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吴华龙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2********480

吴华龙

主治医师

瓦房店第四医院有限公司 临床心理科

可处方
99%
好评率
3121
接诊人数
0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精神疾病患者喜欢什么音乐类型

美国经典电影《汉尼拔》大家都不陌生,讲述了 F 特别探员威尔·格雷厄姆以及表面上是优雅心理医生,实际上是食人魔连环杀人犯的汉尼拔莱科特博土的故事剧中汉尼拔的心理变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细节是他喜欢听古典音乐。 这个爱好与精神疾病有没有关联昵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精神疾病患者并不特别喜欢古典音乐,而是更钟情于说唱音乐。 Blackstreet 的 No Diggity"和 mem 的 Lose Yourself”等歌曲都与更高的精神病学分数相关。相比之下, Knack 的“ My Sharona”和 Sia 的“ Titanium 等流行歌曲与最低水平的精神病有关研究者对 200 人播放了 200 首不同类型的歌曲,测试他们的喜好程度,同时进行了精神疾病的测试研究人员希望这种类型的音乐测试有助于识别精神疾病患者。该研究的第一作者 Pascal Wallisch 博士认为,可能会从音乐铖列表中排除精神病患者。该小组将进行一项更大的研究,以确定歌曲类型是否可以预测潜在的精神疾病。 纽约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这项研究目前尚未公布,他们现在希望通过更大的研究来验证结果

吴华龙

主治医师

瓦房店第四医院有限公司

156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安眠药用久了,有什么办法摆脱它?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经常出现失眠,出现失眠以后就要去医院就诊,这时候医生可能会给患者用一些安眠药,而用了安眠药人的睡眠的确会改善,一旦改善就导致人们觉得安眠药是一种治疗失眠的“特效药”,这种特效药在失眠的时候就一定有用,就是这样的认识导致人们反复使用安眠药,最后产生了依赖性。 那么产生安眠药依赖的人,怎么离开它呢? 首先既然已经依赖,那么目前肯定是要继续使用的,不能突然骤停,骤停可能会马上出现失眠症状,甚至有可能出现一些戒断症状,焦虑、心慌、胸闷等不适,那么正确的方法是逐步减量,比如你现在用的是 2 片安眠药,那么如果你的睡眠情况很好,就可以减量了,最安全的方式是减半片,过 1 周睡眠情况还可以,就可以再减半片,以此类推,半片的时候减为四分之一片,之后维持一段时间后可以减为八分之一片或者换成中成药来替代,最后就可以停药。但是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停药后失眠再次来袭的时候就可能需要再次用安眠药,其实这种情况下是可以用的,因为你以前对安眠药敏感,你的内心首先就已经有点依赖了,可以小剂量的用几天,短期睡眠改善后就可以停用,避免再次依赖。 安眠药依赖在我们这个社会已经不是什么敏感话题了,有些人可能经常把这种药伴随在左右,感觉离开安眠药自己就不行了,事实上更多的可能是存在心理依赖,最好找医生帮助你慢慢的离开安眠药,要合理的去离开。

吴华龙

主治医师

瓦房店第四医院有限公司

145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对付失眠,有以下四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1、放松心情。应避免过度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愤怒、担忧等,保持心情舒畅,以放松的、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睡眠; 2、生活规律。按时作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晚餐不宜过饥、过饱,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睡前不饮浓茶、咖啡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3、治疗需有耐心。失眠的治疗需要一个长期调理的过程,尤其顽固性失眠,治疗不易,而且复发率高,需要患者的耐心和恒心,需要坚持治疗,积极配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4、避免诱发因素。如果有明确的诱发因素,例如一些不顺心、不开心的烦心事,或者存在勉为其难的工作,或者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请尽快放下。需知深情牵挂,良医弗为。

吴华龙

主治医师

瓦房店第四医院有限公司

146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精神病的误解与事实

提起精神病,一般人会马上联想到“离线”、“发神经”等,认为精神病患者必定是疯疯癫癫、行为古怪、生人勿近的危险人物。但事实并非如此,精神病实际上分成很多种类,病情轻重不一,对病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也各异。 其实,人们生活在现今社会,经常要面对效率高、节奏快的要求及所带来的压力,随时都会在精神心理上受到各种困扰,一旦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精神疾病,不仅对个人,还会对个人,还会对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精神病其实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根据统计资料,平均每十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或轻或重的精神病。假如我们仍采取一知半解的态度,不去正视精神病,吃亏的可能是自己。为人为己,我们必须认识精神病的真相。 精神病与我无关? 人类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当心理健康问题达到“有病”的程度,便成为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并不少见,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的资料,每五个人中便会有一人有机会患上精神病。换言之,我们自己、家人或朋友,都有机会与精神病扯上关系。 精神病患者都是疯疯癫癫、胡言乱语、手舞足蹈的? 这些只是一部份病患者在病发时的行为表现,为数并不太多,但可能由于受大众传媒喧染报道,以致令人印象深刻。许多病患者并不吵闹,言语流利,对答切题,也能处理日常生活,有些更反而表现得过于安静,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精神病患者都是有暴力倾向、随时会伤害别人的危险人物? 有暴力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占病患者总人数不到百份之五,多数由于缺乏适当的治疗所致。大部份的精神病患者都是比较被动、内向、退缩和心地善良的。如能定时覆诊服葯,加上专业人员的辅导及照顾,则更为安全。 患有精神病的人症状都是一样的? 精神病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及轻性精神病,如焦虑症、恐惧症等。不同种类的精神病,主要症状及其严重程度也各有不同,因此说一个人患有精神病,只是很概括的说法。 精神病患者都是愚蠢和古怪的? 精神病的病状有别于弱智,病患者通常具有一般智商。部份病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或受药物的影响,目光神情可能显得较为冷漠和呆滞,动作也会比较迟缓,但他们的神志是清醒的。 精神病永不会痊愈? 和生理疾病一样,精神病患者越早接受治疗,痊愈机会越高。多数精神病患者,只要治疗得当,加上定时覆诊服葯,就能稳定病情,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 患上精神病是件羞耻的事? 精神病只是众多疾病的一种,而且其患病率正不断地上升。患上了精神病也不必感到内疚、羞愧,或担忧会败坏家声。若因此而讳疾忌医,只会拖延了治疗的过程。 精神病无迹可寻、无法预防? 精神病不会骤然而来,病发前通常会有先兆或症状出现。有些精神症状比较容易识别,如情绪抑郁、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等;但也有些情况,需经过较长时间的仔细观察,才能肯定,如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对工作、生活懒散不关心等。如能及早察觉病发的早期症状,适当地处理,便可避免病发或减轻复发的程度。 精神病会传染,或可经模仿而学得到? 精神病绝非传染病,亦不可能从学习中得到。其成因主要包括生理及遗传、心理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大部份的精神病例中,都是这三个因素互为影响而造成的。 精神病是由于生活压力过重所致? 生活压力并非构成精神病的主要原因。其实,压力可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视乎每个人的承受能力、适应力和处理方法。 治疗精神病人最好将他们隔离或关进医院? 精神病属于长期病患,治疗过程较长,但大部份病患者只需在精神科门诊部接受治疗,毋须住院。只有当病患者病情严重,或会对自己或他人作出伤害时才需要入院。长期隔离只会令精神病患者更脱离现实,增加依赖性和自卑感,更难痊愈。 精神病康复设施聚集病患者于一处,增加对地区的滋扰? 这些设施主要是为协助病患者适应社会而设。病患者在专业人员的观察及辅导下,较任由他们分散居住、缺乏照顾更能减少不必要的滋扰。而且,群体及有规律的生活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有很大帮助。 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康复服务是浪费社会资源? 精神病患者也是社会的一份子,有权享用社会的资源及设施。当他们成功康复后,不单能过正常生活,更能参与社区事务,贡献社会。 只有证实患上精神病的人才需要精神科医生、社工等专业人仕的帮助? 预防胜于治疗,任何人觉得情绪受到严重困扰、精神心理压力过大,或身体发出警告时,都应该寻求专业辅导。 一般人无法协助精神病患者康复? 精神病患者需要较长时间康复;在康复期间,家人、朋友的关怀和支持,及社会人士的体谅和接纳,都是十分重要的。

吴华龙

主治医师

瓦房店第四医院有限公司

158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强迫症的治疗手段:来自全球15个国家的发现

文章引自———医脉通精神科 医脉通导读 本项纳入 15 个国家 7,340 名强迫症患者的国际调研显示,超过一半的患者使用 SSRI,其中氟西汀和氟伏沙明使用比例最高;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利培酮和阿立哌唑使用比例最高。 不同国家接受暴露与反应预防(ERP)治疗的患者比例差异很大,而神经调控及精神外科治疗的使用比例很低。 强迫症(OCD)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及强迫动作为主要特征,常见症状包括害怕污染及过度清洗、保持有序及整洁的先占观念、闯入性的带有禁忌色彩的心理表象、反复核对等。全球主流强迫症指南中,SSRI 及暴露与反应预防(ERP)被推荐为一线治疗;很多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并不理想,而自知力受损、药物治疗不依从及副作用等进一步损害了治疗转归。 强迫症的症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差异不大,而跨文化研究强迫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研究意义。在这一背景下,来自澳大利亚、意大利、美国、西班牙、阿根廷、巴西、德国、希腊、南非、日本、葡萄牙、中国、英国等国家的研究者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和比较不同国家使用药物、心理治疗、新型物理治疗治疗强迫症的异同点。 本项研究于 1 月 10 日在线发表于 Hum Psychopharmacol Clin Exp。 本项研究由第一作者、悉尼大学 Vlasios Brakoulias 发起,邀请多个国家强迫症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与本项大型国际调研。来自 15 个国家、19 个强迫症专科治疗中心的专家给予了回复,并完成了标准化的数据收集问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王振参与了本项研究。 研究着重关注了以下治疗手段在不同国家强迫症治疗中的使用情况: 药物治疗:如 SSRI、SNRI、氯米帕明、其他三环类抗抑郁药、米氮平、瑞波西汀、苯二氮䓬、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经典抗精神病药、丙戊酸盐、锂盐及其他; 心理治疗:如 ERP; 新型治疗:如经颅磁刺激(TMS)、脑深部电刺激(DBS)、精神外科手术等。 本项研究共纳入 7,340 名强迫症患者,包括 342 名中国强迫症患者。不同国家强迫症样本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存在较高的异质性,但病情总体较重,Y‐BOCS 总分平均为 24.8。 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一、药物治疗 SSRI:总样本中,53.3%的患者正在使用 SSRI。其中,中国患者使用 SSRI 的比例最低(28.7%),阿根廷最高(88.0%)。 其他抗抑郁药及苯二氮䓬: SNRI 中,只有文拉法辛在大部分国家均已上市;该药在不同样本中的使用率在 2-10%之间。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总样本中,23.3%的患者使用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其中,阿根廷(43.7%)和日本(43.3%)患者使用比例最高,而中国使用比例最低(4.7%)。利培酮(7.3%)和阿立哌唑(7.1%)是全球范围内最常使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心境稳定剂及其他药物:总样本中,锂盐是最常使用的心境稳定剂(3.9%),在意大利的使用比例达 13.4%。其他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盐、拉莫三嗪、卡马西平、托吡酯等)使用比例较低。神经兴奋剂、美金刚、肌醇、N-乙酰半胱氨酸、圣约翰草等使用比例更低。 二、心理治疗 拥有相关信息的 4,086 名患者中,31.5%接受了 ERP 治疗。在西班牙,有机会接受到 ERP 的患者比例最高,有 78.9%在过去 6 个月内接受了 ERP 治疗。在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和英国,患者接受 ERP 治疗可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 ERP 之后,患者最常接受到的心理治疗为认知治疗;墨西哥和南美除外,这两个样本接受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比例仅次于 ERP。 三、新型物理治疗 总体而言,新型物理治疗在强迫症患者中的使用比例很低。接受 TMS(0.3%)、脑深部电刺激(0.2%)、伽马刀手术(0.1%)及精神外科手术(0.2%)的患者比例合计不到 1%。 本项研究共纳入超过七千名强迫症患者,可能是迄今为止探讨该课题的规模最大的研究。 与指南推荐一致,超过一半的患者使用 SSRI,其中氟西汀和氟伏沙明使用比例最高;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利培酮和阿立哌唑使用比例最高。不同国家接受 ERP 治疗的患者比例差异很大,而神经调控及精神外科治疗的使用比例很低。其中,ERP 在强迫症患者中的使用明显不足,且在各个国家的可及性差异较大,值得关注。 文献索引: Brakoulias V, Starcevic V, Albert U, et al. Treatments used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Hum Psychopharmacol Clin Exp. 2019;34: e2686. https://doi.org/10.1002/hup.2686

吴华龙

主治医师

瓦房店第四医院有限公司

158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关于急性焦虑发作,你需要知道的常识和5个应对方法

你的心跳很快,感觉天旋地转,你觉得自己快要吐了。但实际上你正坐在教室里。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可你却感觉很糟。你的脑子一片混沌,各种各样的东西充斥在脑海里。你觉得自己快要疯了,犹豫要不要叫辆救护车。 这种场景熟悉吗?并非只有你一个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仅在美国,22.7%的人都经历过惊恐发作,每个月都有 100 万美国人经历这些。那么,惊恐发作到底是什么呢? 惊恐发作主要是由于你的大脑进入了战斗或逃跑模式。不管危险是否真地存在,大脑已经知觉到了危险。当一个人处于很大的压力下,大脑的“战斗或逃跑”模式就会变得更容易被激活。 根据心理学家雷吉娜·A·施所说,有些人天生就容易恐慌。施博士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中发现,如果双胞胎中的其中一个患有惊恐发作,那么另一个患惊恐发作的可能性就更大。 当我们的战斗或逃跑模式发出错误警报时,就会惊恐发作。我们开始将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比如特定的思维模式,或心率变化等身体反应)与当时发生的一切联系起来。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在锻炼时感到恐慌,因为锻炼会使心跳变快,而这种生理反应和惊恐发作类似。 好消息是,我们可以设法消除这些引起惊恐发作的线索。我们的大脑接收了很多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的线索。通过找出这些线索,我们可以确定是什么触发了惊恐发作。 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你度过惊恐发作期,并预防其发作的建议。 01 要知道一切都会过去 惊恐发作平均持续时间约 10 分钟。短时间就会到达峰值,然后逐渐消退。对于身处惊恐发作的人来说他们很难相信这么快就会过去,但事实的确如此。 许多人发现给自己找一个暗示语是有用的。一些常见的暗示是“它会结束的”、“我是安全的”或“我会好的”。如果当你感到自己要惊恐发作时,恰巧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让他们用这些话来安慰你。当这些话来自他人时,它会更有效。 02 深呼吸 深呼吸听起来太过简单,对吗?然而,深呼吸的实际效果可能比想象中要好很多。许多人在惊恐发作时呼吸急促,而这会导致窒息、濒死体验、头晕等。而通过控制呼吸,你就可以控制你的症状。 记得要用腹式呼吸 你可以尝试几种不同的呼吸技巧。其中有一个很常用的方法叫作 4-7-8。为了完成这项技术,你需要先把气体完全呼出。然后,用鼻子吸气 4 秒钟,屏住呼吸 7 秒钟,呼气 8 秒钟。根据需要重复这个过程即可。这项技术是基于古代印度的一种叫做调息的练习,如果你练过瑜伽,你可能听说过这个词。 另一种呼吸技术叫做鼻孔交替呼吸法。首先,伸出右手,将右手食指和中指放在两眉中间。然后,用拇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鼻子两侧。先用大拇指将右鼻道摁住,用左鼻道吸气;再用手将左鼻道也堵住,屏住一会儿呼吸;然后放开右鼻道,用右鼻道尽量呼气;换右鼻道深深吸气;堵住双鼻,屏住一会儿呼吸;放开左鼻道尽力呼出。至此,一个过程完成。之后,重复这个过程。 这可能听起来有点复杂,试着跟着视频或音频指导语呼吸,直到你掌握它的技巧。 03 顺势而为 惊恐发作的时候,你总想让它快点停下来,所以你会尽力抵制它。然而,这只会让状况变得更糟。不要试图抵制它,让它自行发展和消退。直面迎接焦虑和恐慌感的到来,而不是一味地害怕它。听起来可能有些吓人,这的确需要大量的练习,但很多人都成功地做到了。 从逻辑上讲,惊恐发作是无害的。虽然感觉很可怕,但它不会伤害你。有些人甚至发现,倾诉自己的焦虑是很有帮助的;需要意识到的是,焦虑发作的存在是因为你的神经系统超负荷了。 04 动起来 我知道当惊恐发作时,你很不愿意动。然而,动起来可以释放多余的能量、分散注意力,并且可以向你的身体发出信号,告诉它你并没有处于危险之中。 惊恐发作的时,你真地可以做任何动作:散步、跳舞、晃动胳膊,拍打四肢。这也包括你的声带,制造响声,无论是对着枕头尖叫还是唱歌,这些都可以帮助你释放多余的能量。 05 自我照顾 最后,记得进行自我照顾和呵护。这是你每天、每周或任何时候都应该做的事情。你可以给自己洗个澡、美餐一顿、做瑜伽或你喜欢的运动。 自我照顾也包括按时看医生、遵医嘱服药。并不是每个人都觉得有必要去看心理医生,但很多人发现,不管你的问题看起来多大多小,看心理医生都是有帮助的。 即使你没有惊恐发作,最好也经常练习以上这些方法。这样,当你惊恐发作时,会因为熟练掌握了这些方法而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

吴华龙

主治医师

瓦房店第四医院有限公司

156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首发精神病的早期干预:什么才是有效手段?

特殊早期干预 VS 常规治疗 RAISE-ETP 研究(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后的恢复–早期治疗研究)旨在评估那些可改变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后的发展轨迹,并能够在临床广泛应用的 EI 方案 1。受试人员为患有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且抗精神病治疗少于 6 个月的患者,其中一半患者接受了常规治疗(TAU);而另一半接受了包括四个部分的综合治疗: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基于计算机决策工具)、个性化适应性培训、家庭心理教育,以及患者再就业或再教育支持。 2 年随访结果显示,接受综合治疗的患者治疗结局优于 TAU 患者。此外,未治时间较短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未治时间长达 18 个月的患者。这些结果也得到了一项比较 EI 与 TAU 的 meta 分析的支持 2,提示 EI 优于 TAU。但是,尚不清楚在后续随访期间 EI 能否取得持续获益。 在早期精神病中,相比常规治疗,早期干预可获得更好的治疗结局。 如何维持 EI 的长期获益? 在一项自然观察研究中,通过 10 年随访和历史对照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2 年的 EI 在减少住院率和改善再就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其他结局如精神病症状改善和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 经证实,如果将 EI 持续时间延长至 5 年,EI 在改善治疗依从性、患者满意度以及阳性和阴性症状方面均优于 TAU4,5。其中,一直接受 EI 的患者的治疗结局也优于那些由 EI 改为 TAU(强度不如 EI)的患者。 相比转为常规治疗,延续早期干预手段更能维持此前早期干预的长期预后。 是否可以停止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如果 EI 成功,并且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应该什么时候停药?目前尚无很好的随机对照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只能着眼于分析相关患者长期随访的数据库信息。芬兰研究者在过去 20 年中收集的此类数据表明,对于在 2 年前停止治疗的患者,曾经的治疗获益将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消失 7。正如 Correll 教授指出的,目前可用的抗精神病药尚无法逆转疾病本身。因此,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对患者进行优化治疗,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进行长期治疗,以确保他们的病情尽可能保持稳定。 维持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预防复发是取得长期获益的关键, 长效抗精神病药可能是 EI 的最佳选择,为了降低不良预后以及其他高死亡率疾病发生(如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防复发是精神分裂症长期治疗的关键目标。长效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或许可以取得最好的预防效果。Correll 教授指出,这些长效药物的使用是可行手段,并且很可能作为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 EI 的理想方法。

吴华龙

主治医师

瓦房店第四医院有限公司

155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男性和女性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有何不同?

精神病症状反应方面,女性抗精神病药物有效剂量低于男性。 女性绝经后有效剂量差异不再明显。 女性比男性更能感受到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负担。 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随着女性的生育期而变化。 在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中,通常认为女性比男性有更好的结果——女性住院时间较少,自杀率较低,较少涉及法律,与家人和朋友保持更好的关系,那么这种明显的优势是否可归因于抗精神病药物反应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对近十年来抗精神病药物反应性别差异的定量和定性文献进行了综述。术语“响应”可以有多种含义。它可以指症状缓解或功能结果或主观恢复或生活质量的改善,在所有这些领域都发现了抗精神病药物反应的性别差异。 抗精神病药物反应的性别差异 1、早期精神病的性别反应 Szymanski等人在一项对54例初始精神病患者研究中首次报道,女性一年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反应优于男性。这一发现现在已经得到了更大样本1-5年的证实。 2、维持治疗中的性别反应 有证据表明,慢性患者对抗精神病治疗的反应不如首发患者。早在1983年,本文作者就报道了一项为期3年的剂量监测研究,该研究对58名男性和43名女性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平均7年的药物治疗。作为一个群体,男性和女性之间没有显著的剂量差异。然而,较年轻的女性(20-39岁)维持治疗的剂量明显低于男性,而40岁以后,女性所需的剂量明显高于男性。 Usall等在精神分裂症门诊健康结果研究(SOHO)中报告了6个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反应的性别差异。这是一项为期3年的前瞻性观察,包括超过10,000名门诊病人,他们要么开始接受抗精神病药物,要么从一种药物转换到另一种药物。样本包括4529名男性和3461名女性。研究结果显示,在基于临床整体印象量表(CGI)和EQ-VAS视觉模拟量表对生活质量改善的评分方面,性别是一个显著的反应预测因素,女性在这两方面的反应都优于男性。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和氯氮平的性别差异最大。奥氮平仅在生活质量上存在差异(CGI无差异),利培酮无性别差异。研究人员的结论是,根据所用的特定抗精神病药物,性别对药物反应的影响是不同的。该分析仅包括在相同药物的单一疗法中持续6个月期间的患者。其局限性在于,研究人员没有对患者的性别进行盲测,也没有将合并药物纳入分析。研究人员无法控制吸烟和血液水平。 3、特定抗精神病药物的性别反应 正如在SOHO研究中一样,Goldstein等人报道了女性对奥氮平的反应优于男性。在这项对700名女性和1295名男性进行的重新分析中,他们连续6周接触奥氮平或氟哌啶醇,在第4周时,服用奥氮平的女性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男性。有趣的是,服用氟哌啶醇的第一组女性的症状相对于男性有所增加(可能是氟哌啶醇抑制了排卵),而服用氟哌啶醇维持治疗女性的反应比男性更好。服用这两种药物的绝经前女性比绝经后女性表现更好。女性作为一个群体,预先设定的剂量低于男性;血浆水平尚不清楚。 利培酮的结果不同。Raedler等对23名男性和25名女性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口服利培酮(6-8 mg/d) 4周。女性的剂量更高,退出研究的女性比男性多,可能是因为没有反应或因为无法忍受的副作用。在一项为期两年的长效利培酮研究中(488名男性和380名女性),Ceskova和Prikryl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剂量是相同的,结果测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其中一些女性已经绝经。利培酮可能通过高泌乳素血症降低了女性参与者的雌激素水平。 对99名患者进行的氨磺必利研究也表明,男性和女性之间没有反应差异。样本中的女性比男性年龄大,其中许多人可能已经绝经。两性之间的剂量相当,但即使在调整年龄后,女性的血浆水平也更高。副作用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总体而言,根据Lange等人的系统回顾,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性别差异局限于随机对照试验和荟萃分析,新出现的证据表明女性对抗精神病药物反应优越,男性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精神病症状的同等下降。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虽然女性的精神病症状可能会在较低的剂量下作出反应,但主观的改善可能既取决于症状,也取决于副作用。关于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大量的文献。文献给出了女性报告不良反应的几率比男性高50-75%的几个原因。 在668种常用药物中,307种药物的不良反应(ADR)在女性身上更严重。此外,有许多药物组合对女性的不利影响比男性更大。从美国市场撤出的10种药物中,有8种是由于女性的不良反应引起的。使女性更容易受到副作用影响的因素有:多药治疗的可能性;女性的寿命长,因此,服用药物的老年女性更多;抑郁症、焦虑、失眠和疼痛综合征(头痛、肌肉骨骼疼痛、痛经、分娩)的患病率更高,因此,女性对身体症状给予了额外的关注。此外,月经周期、怀孕和更年期会影响许多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在比较药物的剂量和反应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大约75%的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另外25%是个体特异的超敏反应,它可以在任何剂量下发生。 当涉及到精神药物时,女性可能更多报告令人不安的副作用。比如,体重增加、代谢症状、性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都被反复报道为女性比男性更普遍。Iversen等人(2018)发现75%的患者报告了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这对于服用高剂量或使用几种抗精神病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个体尤其如此。在这项研究中,尽管男性的精神分裂症开始得更早,而且他们比女性更有可能接受长期的药物注射(这两者都应该导致更多的副作用),但女性的副作用负担却是男性的两倍。Xiang et al.和Luccaet al.报道,抗精神病药物对女性的不良影响不仅在西方,而且在亚洲国家也是如此。 结论 男性和女性脑疾病表达的方式存在差异。大脑的精神障碍,虽然在表现上有重叠,但在症状、对治疗的反应、疾病的进展和相关残疾程度上有显著差异。理论上有理由说明为什么女性有效剂量的抗精神病药可能需要低于男性,尤其是奥氮平和氯氮平,但是,因为有太多的变量会影响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所以很难提供确定性的指导。显而易见的是,一些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比如体重增加,对女性的影响比男性更令人担忧。同样明显的是,绝经后,女性需要增加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女性的其他生殖阶段也需要特别的处方考虑。 总的来说,女性对精神病症状发生反应的有效剂量比男性要低。 对氯氮平和奥氮平来说,降低女性标准抗精神病药物剂量的必要性最为明显。 绝经后,男性和女性的有效剂量相似。 抗精神病药物的一些副作用令女性更痛苦。 妇女的生殖阶段——月经周期阶段、妊娠期、产后阶段、哺乳期、绝经过渡期——在处方抗精神病药物时需要特别考虑。 许多医生对药物治疗中的性别差异知之甚少。在做出诊断和治疗决定时,他们确实会考虑性别,但他们对药物和剂量的选择往往遵循当前的指南建议,这对于特定患者可能并不总是正确的。本综述旨在总结已知的情况,并使护理人员了解为男性和女性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所涉及的问题。处方抗精神病药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考虑性别因素

吴华龙

主治医师

瓦房店第四医院有限公司

156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应对分离焦虑,和宝贝一起成长

分离焦虑忌讳的处理方式分离焦虑( Dissociativeanxiety )是指婴幼儿因与亲入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即婴幼儿 1、偷偷走这个场景很常见,家里人一边用玩具,吃的,各种东西吸引宝宝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注意力,一边挤眉弄眼示意妈妈快走。或者干脆把宝宝带到另一个房期间,不让他看到妈妈离开不辞而别,最不可取。妈妈刚刚还在,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不许多的宝宝在离开父母的时候,或多或少的会有一点分离焦虑的情况出现。这边脑康君就教给爸爸妈妈一些应对分离焦虑的方法,让见了,宝宝该多慌张啊。 爸爸妈妈成长起来他会因此更加恐慌,更粘妈妈,即使和妈妈在一起也无法安心对心理成长有很大影响。 父母如何应对分离焦虑 2、妈妈有情绪 1、和孩子说再见的时候语气要欢快妈妈也有分离焦虑,尤其是一直自己带,分开真的会担心这样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你很信任那个代替你照顾他/她的人但你的负面情绪会加重宝宝的痛苦,你一皱眉,一掉泪,恋恋不没什么大不了的舍依依惜别,宝宝不伤心也变伤心了。所有,控制住,装也要装得不要把担心放在脸上,反复叮嘱,语气焦虑,要知道孩子对主要开心心出家门。 照料者(通常是妈妈)的情绪最敏感,你的焦虑担心会影响孩子,让 3、批评宝宝他/她觉得你要把他/她留在一个很恐怖的地方,一个连妈妈都不经历分离焦虑的过程中,宝宝可能会出现很多“反常”的情绪和放心的地方行为。比如: 回家后高质量陪伴之前都能睡整觉了,现在哭着闹着喝夜奶;之前睡小床,现在哭这里高质量的陪伴,是指要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游戏和世界中, 着闹着要跟妈妈睡;之前自己睡,现在不抱不睡,落地醒,挨床炸; 而不是只是拿着手机坐在孩子的旁边。最好多一些户外亲子活动,哪之前很乖,现在却变得牌气暴躁,乱扔东西怕和孩子在草地上打几个滚,扔扔球都能让孩子很开心这些“退化”都是正常的。虽然会给妈妈和家人带来很多困扰 3、提前告诉孩子你什么时候会接她,并坚决按时执行但别因此过分责怪宝宝,“你怎么回事啊”,“你再这样妈妈不回来时龄小的孩子可能还不了解几点钟的概念,可以给他们具体的描了”,责备会让分离焦虑持续的时间更加延长,威胁也会让问题变得分离焦虑的问题可大可小,处理好了对宝宝心理以后的发展也述。例如,“等你在幼儿园午睡起来以后,妈妈就会来接你了”,“你更加严重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宝宝现在的时间段正是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不和奶奶在家,等吃午饭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等。 能因为分离焦虑而影的宝未来的发展,所以各位管爸们视起来这个分离焦虑吧

吴华龙

主治医师

瓦房店第四医院有限公司

155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吃药发胖,不吃药发病:精神疾病患者的两难处境

体重增加是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副作用之一,由于吃药可能会发胖,很多患者吃吃停停,甚至干脆就不吃了,那么,就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美与健康,如何兼得? 1、药物的作用。 抗精神病药引起体重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影响患者体内代谢与改变患者饮食习惯两个因素。 药物会影响体内糖代谢,使得热量更容易被吸收与积累,转化为脂肪囤积。一些则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患者的食欲,如帮助心境低落者改善心境、睡眠差患者改善睡眠等方式,使得患者食欲增加,吃得更多,自然更容易发胖。 2、患者自身的原因。 因为患病,患者通常相较于普通人活动量更少、锻炼更是几乎没有,此外,一些患者还会存在过量补充营养物质的现象,吃得多、动得少,自然长胖。 1、药物让人长胖的时间。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通常出现在开始药物治疗的头几个月,而此时药物的治病效果即缓解症状,却并没有完全凸显出现,发胖的出现往往早于症状缓解,使得一部分患者开始怀疑药物没效果、还长胖,算了,不吃了。 实际上,抗精神病药起效虽然较慢,却并没有那么糟糕,只要坚持服药,症状就可以得到控制与缓解,而到了服药后期,患者由于服药导致的体重增加,也能趋于稳定。 问题在于很多患者没有坚持到平衡出现的时候。 2、不是所有的药物都会让人发胖。 抗精神病药中,治疗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两类的药物是较为容易让人出现体重增加的,然而,却又不是所有的这两类药物都会让人发胖。 有些药物不仅不会引起体重增加,还能控制体重。 此外,抗精神病药物药效的个体差异较其他疾病的药物大,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样一种药,小 A 吃发胖、你吃不发胖,或者你吃不发胖、而小 A 就发胖得厉害。 发胖出现时,医生会帮你换成其他的药,能够同时既可以治你的病、又可以控制体重。 担忧长胖却不去复诊、和医生沟通,而是选择擅自停药,只会造成更糟糕的后果。 3、服药后长胖,重要的是控制与锻炼。 精神疾病患者想减肥,和普通人是一样的:管住嘴、迈开腿。在医生调整为不会那么明显引起体重增加的药物后,更重要的是患者自身生活方式的改变。 调整饮食结构,炒菜少放油盐、增加蔬果与肉蛋奶的比例、主食米面中增加粗粮。 控制自己每餐的摄入量,不是要你吃不饱饿着,八分饱就可以,额外饿了可以吃个鸡蛋或者喝杯牛奶。 增加锻炼,有条件能去健身房当然好,没条件也没关系,哪怕只是每天出去散个步、偶尔打打球,也是极有帮助的,而且帮助不仅仅体现在体重的控制上,也体现在对于病情的恢复上。

吴华龙

主治医师

瓦房店第四医院有限公司

1567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254条记录共26页
...
吴华龙医生寄语
从业10余年,对精神心理科常见病,如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社交恐惧症,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躁狂症,物质依赖,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老年性精神病,人格障碍等疾病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
吴华龙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22952 次
总文章 254 篇
在线服务患者 2866 次
患者评价 1168 个
获得锦旗 0 个
入驻时间 2020-08-17 09:42:38
吴华龙医生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2866 人
随访中的患者 127 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