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

就诊科室:

肿瘤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肿瘤性息肉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得了胆囊息肉不要紧张,更不要过度治疗

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突起或隆起的一类病变。文献报道普通人群胆囊息肉的患病率为1-9%。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腹部超声时发现,少数可出现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等不适。大多数胆囊息肉不需要治疗,少数癌变风险较高的需要手术治疗。 病因 胆固醇代谢不良:胆固醇代谢缺陷被认为是胆囊息肉的可能原因之一。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也会引起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形成,被称为炎症性息肉。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胆囊息肉的发病呈增加趋势。 其他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情绪状况等因素都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 病理学分类 胆固醇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是最常见的胆囊息肉类型,占全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85%左右。常表现为多发性,也可单发,息肉一般较小且增长缓慢。目前认为胆固醇性息肉不会癌变或癌变风险非常小。 炎性息肉:相对少见,为胆囊粘膜慢性炎症增生所致,常合并胆囊结石。 腺瘤性息肉:相对少见,病变多为单发,增长较为迅速,存在癌变的可能。 恶性肿瘤性息肉:很少见,主要是早期的胆囊癌,因为病灶小,影像检查很难与良性息肉区别。 典型症状 1、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腹部超声时发现。 2、上腹疼痛:少数患者可在进食后因息肉影响胆囊正常收缩出现胆绞痛。 3、消化不良:胆囊是存储和浓缩胆汁的主要场所,胆囊息肉会直接影响胆囊排空功能和浓缩胆汁的能力,继而影响消化道内脂肪组织的消化吸收,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表现。 4、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表现。 检查方法 B超:超声是检查胆囊息肉最便捷有效的检查方法,典型的胆囊息肉表现为胆囊壁向腔内凸起的高回声,后方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移动。 增强CT或核磁:CT和核磁不是胆囊息肉的常规检查手段,尤其对于小的胆固醇性息肉,这些检查不如超声准确。对于可以恶变的患者,增强CT或核磁有助于发现病灶的血供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周围侵犯和转移的信息。 肿瘤标记物:良性息肉肿瘤标记物不会存在异常,怀疑癌变时可检测CEA、CA199、CA125等协助鉴别。 需要鉴别的疾病 胆囊结石:有时胆囊息肉可以和胆囊结石并存,且临床表现相仿,无法从临床表现进行鉴别,需要靠超声等影像检查进行鉴别。临床上见到少数自发消失的胆囊息肉多为附壁结石脱落后溶解或排出的结果。 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多合并胆囊结石,表现为胆囊壁的弥漫性增厚,通过超声等检查多可与胆囊息肉区分开。 胆囊癌:早期的胆囊癌和胆囊息肉很难鉴别,典型的胆囊癌肿块较大、基底较宽、与胆囊壁界限不清、黏膜中断、甚至侵犯胆囊壁、有血流信号等。 预示可能为恶性或存在恶变风险的信息 胆囊息肉的大小、增长速度、基底部的表现、血供情况等与息肉的性质以及恶变风险相关。 息肉大小:胆固醇性息肉一般较小,超过1cm的息肉中腺瘤性息肉的比例明显增加,超过2cm的息肉多为恶性肿瘤。 增长速度:胆固醇息肉一般增长缓慢,间隔半年到1年复查多变化不大,增长较快的息肉样病变需警惕腺瘤性息肉或胆囊癌的可能。 基底部的表现:良性息肉一般通过细蒂与胆囊粘膜相连,腺瘤性息肉或胆囊癌的基底部一般较宽,病变与周围胆囊壁分界不清。 血供情况:胆固醇性息肉一般血供不明显,肿瘤性息肉血供比较丰富,如果检查发现存在明显血供者,需积极手术治疗。 治疗 大多数胆囊息肉不需要治疗,每年复查超声观察变化即可,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对于胆囊息肉基本没有明显作用。 息肉超过1cm、合并胆囊结石、息肉基底较宽或存在明显血供者,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有手术指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切除胆囊后可以进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诊断胆囊癌者应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决定是否扩大手术范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微,一般6小时后即可下床活动和恢复进食,治疗效果确切。 开腹胆囊切除术目前已经很少应用,对于胆囊息肉高度怀疑已经癌变者,尤其是病变侵犯周围肝组织者,可以实施开放性胆囊切除手术,术中需要同时切除胆囊周围的部分肝组织并进行淋巴结清扫。 就诊建议 1、初次发现胆囊息肉后,建议带检查结果到肝胆外科或普通外科就诊,征询医生的治疗建议。 2、对于小于1cm的息肉,如果不存在预示可能为恶性或存在恶变风险的因素,建议初次发现后3个月复查超声,无明显变化者可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观察变化,出现明显增长者应及时就诊征询医生建议。 3、息肉超过1cm以及存在预示可能为恶性或存在恶变高危因素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1、规律饮食,均衡膳食,适当少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食品,如动物内脏、油炸食物、蛋黄等。 2、保持充足睡眠,多进行体育锻炼,注重规律作息。 3、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乐观面对生活。 4、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医生,征询医生的治疗建议。 5、如果需要治疗,应按医生建议及时手术。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应注意饮食适当清淡,逐步向正常饮食过度,出现明显消化不良者可适当服用药物治疗。 预防方法 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目前缺乏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法,不建议口服药物或保健品治疗。可以规律作息,均衡膳食,保持良好心态,正常工作生活。

主任医师高鹏骥

157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1cm的胆囊息肉究竟该怎么办

胆囊息肉在病理上可分为: 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一般为单发,有恶变的可能; 而非肿瘤性息肉多为炎性息肉或胆固醇性息肉,呈多发。 胆固醇性息肉是胆囊粘膜胆固醇结晶沉积,约占所有息肉的50%左右,一般带有蒂,容易脱落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或成为胆囊炎的诱发因素。因为属于非肿瘤性息肉,胆固醇息肉不会恶变。 很多患者常常以为超过1cm的胆囊息肉就要手术,1cm以内的就无需手术, 其实, 判断胆囊息肉是否要手术切除不能单单只看 息肉的大小 。 那么胆囊息肉,什么情况下可以保留,什么情况下要手术切除呢?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因此,判断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主要是依据其是否已经恶变或潜在恶变。 对本病以下情况视为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直径超过1cm;年龄超过50岁;单发病变;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等。 胆囊息肉如有明显症状,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宜手术治疗。 无症状的病人有以下情况仍考虑手术:直径超过1cm的单发病变;年龄超过50岁;连续B超检查发现增大,腺瘤样息肉或基底宽大,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病人如无以上情况,不宜急于手术,应每6个月B超复查一次。 而对于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等非肿瘤性息肉,由于其不会癌变,大小与1cm无关,定期随访观察就可以,一般需要每半年-1年复查一次B超,不需要手术。

林汛格

主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7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胆囊息肉

定义,是指起始于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因此类病变在术前只能在超声、核磁等辅助检查下才能看得见,且大多无临床症状,属很多疾病的统称,且难以在术前进行良、恶性的定性,因此常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的发病率约为0.32%~9.5% 。大约有5-7%的胆囊息肉认为是肿瘤性息肉,也就是具有癌变的倾向。 胆囊息肉大致包括三种情况。 1. 早期的胆囊癌约占1%。 2. 有恶变倾向的病变包括腺瘤样息肉和胆囊腺肌症,约占5%;其中腺瘤癌变率较高。 3. 无恶变倾向的息肉样病变,主要包括胆固醇息肉或称为胆固醇沉积症(约占70-80%)、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又称为肉芽组织性息肉)、纤维性息肉、淋巴样息肉、混合性息肉及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组织异位症等(共占8-20%)。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多见。 胆囊息肉的病因 胆囊息肉的病因较复杂,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固醇代谢紊乱和胆囊结石等相关。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的解剖异常,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 危险因素 胆囊息肉直径>1㎝,年龄>50岁,单发,广基以及合并胆囊结石,已被认为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无不适表现,往往是在健康体检中发现。有症状者最常见症状为上腹部闷胀感,一般较轻,多可耐受。但如果息肉位于胆囊颈部,可影响胆囊的排空,常餐后发生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尤其在脂餐后。合并有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者,腹痛更明显。罕见的症状有急性胆囊炎、胆道出血、阻塞性黄疸、胰腺炎等,与胆囊颈部的息肉阻塞胆囊管或息肉脱落嵌顿于壶腹部等有关。 相关检查 超声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可达95%以上,是首先诊断方法。超声下表现为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的、与胆囊壁相连的强回声团,后方无声影的。 核磁共振,相比彩超,诊断率更高,但费用略高。 超生内镜,对息肉的分辨率更高,有助于判断息肉的良恶性。 增强CT ,可进一步显示血流的变化,有助于鉴别胆囊癌。 治疗 1.(直径<10mm)的胆囊息肉被认为是良性病变,不需要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一般复查时间为半年到1年。而>1厘米的胆囊息肉建议手术治疗,即切除胆囊。 2.恶性息肉的发病年龄大多超过45岁。 3.单发、广基的息肉容易发生癌变。胆囊息肉的恶性病变倾向发生在年龄大,单发,大的胆囊息肉。 4.结石的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因此结石存在增加胆囊癌变危险性。因此合并胆囊结石的息肉建议手术治疗。 5.良性息肉往往没有临床症状,恶性的胆囊息肉更倾向于伴随的临床症状。比如右上腹疼痛,上腹闷胀,恶心等。 故综上所述,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以1㎝为界)又完全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定期复查彩超即可。而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行胆囊切除;对于息肉直径>1㎝,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 手术方式 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 对于术前怀疑恶变的息肉,建议行开腹手术,术中行病理检查,如果为恶性,需要行扩大切除术。比如肿瘤侵及肌层,就需要行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

于春洋

主治医师

东港市中心医院

147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息肉有这几种,哪些需要切除?

5、家族性息肉病(FAP)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即FAP,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以结直肠内生长成百上千枚息肉为主要特征。 若放置不理,几乎100%发展成大肠癌,主要由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突变所致,FAP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其癌变率高,而且癌变常不止一处,为多中心。 患者12、13岁时即可出现腺瘤性息肉,20岁时息肉已遍布大肠,如不及时治疗,40岁以前几乎无一例外出现癌变。 目前,FAP一经发现即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 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TAC/IRA)全大肠切除+回肠造瘘(TPC/EI); 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TPC/IPAA)。 哪些息肉要割除? 并非所有息肉都是必须切除的。一般而言,腺瘤性息肉是一定要切除的,至于其他息肉是否要切除,就看医师的诊断能力与临场判断。 在某些状况下,部份非肿瘤性息肉在内视镜下看起来像肿瘤性息肉的时候,医师为了不遗留肿瘤性病灶在肠子里面,也会先把息肉切除后,留待病理化验出炉再进行最后诊断。

吴俊民

住院医师

南昌市第一医院

134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是肿瘤性息肉?

一、什么是肿瘤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发生在直肠较多,一般都有蒂。 非肿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化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 二、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大肠息肉绝大多数无症状,往往都是在肠镜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中发现的。小部分会有便血症状,多发生在排便后。 三、大肠息肉的诊断 大肠息肉的诊断可通过肠镜或直肠指诊来确定。直肠指诊可在直肠内触及质软、有或无蒂、活动、外表光滑的球形肿物。 四、大肠息肉的治疗 大肠息肉有蒂者可内镜下切除,再进行病理化验。 如果内镜下切除困难者,可先活检,待病理化验再手术治疗,如未癌变,可行ESD手术;如有癌变,则需行传统的肠切除肠吻合手术。术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化疗。

周传永

主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132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关于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也可以是半球形,可以有蒂,也可以无蒂。胆囊息肉的病因比较复杂,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 正常胆囊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肌层和外膜3层,胆囊息肉是指胆囊黏膜隆起并向胆囊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一类病变。在病理上胆囊息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肿瘤性息肉,也叫假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局灶性胆囊腺肌症等,原因为胆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平衡被打破或慢性炎症刺激囊壁增生所致;另一类则是肿瘤性息肉,也叫真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等,此类疾病非常少见,是囊壁生长出来的真正肿瘤。 通常情况下,直径小于1.0厘米、形态规则、蒂细小、单发者常为良性,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其发展变化即可。胆囊息肉直径小于1.0厘米,多发病变者,建议手术治疗。如果出现以下恶变危险因素,包括直径大于1.0厘米,无论单发病变或多发病变,基底部宽大、病灶生长速度快,均建议手术。胆囊息肉手术主要有三种方式:保胆胆囊息肉摘除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目前,还没有明确可以治疗胆囊息肉的药物。

刘冬晓

住院医师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33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肠息肉

大肠癌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发病年龄也呈年轻化趋势,大众对肠癌筛查越来越重视,结肠镜筛查比例随之逐年提高,体检发现息肉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肠息肉是指肠粘膜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性患者多见。肠息肉在大肠多见(结肠和直肠),小肠息肉较少,所以一般说的肠息肉都是指大肠息肉。肠息肉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习惯,以及结直肠慢性炎症、慢性胆囊疾病、家族遗传因素等。 哪些人容易得肠息肉呢?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50 岁以上人群;西方式饮食习惯者(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等);有慢性炎症性肠病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都是肠息肉的高危人群。 肠息肉患者可出现间歇性大便带血,部分伴有粘液便;出现大量便血往往提示息肉比较大或者出现癌变;有些患者会有出现大便变细、便秘或排便次数增多。但很多肠息肉患者都没有症状。 结肠镜检查是确诊肠息肉的最有效检查。结肠息肉就是一个肠镜下的诊断,在没有明确病理性质前都统称为息肉。 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在病理医师的显微镜下,肠息肉又可以分为非肿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和腺瘤性息肉(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但腺瘤性息肉却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据报道,80%左右的大肠癌均是由腺瘤性结肠息肉恶变而来。多发息肉、宽基底息肉、体积大的息肉和高龄患者的肠息肉容易出现恶变。但是由于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在外形上无法分辨,所以肠镜下发现的息肉一般都会建议治疗。 靠近肛门口的息肉可以经肛门手术切除,其余部位的结肠息肉首选结肠镜治疗。结肠镜不但可以早期发现肠息肉,还可以结合钳夹、套扎和高凝电切等方法治疗肠息肉。对于像瓜一样带蒂的息肉、直径小于 2cm 的息肉都可以直接在肠镜下切除。 肠镜下无法切除的息肉往往是一些基底部宽、个头大、位于特定位置(如回盲瓣)或者有恶变倾向的息肉,这些息肉都容易变成癌。研究发现,肠镜下无法切除息肉的癌变率高达 67.5%,所以对于肠镜下无法切除的息肉建议积极外科手术治疗。由于息肉局限在肠管内腔,手术难以对结肠息肉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可能需要将怀疑发生息肉的肠管全部切除。

刘冬晓

住院医师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30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肠息肉切除后,病理报告显示黏膜脱垂性息肉,这意味着什么?

我还记得那天,手里攥着病理报告单,心跳如鼓。肠息肉切除后,医生告诉我结果是黏膜脱垂性息肉。这个词听起来就像一把利刃,刺穿了我的心脏。我不禁想起了网上看到的那些可怕的故事,肠癌、遗传病……种种恐惧在我脑海中交织。 我决定去京东互联网医院寻求专业的解答。医生耐心地听完了我的描述,然后开始解释:“黏膜脱垂性息肉是一种非肿瘤性息肉,癌变的可能性较低。”听到这句话,我如释重负,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但我仍然有很多疑问。医生告诉我,虽然这种息肉不是恶性的,但有些人切除后可能还会长,像割韭菜一样。听到这里,我不禁担心起来,会不会我也会再次长出息肉?医生安慰我说:“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定期复查就可以了。” 我又问起了遗传的问题。医生说:“有遗传倾向,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遗传。”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否他们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医生建议我可以通过中药调理体质,预防息肉的再次出现。 离开医院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是否我平时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也对我的健康产生了影响?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多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同时,我也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们,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解答,让我在困惑和恐惧中找到了方向和希望。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不要害怕,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我们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医疗之窗

2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胃息肉:类型、癌变风险、症状及预防措施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生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通常情况下,较小的胃息肉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在进行胃镜检查、上消化道造影或手术时被发现。这些息肉可以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前者主要包括绒管状腺瘤、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而后者则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和异位性息肉等。 根据病理分类,肿瘤性息肉的癌变几率相对较高;而非肿瘤性息肉几乎不会发生癌变。另外,息肉的大小、形态和位置也会影响其癌变风险。例如,直径大于2cm的息肉、单发息肉、带蒂、表面分叶的息肉癌变风险相对较高。 胃息肉早期通常无症状,但随着其增大,可能会出现上腹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若息肉合并糜烂或溃疡,可能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较少见。生长于胃贲门附近的息肉可能会引起吞咽困难,而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能会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导致幽门梗阻。 治疗胃息肉的首选方法是胃镜下切除,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法、微波灼除法、氩离子凝固法、套扎法和注射法等。这些方法主要针对单个直径在2cm以下的息肉。对于病变范围广泛、病理性质癌变率高或已是早癌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预防胃息肉的方法包括:饮食上少吃过烫、过辣的食物和熏制类红肉;生活上戒烟戒酒,不熬夜,三餐按时吃饭;服药上避免过多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并及时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

运动与健康

5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肠道息肉:了解其成因、症状及潜在危害

肠道息肉是指在肠黏膜表面出现的异常生长组织,形状类似于蘑菇。这些生长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感染、胚胎异常、生活习惯和遗传等。例如,低纤维饮食和吸烟都可能增加结直肠息肉的风险,而某些家族性疾病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也可能导致肠道息肉的形成。 肠道息肉可能引发一系列症状,如间断性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胀和腹痛等。其中,肿瘤性息肉被认为是大肠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具有恶变的风险,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反,非肿瘤性息肉通常不会发生癌变,但仍需密切关注。 了解肠道息肉的成因、症状和潜在危害对于维护肠道健康至关重要。定期体检和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预防和早期发现肠道息肉,避免可能的并发症。

未来医疗领航员

39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44条记录共5页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