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年来,中国医药产业在医改政策的推动下,经历了诸多变革。制药企业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其中“不确定性”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
医改政策的调整,对制药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政策鼓励创新药研发和优质药品进入医保目录,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政策对药品价格和营销行为的规范,也给企业带来了诸多限制。
在“不确定性”中,企业如何找到“最大确定”?答案在于品牌建设。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品牌建设需要企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在品牌建设中,一些医药企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华北制药、石药集团、哈药集团等知名企业,通过持续的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在医保目录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对于暂时没有进入医保目录的企业,他们可以积极拓展零售终端市场,并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
总之,在医改政策不确定的背景下,品牌建设成为制药企业“最大确定”的关键。只有不断提升品牌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在医疗行业,药品供应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药品供应链,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药品供应链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为您解析药品供应链模式的演变。
一、药品供应链的起源与发展
1. 药品供应链的起源
药品供应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对药物的需求。自古以来,人们就通过采集草药、矿物等自然资源来治疗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的生产方式逐渐从手工制作转变为工业化生产,药品供应链也应运而生。
2. 药品供应链的发展
随着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药品供应链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药品生产、储存、运输到销售,再到如今的药品研发、生产、流通、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药品供应链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
二、药品供应链模式的特点
1. 系统性
药品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多个环节和参与者。从药品研发到患者用药,每个环节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2. 动态性
药品供应链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随着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变化,药品供应链也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
3. 高风险性
药品供应链涉及到药品的质量安全、物流安全、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存在较高的风险。
4. 高复杂性
药品供应链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参与者,组织结构复杂,协调难度大。
三、药品供应链模式的未来趋势
1. 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药品供应链将更加依赖于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药品供应链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2. 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将应用于药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药品的全程追溯和智能化管理。
3. 绿色化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药品供应链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智能化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应用于药品供应链,实现智能化决策和管理。
总之,药品供应链模式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只有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才能构建一个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药品供应链。
近年来,随着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太空育种技术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经过太空培育的西红柿,其抗癌物质番茄红素含量比普通西红柿高出3至4倍,为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
据了解,这批太空西红柿种子是由中国第20颗返回式科技试验卫星搭载,在太空中运行了18天后返回地球。经过深圳市农科蔬菜科技有限公司的培育,这些西红柿不仅个头大、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更高。据该公司副研究员金星介绍,太空西红柿的抗癌物质番茄红素含量比普通西红柿高出3至4倍,可以有效降低心脏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病风险。
除了西红柿,太空育种技术还在其他作物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太空黄瓜的产量比普通黄瓜高出20%,太空茄子个头大、口感好,太空生菜更是无土栽培,更加健康环保。这些太空种苗的培育成功,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太空育种技术是一种利用太空环境进行作物育种的高新技术。在太空中,由于失重、辐射等因素的影响,作物种子会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品种。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病、抗虫、高产、优质等特点,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太空育种技术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除了蔬菜,太空育种还涉及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未来,随着太空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相信会有更多高品质、高营养价值的太空作物走进我们的生活。
太空育种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空育种技术将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福祉。
近年来,随着中药产业的蓬勃发展,中药提取物作为中药出口的主流产品,其地位日益凸显。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李昱介绍,2015版《中国药典》计划新增60种中药提取物品种,为中药出口注入新的活力。
中药提取物产业作为中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中药出口贸易额达7.1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植物提取物出口额占比最大,达到47%。
中药提取物之所以受到青睐,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用途。例如,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血栓等作用,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青蒿素提取物则具有抗疟疾、抗肿瘤等作用,被誉为“东方神药”。
2015版《中国药典》的修订,将为中药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提供更加严格的标准。据李昱介绍,新增的60种中药提取物品种涵盖了多种具有独特药理作用的植物,包括越橘提取物、积雪草提取物等。
为促进中药提取物的国际化进程,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了首批10个植物提取物的国际商务标准,涉及越橘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积雪草提取物等。这些标准的发布,将有助于提高中药提取物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在政策扶持下,植物提取物类上市公司有望从中受益。例如,康恩贝、交大昂立、莱茵生物等企业,均拥有丰富的植物提取物生产经验和技术实力,有望在中药提取物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2015版《中国药典》新增60种中药提取物品种,将为中药出口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中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贵州省医药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全国医药产业的重要力量。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展示贵州省医药产业的最新发展情况。
一、中药民族药工业总产值稳步增长
截至2013年底,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工业总产值为301.46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20%。这得益于贵州省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民族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
二、医药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自2014年以来,贵州省已建成医药产业园区6个,在建医药产业园区13个。这些园区为医药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推动了医药产业的集聚发展。
三、医药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截至2013年底,贵州省共有医药工业企业254户,其中,药品生产企业155户、医疗器械企业99户。这些企业涵盖了中药、化学药、生物药等多个领域,为贵州省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药品生产批号数量持续增长
截至2013年底,贵州省共有药品生产批号2264个,其中,中药1176个,化学药品1068个,生物制品20个。这些批号涵盖了多个治疗领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五、医药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自2014年以来,贵州省已建成医药产业园区6个,在建医药产业园区13个。这些园区为医药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推动了医药产业的集聚发展。
六、医药科研实力不断提升
截至2013年底,贵州省共有医药科研人员1842人,全年医药科研经费达到2.9亿元。这些科研人员为贵州省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七、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截至2013年底,中药材种植抚育面积突破400万亩,居全国第3位。这些中药材不仅满足了贵州省医药产业的需求,还出口到国外,增加了贵州省的出口收入。
总之,贵州省医药产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相信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贵州省医药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近年来,基层医药市场逐渐成为医药企业争夺的焦点。然而,在这一领域,暗箱操作和违规行为也日益引起各方关注。
近期,山东郯城传出消息,该县医院医药配送招标存在暗箱交易行为,且该县人民政府与某医药集团签订了“郯城县药品及医用耗材配送保障平台合作框架协议书”和“郯城县药品及医用耗材配送保障平台合作框架协补充议书”。协议内容被指涉嫌医药回扣被当地政府“合法化”。
协议中第七条关于设立政府卫生发展基金的内容引发争议。该基金由医药公司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供,由县卫生局、财政局共同监督管理。具体按照县卫生局、县第一人民医院、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等与乙方签订合同规定的总额提取比例进行返还,用于医疗机构、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发展,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据悉,该医药公司除与郯城县政府签订协议外,还与当地卫生局及第一人民医院签订了配送协议及配送补充协议。协议及补充协议内容几乎都涉及到按销售额一定比例返还为政府卫生发展基金。
针对此事,郯城县政府表示,相关招标工作都是按照省厅的要求来做的,此次协议的签订也是为了更好的落实医改。有了这个协议的履行,可以更好的做到药品零差价和避免药品回扣及相关腐败问题的滋生。同时,对药品公司配送过程中的税收做到严格执行,也能解决地方的劳动力和带动地方的经济。
对于“按销售额一定比例返还政府卫生基金”的问题,该县财政局也明确表示未收到医药公司一分钱。因为合同履行中出现问题,所以医药公司没有支付这笔钱,也就等同于该项内容终止!
近年来,金银花因其清热解毒的功效而备受关注。然而,关于金银花的命名之争却一直悬而未决。本文将为您揭开金银花命名之争的神秘面纱,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005年,国家药典委将金银花和山银花分别列为两种药材,引发了南方花农的强烈不满。南方金银花,也就是被更名为山银花的品种,在南方地区有着上千年的种植历史,种植面积广,产量大,经济效益显著。更名后,南方金银花的市场份额锐减,许多花农血本无归。
关于金银花命名之争,各方意见不一。有人认为,金银花和山银花属于同科植物,成分含量和药效相似,应该统称为金银花。也有人认为,两者在成分含量和药效上存在差异,应该分别命名。
事实上,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区别主要在于产地和药用部位。金银花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药用部位为忍冬的干燥花蕾;山银花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药用部位为忍冬的干燥茎枝。两种药材在药效上各有侧重,金银花以清热解毒为主,山银花则以活血化瘀为主。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材。对于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命名之争,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一方面,我们应该尊重科学,根据药材的成分和药效进行分类;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关注患者的实际需求,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金银花命名之争背后反映的是中医药领域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中医药研究,提高中医药的规范化水平,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关注国际市场。近期,第九届中国成长型医药企业发展论坛将在泰国曼谷举行,届时将有千余家中国药企参与。
此次论坛由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主办,旨在促进中国医药企业与海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行业发展大计。论坛期间,将邀请众多医药行业专家、政府官员和知名企业家进行精彩演讲,并举办多场专业论坛和沙龙活动。
以下是论坛的主要内容:
此次论坛将为中国药企提供一个展示自身实力、拓展国际市场的平台,有助于推动我国药品零售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在阅读古代医学文献时,我们常会遇到诸如‘斤、两、铢、钱、分、厘、刀圭、撮、方寸匕’等计量单位。这些古老的度量衡单位究竟与现代公制有何关联?它们又是如何进行计量的呢?
汉代神医华佗对药物计量有着独到的见解。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他对微小药物的份量了如指掌,无需借助度量衡器具。
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度量衡,我们需要追溯一下我国古代度量衡的起源。最初,人们以自然物体,如黍、粟或人的体重、身长、手指关节长度等作为长度、重量、容量的基本计算标准。
古人将100粒黍排列起来,取其长度作为1尺的标准,称为‘黍尺’。历代尺的标准长度有所不同,如秦汉时期1尺约为27.65厘米,唐代约为31.10厘米,清代约为32.00厘米。
古代容量单位也以黍作为计算标准。‘圭’又称‘刀圭’,是一种玉器,古代用于抄取散药。一刀圭的散药容量约为64粒黍。‘撮’也是一种容量单位,相当于现代2.1毫升,可容纳四个刀圭的黍,合起来为256粒黍。
‘匕’或‘方寸匕’也是古代容量单位,相当于10粒梧桐子大。一刀圭是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古代容量单位龠、合、升、斗、斛等也都是十进制。秦汉时期1升约为342.5毫升,唐宋时期约为664.1毫升,清代约为1035.5毫升。
古人以100粒黍的重量作为一铢的标准,但一铢的具体重量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一铢是96粒黍的重量,也有人认为是144粒粟的重量。24铢重为一两,十六两重为一斤。唐代以后,两以下改用十进制的钱、分、厘等单位。
旧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秦汉时期一斤约为258.24克,唐代约为596.82克,清代约为596.82克。
近年来,中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具有强大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为了深入探究行业变革脉络,遴选出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投资价值的未来新秀,从2010年开始,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主办方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联合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组成专家评选小组,评选年度“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投资价值企业”,并在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上权威发布。该评选结果获得了行业和企业众多的关注和认可。
2015年,经过持续对医药工业领域的企业进行基于客观数据的研究与分析,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推出了2015年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投资价值企业榜单。该榜单以《中国医药统计年报》、中国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药物综合数据库等多家权威机构的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了企业在药品创新、战略布局、市场成熟度、发展潜力、竞争程度、市场地位等多方面的因素。
榜单中,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广东广润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司太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优科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汉康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海南卫康制药(潜山)有限公司、成都百裕科技制药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脱颖而出,成为2015年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投资价值的企业。
这些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都表现出色,为中国医药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企业将继续发挥优势,为中国医药工业的崛起贡献力量。
在2018年4月28日,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2018年全国学术会议于美丽的龙城——山西省太原市盛大开幕。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药学专家,共同探讨“转型发展、协同创新”的主题。会议期间,众多专题报告精彩纷呈,其中,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多层次挖掘构建的人工智能个体化用药模型——“iPharma”引起了广泛关注。
“iPharma”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健教授团队研发,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体化用药指导。该系统包括治疗药物监测分析和药物基因组检测分析两个模块,通过新华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及北京诺道认知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研发,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用药方案。
新华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自行设计建设的首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在儿科学、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等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新华医院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携手阿里巴巴共同打造“智慧医院”,在药学信息化建设、不良反应研究、个体化用药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张健教授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iPharma”系统的研发背景和功能。该系统基于真实世界用药大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体化用药指导。在治疗药物监测和药物基因组检测方面,iPharma1.0版本支持的药物包括万古霉素和华法林,可提升临床药学服务水平,促进药学学科发展。
“iPharma”系统具有“实时化”、“智能化”、“增量学习”等特点。实时化指的是系统可以快速提取患者的临床数据;智能化指的是系统可根据人工智能技术给出个体化用药方案;增量学习指的是系统可不断从新的样本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精度和“经验”。
未来,“iPharma”系统将启动多中心验证,部署在更多医院,采集更多用药数据,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