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研究发现,大约80%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些时段会经历腰痛。我国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亿,15.2%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病率仅次于感冒,且大多数腰突患者集中在中老年人群,现呈年轻化趋势发展。
很多人认为,腰疼不是病,养着就好,有的甚至在硬板床上一躺一个多月。但实际上,腰疼既有最佳治疗时机,也有鲜为人知的新技术,用好了,高龄老人也能重新挺起腰板生活。
《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通过一个案例带你了解腰痛患者的新选择。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唐海
今年93岁的吴老太太,大半生都在医科院某研究所工作,直到84岁才退休。她在街坊邻居里一直是出了名的老寿星,至今耳不聋眼不花,平时还自己去公园锻炼,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可就在几个月前,老太太连起身站立都成问题。
因为长年累月的工作,吴老太太一直患有腰椎病。三年前,她的病情加重了,于是去了家附近的北京友谊医院诊治。她 自 述腰背部疼痛,步行距离只有200米左右。
骨科主任医师唐海结合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其为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来考虑到吴老太太年事已 高,无法承受手术,便遵从家人和吴老太太本人意愿,暂时不住院,采取保守治疗。
回到家后,家人每天按时给老人搽药、贴膏药、按摩理疗,疼痛暂时得到了缓解。可好景不长,几个月后,老人的腰椎 病 又犯了,过去经常吃的止疼药已经没了效果,最疼时只能靠家人扶着走几步,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质量大不如 前。
于是,家人推着轮椅、带着吴老太太再次找到唐海主任,寻求进一步治疗。
“93岁高龄,这对于任何手术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患者目前生活质量极差,如果不手术治疗,将一直痛苦下去。”唐海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对于高龄老人的腰椎问题,医生通常都不会建议手术,首先推荐保守治疗,比如用药、卧床休息、推拿按摩、牵引、佩戴腰围、打封闭等。
但长期静养可能会躺出其他问题,长期大量吃药又很可能导致肝肾损伤,甚至神经系统问题。
再次看到吴老太太时,唐海的内心很是纠结,但这次,家属和老人对手术的坚持和笃定让唐海有了信心。
经多学科评估和会诊后,唐海最终决定用新的微创手术技术—BacFuse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术为老人进行治疗。
影像学检查提示,吴老太太腰椎管内黄韧带严重肥厚,椎管面积严重减少。
唐海通过实施BacFuse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术,即在腰麻下行体内棘突间提供持续的内牵引,关节突开窗切除增生的黄韧带,持续牵拉后纵韧带、增加椎管面积。
手术十分顺利,用时一小时,出血量也只有30~40毫升。术后,腰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宽,三个月左右,老人就离开了轮椅,自己步行到卫生间、厨房,还能去公园散步,回到老单位转一转。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大多都会表现出腰痛、下肢疼痛和麻木、间歇性跛行、行走困难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
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其典型症状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特别是在咳嗽、打喷嚏等腹压突然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
牵引等保守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常见病,目前的治疗方式存在局限性,并不能解决患者病痛。”唐海说,传统的中医治疗主要是牵引,朝上下两个方向牵拉,撑开椎间隙,牵拉后纵韧带,这样使椎间盘被回纳,不再压迫脊髓。
但牵拉只能解决一时病痛,受自身重力作用,慢慢地椎间盘又会突出,症状就又来了。
椎弓根钉固定术
后来,有了椎弓根钉固定术,也就是人们常讲的“打钉子”。从后背把椎板和棘突切开,将露出的神经根和脊髓剥到一边,把突出的椎间盘切除。
这种手术会破坏整个骨骼,必须打钉子稳定住局部脊柱结构。因力学强度太硬,易造成临近腰椎间盘节段出现新问题,即邻椎病,所以这类手术在国内外越来越少用了。
椎间孔镜术
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是椎间孔镜术,经皮进入脊椎后,把神经根剥到一边,孔镜从椎间孔进去,再切掉突出的椎间盘。
这类手术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误伤神经根或脊髓。如果突出的椎间盘没切净,在重力作用下极容易再次复发。而且,这类手术对主刀大夫的水平要求很高,学习曲线很长,前50~100台手术出现损伤风险的可能相对较大。
因此,美国人虽然发明了这个技术,但由于美国商业医保反复理赔成本较高,在2016年已经基本叫停。但在我国,这种技术仍是大多数医院治疗椎间盘突出的首选术式。
针对上述“困局”,唐海带领团队开展了BacFuse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术治疗腰椎病的探索。该技术于2011年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已成功开展数千例,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也有医院开展此手术,尚未有不良事件报告,国内多个城市三甲医院也在陆续开展该术式。
BacFuse系统是一种后路、非椎弓根固定系统,适用于颈椎之外的单阶段椎体疾病,通过植入BacFuse棘突间融合器,撑开棘突间隙,一方面有利于突出的椎间盘回缩到原始位置,修复椎间盘。另一方面通过牵拉后纵韧带、黄韧带,增加椎管面积。
这种手术不动大的腰椎结构和椎间盘,只破坏棘间韧带,放入一个撑开器,在两个相邻棘突间“叠瓦状”固定,以增大棘突间的应力作用,让重力通过棘突间内置物向下传导,减少受损椎间盘的压力,从而让突出的椎间盘自己慢慢复位。
所以,这种手术也被称为“脊柱内牵引”,避开了传统体外牵引的弊端,同时还能与骨移植材料一起使用。
唐海说,对高龄、合并症多的患者来说,传统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创伤大,易出现术后并发症。BacFuse手术是微创的,风险更低,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仅需在腰麻下完成,适用范围广,从胸骨到骶骨的椎间盘皆适用,保护邻近节段,减少邻椎病发生,降低再手术风险。
术后,病人整体感觉很舒服,腰椎仍能自由弯曲,不像打钉子后,腰椎会变得“很板”,弯曲受限。
从2014年至今,唐海团队已完成BacFuse微创手术700余台,年纪最大者96岁,最小的18岁。唐海说,等到患者突出的椎间盘完全复位后,这个撑开器还可以取出,即便不取出,也能终身使用,核磁检查不受影响。
当然,这个手术也有禁忌症,肿瘤病人、腰椎滑脱、椎间盘脱出、腰椎管骨性狭窄等都不太适合。
数据表明,35~55岁是腰痛的易发年龄。随着不良生活方式越来越常见,腰痛越来越多地出现在35 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于是有不少年轻人常常调侃自己是“20岁的身体,50岁的腰”。
腰疼牵扯问题特别多,从皮肤到椎间盘要经过很多组织结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引起腰疼,不仅腰椎间盘突出会腰疼,筋膜炎、小关节肥厚堵塞、骨质疏松、周围的炎症等,都可能诱发腰痛。
但腰椎间盘问题更为严重,由于没有血液的供养,一旦损伤,自我修复能力较差,出现退化后,很容易发生结构的改变。
一旦有了腰椎间盘突出问题,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少活动,做牵引,多休息;如果保守治疗三个月以上效果较差或症状反复发作,则需选择手术治疗。
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的老人原则上不适合手术,但最好由多学科医生综合判断,能手术的尽量不要放弃治疗机会。
唐海说,人每走一步,腰椎就有6个方向的运动,过屈过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这种磨损每天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很多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在原本损耗的基础上,又加速了腰椎老化和损伤。
不当姿势
这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例如——
不良习惯
腰部受寒,健身卧推,久坐,通宵打麻将,玩手机,过度负重,弯腰……都容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超重肥胖
胖人的椎间盘负担更大,容易出现小关节肥厚,要避免过度肥胖。
职业因素
柜台迎宾等服务行业从业者、重体力劳动者、伏案办公的白领一族等,都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高发人群。
营养素缺乏
平时注意补充营养,氨糖是关节软骨的主要组成部分,30岁以后人体氨糖含量不断降低,且不再生成。因此,日常除了钙质,还要加强氨糖的补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我们的腰太难了……来看看腰椎所处的位置,腰椎相当于人体的轴承,需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经常容易超负荷工作。
但是腰椎承受能力有限,时间一长就容易出问题。
2019年的一份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腰痛患病率约为20.88%~29.88%,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呢?这意味着我们身边总有一两个朋友或家人有腰部问题,如果不是他们可能就是你。
腰痛是身体哪里出问题了?
腰痛问题和职业有很大相关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医疗工作、重力劳动、车辆驾驶、电脑操作,是腰痛问题的高发职业。
这些职业的工作性质有一个共同点——需要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或者超负荷工作。
从事需要久坐久站工作的人,腰痛大多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一项湖北地区的调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病率达到了7.62%。
我们的椎间盘充满了水,它需要水分的平衡来保持椎间盘的弹性。当我们躺下的时候,椎间盘受到的压力减小,水分就会进入锥体。
坐着或者站着的时候,锥体受压,水分便排出,当椎体承受过大的压力时,处在两块椎体间的椎间盘就会被挤得变形,它超出了自身应有的范围,触碰到了神经,就会出现触电感,那感觉是从上到下的酸爽。
我在临床中观察发现,其实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腰椎问题,只不过临床症状不太明显,所以建议大家工作半个小时左右后,一定要活动5分钟,让我们的腰椎吸吸水。
突然的弯腰、转身、提重物等也会引发腰痛。
其实大多数人的腰背肌没有足够的支撑力,腰椎稳定性不好,突发的用力易导致小关节(有点像羊蝎子最上层的突起)的错位,且不易及时归位,七扭八歪的小关节触碰了神经,就会腰痛。腰椎小关节就是。
突如其来的腰痛该如何解决?
腰痛每个人体验不太一样,有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全身会有种触电般的疼痛,之后很长的时间里,你会感到浑身僵硬,腰部的神经就像被抽出来来回摩擦一样。
这个时候你需要准备两件事,带腰围——稳定腰椎,睡硬床板——缓解疼痛。
我们需要立刻平卧休息,憋气收腹(为了增加腹内压,稳定腰椎),待疼痛缓解后,带腰围(或者用其他代替品,主要是让腰椎稳定)。
当然这只是一时应急策略,出现这种情况不能拖,一定要立即去医院骨科或康复科挂号。
如何拥有一条好腰?
腰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维持核心稳定性,腰背肌就是传说中的核心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在大家的工作大多需要伏案久坐,不免会弯腰驼背,导致腰背部肌肉被动拉长。然而平时不注意锻炼腰背肌,就出现了前后肌力的不平衡,这便是造成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1. 平板支撑
锻炼核心肌群,这个可不是让你去健身房撸铁,因为当你核心不稳定的时候,做任何大重量的动作都是毁身体,最简单有效的锻炼方法:平板支撑。
可以从几秒开始,逐步加长时间,不仅可以帮助有效稳定腰椎,对有效防范过年吃起小肚腩也很有帮助。
只有一个要求——不要塌腰(千万不要),保持背部是一条直线,深呼吸,做到力竭。
进阶动作:
抬起一只脚或者同时抬起对侧手脚(能保持这个3分钟,你就很厉害了)
2. 靠墙W站立
找一个无凹凸的墙,脚跟离墙10CM,将臀部、肩部、手腕(尤其是这个很重要,是手腕的全部)、枕骨(后脑勺)靠在墙上,此时正常应该腰离墙一个拳头是正常的,如果你的腰离墙的距离多了或者少了,自行调节到离墙一拳。
这是一个整体姿势的调节动作,非常的好用,没有具体的时间和组数,做到你坚持不住。
3. 桥式运动
非常经典的自我治疗和预防腰痛动作,仰卧在稍硬的床上,双腿并拢,屈膝屈髋90°,抬起腰部,注意抬起的角度要不痛为主,一定不要抬的太高。
这个桥是平桥,不是拱桥,如果抬起的角度太高,下腰部压力过大,会造成进一步损伤。
进阶动作:
单腿,12次/组,4-6组。
不过腰不好没关系,毕竟我们头发还少~
参考文献:
[1] 陈栋, 陈春慧, 胡志超, 邵振轩, 林甲亮, & 吴爱悯. (2019). 中国成人腰痛流行病学的系统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6), 5.
[2] 王国基, 王国军, 彭健民, 蔡开明, 张劲松, 宋卫红, & 肖俊. (2009). 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作者 | 张蕾 康复医学科主管治疗师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原来觉得上了年纪才会「腰疼」,现在年轻人经常久坐、缺乏锻炼,「腰疼」逐渐成为一种全年龄的通病。
二三十岁的人,五六十岁的腰。坐着腰疼,站着腰疼,连躺着也会疼……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介绍生活中6个最伤腰的习惯,并教你一套腰椎操缓解腰痛。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一科副主任医师 陈克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 王楚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丁立祥
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物理治疗师 王于领
日常生活中很多不经意的习惯总会给腰增加负担,尤其这6个习惯最伤腰▼
弯腰提重物
很多人搬东西时,直接弯腰下去,腿不屈,膝盖不动,这样会使腰椎小关节负荷增加。
正确姿势
拿起后让物体紧贴胸部,越近越省力,且不易摔倒。最好采用双腿下蹲降低重心、背部挺直的取物方式,不仅可减少腰部压力,还能利用腿部力量,更安全省力。
老人或有腰部疾患病史的人要量力而行,不可搬运过重物体,切忌用力过猛。
跷二郎腿
跷二郎腿时两侧骨盆受力不均,脊柱会发生代偿性的左右侧弯,同时身体前倾,脊柱会向后凸。久而久之,使原本正常位置的腰椎间盘受力不均,受力多的部位就容易产生椎间盘退化、损伤。
纠正办法
跷二郎腿的时间不要过长,15分钟左右换个姿势或起身活动一会儿。在脚下垫个小凳子或纸箱,把脚部垫高可减轻跷二郎腿的瘾。
久坐不动
久坐让肌肉伸缩性变差,血液循环不畅,控制脊柱运动的椎间关节变硬,长此以往会导致连接骨头的椎间板老化,容易引发腰痛。
缓解办法
站立时,双脚微宽于肩,不要弯曲膝盖,将两手肘和双手背到后面,向前推骨盆,上半身向前弯,下颚不要往上抬,吐气,坚持3秒,做1~2次。
不良坐姿
正确坐姿
躯干挺直,两肩呈水平状,躯干与大腿垂直,两小腿与地面垂直或向前伸,两足平放地面,使膝关节后面的肌肉、血管、神经不受压迫,这样坐时人会感到舒适且不易产生疲劳感。
长时间站立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发现,长时间站立的危害包括:关节、腰背和双脚疼痛等,长此以往会导致腰背疼痛或永久性肌肉损伤。
缓解办法
可做一些如类似踩缝纫机踏板的小幅度腿部运动,左右腿交替进行,有条件的可适当把腿抬高,并用手拍拍腿部或做简单按摩。
弯腰洗头
弯腰或身体前倾时,腰部会受到比直立时更大的压力。
正确姿势
建议淋浴时尽量直立洗头。
刷牙洗脸时应先膝部微屈下蹲,然后再向前弯腰,这样可减小腰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脸盆的位置不要太低,以免腰椎过度前屈而加重腰部负担。
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脊柱疾病非常重要。虽然并不是所有腰痛都需要拍片,但有以下8种情况,一定要拍片。
腰部有外伤史
有些人不小心摔倒伤到了腰,觉得卧床一段时间疼痛就会缓解,不去医院治疗。如果之后不时出现腰痛的症状,就一定要拍片,很有可能是外伤留下了隐患。
腰痛且伴有神经症状
如腰痛伴有四肢麻木、疼痛感等,极有可能是神经受到压迫所致,需要拍片查看。
夜间痛明显
夜间腰痛明显的患者有可能是肿瘤导致,所以需要拍片。
休息后加重,活动后减轻
这种情况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前兆,该病一般多发于青年人,需要警惕。
查体呈阳性
如果查体发现患者背部有局部叩痛或存在台阶感,就极有可能是腰椎滑脱所致,需要拍片确诊。
持续不缓解
除非存在神经受损或全身性疾病,否则单纯性腰痛一般很快就会自愈,大多不超过3周。因此,如果患者腰痛时间较长,病情反复,就该拍片。
腰痛伴发热
这种情况很可能是腰椎感染、化脓性脊柱炎、腰椎结核等一些特殊的疾病。
腰痛伴有“高低肩”
青少年容易出现脊柱侧弯,常表现为肩膀一高一低,该病要通过拍片确诊。
很多人坐着、躺着玩手机,斜躺着看电视,腰椎开始隐隐作痛。康复专家推荐一套修复腰椎操:
改善了坐、站姿,需再做些活动度训练让腰椎得到休息。
腰部屈曲
仰卧屈腿,双手抱膝,做腰椎最大范围的屈曲运动,每组10个,每次2组。
腰部伸展
俯卧,双手撑地,手肘缓慢撑直,使腰椎做最大范围的后伸运动,每组10个,每次2组。
腰部侧屈
一侧手沿着裤缝线下滑,做腰椎最大范围的侧屈运动,左右交替,每组各10个,每次2组。
腰部旋转
前后弓步站立,双手向前平举;一手向后做最大范围的旋转,头跟着一同旋转,左右交替,每组各10个,每次2组。
为了增加腹部力量及腰椎核心稳定性,可做一些腰周肌群训练。
缩脐训练
仰卧,屈膝九十度,骨盆紧贴地面;鼻子吸气,嘴呼气;呼气的同时“缩脐”,紧绷腹部。注意不能出现肋骨外翻、斜角肌紧张等代偿姿势。每组10个,每次2组。
侧平板
侧卧,双腿并拢;下方手肘垂直于肩关节,支撑于地面;以足外侧及手肘为支点,身体撑直呈一条直线,维持时间尽可能长。如果难度太大,可把支点改为膝外侧及手肘。左右交替,每组3个,每次2组。
卷腹
仰卧,双腿弯曲,与髋同宽;肩膀抬离地面,保持时间尽可能长,随后回到起始位。每组3个,每次2组。
鸟狗式
手掌、双膝为支撑点,呈四点跪位,保持躯干水平;抬起一侧手和对侧脚,随后回到起始位。左右交替,每组双侧分别10个,每次2组。
如果感觉难度太大,可仅抬一侧手或脚;如果感觉难度较易,可抬起同侧手脚。
单桥
仰卧,双腿弯曲,与髋同宽;把臀部抬起,使身体呈一条直线,再把一条腿抬起与另一腿保持平行,保持时间尽可能长,随后回到起始位。左右交替,每组3个,每次2组。
提醒:如果已经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的情况,则不适合有太剧烈或者过度的运动,应积极听从医生建议进行治疗,以免患处损伤加剧。
轻度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可选择太极、散步等运动,可以改善肌肉痉挛,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隔壁老易最近被诊断了慢性支气管炎,
小易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我的世界快要崩塌了,万一他老人家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
小易别急,静下心来,我们好好了解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支的那些事。
慢支是一种常见呼吸道疾病,根据我国近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为 2.5% ~9.0%,平均为 4.0% ,本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50 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高达 15% 以上。几乎六个老人里就有一个慢支患者,患者何其多也。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的慢性病,由吸烟、环境等因素导致。
太笼统了,没事我们一条一条来看。
早期以干咳为主,白天多于晚上。随着病情发展,痰量增多,咳声变重浊,多为连声阵咳,以临睡或清晨起床时咳嗽更明显。
多数为大量白色粘液痰,次数以清晨及夜间较多,在病情加重合并感染时,痰液增多变黄稠。痰量也在夜间或清晨较多,因老年人咳嗽反射低下,痰不易咳出。
见于喘息型患者,感染及劳累后明显,合并肺气肿(因肺部疾病,肺部过度充气的病理状态)后气短、喘息加重。
这是慢性支气管炎最常见的并发症,若进一步加重会并发肺心病,诱发心力衰竭。
慢性支气管炎蔓延至支气管周围肺组织中就发生支气管肺炎,
X线检查两下肺野有斑点或小片状阴影。
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形成溃疡,管壁纤维增生,管腔或多或少变形,扩张,造成支气管扩张,这些都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了,出现的话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引下治疗。
1,就诊应该去呼吸内科,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治疗大多以预防为主、治疗次之。
2,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
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
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尽可能清淡饮食,少吃盐;
注重锻炼,增强个人的抵抗力,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复发;
预防感冒,感冒是诱发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因素之一。
3,慢性支气管炎需要定期复查,复查根据病情定期复查胸部 X 线、血常规、痰液检查、肺功能检查;在缓解期复查肺功能检查。
虽然慢支危害不小,但是通过科学的治疗,是可以控制的,
也不会危害到患者的生命,所以各位和小易一样忧心忡忡的朋友们可以放下心了。
跟支架和解,请它更快融入到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跟自己和解,不要再处于对自己之前行为的悔恨中,向前看。
——小刘,35岁,互联网公司程序员
写在做完手术的晚上
我今年35岁,2009年毕业,已婚,孩子上幼儿园,一直在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弹性工作制,每天上午11点左右到公司,晚上9点左右下班,晚上12点以后休息。
日常和大多数程序员一样,每天奔波于公司和家之间,两点一线,虽然平时不怎么运动,但是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
生活中,一直没有不舒服,半年前还参加公司组织的爬山活动,到现在还觉得难以置信,当时参加爬山活动,我还是走在队伍里比较靠前的。所以生病时,我就特别不解,体力也很好,没有不良嗜好,为什么得病的人是我?
9月底,有一天早上带孩子去幼儿园,抱着孩子小跑了100多米吧,自己往家走的时候心脏有点疼,当时没在意,以为是岔气。
结果从那天以后,每天送孩子自己回来的路上都疼,直到有一天上班,从家里到地铁300米远的距离,感觉胸特别疼,立马去附近医院急诊,做了心脏彩超、抽血化验等,找了门诊、急诊两个医生,结果两个医生都说没问题,也没有开药。
后来,还去做了两次检查,医生都说没啥问题,但是有一种感觉,每次抽完血回家后都感觉好了很多,也不知道是不是一种错觉。
在10月、11月两个月时间,先后去找过中医,看了也没啥变化,判断是心肌缺血,有时好有时坏。后来就不管了,自己以为就是影响走路,既然快走会痛,那无非以后走慢点。生活上,开始早睡,坚持几天,觉得好多了,走得快了或者走很远,才有点疼,自己以为没事儿。
大概到12月底,又感觉心里发慌,去过家旁边的医院急诊,还是说没事。
后来,爱人打听到了安贞医院的孙涛医生,我们网上约了号,去安贞医院约了冠脉CT,但是需要排队半个多月,在排队等待半个月期间,我又找了4个中医,问诊费一次300-500元的那种,每个人诊断都不一样,只有一位认为血管堵了,给开了药,吃药期间觉得不心慌、走路也没问题,我一度以为好了。
等到冠状动脉CT检查时,我还以为已经好了,体检已经交了钱了,也不能浪费,那就去做一个吧,就是过场。在去做检查的路上,还和爱人开玩笑说:“晚上一起去吃生蚝,庆祝一下”。
体检完,回去的路上,收到孙涛医生的电话“片子出来了,冠脉血管还是有问题,到门诊来再谈一下”。
1月8日,我再次挂了门诊,当时我还不相信。医生说“随时有生命危险”,并且给开了药,我咨询了一些关于手术的问题,我当时以为,如果50来岁做这样的手术,我能接受,可是我才35岁啊,正值壮年,让我体内放支架,我真心抗拒,这种抗拒,时至今日。
这种抗拒,促使我询问了很多医生,都是建议手术。我实在接受不了,晚上和家人沟通,明确表示不想手术,继续当时的生活状态。结果,当晚胸又发慌,当时就想看看第二天会不会好。
到了第二天,胸还是发慌,当天我就挂了一个500元号的中医,我的内心就想听到医生说一句话“你不需要做支架”,想不到,医生一开口就说:“我自己身上还有3个支架,血管堵了99%,70多岁做了1个支架,80多岁做了2个。”最后,这位医生开了点药。
冠脉支架植入体内后经过一段时间就被血管内皮包裹了,属于身体的一部分。希望我的身体能够接受这个帮忙的支架。
—— 写在手术前的晚上
当晚,我的心态崩了,我意识到,再也回不去原来状态了。爱人担心我,不断电话咨询孙涛医生。
想好了,我们决定去安贞医院,住院。
手术之前,我还在想:如果堵了70%,要不要做这个手术?
然而,没有幻想了,孙主任说我的大血管100%堵塞,但是我的症状反而不明显。
整个手术过程大约30分钟。
做完手术的晚上,我想了很多,总结下来,就是“和解”二字。
在医院待了一天。
开了药,这个病,需要终身吃药,我不断的安慰自己:调整好生活习惯,之后就可以恢复正常了。
出院了,1月、3月、7月都要回医院做检查,主要检查吃的药有没有副作用,身体的各项指标如何,是否得到改善。
感想:
时至今日,我依然不愿意相信在35岁,身体内为什么放2个支架?道理我都懂,但就是难以接受。
我一直在做自己的工作:问题在我,没有危机意识,对检查指标默然,拖了几个月。最重要的是原来的生活习惯有问题,高油盐,熬夜多,少运动。
我一直对自己说:也很高兴才35岁发现这个问题,马上本命年能重置状态也是一件幸运的事。
这场病,对我来说,是一场修行,是一场对时间、对身体状况的妥协,就像手术的那个晚上,我对自己说的:跟支架和解,请它更快的融入到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跟自己和解,不要再处于对自己之前行为的悔恨中,向前看。
最后,想对爱人说的:
只有患难见真情,生病时自己不当回事,媳妇到处跟医生打听,督促自己去见医生。去医院的时候,只有媳妇拉着你忙上忙下,跑前跑后。没有让媳妇过上好日子,却让她早早为自己担惊受怕,对她满怀歉意。
今后,一定要对媳妇加倍体贴。
上星期医院组织下乡义诊,碰到了两位很有意思的患者,一位80岁,一位50岁,但他们骨骼的年龄好像刚好相反一样。80岁的那位老人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腿脚利索得一点都不像80岁,内分泌科的吴主任调侃说他是80岁的年龄,50岁的骨骼。
而另一位50岁的中年人,已经因为骨折住过2次医院,平时经常有双下肢疼痛,现在连走路都需要借助拐杖,他自述医生说他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可以说是50岁的年龄,80岁的骨骼。随着我国进入到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2016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36%,许多患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甚至只能长期卧床。但其实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都会有,只要做好预防,骨质疏松就不会发生,像上面那位80岁的老年人一样。内分泌主任医生说:这位80岁老年人之所以仍健步如飞,他的这4个日常生活习惯值得大家借鉴。
老人保持骨骼年轻的4个好习惯
1. 爱喝牛奶
这位老人第一个日常生活习惯就是爱喝牛奶,每天都要喝一瓶250ml的纯牛奶或者高钙奶,几十年来几乎从不间断。牛奶中的钙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这两种营养素都是预防骨质疏松必不可少的,因为研究已经证明,缺钙和低蛋白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而牛奶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廉价,也是最容易获得和补充这两种营养素的食物,所以牛奶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2. 少喝咖啡,从不喝碳酸饮料
这位老人从不喝碳酸饮料,偶尔喝点咖啡,经常喝茶。碳酸饮料含糖量高,常喝会影响人体钙磷代谢,而最主要的,就是咖啡和碳酸饮料都含有咖啡因,摄入过多的咖啡因也会导致骨密度下降,诱发骨质疏松。如果每天只喝1-2杯咖啡的话,这种影响并不明显,但有些人可能每天都要喝十几杯咖啡,长期下去就容易出现骨质疏松了。相反,有研究发现多喝绿茶可以防治骨质疏松,绿茶中的生物碱和多酚类物质,可防止骨钙的丢失,对骨骼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 户外运动,多晒太阳
老人性格乐观,经常外出进行户外活动。引起老年性骨质疏松除了钙的缺乏以外,另一大原因就是维生素D合成不足。维生素D除了药物补充外,多进行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是最好的方法。老年人坚持户外运动,适当晒太阳,有助于促进体内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又会促进钙的吸收,延缓骨钙丢失,防止骨矿化。
4. 戒烟限酒
吸烟和酗酒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吸烟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吸烟者比不吸烟者骨密度下降约9.7%。香烟中的尼古丁会改变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阻碍钙和蛋白质的吸收,同时烟碱又会刺激破骨细胞的活性,引起骨骼破坏速度增加。长期酗酒也会影响人体的性腺功能,导致性激素分泌减少,使骨质生成减少,丢失增加。
养护骨骼,预防骨质疏松,生活方式是关键。如果大家都想如上面的老人家一样,80岁的年龄拥有50岁的骨骼,不妨试试养成上面这4个良好习惯!
前些天随诊,有一位60多岁的女性患者前来就诊,自述一年前不明原因突然发现自己的脚踝部有点肿,由于没有其他的不舒服也就没放在心上,随后过了半年时间小腿总是有一种憋胀的感觉,发现自己双侧脚踝以及小腿都肿了,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之来医院就诊。
详细问生活细节,发现这位患者走路过多腿的肿胀感会明显加重,有时候干一些重体力活也会比不干活时更重,经过休息后肿胀感会减轻,而且上楼梯也会出现喘并且伴有心慌的感觉,脚背部发凉。综合其所有的因素最后诊断为心源性水肿。
首先了解一下心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水肿,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它的发生是由于心脏的功能有问题才引起的。水肿开始在身体的腰以下部位发生,慢慢发展成为全身性水肿。一般会先出现于下肢的水肿,尤其是脚踝这个地方最易发现。另外心源性水肿是逐渐形成的一个过程,一开始的时候会有尿量的减少,腿部感觉发沉等,然后渐渐的出现下肢以及全身的水肿。时间久了也会有一些其他的不适,比如会感到心里发慌,呼吸的时候气不够用,胸口发闷啊等。
就中医上水肿可以分为阳水和阴水,阳水的水肿情况会先发生在脸上,眼周部位的肿,从上到下的发展趋势,上半身水肿比较严重,发生水肿部位的皮肤颜色会比较透亮,用手按压会出现凹陷(也就是小坑),小坑会随即恢复原来平坦的样子,并且会伴有烦热感,想喝水,大便干燥等,患者发病的时间短,病情发展比较急;阴水是水肿好发于下肢部位,从下往上,水肿部位皮肤会变得松弛,皮肤的颜色也会发暗,用手按压凹陷(小坑)不容易恢复平坦,阴水患者的患病时间长,发展过程缓慢。如果发生水肿,用手按压的力度不用过大就会按出小坑,这样就可以便捷的判断是否真的有水肿的情况了。
上面提到的心源性水肿相当于中医水肿的阴水,患者先有心慌,气短,精神不振,怕冷,后有水肿,可以用中药茯苓、生姜、桂枝、芍药、附子、白术、人参等加以治疗。
发现自己有水肿的情况不要惊慌,及时到医院咨询大夫,尽量不要拖延以免病情加重,有必要的话建议可以做一些相关检查,比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浆蛋白、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肾功能、肾脏B超等,具体的检查要听取专业医生的,不要盲目的做检查,以免花销更多的钱。
水肿的预防可从以下4方面入手:
1、 避免着凉,不要感冒,病人、体质弱的人要注意保暖。
2、 生活居住的地方要经常性的通风,保持环境舒适。
3、 要注意饮食的调摄,无盐或低盐饮食(每天食盐量3~4克)。
4、 保持良好心情,劳逸结合。
医院的病房里躺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远远望去她蜷缩在病床上,整个身体只能占到病床的一半,艰难的呼吸着。走到病床前,老太太乐观的摆动着全身唯一能自己运动的胳膊。让人惊呆的就是那双完全变了形的手和蜷缩着的小小身躯。
和老太太女儿聊天得知,老太太卧床三十余年,因肺部感染合并心衰入院。见我伸手去摸老太太的手,老太太女儿说:“脚、脊柱也已完全变形,啥功能都没了。全身关节疼的厉害,只能靠吃激素类的药缓解疼痛。” 老太太女儿叹口气接着说,“目前找不到好方法治愈这病。我们兄妹也在经历此病的折磨,妹妹最早发病的,大约二十多岁就开始关节痛,我四十多岁发病,两个哥哥一个正常,一个患病。”摸着老太太的手感觉软软的没有一点肌力,手指形状怪异像鹅颈,掌指关节、远侧指间关节屈曲,近侧指尖关节过伸,几乎看不出手的样子。
摧残老太太手、脚的病魔——类风湿关节炎,它会直接造成关节毁损。特点:发生在小关节、全身多个关节、呈对称性。老太太的症状比较典型:早晨起床后感觉关节僵硬,活动后减轻,关节疼痛、肿胀,后期关节活动受限,最后关节完全被破坏、畸形。
老太太还有她的子女为什么会得此病?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复杂至今不清,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也可能与感染某种病毒有关,但有明显的遗传特点。
类风湿关节炎如此可怕,在生活中我们如何防治呢?
类风湿关节炎为非代谢性疾病,饮食正常即可,为预防骨质疏松,可多食含钙高的食物。既然此病病因不详,不可治愈,我们只有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在生活中患者除了自己判断症状外,还应及时就诊,配合医生,做早期筛查(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筛查、血沉、C反映蛋白、影像学等检查),有时化验结果为阴性,最终以大夫诊断为准。切忌乱投医,积极配合大夫治疗,延缓病程进展,防止关节变形。
生活中大家易与风湿性关节炎相混淆,风湿性关节炎最明显的特点:侵犯人体大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等),不会造成关节畸形。
由于医药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步入老年后如何活得健康,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65岁以上的人中,每100人中,有8人在过去一年中曾经因跌伤而求医,并且在之后仍有很高的几率再次跌倒。受伤的不仅仅是健康,还有钱包。数据显示,跌伤老人平均住院费用在9-13万不等!更糟糕的是,由于跌伤而卧床一段时间,所有的病痛都来了,不仅仅失去了行动力,搞不好连自己的生命都受到伤害了。
「长者防跌倒」,除了小心,避免不安全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增强肌肉耐力、平衡感及柔软性,但我国一向不是一个运动风潮盛行的国家,许多长者年轻时忙于为家人打拼,很可能没有机会养成运动习惯。对于想要防止跌伤的银发族,或者想要激励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动起来的年轻读者,可以参考下面这四点,让运动融入生活。
对那些希望重新获得运动乐趣的老年人来说,一开始就挑战那些需要高肌肉耐力的重训型运动,很容易就会让他们对健康乐活的“野心”感到恐惧。慢慢地养成锻炼的习惯,一点一点地积累,比风风火火地开始来得重要。
对于长者来说,设定短期目标可以激发他们的运动动机。给目标就像给方向一样,给了行动的概念,使它不再仅仅是让人“流汗”或“疲倦”,而是有了新的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最好不要设定像“一个月减三公斤”这样的目标,因为这会给长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会浇灭他们运动的意愿。推荐更适合作为“减压”或“增加能量”等目标。
老人最怕麻烦。如果想让他们好好运动,最大的前提就是要简单,好上手,这样运动就不会太有挑战性,运动最好是长者本不熟悉的。器械也不能太复杂,而且运动场所离家越近越好,例如街口的社区体育中心,楼下的公园等等,也许远处的器械精良,但年长者很难步行到达的高档体育馆。
如果只做一项运动,就会让人觉得无聊,久而久之就受到伤害继续运动的动力。年长的人可以建议多做一些运动,或者在运动中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比如跳舞时配上动听的音乐,跑步时戴上耳机听喜欢的节目等等。诚然,「独乐不如众乐」,年长的人与朋友或好邻居一起运动,大家互相陪伴,建立人际间的沟通和联系,对年长的人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有益的。
最后提醒大家,安全第一!天雨路滑时,请长辈尽量避免在户外运动。身体有任何不适,就算是轻微的头晕、喘气、心悸也不能轻忽,应马上暂停运动。若对健康有疑虑,或是担心筋骨受伤而不愿运动,建议向医事专业人员咨询。
一种病治疗方案的确定一定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基础条件、患者家庭人员情况、经济情况以及患者家属要求等等,所以有的时候医生也只能提供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而不能替代患者做决定。
这则医疗故事发生在1年前,当时的郑奶奶90岁,耳聪目明,记忆力也很好,如果不透露年龄,你根本看不出是耄耋老人,平素里生活自理,走里走外,神采奕奕,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到入院时间断胸痛有1年了,平素偶有发作,几分钟就能自行缓解,所以一直也没有和家人说过。既往病史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平素生活里荤素搭配,不偏不倚,唯独就是吸烟史30多年,那是从老伴过世的时候开始的。每天约10支,近几年每天3-5支。
从去年入秋天气变凉开始,胸痛发作较前频繁,而且疼痛比之前要严重,疼的厉害的时候伴有大汗,疼痛的时间也明显延长,所以郑奶奶不得不告诉了儿子。儿子赶忙带老太太来到我市一所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当时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考虑血管狭窄严重,建议冠脉造影检查。
但是郑奶奶坚决不同意,经过内科用药保守治疗,每天心绞痛仍有间断发作,最终在医生及家属共同努力下,郑奶奶终于同意造影了。造影结果就像医生估计的那样,血管很糟糕,最要的是左主干狭窄重达90%。
左主干病变在冠脉病变中一直是最具风险的病变,因左主干支配着整个左心系统的血供,一但血流被阻断,会出现严重的心肌缺血并发症,如室颤、心脏骤停或心源性休克。
建议北京上级医院行冠脉搭桥治疗,到北京阜外医院,考虑到患者高龄、左主干狭窄严重,术中风险较大,很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这时候真的是进退两难,做不做都有风险。是放手一搏还是继续保守,别说是一个外行人决定,就是心内科医生的家人生病也是很难抉择。
最终商议结果打道回府,有什么算什么吧。就这样直接回到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胸痛发作次数较前有所减少,就这样熬到了腊月胸痛又加重了,大概是阴历腊月十五、十六这样住到了我们科。
我并不是郑奶奶的管床医生。那天夜班接班的时候,同事告诉我今天白天新来一个患者,90岁高龄,左主干90%狭窄的,让我多关照。
夜班查房的时候我特意的看了看郑奶奶,就像文章开头那样描述的,老太太仍十分精神,看起来也就70岁的样子,会亲切的和你打招呼。
还好第一晚相安无事,之后几天交班的时候,陆续听到郑奶奶间断发作心绞痛,常规用药不缓解,需要应用镇痛针止痛,后来我也赶上过郑奶奶心绞痛发作的时候,家人喊我过来,郑奶奶疼的直出汗,还会和你说不要意思打扰我们之类的话,看着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而关于每次心绞痛含服硝酸甘油、泵入硝酸甘油等药物不能缓解,而用麻醉药品的问题,我们也和家属达成了共识,不再去担心药物依赖的问题了,年龄这么大了,病又这么严重,只要郑奶奶不受罪就达到目的了。
郑奶奶每天在胸痛的煎熬里艰难的生活,终于有一天,郑奶奶的儿子和我们又开始提出来想放手一搏去做搭桥,但是眼看快过年了,北京医院也要放假了,没有手术安排了,只能祈祷老太太能熬过这年,只等北京那边一开门就去。
故事终结于腊月二十九,腊月二十八那天是我夜班。夜班查房的时候,老太太正在疼,她靠在床头,脑门全是汗,尽管静脉里泵着药,嘴里含着硝酸甘油,却仍然无法缓解。这种痛永远是别人无法体会的痛,而郑奶奶也基本不会出声,每次都是默默的忍着。当我提出打针止痛的吧。她摇摇头,挥挥手,不用了,一会就好了,一边示意我去忙吧。
可是我哪忍心走啊,又哪里敢走啊!也许下一秒不缓解就会心梗了,就会室速了,就会室颤了,也许突然就心脏停跳了,总之一切皆有可能。就这样我在床旁陪了约么10分钟,郑奶奶缓解了,她又对我表示谢意,我也松了一口气,继续夜班查房。
把手头的病历整理完毕,已是快零时了,我仍不放心,来到郑奶奶的病房,看到她已经入睡了,我这才敢来到休息室休息。
模模糊糊的被护士叫醒了,说是郑奶奶又犯病了,下意识看下表凌晨4点,我一轱辘起来,飞速赶到郑奶奶病房,这次不仅仅是是痛,她已经躺不下了,有气无力的样子。儿子陪在身旁,焦急的看看妈妈,也只能干看着没主意了。
我通知护士立即给予面罩吸氧,推抢救车,我意识到郑奶奶已经心梗、心衰了。悄悄的和郑奶奶的儿子商量,如果需要抢救还去不是ICU或者将来还插不插气管插管之类的,他摆了摆手,轻声说如果真有问题就这样吧,啥也不弄了。
用药抢救没有效果,正在我感觉希望渺茫的时候,从没流过泪的郑奶奶,却含着泪水说:我不怕死,但是我放心不下我的孩子啊。
没多久郑奶奶走了,家属也放弃了抢救。在我们撤下监护、液路的时候,郑奶奶的儿子感叹了一句:早知道这样在北京还不如搭桥了。
哎,搭不搭桥两难!90岁高龄没人知道哪个选择是正确的!
医学小侦探告诉您:一般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病人,没什么特殊情况,3-5天后就要各种复查,然后相应停止服用一些药物,2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出院了。当然,快的,恢复好的,一般术后一星期就出院了。那么像你提到的做完心脏搭桥手术后都已经200多天了,感觉越来越没力气,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来分析下这可能的原因!
了解搭桥术后不适的原因,我们应该先对搭桥手术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心脏搭桥手术?
首先,所谓心脏搭桥手术,这个“搭桥”其实是我们老百姓的说法,有时候我们医生也说,因为说这两个字,病人及家属更好理解。你说我们医生说一个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能很多病人都有点难以理解!
但是一说到“搭桥”,这手术就很好解释了,就像我们平时河流一样,这个河段堵了,我们重新开一条河,让水从旁边流过去,这就是我们说的“搭桥”,也就是“另辟蹊径”!
因此,所谓的心脏搭桥手术,其实就是从我们的心脏冠脉动脉狭窄了,堵了,我们医生从病人身体其他地方取一根血管过来,在堵塞血管旁边重新建立一条血管通路,让血流过去,基本上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马上缓解了我们狭窄远端的心肌缺血的问题。
但这个手术跟我们心脏支架手术一样,也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治疗方式,并不能治愈大家的冠心病,只是改善了心肌缺血的症状而已。但它仍然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之一,而且目前这种手术非常成熟,只要你是在大的心脏中心做这个手术,基本上基本上99%以上都没啥问题。但一般情况下,它比我们心脏支架手术都要贵一些,创伤要大一些,要开胸,
术后没啥特殊情况,基本上都要花8-10万之间。
同时,整个心脏搭桥手术要比我们心脏支架手术要长很多,一般你从开始麻醉到做手术没有4-6个小时基本上出不来,是一个全麻手术,也就是说病人是在睡觉状态下完成的手术,不会感觉到任何的疼痛和不适。
而且刚做完那天,需要在重症监护室观察一天,没啥特殊情况,基本上大多数病人就可以回到普通病房了。
接着,我们来了解下做完心脏搭桥手术有哪些注意事项?或者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第一个,上面我也提到了的,那就是心脏搭桥手术跟支架手术是一样的意思治标不治本,并不能治愈我们的冠心病。
为啥?
首先,不管是搭桥还是支架,都没有解决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因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脉管腔狭窄、堵塞,导致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坏死,才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最主要的原因。而这种冠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也就是说你心脏一个地方冠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了,那么其他地方的血管同样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硬化,而搭桥和支架手术,只是解决了一个局部冠状动脉狭窄堵塞比较严重地方,而对于其他地方,同样又继续狭窄,堵塞血管的风险。
其次,搭桥所采用的血管,也有狭窄堵塞的风险。像我们用于搭桥手术的血管,基本上都来源于我们腿部血管,这有时候用的是动脉桥,而有时候用的是静脉桥,不可能每次都是用动脉桥。
那么这个用静脉桥有什么问题?
注意了,我们通常静脉血流血压是比较低的,那么这造成的就是我们静脉本身承受血压就比较低,这时候把它取来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很显然要它干的是动脉的活,需要承受的血压会大一些!
大家这时候想想,长时间这种高负荷工作,是不是也更快形成动脉硬化,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病人,做完这个手术5-10年,又堵了。
哪怕是我们用的动脉桥也一样,之前那个部位承受血压没那么大,这时候把它搬到我们冠状动脉这边心脏上来,无疑会更容易走向衰败的过程。
所以说无论搭桥和支架,都不能治愈冠心病,不代表你以后就不会发生胸痛、心绞痛、心梗等其他冠心病的不适了!
第二,一定要改变自己以前不良生活方式。
刚刚提到了,做了搭桥手术不是我们治好了冠心病,只要你不注意,随时可以再发生,而之前你会有冠心病,除了一些年龄增长等不可改变因素以外,大多数都是我们病人本身之前生活方式有问题,比如喜欢抽烟喝酒、熬夜、吃红肉等等。
假如你出院以后,还是跟以前一样,不注意这点的话,你这个桥,可能3-5年就堵了,但是假如你注意了,可能十几年都堵,所以一定要改变生活方式,这个很重要的。
第三,做完手术以后,一定要严格遵从医嘱复查,好好吃药。
尤其是像一些防止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的这些药物比如常见的阿司匹林、氯匹格雷,这是不能随便停的,假如你不吃这些药物,那很可能会形成新的血栓就堵上了,而且很多时候比之前堵的更厉害,发生心梗,或者猝死风险比较高,这一样不容忽视!
还有一些药物,比如降血脂的药,这也很重要,对于我们术后这个长期预后影响比较大,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血脂异常。
第四,就是做完心脏搭桥手术以后,一定要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保证睡眠,不要老是担心。
我刚刚也说过了,只要你在一些大的心脏中心做的搭桥手术,成功率99%以上,所以不要过于担心,长期负面情绪,只会加重我们心脏负担。像我之前碰到有一个病人就是,做完手术以后,一直焦虑,出现一些小毛小病,就特别担心自己心脏是不是出了问题,后来没过一年,很快就离世了!所以,对疾病态度,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患有心脏病的病人!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搭桥术后200多天,感觉越来越没力气,有可能哪些原因?应该如何正确处理?
首先,碰到这种情况应该第一时间去复查,因为我在文中也提到了,心脏搭桥手术不是一个治愈性手术,而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治疗方式,疾病有再发以及复发的可能性,而我们的冠心病病人,确实也存在有少部分开始出现症状不是胸痛,没有心绞痛的症状,而是出现乏力,比较容易累的情况,而鉴于之前就已经有冠心病、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病史,因此,无疑第一时间复查看是否与之前疾病有关,是第一件要做的事。
其次,这人感觉越来越没力气,除了我们说的冠心病,其实这个乏力症状,在我们很多疾病都有可能发生,像短期内能缓解,可能跟我们生活方式、睡眠不足、没吃饱没睡好有关以外,像逐渐加重的乏力,一定要及时就诊,以下常见疾病都可能出现乏力症状:
第一个,低钾血症,可以抽血查一个电解质检查,看是否钾低,因为临床上有很多低钾的病人,他没有其他的症状表现,而表现这种全身乏力、劳累感等不典型症状;
第二个,甲减,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也会出现老是睡不够,乏力,没精神情况。可以抽血查个甲功、用B超看个甲状腺;
第三个,贫血,这个很好理解;
第四个,肝脏相关疾病比如脂肪肝。很多患有肝脏相关疾病的人也容易出现乏力,而且被我们所忽视,查肝功能也可以做一个排查;
第五个,肿瘤。像70%左右的癌症病人,其实早期都会有一些癌性乏力,这跟我们肿瘤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体内代谢,导致机体一直不能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有关,但是也很容易被大家忽视。
所以,最后我们说,感觉到越来越无力,这种有不断加重的症状时候,假如生活干预以后仍无好转,第一时间就是尽早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