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佝偻病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佝偻病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宝宝肋骨外翻怎么办?

在婴幼儿或者儿童生长发育过程当中,出现有肋骨外发的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很多的孩子在经过冬季以后就会出现有这样的情况,孩子出现有肋骨外翻的情况,主要的原因还是考虑有缺钙缺乏维生素D导致这样的情况,也有可能是佝偻病的症状,针对肋骨外翻的情况需要及时的进行干预治疗,否则有可能症状会逐渐的加重,而影响胸廓的发育,甚至影响心肺的功能。 出现有肋骨外翻的情况,主要还是有骨骼的变形导致,一般情况下很难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将变形的骨骼进行及时的纠正,还是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但是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首先还是需要注意避免进一步的加重,大多数情况下肋骨外翻都是由于缺钙缺乏维生素D导致,所以需要注意及时的给孩子补钙补充维生素D,防止症状进一步的加重而导致出现其他的骨骼变形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有轻度的肋骨外翻,不影响正常的心肺功能,并不需要特别的治疗,随着以后年龄的增长,孩子胸廓的发育,肋骨外翻的情况,也可以逐渐得到改善。但是如果肋骨外翻的情况比较严重,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心肺功能,需要考虑及时的进行治疗,这个情况有可能需要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肋骨外翻的情况一般也是可以被预防的,在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及时的给孩子补钙补充维生素D,防止出现有缺钙,缺乏维生素D的情况,特别是在秋冬季节见阳光比较少,就更加需要补充维生素D。

张勤良

副主任医师

临沂市人民医院

158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罗圈腿怎么办?

在婴幼儿或者儿童生长发育过程当中,出现有下肢骨骼变形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出现有下肢膝内翻或者膝外翻的情况,比较常见一些所谓的膝内翻,就是有罗圈腿的情况,在医学上可以称作为o型腿的表现,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当中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针对这样的表现还是需要及时的进行干预治疗,否则有可能会影响以后的运动功能或者整体的外观发育。 出现孩子有罗圈腿表现的情况,一般需要考虑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情况。主要就是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及时的补充维生素d,而导致出现有维生素d的缺乏,而导致出现有骨骼的变形。另外如果孩子的体重比较大,而且过早的练习战力,也有可能会导致出现下肢骨骼的变形,可以出现有类似的情况。 针对孩子有罗圈腿的表现,需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和治疗,否则影响以后的运动功能和美观程度。一般情况下需要及时的给孩子补钙补充维生素d,防止这样的情况进一步的加重,同时也需要注意看一下下肢的受力情况,看是否受力的力线比较正确。如果有脚步受力不均匀的情况,需要考虑及时的应用矫正鞋垫来进行纠正,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有足外翻的情况。有的孩子如果症状比较明显,还需要考虑应用o型腿矫正器来进行治疗。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耽误时间,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进一步的发育,纠正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一些。

张勤良

副主任医师

临沂市人民医院

157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需要补钙吗?

家长们经常会问,我家宝宝最近老是睡不好、夜间睡觉经常满头大汗甚至出现枕秃,会不会缺钙要不要补呢? 其实,只要婴幼儿饮食正常,即吃的是母乳或标准的配方奶粉,以及在半岁以后加入固体食物,包括谷类、 菜类和肉蛋类食物,一般都没有必要对孩子补钙。 相反,如果自行对孩子乱吃钙片 ,补得太多反而可能造成副作用和致病。例如,导致婴幼儿体重减轻、胃口差、便秘,以及肾结石和钙在血管壁上沉积等。 那问题来了,家长肯定会问孩子都出现夜间易惊、枕秃了还不缺钙那是怎么回事呢? 别着急→→→→宝宝可能是缺乏维生素D 缺乏维生素D,早期是宝宝烦躁哭闹、睡眠不安易醒、汗多,头喜欢在枕头上蹭,时间长了枕后脱发形成枕秃。 如果严重缺乏维生素D,宝宝就可能会出现颅骨软化、方颅、肋缘外翻等骨骼的改变,严重的会出现鸡胸、漏斗胸,如果过早过久地站走还会导致下肢的弯曲变形,形成"X"形腿或者"O"形腿。维生素D缺乏的宝宝出牙晚,囟门闭合晚。医学上把这种疾病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还有维生素D的来源可以让宝宝晒晒太阳,通过紫外线照射皮肤自身合成,有空还是可以傍晚多带孩子公园跑跑是不错的选择!

叶长聪

住院医师

平和县医院

158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老出汗,还是缺钙锌,是虚弱吗?

家里的萌宝很容易出汗,尤其是头部,睡醒后,一摸全是汗。 有时候,贴身的衣服,枕头都会湿掉一大半,而我们自己都没感觉到很热,这是为什么呢?是宝宝身体虚弱要补一补?还是缺少某种微量元素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宝宝出汗那些事! 小宝宝“爱”出汗 我家孩子六个月了,晚上睡觉,特别容易出汗,尤其是后脑勺,最近天气不是很热了,为什么还这么爱出汗呢?这是缺钙的现象吗?如果是缺钙,吃什么钙比较好?望回复,谢谢。 孩子夜间出汗多,后脑勺爱出汗,甚至双脚都出汗,很多都与穿盖过多有关,与缺钙无关。 孩子代谢本身比成人旺盛,就应比成人穿盖少些,特别比老人更应少些。老人本身代谢慢,易感觉到冷,会不经意给孩子穿盖过多。夏天出汗多,一旦招风,即会“着凉”感冒。 婴幼儿植物神经调节不好,全身汗毛孔尚未完全开放,加之穿盖偏多等原因,导致头枕部出汗,特别是睡觉时出汗,甚至大汗。 宝宝爱出汗,大多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需要宝爸妈做好护理工作,谨防生病。当然,部分宝爸妈担心的疾病,也不是凭空想象,需要仔细留意,区分宝宝出汗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宝宝常见的几种出汗现象 头部、后脑勺出汗多 头部温度较高、爱出汗是婴儿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 原因: ①婴儿全身汗毛孔开放很少,散热部位主要在头部,因此头部出汗多。 ②婴儿植物神经发育尚不成熟,易出汗,当然表现在头部居多。 ③穿盖过多也是很常见原因,因为婴儿手脚偏凉。实际上,婴儿心脏射血少,到达四肢末端血少,手脚偏凉属正常。 随着孩子长大,全身汗毛孔逐渐发育好了,仅仅头部出汗的现象就减少或者消失了。 全身出汗 原因: 孩子全身出大汗,多与室温过高、穿盖多有关。我们总是习惯以自己冷热的主观判断来给孩子穿衣盖被,其实孩子手脚温热说明穿着过多。 注意: ①孩子应该比大人少穿些衣服,而不是多穿。 ②出汗需及时擦干并更换衣服。 ③不会走路的孩子若总在不停地动,也要少穿些衣服。安静睡觉时可以盖被子。 ④季节转化阶段早晚温差较大,要合理增减衣服。小朋友在早晨上学时温度较低,穿衣要相对较厚。当孩子能室外活动时温度又相对较高了,如果孩子没适当减衣,就有可能活动后出大汗,大汗后若有凉风吹就可能着凉、感冒。 睡觉爱出汗 原因: 宝宝白天活动量太大造成晚上入睡后爱出汗,或是因为睡前食用了高蛋白物质(奶粉、热饮)。 ①白天活动量大 有的宝宝白天没怎么出汗,一到晚上睡觉就老出汗。这大多都是因为他白天的运动量太大,产生的热量多,剩余的热量存于体内。在宝宝入睡后,身体便通过出汗散发多余热量,以维持机体正常体温。 ②睡前进食高蛋白物质 宝宝睡觉爱出汗,还与他睡前的进食习惯有关。有的宝宝吃着吃着奶就睡着了,或者吃完就睡会出汗更加明显。 宝宝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机体大量产热,主要通过皮肤出汗散热。研究显示,宝宝睡前进食高蛋白食物,睡觉后出汗更明显。 部分出汗和疾病、护理不当有关 佝偻病出汗 ①及时检验和明确诊断 患有佝偻病的宝宝会出汗多,应带宝宝去医院请医生检验,以明确诊断。如果确诊了是佝偻病,这类出汗需要注意护理和补充维生素D或钙。 ②观察宝宝是否有其他佝偻病表现 宝爸妈要注意观察宝宝除了多汗外是否伴有佝偻病其他表现,如:夜惊、夜啼、烦躁、方颅(前额部突起头型呈方盒状)、胸部畸形、前囟门大且闭合晚等表现。 小提示: 大多数佝偻病都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而不是缺钙性佝偻病。除非孩子有低血钙表现、严重佝偻病或营养不足时才需要考虑补钙。医院可检测血维生素D水平,不需检测微量元素。 小儿结核病出汗 家长需要及时诊断,尽快治疗。小儿结核病出汗常有以下表现: ①后半夜多汗。宝宝不仅前半夜汗多,后半夜也多汗,也就是很多人口中常说的“盗汗”。 ②伴有午后低热等表现。如果宝宝还伴有午后低热(有的高热),面孔潮红咳嗽、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时,要留意家里是否曾经有人患有结核病史,带宝宝做肺部X线检查或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小儿内分泌疾病出汗 比较少见的小儿内分泌疾病也会容易引起宝宝出现多汗的现象。 ①甲状腺功能亢进(大多患儿是学龄儿童)。可表现为多汗、情绪急躁、食欲亢进而体重不增,心慌、心悸,甚至眼球突出等。 ②肥胖症。肥胖的宝宝动一动或平时走走路就容易出汗。 小提示: 宝爸妈要注意宝宝除了出汗外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切勿单独因为宝宝爱出汗,就误以为宝宝是身体出现了问题,需要补钙、补锌。 好好护理不生病 找对原因,不要乱补 一旦发现宝宝爱出汗,宝爸妈首要任务是找到原因。 如果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要焦虑,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会逐渐转好。遇到疾病性质的出汗,也要对症治疗不要瞎补。 注意穿衣和日常卫生 ①出汗后及时擦干,避免着凉生病。 ②选择透气性好、吸水性好的衣物。 ③床单、枕头这些贴身的物件要及时更换,避免滋生细菌,出现过敏现象。 ④汗多的宝宝应常换用吸汗巾。 如果床单、被褥常被打湿,那么也要经常换洗,给宝宝提供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也能减少螨虫的滋生。 ⑤不仅要常清洗枕套,还要定时更换枕芯。婴幼儿开始枕枕头的时间应是能够独立坐以后。婴幼儿睡觉时易出汗、易流口水、偶尔吐奶等会造成枕芯被浸湿,易造成枕芯内容物发霉。长期受到霉菌刺激,必然会出现呼吸道症状,长久还会引发过敏。 及时擦干汗液,避免热痱子 典型的痱子初期为红色小点,然后出现透明小泡,破溃后脱屑,严重可化脓,出现脓疱疹,局部皮肤干燥透气后会很快好转。 很多母乳喂养的婴儿脸上会出现热痱子。因为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婴儿脸部与妈妈乳房接触过多,脸部会受到妈妈汗液的刺激。 建议: ①妈妈每次喂奶后用非常柔软的干纱布蘸净婴儿脸部汗液。 ②建议选择痱子水。因为擦痱子粉无法保证扑粉时粉状物不被吸入宝宝肺内。 ③保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在24℃左右为佳。保持居室通风使空气干爽,适当减少穿着,保持皮肤透气和全身干爽,都可以有效预防痱子。 睡前不宜过度运动 睡前的运动量太大,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出汗。虽然有的时候是为了哄睡,让宝宝睡前运动量过大了,也要注意及时擦干,避免着凉。

冯均愿

主治医师

恩施州妇幼保健院

157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为什么要晒太阳

带着宝宝去做三个月体检的时候,医生看着我们的大枕秃,嗷嗷直叫:“你有没有每天带孩子晒半个小时太阳啊?有没有按时吃AD啊?”我汗颜,一来因为天气太热我又太懒,所以我们晒太阳的时间的确不多;二来吃液体钙我也是想起来了就吃,想不起来就改天再说,两个月的药量,我用了两个月后还有差不多一个月的药。医生对我大眼一瞪:“那还不回去好好晒太阳?” 是的啊,给宝宝晒太阳好处多多,我怎么就这么懒了呢?看着宝宝顶着大大的枕秃,笑的无忧无虑之灿烂,内疚之情油然而生,我一定要好好带儿子去晒太阳啊! 【宝宝为什么要晒太阳?】 阳光是最好的维生素D的活化剂,给宝宝晒太阳就可以补充维生素D。当维生素D进入认得血液后有助于吸收食物中的钙和磷,促进宝宝骨骼发育,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小儿佝偻病。 阳光中,还可以接触到紫外线,紫外线则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红细胞,从而提高人体的造血功能,预防宝宝贫血。紫外线也可以杀死皮肤上的细菌,增进皮肤的抵抗力。同时能大大提高吞噬细胞活性,提高宝宝免疫力。 而对于新生儿来讲,适当的晒太阳还可以加快黄疸的消退。 宝宝晒太阳真的是好处多多啊! 【宝宝晒太阳的时间】 给宝宝晒太阳,最好是上午6-10点和下午4-5点。不同时间晒太阳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上午6-10点,阳光中的红外线强,紫外线偏弱,这样晒太阳可以有效的促进新陈代谢。下午4-5点太阳紫外线中的X光束成分多,可以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帮助骨骼钙化,并可以增强宝宝体质。 带宝宝开始晒太阳,时间需要慢慢的增加,从最开始的十分钟以内到半个小时逐步来,如果在晒太阳的时候发现宝宝身体不适要马上停止。在正午时分,也就是中午12点左右最好不要晒太阳,因为这个时候的紫外线最强,容易伤害宝宝娇嫩的皮肤。 【宝宝晒太阳的过程】 如果爸爸妈妈把宝宝直接放到太阳底下去晒就是晒太阳的话,简直大错特错了。但是如果只是让宝宝躺在小推车里,推着在公园里走几圈,也不叫晒太阳。 在刚开始为宝宝晒太阳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从小脚丫开始,从脚尖晒到膝盖,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不可过久。 三两天后,宝宝已经可以适应接触阳光了,再慢慢扩大晒太阳的范围,从膝盖扩大到腿根部。不要操之过急,给宝宝一个足够的适应过程。 然后就可以让宝宝整个背部沐浴在阳光中20-30分钟。在冬日暖暖的阳光下,也可以让宝宝舒舒服服的晒晒小肚子。 在宝宝晒太阳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宝宝补水哦! 【宝宝晒太阳的注意事项】 一般刚刚出生的新生儿没有必要带到室外暴晒。健康足月的宝宝在出生两周后可以在室内晒晒太阳,找一个无风的天气,打开窗户让暖暖的阳光斜射过来,让宝宝在温暖的阳光下享受日光浴。 当宝宝出生3-4周的时候,就可以抱到户外晒太阳了。不过要注意晒太阳时间不可过长,按照晒太阳的过程一点点的增加宝宝晒太阳的时间和范围。要注意的是宝宝的头部和小脸一般不要直接照射,可以让宝宝带上遮阳帽。 另外有些爸爸妈妈喜欢隔着玻璃为宝宝晒太阳,这可能是为了保护宝宝不被太阳晒伤肌肤。但是紫外线穿透玻璃不足50%,这样就达不到真正晒太阳的目的了。所以晒太阳最好还是去室外。 如果为新生儿消除黄疸而晒太阳,一定要注意遮盖宝宝的眼睛,以免损伤视网膜。另外这种方法适用于病情不重的宝宝,如果黄疸值居高不下,最好去医院听医生的安排。 还有最后一点,晒太阳的时候要及时为宝宝增减衣物。在刚开始晒太阳的时候,宝宝穿的和日常一样多。带宝宝身体变热后,就要渐渐地脱掉一些。日光浴后,要及时为宝宝增加衣物。因为阳光照射下的宝宝,身体毛孔张开,返回房间不及时增加衣服可能会受凉感冒。 小贴士:据说晒太阳的时候穿红色衣服效果最好。因为红色的衣服可以迅速吃掉杀伤力很强的短波紫外线哦!

冯均愿

主治医师

恩施州妇幼保健院

155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孩子睡觉时爱出汗怎么办(一)

孩子经常在睡眠时出汗,汗水浸湿了衣衫、枕巾,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盗汗。许多家长为此担心,到处求医,但疗效不好。 其实,孩子睡眠时出汗几乎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好多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是不是缺钙了?孩子是不是体质虚呀等等。那么,孩子盗汗到底因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正确了解儿童排汗的方式: 生理性多汗:正常小儿由于某种原因代谢旺盛,活泼多动,出汗比成人多,再加上婴幼儿皮肤含水量大,如遇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盖被太多,机体为了调节人体体温,通过出汗把机体过多的热排除体外,所以我们称他为“生理性出汗”,这种出汗是属于正常的。 病理性多汗:这种出汗往往发生在小儿安静的状态时,可见全身或半身大汗淋漓或出汗不止。 小儿夜间出汗较多,我们应根据临床情况进行分析,一般体弱的小儿,在白天过度活动,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深睡后,汗逐消退,属于正常。此外,缺钙、佝偻病的小儿多见于这类出汗,这是因为佝偻病的小儿血钙降低时,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而产生多汗。 如果小儿不仅前半夜多汗,后半夜甚至天亮前也多出汗,这种出汗也就是医学上称的小儿盗汗。

王浩

主治医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58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出汗祝怎么照顾?

宝宝睡着后衣服总是汗津津的,许多妈妈为此很担心。在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那么睡眠中出汗为什么称“盗汗”,有何表现呢?通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一般情况下宝宝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弄得家长非常紧张,我们需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生理性盗汗 小儿皮肤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 小儿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 2 小时之内。 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病理性盗汗 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查血钙、血磷及腕骨 X 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但常伴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可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 那么,如果宝宝盗汗该怎么办呢? 要及时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 生理性盗汗 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祛除生活中导致高热的因素。 小儿睡前的活动量和进食量给予控制。 冬季卧室温度以 24℃~28℃为宜,被子的厚薄应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 病理性盗汗 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缺钙引起的盗汗,应适当补充钙、磷、维生素 D 等,多接触日光,可在户外活动,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大力提倡母奶喂养。早产儿、双胎,经常腹泻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儿应注意加用维生素 D。北方农村或寒冷的地区要按计划地采取“夏天晒太阳,冬天吃 D 剂”的预防佝偻病措施。 结核病引起的盗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小儿盗汗以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及时换衣服,要动作轻快,避免小儿受凉感冒。 注意及时补充水份和盐份,如菜汤等。 被褥要经常晾晒,日光的作用不仅在于加热干燥,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 对易于盗汗的小儿,应进行有计划的体质锻炼,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 总之,家长应仔细观察宝宝,综合分析后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赵继华

主治医师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

155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囟门闭合早晚有学问!

囟门闭合早晚是衡量颅骨与大脑发育的主要内容,闭合过早或过迟均为生长发育异常的表现。 囟门晚闭 大多数宝宝过了 18 个月,囟门就闭合了。如宝宝囟门闭合过迟,同时合并智力低下,生长迟缓,要排除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又称呆小病或克汀病)或脑积水。 佝偻病患儿则常伴有胸部、肢体及其他骨骼发育异常等情况。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患儿,往往有其特殊的面容和智力低下,矮小和甲状腺肿大等症状。 脑积水儿童不仅囟门过大,还有头颅进行性增大及眼球呈落日状,发育落后等表现。 当然,一些宝宝出生时囟门过大,囟门的闭合可能要比正常时间晚一些,但对身体健康无任何影响。 囟门早闭 宝宝的前囟门在 6 个月前就闭合称为囟门早闭,但这并不都是异常的。少数婴儿长到 5-6 个月时,囟门只留下指尖大小,似乎快要关闭,但实际上并未骨化,这不属提前闭合,只要大脑仍在发育,头围继续生长,一般不会影响智能的发育,家长不必过于担心。有些家长以为补钙导致,把应该给宝宝预防用的维生素 D 停用,这是一个常见误区。 异常情况主要见于以下两种: 一是小头畸形,有极少数婴儿在胚胎时母体感染或因其他疾病导致大脑发育不良,出生时头围小,出生后 3-4 个月囟门就提前闭合,造成头小而尖,前额狭窄,下颌小而后缩,通常伴有智力落后。 另一种是由单纯的脑发育不良所造成。 囟门护理 囟门是宝宝的“天门盖”,是判断小婴儿生长发育的窗口,平时应注意保护,切不可去重按,或利器碰撞,以防大脑受损伤。 给婴儿洗头时,囟门处可以洗,但要用温水,宜用刺激性小的中性肥皂,动作要轻柔。 每次保健时,应向医生了解宝宝囟门大小及头围的生长情况。

赵继华

主治医师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

155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钙的分布、生理功能与缺乏性疾病

1 钙在人体内的分布 在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钙在体内的分布比例有所不同,但总的情况是: 99%的钙主要储备于骨骼和牙齿,其余 1%的钙作为血钙成分循环于血液中,以蛋白结合钙或离子钙的形式存在,在比例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极少量钙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细胞内,即细胞内钙。需指出的是细胞内的钙虽占人体内的钙量很少,但作用确非常重大。 2 钙的生理功能 钙的生理功能依据其在体内的分布而各异。骨骼中的钙一方面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作为骨骼的结构成分存在,另一方面作为身体内的钙储备池,通过骨骼与血液之间的相互传输运动参与对血钙浓度的调节,骨骼中钙的含量多少与骨的矿物质密度和强度密切相关。血液中的钙尤其是离子钙通过其自身作用或通过对细胞内钙浓度的调节,广泛参与人体内多种生理功能,如血液凝固,维持心脏、肌肉、神经系统正常的兴奋性等。细胞内的钙作为关键的信号分子和离子,参与包括基因表达、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神经元兴奋性及细胞维护等,对维持神经细胞的生存及生理功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钙缺乏的危害 人体钙缺乏可增加各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如骨质疏松症、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等。儿童时期的钙缺乏主要会引起营养性佝偻病的发生,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3.1 营养性佝偻病 钙缺乏是营养性佝偻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016 年“营养性佝偻病防治全球共识”对既往的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及相关疾病命名进行了重新定义,统一为营养性佝偻病,明确了其是由于儿童维生素 D 缺乏和(或)钙摄入量过低导致生长板软骨细胞分化异常、生长板和类骨质矿化障碍的一种疾病。该定义在维生素 D 缺乏作为病因的基础上,强调了钙摄入量过低也是佝偻病的重要原因,突出了长骨生长板的组织学改变,且把矿化障碍分为生长板矿化和类骨质矿化两个层面。该共识首次把维生素 D 和钙同时作为佝偻病发病原因予以阐述,当维生素 D 不足或缺乏时,同时伴有钙缺乏或不足,则导致佝偻病发生。 3.2 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钙是儿童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素,也是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矿物质。胎儿期钙缺乏通过母亲钙代谢应激机制,显著降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出生长度和头围,致小样儿(SGA)的出生风险增加2~3倍,孕期给予钙+铁+锌+VD 组补充后,胎盘重量低于对照组,但钙和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较高,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和身长值最大,出生体重显著大于对照组。孕期联合补充钙、铁、锌,使其达到或接近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是改善婴儿生长发育的最佳方式。纵向研究探讨长期膳食钙摄入与儿童线性生长的相关性,在调整了其它潜在的混杂因素如体育锻炼水平等后,非线性回归发现:饮食中钙摄入量低于 327mg/日的男孩成年后的身高更矮,而钙摄入量达 566mg/日的儿童身高增长较快。青少年时期钙的摄入与身高的快速增长有关,钙摄入量低于 300mg/日可能导致成年人身材矮小。 3.3 影响人体最大骨峰值的形成 人的一生中骨骼都在不断地通过细胞机制进行着骨的重塑和再造,新生骨形成,老化、受损和无用的骨被溶解吸收,钙作为构成人体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整个过程。对骨量的增减和峰值即峰值骨量的判断可以间接反映钙的代谢情况。峰值骨量是人一生中所能达到的最大骨矿物密度。峰值骨量的形成、维持时间、下降过程与骨健康密切相关,生命早期的钙营养对人体最大峰值骨量的形成至关重要,钙缺乏影响最大峰值骨量的形成,并对以后的骨健康造成终身危害。

赵继华

主治医师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

155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佝偻病如何预防?

为预防佝偻病,无论何种喂养方式的婴儿均需补充维生素 D 400 IU/d; 12 月龄以上儿童至少需要维生素 D 600IU/d。从世界范围看,凡是常规补充维生素 D 400 IU/d 的婴儿和儿童都没有出现放射学征象的佝偻病表现。 共识认为儿童维生素 D 缺乏高危因素包括母亲缺乏、长期母乳喂养而未及时添加含钙食物、冬春季节高纬度居住、深色皮肤和(或)阳光暴露受限,以及低维生素 D 膳食。针对高危因素可采取主动阳光照射、维生素 D 补充、食物强化等策略提高维生素 D 摄入量。 每天补充 400 IU 维生素 D,持续 12 个月之后,97%的婴儿 25(OH )D 水平维持在 50 nmol/L 以上,补充剂量 800 IU/d 和 1 200 IU/d 并未额外增加骨密度。而 1 600 IU/d 会增加潜在中毒风险。对 25(OH )D<25 nmol/L 的婴儿,一次大剂量补充 10 万 IU,能维持 25(OH )D 在 37.5 nmol/L 以上长达 3 个月,并且不发生高钙血症,然而,更高剂量的维生素 D 会使 25(OH )D 达到极高水平。 发展中国家低钙饮食是导致营养性佝偻病的重要原因。自然界含钙食物丰富,提倡儿童天然食物补钙,乳品是最好钙源。在非洲和亚洲某些低收入国家,儿童乳制品摄入量低,膳食钙严重不足,这是 12 月龄以上儿童患病的高危因素。对 1~3 岁高发年龄段儿童 IOM 推荐的钙摄入量为 500 mg/d。除天然食物外,钙强化食品也是钙重要来源。美国钙强化食物众多,能满足青少年 65%钙摄入量。加钙面粉是英国青少年女性钙摄入的主要来源。 自然界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极少。维生素 D 强化食品和维生素 D 补充剂是补充维生素 D 的两种方式。维生素 D 强化食品是安全、经济、有效的预防维生素 D 缺乏的方式。欧洲各国、美国及加拿大等通过维生素 D 强化食品,大幅降低营养性佝偻病发病率[28]。维生素 D 补充剂也是可行又易被接受的确保适量维生素 D 摄入的方法。欧洲曾发生过维生素 D 强化食品导致儿童高血钙事件。我国推行食品强化维生素 D 措施,应警惕维生素 D 过量或中毒问题。通过维生素 D 补充剂(维生素 AD 剂型或维生素 D 剂型)更适合我国国情。

赵继华

主治医师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

1564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300条记录共30页
...
快速问医生
推荐医生
陈伟昌

副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三甲
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
支气管炎(38例) 咳嗽(36例)
专业擅长:发热、咳嗽、小儿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哮喘、慢性咳嗽、小儿腹泻、腹痛、便秘、消化不良、小儿胃炎、川崎病、过敏性鼻炎、牛奶蛋白过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新生儿黄疸。
好评率:99% 接诊量:29069
余更生

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三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支原体感染(30例) 维生素缺乏(12例)
专业擅长:在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处在生长发育评估,同时在如小儿矮小症与性早熟等问题上,也有深入的研究。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及介入治疗最佳时期的选择提供决策的依据。此外,他还精通川崎病的长期随访治疗、小儿心肌炎、各种类型的早搏、心力衰竭、心肌病及胸痛的诊断与治疗,对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如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支原体感染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腹泻、消化不良等)也是擅长与诊断与治疗。 同时,还利用其39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精准解读各学科和各专业的检查报告。通过系统化的分析,他能够对医学常见问题及复杂疑难杂症做出科学的决策,这种临床专业经验与科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能够为患者提供完整且精准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好评率:99% 接诊量:5368
李小龙

副主任医师

中医儿科

三甲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咳嗽(4例) 胃炎症(1例)
专业擅长:小儿咳嗽,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感染,支气管哮喘,小儿感冒,小儿腹泻,厌食,便秘,小儿发烧,小儿心肌炎,小儿保健,小儿手足口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鼻炎,
好评率:100% 接诊量:703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