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形的物品或手势,常被人们用来表达爱意,“爱心其实是心脏”这个概念,仿佛已经深深刻在人们的认知里。
如果问心脏是什么形状,大多数人也会回答,心脏就是心形的。但科学家认为,心脏的真正形态是个螺旋形的莫比乌斯环。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为你讲述心脏形状被发现的过程,并教你在生活中保护好它。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许顶立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 李传昶
早在16世纪就有人发现了心脏整体的圆锥形态,也就是我们以为的心形。
17世纪,英国医生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发现了循环系统,将心脏和肺接入了整个循环系统的闭环中,他认为,人类的心脏是一块同质的肌肉,包含4个腔室,心肌收缩时排出血液,放松时充满血液。这也成了300年来人类对心脏的主流认识。
大约在50年前,一位叫Francisco Torrent-Guasp的西班牙医生有了新突破。20世纪50年代,他还是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医学院的一位四年级的学生,那时起他就不断解剖各种动物的心脏。
经过25年的研究后,他发现心脏整个就像一条宽面,是一个由肌肉构成的橡皮带;更有趣的是,这根劲道肌肉条是以螺旋的形态组织成心脏的。后来这条肉带就被称为心肌带。
这条肌肉带以螺旋线的方式绞成了心脏。也就是说,心脏是一个莫比乌斯环,是一个扭成了8字的螺旋。心肌带以扭了3下的莫比乌斯环(A行中的3X)的形式构成了心脏(C)。
实际上,这种螺旋结构遍布在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心脏中,而螺旋线本身在大自然中很常见,贝壳、松果、向日葵等都含有螺旋线。
知道了心脏的形状,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自己身体的神奇构造,但这还远远不够。
心脏全天24小时无休,它看似坚强,实则很脆弱。大部分人关注心脏疾病,常聚焦于肥胖、高血压等导致心脏病的元凶,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易被忽视的“伤心”细节。
1 气温过高/过低
高温让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血液中携带的氧气量减少,心脏负荷加重;大量排汗,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产生血栓、栓塞、动脉硬化斑块。
低温引起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引起血压增高、心率加快。此时,心肌容易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心梗。
2 睡眠时间过短/过长
睡眠不足的时间持续5天,心脏功能就会减弱,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外,过度睡眠同样影响心脏健康。每天最佳睡眠时间为6~8小时。
3 经常服用止痛药
长期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布洛芬等)止痛,会增加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服用阿片类药物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
4 爱吃甜食
摄入过多糖会导致体内甘油三酯水平上升,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易导致心梗。
5 不注重口腔卫生
口腔中的致病菌会随着血流至心脏,导致心肌发炎。口腔健康状况差还会使血压产生波动,增加中风风险。
此外,运动过度、脾气暴躁、暴饮暴食、用力排便、吸烟酗酒等,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也会影响心脏健康。
生活中坚持8个好习惯,能有效降低心脏病风险。即便只能养成一半好习惯,也有利于心脏健康。
// 每周运动150分钟
对大部分人来说,一般建议每周至少坚持运动5天,每天至少30分钟,锻炼以慢跑、步行、骑车等有氧运动为主。老人不妨打打太极拳。
// 体重指数控制在18~25
超重会加重心脏负担,还可能导致心肌肥大,甚至引发心肌病等后果,且肥胖情况越早出现,对心脏的伤害越大。
如体重超标情况一直得不到改善,心脏受损情况会更严重。成年人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应控制在18~24.9,25~29.9为超重;大于或等于30属于肥胖。
// 戒烟戒酒
吸烟者心血管病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3倍,还应注意远离二手烟。饮酒量越大,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就越大。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一篇文章显示,酒没有安全剂量,即使喝一点也有害。
// 少吃加工肉类
香肠、培根、热狗、火腿等加工红肉制品含有较多钠、硝酸盐、磷酸盐等。如果是烟熏、烧烤肉食,还会含有多环芳香烃化合物,对心脏健康不利。
// 多吃果蔬和谷物
菠菜、韭菜、芹菜等蔬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降低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胡萝卜、西红柿等富含胡萝卜素,有助缓解动脉硬化。
日常还应多吃谷物,包括全麦粉、燕麦、糙米、大麦、玉米、荞麦和小米等。
// 低盐饮食
长期高盐饮食可能引起的心血管病。
烹调时少用盐和酱油,可试着用香料或其他天然调味品代替,例如大蒜、姜、柠檬草等。建议全天食盐总摄入量小于等于5克。
// 定期体检
普通人群每年要进行心电图检查,有各类心血管疾病、心源性猝死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到医院进行全面心脏检查。
// 控制好其他疾病
多项研究证实,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以及糖尿病等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建议及早改善生活方式,并进行相应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病从口入,许多疾病是「吃出来」的。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众多代谢相关疾病的罪魁祸首,如高脂血症、糖尿病、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等,这些疾病又是心血管相关疾病的高危风险因素。
对于代谢及心血管相关疾病患者,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优化平日饮食方案应是第一医嘱,其优先级理应高于服药等其它医疗手段。
但事实上,人们往往能遵从服药性医嘱,对于饮食结构调整的建议依从性不高。
病从口入也从口治,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许多食谱,并经过了不同人种、不同疾病类型人群队列的实践。
在科学研究中被证实能有效改善代谢不平衡状态,减少肝脏脂肪、预防心血管疾病,并降低人群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率。
高血压人群往往存在代谢异常的情况,水钠储留作为发病机制之一,控制钠盐摄入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除了口服控制血压的药物,参考「降压食谱」进食被证明能够明显辅助降压,降低动脉硬化程度。
地中海饮食的来源
地中海饮食不像中餐里「川鲁粤徽湘」这样的菜系,并不是强调某种风味的饮食偏好,而是来源于地中海气候地区,包括来源于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克罗地亚、摩洛哥和塞浦路斯地区的饮食理念,更强调饮食结构和原材料特征。
之所以地中海饮食被关注,最初是源于一种「悖论现象」——虽然地中海地区的人群饮食脂肪量不低,但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远低于其它食用类似脂肪量的地区。
地中海饮食的作用
地中海饮食对健康助益的核心源于橄榄油的使用——橄榄油饱和脂肪酸少,不饱和脂肪酸与纤维素多,油酸和抗氧化物能有助于控制胆固醇并发挥抗炎作用。
近几十年的研究证实,地中海饮食能有效减低癌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减少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风险。
橄榄油对血压也发挥着有利影响,其中富含的多酚通过增加内皮细胞,合成一氧化氮和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介导的反应,对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另外,摄入水果和蔬菜、坚果和全谷物也有利于降低高血压。
地中海饮食原则
地中海饮食以高纤、高钙、抗氧化为主要特征,原则上:
1. 以种类丰富的植物性食物为基础,包括丰富的蔬果提供纤维素及多酚类物质
2. 豆类、坚果补充丰富的维生素B;钾、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橄榄油以补充优质胆固醇
3. 食材加工尽量简单,避免食用加工食品,腌制调味料等
4. 选择深海鱼类等提供omega-3脂肪酸,减少食用红肉,尽量选择瘦肉,鱼肉鸡肉等
5. 适量饮用红酒和乳制品
一项西式的典型的地中海食谱可包括:
这属于西方的饮食习惯,中国胃该如何无缝衔接呢?
中餐式地中海
● 推荐套餐一
● 推荐套餐二
怎么样?参照饮食原则和示例食谱,你会吃了吗?
适合高血压的营养补剂
在中国化地中海饮食中,橄榄油是被明确证明有利于控制血压的食材要件,烹饪时提倡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尤其提倡选用橄榄油。
优质坚果、深海鱼类、深海鱼油等也有利于调节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动脉弹性。
除了改善饮食习惯,拿好这份地中海中国式食谱,纠正其它不良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吸烟是损伤血管内皮的头号杀手,戒烟戒酒从现在做起。
摄盐量超标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嗜盐重口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显著高于其它地区。减少盐的摄入,采取低盐饮食是平衡血压的关键一环。
保持良好作息,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改善血脂谱和人体代谢不平衡状态,有助于血压控制。
压力是血压升高的重要诱因,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情愉悦,好好吃饭、好好休息、好好生活,才能稳定好血压,保护好血管。
科学审核:
京东全职医生-普内科-曹静
半夜三更并没有看到什么真爱天子,更没有看什么恐怖片,却莫名其妙地心脏猛地一跳、咯噔一下,难道是最近熬夜太多心脏不好了嘛,自己会不会有心脏病呢?
这些问题常常会引起年轻人的担忧,在这里大家悉心解答关于心脏的一些异常感知问题。
所谓的心脏咯噔一下,通常是一种异常心跳——"早搏",属于心律失常中很常见的一种类型。
我们心脏的跳动节律,在正常情况下是规律的,不会引起我们的主观感觉。
早搏是指突然提前跳动的心跳,本来是砰---砰---砰---砰,现在是砰---砰砰-----砰---怦怦。
有一部分早搏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拥有心脏疾病,但此症状也经常会发生在正常人身上。
例如:
当我们和暗恋的人牵小手;
突然中了五百万;
站在悬空玻璃栈道上往下看;
......
这些或激动或害怕的情绪会引起心脏的正常节律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我们的心脏咯噔一下。
除此之外,除了心脏咯噔一下,各种心律失常也会引起其他常见的心脏感知异常,包括心悸(心慌)、胸闷(胸部不适)、疲倦、头晕。
但因为感知是主观的,所以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心律失常的感知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比较敏感的小伙伴心脏稍微咯噔一下都能感觉到,有些小伙伴则是完全不会感知到自己心律发生了失常,甚至没有任何症状。
总而言之,心脏突然咯噔一下,并不代表我们就有心脏病。
真正危险的情况是——突然而来的剧烈胸痛!
更准确地说,是胸骨和心脏区域附近的异常剧烈的压榨性疼痛,胸闷或者有一种严重的紧缩感,或者感觉胸痛得马上就要窒息了,这些感觉便是我们常说的——心绞痛。
如果心绞痛异常剧烈,并且持续时间超过十五分钟以上,此时便代表着更可怕的——心肌梗死。
一旦发生类似症状,必须马上进行处理。
首先是要停下来休息,身边如果有硝酸甘油或者速效救心丸,需要立刻舌下含服。
如果身边没有其他人,一定要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
一旦剧烈胸痛持续时间超过十分钟,服用硝酸甘油也没有好转,就基本预示着心肌梗死的发生,需要到医院进行溶栓治疗,无法自行处理,更不要指望能够休息缓解。
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要保持心情平稳,身体也要保持平稳不要乱动,如果身边有氧气瓶或者氧气袋等吸氧条件,应该保持持续的吸氧。
早搏在年轻人中很常见,虽然早搏并不代表着心梗,不代表着我们拥有心脏病,但并不要因此掉以轻心。
频繁的早搏往往代表着我们可能拥有潜在的心脏疾病。
心梗以及恶性心律失常通常发生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身上,但是年轻人同样有可能发生心梗等严重心脏疾病。
在如今,年轻人压力普遍偏大,996、007随处可见,过于劳累的工作,上班坐着、下班后也不想动,缺乏运动的同时又经常熬夜,有时还会因为各种压力而休息不好、生气,这些因素导致很多年轻人拥有发生心脏病的潜在基础。
如果长期保持这样的生活习惯,就很有可能发生急性心梗等可怕心脏病。
所以,年轻人千万不要过于挥霍自己的健康,年轻并不代表就可以任性地随意熬夜。
如果太累就歇一歇,如果压力大就找朋友聊一聊放松一下,如果身体都垮了,拼搏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只有拥有健康,才能拥有幸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而且逐渐年轻化,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想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就离不开辅助检查,今天我就带大家进入第二站,了解一下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检查项目。
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和非实验室检查,非实验室检查又分为非侵入性检查和侵入性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各种生化检查,包括血脂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心肌酶的测定;心力衰竭标志物脑钠肽的测定等。此外,微生物和免疫学检查,如感染性心脏病时微生物培养、病毒核酸及抗体等检查;风湿性心脏病时有关链球菌抗体和炎症反应(如抗"0" 、血沉、C 反应蛋白)的检查。
1.血压测定:包括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自测血压。
高血压病的诊断一般是以诊室血压做为标准的。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早期高血压的诊断,可协助鉴别原发性、继发性、难治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以及隐匿性高血压,指导合理用药。家庭自测血压简便易行,适合病人进行自我监测。
2.心电图检查:包括常规心电图、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遥测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和心率变异性分析等。
(1 )常规心电图: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心率、节律、各传导时间、波形振幅、波形形态等,了解是否存在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梗死、房室肥大或电解质紊乱等。
(2 )动态心电图:又称 Holter 监测,可连续记录 24 -72 小时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及短暂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最新的设备如植入式循环记录器可以连续记录更长时间(最长 3 年)的心电活动,对晕厥风险的评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运动负荷试验: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出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试验方法。常用运动平板试验。
3.心脏超声检查:包括 M 型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脏声学造影、实时三维心脏超声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即平时所说的心脏彩超是唯一能动态显示心腔内结构、心脏的搏动和血液流动的仪器,对人体没有任何损伤。主要用于检查心脏的形态学有没有什么异常,血流的速度、方向和血流的性质有没有异常,以及心功能是否正常。
4.X 线胸片:能显示出心脏大血管的大小、形态、位置和轮廓,能观察心脏与毗邻器官的关系和肺内血管的变化。
5.心脏 CT:以往心脏 CT 主要用于观察心脏结构、心肌、心包和大血管改变。而近几年,冠状动脉 CT 造影(CTA )逐渐成为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的无创成像方法,是筛查和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6.心脏 MRI(核磁) :心脏 MRI 除了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心肌心包病变外,采用延迟增强技术可定量测定心肌瘢痕大小,识别存活的心肌,也用来鉴别诊断各种心肌疾病。
7.心脏核医学:正常或有功能的心肌细胞可选择性摄取某些显像药物,摄取量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呈正比,也与局部心肌细胞的功能或活性密切相关。可以定量分析心肌灌注、心肌存活和心脏功能。
1.右心导管检查:是一种有创介入技术。将心导管经周围静脉送入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在腔静脉及右侧心腔进行血流动力学、血氧和心排血量测定,经导管内注射对比剂进行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或肺动脉造影,以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用于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判断手术适应证和评估心功能状态。
临床上可应用漂浮导管在床旁经静脉(多为股静脉或颈内静脉)利用压力变化将气囊导管送至肺动脉的远端,可持续床旁血流动力学测定,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休克等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危重病人的监测。
2.左心导管检查
(1 )左心导管检查:在主动脉、左心室等处进行压力测定和心血管造影,可了解左心室功能、室壁运动及心腔大小、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功能。
(2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动态观察冠状动脉血流及解剖情况,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等。
3.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脏电生理检查是以记录标测心内心电图和应用各种特定的电脉冲剌激,借以诊断和研究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对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更是必需的检查。
4.心内膜和心肌活检:利用活检钳夹取心脏组织,以了解心脏组织结构及其病理变化。一般多采用经静脉右心室途径,偶用经动脉左心室途径。对于心肌炎、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性、心肌纤维化等疾病具有确诊意义。对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判断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5.心包穿刺:是借助穿刺针直接刺入心包腔的诊疗技术。其目的是:①引流心包腔内积液,降低心包腔内压,是急性心脏压塞的急救措施;②通过穿刺抽取心包积液,做生化测定,涂片寻找细菌和病理细胞,做细菌培养,以鉴别诊断各种性质的心包疾病;③通过心包穿刺,注射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以上就是临床上经常用到的心血管疾病辅助检查项目,尤其是标红的项目,大家可以重点关注,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够有所收获。
夏天一到,温度飙升,心脑血管疾病伺机已久,随时准备作案。此时的血管就像装了一颗“定时炸弹”,格外脆弱。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高温对血管的伤害,并教你几个夏季护血管的方法。
受访专家
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吴明营
火箭军总医院副院长、全军脑卒中救治与研究中心主任 姜卫剑
夏季酷热难耐,在这种环境下,一些疾病也开始频繁冒头,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它对人体主要有以下影响:
突发脑中风、心脏病
作为人们熟知的脑血管病,中风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零度以下的严冬,一个就是32℃以上的盛夏。
有研究表明,当气温上升到32℃以上时,脑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热中风”。
夏季天气炎热,温度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会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闷热天气,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本身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更容易突发心脏病、脑中风。
缺血、心脑血管堵塞
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会明显加快,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这本身就加重了心脏负担,加上夏天人出汗多,水分随汗液大量蒸发,致使血液黏稠度升高,更容易导致缺血或心脑血管堵塞。
心绞痛、脑梗塞等引发猝死
夏天人的睡眠质量会有一定程度下降,情绪容易烦躁,更易引发心绞痛、脑梗塞等疾病,甚至猝死。
虽然猝死发生得总是很突然,如果留心观察,猝死的发生并非完全无声无息。其实在这之前,身体的健康状况已经出现了问题,但却没有引起病人的重视。
血管作为人体营养输送的重要管道,遍布全身各处。一旦出现病变,会诱发各种疾病,严重时甚至会致命。
头:影响认知
现代人由于饮食和生活方式不健康,脑袋里的大动脉血管壁上也悄悄产生了斑块。
斑块一点点长大,血压平稳时,还算相对安全。若血压突然升高,斑块就会被“刺激”脱落,冲向细小动脉,导致脑梗死。
同时,血管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老化”,个别地方还会产生“鼓包”(微小的动脉瘤),一旦破裂,就是脑出血。
颈:诱发卒中
颈动脉是一个流向大脑的血液通道,各种原因造成的该通道内部管径变小,就称作颈动脉狭窄。最常见导致颈动脉狭窄的原因是颈动脉硬化,临床上80%以上的人都属于这个情况。
动脉硬化过程与水管中水锈形成非常类似:最初表现为动脉管壁上出现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一点点增大,最终形成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还是导致脑缺血和脑卒中的“罪魁祸首”。一方面,狭窄的颈动脉会导致脑组织无法获得足够血液,产生缺血症状;另一方面,颈动脉斑块若生长不均匀,可碎裂而产生碎屑,导致脑卒中。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吸烟、酗酒都是颈动脉狭窄的高危因素,如生活中经常出现头晕、发呆、无力,白天思维不清、昏昏沉沉,晚上失眠等症状,建议去医院做个颈动脉的超声波检查。
若诊断明确,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胸:动脉夹层
主动脉是心脏向全身输送动脉血的总通道,也是人体最粗的血管。主动脉血管壁有内、中、外三层膜,正常情况它们紧贴在一起,共同承受血流压力。
若内膜出现裂口或溃疡,血液冲击便会沿着这个“缺口”进一步撕扯扩张,导致三层膜分离,形成主动脉夹层。
若不及时处理,外膜将单独承受血压,随时会发生致命性破裂,动脉血会直接涌入胸腔、腹腔甚至心包,造成大脑和内脏短时间内供血不足,出现失血性休克,患者几秒钟之内就会死亡。
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首要危险因素,血压的不稳定极易造成动脉壁的损伤,临床上主动脉夹层患者几乎都存在高血压控制不良的现象。
此外,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钙化斑块的老人、孕妇及有主动脉夹层家族史的人,都是该病高危人群。
以上人群若出现“撕心裂肺”的疼痛,且持续时间长,并感觉疼痛延伸到了前胸、后背甚至腹部,应及时就医。
腹:主动脉瘤
提到血管疾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中风、心脏病,但对腹主动脉瘤却很陌生。其实,人体最大的主动脉血管,往上走可达到颈部、往下走则可延伸到腹部。
腹主动脉源源不断地把从心脏泵出的动脉血,通过其分支血管输送到全身,就像树干和树枝一样。
当主动脉膨胀越来越薄时,血管像一个被撑大的气球,最终形成主动脉瘤。一旦破裂,会使体内大量失血,导致猝死。
吴明营表示,这个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但若感到腰背部或腹部呈撕裂感、刀割样等胀痛不适,并伴血压异常升高,则须警惕。
此外,建议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男性,有高血压、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烟龄10年以上,有外周动脉瘤病史者,尽量每年做一次腹部超声检查。
腿:深静脉血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很危险的静脉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典型症状是下肢肿胀。
由于深静脉堵住后血液回流不畅,患侧腿就会肿起,还会出现压痛和发热感,就像是被小火从里往外烘烤一样。若对侧没血栓,或血栓不像另一侧那么严重,则会形成不对称下肢肿胀。
更加严重的是,若深静脉血栓迁移至肺部,会形成有潜在致命威胁的肺栓塞,患者常常会出现胸痛、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卧床、长时间不动等均是静脉血栓重要危险因素。司机、IT工作者、教师、售货员等需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风险相对较大。
以上高危人群一旦出现腿部,尤其踝关节和足部有肿胀感、疼痛或压痛、腿部发红、腿部皮肤温度上升、有浅静脉扩张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高温来袭,养护血管是你必做的功课,虽然血管“崩溃”很可怕,不妨学会这6个“谨慎”,帮你安然度夏。
1.慎用空调
室外温度很高,突然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人的体表血管会迅速、大面积收缩,血压剧烈波动,诱发卒中。
再热的天气,空调温度也不能开太低,应在26℃左右,不要开到20℃以下。
2.慎喝冷饮
高温导致水分流失较多,使血液浓缩,血容量不足,重要器官供血减少,诱发卒中。
建议多喝温开水,少喝冰镇饮料等。
3.慎大吃大喝
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避免吃大鱼大肉、喝大酒。
建议多吃西红柿、青菜、苹果等新鲜蔬果,适量食用黑木耳、燕麦片,有助降低血黏度。
4.慎发脾气
炎热夏日,火气很旺,人们容易焦虑动怒,这是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诱因。
越是炎热,越不能烦躁,而要保持心情愉快,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学会释放心理压力,不能总是愁眉苦脸。
5.慎盲目锻炼
炎热天气下盲目锻炼容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晨5~6点或晚上8点后,以慢跑、散步、打太极等为宜,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
6.慎熬夜
夏季夜晚易失眠,白天又容易犯困。建议晚上10点半前睡觉,不要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
每天最好午睡半小时,此时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有助于保护心脑。
你听过“卵磷脂”吗?许多人对它的印象可能来自于疏通乳腺,避免乳腺炎等好处,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实它跟心血管疾病也有所关联。但事实上,关于卵磷脂的研究仍有许多争议。那我们首先要认识什么是卵磷脂,对于乳腺的疏通也有好处?
卵磷脂又称为磷脂胆碱(简称 PC),是一种磷脂质,1846 年从鸡蛋中发现,因此才得名“卵”磷脂。其成分包含磷酸、胆碱、脂肪酸、甘油、磷脂、糖脂与三酸甘油酯。
卵磷脂广泛用作食品添加剂,乃至于药物。生活中很多的天然食材就含有卵磷脂,比如瘦肉、豆类、绿色的蔬菜、鸡蛋和动物的内脏,而一般用于制成营养补充品的卵磷脂,则大多来自于大豆或向日葵。
在严格定义下,卵磷脂只单指 PC,但磷脂质底下还包含脑磷脂(简称 PE)、磷脂酰丝氨酸(简称 PS)等等不同种类的磷脂。在一般提及卵磷脂时,有时候会将包含 PC 以外的磷脂质一概而论,但本文主要针对 PC 作讨论。
血管清道夫——卵磷脂可助胆固醇代谢
众所周知,胆固醇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关键罪魁祸首之一。在胆固醇的种类当中,低密度脂蛋白(简称 LDL)也就是俗称“坏胆固醇”的浓度过高,将加剧血管硬化、狭窄的状况,提高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卵磷脂就像乳化剂一样,帮助脂肪与血液混合,让胆固醇更容易代谢,血液黏稠度下降了,改善血栓或动脉粥状硬化的风险也会降低,故有“人体清道夫”之称。
卵磷脂其实是母乳的成分之一,有很多的妈妈们可能听说过,卵磷脂可以对疏通乳腺有着很大帮助,也可以预防乳腺癌。这项说法来自加拿大的一位医师,他认为有乳腺阻塞的母亲们,通过摄取足够量的卵磷脂,可以提高乳汁内的不饱和脂肪,降低母乳黏性,以避免乳汁结块。
的确,单从卵磷脂的乳化效果来看,应该是可以降低乳汁黏性的,但事实上,目前仍未有实验能够证明,卵磷脂能帮助畅通乳腺。
所以妈妈们不要盲目的补充卵磷脂,除非医师建议,或者特殊情况以外。现在相信大家应该对于卵磷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了吧。
人造心脏能让人活多久没有明确的时间,具体的寿命取决于个体差异和治疗效果。
人造心脏是一种用于替代或辅助自体心脏功能的医疗设备,在心脏疾病或心脏功能衰竭等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持续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人造心脏对于患者的寿命影响因素比较多,包括年龄、整体健康状况、原发疾病等,暂时没有明确时间能说明人造心脏可以让人活多久。
人造心脏被用作临时支持,以维持患者的生命,直到可以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对于那些无法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人造心脏可能成为永久替代品,人造心脏的长期使用和寿命仍然是一个正在研究和发展的领域。
人造心脏可以延长患者生命,并提供生活质量的改善,具体的寿命取决于个体差异和治疗效果,对人造心脏有疑问可以去医院咨询专业的医生了解。
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是指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程度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红细胞分布宽度是指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分布情况,RDW的增加表明红细胞体积的差异较大,RDW的减少则表明红细胞体积的差异较小。
通常情况下,RDW的正常范围是11%~16%。如果RDW值偏高,说明患者可能存在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疾病。在这些情况下,RDW的增加比红细胞平均体积的下降出现得更早,治疗后,RDW会进一步增大,但随着血红蛋白浓度的逐渐恢复正常,RDW也会逐渐降至正常。
因此,对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监测,RDW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也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如果红细胞分布宽度图明显左移,可能提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即临床上常见的缺铁性贫血;如果正态分布图右移,可能提示大细胞高色素贫血,即巨幼细胞性贫血,或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
如果冠脉造影剂过敏的人出现过敏反应,可以通过多喝水、使用抗敏药物或其他急救方式进行治疗,需注意,应避免再次使用冠脉造影。
1.喝水:如果过敏反应较轻,只是出现轻度头痛、轻度呕吐等,那么可以通过多喝水来缓解过敏反应,促进造影剂排出。
2.使用药物:如果过敏反应程度居中,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头晕、严重呕吐、荨麻疹等,那么应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通常使用的药物是醋酸地塞米松片,它可以缓解过敏反应。
3.及时救治:如果过敏反应比较严重,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不适,甚至出现昏迷、休克等,应及时救治。在使用醋酸地塞米松片的同时,可能需要使用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等其他药物。必要时,可能还需要进行气管插管。
4.避免再次使用冠脉造影:如果已经出现冠脉造影剂过敏,那么应该避免再次使用冠脉造影。以免再次引发过敏反应。
需要注意,以上措施只是针对冠脉造影剂过敏的一般处理方法。如果出现过敏反应,请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国人高发的恶性肿瘤中,有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几乎所有的人体器官都有癌变风险,却唯独心脏仿佛是一块“免癌区”。
你或许听说过很多种癌,但一定很少听到“心脏癌”这种说法。
心脏真的不会得癌吗?
从癌症的发病原理上来说,恶性肿瘤是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遗传错误”的结果,包括DNA在复制、转录时出现错误。
因此,癌症常出现在代谢和分裂活跃的细胞里。
心肌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细胞”,也就是说它的寿命跟人一样,从出生后便不再分裂增殖,数量保持不变,也就没有了基因复制出错的机会。
因此,心肌细胞的原发肿瘤极其罕见。
另外,发生在肝癌、胃癌等器官上的癌细胞,也极少会“流窜”到心脏上。
癌细胞的转移需要在身体某个地方“安营扎寨”,但心脏中的血流速度太快了,绝大多数癌细胞没机会“落地生根”就被血液带走了。
心脏肿瘤虽然罕见,但还是存在的。
心脏中不仅包含肌肉,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血管,这些肌肉和血管都可能长出恶性肿瘤。
其中,血管肉瘤是心脏恶性肿瘤中的常见类型;横纹肌肉瘤也会在心脏出现,但多发于婴幼儿。
更常见的心脏肿瘤是良性的,比如心脏黏液瘤,发生在心脏瓣膜上的乳头状弹性纤维瘤等。
心脏上出现肿瘤后,因性质、大小和生长部位的不同,往往有以下症状:
① 肿瘤引起的全身表现,如发热、乏力、肌肉疼痛、贫血等。
② 肿瘤体积不断增长,或者随血流摆动,造成的血流梗阻,如左心房黏液瘤可有心悸、气短甚至晕厥等表现,且与体位相关。
③ 瘤体组织或表面血栓脱落造成的栓塞,可导致脑、脾等器官动脉栓塞。
在诊断方面,心脏彩超是一种相对方便、准确的方法,有些心脏肿瘤需要进一步借助CT或核磁共振来确诊。
心脏是血液的必经之路,即使是良性肿瘤,也可能因为堵塞血管而导致严重后果。
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看起来老生常谈,坚持下去心脏一定会感激你的。
1.每周做150分钟运动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研究发现,每天运动10分钟就能改善心脏健康。
但对大部分人来说,一般建议每周坚持运动3~5天,每天不少于30分钟,每周运动时间至少达到150分钟。
锻炼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步行、骑车等。运动强度以自身感觉微喘,但仍能与同伴正常交谈为宜。
2.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
每人每天蔬菜摄入量为300~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二分之一。
水果摄入量为每天200~350克,大概相当于一个苹果,加上一个橘子。
也就是说,每人每天要摄入一斤蔬菜半斤水果。这个数量对预防冠心病、糖尿病等都有好处。
3.体重指数控制在18~25
超重或肥胖至少诱发12种癌症,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超重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肌肥大,且肥胖越早出现,对心脏伤害越大。
体重指数(BMI)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在我国,通常认为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
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
4.每天吃盐不超过6克
长期高盐饮食可引起血压升高,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约装满一个啤酒瓶盖的量)。
很多人觉得少了盐就少了“鲜”,这时可以找些高盐调味料的替代品,比如醋、柠檬汁、番茄等。
5.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吸烟对心脏的损害是长期且顽固的,烟草中含尼古丁,可刺激心脏传导系统,增加心脏负荷。
除自己吸烟影响健康,遭受二手烟的人也会深受其害。建议果断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脑洞说:
虽然心脏是个不受癌症青睐的器官,但斑块、血栓、炎症等都对它虎视眈眈,经不起你瞎折腾,所以,善待它总是没错的。
心脏,作为身体的泵血“中枢”,正常情况下,就像钟表一样有节律的跳动着。一旦它突然改变了节奏,就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划出三条心跳不能越过的“红线”,并告诉你如何稳住“失控”的心跳。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内一科副主任医师 王 欣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公永太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副教授 苏 浩
人的心脏一生约跳动25亿~30亿次,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心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波动,平均为75次/分钟,并受到性别、年龄、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女性较男性的心率偏快一些,老年人心率较慢。同一个人在安静、休息状态下心率偏慢,运动、饮酒后心率会变快。
有种心律不齐需要治疗
普通青壮年人心率较慢时,常表现为不齐,被诊断为窦性心律不齐,但这种现象并非病理状态,无需过分担心。
引起心律不齐表现的疾病之一是传导阻滞,指心脏传导系统出现了损伤、阻断,主要包括窦房和房室传导阻滞。根据严重程度,传导阻滞可分为一度、二度及三度。
即使人处于休息状态时,心脏也在尽职尽责地工作,其中的频率和节律也反映着身体的健康状态,一旦不按照节拍奏乐,逾越“红线”,将给人体带来重大影响。
超速线
一般来说,若成年人在静息状态下,心率超过100次/分钟属于心跳过快,医学上称为心动过速。心跳过快除了会引发身体不适,还会损害冠状动脉,严重时可导致心肌缺血或急性心梗。
面对这种情况,患者应找到诱发心动过速的原因,比如运动、吸烟、妊娠、兴奋、喝浓茶或咖啡等。此时,只要平复情绪,待身体恢复常态,或消除相关因素即可缓解生理性心动过速。
如果是病理性心动过速,即心率每分钟大于100次但不超过160次,就属于窦性心动过速,表现为心率缓慢加快,多没有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较好。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属于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可达150~250次/分钟,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等后果,危险性很大,应及时就诊,对症治疗。日常生活中,若出现持续心动过速,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接受动态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寻找心动过速的原因。
慢速线
心跳太快不好,太慢了也不行。心跳低于6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缓,但专业运动员或长期重体力劳动者的心率一般会低于这个值,甚至会达到40次/分钟,属于正常现象。
一般人如果平时心跳低于50次/分钟,并伴有头晕乏力、疲劳、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等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因为心跳过慢,同时伴有晕厥的人,可能伴随心脏停搏,心脏失去供血,极易导致猝死。
起伏线
如果心跳节律发生紊乱,就像一条曲线一样,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扰。临床常见的心跳紊乱有以下几种情况。
早搏
心脏工作时,如果提前出现一次跳动,之后停顿一下,这种情况被称为早搏。早搏发生率很高,除了心脏不好的人,正常人在精神压力大、吸烟、酗酒、喝咖啡或浓茶、失眠时,也可能出现。
常见症状:早搏常表现为心悸、心脏停跳感、有东西顶撞胸部或咽部产生强烈撞击感等。
如果是体检发现早搏,本人没有任何感觉,次数也不多,大多不用治疗。如果频繁发作,症状明显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可能会影响心脏排血功能,甚至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要及时就诊,对症治疗。
房颤
主要表现为心跳不规则,可通过发病时的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捕捉并确诊。引起房颤的原因很多,如遗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甲亢等,大量饮酒、过度劳累、吸烟也是常见原因。
常见症状:心慌,也有人感觉胸闷、气短或出汗。有些人无明显症状,只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这类“无症状性房颤”通常更危险。
房颤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导致脑卒中,因此一定要及时治疗,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监测心率,按时复查。
生活作息、饮食习惯、身体是否经常处于急性或慢性发炎状态,都可能影响心率,一般不可通过运动、调整生活方式等稳住它。
合理膳食
减盐限盐,戒烟限酒,少点外卖,少吃快餐,都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改正不良生活方式
熬夜、吸烟、饮酒均可使静息心率加快。少喝浓茶,特别是不要在睡前喝;还应定时大便,保持排便顺畅。
控制体重
肥胖会使心脏负担加重,肥胖者要通过健身运动,调节饮食来保持适宜的体重。
体质指数是评定肥胖程度的重要方法。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是肥胖。
规律运动
定期锻炼,运动强度适宜,会使心功能得到锻炼。
刚开始运动时,最好先进行过渡性训练,开展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健身操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帮助提升心肺功能;也可选择娱乐性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天运动30~40分钟。持续运动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自身状况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有氧还是无氧运动,保持最佳运动心率对运动效果和运动安全都很重要。壮年人的运动心率应基本控制在130~160次/分钟,老人则控制在120~130次/分钟,青少年最好是130~140次/分钟。
别忽视充分热身和全身放松。运动前,最好先对柔韧性较差的部位进行充分拉伸,避免运动损伤;运动后,一定进行完整的全身放松,让心率缓慢降至120次/分以下,使身体恢复平静,避免因血压下降过快而出现眩晕、恶心等症状,还可帮助排出乳酸堆积,缓解疲劳,并增加身体柔韧性。
调节心情
生活中心态要平和,不要总着急、生气,如果因为紧张、生气的等情况出现心率过快,可以听通过音乐、静心冥想等方式逐渐恢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