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写在医生节前夕

写在医生节前夕
发表人:主治医师王兴

多年前进入医学院的时候,我们就曾宣誓,我们的使命: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可是心身科医生是干什么的呢?除病痛,助健康吗?我们面对的疾病是能简单祛除的吗?好像几颗安眠药下去肯定能让我们入睡,实在不行麻药也可以上阵,药物,电疗可以让我们身体的不适短时间祛除。可是心理上长期压抑,被生活所迫的那些苟且,又如何能安顿呢!
 
我也一样被生活踩在地上摩擦过,觉得多年学习每个月的回报低的可怜,课题被毙,论文退稿,晋升不易。可就是简单的日子总也不忘给自己一点慰藉,简单的伙食,自己做,自己品,偶尔淘几本杂书,有历史,有人物传记,有时事,让我不再寂寞,偶尔跟我们的病患聊聊我们的那些痛楚,那些不堪过往,让我们在记忆的长河里回忆起来我们躯体不适的最初来源,让我们感受到生活创伤带来的痛苦回忆,身体的不适。让我们认识到躯体不适有些时候是我们对命运无声的抗争,是我们身体的预警。看到我们的内心,触摸我们心的声音,感受她,理解他,也许就在那些瞬间,我们跟世界和解,我们跟自己和解,跟世界里的他或者她和解。感谢那一刻,我们珍惜那一刻,铭记那一刻,甚至眼泪止不住,心里的那股洪流奔流直下,让不堪的过往在瞬间瓦解。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也认识我们自己,看清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也许在那一刻我们看清过去的自己,也看清了未来,人生何必叹息,何必苦楚,那都是我们,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康庄大道,内心的指引,享受每一刻。
 
用正念感受以后的每一天,每一秒,希望共勉,写在医师节前夕,感谢在抗病痛的路上,一起走过的你。 
 
王医生
 
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

     

    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

     

    上图来自于儿童流感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

     

    如何预防流感?不是难题,答案是现成的。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人体对感染流感病毒或接种流感疫苗后获得的免疫力会随时间衰减,抗体滴度会下降,另外流感疫苗组份也会更新,因此不管前一季节是否接种流感疫苗,仍建议在当年流感季节来临前接种流感疫苗。推荐6个月及以上的人接种每年流感疫苗。奥司他韦虽然是治疗和预防流感的重要药物,但不是流感疫苗的替代品。

     

    生活中防护

     

    勤洗手,医院回来别忘洗鼻孔。

     

    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冬天了。空调房也要早晚通风。没有科学依据说室内熏醋能防流感,相反空气中醋的味道会刺激呼吸道,所以就免了吧。

     

    咳嗽、打喷嚏要用手纸、手帕或者上臂掩住口鼻;出门戴口罩。

     

    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黄医森就遇到小病人因为打疫苗后发热就医,结果染上了轮状病毒腹泻,看完腹泻,又得了流感。非必要,医院少去。

     

     

    一旦家中有流感病人,需要及时就医,最好单独一室隔离。切勿滥用抗生素治疗,挂水也不能缩短病程。流感发高热了,去挂水仅仅是寻求心理安慰,没必要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教师节又到了,在这里,首先要为全天下的教师们献上诚挚的祝福,愿你们平平安安,工作顺利。

     

     

    我们知道,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教师这一职业需要高频用嗓。然而,对嗓子的保养、爱护却不知道怎么做。

     

    多年前《中国教育报》曾做过一次统计显示:70%以上的教师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声带疾病,而绝大多数人都基本没有保护嗓子的意识。

     

    有许多教师在刚刚参加工作时,声音清脆洪亮,但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声音就开始变得沙哑。

     

     

    鉴于此情况,在这教师节来临之际,Dr.京特别为教师群体献上这份“护嗓”小贴士,指导大家如何“科学用嗓”、“科学护嗓”,一方面避免自身健康的损耗,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大家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科学用嗓

     

    了解嗓子的结构,是正确使用它的前提。我们通常说的“嗓子”,其实指的就是声带部位,它是喉部的一种韧带结构,很有张力和弹性。

     

     

    不同人的声带决定了不同人的声音,例如声带厚而长,声音就低沉浑厚;而声带短小、薄窄,振动频率快,音调就高。

     

    空气在肺部通过一定压力发出,经过声带时发生震动,再经过嘴部、唇舌等部位的特定改变,就是我们发声的过程。

     

     

    其实,“说话”这个人人都会的技能,真想改善的话,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胸腹联合呼吸法”,来“用气发声”,这比用嗓子发出来的声音更洪亮,对嗓子的伤害也更小。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曾说:“练声先练气,气足声才亮”。我们平时那种基于生理需要的呼吸属于“胸式呼吸”,进气量就比较小,说话时“底气”不足,时间一长就会感到费力、声带疲劳。

     

    相比之下,“胸腹联合呼吸法”能让腹部也加入到呼吸运动中,从而发音更自如,也更饱满浑厚,常为主持人、播音员等职业所用。

     

    具体练习是这样的:全身放松,不要耸肩,胸腔扩展,口鼻并用进行深呼吸,迫使横膈膜下降。吐气时均匀平缓,用腹肌控制气息的输出。当然这个需要有意识地多加练习,才能养成习惯。

     

    此外,我们还可以适当运用“共鸣”技巧——主要是“口张”、“鼻通”、“喉松”三个环节,比如在发有鼻音素的音节时,软腭下垂,让气流从鼻腔而不是口腔中流出等。

     

    通过这些技巧训练,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嗓子的过度劳累,还能让声音更富有魅力。

     

    当然,在教学工作中,如果有条件,就尽可能地借助麦克风等现代化设备,不要一味地靠着嗓子。

     

    日常护嗓

     

    除了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练习发音技巧,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注意保护嗓子。

     

    多喝水,最好不沾烟酒、同时也要避免吸二手烟。因为尼古丁会降低粘膜的抵抗力,饮酒也会使得声带粘膜充血,张力降低,对呼吸道粘膜有破坏作用(这一点,啤酒比白酒更甚)。

     

    尽可能地少吃辛辣、过凉或过热的食物,规律作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喝水之外,用清音茶、胖大海泡茶,对预防咽喉炎、声带充血等也很有用。

     

     

    不要长期用虚假声说话,否则会造成人为功能性的声带闭合不好。另外,如无必要,尽量少“清嗓子”,因为这会让气流猛烈地振动声带,从而对其造成损伤。感觉不适的话,可以采取吞咽或喝水来缓解。

     

    而一旦出现咳嗽不止或喉咙有异物感,应尽快停止发声,及时就医。而就算暂时没有感到异常,也需要定期去医院口腔科、耳鼻喉科做检查,防止可能到来的疾病。

     

    教师——文明的传承者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能够将知识保留、传承下来,让后人们有了站到前人肩膀上的可能,这才有了今天多姿多彩的世界。

     

    而在这个传承过程中充当媒介的,正是教师。

     

    科幻作家刘慈欣曾在小说《乡村教师》中这样描写过“教师”的贡献——

     

    “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像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站在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形容从未如此生动。

     

    前段时间,作为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张桂梅荣膺“七一勋章”获得者。

     

    在颁授仪式上,她说到:“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

     

     

    我们感慨于张校长数十年如一日的奉献精神,

     

    但同时,我们更希望她能健健康康地、平安幸福地陪伴我们一直走下去。

     

     

    人们常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教师们燃烧自己、点亮他人的奉献精神。

     

    但我们希望,万千老师们在奉献的同时,也要爱护好自己的身体。

     

    点击“有帮助”,于教师节来临之际,向教师群体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若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保护嗓子的健康建议,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参考文献:
    [1]王俊英.浅谈歌唱发声方法与健康嗓子的保护[J].职业技术
    [2]迟煦,冯俊绮.依托专业发声方法训练帮助高校教师科学用嗓[J].长江丛刊
  • 近日,山西省某三甲医院妇产科医生的一条微信刷爆了朋友圈,内容是一位产妇被推进产房生孩子时,突然把一张纸条塞到了他手里,上面写着:“大夫,一会儿如果发生了意外,不管外面那几个人怎么说,都先保我!”想必这个产妇是被“榆林产妇跳楼”事件给吓到了。而实际在临床上真的有先保大人或先保孩子一说吗?

    很多电视剧中,都会设计这样一个桥段,用来突出夫妻情深或婆媳矛盾,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保大人还是保孩子这种桥段跟抗日神剧一样,相当不靠谱。实际上,产科任何时候都是把保证大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必要时,甚至会以放弃孩子为代价,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妇产科曾经有个地方转院来的孕妇,由于产前检查不到位,妊娠七月的时候子痫发作,被送来时已经昏迷。子痫,通俗来讲就是因为怀孩子导致的抽风。孕妇情况危急,此时只有尽快把孩子剖出来,才可能挽救孕妇的生命,但孕妇的丈夫却担心孩子月份太小不能存活,迟迟不肯签字。

    由于产妇子痫前期未加重视,孩子在宫内缺少养分供应,生长发育迟缓,现在只相当于六个月大小,加上产妇抽风后宫内缺氧,孩子在肚子里已经奄奄一息,救活的可能性很小。但尽早做手术对拯救大人的生命却至关重要。孕妇的丈夫难以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托关系在当地医院查了是个男孩,能不能两个都救。”“如果不尽快做手术的话,孕妇再次抽搐很可能就没命了,那肚子里的孩子就更不可能保住了,只要孩子出来,我们肯定会尽力抢救的。”在医生的解释下,丈夫签了字,孩子被拿出来时已经没了呼吸。

    临床上有很多复杂的情况,医院自是会竭尽全力保全母子双方,遇到危险的情况时,医生会给出最优的救治方案来供家属选择,并不是非得牺牲一方才能挽救另一方的生命。孕妇跟腹中的胎儿常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并不会像电视剧那般简单,想保谁就保谁,更多时候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连救死扶伤的大夫都决定不了谁生谁死,岂是家属的一句话就能决定得了呢?

  • 小满是夏三月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农作物生长旺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节气是初夏到仲夏的过渡,气温明显升高,全国各地都渐次进入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受湿热天气的影响,人易患消化系统类疾病与皮肤病。

     

    01 吃

    小满时天气炎热,雨水增多,气候湿热,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宜多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西瓜等,红豆薏米粥具有较好的除湿作用。

     

     

    此外,不宜食辛辣油腻之物,以免生湿助热,引发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苦菜秀″为小满三候之一,苦菜即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本草纲目》载,久服可“安心益气,轻身耐老”,故而可多食苦菜。

     

    人们为消暑降温,常喜爱用冷饮,吃凉物,但过量则会引起胃肠不适,导致腹痛、腹泻等病症,尤其消化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儿以及消化吸收功能渐衰的老。因此,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过食生冷之物。

     

     

    02 穿

    小满时节气温明显升高,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但早晚气温温差仍较大,尤其降雨前后,因此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以防着凉受风而患夏季感冒。若不慎被雨水淋湿后,应及时擦干头发,更换干燥衣物,避免受到外来“湿邪”的侵犯。

     

    此外,闷热潮湿的气候最易损害脾胃功能,因此不但在室外要避湿,室内也要注意保持通风。同时顺应夏季阳长阴消的规律,早起晩睡,保证一天的精力充沛。

     

     

    03 动

    小满天气炎热,运动锻炼宜选择较为凉爽之时,如早晨或傍晚,以避免中暑。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为宜,微微出汘,忌剧烈运动或锻炼时间过长避免大汗淋漓,伤阴损阳。

     

    休息时,可小口慢饮淡盐水或清凉退暑饮料,补充水分与电解质。有心脏病或其他基础病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制订锻炼方案,量力而行,不宜盲从,以免发生危险。

  •    四川在线消息 今年8月,卫生部公布的《处方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新处方从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原有旧处方可延用至12月31日。经过3个月的酝酿和筹备,四川省各大医院将于2005年1月1日起全面实行新处方,原有旧处方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昨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向社会展示了新处方的样本,适用于四川医疗界的新处方首次亮相。
      

      新处方标准版出炉
      和旧处方相比,新处方在颜色、格式上都有重大改变。尤其突出的是,淡红、淡黄、淡绿、白色四种颜色将代替原有的红白两色。
      据四川省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吴正中介绍,现在仍在使用的旧处方颜色较为单一,为红色和白色两种颜色。白色的处方最为普遍,广泛用于内科、外科、骨科、儿科等各个科室;红色为专用的麻醉处方。在吴正中印象中,他进入省医院20多年,处方的颜色就从来没有改变过。
      吴正中说,省医院负责为全省新处方的制定提供样本,各医院将以此为参照。估计到时各医院的处方会和公布的处方有微小调整,但总的格式和颜色不会变。由于新处方才刚刚设计完毕,省医院尚未开始大规模印刷,记者昨日看到的还是医院药剂科提供的打印处方:淡绿色的儿科处方,淡黄色的急诊处方,淡红色的麻醉处方,白色的则为普通处方。原来通用的处方将于2004年12月31日被废止。
      

      新处方必填“临床诊断”
      除了从纸张颜色来加以区别外,新处方还对处方格式及内容有了严格的规定。最突出的变化是,除特殊情况外,医生在开处方时必须在“临床诊断”一栏明确写明病人所患何病。否则,药师可以拒绝发放药品。
      儿科处方除了将颜色规定为淡绿色之外,还对儿童的年龄加以细化。“年龄”一栏看到,年月日必须填写清楚,而以前儿童的年龄一般只需细化到月就可以了。吴正中说,他们在设计这一细节时,着重考虑了儿童患者的特殊性,要求医生对小儿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认真对待。另外,14岁以下的儿童,无论他是看外科还是内科,都一律使用淡绿色的处方。“患者是大人还是小孩,通过处方颜色就一目了然了。”吴正中认为,这样的处方更有助于加强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绝不允许写天书
      新处方要求医生必须清晰、完整、规范地书写,坚决不允许写“天书”。吴正中说,让每一位病人都能看得懂是新处方对医生书写上的要求。
      新处方规定,每张处方限用于一名患者,字迹应当清楚,不得涂改。医生必须用规范的中文或英文名称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不得再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的字句。
      

      开药量一般不超过7日
      据吴正中介绍,新处方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处方,都必须遵从当日有效的原则,对于过期的处方将视为无效。对于外地看病异地拿药的患者,则需要医生注明,才能破例处理。
      另外,医生在开处方时,药品用量一般不得超过7日,急诊处方用量一般不得超过3日。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吴正中说,新处方对于药品用量的限制,可以有效杜绝医生开大处方、大包药的现象,得益的是病人。对于个别病人开药囤积药品的行为也将起到约束作用。
      

      新处方实施病人受益
      记者采访时,部分市民对即将实施的新处方反应冷淡,表示新处方是医生的事,对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但吴正中说,新处方虽然表面上和医务人员关系密切,实际上病人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吴正中说:“新处方进一步约束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医生不能乱开药了,不能开大处方了,药师的责任进一步强化了,病人也不能想开什么药就让医生开什么药了,新处方可能会显得麻烦一些,但最终的受益者显而易见,那肯定是病人。”
      新处方的实施可以大大减少抗生素的滥用。“现在,一个普通的感冒就要用上头孢等高级抗生素,更严重的感染就基本到了无药可用的地步了。”而新处方中,医生必须写名病人所患何病,药师在拿到这张处方时,需要详细对药品进行审核,发现有不适用于该病的药品,必须立即指出,同时不予发放药品。“如果药师核对有误,发放了不该发的药品,最后的责任人应该是药师。”
      而作为患者,同样也受到了相应的约束,至少可以减少目前患者喜欢开搭车药的现象。例如,个别感冒患者除了要求医生开治疗感冒的药品外,还另外要求医生开眼药水。但新处方施行之后,医生就算开了眼药水,药师一核对,发现眼药水和感冒并没有关系,是不会轻易发药给患者的,出了问题药师是要负责的。
      

      写病情可能暴露病人隐私
      虽然新处方即将实施,但一些模糊概念至今仍处于争论之中,最为激烈的一点,就是医师开具处方时,除特殊情况外必须注明临床诊断。按照医生们的理解,条款中规定除了特殊情况,所有的新处方中都应该明确写出病人所患何病。但医生们表示,临床诊断可能与病人隐私发生冲突。
      “有些患者是不愿意将自己的病公开的,比如性病患者。”一位泌尿科医生说,在前来看病的病人中,几乎95%以上的病人都不希望医生将自己的诊断写出来。但新处方有要求明确写出诊断,医生们拿不准的是,如果不注明诊断,有可能给医生本人带来麻烦;如果注明诊断,病人可能不会答应。
      经过反复协商,最后医生们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征询病人的意见,取得病人同意。如果病人实在不愿意将自己的病写出来,就要病人自己说明情况。但关于如何规避医生的责任,目前尚未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
      由于新处方中每张处方都要求写出“临床诊断”,医生们预测:新处方施行之后,临床诊断一栏中“待诊”的现象会有所增加,比如“发热待查”、“腹痛待查”等。如果病人对此有所疑虑,医生希望病人能够理解。
      据吴正中介绍,由于疾病的多变和复杂性,很多疾病是很难一次就诊断明确的,因此可能每次诊断的病情会有所不同。这种情况的出现,绝不是医生手艺不好,而是疾病在发展中不可预料的。
      

      处方实名制有点难
      关于不规范处方的认定同样让医生们感到麻烦。按规定,“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对于不规范处方或不能判定其合法性的处方,不得调剂。”但到底什么样的处方不合法,医生们感到疑惑。
      医生们认为,影响处方合法性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少数病人在看病时使用虚假姓名。尤其是一些身患传染病、性病和未婚少女病人,不愿意告诉医生自己的真实名字。“很显然,虚假用名的处方是不合规范的,也是不合法的,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想病人全部使用真实名字,估计会有些困难。”
      一位内科医生举例说,看病不同于到银行里存钱,因为银行要核对身份证,用假名字银行是不认的。但医院怎么办?有什么权力让病人看病出示身份证?有医生说,病人用虚假名字对他本人也是不利的,因为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医院同样也可以不认。
      

      市民反响:天书处方没法抓药
      针对即将推行的新处方,绝大多数市民拍手称快。他们认为,新处方进一步规范了医生的行为,加强了对病人的保护。市民万先生说,他倒不求别的,就是希望医生在写处方时字能规矩一点,不要像鬼画桃符一样让人看不懂。“我被天书处方害惨了!”万先生对此深有感触。
      今年1月份,因感冒咳嗽的万先生在一家大医院找一名老医生看中医。为了图方便,万先生将处方拿到住家附近的一家药店去买药。结果这是一张缺胳膊少腿的处方,有的缺偏旁,有的缺部首,冬瓜仁还用一似图非图的符号表示,结果药店的工作人员完全看不懂,根本没办法抓药。
      但有极少数市民却对新处方持一种抵制的态度。“看一次病要跑好几趟,开好几张处方,想开点搭车药都不行,太麻烦了!”
      市民王大姐说,她每次看病都喜欢让医生附带开一些家庭必备药,像治感冒的抗病毒冲剂、消炎的阿莫西林等,但以后咳嗽不能开头痛药,感冒不能开保健药,而是分开来开,岂不是把人的腿杆都跑断了?
      

      专家意见:制约了医生保护了病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胡光伟先生表示,《处方管理办法》的实施,既进一步规范了医生和药师的职业行为,又进一步强化了对病人权益的保护。与以往的处方相比,增加了很多人性化的东西在里面,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君士达律师事务所邓勇律师表示,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法制化的完善,新处方的实施无论对于病人还是医生,都体现了医疗法制化的进步。像新处方中的诸多规定,都进一步加强了对双方的保护,使医疗行为有法可依。这对于处理目前的医疗纠纷,也是相当有用的。  

  • 大家好,我是一名普通的急诊室医生。听我们这科室名字也知道,我们平时就负责应对那些事发突然的急病。所以通常是医院里最忙碌的地方,即使是春节期间也不例外,甚至这段时间的就诊率还会比平时更高一些——

     

    春节阖家团圆,长期在外奔波的人纷纷回到家乡,长久不见的亲朋好友互诉衷肠,可以说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甚至有人说:“过年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但,一热闹,往往就可能出事。像喝酒喝高的、放炮被炸的、吃饭吃出毛病的……不胜枚举。

     

    今天,我就给大家说几个典型的例子,希望大家伙能引以为戒,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在这大过年的时候搞得“乐极生悲”~

     

    喝酒

     

    过年期间亲人朋友团聚,有一样东西肯定是少不了的——。“感情深一口闷”,哪怕平时再不喜欢喝酒的人,逢年过节在餐桌上,往往也很难推辞。

     

     

    我之前就见过一位酒精中毒的病人,当时他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是重度酒精中毒状态了,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十分危险。等治好后一问,才知道:他本来酒量就不行,一喝酒就上脸(即喝酒脸红),但架不住朋友在一旁起哄,还嚷嚷说“喝酒上脸说明能喝”,他虽然想拒绝,但毕竟都是多年没见的朋友,碍于情面,最后还是喝了,结果造成了这个局面。

     

    诸位一定要谨记:喝酒脸红,绝对不是“能喝”的表现——通常,乙醇(酒精)进入体内之后会被先代谢成乙醛,然后被代谢成乙酸,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而所谓“喝酒上脸”,就是这第二步出了问题,乙醛无法被转化,积聚在体内,造成血管扩张,导致脸红。

     

    而如果不顾这种情况还要勉强喝,就可能会造成急性酒精中毒——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酒精,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严重伤害脏器功能,甚至呼吸循环衰竭,可能危及生命。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帮助患者醒酒,如有必要可采取催吐,不过需要人在一旁辅助,防止呕吐误吸。

     

    最后,还是要向诸位强调一下:酒精是一级致癌物,只要喝了就是有害的,不存在“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这回事。如果在一些社交场合一定要喝,那一定要适量,同时要多吃东西多喝水。

     

    放炮

     

    虽然现在的政策对烟花爆竹的燃放有一定的限制,但显然还是会有很多难以监管的地方,特别是爱玩闹的孩子们,甚至会偷偷燃放。因此过年期间,被鞭炮炸伤的事也是屡屡发生。

     

    燃放烟花爆竹时,其瞬间的能量会形成高压冲击波,直接作用在人体上的话,会造成“冲击波损伤”;另一方面,爆炸产生的火焰也会造成烧伤,伤口还可能引发感染,造成破伤风等情况。

     

     

    一旦发生意外,如果受伤部位位于手上或皮肤上,且程度比较轻微的话,可以用流动自来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可以持续10分钟左右),然后对伤口进行包扎;而如果受伤程度较严重,如出现肿胀或皮肤破损,就要紧急送医,注意先用干净的纱布等盖住。

     

    如果伤口不幸位于眼睛,就要注意不要擅自扒开眼睛、用水冲洗,也不要用力揉、挤,应该马上用干净毛巾覆盖,然后立即送医。

     

    吃坏肚子

     

    正所谓“逢年过节胖三斤”、“有一种饿叫奶奶觉得你饿”,过年,向来是减肥事业的天敌

     

    但其实,如果只是“增肥”还好,应该担心的是饮食而造成的其他问题。春节期间的饮食往往是大鱼大肉、高油高脂高热量,饮食往往没平时那么规律,很有可能引发如消化不良、胃肠炎,或孩子的“小儿积食”等情况

     

     

    腹胀、腹痛、有烧灼感,或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那就可能是吃东西吃坏了。可以调整一下饮食结构,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大鱼大肉等“硬菜”还算不要一次性吃太猛。饮食的规律性也要注意,特别是晚上不要吃太饱。家长朋友们要关注孩子的饮食,如果孩子出现肚子疼或肚子胀,甚至恶心呕吐等情况,那就要想想是不是小儿积食,需及时送孩子去看医生。

     

    口腔溃疡

     

    春节期间,饮食多以重口味为主。年轻人聚餐还喜欢吃火锅、烧烤,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一来二去,容易给自己吃“上火”了。

     

     

    口腔溃疡,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口腔疾病,平时所说的“上火”指的就是它。口腔溃疡的众多发病原因中,饮食不节制是很重要的。目前认为,可能引发口腔溃疡的主要是辛辣、油炸、烧烤类食物。另外,如果饮食的种类较为局限,营养不均衡,也可能导致口腔溃疡。

     

    日常的饮食,应做到荤素搭配、粗细搭配,注意饮食平衡,多吃蔬果类、动物肝脏、海产品、肉蛋奶等,保证充足的蛋白质、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特别是铁锌硒等微量元素,都有能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口腔溃疡;而维生素A和维生素B等,则有利于促进溃疡的愈合。

     

    至于烧烤、辛辣之类的食物,还是尽量节制一些吧,至少不能一直吃。

     

    总而言之,过年期间,适度地“放纵”一下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一定要量力而为,不论是饮食还是喝酒,都要视身体情况而行,不要搞出“乐极生悲”的状况。

     

    虽然我是一名医生,但大过年的,还是希望业务能少一点,大家都能平安过年~

     

    参考文献:
    [1]喝酒易脸红提示罹患癌风险高[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7
    [2]金默.鞭炮炸伤的紧急救护[J].健康世界
    [3]谢哲.饮食不节 小心口腔溃疡[J].家庭科学.2015
  • 无论是朋友间闲聊还是遇到病人或其家人,经常听到一些无可奈何的抱怨:“家里只要有一个人生病﹑手术,全家就乱了套。”因为不但要陪伴病人,还要买﹑洗﹑烧,准备些“营养汤”给病人补身体,更令人心烦的是不知该给病人吃什么。结果是家人费尽心思,想尽办法,却收不到预期效果。亲朋好友们探望病人时,也常常挑选价格高的,流行的补品或保健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关心,诚意和“补品”的价值。而病人呢,有的相信“药补不如食补”,换着样地喝鸡汤,鱼汤,甲鱼汤;也有的人听说,术后吃甜食会胀气。于是只吃淡的,咸的食物;还有人只考虑经济,怕增加费用,就推托吃不下或吃后不舒服等而拒绝医生和营养师的建议……。

     

     

    各种手术滋补汤真的那么好吗?

     

    其实,上述做法和想法都有失偏颇。鸡汤﹑鸭鱼汤味道虽好,却不能提供全面的营养;价格高的保健品并不一定代表高价值,并非适合所有的手术病人;只吃淡的,咸的,就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希望节约,却可能因蛋白质热量摄入不足而致营养不良和抗病能力下降,甚至因此而产生并发症,导致康复过程减缓,反而增加不必要的支出。可见,手术前后病人要对所患疾病有所了解,充分认识饮食治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要道听途说,最好咨询或听从营养师或医生的指导。

     

    手术前饮食怎么调整?

     

     术前  胃肠道疾病术前1—3天应进食少渣或无渣流质饮食,以减少肠道内残存物。若仅喝家庭自制的汤类或普通保健品,会导致蛋白质和热量缺乏,应由医院营养师根据体重和病情,合理计算营养需求,提供合适的流质营养膳或选择医疗专用的配方膳等。配方膳少渣,甚至无渣,既能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素,又不影响病人术前的肠道准备。

     

     

    手术后饮食怎么调整?

     

    术后   较大的胃肠道手术后,病人因胃肠道吻合口和肠功能恢复问题。需3—4天肛门排气后,方能进少量水和流质饮食。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和正常饮食。为促进病后康复,现主张提供肠内营养。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或在手术时放置胃﹑空肠造瘘管,提供上述医疗专用的配方膳或医院营养科自制的匀浆膳。

     

    慢病人群这么调整:

    伴有糖尿病或术后血糖升高的病人,可在营养师或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合于糖尿病人的配方膳。若病人血脂偏高,则应选用脂肪含量低,脂肪酸配比合理的配方膳。家中自制汤类,只可作为调剂口味时享用。

  • 秋季是一个由夏到冬的过渡性季节,天气寒暖渐变,忽冷忽热,常常一个不小心就染上个头疼脑热、感冒发烧的,都是常有的事儿。如果是身体健康的人,吃个感冒药、消炎药也就好了,最多是挂个吊针的事儿,但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一个小小的秋季感冒也有可能引发原有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心病等等。

     

    因为秋季的气候干燥,容易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而呼吸系统的感染、过敏性疾病正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之一,如病毒性心肌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肺原性心脏病则由长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导致。所以,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秋季的防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冬季的全面预防

     

    打下坚实的基础,那我们具体可以做些什么呢?

     

    1、情绪有度。入秋后,发生血管疾病的患者增多,这固然和天气有关,但情绪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临床上许多心血管病患者,由于情绪激动,发怒而导致心绞痛发作、血压升高,甚至发生心肌梗塞而死亡。所以生活中要尽可能保持心境平和,切忌大喜、大悲、大怒。

     

     

    2、预防感染。秋季也是感冒多发的季节,类似这种呼吸道感染也是诱发心衰的首要原因,因为心衰病人的抗病能力差,故而对感染要特别重视,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等。

     

    3、合理饮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不要跟风贴秋膘,饮食应坚持以清淡为主,避免三餐过饱,及时补充体内水分。但心衰患者要限制饮水量,因为饮水过多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

     

    4、适量运动。推荐“三、五、七”运动法,“三”是指每天步行3公里以上,每次坚持30分钟。“五”是指每星期要运动5次以上。“七”是指运动后心率+年龄=170,如果太快,心功能容易超负荷。

     

    5、睡眠保心。秋季早睡可顺应阴气的收藏,早起可舒达阳气,一般来说,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可保心神安宁。睡觉时要注意护住胸背,因为五脏的腧穴都汇集于背部,如果邪风侵入,容易引发中风。

     

    6、携带药物。心脏病患者出行时一定要随身携带好药物,出现症状及早服药。如果出现心慌、胸闷、憋气等症状要及早就医诊治。另外,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不能滥用,应遵循医嘱,因为某些药物会抑制心肌收缩力。

     

     

    心血管疾病大多是长期慢性疾病,需要做好长期的防控监测,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无论气候如何变化,都需要坚持服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这样才是对身体进行保养的根本。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1. 血液标本采集对患者饮食有要求

     

    正常人一顿标准餐后,血液中许多物质浓度会发生变化。以生化检测为例,如:胆固醇增高50%,磷、钙、钠增高约5%.谷草转氨酶增高50%,血糖增高15%,血钾增高15%,胆红素、无机不同饮食结构对生化物质的影响不同。高脂饮食患者三酰甘油增高幅度较大,高蛋白饮食患者血氨、尿酸和尿素增高较多。受饮食的影响的血液生化成分直至餐后12-14小时胃肠消化吸收活动基本完毕后才趋于稳定,此时的测定值才能反映机体生化变化的真实状态。因此,临床上一般要求患者采血前禁食12~14小时。

     

     

    各项检验项目的参考区间,都是来自对正常人禁食12~14小时后采集早晨空腹血检测的结果。餐后采血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血液中各种生化成分都会出现暂时性变化,不能反映机体真实情况,检验结果与参考区间无可比性,无法获得准确的临床判断。因此,生化检测标本采集前需对患者饮食的时间和(或)种类作出要求。

     

    2. 静脉采血时使用压脉带时间不宜过长

     

    应用压脉带的目的是增高静脉局部充盈,有利于穿刺。压脉带使用位置应在穿刺点以上7.5~10cm,时间小于1分钟。当采血时间超过1分钟时应解开压脉带,2分钟后再使用。使用压脉带时间过长将导致局部血液浓缩,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压力增大、血流量减低。

     

     

    静脉持续高压,组织水分和电解质回流减低、蛋白质和蛋白结合物浓度增高,系压脉带3分钟后,清蛋白、血清铁、血清钙、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胆固醇等增高5%~10%,血清钾增高更明显。同时,由于氧消耗增加,无氧酵解加强,乳酸增加,血pH降低。使用压脉带1分钟以内,血标本各检验指标(包括凝血因子V)无明显改变。

     

    因此,推荐在针刺后见到血液开始流入采血管就应立即解开压脉带,以免引起血液淤滞,造成血管内溶血或血液某些成分改变。

     

    3. 运动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根据机制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运动可通过出汗及呼吸改变人体内液体容量及分布;另一方面,剧烈运动可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通过有氧和无氧代谢产生的腺苷三磷酸及神经体液的调节,人体处于与静止时不同的状态。运动时肌肉活动可使血浆脂肪酸含量暂时性减低,乳酸增高。

     

    剧烈运动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儿茶酚胺、皮质醇、肌酸激酶增高,而胰岛素和血糖等减低,并可产生一定程度的血管内溶血。例如,运动员跑完马拉松全程后的血标本与赛前一天的血标本相比,钾、钠、钙、碱性磷酸酶、白蛋白、糖、无机磷、尿酸、尿素、胆红素、谷草转氨酶均增高1倍以上。

     

    因此,为了避免检验结果的误差,采血前应避免剧烈活动。一般采血时间应安排在清晨,住院患者在床边采血,门诊患者休息15分钟后采血,降低对检验的干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通过21天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用户自行搭配早餐
    【关键词】谷薯/蔬果/大豆坚果/畜禽鱼蛋奶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