏病,还可以是三高合并其他疾病,又或者是单纯的三高之间的比较,三高之间,那个对我们的危害最大呢?如果真的要排队,我个人认为糖尿病应该是危害最大、高血压次之、高血脂最后。我把我的理由分享下来,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你们心中那个应该是最担心和危害最大的。
一、高血糖
我认为如果非要排个座次,那么糖尿病首当其冲的应该被认为第一杀手,也被称之为甜蜜的杀手。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从很多例子中得到佐证,最直接的一个就是糖尿病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都会比没有糖尿病的人群要求更严格。而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也经常遇见糖尿病的患者往往要比非糖尿病的患者血管更为糟糕。
二、高血压
高血压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但如果真的和糖尿病相比,我觉得还要排其后。但如果和高血脂相比,我觉得高血压应该比高血脂危害更大。高血压可以诱发和导致脑出血、脑梗塞、冠心病等,而且血压升高的危害并不局限于此。
三、高血脂
在三者中,我认为高血脂的危害排在最后,并不是因为高血脂没有危害。高血脂的危害我们也尽然皆知,但因为和高血压高血糖相比,其似乎稍微逊色那么一点。但这个逊色,并不是高血脂没有危害,高血脂也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塞、胰腺炎等一系列的疾病,给我们以颜色。
但这个排名也仅仅是一个没有用的猜想而已,毕竟任何一个危害对于我们来说都可能是危险甚至是致命的。所以,无论你有哪一种情况,都需要认真对待,否则等并发症出来的那一天,后悔晚亦。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一、冠心病是咋回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冠心病是一慢性疾病,其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从而导致病变冠脉所供应的心肌缺血改变的一种疾病。所以,通俗的来讲,冠心病也就是冠状动脉狭窄导致的一种综合征。
冠心病平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随着时间的转移,病变和病情可能会逐渐地加重。患者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多数冠心病表现为活动耐量下降或者不能活动,活动后出现胸闷、胸疼、气短或者憋气等不适症状,休息后可缓解。但也有冠心病直接表现为猝死、心律失常或者心功能不全。
二、冠心病有哪些可怕的结果?
1.影响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长期缺血的情况下,最终会导致远端下游相应的灌注区域的心肌缺血,从而导致患者活动后不适,甚至不能活动,或者静息状态下也发生心绞痛,从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导致心功能不全
长期持续的心肌缺血,会导致缺血性心肌病,心肌重构,心脏扩大,从而使得心脏泵功能衰竭,患者出现活动后气喘,不能平卧等左心功能不全症状,或者合并下肢水肿,肝淤血,胃肠道淤血等右心功能不全症状,甚至同时出现全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3.导致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冠心病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可表现为早搏,房早或者室早,严重者可表现为室速、房颤,甚至室颤或者心脏骤停。而心律失常多数继发于心肌缺血之后,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出现急性心肌梗死
长期持久的冠心病,即使在服用药物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进展,如果不服用药物,进展的速度可能会更快,冠心病五种类型中,急性心肌梗死可能是大家了解最多也最常碰到和听到的一种类型。冠脉狭窄的基础上,斑块的破裂会导致血小板急剧聚集,从而导致血管管腔的急性闭塞,就是常说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死亡,也是冠心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5.猝死
冠脉狭窄的突然加重或者堵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从而导致心脏骤停的结局,就是心源性猝死。在冠心病的分型中,分为“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无症状型、心力衰竭或(和)心律失常型、猝死型”共五种类型。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到,猝死型可能是冠心病最为残酷的一种也是最不能让人接受的一种类型和结局了。
当然,除了以上危害,冠心病还可以有其它一些并发症或者危害,但无论怎样,一旦出现并发症或者不良结局,都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预期生存寿命。
三、怎么防止这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虽然冠心病的危害比较大,但我们也不要对过于恐惧冠心病。因为,冠心病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病,是一种可以预防发生的疾病。即使已经换上了冠心病,也可以通过二级预防而得到效果很好的治疗。我们怎么防止这么可怕的事情发生呢?
1、控制体重,饮食清淡
控制体重可减轻心脏负荷,也可减少冠心病的相关并发症。清淡饮食可减慢冠心病进程,日常饮食中,无论是食物的颜色还是品种,都要注意均衡搭配,保证食材的新鲜,只有从细节入手,才可以让冠心病更长久。
2、避免超负荷工作,减轻日常压力
超负荷工作和压力太大,是现代人的常态,长期使体内的心脏“发动机”全速运转,可能是现代人冠心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的主要原因。 学会调节生活节奏,张弛有度,工作有节,才能让我们远离冠心病和其他疾病。
3、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定期健康体检
避免抽烟喝酒,避免熬夜吸毒,避免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减少相当比例的冠心病。而且定期健康体检,尤其是已经罹患冠心病的人群,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等可以尽早发现和识别可能出现的冠心病并发症。
4、住的离医院近点
对,你真的没有看错,住的离大医院近点是减少冠心病不良结局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一旦发生严重的冠心病并发症,可以自己处理的概率非常小,而发病时离大医院太远而延误治疗,是冠心病常见的遗憾。有基础病的人应尽量避免在拥挤环境中活动,如果一旦发生冠心病,及时到有急诊手术条件的大医院就诊,可减少相当比例的不良风险。
冠心病,很可怕;但是直面已经发生的冠心病,正确的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冠心病,也可以幸福快乐的好好活着......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心肌梗死确实越来越年轻化和很多因素有关系,这在接下来的讨论当中我们也会提到。但大家发现没有,在原来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心肌梗死非常的少,为什么现在心肌梗死就多了起来呢?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年轻化的心肌梗死,讨论一下和上面这个问题以及和如何预防的问题。
一、心肌梗死为什么越来越年轻化?
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饮食结构,出行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改变,我们的疾病谱也在发生了变化,原来可以轻易让我们致命的消化道感染等疾病,现在已经非常的少见,但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越来越多见,这主要就是因为这些改变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早发生,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心肌梗死是如何发生的?
各种原因导致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的突然中断,而血管的中断导致远端心肌供血的突然停止。停止血供对于心肌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时间一旦足够长,那么就会出现心肌的缺血缺氧坏死,在患者心肌坏死的过程和心肌坏死以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以及相关的并发症,甚至会死亡,而这种概率非常的高,这也是心肌梗死可怕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如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永远都是一个常谈常青常谈常热的话题。其实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之前,50%~80%的患者都会出现世贤的先兆症状,但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先兆症状没有识别,或者识别以后没有及时处理,才导致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所以及早识别先兆症状可能是预防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
当然对于没有先到症状或者有先兆症状不能识别,以及即便识别没有处理的这些患者,如何预防心肌梗死呢,那么就贵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干预,老生常谈的几句话——管住嘴、迈开腿,戒烟酒、心态美,便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最好的法宝。
心肌梗死会严重的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寿命长度,所以足够重视,对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足够重视心肌梗死先兆的发生,我们才能最有可能最大限度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冠心病中的一种,很多人对他们都有所耳闻。但是不是心绞痛就一定会发展为心梗,心梗以后一定就会有心绞痛呢?咱们一起来认识他们两个的真面目一下!
一、心绞痛一定会发展为心梗吗?
心绞痛,不一定会发展为心梗,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有很多心绞痛,如果控制得当,生活方式干预得当,也可以和我们相处的非常好,持续很久相安无事。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多心绞痛就会发展为心肌梗死,也有可能直接演变为猝死!所以心绞痛是否会发展为心梗,和很多因素有关系,如果加以尽早干预和控制,很多心绞痛是不会发展为心梗的。
二、哪些心绞痛提示要心肌梗死?
那么哪些心绞痛有可能会发展为心肌梗死,哪些心绞痛需要我们加以注意呢?一种是发作频率高于以往的心绞痛,一种是发作时间,长于以往的心绞痛,再者是口服药物既往能够缓解但现在不能够缓解的心绞痛,第四是虽然知道自己是心绞痛但不加以控制不加以干预的患者,第五就是活动耐量明显下降的心绞痛,最后就是突然合并其他以往没有的症状的心绞痛,以上这几类心绞痛需要特别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
三、如何预防心绞痛发展为心肌梗死?
如何预防心绞痛发展为心肌梗死呢?这个问题其实和如何预防冠心病,如何预防心肌梗死,如何预防心绞痛,道理和注意方法几乎完全一样。一旦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那么长期良好的服药,依从性非常重要,其次,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非常重要,再就是良好的心态对于预防心绞痛演变为心肌梗死也非常重要。
亲,看懂了吗?心绞痛不一定会演变为心肌梗死,但如果心绞痛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演变为心肌梗死!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心肌梗死,绝对是一个让我们闻之丧胆的名字,我们身边有很多因为心肌梗死而发生悲剧的病人和例子。如此恐怖的一个疾病,他是怎样发生发展,又到底能不能被治愈呢?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心肌梗死,看一看真实的心肌梗死是什么样的?
一、心肌梗死是如何发生的?
心肌梗死的发生是动脉粥样硬化日积月累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心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就蓄谋已久。当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发生发展,我们的心脏血管——冠状动脉就会出现斑块,斑块加重导致狭窄,当心脏血管的斑块不稳定或者破溃的时候,就会导致心脏血管内急性血栓的形成,这也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心肌梗死怎样治?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便必然会有心肌的坏死。没有心肌的坏死,也称不上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怎样治疗呢?用最快的方法开通堵塞的血管,使得缺血的心肌尽快得到,灌注和血供便会最大限度的减少心肌梗死造成的危险。而开通堵塞的血管的最为有效和快速的两种方法就是急诊手术介入治疗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目前所知道最有效的两种方法,还没有发现其他更有效的方案。
三、急性心肌梗死能够被治愈吗?
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难以回答,并不是因为他没有答案,而是因为读者们所理解的治愈和医生所理解的治愈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两者也并不相同。患者所理解的治愈是指没有症状以后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而医生所理解的治愈是指心梗和没有发生过是一模一样。但令人遗憾的是,心肌梗死一旦发生,便有心肌的坏死,而心肌是不可再生的,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我们行动再早也会有心肌的坏死,而这些坏死的心肌永远不可能再生。
所以如果用读者的角度来理解能不能被治愈,那么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如果我们治疗及时干预方法得当,那么很多心肌梗死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带病生存,活得很好。但如果从医生的角度来出发,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便不可能和原来一模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预防大于治疗的最重要的原因。看懂了吗?关注我,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心前区不适是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之一便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1.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常见的原因,由于血脂在动脉壁上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
2. 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3.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这些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4. 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因素会刺激心脏,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5. 天气突变:寒冷的天气会使得血管收缩,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及时诊断和救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心态等。
如果出现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众所周知,肥胖常被视为健康的一大敌人,与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密切相关。然而,近期的研究却提出了一种看似矛盾的“肥胖悖论”:在某些情况下,肥胖人群的预后反而比正常体重人群更好。
那么,这种“悖论”究竟从何而来?它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对体重的控制?本文将带你一起探索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肥胖悖论”并非指肥胖本身对健康有益,而是指在某些特定疾病中,肥胖人群的预后反而比正常体重人群更好。例如,在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中,肥胖患者的生存率反而更高。
那么,造成“肥胖悖论”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可能存在混杂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低体重可能与肌肉萎缩和恶病质有关,而并非肥胖本身导致预后不良。
其次,可能存在研究偏倚。例如,肥胖患者更容易被诊断出患有心血管疾病,这可能导致肥胖患者生存时间被低估。
此外,肥胖的定义也可能存在一定问题。体重指数(BMI)是评估肥胖的一种常用指标,但它并不能全面反映个体的健康状况。
那么,面对“肥胖悖论”,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肥胖仍然是一种需要控制的慢性疾病。对于肥胖人群,建议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等,以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
总之,虽然“肥胖悖论”的存在令人困惑,但我们仍然需要关注体重管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心梗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心梗后心脏性猝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高达24%~40%。因此,如何预防心梗后心脏性猝死,已经成为心血管领域的重要课题。
为了预防心梗后心脏性猝死,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首先,生活方式的干预非常重要,包括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其次,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等。此外,血运重建技术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是治疗心梗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些高危患者,仅仅采取上述措施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ICD是一种可以自动检测并终止致命性心律失常的装置,可以显著降低心梗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
那么,对于心梗后40天或90天之后才植入ICD的患者,我们该如何预防心脏性猝死呢?首先,不建议在此时间窗内植入ICD,因为早期植入ICD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其次,可以考虑穿戴式ICD,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此外,对于急性心梗患者,除了采取上述措施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2. 严密监测病情,及时就医。
3. 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
4.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5. 定期进行复查。
在医疗行业中,病例报告的准确性至关重要。然而,近期发生的一起事件却引发了人们对医院管理和服务质量的关注。一位患者因腹痛入院,却意外地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了相应的治疗。经过调查,发现患者的病例中竟然出现了一张与其他患者姓名不符的化验报告单。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医院管理、医疗质量和患者权益保护的担忧。
在医疗过程中,病例报告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如果出现误诊,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还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是医疗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医院应加强病例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病例报告的准确性。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应认真询问病史、仔细检查患者,避免误诊和漏诊。同时,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病例审核制度,对病例报告进行严格审核,确保病例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其次,医院应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的知情权。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应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风险,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以便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医院应建立患者投诉渠道,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医院还应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医务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同时,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对医疗纠纷进行及时、公正的处理,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总之,医院放错化验报告单的事件,提醒我们医疗行业仍需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只有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才能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因心血管疾病去世,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这一数据令人触目惊心,也提示我们需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等。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而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例则逐年下降。这可能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防胜于治疗。首先,我们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其次,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此外,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也日益丰富,如他汀类降脂药、ACEI类降压药等。
在治疗方面,我国心血管疾病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此外,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健康教育、社区干预等措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仍需加大防治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心血管健康水平。
总之,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一大挑战。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关注心血管健康,共同努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作为一种严重的冠心病类型,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常常导致患者猝死。如何预防和治疗AMI,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理机制主要与冠状动脉阻塞有关。当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阻塞时,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心室纤维颤动(VF),最终导致患者猝死。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AMI至关重要。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外,对于高风险患者,植入式去颤器(ICD)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ICD是一种小型电子设备,植入于皮下,可以自动检测和纠正心律失常,预防心室纤维颤动,从而降低猝死风险。
ICD的植入过程相对简单,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将ICD植入于锁骨下方,并通过导线与心脏相连。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以确保ICD的正常运行。
除了ICD,预防AMI的措施还包括:
总之,AMI作为一种严重的冠心病类型,其危害性不容忽视。通过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近年来,年轻人发生心肌梗塞(心梗)的案例越来越多,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黑手’呢?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年轻人心梗的成因、风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心梗的成因。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年轻人心梗的成因与老年人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高危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因素会增加心梗的发生率。
3.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更容易发生心梗。
4. 情绪波动:情绪波动过大,如过度紧张、焦虑、愤怒等,也可能诱发心梗。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年轻人心梗的常见风险因素:
1. 吸烟:吸烟是心梗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发生心梗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4倍。
2. 高血脂:血脂异常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梗。
3. 高血压: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心梗风险。
4. 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心梗风险。
5. 肥胖: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那么,如何预防年轻人心梗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
2. 控制高危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因素。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4. 关注身体信号: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5. 学习急救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或互救。
总之,年轻人要重视心梗的预防和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健康,才能远离心梗的威胁。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临床症状、心电图特征、血清标志物等多个方面,详细解析如何判断心梗。
首先,患者出现剧烈胸痛是AMI的典型症状,这种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并向左肩、左臂、颈部或下颌部放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往往超过15分钟,且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等药物难以缓解。
其次,心电图是诊断AMI的重要工具。典型的AMI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病理性Q波和T波倒置。这些改变通常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出现,并随时间推移而演变。
此外,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如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升高也是诊断AMI的重要依据。这些标志物在心肌损伤后数小时内升高,并在数天内恢复正常。
除了上述检查,医生还可能进行以下检查以确诊AMI:
1.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以帮助确定心肌坏死的部位。
2. 冠脉造影:可以确定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并指导治疗。
3. 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脏功能和结构变化。
针对AMI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
预防AMI的发生,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等,也是预防AMI的重要措施。
心室颤动,一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常常悄无声息地侵袭患者。当心室颤动发生时,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症状,如突发的神志不清、昏迷、肢体抽搐、大小便失禁等。双侧瞳孔迅速散大,血压无法测到,甚至呼吸停止。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在数分钟内面临生命危险。
心室颤动是心血管内科领域的一种高危疾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它可能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引起,也可能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因此,了解心室颤动的症状和危害,对于及时救治至关重要。
治疗心室颤动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在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对于抢救心室颤动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治疗原发疾病、控制血压、调整生活方式等,可以有效降低心室颤动的发生风险。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和牛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吸烟、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的活动和休息也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
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广泛关注。了解其症状、危害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救能力。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支架手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然而,近年来,支架手术的滥用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指出,我国普遍存在支架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其中,药物支架的使用率几乎达到100%,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药物支架虽然可以防止血管再狭窄,但也存在血栓风险,并且费用是金属裸支架的两倍。这种不合理的使用导致医疗成本提高和治疗风险增加。
胡教授通过对比国内外数据指出,美国支架的使用数量在经过研究后减少了25%~30%。美国支架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急性心肌梗死或高危心脏病患者身上,而我国支架的使用则大部分集中在稳定状况下的心脏病患者。这种不合理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医疗成本,也增加了治疗风险。
胡教授还指出,放置药物支架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这不仅增加了术后成本,还可能增加其他风险,如肿瘤或需要手术的患者。因此,支架手术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而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
为了解决支架滥用问题,胡教授建议医务人员应该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合理使用支架。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宣传,让他们了解支架手术的利弊,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