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脑胶质瘤

脑胶质瘤

别名:脑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急诊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脑胶质瘤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脑胶质瘤:挑战与希望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早期症状如头痛、头晕、肢体抽搐等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导致误诊率较高。CT和MRI是主要的筛选手段,其中MRI的特殊成像技术对胶质瘤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然而,病理报告仍然是最终诊断标准,不能仅凭影像学检查就妄下结论。

对于脑胶质瘤的治疗,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法,目的是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减少颅内压力。放疗、化疗和药物治疗等辅助手段也可以帮助缩小瘤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放化疗只能应付一小部分的肿瘤细胞,并且常常伴随着副作用。因此,手术切除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只有在此基础上,辅助治疗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虽然脑胶质瘤目前无法根治,但是通过专业的治疗方案,患者可以获得更长的生存周期和更高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正视这个挑战,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医疗故事汇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脑胶质瘤手术后癫痫的处理与预防

在脑胶质瘤的治疗过程中,手术是常见的方法。然而,手术后可能会出现癫痫的症状,尤其是在额叶区域的胶质瘤患者中更为常见。即使在术前没有癫痫的病人,手术后由于中央前回局部受到刺激,也可能出现癫痫。这种情况下,个体化的合理药物治疗可以帮助大部分病人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能力。

生命守护者联盟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常见肿瘤的分子病理检测项目与靶向治疗

肿瘤的分子病理检测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检测项目不仅有助于确定肿瘤的类型和阶段,还能指导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以下是一些常见肿瘤的分子病理检测项目和相关的靶向治疗或化疗药物。

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是乳腺癌患者中的一种常见情况。对于这些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可能会被推荐使用。

肺癌:EGFR、KRAS、BRAF、HER2基因突变以及ALK和ROS1易位、CMET基因扩增等多种分子标志物都可能在肺癌中出现。这些标志物的存在可以帮助医生选择特定的靶向治疗药物或化疗方案。

结直肠癌:KRAS、NRAS、BRAF、PI3K基因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等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对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例如,针对KRAS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已经被开发出来。

胃癌:HER2扩增和CMET基因扩增是胃癌中常见的分子标志物。针对这些标志物的靶向治疗药物正在被研究和开发中。

胃肠道间质瘤: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是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性分子标志物。针对这些标志物的靶向治疗药物已经被广泛使用。

脑胶质瘤:1p/19q异常、MGMT甲基化和IDH1基因突变等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对于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针对IDH1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正在被研究和开发中。

此外,肿瘤鉴别诊断和肿瘤遗传相关的检测项目也非常重要。例如,淋巴瘤的Ig/TCR克隆性重排、IGH、CCND1、CMYC、MALT1、BCL2染色体易位等检测项目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淋巴瘤的类型和预后。乳腺癌、卵巢癌相关的BRCA1/2基因突变、结直肠癌的MLH1、MSH2等基因突变以及甲状腺髓样癌的RET基因突变等检测项目可以揭示肿瘤的遗传背景,指导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康复之路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脑胶质瘤颅外转移的机制和临床特点:一项十年文献荟萃分析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长期以来被认为不会发生颅外转移。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个案报道表明,脑胶质瘤的颅外转移现象确实存在。为了探讨脑胶质瘤颅外转移的可能机制和临床特点,我们进行了一项十年文献荟萃分析。

本研究首先报道了一例具有完整临床和病理证据的脑胶质瘤颅外转移病例。然后,通过MEDLINE和Google Scholar两个检索引擎,检索近10年国内外已明确诊断并正式发表的脑胶质瘤颅外转移的个案文献,共收集到78例病例。最后,登记上述79例病例的人口资料、转移部位、生存时间、治疗经过及其它临床数据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显示,79例病人中,男女比例为2.16(54:25);平均年龄和生存时间分别为43±(1.96×16)岁和39±(1.96×45)个月。转移好发脏器依次为脊椎及其他骨骼→肺及胸膜→肝脏→头皮→颈淋巴结→脾→胰,其发生频次依次为34,28,19,11,10,9,7,6。若按照转移部位的频次由近段至远端重新排列,头颈部是最常转移的部位(44),其次为胸背部(43),腰腹部(41),上肢(10),下肢(11)。其中95%的病人做过至少一次的颅骨切除术治疗,94%的病人行放疗,还有78%的病人行化疗。

综上所述,脑胶质瘤的颅外转移路径很可能是多途径的。如何在采用具有保护性作用的手术治疗的同时,又减少颅外转移的可能性,以及探索更前瞻性的颅外转移检测手段是未来脑胶质瘤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

运动与健康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IDH、MGMT、P53基因突变与脑胶质瘤的预后关系:研究进展

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的基因突变在恶性胶质脑瘤中起着关键作用。IDH1和IDH2基因突变不仅在晚期肿瘤中出现,也存在于早期肿瘤中。这种基因突变是恶性胶质脑瘤最原始的变化,发生在每个癌变的细胞内。IDH1和IDH2基因突变只出现在恶性胶质瘤中,而在正常组织细胞中则没有,这一发现为靶向治疗提供了可能。

研究表明,IDH1基因突变会抑制细胞内IDH1的活力,导致胞内阿尔法酮戊二酸(KG)水平明显下降,进而影响脯氨酸羟基化酶(prolylhdroxylase)的活力,激活了HIF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生长。αKG类似物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长,为临床肿瘤药物的开发找到了一条新路。

MGMT是一种修复DNA甲基化损伤的蛋白酶,在正常组织中均有表达。然而,在继发性GBM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增强,MGMT的活性减弱,不能修复P53高甲基化,可能导致P53基因G:C→A:T突变的发生。临床研究显示,原发性和继发性GBM间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继发性GBM中MGMT的阳性表达强度降低而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强度明显增强,两者表达呈负相关;原发性GBM中MGMT的表达与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无关。

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原发性GBM和MGMT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缩短;Cox多因素相关分析表明GBM的分型和MGMT的阳性表达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这些研究结果为脑胶质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医疗星辰探秘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脑胶质瘤分子病理检测的重要性及相关标记物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传统上根据肿瘤来源、恶性程度和部位进行分类和分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分子病理诊断的兴起,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胶质瘤在分子基因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对预后和治疗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具有IDH突变、1p/19q共缺失和ATRX突变的患者预期寿命可能超过10年,并且需要采用特殊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分子标记物和它们在脑胶质瘤中的作用和检测方法:

  • MGMT甲基化: MGMT是一种DNA修复酶,能够修复由烷化剂药物引起的DNA损伤。MGMT甲基化与替莫唑胺的疗效密切相关,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组织化学、甲基化特异性PCR和焦磷酸测序。
  • miR-18ld: miR-18ld的直接靶点是MGMT,高表达的GBM患者预后相对良好。检测方法是原位杂交。
  • IDH突变: IDH突变是低级别胶质瘤和继发性GBM的重要标记物,存在IDH基因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好。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组织化学和测序。
  • 1p/19q共缺失: 1p/19q共缺失与肿瘤中的少突胶质细胞成分有关,共缺失患者对放疗和化疗效果相对较好,预后相对良好。检测方法包括荧光原位杂交、基于杂合性缺失分析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 ATRX: ATRX基因突变是较低级别星形细胞起源肿瘤的分子遗传特征之一,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存在ATRX失表达、p53阴性的患者的总生存期长。检测方法是免疫组织化学法。
  • Ki-67指数: Ki-67指数代表肿瘤细胞核分裂的活跃程度,指数越高说明恶性程度越高、越容易复发、预后越差。检测方法是免疫组织化学。
  • TERT: TERT核心突变可以通过TP53/RB1信号通路及染色体突变导致细胞的无限增殖,主要为启动子区的突变。检测方法是对外显子区域进行PCR和Sanger测序。
  • MET扩增: MET扩增在复发性GBM中检出率为5%,如有MET扩增,病人可以用克唑替尼、PF02341066等靶向药物治疗。检测方法未提及。
  • CDKN2A: CDKN2A基因纯合性缺失在胶质瘤Ⅱ级为11%、Ⅲ级47%、Ⅳ级60%,为预后不良因子。检测方法是采用FISH法进行CDKN2A/CEP 9检测。
  • PTEN: PTEN缺失和突变是间变星形细胞瘤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差。检测方法是外显子区域的PCR和Sanger测序。
  • TP53突变: TP53基因突变在少突胶质细胞瘤中发生率很低,混合性少突星形细胞瘤发生率为40%,在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中发生率为50% - 60%,继发性GBM发生率为70%,原发性GBM发生率为25% -37%。检测方法是对外显子区域进行PCR和Sanger测序检测TP53突变。
  • EGFR基因变异: EGFR基因变异普遍发生肿瘤细胞中,在脑胶质瘤中也有很高的发生率。检测方法包括FISH法、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
  • VEGF: VEGF在I、II级胶质瘤瘤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8.3%,瘤周62.5%,在III、IV级胶质瘤瘤组织为100%,瘤周80%。贝伐单抗(安维丁)是VEGR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延长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生存期4个月以上,对肿瘤导致的脑水肿或放射性脑水肿都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
  • BRAF融合和点突变: BRAF基因的串联重复会导致基因的融合,如KIAA1549-BRAF和FAM13IB-BRAF,KIAA1549-BRAF融合是CBM重要的诊断标志。另外,各个级别的胶质瘤中,均检测到了BRAF V600E突变。检测方法包括FISH法、实时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和焦磷酸测序。
  • BMX和START3: BMX和START3的水平升高可以导致胶质瘤干细胞恶性增值,依鲁替尼可以抑制上述两种蛋白质,达到治疗作用。
  • PD-1: PD-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以PD-1为靶点的免疫调节对抗肿瘤、抗感染、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器官移植存活等均有重要的意义。其配体PD-L1也可作为治疗靶点,使用Opdivo,纳武单抗或Keytruda,派姆单抗进行免疫治疗。

全球医疗视野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脑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和随访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根据其病理学特征和分子表型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辅助检查主要依赖于CT和MRI,低级别胶质瘤通常不增强,而高级别胶质瘤可能会显示出增强的特征。

手术治疗是脑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旨在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和神经功能的损害。对于无法进行根治性切除的病例,可能需要采用部分切除、活检或穿刺活检等方法来明确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的辅助放疗和化疗。

放射治疗和化疗是脑胶质瘤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具体方案应根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分子表型制定。恶性胶质瘤的随访和复发治疗也需要依据肿瘤的特点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决策。

药事通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脑胶质瘤预后:分子检测时代的重要性

在临床实践中,脑胶质瘤患者及其家属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预后。随着分子病理学和基因学的发展,分子病理诊断在预后评估和治疗指导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分子学指标,它们对于评估脑胶质瘤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学指标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IDH、1P/19q、TERT和ATRX等分子学指标对脑胶质瘤的预后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具体来说:

  • IDH、TERT和ATRX突变型的预后优于野生型;
  • 1P/19q联合缺失的预后优于未共联合缺失或无缺失;
  • TERT突变对低级别脑胶质瘤的预后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而ATRX则对高级别脑胶质瘤的预后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IDH突变、TERT或ATRX突变以及1P/19q联合缺失被称为三阳型,预后最好;相反,IDH野生型、TERT或ATRX野生型以及1P/19q未缺失被称为三阴型,预后最差;

了解这些分子学指标的意义对于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以及后续治疗计划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分子病理学在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专科医生和患者家属高度重视。

智慧医疗先锋者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儿童脑胶质瘤手术后是否需要放射治疗?

儿童脑肿瘤,尤其是脑胶质瘤,常见于脑干部位,需要引起临床关注。其症状包括严重头痛、呕吐,甚至婴幼儿可能以呕吐为首发症状。胶质瘤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放射治疗和基因突变等。

大多数良性儿童胶质瘤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治愈;而恶性儿童胶质瘤可能无法根治,但通过靶向治疗和放射治疗可以延长患儿生存率。如果肿瘤获得全切,术后可以不采用放疗和化疗;但如果肿瘤是高度恶性,需要根据病理级别和突变基因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术后放疗和化疗。放疗方案由放疗科医生制定,考虑肿瘤的部位、大小、切除程度和级别等因素。一般情况下,儿童的放疗时间约为28-30天左右。

即使治疗结束,儿童胶质瘤术后患者仍需进行密切随访和定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可能的复发。复发可能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也可能表现为头疼、恶心、呕吐或神经功能症状等。因此,定期的相应检查对于胶质瘤患者至关重要。

康复之路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绿原酸II期临床试验: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新希望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占所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5成。其中,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病率最高,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传统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但复发率高,生存期短。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绿原酸是一种天然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绿原酸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包括激活机体免疫信号通路、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作用和非特异性杀伤作用、抑制肿瘤相关的M2型巨噬细胞等。绿原酸的长期用药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目前,绿原酸I期临床研究已经结束,结果显示绿原酸具有很好的药物安全性,并且观察到其治疗复发胶质瘤的有效性趋势。基于这些结果,绿原酸II期临床试验已经正式启动,旨在评估注射用绿原酸治疗复发Ⅳ级胶质母细胞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试验将在全国12家医院进行,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符合入组条件的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

参加绿原酸研究的受试者可能获得总体生存期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并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更加明确自身疾病的情况,以便于进行个性化治疗和各项护理支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治疗结果并不能保证,患者也可能由于治疗无效或其他一些潜在的疾病而出现恶化。

医疗科普小站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339条记录共30页
...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